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见铜驼荆棘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什么意思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文化建设讨论中一个高频词。之所以成为高频词,在于这一问题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于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当前,我们需要将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与身处的时代、脚下的实际、肩负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当下的中国为什么要特别注重涵养文化自信、需要涵养怎样的文化自信以及如何涵养文化自信等基本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好地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综合促成的。强调涵养文化自信,是对已发待萌的诸种问题与课题的积极回应。
  要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逐渐落伍了。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蹂挞,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阴霾。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自己的现实命运,也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文化心理。然需看到的是,漫长历史浸染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涤除不自信,增进自信力,无论在精英文化还是在日常世俗文化层面,至今仍是一个现实的大课题。
  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国力国运的消长沉浮与一个国家的自信心有着密切关联。自信心是国力国运提升的精神牵引,向上的、强大的国力国运是自信心的硬支撑。随着我们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呈现出不断恢复、随之增强的走势。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引导克服自发恢复的文化自信中非理性的成分,如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片面的思古幽情等,使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始终成为我们前行的正向推助和牵引;另一方面,更广泛地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和大势,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要涵养应对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涵养文化自信,便是当今世界发展与国力竞争的大势提出的时代性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疾速推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进下,国家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力量、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等都愈益突显。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推出相应战略,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以在越发激烈的文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有其具体的规定性。概言之,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生动展开这一主题,深入推进这一实践,需要我们有坚定的自信。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所内在要求的坚定自信的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我们应当自信于所拥有的辉煌文明史,我们更要有对于从辉煌文明史中一路走来、延伸于脚下的现实的事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并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进一步突显了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也进一步点明了,实现民族复兴,是增进“四个自信”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自信”的总定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四个自信”建设的总指向。我们应当在这一总目标、总定语、总指向中理解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和内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看到,现实中不同文化的猛烈激荡,是在“当今时代”这一共时态的轴线上展开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一共时态的竞争轴线。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的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兴叹者,也不能做望“古”兴叹者,而是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在给优秀传统以充分礼敬的同时,增进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造新实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欣赏,更不是文化上的自我保守、自我封闭。文化自信本身便是在文化的人我相遇中、在开放的境遇与语境中提出的问题。自我封闭只能导致文化的闭目塞听、盲目自大。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鲜明展开了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强调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强调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也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由认知理解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这里的“自知”,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进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中国文化的“种子”种植于青年一代的心中;如何面向广泛而多样的社会大众,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有基于新的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的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与此同时,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要聚焦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我们要涵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定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重要方面的文化自信,根本的任务和路径即是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发展各领域与层面的融入贯穿,推出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文艺力作,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有灵魂有质量的精神营养;注重核心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融入贯穿,让价值观念带着泥土味、烟火气,拉着家常与人们的思考期盼追求连在一起。
  要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文化能力,是一个国家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素质。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既是其文化发展状况的标示,是其文化发展的依据,也是其文化自信构成的重要基础。一个文化能力贫困的国家,不可能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欣赏万千气象;一个不注重文化能力涵养、厚植的国家,不可能长久保持文化上的荣光,不可能成为文化旅途上突起的新军。世界文化格局、文化版图的一切变化、调整,背后的根本因素即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能力的消长变化。增进文化自信,重要维度即增进对于自我文化能力的自信。这种文化上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以文化能力的有效建设为现实依托。文化能力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建设。推进全民族文化能力的建设,需要深化国民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升真正地摆在谋划、推进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还需要以激发创新创造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机制条件与社会氛围。
