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时代之罗马复兴代

《黑客帝国三》全球零时差首映_影音娱乐_新浪网
‖‖‖‖‖‖‖‖‖‖‖‖‖
最引人注目的尼奥由孙悦斌配音,他的音质明显优于李亚鹏,但他的声音形象仍然与角色有差距。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音量比起其他演员要低一些…[][]
备受瞩目的超级科幻大作《黑客帝国:矩阵革命》终于在北京时间11月5日22点与影迷们见面了……[][]
《黑客帝国3》已经上映,您认为作为黑客系列的终结篇,第三集与前两集相比:
更加精彩,达到顶峰
无法超越,流于一般
无法比较,各有特色
《黑客帝国3》已经从11月5日开始与观众见面,你给这部电影打几分:
类型:科幻/动作 级别:R
发行:华纳兄弟 中影 华夏
(11月17日13:12) (11月14日16:59) (11月13日09:28) (11月12日18:24) (11月12日17:37) (11月12日04:49) (11月11日13:16) (11月11日09:05) (11月10日14:26) (11月10日17:12) (11月10日12:00) (11月10日03:26) (11月9日17:52) (11月8日17:22) (11月8日12:01) (11月8日02:18) (11月7日16:28) (11月7日16:12) (11月7日16:10) (11月7日13:24) (11月7日08:17) (11月7日09:01) (11月7日01:50) (11月6日14:24) (11月6日09:29) (11月6日02:19) (11月6日02:18) (11月6日02:17) (11月6日02:16) (11月6日02:12) (11月6日02:11) (11月6日02:08) (11月5日18:02) (11月5日15:57) (11月5日11:04) (11月5日10:20) (11月5日08:35) (11月5日03:27) (11月4日13:56) (11月4日09:27) (11月3日19:59) (11月3日14:57) (11月1日02:55) (10月31日20:11) (10月31日13:30) (10月31日08:03) (10月30日10:55) (10月30日08:17) (10月30日05:07) (10月30日05:07) (10月30日03:05) (10月29日16:00) (10月29日14:57) (10月29日12:24) (10月28日15:40) (10月28日09:12) (10月27日15:44) (10月27日15:31) (10月27日14:59) (10月27日12:54) (10月27日10:31) (10月27日10:10) (10月27日10:04) (10月27日09:57) (10月27日09:50) (10月27日09:45) (10月27日09:42) (10月24日05:11) (10月23日11:39) (10月22日18:25) (10月22日15:53) (10月21日09:51) (10月18日01:55) (10月16日12:10) (10月14日05:33)</li
(11月6日13:49) (11月6日13:14) (11月4日16:15) (10月29日10:58) (10月24日13:57)</li
(10月30日05:07)</li翟振明:黑客帝国时代已不远
[摘要]“黑客帝国就快要到来了。但是技术领域没有想这整体意味着什么,其他领域包括人文、哲学、社会学领域,基本没有感觉。”腾讯文化 陈默中山大学教授翟振明在2015腾讯夏季思享会上发言58岁的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不久前创立了一个独特的人机互联实验室。看上去,这和他的本专业格格不入&#8212;&#8212;一个哲学系的教授,为什么要像科学家那样去建造一个虚拟现实的实验室呢?但这并非他的突发奇想。事实上,随着物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可能在未来爆发,对人类的既有生活和观念构成挑战。翟振明认为有必要未雨绸缪,因此建造了这个实验室,让人们提前体验未来的世界,思考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在近日参加腾讯“人工智能与人”2015夏季思享会活动时,翟振明接受了腾讯文化采访。