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为什么会被称为是嘉定最好的跆拳道馆课堂

跆拳道课堂教学浅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跆拳道课堂教学浅析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跆拳道是最好的课堂
跆拳道是最好的课堂
跆拳道的以礼始以礼终所有的父母都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受教,跆拳道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学会这一点。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不断提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观察和效仿最好的队员并采纳教练的建议。跆拳道将提供一个机会帮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关注教练的重要性。不仅当他们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被解决,而且其他孩子的问题被解决的时候。孩子们能够越发迅速地注意到细节,那么他们也将完善自己并且充分发挥其潜能跆拳道的精神意志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这项运动,希望孩子能够把跆拳道的精神带进日常生活中,以增加她们的自信心及独立性,为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打下基础。作为一门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的体育项目,跆拳道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的压力,在劳逸结合中改善他们的学习精神状态。跆拳道的亲子体验跆拳道不仅仅训练孩子的体能,也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机会。父母偶尔的能够出现在训练场,聚精会神地观看孩子们训练,不仅能让孩子感到支持和鼓励,这也可以让家长观摩学习到更多。父母将会注意到:孩子如何与队友互动、教练如何处理不同的情况、孩子只是玩玩而已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此外,父母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是真正享受这项运动或是可能更愿意做别的事情。作为父母,当我们将观察所得转变成教导孩子的重要参考时候,就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运动和生活中更好地成长。孩子们参与跆拳道运动的目的是获得乐趣、健康和锻炼,发挥他们待发掘的潜能。同时,也是孩子学习和锻炼那些将来可以运用到人生各方面技能的绝佳机会。作为父母,必须确保利用好跆拳道创造的机会。跆拳道的每一个动作对准确性、速度、力量及控制能力的要求很高,非常能练就训练者勤奋、顽强、虚心好学的意志品德,同时也对增强孩子体质,增高及加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跆拳道是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练习的运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生活愚乐!愚中了解大智慧
作者最新文章网络课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莆田赶集 &
莆田最好的跆拳道,散打培训班招生中!
联系人:汪教练
天龙跆拳道暑期散打班,跆拳道少儿班,青少 年班 ,女子防身班火爆招生,报名开始了!七月一号前报名优惠多多!并有精美礼品赠送,欢迎散打,跆拳道爱好者前来免费体验,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白天班 周末制 晚上班
其他职业资格
白天班 周末制 晚上班
莆田天龙跆拳道成立于2006年,莆田天龙跆拳道融体育,文化,教育为一体,开设有少儿班,青队少年班,成人班,散打班,暑期班。专业的师资 力量,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所有教练全部通过国际跆拳道联盟专业黑带认证。先进的教学模式,规范而合理的分班模式。让教练能照顾到每位学员,采用国际跆拳道最新教学内容,WTF跆拳道专业黑带教练授课。
白天班 周末制 晚上班
其他职业资格
白天班 周末制 晚上班
莆田天龙跆拳道成立于2006年,莆田天龙跆拳道融体育,文化,教育为一体,开设有少儿班,青队少年班,成人班,散打班,暑期班。专业的师资 力量,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所有教练全部通过国际跆拳道联盟专业黑带认证。先进的教学模式,规范而合理的分班模式。让教练能照顾到每位学员,采用国际跆拳道最新教学内容,WTF跆拳道专业黑带教练授课。
定向推广(按点击付费)
•&无点击不收费,免费获得展示机会
•&页面右侧、底部独立展示区域
•&排除无效点击,每次点击都物有所值
•&点击记录可查询,深入挖掘潜在用户(86)高效课堂建设
我的图书馆
(86)高效课堂建设
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篇
一、高效课堂下的常规要求
二、高效课堂操作5大核心技术
三、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四、课改到底改什么
五、一场改变学校命运的课堂教学革命
六、回到教育的原点看“高效课堂”
七、他竟然这样上课
八、课堂教学效率有三个支撑点
九、高效课堂的“艺术”和“技术”
十、山东省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十一、如何进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十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十三、中国目前被关注的九种课改模式
十四、盘点成功教学模式,我们从中应借鉴什么?
写在前面的话
“课堂教学改革年”酝酿之初,当我们思考怎样拟定活动目标、任务、内容、措施和要求时,创新课堂模式、重建课堂文化、打造高效课堂、转变质量增长方式等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重复闪现在脑海而又一知半解。当想找一些与此相适合的解读书籍时,竟发现书架上的相关专著或教材似乎与阅读的期待相去甚远。很多书倒适合大学本科生在教室里安静地琢磨,而且一定要有期末考试作为威胁,否则这些书很难说有多大的可读性。于是求助于网络,还真发现了很多有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内涵的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好文章。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年”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将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为了使大家对“高效课堂”的原理及建设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现将收集到的关于高效课堂理论和建设的部分文章经过整理,编辑成“高效课堂建设理论篇”、“高效课堂建设反思篇”、“高效课堂建设评价篇”、“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篇”辑录于此,以飨有志于高效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同道朋友。
&&&&&&&&&&&&&&&&&&&&&&&&&&&&&&
高效课堂下的常规要求
作者&& 倾听花开
一、每天制定高效学习计划,并自我检查落实情况。
二、课前准备好需要的课本、笔记本、导学案、双色笔等学习用具。
三、自学(独学)
1.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
2.翻动书本、学案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
3.独学过程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独立完成。
4.遇到与己无关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
5.独学认真思考,阅读教材,参考资料,独立学习,全面完成习题,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学案,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或疑问。
6.导学案的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
四、小组合作(对学群学)
1.小组合作交流,依由小到大的原则,即对子——分组——整组;
2.对子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与结对子的同学进行交流、解惑;
3.小组交流。把与自己结对子的同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
4.交流时声音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组交流起立时,不要拥挤。
5.学生交流离座,要把凳子轻轻放入桌下,便于交流活动。
6.交流时,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反对缄默不语、麻木迟钝、人云亦云的依赖心理。
7.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嘻戏、玩耍。
8.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切忌游手好闲。
1、动作要快,过程中动腿不动嘴,展示的同学,要照顾到全面,迅速进入“角色”,展示开始。
2、聚焦时展示者站在聚焦处,便于展示及听展者倾听。
3、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展示者】
1、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
2、展示者面向全体,讲解时要用教棍等必要讲具,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3、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念答案。
4、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5、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6、板示者书写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听展者】
1、听展者,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2、听展者,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3、听展者,盯住展示者和板面认真倾听,不许左顾右盼,不许低头,不许玩笔、尺等各种小东西,更不许暗中做小动作。
4、听展者,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
5、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填补。
【对抗质疑】
1、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2、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3、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4、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1、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2、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3、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六、巩固提升
1、在穿插巩固时,组内要互帮互助,做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争取全面收获。
2、在穿插巩固时,认真更改错题,填补遗漏知识点及新生知识点,全面完善学案。
3、达标检测时要严肃认真,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独立完成检测题,真实反馈学情。
4、每天上完课后要及时整理导学案,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纠错本上。
“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做好回顾积累,才能巩固学习效果,扩大学习效益。
1、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为本学习小组的成功做了多少努力,今后应该怎么办?
