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战争4欧洲17983用维尔维亚如何统一欧洲

当前位置: >>
国际关系史总结[基本脉络和知识点](王绳祖版)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标志。基础:欧洲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普遍的加强,对外贸易得到进 一步扩展。资产阶级通过工商业渠道,加速了资本的积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的乏 味不断扩大,工商业利润击虚增长,导致了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 剧。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由于列强的海外斗争的激化和亚非拉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加
强,各州之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改变了古代、中世纪那种地区性的 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三十年战争为契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既其 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其形成的标志是相对模糊的,因为没有历史上的那一个点和 事件能够准确地标志其产生,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确定一个起点又是必要的,而威斯特伐利 亚体系的中所形成的一些国际关系惯例、原则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的至今仍然在沿用。为后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原则。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体系特征: 【1】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由宗教国家转变为民族君主国尽管这只是发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形态,但毕竟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主权成为了是人所认可 的最高国家权力。 【2】欧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甚至这个中心位置,在此后 的三百年间没有转移过。或许有人说威体系只是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 们应该注意到战争不尽在欧洲本土展开,而且还在海上进行,这正说明了资本扩张性所带来的 对海外贸易的需求和国际关系全球化时期的真正到来。 【3】国家权力和财富成为战争的。这证 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 【4】大国对均势格局的追求和维护。 【5】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 国际争端的先例。 【6】民族君主国以及后来的民族国家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威体系在一定时 期内保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和平。从国际关系稳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将威体系作为一段时期的 静态。但是这种静态是动态中的静态,变化中的相对位置。 三十年战争: 年,一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战争表现为德国内 部的新教和旧教之争。但是开展不久宗教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再是交战双方的主要分野,二是各 国基于政治、经济的原因,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是这场战争变为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的契机。战争的一方是以法国为首的瑞典,丹麦和在宗教改革中扩大疆土、 增强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奥地利,西班牙及在宗 教改革中失去疆土和消弱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导火线是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压迫的起义。经 过四个阶段的战争,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双方互有胜负,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兵力疲惫, 国内困难重重最终和谈,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主要内容: 【1】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的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 ,并肯定了她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DDDD梅 斯、土耳和凡尔登。瑞典获得了波罗地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力,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3】瑞士和荷兰 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4】加尔文教可以享受与路德教派的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 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站的人数相等。这不仅扩大了新教的力量,而且制止了天主教利用法庭迫 害新教徒。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1】三十年战争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系,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君主国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奠定了欧 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2】通过战争和条约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 对稳定的均势的国际体系。 