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音响天上每天的打炮声是什么,响了后就听见飞机的声音,太骇人了

《历史就这四张脸》
.历史从不心软,皇权不信亲情
.历史变幻,无非战争、帝王、刺杀、悬案
.前朝万代就这四张脸皮
书名:《历史就这四张脸》
作者:罗杰& 著
出版:重庆出版社& 2010年8月
定价:24.80元
书号:978-7-229-02455-0
分类:畅销.通俗历史
【本书特色】
●视角独特,观点鲜活,行文活泼,把历史从故纸堆中拯救出来
●中国唯一值得发掘的白话历史高手罗杰最新力作
●赫连勃勃大王、当年明月、贾志刚等人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罗杰,著名作家、资深编剧,白话说史圈的世外高手。代表作品有《命案高悬》《中国历史从头说到尾》,电影剧本《我的前世聊斋》等。
【内容简介】
知名通俗历史作家罗杰从战争篇、帝王篇、暗杀篇、悬案篇四个方面,以探索发现手法解读从远古到民国鲜为人知,又悬念丛生的战争密码、帝王旧事、暗杀玄机和史案真相,解读历史的这四张脸皮。
【精彩评语】
●由细节说历史,带着体温讲历史,罗杰由历史说人性,从心理学、统筹管理学等全新角度,揭示人们所猎奇的历史阴、阳两面。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本相,切中历史要害,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白话通俗历史读本。
●由古典名著新说到细节讲史,罗杰作品知人心、识人性,其文字语言,以及对叙事节奏感和分寸感的把握,更是出类拔萃,力透纸背。罗杰的白话历史文本,从惊心、伤痛、恐惧、迷醉、残暴、贪婪、阴谋等历史瞬间,拨开历史迷雾,诉说历史本相,找寻人事归宿,结果却发现大事件通通是大历史的过客。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0-09-02 14:16
【连载目录】
战争:玩的就是心理学
重耳教你打仗:谁比谁狠谁沾光/1
重耳在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挨饿,比喝了三鹿更痛苦,待不下去,又到了齐国。
齐桓公大不一样,厚待重耳,将自己的宗室女儿姜氏嫁给重耳,又赐给马车十二乘,一乘是四匹马。有点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的意思。
重耳很满足,沐浴在齐桓公慈善事业的阳光中。要说这时他有什么雄心壮志,想当春秋霸主,那是扯淡。这期间,他内心苦涩,精神颓丧。唯一的奢求就是生存,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想想看,一路艰辛奔走,却不像西天取经最终有个盼头。
人最怕什么?不怕骑虎难下,怕的是找不到老虎骑。
吴越争霸:大胆的怕不要命的/19
狭路相逢勇者胜,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这话早被人说滥了。
许多战争描述,一味强调民族恨、利益冲突、政治、地理等,可却忘了细节,以人为本。战场上最要紧的细节,是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战争是人和人斗智斗勇斗心理。
仅仅是一群低等动物拼凑惊险气氛、厮杀场面,那叫愚人节。
一个人的恐惧状态,还会引起其他人的恐惧,传染成消极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传染无须任何接触,不用血液、母婴、性等三项传播,一个眼神就可以搞定。
在战场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往往造成战斗力的削弱和丧失。
长平之战:有些仗是吓败的/37
秦军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据推测,很有可能是在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砍一个脑袋,就晋升一级爵位。
因此,秦军兵士一上战场,立刻就变成一头头饥饿咆哮的虎狼,看到敌人就红了眼,勇猛无比地撕咬残杀。割下敌人的脑袋,或别在腰间,或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继续追杀自己的对手,绝不后退,绝不手软,除非战死。
项羽败秦:忽悠出来的胜仗/50
渡过漳水后,项羽再度进行颇具煽动性的演讲。
可别小看这招,得有集心理辅导师与演说家为一体的功夫。好比现如今,连薪水都发不出的公司,总经理煽动员工:困难只是暂时的,众人划桨开大船,齐心合力勇闯巨浪,风雨之后见彩虹,你们以后就是公司的元老、核心。赚不完的钱。于是,群情激昂。
忽悠是必须的,没人关心你努力的过程,世人只看结果。多数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少数人在意你飞得累不累。
项羽演讲完毕,号令全军沉没渡船,打破做饭的釜、甑,烧掉军营,每人只带三天的口粮,以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
血战钓鱼城:铁骑骄了也得败/64
当时蒙古军团的军事首领是蒙哥大汗元宪宗,号称“上帝之鞭”。
公元1251年,这位蒙哥大汗登基,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攻宋侵略战争。
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蒙哥大汗亲率御营亲兵4万,分三路进攻四川,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约有10万之众。一路连战连捷,攻克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南宋许多州县,最后,兵临合州钓鱼城。
很显然,他不是来钓鱼的,他要一举拿下这座城池。由于太多胜利的经历,蒙哥大汗口气也很狂妄,他宣称:不出一月,我将踏平钓鱼城!
帝王:皇上都不是好当的
尧舜禅让:搞不死你才让给你/71
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称王还不足以传世,得换个称谓。
大臣建议,应当从“三皇五帝”中取两个字,以表明嬴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取哪两个字呢?当然不能是“三五”,太像外烟,于是就叫皇帝吧。
舜就是三皇五帝之一。他亲爹名叫瞽叟。瞽就是盲人、瞎子;叟就是老头儿。瞽叟就是瞎老头儿。可见远古时期,中国人取名既简单又直率。
舜还有个名字叫重华,意思就是眼睛里面有两个瞳仁。这家人十分古怪,当爹的是个瞎子,儿子却有两个瞳仁,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秦始皇暴毙:皇上被人吓死了/77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流传出一个预言,叫“今年祖龙死”。
什么意思?祖,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很明确,预言就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
大伙都知道,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按秦朝历法以十月为新年的开始,后来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改成正月为每一年的开始。而那时不存在阳历,始皇三十六年秋,即公元前211年的“秋” 应该是公元前211年秋七八月间,而不是公元前210年岁初。
因此,“今年祖龙死”的预言显然不准确,如果是“明年祖龙死”,那就太诡异了。
曹操泄恨:杀个人还得绞尽脑汁/91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
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别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是够神的,保不齐大个儿的梨子有虫,所以让给你。孔融吃过亏吗?他吃亏大了。也是因为有才,爱显摆。
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孔融算一个,杨修算一个,祢衡不算,那是玩半裸秀打嘴仗的,见到祢衡您就算看到不要脸本人了。
瞧人徐庶多机灵,一言不发,透着沉默是金。
汉武帝旧事:寡人最后真成了寡人/100
怕死、渴望长寿说穿了都是人的本能。帝王也是肉做的,也怕死。
汉武帝堪称秦始皇的骨灰级粉丝,也是想长生不老。他在宫中铸了个铜像,高二十丈,用手托盘,承接早上的露水,再用所得的露水搭配玉屑药物,每天当饮料喝,以求益寿延年。
太始元年,汉武帝经过河间郡。有人禀报说有个姓赵的奇女子,长得奇人也奇。汉武帝召来一看,赵姓女子双手握成拳,无法伸开。这有什么稀奇的?分明就是一残疾!
汉武帝随手一拂,赵姓女子的两只手竟然都展开了。随行的大臣立刻跪下,山呼万岁,说皇上天赋圣明,与这奇女子有缘。
这句恭维让汉武帝龙心大悦,便将赵姓女子封为婕妤,号为“拳夫人”。
武则天垂帘:娘老子搞死亲儿子/118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丘神积来到巴州。
丘神积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意外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
肃清李贤集团的势力后,武则天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塞了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吕原配发狠:皇上死了斗“小三”/144
吕公当时是名门望族,有钱有名有地位。
刘邦只不过是秦帝国的一个基层公务员。名门之女,不娶白不娶,35岁的刘邦早就算剩男了,跟谁结婚不是结?因此,这门婚事,刘邦是相当满意的。
婚事说办就办,不管吕雉和刘邦有没有爱情,但原配终究是原配。吕雉后来清洗后宫的行动告诉我们:世上没有打不败的小三,只有不努力的原配。
赵光义杀兄:哥不是兄弟,是权力/151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
宋太祖突然命人召老弟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顷刻间,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
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太祖忽然离奇驾崩,年仅五十岁。
宋光宗发疯:都是一家老小给逼的/160
真正让宋光宗患病的,是宋光宗的父皇孝宗。
在他将宋光宗立为太子后,宋光宗便一直渴望早日登上皇位。
宋光宗勤奋好学,谨小慎微,一举一动严守礼法,生怕不小心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了父皇,或是成为皇位竞争者的把柄。宋光宗每日都要看父皇的脸色行事,父皇情绪好时,宋光宗也“喜形于色”,父皇情绪低落时,宋光宗也“愀然忧见于色”。
总之,父唱子和,讨好中伴随着紧张。
这种感受,如今渴望出人头地,兢兢业业往上爬的小公务员们一定很熟悉。
杨贵妃失踪:皇上连个女人都保不住 /169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
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仓皇逃出长安。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
那些皇子皇孙们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
