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电影会败得那么惨

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 - 知乎899被浏览354301分享邀请回答135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从军事角度看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于武器?难道不是指挥?
导读:转的一篇文章,里面从军事角度分析了萨尔浒战役,随然很多观点缺乏说服力,但算是网络文章里值得看一下的了,观点例如以胜败定论当时明军火器无用很片面,试问既然火器无用为何当时无论西方,东方各国都在积极使用换装火器?关键还是将领的指挥优劣,清军以己长克彼短,仔细看战争过程,明军几乎都是被动挨打,或被未做好准备时出奇制胜,可见清军将领智慧一般,原文如下:
在论坛里看到不少明粉朋友大谈明朝火器如何如何,不由得心生感慨。由于很多朋友受鬼子和皇汉的满蒙非中国论影响而厌恶满清,因此对汉人的明朝心生好感,炮制
转的一篇文章,里面从军事角度分析了萨尔浒战役,随然很多观点缺乏说服力,但算是网络文章里值得看一下的了,观点例如以胜败定论当时明军火器无用很片面,试问既然火器无用为何当时无论西方,东方各国都在积极使用换装火器?关键还是将领的指挥优劣,清军以己长克彼短,仔细看战争过程,明军几乎都是被动挨打,或被未做好准备时出奇制胜,可见清军将领智慧一般,原文如下:T在论坛里看到不少明粉朋友大谈明朝火器如何如何,不由得心生感慨。由于很多朋友受鬼子和皇汉的满蒙非中国论影响而厌恶满清,因此对汉人的明朝心生好感,炮制了很多溢美之词。但我们谈论历史,关键是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赞美而赞美,否则又变成皇汉贴了。明朝晚期明清军队战斗力巨大差距是一目了然的,无论明粉如何赞美明军,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在战场上体现出来才最有说服力,数字上的比较永远无法和实际战绩相提并论。一些朋友刻意拿清朝晚期面对工业国家的战绩,来和明朝前中期面对农业社会军队的战绩来比较,但却故意无视了明清交际时期明清军队正面对抗的实际结果,这种比较实际毫无意义。两支军队哪个强,当然是看彼此对阵的结果,拿其他不同时期的对外战绩又有何说服力?萨尔浒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以少胜多战役,不但是明朝中后期由盛转衰的决定性一战,也是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度阶段,冷兵器军队的一次反动,证明了缺乏近现代工业基础的情况下,手工打造的热兵器并不具有对冷兵器的优势。另外它也是清粉的大杀器,在各个论坛里,只要明粉大谈明朝火器如何如何,清粉举出萨尔浒战役就可以瞬间秒杀。而从人性角度讲,萨尔浒战役又是一次极为残酷的战役,明朝和后金均未保留俘虏,导致了明朝死亡人数极为惨重,真实的阵亡人数比可能为23:1(按照清史稿记录是230:1,不可信)。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损失比都是极为罕见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次战役的起因、兵力对比、过程和结果。一、战役的起因话说1618年,明朝建州卫指挥使,加二品都督佥事,龙虎大将军努尔哈赤,他利用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以及李成梁的刻意纵容,偷偷统一了女真诸部,以“七大恨”祭天起兵反明,建国号后金。并迅速攻略辽东,大量消灭关外明军(努尔哈赤熟悉明军口令,多次用口令骗开城门,轻易得城),明朝朝野震动。万历皇帝终于结束了断头政治,上朝临事,马上调集全国兵马准备讨伐后金。二、兵力对比明朝方面:我们知道明朝后期军队比较腐败,军饷实发六成(四成被兵部及其他衙门克扣),到帐的军费又大部被军队主官克扣自肥,或者拿去养亲兵,普通兵员实际到手军饷不过一二成,如叫花子和劫匪一般。号称10万人的军队开出去可能只有主官身边的1、2千亲兵可用。但萨尔浒战役截然不同,所调集的全部是最精锐九边重镇的宿将锐卒。包括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兵3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发精骑2.5万,浙江征发戚继光系统浙军4000,四川,广东,山东,南北直隶,陕西等选精兵2万。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总约7000人。这些军队总数达到8.7万人,占到当时明军实际人数的10%,全部是最精锐部队。除此以外,还有明廷盟友隶属海西女真之叶赫部(慈禧太后的娘家哦)出动1万人,朝鲜出动1.3万军队,总计11万军队,号称47万人。实际这个数字也不是虚的,按照当时明军的后勤能力,差不多就是3辅1,即加上明军的差役、民夫确实有40多万人。后金方面:八旗制度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八旗是全民皆兵的军事组织,所有成年男子全部参军。八旗军的基层组织是牛录(满语箭的意思),首领是牛录额真(佐领),一牛录定编300人;五牛录编入一甲喇,首领是甲喇额真(参领),一甲喇=5牛录(5×300)=1500人。