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万雪窟百晓生打法为把奸佞诛打一动物

  第一部 一个丑女引发的惨案  公元257年,三国时期,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女婴诞生在曹魏政权的官员贾充的家中。  贾充,字公闾,男,汉族,217年生,籍贯平阳襄陵,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此地人才辈出,舍子救赵氏孤儿的程婴,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明代抗后金名将毛文龙,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都是贾充的同乡。  贾充是个官二代,父亲贾逵是曹魏政权的阳里亭侯。当官儿似乎是古代官二代的唯一职业,贾充也不例外,他当时是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大将军司马昭的亲信、军中司马。  贾充四十岁上得女,惊喜万分,兴冲冲的把襁褓中的女儿抱过来一看,却瞬间石化了。  为何?因为此女婴长的实在是太谦虚了,面目黑中带青,眉后还有一大块胎记,堪称辟邪佳物。  前来贺喜的人见了此女婴也无不惊异,但是鉴于贾充的地位,嘴上都说:真凤女也。其实心里都在窃笑:如此凤姐,长大后能找个婆家嫁出去,贾司马就是烧高香了。  贾充本人则边强颜欢笑的向贺喜的人表示衷心感谢,边在内心向这些虚伪人士的母亲致以诚挚的问候。  但贾充心里对丑女儿还是存有希望的---毕竟女大还有十八变哩。  后来,女大确实十八变了,面目黑青、眉后有胎记这些特征属天生,不可改变,但五官什么的毕竟变了--鼻孔,朝天了,嘴唇,包地了。好在身高自然长高了,按现代换算单位,接近一百四十公分。  凤姐依然!  但此凤姐后来不但嫁出去了,还嫁了个超级金龟婿,果真如当年祝福者所言成了凤女,跌碎一地眼镜。  贾充与他的这个丑女儿,注定是不平凡的。父女二人一个人创造了一个帝国,另一个人则毁掉了一个帝国,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曲父女定国运的神话。  260年6月2日,农历5月初七,洛阳,刚过了草长莺飞、柳絮满城的春季,步入繁花似锦的夏季,但清晨的洛阳城内还是有着丝丝的凉意,大部分人们还只是在梦乡中,只有少数些个赶早的贩夫走卒在空旷的城内走动着。  忽然,从皇宫中鼓噪着冲出一支特殊的队伍,打破了清晨洛阳城的平静。  这只队伍大约有二三百人,有穿着御林军服装的士兵,有舞动着舂米、洗衣用的棒槌的妇女,有挥动着菜刀、剔骨刀的胖头大耳伙夫模样的人,还有操着板儿砖(秦砖汉瓦,当时的砖比现在的厚、重,杀伤力更强)的未知职业者。  为首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站在一架装饰豪华的车头上,挥舞着宝剑,面上显现义愤填膺状。  这队乌合之众刚出宫门不远,就被一队全副武装的正规军拦住了。正规军为首的军官大喊:我是屯骑校尉司马伷,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  司马伷,是司马懿的第五子,曹魏政权实际掌权者大将军司马昭的同父异母弟弟。  司马伷喊出这一嗓子,惹火了乌合军为首的那个青年,该青年挥剑大吼:我是当今皇帝,你们要造反吗?  原来,此青年正是当今曹魏政权合法意义上的皇帝—曹操的重孙、曹丕的孙子曹髦。  当时,司马氏控制曹魏朝政大权,势力日渐强盛,大将军司马昭的篡位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有志青年曹髦不甘心坐以待废,召见王沈、王业等大臣,商量讨伐司马昭。哪想到王沈、王业是司马昭的死党,及时向司马昭做了报告。  曹髦当时只有19岁,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不经仔细谋划,即带领着殿中的卫士、洗衣的、做饭的二三百人组成的乌合之众,乱哄哄的冲出宫奔司马昭府第而去,刚出宫就碰到司马伷。  曹髦毕竟是当时组织上任命的合法意义上的皇帝,再加上司马伷本人生性纯良,皇帝一声吆喝,就把司马伷给吓退了。  曹髦继续带着乌合军走到南阙,这时,又围上一支数百人的正规军,刚把司马伷呵退的曹髦信心十足,想故伎重演,挥剑冲这支挡道的队伍厉声喊道:哪个单位的,要造反不成?!  其实曹髦早认出来了,这支队伍的领头的是司马昭的心腹将领、已被提拔为中护军的贾充。  曹髦当时毕竟是组织上任命的合法意义上的皇帝,他这嗷的一嗓子,喊的贾充这边的人有些胆怯,都准备逃跑。  这时,贾充的一个随从问贾充:贾公,怎么办?  贾充一看,问话的人叫成济,是个处级干部(太子舍人,七品)。  贾充在军中从事政工工作多年,极善做思想动员,大声对成济喊道: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这还用问吗?  处级干部成济听后,壮了胆,二杆子精神一爆发,端枪上前,一枪赏了正国家级干部曹髦一个透心凉。  毕竟篡位时机还不成熟,司马昭为平息舆论压力,推卸责任,立即通过官方媒体对外宣称成济是“临时工”,谋害国家领导人完全是其个人行为,与大将军府无关,然后以故意杀人罪、危害国家安全罪数罪并罚,判处成济死刑,立即执行。  司马昭又立15岁的曹奂为帝做傀儡,自封晋公、晋王。  成济由国家的正处级干部变成了“临时工”杀人犯,从共同犯罪意义角度分析,成济是实行犯,贾充应该是教唆犯,二人应是共同犯罪。但成济落了个兔死狗烹,而贾充却被加封为安阳乡侯,增邑一千二百户,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成济如果早知道这结果,一定会感慨:教训啊,当官一定要当大的,否则,一旦组织上想把你当一枚棋子用时,无论你是正处级还是正厅级,都会按组织需要变成“临时工”的。  263年,司马昭派大军攻入成都,灭亡蜀汉。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为相国、晋王。同年12月,司马炎在贾充、裴秀等人协助下,逼令曹奂禅位,司马炎受禅称帝,史称晋武帝,建元泰始,定都洛阳,是为西晋。  279年12月,西晋以贾充为大都督,率领六军伐吴,并于280年灭亡东吴,完成统一。至此,中国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结束。贾充为西晋的开国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章
帝国危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混战时代结束后,休养生息成为西晋帝国的主题。司马炎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生产,鼓励垦荒,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逐步使国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也令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  从280年至289年的十年时间内,西晋沃野千里,牛马遍野,家给人足,民和俗静,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 “太康盛世”(280年4月改元太康)。
  最明显的是人口的增长。据考证,三国末年,蜀国人口94万余,吴国人口230万余,魏国443万余,共计 767万余口。  767万人口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么说吧,笔者所在的青岛市,现常住人口870余万,也就是说三国末年的总人口比现在青岛市的人口还少100余万。  战乱猛于虎也!  西晋初年的人口则达到了1600余万,增长了一倍多。  然而,西晋帝国的繁荣是极其短暂的,其社会、政治、文化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一、西晋帝国始终代表着宗室、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总结曹魏覆灭的经验,认为是曹魏宗室诸王力量过于弱小,才使得自己能取而代之,故着手改革分封制,加强司马宗室的力量。  司马炎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分封制虽几经改革,但宗室的力量一直在膨胀。司马炎显然忽视了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  在官吏使用和任命上,西晋帝国的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们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甚至皇权都不敢轻易开罪。  为什么称士族门阀制度呢?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一般都有两根柱子,左边一根称为“阀”,右边一根城为 “阅”,干什么用的呢?贴告示用的。  但不是贴招领启示之类的告示,而是专门张贴功状的,譬如这家出了多少个正部级、副部级干部,皇帝给了这家什么什么荣誉等,用来炫耀的。因此,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世族门阀、士族。  中国自古至今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直在变化当中。  西周时,按周礼治国。周天子分封天下,社会各阶级分明,你是什么出身,你的儿子、孙子的出身也就是什么,基本不变,由此,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管理,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诸侯权力增大,中央控制力逐渐衰弱,于是各诸侯国的国君自己出钱养了一批“客卿”、“食客”等国家正式公务员编制之外的各色人材,为自己服务。  到战国时,秦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军功爵制,只要立战功,就能改变身份,入国家官员的编制,于是,造就了一帮打仗不要命的二杆子。这种重赏之下必有不要命二杆子的执政理念,使秦最终灭掉了战国的其他六雄,统一了天下,这也算是人才激励机制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两汉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任用人才,统治者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起先采取的是察举、征辟的办法。西汉时由于崇儒学,故官僚多以儒学经术起家,讲学授徒,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子孙后代承家学,继续做官。  中国第一批豪门贵族起源于何时呢?起源于东汉。  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即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这就造就了第一批贵族豪门,到东汉中叶时逐渐形成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门士族。  到东汉后期,察举征辟制度也逐渐曝露出弊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民谣即是明证。  三国魏初,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同时又为了拉拢士族,对官吏选拔采取九品中正制。  所谓中正,即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曹魏政权在州、郡设置中正,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并规定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担任,因为本地人更了解当地民情。  