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占腾讯收入开发团队的腾讯游戏占腾讯收入收入分红占比是多少

游戏开发团队的游戏收入分红占比是多少? - 知乎133被浏览16349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论坛入口:
  |   |    |   | 
拿过3万月分红的90后主程:不撕逼怎么做研发
评论数: 29
  辛凡(化名),90后,“应届毕业生”;做过主程,拿过3万月分红;写过外挂,获得过微软游戏开发大赛的优胜。在老板不接受他的研发建议而直接导致公司产品表现不佳之后,他毅然与合伙人分道扬镳。
  最近经朋友介绍,他去了一家游戏公司面试,2年的开发经验让他的面试过程非常顺利。
  但他最终倒在了HR脚下——对方给出的理由是“薪资评级不符合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标准”。
  同事们都不知道这个90后能拿3万分红
  出于对电脑技术的热爱,辛凡接触编程比较早,大学里又接受了开发相关的培训,他的能力很快就凸显出来,在一位游戏行业名人的指导和引荐下,他正式加入了游戏开发的行列。
  后来一家初创公司出了一些小麻烦,项目紧而且程序能力不足,经朋友介绍,辛凡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这家公司。刚接手程序工作时,他几近崩溃:几乎是从零开始改原程序杂乱无章的底层通讯模块、修复各种崩溃点。
  但也是从那时起,辛凡的技术渐渐得到了公司创始人的认可和信赖,他也觉得跟创始人臭味相投,便担任主程带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
  这些项目中有两款棋牌游戏的收益很不错,作为主程的辛凡每个月拿到的分红有3万之多——而这仅仅是在和渠道三七分成之后,公司所获净利润的2%。
  同事中没有人知道辛凡究竟拿了多少分红。在他们心里,一个90后的毛头小子,3万?每个月能分到几千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程序的日常=撕逼
  在辛凡的日常工作中,撕逼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到游戏方向,小到资源文件的命名,每一个研发中的小细节都能成为程序和同事撕逼的点。
  尽管游戏方向、资源文件等工作都是策划、美术的活,但程序在功能实现时往往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各个部门逐渐熟悉,同事之间也越来越有默契,不过撕逼已经成了程序的必做日常。
  尤其是对于策划喜欢“拍脑袋”的做法,辛凡总是感到非常疲惫。策划们前一天刚提的需求,程序好不容易加班加点实现了出来,想着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然后策划一拍脑袋“嘿,这个应该改成这样更好”,通常策划们会认为“只是很轻微的改动呀”,但对于程序来说常常意味着前一天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策划们“拍脑袋”的做法一般都会成为程序和策划撕逼的爆发点。虽然通常情况下程序都会按照策划的需求去做改动和调整,但每个程序都非常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一行代码都是用心编写出来的,用辛凡的话说,“大段代码注释掉或者删除都感觉心在滴血”。
  不过辛凡经历更多的是,下午也许还和策划撕得你死我活,但一到晚上就一起喝酒撸串,俨然没有发生任何事。
  一个主程该做些什么?