2、对本课的内容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对子组,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
3、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纠错是学生的知识“背囊”,是期末和初三复习的最佳资料,学生要将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点,特别是通过同学的帮助,老师的点拨才理解的东西,重要的解题方法,规律性的东西,自己的体会,感悟,都要记录在纠错本上,将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在纠错本上,并提醒自己不要重复犯错。
八、其他常规:
1、导学案使用:
按照学习目标、方法提示独立完成导学案,对重点、难点及有疑问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根据导学案确定展示活动,紧扣学习目标,重难点为主要展示内容。
2、双色笔运用:
突出重点内容。如蓝红双色笔,蓝色标记一般知识,红色标志重难点、易错点及拓展知识等。
①板书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或多色粉笔,突出重点内容。
②板面设计规范合理、清楚美观,作图科学、横平竖直、图文并茂。
③板面是反馈、拓展、交流、展示的平台。板面利用自然,想写就写,尽情挥洒。
4、板面设计与利用:
用记号笔画格,用数学教师的教具三角板量尺寸,格与格间距6--6.2厘米,宽度48——50厘米左右,每组一共三各板面就足够使用了,每条黑板横行写8—10个字。为了板面利用的整齐划一,前板、侧板、后板,从第几格开始书写,要作出统一的规定,不要随心所欲,想从那行写就从那行写,不要靠边儿靠沿儿,如果内容或文字很少,写在本组三块黑板中央即可。
①用好彩色粉笔,有助于强调重点,有时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以白粉笔为主,用黄粉笔强调重点字词或语句,用蓝或红粉笔在文字下划线,使用固定的三种主要标记色,如:白黄蓝或白黄红,可灵活掌握。
③色粉笔的使用不要过多,否则不仅没有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还会给人眼花缭乱之感,影响板面整体效果。
6、纠错本:
及时将错题难题整理巩固到纠错本上,对纠错本上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充分理解、会答。
高效课堂操作5大核心技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
教师角色能否转变到位,是决定课堂能否真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请老师们认真体会这句话,千万别在形式上显示出“一传”了,却仍然扮演着实际的控制者角色,那这样的课堂不会有“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有些教师很困惑,说我也放手了,就是活不起来,可能原因就在这里。我一直在讲,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不敢完全彻底地一放到底,就不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无法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威力,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从“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中生发出具体的操作技术的,而前提必须是“学权归属”于学生!教师不是讲师,但教师一定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的重要他人,更何况,教学手段不应该只有一个计已穷的“讲”!只会讲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称职的好教师!、
教师不是讲师,那他是什么?准确地概述,教师是一个学习“环境者”,或者说教师即生态,他是为学生的发生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你只要能“胜任”这样的角色,接下里发生的课堂基本不会太差。老师们,如果你读到这里开始有所感悟的话,就知道传统名师的表演课,是完全与我们的主张背道而驰的,当然更是“反学生”和“反学习”的,反学生的能叫以人为本吗,反学习的能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吗?
讲的课堂、表演的课堂显然是低吸的。那么,教师如何能上出高级的课?
在“唯学”的观念到位之后,我以为要做好5个一,你可以把这叫做“李五一”。
简单说来,第一,要编制一张导学案,即指导学习的设计,简称“导学案”,导学案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导学”性,因此导学案要承载着学习的规律和知识的规律,而不能是习题集;
第二个一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即同质结对,异质同组,让学生有困难找组织;
第三个一是给学生一个学法指导,即先独学,再对学、然后群学;
第四个一是要有一个课堂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尤其是展示,展示即暴露,不暴露问题又如何反馈?反馈要做到有的放矢。展示是教师做学情调查最主要的方式,千万别轻视展示,高效课堂还有个别名,叫展示课堂;
第五个一是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即学会不会的。教师千万记住,“学会不会的”这句话,知识无限、生命有限,以人为本就是要珍惜学生的学习时间,准许学生不在已经会的知识上花费宝贵的时间。
当然高效课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系统,既然是系统则不止以上5条,但这5条真的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访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中国教师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和实验的王敏勤教授。
●王敏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实验”,其实验学校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
决定课堂效率的四大要素和六大关系
中国教师报:王教授,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您认为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敏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系统工程,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个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
王敏勤: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四大要素、六大关系的和谐,就是和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课题组几年来围绕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简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中国教师报:一个设想是什么?
王敏勤: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时间,如果学生课内课外都是忙于预习、复习课本上的东西,就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两个支点是什么?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和谐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来实现。
中国教师报:三个途径是指什么?
王敏勤: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
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中国教师报:“说教材”怎么说?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地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一遍完成,要反复讨论,烂熟于心。所以我们的实验学校提出要“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现在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开展了说教材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效果很好。
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知识树”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树”?