一旗的最高军事单位是固山,旗主一般兼任固山额真,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所以后金军队的总人数是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这批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加之内线作战,几乎不需要辅助兵力。除此以外,有些朋友指出,在抚顺以外界潘山上筑城的女真民夫(1.5—2万人),因为携带武器也应该算在女真军队里,但从史料来看,并没有看到这批人参战的记录。兵力对比:总体而言,明军兵力11万人,后金兵力6万人,但是李如梅的2万余人后来撤回,叶赫部军队撤回,朝鲜的1.3万人投降。明朝实际参战的兵力仅为6.5万-6.7万人。而从后金的角度讲,从未在一次战斗里使用过6旗以上的军队,但就总兵力而言,双方的比例近乎1:1。真正的差距在于作战思路上,萨尔浒战役里,明朝并不优势的兵力,却还采取了分兵四路的战法,而努尔哈赤采用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路,这个战法和本朝太祖的做法如出一辙。但由于战斗采取了就近分配兵力和轮战的情况,在三次大的战斗里基本都是四旗出战,因此对杜松对马林的两次战斗的对比大概都在1.5:1左右,只有在对刘铤以及戚家军的战斗对比达到了2:1以上。三、明军的阵容实力分析话说,万历自从决定讨伐努尔哈赤之后,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征集军队,8.7万明军包括了汉人、蒙古、西南少数民族等等。从四路明军阵容看,大明所有战将都已出动。南路为辽东总兵李如柏,其父亲李成梁是与戚继光并列的两大名将,对蒙古作战,号称几无败绩,其兄李如松在抗日援朝战争中威震日韩。李如柏率领的正是他们两位所留辽东边防老部队(朝鲜战争的老部队哦,明粉的最爱)及北京御林军京营部队合计2万,其下属将领诸如尤世功,张应昌,李克泰,戴先裕都系勇将。下图是李如柏。东路则是号称晚明第一猛将的刘綎,黑虎将军刘铤是万历朝的武状元。大刀刘綎15岁即随父从军,冲锋陷阵,无论是在朝鲜战争,还是在平息西南少数民族暴动战争中,从未遇到过对手,一生经历大小千百战从无败绩。在冷兵器时代真正称为百人敌(别扯什么万人敌)的将领其实是非常罕见的,而像刘铤这样智勇双全的百人敌可谓不世出,在有明一代将领排名中刘铤可以稳居前五。其部下祖天定,徐九思,康应乾,姚国辅皆系宿将。所率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南方官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朝鲜军13000人,部队合计2.3万人。其余不足论,真正强悍的是其中浙江兵4000人,明代军神戚继光亲手操练的军队,此时依然是大明最强军。下图是刘铤西路为山海关总兵杜松,《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松榆林人守陕西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畏之呼为杜太师而不名。杜松与蒙古交战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由一个普通士兵升至宁夏守备。蒙古人称杜松是杜太师,满洲人称他为杜疯子。杜松不但勇猛且为官清廉耿直有古名将之风。其下属将领赵梦麟,刘遇节,王宣,桂海龙,王浩等人也多猛人。杜松率领宣府、大同、山东、陕西官兵3万出战。下图是杜松最后一路为开原总兵马林,其部队大多为明军辽东镇精锐“跳荡铁骑”(即火枪骑兵)。另有真定、保定、河北、山东等官兵2万。就将领名气而言,马林不如刘铤和杜松这两个超级大牌,但说起跳荡铁骑,那是无人不知,如果作为一个明粉不知道跳荡铁骑的,那只能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明粉。很多朋友把这个火枪骑兵都吹到天上去了,它在朝鲜战场上和日军骑铁之间的对抗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见下图:总体而言,无论从人数数量,将领素质,还是精锐程度上看,参加萨尔浒大战明军都远超朝鲜战场明军。甚至可以说为永乐大帝之后,明军最强出战阵容。明军统帅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明神宗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我们知道杨镐被很多人诟病说他指挥不行,并且拿他在朝鲜战场上蔚山之败作为主要依据。但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反思,杨镐已经成为一个老成持重的将领,而在当时的明朝李成梁父子之后已经没有帅才了,只能重用杨镐这样的中等人物。明军的亮点是精兵强将云集,但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大牌太多了,彼此不相能,互不服气。一支全是大牌明星的球队,如何不能协调好关系,齐心一致,其战斗力恐怕还不如一支平民球队,萨尔浒的明军就是这个问题。尤其是杜松和刘铤两大将星,平时就桀骜不驯,根本不鸟打过败仗的杨镐。而来自各个系统的明军除了其主官,主帅也根本调不动。杨镐毕竟不是林彪,不能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柠成一股绳。他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也多次写信给努尔哈赤,要求其降服免其叛乱罪行。而这种做法在轻敌乐观情绪洋溢的明军里,更加让诸将瞧不起杨镐。