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并且将其与「动漫中的高智商角色」的属性挂钩,为什么

林卡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林卡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d0e096e_91a72da',userId:3127922,blogListLength:28};智伤的智商君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智伤的智商君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d8a750d_914f381',userId:,blogListLength:29};如何看待智商对学习理科的影响?
来源:互联网
【(理科)学习里面智商真的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吗?如果是,所谓的天才和普通人会有多大的区别?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以验证,因为难以量化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时的专注程度。】
算了我还是简单回答一下吧。首先我想用“智力”这个词,而不“智商”,因为智商的定义是智商测试的分数,这个分数既取决于你的(部分)智力,又取决于该测试本身,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仅供参考”。那么智力是什么呢?这个又太复杂了,心理学家还没搞清楚,只有假说,还没定论。所以大家也不必探个究竟,更不用自己去构想什么理论出来。那么大家应该了解到的是什么呢?1. 智力肯定会显著影响学习成绩,不论理科文科。2.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距可以非常大,如果你觉得人跟人智力差不多,那一定是因为你没有见过聪明人。3. 人的智力不是固定不变的。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大脑具有比之前设想的更多的可塑性。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有长期的学习和思考,那么他收获的不仅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更聪慧的大脑。但以我为反例来说,我读大学以前,数理化水平还是挺不错的,自从本科开始学心理学以后(我高考第一志愿是心理学,第二志愿数学,第三志愿物理,擦),顿感武功全废,虽然也有微积分、概率统计、大学物理这种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接触频率和训练强度,再也找不回以前的理科思维感觉了。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高低跟他内心的一种心理设定有关,如果他是增长型设定,即认为脑子越用越聪明,那么就比那些认为智力是完全天生且不变的学生,更有可能有更高的学业成就。你的日复一日的努力(特别是深入思考式的努力),摸索出来的策略和方法,良师益友的指点,锲而不舍的意志力,特别是自我反思的能力(元认知),最终都会让你变成一个更聪明的人。所以最后的最后,你只要记住一句话:智力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是一个你无法摆脱的常数。类似地,天才,也是一个结果。想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当前的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看到这个答案冲上云霄,嘿嘿,这才是知乎正能量嘛:)我弟弟周奕,与雷军同龄,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程序员(
)。可我们姐弟在一起生活,从小看着天才拖着鼻涕上小学,迟到了打架了会哭鼻子,小学阶段糗事一堆:诸如作文跑题了,自以为考得不错却只有六七十分,考数学得意洋洋提前交卷,却发现漏掉了卷子背面的一道大题.....然而,初中,在父母老师的要求下,天才开始改进这些不良习惯,加上家里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环境和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初中他的成绩开始出现了更多的80分和90分,可依然算不上拔尖,但无疑他对数理化的兴趣都越来越浓,也因此变得更加专注。由于初中已经读了大量相关的数理化科普图书并已经动手做了好些实验,加上我父母都是大学数学系的老师,对他的数学训练明显有帮助,而且他和我父亲、小弟弟一起长期下围棋训练思维,到了高中,他的成绩开始一路领先,直到高三时稳居全年级第一。这时他已经开始动手编程了,也参加了各种竞赛,中学的那些功课对他来讲没多大挑战,但他也还是很注意做大量的习题训练自己,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出现漏看一题这种小儿科错误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更加广泛,同时因为学习越来越好,家庭、学校给予他的鼓励,让他更能对自己有高的要求。以前体育成绩稀烂的他,高中时也开始打篮球,重视锻炼,而且我们三姐弟在父母的管束下,从不熬夜,大家都是九点多就上床休息,早上六点起床。两个弟弟轮流负责去食堂给全家买回早点。高中毕业,周奕以全年级第一名保送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那会儿叫华中理工大学)。进入大学,学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周奕如鱼得水,一头扎进机房,写了很多程序,好些程序都在工科各系流传,成为大家喜爱的小工具。有次我和他聊起“天才”这个话题,因为他在中学已经成为老师和同学口中的一个传奇。周奕沉思了片刻,说:哪有天才这回事,我在机房里每天都要呆六七个小时,那些同学很少能坐这么长时间的。大学毕业,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软件所,研二开始创业,至今一直都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没给别人打过工。然而这位天才在中关村创业8年,还是以失败告终,why,不懂公司管理。我在IT圈,碰到任何认识周奕的人,都会对我说“你弟弟是个天才”,尤其他的搭档张旭最爱叨叨这一点,他喜欢说“周奕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天才”。我和爸爸聊过周奕,爸爸说,周奕特别专注,他认为自己的专注还不及周奕呢。而我认为,周奕的专注,与他成长过程中自己的兴趣从未被父母老师干预过,而且总是能得到让兴趣充分发挥的养料有很大关系。而这主要是我妈的功劳。我妈对周奕如此宽松,不是别的,是因为周奕从小身体弱,经常生病,所以妈妈对他的要求就不高,也尽量满足他的兴趣需要。但是,平时爸爸妈妈在生活上对他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对他的学习习惯的要求也逐渐变得严格。另外,周奕还有一点幸运:初中遇到了包容性很强的班主任。班主任很欣赏这个话多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从不打击他。我妈妈和班主任的沟通也积极而有效,家长和老师合力让周奕愉快地度过了初中三年。他读初三时我已经在读大学,看着老弟躺在床上,玩儿似地读我高中的化学物理课本,就知道这家伙高中一定有戏。周奕和我的小弟弟之间的友爱相处,相处中的你追我赶(一开始小弟弟下围棋下不过周奕,就专攻围棋,后来周奕下不过他了,围棋成为小弟终身的爱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反观我的成长,和周奕相比,我也有环境很宽松的一面,因为我是姐弟三人中很小(8岁)就过继给大伯的,我的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和大伯奶奶一起生活的,大伯和奶奶对我相当宽松,但是生活上要求严格,从小就得劳动做家务。但是他们对我的学习成绩从无具体要求,家里藏书也算多,主要是文学书,因为大伯是搞文学的。家里几乎没什么科普书,这也使得我缺少周奕小时候能够自如地获取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的条件,但文学对我后来的人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在小学和初中都是学习拔尖的人,高中时候学物理和化学遇到了障碍,此刻缺乏来自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当时我爸爸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妈妈管着两个弟弟,顾不过来。然而为什么我的数学却从来都好呢,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爸爸来大伯家看望我,经常会用轻松的口吻给我讲数学故事,让我从来都不觉得数学有多神秘多难,反而是奶奶经常在家里强调我爸爸中学时物理化学学得多么好,而爸爸又没和我讲过数学与物理的联系,所以导致我上了高中,遇到物理学习上的困难时,没能彻底搞清楚原因,慢慢就积累了问题,也积累了畏惧心理。我的数学成绩从来都不错,那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上首先没有畏惧心理,学得好,老师喜欢,就更乐意多做题,而且我当时的空间几何学得尤其好,可惜没有人告诉我这说明我擅长抽象思维和结构思维。后来还是我自己慢慢发现自己的这个长处的:概念技能很好,逻辑能力不赖,这可能都是数学训练打下的基础。然而我却没能把数学好这一点发挥到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上,可见孩子成长阶段,有时候多么需要扶上一把。物理和化学学习上遇到的障碍,让我当初也慢慢有点相信所谓的智商说,虽然心里是不服气的。而这个疑问后来随着我思考能力的增强,慢慢有了答案。认识到当时如果自己也有周奕那样的环境条件,很可能也会取得他那样的学习成绩。其实我高考也蛮不错,考上了四川大学无线电系。方法得当的训练效果,日后在我爱人身上再次充分验证了。我爱人15岁就上了大学,这是他当中学物理教师的父亲一手促成的,因为他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他中学连跳两级上了大学。可是,父亲的干预也使得他读大学时有了严重的叛逆情绪,大二他开始出现挂科补考现象,且毕业时成绩一点也不突出。工作后他和我一样,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学懂那些专业知识(我们俩都是无线电专业的)。毕业后我们决定恋爱(参见我的这个回答: ),但那时分配已定,我回武汉,他在南京,而且他服务于国家安全部门,当时想要调动,很难,想在一起,只有考研这华山一条路。考研那年,他暑期来到武汉,我父母对他进行摸底测试,数学不及格,英语才考30多分。当时真让人灰心丧气啊。但是到了冬天,他向单位请了两个月的复习假来到武汉。我父母立刻对他进行全封闭的训练,他也心无旁骛开始复习。训练是如此有效——他可是在接受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我爸)和数学教授(我妈)的训练啊,一般人哪有这样的条件,况且我妈还写过数学考研辅导书。另外别忘了,我爸妈可是教出了两个高考保送的儿子——我小弟弟也是保送的,对训练自己的孩子颇有心得——现在他们又在训练我的女儿,每周女儿都接受外公的奥数训练和外婆的钢琴训练(我妈退休后就开始学钢琴,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王矛老师,现在我妈是8级啦,女儿也跟着王矛老师学习,外婆配合辅导)。短短两个月里,我爱人的数学和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加上我父母帮他引荐专业课老师,专业课复习也不断上台阶。模拟考试成绩越来越好,他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但我们全家依然没有想到,那一年他居然会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研究生,英语居然考了70多分,专业课都上了90,数学考了80多分。——不可否认,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光有爱情的感召,没有我父母给予的强有力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专业课老师的积极辅导,想取得这样的成绩,难。此外,我爱人毕竟长期都是好学生,好学生自有沉淀下来的好习惯,即便中间走过一些弯路,但重拾好习惯,比一般学生要容易得多。我爸妈种瓜得瓜,自然非常高兴,同时确认了女儿的眼光不错:原来这女婿不只是帅:)