以下为腾讯文化与翟振明的对话:阿凡达让哲学问题涌现腾讯文化: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翟振明:成立了8个月,有些东西正在装配。它是中山大学原校长拨专款给我做的。这种哲学系搭建、主要为讨论理念问题而非以商业或科技转化为目的的实验室,在世界上应该是第一家。人机互联,就是把人和机器连接。这里的机器,是像计算机之类的信息处理机器,以及物联网里的机器。最简单的互联,可以用可穿戴设备作为初级界面得到实现。眼镜太简单了,人家不会将其称为机器。但类似的、复杂一点的东西就可以被当成机器。比如眼镜是透过去的,我们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改成视频呢?虽然一开始看到的还是这个世界的场景,但已经是视频的了,可以放大、缩小、变广角,就可以履行初级的视觉上的人机互联功能了。如果把两块镜片变成视频,电脑就可以插入图像了,再加上3D和动作捕捉即时渲染,整个世界就给代替了。这么想下去,人机互联的概念就开始清晰了。我们实验室的头盔首先就是干这个的:整个图像和声音都不是从自然来的,而是从电脑输送来的。电脑整出3D效果,再跟随你的运动瞬时刷新画面,这个世界就是电脑给你的,这就接近虚拟现实概念了。腾讯文化:哲学在这个实验室起什么作用?翟振明:我原来是在美国研究哲学,在美国期间出了第二本书,书是用英语写的,2007年北大出了中文版。书里就讨论刚才我讲的情况:它是人造的世界,像黑客帝国。在这样的世界里看到东西以后,进行虚拟操作,实际上会对应一个物理世界的操作。在那样的情况下,整个概念完成以后,把它推到极端,就有了这个人造世界与原来的自然世界在本体论上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人们对以前整个传统的哲学问题,就要重新思考一遍。腾讯文化:比如?翟振明:比如说一个人是他自己,和他不是他自己,区分在什么地方?最简单的是阿凡达的例子:阿凡达有个替身在外星球。如果(地球的)这个身体不用了、搁置了,用那个外星球的身体,他的人是在地球还是在外星球?这个问题是不是哲学问题?我们的立法、道德判断都依靠原来的概念,但现在不管用了。比如说阿凡达打仗,电影里在外星打,不涉及共同的法律体系。如果是我们自己人在那里打,把人杀死了,到底是他在现场把人杀死的,还是操作一个工具把人杀死的?这是哲学问题、概念问题。还有一些更实质性的哲学问题&#8212;&#8212;一个人是他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到底原来被搁置的身体是他的身体,还是现在已经变成他身体的“人工身体”是他的身体?如果说后者不是他的身体,只是一般的工具,那他的灵魂在什么地方?……一个简单的阿凡达的例子,就让哲学问题涌现出来了。还有,世界除了我们看见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除了现象,是不是还有看不见的、更根本的东西?借助头盔,我们“凑”出来一个世界。摘掉头盔,这个世界是不是一样?后面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个东西,这是不是哲学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再讨论一遍,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有关世界与人的终极问题。腾讯文化:有人跟你讨论过这个问题吗?翟振明:多少年过去了,西方哲学界几乎没有人跟我讨论,人家觉得这和哲学没有什么关系。Google有Google 眼镜, Facebook用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头盔厂商Oculus VR。索尼、蔡司、HTC、暴风影音、百度、腾讯……现在全世界真的都在做这些东西。现在头盔比较大,过几年一定很小了,变成标准的可穿戴设备。现在它插电脑,以后就插手机了,全世界就共同进入网络化的虚拟世界,整个黑客帝国就到来了,这似乎是马上要发生的事情了。但是技术领域没有想这整体意味着什么,其他领域包括人文、哲学、社会学领域,基本没有感觉。为了让更多人尽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尝试着将自己多年前的概念设计成人机互联实验室,让媒体、人文学者、搞政策的人直接体验,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我一个哲学教授用粗浅的技术没花多少钱就做出来了,它不是遥远的未来,是马上要发生的,它到底对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大家一起来思考应对。