  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发展的事实,是思想观念引导、精神动力构建的最有力的根据。涵养我们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根本的依据要在当今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大变革大发展中来寻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中,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这种发展进步的大逻辑中,有文化的逻辑、文化的力量。在我们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应当更加自觉地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更加清晰地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文化新创造新气象。同时,我们也应客观理性地分析把握我们文化发展中的挑战、短板和不足。发展进步垒筑信心,问题和挑战同样可以是磨砺自信的砥石。(作者: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
梁海燕 邓植尹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 "道德模范在身边"活动
总第1142期
目前已有1084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塞罕坝网发围挡
-请选择-打包下载
如遇长辈或平辈敬茶,受茶时,要微微起身,双手接过茶杯,轻声道谢,显得既恭谦又亲切。关注民生,直达问题核心
字号:大 中 小
吴楚英雄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只恐中朝元气尽,极天烽火掩神州。”(南社诗人陈去病语)。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ppt 16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袁世凯的缓兵之计 北方军民意见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北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去,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要环集,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盖就民设之政府民举之总统而谋统一,其事较便。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此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世凯立即退出田园,为共和国之国民。当未接收之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袁世凯电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 今闻本总统提出辞职,要求改选贤能。选举之事,原国民公权,本总统实无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哀世凯君宣布政见赞成共和,即当推让,提议于贵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基。此咨。——孙中山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打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建立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5、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颁布了剪辫、放足等革除各种陋习的法令,对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6、辛亥革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 ?一、各种新思潮的涌现 (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1、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产生 革命民主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民主主义思潮转向宣传三民主义。围绕着三民主义,革命派与立宪派进行的论战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潮走向高涨。 2、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 提出了革命救国方案,成为时代主旋律;有力地推动了武装起义;广泛地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国粹主义思潮 1、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及其思想 国粹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革命阵营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支流。 产生标志:1905年2月, “国学保存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 代表人物:章炳麟、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 国粹学派的主要思想是: 倡言“国学”,号召“保存国学”,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反对“君学”和“醉心欧化”, 仿效西方文艺复兴,“复兴古学”,为建立民族国家愿望服务。 以“发扬人”为号召,宣传“人权民主”思想; 2、国粹主义思潮评价 积极作用:国粹派倡导“复兴古学”,积极进行排满反清的宣传,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力图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试图用近代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重新整理“国学”,为学术史研究开辟了新蹊径。
(三)无政府主义思潮 1、无政府主义思潮产生 无政府主义流行于 19 世纪的欧洲,是以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幻想建立无政府社会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潮流。德国人施蒂纳 (Stirnen)、法国人蒲鲁东(Prouclhon)、俄国人巴枯宁(Bakame)和克鲁泡特 金(Kropotnine)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20 世纪初,无政府主义传入日本, 幸德秋水等建立的社会党大力宣传无政府主义。同时,中国的留日和留欧知 识分子,在寻求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几乎不约而同地从日本和西欧接触了无 政府主义,并把它介绍给了国内思想界。
1905 年以后,《民报》开始大量刊载有关无政府主义的 著作、观点和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传记、照片。《民 报》主编章太炎发表了具有鲜明无政府主义色彩的《五无论》和《国家论》 两文,提出“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虚无主义主张。
1907 年,刘师培、何震、张继等在日本出版《天义报》和《衡报》,李石曾、 吴稚晖等在法国巴黎出版《新世纪》周刊,成为宣传和传播无政府主义的两 个中心。刘师培等又在东京主办“社会主义讲习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无政 府主义组织。其他以宣传无政府主义为主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9页22页20页22页27页23页23页26页23页25页著名学者周兴谈辛亥志士的人文精神(组图)
来源:《国门时报E周刊》