【3】法国从合约中以及后来的《比利牛斯合约》中壮大了自己,削 弱了邻邦,为其后来称霸欧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瑞典获得战争赔款弥补了战争的耗费,由于 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一跃成为了北欧的大国。德意志政治上被分裂,经济 上受重创,在合约中受到压抑。奥地利虽然是战败国,但由于很好地运用了外交手段,保住了 一个完整的奥地利,因而也保住了奥地利以后的国际地位。 【4】订立了《威约》 【5】三十年战 争牵制了一些欧洲大陆强国的兵力,是个封建君主国武力干涉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利于革 命的成功。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和合约为近代的国际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这次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2】合约承认了德意志各国享有独立的主权, 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 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3】条约明文规定,缔约国不准破坏合约的条款,创立了 对违约的国家可以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4】合约承认,新旧两教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 罗马教皇神权下世界主权论,是国家法脱离了神权的束缚。 【5】合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 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帮教。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战略如何评价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得到了加强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外交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克伦威尔,他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 贵族的利益,海洋政策着眼于世界贸易利益,建立世界贸易霸权,大陆政策是组成以英国为首 的新教同盟,使英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在海外最感威胁的是荷兰,加之荷兰在俄国调拨离间英俄关系,使俄国废除了对英国商人的特权,因此对荷兰更加憎恨,克伦威尔决计给荷兰以惩罚。他首先与 北欧强国瑞典结盟以对抗荷兰和丹麦、瑞士新教各州以及德意志某些新教诸侯结成的同盟。同 时,英国在外交上仍然对荷兰虚伪地表示友好。鉴于荷兰人的顽强不屈,克伦威尔在 1650 年制 定了航海条例,仓促于 1651 年颁布。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 商。1651 年有宣布补充:在欧洲以外的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必须英 船或者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虚伪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 国船才能运鱼出口经过数次英荷战争,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英国迫使荷兰与 1654 年 6 月威斯敏斯特协议,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还迫使丹麦允许英国船只通过松德海峡,自 由进出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分享波罗的海的航行和通商权。英国还与葡萄牙签订商约,英以保 护国自居,从此葡国在经济上开始隶属与英国。英国的欧陆政策: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此时英国同欧陆的主要矛盾是同 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它与法国的矛盾已基本通过外交途径缓和了,而法西两国是宿敌,他们 在斗争的过程中,其手段都是拉拢英国,制服对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更加嫉妒西 班牙队的殖民大国地位,因此西班牙是其主要的打击对象。但是英国认为,西班牙已经没落, 只要不一国的商业掠夺和殖民扩张,战争可以避免。英要求西开放西印度群岛的航行自由并制 止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活动。西班牙联英的目的是制法,其殖民利益自然不让英国分享。当西班 牙拒绝英国的要求后,英国谋求军事手段,1655 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 次年与法国签订贸易协定和同盟条约,共同反西。既加深了法西矛盾,又多了个帮手。西班牙继承战争和《乌德勒支条约》西班牙继承战争。1700 年,西班牙国王死后无嗣,法国与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英荷 惧怕法国独吞了这份富饶的遗产,也起而对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趁机打击法国,同时 鼓动德意志诸邦以及丹麦瑞典组成了反法联盟。法国被拖得筋疲力尽,战场上开始走下坡路。 而联盟内部也发生了分歧:如【1】荷兰担心英国的海上势力进一步壮大,它原本的目的只是再 与免除法国的威胁和订立商约,因此不愿战争继续下去。 【2】有些联盟国家担心一旦奥地利占 有西班牙,就会重现查理五世的大帝国式霸权。 【3】英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海外殖民地,国内 又值托利党上台,主和的占上风。 【4】北方大战把丹麦瑞典的力量引向北欧,他们不能给予皇 帝北方大战把丹麦瑞典的力量引向北欧,他们不能给予皇帝有力的援助。这一切表明,反法联 盟已经离心离德。另一方面法王路易十四之孙已经登上了西班牙王位。站稳了脚跟;后期法国 的军事方面也有了起色。英国最先妥协,其他各国纷纷谈和。乌德勒支合约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首先英国获利最大,他从西班牙得到了直布罗陀、梅诺尔卡岛上的要塞;从法国获得了在北美的一些殖民地;法国还想英国保证,拆毁敦刻尔克 的工事,驱逐英国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二世的后裔。荷兰得到了一些贸易特惠,并获得在法比 边界的比利时要塞中驻兵的权利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萨瓦公爵获得了国王的称号,前者获得了西 属格尔兰德的一部分和纳沙德尔公国,后者得到了西西里。