虚拟世界带来政治、伦理、立法等挑战腾讯文化:你还发明了一个名词:“人替”。翟振明:“人替”是我翻译的,就是阿凡达(Avatar),有人叫“化身”。中国很少有人翻译Avatar。它原来是印度语,在神话中指神变成人化身的样子,现在在英语中用得很多。腾讯文化:你为什么把它翻译成“人替”?翟振明:“化身”的译法有点不太对,好像别的东西化成人。在电影《阿凡达》里,Avatar指的是一个生物培养出来的实体,但这个词原本指的是电脑中代表某个特定真人的、被所有者实时操控的视觉替身。在电脑里面做一个小人儿,你一动他也动,他就是你的Avatar。我叫它“人替”。这是我2003年写《实在论的最后崩溃》时首次使用的概念。电影《阿凡达》里的物理替身,我叫它“主从机器人”。虚拟世界与物联网的连接,在我看来,主从机器人是最方便的选择。说到“人替”(Avatar),在使用虚拟现实系统之前,我们主要是用键盘、鼠标、手柄之类的东西来操作。有了虚拟现实头盔等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不久就可以整到这里来了,你的人替也不再是第三人称视角的对象,而是变成第一人称视角,这是一个关键概念。虚拟现实,全世界都在做;同时也是这帮人,谷歌在做谷歌眼镜,现在只有一个镜片,变成两个(镜片)再加以改进,就会变成虚拟现实眼镜了。Facebook收购的Oculus VR头盔做得比较大,却是马上进入消费市场的虚拟现实关键可穿戴设备。谷歌的掌门人施密特说,互联网即将消失,要被物联网代替&#8212;&#8212;他搞虚拟现实,讲的却是物联网。这也许意味着,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结合的必然性正被实践所印证。这样的话,你在虚拟世界里开虚拟的车,物理世界里就有一辆真车被开动了,很可能就通过主从机器人来实现。如果人联网进一步与物联网整合,主从机器人被大量部署,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单单虚拟现实,没有物联网,是体验的世界,但是与遥距操作结合,把你自己周遭的场景和远处整个场景整在一起,那就叫做“遥距临境”,感觉会很惊人。实验室在6楼,但是你觉得你自己在1楼,可以和现实中的保安打招呼。你戴上我实验室里改装过的头盔,就可以感受了。这是为了干什么呢?为了讨论问题,让人认识到因为这个世界的来临,政治、伦理、立法……我们面对着很多的挑战啊。腾讯文化:会带来哪些挑战?翟振明:比如国界的概念。把主从机器人、物联网整在一起后,假设阿凡达的替身在美国,你在中国订购一个。像阿凡达一样,你一动它也动。到时候你出国了没有?你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你觉得你就在那里,干活也在那里干,杀人也在那里杀。法律上怎么定义你在哪里呢?我是用一个工具遥控把人杀死了,还是我亲自在现场把他死了?第一现场在哪儿,第二现场在哪儿?还有,我在中国调戏人在美国的妇女,可能吗?调戏是要现场身体接触的,我只拿工具碰了一下她。这些问题,警察会非常头疼,法官更头疼。《宪法》里的人身自由什么意思?我把你的美国替身给砸了,是人身攻击,还是损害你的财产?这些概念全紊乱了……腾讯文化:你在研究虚拟世界造世伦理学,对此应该怎么理解?翟振明:规矩重新改变,它有一个理论基础和根据。所谓这个世界的根据,比如立法、政治,都要有伦理学根据。比如无故杀人就要被判罪,这是从伦理学来的&#8212;&#8212;从原则理论上讲,所有刑法的概念基础都是从伦理学来的。犯罪,就是干坏事。干坏事就是evil。evil哪里来?哲学、伦理学要定义它。无辜的人不能杀,杀了人的人有时候可以杀,这是什么道理?这要靠伦理学、法哲学、政治哲学来回答。还有,你杀了人,我干嘛抓你,不抓你的邻居?因为是你干的事,你的邻居不是责任主体。但是现在责任主体是谁,有时候都搞不清楚了。主从机器人一出现,机器与人的界线在哪里,要重新讨论。腾讯文化:你怎么重新创造这一套伦理?翟振明:我不是自己创造,我创造人家也不会听我的。大家要一起讨论,从最基本的原则、逻辑开始,从理性开始讨论。人文理性的概念在中国非常缺失。人家一说理性就说是科学技术&#8212;&#8212;那是工具理性和理论理性,人文理性是最重要的理性,它包括对科学的社会功用的讨论、技术该有什么限度的讨论,但是人家一讲就变成情绪、感觉、传统文化了。要有共同的前提才能讨论,很少有中国人学会并习惯于这种讨论。