下图是明军大营四、战役的主要经过话说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杨镐采取的是稳扎稳打战略,在沈阳将8.7万明军集结后,从正面强推,朝鲜军从右翼,叶赫军从左翼配合。这个战法未必能打败老奴,但毕竟是个相对可靠的战术。但这个战略尚未执行,明军尚未完成集结,万历就一再催促杨镐进军,很多朋友也诟病这个太急什么的。但实际上,从关内千里转运军需到沈阳,供应近10万大军对明朝而言是极大的负担。历史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主动进攻,最痛苦的就是后勤能力问题,游牧民族机动性太强和后勤需求又很低,农耕民族常常要付出10倍以上的资源和生命才能击败对手,明朝对后金战争同样面对这个问题。话说杨镐按照圣意不得不发布进军命令后,各路军实际是各自行进的,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对军头们来说,最怕的不是打败仗,而是把努尔哈赤放跑了。里面有个插曲,李如柏派人到杜松那里散布谣言,说李大帅要先一步进军争功,杜松果然中计,首先第一个出马杀了出去,在农历2月29日已经抵达赫图阿拉附近的萨尔浒,本次战役也以此得名,实际上只有杜松战斗是发生在萨尔浒,还有两次战斗都不在。李如柏这个能力比其大哥差了N多倍,只是顶着父兄光环的纨绔子弟,则悠悠地跟在杜松后面慢慢进发。我个人观点:李成梁父子对曾经作为部下的努尔哈赤是非常了解的,李如柏对老奴的能力很清楚,他实际上是有畏惧心理的。我举其五弟李如梅的评价:李如梅:“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厥父为俺爷所杀,其时众不过三十,今则身自啸聚者至于七千,虽以十人来犯境土,即报辽东而求救。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须勿忽。“辽东部队是李氏的根本,李如柏不愿和老奴死拼,打赢了他去捡便宜,打输了就退出,这种心理就该上军事法庭。杜松出发后,是刘铤和马林,最后是李如柏吊在后面。此外,穿着纸甲的朝鲜军队被刘铤部队裹挟一起出发,没有按照原来构想,让其外围策应。我估计是怕这群棒子出工不出力,或者中途变节,要想办法让他们当炮灰死在战场上,可惜最后这个目的都没有达成。下图是明军点兵:1、西路杜松军的覆没——八旗复合弓名震天下3月初1日,杜松率领1万精兵轻装强渡浑河,准备攻击在界凡修筑工事的1.5万后金人,打开前进通道。虽八旗军毁坝放水,河水陡涨,淹死众多明军,仍无法阻挡明军前行。中午起,杜松明军于吉林崖与后金二贝勒代善发生战斗。下午,努尔哈赤率领4旗八旗军共3万人赶到战场,努尔哈赤决定首先攻击驻扎在浑河对岸2万明军。明军枪炮层层排列无隙,八旗军呼喊着野地冲突,明军来不及换人装枪,阵营即被突破,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都是陕西榆林人,武将世家出身,此战皆战死沙场。八旗军名震天下的八旗复合弓在此战中大显神威,下图是八旗复合弓:八旗强弓力度以“力”计算,一个力是600克,弓分为三等,一等十二力、二等十力、三等八力。强弓有六种,十三力至十八力。普通八旗作战使用10力强弓者居多,就是132磅硬弓,100米内射穿2名披甲士兵毫无压力。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关外的八旗是一支多么可怕的军队,现代奥运会弓箭比赛的最强弓只有50磅而已,而这支军队132磅却只是标配。有个网友曾经发帖,用80磅复合弓,发铁箭,在30米内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此人是个彪形大汉,80磅已经是他全力。而在白山黑水之间生长的这些猎户们,居然有人能拉开200磅以上的强弓。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满清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迅速下滑,因为离开了长白山的生存环境,没有那种严酷的生存训练,八旗的子孙无论如何不可能拥有祖先的臂力和射术。如果八旗军仍然能保有关外的战斗力,在鸦片战争中也不会输这么惨。毕竟英国人的有效射程也不过在100米以内和八旗军差不多,但射击速度却不如后者。到了晚上,天色黑暗,河对岸杜松明军点燃火把发起冲击,我明敌暗,八旗军占据山林高地发动箭阵,强弓攒射,如夜间打围猎一般。杜松也被八旗军强弓射杀,部下参将柴国栋、游击王浩、张大纪、游击杨钦、汪海龙、和管抚顺游击事备御杨汝达俱战死。监军张铨被俘,誓死不降,被处死。和蒙古骑兵散射战术不同,八旗弓骑兵采取的是类似英国长弓兵的战术,即朝天30度—45度射出抛物线。有些朋友质疑满清骑射战术,说什么弓骑兵的射击精度不如跳荡铁骑云云。实际上八旗兵根本无需瞄准,他们以同一角度发出齐射就能带来最大的杀伤力。注意,八旗军是立定齐射战术,然后换一个位置再齐射,其单位时间的有效输出大大超过了蒙古骑兵的散射战术,而在射程方面,八旗复合弓也完全碾压蒙古短弓,所以日后皇太极以2万骑兵征讨北元,北元号称40万骑兵,却被打得一败涂地,献出传国玉玺。也说明了一点,八旗弓骑兵已经取代蒙古铁骑,乃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远程兵种。2、北路马林兵团的覆没——明火器对八旗弓北路马林明军在后急行军追随杜松军,3月初2日,得到杜松全军一天覆没消息后,马林全军震惊。于慌乱中,马林军于萨尔浒西北尚间崖立下三处军营,明军布成方阵,每座大营挖掘三道壕沟,壕沟外排列三层枪炮,分别由马林,潘宗颜和李希泌把守,全军转入防守。注意这支军队是几路明军中火器比例非常高的一部,其战法是典型的火器军队的壕沟战和列阵战。很快,八旗军抵达战场。首先集中主力攻击龚念遂明军,八旗军下马发起冲锋,明军并不出战,只是密集施放枪炮。