中正本身一般即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中正评议,具体操作规范是:  1、先评“家世”,说通俗点就是先“拼爹”,评家庭出身。看每人老爸、爷爷姓甚名谁,任何官爵,有没有李刚、双江,本人直系亲属包括姻亲的官爵大小等。  2、再评 “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概括性评语。  3、然后综合打分,估计得把“家世” 和“状”两项得分加权平均,以此来评定品级。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但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只是作为推荐任命官员的重要的参考,但也几乎是唯一的参考。  九品评定完后,将评定结果报送司徒府复核批准,再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曹魏政权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即通过立法确定,被评者如果对被评结果不服,不得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只能通过内部行政处理的方式解决。  这点类似于当今我国法律规定,公务员如果对人事争议问题不服,不可申请劳动仲裁,也不可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只能通过向政府内设的人事争议处理机构申诉解决。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运转还算正常,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治国良材。但随着该项制度的推行,弊端开始慢慢显露。  由于充当中正者一般都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世族门阀,同时二品又有参与推举中正之权,这样,时间一长,门阀世族就几乎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这样,在中正评议过程中,道德、才能标准逐渐被忽略,家世则几乎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可见,推荐制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是用着用着就走味的制度,它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推荐者的品行。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一旦推荐者本人从“中正”变成“偏歪”,那么选拔人才也就会变成选拔人渣。  当下,北大自主招生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就引起了“校长推荐很可能出现造假”的担忧,不过北大招生办表示“北大将尽力创立一套合理的校长推荐制”。但愿中国的最高学府别让我们失望。  当今,我国的干部任用越来越多的采用考选制,这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其实,司马炎并不是没看到士族门阀制度对政治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诏征用寒族,试图改变寒门下品升迁无路的状况,从而加强中央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但始终无法扭转现实。  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势力强盛的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  士族门阀制度对高层政治的垄断的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公平选拔人才,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力挺科举制度,我亦力挺。  门阀士族拥有政治、经济上的特权,社会生活方面与寒门保持着严格界限,不联姻,甚至不愿共同乘车、共同坐在一起。  被高门压抑的中下级士族和寒门人士,自感升迁无望,只好投奔司马宗室诸王公、外戚,甚至有些人直接投奔了少数民族的豪酋,企图突破门阀限制,取得自己的富贵。  而西晋司马宗室的封王们,则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同时利用寒族急切提升社会地位的心理引用寒族人士,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逐渐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中央政府控制能力越来越虚弱。
楼主发言:443次 发图: | 更多
  二、西晋帝国始终代表了荒淫奢侈的前进方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混战时代结束后,西晋帝国的社会各阶级,都由极度焦虑、惶恐的状态,转为极度放松的状态。  当过完长期的颠沛流离、刀头舔血的苦日子,休养生息成为主题时,战乱时代受到极度压抑的享乐思想,如被极度压缩的弹簧般瞬间反弹、迸发。  其实这是个自然现象。举个微观的例子。笔者长兄毕业于清华大学,其同班有个女同学,因家庭贫困,靠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读完大学。1999年,该女生毕业后到珠海工作,月薪7000元,这在当时绝对算是高薪。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出身贫寒的小姑娘在刚毕业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居然是个“月光族”!娱乐厅、高档酒楼、高尔夫球场处处见证着她的挥霍。  同样,现在的国人在境外旅游时,爆发出的惊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使老外都深感震惊也就不奇怪了。  完成天下一统的晋武帝司马炎,在骄奢淫逸方面一马当先。  西晋大军征服吴国后, 按常理, 第一要务应该统计户口、清点钱粮、澄清吏治和恢复社会治安,但司马炎的第一要务则是令军队在盛产美女的江南搜罗美女,最后在皇宫内囤积了近一万宫女供自己淫乐。  因宫女太多,司马炎应接不暇,每晚都发愁去哪个美女处睡觉。  关键时刻,一个宦官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替司马炎想了一个好点子。他建议司马炎每日散朝后乘着羊拉的车,遍游宫苑,羊车停在哪个宫门口,就与那位宫女“一夜春宵”。  有位聪明的宫女,看来有一定的动物学知识,她为了早一天能肉搏司马炎,想出一妙招。  她在门窗上插上竹叶,地上洒上盐水。羊喜吃竹叶食盐,走到此动物学专家的门口自然停下来一饱口福。动物学专家遂出迎御驾,把司马炎弄上床去共同行动物之行。  中国人不一定都有发明创新的能力,但模仿的能力、跟风的能力、山寨的能力却名遍天下。  其他也想肉搏皇帝的宫女,没几天就摸清了那个动物学专家宫女的路数,于是西晋后宫开始户户插竹叶,处处洒盐,后宫从此加挂了一块牌子--“晋动物研究所”。  皇帝如此,西晋的官僚队伍也勇字当头、不甘落后,纷纷向荒淫奢侈的皇帝学习。太尉何曾一日餐费至少要花费一万钱,还抱怨真真不让吃饭了。以当时的购买力,一万钱大约相当于一千个平民百姓一个月的伙食费。  司马炎每次举办宫廷盛宴请大臣们打牙祭,何曾都不食用御厨们烹制的饭,认为不如自己家做的。司马炎也不恼怒,特许他自带酒水菜肴,这点倒是比当下某些酒店大方多了。  何曾的儿子何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日的伙食费是其父的两倍!至于石崇与司马炎舅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在中国已家喻户晓,在此就不再累述了。  三、西晋帝国始终代表了浮华萎靡文化的至高水平  1、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消极避世的人。  时至今日,后人还在津津乐道魏晋风度,在他们看来,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  魏晋风度的指导思想是玄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道”幽深微妙。  公元前134年,儒家的董仲舒向西汉朝廷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考虑后,认为此时的儒家学说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神化了专制王权,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于是下诏准许。  自此,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百家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此后汉朝士人,皆以尽忠于皇帝、朝廷为理想品格。  但到了东汉末年,一个鸿儒的死却直接导致了儒学的衰败、玄学的兴起。  此人叫杨震,东汉汉安帝时的司徒、太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弘农华阴杨氏,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豪门大家之一。  说起杨震的祖上,则不得不提到西楚霸王项羽。  《史记》中记载项羽之死时描述说:当年汉高祖刘邦派千余人马追项羽至乌江岸边,项羽身边只有二十八个骑兵追随。项羽为证明是天亡他而非战之过,就把二十八骑分为四队,与汉追兵做个PK演示。  项羽自己挺戟连挑几员汉将。此时,汉军中一个小军官郎中骑都尉想从后面偷袭项羽。  郎中骑都尉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其具体职责就是管理宫廷车骑门户和宫中夜间安全,说通俗点就是皇宫的物业管理经理,或者说是保安队长。  保安干个检查门窗是否关紧、殴打上访百姓之类的活还行,但想干取西楚霸王首级的活难度就大了些。  果然,项羽回头嗷的一嗓子,此保安就吓丢了魂(人马惧惊),向后退去数里。  项羽突围到乌江边时,因无颜渡江见江东父老而自杀,追过来的汉军争相上前抢夺项羽的尸体,想回去立功。  由于人多尸少(就一个),五个带队军官便将项羽肢解,每人分了一块。那个被项羽喝退的皇宫保安队长就是五人之一。回到汉营后,刘邦说五人追杀项羽有功,各自封侯。  这五个人运气实在好,其实是人家项羽自己抹的脖子,他们只不过是干了个分尸的活,但碰到了个大方的老板刘邦,就都给封侯了。  也难怪刘邦虽号称流氓皇帝,但还是有一帮子人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西汉飞将军李广比这五个人英明神武多了,但碰上了小气的汉武帝,只落得了个“李广难封”的悲叹。可见,正确的选择老板有多么重要。  这个皇宫保安队长叫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杨喜的三世孙,就是西汉宰相杨敞,杨敞的夫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当然这个女儿是太史公未受宫刑前生的。  杨震是杨喜的八世孙。弘农华阴杨氏此后一直是名门望族,后世最有名的男人叫杨坚,就是隋文帝。最有名的女人是武杨氏。  武杨氏成名倒不是因为她自己,而是因为她的女儿,她女儿叫武曌,即则天大圣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再说杨震之死对儒学衰败、玄学兴起的影响。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深受儒学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士人们痛心疾首,纷纷进谏,上书陈词,然而都遭受打击。  