  著名学者周兴谈辛亥志士的人文精神  ●毛梦溪  “我想今天最好的纪念中山先生的方式,就是我们要努力奋斗,发扬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和"博爱"的精神,齐心协力把中国建设好,这是缅怀先人最有益的形式。”  温家宝  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我们要弘扬辛亥革命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大的力量。  贾庆林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个世纪过去了,很多事情被人们淡忘了。但是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那一代人物在很多人心里,还是保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到来之际,笔者就辛亥先贤的崇高精神品质的具体内容,辛亥先贤崇高精神的当代意义,以及如何继续与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等问题,访问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周兴先生。  爱国革命精神、民主共和思想、振兴中华理想是辛亥革命志士最为宝贵的品质。  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的顶峰。它作为一次文化思想之启蒙与解放运动,曾在政治尤其是思想文化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东西。周教授,您是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专家,请问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们身上究竟表现了怎样的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  周:我们要了解辛亥革命志士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可以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背景来考察。以孙先生为代表的一代辛亥革命志士,大多是学贯中西文化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既受过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忧患情怀,又接受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之教育或影响,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这批人尤其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始终将爱国救亡之革命斗争,与追求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及致国家于富强昌盛联在一起。辛亥革命志士身上所具有并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和人文精神,我认为主要是他们的爱国革命精神、民主共和思想、振兴中华理想,及其愈挫愈奋之斗志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爱国主义是辛亥志士人文精神的支柱,也是其从事革命救亡斗争之力量源泉。  毛: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是贯穿孙中山思想和行为的一条主线,他毕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并始终把爱国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孙中山和辛亥志士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爱国主义是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人文精神的支柱,也是其从事革命救亡斗争之力量源泉。孙中山等人始终高举起爱国救亡的革命大旗,一致认定爱国救亡就定要进行反清反帝的民主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一步步地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之苦难深渊,清政府最终投靠列强而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蒙受了从未有过的耻辱、任人摆布宰割,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一代代忧心如焚的爱国者和志士仁人不断奋起,前仆后继地进行着爱国救亡斗争,辛亥革命志士们是其中的佼佼者。孙中山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之先行者,而且还是一位融会中西方两种文化思想来创立民主革命理论的巨人。他后来在论及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思想来源时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术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这也就是说,他是立足于“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文化而融贯之”,并“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集合东西文化思想之精华,最后熔铸出了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辛亥革命运动的指南针。  三民主义中之民族主义,是孙中山融会儒家文化中夷夏之辨的种族观念、朱元璋、洪秀全等人反抗异族统治之思想,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等而铸成的。其核心内容是爱国救亡,主张以革命手段来推倒清廷,并使中国免除被列强瓜分共管之命运。正是基于此,所以“爱国若命”的孙中山强调说:因我中华面临着“异种残之”,及“外邦逼之”被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机,故“民族主义不可须臾缓”。于是,他1894年在香山组建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提出了“驱除鞑虏”和“振兴中华,挽救危局”的口号,疾呼要“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后来在向广大侨胞的演说中,又多次指出爱国救亡就一定要实行反清革命。如其谓:“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此恶劣政府不可”!其又说:“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目前的“国家危亡”,实因“清政府腐败,非从民族(革命)根本解决,无以救亡”。  随着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再加上又有孙中山大力召唤救亡,故爱国革命很快成为众多志士仁人的共同话语和政治主张。他们纷纷以文化产品之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就当时之书刊观之,邹容所著《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与《猛回头》,及《国民报》、《浙江潮》和《民报》等,皆是宣扬革命救亡的教科书。如邹在《革命军》中连用了7个排比句,来阐明以革命手段进行排满救亡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内有“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等句。《国民报》和《民报》的一些文章,或号召有识之士争当救亡的新国民,或指出只有革命倒清才能救亡图存。这些宣传对国人有振聋发聩之功!从当时的诗文来看诚如有学者指出的:“从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到罗仲霍的"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从高旭的《爱祖国歌》,到马君武的《从军行》,那成千上万首荡气回肠的诗篇,无不表达了作者共同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忧虑,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和救国救民的壮志豪情”。可以说,爱国救亡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响亮、最激励人心的战斗号角,它召唤着辛亥革命志士们奋起投身于反清革命,及在这场斗争中为救国救民而勇猛直前和不怕牺牲。  民主共和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和一代辛亥志士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毛: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已彪炳史册。我记得您曾说民主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和一代辛亥志士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怎么讲?  周: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口号,是辛亥革命时代之最强音,也是孙中山民权主义和一代辛亥志士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孙先生的民权主义,是其努力融会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结晶它主要是取法于欧美文化中之民主主义思想,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时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之民本主义等观念,并借鉴于了我国古代政制中的考试与监察制度。这民权主义政纲的目标是:以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另建立一个国民皆有平等参政权的,实施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独立与相互制衡的民主共和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孙中山无疑是最先提出民主共和主张之人。