(我自己后来在工作中也多次意识到,当年曾经是中学里尖子生的我,毕竟还是有过不少好习惯,只要把这些好习惯照搬到工作中,就无往而不利。比如重视基础,比如认准一件事有价值,就会长期坚持。在知乎分享成长经验便是我愿意长期坚持的一件事,在此谢谢各位的鼓励。)我父母当年是武汉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他们俩还都是运动好手。他们给我们最可贵的启发就是:方法总比问题多。很少见他们慨叹困难或发牢骚,他们喜欢立刻动手解决问题,喜欢寻求正确的方法。这是长期的数学训练和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启发。所以,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天才,而是能平实地看待自己和孩子。反过来,我们几个当初虽然经常被别的家长夸赞,倒也很难轻飘飘。这和父母看待我们的方式有关,他们觉得这些都很平常,只不过别的家长喜欢说“臣妾做不到啊”,而他们做到了。我的大伯也是位教育高手,他是中学语文老师。他虽然当时没能给我科学方面的知识熏陶,但他懂得等待一个孩子的成长,他对我偷看家里的各种藏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经常都是作业本下面放着一本小说)。另外,当我在初中阶段成绩突出时,他也没有对此大惊小怪——他自己当年也是武汉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当我大学阶段遇到挫折,因闹专业情绪而留级时,他和我爸对待我的方式一模一样:不埋怨,不挖苦,依然对我充满信心——对,他们从不怀疑我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到现在我才明白有这样的长辈该是多么幸运。而且这两位父亲都重视女孩子的成长,让我从小到大都没觉得女生就该比男生弱。无论是读大学,还是后来参加工作,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管对方看起来是多么地有天分,多么牛哄哄,我都很难把对方当天才看待,大概就是因为从小便生活在一群聪明人中间,可又觉得那是方法得当的结果,不会神化所谓的天赋过人。另外,我们家的聪明人们,也都有自己思维上的误区和局限,比如周奕从小科学方面的知识够多,但文学书远没我读得多,所以他对世界的认识也会呈现出一些不足。我父母都是搞数学的,抽象思维很好,但他们对文史、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知识的了解就比较有限,所以有时看待社会问题会说些观点片面的话。又会有人讲了,你说智商没那么要紧,但我们没有你们那样的家庭环境怎么办——总之,还是要破掉这种“先天决定论”,那我就再来举这个例子:詹宏志的故事。我很喜欢詹宏志这个人。搜罗了好些他的文章和书来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偶像,对我来说,成为詹宏志那样的编辑,就是我长期的追求。来看看这个人:詹宏志(日-),出生于詹宏志(日-),出生于。著名作家、编辑、出版人及电影人。 PChome Online网路家庭出版集团和城邦文化创办人。 曾任许多出版及资讯相关产业协会的董事及理监事职及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于1997获People Magazine 颁发钻石奖章。PayEasy(康迅数字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没有学数学的教授父母,没有人能给他从小到大的训练,但是野百合也有春天,看看他的故事吧:有人问詹宏志小时候读书环境那么糟,为什么还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力量来——“读书是为了有勇气去远方”  詹宏志生于1950年代的台湾南部小镇。在他成长的环境里,很多人都像他一样读书不倦,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大家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他回忆说,小时候镇上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小图书室,里面就放着三四个铁书柜,于是他就从第一排第一本开始看,一直看到最后一排最后的一本。“有时候,一本书只能在你身边放一个晚上,你不读,一辈子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詹宏志介绍,当时南投的所有书店,都是靠他姐姐每周末去台中的书店进一次货,而姐姐从台中回来时通常已经是周日晚上了,第二天一早就要拿到南投书店去。于是,詹宏志下了狠心,强迫自己在一个晚上的时间要看完所有的书,不管是十本、二十本……“就算有二十万本,我都要在一夜间看完,因为你不看,第二天书就走了!”就这样,詹宏志常常把自己看到两眼红肿、流泪,还乐此不疲。  詹宏志曾调侃道,自己是为书所造,也为书所毁。“我没有其他知识来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引诱你走向远方。”===下面这篇詹宏志谈学习与阅读的长文,我每年都会重温不止一遍,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那些自认为不是高智商,也感叹缺少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朋友。因为詹宏志,这个出生在台南一个偏僻小镇的孩子,他完全是凭借书籍的力量,从那个小小的角落走向了广阔的世界:詹宏志说:“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人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么不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么通过书的寻找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个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就能搜寻到很多文章。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读书的技能。”=======================上面讲了詹宏志的故事,有心的朋友可能就会注意到:如果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其实就等于自学的技能),阅读带给人的帮助将会非常大。但是,如何找到好书,怎样从好书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还需要多进行自我训练,推荐这两篇回答:以及这些与阅读有关的好书(这些书我全都仔细读过):===补充:关于“好羡慕你的家庭”===果然如预期的担心那样,看到了好些评论在说“好羡慕你的家庭”,我再来讲讲——&&我父母的父母当初可没给他们创造这么好的环境,尤其我外婆来自广西乡下,我奶奶也只是一个很穷的账房先生的长女,我爷爷早逝,外公不管家...我父母是他们各自的家族中受到最完整的教育的人,所以他们才有能力给我们好的教育。而我妈妈家族的其他亲人,因为时代的原因却没这么幸运——舅舅和姨妈都下放成为插队知青,所以他们在孩子教育方面走的弯路就会多一些,我父母都是时代的幸运儿——比如我爸爸读大学那年是1956年,而他其实1955年就考取了武汉大学,却因为那一年的政审而没上成,第二年因为政策放宽,这才顺利考取大学。之后很多年父母都没办法从东北调回武汉(他们从武大毕业后就去了东北师范大学,用我爸的话说,这叫闯关东),直到改革开放,1977年武汉的高校急需人才,而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的校长是朱九思,非常重视延揽人才,我爸妈这才回到武汉。此前,我爸爸情绪很是低落,甚至想放弃调回武汉高校的打算,觉得去一个湖北的县城中学算了,我妈妈此刻非常坚定,坚决不肯去县城中学,她觉得为了孩子的教育,宁可留在东北师范大学。如果他们没有回到武汉,没有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也就没有我们姐弟三人后来的受教育条件。——我爸爸调回后,由于业务基础好,很快就评上了副教授,然后出国当访问学者,又很快当上教授,人生往往就是那短短的几年机遇,抓住了就很不一样。可以说,我和弟弟周奕读高中和大学的七八年里,是我父亲一生学术与教学的黄金期,他广交数学界的良师益友,出国大开眼界,沉郁多年的心情为之大振,对我尤其耐心,因为我读高中和大学期间,是他上升得特别快的时期。因此,虽然我大学专业失意留级了,但爸爸对我非常耐心,给我写了很多词语温柔诚恳的信,他把他个性中的精华在那几年里都留给我了,这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来讲,太重要了。这也使得我在心情最低落的时候,也没有失去自信,虽然我当时对父亲深沉的爱体会得不多,但他的爱带来的安全感是非常强的。我父母也的确幸运,他们在1969年-1972年,下放到东北农村,下放的时候我弟弟周奕出生才不到两个月。农村的条件没法和长春比,周奕因此得了肺炎,而且乡下医疗条件差,都没有人会做青霉素皮试,只有一个老中医,老中医不敢打针,只会扎针灸。没办法,我妈妈学会了给孩子做皮试,她亲自给周奕打针,好多次周奕都病得很重,幸运的是每次都救过来了。而我妈妈生小弟弟的时候更玄乎,是在乡下的炕上生的,虽然请来了老同事的爱人(她是资深助产士)接生,可是乡下条件真差啊,当时胎盘没有全下来,要是下不来,可能妈妈就会因大出血,连命都没了,所幸剩余的胎盘很快脱落了,这才全家安康。说起来我是下放到农村中受益最大的人了,那是我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接触大自然,每天不受打扰地在大自然里奔跑、沉思,为所有自己种下的植物(土豆玉米向日葵番茄黄瓜和各种花)感动,还养了20多只鸡和三只鹅(我每天给它们挖野菜)。而且在东北农村没什么肉可以吃,但是玉米土豆管饱,我在那里练出了坚强的粗粮胃,爸爸常开玩笑说:瞧我们家丫头,吃成个大饼子脸。妈妈说在农村的那几年我从不生病...这些,后来都成了我的优势。我个性上的乐观,应该也离不开农村4年的熏陶。可是在农村,我的爸爸却累坏了腰,他干活不惜力。现在爸爸不能多走路,腰椎间盘突出严重。但我爸爸妈妈不怎么提及这些苦,而是和我们讲,他们真正知道了中国的农民有多苦。我爸爸妈妈把我送回武汉过继给没有子女的大伯,就是怕我会下乡当知青。