哈布斯堡王室从西班牙获得了那不 勒斯王国、撒丁岛、托斯卡纳的一部分、米兰公爵领地以及西属尼德兰。菲利普五世保留西班 牙王位并保持西班牙在美洲和菲律宾的殖民地,但放弃兼任法王的权利,路易十四放弃自己的 继承者兼任西班牙国王的权利。影响: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十八世纪西欧国家疆界的基础。对英国来说不仅保持了海上优势,而且为他进一步的海上扩张扫除了障碍对法国来说,基本上保住了欧陆头等强国的 地位,丢失了大量的海上殖民地,海上势力大为削弱。哈布斯堡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又 成了欧洲强国,一定程度上也制衡法国扩张。欧陆力量的重新配置,基本实现了均势,而英国 获得了海外主宰权,并开始了掠夺法国殖民地的过程。英国大战略的形成经过从光荣革命到西班牙继承战争结束的约四分之一世纪里英国形成了自己的外交哲学和 大战略传统: 【1】在维持和扩展海外优势的同时,英国充当欧洲的居间制衡者,扶弱抑强维持 欧洲均势【2】大联盟战略是维持欧洲均势的一个主要工具。 【3】在大联盟战争中,向欧陆派遣 远征军,因为纯海洋的战略不足依靠【4】大联盟战争中形成了英国式的战争方式DDD对主要 的敌人实施包围和多线攻击的大联盟、英国及其盟国的制海权、向欧陆盟友提供财政支持、远 征军、全局全过程的对敌消耗。 【5】用欧陆均势原则来支配媾和和战后安排。俄国的崛起和北方大战。北方大战:是彼得一世为了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发动的对瑞典的作战而引起的作战而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最后所签订的《尼斯塔特合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波罗的海出 海口以及沿岸地区归属俄国,使俄国有一个传统的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北方霸主 和区域性的海军强国,真正的进入欧洲体系,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俄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意义和国际意义:【1】欧洲政治由海权对陆权的两极体系转变为 海权对陆权和陆权对陆权的双环体系,更准确地说西欧体系加中欧体系的构造变成一个更广大 更复杂的西欧、中西欧、中东欧的三大体系的构造【2】英国之外的另一个侧翼大国崛起,他像 英国一样是欧洲大陆均势的居间制衡者,此后他对欧陆的几度干预是维持多元局面,阻止一国 独霸的关键因素。奥地利继承纠纷和七年战争奥地利继承战争及其影响。奥君主查理六世无男嗣,临终前颁诏由长女继承大位,欧洲大国承认,然而 1740 年查理死后,遂不认,提出各种利益要求, ;普鲁士首先发难占领西里 西亚,引发战争。与奥对立的法国站在普鲁士一边,英荷遂站在另一方,结果普胜,1748 年签 订《亚琛条约》继承权获承认,但割给普西里西亚,将一部分奥属意大利的领土割给西班牙和 撒丁王国。法国一无所获,英国维持以前所得。英法矛盾依旧,普奥矛盾加深。法国怨恨普鲁 士没有履行瓜分战国的诺言,交恶,法奥基于反普又联合在一起。七年战争。战前外交大改组:如上法国由于没有分得战果,与普交恶。而奥方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广交与国,除加强与英俄关系外,还积极地与法国达成和解。 1755 年 6 月英法因争夺北美殖民地矛盾尖锐,业已处于不宣而战的状态,英国为了防止法国进 攻汉诺威于 1765 年 1 月与普鲁士订立中立条约。 法国感到愤怒, 奥趁机促成法奥缔结防御同盟。简单过程:普王觉察到国际气候的变化,决定先发制人,进攻萨克森,战争爆发。不久形成两大集团:一是英普集团,二是法奥俄瑞集团。战争的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俄国虽参战但立场飘忽不定。全局性战争在欧陆,英法还在海上 和殖民地进行,法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海外殖民地绝大部分被英国夺取。英普同盟在大陆也 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巴黎和约》 :1763 年 2 月 10 日,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签订了《巴黎和约》 ,葡萄牙也加入。合约内容:美洲的加拿大、布里顿角岛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都从法国转入英 国之手,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与英国,从法国得到路易斯安那的西部和一笔补助金。在西印度 英国抢占了法国的多米尼加、圣文森特、格林纳达、多巴哥诸岛。在北非夺走塞内加尔,在印 度,仅保留五个城市,西班牙收回古巴。还责成法军和西军撤出葡萄牙和葡萄牙的属地。法国 还保证撤出汉诺威领地。 ,普奥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合约》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七年战争的深远影响:该合约的签订反映了七年战争的两个重要的结果【1】法国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从此退出海上强国行列;英国则扩张了自己的海上霸权法国的地位下降 【2】这是普鲁士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是俄国起重要的国际作用的开端,奥地利的作用则下降 了。 七年战争造就的欧洲新格局并没有消除各方争夺霸权的矛盾,普奥矛盾成为日后近一个世 纪的国际斗争的主题。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1】现代的宪政制度【2】现代的财政制度【3】海权优势。 【4】优秀的大战略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国际舞台外交法美同盟的背景和影响。背景: 【1】随着大陆会议的召开, 《独立宣言》的发表,独立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面对强大的敌人需要利用英国与别国的矛盾争 取国际援助。 【2】法国在七年战争中被英国几乎逐出北美大陆,在欧洲的地位下降,希望接援 美之名,行打击英国之实。 【3】英国在几场欧洲战争中,夺取了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殖 民地,这些国家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 【4】其他国家诸如俄普奥等国对英国在北美的殖民 势力日益扩张也心怀不满。 影响: 【1】法国除派兵到美洲与英国作战外,还在殖民地印度展开对英军的行动,在大西 洋上护航运兵,在英国海域袭击英舰,提高了美军士气,有效打击和牵制了英军力量。 【2】促 进西班牙和荷兰参战,为北美人民的独立运动营造有利的国际形势。 【3】双方缔约是站在平等 的立场上,表明一个尚未独立的国家能够于一个老牌的强国平起平坐,实现独立自主,提高了 美国的地位,也开创了国际条约史上强国与弱国平等缔约的范例。俄国武装中立的背景和影响。背景:【1】战争初期,俄国的态度暧昧,对双方都有接触,又不太亲密。