  一开始辛凡对“主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他只知道从技术角度把关整个项目,保证不出现崩溃和内存泄露等严重问题是他最基础的工作。时间久了之后发现,不同的项目规模也直接决定了主程需要有多强的技术基础和管理能力,鉴于团队中每个人的能力和擅长领域都不一样,他更需要对整个团队的程序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配。一旦项目出现技术难题,解决问题也是主程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当辛凡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必须为整个项目负责的时候,他和创始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创始人认为游戏先做得差一些没有关系,等上线之后如果玩家反响不错,再升级改版认真做就可以。但辛凡认为做游戏从一开始就要用心做到最好,自己都不认为做好了的游戏,用户一定不会买单。
  然而创始人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以致于公司后续几款游戏表现都不怎么好——这些游戏不管是质量还是成绩,都让辛凡开始对自己作为主程的职责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则是创始人的压迫让他觉得,这样的“游戏研发”并不是他想做的事情。这也成为他和合伙人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数次沟通无果,他毅然选择了离开。
  去他大爷的游戏开发
  很快,有朋友推荐他去一家游戏公司面试程序开发。
  面试过程非常顺利,面对主程和技术总监的一串有关技术实现、崩溃处理、内存管理等问题,辛凡都对答如流。2年的研发经历也让他在一些问题上能结合实例来做解决方案展示,面试官很满意。
  一路绿灯。
  项目负责人告诉辛凡说他非常符合公司的要求,让他回去等项目主程眼巴巴地等着,每天都微信辛凡问他什么时候入职,哪个工位、做什么任务等种种事宜也提前跟辛凡沟通好了。
  然而在苦等了一星期之后,辛凡收到的消息是……
  拒绝录用。
  HR给出的理由让辛凡很想不通,“薪资评级不符合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标准”。
  “去他大爷的游戏开发,要不是因为做这一行我TM怎么可能还会是‘应届毕业生’?!”想到自己被拒的理由,辛凡一脸愤懑。
  迟到的“应届毕业生”
  如果不出意外,他在去年就应该毕业了。
  问题出在他的毕业设计上。辛凡的毕业设计是开发一款手游,涉及的工作量比较大也比较复杂,因而他并没有做服务端相关的内容,只是做了一款单机游戏。游戏内容在毕设中期时就已经全部搞定——但后来导师要求辛凡添加服务端用于统计用户的得分数据并进行名次排列,最好是用户可以联网竞技的模式。自信的辛凡毫不犹豫就应了下来。
  可惜事与愿违。谁知道后来公司的项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渠道着急上线产品,每天都打电话逼项目进度。辛凡腾不出时间也拿不出精力来做那个游戏的服务端。在他的潜意识中,凭他和导师的关系,即便是到最后还是没做服务端,导师也不至于难为他——于是就把毕设服务端的任务完全抛掷脑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公司的项目,疲于应付渠道的催促。
  最终,公司的项目赶了出来。但由于没有完成毕设中期检查时设定的目标,无奈的他只能被动地选择延期毕业1年。
  直到今年6月,辛凡才拿到了自己的毕业证,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应届毕业生”。
  “待遇标准”有多标准?
  90后、应届毕业生,这些标签都让辛凡显得很“菜”。
  事实并非如此,辛凡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打磨自己跟游戏相关的技术了。当时那些把数据放在客户端计算的网络游戏非常流行,他发现编写一些dll进行简单的注入就可以轻松地修改游戏的运行逻辑或修改内存中的数据。他也通过这种方式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DNF一键秒全屏”“QQ飞车无限加速”“炫舞自动全连”……这些暴力的外挂功能他全都做过。
  不过很快,腾讯等公司开始严厉打击外挂,辛凡也因此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警告,随即关闭了网站并停止了外挂程序的更新。
  后来他又带队参加了微软游戏开发大赛,作品获得了几位微软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他一直维护着的技术博客上,这位90后程序员也有着很高的人气。
  2年研发历程给辛凡最深的体会是“真的很累”,而在正式面试时——“应届毕业生”的帽子以及所谓的“待遇标准”也突然让他有些懵:他做主程的时候都还没毕业呢,为啥毕业之后连做普通工程师都被HR拒之门外?
