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炮到底是投石机设计图还是火炮

推荐到广播
12114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北条同学)
(仙女本仙)
第三方登录:推荐到广播
12114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北条同学)
(仙女本仙)
第三方登录:投石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Catapult)是古代的一种攻城武器,可把巨石投进敌方的城墙和城内,造成破坏。投石机又称炮,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甚至是和尸体,这可能是最早的生化武器。投石机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的攻城利器。
投石机兵器类型
弹力投石机(Ballista),其中文名称又有、弩炮、射箭机,在罗马时即在使用,依靠弓弦的弹力来抛射,除了发射大型箭也可以发射石弹,是机械弓弩的变种。这种机械在中国地区称作床弩或。[1]
扭力投石机(名称有Catapult、Catapulta、Mangonel、Onager),从弓发展而来,其中文名称又有(义即发射石弹之弩)、投石车、弹射器或弩炮。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即在使用,依靠扭绞绳索产生力量弹射。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而“Onager”这种投石机发射时很像驴子再踢腿,所以才称为“Onager(野驴)”。[2]
人力抛石机,亦称牵引抛石机(名称有Traction Trebuchet),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北周和隋唐时期西传,先为早期的阿拉伯人使用,其后传入欧洲。人力抛石机通常称为炮,是纯利用人力的人力抛石机,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过,需250人施放。炮在古代中国出现的,多人一同拉下杠杆的一边抛射另一边的石弹。炮也是中文中对所有种类投石机的泛称。附有轮子的通常称行炮车。[3]
重力抛石机、、平衡重锤投石机、配重式投石机(名称有Counterweight Trebuchet、Trabutium),从中国人力抛石机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欧洲末中世纪的一种投石机,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南宋时随蒙古传入中国。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此种抛石机经由伊斯兰地区传入中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的目的,那些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4]
投石机发展历史
投石机古代中国
人力投石机
中国的投石器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头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头系以许多条绳索,方便人力拉拽)将石弹抛出,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十三梢,最多需500人施放。
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太原守将曾使用投石机击毙安史叛军十分之二三。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在攻灭南唐时使用了“火炮”。这是一种使用可燃烧弹丸的投石机。北宋政府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火药制坊,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在《东京记》载,京城开封有制造火药的工厂,叫“火药窑子作”。这时的弹丸已可爆炸,声如霹雳,故称之“霹雳炮”。靖康元年(1126年),金入围攻,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南宋初年,右陈规著《守城机要》,其中对投石机(炮)有详细阐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已经将霹雳炮装备在水师舰船上。金海陵王撕毁《》伐宋时,在反击金军渡江,“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
后来蒙古南侵之时,金军也学会类似的方法抗蒙。[5]
蒙古军队则从波斯人那里学来“回回炮”“襄阳炮”,即“平衡重锤投石机”,又称“配重式投石机”。用绞盘升起重物,靠重物下坠的势能转化动能把杠杆另一头的炮弹射出。其平衡重锤重量通常在4到10吨左右,以致整个投石机形体庞大。《元史·阿里海牙传》载:“会有西域人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机竟能抛射将近1000磅重的弹体。威力巨大。
投石机古希腊时代
扭力投石机
在古希腊,留下投掷类器械记载的作者主要是阿基米德(Archimedes .287-212B.C.)和斐罗(Philo约B.C.25-A.D.50)。这两位机械学家都给出了精确的图样和尺寸,使后人可以重新复制这种器械。
此外,在乌斯(Athenaeus),庇顿(Biton),阿波罗多卢斯(Apollodorus),迪奥多鲁斯(Diodorus),普罗科庇乌斯(Procopius),波利庇乌斯(Polybius)以及(Josephus)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不完整的描述,与阿基米德和斐罗的作品相比,尽管内容有限,但仍是有用的。在古罗马众多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工程师之中,维特鲁维乌斯(Vitruvius)和阿米亚努斯(Ammianus,又译做阿米安)是最好的作家。维特鲁维乌斯的描述转抄自古希腊作家那里,显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采用了这种投射器械。
扭力投石机
从所有这些描述了投射器械的古代作者那里,所能看到的是对原始记录的转抄。因此很自然的,会遇到众多很明显不对的章节和绘图。这是多次转抄的结果,有些部分虽然有错但又无法证明其错误。除了一些极少数的例外,上面提到的所有的作者在遇到所描述的投射器械上的细节和操作性能方面的疑问时只是记录下他们自己的想象。当然,所有这些不合逻辑的信息在这些投射器械的建造和性能时所起的妨害作用大于其帮助。[7]
配重投石机
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人类何时发明了这些投射器械。看来亚述王撒曼尼色二世(859-825 B.C.,官话本圣经做“撒缦以色”)并未拥有这类器械。因为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巴拉瓦特(Bal&wat)宫青铜大门上雕刻了描述他的征争的浮雕,其中的攻防器械描绘的很清楚,却未见此类投射器械。