但我爸爸还告诉我,即便在那样的环境下,数学还是很有用的,他和同事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前年,爸爸给我们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也对生活充满幻想,没想到生活是这样一场恶仗!”然而,他们依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下放的东北农村,那里没有水田,没有钉螺,这样就不会得血吸虫病。而当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几百名教师下放到江西农村,好些人都染上了血吸虫病,日后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早早离世。关于这一点,可参看: (以上史实我向一位我很尊敬的清华朋友求证过,他说属实,他的父母就是受害者,父亲因此而早逝。)对了,刚才看到知乎网友评论,才想起我在这个问题( )下正好举了自己由于环境的原因,不知不觉中做了温水中的青蛙,幸好遇到能把我从坑里拉出来仰望星空的贵人——讲的还是环境对人的作用,另外,这个被我遗忘了的回答,也可以部分反馈由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推荐好书《异类》(Outlier)======关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影响,格拉威尔在 里讲了很多。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为什么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统计结果会这样一致“意外”?这是因为:英超球员注册时间是9月。在同龄的球员中,9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犹太人律师事务所的成长,是因为他们正赶上企业重组的法律诉讼出现革新的时候,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祖辈们的经历又让他们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机遇的能力。因此,那些奇才异类,他们之所以神奇,得感谢机遇的眷顾。不过,除了机遇之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中国人的数学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数学成绩优秀,得益于中国人根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韩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因为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韩国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机长的助手发现险情时,无法第一时间向上级明确地汇报。如果不听听性格比较张扬的格拉德威尔怎么说,绝对不会想到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那么原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另外一个例子所说的,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熏陶,即便是世界上智商达到195的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因此,从《异类》一书中,你能体会到机遇对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尔为读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样把握这份机遇,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毕竟,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机遇。更有趣的是,《异类》中有一章题为”天才的烦恼“,里面专门讲了一位智商高达195的人兰根,分析了他与同样被看作天才的科学家奥本海默为什么有着天壤之别的命运。我把这些写在这篇专栏里了:
感谢邀请。学习理科,聪明和勤奋都是必须的。聪明决定一个人可能走多远,勤奋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走到那个目标。聪明的意义在于学的更快知识的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对每个人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轻松面对、刻苦专研、无能为力。拿数学来说,一次线性方程组、圆锥曲线、线性代数、群论、泛函分析、黎曼几何、代数几何,一个比一个难。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就是在于他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之前的部分他看一眼就会,学得很轻松,在这个点附近的部分他需要仔细钻研才能掌握,在这个点后面的部分他无论怎么学都学不会。不同的人的临界点不同。我从小学到本科学习数学知识都是十分轻松的,到了大四开了一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讲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法解偏微分方程。因为上课不听课,到了期末感觉对书本还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课本花了两个星期专心从头看到尾,竟然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看得很快。后来看拓扑学和黎曼几何,则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看了忘、忘了看、磕磕绊绊才掌握了它们的思想。再往后看代数几何的东西,基本上完全无法看懂,只好放弃了。可以总结出我的临界点就是本科数学。人越聪明的意思大概就是说这个临界点比较高,人能轻松走到的地方就越远,人可能(磕磕绊绊)走到的地方也越远。勤奋的意义在于学的更多假如一个人的临界点是代数几何,但是他在本科学线性代数的时候就贪玩不好好学习,没学好线性代数,他一定看不懂代数几何。看不懂代数几何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没有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而即使是天才,掌握基础知识也需要花费时间学习和锻炼。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复杂的知识是以简单知识为工具层层堆垒起来的,想掌握复杂知识需要首先掌握多层基础知识,其中每一层都是后一层的基础;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学习同样复杂度的知识消耗的时间会更长。因此,即使一个人很聪明,他潜在的临界点是代数几何,也就是说他有掌握代数几何的聪明程度。但是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在年轻、脑力好的年龄不断地学习、训练、打天梯,掌握一层层的基础知识。如果他偷懒在某一层停下来,他的人生就只能达到这一层,摸不到他的聪明程度所对应的那一层知识的奥秘。因此,只有勤奋的人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有机会碰到智力无能为力的瓶颈。勤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关,但是和家庭教育关系更大。如果父母能够从小就培养起孩子"写完作业再玩"、"不懂的题要自己好好琢磨"、"多想、多思考",也就是培养孩子踏实、上进的性格,这个孩子将更容易掌握可以轻松面对的知识,在面对需要刻苦专研的知识的时候不喊累、不气馁,甚至能够学会一部分超越自己资质的知识。勤奋更重要,勤能补拙假如人不能通过训练变得更加聪明,那么勤奋就是能让人冲得更远的唯一方法。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在研究代数几何、量子力学,大部分人在从事不那么难、也不太需要创造力的应用研究。在这些领域,人们并不需要过多"聪明",需要的是经验和耐心。勤奋的人学得更多,掌握的工具也更多,积累的经验和耐心也更多。这些才是对人的实际工作更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一个高三学生对我说他学不会数学,我基本不认为他笨到学不会高中数学。我会认为他是因为高二贪玩、高一贪玩或者初中贪玩才没有学好数学,这完全是他不勤奋的原因,和智商关系不大。如果他说他从来不玩,一直在学习还学成这熊样,我会认为是他的学习方法有误,他学习的时候开小差吗?有没有思考错题的习惯?课本上的定理都能背会吗?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意义吗?总之他十有八九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在关键的事情上,人性本懒,勤奋是十分稀有的属性。很多老师会对孩子家长说,这孩子很聪明,就是懒。在我看来,懒就是人失败的最大甚至唯一原因。很多人会说"我就是懒,如果再勤奋一点我就能怎样怎样",这种话没有任何意义。在一个人足够勤奋使他面对超越他理解能力的难度的知识之前,讨论聪明没有意义,勤奋是唯一需要讨论的因素。聪明和勤奋都是稀缺资源,需要筛选出来为社会服务在一个人烟稀少、物质丰富的社会,由于社会福利好,勤奋和聪明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在一个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的社会,因为机会很少,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胜,它们就变得相当重要。勤奋并不是说我不闲着,而是说我要比别人学得更多,训练的更多,比别人勤奋。聪明也不是说我这人脑子活,会来事,而是说我能花更短的时间比别人掌握更多的知识。无论是聪明程度还是勤奋程度,只要是比平均水平高,就说明它们是稀缺的。如果大家都勤奋,考试都考满分,后果不是大家都能考上大学,而是试卷难度增加,因为大学教育是稀缺资源,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因此竞争的意义不在于我有多厉害,而在于我要比其他竞争者厉害。中国的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目的无非也是考核勤奋和聪明,前者出活,后者解决复杂问题,是社会发展最需要的能力,因此把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给这两样属性分配较多的少数人是合理的。国家需要聪明(的懒)人,如果一个人能聪明到高考考个好成绩,即使他懒,他以后也很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国家也需要(不太聪明的)勤奋的人,虽然脑子不太灵光,但是他是如此勤奋以至于击败了其他人考上了大学,他以后到了工作岗位也很可能解决枯燥、艰难的任务;国家当然也需要即勤奋也聪明的人。这就是高考的意义:选出聪明和勤奋程度较高的一小撮人。回答楼主的问题:天才和普通人区别很大,但是这个问题对普通人没什么意义。社会运转只需要少量天才,真正需要的大量人才是能干好一件事、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也就是勤奋的人。智商在学习里起很大作用,但是在大学及以下的通识教育中,勤奋起的作用更大。上不了清华北大可以归咎于不够聪明,上不了一本只能归咎于懒。