八旗军推倒掩护明军的楯车打开突破口,冲入战阵内部,射杀明军。明军参将龚念遂、李希泌、千总张天祚、颜天佑、王弘化和把总雷应龙、丘起凤、刘友才、于景柱、杨朝武、代运旺等及全营5000人全灭。八旗军身穿的是以生牛皮和其他兽皮硝制的皮甲,努尔哈赤又非常熟悉明军火器性能,知道明军火器的有效射程是30—50米内,因此指挥军队跑到火器射程的边缘,在诱发明军放枪之后,立即奔进,而明军火器并不能有效射穿八旗军的皮甲,身披数十创仍然大呼酣战的大有人在。攻灭一营后,八旗军又冲向马林大营。前阵明军出战抵挡,后阵明军密集发射鸟枪、燃放火炮掩护。1万八旗军往返射杀,骑快马的快跑,骑慢马的慢跑,如同截击野兽那样奔驰,一点也不顾明军枪炮射击,持续发动进攻。八旗军一部击破明军前阵,另一部又从背后突破明军鸟枪火炮为主后阵。明军阵容开始崩溃,马林首先向外突围,匆忙中部队陷入大片沼泽地,八旗军就像打围猎一样把明军包围起来,跟踪追击,肆意射击,几乎将全部后退明军全部射死在原野中。其中包括千总杜福、王国印、李日篁、张桂;把总天台、哑汗兔、猛克虎、魏思贤、库承恩、尚民雄、王应干、单秉德、马灼、马熠、杨登科、李毓药、王怀智、刘尚胤、王效忠。把总打代、赵仲举、腮介哈监代、李尚仁;督阵应袭:曹秉忠、万人英、胡国弼、周大受、李天复、孙冲良、伯言兔等等。以及马林的两个儿子马燃、马熠,皆战死,“死者弥山谷,血流尚间崖下,水为之赤。”马林仅带数人逃出包围。在主将逃跑后,作为后军的潘宗颜明军5000人仍然坚持抵抗,注意这是一支缺乏火器,而以盾牌短刀格斗为主的部队。八旗军以重甲兵持大刀,轻甲兵持弓箭发动进攻。明军“奋呼冲击,胆气弥厉”拼命战斗。八旗军越攻越猛,最终冲进明军阵营。明军悍将潘宗颜带领部队冲出来反击八旗军,持刀要与其白刃血战,但八旗军并不接战,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只是保持距离使用强弓放箭,不断消耗潘军实力。潘宗颜全身被无数强弓硬箭射得“骨糜肢烂”,浑身箭洞,骨头都被射得酥烂。其部下守备江万春、黄瑷及麾下千总陈玉、王学雄;把总常因泰、何印、王琯、陈一元和中军李维桢、千总刁国瑞、把总康世泰等等皆死于八旗军箭阵。至此,八旗军完全灭掉了马林军团。看到这里,明粉朋友应该有所清醒了,马林部队中火器部队集合了火铳、一窝蜂、佛郎机等全系列火器,却首先垮掉,而以冷兵器为主的潘宗颜部队却坚持到了最后,你们还在鼓吹明朝火器如何如何吗?3、刘铤军团的覆没——戚家军的最后辉煌接下去才是萨尔浒大戏的最高潮,刘铤军团最后出场,其人数最少,但给八旗军造成的杀伤却是最大。东路明军刘綎此时还不知道杜松,马林明军已经全灭,还在艰苦行军向赫图阿拉进军,此时其已孤军深入300多里,多次与八旗军小部队交战。3月初4日,刘綎明军抵达距赫图阿拉约70里的阿布达里冈,阿布达里冈重峦叠嶂、隘路险夷,刘綎督令兵马单列急进。3月初5日,四贝勒皇太极立军山顶,从上向下打,大贝勒代善攻击侧翼,阿敏从前方进击。明军陈列火器,八旗军数次攻击未果。刘綎明军退入至瓦尔喀什旷野时,八旗伏兵四起,万箭齐射。下图是明军在山岗上列阵:笔者引用清史稿太祖实录的描述:正行间,刘铤部下精兵二万前来,令一万兵野掠,见我大兵,遂登阿布答里山布阵。大王领兵欲自山上向下击之,四王曰:“兄领大兵在后守尾,吾当领兵上山向下击之。”大王曰:“此言最善,吾行于山之西,汝令右侧兵登山向下冲击。汝可在后观之,勿亲入负吾言也。”四王率右侧兵前去,领精兵三十,更出众军之先,从上下击,兵刃相接,正酣战间,后兵亦至,冲击而进。大王亦率左侧兵自山西而进,大明兵溃遂走,四王随掩杀之。又见刘铤二营兵来,乘其未布阵之先杀入,刘铤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我兵乃安营。刘铤军团是在行进间,遭遇后金大军云集,兵力比例为2:1,但其2万人中有1万没有战斗力的朝鲜杂兵, 因此实际比例为4:1。刘铤突遭袭击并不慌乱,扎好阵型在阿布达里冈苦战待援。但遭遇敌人三面袭击,只能退守旷野,使得八旗军的复合弓优势有了用武之地。刘铤这个击败过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的名将,在手刃数十敌人之后不支身亡,他的养子刘招孙抱着其尸体突围也是连斩数人,被弓箭射杀。下图是明军冲锋:这场战斗的最高潮发生在最后,在主将身亡之后,来自浙江的由监军康应乾指挥的戚家军4000人依然阵型严整,太祖实录里记载:见应乾部下兵皆执莨筅竹杆长枪,披藤甲皮,朝鲜兵皆披纸甲,柳条盔,枪炮层层布列。我始终认为,戚家军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步兵方阵,没有之一,其纪律的严格和机械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大唐陌刀阵和戚家军相比也不值一提。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强调的千军如一人,如臂使指的要求在戚家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说戚家军是大明的罗马军团也不为过。在没有得到撤退命令前,即便败局已定,主将身亡,但戚家军依然如一部杀戮机器一样的精密运转。在第一轮火枪放过后,风向转变将硝烟和风沙吹向戚家军,八旗军趁机杀入,但戚家军丝毫不动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哇、哇(满语杀)之声,但戚家军依然不为所动,官兵脸上毫无表情,全军无声肃穆,只有传令官的命令声:举、放,举、放。在这个方形军团外面是一圈圈的八旗骑兵在不断游击放箭,军团外排的官兵倒下就马上有后排士兵顶上,阵型始终不乱,但却像块肥皂浸没在水里那样一点点融化变小。直到最后全军阵亡,在整场战役中只有戚家军给后金军队造成了千人以上的阵亡。戚家军的灭亡是非常令人扼腕的,明朝的最强军在演绎了最后的辉煌之后如流星般陨落。