  或许辛凡最大的不幸便是遇到了这样的HR吧。不过就跟他博客的标签一样,辛凡给自己的定义是“沉迷于游戏开发的Geek”,即便一路走来遇到了不少的坑,他也选择在开发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哪怕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更多这样的HR和这样的公司。
  “大概是HR并不懂技术吧。”辛凡淡然地说。
via:游戏葡萄
声明:游资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游资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下载我们官方APP-游戏行
关注手游动态微信公众号
本帖最后由 LifeRoad 于
10:45 编辑
(1)公司就你一个程序,或者另外一个比你更菜,所以你是主程;
(2)2经验,除非你是天才中的战斗才,否则你这个主程,含金量太低,你问问巨人的《征途》游戏的服务器开发多少年经验,据我估计,没有10-15年敢做这个事,就有点不自量力了,如果只是棋牌,2年似乎也凑合了,尤其是你还有点底子;
(3)你啥公司啊,渠道三七分成之后,公司所获净利润的2%就有3万,那你们一个月收150万,如果渠道拿去7成,你们一个月大概有350万,这是很牛叉的,一个月分你3万,我只能告诉你,你运气真他妈好,以后是否再能遇到可是未知数了,这游戏业有些老兵,干的可不止10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拿不到3万;
LifeRoad 发表于
(1)公司就你一个程序,或者另外一个比你更菜,所以你是主程;
(2)2经验,除非你是天才中的战斗才,否则 ...
第3条真是有同感。。。
不出去走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这也不能怪HR,,薪资确实是按照应聘职级+学历+工作年限算的,除非你能得到大佬的特批,不然抱怨就是抱怨社会
没什么好抱怨的,只是你还没毕业的时候,小公司给你的起点太高,所以你认为你的能力已经能胜任其他公司的各种职位,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自己心态调整好吧
LifeRoad 发表于
(1)公司就你一个程序,或者另外一个比你更菜,所以你是主程;
(2)2经验,除非你是天才中的战斗才,否则 ...
确实,这第三条逼格真高,能不逗吗
本帖最后由 sagaback 于
12:04 编辑
&然而创始人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以致于公司后续几款游戏表现都不怎么好&。。。看到这句话,我笑了出来。。。这种脑残稿子以后少发点吧。。。
还是太年轻了……
HR哪有那么大权利,还是用人部门觉得不值...
传百度裁撤福州研发中心 19亿美刀买的91彻独立游戏团队Cyerlodge的小确幸 《呆呆大冒《剑侠情缘》手游制作人王屹:MMO研发经验以前的我没得选 现在的我想做一款游戏又一款鹅厂代理的游戏停运 果真是“成也腾从设计《我的战争(This War Of Mine)》我所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作为只工作了半年的基层游戏民工,这个主题真心所知有限。BUT!我还是把我了解到的写一下!虽然受限于视野水平资源等balabalabala...会有很多介绍不全面的地方!另外由于信息来源主要是平时交流(夹杂个人脑补),许多环节没有参与,难免会有和事实存在偏差的情况,恳请指出,谢!
基本介绍:
先大致的把游戏开发商划分成下面几类:
客户端游戏(端游)、网页游戏(页游) 、Flash小游戏、单机游戏、手机游戏(手游)、主机游戏、棋牌类小游戏(挂靠到某游戏大厅上)
一开始的时候一般会先定位到上面具体某类游戏开始,不过随着业务发展经常会丰富游戏接入方式,比如做客户端的可能会出个微端版本(mini client)或者web game版本,做手机游戏的可能后续会退出PC版本(休闲单机的情况居多)。
和大多数的软件一样,现在的游戏已经很少有从零开始开发的了,无论是单机、客户端游戏,还是其他什么游戏。
从零开始开发的困难:
◆成本太高了,前期程序投入量很大,时间长(太多基础代码要写),对写系统核心的程序猿素质要求较高(难招人、薪资高),做出来的东西稳定性也不够好(缺乏足够测试)。
