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帝国和王国 帝国到底有什么区别呀?

法统论爱好者是中国西欧史爱好者当中的一股毒瘤,不断用一个个神论来误导别人。“罗马帝国是有皇帝的,因此在欧洲设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只有帝国君主才能称为皇帝,而这个过程必须得到教皇的认可方才具有法律效力。”就是其中之一。威廉一世就不明白了,我一个新教徒,从来都是抵制天主教和天主教徒的,怎么就变成要教皇认可方有效力的皇帝了,教皇有几个师啊?皇帝和国王只是中国人的译法,人家是凯撒,代表的是"至尊",全称是Deutscher Kaiser,中文爱翻译成什么就是什么,但是这跟神罗的继承一点关系都没有,一点都没有。勉强来说的话,这是德意志帝国会议(类比罗马元老院,但是肯定不同)授予给威廉一世和他的子孙们的头衔(甚至在法理上不是世袭制的,威廉一世和他的子孙们世袭的只是普鲁士国王的王冠),这是1848年革命当中威廉一世的哥哥、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拒绝的那个头衔,代表的是“德意志人的皇帝”,跟神罗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如果非要赋予其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头衔,代表的是近代民族思想的折射——和拿破仑一世以及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帝国的“法兰西人的皇帝”如出一辙,是全新的观念的产物,已经和中世纪时的那些带有神权认可的帝王头衔不再一样了,代表的是民族国家的至高君主。拿破仑特意从教皇手中抢过皇冠为自己加冕,也正是这种自我宣告,而拿破仑三世为自己加冕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让教皇到场。,这是近代民族对君主所自我创制的头衔,没有什么法理继承性!代表的也是“至高无上的独裁权力”,不是对中世纪XX帝国、XX皇冠的继承!回来说到英国,英国1877年让维多利亚以印度女皇的身份加冕,倒不是因为他们不敢在欧洲自我尊皇,而是因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这几个政治实体当时的纠葛、以及长期的议会传统,使得称大不列颠的emperor或者Kaiser这种带有独裁官意味的头衔,有些令人观感不佳,只是因为维多利亚统治后期她的女婿成为了德国的皇太子,所以为了礼节来往的方便,英国内阁只给了她印度皇室的雕像 - 印度最高的不是让议会感到不安。说穿了,英国人并不特别在乎这个皇帝称号——有没有,当时英国都是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他们想要自我宣称什么大不列颠皇帝,谁又会、又敢于去对它的称号横加阻挠?现在谈起近代的皇冠和历史,很多人总是津津乐道什么法统继承性,虽然看似很有趣味性,但是却误读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忽视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崛起对历史的影响,实在是应该正视。另外,所谓皇帝、国王,这首先是中国自己的翻译,中国人进行解读的时候一开始就会天然的中文语境去理解,这个疑惑就会带上很多中国特色——他们不能理解,对于一国的国王和另一国的皇帝,同样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并没有特别的高下之分(法国人可没人认为自家国王比神罗低一级)。因为评论区有人在战我,所以我原文加一段,再强调一遍,在神罗境内,皇帝(Kaiser)可以说是高于国王(K?nig),这一点我没有否认,但是对其他国家,比如法国国王(Roi),并没有高于它,法国人认为这是对等的。所以在1842年,法国(当时拿破仑三世还没有上台称帝,法国的君主是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普一世国王)的使节来到中国谈判条约的时候,还特意要求中国人把对法国君主的正式中文称号改成皇帝,以便体现国家元首的对等性。所以,这实际上是只有某些中国人特别纠结的问题……说到底这也是中文翻译习惯的锅,非要把人家的统治者叫做国王,明明1842年人家就特别要求中国人叫“皇帝”了,他们可没觉得自己比皇帝低一级……当然我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就可以使得中国的皇冠显得特别珍贵了……可惜实际上这是民族国家可以自我创立的东西,真的没有多么珍贵(保加利亚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中独立之后,它的君主们就和俄罗斯一样用了Tsar这个称号,可惜国小力弱,中国只肯翻译成国王而已)。
法统论爱好者喜欢附会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并不是真的关心19世纪的德国人英国人是怎么想,这就是法统论的无聊之处。国王和皇帝孰高的争论历史上确实讨论过。奥托一世派往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克雷莫纳主教柳特普郎德(Liutprand)和皇弟利奥·佛卡斯亲王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在大使向奥托一世的回复中,可以看出法兰克人和拜占庭确实认为国王(Rex)是低于皇帝(Emperor)的。I was led into the presence of his brother Leo, the marshal of the court, and there we wearied ourselves out in a great discussion concerning your imperial title. For he called you not emperor, which is Basileus in his tongue, but, to insult you, Rex, which is king in ours.为什么拜占庭对“帝国”和“罗马”头衔这么偏执?这不可避免涉及中世纪人们对“帝国”(在大部分时候等同“罗马”)的认识问题,帝国的本质,或者说“帝国性”是什么。中世纪的“帝国性”是普世性的叙事:罗马之内,无论何种肤色语言阶级的人,都相信着七日创世、天堂地狱、无罪始胎的那套说法,遵循着相同的伦理和戒律,这种人类的组织形式是崭新的。所以在基督徒看来,罗马之所以没有像波斯和马其顿一样毁灭,是因为基督教赋予其以永恒。这种观念附会到圣经就是《但以理书》的四兽异象预言,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四大帝国:传统上一般解释为巴比伦,米底,亚历山大马其顿和罗马,罗马帝国是最后的帝国,将存在直至世界末日。所以拜占庭异常痴迷于垄断“罗马”,当收到教宗约翰十二世给尼基弗鲁斯皇帝的信,就是那个著名的“致希腊皇帝”时 ,拜占庭官僚暴跳如雷,因为否认“罗马性”就是否认帝国的根基。事实上在西部政府垮台后许多蛮族首领依旧领有罗马的官职,继续在至少是形式上效忠罗马皇帝。所以法兰克人会有国王(Rex)低于皇帝的历史记忆。尽管拜占庭最后捏着鼻子承认了奥托一世“罗马人的皇帝”头衔,但是君士坦丁堡认为这会侵害神圣教会,降低“罗马”本身的神圣性。事实也是如此,法国在奥托一世获得皇帝头衔后马上跟进,表示法国国王和皇帝在世俗上平等的。这个观点在1204年得到了教宗英诺森三世的背书。随着西欧世俗斗争的加剧,神罗的皇帝权威愈发不值钱。到了14世纪,法国的御用法学家们在法律文件《Le Songe du verger》更进一步直接宣布:Rex in regno suo est imperator ("The King is an emperor in his realm.")
