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一部小说,男主失去女主后悔小说是南派弟子去北京读书,玩游戏遇到女主

有没有好看的不太小白的网络小说,男作者的最好不种马,女作者的要女主独立自强不要太多言情或靠男主升级? - 知乎514被浏览93189分享邀请回答4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9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红楼梦魇》是张爱玲到美国以后针对《红楼梦》做的考据工作集锦。“梦魇”一词指在睡梦中被噩梦惊醒,老话常把人失常的情景称之为“魇住了”,意思类似灵或鬼上身。张爱玲一贯对小说及出书的名字非常讲究,对文字的意象在历史中的流转非常注目,“流言”、“小团圆”、“色戒”、“余韵”等词大有说法。以“梦魇”来标题这一系列工作,表达对《红楼》的痴迷、上瘾达到疯狂状态,含义激烈而富于感情。 &br&&br&  全书分为:自序、《红楼梦》未完、插曲之一、初详、二详、三详、四详、五详等八个部分。 &br&&br&  先说行文。张爱玲小说以意象绵密著称,细节丰沛善用比喻,甚至一而二,二而三,生发不断。但是她的散文因为不摹写情绪(张很少沉迷于写情绪,我认为这是她与一般女性作家很大的不同。她以超脱淡然的姿态游离在作品之外,但又不是所谓上帝视角或高高在上。)多为评价书画、音乐、服装、电影等其他形式的创作,语言比较经济,基本可算有理有据,结构清晰。比如分析电影《叛舰喋血记》的《谈看书》及《谈看书》后记,主要观点鲜明,然后在许多史料中一一分析,加以联系,得到结论。很多人会说看不惯张爱玲的小说(太细),但是她的散文,如果对所评价的对象熟悉的话(其实这也蛮难的),要想看懂就非常容易了。 &br&&br&  《红楼梦魇》系列文章是她散文中的一个例外,通篇的感觉很像读书笔记,没有结构章法,混乱,一边写一边猜,自己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去,就更没打算给读者舒服的看,而更像做一个记录,作为日后系统文章的材料积累。 &br&&br&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一讲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她是在大学教育被迫中断以后,出于谋生需要开始文学创作的,从一开始,就以自身及家人身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材料加以加工凝炼。作家分好几个类型,有人是虚构型,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她从没经历过任何谋杀,与警界没有关系,她全靠想像。有人是材料型,后期的严歌苓和李碧华甚至中期以后的亦舒都是。收集材料加以分析,可以说在建立语言风格以后以勤补拙就能源源不断的创作。这种态度是缺乏诚意的,至少我个人对于这三位的材料型写作都心怀不满。因为从中看到的只不过是加工过的材料,那我为什么不直接看材料呢?而张爱玲就是彻底的自我消耗型。《小团圆》中曾经提起,她认为‘最好的材料是自己熟悉的材料’。出于这个理由,张爱玲每一本小说都可在她个人经历中找到原型。我过去一直认为,虚构型作家是最具备天分的,因为写作的原意,就在于虚拟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所谓细节的真实性都不过是一颗挂着故事的钉子,重点仍然在于情节。但是随着《小团圆》的一读在读,我渐渐感到张爱玲有她的道理。 &br&&br&  首先,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她的一生都没有以其他形式获得过收入(编剧可算变种的写作)。在这个前提下,她的产量可谓非常之低。尤其《小团圆》揭示了她是一个多么贪财(或者说穷怕了)的人之后,产量低只能理解为对作品质量近乎变态的自我控制。但是这个控制,并不是闭门造车的对作品一改再改精益求精(用食不厌精形容好像更准确,真的有些作者会拿着自己的长篇在“的地得、如果,但是”这个层面上来回改),而是反复揣度读者的偏好,非常自觉的迎合市场。近到《小团圆》与宋淇的数封通信讨论到读者的反应,远到《小艾》修改的结局,传说中《秧歌》的两个版本,都是张爱玲为迎合时局(这种迎合绝对是合理并且严谨负责的,而不是出于文人对政局的逃避)而做的改动。因此,张爱玲研究《红楼梦》,她的第一切入点,就是不同版本的《红楼》谁先谁后,先后造成的版本差异是为什么出现的。尤其是结局部分,不同的结局,标志着什么?是曹雪芹自身心态的变化?是不同续书者(我看《红楼梦魇》才知道续书不止一种,续书人不止一个,而曹自己所作的结局也不止一版)之间人生际遇带来的不同爱憎?是社会心态变化造成作者(包括曹与不同续书人)自觉的迎合(例如逐渐加大湘云的戏份,因为读者喜闻乐见这种有女侠特质的无性别的可称情窦初开的“无情”角色)。张爱玲所写的五篇文章,分别偏重某一版本,而又不断引用其他版本加以印证。 &br&&br&  第二,张爱玲作为一个自我消耗型作家,她最理解如何把经历所带来的给个人的感情和心理上的创伤,作为材料,一方面加以裁剪使用,一方面加以理性的分析,把自我也分析在内。所以她研究《红楼》,很注意区分:哪些人物是在曹或者续书人的生命中确实存在原型的,原型走向角色做了多大程度的修改,为什么修改,政治原因?隐痛不愿提起?为家族讳饰?又有哪些人物是逐渐在创作中自己鲜活起来的。每一个作者都会有这种感觉,短篇不明显,长篇中就特别明显。人物总是走着走着就活了,这个活不是说写得好让读者觉得真实了,而是人物自己活了,不受作者控制了,他们之间的互动改变了设定了。作者总是会有预设的结局,有基本框架,但是写长篇,哪怕我这种初学者水平吧,都会猛然间发现:原来的设定是简单粗暴的,当故事发展到那一步,他们突破了。张爱玲自己有处理自身经历的材料的经验,她特别理解《红楼》作者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改变处理方法的思路。她的研究,常常是为了证明,哪个人物是创作。她怎么证明了,首先给予很多材料分析,哪些回目是早期创作的,哪些是中期的,哪些更晚,有了这个时间之后再来分析,人物在早期回目(不一定是比较靠前的篇章,写长篇,常常是想起来一段就写一段的,有时候甚至写好了结局才去写开头)里的剧情暗含了怎样的结果,而又在后期回目里被更改了,这个更改,就证明是创作。她的分析文章,甚至针对一个人物,有长达十数回来回的修改分析,极尽详细之能事。张本来就是个心思非常细密的人,而又对古典文学创作的习惯很熟悉,博览群书,对上至朝堂政事下至贩夫走卒都有知识储备,简直如同曹同时代人,分析起来得心应手,我看得就奇爽无比。 &br&&br&  下面以宝玉的结局为例讲讲张爱玲是怎样分析的。关于宝玉结局,现存许多版本,究竟哪一版对哪一个我是记不清楚的,单纯罗列一下。 &br&&br&  一:黛玉病死,宝钗嫁给宝玉,一年后难产而死(或者不到一年病死),宝玉贫困至极,做了看街兵,就是在街边木棚中居住,往来官员时任人驱使的仆役。湘云早寡,沿街乞食。直到晚年二人才相遇,在风雪夜相拥而泣,然后再婚,共同生活。这就是白头偕老。 &br&&br&  张爱玲的评价,这个版本是最接近于家败后事实的真相,是现实的惨痛和毫无光彩。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br&&br&  二:黛玉病死当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出家,随一僧一道而去,最后重归青埂峰下,那块玉也重新化为顽石。 &br&&br&  张爱玲的评价,这一结局将黛玉和宝玉重新划入神话的范畴,有美感,光彩照人,升华但是也削弱了悲剧性,但是更加符合一般中国章回体流行小说的结构。要么是大团圆,如果人间不能团圆,便到天上去,似乎升天就不再需要团圆。(《新白娘子传奇》就是这样啊) &br&&br&  三、黛玉病死,宝钗难产,宝玉不务正业,没有出息,袭人终于主动求去,多年后宝玉乞食至袭人家门口。以袭人的角度叙述,嫁给蒋玉菡后家道日盛,生活丰足,早已不再回忆救主。风雪之中二人隔门对望,忽然同时扑地立毙。 &br&&br&  张爱玲评价,这一结局有漏洞,袭人虽然没有正式收房,但早已不是处女身,娘家也清楚。袭人另嫁,绝不是从贾家出嫁(没有名分),而是以发放丫鬟的渠道还给娘家,由娘家发嫁(目前主流版本也是如此,只不过很有人情味儿的写为王夫人代为寻找婆家),而娘家对袭人和宝玉的关系很清楚,没有底气作为处女发嫁。而蒋玉菡身为名旦,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有财有势,娶妻为传宗接代,不可马虎,应该不会接受袭人。之所以写袭人嫁给蒋玉菡,并且生活富足,是作者对袭人的偏爱,希望她有好的结局。另一方面,宝玉死于与袭人的对望之中,对欣赏宝黛或者湘云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不仅削弱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力量,也削弱了与湘云之间贫苦相守的现实温暖的力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版本,说明袭人是作者身边确有其人的一个角色,因此宝玉与袭人的场面一直都更加温馨,真实,也出现的极早,在最早的版本里已经有了袭人的完整故事。而宝钗黛玉,尤其是宝黛爱情悲剧,都是后来作为文学创作逐渐出现并加以丰富的。袭人的性格复杂性凸显,不光是自以为忘记和背叛,更加是在自以为忘记之后一个突然的重遇之下激动至心脏病发或脑溢血而亡。这一个版本应该也很早。 &br&&br&  四、黛玉病死,宝玉宝钗生活困苦,袭人说服蒋玉菡将二人接到家中奉养(有版本是袭人多次接济宝玉,遭到蒋玉菡厌憎),后来宝玉出家,将宝钗托付给袭人。 &br&&br&  这一版本也较为接近实际情况,也应和了早期宝玉所说的两次“做和尚去”一次是为黛玉说一次是为袭人说。宝玉夫妇住在蒋玉菡家,袭人尴尬是绝对的,为了不让袭人尴尬,也是为了与黛玉之间感情的排他性选择出家。 &br&&br&  不同的版本之中张爱玲的主要结论是:早期《红楼梦》本来没有打算写到抄家、破败,而是回顾烈火烹油的大家生活,和温馨细腻的闺阁情趣,自传成分很重,人物也相对较少,能和曹雪芹的经历相吻合。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许多人物走上了符合逻辑的发展道路,而这个逻辑,再创作也脱不开大家族整体衰亡的事实,甚至于曹自身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败落乃是自作自受”的意思,之前越轰轰烈烈,也就伏笔了之后忽然的败落。袭人作为宝玉原型心中一个重要的感情对象,最早拥有了完整的剧情,那就是负恩,离宝玉而去。如果没有这个选择,袭人不成其为袭人。那么为了袭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物)走向上的完整,抄家的剧情不可避免。事实上,可以说每一个红楼人物的命运都和最后的衰亡密切相关。这一个阶段的修改,是逐渐从为自身讳饰的消遣性创作走向严肃,揭示命运的必然与偶然,完善每个人物自身的逻辑。之后,随着书稿流散,读者增加,反馈成规模。曹雪芹也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的严肃的作者,就像张爱玲一样,他走向了对读者严肃的迎合,直到将人物套上神话的框子。张爱玲没有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单纯是为了淡化悲剧色彩么?整部红楼每一个字都是为了悲剧做铺垫,我个人的理解,神话是为了给予读者安慰,安慰并不是淡化,而是以因果报应来解释命运的不可知。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仅仅是安慰呢? &br&&br&  最后仍然回到为什么张爱玲这样的自我消耗型作者最富于天分、作品的分量最重呢? &br&&br&  《红楼梦》和《红楼梦魇》写作的时间都超过十年,唯一的不同是《红楼梦》以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作为蓝本,而《红楼梦魇》以作者的阅读经历作为蓝本。面对同一个材料长达十数年,如果不是材料本身对作者有太大的吸引力,有太丰富的意义,有太多可以去解读的角度,有太多可以去填补的创作空白的话,谁能做到呢? &br&&br&  写作是枯燥而没有规律可循的,不是经验训练,不是技能,真是华山一条道的摸黑走,模仿前人是唯一的捷径,也是必须放弃的捷径。总有一天,写作人会感到自己在一片黑暗森林里摸索,既辨认不出方向,更不知道自己在走的是不是歧路。 &br&&br&  张爱玲和曹雪芹之所以乐此不疲,唯一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他们不能放弃的材料,是给予自己内心深处太多震动、太深伤害、不能遗忘的噩梦。对于长期失眠做同一个噩梦的人来说,治疗方法就只有找出做梦的原因。那个原因总是及其隐蔽的,写作就是自我剖白的刀,找的过程歧路万端,但只有坚持写下去才能找到。 &br&&br&  我一直不明白,以张爱玲的才华、身世和视角,就算写不出民国红楼梦,写出金粉世家总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她从来没有写过真正的家族剧长篇呢?直到《小团圆》的出现我才理解到,家族里的故事,《怨女》《沉香屑》《色戒》这些故事,这些角色只有她间接的体验,或者对他来说那并不是伤筋动骨的。而真正最相关的父母姑姑弟弟的故事,直到《小团圆》才拿出来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到美国以后针对《红楼梦》做的考据工作集锦。“梦魇”一词指在睡梦中被噩梦惊醒,老话常把人失常的情景称之为“魇住了”,意思类似灵或鬼上身。张爱玲一贯对小说及出书的名字非常讲究,对文字的意象在历史中的流转非常注目,“流言”、…