◆投资方一般没那么好的耐心(尤其是端游)花钱给你写个几年却什么都看不到。项目风险要比采用成熟项目来改的方式高很多,资金投入也比较大(动辄上千万),小公司通常是难以承受的。我觉得这也是这些年在国内网络游戏市场上晃来晃去的都是那几家公司的主要原因(其中有一些是做代理国外游戏起家的,后来有点积蓄才逐渐开始自己做研发),大公司也需要有吸金产品来养研发团队。
◆几年的研发期,成果不好评估,所以出资方也就不会出资激励研发团队,而研发团队做的东西又比较庞复,综合起来就会使他们比较低迷。这种情况下要长期保持团队人员稳定是比较难。而每一次新老交替,都会产生些额外的学习成本和磨合时间,进一步加剧整个过程的难度。
所以除非实在弄不到一个成熟产品的项目源文件,或者系统架构难以胜任新游戏的开发,一般不会出此下策。另外还有个条件就是有投资方愿意出资支持,最好是能够相互信任的,否则投资方中期很容易失去信心后撤资,导致游戏胎死腹中,这种现象据说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不懂游戏行业的煤老板们)。因此寻找投资方还是要挑一下,就算愿意出钱,太外行的投资商在开始没耐心之后很难跟他讲道理,最后他觉得你坑他钱,你恨他没魄力。总之,做了一半的东西告吹了,谁的心里也不好受,其它不说,毕竟每个人的一生用来发展事业的时光宝贵,经不起太多次的失败。
背景说到这里,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游戏项目立项:
一般先立项再招人,正式立项通常意味着几个步骤已经完成:一是核心人员到齐基本工作筹备完成,二是项目计划(游戏设计、商业方案、时间、预算等)完成。然后开始和出资方(母公司或投资人)商谈,意向达成的话应该是要签个合作协议(应该包括出资方式、验收周期、合作细项条款、后期利润分配等),然后就算立项完成了。这个环节没有深入参与过,只能介绍到这里。
开发团队的组建:
游戏行业里,开发团队的主动性比一般软件行业要强。常见的情况是,由一家公司的某个游戏项目的主要成员离职组成核心团队,由这个核心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寻找开发合作商。在我了解的一般有两种选择吧,一是直接拉投资自己成立家公司开始干(对方纯粹出钱,不介入管理,按协议分配)。另一种是谈妥之后集体入驻一个公司,在下面新开一个项目组(公司搞定行政人事等事务,发放薪酬,推广游戏,利润以奖金的形式发放。至于双方合作的细节我所知不多)。
我觉得第一种形式盈利后利润应该更多,但是麻烦事太多,风险也高,没有足够实力的团队不应该轻易尝试。后者风险可控的多,核心开发人员可以避开琐事(通常都不擅长做)专心做研发,还可以共享公司自有资源。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由某个有新的游戏项目计划(以及手上有其他项目资源)的人发起项目,再去逐一寻找合作伙伴,初期资源紧张,应该只找几块工作的负责人吧。不过这种形式组成的团队不太稳定,比如网上看到有招游戏主程、主策、主美甚至制作人的,由于core每个人都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个人知识、性格、习惯、想法方面的差异会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开来,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到很难配合的好,有条件的话核心负责人最好是相对熟悉的。
另外就是手机上的一些小游戏可能例外点,不用这么大动干戈,有的就算没有项目基础也做的很快,这个就另当别论。
以一个传统网络游戏来说,管理人员一般包括:
项目经理、主策划、主美术、客户端主程序、服务端主程序。随着项目进程的深入,可能还会需要测试主管的加入来负责起整个游戏的质量管理。
特别要说明的是“制作人”和项目经理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公司,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很多规模偏小的公司里,项目经理(PM)可能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组的终极BOSS,他的职能覆盖到整个项目组的每一个角落,可等同于制作人的含义来理解。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讲,PM可能就只是像职业经理人那样,只单纯负责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并不参与具体的项目设计、人员安排、资金管理等工作中去。在这种时候,“制作人”的角色实际上就转移给了部门经理。
