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演的太极拳邱慧芳打的哪派太极拳是什么太极拳

耄耋老人的太极拳情结
& & & & & & & & & & & &
&&&&&&&&&&
耄耋老人的太极拳情结
太极拳,发源于我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拳法,起名为“太极拳”。
日,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奇葩。太极拳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民众喜爱。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空间,太极拳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传播到海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传播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 继承和保护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弘扬和传承太极拳,不少太极拳大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古都开封就有一位太极大师,今年已88岁高龄,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叫范鸿信。如今,范鸿信不仅每天习练太极拳,还辅导弟子和再传弟子及练拳群众。他说:“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非常好,这得益于长期习练太极拳。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太极拳,把这一国粹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一 小时候,范鸿信在开封慈悲街上小学,有一位老师的哥哥教小把式、四趟拳……那时,范鸿信就跟着他学习,开始接触武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武术在范鸿信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少年时的范鸿信只要看到有人练太极拳,就会一招一式地模仿。
1954年,范鸿信到焦作电厂工作。最初,他在公园里跟着大家一起练习太极拳,一练就是3年。在这期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陈氏太极拳传人严立相,开始跟随严立相学习陈氏太极拳。严立相送给他一套书,那是一本上世纪30年代由开封开明书局编印的首版《太极拳图说》,让他细细研究陈氏太极拳理论。严立相看他痴迷于太极拳,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想往深处练,要找机会去陈家沟再投名师。通过严立相执教,加之潜心演练,随着拳技的不断提高,范鸿信深深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精深奥妙。他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下决心要到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去寻根问祖。 1964年,范鸿信得知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丕先生退休回到温县陈家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范鸿信便骑着自行车从焦作到陈家沟。范鸿信回忆说:“ 从焦作到温县有50多公里,我骑着自行车,带着那本拳谱往陈家沟。”后来,他找到陈照丕老师。陈照丕听说是城里人来学拳的,便热情接待。“他先叫我练练拳让他看看,于是我就打了一套拳,是小架64式。他还叫了几个长辈老师一起看我打拳,大家看后都说我打得好。陈照丕老师当时练的是大架74式。后来,他就给我介绍了练小架拳的陈克忠老师,叫我去拜访陈克忠老师投师学拳。” 范鸿信说。 此后,范鸿信跟随陈克忠老师学习,走进太极拳发源地,成为太极拳的正式传人。他回忆说:“陈克忠老师教导我,在学习别人拳艺的基础上,要练成自己的拳艺。谁的东西你都拿不走,非得你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东西。要懂得什么是千变万化、怎样才能随心所欲,要自己下苦功夫练。在陈家沟,我和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陈德旺、朱天才在一块练拳,他们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的拳技进步也快。”范鸿信所提到的这几位都是全国有名的太极拳大师,足见他在陈克忠门下学到的功夫非同一般。为了不断精通拳技,范鸿信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1969年,他听说陈小旺的叔叔陈照奎老师在北京,便一路风尘赶到北京。他回忆说:“那时候,因为‘文化大革命’,陈照奎还在受管制,他的徒弟说不要去他家,怕给他找麻烦。