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革"一行三会"教学模式改革

央行副行长易纲:一行三会监管改革正在研究__理财频道 - 融360
央行副行长易纲:一行三会监管改革正在研究
央行副行长易纲:一行三会监管改革正在研究
全国政办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回答记者关于一行三会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情况时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推出时间还不知道。
  近日,全国政办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回答记者关于一行三会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情况时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推出时间还不知道。
  自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一直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这一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分业监管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混业经营的深入,分业监管在当下的金融业运行中,一方面监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应对一些金融创新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问题时,略显力不从心。
  此前,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政府预计最早将于年内发布计划,设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讨论最多的计划为合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同时央行在管理经济方面享有更大权力。
  想获取更多技能,请微信搜索关注&财秘&(rong360licai),关注后回复&2016&可获取《2016吸金大法》。
文中产品信息
小编推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凡注明 “融360”来源之作品,任何媒体和个人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注明出处(融360 www.rong360.
com)。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暂无评论,需要你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观点!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融360 - 银行 版权所有金融监管大变局:“一行三会”模式行至山前-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金融监管大变局:“一行三会”模式行至山前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6:10:59
?经济观察网 综合报道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分业监管体制正面临潜在风险隐患。而这一次“一行三会”的未来是否真能应和业界预期的“分久必合”的改革?一个伴生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十年的话题再次搅动金融圈。 日前,路透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就合并证监会、保监会与银监会成为单一监管委员会进行讨论。而之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已经成为了建议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始于2015年6月的股灾,虽未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但是在股市剧烈波动中暴露出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构成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系的不足。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分业监管体制正面临潜在风险隐患。而这一次“一行三会”的未来是否真能应和业界预期的“分久必合”的改革?
“一行三会”模式将变? 1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到, 根据前一个阶段资本市场的波动,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趋势,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 此言被业内人士解读为,这一改革方案可能会将“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 “大一统”格局。 据路透社最新的报道,中国正就合并证监会、保监会与银监会成为单一监管委员会进行讨论。 自“十三五”规划建议公布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日渐高涨。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指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 他还指出,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事实上,始于2015年6月的股灾,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上证综指下跌超过40%,市值蒸发超过20亿元,相当于2014年GDP的近30%。本轮股市暴跌虽未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但是在股市剧烈波动中暴露出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 分业监管历史沿革 当前中国金融行业实行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构成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制度。 199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机构编制方案》,确定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证券期货市场进行监管。 1997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统一划归中国证监会监管。 保监会成立于日,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银监会则是最后成立的一家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日起正式履行职责。银监会的成立与职责明确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人民银行职责专业化的过程,两者正是在这一期间进行职责分工的明确与细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 不能否定的是,在中国目前“一行三会”构成的以机构监管为特征,以合规监管为重点的分业监管体制。这些年来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所言,在金融体系相对稳定时期,金融监管部门通常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推进监管体系的改革;而在金融市场动荡后,监管体系会针对性地加快金融监管的步伐。 在巴曙松看来,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金融混业发展要求,随着金融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间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功能相同或相似金融产品或服务,按机构类型进行分业监管容易产生监管标准不统一与监管真空,使监管套利问题非常突出,形成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隐患。 分业监管盲区 近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分业监管改革多次“被传闻”。在业界眼中,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形态在多年前就开始被诟病。 多位专家曾提出,金融监管应从分业回归混业监管,他们认为现有中国一行三会体制下,央行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银监会与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领域的监管,导致金融市场的机械分割,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新情况,造成资金分割,融资链加长,加大了企业和市场的融资成本,难以形成高效、一体化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灰色地带更容易形成监管真空。 在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的《鬼魅随行:两年一度的六月流动性危机》中,系统地回顾了2011年以来的三次流动性危机,均有监管不协调的根源。 1、温州危机