新垣平《剑桥倚天屠龙史》《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br&&br&刘国重《破译金庸密码》,考据加猜测。&br&&br&严晓星《金庸识小录》,考据。&br&&br&林葆莼《解构金庸》,版本研究。&br&&br&傅国涌《金庸传》,传记。&br&&br&当然,还有很多,如严家炎、陈墨、冯其庸、孔庆东、马大勇、陈洪等学院派也都出过文章或专著,但太过正经,少了趣味。&br&————————————————&br&以前在“金庸江湖”论坛上,看到过许多有意思的讨论。&br&&br&有人讨论过36册明河社修订版金庸作品集的封面和扉页的印章,猜测金庸选用的画作和印章的用意。比如《侠客行》上册的封面选用的是任伯年的《雪中送炭图》,其中一老一少可能是比喻谢烟客和狗杂种;比如《神雕侠侣》第一册扉页选用的印章是吴昌硕的“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可能是说杨过没有按郭靖给他规划的人生路线走。&br&&br&还有《倚天屠龙记》第四回“字作丧乱意彷徨”,由于俞岱岩被伤,张三丰很伤心,此时书中引用了王羲之的《丧乱帖》,有人质疑引用《丧乱帖》是否恰当,是否有其他可以引用的恰当例子等等。&br&&br&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有点舍本逐末,也称不上什么研究,只是金庸迷自己讨论着玩的,但我倒觉得都很有意思。&br&&br&我自己也干过一些无聊的事。我们知道《鹿鼎记》的五十回回目是取自金庸祖上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大学时,我就曾把这五十回回目的原诗从《敬业堂诗集》里给扒了出来,又结合《查慎行年谱》给这些诗做了简单的注释。我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干过吧。
新垣平《剑桥倚天屠龙史》《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刘国重《破译金庸密码》,考据加猜测。 严晓星《金庸识小录》,考据。 林葆莼《解构金庸》,版本研究。 傅国涌《金庸传》,传记。 当然,还有很多,如严家炎、陈墨、冯其庸、孔庆东…
很抱歉没有看过松本清张的书,不能评价他的作品(其实是提不起劲来看orz)&br&&br&&b&东野圭吾&/b&,文风犀利简练,合大众胃口,读来让人感觉流畅爽快,这或许是他的书畅销的原因之一。同时非常高产,高产的结果便是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会导致有的读者看了一两部他的作品后会觉得“这就是畅销作者的水平?太一般了。”事实上的确是有的作品水平一般。&br&个人总结东野圭吾的特点:&br&1.&b&简练,极少有废话。&/b&高中时看他的第一本书是处女作《放学后》,当时鲜少接触推理小说的我眼前一亮,觉得这薄薄的一本居然真的通篇没有一句话是无用的,每一个迷之情节在最后都会派上用场。于是我想着“啊,原来这就是推理作家啊。”当时的我还会去看森博嗣的作品,但是并没有这种感觉。其精简还体现在诸如《嫌疑人X》上。&br&2.&b&深深的恐女症。&/b&《圣女的救济》、《白夜行》、《幻夜》、《绑架游戏》,都塑造了一个蛇蝎美人形象的女主。反正只要是和男主或被害人确立过恋爱关系or性关系的,都是这种类型的女人。不知道东野以前是不是被心机婊深深地伤害过。而与男主普通关系的女主,如《假面饭店》或神探伽利略系列,女主就比较正派……&br&回答LZ的问题。东野的处女作《放学后》确立了他的风格,同时也是比较正统的推理作品。到了《嫌疑人X》仍是沿用这种风格,同时加入人性,治愈的元素,早知凶手不知手法的情节设置也让很多读者大开眼界,所以小说当时非常地成功。或许就像上面答案说过的,突然来灵感了,突然人品爆发了。(人品爆发前还需要积累的。)&br&而《白夜行》很显然不是上述的推理小说风格,它像是社会派风格,所以我没有把它与上面两个作比较。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东野的想法:“我不单要写推理,我还想写社会百态,借机讽刺一下。”后来的黑笑小说系列等等便是体现东野写社会讽刺小说根本停不下来的代表。白夜行给我的感觉不是写推理,而是单纯描写社会而已。&br&《白夜行》是个人读过的所有小说中,自己心目中的NO.1,也是对东野路人转粉的契机。或许这只是刚好书对我胃口而已。&b&个人喜欢交错复杂的伏笔,喜欢书中男女主相互依存的感情,喜欢书中几十年来的历史变迁感,这些白夜行都做得很好,所以喜欢它。&/b&最后的结局更是要给最高分,太震撼了,即使我早就知道了结局还是被震撼了。直到好几年后,我也找不出能与它媲美的小说。(近几年找到了NO.2是贵志佑介的《来自新世界》,但还是没超过白夜行)&br&&br&&br&&b&乙一&/b&&br&东野的书看得多而杂,乙一的书我看的比较偏,黑乙一所有作品都看过,白乙一看的则全是短篇。&br&细腻,冰冷。&b&黑暗与治愈同在&/b&,这是我对他的作品最大的感受。&br&非常怀疑乙一是否以前是个&b&自闭孤独&/b&的人,或者说他的童年便是这样孤独。他笔下的主角(《濒死之绿》、《暗黑童话》等),都是极其孤独,不爱说话,永远有秘密藏在心底的感觉。要不就是神山树这样的极端双面性格。同时他爱把小说发生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小格局的地方,小如《被遗忘的角落》、《七个房间》,大如《goth》(没得再大了)。远离成熟世界那种花红酒绿(这跟东野的感觉迥然不同),有的是自己创造的一个黑暗或者纯白的世界。&br&然后他的很多作品,就是很明显的,&b&诡叙&/b&。&br&第一次看他的书是《暗黑童话》,看到最后就“啊,这不就是叙诡吗”。这在推理小说中式再正常不过了。而用在普通情节小说,用得好是精妙,用不好就是坑爹。题主举出的例子是《goth》中的《犬》,它的确是在干扰读者,跟《goth》里那篇把人埋在地里和最后那篇猜猜谁是男主是同样的干扰。叙诡就是故意干扰读者,乙一不单在推理小说中用,还在其他类型的小说中用,或许是这个原因让题主觉得违和,不过个人挺喜欢的,就爱看它大量用叙诡。&br&个人喜欢乙一,是认为他最大的魅力是能把&b&致郁和治愈深深结合一起&/b&,在陷入绝望的泥沼中看到了希望,在希望的阳光中步入黑暗,这都是乙一擅长的领域。就像是他在《zoo》上的几篇《向阳之诗》、《小饰与洋子》、《七个房间》都是给人这个感觉。&br&&br&&br&&b&京极夏彦&/b&&br&京极相对上面两人没有什么奇怪的病症,但是就是极其唠叨。读者是否喜欢就要看脑电波是否一致。最难安利的NO.1。&br&阿加莎的作品也是唠唠叨叨,但她的作品就是经典,至今仍有着一大批粉丝。宫部美雪的社会派也是啰里啰嗦,推理进程奇慢,但不减其作品的魅力。&br&京极夏彦同样是这样的。他不是东野圭吾,他的书不能快读,京极堂开始唠叨了,就静下心听他在讲什么。就算不能一时与案情联系起来,也能在别的方面有所收获。我喜欢信息量丰富的书,所以京极夏彦每本有着大量民俗色彩及独特哲理的书,我便喜欢看,愿意静下心来看。看的第一本书刚好又是评价甚高的《魍魉之匣》,在看到前面京极堂的唠叨时,便觉得自己还挺喜欢他的唠叨的,于是就看下去了。也就只有京极夏彦能让我不那么急于求成地想得知案子真相。最后解开真相我也不会觉得坑爹,而是拍手叫好。&br&个人很喜欢他的“&b&看似鬼怪作崇,实则人心所致&/b&”的核心idea,同时他的作品充满了“和风”、“神秘学”、“不知以前哪个年代反正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感觉。也是一大特点所在。就像看社会派作品一样,不要急着想知道案件真相,专注于人物的话语,便会感觉京极夏彦写作的有趣之处。否则看《宴之支度》和《宴之始末》会疯掉的……&br&&br&绫辻行人因为毁誉参半还是提不起劲看,只看过《another》的我应该闭嘴……
很抱歉没有看过松本清张的书,不能评价他的作品(其实是提不起劲来看orz) 东野圭吾,文风犀利简练,合大众胃口,读来让人感觉流畅爽快,这或许是他的书畅销的原因之一。同时非常高产,高产的结果便是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会导致有的读者看了一两部他的作…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br&&br&&b&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也完全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b&&br&&br&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完全融入其中,舌头根本分辨不出它的位置所在,但还是好吃,美味地晕乎乎的。&br&&br&但当你开始考虑这块威化为什么好吃,榛子究竟被藏在哪里,说明这种好吃已经进了你心里。&br&同样,当你开始考虑《阿黛尔的生活》的深层含义,也说明你开始被这电影的某个内核打动了。很多人看过之后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关上了电脑,离开了影院,但口袋里仍藏着阿黛尔的&b&恍惚、阿黛尔的不快乐。&/b&&br&&br&我们有些羡慕阿黛尔与艾玛的际遇(说是艳遇不太准确),但也害怕在自己(任何性别)的爱恋中有和她一般的遭遇。&br&&br&然而,&b&爱情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b&,因为无论是同性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如此之多的人有如此之大的共鸣。&br&&br&&b&个人认为《阿黛尔的生活》主题在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也就是在你和自己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个宇宙所有人事物的关系。&/b&其实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无论你承认与否,无论你是哲学家还是个无知又善妒的情妇。&br&&br&阿黛尔便是一个没有去进行自我认同的一个人,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面对和剖析自己的一个人。电影中有无数她吃尝食物的镜头,她睡觉异常香甜的镜头,她嘴唇的镜头,这些都是她追随欲望的体现。爱上女人,开始接受牡蛎,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变化,而她却因为深究之后可能到来的痛苦,选择忽略了自身的种种变化,这和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们被欲望催使行动,觉得异样时,却因怕痛不愿给自己一刀,看清肚子里面真实的自己。&br&&br&明明肚子里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却不承认它的存在,这是无法认同自己。但同时,行为却被真实的自己所支配,她也就间接地不能认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这样如何会快乐?