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我华夏衣裳遗落浦 同袍与我违可以这样说吗

&&&&&&&&&&&&&&&&&&&&
何时再见我汉家衣裳――漫漫汉服复兴路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来源:
  《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以&礼仪之邦&、&衣冠上国&自居。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在现代化的潮流下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近年来,我国街头时常能见到一些身着汉服,闲庭信步的年青人,他们衣袂当风,佩环叮咚,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我,正是其中的一员。大多数人也许会疑惑:他们为什么穿着古装?更甚者,会有人用或嘲笑,或厌恶的语气对身边人说:&你瞧瞧,他们是不是日本/韩国人?穿着和服/韩服就敢上街!&每到这时,我不禁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不是汉朝的服饰,她从夏商而来,经历千年风雨,一直作为汉族的衣冠,直到清政府强令&剃发易服&,所以不能称作古装;和服和韩服,都是由汉服演变而成,可以说是是父与子的关系,但如今我们自己竟已不知了么!
  汉服的噩梦,始于清军入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为加强对关内百姓的统治,颁发&剃发令&,后因汉人强烈不满与反抗,此令被迫中止。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公元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而伴随&剃发令&一起执行的,正是致使汉服断代的罪魁祸首&&&易服令&。此令中提出:&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剃发已不能忍,何况又加易服?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人民坚决的浴血反抗。于是,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汉家衣冠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但是遭到清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最惨烈莫过于1645年的&嘉定三屠&事件。轰轰烈烈的保护汉族发式衣冠的抗争持续了长达37年之久,最终,清朝统治者还是取得了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脱下汉服,改着满族衣冠。坚决不愿意剃发易服者要么被杀,要么流亡海外或是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至此,汉服走向了没落。
  我曾经看过一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合影,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同胞们身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只有汉族同胞穿着T恤和牛仔裤站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当时只感觉万分心痛,又随手翻了翻其他的照片,终于发现,现在网络上所有的合影中,汉族同胞身上穿的不是西式服装就是旗袍唐装,鲜见有汉服的身影。有人说复兴汉服是无稽之谈,我只想代所有汉族同胞问一句:&为什么汉族不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也有汉族同胞对汉服抱有十分排斥的态度,说汉服不能代表汉族,我亦想问:&难道唐装就能代表汉族多少年的精神风貌了吗?&搜狗百科上这么评价唐装:唐装较为广泛的理解是指西式裁剪的满族服饰,而不是唐朝的服装。其实唐装叫做&清装&更为合适,而&唐装&这一名词非常不合适。西式裁剪、满族服饰,没有一点和&汉&有联系,这真的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装吗?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一部分汉族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了改变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旗袍、马褂)是汉族传统服装的认识,正本清源,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恢复清朝之前汉族传统服饰,借此以复兴华夏传统文化。这就是汉服复兴运动的开始,此时的中华大地还在沉睡,而黎明已无声地到来。汉服复兴运动,不是所谓的复古,更不是大民族主义,她是一场由汉族人始,延伸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救赎。
  西元日,癸未年十月廿九日,河南郑州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着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组成的汉服走上了街头,穿街过巷。这一身汉服十分简陋,可以说并不合身,但是这是王乐天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一帮大男人组建了一个汉服工作室,查文献、找规制,他们甚至拿起了缝衣针,即便是刺破了手指,他们也乐在其中。很快,在旁人眼中身着&奇装异服&的王乐天就引起了路人的围观,还有不少不认识汉服的人说他是日本人,说这身衣服是和服。
  时至今日,我身着汉服出行,依然有人鄙夷地指着我对别人说:&看!日本人!&&玩Cosplay的吧?&我心中有的不只是愤怒,更多的是浓重的悲哀:我可怜的汉家衣裳,你如何落到了如此境地?由此,我便能够理解王乐天当时的心情,也更加佩服他能够坦然面对四面八方各异的目光,悠然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行走的勇气。大家后来评论他说: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无意中看到了网络上流传的王乐天的照片,并据此写了一篇报道,这篇报道也成为了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被后继的汉服复兴者尊称为&汉服复兴第一人&,他此举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日,《莫愁》杂志刊登了一篇报道王乐天事迹的文章,题为《隔了360年,他为汉服续上了传承的脉络》。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唯有汉族一直以来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如今汉服的回归,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服饰方面得到了延续,这使我们在悲哀之余,多了几分对未来的希望。
  2004年,是汉服复兴最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汉服复兴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汉服的身影,参与其中的人们也由当初的十数人发展到今天的全国上下数万同袍,是的,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复兴者们相互之间如此称呼。低落多年的汉服,在大家的努力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10月7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报导了一次汉服活动,并附有活动照片。然而,当晚一些网站出现了一条被篡改的虚假报道,把标题改为&寿衣上街&。因为汉服的普遍特点为:交领、右衽、结带,此为生者服,一般我们认为死者所着汉服为左衽,这一点恰好被一些人利用,进行炒作,不仅伤害了汉服,伤害了致力汉服复兴的同袍,更是误导了大众,为本就曲折坎坷的汉服复兴之路平添波折。12月7日,报道涉及的汉服活动人员将篡改汉服成寿衣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是为汉服诉讼第一案。这场官司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终原告胜诉,并使汉服从此为更多人所了解。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将汉族的代表图片从肚兜更正为汉服,新华网也随之更改了图片。此事代表了政府对汉服的正式认可。2007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立&汉服&为&国服&;中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中国在授予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时,应该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中国两会议案。同年10月2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第一任吧主天风环佩(又名: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留下了案头未完成的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和奥运礼服设计稿。弥留之际,他还留下如此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如此赤诚之心,令我闻之动容。
  前不久的一个雪夜,我和几位同袍相约参加洛阳一高中汉服社的成立仪式,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雪地中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我面前是苍茫的雪色和无边的黑暗,四面狂风夹杂着大团大团的雪末,在镜头中留下了一道道白亮的光影。发给朋友看的时候,她说:&只有我觉得看上去很凄凉吗?&我心中不由一痛。是啊,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汉服,我和我的同袍们现在的处境不正如同这风雪交加的夜晚么?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如今这句口号还在一位位同袍之间流传,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如何不令我们敬佩?现在,我们是时候挑起复兴华夏的重任了,从寻回汉家衣冠始,进而扩大到生活、艺术、技能、礼仪、精神。我们所要复兴的,不仅是做起来不易,甚至连说起来都感觉厚重如斯。
  最可悲的事莫过于礼仪之邦丢了礼仪,衣冠上国失了衣冠。放眼望去,有哪个民族如我们一般有着如此悠久且不曾中断的历史?有如此博大且深邃的文化?我不是赞成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我只是害怕我们一心向上生长,却忘记了脚下的根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的民族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深蒂固,才能茁壮成长。这根当然不是西方文明,而是经过千年发展形成的华夏文明,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何时再见我汉家衣裳?华夏复兴,此我等夙愿也。虽前路漫漫,吾往矣。秀倜再拜顿首。(李秀倜)
[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 诚聘英才 |  
       
网络服务:(6
业务咨询:(8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 张彦立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袍与我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