声明:本人的每个实名答案都有影响舆论的目的。请主动验证我所提供的资料,不要盲信。首先: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智商其实是 伪科学。智商在严肃科学中,(该链接作者从事认知科学研究)。这个测试叫做「智商测试」,由于人类对智力所知甚少,其分数和智力基本没有关系。智商测试的早期设计者就警告,智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可能用一个或几个数字衡量,不应该用智商来判断一个人的智力高低。()今天,智商竟然成了学生间歧视的工具。这种答案竟然还上了「发现」栏目。在大多数公众眼中,智商指天赋,是「无法用努力弥补的,对成功有重要影响的那些因素」。这个问答下的大多数人都持这样的定义,并且竟然都忽略其中的循环论证(故意的还是「智商」低?)。你们说的都是:「你努力了也没学好,都是因为你缺少那些无法用努力弥补的,又对学习效率很重要的因素。」你耍我呢!我承认天赋的存在(指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异),但是用天赋来解释成功是耍流氓。如果你甚至对自己耍流氓,那就不用讨论了:你只想对自己不成功找个理由而已,星座也可以满足你,你根本没有想成功。现在答题:智商(测试分数)和理科学习 没有关系。真的。应读者要求补充,以数学为例:"The growth in math achievement was predicted by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Murayama told LiveScience. "Given that IQ did not show this kind of effect, we think this is impressive."这篇《科学美国人》的报道中,「智商」高的孩子在初期确实有很好的数学成绩,但是进步最快的是有兴趣和方法的孩子。Kids who started out with average math abilities but were in the top 10 percent in term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jumped up by about 13 percentage point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n their math abilities事实上这非常明显,因为智商测试根本不涉及数学能力。举一个极端例子,许多人将智商测试中的「找规律」题等同于数学,而这些题的思路是与数学思维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小聪明」可能让你在中学里有不错的成绩,进而为自己的「智商」沾沾自喜,但到头来会让你走进数学的误区,甚至失去对「智商」本身的思辨能力。当然,到时候很多人就把原因归于「智商」。数学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数学的态度。这件事很多情况下要怪数学老师和家长,或你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你的「智商」。要切实提高理科学习的效率,就请务实一些,具体地分析一下原因。原因可以是记忆力、专注力、兴趣,也可以是家长、同学、老师,甚至可以是家庭住址、看书坐姿。是的,这些都被人笼统地归于「天赋」「智商」。但这样的具体原因是可以改变或规避的,让你可以有方向地努力,也可以在竞争中避免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在所谓「天才」面前直接投降。许多人所谓的「努力」就是指坐着看很长时间书。有没有想过这本书是否适合你?你看书的环境是否适合你?甚至,看书这种学习方式是否适合你?这些因素最后都被人归于「智商」……单纯的「智商论」和「努力论」都是「鸡汤」。我特别提几点对理科学习比较重要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心理调节的能力(面对难题),模式识别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全部可以通过大量训练来提高。这就是习题的作用,没有人天生就会抽象思维。但首先你需要知道自己到底哪里缺乏,而不是单单「努力」二字。为什么别人数学题解得快?请参考:====转匿名的分割线====本答案已经达到了影响舆论的目的,现在转匿名。如果能让读者认真思辨「智商」,务实地剖析和规划自己,就更好了。我知道还会有人源源不断地来和我说他身边的天才如何如何。对此我只补充一句:你真的没见过什么天才。
智商本来就是衡量一个人的直觉是否靠谱的东西。两个推理能力一样的人,智商高的就会推理的快一点。但是智商高并不表现在推理是否正确上面。所以你说智商跟学习是否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学习无非就是,你用你的方法去理解知识,然后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正确。譬如说看到中值定理的时候,你的大脑是不是会产生正确的图像。智商高的人,直接产生图像,智商低的人,通过推理产生图像。所以最终智商高的人就会学得快,同样的时间里领悟的越多,考试的时候早早就做完。智商低的人并不是学不会,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人的成就最终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给你的时间不多,如果你智商不高,那你可能完成不了任务。学科结束了,你也不会再学了,所以你的水平就固定在了没学会上面。当然如果你坚持自学下去,不惜代价的话,譬如说高智商的人泡妹纸的时间你用来学习你比高智商的人学得慢的东西,肯定是可以学会的。代价就是比别人少个妹纸,但是你解决了学科的学习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人人网或者QQ空间,一定回答多是知友们所吐槽的鸡汤答案,“努力就会成功,别给你自己找借口不努力了”云云。今天终于看到知乎和其它平台的区别了,太高大上呀!!回答均是对无知小青年的嘲笑啊,都是一副我最懂的样子,哪有这么多的优越感!1. 我想说我们在讨论之前可否先明确我们在讨论什么呢?题目是智商(天赋)对理科学习的重要性。还是那个老套的问题---------究竟智商是个什么玩意呢?老天,我们讨论X是对一个人甚至对一个社会很重要的东西了,但我们还不知道X是什么。。。
既然我们无法了解什么是智商,那么我们认为智商决定论以及智商决定上限(个人认为和智商决定论等同)都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们需要停留在第一个疑惑点,直至达成共识才可以继续讨论其后果,然后才能够告诉其它人从前的认知是错误的,然后大家再继续嘲笑玻璃心吧,在继续列举身边的“傻努力同学“和”吊儿郎当考高分同学”吧,最后再秀秀优越什么的,起码还是条科学而严谨的路子不是吗。2. 同意的回答,我们所认为的智商更多的是我们早期教育(宽泛的教育,包含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一个从基因层次可以决定的东西。分析一个很多人所列举的“许多曾经的同学十分努力却成绩垫底的例子”,这种人真的很多吗我们暂且不论,我们所理解的努力是有多么狭隘,只有做题、看书叫做努力吗?归纳方法、思考都不是努力吗?一个只知道死学的人活该成绩差,但有人又讲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本身就是天赋啊,我们每个人的自省意识和归纳能力都从小时候体现吗?不是,我们从各种课外知识、闲暇的思考甚至很多从文科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所以我们有不同等的归纳能力、反省意识,而这种能力往往比死读书更值得称之为努力,而往往被我们贴以“智商”的标签而置之不理。
如果我在这里加一些分子机制、神经元结构等等高大上的图片,估计才会有赞同吧,不然这么一大堆废话有谁看呢,有谁觉得对呢。咳咳,不过我觉得再高大上的机制都是浅显的,我们的生物学知识远不足以解释我们的大脑,至于思维、智商等只能经验主义的方法去总结规律,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目前是无法实现的。3. 当我们在认同智商决定论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认同什么?我们在标榜自己看清了所谓的常人未看清的现实,并且享受这种优越感,或者我们决定以此为由妥协于生活的各种挑战而甘于平庸,或者我们仅仅以打击玻璃心为目的,以一味的求新的叛逆心理在获取某种快感。4.
我认为我们在无法断定我们所认为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界定什么比较重要,而不是直接默认它比较重要并开始分析其结果,开始嘲笑持有反对意见的人。5. 吐槽一下我所看到很多回复后的想法:本来我看到的回答觉得已经有一个可以与智商决定论者对抗的声音了,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双方的讨论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很多人并没有阅读相反方的内容就直接作答,很多回答的内容可以直接从前面人的回复中找到答案。很多人又反复列举身边人或者自己的“勤奋却学不好”、“不学习却成绩好”的例子,我只有一个回答----你说说什么是智商呢?说不出来就具体解释那些能力对学习好坏有重要作用,而不是直接给个黑箱---“智商”,而且让人永远打不开此黑箱。
见过真正的天才你就秒懂了----------------我是补充一个小故事的下划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kitaev, 我们学校一个phd student去请教他一个关于自己thesis的问题 kitaev从抽屉里翻出一张草稿纸 说这个问题他很早以前想过, 拿去看吧.. 随手一张草稿纸就是一篇paper的节奏啊... 后来物理系的小朋友们都得把自己的thesis topic藏起来 怕被kitaev看到 感兴趣了分分钟解出来..我的一个小伙伴 某大省状元某牛校牛系第一名, 有一次跟我讨论到智商这个问题, 说自己量子物理学得很好 但是一到场论就看不懂了... 我们都觉得我们这种level的智商只能做实验 理论什么的就算了 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要是题主说的智商对学习理科的影响是怎么轻轻松松在数理化考试里拿多少分或者竞赛拿奖 那我想说的是 智商起的作用不大, 你做的问题都有方法/答案, 只要用心学总能学好的.
这个答案应该没有什么人会看到。但目前没有人写出比较清晰的有量化数据的答案,所以写下  一个整体样本约为8万、在英国进行的研究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研究是从数据库中将已有的数据进行匹配,然后分析得出结果的。研究者用英国1997/98学年(这时候样本年龄11)测得的IQ分数,对2002年(此时样本年龄16)的学业水平测试分数进行预测。部分结果如下表  其中提到的g factor就是根据其中一种智商理论发展的智商测试的结果。我只翻译和题目有关的部分;最后一列是我自己加的
  也就是说,对这个样本而言,数学分数的差异有约60%和智商有关,40%和智商无关。其他三个理科分数的差异30%以下和智商有关,70%以上和智商无关参考文献Deary, I. J., Strand, S., Smith, P., & Fernandes, C. (2007).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telligence, 35(1), 13-21.