俄国的中立态度 是由俄国的内政外交需要决定的。俄国内部人民的反抗运动频仍俄女皇需要稳定国内局势。在 对外政策上,一方面俄国力图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对英国的殖民势力的扩张不满。另一方面 在反对法普奥方面,英国又是可以联合的力量,再者战争初期,胜负难料,风险大,骑墙态度 较为保险。 【2】到了 1780 年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严重地破坏了中立国贸易,引起了欧洲许多国 家的公愤,同时形势也渐趋明朗,开始渐渐地有利于美国了,俄国开始联合荷兰、丹麦、瑞典、 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国宣布武装中立,宣布中立国有权以武力保护本国贸易,并确立了战时 禁制品、封锁等概念。 影响:俄国的武装中立几乎把欧洲所有的欧洲中立国家拉到了自己的一边,因而给英国海 军以严重的压力。如果此后英国继续袭击中立国商船,他们既可以武力自卫反击,这是对英国 封锁计划的破灭性打击,也无疑给法美西三国增加了来源众多的海运力量。俄国的武装中立实 质上在外交和军事上,都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无形的支持了法美西三国。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启蒙运动的思想发动作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也是其发动武装斗争的借鉴。 【 2】 《独立宣言》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对组织和动员革命力量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坚定 了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斗志【3】欧洲各国人民和进步力量的支援,增强了其力量,也显示了独 立战争的正义性。 【4】在外交方面大陆会议很好地利用了欧洲国家的矛盾,挫败了英国的气焰, 提高了美国的地位。美国独立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 】由于美国的独立,英国失去了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对不列颠帝国是一个严重的打 击【2】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支付了庞大的军费,国库濒临空虚,加速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崩 溃【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反封建的斗志, 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4】是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突破了欧洲的范围,在北美大陆建立。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欧洲霸权追求亚眠条约:1802 年法国及其盟国同英国在法国的亚眠签订合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最后破产。主要内容有: 【1】英国将战争期间所占的法国及其盟国的殖民地(除锡兰和特 立尼达岛外)都归还他们,从她占领的地中海及亚得里亚海的个港口和岛屿撤走【2】英国吧马 耳他交还给马耳他骑士团,各国保证其独立和中立【3】双方保证土耳其战前领土的完整从埃及 撤军,将埃及还给土耳其【4】法国军队退出那不勒斯、罗马、厄尔巴岛。 拿破仑签订《亚眠条约》的目的是想获得一个和平时期来消化历次战争中所获的胜利果实, 而英国则是经过了历次战争,疲惫已极,想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因此双方并无意履行自己的 义务。自然亚眠合约不可能消除英法间的矛盾。1803 年英法关系公然破裂,使亚眠合约成为一 张废纸。1804 年俄法关系公开破裂,在英俄两国的策动下,又出现了第三次反法同盟。这次斗 争的结果就是莱茵联盟的建立。莱茵联盟建立的目的和意义。莱茵联盟是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十六个小邦和法国缔结攻守联盟为基础的, 与 1806 年在拿 破仑的保护下组成的联合。1807 年《提尔西特合约》以后又有二十个德意志小邦加入联盟。 莱茵联盟的使命或者说目的是: 【1】作为法国东部莱茵河边疆上军事和政治的屏障,也是 法国和两个最大的德意志国家之间的缓冲地带; 【2】拿破仑在德意志进行统治和实行掠夺政策 的工具。联盟每年给法国补充 63000 兵员,修筑具有战略意义的道路。 意义: 【1】拿破仑以保护者的身份成为联盟的领导者,加强了法国对德意志小邦的政治统 治; 【2】联盟各国修筑战略道路和补充兵员的任务,分担了拿破仑发动战争的重荷; 【3】联盟 各国与法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为法国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的 供应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签订的背景和意义。背景: 【1】法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称霸欧洲,该阶段的主要的敌人是英国,俄国是可以争 取的伙伴,因此法国打败俄国后,拿破仑无条件释放了俄军战俘,并配发武器军服;同时写信 给俄国沙皇重申抗英包围马耳他的决心,前一件事使得俄法解怨释仇,后者促使俄国联法抗英。 【2】俄国此时已经打通了波罗的海和黑海两个出海口,意欲争霸欧洲,英法都是争霸的强敌, 英国的强大的海权是俄国发挥出海口作用的严重阻力,英国占领俄国即将到手的马耳他使俄国 十分痛恨。在历次反法同盟战斗中,俄国屡战屡败,且法军已逼近国门口,面临入侵的危险, 当时俄国得不到有力的国际支援,因此借助拿破仑削弱英国,符合其现实利益。求和不失为上 策。 双方都有和解的默契,1807 年,亚历山大与拿破仑会晤签订了该和约。当时亚历山大主要 是注意东方问题和波兰问题,拿破仑力图以夺取土耳其的建议来吸引亚历山大,暗示可以瓜分 土耳其,且不阻挠俄国吞并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沙皇还是图阻止重建波兰,未成功,拿破 仑仅同意用华沙大公国的名字。拿破仑最大的满意是俄国同意加入大陆封锁。7 月 7 日和约签 字,俄国宣布退出反法同盟。 和约的意义和影响: 【1】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崩溃,是拿破仑帝国登峰造极的时代。 【2】和约过分地压制一些反法同盟的国家激起了这些国家的反感【3】俄国加入大陆封锁体系, 招致国内的不满。 【4】允许俄国占领土耳其的领土,隐藏着日后的俄土新的争端。总之和约中 存在着许多引起纷争的因素,不仅和约不能维持,俄法同盟也是不巩固的。大陆封锁政策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 1806 年-1814 年企图摧毁英国势力所采取的政策,1805 年拿破仑 的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后,拿破仑企图用经济封锁的摧垮英国自 06 年-10 年拿破仑先后 颁布了《柏林敕令》 , 《米兰敕令》 , 《丹枫白露敕令》禁止欧陆国家与英国通商,通航。