我后来就在当时的水电部招待所楼上见到了陈照奎,他叫我和他推推手,我俩一搭手还没划两下,我就飞了出去。我觉得很奇怪,也没见他动,就把我打得飞出去了,陈照奎的功夫真的很深。”范鸿信深深地被陈照奎老师的拳技折服,便拜其为师。在陈照奎的悉心指导下,范鸿信的太极拳技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974年,范鸿信回到开封工作,他没有放松练习太极拳,而是更加刻苦地研习理论,细细体会和领悟。为了练好太极拳,他四处拜访名师。1977年10月,他邀请陈照奎老师到开封,在自己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其间,范鸿信努力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和推手功夫,受益匪浅。 每当回忆起学拳经历时,范鸿信总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教他的老师和给予指导、帮助的好友都是一代宗师和太极大家、名家,这不仅使他打下了良好习武练拳的基础,也让他与陈式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始终牢记恩师的教诲,一直都在潜心研究太极拳,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熟练地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小架、大架、单剑、双剑、单刀、梨花枪夹白猿棍、大杆、春秋大刀和推手擒拿技艺。根据老师所传、结合自己所悟,他形成了自身风格的拳架和技击方法,在与拳友的交流中,能以灵活多变的技法化解对方的攻击赢得主动,验证了所学的功夫,并在国际和国内各级别的武术大赛中出手不凡,屡获金牌。
二 2009年8月,中国国际太极拳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召开。这次研讨会规格很高,主办单位是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河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位太极名家参加了这次盛会。作为开封唯一受邀与会的太极拳师,范鸿信荣获“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金领大使”称号。获得这一称号的太极拳师,国内外只有33个人,这一殊荣足以证明范鸿信在传承国粹太极拳方面成绩显赫。身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太极拳高级教练的他长年习练和传授陈式太极拳,福建、甘肃、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和河南焦作、开封等地甚至包括美国都有他的入室弟子,已经是四代传承。时下,他的再传弟子也开始收徒教拳,可谓桃李满天下,而且有不少高徒早已名扬海内外。& 说起跟范鸿信学拳,弟子们都说,范老师技艺好、人品更好。赵国杰曾给他的再传弟子讲起范鸿信送大刀的故事,那是10多年前的事儿了:“有一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七,晚上7点的时候有人敲门。谁会来串门?打开门一看,是师父和师娘,他俩抬着一把春秋大刀。师父乐呵呵地说‘我们给你送刀来了’。两位70多岁的老人抬着二三十斤的春秋大刀,走了几站路,给自己的徒弟送来。” 焦作市的程三安是范鸿信教出的第一批弟子之一,曾任焦作市武术协会秘书长。他有过这样一段对恩师的回忆:“范老师在焦作的时候,我们看到范老师练拳,就想跟他学习,当时我们几个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没想到范老师很爽快地收下了我们。我们练了一段时间,就想着别人拜师都要花钱,而我们没有钱,不能给老师交学费,就几个人凑钱给老师买了一斤点心。我们把点心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练了几遍拳要走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点心吃了才能走。最后,这一斤点心还是我们几个含着泪分吃了。我特别感谢老师,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老师。” 1951年出生的马忠胜是甘肃兰州人。他1986年跟随范鸿信学习太极拳,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十一代传人。自1987年至今,马忠胜为推广普及陈式太极拳,所教学员上千人,学员多次获得国际武术比赛的金、银、铜牌奖项。2011年,马忠胜被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编纂委员会评选为2010中华太极拳杰出传承人。 范鸿信在广东东莞的弟子张辉曾连续四届夺得全国散打冠军,在东莞、深圳开设两个武馆,传授陈氏太极拳。其弟子及学员在参加全国和广东省的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如今,张辉的弟子及学员己逾千人。 