刺杀:一把刀就能撬动历史
鸿门宴真相:那一剑如果刺下去/176
刘邦和他的军队是一匹黑马,他率先进入了秦都咸阳。
更意外的是,一向好色贪财的刘邦,进入咸阳后,非但不碰美女,居然还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不杀人,不伤人,不抢财宝,很有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意思。
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如果当时媒体够发达,我们会看到报刊的头版头条一行粗黑标题:一夜之间,流氓变君子――刘邦进驻咸阳全记录。
费t被刺:一场三国版的潜伏/181
蜀汉延熙十六年元旦,正逢过年,官员众多,费t怎能不多喝几杯。
此时的费t,早已不是侍郎,而是蜀国大宰相。官员们自然逢迎,频频敬酒。费t挺高兴,孟浪饮酒,很快便酩酊大醉。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官员又过来敬酒。
“我已喝太多,你这杯……”费t话音未落,敬酒的官员突然扔了酒杯,打袖子里掏出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费t胸膛。
费t此时已醉得头昏脑涨,根本来不及反应,匕首“噗”地刺胸而入,旋即拔出,典型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速度之迅猛,以至于费t都没喊出声就咽了气。
薛怀义之死:别把皇后只当炮友/189
一个偶然的机会,冯小宝结识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见冯小宝高大魁梧,肌肉发达,身材倍儿棒,当即有心留用他。
留用就是留下来用,一用,果然很爽,这冯小宝能征惯战,经验丰富,精力充沛,肾切下来不加葱蒜也能炒一大盘。最经典的是,他的阳具比较罕见,可与敝镦敲馈
太平公主是个孝顺女儿,自己试用之后,确定效果好,就有心将这个玩物献给母亲武则天。于是,冯小宝相当于一盒永葆青春的太太口服液,被孝顺女儿当礼物孝敬给了母亲。
东王灭门:把暗杀玩成明杀/201
韦昌辉和杨秀清不一样,他不是出生在贫农家庭。
他的父亲韦元d是个小地主,在金田村有两百多亩田。韦元d一心想让儿子韦昌辉考取个功名,光有钱不行,咱得有文化,才能光宗耀祖,抬高韦家地位,不再受气受欺负。
可韦昌辉这小子哪是做学问的料啊,打小就华而不实,嘴巴油滑,好抖机灵,好在村里人面前出风头,村里人就送了他一外号,叫“花头鸭”。如今谁要有这外号,估计就得被人当成男妓。韦昌辉没这嗜好,他只喜欢赌博。
刺马奇案:刺客握刀,谁握刺客?/212
1868年,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击败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经营10年,天王府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曾国荃攻陷天京,纵湘军抢掠数天。为了灭迹,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湘军的大车小辆向湖南老家运送财物。
朝野议论纷纷,慈禧太后心中不快,于是把曾国藩调离,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
江宁本是湘军打下来的,他们在那里经营数年,视江宁为私产,岂能轻易拱手让给马新贻。除掉马新贻,江宁便可以重回到湘军手中。马新贻孑然一身赴任,却不知道已身处凶境。
马新贻遇刺后,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这宝座从此一直掌握在湘系手中,再无人敢问津。
史量才疑案:一把枪干掉一支笔/223
史量才体质虚弱跑不快,慌乱中躲进附近的一间茅草屋。
杀手追来,他又从屋后门逃出,躺在一个干涸的小水塘中。史量才本可以就此逃过一劫,却出现一个现场目击者,这人又聋又哑,扛着一把锄头,应是当地的菜农。
这人看到史量才躺池塘里既疑惑又好奇,就站下来看。史量才怕自己暴露,挥手让这人走开,这人不走反而嗷嗷乱叫。他这一叫,引起了领头杀手的注意,他一边叫着“在这里”,一边朝史量才连开数枪,其中一枪击中史量才头部。
悬案:破不了的案都是不想破
真假公主:杀的就是真公主/232
野史记载,柔福帝姬被送往了上京院的“浣衣院”。
这个“浣衣院”不是洗衣服的地儿,是金国人的官方妓院,专供金人娱乐,有点儿奉旨嫖娼的意思。《呻吟语》说:“嫔妃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
可见,当时被送进“浣衣院”的不单是柔福帝姬一个女人,还有后来的宋高宗赵构的妻子邢秉懿,还有他的母亲韦贵妃。这些南宋皇宫女人沦为金国人的发泄工具。
韦贵妃回朝,尊封为“显仁太后”。为了掩盖自己在“浣衣院”所受的屈辱和糟蹋,于是,她让宋高宗将柔福帝姬处死,意图在于灭口。
胡惟庸冤案:有冤也不能喊/239
《明史》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
办事不汇报朱元璋,自个儿独断专行。
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上书,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收受贿赂,要升官的,犯错了想逃避处罚的,都给胡宰相送礼。礼物五花八门,有珠宝有名马有古玩。胡惟庸从来就不拒绝,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权力欲膨胀的胡惟庸,还不满足吗?他一定要谋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吗?
拖雷之死:兄弟敬的酒都是有毒的/246
据记载,拖雷是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身亡。
蒙古人嗜好酗酒是事实,这与大漠苦寒的气候有关。酗酒导致酒精中毒暴毙的案例,在当时的蒙古上层社会中屡见不鲜。因而,这一记载和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可是,别忘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巧?拖雷早不中毒晚不中毒,单等到窝阔台病倒,他去探病而后就死了?不妨想想整个过程,先在窝阔台那里喝下一碗“巫咒之水”,然后回去接着喝酒,就把自己喝死了。你信吗?
吕留良案:该杀头的被招安了/253
在雍正面前,曾静非常害怕,痛哭流涕,发誓要痛改前非。
雍正则饶有兴致地和曾静展开辩论,反驳他历数自己的十大罪状,雍正每反驳一条,就有人记录一条,最后汇编成一本类似于访谈录的书,雍正取名为《大义觉迷录》。
雍正决心将此书打造成一本畅销书。怎么畅销?一是走官方配送路线,下令全国学校的教官督促士子阅读,把阅读此书当成一次政治任务来完成,玩忽职守者一律治罪;二是做广告宣传,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雍正命曾静到江宁、苏州、杭州等地为新书做宣传。
孙殿英盗东陵:里里外外都有人罩着/260
一个军阀,一个土匪,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兵匪一家亲,不分彼此。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殿英是狼,也不过是一头孤狼,身后还有一群藏獒呢。你的这些财宝,哪个有权有势的不眼馋?更何况,你这是一笔不义之财,不占白不占。
孙殿英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溥仪。这方面送礼不行,总不能说我挖了你家祖坟,再把坟里的财物送你。孙殿英深感不安,他屁股底下压的不是财宝,而是一团烈火。就这样,孙殿英盗东陵劫的财物几乎全归了别人,自个儿竹篮打水一场空,还饱受惊吓。
人就是如此,没钱时想富贵,富贵了就被人算计,心想只要能保住命,钱算什么。
发表于:10-09-02 14:17
【连载内容】
战争:玩的就是心理学&6
重耳教你打仗:谁比谁狠谁沾光&6
吴越争霸:大胆的怕不要命的&15
长平之战:有些仗是吓败的&24
项羽败秦:忽悠出来的胜仗&30
血战钓鱼城:铁骑骄了也得败&37
帝王:皇上都不是好当的&40
尧舜禅让:搞不死你才让给你&40
秦始皇暴毙:皇上被人吓死了&43
曹操泄恨:杀个人还得绞尽脑汁&49
发表于:10-09-02 14:17
战争:玩的就是心理学
重耳教你打仗:谁比谁狠谁沾光
说到春秋中原争霸的战争,先要提起一个人,就是晋文公重耳。
有人说,重耳打小是个纨绔子弟,这是冤枉。
公元前656年,重耳离开晋国,四处逃亡,完全是缘于晋国内乱,说得更清楚一点,是因为一桩冤案――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是个有理想的女人,她的理想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以后继承君位。于是,这个女人用计陷害已立的太子申生。让申生将下了毒的酒肉献给晋献公,晋献公误以为太子要谋害自己,最后逼得申生自缢而死。死了一个还不够,骊姬觉得申生的弟弟重耳和夷吾仍具威胁,又陷害这哥儿俩。晋献公再次上当,派兵攻打蒲城,讨伐重耳。重耳被迫从蒲城逃亡到狄国。
这就是《左传》里记载的晋国“骊姬之乱”。
要知道,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战争,一个种族与另一个种族的战争,一个势力集团与另一个势力集团的战争,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显而易见,说战争必先说透人。
拿重耳来说,避祸而逃,一逃整整十九年。
这是何等辛酸的十九年?
没有这十九年的磨砺,也就没有后来改变中原格局的城濮决战。
当时,跟随重耳一同逃亡的几个大臣,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都是晋朝的人才。他们陪伴重耳在狄国待了十二年,为躲避追杀,又辗转到卫国。
卫文公对待重耳,丝毫没有春天般的温暖,而是秋风扫落叶。重耳在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挨饿,比喝了三鹿更痛苦,只能向农夫乞讨食物。待不下去,又到了齐国。
齐桓公大不一样,厚待重耳,将自己的宗室女儿姜氏嫁给重耳,又赐给马车十二乘,一乘是四匹马。有点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的意思。
对于一个流离失所、长期饥肠辘辘的人来说,这就算到天堂了。
重耳很满足,沐浴在齐桓公慈善事业的阳光中。要说这时他有什么雄心壮志,想当春秋霸主,那是扯淡。这期间,他内心苦涩,精神颓丧。唯一的奢求就是生存,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齐桓公给了他,他有些“乐不思晋”。
想想看,一路艰辛奔走,却不像西天取经最终有个盼头。人最怕什么?不怕骑虎难下,怕的是找不到老虎骑。
无事业可从的人,肉体即便充实,内心也是惶惑空洞的。
幸运的是,重耳身边有能人有智者商量对策,他们想规劝重耳离开齐国,切勿贪图安乐。
一帮人蹲在桑树下密谋,却不知树上有个采桑的婢女。婢女跑去报告姜氏,姜氏很害怕,担心齐桓公得知后杀了重耳,便亲自劝说重耳逃走。重耳坚决不肯,床上有睡的,桌上有吃的,身上有穿的,谁还愿意再过窘迫潦倒食不果腹无依无靠的日子。
姜氏只好与狐偃共谋,将重耳灌醉送出齐国。
路上,重耳醒来,勃然大怒,操戈驱赶狐偃。但是,这时他已不能回齐国了。
告别齐国,重耳一行又先后到了曹国和郑国。这两国的大臣深知重耳身边的人都是人才,劝自己君主善待重耳。可两国的君主曹君和郑文公却有眼不识金镶玉,对重耳怠慢无礼。重耳只能继续漂流,到了宋国,宋襄公赠马车二十乘。之后,重耳前往楚国,见到楚成王。
在楚国,重耳清醒意识到一条生存法则――靠谁都靠不住,要活着要自立,就一条:不要靠,要一起搞。
因为楚成王盛宴款待重耳时,问重耳将来如果返回晋国,用什么来报答?