军神戚继光始终未能把其练兵方法推广到全国,唯一打造出的精锐,在消灭了倭寇之后,却倒在了八旗军的弓箭下。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刘铤危亡的时候,为什么戚家军要旁观呢?虽然戚家军为了保持阵型,确实存在行动缓慢,战斗机械的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刘铤根本指挥不动戚家军,明朝晚期的山头主义,军阀主义和由此带来的严重内耗,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五、战役结果和伤亡对比在戚家军覆没之后,这场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朝鲜军队投降,李如柏和叶赫军各自退兵。5天时间,八旗军即击败明军全国精锐,除李如柏明军逃回外,明军战死45800人,宿将军官战死者310人,丢失骡马28000匹,火炮鸟铳20000多支。由于按首级算军攻,明军战伤就等于死亡,八旗军一定会补刀。相比之下,八旗军战死者数目轻微,按照太祖实录说法:战三路兵时,我兵约折二百人。这个当然是扯淡,满文老档和清史稿一贯有给战绩注水的传统,按照我的估算,八旗军实际阵亡人数为2000人左右,总伤亡不过8000人。但对后金而言,伤意味着生还,对明朝来说伤就是死亡,所以八旗军很快就恢复实力,四处攻略,而明朝就一蹶不振,再也组织不起这样精锐和庞大的兵力了。乾隆皇帝评价萨尔浒之战的意义为:“呜呼,由是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游行克辽东,王基开,帝业定,岂易乎?允因我太祖求是于天复仇乎?祖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亲冒石矢,授方略,一时圣嗣贤臣抒劳效悃,用成鸿猷。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明朝之后为了重组军队不得不大征辽饷,搞得国内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灾害和财政能力的下降,民乱四起,在这场战役之后不过23年,明朝就灭亡了。六、战役失败的原因1、明朝火器威力不够和很多明粉的吹嘘形成鲜明的对比,萨尔浒战役中明朝火器并没有发生多大作用,对以皮甲为主的后金军队没有造成很大伤亡。装备火器多的部队灭亡也快,装备冷兵器多的部队反而可以支持时间更长一些。2、八旗弓骑兵表现卓越在1621年的时候,满清日后横扫一片石的八旗长矛铁甲重骑兵尚未问世,弓骑兵的正面突击能力并不强。但八旗军采取了游击战术,将蒙古骑兵的骚扰战术和八旗强弓结合起来,从奔走散射变成了定点齐射,重点突出杀伤力,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个战术只是冷兵器时代的回光返照,其训练难度是非常高的,满清日后再也无法组织起这样的一支军队即是明证。3、明朝将官的山头主义这个前面已经讲过,缺乏统一指挥,军队之间彼此毫无照应,甚至同一支军队内部都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后金可以轻松地集中兵力消灭一个又一个兵团,而每支明军实际都在以少打多。总体上的以多打少和局部的以少打多形成对比,其战况和日后解放战争的情形非常相似。4、明军野战能力不如八旗军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原因,有清粉说清军和明军的单兵战斗力之比达到8:1,这个是扯淡的。在入关之后八旗军战斗力迅速下降,清军统一中国的主力变成了投降的汉奸军队就是明证,之前不可能有8倍的差距。但在萨尔浒战役中,明朝最强军倾巢而出,其单兵战斗力我估计只有八旗军的一半。在这批军队覆没后,明朝日后再组的军队,除了关宁铁骑之外,再也达不到这个水准,以后的军队恐怕只有满清军队1/4的战斗力了。总之,火器并没有拉近明军和后金部队的战斗力差距,说明了热兵器时代的来临是依托工业革命而生的。手工制造的热兵器,在工艺上的粗糙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杀伤,生产速度慢,零件不能换用,不能形成制式化,易炸膛等毛病,使得装备了40%火器比例的明军仍然大败于萨尔浒。而对日后的清军而言,由于单兵能力下降,再也无法形成强大的骑射能力,只好也大量装备火器,甚至火器比例更高,但没有工业做支撑的火器部队,在面对工业国家的火器军队时,差距是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 - 知乎899被浏览354301分享邀请回答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 - 知乎899被浏览354301分享邀请回答1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原创]明朝萨尔浒惨败的种子,战前就已种下
导读:萨尔浒战役,是明帝国与新兴的后金政权之间,爆发的一次具有决战性质(当然不算终极决战)的战役。此次战役,以明朝一方惨败而告终。该战役的结果对双方日后力量和政权的发展走向影响极大。一方是明帝国日渐走向衰微;另一方是后金(清)政权不但避免了本政权灭亡的可能,反而日渐羽翼丰满,最终成为了明帝国无法回避的劲敌。
一个号称百万雄师、人口众多、人力物力资源远比小小女真丰富的多的大明帝国,却在萨尔浒被打的一败涂地。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有表面的,更有背后的。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有不少种子,在战前就已经悄悄