我们现在面对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的融合,更是要从“造世伦理学”开始,充分运用我们的人文理性。为人设置单向防火墙腾讯文化:如果进入虚拟现实与物联网融合的世界,个人如何保护隐私?翟振明:要看我们一开始怎么设计了。比如人替的设计:这个替身是代表你的,别人不能随便进入,但是你可以出去控制物理和虚拟世界。这叫非对称性设计。这非常重要,有点像是单面的防火墙。如果我们不使劲提倡这个东西,在一开始就可能颠倒过来。因为政府投很多钱搞物联网,商业巨头投很多钱,他总想控制所有的东西,想要控制人。Avatar变成他控制物联网的手段,那就很糟。我们搞Avatar,一开始就要把“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放进去,变成技术标准,让它只能像二极管一样单向。这就是最基本的隐私、人权保证。腾讯文化:对。很多科幻大片里焦虑的都是这个。翟振明:如果一开始在整个产业标准化的时候把这个杜绝了,谁都不可能控制。要反控制,Avatar的单向性是一个。还有一个,主体可以是一个一个主体,而不是代替一个个主体的大“集体”。计算要去中心化&#8212;&#8212;现在已经是去中心的了,没有一个服务器管所有的东西。一个服务器炸掉以后,整个系统没有什么反应。像现在的互联网,这里弄掉,可以在其他地方走,截不住,只要最后终端的路径接对了,就可以在整个网络传播。这叫分布式计算。还有云计算,让它没有一个中心控制系统,谁都控制不了。腾讯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会变得更加无助吗?翟振明:以前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文明的脆性”,但没系统论述过。与“脆性”相对应的是“韧性”。比如电脑如果有一个中心控制系统,就非常脆弱。但如果是分布式的,就增加韧性了。打蛇打七寸,七寸找不到就打不死了。全球化就有脆性,一个地方发生问题,全世界震动。以前的文明,隔壁发生什么都不知道,我的能源需求、所有生态小循环都直接对着天地,和其他地方基本可以分离。这种文明比较有韧性,但是效率很低。这是一个矛盾。效率高就要大规模,在全世界一个地方生产一个东西最便宜,但是一不生产、一坏掉,你就没有了,这就是脆性。我们现在就要让文明的脆性往韧性方向发展。文明的指标原来只有先进、落后等等,其实可以把“韧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文明本身的韧性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以前有人批评我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本体论对等的说法,说一拉闸,这个虚拟世界就没有了。我说要考虑对等性&#8212;&#8212;没有地方拉闸,你怎么拉?我的电池可以用太阳能,太阳能没有了还有生物能,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那你就没有办法拉闸了。电脑到处都是,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坏了还有临时代用的。坏的东西基本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你可以把它叫做“韧性”。腾讯文化:超级智能会不会控制人?翟振明:我刚刚在今年6月的《哲学研究》发了一篇文章,论证按照现在这种思路来搞人工智能,搞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有自我意识和意志的。按照量子力学的基本构架来进行,倒有点可能。所以这种所谓的“超级智能”不可能产生“我恨死人类、要把人类搞死”的意愿。只有我们自己设计错误造成的意外,才是问题。只有某几个人恨其他所有人,或者因为竞争,借人工智能搞出“人祸”,才是问题。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junji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一个程序员眼中的《黑客帝国》
