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天长地远魂飞苦苦是什么动物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书利华教育网精选100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 &&&&(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千崖暮如晓”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4&分) &&&&(1)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2分)而且写出了暮时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2分) &&&&(2)①加入人的活动,使画面具有动感,纵深感。(2分)②写渔翁的活动,突出江天暮雪的影响。(2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6分)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1).【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在思考时不仅要理解“深藏”的含意,还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尤其是后面的“莫”“且教”等词的分析,理解海棠不愿出来的主观情感,这样,答案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方法提炼】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模式:①词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是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伤”。 &&&&(2).【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古诗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它要求考生既要有很好的诗词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诗词审美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理论。本题主要从表现手法这一点进行鉴赏,全诗写的是海棠,它的“深藏”“莫轻吐”等与“桃李”的“闹春风”明显有着不同,这样,我们很容易从写作的主次关系中得出衬托这一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 &&&&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方法提炼】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表现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用典等,分析是首先要围绕这些角度展开。 &(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哪些手法?(3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1)景物: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3分)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1)(3分)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要点:①近远景之别,②意境(效果)之别。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2)(4分)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1分),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蛄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作者的景慕之情。(3分)(答对手法1分;答对“卢岵形象”、“作者感情”中1项得2分,答对2项得3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韵 王十朋 弱羽①年来正倦飞,夔门邂逅故人归。人生一笑难开口,世事多端合掩扉。 况是桑榆俱暮景,何曾富贵已危机。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②。 &&&&【注】①弱羽:飞行力弱的鸟。②静晖:夔州静晖楼。 &&&&(1)“弱羽年来正倦飞”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说说“倦飞”二字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慨?(6分) &&&&(2)请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1)(6分)比喻。(1分)宦游异乡,故人远离,人生多苦,世事无常,年岁已高,仕途不顺。(5分) &&&&(2)(4分)想象(虚写)(2分)明朝独自登楼怅望,故人的舟船早已远去(1分),深刻地表达了此刻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情绪(1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⑴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⑵“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⑶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3分) &&&&⑴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⑵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每点1分) &&&&⑶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每点1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1分) &&&&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⑴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1分) &&&&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⑶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等。(2分,一句即可) 十、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试分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妙处。(4分) &&&&(2)、古人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找出“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眼”,并加以简析。(4分)& &&&&(1)它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写景,而在于它以象征(比兴)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出来。春风吹皱了池水,更搅乱了思妇的心。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以景寓情,情景相生。 &&&&(2)闲。开头的由景入情,引出了思春的少妇。接着一个“闲”字,把她眼下过着的那种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生活揭示无遗。她无精打彩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心上揉搓,这种似是无意却有情的动作,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题(8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4分)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4分)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4分)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4分)(大意对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洪培欣语文 &&&&(1)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但诗中第三句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3分 &&&&(2)对于这首诗,诗论家大多以为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分 &&&&(1)示例: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洪培欣语文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请简要分析。(4分) &&&&(1)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2分)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2分)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2分),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并略加分析。(5分) &&&&(2).这支小令刻画了江南景物的哪些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1)、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 &&&&(2)、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秀美。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情感2分,分析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分)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微之&&&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①&&&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4分) &&&&(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述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4分) &&&&(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献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己,以致形之于梦。(2分)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2分)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2分)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2分)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乐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答题建模:一是解释词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2分) &&&&(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2分)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2分)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2分)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2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闻砧①&&&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3分)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在众多以“闻砧”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 &&&&砧声的特点在于“哀”而“切”。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似“不如归去”,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不哀”。断猿,指断肠之猿。《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亦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登高》)“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猿声之哀,一至于此。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铺垫已足,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惊:“月下谁家砧?”这声音好凄苦:“一声肠一绝。”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于是下文转入自我愁思的抒发。 &&&&“杵声”以下四句,重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所谓“客”和“游子”,都是指诗中人物。孟郊以写《游子吟》著称,他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他还有一首《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也写得情真意切。这里既言“客”,又言“游子”,是一再强调作客他乡之意。是的,“杵声不为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动捣衣棒。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客闻发自白。”