东汉汉安帝宠信其奶妈王圣,王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不仅其本人骄横放纵,连她的女儿伯荣也经常出人禁宫,卖官进爵。  司徒杨震乃一代鸿儒,出于儒家忠君爱国的良好愿望,数次以上疏要求维护朝纲,均未能奏效,但由此遭受奸佞陷害,被遣归乡里,在半路被又逼服毒自杀。  奸佞们在陕县截住了杨震的灵车,不准运回本籍,并将灵枢露停道旁,一任日晒雨淋。  杨震的几个儿子也遭受迫害罚做苦役,被“封赏”为光荣的邮递员,而且还是助理,代替正式邮递员(驿卒)往来送信。   鸿儒杨震的死深深震动了士大夫们,广大百姓也无不为之垂泪(道路皆为陨涕)。  此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这对以儒家忠君爱国、维护朝纲为美好理想的儒家士人们来说无疑是极大地挫伤。  后来,天下大乱,三国混战至晋。乱世之下,统治中国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开始逐渐失去魅力。  同时,长期的战乱,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魏晋时代的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但是生命的宽度却是可以拓展的,怎么拓展呢?选择寻找新的处世哲学!于是“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黄老之学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魏晋玄学应运而生。  魏晋玄学以《老子》、《庄子》和《周易》研究对象,并称三玄。在玄学的思想指导下,西晋帝国士人皆越名教,任自然,放达无羁。  他们最热衷的事是围坐在一起胡扯八蛋—玄谈。  西晋士人们相遇,是绝不谈国事、不谈民生的。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富民强兵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  西汉时期写出千古名篇《过秦论》(论秦帝国从崛起到崩溃)的贾谊要是生在西晋,估计会被视为一超级大俗人,大家打麻将都不带他玩儿。  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就被称为玄谈或清谈。清谈时也不能胡谈,理论要以《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葵花宝典为依据。  如果在晋代搞一次清谈聚会,那么主题主要有:《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  以《有与无》为例。崇无派的认为: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根本。所谓的“无”,就是滋生万物,成就万事,无论到哪儿都存在的东西。阴阳依赖它而变化相生,贤者,依赖它而成就德性。所以“无”所到之处,没有爵位也照样富贵。崇无派的人都把虚浮放诞看做美好的行为,而正业荒废。  于是乎,西晋诞生了一大帮放荡不羁的士人,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些人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最喜欢干的事是在竹林里喝酒,喝的东倒西歪了就大声吟诗、唱歌。在放荡不羁方面,七人各有各的特色。  刘伶平常喜欢驾着一辆小马车,带一壶酒,酒驾着游山玩水。这还不算,他还派一个仆人扛着锄头跟着自己,并命令仆人说:我若就这样走着走着死了,你就把我就地掩埋了。  阮籍性情豪放,十天九醉,喝醉了就跑到荒郊野外对着山林狂啸,饱受阮氏狮子吼之苦的老百姓都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里去。  嵇康是个文学青年,一表人才,学识渊博,还是个文艺青年,名扬天下的神曲《广陵散》的版权拥有人,但同时他也是个肌肉男,他这身肌肉怎么来的呢?  源于他的一个特殊爱好-打铁。他在弹琴作诗之余,经常命人点起火炉、支起架子,抡起大锤对着烧红的铁叮当一阵乱捶。  灭西蜀的名将钟会因仰慕嵇康的才学,去找嵇康请教。没想到正碰上嵇康在打铁,钟会恭敬的站在旁边好一阵子,嵇康叮叮当当的只管对着烧红的铁过瘾,愣是没理会钟会,气得钟大将军简直要吐血。  西晋帝国的上层人士,就在放荡不羁、故弄玄虚、瞎扯淡中经营着庞大的帝国。  2、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深情、最爱美的人。  西晋士人们除却追求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外,对感官声色美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  整个西晋的社会文化,基本不离玉盘珍馐、婀娜女子、俊雅高士、雅舞清音、琼佩芳袖这些主题。  在晋人的眼睛里,几乎一切事物都可以美化,女子、山水、明月、清风、野鸟、落叶以及时光的流逝,都能被虚灵化、情致化,都能激起他们的深情咏叹。  且看晋人的深情: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高台多妖丽,濬房出清颜。 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 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出自东吴著名的儒帅陆逊之孙、西晋最牛文人之一的陆机之手。  翩翩飞蓬征,郁郁寒木荣。游止固殊性,浮沈岂一情。隆爱结在昔,信誓贯三灵。秉心金石固,岂从时俗倾。美目逝不顾,纤腰徒盈盈。何用结中款,仰指北辰星。----出自陆机之弟陆云之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出自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之手。   这种深情的发现一直延续到西晋灭亡后的东晋。  美女是美好的事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常情,但西晋帝国除美女文化外,还有美男文化。  经考证,笔者隆重推出西晋帝国的三大美男。  一号美男达人潘岳。  潘岳不是个普通青年,而是个文艺青年,他在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桃李花,给后世留下了“河阳一县花“的典故。  潘岳还个文学青年,与左思(《三都赋》的作者)、陆机并称西晋文坛三巨头。成语“陆海潘江”,说的就是陆机文才如海,潘岳文才如江。  不过,潘岳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美貌。  著名小说《金瓶梅》中描述,王婆对猴急的西门庆总结出男人泡妞必备的五项指标—潘驴邓小闲,原话是“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儿大的货,第三件,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绵里针忍耐,第五件,要有闲工夫。”  看嘛,第一点便是要貌若潘安,可见其美貌对于中国人对于男子的审美影响之大。  潘安成为美男的代称,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此处的潘安即是潘岳。潘安之名始于杜甫的《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潘岳的成名之作是“掷果盈车”。  潘岳形象好、气质佳,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一批又一批的少女追星族追着他,又是献花,又是献果,这些粉丝看来真不是雇来的,潘岳每次乘车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潘岳要是在当下乘车去趟新疆,估计也会挣一车价值连城的切糕回来,没办法,人家就是帅。  第二号美男达人卫玠。  卫玠出身于西晋名门世家。当卫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秀美动人。当其坐敞篷车到洛阳市区游玩时,看见他的人都感叹这孩子是个“璧人”,呼朋唤友的来夹道观摩(观之者倾都)。  卫玠的成名之作是“被看杀”。  一次,卫玠从豫章(今南昌)到下都(今南京)游玩,没想到这却成了他的死亡之旅。  由于卫玠美名远扬,这次的出行,沿途不断被无数慕其名赶来的艳丽女子粉丝们包围,这些艳女粉丝们组团对卫玠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围观(观者如堵墙),使他一连几天无法好好休息。  由于本就体质孱弱,卫玠终于累极而病亡,这就是“看杀卫玠”的由来。  第三号美男达人嵇康,没错,就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广陵散的版权拥有者嵇康。  嵇康的成名作是“惊为天人”。  史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  一次,嵇康去森林里采药,一个樵夫看见了他,竟然误以为是仙人下凡。考虑到常年深山砍柴的樵夫近视的可能性不大,嵇康的风姿可见一斑。
  西晋时的美男以阴柔为美,而且还讲美容技术。与现在某国直接用刀锯捯饬脸而盛产金某某等人造美女不同,西晋美男有三大美容必杀技--剃须、敷粉薰香、嗑药。  剃须。晋之前,男人是以有胡须这一显著的男性特征自豪的,譬如关云长同学就是面如重枣的大胡子,号称美髯公。但到了西晋,审美观点错乱,要想进入美男达人评选,第一就要把胡子拔掉。  敷粉薰香。西晋的男士人们人手一化妆盒,没事时就拿出来敷粉、描眉,再就是抹香水。其实抹香水这点,早在曹魏时的男士人们就很热衷了。  据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有一次薰香薰得太过分了,他的坐骑照着他的腿就咬了一口。鉴于马一直以来都是吃草的,排除了想吃香肉的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这马被熏得受不了了。感觉无端被咬的曹丕气急败坏的把这马给杀了。  嗑药。西晋的美男们多被称为“璧人”、“玉人”,皮肤细腻嫩白有弹性,晒不黑、晒不老。  人的皮肤好坏,与吃大有关系。现在提倡多吃猪蹄、猪皮,因为其中所含的胶原蛋白有助美容,但是西晋时期的人美容却不吃这个,他们吃药。  此药叫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是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服用的,对湿疮、溃疡也有一定的治疗功效。五石散性子燥热,还有强体力、壮阳、治阳痿的功效,切莫急着打听哪个药店有售,看后面。  服用五石散后,人会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要用寒食、喝温酒、坦胸露乳、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同时,人身体肌肤的触觉会变得高度敏感,皮肤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且发亮。所以当时的人认为五石散是一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饱暖思淫欲,欲满常空虚,空虚思吸毒。古往今来,莫概如是。  由于皮肤变得太嫩,当时的美男们不敢洗澡,怕搓破皮肤,同时又因燥热且皮肤高度敏感,故常穿宽衣大袍,所以大多长虱子。  在西晋,几人在一起聊天时,若是有一人突然伸手到衣服里抓出个虱子嘎嘣咬死,然后继续谈笑风生,“扪虱而谈”,绝对不是恶心人的事,而是很高雅的事。  其实五石散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药,长期服用五石散无异于慢性自杀,据称,唐代著名的道士宰相李泌就是服用此药过量而暴毙的。  美男文化显示了西晋帝国社会的浮华和萎靡。