开发团队人数根据开发阶段和项目类型不同会有很大出入,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策划:负责游戏内容设计,协调美术和程序实现设计,可等同视为一般互联网软件中的产品经理。
人员:系统策划(基础系统如战斗、玩法、社交等)、关卡策划、数值策划、文案策划(情节、对话、任务等)等 。(相对其它几个组人数少)
美术:所有美术相关资源文件制作(按照策划的设计要求)
人员:3D场景、3D建模、原画、UI、特效(工作量大,人数上占较大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行业发展,研发商对美术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如今很多中小规模的公司都会选择把主要的美术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美术团队),而本身团队中只留有主美和UI美术。原因并不难猜,只要对二者的优势缺点稍加分析相信大家都能有一个结论。&
程序:功能开发、维护系统稳定
人员:客户端程序(图形效果、客户端游戏逻辑)、服务端程序(负载、数据安全、游戏逻辑)。(没代码基的时候工作量很大,有的话工作量是中期策划系统陆续设计完成的时候比较大)
测试:前期没东西测。中后期加入,黑盒测试,要求兼具游戏经验和测试经验。一方面需要理解策划需求进行针对性测试,一方面要做日常稳定性测试,后续上线后持续的版本测试。
制作基础:
基础分几块,其中人员基础上面说过了,就不再提。
程序方面的主要指代码基,包括核心系统(图形、音效、场景、游戏实体对象和对象控制、时间、服务架构、网络、内存管理、日志等)和外围工具(地图编辑、特效编辑、模型编辑、数据资源编辑、资源打包、版本工具、BUG追踪工具、运营监控等)。
这些东西从零开始构建量真的不小,好在现在一些国外公司(如BigWorld,还有些是专做图形引擎,服务端都是自己写)有提供一整套东西的,可以省去大量工作。但是是用一整套国外的东西,虽然也会提供一些例子,但是学习成本较高。最好还是有其他类似项目的程序,通过部分重写的方式来做。人员上最好有几个对这套东西比较熟的人初期来带其他人上手。
另外一提,如果自己写核心程序的话,还是把一些模块化比较高的(如网络、日志等)包给第三方开源程序库(注意开源协议类型)。
美术我基本没什么了解,看上去主要需要有美术素材方面的积累吧。
策划如果没有其他项目的策划文档的话,就由主策划来制定文档格式要求,再编写游戏数据文件的填写规范和说明。
版权问题:
前面提到几次关于修改其他项目来开发的事,很容易引起版权官司,相对来说我觉得大的游戏公司会有许多优势,内部进行共享省去了不少麻烦(又一次和小公司拉开差距)。国内早些时候的软件版权管理比较混乱,核心开发人员离职的时候可能会把项目文件带到新公司去。所以市场上许多公司的许多游戏可能源自同一套项目文件的某个版本。所以等软件版权开始规范起来的时候,这些情况法律上可能有些纠缠不清。
虽然个人比较期待出现大型开源的游戏项目,但是和其他人讨论下来觉得开源后,由于有途径了解到游戏的内部实现机制,会比较容易受到攻击,所以这种项目比较难发展起来。不过我后来一想,觉得也不是大问题,因为具体游戏逻辑没必要由开源项目提供,开源项目只需要把骨架做的稳定就可以了,一些核心协议可以设计成一种容易让开发商进行修改的方式来做。
开发期成本:
粗略算下,一个由50人左右(8策划+16程序+20美术+4测试)组成的中等规模团队,按照平均1W每人每月的薪资标准,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达到起码600W(如果对薪资标准有意见可以自己+-百分比算下),而1年时间对于端游项目来说常常是不够的。另外后期的推广成本也在500W到2000W(带盐人、媒体报道、网络软文、线下活动推广等)之间,总的算起来要保证一个游戏从开发到成功运营,资金投入至少应在1500W以上(推广成本一部分均摊到上线后期宣传上)。
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的成本会相对低,周期和人数都会少一些,个人估计网页游戏大概是上面估算开发成本的1/3,手机游戏视游戏类型是1/6到1/X。
单机游戏不晓得,据说《仙剑四》这款游戏花了400W左右。
运营期成本:
1、渠道(运营商)成本(主要体现在收入分成上,目前渠道处于强势地位,和研发商的分成比普遍在7:3左右)
2、网络带宽费
3、后期推广费
4、公关费(版署什么的...)