2011年下半年是温州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此危机根源是四万亿刺激带来的信贷狂潮,温州中小企业普遍过度信贷,过度投资。2010年房地产宏观调控后,收紧银根,中小企业流动性开始变差。然后,2011年央行整理票据业务,触发了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流动性断裂。表面上看,整个过程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涝旱急转”。但还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细节,即银行给温州中小企业放贷款竟然大部分是短期贷款(温州贷款存量的80%是短期贷款,即一年以内),企业短贷长投,每当贷款到期后,先从民间借贷借钱还贷款,然后再申请新的短期贷款,偿还民间借贷。显然,这是一种极其畸形的信贷习惯,但监管当局竟然从来没有过问。最后收紧银根时,企业们新的贷款批不下来,于是偿还不了过桥用的民间借贷,危机爆发。这里,是否存在货币当局与银行监管当局的致命割裂? 2、钱荒
2013年6月货币市场“钱荒”,起因是银行借同业业务投放“非标”资产。央行本身不干预银行的具体业务(具体业务的监管由银监会负责),但非标增长大幅派生了M2,扰乱了央行的货币投放计划。因此央行借货币市场波动之机,整顿了同业市场。“钱荒”一事反映了央行与银监会在同业业务上存有不协调。 3、股灾
2015年6月股灾,触发点是清查配资,而配资则有银监会与证监会协调不当的因素。银行用理财资金给投资配资,银监会大体是能掌握其总数的,但不知有没有将这情况告知证监会。这导致证监会并不掌握整体配资数据,也不知市场杠杆水平,出手清查诱发股灾后,才会后那么不知所措。至此,我国金融体系完美演绎了两年一度的流动性危机,并且均有各监管主体协调不当的根源。 在王剑看来,分业监管面临着两大问题: (1)监管重叠:比如银行涉及证券业务(包括基金托管、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要接受两个部门监管,需要两者充分协调。做业务的微观主体要听两个婆婆的话,本身也累。(2)监管真空:部分新式金融(比如“财富公司”),处于完全没有人管的地步。某些混业而来的交叉业务,则需要两个监管主体的协调,经常协调不当,产生监管盲区。为此,王剑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整个金融体系不改,现有监管体制不改,流动性危机这一鬼魅便不会绝迹。下一个中枪的会是谁?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金融监管改革样本 事实上,美国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分业监管带来的风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年,美联储和证监会分别派驻了一只队伍进驻雷曼兄弟公司总部,但直到该公司宣布破产后第10天,这两只队伍才开始彼此分享信息。 美国长期以来实行金融分业监管和分层次监管,可以说这套监管体系支持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但随着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这种监管体制开始暴露出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监管领域的重叠和空白同时存在,没有一个联邦机构能够有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看管金融市场和体系的整体风险监管状况,风险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而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暴露了其金融监管体系的严重缺陷。奥巴马上台后,提出进行彻底的金融改革,从过去的分散监管、伞型监管变为统一监管,把美联储打造成一个“超级监管者”,一切金融监管权都归于美联储,不仅大小型金融机构,连金融衍生品市场都由其管理。 在巴曙松看来,中国具有明显参考价值的模式是捷克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捷克实行的是分行业的四部门监管模式,即由央行监管银行业,证券监管委员会监管证券行业,财政部监管保险业和养老金,信用合作社监管办公室监管信用合作社。 随着金融市场复杂程度的提高和内在联系的增强,这种分业监管体制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监管体制的缺陷在1997――1999年捷克的金融危机中暴露得十分明显。 经过深入研究,捷克在2006年4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将四大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统一集中到捷克央行。这一新的监管框架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特别是克服了市场动荡时期监管机构沟通协调效率问题,总体上提升了捷克金融体系预防、识别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未来“一行三会”怎么改?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否也会借鉴美国、捷克的经验,赋予央行更多的权利,或是让一行三会进行合并?更多的学者对混业金融监管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透露,中国的金融监管框架改革(亦称“金融大部制改革”)在10年前就开始酝酿了。清华、北大和人大等中国最顶尖高校里的金融学者,一直就改革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改革建议。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就建议,在三会之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即中国金监会,对金融进行统一监管。在金监会成立后,下设立三个委员会,将原来“一行三会”的宏观与微观审慎性监管职责转到该委员会。金监会通过其下属机构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对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仍然担任部分金融监管职能,即负责监管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形成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以中国金监会为主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进行金融监管的统一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金融业分业监管面临严重挑战。当务之急是应由总理或主管金融的副总理担任由“一行三会”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主席,将成员单位扩大到发改委和财政部。成熟后,将“一行三会”合并设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建议:未来的金融改革应包括金融国有资产改革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因此应该设立两个委员会,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做的是分类改革、功能性改革,公益性金融国资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大多数竞争性金融国资要追求资本回报率,为国有股东赚钱。但其市场运作、风险控制要纳入后一个委员会,即金融监管委员会或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其负责监管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系统性风险,制定交易规则、退出机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等。 (资料来源:路透、证券时报、王剑的角度、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网、凤凰网等)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经观上市公司观察”
微信号:eeo-com-cn一行三会合并,利好金融,银行,券商股。_转发(zf)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一行三会合并,利好金融,银行,券商股。
一行三会合并,利好金融,银行,券商股。