实施全 面的经济封锁。 后果: 【1】首先,拿破仑为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严格执行封锁,进兵葡西两国引起 08 年至 10 年的半岛战争后果是一加强了西葡两国人民的反法情绪使得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性的正 义,而且影响到 其他受拿破仑压制的国家。二是。英国乘机支持葡萄牙反法, 增加了反法力量。 【2】其次,封锁政策的执行是俄法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方面:俄英一向有贸易关系, 封锁使得俄国商人和贵族的不满,沙皇的不满也与日俱增。政治方面:条约限制了俄国继续向 瑞典、波兰、土耳其继续扩张领土。拿破仑与路易莎结婚,加强了法奥关系增加了俄国西进的 阻力。俄法关系逐渐疏远,大陆封锁有名无实。综合评述:综括来说,拿破仑帝国在民主革命中兴起,实行军人专制近十五年,扼杀了 民主革命。由于连年的发动战争给欧洲造成了严重的战祸。对内耗尽国库,渐渐失去本国资产 阶级的拥护。对外实行严厉的政治控制与残酷的经济掠夺,激起民族反感引起全欧洲的对抗。 第七次反法同盟的结果是法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号强国的地位,英国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海权 强国结果是法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号强国的地位,英国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海权强国优势,俄 普奥在国际关系中都上升为支配国际政治的重要国家。次数1793 年, 英国首相 皮特阻止 第一次全 欧性的反 法同盟 法占领马 耳他, 远征 埃及导致 1799 年第 二次反法 同盟。 1805 英俄 结盟, 奥土 也加入简要过程遭受了英普奥西荷多国围攻雅各宾派上台后 连打胜仗,1794 年,法反革命政变后,热月党 人利用胜利的果实年,法反革命政变后,热月 党人利用胜利的果实与普西谈判 1796 年,拿 破仑打败撒丁军队,进攻维也纳,第一次反法 同盟崩溃结果及影响普法确定莱茵河为天然边界,占领比利 时,荷兰成为法国附庸,法奥《坎波- 佛米奥和约》奥退出战争,把尼德兰割 给法国,放弃伦巴第,同意帮助法国获 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承认拿破仑在意 大利的胜利果实初期,法军失利,附庸国也纷纷瓦解, 1799 和约签订,标志着反法同盟的崩溃,英 年拿破仑政变上台,局势改观。军事胜利,还 国陷入孤立, 做出一定的让步, 签订 《亚 运用外交手段离间英俄普奥,使之相互疏远, 眠和约》 俄首先退出,并联合普瑞丹组织武装中立同 盟,抵制英国。大败奥军。迫使其签订《吕内 维尔条约》 1805 年拿破仑大败俄奥联军,与奥国签订了 奥在意大利的势力丧失。名存实亡的神 《普雷斯堡和约》 ,给奥国较重的惩罚,割地 圣罗马帝国彻底消失。拿破仑建立莱茵 赔款,奥皇还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 联盟。 1806 英策 四反, 俄普 瑞加入 1809 年英 策西葡奥 普五反 12 征俄败 1813 年俄 普结盟瑞 英奥加入 百日政变 七次结盟速战速决, ,六天,全军覆灭,法军入柏林, 普投降 对奥瓦格拉姆决战胜,法国也损失惨重,1809 年,维也纳合约,拿破仑迎娶路易莎公主。 1813 年取得莱比锡会战的胜利。1814 年英俄 普奥签订《肖蒙条约》承诺决战到底俄法瓜分普鲁士,1807 年签订《提尔希 特和约》 。随后,大陆封锁开始 俄法因封锁,及分赃不均,关系持续恶 化。导致拿破仑惧怕英俄联盟而先征俄 。4 月 6 日拿破仑退位波傍王朝复辟,5 月第一次《巴黎和约》 。塔列朗利用了盟 国的分歧,该和约比较宽容。 90 年边界; 瑞法边境于楠格堡工事拆除; 15 万占领军;七亿赔款;归还艺术品。6.18 滑铁卢战败。 11.20 第二次巴黎条约。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国际政治变更的影响。【1】大革命急剧地改变了法国国内的政治,使之突发空前宏伟的国力,后 革命意识形态 塑造的总体性对外目的,从而变革了国际政治。所有这些变革的起关键作用的起点是人民主权 观念,主权在民的抽象原则转化为实际推动一场大革命的全民族信念,当面对反法同盟 1793- 1794 年疯狂进攻的紧要关头,大众动员、民族主义和被称为恐怖专政的雅各宾极权主义造就了 一个力量惊人的法国,不尽保卫了革命,而且被用来军事扩张。基本终结了“贵族国际”体系。 【2】国际政治在目标上的革命性转换。民族主义、普世性的意识形态和拿破仑无限的帝国 野心结合在一起导致了空前广泛的战争目的,不尽要真正取消各国的独立,并要变革他们的政 治和生活方式;欧洲其他国家的抗战,不仅要抗击帝国的权势征服,还要抗击法国的意识形态。 还培育了跨国意识和跨国情感,前者形成国际感召力,后者形成热爱拥戴力量。 【3】国际政治手段的革命性转换。大陆封锁是近代首次大规模的经济战。 【4】外交方式的转变,有以前的国务家们的谈判和妥协调整国家利益变为跨国宣传,直接 跨过别国政府,影响别国公众。 【5】战争方式的转变。大众征兵制、国民激情和几乎整个社会经济的战时动员,投入的人 力,物力,和精神资源达到空前的巨大的地步。DDD即所谓的整体主义战争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政治机理。一般道理:将大众政治,民族主义和普世性的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的拿破仑整体主义战争, 把战争作为了差不多惟一的权势工具, 而不是作为一种紧急措施和弥补其他工具失败时的手段。 减少了自己的选择余地,同时也迫使对手奋战。这就是法国在强大也无法取胜。 另外还有三大机理是其败亡的原因: 【1】侧翼大国DD英俄进行抗击欧陆霸主和回复欧洲 均势的决定性奋斗。英国在其均势大战略的指导下,是反法同盟最坚定和有力的组织者和鼓舞 者,同时英国的工业优势带来的宏伟国力、贸易商业优势和海军绝对优势是有力的物质基础。 俄国使六十万侵俄大军覆灭,是法国覆灭的关键性力量。 【2】海权一如既往的对欧陆霸权的阻 遏作用,这是贯穿战争始终的主要地缘政治机理。拿破仑战争的根本战略形势就是英法间的战 略僵持。拿破仑虽然横旦欧洲大陆,但是制海权在英国手中,所以无力征服英伦三岛,这是一 种典型的海权和陆权的战略死结,双方都扬长避短,但是,该策略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大败,要 克敌制胜,最终还要在对方擅长的领域打好仗即成功地履行对称性的机理。最终俄国的路上力 量弥补了英国的弱项,成功地履行了这一机理。 【3】法国的侵略在欧陆激起了广泛地反法民族 主义。民族主义这一法国大革命的伟大创造和拿破仑扩张的一大力量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扩散最 终成为拿破仑自己的一大克星。为那些遭受法国压制的国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三、维也纳体系维亚纳体系的特点: 【1】现代民族国家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国际关系的最主要行为体。