王敏勤:“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我现在提出“用知识树绿化课堂,用知识林绿化校园”。许多学校做得很好,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灵宝市第四中学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和宣传栏里都喷绘了各科的“知识树”,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教材。
中国教师报:“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我们主要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15日我们在天津市静海一中举办了高中九门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51名老师同台献课,每一教学内容都是由三个省的老师来上,然后是专家评课。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听课的人当堂填表,会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和在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差不多。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就能探讨哪种教学模式效率高。不管白猫黑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好猫。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地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每个学期还要把课例分析汇编成册,或电子版,或印刷版,便于老师们参考。这是一笔财富,后来再上课的老师讲到这一课时看一下前边的课例分析,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启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
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中国教师报:四个问题是指什么?
王敏勤: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中国教师报: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王敏勤:我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谐教学实验,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谐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我不主张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课改到底改什么
一提到“课改”,有的老师第一反应是“瞎折腾啥呀——我都教了十几年了——教材倒背如流,讲起来头头是道”;有的老师看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也想改,可不知道从何改起;也有的老师在“课改”的过程中,不相信学生,舍不得放手,在扭扭捏捏中画虎不成反类猫。那么,课改到底改什么,如何改,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到杜郎口采访。
让人激动得落泪的课堂
赵林女士是新疆的语文高级教师,因为读了李炳亭先生的《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杜郎口旋风》、《高效课堂22条》等书籍,又在网上广泛阅读杜郎口信息,最终耐不住那份好奇,自费到杜郎口中学考察。赵老师说,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不是耳闻目睹,怎么也不敢相信“学习居然可以如此快乐,课堂居然可以如此精彩”。
赵林第一次到杜郎口是09年的春天,她是带着满腹疑问与困惑前去的,她不相信“零作业而升学率还百分百”,她不相信“老师不讲学生照样能学会”,她还不相信“学习可以在狂欢中完成”。
可到了杜郎口的课堂,赵林被深深震撼了,她说:“教了那么多年学,习惯了‘一言堂’,也接受了‘生本说’,可把学生解放得如此彻底,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得如此高涨,课堂如此激昂,学习如此高效,真是奇迹!”赵林在听一节历史课时,激动得落下泪来。她说:“那些孩子太可爱了,发言是那么踊跃,神情是那么专注,表现是那么自信——我们的孩子也完全可以享受得到啊,老师怎么就不给他们机会呢?”
去年九月,赵林毅然决定将13岁的独生儿子送到杜郎口学习。三千公里的路程啊,来回坐飞机都不容易。但赵林说:“我那儿子个性太强,很有主见,最不喜欢老师夸夸其谈,又因为迷恋网游,转了三家学校,越转越厌学。我相信杜郎口能教育好我的孩子,更相信我的孩子会在杜郎口获得新生。”
学生何以能如此地狂欢
赵老师的孩子叫李然。李然初到杜郎口即受到特别的关注,不仅班主任嘘寒问暖照顾周到,宿舍管理员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李然虽然想家,想念新疆的小吃,但他适应能力特别强,很快与同学打成一片。杜郎口的寄宿制生活将李然的生物钟调整得极有规律,定时醒,按时睡,没有可能上网吧,也没有空闲烦恼。李然说,上课紧张得如网游冲关,稍有走神就跟不上节奏。再说了,时时有人盯着,经常需要交流,还要走动、爬黑板、到聚焦处展演,根本没有打盹的可能。
记者问他喜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李然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
“为什么喜欢?”
李然说:“乐呗!你看我们上课多自在,走来走去,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可以倾听也可以分享,简单的问题自己就能学会,稍复杂的问题在小组内也能解决,剩下难的问题,听听同学来讲解,感觉特别受用,老师偶尔的插话,我们都特想听……”
记者:“我只问了一句,你咋那么能说呢?”
“呵呵,锻炼出来了,我们同学比我能说的多得是。‘能说会道是生活的需要’,瞧,这墙上都写着呢。”
这回轮到记者乐了,墙上还真写着这句话,下一句是“不敢展示是进步的大敌”。
李然说:“杜郎口没有作业,但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好多事情都是自己想去做。想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就得多下工夫;想给别人挑错,就得认真倾听;想比别人优秀,就得多付出汗水(这一句又是墙上的标语)。”
课改就是改思想
崔其升校长说:“反思三年成名师。”杜郎口的教师每周都要公示“收获、不足、措施”,每天还有两次反思会,这种“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的精神,或许就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某某某(点名道姓)老师,你的课上,有一个问题,分明有两位同学会,你嫌他们说得啰嗦,没有耐心启发,而是直接将答案讲了出来,这很不好!”批评者毫不顾忌情面,挨批者也视为理所当然。
“张某某老师,你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板面的利用率不够,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你又没有有效地解决,你这节课得0分!”张老师即刻出列检讨:“展示不够充分是因为预学时间不足,我不该为赶教学进度而违背教育规律。严格是最大的关爱,批评是最好的福利。我一定听取领导的训示,及时改正,想法弥补。”如此直来直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双方胸怀坦荡宠辱不惊,但听者却心领神会受益匪浅。
当然,杜郎口的反思会并非批评会,它还是提高会、促进会、交流会,甚至联欢会。杜郎口的反思文化已经上升到教育信仰的高度,无论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那么的坦诚,那么的令人信服。老师借助这种反思,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反思会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务实为上。有经验的总结、挫败的教训、心得的分享,也有时事的关注、学法的探讨、问题的交流,有时,还会安排两个节目,为老师们减压、助兴。
所有的反思都围绕着“学生、学情、学法”进行,“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是杜郎口的宗旨,“一切从学生出发,激励、唤醒、鼓舞”是老师的使命与责任,“满足好奇心与利用展示欲”是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
张代英副校长直言:“课改就是改思想,改什么思想,就是变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并围绕‘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蝶变”的阵痛
今天的杜郎口,风光无限。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早已突破了50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外出报告讲学已达3000多人次。去年暑假期间杜郎口中学外出仅飞机票费用达28万多元,这一切都使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感到:做老师真好,做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更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如冰心《成功的花》诗中写得那样: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杜郎口中学业务主任徐利,谈及当年的课改阵痛,仍然万分感慨。徐老师课讲得好,教学成绩出色,课改前即是学科带头人。但在变革初期,徐老师相当保守,甚至找崔校长理论,要求停止课改。他认为:当时的状况,是摸着石头过河,光“讲”都接受不了,不“讲”怎么行!这种模式,可能对文科还行,理科是绝对不行。认识上的冲突给了徐老师很大的压力,他找过崔夫人谈想法,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还争取过妥协,想把初三数学放一放,其他年级科目先搞。
崔校长大手一挥,坚定不移地搞课改。认准的路,必须走下去。可满是泥泞的课改小路,谁也不知通向何方。真正让徐利转变思想的还是一次“开会”,当时正学“圆”,徐利认为,没有老师是不会有学习效果的,匆匆布置了任务就开会去了,没想到,开完会回来,孩子们给了他大大的惊喜——初三几何切线的证明,孩子们想出了11种解法,让老师都傻眼了。就这样,给孩子一个机会,给孩子归还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在“课堂驾校”的培训会上,作为课改专家的徐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们,深有感触而又略带自豪地说:“教改最难改的是老师的理念。越是好车,在高速公路上调头越慢。在传统课堂上讲得好的老师一但调过头来,照样跑得快,因为你知识储备好啊!”
