汉弩的弩身和弩臂分别多长?

上海金融报―上海金融新闻网―古弩构件战功显赫
您的位置:首页 &&集藏拍卖彩票
古弩构件战功显赫
05:28&&撰文王家年&
    近日有藏友带来一块青铜铸件,不知怎么称呼,也不知道是派什么用处,看材质锈色应是老物件。经过查找资并进行对比,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古代弩机上的一个构件(见图)。  据史料记载,楚国的琴氏发明了弩,但弩上最重要的青铜组件出现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是古代远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铜机械装置。  古代弩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使用一种更大的弩,如《墨子》中所描述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米,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回收再用。当时以步兵和  车兵为主构成的作战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被当时兵家所重视。两汉、三国时期,弩的使用相当普遍,这时期的弩,其机件部分加大,均有郭,铸造也精细,有的镶嵌金银丝。  据《太白阴经》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弩2500张,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弓和弩的装备有重叠,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军装备的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种,长弓为步兵用,角弓为骑兵用,稍弓和格弓为皇家禁军或狩猎所用。弩有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7种。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供单兵使用,其余的都属重弩,如大木车弩,需用绞车装之,箭的尾羽是用铁制成的,箭射出时声如雷吼。还有一种车弩也是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7支箭,可射七百步,所中目标,无不摧毁。这些重弩由于过于笨重,发射速度又慢,不适合野战,所以一般只用于攻守城战斗。  原来一件小小的驽机构件,背后竟有如此显赫一时的战功,因此值得收藏。横弓着臂,张机设枢:中国弩简史
横弓着臂,张机设枢:中国弩简史
冷兵器研究所
▲在火器出现以前,弩是中国军队的重要武器中国弩的起源,根据现在历史学者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在华夏先民的早期实践中,发明了弓箭,后来又在弓上安装了弓臂,弓臂上设置了弩机,最终发明了弩。在《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段越王勾践请教楚将陈音射(箭)术的故事,陈音除了教授射术外,还讲述了弓弩发展的历史,陈音将弩的发明归于楚国的琴氏,并提出了“弩生于弓,横弓着臂,施机设枢”的说法。这一说法以现今的研究看,大体符合事实。▲从弓到弩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式弩的结构基本是在模仿射箭早期的弩,从人射箭的动作的启发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下,将弓横过来并在弓把处装上弩臂并在弩臂后部开槽装上弩机,用弩臂代替人在射箭时的持弓手(前手),弩机代替勾弦手(后手),制成了最早的弩。弩在射击前将弓弦拉开并勾到弩臂后部弩机的“牙”上,然后在弩臂的箭槽上安装弩矢,最后射手瞄准目标并扣动弩机下部的“悬刀”(即扳机)。▲如今出土的承弓器,其实就是古代弩的前端和弓箭相比,弩有三大好处:第一,弩弦张开以后被挂在弩机的牙上,不需要人力维持,有助于射手瞄准,并且方便进行齐射;第二,张弩过程中不止可以使用双手,还可以用腿、腰等力量较强的部位发力,相同情况下,射手可以使用比弓力量大得多的弩,而力量的加大本身就可以增加弩的射程和威力;第三,弩可进行三点一线(弩臂前端和弩臂后端的望山形成两点)的瞄准射击,大大提高了准确度,相比弓在射击上更为简单。▲战国时期,弩被普遍装备于各国军队最早的弩机材料为角质,这一材质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射箭用扳指的启发,但是角质弩机所能承受的力量较小,后来随着金属技术的发展,大约在东周时华夏先民制造出了青铜弩机,从此弩大量进入军队,《孙子兵法》中的“势如张弩,节如发机”一文,说明弩已经成为了当时广泛使用的武器。从这一时期弩的结构分析看,弩的前端确实安装了一把弓,并且从前端承弓器的结构看,安装在弩前端的弓是可拆卸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弩”类似于为弓增加了一个“弩臂”配件。▲战国时楚弩的复原线图东周至秦这一时期,中式弩的青铜弩机由牙(机钩)、望山(瞄具)、悬刀(扳机)、牛(钩心、垫机)、键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拉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带起垫机使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牙勾住弓弦后便可以承力。射击时扣动悬刀带动牙下缩,弓弦便能瞬间回弹,将箭矢射出。这种弩机的优势是扣动扳机不需要太大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了射击的准确性。▲中式弩机各部位的名称和分解图为了能增强弩的威力,古人不断增强弩前端弓的力量,从用手开(擘张)到用脚开(蹶张)再到必须用全身的力量(腰引)才能开,最终遇到了一个现有弩的瓶颈——弩机的强度不足。因为传统的弩是将弩机的各个部件直接装在弩臂木槽中的,因为木槽的强度低,限制了弩的强度,于是汉代人发明了郭——即一个弩机的青铜机匣,这样就加强了弩机部分的强度。自西汉以来,考古出土的弩机大部分都有铜郭。▲外部有铜郭的弩机除了威力外,准确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古人为了增加弩机的准确度,已经在弩机上安装了名为“望山”的瞄具,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加准确度,还在望山上标注了刻度。