兴起于法国大 革命的在民族文化、价值符号与民族宗教情感基础上的民族国家认同随着资本主义 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起深入欧洲各国人民的心里。 【2】 在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 一些人类今天的普遍的价值观,诸如,自由民主人权与和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而主 权观念也随之进一步加深和加强。 【3】地缘政治的大量运用。均势本身就蕴含着地 缘政治的诸多奥义。这一时期地缘政治已经逐渐地超越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如 拿破仑封锁埃及,试图切断英印联系,美国的海权论等【4】国际舞台不再是欧洲的 独角戏,美国日本等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角。 【 5】思想领域 以美国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和孤立主义也开始挑战欧洲的传统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思想领域也开始全球化。 【6】广大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中朝被迫纳入资本主义全球 体系【7】无产阶级开始有意识地与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维也纳会议及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5.6 在维也纳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加了。 但是主角是俄英普奥四国。名义上是重建欧洲的和平,恢复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之间重新划 分四强在欧洲和殖民地的领土,复辟旧王朝,镇压民族民主运动扑灭革命火焰。二不顾及各民 族独立,复辟旧王朝,镇压民族民主运动扑灭革命火焰。二不顾及各民族独立愿望和民族地域 界限。对会议的评价: 该会议最后签订的议定书任意宰割弱小国家领土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英国夺得了最多的海上战利品成为海上霸主,欧陆,俄国取代法国成为欧陆新的霸主,奥地利 是维也纳体系的盟主。会议后三十年间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特别是奥俄 两国,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现状,两股势力不断搏斗,维也纳会议仅维持了 短暂的和平。会议上的各国意图和斗争:俄国的意图:在西欧使普奥对立,以便德意志分裂永久化;在东欧是力图吞并华沙大公国。普鲁士的意图:加强国内的容克地主的专制统治,吞并萨克森 和莱茵地区的法国领土。英国意图:尽力维持战争期间的殖民地所得,维持欧洲均势,以利于 英国的仲裁者的地位;在西欧是扶普抑法,东欧是尽力消弱俄国的领土扩张。奥地利的意图: 号称 “民族监狱”的它拼命反对民族民主运动,力图恢复欧洲均势,把俄国看作是公然的敌人, 普国是他的同盟者,不愿意看到奥在东北和西北分别受到俄普的威胁。因此会议形成了俄普和 英奥各为一方的的局面。法国代表塔列朗利用四强的矛盾,提出“正统原则”以改善自己的处 境。总之,英国想保持商业霸权,保留殖民地所得的最大部分;法国减轻自己的不幸;英国增 强自己的实力,扩张领土;他们都想削弱他国。最后的议定书: 【1】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约四分之三) ,其余的部分被俄普奥瓜分。 【2】英国占有了大量的原属法荷的殖民地。 【3】瑞士确立为永久中立国,比利时和 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兼并热那亚【4】普鲁士获得五分之二的萨克森 领土,和莱茵河左岸地区以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5】德意志继续分裂,但是成 立了德意志邦联,梅特涅任邦联议会的议长,奥地利成了德意志邦联的盟主。意大利也继续分 裂,领土被瓜分。 【6】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的各邦旧王朝纷纷复辟。如何评价维也纳会议: 【1】维也纳会议即最后的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土体系DDD即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首要目的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和维持欧洲大 陆的均势和和平,为了防止法国卷土重来,增加法国周围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企 图:背面荷兰和比利时合并,东面普鲁士获得了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利亚地区;东南瑞 士中立国建立和热那亚并入意大利这样构筑了一道防止法国外溢的堤坝,战胜国四强实力都有 所增长并建立起了均势的局面。1,普鲁士精力旺盛,奥地利徒有领导德意志的虚名。2,俄国 吞并了华沙大公国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势远超欧陆的其他强国成为欧陆的霸主。3,英国在列强中 享有异常突出的优势地位,成为远洋航运和海外殖民的主宰,对欧陆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和外 交优势,始终扮演者离岸制衡者的角色。 【2】这种均势只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 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平衡与均势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国家追求的不是 均势而是权力的优势。一旦时过境迁,利害转变,所谓的均势就保持不住了; 【 3】主张恢复均 势的维也纳会议政治家们也是复辟派,他们承袭了 18 世纪王朝外交的技俩,把均势原则、正统 主义、补偿主义看作国际关系的原则,无视若干年来法国大革命思想所激起的欧洲各国人民的 民族主义愿望和民主改革的,把弱小国家当作政治交易的筹码, 被压迫民族的正义和呼声暂时受 到压制,但压制程度越大,反抗力就越强,民族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愿望和决心是 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终于在 1848 年集中爆发。民族问题成为 19 世纪欧洲的重大的政治问题。神圣同盟:1815 年 9 月,沙皇亚历山大,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奥皇弗朗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巴黎发表共同宣言。