萨尔浒战役,是明帝国与新兴的后金政权之间,爆发的一次具有决战性质(当然不算终极决战)的战役。此次战役,以明朝一方惨败而告终。该战役的结果对双方日后力量和政权的发展走向影响极大。一方是明帝国日渐走向衰微;另一方是后金(清)政权不但避免了本政权灭亡的可能,反而日渐羽翼丰满,最终成为了明帝国无法回避的劲敌。一个号称百万雄师、人口众多、人力物力资源远比小小女真丰富的多的大明帝国,却在萨尔浒被打的一败涂地。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有表面的,更有背后的。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有不少种子,在战前就已经悄悄种下了。一就先说军队。明朝虽号称有百万雄师,但那只是号称。明军要真是“雄师”,就不会败了。明朝一代军队的腐败;军人地位的低下;利益集团对整个军队和基层士兵的压榨与盘剥,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基层的士兵,有的居然弄得比农民还穷困。这些因素都早已从根源上可怕的侵蚀与毁坏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萨尔浒战前的整个明朝的国防力量,不客气地讲大多数已经就是这样了,还谈什么“雄师”。别说此时的明朝军队远比朱元璋朱棣时代逊色,就是戚继光镇守蕲镇打造出的那样的有战斗力的军队;明军李如松入朝与日本人硬碰硬的军队;在战前的明朝,可以说都找不着了。而且萨尔浒战前,明朝的国库早已被万历三大征掏空;国家财力甚至比万历三大征之前还窘迫。萨尔浒战前出兵,明军对外号称47万,实际上只有8万8千余人。而且这8万多军队还是费很大劲临时从各方拼凑组建起来的。其中有九边中其他边镇的部队;有南京、山东、浙江的海防部队;还有临时招募的。各方军队互不统属,号令不一,还缺少精壮之兵。至于士气,有不少是“皆伏地哀号,不愿出关”。连为国而战的士气和荣誉感都没有。后来还有叶赫部的几千盟军(未起作用),朝鲜的1万5千援军,加在一起十余万人。而努尔哈赤号称拥军十万,虽也有夸大虚张声势之处,但实际兵力还是有六万。双方的兵力对比并不悬殊;明军并无太大的兵力优势(要是明军真有四十多万,努尔哈赤还真扛不住。可惜不是啊)。况且,女真军队相对强悍,敢打敢拼。早在攻打清河堡时,女真兵受明军火器杀伤甚重,尸积如山;但依然冒死冲锋,最终攻取明军据点。——对方是女真军这样凶悍的敌人;己方却是士气不振“不愿出关”的士兵。此时怎么骂明朝平时不好好建设军队已经没用了,太晚了!二说战前明朝的经济实力。打仗,背后打的就是后勤和钱。本来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与努尔哈赤的后金相比,明朝毕竟是个大块头,小小的后金根本没法比。但是明朝表面虽确实比女真有的是钱,可是中央财政的钱却一点不多。战前,户部搞了个预算,需要战费300万两。万历皇帝还真就挺当回事,从自己内库拨出100万两,还缺200万。没招,强行摊派。令南京户部工部各凑50万,太仆寺、工部水衡司从水利工程费用甚至买马费用中抠40万。结果连这摊派的费用都没能凑够(凑够了也就230万,仍不足300万)。这回急眼了。万历批准了三件事来紧急搞钱。一,加税。除贵州外,全国应纳税土地700余万顷,每亩加增税银三厘多;后加征数额上涨到九厘,可以增收200多万两(这还是想起并紧急用上了当年张居正编撰的《会计录》。张居正,可是当年万历亲手从政治上给打倒的人啊。这回怎么批判张居正的全不顾了,还是得捡起来人家当年弄出的东西。你说你当年要是把张居正那一套好东西继承至今,明帝国现在是不是能强多了?)。二,不管那么多了,卖官、卖监生指标和资格。只要你拿钱来,咱就卖!三,各衙门工役的工资,降50%。——这三项措施,跟皇亲国戚、大官僚大地主居然没挨上什么实质的边;大刀全落到弱势群体,诸如小地主、老百姓、工役身上了。张居正当年是“损上益下”,连相对强势的利益集团都敢碰;现在万历是“损下益军”。贫富悬殊又给拉大了。民间怨声载道。再说“损下”如果真正能达到“益军”,倒也算厚着脸皮认了。可是真“益”到“军”了吗?——实际情况是发到军队的,还不到这些钱的一半。军队的饷银仍然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军队要饷银,像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战前明朝的中央财政,就是这么个样子。三说战前明朝中央的军事指挥系统。到努尔哈赤攻占抚顺时,明朝兵部尚书职位居然是空缺;连代理干部都没有。直至女真兵锋逼近沈阳,才紧急任命黄嘉善出任兵部尚书。到此时兵部这么一个对国家如此至关重要的部门,已经半年没人主持工作了。皇帝不上朝,兵部工作不能有效运转。中央军事部门,在辽东警报频频之时都能弄成这样,真是打明帝国自己的脸啊!四,这个大家就都熟悉了。明朝在萨尔浒大战之前,选帅用人大大不当。选的居然是杨镐这个军事庸才。这家伙,可以说是明军的丧门星。在当年朝鲜对日作战中的蔚山战役中,明军本来已经攻破了日军的好几道阵地,如果一鼓作气打下去,这场仗就胜利了;就算是伤亡大也是胜利。可是这个杨镐却命令军队去割首级(为自己捞取战功资本),自断兵锋;日本援军来时,他又率先逃跑。结果导致明军先胜后败,遭受重大伤亡。就是这么个草包,因为上边依附齐党,朝鲜之战后的万历三十八年,竟然被提拔为辽东巡抚(可见明朝朝中内部腐败,这样的人还能用)。他任职期间,已经有人警告他努尔哈赤将是辽东巨患,杨镐居然视而不见。到了萨尔浒战前,这家伙竟被任命为经略,兼任辽东巡抚,并赐尚方宝剑。朝中一个御史举荐他说的话太让人恶心:“虏逐原野,其技几何?劲兵宿将,惟我知之。镐之才力,足以办此!”