更有甚者在望山上排列铜钉以方便射手的瞄准,在对战国时期燕下都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几件这样的弩机。但是出于成本考虑,大多数弩机上的望山都没有这样的设计,多数士兵还是依靠经验在无刻度望山的帮助下进行瞄准。▲发现于燕下都的带刻度弩机中国弩在汉代定型后,直到宋代在形制上都没有大的变化。但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弩拥有了更大的威力,例如“神臂弓”就是典型,史载其“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连金将金兀术也说“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神臂弓后,韩世忠又发明出了克敌弓,其威力“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面对北方民族的铁骑,宋军主要的对抗方法就是强弩杀敌进入明代后,弩的形制又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一是前端的弓又一把真正的弓横置替换为了数层木板捆扎在一起而形成的弓形替代品,被称为“扁担”。其二是弩弦与弩机的距离明显缩小,按照明代军事家茅元仪在《武备志》上的记载只有五寸的长度(约15厘米)。这两样变化导致这种弩的蓄能较低,射程不如弓箭,只能在较近的距离杀伤敌人。▲宋、明弩的对比,可发现明代弩除了弓弦到弩机的距离变短了外,前端的弓也变了样子明代弩之所以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与火器的大发展是分不开的。火铳、火箭、火炮大量进入军队,承担起了原来由各种弩所担任的远程杀伤任务,而弩则自然只能作为中近距离的火力补充,或者火器使用不便的地区的临时应急,因此不再追求射远,而是成本低廉和在近距离有足够的威力。▲战国弩手而在民间,精致的中式青铜弩机不再使用,上古时便出现的角质弩机则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被广泛使用,茅元仪在《武备志》中就说:“今四方擅弩之地而皆不用古机,唯以鹿角为机”。此时的弩,其主要用途已经变为民间猎人狩猎的工具,并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其遗存。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冷兵器研究所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作者最新文章丝路宝贝:背影 强弩攻城略地功不可没|考古|斗子_凤凰资讯
丝路宝贝:背影 强弩攻城略地功不可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齐国田忌带孙膑率兵去支援韩国。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采取避实击虚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之势。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这就是“桂陵之战”。
原标题:丝路宝贝:背影 强弩攻城略地功不可没亚心网讯(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兵戎相见,也曾离不开弩的身影。《孙子兵法》中,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弩被用来装备蜀国部队。在古西域,弩也曾一次次出现在攻城略地的沙场之上,并成为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弩非西域造新疆考古人员在新疆的楼兰、鄯善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汉晋时期的铜弩机,尽管这些弩机都不完整,缺少弓弦和弩臂,但依稀可猜测出它们曾经的模样。在楼兰遗址就曾出土过一件弩机,长12厘米,高17.7厘米,来自西汉时期。用铜铸造,各部件分别制成后铆合成一个整体,上有钩牙,下有长柄悬刀,外部铆合有廓,廓顶面有箭槽。自治区博物馆人士介绍,古代弩机的发明和发展比较悠久,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甚多。《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云:“横弓着臂”指的就是这种弩机。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弩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楚国,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区的战国墓葬里都出土过弩。相比之下,新疆楼兰遗址发现的汉代弩机数量不及内地多。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弩机结构较复杂,西域本地可能不会制造。汉代,中原官兵与西域人作战时带来了这种杀伤力较强的武器。弩在西域战场的流行,要归功于它的简单操作,要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成为用弩高手。西域居民一旦得到弩机后,使用起来易如反掌,而且命中率奇高,即便是一位多年训练有素的战士,在弩的杀伤力面前也很难幸免。据了解,弩是弓发展而来的,但与弓相比,弩射程更远,命中率比弓高,同时可发射几支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弩”的缺点是弩机笨重,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战功不可没西汉时期,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时,汉军在抵抗北方强大的匈奴骑兵中,通过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之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曾用连弩射击单于。与此同时,匈奴人在汉军征战中,也学会了使用弩这种杀伤力很强的兵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人员曾在内蒙古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弩机,这些弩机可能是匈奴军队与汉军作战时缴获的。就连军事家孙膑也曾用弩作战。《史记·孙子列传》记载,孙膑被庞涓骗至魏国,遭到谋害,受到刖刑,逃回齐国被重用后,时刻想着复仇。