这个疑问句具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即便当时的重耳不会预见到,他与楚国将来会有一场改变中原格局的历史性会战,但至少他清醒了,他没有朋友,没有恩人,就算他感恩,对方也要吃掉他,这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侵吞占领称霸,就要战争,战场上不讲私人交情,商场上也一样。
清醒后的重耳,这样回答:楚国各种物资都有,不需要晋国的,若我得回晋国,一旦晋、楚交战两国演习军事,在中原相遇,“其辟君三舍”,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宽大,就将跟君王较量一下。――《左传》里这么记载。
退避三舍,这是耳熟能详的成语,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九十里。
楚国的令尹子玉一听重耳的话,觉得不对劲。这家伙眼下落魄,貌似懦弱,可他的眼睛背叛他的心,骨子里蕴藏霸气和刚强,是个逢敌必亮剑的主儿。今日留他性命,将来必生后患。
楚成王却不听从,没除掉重耳,而是将其送到秦国。典型的拿豆包不当干粮,搁嘴边都不啃,哪能想到席间一番话,竟真成了将来一场大战的伏笔。
秦穆公笑纳了重耳,把他当枪使,以对付当时的晋怀公。你齐桓公送一个女儿,我大手笔,送五个女儿,嫁给重耳为妻妾。
直到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才送重耳归国。
晋国此时是个什么情况呢?国势衰弱,晋怀公不得人心。重耳归国后,晋国的大臣们转向重耳。重耳掌握了军权,进入曲沃,成为晋国新一代君王,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干了两件大事。这两件事都是一个目的:强盛国力。头一件:安内,进行国家内政改革。第二件:联外,外交活动,争取盟国。
晋文公到底是周游过列国的角色,逃亡十九年,积累了很多财富。回国登君位,短短两年,便使内乱十余年之久的晋国百废俱兴。
晋国真的强盛了。但能强过楚国吗?数年来,楚国一直在发动战争。泓水之战击败宋国,声威大震,一股打遍中原无敌手的气势,席卷而来,迅猛向黄河流域扩张,相继控制了鲁、郑、陈、蔡、许、曹、卫、宋等中小国家。
楚成王的战略是一手软一手硬,亲善镇压并用。泓水之战前,陈国私通宋国,楚成王就派大军征讨。泓水之战后,宋成公来投降,则给予优厚待遇。对于未与楚国结盟的齐、晋、秦三个大国,则用不同手段区别对待。
对齐国,楚国拥立公子雍,并派兵驻守彀邑监视他,同时任用齐桓公的七个儿子为楚国大夫,以收拢齐国人心。对秦国,则派重兵屯守商密(今河南淅川县荆紫关)等地,以阻碍秦军东出。对晋,则以隆重的礼节招待当年流亡的重耳,其目的就是,预先联络感情,为楚国霸占中原减少一个对手。
再说齐国现状,原本为中原霸主,可齐桓公死后,国家陷入内乱旋涡,失去了霸主地位。秦国又致力于向西方兼并,对东方诸侯争霸持观望态度,保持中立。就国力而言,唯有晋国可以与楚国抗衡。
楚成王野心膨胀,晋文公心里门儿清。此时,他已60多岁。一个60多岁的君王还能折腾多久?他会想到自己死后,国家会不会被楚国这头猛虎吞没;还会在夜阑人静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哪个男儿不想“手握天下权,醉枕美人膝”?晋文公更想!
这辈子不能就这么交待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争当霸主。
楚成王有楚成王的争霸战略,晋文公也有自己的一套。很简单,六个字:尊王室、联齐秦。以此与楚国争霸。
简单的六个字,含义却不凡。“尊王室”,是以齐桓公和宋襄公为鉴,吸纳其经验,汲取其教训,尤其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办法,是事半功倍的良策。
晋文公登君位第二年,公元前635年,周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遣使者向秦、晋等国求救。
狐偃对晋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
意思极明确:勤王,可提高晋朝在诸侯中的威信,相当于买到个名誉。
名誉是非常要紧的。孟子曾下过断语:春秋无义战。在他眼中,为了争做霸主而发动战争,结果是杀人盈城,尸骨遍野,民不聊生,这些君主都是历史的罪人。
一个君主要比别的君主显得“正义”一点,出师征战就必得有个靠谱的名分,简言之:旗号。
齐桓公曾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晋文公亦是如此,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周襄王,并护送周襄王返回王都洛邑。
正如狐偃的算计,晋文公“尊王勤王”的举动,在诸侯中提升威信的同时,又获得周襄王赏赐的阳樊、温、原等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温县西、济源县西北一带。
晋文公很欣慰,他知道这一地区对争霸中原的战略意义,便将这一带作为日后进出中原的基地,大力经营。
可见,天下没有无缘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故的奉献。尤其争当霸主的人,皆是施小恩必图大利。像如今经商,给对方一点蝇头小利,从而赚取大利润。这一招,对满脑子小农意识,眼界不开阔的对手尤其见效,一试一个准儿。
想当年,晋文公逃亡时,齐桓公、楚成王厚待他,不都是施些小恩,给些小甜头吗?而晋文公可不是小农,几碟小菜怎能填满他的雄心?
“尊王室”就是“攒名誉,获大利”。再说“联齐秦”,晋文公为表示与秦国通好,在公元前636年秋天,派兵助秦攻e(今河南省内乡县西),以袭取楚国的商密。这举措实在是一石二鸟的战略安排,一面诱导秦国南下楚国,一面借秦国南下牵制楚国对中原的压力。
至于与齐国通好,由于地势上晋、齐两国中间隔着一颗丧门星,就是楚国的附属国卫国,晋国只能在政治上与齐国遥相呼应,大白话叫“神交”。
国家强盛,战略成功,名声飞扬。让人眼红,也让人仰慕。老话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个平常人忽而名利双收,自然有人攀附。晋国就是这个情况。
泓水之战后,宋成公被迫归附楚国。表面归附,内心却始终以屈从“蛮夷”为耻,见晋国日益强盛,就转而投靠晋国。
这期间,齐、鲁两国交战,鲁国派大夫公子遂和臧文种去楚国求兵伐齐,楚国出兵夺取了齐国的谷(今山东东阿),将齐桓公之子雍放在那里,让易牙辅佐他,为鲁国打援,并派楚大夫申公叔守卫。
宋国此时投靠晋国,可就捅破了天。如果说,晋楚大战是一个早已埋下的炸弹,宋国的投靠就是一条引线。
宋成公的举动,对晋文公是莫大的鼓舞,对楚成王则是莫大的打击。充分实现了让楚成王恼羞成怒的效果。
楚成王青筋暴跳七窍生烟跟拔火罐儿似的。伤脸面是轻的,关键是如果不打击宋国,其他中小诸侯国难免不会效仿宋国,你楚成王还能算中原霸主吗?打了多年仗扩张势力,到头来武二郎身份武大郎待遇,楚国是被扣了一顶绿帽啊。必须杀鸡儆猴,警示诸侯。
公元前633年冬,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组成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围攻宋国。人马战车滚滚奔涌,喊杀声响震荡心魄,浓烈的死亡气流逼近宋国,每一个宋国人都感受到大难临头的冲击。冬日凛冽冰风里满是刀光剑影,空气中飘荡的血腥味一波退去,一波又起,挥之不去。四周皆是敌人大军,乌鸦般层层叠叠,看在眼里心中压抑。
况且,为首的是楚国,交过战,宋国惨败于对方。没打先怯三分,原本实力也弱,加之对手是五国联军,宋国只有挨打的份儿,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守、求援。
可是,救援若没到,宋国守得住吗?
读过《孙子兵法.作战篇》的都知道,孙子是不主张攻城的。他说“攻城则力屈”。一方面,是因为春秋时期兵器、工具落后,经济力量也不足,攻坚战特别难打,在敌方的深沟高垒面前,往往久攻不下,因粮草不济等原因,只得退兵;另一方面,春秋以前和春秋时期城市本就不多,而且不大,两国交战多是野战,不重攻城,也不重筑城。
《左传.隐元公年》中也说过一句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雉是度量单位,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
这种不重攻城、不重筑城的情况,在春秋中期才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宋国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抵挡住楚联军的围攻。
宋国一面坚守,一面由司马公孙固去往晋国求援。
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争早晚要来,晋文公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迅猛,如此突然。很显然,晋国一旦出手援助宋国,就是挑明了和楚国作对。
晋文公召集臣僚商议对策。
跟随他多年的大夫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意思是,宋襄公在国君逃亡时,曾厚礼相待,如今报答宋国恩惠、建立晋国霸业的时候到了。
“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先轸斩钉截铁的八个字,使晋文公下了决心。不说报恩,就说宋国投靠自己,认自己为大哥,如今小弟出了事,当大哥的不出面援助,还有什么威风和信义可言?势必令诸侯耻笑。况且,唇亡齿寒,宋国被吞,楚国接着就会收拾齐国、晋国。
无论从哪方面讲,这一场仗都非打不可!
但是,怎么打?晋军救宋必经曹、卫两国。而曹、卫两国又都是楚国的盟国。针对这个情况,狐偃提出建议:“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狐偃的建议有自己的道理,他认为,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归附,又新与卫国结亲,如果出兵攻打曹、卫,楚国一定会派兵援救,这样就可以解除楚国对宋国的围攻,齐国也没有危险了。
这一建议听起来不错,是否可行呢?倘若楚国不援救曹、卫两国,坚决围攻宋国,到时又该怎么办?
但这时候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攻打曹、卫两国就有可能调动楚军北上作战,以解宋围,而且,重要的是,舆论上可以避免未报楚成王当年恩惠就与楚作战的指责。就军事上而言,可避免劳师远征,遭受楚军与曹、卫军前后夹击的局面。
晋文公只有走这步棋。说是赌博也可以。
公元前632年1月,晋文公在被庐阅兵、扩军。由原来的两军扩充为三军,每军约为1.25万人。任命狐毛统领上军,狐偃为副;任命栾枝统领下军,先轸为副;任命S彀统领中军,S溱为副。
两个月后,也就是公元前632年3月,晋国近四万人的大军抵达卫国,先礼后兵,向卫国借道,从而攻打鲁国。卫国明白晋军的企图,当然不肯。给你出路去打我同盟国,回头我再联合他打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晋军只好南渡黄河,夺取了卫国的五鹿。痛快啊,晋文公流亡时,曾在此地挨饿乞食,如今攻打,痛下狠手,他是否有一种报复过去受苦日子的强烈快感?
卫国战斗实力差,根本招架不住晋军的凌厉攻击。晋军夺取五鹿后,在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国结盟。这时候,卫成公见情势危急,想保命,请求加入晋、齐联盟。
晋文公当然不同意。去你妈的,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你丫早干吗了?叫你让路你不让,好狗不挡道,老子打的就是你!