国王在国内就是皇帝。这个原则自然会被神罗皇帝之外的广大君主欢迎。可以说大概这个时候神罗皇帝头衔只剩下神学里的优越性。在帝国权威的不断下跌的过程中,神罗为了给自己贴金,炮制出帝国过渡说(translatio imperii):表示“帝国性”早已从君士坦丁堡转移到亚琛。这个概念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千年帝国终结时再次火热起来:罗马完蛋了,但为什么世界末日还没有降临呢?各国纷纷表示罗马并未完蛋,自己就是《但以理书》里罗马的延续。一开始各国对这种给罗马续命的活动是非常热衷的。除了神圣罗马帝国说自己得到过君士坦丁堡的承认外,法国也说自己是拜占庭的继承人。巴列奥略朝的末裔,君十一的大侄子安德烈斯·巴列奥略流亡到罗马后,大肆批发那些又长又拗口的希腊语头衔,其中把对拜占庭、塞尔维亚和特拉布宗宣称和继承权全卖给法王查理八世。顺便说句,法统论爱好者最心爱的继承东罗马的伊凡三世其实是没说过自己的头衔是拜占庭的凯撒。几代法王随即开始使用东帝国的头衔,直至查理九世觉得这种穷酸的头衔一点意思也没有,比起法国国王差远了。还有一种续法是宣布自己才是第四个帝国,方法不外乎找一帮御用史学家,把祖宗攀附到近东的某个地方比如特洛伊。比如亨利八世在1532年《禁止上诉法》把英格兰升格成帝国:Where by divers sundry old authentic histories and chronicles, it is manifestly declared and expressed that this realm of England is an Empire...总体而言,“帝国”的这个概念的权威性是随着天主教会的权威不断衰落的。随着宗教改革的蔓延,四兽异象这种谶纬,还有大红龙呀,巴比伦大淫妇呀什么的反而被用于攻击天主教会和神罗。宗教改革瓦解不仅是这个神学隐喻,而且终结了“帝国性”本身。即使同文同种,天主教徒可以把胡格诺派的邻居砍死,新教徒可以杀天主教的同胞全家——普世性已经破产了。最终随着哈布斯堡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失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昭示着从马德里到克拉科夫,从斯德哥尔摩到维也纳,再也不会有一个世俗强权有意愿有能力去推动普世宗教。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丁点神学上的优越感也被撕碎,“帝国性”完蛋了。至于俄国有点特殊,俄国人有所谓弥赛亚情结,因为直到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人是真的信自己可以把正教传播到全世界的。虽然沙俄到帝俄从来没宣布跟拜占庭有所谓的继承,在全俄皇帝的正式头衔里Tsar是王国国王,比如Tsar of Poland, Tsar of Kazan。不过拜占庭对俄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说一句文化上的传承也无不可。当1721年彼得大帝正式称帝时,采用的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正是对应拜占庭的Basileus kai Autokrator。加冕由元老院(Senate)和宗教会议(Holy Synod)建议,全俄人民劝进,除了略过刺瞎前朝皇帝这种希腊仪式,也是典型的拜占庭仪轨。只是出于口语习惯,我们还是会把俄罗斯皇帝称为沙皇。至于近代的奥地利、帝德和大英,我在英国是怎样从王国上升为帝国的? - 南阜的回答 - 百姓知道提过,称帝无非是满足君主的虚荣心或者政治安排。哈布斯堡表示神罗还存在的时候我就敢搞出奥地利皇帝,说好的罗马法理呢?大英表示我专门选用皇帝(Kaisar)以示和莫卧儿的大沙(Padishah)的区别,怎么还有人说我需要附会殖民地的历史呀,是不是还要根据印度的选举法去产生呀?对于19世纪之后的历史,法统论纯粹是自娱自乐。近代独立的保加利亚国王在保加利亚语的头衔是Tsar,希腊国王在希腊语的头衔是Basileus。这是因为Tsar/Basileus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从特指皇帝变为可代指一般的君主。 近代保加利亚的Tsar不是指的那个由普世牧首加冕的保加利亚皇帝,希腊人的Basileus也不是指的东罗马的巴西琉斯。根据词语的含义,他们的君主就是国王。这种情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汉语中一个字可以同时表示双壳纲和无尾目,往往需要用语境去确认。如果“帝国”没有意义,皇帝这个头衔也没什么的特别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凯撒也好,英白拉多也好,不过是个更多音节的单词,和什么“传自使徒的”“神所护佑的”“由祂钦定的”之类的没什么本质区别。帝国这个词在不久的未来,在巴士底狱的窗外和冬宫的门前被重新发掘。但是那个罗马的“帝国”已如同圣索菲亚的钟声,不会再度响起。这是历史的行程。皇帝和国王有什么区别?