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齐国田忌带孙膑率兵去支援韩国。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采取避实击虚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之势。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这就是“桂陵之战”。弩,虽在战场上功不可没,可是依然不能改变它被历史遗忘的命运。即便是有名的连弩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支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射出一支,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支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但连弩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发明家马钧将其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单兵武器,但因生产复杂,箭矢也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到北宋时,床弩一度盛行,《武经典要》记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如今,我们要了解古代的弩,只能去博物馆和借助古书籍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4146
播放数:497053
播放数:186791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弩的介绍/十字弩
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而且在同样的开弓磅数情况下,它比弓的射程要近,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古代军队选择这样一款武器呢,用弓岂不是更好?其实,弩发射的箭矢短而粗,质心在气动中心前段,箭头在空中飞行时易于下坠,所以在近距离内杀伤力比弓更强,同时由于弩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开完弓后就无须强大的臂力支持,所以便于瞄准因而弩的命中率更高,再者,弩的步骤简单而易于学习,相对弓而言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这也方便了战时的大规模装备。总之,弩和弓一样,也是世界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弩的结构/十字弩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制;“弓”横于臂前部;“机”装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机”,弩机一般为铜制,装在弩“郭”(匣状)内,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挂钩),“牙”后连有“望山”(用于瞄准的准星);开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械上的表尺,便于按目标距离调整弩发射的角度,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在铜郭的下方有 “悬刀”(即扳机),用于发射箭矢。当弩发射时先张开弦,将其持于弩机的“牙”上,将箭矢装于“臂”上的箭槽内,通过“望山”进行瞄准后,扳动“悬刀”使“牙”下缩,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弦急速回弹形成的动能,高速将箭射出。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着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弩的
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几种著名的弩:/十字弩
一、汉代的大黄弩,汉代的弩强度按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约引满一
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只有十分强壮的人才能使用,史记中“
列传”中就有李广持大黄弩射敌将的记载。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
二、诸葛连弩:三国时
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并且与当时的强弩相比这种连弩射程较短,杀伤力较低作战时一般与蹶张弩配合使用。后来大发明家
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杆。号称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为
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这是一种强力的连弩,是宋代
的一种。一次可以发射十余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远。(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张开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余人用绳索绞动借用机械的力量,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武器。
五、连弩车,战国时就有连弩车,该弩属于弩炮的一种,置于车上,可进可退。车上驾十二石大弩,每弩一发七矢,中矢为主矢略大,两边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处墙倒城摧,势不可挡。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44:5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臂弩复原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