晋军很牛逼。似乎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他们。然而,这时候,晋军出了一件事儿,中军大帅S彀不幸去世。晋文公不得不改变军将部署,任命先轸为中军统帅,由胥臣接替先轸的位置,任下军副。
将换气势没换,S彀的去世对晋军没有任何影响,进攻势力丝毫未减,一举攻占了卫国,马不停蹄地进攻曹国。
对曹国的攻击战十分残酷。晋军完全是人肉冲锋,拿将士的血肉躯体当弓箭当刀枪,攻打曹都城门。到处是残肢断腿、肚破肠露、脑浆迸裂、箭穿心胸的尸首。
曹国人将晋军将士尸首放在城上。捉到俘虏,也一个个千刀万剐地杀了,展览给城下侥幸存活的晋军将士观赏。这招歹毒,意在动摇晋军军心。曹国人在问:还要进攻吗?继续进攻,尔等将和这些死尸同样下场!
晋文公下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放出话去:如不将晋军将士尸首送出,就挖曹国人祖坟,把晋军尸首放到你们家祖坟里去,和尔等八辈儿祖宗同寝。
看看谁比谁更狠!
关于这一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如此记载:“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
注意,这里面有个“舆人之谋”。后世一般把“舆人之谋”解释为“众人之论”,而在当时如此紧张激烈的战斗中,晋文公不大可能去听取“众人”的意见。因此,这里的“舆人”,很可能就是跟随在晋文公身边的某一个“舆人”,偶然地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仅仅因为他地位低下,没有记下他的名字,只好称之为“舆人”。虽没名没姓地称之为“舆人”,但《左传》却记下了“舆人之谋”四个字,这就证明他是为这次战役起了“参谋”作用的。
“舆人之谋”着实厉害,曹国人真的害怕了。他们将晋军官兵的尸首用棺材装好送出来。晋军乘曹人极度恐惧的时候猛攻,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丙午这天,攻入曹国的都城。
攻占卫、曹两国,晋军大获全胜。可胜利归胜利,目的并未达到,进攻曹、卫两国的目的是引诱楚国北上,以救宋国之危。而楚成王毕竟是战场老鲨鱼,你晋国打的什么主意,人家心里明镜似的。
楚国没有移师北上,反而更急切猛烈地攻打宋国。跟下象棋似的,你吃我两个炮,我怎么也得杀你一匹马。
宋国再次派人向晋国告急。这可让晋文公左右为难,不去打吧,宋国若亡,将陷全局形势于不利,霸业亦成空中楼阁;去打吧,齐国和秦国又不愿卷入,不愿共同作战,晋军只身在宋境与楚军决战绝无取胜把握。
原定引诱楚国于卫、曹决战的战略落空。晋文公失算了,赌输了。
严峻的情势,使晋文公犹豫不决。说是犹豫,实则胸无良策。
战争中,暴力性、毁灭性手段痛击对方并不解决全部问题;单靠士气、勇猛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是运用计谋。尤其情势紧急却又僵持不下之时,精妙的计谋如同一手神来之笔,会改变整个局势,反败为胜。从攻克曹国的“舆人之谋”就可以看出。
而此刻呢,还有谁为晋文公献策?
有一个人,他就是先轸。先轸向晋文公献计,让宋国去贿赂齐、秦两国,赠送财礼,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见曹、卫的土地被宋国占去,必不听齐、秦的劝解。齐、秦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必然抱怨楚国不听劝解,甚至可能因此出兵。
若按小说《三国演义》的惯用描述,此时就该是“晋文公大喜,依计而行”。而后,对方二愣子似的大叫一声:“哎呀,中计!”
实在的,先轸的计谋够痞够阴损,可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媲美。楚国果然严词拒绝齐、秦两国从中的斡旋与调停。攻打宋国,本来是要挽回面子,警示诸侯,如今面子没挣回来,卫、曹两个附属国还丢了,谁来劝和也不顶用。
楚国态度强硬,毫不让步。齐、秦两国终于答应晋国,联合出兵参战。
这下,楚成王傻眼了,中原形势瞬间变化,晋、齐、秦三国联合,对楚国极为不利。楚成王多老辣,绝不会吃眼前亏,如硬拼,恐怕后方有虞,权且忍下这口气,来日再报此仇。
于是,楚成王下令,命楚大夫申公叔撤离齐国的谷邑,让前线统帅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军,不要与晋国作战。
楚成王的决断是明智的、清醒的、无比正确的。
申公叔一切行动听指挥。可攻打宋国的主帅子玉不服从。他有一点私心,撤离宋国,必定有人耻笑自己指挥无能。丢脸。
就子玉骄狂的性格而言,撤离宋国跟要他命差不多,生于大国,长于大国,这个脸丢不起。
这个子玉,自然没拜读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他将战争区分为“无道”与“有道”。“无道”的是侵略战争,“有道”的是正义战争,譬如自卫战争,不仅要打,而且要打胜。要打胜仗,就得研究战略、策略,要讲究、运用指挥作战的艺术、技巧,以奇用兵。
《汉书.艺文志》的“兵权谋家”中说:“权谋者,从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个基本观点,与老子的军事思想如出一辙。跟如今抢占市场份额一样,艺术与技巧并存,一味蛮干最终得不偿失。
子玉就是一头蛮干的蠢猪,坚持向楚成王请战。他的理由是,楚国与晋国已成水火之势,如果撤兵,晋国必然威望大增,中原诸国将会效仿宋国,叛楚归晋。那么,楚之霸业将成泡影,楚成王十几年对中原的苦心经营亦将付之东流。
为干一件事而找理由,就是不干这件事的最佳理由。
撤兵的后果,楚成王心中当然有数,但若执意与晋、齐、秦争战,损失将会更大,被狼吃我所不欲,被狗咬我所不欲,两害相权,为了少掉点肉,还是让狗咬吧。
对!就当被狗咬了一口。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的家伙,当年我厚待于他,今朝却与我争霸,显然良心被狗吃了,所以,他变成了一条恶狗。
子玉可不这么想,他认为自个儿手握打狗棍,足以让晋文公毙命。
楚成王很气愤,只拨给子玉很少一部分军马。回国后,发现秦军并未东出武关攻楚后方,楚国安然无恙。此时子玉又要求增加兵力。此时的楚成王存了侥幸心理,派出六卒(共1000人左右)的兵力增援子玉,希望他能侥幸取胜。
心存侥幸,也是兵家大忌。任何战争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一定的胜算。
子玉得到援兵后,更坚定了与晋国作战的决心。这时,他抖了个小机灵,向晋军提出一个休战的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可撤离宋国。
这条件,料定晋国也不会答应。内心想决战,口头讲休战,子玉认为自己聪明之极。
老实说,他这一手,还真让晋文公棘手了。既不能答应,也不好拒绝。因为晋国出兵的本意,主要不在救宋,而在于借此打击楚国势力。
对于子玉所谓休战的条件,三军将帅各有主张。
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理,楚军只解宋围,他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应该立即对楚军发起进攻。
先轸则反对立刻进攻。他认为,子玉的条件,可以使宋、曹、卫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抛弃了。楚国变成了三国的恩人,晋国反倒与三国结怨。再者说,咱们原本是来救宋的,现在却置宋于不顾,诸侯会怎么看待咱们?如此盲目树敌,将来还怎么打仗?
接着,先轸提出一个对策――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楚绝交,以此激怒子玉。
毒,实在是毒!借刀杀人完了又使离间计。
先轸是晋文公手里的一块宝。他成功离间了曹、卫与楚国的同盟关系。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向曹都陶丘急进。
楚军步步逼近。此时,晋文公突然下了一道命令,令全军后退九十里。这个撤退命令,让人猝不及防,更令晋军将士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君害怕楚国的一个臣子,简直是奇耻大辱。
狐偃出面解释,说起当年晋文公与楚成王“退避三舍”的约定,国君是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有信于天下。
大伙儿信了,领命后退。然而,谁知道晋文公真正的心思呢?他明知全军撤退,子玉必定率军追击,到时,理亏的就是楚国,晋国就有充分理由进攻。这叫后发制人。
撒尿擤鼻涕两头都逮住,话糙理不糙。晋文公老谋深算,后退的本质是为了名正言顺地进攻。既维护了自己名誉,又引君入彀。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因此,全军撤退,就是一个陷阱。在楚军主帅子玉看来却是天上掉的馅儿饼。他认为这是消灭晋军,夺回曹、卫的极好时机,下令部队加紧追赶。一直追到城濮(今山东濮县南)。
晋方:晋、宋、齐、秦四国联军驻扎城濮。楚方: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依靠仙阻之地而扎营。
城濮大决战,一触即发,不可避免。
论兵力,晋方联军远不如楚方联军。
投入决战的晋军共3万余人,战车700乘。春秋时期,每乘战车下辖步兵为72人,加上3名车兵共为75人。加上齐、秦、宋国的军队不过5万余人。
楚军方面,连同随征的陈、蔡、郑、许五国军队,约为11万人。
尽管楚联军兵力大大高于晋联军,可楚联军长期围攻宋国,已是疲惫之师。要知道,春秋时期,军中的步卒多是奴隶、农奴或自由民中的下层分子,这些人战斗中配合车兵作战,平时还要为车兵服役,如后勤供应、炊事、养马、汲水、修缮等等。因此,疲劳不堪的军士兵卒,极不情愿追击楚军,而统帅子玉不管不顾,负气急进。
《孙子.火攻篇》里有一句话:“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思是:作为将帅,在作战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若勃然大怒,意气用事,就会被敌方牵着鼻子转却浑然不觉。
毋庸置疑,在士气和战略两方面,子玉先输了一招。
但,即便如此,双方兵力的悬殊,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这方面,子玉又具有绝对的优势,晋方联军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
再说战场地势,楚联军扎营处也比晋联军具有优势。
总体而言,晋联军是以弱对强。
因此,决战前夕,晋文公忐忑不安,迟迟没有下达作战命令。下军统帅栾枝劝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实际上,这时晋文公已然兑现了当年给楚成王的承诺。何况,到这个份儿上,即便没有兑现承诺,也顾不得什么信义了,楚联军兵临城下,不打也得打。晋文公只是在想,如何打?如何取胜?如何一举歼灭楚联军庞大的11万人马?