范鸿信在开封有入室弟子及再传弟子90多人,其中不少已是武林精英,如弟子苏雨洪、王建华、赵国杰、张巧贞、张明、姬金生、张青霞、米红刚、刘国富,再传弟子穆凤丽、刘深营、张明明、周元睿、贺云飞、徐利霞等人,多次在全国和河南省、市的太极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奖励。苏雨洪多次获得全国太极拳比赛一等奖;王建华获全国太极拳、剑比赛金牌,河南省太极拳、剑比赛第一名;赵国杰获全国太极拳比赛第二名、河南省太极拳比赛第二名,中国陈家沟太极邀请赛拳术、单刀两枚银牌;张巧贞在香港及全国、省、市太极拳比赛中获得金牌;穆凤丽多次获全国及河南省、市太极拳、剑比赛一等奖;周元睿获全国农民运动会太极拳铜牌。范战中、刘国富、张明、常奇杰、张青霞、郭永礼等也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据粗略统计,近3年来范鸿信门下的太极拳学员在各类各级别比赛中获得金牌30多枚、银牌40多枚、铜牌五六十枚。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苏雨洪,50岁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后拜范鸿信专习陈式太极拳、械、推手等,多次获得开封市和河南省武术竞赛太极拳、剑金牌,曾获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男子太极拳银牌、太极剑金牌、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拳金牌、太极剑金牌。2013年,他代表河南省老年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二届老年运动会,荣获个人太极拳、太极剑金牌。2014年11月,他晋级中国武术段位七段。
今年60岁的王建华,习练陈式太极拳小架近30年,师承范鸿信,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陈式太极拳小架第十一代传人、中华太极拳优秀传承人。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组织的太极拳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平时除了自己认真练功和研究太极拳外,长年坚持义务向弟子和学员传授太极拳。先后到浙江临安,河南漯河、安阳,山东单县、定陶、日照,四川绵阳等地传授陈式太极拳小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太极拳运动员。 范鸿信的弟子张明对笔者说,范老师教拳认真,亲身示范,每个动作都要给大家讲解清楚。由于老师对太极拳的执着,所以他的拳艺炉火纯青,加之他不保守,有什么都教给徒弟,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不假。从范鸿信门下走出来的徒弟,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穆凤丽说:“从范老师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真功夫,而且学会了如何做人。老师不光拳术高超,而且武德高尚,说他是德艺双馨实不为过。”
三 6月22日上午9时,笔者如约来到滨河路东段的城墙公园,看到范鸿信正在指导弟子习练太极拳。当日最高气温达35℃,88岁的范鸿信依然精力充沛。张明告诉笔者,范鸿信10天前去了一次温县,应邀参加太极大拳师战略发布会。该大会组织者想让他为海内外莅会的拳友们来一段拳技表演,因演播厅在4楼,怕老人上楼不便,但没想到范鸿信步履稳健地上楼走进演播厅,在闷热的演播厅里直接做了个完整套路表演。在场的工作人员和拳师们对范鸿信的体力佩服不已,并对他的拳技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他的弟子向笔者介绍说,范鸿信老师除了自己刻苦练拳有着精湛的拳技外,还以恩师为榜样,一直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传播工作。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已遍布全国,一些外国朋友也慕名专门来找他学习太极拳。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范鸿信先后在甘肃、福建举办陈式太极拳培训班,从学者数千人。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范鸿信把普及推广太极拳当作自已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开封成效十分显著。1999年,他组织成立了“范鸿信太极拳辅导站” ,多点设场,辅导广大民众学习太极拳。目前,他的辅导站点已有10多个,学拳者有数千人,在开封有较大的影响。在教拳的过程中,范鸿信老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拳理教授与拳架习练结合起来,拳架与推手应用结合起来,力求使学员做到心明拳理、拳架规范、应用灵活,使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他的弟子们也传承这种教拳理念和方法,深受习练者喜欢。市武术协会执行主席李德祥说:“开封市目前练太极拳的人数已在万人以上,这与老拳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像范鸿信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为传承国粹不辞辛苦的前辈,我们应为他们点赞。”