与朋友闲聊,纵论天下大势,谈起“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朋友感叹道:查尔斯命苦啊!眼瞅着这辈子也当不上皇帝了。。。
然而这话不太严谨。查尔斯永远当不上皇帝,因为英国只有国王,并无“皇帝”这个职称。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注意是王国而非帝国。只有帝国的国君才能称“皇帝”,如德皇威廉一世,你从来见不到“德王”这种措辞,只有普鲁士国王。哦,我国有德王,蒙古德王,日伪政权的建立者。
然而皇帝也罢,国王也好,都是中文词汇(好像是废话),欧洲语境中与之相对应的是emperor和king。中欧社会体系并不相同,但在形式上却很大的类似之处。中国以皇帝为至尊,周边小国的国君只能和国内的藩王一样称王或大王,称帝则属于僭越。如朝鲜宣祖大王所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之所以称日本为贼子,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居然有“天皇”,实属对天朝上国之大不敬。
当然,像朝鲜这种“名曰属国,无异于内域”的孝子也不多,有不少是阳奉阴违,内外两套说辞。如著名的段誉(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宋史》中称其为“段和誉”),在大理国活活当了29年皇帝,史称大理宣仁帝;但在宋徽宗面前,他就变成了“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和大理国王”。越南也是如此,对内称帝,对中央朝廷则自降一辈,即便兵戎相见,也丝毫不敢乱了名份。日本毕竟隔海相望,天朝鞭长莫及,也只能由他去。
欧洲的“皇帝”一词来源于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在欧洲人的心目中,罗马帝国的元首是理所当然的“天下共主”,才配得上“皇帝”之尊号。而其它小国家,相当于罗马帝国之下的诸侯,因此其国君只能称王或大公而不能染指帝位。这一点与亚洲差不多。
这也是德国或奥地利的国君可以称“皇帝”的原因,因为他们是“帝国”,和罗马帝国皇室沾亲带故。别管实力如何,至少人家血统高贵,欧洲人就认这个,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先进理念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你看当年英国人横扫大半个地球,都日不落帝国了,也没混上个皇帝当。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英国是“大英帝国”,为什么其国君不是皇帝?因为英国王室还要点脸,自知无论如何和罗马皇室攀不上亲,不好意思称帝。英王虽然建立了“大英帝国”,但却从未登基做该帝国的皇帝,而是以英国国王身份兼任各个领地或属国的国王。如果领地本身原为帝国,则身兼该帝国的皇帝,如维多利亚女王就兼任印度女皇,拐弯抹角地过了一把“皇帝瘾”。
有要脸的就有不太要脸的。法国的拿破仑也和罗马帝国八竿子打不着,但最后仍然挟武力威逼罗马教皇加冕其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算是个异数。即便如此,他还是封了自己的儿子为“罗马王”,生拉硬拽也要和罗马帝国搭上关系。
俄国的沙皇也是一样。俄国人认为,在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土耳其之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和皇帝的权力就落入莫斯科大公手中。最终,伊凡四世嫌“大公”名号不够威风,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身份顺理成章地加冕为皇帝。俄语中的“沙”字来自于拉丁语凯撒之转音,中文则半音译半意译,称为“沙皇”。
总之,帝国的头儿是皇帝,王国的头儿是国王。但如今时过境迁,“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往日的庞大或羸弱帝国均已荡然无存,“皇帝”与“国王”似也不必分的太清楚。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生前是国王也称亲王,不知何故兮死后被新华社追封为“太皇”。太黄,到底能有多黄?
先民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辈普罗大众,犯不上关心帝王们到底应该叫啥,但是!有时候还是要分清楚。比如附图中的两种企鹅,左为王企鹅,右为帝企鹅,不可混为一谈。它俩的区别之一在于耳后。王企鹅耳后的橘红色斑纹呈水滴状,封闭,如上图;而帝企鹅的斑纹颜色稍淡,不封闭,如下图。这也诠释了王和帝的不同,王权有限,皇权无边。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国与王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