此次决战的意义和结局,晋文公比谁都清楚――胜则称霸中原,败则霸业泡汤。
一战定乾坤!这是绝对意义上的生死鏖战,晋文公内心紧张、激动、澎湃,手心捏了无数把汗。可面儿上,他还做出一副感当年恩,不忍心与楚作战的模样。
直到子玉派大夫斗勃到晋营挑战,晋文公还占卜,得到吉卦,才做出历史性的命令――退避到此为止,与楚决战!
这一天,是公元前632年4月4日。
双方车马齐备,出战队伍宛如人的海洋,尘土飞扬中,战鼓雷动,撼天动地,声声震击胸膛,巨大共鸣唤醒无限荣光,两军将士呐喊,热血翻滚,气势均锐不可当。
晋左翼下军胥臣率领一支部队,首先与楚右翼军(陈、蔡联军)对垒。陈、蔡联军兵马众多,队形齐整,像块一望无际的沉重钢板。若是硬拼,晋左翼下军绝非对手,非被杀个七零八落不可。胥臣下令,将事先备好的虎皮蒙在马上。旋即,突然向楚右翼军发起冲击。战马变猛虎,在楚右翼军士眼里,成千上万只猛虎铺天盖地奔袭而来,心理防线瞬间坍塌、皲裂;逼真景象让人感同身受,体肤生肉似真被猛虎张开血盆巨口快意撕碎、噬咬;全身汗毛针般竖立,头皮剧烈发麻欲炸。
军中驾车的战马亦惊恐万状,相互冲撞,相互踩踏,恐惧感宛如无数支剧毒利箭,急风暴雨般射透陈、蔡联军,队形崩溃,人喊马嘶,极度混乱。晋左翼下军胥臣部乘势冲杀,陈、蔡联军顷刻溃败四散。
与此同时,晋上军与楚军左翼交战。晋上军主将狐毛在阵内虚设两面大旗,向后移动,佯装引军后退。接着,晋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令士兵用战车拖着树枝奔跑,扬起漫天尘土,作败退状引楚军追击。
子玉上当,亲率大军奋力追赶。晋上军狐毛部且战且退,楚军紧追不舍。见子玉军中了圈套,晋中军主将先轸,当即率领最精锐主力部队由侧面拦腰横击。晋上军狐毛部乘势回军夹攻。左右同时猛烈冲杀,人仰马翻,刀枪搅拌肉泥,无数血肉头颅似暴雨倾盆,刷出道道猩红屏障,胀痛眼球;不断有人被死尸绊倒,未及爬起,又遭砍杀,汩汩血水漫地横流。
子玉无比慌乱,见楚方左右两军均已溃败,只能下令中军停止前进,而后往西南方撤退。晋军紧随追击,直追到楚军后方囤粮之地。
利用楚军粮秣、营舍,晋军休整了三天,然后又焚毁楚军的营舍。战后盘点,共俘获楚国战车100辆,步兵1000人。
城濮决战以楚联军全线溃败,晋联军全面胜利告终。
晋联军的胜利应了孙子的那句话: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凡行诡道者,首先要设法伪装自己的真实企图,以假象掩盖真相,以形式掩盖内容,以枝节的、次要的过场冲淡主要的“剧情”。给对方造成虚幻的错觉,使敌手难以料定我方的本意。
譬如晋军,以假虎充真,以树枝弄尘,惑乱敌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感觉。可人的知觉范围又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对象都能同样地被感知。人在对外界物体或现象进行知觉的一瞬间,总是习惯于有选择地将少数事物作为感知的对象。只有此时,这些对象才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对象在背景中就越突出。
晋军正是运用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关系,采取隐真示假的方法隐蔽自己,欺骗敌人。给对方造成知觉失误,导致其思维判断产生误差。
无论假虎充真虎,还是扬尘惑敌军,都是利用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原理,造成敌方心理上的“盲点”,用假象制造对方判断上的错误,使其“顺情”而推理,自己则因势用计,避实而击虚,声东而击西,出其不意,夺取胜利。
因此,严格说来,城濮决战是一场诡异的心理战。现代战争,强调心理战,研究心理战,倡导心理战,殊不知早在中国春秋时期的战役中,心理战便有运用。远非一句“哎呀,中计”那么愚蠢。
中计,中的什么计?也许楚将子玉临死也没搞明白。在兵败回楚国途中,楚成王派人对子玉说:“你若回国,何以见申、息二邑父老?”
子玉清楚,如今不是丢脸,是压根儿没脸,一个没脸的人,还活着干吗?死了吧。于是,子玉在连谷自杀。
子玉输了一场大决战,还输掉心里的一些东西。自杀一瞬间,他脑海中是否浮现当年重耳逃亡到楚国的情景?是否泪流满面地诅咒楚成王?恨他没听自己劝告,杀掉今日成为中原霸主的晋文公?
说什么都多余,想什么都无益,刀抹脖子剑穿心,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再回头,也早忘了这一世的事儿。
得知子玉自杀的消息,晋文公喜不自禁,说了一句话:“子玉既死,就没有后患了。”
意思很明了――书写战争是我的天下!
晋军凯旋,在郑国衡雍修筑王宫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以备请周天子前来相会。郑国曾投靠楚国,看到楚军失败,非常害怕,便向晋国求和。晋文公大度,在衡雍与郑国结盟。周王到会,晋国将俘获楚国的兵车百乘,步兵千人,献给周王。郑伯以早先周平王待晋文侯的礼仪接待了晋文公。
接着,周王又宴请晋文公,还令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任命晋文公侯伯,赐给祭祝乘车之服、王乘兵车之服,以及红色弓一把、箭一百、黑色弓十把、箭一千、虎贲三百人。赠物零碎,心意真挚。同时,周王又下诏,称晋文公为叔父,要他服从天子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晋文公辞谢三次才接受。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五月癸亥,卿士王子虎与诸侯会盟,这叫践土之盟。是当年齐桓公葵丘之盟后,又一次盛大的诸侯代表大会。大会在践土召开,会中宣布盟约:诸侯同心协力助王室,不相互侵害,谁背盟,天神下罚,使其兵败国亡,祸及子孙及老幼。大会一致通过并正式任命晋文公为侯霸。到会的诸侯们踊跃发言,亲切交谈,寒暄对饮,表面其乐融融,心里各有盘算。
大会在貌似祥和的氛围中缓缓落幕,春秋第二个霸主晋文公星光耀眼。
发表于:10-09-02 14:17
吴越争霸:大胆的怕不要命的
吴军大兵压境。一排接一排士兵,手持兵戈步伐严整,似一辆巨大无比的装甲车沉重有力徐徐开进,接踵而来,仿佛无穷尽。如骤然升腾的蘑菇云,席卷辐射d李的各个角落,每一块土都在颤抖,每一根草都在战栗。
d李即今浙江嘉兴县西南35公里的地方。公元前496年,这里属越国地盘。这一年的5月,老越王允常过世,他有一个儿子人们很熟悉,就是继承王位的勾践。吴国此时讨伐越国,显然是认为越国新王登台政局不稳,企图大捞一票,抢钱抢粮抢地盘,一举吃掉越国。这是其一。其二,复仇。九年前,趁吴国攻打楚国,国内空虚,老越王允常亲率大军进攻吴都姑苏。吴王阖闾派兵回救,为时已晚。越军已大肆掠夺,鬼子进村一般扫荡而去。
这仅仅是吴越斗争的一朵浪花,一段插曲。
早在公元前544年,吴人就开始攻打越国,抓到一个俘虏,让他做看门人,派其看守船只。当时的吴王余祭前去观看船只,这俘虏烈性,用刀杀死了余祭。杀人国王,这是死仇。
到了公元前510年,吴国全面进攻越国。
至此,吴越双方战事不断,冤冤相报长达二十余年。
而对新越王勾践来说,吴国的进攻是雪上加霜。想想看,你爹刚死,你爹你祖辈的仇人就到你家来寻衅斗殴,你会是怎样的心境?是胆战心惊还是化悲痛为力量?是当缩头乌龟假装长寿星,还是硬着头皮拼个鱼死网破?
屋漏偏遭连夜雨的困境,不是勾践的专利,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无论历史还是今天。此时,选择如何面对尤其重要。
人一辈子要面临无数选择。实际上,重大抉择并不多。
现状很清楚:妥协、投降即亡国。勾践如何选择?
初登王位就亡国,任何一个君王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是有些追求的君王。
但吴军的气魄与阵容,活生生一副排山倒海的架势。群狼就在眼前,龇牙咧嘴,目光凶悍。胆寒!这是越人的第一感应。如若对攻,必须冲破铁桶阵,让这头怪物般的巨型人肉装甲车散架。
越军连续发动冲击,均是徒劳无功而返。士兵如包子打狗。何况对方不是狗,是具备战斗素质的群狼。
越军无路可走。退则一败涂地,进则强敌难攻,不退不进便坐以待毙。
作为一国之主,勾践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
吴王阖闾出师前,遭到大臣伍子胥的劝阻。伍子胥认为这时进攻越国,并不是最佳时机。然而阖闾亲率大军来了。给越国人的信息就是四个字:敌人来了。他们俨然一副要一口吞掉越国的劲头。
敌人二字,换言之就是困难、困境、危难。
如果这困难并没想象中的强大呢?不经意地放大困难,这是人类心理弱点。
那么,吴国将士果真如此凶悍吗?这是勾践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越国士兵面临的问题。
找一群更不怕死的人试试――这是勾践作战思维中闪现的灵感,性情中的果决。
他命人到死牢中提出三十多名死囚犯,组成敢死队,列为三行,赤裸上身,手拿刀剑,走到吴国大军跟前,异口同声高呼:“今日越、吴交兵,我等在越皆犯死罪,不敢自逃刑戮,却敢死在你们眼前!”