其实不只是阿黛尔常常莫名其妙的流泪,生活在这世上的人也大多恍惚落寞却不知所以。&br&&br&而蓝头发的&b&爱玛&/b&在第一次约会中,就对阿黛尔透露,自己&b&早已进行了身份认同,她说萨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更高的准则,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存在的理由。&/b&&br&&br&当一个人如蓝头发的艾玛一样,承认了自己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那么也就间接认可了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那这个人在生活上也少了彷徨,在爱情上也如艾玛一样敢爱敢恨敢撒手,就连宇宙在她眼中也变得简单多了。&br&&br&阿黛尔的生活看似是爱情同性电影,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那些人,大概都将它看成了一部述说自我认同之路的电影,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够敲响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寻找真实自己的那份共鸣。&br&&br&&br&看过一些影评,&b&认为艾玛和阿黛尔原本就有“阶级”上的差别,这也是她们注定分手的原因。但我觉得阿黛尔对自身存在的犹豫,才导致了这段恋情如此这般结束。&/b&电影有很多细节都在欲语还休,都在明着暗着说些什么,但我始终认为,人生的终极奥义不过是我妈妈说过的那句话,“自己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br&&br&&b&无论是什么原因,能导致结果的,都是极其个人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又完全建立在,此人现阶段对自己的认知之上。&/b&&br&&br&&br&&br&&br&&b&————————————————————————&/b&&br&&b&最初的影评写在豆瓣上,当初有说到另外一些有感触的地方。&/b&&br&&b&&a href=&///?target=http%3A///review/64703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黛尔为什么恍惚? (阿黛尔的生活 影评)&i class=&icon-external&&&/i&&/a&&br&&/b&现在回头再看这篇影评,发现里面有一篇很厉害的评论,完全颠覆了我对这部电影和阿黛尔的理解。这个回帖作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很有趣。&br&&img src=&/e32fc28a79bb15d5c00eb6_b.jp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e32fc28a79bb15d5c00eb6_r.jpg&&但事情还没结束,最近知乎的评论里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看法, &a data-hash=&f9bb7dd53d1ca6b20c9b5e6& href=&///people/f9bb7dd53d1ca6b20c9b5e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古三& data-hovercard=&p$b$f9bb7dd53d1ca6b20c9b5e6&&@古三&/a& 并不是站在阿黛尔或者艾玛的角度上来讲话,而是更加客观,即便阿黛尔虽然具有一些好的特质,但她却天生愚钝,对自己的这些优点并不自知。&br&&br&&b&其实评论里,大家观点很多,很厉害的观点也很多,但只是说这部电影的话,我觉得阿黛尔为什么恍惚的最终原因,还是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去思考,更没有对自己的疑惑进行解答,而是放任这种如氤氲一般的蓝色雾气把自己染到恍惚和忧伤。&/b&&br&&br&我为什么这么说?&br&因为后来我偶尔受邀回答知乎一个关于这部电影里一首诗歌的问题,突然又想到电影里还有几节课,仔细扒了一下,才发现这两条线索被导演安排在其中,也是别有用意的。刚好说明了阿黛尔对自己的不认同和不自知。&br&关于那首诗歌和几节文学课的个人解析在这里:&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No Need 这首诗在电影《阿黛尔的生活》中有何作用与意义? - Amber Liu 的回答&/a&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 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也完全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 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
这个问题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br&作者乔治·马丁曾经说过,冰与火之歌受到&b&英格兰史和玫瑰战争(蔷薇战争)&/b&的启发,但又不是照抄历史。要知道马丁大学期间辅修的专业就是中世纪史,而且他在写冰与火之歌前把所有他能找到的中世纪相关的历史资料都看了一遍,他家里还专门有个房间摆满了历史书。&br&所以要猜出他的想法确实很困难,因为经常会发现书中的人物和事件融合了各种人物和事迹,又加上了马丁自己的扩充。这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让人更难找寻历史上的原型。&br&&br&(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下面推测的内容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正)&br&&br&先从人物说起&br&&b&冰与火之歌中取材自真实历史的人物:&/b&&br&&b&劳勃·拜拉席恩 和 爱德华四世、亨利八世&/b&&br&&img src=&/1e1fc78d742d74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1e1fc78d742d74_r.jpg&&劳勃年轻时是个英勇的战士,能够领导叛乱,并且在艾德·史塔克的帮助下推翻坦格利安家族几百年的统治。&br&爱德华四世年轻时也是战士,同样在弟弟理查·内维尔(后来的理查三世、格洛斯特公爵)的帮助下击败亨利六世,登上王位。&br&劳勃死前让艾德摄政,辅佐他的幼子乔弗里,但是后来却导致了五王之战。&br&爱德华四世同样死前遗命弟弟格洛斯特公爵为摄政,辅助他只有12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但他死后英格兰再次陷于混乱。&br&劳勃即位后酗酒,沉迷于打猎和比武,并且有很多私生子。最后死在猎杀一至野猪时。这倒是和亨利八世一样,他也沉湎于酒肉和女人,在一次捕鱼后染病去世。&br&&br&&b&瑟曦王后 和 玛格丽特·安茹、伊丽莎白·伍德维尔&/b&&br&&img src=&/7ee3fd7513c41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7ee3fd7513c41_r.jpg&&马丁在瑟曦身上融合了很多英格兰王后的特点&br&瑟曦是劳勃的王后,而伊丽莎白是爱德华四世的王后。她们的长相也非常接近,都是金色头发、面容美丽,瑟曦年轻时被认为是七国最美的贵族女子之一,据说伊丽莎白也是不列颠最美的女子。如果你看过卷五,瑟曦在君临的遭遇和伊丽莎白在爱德华四世死后的遭遇非常相似。&br&而且两个人性格上都是将自己的欲望或者家族的需求摆在其他任何事情之上(这点在紫色婚礼上最为明显)。&br&另外瑟曦在劳勃死后,作为她儿子乔佛里的代理管理国家,这点和玛格丽特很像,只不过玛格丽特是代替自己的丈夫,亨利六世。不过亨利六世和乔佛里的都像是疯子。而之后瑟曦对艾德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五王之战,玛格丽特则被公认为挑起了玫瑰战争。&br&&br&&b&艾德·史塔克 和 理查三世&/b&&br&&img src=&/ca4a564f8fb9e5a34c6b9ee_b.jpg& data-rawwidth=&458&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8& data-original=&/ca4a564f8fb9e5a34c6b9ee_r.jpg&&理查三世就是前面爱德华四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同样的,作为琼恩·艾林的两个养子,艾德也算是劳勃的弟弟。&br&爱德华四世期间,理查非常的忠诚,而且也有非凡的军事才华,因而被赐予英格兰北部的广大土地,并且作为北方总督抵御苏格兰人,同时也远离了国王的朝廷。在当地,理查被广泛的拥戴,人们认为他非常的公正无私(虽然莎士比亚的戏剧里不是这样)。这和艾德太相似了,同样是北境守护,同样是远离君临多年,同样是公正无私受人拥护,而且在劳勃死后也做了年幼国王的摄政。&br&而且,爱德华四世死后,理查三世宣布他的两个儿子源于不合法的婚姻,而没有王位继承权。这和艾德发现乔佛里、托曼不是劳勃亲生儿子后的行为完全一样。&br&(不过理查三世后来选择了史坦尼斯的方式:自称为王,因此他的结局和艾德还是不一样)&br&艾德的死则和理查三世的父亲非常相似,两个人都是被当众斩首,然后人头被插在长矛之上。&br&&br&&b&培提尔·贝里席 和 克伦威尔&/b&&br&&img src=&/c0d83b0a757dfd0e0223e2ea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c0d83b0a757dfd0e0223e2ea_r.jpg&&如果劳勃和亨利八世相仿,他手下的财政大臣“小指头大人”,就亨利八世手下的克伦威尔差不多。两个人都是出身不高,培提尔来自五指半岛最小的贵族,克伦威尔则是一个酿酒师的儿子。&br&两个人都很有心计,克伦威尔暗地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安妮·博林,看着她被处死。培提尔则背叛了凯特琳·史塔克,而且参与了谋杀乔佛里的行动。&br&&br&&b&罗柏·史塔克 和 爱德华四世&/b&&br&&img src=&/3feead23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3feead23_r.jpg&&爱德华四世再次出现了,这一次是他的婚姻。&br&“红色婚礼”的缘由是罗柏娶了简妮·维斯特林(电视剧中是个护士),背弃了之前与佛雷家族的婚约。&br&爱德华四世的表哥华威伯爵曾代表他与法国讨论联姻,以争取与法国人结盟对抗兰开斯特家族。但是爱德华却在此时秘密迎娶了一介草民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的家族还恰恰是兰开斯特的支持者(冰与火之歌中维斯特林家族是西境兰尼斯特家族的封臣)。这导致了华威伯爵的叛变,投靠了兰开斯特。&br&除此之外,两人的军事才华都非常突出,罗柏从未打过败仗,爱德华四世也几乎没有输过。罗柏曾经施放过一个兰尼斯特间谍,来迷惑泰温公爵,同样的计谋,爱德华四世也曾使用过。&br&一个像称王后的爱德华,一个像年轻的爱德华,劳勃和罗柏的名字都一样(Robert/Robb)&br&&br&&b&乔佛里·拜拉席恩 和 兰开斯特的爱德华&/b&&br&&img src=&/63f085b7ff31965c19aeb8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63f085b7ff31965c19aeb8_r.jpg&&都是小孩子,都神经质而且残忍,死的时候年龄都不大。&br&不多解释,看下米兰公国的大使对爱德华的描述:他除了砍-头和制造战争以外什么也不说,似乎他已经掌握了一切,或者自以为是战神,或者已经安然坐稳了王位。&br&这个描述换到我们的小国王身上也没问题。