包括序言和正文三条,序言指出,三国君主根 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第一条表示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援助 以维护宗教和平和正义,第二条敦促他们的人民实行基督教原则;第三条要求公开承认这些神 圣原则的各国参加神圣同盟 该宣言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没有规定明确的政治军事义务,不具有严格 的法律意义,具有宗教意味,是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君主专制统治秩序的产物。 是一种封建君主国之间的互助和协调非正式同盟。后来欧洲各国陆续加入,除英国,教皇,土 耳其外欧洲国家全部加入,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还企图干涉拉美的 独立运动。最终在 1848 年欧洲资产阶级的大革命冲击下瓦解。四国同盟:1815 年 12 月 20 日为了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根据英国的提议,英普俄奥四国成立了《四国同盟》 ,盟约规定【1】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 【2】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的 攻击,缔约国个出兵六万人加以援助【3】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以维持欧洲的和平。有效期二 十年。所谓维持欧洲的和平,就是保持维也纳会议建立的欧洲均势,而定期举行会议则为以后 的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和欧洲协调定下了基调。尽管欧洲的大国们向压制自由主义和民族运动, 但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所筑起的堤坝,内部由于列强间的利害冲突,外部由于革命洪流的冲 击,只勉强维持了七年,就决口崩溃了。亚琛会议() :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于 1818 年 9 月在亚琛举行,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同盟国占领军撤退的问题,四个同盟国同法国签订了一项议定书,详细规定了车军 和赔款的安排,至此法国已经完全履行了对合约的义务,保证欧洲和平和巩固,维也纳体系的 工作结束,法国参加到四国同盟中,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协 调,维持现状,维持欧洲均势。法国在会上获得了与英普俄奥诸大国平等的地位,欧洲又回到 了五大国控制的局面。英国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见右侧的批注)在镇压革命和民族独立方面 也即是维护正统秩序方面游离于体系之外,因此亚琛会议后,此方面的协调主要是普奥俄法之 间的协调,表明维也纳体系在运行之初就蕴涵分裂的因素。维也纳体系走向瓦解的原因分析。维也纳体系的设计着眼点就是也纳体系的设计着眼点就是一防止法国的再度称霸;二是在 欧洲维持大国的均势和平首先是不能改变了领土现状;保卫正统秩序,其运转主要是通过欧洲 大国的协调干涉和正压各国革命来实现的。 在亚琛会议上,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在镇压革命和民族独立方面也即是 维护正统秩序方面游离于体系之外,因此亚琛会议后,此方面的协调主要是普奥俄法之间的协 调,表明维也纳体系在运行之初就蕴涵分裂的因素。 一下的几个方面也冲击着脆弱的维也纳体系: 【1】 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 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征讨拉美独立政权的运动。 并积极地策划直接的武装干涉拉美独立革命,将一切的民族解放运动视为对正统秩序的挑战; 仇视拉美建立的共和政体;趁机扩大在拉美的市场或者攫取西班牙的殖民地。英国资产阶级从 自身的利益出发反对干涉政策,并不惜与神圣同盟对立而美国的门罗宣言的发表更是对俄普奥 特洛波协定所遵循的对革命进行干涉的梅特涅主义的强烈抗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维也纳体系 已经陷入了分裂的危机,起作用的范围也受到了限制,被排斥于美洲体系之外。 【2】 东方问题的凸现。 东方问题源于土耳其的衰落, 实质上是列强对土耳其的侵略和掠夺。 该问题对维也纳体系会产生重要作用的原因是:1】东方矛盾始于十八世纪末,应该说是早已存 在的矛盾,但是维也纳体系对土耳其的领土作出安排 2】地缘政治因素,土耳其得天独厚、横 跨欧亚非的地缘优势,主要表现在列强对巴尔干、黑海两海峡和埃及的争夺希腊的独立是维也 纳体系建立以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维也纳体系,削弱了神圣同 盟的地位。第一次土埃战争后,英俄法签订的《伦敦议定书》成人希腊独立,强制土停战,神 圣同盟对英协调一致的解体,维也纳体系已经四分五裂。此后列强阵营的不断变更和最后《伦 敦海峡公约》的签订孕育着一场新的角逐,加速维也纳体系的瓦解。3】欧洲民族运动的发展不 断地冲击着维也纳体系。法国 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了波傍王朝的统治,给正统主义年的七月 革命推翻了波傍王朝的统治,给正统主义原则和神圣同盟一致命的打击,由此推动比利时独立、 波兰人民起义、意大利人民起义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4】1848 年欧洲革命,席卷整个欧洲,特 别是法国的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拿破仑的上台对维也纳体系不仅在原 则上推翻了正统原则,更在于他在事实上为法国的民族扩张注意实力的崛起扫清了道路,后来 拿破仑的势力开进罗马恢复了教皇的统治加强了其在意大利中部的优势,俄普奥先后承认第二 共和国,维也纳体系对法国的约束正走向解体 5】普鲁士趁着奥地利革命的机会成立普鲁士联 盟,树立在德意志世界的权威,革命后,普奥各不相让,俄国恐引发战争,与奥地利一起压制 普鲁士取消了普鲁士联盟,恢复了德意志邦联,俄普因此交恶,三个君主国的团结基础又动摇 了。6】英法和俄国在在东方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维也纳体系彻底破 产,神圣同盟也土崩瓦解。克里米亚战争和《巴黎和约》背景:沙皇俄国的扩张野心。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东方问题有凸显出来了,沙皇企图分割奥斯曼帝国,同时利用对外战争来巩固封建农奴制度。借口:圣地保护权问题。所谓的圣地保护权是指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教堂内享有一切豁免和特权。自十字军以来,法国就居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朝圣者 的保护人地位,1535 年,法国法国依据传统而获得的这种地位得到了承认,1740 年土耳其苏丹 为了答谢法国在外交上援助土反对奥地利,在法土特惠条例有确认了法国的独有特权。