他在兴中会誓词里提出要“建立合众政府”,这指的就是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到了20世纪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辛亥革命志士的共同要求,不仅孙先生正式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而且还有邹容等也大声疾呼要要创立一个“中华共和国”。正因如此,所以“创立民国”日后就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革命纲领。它一直指引着辛亥志士为推倒清王朝、创立共和国而战。  随着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前进,以孙中山、黄兴为主要领袖的同盟会党人,通过发表演说、创办革命报刊及与保皇派进行论战等方式,大力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如孙先生曾向华侨大声疾呼:“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黄兴也向党人志士强调说:“革命是救国的唯一良方,……不仅是推倒满清,还要建立民国”。同时,革命志士们还批判了作为儒家文化核心内容及封建专制王朝“立国大本”的“三纲五常”。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就在弘扬“国粹”之同时,对孔学进行了政治与学术的双重清算:他指出孔丘并非什么至圣先师,其实为“胆小鬼”和“支那之祸本也”;他又“还经于史”,辩明了六经《尚书》、《春秋》、《诗经》、《礼》、《乐》及《易经》皆是史书。这就拆掉了包括西太后在内之历代封建君主为孔经殿堂强安上的两大支柱,有利于人们告别把儒学之三纲五常与封建君权统治一体化的“孔经时代”。另一革命党人“绝圣”则在《新世纪》上撰文称:“呜呼!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吾辈今欲去孔毒,“非用刮骨破疽之术不能庆更生”。就这样,革命党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做了除旧布新的重要工作他们于剥去清廷封建专制所披的孔经纲常外衣之同时,还为即将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裁制了民主共和制的盛装。  另一方面,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们为将民主共和方案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共和民国,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及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政府诞生,一代辛亥革命志士为之奋斗的民主共和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就在近代中国以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化,取代了传统的专制政治文化,从而开创了民主政制的新纪元。  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致整个民族国家于富足安康,是辛亥志士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毛:蔡锷将军有言,辛亥革命为政治革命,而绝非种族革命。事实上,满清皇室退位后仍保持其优厚待遇。因此国人基本认可“排满与反满乃辛亥革命之手段,而决非辛亥革命之终极目标”。那么请问周教授,辛亥志士们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周: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致整个民族国家于富足安康,是辛亥志士们奋斗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民生主义政纲,也是其熔铸东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它吸收了西方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及直接取材于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之土地单一税方案,同时也借鉴了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及中国古近代改革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某些主张。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可归结为“土地和资本”两问题即通过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来造福于全体国民,使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索福”。民生主义就是要使国家通过征收土地之增价税而变得富裕起来,又通过限制大资本家来消除社会上的贫富不均现象,以防患阶级激烈争斗于未然;最后做到让“文明福社,国民平等以享之”,“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登全国人民以极乐之乡。黄兴也强调革命成功后,“还要平均地权,让大家都可以过自由幸福的生活”。在孙、黄之倡导下,辛亥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社会经济之近代化,以期造福于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奋斗。  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们立志要毕种族、政治与社会三大革命于一役,以解决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诸问题。正因为他们有如此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所以他们就能在反封建反帝斗争中艰苦奋战,做到愈挫愈奋和勇往直前,他们就能正确面对浩荡的世界文明进步潮流,做到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前进。  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志士的精神品质,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意义重大。  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论坛”上指出,“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败”,我们应当铭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争取国家和平统一,共谋民族复兴大业。由此,想请您谈谈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志士的精神品质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周: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我们来缅怀革命先贤,及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他们的高贵精神品质,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胡锦涛同志将“爱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八荣八耻”中的头一条,可见其作用及意义非同寻常。我们今天进一步高举起孙中山和辛亥志士的爱国革命旗帜,对加速实现海峡两岸的完全统一,及进一步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显然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继承与弘扬孙中山等人的民主共和思想,对今天我们继续建设社会政治文明也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与法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封建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有待彻底清除,因官员私利熏心而来的贪腐之风,及由于缺失仁爱心之社会道德滑坡,也急需竭力制止。中共作为世界优秀与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在如何吸取中外优秀民主文明之精华以为己用,进一步做好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及切实搞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道德与党政作风建设等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和不少工作要完成。第三,孙中山等一代辛亥志士,还在关注社会民生、建设中国现代化,及为国家安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辛操劳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这对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从事的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及努力建成一个文明、和谐、安康社会而奋斗的事业,实有借鉴和激励作用。  (作者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国门时报》  作者:作者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驼巷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