取决于你要学习理科用来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在美国找一份年薪10w刀的工作,恭喜你,基本和天赋无关,只要不是傻子,够努力就行。如果是为了拿诺贝尔奖,那么多有天赋的人还排不上何况咱们...理工科对大部分人来说也同样只是一种能赚钱的专业,不要被国内高等教育只培养精英抛弃大部分人的方针耽误了,想学就好好学,早点出国。
抱歉,题主,我不是回答你问题的。只是看到第一名匿名答主的答案,有些激动,其实也有点想哭,很久没这样的感觉了,也好久没看到这样主观为科学,客观上“为他人”的答案了。过去老师、理科好的同学、大多数同学家长,都推崇和迷信理科好的人是聪明,理科差的人是笨蛋。我们这些理科不好的人,一开始只能伤心失落,做题考试压力巨大,因为基础差,导致后来觉得越学越难,越差越怕学,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圈子感谢匿名答主(当然,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谁),因为:其一,破除了理科的只有高智商天才才能学好的神话。其二,他没看不起学不好理科的人(比如我这样的),并给了我信心,且给了我方法——从各个细节,比如记忆力、专注力、兴趣,也可以是家长、同学、老师,甚至可以是家庭住址、看书坐姿等角度研究如何改进理科学习方法,他这举一个例子,我就能举一反三,这让我受启发,从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反省自己——到底哪里出问题了,理科学不好。不是简单一句,你学习方法不对就打发别人了。这样说出点具体内容,才是真正和成熟、有效的助人其三,他没吓唬理科差的人——你智商不行,所以你永远学不好这三条也可以说就是一个问题的三方面。感谢!这里很多答案,只能勾起我的沮丧、羞愧、失落、不甘、愤怒却又好像无奈的感觉,进而在大家面前自嘲——咱不是那块料,学不好理科,但于将来无补。但匿名用户这番话,就冲他那么说,以后再要学到理科的地方,我一定努力找方法和用功。
这个答案是大概半年前写的,彼时认知不足,光靠经验就写下了下面的话。如今我早已意识到人类对“智商”的研究还远远不足,远非我们现在能置喙。我对当时这种没有充分了解这方面知识就随意作答的态度感到羞愧。但我还是决定不删除原答案,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前后对比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以下是原答案:------------------------------------------------------------------------------
天赋,外貌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不公。有的人每天只吃水果,作息规律,依然不能拯救满脸的痘痘;有的人喝酒吸烟,脸蛋依旧光洁。有的人吃得很少,多做运动,依然减不了肥;有的人大吃大喝,从不运动,依然苗条。我读高中时,班上有很努力的人,抱着厚厚的五年模拟三年高考做,但真的是笨得没法,我上课不听,作业不写,还是比他们考得高。但是班上的大神们,又不笨,又用功,完爆我。上了大学,我的专业是数学。我属于不爱好好学习的孩子,只能勉强及格,但我看到有人那么刻苦依旧要面对挂掉的试卷,而有的人看电影的空余顺手做出一道数学分析,我除了同情,真的不能拯救什么。有的东西,真的是需要天赋的。与其那么累让自己去追逐别人触手可及的东西,不如换一项自己擅长的。与社会上的不公相比,生来的不公更令人无奈。
高排名答案的作者都是「高智商」选手么?(你的标准要是陶哲轩那个级别往下的都是庸才,那不用看了,咱没话可说。)&del&看下来似乎都不是嘛。&/del&很高兴看到陈浩的匿名答案取得了高位。————————————————————————————————让我无语的逻辑是这一种:同龄人当中的优秀者,他们学习能力强,获奖无数,我比不上他们,所以他们智商超级高,我被完全碾压了,真天才不是我这种人靠努力比得起的生物。简直不负责任+负能量MAX我本人曾经也是理科班的,在校内有群ACM票友。票友们无论有没有战绩,平时基本逃课至少一半以上吧,应付起理科考试来也就1、2个晚上90+的水平(我本人也算)。肯定比不上某些人眼里的「真天才」、「真大神」啦,不过经常遇到有人问怎么学理科轻松的问题,遇到过向我们倾诉怎么苦学一学期还是上不了90的学弟。我们的一贯回答就是建议学弟们刷2遍以上的教科书习题,然后有余力了再看看刷刷A、B、C等参考教材和习题集。这么说不是鸡汤或者傲慢,而是说让你弥补高中落下的东西。高中的理科,130+、140+以上就差不多了?是差不多了,但是按着大学的入学标准,你周围都是些这样的人啊,课程难度不会让大家都那么轻松就拿到高分。你必须比高考的标准多很多东西,才能在大学里超过平均水平是不。关键词:马太效应。你要尽量早的让自己见识更多的知识,想当学霸,早点把习题集刷完,大一?高中?初中?越早越好。刷完一个阶段立马上下一个阶段。这不叫题海战术?这叫乐在其中?其实不是,就是题海战术,回过头想想,其实也就是当初的一股冲劲,让我把一些题库搞完的,刷题哪有天天和发小出去吃喝玩乐有意思呢?刷题过程中,你的「第一桶金」有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然后你的进步就会很大,因为你看高观点的教材就会顺理成章,基础不牢去搞那种教材就是一个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越早打下基础越好,越早积累优势,你就越能甩远一般的同龄人。再回头看学校的考题,真的没什么困难之处。此外,你一旦对一个领域上手了,那么即使这个领域不是你天生的兴趣,但是你却因为成就感的获得而将它发展成你后天的兴趣。「刷题」就是让某些理科领域成为你的「后天」兴趣,让你感觉越学越轻松……说了半天,好像还是「刷题」的功劳?是,也不是。其实我更想说,是「家庭」的功劳。无论是逼你搞奥赛的强硬型,或者是让你自由发展然后你正好搞起了理科或者工科的放养型,家庭环境总是很重要的。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其实不多了,游戏电影把妹多有意思,一不留神你就玩多了,还有时间去搞课堂外的「正统」学习么?所以说多数情况下得靠课堂之后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或强制举措,以及关键时刻的拨乱反正,「家庭」给你这个人的影响真的很重要啊。最后一句话总结:我见过的所有理科强人,都是很早就开始刷题的,同时刷题狂魔们的家庭教育和环境也是功不可没的。PS题外话:智商是什么?我还真不太懂,只是相比IQ我觉得CQ更加重要。——————————————正文结束——————————————上面的这些东西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不成体系,但是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可以解释下面列出的几个「常见场景」:1. 同样一本书,「智商高」的同学看书的「效率高」;同样完成书后习题,我都绞尽脑汁了,他还是比我完成得快太多,所以他智商高,我的努力在「天才」面前简直是儿戏。其实还是马太效应的结果。例,数学分析教科书上下册,同时扔给两个学生下册,让他们完成课后题,显然如果其中一人修完过上册,他就会很轻松地完成下册。另一人如果没有修过上册也没有特别多的高数知识,看还是能看,但是「效率」不可能与前者相提并论。在这里,很明显「高效率」和「高智商」没有因果关系。2. 我的XX同学天天在我面前玩游戏,看小说,但是上课一听就懂,随随便便奥赛拿奖,所以他是「天才」。(多出现于初中、高中年级)第一,吵杂环境对深度思考是有负面影响的,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集体环境下进行高脑力活动。你不是他的蛔虫,他在课后的学习状态你是不可能完全清楚的。在集体环境之后的刻苦学习,不一定是为了装X,只是这样做效率定然是更高的。第二,玩游戏等等的爱好和狂热度甚至比普通学生更高,为什么成绩却也更好。正是因为从小兴趣广泛,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课业任务。其实这也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答主小时候学乐器,同时也喜欢玩游戏机和踢足球,而且学校的功课还不少,结果就是我在练习乐器和完成功课的时候会投入150%的注意力,就是为了赶紧完成目标任务,然后去玩游戏。最后在同学和其他家长的眼里,我就那种全能型选手。实际上,说出来也就这么回事,并无亮点,主要对我的影响还是家庭的教育:首先父母给了我学琴的压力,同时没有扼杀我玩的天性,又教育给我效率第一以及学习成绩必须过硬(被洗脑- -)的观念。第三,理科比赛各种拿奖,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同样有用。课堂知识掌握的好,对于小学初中的竞赛来说基本就差不多了,再看个一两本额外的书,刷题都不用。(高中后期和之后的竞赛,课堂部分掌握得再好也是基础了,想拿奖老老实实刷题吧。)3. 小孩子的「高智商」就是天赋,不用等到高中大学博士后,小学初中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了。「我的小学/初中同桌,那么简单的四则运算/初中物理,讲了100遍都不懂,真是智商问题。」有一定道理,但按照我的逻辑和经验,这同样是家庭原因造成的马太效应的结果。刚出生时候的「智商」影响与之相比我觉得是次要因素。你家藏书丰富,也许小学就因为无意间的一次翻书柜而培养出看书的兴趣;你家家境殷实,也许毁人一生的校园凌霸从来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也许你的父母开明健朗,那么家暴永远和你无缘;也许你的父母幽默风趣,那么不出意外你也将会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人……这些属于你自己的家庭因素,相当于人生难度模式的Normal乃至Easy,在孩子身上会逐渐积累起优势,在小学甚至幼儿园也许就能看出质的区别(另,青春期的叛逆是一个坎,然后社会里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之前积累的优势未必能保持一生)。但我不觉得这些优势和大众嘴里的「智商」有多大的联系。—————————新增一些评论里提到的场景———————————4. 观察到女生群体在小学初中成绩能稳压男生群体,而高中后期的理科难度却让很大一部分女生跟不上或者退步了。这能不能说明「智商天赋」的影响?难说。不过我有另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第一,女生的发育期普遍较早,高中后期来说很多女生都发育完了(身高都不怎么长了,别问我怎么知道,我早就有个青梅竹马我会到处乱说?)。发育期摄入的食物量大,相应地,葡萄糖摄入量也很大,大脑的养分充足,生理成长的巅峰期却把大量脑力花在了初中知识上。而到了高中后半段,首先知识难度比初中和高一都难、量也多,而她们大脑的生理状态却下降了。这种情况处理的不好,不论男生女生,身体发育早的,都可能出现你所说的后继无力的问题。第二,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比如谈恋爱之类,没处理好的话。第三,考试分数其实不一定能直观地说明马太效应。我觉得初中高中理科的内容是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为主吧。机械性的重复实在太多了,女生分数碾压,不代表针对这种机械性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可能只是培养了稳定性,而非很好地锻炼了逻辑思维的强度。