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古代妇女捣衣,有的是为了寄给征人,故唐代陈玉兰《寄夫》诗云:“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此云:“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惹起乡思,速速归来。语直而纡,感情深挚。上两句分明说“杵声不为客”,而这里实际是说杵声专为游子而发即“为客”,语言似相互矛盾。其实这是反复言之,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对面(思妇)写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苦。 &&&&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同是咏砧,同是写游子,但作者能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诚如苏轼《读孟东野诗》所说:“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 二十、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紫&云陈维崧(淸)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2分)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4分) &&&&(1)牵衣&&&&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二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3分)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4分) &&&&(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3分) &&&&(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4分) 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5分) &&&&(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6分) &&&&(1).(5分)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点明感情2分,结合景物特点分析3分) &&&&(2).&(6分)对比(2分),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2分)。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 二十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钟陵禁烟寄从弟 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就诗歌首句中“落絮飞花”和“日又西”两个意象加以分析。(4分) &&&&(2)试分析诗歌结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3分) &&&&(1)“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1分)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1分)“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长,(1分)突出了作者一。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1分)& &&&&(2)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2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情。(2分)& 二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二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2分) &&&&(2)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4分) &&&&(1)答: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答: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2分)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2分)(如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也可) 二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呜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雄共午瓯茶?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1)①通过描写“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_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一酌情扣分) 二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不见&&&(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了一种并作赏析。(4分) &&&&(1).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2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②直抒胸臆。(2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3分;答对手法给1分,内容分析1分,情感1分) &&&&注意:学生如答出对比和虚实结合,并分析合理,同样给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内容1分,情感1分) 三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三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6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3分) (1).B(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 三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 (1).答: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三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先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2分)“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3分)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2分)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结合赏析2分)李词的抒情是委婉含蓄。(结合赏析2分) &&&&赏析:[范词:&“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三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浣溪沙&&&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来铺叙景物,请结合内容具体赏析。(3分) &&&&(2).词的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抓住了哪些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趣?(3分) &&&&(1).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从清晨风斜雨细,晓寒顿生,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时间为序得1分,早晨和中午的特色景物能结合原诗分析的得2分)(2).“人间有味是清欢”,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这两件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清欢的意趣表现在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茶1分,蔬菜1分,意趣情感1分) 三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1)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 &&&&(2)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三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三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2分)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1)答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答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籍,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适当得分)。 四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 &&&&(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2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洪培欣语 &&&&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 &&&&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 四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九日渡江 明•李东阳①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 &&&&(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百年人生之短暂,寓情于景。(2分)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4分) &&&&(1).心境&&&&反衬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四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注]。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四十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5分) 湖上梅花歌(第二首)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 &&&&(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2分) &&&(1)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 &&&&(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 四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暠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1分) 四十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4分)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4分) &&&&(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四十六、阅读下面的唐诗与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蝶恋花(送祐之弟)&辛弃疾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两首诗词中写一个“孤”字,其内涵与作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试加以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词最后两句都直抒胸臆,但所抒之情与写法上均有区别,试简要说明。(4分) &&&&(1)答:相同:均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1分) &&&&不同:卢诗之“孤”直言自己少年丧父、身世不幸,交代了后文“为客早”的原因。(1分)辛词之“孤”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漂泊失群的鸿雁。(1分) &&&&(2)答:卢诗主要是抒写离别之情,诗人还在抹泪,而友人已经走远了,所以只能期待不可预知的下次相逢了,从而反衬离愁之深。(2分)辛词则抒发了离愁及其引发的各种情感。词人认为,离愁不难整顿,关键是由它引发的年华已逝、功业难成、国土难收的复杂情感难以排遣。(2分) &&&&参考赏析:1《送李端》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是一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 四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虞美人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尊罍(léi),盛酒的器皿。 &&&&⑴&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⑵&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⑴&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嫩柳。(2分)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而是倍感失落惆怅,孤独痛苦。(2分) &&&&⑵&李白“白发”句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1分)而李煜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1分)李煜和李白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鲜明。