话音落地,死囚犯们挥刀剑自刎,鲜血四溅,尸首倒在吴国士兵脚下。
吴国士兵惶恐且疑惑。这状态叫“众恐”。《孙子兵法.将失》中说:“众恐。可败也。”对敌军施以精神压力,增加其心理负担,往往会使敌人陷入“众恐”状态。
就心理学而言,恐惧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
当人在恐惧中,脑垂体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ACTH)去激活肾上腺。肾上腺接着就会释放一种叫皮质激素的物质到血液中。这时,生存本能就会左右人的心理活动,使之倾向于实施防御性行动。
吴军原本是进攻性行动,却被越国死囚恐吓了,他们分明在明示:越国人大无畏,越国人不怕死,敢与你等以死相拼。
狭路相逢勇者胜,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这话早被人说滥了。许多战争描述,一味强调民族恨、利益冲突、政治、地理等因素,可却忘了细节,以人为本。战场上最要紧的细节,是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战争是人和人斗智斗勇斗心理。仅仅是一群低等动物拼凑惊险气氛、厮杀场面,那叫愚人节。
一个人的恐惧状态,还会引起其他人的恐惧,传染成消极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传染无须任何接触,不用血液、母婴、性等三项传播,一个眼神就可以搞定。在战场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往往造成战斗力的削弱和丧失。
趁吴军惶恐疑惑之际,越军忽然发动冲锋。就这么短短一瞬,两军形势完全调换。死囚行动激励活人士气,强劲吴军的阵脚给打乱了,勉强抵抗,且战且退。进攻方逃跑,这对防守方是多大的鼓舞,几乎可以说是胜利,越军士气更旺,勾践指挥穷追猛打,吴军一招输满盘输,节节败退,越退越惨,又遭越国伏兵伏击,将士死伤过半。
吴王阖闾本人也被越国大将灵姑浮砍去一根脚趾,打成重伤,险些当了俘虏。吴国军心坍塌,狼狈退逃。吴王阖闾因伤势过重,在距离d李七里的陉地身亡。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夫差每日派人站在庭院中,待他进出时喊:夫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夫差立刻回答:唯,不敢忘!
这孩子疯了。
疯,是一种不理智的精神状态。但夫差的“疯”却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状态。这个状态让他积极练兵,加强战斗力,丝毫没有懈怠,而不是使他气血攻心,立刻鲁莽复仇。
一国之君、一个统帅的状态决定整个国家、集团的命运。
夫差“疯”得恰到好处。
最厉害的还不是这一点,超强的是夫差这状态持续了整整三年。坚持一条道走到黑的狠劲儿,这也叫“疯”。
可想而知,吴国三年的理性备战,力量有多强大。复仇的时机不是到了,而是形成了。好比水历经苦寒终结成冰。
公元前494年,勾践收到吴国大举进攻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先发制人。吴国迟早要进攻越国,不如趁其还未准备充分,主动伐吴。
勾践的这一战略决策,与三年前雷同。他选择的方式不是防守,而是进攻。此时他笃信:主动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这是一句误导人的话。进攻与防守,永远是因当时情况而定,绝非一概而论。
三年前,勾践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可三年过去,物是人非,他显然对吴国的战斗力准备不足。
越国有清醒、智慧的谋士。大夫范蠡就认为战机并不成熟,主张暂缓伐吴。
要说明的是,勾践也并非头脑发热,他有一种紧迫感。三年前,吴国大军压境的凶悍情形,令他难以忘怀。若不是自己急中生智,后果不堪设想。这一次,他要更主动一些。
于是,他率舟师直趋古称震泽、具区、笠泽,整个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的太湖。
“舟师”,就是能独立完成战略、战役任务的水军。
春秋时期,水战尚处于初期阶段。规模虽不大,但水战的专用兵器却颇有特点。譬如其中两样,钩拒和钩镰。这是为了水战中两船靠近时的特殊用途而设计的,其柄为竹制,长一丈五,顶端有弯曲的铁刃。两船靠近时,可以将敌船推开不让靠近,也可以将敌船钩住拉拢,不让逃跑。
还有更绝的,单听名字像暗器,叫犁头镖,水战中非常实用。《武备志》里讲:“此镖重二斤,首径一寸,长七寸,尾径三寸,下掷贼舟,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想想看,掷中对方战船,击穿一个洞;打中人脑,击碎头颅。这是何等暗器?这是最黑暗的暗器,算不算古代手榴弹?
武器再好,也不是主角,水战的主要装备是战船。
吴、越水军都有楼船和桥船。楼船就是指挥船,桥船就是轻快战船。还有大翼、中翼、小翼三种主要战舰船及突冒(船首装有冲角)。
主要战船大翼船长十二丈(约合24米),宽一丈六尺(约3.2米),载乘战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连同船长,共九十一人。
武器战船齐备,兵士不强也白搭。因此,对于水军的训练尤其重要。吴王夫差这三年都干吗呢?就是练兵!吴军早已不是三年前遭受恐吓就会溃败的吴军了。
勾践主动伐吴,显然对此估计不足。并且,他对本国舟师的实力过于看好,在这一点上,勾践有些狂。而夫差是持之以恒的“疯”。
疯和狂相撞,双方很疯狂,于夫椒即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开战。
夫差等这一天已很久了,他派出伍子胥、伯呵琢偾跋咧富幼髡剑⒍梦夤娜恐凼ο刃械酱锒赐ド健
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由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组成。春秋时期的水战,多是水陆结合作战。吴军先用弩射击越军,又用突冒撞击敌船,再进行接舷战斗,最后登船格斗。越军则有些抢滩登陆的味道。
这是水陆结合作战的基本方式。胜败就看谁更勇猛,谁更豁得出去。
这里面有一个心态的差异。吴王夫差与越对战,是报父仇,是决斗,不顾生死。而越王勾践以保全自身,保全国家而主动对吴进攻。
因此,越军看似攻方,军队的整个心态却是守和自保,因此难免有些畏首畏尾。
其次,由后来勾践大力发展国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来看,夫椒战役时,越国的总体实力是远远弱于吴国的。
这一战,勾践没有赢的条件和理由,只有赢的口号。仨被面织一锦旗,毫无实用价值。吴军以迅猛的速度,凶悍的砍杀,置生死于度外的冲击,将越军必胜口号击溃成哀号。
越军的伤亡,大大超乎勾践的想象。岂止一个惨重可以形容,完全是羊入虎口。打到最后,勾践率领仅存的5000人仓皇后撤,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为浦阳江与曹娥江分水岭)。
残兵败将不能放过。痛打落水狗是极骇极爽的事。夫差号令全军追击,试图全歼越军,生擒勾践,把他脑袋割下来,祭奠父亲阖闾。
很快,吴国大军占领越国国都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并重重包围会稽山。
勾践就在山上,身边仅范蠡、文种等谋士,和披甲持盾、士气尽失的5000士兵。勾践像一头伤痕累累的斗兽,命悬一线。
对于战败方,最坏的结果就是投降。可勾践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唯有求降,看人家给不给你留活路。
范蠡提出方案:应当暂时蒙受屈辱,以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只好请勾践本人到吴国做人质。大白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假使夫差仍不答应,那就焚毁宗庙,杀死亲人,将国家财宝沉入江中,以残余的5000将士拼死血战――这无疑是自杀性袭击。悲壮且无奈。
文种前去求降,吴国大夫伍子胥坚决反对。他认为“吴之与越,仇敌相战之国,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夫差原本准备听从伍子胥意见,可文种利用伯旱奶袄罚约八胛樽玉愕牟缓希貌核捣朔虿睿邮茉焦蠼担酵豕醇轿夤鋈酥省
越国名存实亡。
夫椒战役,吴国全面获胜。夫差报了勾践的杀父之仇。可还有一个仇怨――当年,阖闾召陈国攻打楚国,陈国不应,吴国就一再攻打陈国,楚国援救陈国,只因楚昭王去世才退兵。
如今时机到了。击败越国后,吴军向北扩展。值得一提的是,夫差绝非单纯报仇,从后来一系列战争来看,他的理想是称霸中原。
公元前488年,吴国北上,攻打鲁国和宋国,两国屈服。吴国向鲁国征收牛、羊、猪各一百头;向宋国也征收牛、羊、猪各一百头,作为享宴品,其数量超过向晋国的纳数。
次年,吴国全面进攻鲁国,以闪电战般的速度攻下武城、东阳,驻军泗水即今山东泗水边。鲁国只得与吴国结盟,吴国这才撤兵。
此时,齐国在东面称雄。吴国又将矛头指向齐国。
为了向齐国运兵,吴国在江苏扬州北面筑城挖沟,贯通长江与淮水。整整挖了一年。次年,吴军联合鲁等国联军,合攻齐国。万分危急时,齐国人杀死齐悼公,向吴、鲁、邾、郯联军发讣告,以示妥协。然而,残酷的是,吴鲁联军并未停止攻打。吴国派大将徐承统率水军,从海上进攻齐国,这一战吴军却大败而归。吴国才暂且退兵。
经过一年休整,吴国会合鲁国,再度攻打齐国,一举攻下博地(今山东泰安东南)至嬴地(今山东莱芜西北)。
齐国被迫在艾陵(今山东安南)与吴鲁联军会战。
齐军大败,吴国俘获了齐军主帅国书等将领,夺取了齐的革车八百辆,斩获齐军甲士的头颅三千个。
吴王夫差越来越疯。如果说,夫椒之战前,夫差“疯”得恰到好处,击败越国后,就有些变态了。
《周易.乾》里说:“上九,亢龙有悔。”“亢龙有悔”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事物皆有阴阳两面,当你过分春风得意时,就得小心谨慎,冷静反思。
夫差没有思考。他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他认为自己可以始终“飞龙在天”,进而称霸天下,让先君阖闾在坟墓里也深感荣耀。
而越王勾践的状态是“潜龙勿用”,换个容易理解的词,就叫励精图治。
在吴国忍辱含垢的三年,是勾践一生中极黑暗的日子。他只有熬,终于赢得夫差信任。在公元前491年正月被释放回国。
心上插把刀叫忍。忍是太极,以柔克刚。“柔”即能量积累,表面波澜不兴,内在却已强大无比。
战争使越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急剧下降。勾践的积累就是进行社会改革。鼓励种田织布,奖励生育,市井说法就是:白日下地干活,晚上脱衣上炕造小人儿。
战争说到底打的其实就是人口和经济。
孙子在古代吴国的时候,为了灭楚,曾设立了严苛的婚姻法,女性十二岁,男性十五岁,必须要婚配,生育男丁多的家庭,国家会给予丰厚奖励,而男孩从会走路开始,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这就是在做人口的文章。
越国人很忙,内心更苦,奖励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如何凝聚?救济受灾罹难的人,这是作为一个君王的善举,明智之举。
勾践做到了。
军政方面,文种治政,范蠡治军。广泛罗致人才。
国防方面,修筑遭战争破坏的会稽城。征调兵员,扩充军队,严格训练。