这种优势其实并不大;说不定还做了负功,思维有了惰性。5. 「家庭影响论其实跟先天智商差异论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很大。「先天智商论」和「家庭影响论」看起来似乎都出生后无法抗拒的东西。但是两者对人尤其是学生这种群体的心理影响,前者给人的挫败感显然远远大于后者。「先天智商论」在「理科学习」中发挥的作用陈浩的匿名答案(- -)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没什么作用。此外,需要知道的是,在通常科学的范畴下学习,基本上都是走别人的老路,学习资源和学科基础掌握到位了,没有理由认为「刷题」了还「学」不好。用已有的知识搞常规意义上的创新,一般更多考虑的是你的CQ(创商)。「家庭影响」确实也是人出生无法选择的,但是你知道了这一点后,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制造/模拟」那些好的家庭环境。而「先天智商论」,你知道了这个东西,请问除了让你早早服输——承认自己天生差人一等以外——还有什么正面意义吗?如果说放弃是一种选择,那么我认为在「理科学习」上坚持是更好的选择。因为「智商」不够就放弃,那是给自己找台阶下吧:P6. 观察到身边「刷题」的同学身边一堆,怎么刷题以后成绩还是中等水平?从「学习区」的程度开始「刷题」,刷到那些内容成为「舒适区」的程度以后,如果发现自己还只是处于群体里的中等水平。那么你需要明白这个信号的含义——相关学科基础你只有众人的平均水平——目前你还没有足够的优势。怎么办?赶紧进入下一个「学习区」的刷题阶段。如果一直刷「舒适区」的题目,时间花费和收获不成比例。另外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实际上刷题的同学一直处于知识的「恐慌区」——相关的基础知识你一直掌握的不够——结果只在是花时间死记硬背如何套用解题步骤。因为理解不透,你花了大量时间刷题仅仅是把「恐慌区」的知识变成了「学习区」的知识,甚至还在「恐慌区」。面对设计巧妙的新考题(比如高考每年的新考题),你不知道如何套用那些解题步骤甚至前学后忘,当然就跪了。怎么办?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区」的题,「刷精题」;或者靠整体取胜,一本教材,卡在某处了,先死记硬背过去,刷完整本书,回头再看也许有惊喜。总体而言,合理的「刷题」过程,不可能一直都很轻松,也不可能一直都让人举步维艰。7. 「有很多学习一般的人你会发现知识在他头脑里大部分是独立的,完全没有建立起练习。」这是「智商」的差距?理科「刷题」的本质是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各种理科思维能力;而不是名词和定义的背诵+各种解题步骤的背诵。缺乏知识体系的联系的问题关键在于「死记硬背的东西过多」,不理解谈何建立联系。其原因还是「基础知识」的薄弱,所以基本都是在重复后者的过程。最基础的理科基础可以追溯到小学甚至学前班,如果这个程度的题理解不了,那不是天生弱智就是家庭环境实在太差,我无话可说。从能理解的程度,开始你的大量刷题,按部就班的来,不懂的往前看,即时解决问题不拖延,就ok了。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在「含混过关」之后偷懒,初期的某个知识点你掌握得不好,也许有个时候的你就彻底瞎了,变成了只能死背解题步骤的无用功。例,不少教材都有前一章的定理暂时不提供证明,让你用后面某章节的新知识自行论证,有些人直接跳过了,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无法理解一个重要定理,对后面的学习无异于定时炸弹,相当于知识结构少了一块。这种问题和「智商」有关?习惯性懒惰+好奇心缺乏的结果罢了,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好奇心、联想能力、举一反三等等能力,课本之外也能锻炼,和你的眼界和家庭教育都有不小关系。8. 「在某些有天赋的领域开始原始积累时候是轻松不讨厌的。假如纯文科生去刷理科知识会讨厌厌烦。」到了能区分「文科生」这个阶段,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种家庭教育的积累,一个明显的马太效应的结果已经形成。我不认为「文科生」对理科的不擅长、对文科的擅长是一种生来的「天赋」。识字以后常常花一下午乱翻家里的书柜这种事情不少人都做过吧,其实这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训练。9. 半路出家的人短时间内超越了一个多年经验者,不用「智商」无法解释了吧?可以解释。改行者之前马太效应的积累优势并没有完全消失。起码在理科领域,各学科的交叉很多,核心思想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内容很多,突然改行也称不上「从零开始」。加上半路出家者如果知道科学训练的方法,或者行业本身的深度一般,又或者对自己目标热情极大,在某些方面迅速超过多年经验者也完全可以用「智商」外的因素来解释。
智商决定论者好多啊...请各位IQ党给广大智商普通者一条活路好嘛。先表明态度吧,智商和理科学习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因果性存疑。 当A,B两件事常常同时出现(明显相关性)时,我们可以得到三种推论:1)A导致B
2)B导致A 3)C导致A,B在生物学上,个体的特质是由遗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决定的。全面地否定天生的智商差距和全面地否定后天因素都是不科学的态度。到底是A努力学好了理科,锻炼了智力,获得高IQ;还是A因为天生的原因拥有了高IQ,才能学好理科。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前者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后天因素在学习中扮演了比先天因素重要得多的角色。 前面一个答案里写的:你每次费九牛二虎之力还做不好的时候,当你看到有些在此方面有天赋的人轻描淡写三秒钟就能秒了你的时候看到别人轻描淡写秒杀难题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别人在有实力完成这些事前付出了多少努力。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懂。有位匿名用户写的很棒:比如之前有个TED演讲提到过莫扎特的例子。他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了,问题是这种天赋并不一定是“上帝”或者“基因”造成的,最有可能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从三四岁就开始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弹钢琴。至于你看到其他人毫不费力地可以做出一道难度很高的题目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他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类似的问题上?“10000小时定律“是一个类似的观察得到的规律,但是很多其他能力不只需要10000小时,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比如”有的人看电影的空余顺手做出一道数学分析“,且不论到底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在看电影的空余时间做数学分析(虽然我觉得这不太可能,而且这也不是你能够做出的判断,除非你真的24小时去跟踪他们到底每时每刻在做什么事情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判断),做出一个”天赋“的判断,就是说很多人”天生“就数学能力很强,非但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为自己的思维惰性找的借口。知乎上好像总是讲故事的答案容易得到更多关注。这里就跟风讲讲自己学习中遇到的智商上的困扰吧。1.小学二年级,那时我还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也没办法用筷子吃饭。名字全部写汉语拼音,吃饭全部用叉勺。所以,现在一直觉得一些汉字粉和筷子粉说的挺对的,写汉字/用筷子对大脑的要求不知道比写字母/用叉子高到哪里去了。小学三年级开学时学会用汉字写名字还被班主任表扬了,从今之后咱们班都会写名字了。。但是因为小学三年级还不会自己系红领巾之后又被班主任骂了很多遍。说多了都是泪。然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数学大概是班上平均水平,语文是垫底的水平,总的也是倒数前十的水平吧。据我估计,那个时候我的智商期望值大概是80的水平,按照那个轨迹长大的话以后离中国人平均IQ至少差20吧。而周围同学的平均智商大概是95左右,比平均值低了一些。那所小学教学水平很烂,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经过三年的努力(虽然也没有专门做什么习题,但是至少愿意主动看很多课外书,3年级的时候只喜欢玩一些弱智电玩),到了6年级时候,学习效率已经远远甩开大多数同学,数学前三语文前十的水准吧。即使经常抄作业也成绩也在飞速上涨,掌握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后学习效率比原来的同学高出太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永远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后来升入市里顶级初中,我那一届全年级就3个人可以进入这个级别的初中。2.小学毕业时,根据我当时在数学课上的思维速度,大概智商在100左右。小学同学智商还是95,他们那群人,总体来讲,平庸的智力再加上平庸的努力,得到了平庸的结果。初一学数学时再次感到智商上的差距,作业完全带不动。经常晚上写作业到眼睛酸涩,忍不住趴一会儿再继续写。同桌就是一只高智商妹子,语数外全面碾压我,上课还常常看小说。到了初三时,我就再也不需要写作业那么那么晚了,数理化已经可以碾压同桌,语文英语继续被她碾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逐渐掌握的高效学习方法再次发挥巨大作用。初三下时数学140分已经不算意外,中考145也是正常发挥。为期三年的思维锻炼后,目测IQ达到110的水准,初中同学平均大概105。3.其实高中经历也差不多吧。刚去时学习效率很低,物理还好,数学化学完全跟不上班上的节奏,经常垫底。然后,三年之后数学理综都是毫无悬念的班上前十,全省前0.1%的水平。而高三我就没有哪天把作业做完过也从来不碰任何参考书,但高三一年正是我从中等生进步到尖子生的黄金一年。这在外人看起来是智商很高的表现,其实,要是我智商一直很高的话高一就不会那么惨了。实质上是学习方法+努力明显地改善了思维能力。高中毕业自己估计IQ大概125左右,最要好的朋友是接近140的水准(他测过,数据显示高于99.8%的人)。我和他高考水平都是全省0.1%的水准,也就是说,从高考这个指标来看,我和他超过了IQ140+中一半左右的人。再次说明,IQ扮演的是非主导角色。4.