  随着中国金融业步入混业时代,对于“超级监管者”的呼声越来越高。  1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到,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此言引发业内关注。事实上,7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在《互联网金融呼唤混业大监管》的社论中已经呼吁,从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方便市场主体办事的角度而言,一个“大金融监管”的统一格局可能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  决策层近期释放的信号,加上《建议》提到“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意味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所言,如果继续坚持分业监管的模式,将中央银行排斥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势必会大幅降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上周在出席媒体年度论坛时表示,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证明混业经营是大趋势,分业监管的格局是现阶段出现很多矛盾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呼吁尽快组建金融监管总局,从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监管“分久必合”  杨伟民9日表示,根据前一个阶段资本市场的波动,适应国家金融发展混业的趋势,这次《建议》提出,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  中国现行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开始于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分业监管在当下的金融业运行中,一方面监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应对一些金融创新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大幅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金融微观效率不断提升,但宏观脆弱性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坚持分业监管的模式,将中央银行排斥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势必会大幅降低,极有可能在中国出现类似于欧美等发达市场爆发的金融危机隐患,近期的股市大幅波动就是典型的例证。”巴曙松表示。  东方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梳理了2011年以来中国发生的三次流动性危机,认为均是由于各监管机构协调不畅,导致监管存在盲区。他认为,除了2011年下半年温州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和2013年6月的货币市场流动性危机外,今年的A股动荡也与监管不畅有关,“触发点是清查配资,存在银监会与证监会协调不畅的因素……这导致证监会并不掌握整体配资数据,也不知市场杠杆水平,出手清查诱发股灾后,才会那么不知所措。”  此外,金融业的创新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也需要监管模式的转变。近期决策层的表态,为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在对《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  习近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中国银行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宗良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综合金融监管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反映了各界诉求,“首先,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都逐步发展一种综合经营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伊始就呈现出了综合化经营的局面,通过互联网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相关业务整合起来。”  事实上,对于混业监管,中国已有尝试。早在2004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就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遇到重大综合监管问题时,及时协商并作出各监管部门的统一决策。而在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宗良告诉本报,以上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业监管的不足,但是应该看到,受到各个监管机构各自利益的影响,行业协调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下一步要明确未来发展思路,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监管有机结合,金融审慎监管能够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微观监管能够保证细小环节落实到位。  央行有望牵头  对于未来“大金融监管”的可行路径,目前业界看法不一,而《建议》的提法也还处于文件层面。不过,构建由央行牵头的“超监管机构”,在各方的建议中呼声最高。  巴曙松认为,在具体监管框架改革趋势上,重新整合央行与不同领域监管机构的功能、发挥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主导作用,正在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有的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他以捷克为例表示,其模式对中国最具参考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捷克实行的是分行业的四部门监管模式,随着金融市场复杂程度的提高和内在联系的增强,这种分业监管体制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年捷克的金融危机中暴露得十分明显。经过深入研究,捷克在2006年4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将四大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统一集中到捷克央行。  “这一新的监管框架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特别是克服了市场动荡时期监管机构沟通协调效率问题,总体上提升了捷克金融体系预防、识别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巴曙松称。  此外,巴曙松还列举了三种可供借鉴的国外模式:一是借鉴英国金融监管模式,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综合监管体系;二是借鉴美国模式,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同时赋予央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权限;三是通过过渡性政策安排,逐步将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职能重新收归央行大框架下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9日告诉本报,他的个人观点也是“央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  郭田勇称,鉴于央行是金融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和市场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考虑到国际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目前应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做好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宏观文件与微观激活的有效统一,为此,需构建由央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有股份制银行战略部人士对本报表示,未来的改革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一行三会”将重新合并,成立金融监管局;另一种是在现有机制基础上成立协调委员会,比“一行三会”级别更高,并保持中立性,主要对金融监管空白领域进行协调,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类似于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曾经发挥的作用。  不过,宗良告诉本报,由于综合金融监管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分割,推进存在难度,因此他建议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推进,在短时期内,如果做不到统一监管,应该由国家更高层级来督促各部门进行突破。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全新改革开放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