外交方面,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政策。这是全方位外交。“厚吴”就是向吴国殷勤进贡,大量运送糖衣炮弹,以表臣服。吴王夫差倒也受用,遭腐蚀就麻痹,全无戒备,没想过把糖衣剥下吃了,将炮弹再扔回去。他都笑纳了。
那么,勾践本人呢?世人都会想到“卧薪尝胆”。这是史实吗?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段记录十分明确――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所言的“苦身”是否就是指“卧薪”?司马迁并未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
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书,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的荒诞想象。
《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仅提到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皆尝,不绝于口”,也只字未提“卧薪”一事。
最早将“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的是苏轼。他在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仍需考证。
当然,即便“卧薪尝胆”是一个千古历史谎言,也不要紧。关键是,勾践的“柔性”积累、改革、建设确见成效。说到底,一切都是在备战。强盛的国力、经济、军事是与敌国对峙战场的资格。
勾践有这个资格。越国百姓也曾几次请求伐吴雪耻。但勾践,以及范蠡、文种等人,都认为时机未到。
两个因素:一、继续壮大本国实力,联合盟国;二、寻找吴国最薄弱的时机进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总之,开战不是伐吴,而是灭吴。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决定再次出兵北上攻齐。
勾践象征性地出兵助吴,并亲自到吴国祝贺,以众多宝物贿赂吴国君臣。吴国君臣个个喜气洋洋,唯有伍子胥看透勾践。知道这小子笑里藏刀、用意歹毒。
在伍子胥看来,齐国并非吴国大敌,吴国真正的敌人是越国。如不除此忧患,吴国终将毁于其手。而夫差认为越国早已彻底屈服,软柿子一个,想捏就捏,看心情。
等到伐齐获胜回来,受勾践重贿的伯撼么嘶嶷傥樽玉恪7虿钜慌拢臀樽玉阕载亍
伍子胥眼中的绝望,是吴国走向灭亡的信号。
公元前482年春,夫差与晋定公约定黄池会盟。夫差将吴国精兵全部带上,只留下些老弱病残,交与太子友。
孩子比老子有头脑。太子友对夫差说:“父王调动全部人力财力北上,一旦越王勾践入侵,吴国岌岌可危。”
夫差连伍子胥的话都不听,哪会理睬儿子,决意空国远征。
这是一个转折点。转折点就是机会,给勾践的机会。他认为,攻吴时机已经成熟。范蠡则认为还没熟透,如今,吴军出境不远,越国乘虚去攻,吴军回师不难。意思是:等他们走远点,咱们再出兵。
数月后,夫差的吴国大军已远在黄池,即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勾践调集大军,其中,习流(经过训练的流放罪人)2000人,教士(正规军)4万人,君子(越王的亲兵)6000人,诸御(各级将佐)1000人,共4.9万人,浩浩荡荡向吴国进发。
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率领,从海路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你要回来救援,就打你的伏击。另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
姑苏城大难临头。
太子友担心的事情,不幸发生了。他太清楚目前吴国的作战实力了,根本经受不住太大的攻击。越国铁了心打,姑苏城绝难保全。
由此,太子友制定出坚守待援的作战策略。并派人去往黄池,请夫差速速回师。
若按太子友的战略,姑苏城或许可以保住。可吴将王孙弥庸极度轻视越军,勾践是个什么东西?咱君王的仆役而已,他能带兵打仗吗?他若能打,夫椒战役怎会一败涂地连都城都丢了?
此时,越军先锋已抵达吴都近郊。太子友率领5000人到泓上(今苏州市西南)抵抗,坚守而不出战。
王孙弥庸擅自带兵出战,劲头十足,竟然一举击败越军先锋,生擒畴无余、讴阳。这使吴军大受鼓舞。
王孙弥庸也更加轻视越军的战斗力。他认为“战而胜,敌必退走,战而不胜,守犹未晚”,竭力怂恿太子友出战。
坏就坏在初战胜利。太子友固守的决心动摇,改变策略,率军向越军发动攻击。
6月22日,越军抵达泓上,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立刻与吴军展开激战。不怕你不战,就怕你死守。没别的,全面围歼。
上万人面对面厮杀,兵戈铁矛戳心脏削头颅砍肢体,广袤空地是人吃人的屠宰场。血如注,泪如雨,眼见朝夕相处的同伴不断横尸疆场,眼更红心更狠。正面看去,左右两方皆是层层叠叠手持杀人武器的兵士,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冲锋,兵戈撞击闪出冰到骨头里的寒冷铿锵声,惨叫嘶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兵士血红眼球让阳光都感到黯淡,没有退让余地,只有弱肉强食,总有一方支撑不住彻底倒下。
越军主力是精兵悍将,吴军兵士则大多是病弱,他们渐渐被越军包围、蚕食,不会因为你弱,对方就手下留情。未到天黑,吴军几乎被杀光,越军根本不容其苟延残喘,继续发动进攻,吴军终于再无还击抵抗之力。
姑苏战役,实在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役。吴国大军精锐远在黄池,城中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未得以养老疗伤吃社保,他们提前成为吴王夫差的殉葬品,且死无全尸。离开姑苏城,今生今世就再无缘与亲人相聚。
这一战,吴国太子友、王孙弥庸均被越军俘虏。
6月23日,勾践所率的大军主力乘胜进入姑苏城。范蠡、舌庸所率的越军,在尽收吴国许多城邑的军械粮秣后,也由邗沟抵达姑苏。
两军会合,一刻也没闲着,他们在姑苏城抢修工事,等待夫差率大军返回,再决一死战。
消息传到黄池。这会儿,夫差正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城,太子友被俘,心中焦灼,但面上冷静,唯恐影响军心和争霸。那些报信人也是倒霉催的,来一个被夫差杀一个,一连杀了七个,以封锁消息。可封锁消息不解决任何问题,夫差忍不住了,变得穷凶极恶,采用强硬手段,命吴军压至晋营前列阵,逼迫晋定公让步。让自己歃血主盟,勉强当上霸主。
国都姑苏丢了,争来个霸主荣誉证书,夫差玩了一把黑色幽默。
回师姑苏途中,吴军许多将士得知姑苏已沦陷,全无斗志。反击越军有把握吗?夫差没有,将士更没有。思来想去,夫差派伯合蛟焦蠛汀
范蠡认为,吴国大军的精锐犹存,实力还在,一口吃掉他们并不现实。于是建议勾践答应夫差的求和,再寻更佳时机灭吴。
公元前482年冬,越吴谈和。勾践班师回国。
这次回国,勾践是荣耀的。虽是冬天,越国人心中却暖意荡漾,姑苏战役的胜利,俨然给越国国民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吴国不再强大,不再是压在他们心头的巍峨大山,他们种田织布造娃没有白忙。从吴国缴获的物资够他们辛苦几年的。往年秋天丰收,今年冬季也丰收。国力怎能不强?
有阳就有阴,越国人欢心,吴国人沮丧。姑苏战役的阴影笼罩心头挥之不去,人心浮动,经济委靡,国力一天比一天衰败。
夫差效仿勾践当年的做法,表面安抚国民,暗地密谋备战。然而,老天不给面子,到了第六年,大旱。吴国是“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锫箍招椤保ā豆铮庥铩罚锞褪窃残瘟覆帧J谐〔挚舛济挥辛甘常饩鼓艽蛘搪穑
实际上,老天很公平。这一年越国同样遭遇大旱。文种向勾践提议,应趁此机会灭掉吴国。如今这个状况,越国的仓廪都日渐空虚,何况是吴国。此时决战,不给吴国一丝喘息,留一点余地。
这不像六年前的姑苏战役,仅达到伐吴、缴获物资、削弱其国力的目的。此番不出兵则已,出兵就要坚决、彻底灭掉吴国。
因此,战前准备、整肃军纪尤其重要。
公元前478年3月,勾践起兵。第一日行军,即斩不服从命令者;第二日行军,斩畏缩不前者;第三日行军,斩淫逸不可禁止者。大军行至御儿(今浙江省吴江县南),勾践又下令: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归侍父母;有兄弟四五人皆从军者,遣其欲归者一人;有眩瞀之疾者,遣归;筋力不足胜甲兵,志行不足以听令者,遣归。
意思是:家有六十岁以上的父母,又无兄弟者,可回家侍奉老人;一户四五个兄弟同时出征,可按其心愿,回去一个;精神恍惚视力虚弱患病的人,也可回家休养;体力、意志不足以完成战斗,不能服从命令者,也可打道回府。
勾践这叫人性化带兵,把兵士当兄弟,拿国民当亲人,使全军士气高涨。君主如此厚待,他们愿誓死追随。
越国5万雄师开进吴国境地。吴王夫差亲率6万大军赶往笠泽江,即今江苏省吴江县南。双方夹江列阵对峙。
这一仗怎么打?硬拼,吴军多出1万人。若将吴军一分为二,各个击破当然尤为理想。但,如何分割?横不能请求吴王,你把大军分为两部分吧,我们好打你。
要不然就偷袭?可以。但得“声东击西”,这是三十六计中第六计,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抓住敌人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于是,等到夜里,勾践派出两支各约1万人的部队,分别从溯江和顺江鸣鼓渡江。战鼓擂得震天响,配以喊杀声音,吴王夫差的第一反应是越军来偷袭了,他们分兵夹击吴军。既然敌人分兵来攻,咱就分兵抵抗。哪知道,溯江和顺江的部队,并非越军主力,只是佯动。
吴军分兵移动,勾践命主力部队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对吴军中央薄弱部位发起猛攻。夫差措手不及,他全然没料到越军会这样打――利用暗夜,两翼佯攻,诱敌分兵,乘虚实施中央突破,这就是典型的江河作战策略。
吴军中央部队因此陷入混乱,难以招架越军主力军的疯狂攻击,只等两翼部队回救。
两翼部队回救,越军先行渡江的两支部队又步步追击。如此一来,吴军腹背受敌,此时越军并非佯攻,而是货真价实地夹击。吴军全线崩溃,主力遭受重创,只得往姑苏城方向退逃。
越军自然不会就此打住,三拨部队合兵一处,乘胜猛追,追至没溪(今江苏吴县附近),吴军又遭重创。吴军且战且退,越军又追至姑苏城郊,再度痛击吴军。吴军主力精锐几乎全军覆灭。这是吴国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为惨重的打击。残兵败将只得退入姑苏城据守。
笠泽江战役、没溪追击战、姑苏城郊歼灭战,越国三战全胜。吴国大势已去,只能守城。越军则采取围困消耗的战略。重兵合围,也不攻打,意在消耗吴国,拖垮吴国,犹如凌迟,一刀一刀剐。
超长久的围困,吴国既无外援,也无救兵,粮食一点点耗光。还有什么东西可吃?牲畜、家禽、树根、草皮、布匹,凡能充饥之物统统囫囵下肚。百姓还得为守军提供食物,即便如此,也终有枯竭的一天。
饿,像胃里龇出一张嘴,拼命往外咬。饿,使人双眼发绿,露出野兽本性。每天都有人被饿死,每天都有人易子相食,每天都能看见浮肿的死尸。姑苏城筋骨断裂,内脏能量随时间推移而流失。国民精神崩溃,绝望情绪病毒般蔓延笼罩整座姑苏城。
这已然是一座死城!