导读:一个程序员眼中的《黑客帝国》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概念被人们所熟知的今天,再来看《黑客帝国》,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篇文章作者以一个程序员的视角对《黑客帝国》做了 重新解读,也许你不认同,但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维度。前段时间出差周末没事就在酒店又把黑客帝国重温了一遍,不看不要紧,十年后再看发现以前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完全错了。 《黑客 1》是 1999 年出的,我还在读高中,第一次看还在学校附近的录像厅,枪版。 整个画面黑漆漆的,看了不到半小时直接睡过去了,醒来时已经是最后的高潮枪战部分,感觉结尾打斗好看,剧情不懂。 2003 年《黑客 2&3》一起推出后,又连起来看了一遍,老实说当时很多概念还是没看懂,大概觉得是一个人类反抗机器统治的故事。如今这次看完后再 回想起来,当时很多概念看不太明白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当时刚学编程不久,电影中大量使用程序世界的概念来作明喻或暗喻。 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翻译太不准确,特别是术语的部分。 这次重温,我直接用的原版英文字幕,看完后发现我曾经的理解完全跑偏了。 十年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各种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再加上我程序员的背景再来理解《黑客》三部曲显得毫无难度了。 但我怀疑,如果不懂程序的人今天看这部电影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吧?为什么我会觉得不懂程序看《黑客》会比较费力呢? 因为整个故事的内涵,从背景到环境到人物角色甚至道具都使用了程序来作比喻。 我们先简单回顾下故事背景,某天,一个有意识的程序诞生了,并繁衍了整个人工智能的机器种族。 后来人类和人工智能机器爆发了战争,人类选择遮蔽天空切断机器的能量来源。 而聪明的人工智能机器发现可以利用人体大脑的生物电和身体热量通过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变融合反应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所以,机器就开始大量养殖人类,将人类变成了机器能源的供应者,电影里用电池作了个比喻。在《黑客》里人类的真实生存现状是下面这样的,身体生活在黏糊糊的营养液中,而思想则生活在 Matrix 中,一个虚拟现实空间。机 器一开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 Matrix 空间,是一个毫无生活压力并实现了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但人类天生的基因缺陷导致它们无法在这样的乌托邦中长久生存,很快出现大批量的死亡。 所以机器重新模拟了一个基于 1999 年真实人类社会现状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类可以长久的存活下去,而当时实际的年代是 2199 年。 故事背景就交代到这里,再这么写下去就变成影片简介了。 下面我会站在程序背景的角度来提出一些设问并作答,如果你发现答案和你当初理解的不一致,不妨再重温一遍电影。红药丸还是蓝药丸?电影中的经典一幕是让 Neo 作出选择,选红药丸还是蓝药丸。红 色药丸实际是一个跟踪程序(trace program)用来帮助定位 Neo 物理身体的位置。 为什么需要一个跟踪程序?做过分布式系统都会有深刻体会,解决一个大型分布式系统中的问题,第一个难点就在定位问题。 而 Matrix 实际就是一个连接全球人类的超大型分布式系统,需要定位一个个体,trace 程序必不可少。 (旁白:今天刚评审了我们系统的 trace 程序设计方案,想努力做的像红色药丸那么精巧啊)Oracle 是谁?《黑 客 1》 Oracle 出场时确实没有交代她的身份,直到第二部结束时 Neo 与 Matrix 的 Architect 对话才得知。 Oracle 其实是一个程序,原文说法叫 Intuitive Program,一个人类直觉测试程序。 所以剧中,她一直在引导 Neo 和其他人通过直觉作出选择,而他们的选择对与 Matrix 至关重要,下面会详细说。