为不断提高弟子们的理论水平和拳技,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太极拳,范鸿信积极组织弟子和学员参加省市组织的武术培训、辅导员培训、武术段位制培训等各种培训活动。他经常带领弟子们到温县陈家沟进行学习和交流活动,观看名家的表演,以使他们的拳艺精益求精。在做好拳艺传承的基础上,他还积极支持太极拳的传承谱系工程,认真做好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的申报工作,使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传承关系得到理顺和认可。他的2011年入室弟子范战中、王建华、赵国杰、刘国富、张巧贞,再传弟子周元睿、贺云飞被评为中华太极拳优秀传承人,在首届太极拳传承人大会上受到表彰。在开封清明文化节和菊花文化节期间,也有范鸿信的众弟子和各辅导站点学员们参加表演的太极拳项目。 范鸿信对笔者说:“我快90岁了,在有生之年,只希望在安度晚年的同时继续为传承太极拳尽我微薄之力,尽可能把恩师的武德、拳技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传给学员、传给后人,为国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图片由穆凤丽提供)九旬太极大师范鸿信再收高徒
九旬太极大师范鸿信再收高徒
奇闻夜阑听雪
九旬太极大师范鸿信再收高徒嘉宾合影耄耋之年,可以做什么?在养老院,我们见到的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医院,我们见到的是生命最后时光的老人。如果说一个88岁的老人,还在收徒弟,教弟子们习练太极,你认为可能吗?5月14日,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鸿信太极馆内,88岁的太极大师范鸿信,用硬朗的身子骨,条理清晰的讲话,赢得弟子和嘉宾们的阵阵喝彩。并且,收叶选品和黄国林为徒,他们两人同时成为范鸿信大师的入室弟子。范鸿信在签字范鸿信和部分弟子合影太极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习练太极,强身健体,清思明理。范鸿信出生于1929年,是陈克忠、陈照奎弟子,河南省封丘县人。1954年在焦作电厂参加工作后,跟随严立相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小架。后来严老师赠《陈氏太极拳图说》,让其在陈家沟继续投师。1964年经陈照丕老师介绍,于温县陈家沟拜陈克忠老师为师,学习陈氏太极拳小架、长短器械及推手。1974年调回开封工作,1977年请陈照奎老师到开封,住家中传授陈氏太极拳新架及推手等。范鸿信多年来练功不辍,擅长陈氏太极拳小架、二路炮锤,陈式大架,单刀,单双剑,春秋大刀、太极枪、太极十三杆及推手技艺。他2009年荣获我国首批“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金领大使。范鸿信和新弟子黄国林交流14号是母亲节,在太极大师范鸿信的收徒仪式上,太极网创始人、温县太极拳传承人联合会主席刘洪奇先生首先发来贺电;跨业联盟东莞总部负责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马志承发来贺电。东莞市武术协会常务会长梁华国先生、竞赛部主任范世武先生、总裁判长容树溪先生、竞技部总教练冯文忠先生、会员部部长长袁敏东先生及东莞市盈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吴百军董事长、福建特伦奇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施金典先生、深圳市金富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陈永雄先生、东莞市孝琴家园水性漆厂许明琴女士及范鸿信弟子张辉、李敏夫妇;张巧贞、米红刚夫妇;范战中、陈常川、许作明、王健、张峰。和再传弟子徐丽霞、周志生、黄榜知、钟积建、严亮军、徐彬、黄秋根、黄锦锡、李军伟、窦金海、肖建东、杨军林、黄桂平、吴荣忠、吴铁生等50多位嘉宾共同见证。范战中主持仪式收徒由范鸿信的弟子范战中主持。弟子叶选品和黄国林宣读拜师贴,随后依次上前递交拜师贴,向师父敬拜师茶、行拜师礼,师父回帖并亲自为新入门弟子披挂传承人绶带。新入门弟子叶选品和黄国林在师父范鸿信大师的带领下,向太极拳始祖陈王廷敬香行礼,以示太极拳代代相传、薪火相承之意。新弟子上香新弟子叶选品(右)、黄国林提交拜师贴新弟子叶选品(右)、黄国林跪拜老师范鸿信范鸿信为新弟子叶选品披绶带范鸿信为新弟子黄国林披绶带范鸿信为新弟子训话弟子们听范鸿信训话新弟子与范鸿信合影范鸿信大师向新入门弟子训话中指出,希望弟子们能够真正的继承和弘扬好太极拳这一国粹,用心修习太极拳,不争强好胜、不肆意妄为、不妄议他人短长,练好拳、做好人,为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增光添彩,为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拜师礼成之后,梁华国、施金典、范鸿信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东莞会长张辉分别进行了讲话。