看到如今电视上流行的选秀节目,一帮所谓中性打扮,涂脂抹粉,不亮身份证别人弄不清楚其性别的快男超女们受到热烈追捧,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起西晋的美男们。  客观的说,西晋时期,受玄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从儒家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于玄风的飘逸自然,使得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超凡脱俗、超然尘世的巨大成就。作为当时名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反对虚伪礼教、崇尚自然任情,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别忘了,三国混战时代刚过去,统一不久的国家急需要大批能治理国家的政治家,若士人们皆放达、消极避世,则必将置国家于万劫不复。  有强的文化,才有强盛的国家。  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的莫过汉唐两朝。汉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因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故汉代流行军伍文化。  汉代的边塞保卫战和开疆拓土,长期被后人传为美谈。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班超、窦宪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援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西汉名将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令人振聋发聩、热血沸腾。  空前强大的唐王朝,则在开疆扩土中盛产了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等一大帮边塞诗人,出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千古名句。体现了唐王朝军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宋元明清时代,面对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当时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中国社会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于是,宋明理学诞生了。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发展了心学体系。  这些文化价值体系,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重视主观意志,注重自我调节,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道德,树立了国人的信仰,整合修固了中国的道德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宋、明二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两个朝代。  可见,文化强盛对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实乃高瞻远瞩,我举双手加双脚坚决支持。  但如何确立一种新时期的强国文化,绝不是仅仅定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简单,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四、对异族防范、同化不够  长久以来,在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生活着一些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由于这些民族的人大多长着大胡子,故古代中原人称其为胡人。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部和西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汉帝国对各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  二是少数民族由于战乱及经商等原因自发的内迁。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国时期的混战,使中原人口锐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原王朝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的不足,从各少数民族招诱人口。同时,中原富庶,人口由于长期战乱又锐减,在“此处人少钱多,速来”的感召下,各少数民族自然纷至沓来。  到魏晋时期,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即中国历史上泛称的“五胡”。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后文有叙。  到西晋时,中国北部、西北部和东部,尤其是关中(陕西)和并州(山西)一带,已经定居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  以关中地区为例。关中人口百万余,少数民族人口几乎占了一半。在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但胡汉双方在交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例如,内迁的匈奴人因农业生产技能相对较低,文化程度较低,成了汉人的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兵役,更有些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受到自认为主流文化承载者的汉人的歧视。  在中国汉语词典中,常存在一些以“胡”字开头的贬义词,如:胡来、胡乱、胡闹、胡说、胡扯、胡吹、胡言,来形容不讲逻辑、混乱、没有条理的说话或做事方式。这些词之所都以“胡”字开头,就是源于古代中原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中原汉人普遍认为胡人们普遍不文明、未开化。  胡汉之间有天然的文化鸿沟,而西晋帝国各族上层人物
又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故胡汉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晋帝国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危机四伏的帝国,就差出现一根压垮帝国的稻草,这根稻草也适时的出现了。
  第二章
丑女乱国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重,临终前,继位为晋王的大儿子司马炎请问后事,司马昭的一句话奠定了贾充位极人臣的地位。  司马昭对司马炎说:“知汝者贾公闾也” 。  原来,司马昭曾打算传位给二儿子司马攸。征求大臣意见时,贾充劝司马昭说:司马炎为人宽仁,又是长子,有人君之德,不宜违背礼制而废长立幼。  在贾充及其他大臣的劝说下,司马炎最终被立为接班人。  司马炎继位做了晋王后,由衷感激贾充,任命他为给事中,封临颍侯。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又拜贾充为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鲁郡公,封其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此时的贾充已位极人臣。  另外,贾充还做了一件事,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那就是受命主持修订了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充算是我们法学界的老前辈。  《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即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又称《泰始律》。后西晋最高法院院长(廷尉)张斐,和西晋业余法学家、灭吴统帅之一的杜预(杜甫、杜牧之远祖)为《晋律》作注解,相当于现在最高法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法律做司法解释,因此晋律又称《张杜律》。  《晋律》上承汉律,下启唐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它在汉《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础上,对体例、条文的设置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安排,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纳礼入律”,直接将儒家的“服制”礼入律典,这就是法制史上所说的“准五服以制罪”。   民间常说“我和他是没出五服的兄弟”,这个“五服”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有亲属去世办丧礼时要为之穿丧服,按照亲疏程度不同,服丧期限及所穿丧服的粗细、规格也不同,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  以五服中最重的丧服斩衰(音“崔”)为例。斩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布断处是外露的,不锁边,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斩衰服期三年。  斩衰服是哪些人穿呢?臣为君,儿子与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妻妾为丈夫。另外承重孙为祖父也得服斩衰。什么是承重孙呢?  即一家人长房长子比父母先死,那么长房长孙在他祖父、祖母死后举办丧礼时,要代替长房长子即自己的父亲做丧主,称承重孙,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中国当代。  时下中国北方农村一些地方,如果有老人去世,出殡时队伍前面需要有个顶丧盆的,到路口把盆子摔碎。如老人的大儿子早已不在世,那么这个顶丧盆的资格不会落到小儿子头上,而是由其大孙子来顶这个丧盆,因为这个大孙子是承重孙。  亲属关系如果超过五代,就不用再为之服丧了,这就是通常说的“出五服”。出五服不但不用服丧了,还可以通婚。也有一种说法,即一爷之孙不出服,以下一辈一服,总计八代。所以,骂人八辈祖宗,就是把整个家族都骂了。感谢你八辈祖宗,也就是把你整个家族都感谢了。  《晋律》第一次把儒家的“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刑事方面:如果罪犯和被害人之间是亲属,那么以卑犯尊者,对罪犯的处罚要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相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属之间通奸,处罚则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之间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另外,民事方面,在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时,也考虑五服的因素。   “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确立,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直至明清,“准五服以制罪”一直是封建社会基本的法律原则,甚至在当今的中国,也能看到这个法律原则的影子。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项:“盗窃自己家里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在处理时也应同在社会上作案有所区别。”  总之,《晋律》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无不打上它的烙印,其一些法理思想甚至影响到当今的司法实践。而编纂这部法律的主持人就是贾充。  贾充同志在政治上春风得意,家庭生活却不如意。  贾充原配夫人是李氏,出身名门,端丽贤淑,嫁给贾充后生下两个女儿贾荃(晋人还没化学课,可原谅)、贾濬,贾荃后嫁给了前面提到的差点成为西晋皇帝接班人的司马攸。  后李氏因其父犯事,受株连被流放边地,贾充又娶了城阳太守郭配之女郭槐,从此走上了倒霉丈夫的康庄大道。  257年,郭槐生下了那个巨丑的女婴,取名贾南风。  郭槐可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醋帝”, 生性妒忌,生下贾南风后,更是对贾充身边的所有女性都心怀戒备。这也难怪,能生出个避邪佳物般女儿的女人,肯定漂亮不到哪里去,女人内心一旦不自信,随时随刻都能生出大坛大坛的陈醋来。  贾南风的弟弟贾黎民3岁时,乳母带他在家门口玩耍,贾充正好走过来,黎民小盆友天真烂漫,张着手笑着让父亲抱。贾充便上前弯腰很亲热地拍抚他。不巧,郭槐正好走过来看见了这一幕,她以为乳母跟贾充有私情,大坛醋一酿成,不问青红皂白,命人将乳母鞭打而死。  史载贾黎民小盆友因乳母去世最终也得病而死。有人会说了,贾充这么大一个官僚,即使那时没有名牌三鹿奶粉,不会再请个乳母吗?儿子怎么因一个乳母的去世就病死了?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现代医学表明,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较少,且消化酶的活性低,很难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加之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较差,免疫功能欠佳,在适应一种奶后,换奶可能会增加婴儿的消化系统的负担,婴儿可能会因此而得病。  后来,郭槐又生下一个男孩,仍找来乳母喂养。有一天,乳母抱着孩子在院里,不长记性的贾充又上前抚摩孩子的头,郭槐自然又认定乳母有意勾引贾充,不由分说又将乳母活活打死,这个儿子也因此夭折。  有了弑君父亲、醋帝母亲的优良基因,风姐自然不会端庄贤淑,而是狡诈阴毒、残忍无情。  但风姐却命运奇佳,成人后居然嫁给了司马炎的二儿子、当时的皇太子司马衷。有人说,皇太子选什么样的美女选不到,偏选个丑女为妻,不是傻子吗?  恭喜您,您答对了,司马衷确实是个如假包换的傻子。
  司马炎本人长的很帅(姿容甚伟),皇后杨艳出自著名的弘农华阴杨氏高门,“少聪慧、善书,资质美丽”,夫妻二人共生下三子三女,司马衷是二儿子。奇怪的是,司马衷的其他兄弟姐妹个个聪明伶俐,后来他自己也有五个子女,智商也没问题,可唯独他智商为零。  后来司马衷做了皇帝,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殍满地。有人把情况报告给他,这老兄却很萌的问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轨早死,他却并不缺儿子,一共有26个,想找个聪明的儿子继承大统并不是难事,但却偏偏找了个傻儿子当了皇太子,是司马炎智商也被拉低了吗?非也,傻子司马衷被定为皇太子的原因有二:  1、司马衷是杨艳皇后的亲儿子,且是二儿子,长子去世,按顺序应由二儿子当第一替补。  司马炎也并不是没动过换皇太子的心思,想跟皇后杨艳商量商量。杨艳出自著名的弘农华阴杨氏,祖上杨震就是大儒,深受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司马炎刚把想法说出来,就遭到她的坚决反对:立储君历来是立嫡长不立贤,怎能随便改动?!  2、司马衷人傻,却有一个特别乖巧聪慧的儿子司马遹,司马炎最喜欢这个孙子。  但司马遹也不一定就是司马炎的孙子,也有可能是他的儿子。且看司马遹的身世。  司马遹的母亲叫谢玖,原来是司马炎后宫的一个才人。司马衷作太子要纳妃时,老爸司马炎担心他年纪小,不会做爱(这点司马炎应该是多虑了),就派自己的才人谢玖到东宫侍寝,身体力行的做太子的性教育老师,后来谢玖就有了身孕。因太子妃贾南风善妒,谢玖害怕自己受害,于是就回到了司马炎的身边,之后就生了司马遹。  司马遹到底是司马炎的儿子还是孙子,皆有可能,但司马遹从小聪慧无比却是事实。  一次,皇宫内半夜失火,司马炎登楼观望,司马遹当时才5岁,在一旁伸出小手把把爷爷拉入黑影之中,说:暮夜苍猝,应严加提防,不应该让旁人看见皇帝在光亮中。  司马炎惊得简直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5岁的小孩居然有此见识!司马炎曾经抚着司马遹的后背对大臣们说:此儿当兴吾家!  儿子傻就傻吧,隔代指定个好孙子(儿子)当接班人,江山还是俺司马家的。  司马遹长到好几岁了,司马衷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一天,司马衷进宫拜见父亲司马炎,见父亲牵着一个小孩,还以为父亲不知又跟哪个妃嫔给自己生了个小弟弟。司马炎笑着告诉他,这个是你的儿子,是谢玖到东宫侍寝时你留下的种。  司马衷人虽傻,但是还知道有儿子好,他与贾南风生了几胎都是女儿,现在突然喜当爹,非常高兴,就把谢玖和司马遹带回东宫。贾南风见了谢玖和司马遹母子,妒性大发,将谢玖与司马衷隔离开来,不许相见,又命令宫女严密监视其他妃嫔,没有她的允许,不许与司马衷睡觉。  后来,贾南风在后花园见一郑姓妃嫔大了肚子,大坛醋一生成,居然抄了一把铁戟扔过去,把郑妃的大肚子划开,婴儿从肚中堕出,母子俱亡。  晋武帝司马炎得知后,大怒,命令将贾南风囚往洛阳金墉城,废去太子妃之位。  结果,有几个人来求情,这几个人中有贾充的党羽荀勖,也有司马炎第二任皇后杨芷(杨艳的堂妹)。杨芷对司马炎说:贾妃尚年幼,女人嫉妒又是天性,念她父亲贾充有大功,再给她次机会吧。  司马炎最终饶了贾南风,也给司马家留下一个巨大的后患。  之后,杨芷出于好心,多次教训贾南风,让她多行太子妃之德。凤姐不识好歹,反而认为婆婆杨芷在挤兑她,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至于黑矬丑毒的贾南风为何能成为皇太子媳妇的,《晋书》上的说法是这样的。  271年7月,西北秦、凉(今甘肃天水、武威)一带氐族、羌族反叛。贾充的政敌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借机奏请晋武帝司马炎派贾充带兵出镇关中。司马炎诏准,并确定于来年初发兵出征。   贾充心里当然不情愿离开朝廷而到西北不毛之地受苦,正在苦恼之时,有个人找上门来,令此事出现柳暗花明。  此人叫荀勖,官居中书监,是贾充的党羽。荀勖也担心贾充远行后自己失去依靠。就来游说贾充:此番奉命出镇关中,皇帝已经下了命令,已很难推辞。但有个办法可以使皇帝收回成命。  贾充赶紧兴奋的问计,但听完荀勖的计谋后却泄了气。荀勖出的什么计呢?就是建议贾充与皇太子联姻。  贾充知道自己家闺女长的丑,找个普通女婿都困难,哪敢指望送进皇宫当太子妃,皇宫里又不缺辟邪的东西。  但荀勖却胸有成竹的说:贾公不必担忧,我自有办法。  过了几天,晋武帝司马炎想找大臣陪着喝酒吹牛聊天,就把荀勖等人召入宫中侍宴。  荀勖借着酒兴,对司马炎说:皇太子已成年了,理应找媳妇传继宗祧、承嗣皇统了。贾充的女儿才色绝世,又贤良淑德,可以成为老大您的好儿媳妇。  晋武帝司马炎听完这话简直想抽荀勖一嘴巴子,他对贾充女儿的情况很清楚,对皇太子司马衷的婚事也早有打算,原来他看好了大臣卫瓘的女儿。
  说到卫瓘,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他有个孙子大家肯定不陌生---卫玠,对,就是被一帮花痴妇女进行惨无人道的围观而累死的那个著名美男子。从遗传学角度讲,卫瓘的孙子都是花样美男,女儿八九不离十也是大美女。  司马炎曾经给皇后杨艳讲:卫家的女儿与贾家的女儿,实在是大S与凤姐的差别。贾充的老婆郭槐天生好妒,又生子不多,生的女儿个个黑又丑,更要命的是个个五短身材,若是娶来,从遗传基因学上来看会影响我司马家的后代。卫家夫人天性贤惠而又儿孙满堂,女儿生的白皙漂亮不说,个个身材修长,模特身材的媳妇就是不会做活,光站门前也好看啊,你说呢?  杨皇后也是个糊涂蛋,早就被贾充的亲信荀勖和郭槐等人忽悠晕了,居然要坚决选贾家的女儿。  此时,太尉、代行太子太傅之职的老臣荀顗也赞同杨皇后,向皇上奏称贾充之女贤良淑德,是太子妃的最佳人选。   贾充、荀勖、荀顗都是司马炎的亲信大臣,谋议决断军国大事全靠他们,既然他们异口同声请选贾充之女,杨皇后态度又这么鲜明,司马炎只好答应下来。   这时,洛阳城突然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雪,积雪有二尺多厚,把整个京师的道路封得严严实实,无法辨认,本来要率大军出发的贾充借故推迟出镇日期,等待冰雪消融。  荀勖等人也加紧活动,上奏司马炎道:现在是仲春二月,天普降瑞雪,实是吉兆。皇太子应即择良辰成婚。司马炎恩准,于泰始8年(272年)2月,下诏为皇太子司马衷迎娶贾充之女。  因要办婚礼,贾充就不再西行,司马炎遂又下诏,令贾充依旧官居原职。   迎娶之初,本来的人选是贾充的12岁的女儿贾午,但贾家的姑娘本来就长的矮,贾午还是个未成年,结婚礼服穿不起来。无奈之下,只得换了贾午的姐姐,比贾午大3岁的贾南风。  这年凤姐15岁,比太子大2岁。就这样,贾南风走了狗屎运,阴差阳错成了皇太子妃。  但《晋书》的这个说法是存在明显漏洞的。  疑问一:晋武帝司马炎对贾家女儿的情况了如指掌,荀勖等人敢睁着眼说瞎话忽悠皇上?说贾充的女儿贤良淑德也就罢了,竟然敢说贾充的女儿“才色绝世”?普通人家找儿媳妇碰上这样的大忽悠媒人都会忍不住给其俩嘴巴子,何况是给皇帝的儿子说媒。  疑问二: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帝国的开国皇帝,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代雄主,岂会因几个大臣的坚持而拿皇帝继承人的婚事当儿戏?  真相是什么呢?经分析,司马炎的用意可昭然纸上。  1、前面讲过,司马昭本来是想立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为接班人的,因贾充等大臣的建议,立了司马炎。司马攸可不是等闲之辈,史载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很有才能。在西晋建立之初,颇有政治建树,深得人心。  即使到了司马炎的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也很高。司马炎显然不想放这么个劲敌威胁自己的傻儿子以后的皇位,但是鉴于司马攸是其亲弟弟,又不好加以肉体灭绝,只好加以拉拢。那么这又与司马炎为其傻儿子选丑女贾南风为太子妃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大有关系。