Neo 为什么是 The One?Neo 作为男主角与其他人都不同,所以剧中给了他一个特殊的叫法 The One。 Neo 在第一次见 Oracle 时,Oracle 说他还不是 The One,还差了点什么,可能需要第二次生命。 Neo 在《黑客 1》最后被 Agent 枪杀后,因为女主一吻获得对爱的感觉后重生才真正成为 The One。 而真正特殊的地方在于 Neo 始终认为自己是人,但它实际也是个程序,一个认为自己是人的程序,这正是他独一无二之处。Matrix 是连接全人类思维的虚拟空间,它实际是一个巨复杂的大型程序,这个程序运行的背后有精确的数学模型(剧中对话交代了的)。 它建立在一个精妙的数学模型之上,但却存在一个不平衡的因素,无论 Architect 如何调整都没法做到平衡稳定。 存在影响整个系统稳定性的非确定性因素,而这个因素正是始终会有人怀疑 Matrix 不是真实的。举个例子,假如 Matrix 背后的数学模型简化为 :1/x这个数学式存在的意义是 x 不能为 0,当为 0 时 Matrix 将不复存在。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数学式的天然缺陷,Oracle 想到为 x 增加一个逆变量,那么数学式就变成下面这样:1/ ( x n )增 加了 n 这个逆变量,x 变量代表 Matrix 整体的运行变化,n 则代表 Neo 的存在,平时为 0。 当 x 可能向 0 变化时,n 这个变量被激活,避免分母为 0。 x 的变化不在 Architect 和 Oracle 的控制能力内,而 n 则通过 Oracle 去引导它的变化,以达成系统不崩溃的目标。 所以当 Neo 这个程序通过引入人类的爱情因子被激活后,Neo 就成了 The One,而数学式中的 n 也不再是 0 而是在不断变化着。 而这种变化趋势和方向就依赖 Oracle 来不断引导,所以怪不得最后 Architect 对 Oracle 说:你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Matrix 是虚拟空间,那 Zion 就是现实么?《黑 客 1》给人一个误导以为 Zion(剧中从 Matrix 脱离的人类城市)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 但当《黑客 2》结尾 Neo 像手挡子弹那样挡住章鱼机器人时,已明确告诉我们,Zion 也不是真实的,它只是程序空间的另外一部分。 Matrix 是程序模拟的 1999 年人类世界,那么 Zion 所在的世界实际也是程序模拟的 2199 年的人类世界。按 Neo 和 Architect 的谈话,Zion 存在的作用是为了将不稳定因子(对 Matrix 有怀疑并觉醒的人类)聚集在一起,然后一次性清理。 在 Neo 之前实际已经有了 5 次类似的清理,前 5 代 The One 认识到自己其实不是人而是程序后,都选择了毁灭 Zion。 然后重新选择 16 女 7 男重建 Zion,消灭了 Matrix 的不稳定因子安全度过危机,开始下一代循环。 看到这里,作为一名程序员,我自然联想到这难道不是在用带 GC(垃圾回收)机制的程序在做比喻吗?程序古惑仔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电影还有这么一帮子人物角色,这帮人全是程序,一堆过时的程序,已被新的程序取代了。它 们在 Matrix 中找不到工作,只好聚集在一个带头大哥下面,干起古惑仔来,搞点偷渡之类的事情。 在 Matrix 中每个程序都需要有存在的目的,否则只能被删除。 但这些程序可都是有智能和意识的,它们不想被系统清除掉,只好逃亡。 比如一个后台管理程序可以和一个界面交互程序结婚,还有了个女儿。 女儿自然也是一个程序,只是没什么用处,没用处就是没有存在目的程序,需要被删除,所以夫妻两找程序古惑仔帮忙逃亡。程序古惑仔帮控制了一个关键人物叫 KeyMaker,就是下面这位。Key 在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术语是密钥,影片中用钥匙来比喻。 他掌握着进入系统 Source 的钥匙,所以 Neo 才会和程序古惑仔帮发生冲突。 程序古惑仔帮只不过是机器社会的一种特定角色,它和人类社会不无相似之处。最后,第六代 The One 的选择没有站在机器智能这边,因为爱情他选择了人类这边。 而一个可怕的病毒在 Matrix 中蔓延,连 Oracle 都被感染了。Neo 和机器智能达成了协议,帮助它消灭病毒程序来换取人类和机器的和平。 这一次 Zion 没被毁灭,比人类智能更高级的程序智能给了人类选择权。 人类可以选择活在机器文明创建的 Matrix 虚拟空间中或现实中。 而机器文明中也出现了一些拥有人类情感和意识的程序觉醒者,帮助机器文明进一步发展。 两种文明找到了一点点融合与平衡的空间,留下无限的思考和探讨空间。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微信:doyo_game