谈及课改“众师相”,张代英副校长第二个例子就举了物理老师刘桂喜,说刘老师属于“痛苦的执行派”。刘老师为人忠诚厚实,特别敬仰崔校长,校长既然下令了就要坚决执行,可执行起来又是那样地痛苦,直到有一天,完成破蛹化蝶的蜕变。现在的刘老师已是名校中的名师。
杜郎口给参观者的启示
安徽省利辛启明中学的苏岐校长带着两位副手,第三次到杜郎口取经。苏校长说:“杜郎口太值得学习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复制成功。”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苏校长还到茌平县三中去追踪杜郎口的毕业生,三中的老师告诉苏校长,杜郎口的学生后劲足,综合素质明显优越。
“杜朗口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让教师意识到‘教’的功用不过如此,离开了老师的‘教’,学生照样会学,而且能学得更好。杜朗口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不可一世的权威消解了淡化了,还原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河北省固安县英才中学校长何志杰如是说。
“教育改革就是解放自己,让学生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来自云南大理的孙华祥老师在杜郎口考察了一个月,他说杜郎口的“捆绑理念”最值得学习——班主任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体,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只有一个团体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努力,都要有一种危机感,在这种环境下,迫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努力学习,不给组里拖后腿。
“杜郎口教学模式,摸透了课堂实质。”广州市玉岩中学的王秋川深有感悟,“评比是武器,评比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评比,就会有积极,就会有先进,就会有榜样,就会产生引领的作用和效果,就会形成一股积极上进、勇于改革之风,正是这股潮流在推动课改。”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右后旗一中李芬评价杜郎口: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其中的“预习、展示、反馈”无一不是从学生角度提出的,这种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观念。这种形式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要学什么”。只有首先转变思想,才能带来行为的变化。(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一场改变学校命运的课堂教学革命
——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学改革纪实
一天,数学教师张素民到市里去上优质课,委托另一位老师临时照看一下自己的班。“去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打鼓呢,这位老师不是教数学的,怎么办呢?又不能耽误课的进度,就让两个课代表组织学生学习吧。”
做完课,张素民急匆匆地赶回学校,看到了下课前课堂里的一幕:课代表在黑板上出示一种解题方法,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小李和小刘两位同学还冲到黑板前写出两种更简捷的解法,让同学们恍然大悟。
“学生讲课的效果,确实让我意想不到。”张素民充满了感慨,“有时候老师走的是那种习惯性的路子,形成了思维定式;但学生不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新的知识内容,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思维。”
“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发展这种思维。”
老师们所津津乐道的教学方法,就是他们自创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
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是一所村联办学校改制而来的四年制初中,位于城乡接合部。1998年刚转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时只有6个教学班(三年制)。2005年以前,学校都要组织一班人到濮阳的各个县走村串户拉生源。如今,每到招生时节,校长也成了需要四处躲藏的人了。
这样的变化就得益于学校推行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即把课堂教学分为: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
推动这项改革的是2005年走马上任的校长孙石锁。
之前,孙石锁已有8年中学历史教师、8年市级教研员和8年市实验中学业务副校长的经历。24年的历练,形成了他对教育的深层思考和独特理解,而四中这一平台,让他终于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得先让学生有“问题”
初中的课堂,总的来说,还是太死,太沉闷。这是孙石锁到四中时的最深感触。“老师没精打采地讲,学生没精打采地听。课堂里一点生气都没有。”
经过对国内一些先进教学经验的无数次考察和学习,孙石锁意识到: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太“死”。二者都不适合四中的现状。
“要搞活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主导性不能丢。我们就搞一个‘半死不活’的。”
2007年春季开学伊始,学校搞起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检测”的三段式教学改革。
之后,孙石锁一堂课一堂课地去听,结果令他“啼笑皆非”。老师们的三段式五花八门:有的是“满堂灌”,有的是“满堂问”,还有的是学生“满堂跑”。
“小组内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互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孙石锁很是焦急。
关键是老师也不知道让学生“动”什么。
“跟我们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哪。”现在说起来,孙石锁还是不停地搓着手,显得很激动。
是啊,一上课就“动”,就讨论,没有内容!没有载体!“互动”什么呢?