(明朝内部的党争、派系真耽误事)——杨镐草包,去对付努尔哈赤这样的军事政治强人,还弄个“努尔哈赤其技几何,镐之才力,足以把努尔哈赤办了”。军国大事,就这么无知吹牛盲目狂妄。明朝朝中的大臣,就是这样的大臣。丢人丢国家的脸都到家了!要是张居正在,早就一脚把这个御史踢飞了。下边就看杨镐怎么去办努尔哈赤的吧。这个低能草包,竟然将出征赫图阿拉的明军一举分成了四路。各路大军彼此音信不通,各为孤军;最可气的,军事保密工作又没做好。四路大军拆分、各自出征的日期,这样至关明朝军队生死的机密,战前还可怕的泄露了。而努尔哈赤却是以逸待劳,并且有条件以众击寡了。有说法是杨镐居然给努尔哈赤下了战表,将四路大军出征的时间、路线全告知了努尔哈赤。如果此事是真的,只能说杨镐是个二得不能再二的二货。他是不是以为可以把努尔哈赤吓跑,自己可以白捡个“打败女真”的大功啊?努尔哈赤这个人物,难道是从小吓大的吗?本来这次出战的总兵力,即使全部集中到一起,也不敢说能一举消灭努尔哈赤;让草包统帅这么一分,人家敌手的胜算暴增,自己一方的敗率也可怕的暴增。如果明军总兵力不这样拆分,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逼近了赫图阿拉,努尔哈赤总归是没法躲过去的,他主动就要与明朝大军来决战。努尔哈赤全国的兵力,也就六万。就算双方打个两败俱伤,后金这点家底也是跟明朝耗不起的。而如果哪怕是真的打成了消耗战,对明朝这样的大国长远看也还是有利的;后金军队如果在萨尔浒战役中遭受相对大些的损失,此后继续向辽东诸镇攻城略地,只怕就不会像战后现实中那么顺利了,攻城略地的后劲必然会打折扣。战争就是如此,或持久战,或消耗战,或速决战,消灭减杀敌方有生力量才是根本。还有,明军当时虽然战斗力下降,但装备的火器却是领先于后金的。关键是杨镐没有戚继光那个本事,能把火器科学配置,形成合成集团兵种以发挥自己一方的优势;这个庸才,就会自断兵锋,自毁优势。军事统帅之优劣,对战争和己方军队的影响太大了。俄罗斯靠一个库图佐夫,最终挫败了纵横欧洲的拿破仑;而像王振、明英宗、杨镐这样的军事低能儿,你给它多少优势和本钱,他也都能给你糟蹋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存亡之道啊。萨尔浒这样重要的战役,明帝国偏偏选了个草包当统帅。这能怨谁呢?杨镐在战后被明朝处死。他死一百次都不冤。只可惜萨尔浒大战的败局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杨镐仅凭一死是偿还不起给大明朝的。不过有能有才者受排挤不得重用,趋炎附势者却能当统帅;这从侧面也发映出明帝国内部的政治并非贤明。明朝的上层,休想说没责任。所以说萨尔浒战役,明朝失败的种子在战前就已经种下了。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腐朽没落就要挨打(后世的清王朝也是同样),这是历史铁律。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热门评论14楼明朝可悲的就是出了东林党,东林党掌权才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比如内政上北方天灾连连,农民们活不下去,东林党却疯狂给农民加税,北方农民被逼到死亡线边缘,而南方富人却不交税。这种政策不但收不到税,反而逼反了老百姓。而魏忠贤却对农民减税,给江南的富豪大力加税,救济灾民毫不含糊,明朝之亡,东林党可谓居功至伟。 东林党之所以名声好,老魏阉党名声败坏。根本原因是满清入关后东林党人投靠当汉奸的太多,这些人掌握了话语权,所以,东林党的死对头们被栽赃背黑锅就很正常了,比如熊廷弼这样的干城也成了东林党的替罪羊。“仗义多半屠狗辈,负义多半读书人”多铎南下后,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当汉奸的一大把,倒是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些东林党的死对头死不降清。因为投靠满清的东林党太多,掌握了话语权,导致东林党的对头们被抹黑非常严重。杨涟是著名的东林党头子,他儿子后来就当了汉奸,忠君报国在这帮人身上屁都不是。“书生误国,殷鉴不远”!!!!!!!24楼言归正传,明朝从开国到灭亡,其实经历很多次灭亡风险。尤其土木堡之战,差幸朝中有大臣扭转局面。明朝后期所以灭亡,其实就是朝中无人或者说崇祯专权。张居正后,明朝朝中基本是没有谁有能力的,起码没有张居正、于谦这种能力的大臣或者首辅。和平时期没有这种能力,可以;但遇上强大敌人、敌国,没有这种大臣,那就是致命的。这也是后面孙承宗也好、熊廷弼也好、袁崇焕也罢,不管谁谁,都不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袁崇焕再厉害、再什么,朝中无人支持,最后结局都是被诛或者流放。同样,如果有张居正或者于谦这种首辅,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等等这种人,可能被任命吗???即便出现这种情况,也有补救方略。而明朝后期事实是,失败后不是崩溃就是逃跑。如果没有熊廷弼坚持和建议,明朝早退居山海关,还有什么后面的关宁军。土木堡后,明朝庆幸于有于谦;明朝后期的不幸,在于没有能力的大臣和崇祯的专权。总明朝一世,不管昏庸的还是英明的皇帝,基本都有好的辅助,不管这种辅助是女人还是大臣还是太监。但奇怪的是,崇祯却基本什么都没有,连一个魏忠贤似的心腹太监都没有;陈圆圆这种美人,都进宫又退出,可以说崇祯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再看看宋朝遗风。简单举一个例子,北宋时期为什么出现西夏国,并不是李元昊怎么的了不起,而是北宋那些大臣们放弃管理和治理银州,以至于让李元昊有机会坐大。同样,没有寇准估计北宋会迁都。