&br&&br&&b&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和 亨利·都铎(亨利七世)&/b&&br&&img src=&/5af9fc190cf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5af9fc190cf_r.jpg&&其实作为女王,丹妮莉丝整合了很多英格兰女王的优点,也整合她们花痴这一点……&br&不过作为打算跨海争夺王位的龙女王来说,亨利都铎的经历和她确实很接近。爱德华四世在位时,亨利也是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没钱没军队(爱德华当时称亨利是The Imp…这是冰火里提利昂的绰号)。龙女王和亨利都是王位正统的继承人,两个人的旗帜上都有龙。&br&丹妮莉丝在狭海对岸慢慢积蓄力量的时候,获得了前御林铁卫队长巴利斯坦·塞尔弥的帮助,亨利在巴黎的时候也接纳了逃亡的兰开斯特军指挥官,牛津伯爵。&br&&br&&b&凯特琳·史塔克 和 塞西莉·内维尔&/b&&br&&img src=&/19aecebce56a3298deaf6d92_b.jpg& data-rawwidth=&833&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3& data-original=&/19aecebce56a3298deaf6d92_r.jpg&&上图是凯特琳和塞西莉(Cecily Neville),凯特琳是罗柏的母亲,塞西莉则是爱德华四世的母亲。&br&书中的凯特琳其实是很漂亮的,这和塞西莉一样,她曾被称为“The Rose of Raby”。两人的丈夫都在壮年时去世,塞西莉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将最年轻的两个儿子送去了海峡对岸的勃艮第,自己留下来辅助长子爱德华四世,这和凯特琳的做法如出一辙。&br&两人都为了儿子和家族的事业发挥自己的外交手段,凯特琳为了争取佛雷家而答应联姻,后来又去南方寻求和蓝礼的联合。塞西莉则是长年为爱德华出谋划策,发挥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络各方势力。而他们的儿子都秘密的娶了出身低微的女子,这两位母亲都是极力反对却最终无可奈何。&br&在凯特琳为了赎回女儿放走詹姆之后,罗柏将自己的母亲软禁。塞西莉也曾因爱德华擅自处决了自己的兄弟克拉伦斯而与他反目,母子的关系一度难以维系。&br&两个母亲最后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凯特琳看着自己的大女儿被困在君临,二女儿不知所踪,后来又得到消息说留在临冬城的两个儿子被烧死,最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长子被杀。也许塞西莉的命运还要更悲剧,她的次子埃德蒙(Edmund)年仅17岁就在一场战役后被处决,他的女儿安妮(Anne)在难产而死。她的长子爱德华背着她处决了克拉伦斯,而爱德华自己也在四十岁时染病而亡,后来即位的理查三世据说谋杀了她的两个孙子。最后,她看着自己最后的儿子理查三世被杀。&br&&br&&b&凯特琳、莱莎姐妹 和 &/b&&b&伊莎贝尔、安妮·内维尔姐妹&/b&&br&&img src=&/03b9abee57fc2b441c3a19d_b.jpg& data-rawwidth=&506&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6& data-original=&/03b9abee57fc2b441c3a19d_r.jpg&&徒利公爵两个女儿 和 华威伯爵的两个女儿&br&书中徒利家两个女儿成长过程中,出身小贵族的培提尔·贝里席作为养子和她们一起长大。华威伯爵家也有这么个出身低微的人,就是弗朗西斯·洛弗尔(Francis Lovell)。&br&后来凯特琳和布兰登·史塔克订了婚,培提尔为此与布兰登决斗。这又涉及到另外两人,克拉伦斯和理查三世曾为了安妮·内维尔打得不可开交。&br&&br&&b&席恩·葛雷乔伊 和 乔治·金雀花(克拉伦斯公爵)&/b&&br&&img src=&/e64a5eb94d44b_b.jpg& data-rawwidth=&623& data-rawheight=&3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e64a5eb94d44b_r.jpg&&席恩是巴隆·葛雷乔伊的唯一的儿子,他曾有两个哥哥,但都死在巴隆大王的叛乱中,而年幼的席恩也作为人质送到史塔克家做养子,因此席恩和罗柏一起长大。&br&乔治·金雀花(George Plantagenet, Duke of Clarence),是爱德华四世的弟弟,他的父亲和另一个兄长埃德蒙在对亨利六世的叛乱中被杀,当时他才7岁。&br&五王之战伊始,罗柏派席恩前往铁群岛说服自己的父亲支持北境,但到了铁群岛的席恩却背叛了罗柏,不仅没有通告罗柏信息,还趁机率兵占据了临冬城。&br&历史上,乔治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由于他娶了伊莎贝尔·内维尔,因此在他岳父反叛他兄长爱德华四世时,他投靠了自己的岳父。&br&从书中看,席恩虽然反叛了罗柏,但是发现自己的父亲和铁民们都不将他当一回事,所以他内心也很纠结。而乔治同样在投靠岳父之后,发现自己的忠诚被利用了。&br&还有一点相似之处,铁民信仰淹神,因此席恩在铁群岛上的“重生”仪式就是被按在海水之中。而据说乔治因为背叛兄长被处死时,也是被淹死在一个酒坛子中。&br&&br&&b&珊莎·史塔克 和 约克的伊丽莎白&/b&&br&&img src=&/3db71110ebb9_b.jpg& data-rawwidth=&664&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4& data-original=&/3db71110ebb9_r.jpg&&珊莎是史塔克家的长女,一直有良好的教育,行事言语都符合其贵族女儿的身份,从小就梦想成为王后。&br&约克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York),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女,后来成为了亨利七世的妻子,英格兰的王后。她更知名的形象是扑克牌上的梅花Q。&br&珊莎目前有两次婚约,一次是国王乔佛里,一次是提利昂。年轻的伊丽莎白也有两次婚约,一次是诺森伯兰伯爵的儿子乔治,一次是法王路易十一的太子查理。&br&&br&&b&泰温·兰尼斯特 和 理查·内维尔(华威伯爵)&/b&&br&&img src=&/431abfd4a64b4_b.jpg& data-rawwidth=&887&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7& data-original=&/431abfd4a64b4_r.jpg&&年轻的泰温·兰尼斯特是兰尼斯特家族复兴的功臣,作为国王之手的他将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但是由于疯王伊里斯对他的轻视,而愤然离开君临,后来甚至加入了劳勃的叛军,推翻坦格利安家族的统治。他的女儿瑟曦也嫁给了劳勃。&br&理查·内维尔(Richard Neville, 16th Earl of Warwick),同样是治国之人,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威望。他曾协助爱德华四世登上王位,并且实际掌权好多年。在爱德华四世从他手中收回权力时,他选择的反叛。他有一个绰号叫做“Kingmaker&.&br&&br&人物先写这些(有感兴趣的人物欢迎在评论中提出来,我会尽力补充)&br&另外,关于&b&琼恩·雪诺,马丁是受到了《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的启发&/b&&br&电视剧里很多演员的确定都有马丁的参与,看看史塔克家这几个人和泰温,样貌和历史上这些人确实都挺像,这倒是让我想到下面这个&br&&b&玛格丽·提利尔 和 安·博林&/b&&br&&img src=&/e1b8dad4cdf06fe71937_b.jpg& data-rawwidth=&785&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5& data-original=&/e1b8dad4cdf06fe71937_r.jpg&&上图左边是亨利八世和安·博林……其实玛格丽身上安·博林的特点不算多,不过谁让演员Natalie Dormer(剧中玛格丽的扮演者)之前在《都铎王朝》中还演过安·博林呢&br&&img src=&/873dc3a379e67ee165f080b9a1cc5524_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873dc3a379e67ee165f080b9a1cc5524_r.jpg&&&br&&br&&b&冰与火之歌中取材真实历史的桥段:&/b&&br&&b&“红色婚礼”&/b&&br&即便是这么震惊的剧情,历史上也有相似的事件,马丁说过他的灵感来自于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晚餐”(The Black Dinner)和“格伦科-惨案”(Massacre of Glencoe)&br&&img src=&/c46d7b87eddd36f227bc10eb_b.jp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8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c46d7b87eddd36f227bc10eb_r.jpg&&1440年,苏格兰国王为了击败权倾朝野威胁王权地位的“黑色道格拉斯氏族(Black Douglas Clan)”,主动求和示好。他邀请年轻的道格拉斯伯爵到爱丁堡城堡参加晚宴,并承诺确保他的安全。在宴会结束的时候,国王的手下在击鼓声中端出一只象征死-亡的野猪头颅。道格拉斯伯爵明白自己落入诱杀陷阱,但已无力回天。&br&1692年2月,效忠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的苏格兰坎贝尔部落进犯苏格兰格伦科峡谷,与当地未效忠新王的麦克唐纳部族协议共同遵守当时通行的待客法则。然而与麦克唐纳部族有世仇的坎贝尔部落,最终在对方热情款待之后杀了该家族38名成员,妇孺皆未幸免,格伦科峡谷此后又被称为“哭泣谷”。&br&&br&&b&宾客权利&/b&&br&维斯特洛的宾客权利,是说客人来到主人屋檐下做客,吃了主人提供的面包和食盐之后,就享有宾客权利,此后双方不得加害对方。因此在红色婚礼前,凯特琳坚持要佛雷大人提供给他们盐和面包,并且让罗柏吃了它们。&br&这一点确实是源自历史上的真实习俗,在古希腊时期宾客权(right to hospitality)就已经存在,主人至少要招待好客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后来在中世纪这种权利更进一步,主人和客人不得加害对方,否则会永远遭受神的谴责。&br&&br&&b&”紫色婚礼“&/b&&br&&img src=&/2f6ecf72e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2f6ecf72e_r.jpg&&紫色婚礼,就是乔佛里国王和玛格丽王后的婚礼,这场大快人心的婚礼在历史上也有原型。不过并不是在玫瑰战争时期,而是更早的时候。&br&1135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他的外甥布卢瓦的斯蒂芬(Stephen)抢先赶到伦敦宣布继承王位,剥夺了亨利指定继承人玛蒂尔达(Maude)的继承权,英格兰因此爆发内战。内战持续了近20年,直到斯蒂芬去世前一年,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亨利率军渡海登陆,双方签订协议在斯蒂芬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br&此时,斯蒂芬还有一个儿子尤斯塔斯(Eustace),他也是法定继承人。但是在一次宴会之上,尤斯塔斯却突然噎死,至今人们还在怀疑这是意外还是有所预谋的投毒。重要的是,他的死彻底解决了继承权的问题,结束了英格兰的内战。&br&&br&&b&比武审判&/b&&br&比武审判在冰与火之歌中多次出现,提利昂被捉到鹰巢城时,猎狗被无旗兄弟会抓住时,提利昂被指控谋杀乔弗里时。