张辉代表第11代传承人讲话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黄锦锡、肖建东、徐丽霞、窦金海、吴荣忠、周志生,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长安太极馆执行馆长许作明、主教练张巧贞在拜师礼结束后,分别进行了太极拳表演。叶选品与东莞市武协的领导合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奇闻夜阑听雪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作者最新文章|||||||||||||||||
惊!外国人嘲笑太极拳 李连杰一脚踢烂桌子
最近,一条&李连杰美国节目表演功夫踢烂桌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据悉,这是一条10多年前,李连杰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的视频。
李连杰踢烂主持人桌子
节目中,听到主持人嘲笑太极拳是软绵绵的花拳绣腿,是老年人打的拳,无法接受这个说法的李连杰便在节目上示范。结果在表演踢腿时,一脚踢坏主持人的桌子,引发现场一阵笑声。
责任编辑:张辉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神秘的武术流派
我的图书馆
神秘的武术流派
&&&&&&&&&&&&&&&&&&&&&&&&&&&&&&&&&&&&&&& 神秘的武术流派——卢氏太极
太极拳是邯郸的文化品牌,近年来举办的 “中国永年”和“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等一系列武术盛会让世界了解了邯郸,也让太极拳成为了全球很多人喜爱的健身运动首选。也正是在这样的全球瞩目大会上,来自广平县的卢氏太极拳让大家惊叹不已。1998年在第五届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上,卢氏九代传人卢尚奇在太极拳散打决赛中战胜河南温县陈家沟选手获得冠军;2000年卢尚奇又在联谊会上获得散打冠军;卢氏第八代卢奎恩、卢奎镇也多次在联谊会上有过人的表演并获得多种奖项。非杨氏、武氏、陈氏的广平县卢氏太极成了与会国内外武林人士眼中的最神奇武术流派。今天,让我们走进已成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平县卢氏太极拳。
&&&&&&&&&&&&&&&&&&&&&&&&&&&&&&&&&&&&&&&&&&&&&&&&&&&&&&&&&&& 源远流长
2009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笔者来到广平县卢董村,见到了卢氏太极拳的第八代掌门人卢奎恩。随着70岁的老人娓娓道来,一段传奇的武学流派形成经历逐渐显现。
卢氏太极拳第一代祖师是一名云游道士,名顾奠一,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末清初。他入道家潜修多年,深得道家内家功夫真谛。后云游四方,博采众艺,逐渐成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太极名家。顾晚年收河南小户屯村(今魏县最南端张庄屯村)富户独子刘秉为徒弟。四年后,顾道长辞别时才说自己所授功夫乃遵循远古,“天、地、人”三才中,取“人和”之意所创的太极拳,共分“上、中、下”三路。上路传河南南阳大师兄,下路传山东二师兄,此拳系中路。后道长云游不知所终。
此后,秉刻苦练习,融会贯通,也成大家,刘便是卢氏太极拳的第二代宗师。刘后来传艺其表侄杨凤。杨后人称杨老凤,古漳河南人(今魏县张辉屯村人),为卢氏太极拳的第三代宗师。杨晚年经广平县外家拳名家陈洪介绍收其弟陈华为徒弟。陈氏兄弟多年在广平县县衙做捕头,系城南卢董村村人。陈华便是卢氏第四代宗师。陈华晚年传徒弟三人,大徒弟卢鸣金、二徒弟任金美、三徒弟其幼子陈辐照。至此,在约200年的时间里,卢氏太极拳只传四代,不仅因门规严格,弟子稀少,而且只是言传身教,没有拳谱传世。第五代卢鸣金将此派武功发扬广大,成为享誉晋冀鲁豫的一大太极流派。
&&&&&&&&&&&&&&&&&&&&&&&&&&&&&&&&&&&&&&&&&&&&&&&&&& 一代宗师卢鸣金
 卢鸣金(公元1830年—1900年),字警众,人称警先生,河北省广平县卢董村人。少年时代父亲便亡故,跟随中过秀才的祖父卢钦若生活,念过几年私垫,有文采,性聪慧。16岁时拜本村人陈华为师。经过7年的勤学苦练和潜心揣悟熟练掌握本门技法后,开始遍游中原各地的太极名家和外家拳高手,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开创了自己的门派。卢鸣金的主要贡献有:
一、& 丰富了卢氏太极拳的内容。卢鸣金不仅将本门的架子(两路)、推手、散手等拳脚功夫发扬广大,还创造性地把太极的内力运用于各种兵刃,此后太极大枪、春秋大刀、九节鞭、六和枪、五连刀和太极剑等武术器械也成为了卢氏一门的绝学,并增加了在实战中的攻击力。善用各种兵刃的卢氏门人,在清末的农民起义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都有英勇的表现。