都是因为不明白“互动”的功用。孙石锁和老师们仔细研讨之后,觉得互动其实有两个特别大的好处,第一,发现问题;第二,交流看法,解决问题。问题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学生那里。得让学生先和所学内容接触,才能产生问题啊。
这样一分析,大家一致同意,有必要在“生生互动”前加上一个“学生自学”环节。一上课,先让学生自己看几分钟课本。看完了,让他们提问题,老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可是,这样的课听下来,离教学重点往往还有十万八千里。要照他们的问题走,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老师们干脆不理“自学”那茬儿,等学生自学完了,依然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讲课。
结果,自学归自学,互动归互动,检测归检测,牵强的三段。
听了几周的课之后,学校领导“慌”了:老师和学生还都是老样子,他们的主导性和主体性怎么就发挥不出来呢?
经过反复观察和多次座谈,他们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自学,老师没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于是,学校组织论坛,讲解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法。
这下,老师们开始“摸着门儿”了,也碰撞出了具有四中特色的学生自学“要领”。
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学产生信心。一节课的新内容并非完全都是新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理解。即便在自学中有不懂的地方,也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些往往是教材的难点,或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思考方法不对路等。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是需要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
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也就有了对学生自学的信任,学生自学就有了信心。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初期可以给学生出示完整的自学指导,并向学生说明自己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从什么角度提出的问题,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解决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就掌握了什么样的内容等。
第三,通过对标题、框题、结论、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的反复思考,提出问题,得出结论。然后再考虑对多数课题都适用的一般问题。如:这一段文字告诉了我什么,这一段在本节教材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一段我能提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的依据,等等。同时把自己整合、提炼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在自己的问题记录本上,以便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时完善、充实、释疑,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时,老师就可以只说出自学的内容和时间要求,把自学指导变为完全开放的或只出示一个粗线条的提问题的区域。
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比较乱,没有层次感,但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这时老师就稍稍给学生加一个限定。
例如,讲解语文《金色花》一课时,蔡欣欣老师就在自学提示中出示:“大声朗读课文,看你能在句义理解上提出哪些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学生的“自学之花”悄然绽放。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老师提出问题再灌输给他们,要好得多。”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
回归“教什么”的逻辑起点
学生真会自学了,提出的问题是很“厉害”的。
“他们会提出好多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原来老师只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就行了。现在,学生会问是怎么来的,能证明吗?老师给学生一种证明方法,学生能找出七八种来。”数学教研组长张素民就曾领教过学生的“能量”。
“以往讲课,总有一种‘如来佛’的感觉,学生无论怎么跑都跑不出我的‘手掌心’。因为,他们读完文章后就等着我提问题、给答案,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在我的意料和预设之中。一节课在我的掌控中平稳地从上课的此岸到达下课的彼岸。”陈晓丽老师说。
“可现在不同了,学生不像原来那样坐在船上悠然地听老师讲了,而是自己要跟老师一起去试水。”教科室主任朱群霞说。
这时候,老师就要考虑: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在哪些方面会出现问题,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怎样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不理解的地方;哪些地方不理解,应该怎样去点拨。
“老师要随时准备接住学生抛出的球,可有时候也接不住,说明我们在备课当中存在漏洞或不足。”朱群霞一针见血。
接不住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备课的范围小于学生的问题范围,存在盲点,课堂上就会措手不及;其二,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学生往往是发散思维,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若没有网络化思维,根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想了个办法:让教师写“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
什么是教学问题化教案?看看张铁军老师的历史复习课:《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问题化教案:
一、复习重点。
1.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所采取的革命模式及依据。
2. 苏联和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的异同。
二、复习难点。
俄国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问题的预设。
1. 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的道路有什么不同?根据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2. 学生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
(1)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中苏两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这种特征在两国的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共同表现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共同影响?
3. 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
(1)苏俄为什么用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在中国是如何变化的?
(3)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它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四、反馈练习。(略)
张铁军说:“教学历史事件,我要站在一个已经形成知识网络的大教材观下来设计教学。在这个时候,我会一直思考,怎么样提问题最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也在想。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出、怎么筛选,学生又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参是用不上的,按教参来教就太简单了。”
不仅是张铁军,四中的老师们都认识到,“必须预设学生会提到什么问题。当学生阐述不清的时候,老师要把材料明晰化,帮学生阐述清楚;学生提的问题比较笼统的时候,老师要把问题细化;学生提的问题跨度大的时候,教师也要能纵横驰骋,指点江山。老师的备课量是很大的,有些问题还真想不到,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了”。
确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此,孙石锁对老师们下了“狠劲”。
2008年寒假,孙石锁强迫老师做了一件很“不人道”的事,让教师利用寒假写完一个学期的问题化教案。每节课只写一个问题,通过集中备课,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奥秘,形成学科的知识网络。
开学第一天,孙石锁亲自检查每位老师的“作业”。
“刚听到这个想法的时候,感觉校长没有同情心,心里很不舒服,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但写完之后,再看这学期的教材,课本就变得非常薄了。上课之前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和原来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可以俯视教材了。”老师们笑呵呵地回忆起那件“痛苦的往事”。
2008年暑假,学校没有提出类似的要求,老师们都主动去写下一学期的问题化教案,这已经成为四中老师的一种习惯。
在四中老师看来,构建知识网络就如同编织一张捕鱼的网。其中,提取有效教学信息就是织网的线,而根据知识网络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渔网的网结。扎实地织好每一条线、结好每一个结才能编成一张牢固的“知识大网”,才能很好地覆盖学生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互动难,还是有办法的
孙石锁说:“课堂上有两种资源,一是教学内容,一是教学方法。光有教学内容,如果方法不行,老师讲课还是灌,从头灌到尾。”
在他看来,“教学内容问题化”是让老师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这是三段式教学法的主线;“双互动”则让老师明白自己该怎么教,让学生晓得自己该怎么学,是三段式教学法的外在表现。
根据孙石锁的设计,老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
首先是生生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自学之后的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使“双互动”有了稳固的支点。
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开始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海阔天空。”朱群霞饶有兴趣地回顾说。
“分组也是各行其是,谁上课谁分组。数学老师分数学老师的组,英语老师分英语老师的组,讨论的时候,学生满教室乱跑。”
后来,教务处组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一般是4人一个小组,实行一段时间后就基本固定了分组。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就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组内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基础差的,基础差的问题多一些。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理解一些低层次的问题。在师生互动时,老师就没必要再重复了,这样就节省了好多时间,为老师注入大量信息提供了保障。
“在组内,谁提的问题好,同学都觉得他了不起,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当老师问到我们有什么收获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成熟的东西很骄傲地提出来。”说起这些,学生的脸上挂满了成长的快乐。
这时候,老师把共性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这些可能就是老师这节课要升华的点,而且恰好被学生提出来了。
对此,语文教师蔡欣欣深有感触,“共性的问题提出来了,老师也有讲头,有可挖掘的地方。”
有时候,组内讨论之后认为是正确的,可能并不正确。这时候,教师针对错误的问题面向全班同学做一个分析,错误的认识就澄清了。
其实,互动时间不是绝对的,根据内容,有的时候长一些,有的时候短一些。
师生互动环节,一般就以某一个小组讨论的结果为模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和丰富。学生的问题,经过组内“淘汰”一轮后,也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从张素民老师这节《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y=ax2+bx+c(a≠0)
在b=c=0的情况下为y=ax2(前面已经做了复习),如果只有b=0,函数变成什么了?