被判有罪的人和审判他的人选择比武来决定最后的裁决结果,他们可以自己上场,也可以选择代理人。七国的人民也相信审判的公正,因为他们相信这是神的裁决。其实,还有一种更加神圣的审判,七子审判:两边各派七个人参加比武,直到一方全部认输,这在七国历史上出现的次数极少。&br&&img src=&/da6aff475a18c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a6aff475a18c6_r.jpg&&在中世纪的欧洲,类似的比武审判也是存在的,据说源起于日耳曼人,后来在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英国流传开来,形式也和小说中差不多,由代理人来进行比武直到一方认输。&br&&img src=&/373b3edc75dcbcbbed06cd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373b3edc75dcbcbbed06cd_r.jpg&&&br&&b&呓语森林之战 和 陶顿战役&/b&&br&呓语森林之战是罗柏的成名之战,罗柏和佛雷家结成联盟之后,他独自率领全军九成的骑兵,约4000人,南下奔流城。在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呓语森林之后,诱使詹姆率领兰尼斯特军约2000骑兵进入全套。最后的围攻之中,詹姆被俘,兰尼斯特骑兵全军覆没,罗柏的近卫也有伤亡。&br&这场战役本身和陶顿战役的形势没有太大相同之处。陶顿战役中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在陶顿相遇,到达战场的时候约克家人数要少的多,但是利用风势弓箭手齐射略微扭转了局势,之后两军进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肉搏战,在约克的援军到来后,约克家才占据优势,击溃了兰开斯特军。战役中有近3万人丧生,是英格兰史上最大规模和伤亡最惨重的战役(当时英格兰人口也不过几百万)&br&&br&相似之处在于战后两方指挥官的态度(罗柏和爱德华四世),战前两人似乎都没亲历过大型战斗,在战争中击杀敌军取得胜利都是他们的唯一目标。但是战后,两人对战争的态度都有显著改变。&br&罗柏战后和席恩的对话:&br&&blockquote&罗柏:我将两千人送进了坟墓。&br&席恩:吟游诗人将传颂他们的牺牲。&br&罗柏:是啊,但是这对死人又有什么意义呢?&/blockquote&罗柏此后再也没有在战争中提起自己的胜果,更多的是对战俘和伤者的宽慰。这和爱德华四世后来的做法非常相似,在之后的战争中,爱德华尽力避免大规模战斗,同时对战俘的态度也更加宽容。&br&&br&&br&&b&冰与火之歌中的宗教:&/b&&br&首先,马丁在创造这个世界里的宗教时,很明显参考了罗杰·泽拉兹尼(Roger Zelazny)和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的作品,有很多向他们作品致敬的地方。&br&比如,冰与火之歌中好多宗教的神似乎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书中的七神是在安达斯山现身的七个人,这个设定在《光明王》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而千面之神的设定,又是借鉴自《安珀志》。&br&不过在这些宗教之中,马丁又融合了现实中的宗教的特点。另外书中的宗教更多是借鉴现实宗教和神话的一些特征,而并没有采用现实中的相关故事作为小说中事件的映射。&br&马丁认为引用现实中的宗教和神话,就足够构建他所需要的一切了,这和他对待小说中的语言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他也承认他没有托尔金那样的能力,可以创造自己的神话。&br&&br&&b&七神 和 天主教&/b&&br&七神的设定,和基督教三位一体是类似的,但是马丁又将原始的母性崇拜融合在了里面。所以我们看到七神中有三个女性角色:少女、圣母和老妪。加上三个男性角色:天父、铁匠和战士,正好是平等对应的,最后再加上代表死亡的陌客。&br&而且由七神而带来的骑士制度、等级制度、教堂、教士,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基督教的特点。&br&&br&&b&光之王(红神) 和 摩尼教&/b&&br&光之王拉赫洛,是源自东方厄斯索斯的宗教,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宗教:一方是代表光明的拉赫洛,另一方则是他的死敌寒神,代表黑暗和死亡。&br&这和摩尼教的教义几乎完全一样,同样是光明和黑暗的二元对立,同样都有对于火焰的崇拜。&br&&br&&b&千面之神 和 伊斯兰教阿萨辛派&/b&&br&千面之神是无面者的宗教,而无面者又是个刺客组织,他们信仰的是死亡。&br&历史上最出名的刺客宗教就只有伊斯兰教的阿萨辛派了,他们也有完善的刺客组织,用死亡来传播真主的教义。&br&&br&&b&异鬼 和 Aos Sí&/b&&br&小说中的异鬼是身形高大、细瘦,肤色苍白,眼睛如冰一般,比任何人类的眼睛都要湛蓝深邃。而传说中夜王娶的那个异鬼女人则是肌肤如月亮般苍白,眼睛如星辰般湛蓝。&br&这种长相和爱尔兰传说中一种叫做Aos Sí(也有叫Sidhe)的精灵差不多。不过两者的行为方式却是大相径庭……&br&&img src=&/e82bca266c77fe72048d31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9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e82bca266c77fe72048d31_r.jpg&&&br&&b&乌鸦 和 北欧神话&/b&&br&不像托尔金在构造中土世界时大量借鉴北欧神话,虽说马丁之前的作品中大量的参考北欧神话,在冰与火之歌中几乎没有(感兴趣的可以看下他的《沙王》)。&br&最明显的是渡鸦。按照马丁的说法,维斯特洛面积约有南美洲那么大,在现实中人们远距离传送信息都是使用信鸽,那么马丁为什么不用信鸽?&br&因为在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的左右两肩上分别有两只乌鸦,乌鸦是穿梭于生死的送信者。马丁取用了这个设定,然后还专门选了鸦属中个头较大的渡鸦……他自己说是因为这样乌鸦就比鸽子更能抵抗空中的捕食者。&br&&img src=&/441ccad14ac870a92b30bd8ebe416d4c_b.jpg& data-rawwidth=&595&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5& data-original=&/441ccad14ac870a92b30bd8ebe416d4c_r.jpg&&&br&&b&冰与火之歌 和 希腊神话&/b&&br&&b&(这一段有大量剧透,慎入)&/b&&br&希腊神话本身在西方文学中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冰与火之歌中自然会有希腊神话的影子&br&&ul&&li&拜拉席恩三兄弟 和 宙斯、波塞冬、哈迪斯:这个三兄弟的设定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如果按照玫瑰战争来做参考,那么劳勃绝对不止两个弟弟。但是放到神话中恰好合适,何况波塞冬是海洋和天空之神,史坦尼斯是海军大臣和龙石岛领主,两人性格也差不多。而蓝礼,他早早就去见冥王哈迪斯了。(这段是扯淡的,已经被马丁给否定了……下面的才是重点)&img src=&/44e2fc1fcf_b.jpg& data-rawwidth=&418& data-rawheight=&5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li&&li&瑟曦 和 天后赫拉:从性格上来说,瑟曦绝对是赫拉的翻版。她和劳勃之间只有婚姻没有爱情,赫拉和宙斯也是。瑟曦对劳勃的糜烂生活虽说严格限制,但也挡不了他私生子满地跑。看看宙斯的子女,和赫拉的态度,完全一致。&/li&&li&提利昂 和 狄俄尼索斯(酒神):提利昂的出生导致了她母亲的死亡,而且现在种种证据表明他是伊里斯二世的私生子,而不是泰温的儿子。酒神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他出生的出生同样导致了母亲的死(严格的说不是,但是结果差不多)。酒神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坎坷,之后他推动希腊人建立了法则,自己也维护世界的和平。提利昂的坎坷经历自然不用说,按他的志向和才能,最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也许只能靠他。(最重要的也许是提利昂自己说过的那句:“我可是XX和美酒之神”)&/li&&li&“魔山”格雷果·克里冈 和 刻耳柏洛斯(地狱犬):克里冈的家徽就是三只狗,地狱犬常见的形象就是三只头的狗。两者都是邪恶和恐怖的代表,他们也都没有自己的意识,只是纯粹的听从主人的安排。而且后来魔山死后被复活为斯壮爵士,这象征着地狱犬从冥界被带到人间。&img src=&/4dc6ec0fd9e42c7cc506a1197669ade5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4dc6ec0fd9e42c7cc506a1197669ade5_r.jpg&&&/li&&li&艾莉娅 和 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是月亮女神与狩猎的象征,从卷四开始,艾莉娅的POV基本就围绕这两点开始了,她住的地方、她的狼梦、她的训练,都是与月亮和狩猎相关的。阿尔忒弥斯在民间有很多名字,艾莉娅后来也有了很多名字。另外,月神有很多的动物植物陪伴,比如马、猎犬、蛇,甚至湖、树林等等,这些在艾莉娅的POV中都有出现,并且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li&&li&石心夫人 和 尼俄伯:尼俄伯是忒拜国王安菲翁的妻子,她生育有很多子女,这也成了她吹嘘的资本。由于她吹嘘自己的子女比女神勒托的多,结果她的孩子全部被勒托的儿女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杀死,悲痛欲绝的尼俄伯化为了石像,永远承受着痛苦。石心夫人很明显借用了这一传说。&/li&&/ul&&br&&b&关于三国&/b&&br&马丁自称是三国志游戏(&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Romance_of_the_Three_Kingdoms_III%3A_Dragon_of_Destin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II: Dragon of Destiny&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忠实粉丝,但是他自己也说过对中国的“中世纪”了解不多,所以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在里面加入了多少三国的内容。但是有一点是他承认的:&ul&&li&詹姆·兰尼斯特—吕布,三国中马丁最喜欢的角色是吕布(肯定是因为游戏中武力最高)。詹姆的武力虽说没有多少直接的展示,但是很多人和事从侧面显示出他强大的实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詹姆弑君的行为必然是来自于吕布。&/li&&/ul&&br&&br&&b&七大王国的建筑&/b&&br&虽然维斯特洛大陆的形状很像英格兰,上面七国的战乱也像极了8世纪的不列颠七国(这两个七国的历史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马丁对七国描述太少了),但是七国上下的各色建筑,马丁算是满世界扒来的。&br&&br&&b&君临 和 君士坦丁堡&/b&&br&君临的地理位置也许很像伦敦,但是整个城市的模板绝对是君士坦丁堡&br&&img src=&/af14b5c72fbab_b.jp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11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4& data-original=&/af14b5c72fbab_r.jpg&&上面是君临,下面是君士坦丁堡。