25楼言归正传,明朝从开国到灭亡,其实经历很多次灭亡风险。尤其土木堡之战,差幸朝中有大臣扭转局面。明朝后期所以灭亡,其实就是朝中无人或者说崇祯专权。张居正后,明朝朝中基本是没有谁有能力的,起码没有张居正、于谦这种能力的大臣或者首辅。和平时期没有这种能力,可以;但遇上强大敌人、敌国,没有这种大臣,那就是致命的。这也是后面孙承宗也好、熊廷弼也好、袁崇焕也罢,不管谁谁,都不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袁崇焕再厉害、再什么,朝中无人支持,最后结局都是被诛或者流放。同样,如果有张居正或者于谦这种首辅,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等等这种人,可能被任命吗???即便出现这种情况,也有补救方略。而明朝后期事实是,失败后不是崩溃就是逃跑。如果没有熊廷弼坚持和建议,明朝早退居山海关,还有什么后面的关宁军。土木堡后,明朝庆幸于有于谦;明朝后期的不幸,在于没有能力的大臣和崇祯的专权。总明朝一世,不管昏庸的还是英明的皇帝,基本都有好的辅助,不管这种辅助是女人还是大臣还是太监。但奇怪的是,崇祯却基本什么都没有,连一个魏忠贤似的心腹太监都没有;陈圆圆这种美人,都进宫又退出,可以说崇祯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再看看宋朝遗风。简单举一个例子,北宋时期为什么出现西夏国,并不是李元昊怎么的了不起,而是北宋那些大臣们放弃管理和治理银州,以至于让李元昊有机会坐大。同样,没有寇准估计北宋会迁都。明朝军事实力强弱与军人地位成正比,洪武永乐年间,同级武将地位比文官高,发言权也很大,明成祖立储,还要考虑武将们的态度,武将倾向于赵王,文官集团付出了极大代价,才勉强保住了明仁宗的太子之位。永乐年间,福建还发生过武将羞辱同级文官的事,这是在宋朝和明清两代中期以后不可想象的事。但永乐后,武将地位下降,正是文官集团拍板放弃了安南,土木堡后武将集团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四品武官看到七品文官还要行礼,民风日益柔弱,明军战斗力也是严重下滑。文官独大,失去了文武制衡,政治体系不平衡,皇权和相权争斗激烈,内耗极大。“清流”当道,“能吏”失宠。造成朝中养了一大批官员,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却百无一用,从“清流”们弹劾名臣张居正“循情”一事就可以看出明朝的文官是多么的虚伪。他们当中有些人的操守很不错的,比如海瑞和史可法,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后一死报君王,看上去轰轰烈烈,却对国家没有丝毫帮助。26楼言归正传,明朝从开国到灭亡,其实经历很多次灭亡风险。尤其土木堡之战,差幸朝中有大臣扭转局面。明朝后期所以灭亡,其实就是朝中无人或者说崇祯专权。张居正后,明朝朝中基本是没有谁有能力的,起码没有张居正、于谦这种能力的大臣或者首辅。和平时期没有这种能力,可以;但遇上强大敌人、敌国,没有这种大臣,那就是致命的。这也是后面孙承宗也好、熊廷弼也好、袁崇焕也罢,不管谁谁,都不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袁崇焕再厉害、再什么,朝中无人支持,最后结局都是被诛或者流放。同样,如果有张居正或者于谦这种首辅,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等等这种人,可能被任命吗???即便出现这种情况,也有补救方略。而明朝后期事实是,失败后不是崩溃就是逃跑。如果没有熊廷弼坚持和建议,明朝早退居山海关,还有什么后面的关宁军。土木堡后,明朝庆幸于有于谦;明朝后期的不幸,在于没有能力的大臣和崇祯的专权。总明朝一世,不管昏庸的还是英明的皇帝,基本都有好的辅助,不管这种辅助是女人还是大臣还是太监。但奇怪的是,崇祯却基本什么都没有,连一个魏忠贤似的心腹太监都没有;陈圆圆这种美人,都进宫又退出,可以说崇祯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再看看宋朝遗风。简单举一个例子,北宋时期为什么出现西夏国,并不是李元昊怎么的了不起,而是北宋那些大臣们放弃管理和治理银州,以至于让李元昊有机会坐大。同样,没有寇准估计北宋会迁都。明朝的文官操守见识很多时候真不如太监,崇祯临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跟着他,那些平时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投靠李自成和满清的速度之快,让人咂舌,明朝的文官真是大明军队的灾星:1 明军辛辛苦苦打下越南,还开辟大片新的领土,现在的河内就是当年明军夺取的,结果宣宗时期在以大学士杨士奇为首的文官集团的游说下轻易放弃了越南,导致文化和血缘与中国极其接近的越南彻底独立2 麓川之役前期,明军大败叛乱的土司思任发,杨士奇等人却反对继续用兵,只要派军驻屯于金齿,且耕且守即可。正是在宦官王振的极力劝说下,明英宗决策派兵征讨,总算解决了这个大患,否则今天云南会不会在中国版图内都难说。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杨”文官集团在国家战略上可谓糊涂虫,麓川之战,专权太监王振力排众议,极力劝说明英宗继续用兵,才保住了云南大片国土,为国家立有大功,反倒是那些在历史上留有美名的文官搞绥靖,主张放弃国土15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浑河之战明军为何惨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