生:y=ax2+c 。
师:那么这种函数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打开课本看46页到49页,学习时间大约7~10分钟。
生:y=ax2+c
当a>0时,对称轴是y轴,开口方向向上,顶点(0,c),最值有最小值c。
师:要想知道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想象什么就可以了?
生:图像。
师:为什么又成最大值呢?
生:因为开口向下(改正书写),有最高点(0,0),变化趋势是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他得到的结论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
师:谁还有其他的结论?
生:当c>0时,y=ax2+c
的图像可由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c个单位得到。
师:(强调)由谁得到谁的呢?
生:由 y=ax2的图像得到y=ax2+c
的图像。当c>0时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c个单位得到的图像。当c<0时 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下平移c个单位得到
y=ax2+c 的图像。
师:谁有疑问或者补充?
师:谁还有其他问题?(无人回答)我还有一个问题问大家,y=ax2的图像通过平移可以得到y=ax2+c
的图像,由后者可以得到前者吗,怎样得到?
在张素民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又要抓住时机适时地提出来,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预设问题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双互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无论什么模式,开放了,就活了
“三段式”并没有成为四中老师们恪守的“死教条”。
在教学过程中,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则发展出了各自的“变式”。
从下面蔡欣欣对《夏感》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便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的《夏感》,看看他到底爱“夏”的什么?(板书课题)。
1. 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第一段中“热烈”、“急促”、“紧张”作何理解?
(2)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为何作者在结尾处却说“黄金”?
(3)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
(4)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教师应准备的内容:文章语言分析。(略)
2. 生生互动,教师引领,解决问题。
三、整体阅读检测(略)。
四、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1. 学生讨论。
2. 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3. 描写夏之色,冬之色。
五、课堂小结。(略)
蔡欣欣的这节课采用了多次循环的“三段式”。第一部分使用自学、检测环节,是三段式的小循环。第二、第三部分呈现的是自学、互动、检测环节,此时的检测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的“保底检测”。第四、第五部分又一次呈现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这次循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夏之色”、“冬之色”以及让学生畅谈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属于“提升检测”。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三段式,形成自己的三段式风格,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孙石锁说。
根据这一目标,各个学科组都在探究自己的三段式,探究不同课型的三段式。
比如,数学组按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课型,设计成不同的自学方式。
在新授课上,自学有两种方式:一是看课本。具体要求是:黑体字重点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先做一遍例题,做完之后和例题对照。如果结果相同,就通过;如果结果不同,学生应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出错,错在何处。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第二种方式是实验。比如,身高与影子,不做实验的话,单靠学生的生活经验,会产生模糊的感受,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复习课上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首先要列知识提纲,形成知识树。原来是由老师提供提纲,现在由学生自己列,尽管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也是自学的一种方式。其次要总结常见的题型,明确用什么题型来考查知识点。
“开放性”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还体现在对课堂问题的把握上。
作为四中的英语教研组长,听课评课对尹璐来说是最平常的事。
“听课之后,我发现,上阅读课,让学生开放,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内容没讲完,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太多了,有些东西是以前讲过的,有一些是新的。放得太开,就好比早上让孩子去超市了,到晚上还没回来,究其原因,买的东西太多了。
“我一看,这样不行,得告诉学生买什么东西,啥时候回来,这要体现老师的教学组织应变能力。”
毕竟,开放不是“放开”,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后来,又强调合作和互动,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小的问题来回讨论,很耽误时间。本来一个小孩去买牙膏就可以了,结果派了俩小孩去了。这也是一种很浪费的步骤。每周听课下来,就发现教师提问时出现了‘放开却收不回来’的现象和‘为合作而合作’的假象。”
每次听课,尹璐都把发现的问题写下来,定期跟教研组的老师们总结、商量。就这样,“每经历一次失败,我们就边总结、边改进、边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三段式教学。”
开放课成为四中老师们的常态课。
就英语来说,很多老师拿出对话课来展示自己的三段式教学,因为对话课好讲,活动比较多一点。这种课一上出来就成功。
尹璐说,“作为教研组长,我不能也上对话课,要带着英语组把各个课型都摸索出来,我要先下水,对一些课型进行尝试。”
“上完之后,其他老师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让我非常受益。”
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名年轻教师,尹璐已经成为河南省名师,主持编写“初中英语入门教材”。2008年8月,她还在濮阳市英语教师培训中推广使用自己的“三段式教学法”。
“开放性”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好像没有距离一样,感觉很轻松、很自由。如果老师出错了,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来。”一位7年级学生说。
学生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也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在7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是一篇微型小说《借你一个微笑》。
“这篇课文我们在网上和杂志上都看到过,还被评为王牌小说,我很喜欢,就打印给几位同学,同学们都反映不错,但是自己不能完全读懂,我们就请求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想深刻地理解它。”语文课代表说。
“从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乐观、自信。”
有一位学生刚从县里的一所学校转到四中,他说起新的教学方式就滔滔不绝:“在原来的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我们在底下刷刷刷地记,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老师写一黑板,我们记一本子。”
“现在好了,老师先让我们自学,然后让我们讨论,一讨论问题就出来了。原来是死记硬背,在这里是自己探究、自己学习。”
“原来的课,我得配合老师,解决老师给我出的问题。现在,课堂是我的,我的问题老师帮我来解决。”学生兴奋地说。
对此,张素民深有体会,“如果老师总是控制课堂的话,学生永远跳不出这个圈子。现在的开放课堂更多是开发学习时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氛围比以前活跃了,教学实效也凸显出来,四中的教学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2008年濮阳市的中招考试中,四中取得了市直初中总平均分第一、总文化平均分第一、七门学科考试有五门学科平均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其他年级也不甘落后,在全市升级考试中,取得了两个年级总文化平均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这些,也许还不是校长孙石锁的最终目标。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记者&
钱丽欣& 余慧娟)
回到教育的原点看“高效课堂”
——基于泰山区省庄二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这几年,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省既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农村教育改革典型——杜郎口中学,又有成长着泰安市省庄二中、利津县北宋一中这样一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典型。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让小先生主宰课堂;北宋一中的改革名为“零作业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各有特点,但都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阵地。同时,在强力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我省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重视高效课堂的研究。