两个城市都是依海而建,以及最明显的贝勒大圣堂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红堡和拜占庭皇宫。&br&而且&b&贝勒大圣堂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翻版&/b&&br&&img src=&/86fbcafe494c6ffe3ec28f_b.jpg& data-rawwidth=&1432&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32& data-original=&/86fbcafe494c6ffe3ec28f_r.jpg&&这里补充下黑水河之战,也有当年君士坦丁堡被围攻的影子。马丁书中描写的野火,和当年君士坦丁堡所用的“希腊火”如出一辙。&br&&blockquote&在西元8世纪,拜占庭使用名为“希腊火”的武器,这一种由硫磺,石油和石灰复合而成的有很强杀伤力的可燃性武器。君士坦丁堡将其向舰船或陆地上的来犯之敌发射。&br&即使漂浮在水面上,“希腊火”也能够燃烧,因此,把“希腊火”洒落在木船周围也能给予敌军以重创。&/blockquote&&br&&b&国王大道 和 条条大路通罗马&/b&&br&以君临为中心,七国内有多条主要道路。从君临到绝境长城的国王大道,从君临到凯岩城的黄金大道,从君临到高庭的玫瑰大道,以及从君临到风息堡的道路,还有凯岩城到高庭的滨海大道,凯岩城到艾林谷的河间大道。&br&这种构造和当年罗马帝国的交通状况是相似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自然也是条条大路通君临。&br&&img src=&/0d7978bce87c92feba61da_b.jpg& data-rawwidth=&748& data-rawheight=&12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8& data-original=&/0d7978bce87c92feba61da_r.jpg&&&br&&b&旧镇的参天塔 和 亚历山大灯塔&/b&&br&旧镇的参天塔是海塔尔家族的家堡,位于旧镇港口出海口处,建造于征战岛之上。它既是城堡也是灯塔,照亮整个旧镇港湾。同时它也是七国最高的建筑物。&br&再看亚历山大灯塔,建在亚历山大港出海口出,位于法罗斯岛上,建成后很多个世纪都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之一。下图两个都是设想图(左参天塔,右亚历山大灯塔),因为现实中的亚历山大灯塔已经完全毁坏&br&&img src=&/6fdcb6fab44e7ec7ffaa07a_b.jp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6fdcb6fab44e7ec7ffaa07a_r.jpg&&&br&&b&绝境长城 和 哈德良长城&/b&&br&这是马丁自己承认的,没什么好说的,地理位置都是在大陆最北,作用都是防野人保护长城以南的文明。这个就不贴图了。&br&当然我还是觉得绝境长城更像我们的万里长城(哈德良长城和北方长城肯定也是受汉长城的启发)&br&&br&&b&鹰巢城 和 新天鹅堡&/b&&br&这也是马丁自己承认的,不过只是地理位置略像而已。&br&&img src=&/9f3c79fa1e8ea251cd359f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9f3c79fa1e8ea251cd359f_r.jpg&&&br&&b&凯岩城 和 爱丁堡城堡&/b&&br&凯岩城是兰尼斯特家族的家堡,是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雕刻而成,修建在上面的城墙和其他建筑物使得城堡的防御能力更加强大。&br&而爱丁堡城堡是建立在一块巨大的火山岩之上,也是极其完美的防御工事,远眺北海,三面悬崖。&br&&img src=&/bfc4876dc4fbcc65add32d05_b.jpg& data-rawwidth=&1555& data-rawheight=&11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55& data-original=&/bfc4876dc4fbcc65add32d05_r.jpg&&&br&最后,冰与火之歌中还有很多罗马帝国的影子,在坦格利安王朝的历史中有所体现。而古瓦雷利亚自由堡垒和古吉斯帝国、洛伊拿帝国的争斗又类似罗马和迦太基、马其顿等争夺的历史。这些估计在《冰与火的世界》之中会有所体现。&br&上面的内容除了有说明的之外,其余都是基于个人推测,不代表原作者的观点。&br&&br&PS.引述一些马丁的原话:&br&&ul&&li&宏观上看,“权利的游戏”以及续集的情节都是受到玫瑰战争这个我最喜欢的历史事件的启发。但并不是说我在照抄历史。我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兴趣就是把事情搅得模棱两可,以及制造悬念。另外,书中那些角色,他们大部分都是产自我的脑子里,只有小部分的原型来自历史。()&br&&/li&&li&我承认冰与火之歌受到了玫瑰战争的影响,但是没必要将我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跟历史上一一对应。我喜欢用历史感来调剂我的作品,但是单纯地抄写历史这种事我可没有兴趣。()&br&&/li&&li&(关于维斯特洛的四季)长季节这种构想在科幻和奇幻故事中很流行,我曾在我20年前写的一个短篇中也使用过。(关于《勇敢的心》)勇敢的心不是我故事的原型。()&/li&&li&我是泰德·威廉姆斯《记忆、悲伤与荆棘》(这本书)的粉丝,事实上如果没有受到他的作品的启发,我是写不出这个系列作品的。我书中还埋有许多我对其他我喜欢的奇幻著作或作家的“致敬”片段呢。()&/li&&li&(关于多恩)我确实取材自威尔士,但是我还放入了很多非威尔士的元素。比如连绵的山脉之南,是一片如同西班牙那样干燥酷热的土地……你也会注意到是娜梅莉亚领导下的洛伊拿人给这里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有什么可以匹配的事件,那也是渡海而来的摩尔人对西班牙一些地方影响()&/li&&li&(关于魔法和神话)如何正确的处理魔法元素是奇幻故事写作最棘手的地方……我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重读托尔金的作品。事实上,现今所有优秀的奇幻小说,都广泛的受到托尔金作品的影响。(马丁从小就是托老的书迷)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托尔金对魔法的使用是如此的小心……因此我也尝试了类似的方式。()&/li&&li&(关于丹妮莉丝往东走能不能绕过去)这个世界也是圆的,可能比我们的世界要大一点。这让我想到了万斯的《大行星》()&/li&&li&我试着把不同民族和宗教的特征混合起来,来创作我想象中的民族,因此他们和现实世界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多斯拉克人,他们基于蒙古人、匈人、阿兰人,但是他们的肤色又像美洲印第安人。而魁尔斯人混合的更多,我自己也记不清从哪些地方取材的了。()&/li&&li&(关于领主)领主这个头衔(lord,中文版有公爵、伯爵的区分,在原著中都是没有的,统一都是lord,包括一些有产的骑士),不仅仅代表了荣誉,也附带了一些特权和法定的权利。就像现实中,他们可对自己领地上的人民行使法律。()&/li&&li&(关于托曼是叫托曼一世还是托曼三世的称呼)当然是托曼一世。这些都是按照伊耿征服之后的排序,之前的国王就不算了。这和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是一样的,长腿爱德华就是爱德华一世,就不考虑1066年之前的那些撒克逊的爱德华国王了。()&/li&&li&(关于伊班人)如果把维斯特洛看作不列颠群岛的话,那么伊班差不多就是芬兰,只不过是以岛的形式。()&/li&&/ul&&br&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这个问题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 作者乔治·马丁曾经说过,冰与火之歌受到英格兰史和玫瑰战争(蔷薇战争)的启发,但又不是照抄历史。要知道马丁大学期间辅修的专业就是中世纪史,而且他在写冰与火之歌前把所有他能找到的中世纪相关的历史资料都看了一遍,他家…
一篇旧文,凑个热闹,权作对各位观点的补充。&br&&br&&p&在评价张无忌之前,一定要记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张无忌是外国人。&/p&&p&好吧,我只想强调:张无忌出生长大在与世隔绝的冰火岛,十岁上下才返回世界。在此之前,他所认识的全部人只有谢逊、张翠山和殷素素。而后张翠山和殷素素相继去世,谢逊为什么对他如此重要,关键就在于此。&/p&&p&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张无忌是一个隐士。&/p&&br&&p&金庸小说中,多数主角的最后结局是归隐。连韦小宝也不例外。然而不同之处在于,令狐冲和袁承志之流乃是看透了红尘俗世之后,饱经沧桑,几番心理斗争,最终归隐。可能杨过的情况比较特殊一些。但是总体而言,归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从现下的生活中拔出来,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多少都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与心灰意冷。&/p&&br&&p&但是,对于张无忌而言,归隐生活才是最适合他的生活。他本来就来自于那里,他是天生的隐士。无论何时,想要思考张无忌这个人和倚天屠龙记这本书,都应该将这点牢记于心。&/p&&br&&p&冰火岛原始的隐居生活给张无忌带来了很多。比如说,张无忌的父母可以长时间陪伴着他,再比如说,会有谢逊这样宗师级的人物教授他武功。论到童年的成长,张无忌可以说是很健全的。&/p&&p&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书中提过,巴布内亚丛林生长起来的孩子虽然可能在智商测试中会落败给城市的儿童,但是论到聪明程度,经历丰富、动手能力极强的原始部落少年,却会有更高的可塑性。&/p&&p&从书中的表现来看,张无忌无疑是个天才。他最出名的两样技能,一样是医术,一样是武术,全都是自学成才。他甚至能依样画葫芦,现学现卖,当场模仿一个龙爪手出来!其聪颖智慧,放在金书中,应该是前几名的。&/p&&p&哎呀我不是来黑张教主的吗?怎么夸起他了?好我继续黑。&/p&&br&&p&张教主最大问题,在于优柔寡断,特别是在爱情中的表现,更加做实了他这方面的名声。这一点大家黑过无数次了,我就不多讲。但是,请各位仔细想一想,张无忌真的寡断吗?&/p&&p&我觉得并不能这么说。当他和常遇春被胡青牛赶出来之时,张无忌不是立马硬气起来了吗?后来金花婆婆和殷离要带走张无忌,他不是立马痛下杀嘴,咬得殷离魂飞魄散,让殷离魂牵梦绕吗?后来在昆仑派,被何太冲夫妇陷害,尽管年纪幼小,张无忌不也把用小小的药丸,把何太冲夫妇玩得团团转吗?&/p&&p&张无忌一生最高光的一刻发生在光明顶之上。在那场战役里,张无忌以一己之力,或以力降服,或行事权诈之术,将六大派挨个击退。其中不免有变数,却都被张无忌机智地化解掉了。张无忌在这场斗争种,所变现出来的智商、情商、能力和口才,都是顶级的,找遍金庸所有的角色,再无一人有他这样全面的天才!&/p&&p&并且,他还有着黑白两道通吃的深厚背景,以及天下第一的武功,最后不当选教主,实在天理难容。有人说张无忌的教主职位得来太容易,我只能说,仅凭他在光明顶上的杰出表现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明教要是不赶紧抓住这个天生的教主,那么明教中人也算是白活了。&/p&&p&总而言之,我的观点是,张无忌可能是有点优柔,但是绝对不寡断。鬼点子极多,判断也很准确,决断能力非常出色。有人黑张无忌,觉得他特别听周边人的话。按照我的理解,这绝对是误解。张无忌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但是为什么这个人最后会表现越来越差呢?