最早提及投射器械的文献见于《圣经》,其中对乌西雅王(B.C.808-9~756-7在位)的记载。“(乌西雅王) 又在使巧匠作机器,安在城楼和角楼上,用以射箭发石。乌西雅的名声传到远方。因为他得了非常的帮助,甚是强盛。”
迪奥多鲁斯认为,此种投射器械首次出现在B.C.400年左右,时当叙拉库扎城迪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Syracuse,B.C.405-367在位)组织对城的远征(B.C.397)。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各位专家中,有一个天才人物,他设计出了能投射石头和标枪的机械装置。自迪奥尼修斯统治时代以后的众多年代,直至14世纪,军事史学家们总会提到投射器械。
配重投石机
  但是直到的腓力(B.C.360-336在位)及其子(B.C.336-323在位)的统治年代,投射器械才得以精心改进,其在战争中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此外,罗马人采用了希腊人的投射器械。维特鲁维乌斯及其他历史学家均如是说,并且他们还直接从希腊作者那里将其描述也抄袭过来——抄的时候还经常会发生明显的错误。[8]
投石机主要用途
投石机是一种极好的攻城武器,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平衡重锤为10吨的能将200到300磅的石块抛射约300码的距离。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竟能抛射将近1000磅重的弹体。投射类武器还有一种重要的心理效果,可以将巨石投入堡垒之内将房屋击得粉碎,还能投掷秽物、死兽,敌方死者头颅,以及囚徒的尸体来惊吓城内人民。
虽然这些攻城武器看起来威力都很大,但实际上,挖隧道仍是摧跨城垣或塔楼最常用的方式。在炸药的大规模运用前,炸开城墙的地基一般是先找一个角落或挖一条隧道,随着挖掘者的推进,用大量木料支撑住隧道的顶部。当其恰好到达城堡的墙下时,将大量猪油 或几头死猪填进隧道,点燃,炸毁城墙,从而破墙入城。[9-10]
投石机器械原理
为了弄清楚这种上古投射器械的威力和机理,对于所有提到过投射器械的古代作者做一番详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从啰嗦的行文和令人不解的引文中收集出有用的真相。人们普遍认为,比起希腊工匠所建造的投射器械的原型,罗马人征服希腊(B.C.146)之后所制造和使用的投射器,在此后的两至三个世纪里逐渐变得粗劣。主要是因为其的制造工艺逐步被遗忘,而后竟至失传,这些器械的效率降低了。比如,对每一台古代投射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筋腱绞索(skein of sinew)制作工艺。用来制索(sinew)的腱(tendon)采自动物,具体是何种筋腱及其处理方法已不可考了。[11]
投射器杆臂的构造,不论是用于单臂竖直式的扭力式投石机(以下省称为投石机),还是双臂横置式的,是无法克服的一个难题。因为制造者对如何制造此类杆臂以使其能承受巨大的形变一无所知。制造者能知道的只是大型投射器的杆臂是由数根木杆和又粗又长的筋腱沿纵向配合起来,形成犹如一层金属外壳,但不知道如何制作一根既轻便又有韧性,强度又足以承受施加在投石机和弩炮上的变形的杆臂。
当然,通过制作一个很粗的杆臂,这样是不会折裂了,但是对重量影响太大,而重量不合理则使杆臂达不到以较高效率投出弹丸所需的速度。由坚硬实木制作的笨重的杆臂,其轻便和效率当然比不上由木头,兽筋和兽皮复合的杆臂。前者在抛石时必然会较为迟缓,而后者相比之下就较为快捷而有弹性,就好像一个钢制弹簧。
配重式投石机的威力乃是籍由回转臂一端的巨大配重使另一端抬起,带动其上安装的掷弹带以投射石弹。至于射程,配重式投石机不管有多大,由于只是依赖配重工作,与依靠螺旋型紧紧扭曲的巨型筋腱绞索弹性的投石机相比,其效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毫无疑问,假如后者能以其完美的形态保存下来,那么大炮的引进将会推迟很多——因为早期大炮的作战效果比起上古最好的投射器械来曾长期明显落后。
经常引起争议的投石机和弩炮的射程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其性能,即古代军事作家所给出的性能和现代复制品的实验结果而获得相对精确的解决。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必须仔细地将攻城时投射器械的位置和环境因素考虑进来,特别是还要考虑到的制造目的。例如,弓箭手由于利用了在高塔和雉堞的优势,可以将箭矢轻松地射到270~280码(246-256米)射程。为此之故,为了安全操作攻城器械,很有必要将其置于任何被围城墙的300码(274米)之外。由于投石机和弩炮的作用不仅在于向筑垒地点防御工事上的士兵投射矢石(missile),同时也要清除城头,攻击防御工事内的房屋和人员,所以很明显的,投射器械的射程要达到400至500码(365~457米)或以上,才能适于操作。[12]
刘军、董强 (译者).世界武器图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8:P161
刘军、董强 (译者).世界武器图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8:P162
刘军、董强 (译者).世界武器图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8:P160
粟品孝.南宋军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P83-89
.搜狐新闻.[引用日期]
.杭州网.[引用日期]
刘军、董强 (译者).世界武器图典.安徽:安徽出版社,2008-8:P163
刘军、董强 (译者).世界武器图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8:P160-163
林正才.守城录注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11:P10
《武器百科》编委会.武器百科(攻城用的抛石机和石弩).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5:P7
黄国志 、蔡志英.兵器大百科(抛射兵器).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08:P20
黄国志 、蔡志英.兵器大百科(抛射兵器).贵州: 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08:P19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五丈原之战时,司马懿不战.为什么诸葛亮不用投石车,投石车不是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有了嘛?还有可以用火药啊,比如火绳枪什么的.马很怕火药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火药是隋唐的时候发明的,所以三国的时候不可能有,至于火绳枪,那要到明末了.投石车真正在攻城中起大作用的,还是蒙古入侵南宋的时候从中亚学回来的叫回回炮.之前的投石车傻大粗苯,只是辅助,攻城多数是靠人,蚁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石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