由此,关于中小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与交流,一时成为“显学”,似乎谈课堂教学改革必谈“高效课堂”。但人们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说的与做的,从校长、教师到学生,用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来概括,似乎并不为过。我对“高效课堂”做了一些调查和思考。这里,既有老师和学生的观点,也有我对省庄二中教学改革经验的认识。
一、认识高效课堂的原点:走出教育功利主义
“高效课堂”的提出与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事件,它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言必称“高效课堂”,与规范办学行为形势下比过去课程课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校长提出要抓“高效课堂”,不抓高效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升学会受到影响。因此,坦率地讲,“高效课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不能不说,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不能不说,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的科学建构形成了一种“原点”意义上的制约。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个非常蛊惑人心的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指什么?是“知识掌握”、“才艺培养”,还是“道德启蒙”、“社会适应”、“习惯养成”?显然,是前者。这与人们强烈的升学功利要求息息相关。
最近,网上疯传一份幼儿园大班的期末考试题:龙卷风可以分为几种?重庆谈判的时间是什么?美国邮政专用颜色是什么?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中药业的祖师是谁?朋友们看到题目之后纷纷投降,连博士毕业的妈妈都说:
看来咱这幼儿园都毕业不了,得回去重读了。
2009年,网上报道了《5岁女童被家长安排同时上12个兴趣班孩子崩溃撞墙》的信息。武汉一对父母暑假期间花1.5万元给孩子报了12个兴趣班,英语、心算、跆拳道、游泳、钢琴、国际象棋、舞蹈、画画、书法等,孩子每天周转于不同特色班,去学习各种所谓技能,没有自由玩耍时间,没有与同伴交往时间,令5岁女孩
“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自己的“兴趣”——功利的升学需要而已!
看了上面的报道,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起跑线较量的“起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孩子们面临的如此功利的教育环境而痛心疾首。仔细想想,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非要分出什么“胜负”的话,除了输在终点之外,没有那一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而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的社会适应性、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
这让我想起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幼儿园?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老者平静地回答:“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人生的起跑线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性的启蒙。人生没有输在起跑线的,都是输在终点的。而人生竞争舞台的失败者,最终不是输在知识多少的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人性启蒙的起点上。学前教育就是“三大任务”: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培育、社会性的培育。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终生幸福与发展奠基的教育。
至4日,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曾有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过去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我想,真正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响升学,而且会促进升学、保障升学。而且教育时程越长,育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升学的价值贡献就越大。这里,坚持育人为本与升学教育统一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实施素质教育,而愿走“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因为前者是新路,需要探索,有一定风险;后者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有时甚至学生考试成绩差些,升学率低些,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学校负责任,可以原谅。其实,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什么是教育家?说句通俗明白的话,远离功利的校长就是教育家。判断一位校长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养,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我认为,有四条重要标准:第一,深刻的洞察力。学校教育是为10年或20年之后培养人的。作为校长,你能准确而科学地预测未来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奠定基础吗?这是对各位校长最大的考验。第二,超越“世俗”与“功利”。校长对教育看得越远,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越大,对自己的挑战越大。超越“世俗”与“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世俗人的眼里,不正常的人才具有超越世俗的能力。第三,真爱孩子。真爱孩子,就不会追求短期的功利,就会更多地为学生准备终身有用的东西。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主张、实践。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你们有教育家情怀吗?请用这4条标准,认真审视一下自己。
二、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请看一位高中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有余,客观地讲新课程的理念老师们已记取了不少,比如现在看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那里会赫然摆放着这三项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再看课堂的实际操作,就发现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记取得多,领悟得少;摆放得多,实践得少。”
“让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这的确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地反思。”
透过这位高中老师的反思,我们不得不说,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全人教育的高效课堂观。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
(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5)刚上课的10分钟,这段时间很重要,要尽量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看了学生们关于高效课堂的精彩见解,面对现实中那么多死气沉沉、有时沉寂得让人发慌的课堂,我们这些教育者感到多么汗颜!学生们的认识多么正确,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懂教育。我们不能不大声高喊:学生没有兴趣的课堂不存在高效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资格谈高效课堂。
我曾经谈到,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最缺什么?缺乏兴趣、诚实和独立性。在学校里,我竟然很少看到真实的课程表,让孩子们何谈诚实?如此单调的学校生活,天天都超量上课、海量作业、考试地狱,还谈什么兴趣?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五分钟为单位控制学生的时间,还有什么独立性?而什么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做决定,那里还有什么责任感生成的土壤?而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独立性、责任感,奢谈什么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师生能够积极互动才算是高效课堂。
(2)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能力并养成依赖习惯,会使同学们对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得很差!并且同学之间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师一样上升到理论层面,举一反三完全没有办法做到!