  前文提到,贾充的女儿贾荃就嫁给了司马攸,如果选贾南风做司马衷的太子妃,那么司马攸不但是司马衷的叔叔,而且还是司马衷的连襟!虽然有些荒唐,但是当今某国那个年轻接班的胖子领导人,靠姑父辅政不也有千秋万世之兆吗?多一层亲戚关系,就少一成骨肉相残的概率。  2、司马衷是低能儿,司马炎显然是对司马衷接班的能力是不放心的,此时再为其配一名才貌绝佳、能力超群的皇后,帝弱后强,司马家的江山能坐的住吗?  3、最关键的一点。前文中提到司马炎与皇后杨艳的谈话,从中可看出司马炎知道贾充的老婆少子,而卫瓘的老婆多子,这点无疑是司马炎选贾家女儿为皇太子妃的最重要的原因。为何?  卫瓘也是西晋的开国元勋,政治势力大,选娘家兄弟多、本人又才貌双全的卫瓘女儿为傻太子的太子妃?除非司马炎喝三鹿、脑袋进地沟油了,相信东汉外戚专权导致亡国的教训司马炎还是知道的。  儿子傻,就得给他配个长得丑,娘家人又少的媳妇,这样,安全。  以上分析也只是本人的附会,反正不管什么原因,凤姐是当上皇太子妃了,这也引发了一场导致中国巨变的惨案。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重,安排后事时脑子还清醒,决定让老丈人杨骏和自己叔叔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傻儿子司马衷。  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出自前文提到过的著名的弘农华阴杨门。杨骏原为一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杨艳,即傻子司马衷的亲母,死前推荐自己堂妹杨芷为皇后,杨骏因女而贵,与弟杨珧、杨济受武帝司马炎的宠信,势倾天下,时称三杨。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个名扬天下的“三杨”,一指本文说的西晋的杨骏、杨珧、杨济;二指明代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三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的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当然,有爱抬杠的同学可能说,北宋年间还有杨家将家一大帮子姓杨的名人呢。这个是一群杨,不是三杨。  看得出,晋武帝司马炎安排后事时是想来个双保险,让老丈人杨家人与本家司马家的人共同辅政,但愿望是美好的,教训是深刻的。  老奸巨猾的杨骏将病重的女婿司马炎软禁在含章殿,把其身边侍卫皆换为自己的人,趁司马炎昏厥之时,与女儿篡改诏书,给自己封了一大串的官: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这些官职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个来看。  1、太尉。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始皇登基后,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管监察,太尉管军事。东汉时,以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太尉管军事。西晋司马氏的老祖司马懿就担任过太尉。  这就是说杨骏先把自己当成了中央军委主席。  2、太子太傅。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杨骏又给自己创造了控制皇帝接班人的机会。  3、都督中外诸军事,也就是大都督,是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如果说太尉是中央军委主席的话,那么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三军总司令或者说是参谋总长。  这样,杨骏又授权自己主持全国最高军事机关日常工作。  4、侍中,皇帝近臣,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关于侍中的职权,历代变化很大。  以唐代为例,唐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国务院,长官是尚书令。中书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长官是侍中。  如果非要给个比较,我个人觉得侍中有点类似于当今的全国政协主席和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不但参与最高决策,还负责监督权力运行。  5、录(领)尚书事,其实就是以后的尚书令,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录尚书事,一个叫霍光,一个叫诸葛亮,是国家的CEO。  说的通俗易懂点,也就是说杨骏把自己封为了中央军委主席兼三军总司令、总参谋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中央党校校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政军一把手。  杨骏接着又把司马炎安排的另一个托孤大臣司马亮,打发到外地许昌去任职。  晋武帝司马炎弥留之际,挣扎着问左右侍从:“汝南王(司马亮)来了吗?侍从们说:没有。这时候托孤大臣不在身边,司马炎这才意识到可能是出问题了,又惊又急,一下背过气去,驾鹤西游了。  杨骏随后拥立傻子司马衷为皇帝,改元永熙,女儿杨皇后为皇太后,立贾南风为皇后,杨骏自然控制了朝政。  杨骏志得意满了,但一直有双仇恨的眼睛在盯着他,随时准备将他从高台上推下摔个粉身碎骨。
  此人就是已升格为皇后的丑女贾南风。  凤姐拥有弑君父亲、醋帝母亲的优良基因,现在又是皇后,自然不满杨骏与皇太后杨芷的一手遮天,经过十余年宫廷斗争的熏染与磨炼,凤姐人丑志坚,立志夺权。  杨骏通过给自己封摞官,把自己封成了宇宙第一人,女儿又是皇太后,权倾朝野,凤姐除了一个傻儿皇帝丈夫外没别的,凤姐的胜算能有几成呢?十成。  杨骏的优势是自己官多,劣势是自己官太多。  杨骏把中央所有最高的官职都封给了自己,把编制全占了,不给别人留空,引起了司马皇室和一些元老重臣的不满(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  当时,傻儿皇帝司马衷日常办公的地方是建始殿,睡觉的地方是后宫,后宫与建始殿通过承明门相通。  杨骏虽然是皇帝的姥爷,但毕竟还是臣子身份,同时又由于兼职太多,有大把大把的党政军务要亲自处理,因此他不能长时间出入后宫或者建始殿控制傻儿皇帝。于是他选择了宫外东边的一处宅子居住兼办公。  如果杨骏是个风水学爱好者的话,他是不会选择这处宅子的,因为这处宅子实在不能说是处吉宅。  这处宅子有个前主人,姓曹名爽,魏帝曹芳在位时的第一权臣。249年2月5日,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投降,司马懿将曹爽软禁在这处宅子里,在宅子四角盖起高楼,作用相当于看守所的四角瞭望塔,派人日夜监视曹爽。当年2月9日,司马懿派人在这处宅子里将曹爽逮捕,随后屠灭三族。  杨骏偏偏就喜欢这处宅子,因为他离后宫与建始殿近,就在建始殿的东边,但二者虽相邻但并不相通。  这样,杨骏的选择,使自己丧失了直接长时间控制傻儿皇帝司马衷的机会。  杨骏也不是没看到自己的劣势,他还是采取了一定措施控制宫中的,直接的措施就是在傻儿皇帝和丑女皇后身边安插亲信,监视他们。  杨骏安排的监视者包括机要秘书和禁军首领。他安排外甥段广为散骑常侍,在皇帝身边管机密。安排另一个外甥张劭为中护军,心腹刘预(刘豫)为左将军,管禁军。  但杨骏实际并未将禁军完全控制在手中,反而因为调换禁军将领过急,引起了一部分禁军军官的不满,这些人主要是负责殿中守卫的禁军将领,如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等人。  凤姐敏锐的看到了杨骏的软肋,于是开始对杨骏的软肋捅刀。  凤姐首先利用司马皇室、殿中禁军军官对杨骏的怨愤,进行构筑革命统一战线工作。  凤姐用心腹宦官董猛成功的笼络了殿中禁军军官李肇、孟观等人,又派李肇秘密赶赴许昌,找被杨骏排除出政治中心的汝南王司马亮,请他发兵讨伐杨骏。  司马亮乃是司马懿的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惠帝司马衷的叔祖,其虽极恨杨骏,却不愿听风姐的调度。  李肇见不能说动司马亮,遂又前往湖北荆州联系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惠帝司马衷的弟弟,年轻气盛,豪爽仗义,但却有勇无谋,不折不扣的二杆子。他见皇后凤姐前来求援,满口答应,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  同时,司马玮又派人到扬州,联络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的弟弟淮南王司马允,让他也速带兵赶往洛阳。  司马玮带兵入朝,杨骏是知道的,但是司马玮是个心狠手辣、横起来爱谁谁的二杆子,杨骏对他有些忌惮,也就没敢阻止。  有了楚王司马玮的荆州兵和殿中部分禁军的支持,风姐有了底气。  291年3月8日深夜,傻儿皇帝司马衷正在睡觉,风姐、孟观、李肇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说:杨骏谋反,请陛下签署诏书,洛阳全城戒严,捉拿杨骏。  司马衷智商为零,再加上被人从深度睡眠中叫醒,流着哈喇子稀里糊涂的就在诏书上划了圈、盖了章。  杨骏的外甥,皇帝的机要秘书(散骑常侍)段广闻言赶来,扑通一下跪在司马衷面前一个劲地叩头,说:我舅舅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怎么会有谋反篡位之心?定是有人陷害,皇上请三思呀!  指望智商为零的司马衷三思?他连一思都没有,大半夜被人从被窝里拉出来,他还没清醒,直勾勾的看着地面不说话。  这边,楚王司马玮拿了诏书,率荆州兵和殿中禁军,将皇宫的各个大门把守住,然后派东安公司马繇等人率一支别动队出皇宫,气势汹汹的奔杨府而来。  由于事发突然,杨骏措手不及,震恐不知所措。关键时刻,杨骏的秘书(太傅主簿)朱振给杨骏出了个主意。  朱振说:太傅你现在赶紧率家兵和所能控制的殿外的禁军,烧掉云龙门,冲进东宫,带上皇太子再率军冲入后宫,只要能顺利入宫见到皇上,向皇上说明有人陷害你,你就能平安了。  此事说明,领导的秘书不全是跑跑腿、拎拎包、写写稿的角色,关键时刻有的还是挺有胆略的。  但杨骏却怯懦不决,半天后冒出一句话:云龙门是魏明帝曹叡时建的,花了很多的钱,怎么能说烧就烧呢?  命都快没了还在想着保护文物,杨骏身边的人被杨骏一句话雷了个外焦里嫩,一哄而散。  此时的杨骏也不是没有支持者,他在禁军中安插的心腹刘预(刘豫)得知有变,忙率所部禁军往杨府赶。  快到杨府门口时,刘预遇见了一个人,此人是他的同事、右军将军裴頠,刘预忙问裴頠:杨太傅现在在哪里?  刘预慌乱中问错人了,裴頠不但是他的同事,而且还是贾南风的表哥,是来捉拿杨骏。  裴頠骗刘预说:老杨已经逃往西域了。  刘预也是草包一个,顿时觉得再抵抗已没有意义,忙问裴頠:我该怎么办?  裴頠语重心长的告诉他:你呀,应该去国家有关部门自首去,相信组织上会给你一个自我改过的机会的。  刘预一听,有道理,果断的丢下自己的部队,去廷尉处“自首”去了。自首并没有使他得到从轻或减轻处罚,而是换来了个夷灭三族。  如果说杨骏听了他秘书朱振的话,或者刘预率禁军见到杨骏,结果也许会不一样,因为除了铁心效忠贾南风的禁军,还有很多禁军是不持立场在观望的,谁占优势就倒向谁。  可惜,杨骏这边草包居多,瞬间大势已定。