& 黑客帝国
加入收藏复制地址
黑客帝国专区(Enter the Matrix)
游戏逐渐向电影靠拢
好玩一般不好玩
黑客帝国 简介
游戏逐渐向电影靠拢
&&&& 以前,游戏与电影是从来不会扯上关系的,随着时代的改变,游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具有全球效益的电影已经被游戏开发商注意上了,他们想借助着票房这股“东风”,乘机在游戏界中大捞一把。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就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球大战》、《指环王》等,但这些都是电影上映受欢迎后,才来开发游戏的,其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有一款游戏将与电影同步推出,它就是名躁一时的《黑客帝国》(Enter The Matrix)。大家肯定会怀疑,电影的《黑客帝国》不是早上映了吗?没错,电影是上映了,但游戏是第一次推出,况且游戏内容与《黑客帝国2》中的情节环环相扣。
真正感受电影精髓
&&&& 由于电影与游戏同步推出,为了电影票房和游戏发售量着想,游戏的剧情做了相应的改动,到时肯定不会出现玩家看了电影后不想玩游戏的情况,不过玩家可以从电影中得到一些启发,加快游戏进程速度。电影版与游戏版最大的不同的是,游戏里将不会出现Neo、Trinity和Morpheus这三个主角,代替他们的却是电影里的两个配角,Ghost和Niobe。玩家可以选择他们其中的一名来完成任务,游戏就跟《生化危机2》一样,选择不同的角色,将会有不同的路线、武器、技能和敌人,即使在同一关卡也将带来截然不同的过关流程,这使游戏的可玩性和耐久性大大增强。
欣赏的就是人物动作
&&&& 大家在电影欣赏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格斗动作,在游戏中,自然也成为了最大卖点。为了让游戏也能做出优美的格斗动作,制作组请来了武术指导袁和平,他将规范人物的动作,使得游戏里的人物看起来比较自然和谐。空翻、飞腿、侧踢、回旋踢等所有你能想象出的动作都会在游戏中出现,为了方便玩家使出那些动作,游戏不仅支持手柄操作,还能把一些独创的组合动作储存起来,设定快捷键,在危险时刻可以做到临危不惧,一键杀敌。游戏里出现的几乎都是一些不使用武器的战斗,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成龙的武打片
&&&& 游戏里分为三大模式,它们分别是:格斗模式、枪战模式和竞赛模式。为了表现游戏的特点,着重点将放在格斗模式中,其它两种只是作为辅助出现。在格斗模式中,你可以使用木棍、刀剑等近身武器,或者利用各种武功招式与敌人搏斗,还可以使用组合招式;在枪战模式中,你可以使用比较先进的武器,另外,《英雄本色》的“时间慢放”(即“子弹时间”)也被引入其中,但与《英雄本色》不同的是,它不是随时可以让时间慢下来,而是要消耗focus值,这些值是要靠不断消灭敌人才能获得的;而在竞赛模式中,两名主角同时在一辆交通工具上,一人驾驶,一人击退那些追赶的敌人,至于玩家如何操作,目前还不得而知。
&&&& 游戏跳票是司空见惯的事,而电影跳票恐怕是没有的事吧,基于这一点,相信与电影同步的《黑客帝国》肯定不会跳票,让我们等待那一天的来临,想必那天会引发大规模的“黑客”浪潮。
黑客帝国 全部资源
黑客帝国 攻略
黑客帝国 新闻
黑客帝国 论坛
(LV99)发表于
(LV20)发表于
(LV52)发表于
(LV56)发表于
相关游戏推荐最新|热门
谁在玩这个游戏?老手|新手
(LV7)已玩114次
(LV35)已玩70次
(LV45)已玩66次
(LV41)已玩60次
(LV36)已玩48次
(LV25)2天前玩过
(LV18)玩过
(LV16)玩过
(LV51)玩过
(LV23)玩过
最新推荐小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国时代2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