(3)动不动就问就讨论,会让我们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难题时再去问,这样我们才会记住这个题,因为我们确实思考过了。
高效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当下,让学生多讲、多活动、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可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学生们认为,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并形成依赖习惯。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
(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
(3)理科以老师讲为主,但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从上述观点我们得知,学生们是非常重视关于积极思维这一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的。其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就谈不上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遗憾的是,这两个最值得中国人珍惜的教育传统我们丢的差不多了!
首届齐鲁名师获得者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
老师展示几种遗传病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时,下面的很多学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笑,或许是老师忽视了,竟没有任何的引导!换作是我,我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我的学生思考:如果那些人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是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
我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短臂缺失引起的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迟缓,头央部,哭声轻,高,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叫,“猫叫综合征”因此而得名。据称,病儿哭声异常可能系喉部发育不良所致,也可能与损害有关。
据临床观察,患儿比正常新生儿喜哭,猫叫样的哭声显著,此外,患儿眼距较宽,位置偏低,并伴生较多,中上腭也较高。此间医学遗传专家说,患有“猫叫综合征”的,目前尚无的治疗手段,只能对症治疗。文献报道,猫叫综合症患儿50%合并有心脏病,严重的智力和发育都存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有成活至成年,并生育下一代,将5P遗传下去的风险。多数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猫叫声完全消失,但也有8岁仍有猫叫的病例。
由上面的教学案例,我想起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只不过育人的形式不同——或培育人,或扼杀人而已!无疑,只传授知识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影响高效课堂有效运行的“四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无疑是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但高效课堂的研究视域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本身,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时空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
(一)课程选择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恐怕很少有人在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中追求高效课堂。
在邹平县城的城乡结合部有个梁邹小学,这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开设了80多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3节这类课程,学生参加什么项目可以自由选择。有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可以一直选修到毕业;有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样或中间转换自己喜欢的项目。
自己小时候经常用家乡的泥土捏制小泥人、泥壶之类的,有些冬天就用作取暖用的小火盆。长大了,自己才知道,城里人把这叫做陶艺。我第一次看到高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青岛二中,初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桓台世纪中学,小学开设的陶艺课程就是在梁邹小学。
课程、课程内容、课程选择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相关。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课程选择需要,会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活的状态,进而必然对当下人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少开一门都是违法的,都是在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哪里的学校不开设音乐、体育、美术,哪里的学校就在破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课程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任何选择性,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潜能释放。满足孩子智慧和潜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五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课程越单调,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越低落。
(二)实践学习
当下所谓的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的书本学习,恐怕很少有人研究学科实践性学习。其实,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与课内的书本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体两翼”。
近年来,章丘四中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名声鹊起。现在,我更看好该校自2009年10月以来开始探索的学科实践性学习。
2009年10月2日,地理老师王晶华组织了一次校外地理考察,就这次考察的意外收获,她给我来了一封信:
“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他们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羊齿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孩子们听得好认真阿!”
“我所谓的秋芒,老百姓叫白苇草,一片片的很漂亮,还有蒲公英谷,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呢?”
基于这次校外地理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我鼓励他们开展系统的学科实践性学习。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地理、历史、生物、化学、语文等五门学科开始了学科实践性学习的探索。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把实践性学习用到了课堂教学上,事先分小组布置任务,课上每组学生的讲解和情景剧设计、表演真让人吃惊,我们原来的课堂是一种多么严重的捆绑和扼杀啊!刚才跟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原来讲得很棒的课忽然觉得很没劲,释放学生的潜能和自由呼吸的课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冲击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观。”
——王晶华老师的来信
“高效课堂不只局限在教室内,如地理历史等科目可以实地考察,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学生的观点
我们再看看美国初中生物课的一个案例——
在有关“细胞”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办一份报道细胞的杂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不同角色。内容包括: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应该说,这节课被引入了许多非生物学的人文性的东西,它关注了内容、活动及其学习方式的人文性,因为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生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
显然,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发生在一节一节的课内时空的故事,课堂发生的故事决不仅仅是师生在课堂里面的现场演艺,与学生课堂生活与学习相关的课外的广阔天地,与学生的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一句话,远离了生活的课堂,不仅其内容是贫瘠的,而且其思维与体验也必然是空洞的,甚至会常常发生“断路”。
我们不能不说,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是学生的实践知识。在这里,我非常赞赏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二中李明尚校长的话:知识的传授可以高效地让老师在课堂讲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光靠讲授是不行的。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思维品质的培养光靠讲授也是不行的。总之,思维的过程、人生的感悟等这些高效课堂追求的高价值教育目标,仅仅靠课内的讲授与学习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经验的滋养。
(三)自主学习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关注课前的预习,有不少学校近乎苛刻的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幻想着学生课下除了按照“学案”学习之外,其他什么也别做。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学校“学案”越编越厚、作业越布置越多,直至所谓“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根本!这样的教育生态能不能带来高效课堂?请大家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1)晚自习时可以有充分的自主实践整理和反思学过的内容,而不是整晚、整晚的做学案,做作业。
(2)课后巩固,将预习作为重点,便没了复习的时间,复习与预习同样有效,什么时候才能两者并重呢?
(3)重点应在课上,而非课下,不能用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若将功夫都用在课下,课堂将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4)高效课堂,重在一个“效率”,不是什么所谓的几点起床,学习多晚,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高度疲惫状态,而是用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5)一节课讲了100道题或许很多,讲了10道题或许太少,谁又能保证讲100道题学会的比10道题就多呢,整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一定成绩高吗?因循守旧,重于形式是失败的,必须要突破禁锢,做学习上的叛逆者。
显然,学生们不愿意跟老师玩了!这么苛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不给学生一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行了!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对于好学生是扼杀,对于中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跆拳道什么年龄学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