5、人力成本(开发、运营、运维、客服)
6、服务器硬件成本
大致想了下主要是以上几块,早期重头当然是研发费用,中期是推广成本,后期基本上是网络带宽成本。
想不到还有什么可写的,这个主题到这里了。
-------------------------------------- 补充------------------------------------------
看看时间发现离写这篇文章居然已经过去三年多了,还好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之前总结的东西倒也没太大问题,就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些表述起来不太恰当的地方,主要内容仍然保留。但是话虽如此,几年过去,差不多恰好是以写这篇文章的时间为起点至今,游戏行业又似经过了一个周期。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变化,以及一些过去漏提的地方,我把它补充到这里:
泛娱乐产业:
最早听到“泛娱乐”这个词,貌似是看企鹅有关的什么视频来着,据我所知,这是企鹅互娱定义为一项发展战略的。
看着像新词,其实不然,早在很多年前,日本的动漫产业就已经作出了表率——即形成产业链条,动漫+游戏+周边联动,相互扩大IP影响力,反复榨取IP的剩余价值。
放到今天,就算一般的网民也知道了ACG这个词,动漫游戏一家亲嘛,或者更进一步的,ACGN(小说)。只是我大天朝真正迈出(或者成功迈出)这一步却比预想晚了许多年,而且看上去貌似是游戏打头来完成的...
只是聊概念是比较抽象,说点实际的,我了解的一些企鹅在这方面的战略布局:
1、腾讯影业(影视)(哪怕原先不知道的人,最近一阵子通过电影《魔兽》想必也知道了“腾讯影业”这么个存在了)
2、腾讯动漫(动漫)
3、阅文集团(文学)
4、主机平台(ministation)
5、智能玩具(微宝)(可编程、AR、VR等)
企鹅意图连接这几个平台,从内部打造一个娱乐生态出来:
聚集 / 创造IP =& 多渠道扩大IP影响力(如小说成功则推动其再动漫和电影方面的发展)=& IP变现(游戏、电影)
铺设好这个“底层土壤”之后,原本收入占企鹅半壁江山却后继乏力的游戏产业就有可能稳固基础,成为真正的收入顶梁柱所在。
这种思路并不是企鹅首创(很难说是谁首创),但显然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同了,从《花千骨》到《琅琊榜》,最近很多这种影游联动的产品出现。
既然提到泛娱乐,顺带一提前几年萌芽并且目前看来略有发展的一种游戏研发思路——多端互通。
这里说的多端互通不一定是像《炉石传说》那样真正把PC端复制到手游端并且连到相同服务器的,也包括像《天涯明月刀》那样,游戏主体在PC上进行,手机端通过微信平台或者XX助手之类的,提供一些对应于游戏内的便利操作的。
恩...其实我觉得这个更没新意,过去没搞,只是因为智能手机市场还不够成熟罢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更多的公司选择的做法还是手游重新开发一个,自己玩自己的和端游并不搞互通。至于原因嘛,我觉得可以从多端互通的意义来考虑——解决了一部分的娱乐场景(即允许玩游戏的场合)问题,通过扩充娱乐场景来提高用户活跃和粘度。但是如今一来很少公司做端游了,新公司上来就直接做手游,并且玩法上,也未必适合再弄个端游或页游出来。而手游的娱乐场景本身就比端游页游更加广泛便利,开发其他入口能够带来的效益十分有限。
独立游戏的崛起
较真的来说,我觉得何止是崛起,简直是浪潮。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App Store,相比于Android平台各大渠道把持着应用入口,各自有各自的玩法(大多都很商业并且太商业),App Store通过一连串的独立开发者暴富新闻,以及首页重版推荐,给予了独立游戏开发者很大的信心,使他们相信只要游戏品质过硬,流量也好,玛尼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游戏制作似乎就变得容易起来了?——至少对于有些人是的,于是一大波怀揣游戏梦和发财梦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上路了。