二、& 撰写拳谱和枪谱等著作。在授徒过程中,卢鸣金发现没有武功书谱,不仅不利于本门功夫的推广,同时也对传之后世带来很大影响,中年后开始亲自撰写《拳谱》、《枪谱》、《剑谱》等本门武功的著作。卢鸣金的这些著作为卢氏太极形成一大流派,并生生不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今,卢氏后人还保留有完整的《《拳谱》、《枪谱》。
三、& 打破门规,广收门徒。卢氏一门自顾氏开始,便有严格的门规,虽然使授业子弟皆为志虑忠纯之士,但也限制了范围。卢鸣金中年后,已经是清朝末年,洋人、官府和地主的多重压迫,加上兵患、匪祸,使身体孱弱的底层人们苦不堪言,为了能让更多穷苦农民强身健体保卫家园,他将门规简化为“不忠不孝者不传、心地不善者不传、品行不端者不传、争强斗勇者不传、好吃懒座者不传、攀贵贪财者不传、看不起穷人者不传”等六不传门规。当和他同时代的太极名家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年)在京城向王公大臣们传授杨氏太极拳时,卢鸣金却在晋冀鲁豫的农村传业授徒,并多次到陕甘等省短期开馆。卢鸣金一生共收徒弟600多人,其中广平县宋濂敬、曲周张致仁、张琪、肥乡县的杨大成、安阳高彪、济南小成子、山西潞安马一武、沧州李飞、其子卢克顺、卢克志、卢克勤等50多人都成为了当地的武术名家。其中宋濂敬还成为了清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卢鸣金不仅是个划时代的太极宗师,而且因为其同情下层人民,憎恨官府和地主,常常抱打不平,在广平县流传有他很多的轶事。 有一次鸣金在地里看瓜,一群衙役到地里乱抢乱吃,不听劝阻,鸣金一举把他们打散。逃走的衙役怀恨在心,到县里纠集了很多兵丁到卢家抓人,鸣金闻声将身轻轻一纵,跳上了一丈多高的平房,高声怒斥横行霸道的衙役。兵丁头目也是武林高手,就说:“卢先生,我们既然来了,就不会白走!”他看到地上有两块破槌布石,就抓住一块向房上的卢鸣金扔去。鸣金不慌不忙,左手一伸,把石头轻轻托在了掌上。接着第二块石头又向鸣金袭来,鸣金右拳一挥,“啪”地一声,半个槌布石被击得粉碎。兵丁一看,吓得一个个灰溜溜地逃走了。 
卢鸣金享年70岁,其生平事迹广平县新、老县志均有记载。卢鸣金逝世后,众多门生于民国2年(1913年,卢鸣金去世13周年)立碑纪念,上书“大教师卢鸣金字警众府君之墓”,此碑现存于广平县城南卢董村西卢氏墓地。
&&&&&&&&&&&&&&&&&&&&&&&&&&&&&&&&&&&&&&& 卢氏太极拳的理法、内容和特点
  一 、在理法上,卢氏太极以道家之“无为”与儒家之“中和”思想为基本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把多派传统内外家武学融会贯通,是卢氏太极拳技及内外功夫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行功走架要求:敛神收心。稳意养气,阴阳互会,始终环环相扣,连绵不断。运动中讲究柔中寓刚、刚中寓柔,站如山动如雷,轻柔似杨柳扶风,沉重如霹雳当空。
二、卢氏太极拳包括有108式和56式架子两种,前者攻击性强,练习难度大,后者侧重健身,架子适合单练。对练的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大捋大靠等多种推手。器械有太极大枪、太极双刀、太极剑、太极棍、九节鞭等。
三、卢氏太极的风格特点。卢氏太极具有架势低、下盘稳,长功快,不出偏,身法灵动,步活臂长,闪战快捷等特点。对打竞技,要求“舍己从人,被中求顺,以静待动,意在人先”。卢氏太极简捷实用,不苛求形式上的花拳秀腿,注重实战效果。
&&&&&&&&&&&&&&&&&&&&&&&&&&&&&&&&&&&&&&& 盛世逢春
卢鸣金去世后,其子孙和徒弟继续将本门太极拳发扬广大。曲周张致仁、张琪、肥乡县的杨大成、安阳高彪、济南小成子、山西潞安马一武、沧州李飞、其子卢克顺、卢克志、卢克勤等也都开馆授徒,卢氏太极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在晋冀鲁豫四省交接地带民间盛极一时。在清末的农民起义和抗日战争中都有卢氏门徒参加。抗战时期,在冀南山区活动的抗日游击纵队司令段子民还曾邀请卢鸣金的孙子卢克顺长子卢进忠到部队,传授太极技艺。
解放后到文革前,广平县的卢氏太极拳继续发展,其中卢董村、袁庄等村习武成风,不管青壮年、还是老少妇孺都能练上几趟架子。文革期间,卢氏太极拳进入了低潮时期。改革开放后,卢氏第七代掌门人卢进才(1910年—1994年,系卢鸣金之孙、卢克志之子)曾先后到大名和石家庄等地参加各类表演赛。近年来举办的 “中国永年”和“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也让卢氏太极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武术门派从乡村走向了世界。针对近年来,人们健身需求越来越强烈,卢氏第八代掌门卢奎恩和其他门人还从2000年开始,免费在广平县开班授徒。现在广平、曲周、成安等地的卢氏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弟子已多达1万多人。其中很多人在国际、国内的太极拳散打、表演赛中获奖。
馆藏&2279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人打的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