&/p&&p&很简单,那都是关键时刻的关键表现。&/p&&br&&p&怎么讲呢,他在冰火岛长到十多岁,然后一回武当就被打伤,养伤又养了许久,之后又在谷中修炼神功,此后20岁在光明顶上一战成名。但是细算起来,在此之前,他有一半多的时间都是在与世隔绝但是又衣食无忧的环境中生活。这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了,张无忌这个人是惯于离群索居的慢性子。&/p&&p&也就是说,只有事情到了他不得不出手去解决的地步,他才会精神抖擞,奋力而为,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去解决。然而如果事情只要还能勉强维持下去,那么他也就会偷偷懒,麻烦的事情能放就放。&/p&&p&许多人总问,为什么周赵两位姑娘这么厉害,竟会喜欢上张无忌?回想起来,各个姑娘喜欢上张无忌的时候,不就是在他大放异彩的时候吗?周芷若全程目击了张无忌在光明顶上的表现,而赵敏则对张无忌在碧柳山庄的诡计印象深刻。金老说这两位姑娘是有政治才能的,她们会看得上一个无能的男子吗?&/p&&br&&p&而周赵两人早就看透了张无忌的慢性子的特点。周芷若为了让张无忌早下决心,使出了上吊这一招,不可谓不下血本,不过成功地逼迫了张无忌立马同意和她结婚。而赵敏更狠,直接抢新郎!其目的都很明确,就是逼迫张无忌尽快做决定。&/p&&p&即使当上教主之后,张无忌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依然是正确的,大的如在蝴蝶谷群雄聚义通过的革命纲领,小的如在大都万安寺妙用乾坤大挪移,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张无忌在面对众多爱人的纠缠,以及面对教内的派系斗争之时,表现却非常差劲,这真的没什么可说的。&/p&&p&我总结,张无忌的硬智力,是没有问题。他的情商和智商都没有问题。然而由于他天生是个隐士,和正常人类社会接触不多,逍遥自在惯了,故而养成了一种“慢节奏、能拖就拖”的拖延症性格。于是在处理许多事情的时候,他自己明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就是不去做。他知道自己对赵敏,对周芷若各是什么感情,门儿清,但他就是不做。这种人属驴子的,不抽不走,不给压力不干活,这是张无忌最大的缺点。明教好好的一盘棋,被他玩成那样,也是相当无奈。最重要的是,他明明有能力处理好的!&/p&&br&&p&张无忌常常使我想起非洲草原上的雄狮。雄狮整日懒洋洋的,只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保卫狮群。在原始社会中,男性的状态跟雄狮也有点像。张无忌来自荒野,是一个充分发展的普通人,这是他魅力的本源。然而人类文明和人类本性本来格格不入之处甚多,张无忌性格如此,在文明社会处处碰壁,显得拙劣一些,也就很正常了。&/p&
一篇旧文,凑个热闹,权作对各位观点的补充。 在评价张无忌之前,一定要记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张无忌是外国人。好吧,我只想强调:张无忌出生长大在与世隔绝的冰火岛,十岁上下才返回世界。在此之前,他所认识的全部人只有谢逊、张翠山和殷素素。而后张…
2年前和《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老先生见过一面,聊过这个话题。当时还有《黑猫警长》的制片印希庸先生、前美影厂员工陈思毅在场,互为佐证,所以我觉得这个来自导演本人的说法应该可信一点。你们在网上搜到的那篇《戴铁郎 艺术是我余生的归宿》便是那次采访后我写的,这也是戴爷爷鲜少几次接受的媒体采访之一,不要在评论中激动地让我解释了。&br&&br&戴铁郎先生前半生显赫,后半生凄凉。他的父亲戴英浪是民国著名艺术家,老革命家,党内高层,负责间谍工作,上级是潘汉年。到了建国后,你懂的,戴家从“反右”(可百度“潘汉年案”)以后就开始被整。其时戴铁郎已经进入上海美影厂,虽然时代变了,但他高傲秉性犹在,坚决不屈人下,不乞同情,由此坐了10年冷板凳。在这10年里,他不署名地参与过许多动画片的制作和绘画,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里的金鱼、《九色鹿》、《我的朋友小海豚》等都是那10年中的作品。&br&&br&背景交代完,现在来说说黑猫警长为什么只有5集。&br&&br&戴铁郎最初搞《黑猫警长》的时候,厂里根本没给他配团队,于是他启用了很多刚刚进厂的年轻人,大家花了10个月做出了两集动画片,在内部放映后却被叫停了,理由是:“里面打打杀杀,不符合传统美学,里面的科学道理也没有什么艺术性。”直到一年半以后,一位电影局领导看了,觉得不错,一些小朋友试看后,反响也很热烈。在不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黑猫警长》上映了。&br&&br&《黑猫警长》播了5集,但在第5集结尾黑猫警长打出“请看下集”的字样后,观众们却再也没能等来第6集。因为那一天——&br&&br&戴铁郎先生的原话:“那天我被叫去人事处,他们递给我一张退休证,说我年龄到了,该退了。那一瞬间我愣住了。醒过神来后,我一句话没说,拿了退休证转身就走。”&br&&br&至于美影厂为什么要这么做,涉及私人恩怨,他人隐私不便透露。关键在于,这样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太监了,其实没有什么惊天黑幕,只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心险恶。&br&&br&&b&谢谢各位的赞,所有善意的鼓励,我都会想办法转告戴爷爷(??ω??) ,我再说一些很令我动容的细节:&/b&&br&&br&《黑猫警长》上映后,给美影厂带来很大效益。最初,黑猫的周边产品一出来,就被一抢而空。但对戴铁郎来说,黑猫警长问世后,反而离他远了——小商店里都在卖黑猫警长,但没人想到给他送一件。于是,他自己掏钱,买了一辆黑猫警长的摩托车,放在家里,视如珍宝。&br&&br&&p&几年后,有个朋友带孩子来玩,孩子看到那辆摩托车,向戴铁郎提出借回去玩两天,然后借走就不还了。后来,戴铁郎还专门找朋友提起过这件事,朋友说,小孩子玩腻了那辆摩托车以后,就借给了亲戚家的小孩玩,然后被弄坏了。&/p&&br&&p&戴铁郎说:“没事,弄坏了你也给我。”结果那朋友挺不好意思地说,亲戚家看到弄坏了把它扔了。戴铁郎说了声“哦”,心里难过得不得了。后来,残了半边机翼的直升飞机、别人丢弃的黑猫警长T恤衫,戴铁郎都把它们捡回家收好。他还用陶土捏了个黑猫警长,放在窗沿上,每天看看。&/p&&br&&p&2010年,《黑猫警长》电影版被搬上了荧幕,许多80后带着孩子去电影院重温经典,创下1500万元的票房收入。即使昔日的“黑猫爷爷”垂垂老矣,可他创造的形象却依然威风凛凛地活在年轻人的心中。&/p&&br&那天,“黑猫爷爷”坐在50平方的居室里,用一个下午时间,平心静气地回顾着自己的坎坷一生。说到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也只是哈哈一笑。他人生的头50年里,正逢中国历史风云突变,他的命运也如同风中飘蓬,不知明天会落到哪儿。到了暮年,他从街上捡回瘸腿的流浪狗回家养着,直到后来养得健步如飞,他突然悟出其中道理:“人应该向动物学习,到哪里都能生存。你不可能一直顺利,你没法知道明天会怎样。”在人生受冷遇的27年里,他回到家关上门后,笔耕不辍,他说自己“不争不抢,就当是时机未到”。创作却从未停止过,他要为自己可能成为导演的明天做好充分准备。&br&&br&面对看《黑猫警长》长大的晚辈,他的语气充满怜爱:“你还年轻,未来还很长,要过好每一天,抓住幸福。我呢,尽管已夕阳西下,但我也要过好每一天。”&br&&br&&p&有人向我说起那年《黑猫警长》的再映盛景,媒体叩开“黑猫爷爷”的门,80岁的他坐在窗边,凝视着自己捏的黑猫警长的模型,二十多年的风化,使黑猫周身布满裂缝,还掉了一只猫耳。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说:&b&“这是一个好时代,好到让我常常遗憾,要是再年轻一点就好了。”&/b&&/p&&br&&br&———————分割———————&br&&p&排名第二的答案中说到著作权风波确实存在,是否对停播有直接影响,我正尝试向相关当事人求证。然而,有些真相的全貌,即使当事人也无法获知,因此我只能尽力而为,还望各位谅解。&/p&&br&&p&截至日,向当年的《黑猫警长》制作团队求证得知:&b&著作权风波与停播并无直接关系,但确实是影响的因素之一。&/b&上世纪80年代流行将电影改编成连环画,《黑猫警长》也不例外,著作权纠纷是在改编为连环画,而非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发生的。&/p&&br&&p&停播的命运在著作权风波之前已经开始。在上文所提人事纷争给他带来的压力包括:从戴铁郎的第一部作品《我的朋友小海豚》起,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遭到反对,厂里领导常常跟他说的一句话是:“这种东西你去废纸篓看看,我们扔掉过很多。”《黑猫警长》亦如此。在当年,这部家喻户晓的优秀动画片几乎没有获过国内的任何奖项,因为每年送评的时候都被卡下来了。这使戴铁郎心灰意冷,在拍到第5集时,他甚至打算“杀掉”一只耳,最后是被制片印希庸阻止的。&/p&&br&&p&尽管我们听着《黑猫警长》的主题曲过了一个又一个暑假。但在当时,导演的境遇是,领导冷淡处之,厂里也不支持,屡屡不允许去评奖,之后又遇到了著作权官司。重重压力下,戴铁郎的创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曾尝试继续画过,但自己觉得画砸了,“不应该放给小朋友看”。之后,他又到了退休年龄,就发生了上文拿退休证的一幕——那是美影厂的黄金时代,与他齐名的导演都在退休后被续聘。&/p&&br&&p&因此感谢 &a data-hash=&ef2f574c3659cd5119b5& href=&///people/ef2f574c3659cd5119b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吴泽超& data-tip=&p$b$ef2f574c3659cd5119b5& data-hovercard=&p$b$ef2f574c3659cd5119b5&&@吴泽超&/a& 的补充回答。既然这个答案的影响力这么广泛,对事实的进一步求证、追索亦是我的义务。&/p&&br&&p&许多评论、私信令我深受感动,有人说:“我看着黑猫警长长大,年复一年,我从来没有觉得它只有5集。”这些话,我转告了一部分给老人家,他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高兴。我想,你们的喜爱,对他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吧。征得同意,想给戴先生写明信片的,寄手办的,请发到以下地址:&/p&&br&&p&&b&上海市万航渡路618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308室 印希庸转戴铁郎&/b&&/p&&br&&p&———————分割———————&br&&/p&&p&&b&通过知乎客户端或知乎日报分享转发到朋友圈、微博等的,请自由地分享吧,不用跟我打招呼啦。&/b&&br&&/p&&p&&b&需要重新编辑的个人转载,包括但不仅限于长微博、公共微信号文章、论坛帖子等方式,请私信知会我,取得授权之后,注明出处为知乎即可。我个人唯一的公共微信号是美闻(neverforgetitvip),“分享一路走来,比新闻更美的人和事”。&/b&&/p&&p&&b&商业转载请付千字400的转载费。已经转载的商业媒体,24小时内不联系我,将在本文最末发布黑名单并死缠到底。&/b&&/p&&p&&b&目前获得授权的媒体是财经网、南方都市报。&/b&&/p&&p&&b&擅自将本篇答案转走,甚至连出处和作者姓名都不著的几家媒体请自重:凤凰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b&&/p&
2年前和《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老先生见过一面,聊过这个话题。当时还有《黑猫警长》的制片印希庸先生、前美影厂员工陈思毅在场,互为佐证,所以我觉得这个来自导演本人的说法应该可信一点。你们在网上搜到的那篇《戴铁郎 艺术是我余生的归宿》便是那次采…