可是,夫差不投降。他宁可搭上全城无辜百姓的性命也不投降。他的身影在姑苏城上幽灵般矗立,这一回,他是真的要疯了。
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吴国其他土地尽归越国所有。第三年,姑苏守军终于力竭粮绝。凭借仅存的战斗力,也可以说是求生本能,吴军在一天夜里突围,死伤过半,一路西逃,上了姑苏山(今江苏省吴县西15公里),却又很快被越军包抄合围。再一次围困,吴军没有力量可以消耗了。夫差派公孙雄肉袒膝行,光着身子跪行以卑辞厚礼向勾践求和。
勾践于心不忍,准备答应求和。范蠡坚决阻止,他反问勾践三句话:谁使我们早晨起来就顾不得吃饭,不是吴国吗?与我们争夺三江五湖的,不也是吴国吗?我们为报仇雪恨,苦苦准备了二十年,现在就要放弃即将得到的胜利,怎么可以呢?
勾践这才没答应求和。但不愿自己出面表示拒绝,让范蠡去答复吴国使者公孙雄。
范蠡对公孙雄说:“以前,上天降祸于越,让越受制于吴,而吴不接受。今日又以吴赐越,我们大王可不敢不听从天命!”
话说到这份儿上,公孙雄无言以对,痛哭流涕归去。
之后,勾践命夫差迁居甬东,提出派百家侍奉夫差,一直到死。夫差认为这是勾践对自己的羞辱,辞谢道:“你既然已经摧毁了我的社稷,毁灭了我的宗庙,我还是死了吧。我年纪大了,不能侍奉君王了。”
于是,范蠡派3000兵卒进入姑苏山。夫差不得已在姑苏山自缢。
这里,有两个问题,不知你会怎样回答?假使你病入膏肓,那么,你临死前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怕见的人是谁?
我想,对于夫差来说,他临死前,最想和最怕见到的是同一个人,那就是伍子胥。
真见到了,他会对伍子胥说些什么呢?恐怕是无言相对。因为说什么都没用,吴国已彻底灭亡了。
不得不说,吴灭亡的因素很多。
其一,是缘于夫差的战略错误,大败勾践后,不采纳伍子胥灭越的建议,留下后患。
其二,夫差败越后,刚愎自用,忠言逆耳,将伍子胥赐死,只信伯翰餮裕持渭鸥芑栌埂!豆铮庥铩分兴担骸拔馔跻诶郑浒傩铡!
其三,反观勾践,“自身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任用文种、范蠡等一批忠诚智谋之士,为其制定和实施了一套正确策略,达到强越弱吴的目标。
其四,夫椒战役,夫差胜越后得意忘形,一心争霸,连年兴师动众,使得“吴士兵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导致国力日虚。而越利用吴北上争霸之机,“轻其赋税,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致使越国“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以多甲兵”。国富兵强,最终能灭掉吴国。
其五,关于越以美人计献西施而弱吴,仅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不见于《左传》、《国语》、《史记》等正史,而《庄子》、《墨子》等虽也提及西施之名,但其情不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史记.货殖列传》两篇中,都提到了范蠡,却也没有述及西施,更不用说记述她与范蠡的关系。因此是否有西施之事,值得怀疑。只可充作历史爱情小说素材而已。
越灭吴后,一跃成为长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东方大国。乘灭吴的余威渡过淮水北上,与齐、晋、鲁、宋等诸侯在徐州(今山东腾县)相会,向周王室进贡。周元王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其为伯。勾践将淮上之地送给楚国,将吴侵占宋的土地送给宋国,又将泗水东方百里之地给予鲁国。《史记.越世家》记载:“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这是勾践的荣耀日子,是那些黑暗日子中他所期盼和渴求的,夫差也曾有过。可这份荣耀是由多少无辜百姓和兵士性命换来的?这样的荣耀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丝残忍在其中。这就是战争。所谓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发表于:10-09-02 14:18
长平之战:有些仗是吓败的
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中之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战国时代,魏国是第一个霸主。魏军身穿重装铠甲,作风强悍。可是,这样一支勇猛的军队,却成为秦帝国军团的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大败魏军,魏国从此衰落。
秦军团为何如此强大?或许,从长平战役中,我们可以洞悉这支恐怖军团的秘密。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在上党问题上,“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祸。他不赞成接受上党。
平原君赵胜则提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出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夺得一城,坐收韩国上党郡的十七座城邑,大利益大良机,不可错失。
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去接收上党。
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为赵国的最终毁灭埋下了祸根。
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居高临下,一直威胁着秦国的南阳,早就是秦国的大患。因此,夺取上党,对于秦国来说,势在必行。
趁赵军在上党守御未稳,秦军进行袭击,赵军不敌秦军,退守长平。
长平,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在这个地方,秦、赵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这里,有一个问题。据司马迁的记载:长平战役,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两千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秦军是怎样完成后勤补给任务的?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又是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的?
秦国必须要拥有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
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他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于是,商鞅为秦国制定了延续了一百三十五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必须重农,强兵必须习战。由此可见,富与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商鞅利诱三晋之民来耕耘秦国土地,而使秦民应敌于外。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人可专心追求军功,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这种安排使双方获利,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秦国却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先进的管理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秦国当时的农业建设,是六国里做得最好的,数年之间,国富兵强。论富庶,只有齐国可与之比肩。
然而,秦国尽管有发达的农业,有限的国土面积仍无法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国家的决策者们为此殚精竭虑。
在咸阳宫,秦国的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正在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两千年前就是天然粮仓。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六百万斛的大米。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司马错之后,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
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泄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被叫做“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在都江堰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在当时的西方,伟大的亚历山大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军队规模受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因此,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只有秦国负担得起百万大军连年作战。
而且,农业发达仅是致使秦国富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贸易。在今天四川留下的一些输送盐卤水的遗址,就是秦国当时从事井盐贸易遗留下的。这笔生意做得挺大,几乎垄断到四川云南地区。
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的秦国军团相比,赵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当时赵国的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基本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进行生产。
对于赵国来说,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上党,可惜赵国没这么做。这是赵国的战略失误。
当秦军占据上党后,赵孝成王害怕秦国强兵紧逼国境,想与秦国谈和。此时,赵大夫虞卿却出了一个主意:“如今,决定是战是和的权力掌握在秦国手中。秦集结重兵于上党,目的就是要击破赵国,故而不会答应谈和。不如派人携重礼去贿赂楚、魏二国。楚、魏若肯接受,则秦国怀疑诸侯又复合纵,才可能与我们谈和。”
孝成王听后却不以为然,仍派人去求和。
这一求和,恰好给了秦国机会。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联合抗秦,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国以沉重打击,故而赵国来求和,秦国有意向各国宣传,说秦、赵已经和解,而事实并非如此。楚、魏、齐国本来就惧怕秦国,现在又为秦国的外交手腕所迷惑,纷纷疏远赵国。
于是,秦军在占据上党后,继续向赵军发动攻击。攻势极其猛烈。那么,他们是如何作战的呢?
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怖!
秦军的战法,根据秦兵马俑推测,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直面赵军。那么,为何要站成三排?
原因很简单: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支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因此,当第一排弓弩手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形成密集、致命的强大杀伤力。万弩齐发,蝗虫般雨点般飞击赵军,刺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很有可能就是秦军首创。因为在秦军之后将近两千年,欧洲人才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
而且,秦军的弩所用的箭头,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不一样,当时为了增大杀伤力,一般箭头都带有倒刺和血槽,但是秦弩的箭头没有,都是三棱形的,完美的流线外形,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流线的轮廓减少空气的摩擦力,加快速度也增加射程,而锋利的棱角可以穿透铠甲和衣物深入肌肤!
面对秦弩兵,赵军根本无法前进,只能防御,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更惊悚的还在后面。
在弩兵后面,是秦军团的长矛兵。他们手持的可不是一般的长矛。据考古证实,秦军手中的长矛接近7米。如今的一层楼才多高?如此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拿稳都很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
若是单兵格斗,7米的长矛显然无法作战。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7.2米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
秦军很有可能就是组成长矛方阵。经过严格训练的秦士兵,挺着长矛,只能向前,无法后退,不管前方发生什么情况,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方阵始终不变,形成几千人、几万人的一个铜墙铁壁方阵。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除秦长矛步兵外,还有手持戟和铍的秦步兵,戟长2.8米左右,这种兵器就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由于兵器不长,持戟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发挥自由搏击的技巧;长柄兵器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3.5米左右。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那么,秦国何以能制造出如此强劲的兵器?这要提到战国时期的武器锻造业。当时战国盛产优质矿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齐,一个是秦。关中盛产优质的铜矿,山东盛产优质的煤矿,特别是山东兖州,有一种蓝火煤,温度要比普通煤高一倍。因此,秦国、齐国在武器上的精良程度,领先于其他诸侯国。
情形就是如此,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来推测:两千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步兵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另外,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据推测,很有可能是在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而“陷队之士”是砍一个脑袋,晋升一级爵位。因此,秦军兵士一上战场,立刻就变成一头头饥饿咆哮的虎狼,看到敌人就红了眼,勇猛无比地撕咬残杀。割下敌人的脑袋,或别在腰间,或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继续追杀自己的对手,绝不后退,绝不手软,除非战死。
然而,令这支恐怖军团意想不到的是,他们遭遇到赵军统帅廉颇的顽强抵御。
两军初次交锋,赵军损失惨重。赵军统帅廉颇立即改变策略,他对于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川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