另一方面,商业游戏引擎的发展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极大的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微型团队也能基于一些游戏类型创作出品质优秀的游戏成为可能。
对应于独立游戏的发展,还应交代下此时另一个极端——大型游戏工厂的研发现状:
据我所知,大工地一多半都尝试过或者仍在努力,试图建立一套创作和评估体系,来提高他们游戏研发的成功率。但这通常都是徒劳无功的,在尝试了几年之后,很多工地正处于放弃或者正在放弃的状态。这或许是因为过去几年导致一款游戏成功的因素实在不少——尤其是外部的,而通常我们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经验的时候又忽视这些因素,只是从产品出发,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会有多离谱。
更有甚者,如某个我不想指名道姓的工地,试图将游戏研发的流程给模式化,比如聚集一堆吊炸天的“神级策划”,研究出一套老少咸宜的数值系统和玩法系统来,然后再请一箩筐“神级美术”给它换衣服,这样换,这样换,这样换...然后我们的产品挨个成功——一我除了说一句阴吹思婷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另一方面,目前渠道为王的环境给了游戏研发商很大的鸭梨,直接渗透到了具体的策划环节上。从制作人到具体的游戏策划,多半是一个舔渠道菊花的状态——而渠道又是一个本质上和游戏关系不大的东西,他们更多的只是研究数据罢了。这个过程进一步浇灭了创作团队多余的勇气,使得游戏研发开始变得像高考一样,好游戏有个固定的数据标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些现状加剧了游戏的同质化问题,使得一些“有想法”的同学彻底放弃了加入大型工厂大家一起撸的想法,转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另外从目前尴尬的市场情况来看,我认为玩家群体已经开始默默转型,玩家们被已经严重失去乐趣的“游戏工业”推倒了悬崖边上,投降独立游戏的怀抱。这个大环境同样给独立游戏的兴起做了必要的铺垫。
手游的巨浪
说是巨浪,一点都不夸张。
短短2、3年的时间,在浪尖造就了数以百计行业新贵,又匆匆而过,留下跟不上它脚步的森森白骨。
大家都没想到它来的这样快,哪怕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13年年初,我的老东家也只是还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他们很快就品尝到了风中凌乱的滋味。
从端游到页游,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市场的细分。但手游不是,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把游戏变成了一种大众日常,把很多原来不是游戏玩家的路人变成了游戏玩家,从此很难再见到有什么人可以宣城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以前这种人很多的)。
所以它的市场规模增长如此之快,一个瞬间就超越了积累十年的端游,和刚刚才走上巅峰的页游。
但这个浪潮退的又是如此之快,仅仅在15年下半年,便能感觉到游戏行业仿佛经过了一场寒流,无数公司倒闭,无数从业者为找工作发愁。我们也越来越多看到类似这样的观点:“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手游从爆发期进入平台期”,“往后取胜要走精品路线”。
哪怕作为外行人也能想到,一个存在巨大利益的市场从真空到被填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只是它来的太突然,比一个游戏的研发周期还要短的多,以至于连系个鞋带的时间都没有...
Unity3D一统江湖
Unreal、CryEngine、BIgWorld、Ogre...在一大堆端游引擎还在群雄割据的时候,实在不容易想到最后在手游市场胜出的会是名不见经传的Unity3D,就好像它一直在黑夜里飞奔,等灯光照到它的时候,大家都不免惊叹一声:“哇靠,这丫啥时候跑这么前面去了”。
由于它自带跨平台属性,使得它甚至在PC端游戏产品的市场份额跟着手游沾了不少光...