高中毕业之后进了一所普遍是各省TOP0.1%学生的大学。大学同学IQ平均值大概是125的样子。于是刚开始进去还是垫底的水准啊,第一学期GPA系里倒数第十。后来换了几个专业,大四时到了专业前五的水准。从对比周围同学的思维水平来看,大学毕业时,我的IQ应该在135左右(哇.终于追上了高中基友.)。5.最近认识朋友中比较优秀的大约是0.01%甚至是0.001%的水平。比如现在最要好的朋友中有一位IQ160+的女生(她测过的)。和她聊天可以非常深入而惬意。说实话,比看知乎评论区/和普通人讨论话题不知道轻松惬意到哪里去了。然而我还是不觉得她的智商是天生的,160+的IQ是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锻炼出来的。学习到精疲力竭,一只手托着下巴时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发现脸压在书,然后赶紧继续看几页。(和你待久了,我也会变得和你一样聪明努力的,对吧)最后总结几句吧,因为要赶着吃饭了..1.智商是一个很没用的指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一个人目前的思维能力,但是它不能预示那个人是否在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小学三年级、初一、高一时很多人都觉得我智商低(我也不否认),但每过三年,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大三,就会有一大堆人对说我智商高所以才进步那么快的(我也只能笑笑)。试问一个可以被方法+努力严重影响的指标可以用来预测任何东西吗?学习和智商的相关性有点像身高和体重的相关性。统计上来讲,是正相关的。但不是说一个人多长点肥肉就可以长高了。2.用进废退。有效锻炼的思维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升,IQ指数也会在思维得到锻炼后提升。长期处于低思维活动的情况下也会有一定衰退。我记得看到某处讲过,狼孩刚回归人类社会时的IQ大约是60,尤其是语言能力非常低下,回归人类社会很多年后IQ逐渐恢复到正常人类的水平,但依然低于平均值不少。3.没有证据表明健康人类在出生时有什么智商上的差距,也就是说大家的初始值是很接近,后天的营养、教育、努力等因素影响很大。你把幼年爱因斯坦扔到一群猴子里长大,你觉得他还能研究广义相对论吗?4.所有玩小聪明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无论是IQ100在IQ80的人玩面前小聪明,还是IQ120在IQ100的人面前玩小聪明,还是IQ140的人在IQ120的人面前玩小聪明,这些人都是从一开始就已经输掉这场比赛的白痴。什么是玩弄小聪明?很多IQ党的答案里详细描述的大多数“高智商”表现就是。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智商略高于平均值的人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他就会靠自己那点小聪明去学习的话,比如喜欢边看电影边学高数的,那么我可以骄傲地说这就是他们的极限了。就算从这个层级(TOP10%)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必然会在下个层级(TOP1%/0.1%)的竞争中落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一个人很快就到自己的极限了,而且他们是自己放弃突破自己的机会。连牛顿这种不世出的巨匠都对自己的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和专注才能有所成就,那些玩弄小聪明的人放在历史长河里连灰尘都算不上。只不过是有普通的才能罢了,却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人不要太多。5.对自己事业/学习的专注和自省才是不断进步的不二法门。我已经见证过太多自作聪明的聪明人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天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现在,每经过三年的轮回,我身边的人就会90%的人落到下一个档次的竞争中,而那10%的优秀者则成为新的战友和对手。TOP100%/10%/1%/0.1%/0.01%的竞争我都有幸亲身体会,无论在哪个阶段我都遇到过天赋惊人的bug级人物,但是越到后来靠小聪明过日子的人就越少。还有,我之所以能保持进步,还是因为对手的原因吧,不知道努力和不知道怎么努力的人在每一个层次(即使是在0.1%这个级别的人,很多在面对0.1%的竞争是还使用着1%级别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都是占据绝对多数。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思考为什么可以进步,这部分人大多会在下一个层次竞争中迷失,失去努力的方向。哀哉。我很庆幸我从小就不那么聪明,于是才有机会在一开始就不断训练自己向越来越优秀的战友和对手学习。在我心目中,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比IQ什么的重要太多。当你努力学习到接近身边最优秀那部分人的程度时,你的智商自然也会提升到那种程度。智商是最后的果,而不是最初的因。(所以我们这样智商平庸的普通人终于有活路!)初一时也因为当年的bug级存在们悲叹过,为什么我写作业写到半夜眼睛酸涩只能混个班级倒数,你们在学校里写完作业还总是包揽前几名啊!摔!后来我觉得,那是因为他们小学时就努力学奥数上培训班拿了几个一等奖了,而我和小学班上大多数一样都翘课玩电玩去了(渣小学真是没救...)。数年刻苦专注的思维训练已经让当时的我和那群尖子生们在智商上拉开20+的差距了。但是最近见到那群人,已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思维深度已经比他们中的大多数高出不少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学会怎么锻炼自己的思维,当初是TOP1%的水准,现在还是TOP1%的水准。大三时遇到bug后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量子力学A这种神课上看到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少年班同学,拿着课本看书看得非常认真。经过那么多年的成长我已经不会再去感叹什么智商上的差距了,我对他说,小盆友,学得好认真啊,是不是衔着奶嘴的时候就开始啃高数啦。然后他继续看书,不理我。。我当时心里说了一句,好,就喜欢你这么聪明又认真的人,必定是会升入下个层次的人,这么厉害的战友、对手,给我三年时间,让我变得和你们一样聪明吧,你们会是成为我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份答案的范围已经超出理科学习了,因为没有必要把理科学习当成特例。最后的结尾...就懒得结尾了吧,主题句好像都加粗了。好久没写答案了,错别字见谅。--------------------------我对努力的一点想法:请点我对高考学校的一点方法:请点
如果将理科学习比作种地,智商就是“地”,是一个基础,但不是全部。学习成绩无非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的考察,这些东西本身不与智商等同,但智商,或者更具体说是记忆、理解、感悟、联系、迁移、推理这一系列能力的大致总括,是你掌握这些知识的途径或手段。智商高了,掌握得快,理解得深,但不去学不去努力,一样白搭。还以种地为例,地本身肥沃,种东西自然会容易些,当然,要想收获得好,还需要辛勤的耕耘等其他因素,但不可否认土地本身的重要性,因为它不光决定了你的学习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你在学习上的大致境界。人们不爱谈智商,实质是因此事人力无法决定,为了激励所有人,自然会对智商漠视,而将精力主要投诸于人为的努力。这本身没错,但否定智商的价值同样失之偏颇。其实学习和其他任何事和职业一样,都有关键特质,正如艺术需要艺术灵感,体育需要体育素质。虽然如此,但我始终相信:虽然每个人天赋不同,所能达到的水平不一,但每一个人都能够进步,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成功,这便足矣。现年高二,某工大附中。
忘了是知乎上哪位大神说的了,所谓“天赋”,只不过是一个“我不知道如何去做”的借口。“我没有数学天赋”——“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学好数学”“我没有唱歌天赋”——“我不会唱歌,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学”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每个人看到的风景都是不同的。当别人历经千辛万苦领悟了生活的智慧、培养了健全的品质、养成了专注的习惯时,表面上似乎你们在同一起跑线,发令枪一响才发现他的身手是如此敏捷。这真的是天赋么?他经过了多少思考你知道么?不要以为开跑后的努力才叫努力,比赛早在发令枪响之前就开始了。~~~~~~~~~~~~~~~~~~~~~~~~~~~~~~~~~~~~~~~~~~~~补充一下:在生活的赛道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轻装上阵:有人其实是穿着毛裤在跑步。当他们看到一个装备齐整的对手一骑绝尘,会不会觉得对方有“天赋”呢?可能不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因为毛裤的问题。可是有些人穿着“毛裤”,却并不知情。对跑步来说,不知道跑步姿势有多重要的人,可能再怎么练也追不上其它人。而对学习和生活来说,有的人从小带着“笨小孩”的精神压力,有的人始终养不成专注的能力,还有的人思维上有一个漏洞好多年一直没补上,被这些东西拖着后腿确毫不知情的人,只好拿天赋来解释这种自己看不见的差距。当你开始用天赋来解释差距的时候,虽然你心里已经放弃了追逐,但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上的差距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当你还没开始用天赋来解释差距的时候,可能你们之间的差距比想象中的大。怎么脱掉这个“毛裤”呢?大家都喜欢去找那个跑的最快的人去问,但其实这时候最能帮到你的,是那个之前也穿着“毛裤”跑,最后终于意识到并脱下“毛裤”的人。这就是让我在知乎答题的动力。我并非大V,思想不深刻,语言不犀利,但我相信我的经历独一无二。对于水平比我高的人来说,我走过他们没走过的弯路,或在有些岔路上比他们走的远,穿过他们没有穿过的“毛裤”。可能一个和曾经的我一样穿着毛裤跑步的兄弟看完大V们纠正跑姿的答案并感觉到一头雾水的时候,我的回答可以给他一些提示,让他脱下毛裤,和其他人一起轻装前进。