***************************05.01.2016重新排版************************************************&br&刚上了下知乎发现一下子多了六十几个赞,仔细一看原来是有大V点赞带来的,索性重新排一下版吧。补充说明和演员解惑在最后,以下是原答案:&br&占坑,过两天闲下来了答&br&****************************28.03.2015,我是回答问题的分界线*****************************&br&当年上初中时,年少无知的我第一次从小伙伴那儿听到邓布利多是gay的说法时表示十二分的不解和愤怒,当年的我总想让校长和副校长凑一对呢。请原谅我的年少无知眼界狭隘。&br&十年以后当我再一次看到这个话题时表示,太爱这个设定了。&br&原著里比较隐晦地表述了邓布利多的性向,真正官方确定老邓是gay是在纪录片《J. K. Rowling - A Year in the Life》中,罗琳在画韦斯莱家谱时,并未给Charlie安排配偶,于是被问到Charlie是否是gay,罗琳说Charlie只是更喜欢他的工作而不是结婚生子,Dumbledore才是gay。罗琳原话如下(听写,可能有个别词不准确,意思无误):&br&&blockquote&Dumbledore is gay. I told a reader that once and I thought she was gonna slap me. I always thought Dumbledore is gay. No, I don't think Charlie is gay, just more interested in dragons than women.&/blockquote&视频如下:(30分50秒起谈到这个问题)&br&&a href=&///?target=http%3A///cZG8YQvkmKsk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ZG8YQvkmKsk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访问密码 261c&br&再回到原著中,我来谈谈我对第七本书中一些能指向邓布利多性向的片段的解读吧(为了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得某些词义发生偏移,以下引用的都是英文版书籍,第一册和第三册书为美版书籍,第六册和第七册书为英版书籍):&br&&blockquote&(Bathilda Bagshot:) &Naturally I introduce him (Gellert Grindelwald) to poor Albus, who was missing the company of lads his own age. The boys took to each other at once.&&br&------------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07, P356.&/blockquote&这里介绍了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初识,用到了take to each other(喜欢上对方)这个说法,当然这个喜欢并不一定具有romantic的涵义,我倾向于认为,这时两人是被对方的才气和见识所互相吸引,这也是两人友(爱)情的开端。以上这段出现在丽塔·斯基特撰写的邓布利多传记中,斯基特以爱胡说八道瞎掰掰著称,但这段话还是很有可信度的。&br&两人每天都花一整天时间聚在一起讨论,交换思想,各回各家后依然书信往来不断,我们尚且可以认为二人只是非常的为对方的想法所折服,热衷于讨论。但是邓布利多信中的一句话就有点耐人寻味了:&br&&blockquote&… But I do not complain, because if you had not been expelled, we would never have met.&br&Albus&br&------------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07, P357.&/blockquote&“如果你当初没被开除,我们也就不会相识了。”这句话是不是开始有点基情的苗头了?&br&再看看邓布利多自己怎么形容和格林德沃相处的两个月:&blockquote&(Dumbledore:) &... I returned to my village in anger and bitterness. Trapped and wasted, I thought! And then, of course, he (Grindelwald) came....&&br&&... Did I know, in my heart of hearts, what Gellert Grindelwald was? I think I did, but I closed my eyes....&&br&&The Resurrection Stone — to him, though I pretended not to know it, it meant an army of Inferi...&&br&------------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07, P716-717.&/blockquote&从邓布利多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困在戈德里克山谷中,满身才华和满心的抱负无法施展,格林德沃的到来无异于一盏明灯,点亮了他的生活。他们一起畅想巫师统治麻瓜,研究圣器,一切都为了“更伟大的利益”。而在这些讨论中,邓布利多不是没有察觉到格林德沃的邪恶面,但是他假装没看见。为什么?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邓布利多希望通过巫师统治麻瓜来给妹妹一个更好的生活,解放自己,也是因为,他太为格林德沃着迷了,他爱他,爱情之下他选择了无视格林德沃的阴暗面。&br&这友(爱)情只持续了两个月,在一场争执中,阿不思、阿不福思和格林德沃陷入了决斗,阿不思的妹妹阿利安娜被不知道谁发出的魔咒击中,不幸死掉,格林德沃随即逃离了戈德里克山谷,二人再不曾见面。直到1945年,格林德沃贯彻他的&i&for greater good&/i&的思想,在巫师届掀起了腥风血雨,无人能挡,而邓布利多是公认的唯一能够对抗他的人。然而邓布利多一直拖着不肯面对格林德沃,与他决斗:&br&&blockquote&&… They say he feared me, and perhaps he did, but less, I think, than I feared him. Oh, not death,& said Dumbledore, in answer to Harry's questioning look. &Not what he could do to me magically. I knew that we were evenly matched, perhaps that I was a shade more skillful. It was the truth I feared. You see, I never knew which of us, in that last, horrific fight, had actually cast the curse that killed my sister...&&br&------------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07, P718.&/blockquote&邓布利多不敢面对他,并不是怕死,而是害怕真相,害怕可能是自己失手杀掉了自己的妹妹。我认为,邓布利多没有说出来的是,他也害怕面对曾经深深吸引过自己的那个人。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分手后害怕见到曾经的爱人。年少时的那段短暂的友(爱)情给邓布利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认识到了自己是不能被赋予权利,让他终生为麻瓜的利益奋斗。曾经爱过的那个人渣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脆弱。当然他最后还是站出来和格林德沃决斗并取得了胜利,赢得了老魔杖,格林德沃终生被关押在了纽蒙迦德。&br&那么,邓布利多对格林德沃的爱是one way还是mutual呢?伏地魔在追寻老魔杖的过程中曾造访过纽蒙迦德,打探老魔杖的下落。格林德沃骗了伏地魔,没告诉他老魔杖在邓布利多手中:&br&&blockquote&(Dumbledore:) &...Perhaps that lie to Voldemort was his attempt to make amends ... to prevent Voldemort from taking the Hallow...&&br&&...or maybe from breaking into your tomb?& suggested Harry, and Dumbledore dabbed his eyes.&br&------------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07, P719.&/blockquote&邓布利多认为格林德沃欺骗伏地魔是在忏悔,企图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哈利认为格林德沃也是在试图阻止伏地魔闯进邓布利多的坟墓夺取老魔杖。格林德沃不希望邓布利多被打扰,他关心他。邓布利多听到哈利这么说后擦了擦眼睛。&br&明天继续&br&***************************************我是睡觉的分割线***************************************&br&**************************************29.03.2015补充回答**************************************&br&以上是对第七部中与格林德沃相关的叙述进行文本解读后做出的推论,但是文本解读这个东西吧,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关于邓布利多性向的观点,仅供参考。下面讲讲全系列的其他描写中的线索。&br&首先是邓布利多的着装, &a data-hash=&c72dce53d09b95ba21cb20e4b2a9cdb7& href=&///people/c72dce53d09b95ba21cb20e4b2a9cdb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宇宙级少男& data-tip=&p$b$c72dce53d09b95ba21cb20e4b2a9cdb7& data-hovercard=&p$b$c72dce53d09b95ba21cb20e4b2a9cdb7&&@宇宙级少男&/a&也讲到他喜欢穿紫色而且衣服总是很精致,我们来看看第一部中对邓布利多出场的描写:&br&&blockquote&He (Dumbledore) was wearing long robes, a purple cloak that swept the ground, and high-heeled, buckled boots.&br&------------ Harry Potter and the Socerer's Stone, 1997, P8.&/blockquote&邓布利多穿着紫色的斗篷,带搭扣的高跟靴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gay purple这个说法。当然巫师们通常着装是十分随心所欲的,或许他们并不像麻瓜们认为紫色是gay们喜爱的颜色,老阿尔奇还穿麻瓜女人穿的裙子呢——其实是因为老阿尔奇根本不懂麻瓜的着装——不过邋邋遢遢不修边幅是巫师们的共性,而邓布利多总是着装得体精致,颜色鲜艳。第六部冥想盆的回忆中,邓布利多去孤儿院第一次见里德尔时,穿了件考究的紫红色天鹅绒西服:&blockquote&... drawing many curious gl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大经典重生小说男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