(2分) 四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6分) &&&&(2).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5分) &&&&(1).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2).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四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水村闲望&&&&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⑥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网洪培欣语文 &&&&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6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1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五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17分)&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B.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C.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D.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2)同是写春天的景致,白居易的《早兴》与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3)、《早兴》一诗中无一“春”字,但全诗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一下诗人究竟是怎样体现春天的。不少于200字。(10分)& &&&&(1)【参考答案】C描绘的不是清晨兴旺之景,而是以犬和鸟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天由雨转晴”的变化,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2)【参考答案】《早兴》通过晨曦、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活泼的小狗和小鸟的传神刻画烘托出早春的气息(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1分)。而李华的《春行即兴》则是借城下的萋萋野草、城外的涧水、枉自开落的山花和徒然鸣啭的春鸟(1分)衬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感物伤时的深沉慨叹。(1分) &&&&(3)【参考答案】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诗人没有直接写春天,而是从晨光写起,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诗人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诗无论是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还是后四句抒发对早春气象的感受,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五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杨冠卿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注】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曾被贬长沙,郁郁而终。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傅的?(4分) &&&&(2)试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一句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3分) &&&&(1)①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②文学上,表现写作才华,作品流传千古。(4分,每点2分) &&&&(2)①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②抨击统治者的不用贤才。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3分,每点1分) 五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6分)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3分)。 &&&&(2)、答: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2分)&“愁”、“思”两字;(2分)“独”、“空”两字。(2分) &&&&评分:共6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二、三问各2分。 五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答出两处对比给3分) &&&&(2)这两句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种情感各2分) 五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五指山&&&&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注解:巨灵:山神名。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4分) &&&&(2)本诗是怎样以“五指山”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答案:“弄”为“玩弄、把玩、抚摩”之意(1分),写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空中,抚摩云(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 &&&&(2)答案:首联“翠相连”写出五指山的苍翠,“撑”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峻挺拔(1分),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秀丽和美丽(1分),尾联写五指山是巨灵神伸出的手臂,数点中原大好河山,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奇(1分)。 五十五、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7分)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美人,借以寄寓个人政治理想。 &&&&(l)“&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深秋怎样的特点&?&(3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深秋凄冷的特点。(角度答出2个即给2分,深秋特点1分) &&&&(2)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1分);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用比喻来表明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1分)所以&“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2分)。(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意思对即可。考生把“美人”视为李白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再做类似分析,更好。) 五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豁达)、坚贞(正直、有气节、有风骨)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五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3分)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分) &&&&⑴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 &&&&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3分) 五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①:爱杀江南。 &&&&【注释】①飐:飘动 &&&&(1).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①空间转换,由远及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3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3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五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 &&&&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 &&&&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译文: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六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洪培欣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六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 &&&&(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六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北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霜禽:冷天的鸟。 &&&&(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4分) &&&&(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分) &&&&(1)&“独"和“尽”。&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独”、&“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B.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六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归&&&&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4分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4分 六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①&&&&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孥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②孥(音nü)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结合全词,说说上阕“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 &&&&(1)(4分) &&&&示例: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胸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2分) &&&&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的心理。(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下阕“报君恩”,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2分) &&&&(2)(3分) &&&&示例一:对比。(1分)“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出现的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二:反衬。(1分)诗人以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惟有败叶残荷的景色,反衬出今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三:虚实结合。(1分)“空见残荷满”是虚写,作者回忆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因为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路繁花相送”是实写,今年旧地重游,发现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虚实结合,突出了作者对今年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四:情景交融。(1分)“空见残荷满”,一个“空”字,表达出对残荷满塘无限怅憾的心情。(1分)“一路繁花相送”,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满腔热爱。(1分) 六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⑥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 &&&&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6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1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六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书奇谈痛苦精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