多少次提笔又放下,怕给那些玻璃心带来伤害。同意@牛继业说的。承认吧,天赋有高下,人间自有天才在。不过也不要灰心,这方面你不是天才,没准别的方面你是啊!作为智商高的人有时也很羡慕天生就有艺术细胞的人,也很羡慕天生就有长跑天赋的人吧!天赋的一种,智商。不好意思以己为例了,因为我最了解的是自己。高中第1名入校,第一名出校(捂脸)的,不好意思还是zaolian患者(捂脸),上课睡觉就不用说了,有点频繁,但关键是睡完觉会集中精力听完后三十分钟的,尤其是物理。对于没有天赋的生物,只有靠自学了。有些人可能想象不到一个人不用除老师指定外的参考书,晚上也不加班熬夜,是怎么把那些东西融会贯通的吧,最后给别人讲题的时候还一套一套的,就像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要搞题海战术,就像把知识一遍一遍撒开却不柔和在一起,有些题明明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可能跟思维方式有关,外加记忆力和敏感程度和领悟。先前我还指望着通过我口口相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考试的真谛,后来懂了,并不是,我自己所说勤奋有两种,一种是思维的勤奋,一种是行为的勤奋,坐在那里做一百道一样的题,只是在感动自己罢了,而懒得去做一下筛选与归纳,直面自己的弱势。我所说的归纳并不是把题抄到一起,而是思维上的融汇,对,就是鼻塞顿开。算了,不讲了,讲多了把n年前的经验又重说一遍。总之意思就是有无天赋的人基本是两个世界,互不能理解和调和,智商只是天赋一种,就像我入了大学的坑以后,看着绘画好的同学干瞪眼干着急呢!在他们看来容易的事,我简直是“手无缚鸡之力”啊!真是饱尝了高中那些同学对我的感觉,只能用我稍微的一点智商默默的嘲笑他们:哼,智商是硬伤。不过对于努力和天赋有什么关系的那句话,我就不说什么了,谁说智商高的人就不努力了。
猫尾巴被踩:
实在看不下去啦,这明显要讨论大脑功能才行嘛,就没有学生物生理的出来扯两句?没辙我先滥竽充数了本文尝试分析智商、智力、天赋的具体内涵说到智商就想到门萨。刚接触门萨的时候没做几题就有点不耐烦:怎么都是三缺一的节奏?做下来成绩也不咋的,却仍然觉得门萨没意思。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各种门萨,不光只是三个猜下个的那种了,但是还是能总结其出题类的规律性。我三观不正,不是考出高分才觉得掌握,而是看出其游戏规则就没兴趣了,尽管未必在那个游戏规则下表现良好后来又出现情商逆商各种商,我看清这些商的测算方式后,每个都让我打哈欠。后来就发现自己的规律了,不论什么游戏,都会在了解其大体规则后就失去兴趣,三秒钟热度真是硬伤。不得不承认个性决定命运如果说先天的难以改变的天赋,个性绝对是最重要的天赋。个性决定了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偏好,不仅俗话中有三岁看老五岁看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遗传学也开始一点点解析性格特征,
只是其中之一,个性很难后天改变,遗传给后代的概率也显著高于毛发肤色身高等外貌属性。至于所谓的智力基因目前貌似没啥突破性发现,我更愿意相信脑容量基因或者神经突触基因这类方便衡量的基因,但是这些都不可能单独决定聪明程度。还有就是所谓硬件上限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若干年前就有研究表明以正常健康人的记忆能力,塞50个博士的知识量绰绰有余,貌似后来的观点更加乐观得多,大自然给了我们足够大的画纸让我们乱涂乱画,也就是说我们的讨论重点应该放在大脑运作方式上,既然说的是理科,大家都会体验到初中开始学物理后出现了明显的男女有别,一批男生尤其会有那种原先特调皮成绩特难看的男生异军突起成为物理狂人。这种情况是非常容易解释的假设x表示身高,f(x)表示人口百分比,两条曲线分别是男女身高的人口分布,可以得知大多数男性海拔高于女性,但任意选取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进行比较,未必能得到符合概率分布的属性预期。如果要说一种属性在男女上的差异,可以把身高x换成那个属性,就可以得到两性人群样本差异图像。当然这是个示例图,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分布没那么小学生。在了解这些前提后,我们继续 假设x表示身高,f(x)表示人口百分比,两条曲线分别是男女身高的人口分布,可以得知大多数男性海拔高于女性,但任意选取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进行比较,未必能得到符合概率分布的属性预期。如果要说一种属性在男女上的差异,可以把身高x换成那个属性,就可以得到两性人群样本差异图像。当然这是个示例图,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分布没那么小学生。在了解这些前提后,我们继续 男孩由于睾酮水平较高运动量大,更容易关注玩具等物理环境,积累了大量资讯数据,终于在出现物理课之后派上用场,由于有数据支持,对物理理解比那些乖乖女明显有优势,牛顿力学简直就是给他们打通脉络。试想一个被长期鄙视的调皮小子突然发现自己的优势会多么兴奋,精力如同洪水猛兽开始倾倒在物理上,加上睾酮本身具有高爆发属性,物理狂人纷纷开始暴走。于是上图把x改成物理成绩,左边可以看成女生在理科的表现而右边可以看成男生的表现,注意这是个示意图!不是用来套用的!同理乖乖女也有另一方面的优势,女孩由于催产素水平较高更容易在社交和语言能力上轻而易举,在学龄前就已经能看出差异,长期积累大量数据经验之后在语言方面和男生拉开差距。男生们都有女生语言能力较高方面的感触,尤其那种不善言辞的,要他们理解一些词汇所代表的感情内涵比登天还难同时由于咱们文理分科制度所产生的暗示性,爱屋及乌,恨铁及钢,男女在语言和物理方面的差异继而蔓延到以数理逻辑为主要思维模式的其它理科和被划归到文科里的文史哲的确在死记硬背方面男性也弱于女性,因为催产素增加忍耐力,男性有爆发没耐久,这样的硬伤迫使男性更加依赖使用巧劲。但是总得来说,不论是天朝的应试教育还是欧美教育系统,男女表现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咳,又是随手找的一张正态分布近似示意图!这绝对不是严谨的科学表述,看过正规文献的请无视咳,又是随手找的一张正态分布近似示意图!这绝对不是严谨的科学表述,看过正规文献的请无视那个橙色的或者说土黄色的代表女性,天蓝色或者说藏青色的代表男性,其它的暂时无视。可知,女性在目前的教育系统中的表现总体优于男性且相对集中,而男性在总体表现略差的同时分布差异更大,梭子两头尖。雄性哺乳动物本身就是一种淘汰率较高的物种(物种?),但是表现优秀者又会明显多于雌性。到这里不能把什么都简单的归结于睾酮和催产素的差异了,但是可以初步总结出男女在成绩方面表现出的差异肯定不是智力差异,智力差异的正态分布会这么有个性吗!女性的社会性强协同性高,相对男性来说就是一个乖字,男性则比较孤立自主不听话,容易越滑越远,这是个性差异导致的成绩表现对现代教育适应性还有一份统计,是一个头发花白的欧巴酱做的,针对的是不同人种,请回到第一张示意图。统计结果是东亚黄种人和犹太人曲线最靠右,白人居中,黑人靠左,其它人种想不起来了。还好欧巴酱是白人,如果是黑人肯定被当作黑奸,如果是犹太人必然被视为种族主义者。实际上由于这一研究结果会引发伦理道德危机,欧巴酱连同其研究结果一道被拉黑了我相信如果统计的是跑步、游泳、撸啊撸,结果都会不尽相同继续扩大比较对象,记忆力方面人类远远不如象和鲸鱼,这两种大型动物都有过目过耳不忘的能力,而反应敏捷小型动物更有优势,人类连鸟类蛇类的动作都看不清。由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反射弧长,人类的反应速度还不如近亲猩猩,不论是大猩猩还是黑猩猩由此可见,智力或者说神经系统的能力不是个单维属性,而是一些复杂的富有个性的几何形状,并且某方面属性的增强会导致另一方面减弱,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同时也可以总结出:针对一种模式的能力提高,个性至关重要,个性决定了基础算法,与理科相适应的个性的确具有优势,当然这世上不只有理科,如果什么科都不行,至少还有挂科适合你我从小就在各种怪物的光环下自卑着——我小学因为调皮被作为差生和班长同桌,她每次速算测试做完又检查一遍我才做完一半,可我找理由自我安慰:她知识分子家庭出身3岁开始做算术——高中后面那个上课睡觉的女生总是喜欢捅我(用笔)问我数学题,我还没看明白她忽然就说会了,我反过来问她咋整的,耍我吗?但是她在我眼里始终就是个醒过来口水像银丝一样拖到书上的姑娘——还听说过有个纯T,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体格魁梧皮肤白净,整天关心的不是大老婆就是小老婆,大一整个学期数学课没有出现过,期末考试100,一个大班上外系的同学听到这名字都好奇她长什么样——这些严重影响男性自信心啊,可是我也做过怪物啊,初中物理课睡觉醒来用老师上课讲到的东西给同学答疑,同学说你睡觉你咋听到的,我说我梦里听到说得很有道理就记住了。啊,瞬间好有罪恶感,心想老天肯定不会坐视这种不公平不管的,以后肯定会惩罚我的。长期养成的理性也让我在英语方面吃亏,总觉得应该以语法为基础,可是语言和语法哪里是什么严谨的因果关系啊,总有N多例外,更糟糕的是,我向英语优秀者对题时发现在我和ta们都不确定答案时,ta们的选中的概率总比我高,而且解释不了原因,擦,果然有惩罚啊。擅长语言的同学笑了,一开始以语法为基准的原则就2了呀以上是人人都能理解的皮毛,现在开始探讨脑科学和心理学方面比较专业一点也比较重要一点的内容,同时也比较难以掌握我作为一个反复做过渣滓和怪物的小角色,自以为两种极端样本的心态都非常了解。怪物的我和渣滓的我最主要的差异是——自信啥?滑天下之稽,看看大街小巷线上线下那么多嚣张跋扈的,每天都能听到如此互相对吼:何来自信?!可惜,这不叫自信,自信远比这难得多得多得多……所谓专业重要难以掌握的而且还是最具应用价值的脑科学心理学内容的确就是这两个字。为此专门出现了一个心理学分支叫积极心理学,弄得到处都是积极心理学协会。搞脑科学的天天拍大脑成像研究各种神经兴奋抑制机制,巴不得能弄出个成果不需要嗑药也能保持不伤身的亢奋当我是个怪物时,一边担心自己总有一天又会变成渣滓,一边却整天跟个行为艺术家似的无所顾忌,睡觉翘课抄作业(其实是帮同学检查作业,我抄过的作业大部分都全红勾),参加各种社团兴趣班玩各种游戏看各种片(动画片科教片文艺片纪录片!谢谢!),满脑子想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论理科还是文科,总是把新吸收到的东西做出各种排列组合联系现实,像搭积木一样想整出些从所未见的玩意儿,其中也包括更先进的学习认知方法,吃饭骑车上厕所洗澡甚至做梦都在思考。这要是让同学师长知道了肯定觉得我脑子坏掉了浪费时间,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在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比刷题还有效(最讨厌刷题了)。同学也喜欢找我问题,一是因为问老师麻烦,二是我的解释比一些平庸的老师更生动深刻,最重要的是如果我解答不了还会帮他们去问老师,搞明白了再回来告诉他们甚至是用更优化的说法。那个时期分明感觉自己天天都在提升,身体充盈精力充沛,想到妙处甚至觉得白日飞升欲仙欲死……咳咳咳,那个是肾上腺素分泌过头有高潮就必然有低潮,孤独阴郁说不出话,不吃不喝不排泄,濒死体验。什么都不重要,一切尽是虚无,时空如同蒸发了一般,自我只是一抹幻念。这就是渣滓的我,估计外观跟个僵尸差不多吧自信的时候感觉什么都可以去尝试天不怕地不怕,失去自信的时候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找不到突破点,直至最后不想找了谁都希望一个on字写在脸上,可是总免不了后脑勺上有个off。究竟那个天神下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险岛2角色属性加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