它带来的影响力可以直接体现到简历上,从招聘到应聘,不再是过去一些诸如精通XXX语言之类模糊的字眼,统一换成以Unity打头,或以Unity结尾的造句形式。
它赶在手游浪潮爆发的前夕而来,简直像是有人说“我要吃核桃”,立刻就拿到了一把锤子...通过它完整的解决方案,游戏开发不再高冷,不再是少数人玩的游戏。搞笑的是,它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对着国产自研引擎苦心经营,奉若珍宝,并且试图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团队的噩梦。
也许有人对“一统江湖”这个自研怀有异议,并提出了一个问题“Cocos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本想说一句无可奉告,但是你们又不高兴,我怎么办?我只说一句:用过的人都懂。
大型工厂的研发模式
早期写的内容,提到的一些研发流程和人员构成,有个狭隘的地方——都是以属性比较独立的团队视角来考虑的,放到更大的舞台上,则有很多不太恰当的地方。
从研发构成来看:
1、成立基础组件部门,开发和维护游戏公共组件和开发框架
2、运维体系标准化
3、通用功能服务化(如DB、鉴权等)
4、项目经验共享甚至代码共享
5、工作岗位职能化(如美术外包、测试外包等)
具体到游戏的研发团队,所需考虑的问题大大减少,在技术层面初步实现了流水线化(比策划层面流水线化靠谱一些)。
此外,结合公司的优势资源(如渠道、社交等),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成本结构当然也要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原本的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成本相应的转移到支付相关部门的服务费用上。
本文已收录于以下专栏:
相关文章推荐
经验所限,并且对项目管理这块关注也比较少,所以暂时只能根据自己现在了解到的简单写写,以后等有了更多了解再回来完善一下。另外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根据游戏类型不同,无论从开发团队规模还是流程管理上相信都会有很...
上回写了写服务端的分层结构,分层是比较宏观上的东西,至于层次间具体的交互方式还得通过各个模块的交互方式来体现,姑且把这种模块划分以及其间的交互关系称之为架构吧,下面就来谈谈MMORPG的服务端架构,
本来很想按顺序写下来,到了第五篇是打算先写架构的,无奈这东西暂时没办法弄的比较通透,拖了很久也还是觉得写起来有困难。有一个客观因素是这阵子有点忙,很多东西要做,也没办法留出许多时间用来学习。
    ...
游戏项目管理经验方法
墨水比较有限,工作时基本也都是着眼小处,除了工作内容涉及过的几个模块,其余的暂时并未多作关注,所以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过我倒觉得这是难免,毕竟游戏产品放到整个软件行业来说也是个较复杂的东西...
首先要着重要说的是,游戏行业就算是只考虑其在国内的发展目测也应该有20年左右了,现在人们所做的开发,多半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都是在过去项目中研发者对游戏开发的认识、思考以及...已完成的代...
角色系统算是整个游戏的核心骨干了,其它功能基本上都是以角色行为和状态为中心而展开的。
设计一个角色系统虽然算不上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但要设计出一个脉络清晰、抽象合理甚至是便于开发的角色系统却也是对编...
上一篇《游戏系统开发笔记(七)——对象系统设计》简单介绍了下对象系统的设计,继续考虑游戏开发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会发现还少一个很重要的点——对象的活动场所。
        游戏中,我们常常需要把整个游戏...
如果你不是少数幸运儿,此时此刻一定也或多或少经历些事情,其中总有些让你感到彷徨无奈和无解。
现实有时不可爱,但是好在我们还有游戏中的虚拟现实。
比起现实,游戏世界要单纯可爱的多。在此寻找精神上...
除了少数解谜类游戏,移动功能似乎已经成了当下游戏的一种居家旅行必备。简单移动功能类似贪吃蛇、俄罗斯方块、打砖块之类的游戏,移动可能仅仅意味着在代码里OnUpdate时改改坐标,在OnDraw时再画出来...
他的最新文章
讲师:汪剑
讲师:刘道宽
您举报文章: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游戏占腾讯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