  杨骏惶恐之极,等下定决心率府中士兵冲出时,却突然被从天而降的一阵箭雨射回。  这阵箭雨从哪射来的呢?《晋书》上说是“弩手于阁上临骏府而射之”,没有明确说这个阁是哪个阁。  但我想,司马懿灭曹爽的那段历史应该给出了答案。  这些阁应该就是当年司马懿在曹爽府四周建造的那些角楼,当年做看守瞭望塔用来监视曹爽,现在被东安公司马繇率的士兵当成了箭弩发射塔来射杨骏。  乱箭之下,杨骏的卫兵退回室内。东安公司马繇趁机率兵攻入杨骏府内,司马繇大喊:奉诏讨逆,敢有反抗者格杀勿论。杨骏的士兵顿作鸟兽散。  司马繇带领士兵满府中寻找杨骏,但一直未见其踪迹。等搜到府后院的马厩里时,见马厩中的一堆草料中有动静,几个士兵操戟上去一阵乱刺,几股鲜血喷涌而出,拨开草料一看,正是杨骏,已被乱戟刺成了血葫芦。  殿中禁军军官孟观、李肇等人一鼓作气,收押另“二杨”--杨珧、杨济和段广、张劭、刘预等杨骏的一干党羽,皆夷三族。  同时被夷三族的还有一个名人。《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中描述了一个少年英雄文鸯。《资治通鉴》中也描述说:“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 文鸯也在此次动乱中被杀,时年55岁。  文鸯为何被杀呢?  当年,文鸯的父亲文钦是曹魏政权的扬州刺史。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时,文钦带儿子文鸯、文虎与曹魏大将毌丘俭一起起兵讨司马师,兵败后投奔东吴。  257年,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魏,文钦从吴军前往支援,但后因军见不同,文钦被诸葛诞处死,文钦两子文鸯、文虎投奔魏国司马昭。司马昭封二人为关内侯,并以二人降后的待遇瓦解诸葛诞军心,最终诸葛诞兵败被诛灭三族。  晋代魏后,277年3月,文鸯被封为晋平虏护军,都督西北地区凉、秦、雍州军力,击破鲜卑族秃发部落首领树机能的叛乱,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名闻天下,后因功被任命为东夷校尉。  东夷校尉是西晋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统领东北各民族,东北王的角色。  文鸯上任前,按例需要向晋武帝司马炎辞行,但不知为何,司马炎见了文鸯后,也不知文鸯哪点恶心到他了,竟然找个理由不让文鸯去上任了,因此文鸯就留在洛阳城内,也最终命丧洛阳。  此次洛阳城内诛杀杨骏的动乱中,有一双仇恨的眼睛是一直盯着文鸯的,此人就是东安公司马繇。  司马繇本家与文家并无仇,但他有个姥爷却与文家有大仇,他姥爷叫诸葛诞。  司马繇怕文鸯因当年文钦被自己姥爷诸葛诞所杀的事向自己舅舅家寻仇,又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致使诸葛诞败亡而被屠灭三族,因此,此次动乱他诬告文鸯与杨骏一起谋反,趁乱夷灭了文鸯三族。  如果文鸯上任前不去拜见司马炎,顺利出镇帝国东北的话,也许就不会遭此惨祸,人的命运有时真让人唏嘘嗟叹。  讨杨行动当晚,皇太后杨芷知道贾南风政变,皇宫各大门被关闭,急得团团转。  女人情急之下容易产生浪漫主义的幻想,杨太后一时找不到可救老爸的方法,就在手帕上写上“救太傅者有赏”几个字,派太监射出宫城外,幻想有求官求财的人能捡到。  此求救信果然如杨芷所愿,被一个求官求财的人捡到了,但此人求官求财的对象不是她这个即将倒台的太后,而是贾南风。  贾南风得到此求救信,杨太后也就被以与父亲一同谋反的罪名,废为庶人。  父亲杨骏被杀,母亲裴氏也在儿媳妇贾南风的屠杀名单中,杨芷无奈自称臣妾,给自己的儿媳妇凤姐上表,苦苦哀求凤姐饶自己母亲裴氏一命。  凤姐很给婆婆面子,将裴氏直接带到婆婆面前杀掉。  杨芷没能救父母,自己也很快随父母去了。死法稍微有尊严些,她被儿媳妇凤姐囚禁于洛阳金墉城,八天不给饭吃,活活饿死。  杨芷死后,凤姐怕她到阴间告状,就命人把她的尸体脸朝下卧着下葬,然后在其后脑贴上符咒。  杨氏一族尽除,另一托孤大臣汝南王司马亮入朝执政,为太宰。  宰杨功臣们也都被封了官。楚王司马玮被封为北军中侯,统领禁军。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职称由东安公晋为东安王。李肇、孟官为积弩将军,宦官董猛为武安侯。凤姐的堂舅郭彰、族兄贾模、外甥贾谧也都鸡犬升天。  这个贾谧有必要介绍一下。
  贾谧的母亲是贾午,因此他是贾南风的亲外甥。贾谧的父亲叫韩寿,是“韩寿偷香“这个成语的专利拥有人。  韩寿偷香,与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合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比喻男女暗中偷情。  话说,韩寿是贾充的手下,人长得帅呆酷毙(美姿貌,善容止),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就是当年要不是未成年撑不起婚装就成为太子妃的那个,见过韩寿一次,立即被韩寿的风姿所征服。  以后韩寿每次去贾充家汇报工作,贾午都会在窗外偷偷看他,并患了偶像思念症,时不时的念叨韩帅哥的名字。  贾午的一个婢女体恤主人,跑到韩寿家里,把贾午的情况给韩寿说了。  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纸。韩帅哥被贾午的痴情所感动,就请婢女居间介绍,约好与贾午相会。  当晚,韩帅哥身手敏捷,翻墙跳入贾府与贾午幽会。此后,韩贾二人经常私会。女为悦己者容,贾午此后开始注重化妆打扮,涂脂抹粉熏香。贾充感觉到了女儿的变化,很是奇怪。  后来,贾充召集手下官员开会,韩寿也到了。贾充闻到韩寿身上有一种奇异的香味,而发出这种香气的香料是西域进贡过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只把这种香料赐给了自己和陈骞,其它人家是不会有的,因此贾充就怀疑韩寿与自己女儿私通。  但是大闺女贾午轻易不能出府,贾府中院墙高大,大门也有专人把守,韩寿这厮是肿么进来的呢?  贾充是就假装府中失窃,派人检查院墙。检查人员回来说:东北角的院墙好像有人爬过的痕迹。贾充马上喊来女儿身边的婢女审问,婢女只好把实情说了。贾充无奈,顺水推舟,把贾午许配给了韩寿,生下了贾谧。  这就是韩寿偷香的典故。韩寿偷香偷出了贾谧,但父亲姓韩,贾谧为何姓贾呢?  前面讲过,贾南风的母亲郭槐由于吃醋打死两个乳母,导致贾充的两个儿子夭折,贾充就把外孙贾谧要过来,作为夭折的儿子贾黎民的过继儿子。  这样,贾谧就姓了贾,本来贾南风是他姨,现在是他姑。贾谧因贾南风而得势,封鲁国公。  贾谧文章华美,是个文学青年,并组建了一个文学社,社员共有24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古今第一超级男生潘岳(潘安),祖逖闻鸡起舞的舞伴刘琨,写出《三都赋》令洛阳纸贵的左思,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二兄弟,与皇帝舅舅斗富获胜的巨富石崇。  这个文学社经常在石崇的别墅金谷园组织笔友会,因此又称金谷二十四友。  中国古典园林,曾有“南兰亭,北金谷”之说,与之相对应的文学经典,便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石崇的《金谷诗序》。  贾皇后家族和司马皇室共同进入最高权力层后,矛盾也开始显现。司马亮发现自己镇不住这些权贵,就给自己找了个帮手,此人就是大臣卫瓘。  卫瓘因与杨骏不和赋闲在家,现在出山,被封为太保、录尚书事,与司马亮共为西晋的CEO,二人共同辅政。  司马亮与卫瓘为扫清执政障碍,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二杆子一个,脾气暴躁,凶悍难以制服,他掌握禁军司马亮与卫瓘是很不放心的,于是两个CEO就准备先剥夺他的禁军权。  司马亮与卫瓘选了一个人顶替司马玮北军中侯的位置,此人也是魏晋名士,姓裴名楷(有幸与我同名)。  裴楷,籍贯河东闻喜,就是现在的山西闻喜县,与影星车晓前夫、商界巨子李兆会是老乡。  河东闻喜裴氏是魏晋大族,人才辈出,裴楷父亲裴徽,裴楷次兄裴康,裴楷本人,裴楷弟裴绰,裴楷子裴瓒,裴绰子裴遐,裴秀子裴頠,裴楷从弟裴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裴”。  裴楷是个官二代,父亲裴徽是曹魏政权的冀州刺史。裴楷少时就才华横溢,善谈《老子》、《易经》。裴楷担任过河内太守,后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右军将军、侍中。  裴楷还参与了著名的《晋律》的制定,司马炎认为这部法律非常重要,亲自讲解,让裴楷当朝宣读。满朝文武都为裴楷的口才所折服(左右属目,听者忘倦)。  裴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即使粗服乱头,亦气宇不凡,时人称其为“玉人”。时人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指的是裴楷的风采如玉般清修高洁,虽起于容貌,却真正发自他的才华、气度和修养。  历史上有“八裴八王”之说。八裴前面已说,八王则指的是晋琅琊王氏八名高士(琅琊王氏后文有专述)。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对八裴与八王进行了比较:“裴徽方王祥, 裴楷方王夷甫(王衍),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 裴頠方王戎 ,裴邈方王玄” 。  唐朝诗人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中有名句:“兄弟真二陆 ,声华连八裴 ”当然,此处的二陆指的是陆机、陆云二牛人。  裴家还有一个名人,就是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的裴秀。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担任晋朝的司空时,负责管理过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人口。由于职务上的关系,他得以接触更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了仔细整理和精心研究,并主编完成了中国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地图集--《禹贡地域图》18篇。  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确定了地图的绘制原则,包括比例尺、图标等,可惜目前《禹贡地域图》已失传。  裴楷是裴秀的堂弟。西晋王朝内部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勾心斗角,裴楷虽然是司马炎的近臣,但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在各种势力之间保持中立。  但裴楷实在是难以中立,为何?都是姻亲惹得祸。
  裴楷的次子裴瓒娶的是杨骏的女儿,长子裴舆娶的是司马亮的女儿,女儿嫁的是卫瓘的儿子。也就是说,裴楷与杨骏、司马亮、卫瓘都是儿女亲家!  贾南风诛杀杨骏时,只因为裴楷次子裴瓒娶的是杨骏的女儿,裴楷也在凤姐诛杀之列。  裴楷果真是高士,精于玄学的他对待富贵生死都是豁达淡然的,临刑前面不改色,索要了纸笔,从容与亲友诀别。幸亏他为人好,侍中傅祗等人极力救护他,裴楷最终只是被免去官职,但次子裴瓒被乱兵所杀。   这次, 西晋的两个CEO司马亮和卫瓘都想让裴楷这个亲家出马,代替二杆子司马玮掌管禁军。裴楷却难得的清醒,拒绝了两个CEO亲家的邀请。  司马亮与卫瓘为扫清执政障碍,就奏请傻儿皇帝,说:现在杨骏之乱已平息,诸藩王的使命也完成了,应该回到自己的藩地了。  于是,东安王司马繇被贬至带方郡安置,即现在的朝鲜半岛北,治所(行政中心)代方县位于当今朝鲜的黄海北道。  搞定了司马繇,司马亮与卫瓘知道,二杆子司马玮是不想轻易就范的,于是他们准备从司马玮身边的人下手,逼迫司马玮就范。  两个CEO瞄准的是司马玮的手下的一个幕僚,此人叫岐盛,原来依附杨骏、后来投靠了司马玮。  司马亮与卫瓘准备以清理杨骏余党为名,收捕岐盛,再以收留杨骏余孽的罪名,逼迫司马玮离京,交出禁军兵权。  司马亮与卫瓘实在是低估了岐盛的能量,能在杨骏、司马玮之间左右逢源的人岂是等闲之辈。  司马亮与卫瓘之计还没来得及施行,岐盛就得到了消息,他连忙跑到贾南风心腹、禁军军官李肇处,谎称受了司马玮之命前来告急:司马亮与卫瓘预谋废掉傻儿皇帝,另立新君。  李肇不敢怠慢,马上进宫报告了皇后贾南风。凤姐等的就是这个。  司马亮和卫瓘掌握朝政,她本来就想除之而后快,特别是这个卫瓘,不但当年反对立傻儿司马衷为皇太子,还生了那么多的美女女儿差点抢了自己的太子妃位置,不杀别人也得先杀他!  291年6月,风姐骗傻儿皇帝下了道诏书,让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率军把守皇宫各大门,然后让楚王司马玮去宣诏,将司马亮与卫瓘等人免官。  仔细分析,凤姐下的这道诏书是很有玄机的。  从诏书内容上看,只说将司马亮与卫瓘等人免官,没说把俩人怎么的。但从她选司马玮去宣诏可以看出,这是她最毒的一招。  因为她知道司马玮是个二杆子,很冲很天真,因被逼离京之事恨透了司马亮和卫瓘。现在先给司马玮营造一个恐怖紧张的气氛—让三王率军把守皇宫各大门,再让他去宣诏,相信这个二杆子会给她凤姐如愿以偿的送来一场腥风血雨的。到时,出了什么事她凤姐可不负责。  真毒妇也!  其实司马玮也没凤姐想象的那么二杆子,他接到宦官董猛送来的密诏时,也短暂的清醒过,说:事关重大,我还是先进宫请示一下明旨为好。  宦官董猛深知凤姐的本意,催促司马玮道:情况紧急,你去请示,还叫密诏吗?赶紧去,你还不相信我吗?  司马玮一听,二杆子精神再次大爆发,也想借机发泄私怨,连夜派兵包围了司马亮与卫瓘的府第。  司马亮被抓,惊愕异常,被司马玮押在一辆兵车上。因皇帝诏书上只说免司马亮的官,也没明确说要杀他,故司马玮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到了第二天中午,因天气炎热,看押的士兵甚至给老王爷扇扇子纳凉。  此时,司马玮被怨恨冲昏了头脑,同时密诏上说的又模棱两可,免个官用的着这么兴师动众吗?司马玮自以为意会了密诏的本意,于是他狠了狠心,命士兵斩杀自己的这位叔祖,  司马亮毕竟是当朝的宰辅,又是司马皇家宗室,士兵们一时都不敢动,司马玮自己也不敢动手,情急之下大叫,“能斩司马亮者,赏布千匹!”  这句话管用,顿时无数支长矛、无数把大刀向老王爷身上招呼,司马亮惨死(鬓发耳鼻皆悉毁焉)。  负责逮捕卫瓘的则是清河王司马遐,他带领的一名军官叫荣晦,以前是卫瓘的部将,因犯错受过卫瓘的处罚,这下正好报仇,把卫瓘及其儿子卫恒、卫岳等祖孙九人杀了个精光。只有卫恒的儿子、美男子卫玠和哥哥卫璪,因病去外地就医不在府内,才侥幸躲过这场劫难(帅人自有天相),才成就了最后“被看杀”的千古佳话。  一日之间,两辅政老臣死于非命,朝野震动。  被怨恨冲昏头脑的司马玮现在也有点清醒了,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司马玮的后背只抽冷风。岐盛劝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进宫内除掉贾南风一党,再把所有的罪名安在贾南风头上,这样安定天下民心,咱们就赚了。  但司马玮报私怨时很有种,现在却下不了决心了。这也就注定了他仅有资格做一个棋子。  太子少傅张华,是司马炎时的重臣,目睹了宫中乱局已告一段落,觉得该收尾了,于是入宫对贾南风说:司马玮杀掉司马亮和卫瓘,淫威正盛,皇帝怎能安心治理天下?应该以擅杀之罪诛之。  贾南风乐得快笑出声了。她马上草拟了诏书,到傻儿皇帝那里盖了玉玺,命令禁军将领王宫带着诏书去逮捕司马玮。  王宫带着诏书到了司马玮府中,宣布: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现皇帝命令我来逮捕他。司马玮的士兵们一时不知所措,更有蠢蠢欲动者。气氛一时非常紧张,这时,王宫拿出了一样东西,司马玮的士兵见了这东西,呼啦一下都散了。  王宫拿出的是一面旗子,旗子上画着一只野兽,这只野兽的身子像老虎,头像狮子,白毛黑纹,尾巴修长。  此兽叫驺虞,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非常仁义,不吃其他活的物,只吃自己死亡的物。画有驺虞的旗子就叫驺虞幡。西晋宫廷中有两种皇帝专用的旗子,一种叫白虎幡,一种就是驺虞幡。白虎幡用来督战,驺虞幡用来解兵。  被驺虞幡解了兵的司马玮成了光杆司令,束手就擒,被押至闹市问斩。直到这时,很冲很天真的司马玮还拿出藏在怀中所谓皇帝的密诏,流着泪解释密诏的“本意“,声称自己只是奉命行事,是冤枉的。但一切都已晚了,二杆子玮哥,最终身首异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五百多年之后,也有一个这样的二杆子身首异处,他的名字叫韦昌辉,太平天国的北王,天京事变中最活跃的刽子手。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个残忍的刽子手,又是个野心家,那么,除非你利用别人,结局可能是至尊;如果是被利用,最后结局只有身首异处。当今西南某地那个曾经的打黑英雄的结局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再说裴楷,就在楚王司马玮逮捕司马亮和卫瓘当晚,裴楷因与司马亮和卫瓘的姻亲关系,也被司马玮列入了必杀的黑名单。  裴楷长叹一声:尼玛坑亲家啊!我这都结了些神码亲家!无奈,他连夜跑到岳父王浑家躲了起来,并一夜间连换了八个藏身之所。   等到楚王司马玮被杀,九死一生的裴楷又一次加官进爵,被封为中书令,中央最高长官之一,与张华、王戎等人共掌朝政。  但是,历经两次生死,又痛失次子的裴楷,早已看透了宦海沉浮,福祸无常。他真的倦了,但盛名在外的他想退出江湖又谈何容易?他多次上表表示隐退,甚至搬出岳父王浑向朝廷说情,朝廷还是不准许。谁叫你长的帅又这么有才呢?  “玉人宰相“裴楷最终卒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即291年,年55岁。  《晋书.裴楷传》中记载裴楷死前有异兆:说裴楷家中的厨师在做饭时,忽然发现米下锅后,不是变成拳头的形状,就是化成血,有的还变成了青菜。不久,裴楷就去世了。  当然,这些都是杜撰,因为《晋书》中不止一次靠杜撰名人死前的所谓异兆来为名人描上一层神秘色彩。譬如在《晋书·卫瓘传》也发现了卫瓘死前出现所谓异兆的相似的记载:家人炊,饭堕地,悉化为螺,出足而行。寻为贾后所诛。   风姐一石数鸟,把对手一个个除掉,傻儿皇帝丈夫被她牢牢掌握在手心之上,从此开始了她的专朝时期。  平心而论,凤姐专朝的近十年时间,在张华等人的辅佐下,西晋的政局还是相对稳定,经济社会方面发展还是不错的。  但凤姐毕竟不是普通的女人,她专朝后,眼光开始放高,傻儿皇帝丈夫已早已不入其法眼,生活上也愈来愈荒淫放荡。  她的固定情人叫程据,是个御医,后来因侍凤有功,被提拔为皇家医院院长(太医令)。后来,凤姐干脆派人到民间大肆搜罗健美的少年,秘密送到宫中供其淫乐,淫乐完后再秘密杀掉,试图掩盖秽行。  但有一帅哥却在侍凤完后有幸活了下来,使凤姐约炮美少年的事被民间狗仔队获知,一时间,民间、朝野上下沸沸扬扬。  此人姓张,家住洛阳城南,是一名地方小公务员,长的非常帅。  一天黄昏,张帅哥外出公干回家,路上碰到一辆豪华大车,一个衣着华丽的老太太从车上下来,上来给自己行礼,并问:帅哥可是城南的张小哥?  张帅哥说:是呀,你怎么认识我?  老太太说:实在是有事相求才打听到你。我家小姐,乃富贵人家千金,但最近得了一种怪病,巫师讲应找家住城南的少年来驱邪消灾,麻烦您跟我走一趟,事后必有重谢。  那时不像现在坑蒙拐骗的多,张帅哥又天生有正义感,就满口答应了,然后就上车被装进一个大柜子子里。  张帅哥在柜子里感觉被运行了约十余里,过了六七道门,才被从柜子里放出来。他出柜一看,到了一个琼楼玉宇,富丽堂皇的地方。  张帅哥感叹,真是富贵人家。接着就被招待了一顿热水澡,水中香气袭人不说,还有几个身材火辣的美女给他搓澡,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小公务员哪享受过这种待遇,张帅哥爽的呲牙裂嘴的。  洗完花澡,张帅哥又被带进装修豪华的房间,被招待了一顿美味佳肴。  张帅哥正幸福的快到半晕厥状态等的时候,进来一个穿着极其华丽的女子,大约三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矮小,脸色青黑,眉后还有一块胎记。  此人长的虽不好看,但没见过大世面的小公务员张帅哥觉得此人很有威严(当然威严,这是当今皇后),于是迷迷糊糊的就上了床,颠鸾倒凤去了。  这样,张帅哥忙活了几晚,觉得帮人治病的义举也完成了,就要求回去。那个女子也答应了,临走时,女子给了张帅哥很多财物和华丽的衣服。  张帅哥被送回城南,第二天上班时,领导发现他莫名其妙失踪几天,平常穿着普通的他今天又穿金戴银的来上班,就怀疑他没干好事。于是命令人将其按住一顿板子,张帅哥吃痛不住,就把自己的奇遇描述了一遍。  也怪凤姐的特征太明显,众人听完张帅哥的描述后都大吃一惊---这女人不是丑女皇后贾南风还能是谁?  民间狗仔队义务将此事一宣传,再加上最近洛阳城经常有俊美少年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民间、朝野都知道了凤姐约炮民间美少年并杀人灭口的事。  可能张帅哥人长得实在太帅,凤姐不舍得杀他,才幸运的活了下来。  在对程据、张帅哥等人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时,又为他们的壮举所感慨—面对如此的枕边人,定是次次靠想象才可完成侍凤之举,该是多么悲壮的事啊!  不过由于凤姐的皇帝丈夫是个傻子,不知道自己被戴绿帽子的事,朝臣们对此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结果,忘乎所以的贾南风越玩越大,最后玩爆了,也把自己性命搭进去了。  此事与她的外甥,金谷文学社社长贾谧有关。  傻儿皇帝司马衷的太子是司马遹,就是晋武帝司马炎非常看好,并隔代指定为接班人的那个聪明伶俐的孙子。贾谧借助姨母凤姐的势力,飞扬跋扈,即使在太子东宫侍讲与太子司马遹下围棋时,也乍乍呼呼,态度倨傲,和太子争抢棋子时丝毫不让。  司马遹的十六叔、成都王司马颖当时在场,看见贾谧如此没有尊卑之分,便当面叱责他。贾谧恼羞成怒,跑到姨母贾南风那里告了司马颖一状。凤姐偏向外甥,立马下诏派司马颖出镇邺城,赶出京城。  司马遹、贾谧当时都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互相看不顺眼很正常,但有一件事令二人彻底翻脸。
  大臣王衍(高人,后有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才色绝佳,小女儿长的稍微差些。但在贾南风的偏袒下,贾谧娶了王衍的大女儿,王衍的小女儿则给太子司马遹当了妃子。  漂亮的给皇后的外甥当媳妇,丑的给我?堂堂太子司马遹心中由此愤愤不平,开始对贾谧冷嘲热讽、爱理不理的,贾谧进宫拜见他,他直接把贾谧晾在屋里,自己跑出去跟宫女们做游戏。  贾谧本来就没摆正自己的位置,觉得自己受了太子的戏弄,很委屈、很伤自尊,就跑到姨母凤姐那里造谣,说:太子想废掉你,并尽杀咱贾氏一族。  贾南风其实早就想废掉太子司马遹了,因为司马遹不是她亲生的。她这种狠毒的女人,怎会允许自己丈夫跟别的女人的生的儿子将来当皇帝?  贾南风与晋惠帝司马衷共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但她早就选好了司马遹的替代者。  此人是贾南风妹妹贾午的儿子。原来,贾南风曾弄了些丝绸棉布什么的塞到衣服里,对外诈称自己怀孕,后把贾午的儿子抱到宫中,当作自己生的,取的名字也很有深意---司马慰祖。慰祖,既是终于有了男孩可安慰祖宗的意思,又是“为祖“的谐音,为了哪个祖宗?当然是他们贾家的。  当然,凤姐的这个小把戏没瞒过大臣们的眼睛。  凤姐不但准备好了司马遹的替代者,还开动宣传机器宣传司马遹的失德。  《晋书》上记载,长大后的司马遹不爱读书,当年聪慧无比的少年,经过几年宫廷奢糜生活的影响,开始变的顽劣不堪。整天跟一帮太监宫女嬉闹,最爱玩的游戏是在宫里设市场卖肉,还练就了一身绝技,切下的肉他拿在手里掂掂,就能估出斤两来,放秤上一称,几乎不差。  名将杜预的儿子、太子中舍人(掌太子宫文翰)杜锡想劝劝太子好好学习,结果某天进宫陪太子,往自己常坐的坐垫上一坐,屁股顿时针扎一样疼。跳起一看坐垫,可不针扎一样疼嘛,坐垫上满是竖着的针。不用说,这是太子司马遹的杰作。  但在我看来,少年顽皮不过是天性使然,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小毛孩就必须有中年男人的成熟稳重,成熟稳重是经过岁月积淀才能有的东西。  宫廷内摆摊卖肉,不过是小孩常玩的过家家游戏,何况不是每个小孩都有准确估斤两的绝活。在老师坐垫上放针,是过份了点,但也是小毛孩顽皮天性使然,笔者的初中英语老师,当年上课时就没少被同学们摸在她凳子上的胶水粘屁股,但这个老师也仅仅是嗔怒一阵,并不去深究是谁干的。  而且,司马遹的顽劣,肯定有贾南风的功劳,因为她是皇后,是太子教育的责任人之一,估计她是不会给司马遹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  太子的这些小毛病被贾南风抓住,那就成了大失德了。贾南风对外大肆宣传太子无德,再加上她整出个假儿子的事被看破,于是朝廷内外都预感贾南风废太子是早晚的事。  这次贾谧来告状,点燃了贾南风废太子的导火索,她为此成立了废太子领导小组,自任组长,副组长有两人,一个是贾谧,另一个就是古今第一美男潘安(潘岳)。  贾谧、潘安都是金谷文学社的成员,即是笔友,又是酒肉朋友,但至于潘安参加废太子领导小组,是出于哥们义气,还是趋炎附势,或是被威逼,现在已辨不清了,趋炎附势的可能性大些,反正不管怎么样,他是参加了。  299年12月,太子司马遹的长子病了,司马遹正在为儿子祈福,忽然接到皇帝密诏,令他立即入朝。司马遹到了宫中,侍者叫太子在旁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打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