但是十 八世纪,随着俄国势力的发展,东正教教徒的人数不断增加,与天主教的比例经达到 100 比 1.1850 年拿破仑要求把耶路撒冷圣地交给天主教会,他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打击沙俄对土国东正 教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提高自己在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土耳其虽同意,但是俄国使节强 烈抗议,并要求正教教会享有高于天主教的特权,并要求建一个教堂,且保护权永远属于俄国。 双方争执不下。 实质上关于圣地问题实质上关于圣地问题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问题对于法国都没有任何的 现实意义,这不过是帝国政府拆散大陆同盟的一种手段而已,该同盟在半个世纪内使得法国陷 于瘫痪,现在有了拆散同盟的机会,法国便紧抓不放,借此调拨英奥和俄国的矛盾,因为英奥 在东方问题上与俄国的利益是相冲突的。二对于尼古拉一世来说,圣地问题是俄国在土耳其扩 张的最方便的借口。它不仅要求保护东正教会在耶路撒冷和玻璃横的特权,还要求土承认俄国 是苏丹统治下的所有东正教徒的保护者。因此克里米亚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沙俄和英法之间 在近东争霸,尤其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的斗争。战争的简单经过。在英法的怂恿下, 日土对俄宣战,但是土耳其舰队很快被 歼灭,但是土耳其舰队很快被歼灭,激起了英法的愤怒,英法舰队从贝西加湾驶入黑海,双方 断交。英法最后通牒,沙皇置之不理,1854 年 3.27.28 日法英相继对俄宣战,俄国本指望奥国 会对俄帮助镇压匈牙利革命表示感谢,得到奥地利的支持,在东方问题上保持东方君主的团结, 但是俄国占领多瑙河两公国使奥地利面临威胁,多瑙河是奥国对外贸易的动脉,又是整个多瑙 河流域的门户,控制两公国和河口一直奥地利的夙愿,另外奥地利还害怕被俄国包围。因此不 仅不帮忙,还趁机陈兵八万于两公国边境,威胁俄军的后方。并向俄国递交最后通牒,要求撤 出两公国。1854 年 8.8,英法两国驻奥大使与奥国首先交换照会,照会中包括:1,俄国对多瑙 河两公国的保护由集体保护,2,多瑙河航行自由 3,1841 年的《海峡公约》修改为奥斯曼帝国 的存在将于欧洲安全相联系并终止俄国在黑海的优势 4,俄放弃对奥斯曼境内的东正教徒的独 家保护权即是维也纳四点。此时撒丁王国为了获取拿破仑支持收复奥占领土也出兵 15000 人参 与后勤和修筑工事。《巴黎和约》 :结果俄国由于孤立和农奴制的腐朽无能,惨败,双方于
召开巴黎和会。奥地利 由于它曾提出的维也纳点是和谈的条款,也参加了会议。3.30 日签订《巴黎 和约》 : 【1】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 “完整与独立” ,土苏丹承诺部分种族教派地改善土境 内人民的状况【2】俄国收回克里米亚半岛,多瑙河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给摩尔达维亚,把 卡尔斯还给土耳其,并放弃在土境内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3】塞尔维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 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但有列强共同保证。 【4】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 止俄土在黑海沿岸修建或保有兵工厂【5】多瑙河开放,保证各国航行自由。 4.16 日会议还通过了《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附于和约。 【1】禁止私掠船只【2】中立国 有权和交战国自由贸易,中立国船上的敌方货物,除违禁品外不受侵犯【3】敌国船上的中立国 货物除违禁品外,不得捕获【4】封锁必须是有效的,即被封锁的港口实际上为海军所封闭的情 况下才承认封锁。影响: 该场战争的失败充分地证明了俄国农奴制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加快了农奴制的废除。( 年农奴制改革) 。国际上,俄国的国际地位开始衰落,欧洲宪兵角色大大削弱。 其侵略矛头指向高加索和亚洲。欧洲宪兵的部分角色转移到了法国头上,英国垄断了工业和海 上霸权。俄国的衰落,黑海的中立和土耳其的依附地位都有利于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 张。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南北主要矛盾: 【1】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充足的原料供应和广大的国内市场,因而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2】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 方的奴隶主都想控制联邦政府的统治权,对于西部建州问题前者要求成立自由州,后者要求成 立蓄奴州【3】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防止外国产 品的竞争,反对自由贸易,主张关税保护。南部的种植园主为了棉花、烟草等农产品输往。南 部的种植园主为了棉花、烟草等农产品输往英法,并从欧洲输入廉价的工业产品,主张自由贸 易,要求降低关税。欧洲各国对美国南北方的态度:英国对于独立战争、第二次英美战争以及 1823 年的门 罗主义排斥英国在拉丁美洲的势力一直耿耿于怀。美国的南北分裂,不仅是北部的工商业不能 在同英国竞争,而且美国在经济上将重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奥意战争 胜利后,拿破仑认为法国已经恢复了在欧洲的优势,于是野心勃勃,热衷于冒险的对外政策。 对于拿破仑来说,对外冒险是保存第二帝国反动的波拿马制度的手段。西班牙梦想恢复昔日失 去的拉丁殖民帝国,美内战爆发前,西班牙已经占领加勒比海明珠DD古巴和波多黎各 1861.3 西班牙重新占领了多米尼加黑人共和国,造成圣多明各事件。俄国由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 英法,俄国在欧洲的扩张野心被英法遏制,颇为怀恨,因此英法支持南部,俄国就同情北部。 同时还由于从强权政治考虑,俄国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在海军方面抗衡英国。因此 1862.11 俄 国拒绝了显然是反北部的联合行动DDDD英法对美国内战的调停。1863.9 月俄国的俄国的波 罗的海舰队六艘战舰驶抵纽约港,10 月俄太平洋舰队又驶抵旧金山。尽管俄国的此举是基于自 身的考虑,但是俄舰队的到来在此时对美国联邦政府无疑是有利的。 内战后的美国开始将侵掠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太平洋和东亚,以中途岛为跳板。先后侵略朝 鲜失败,台湾未果。 美国一 72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阿拉斯加,当时该地区基本没 有什么收益,国务卿西华德,还被讥讽,说这笔买卖是西华德的浪费。日后看来,实际上是一 桩极精明的买卖。四、俾斯麦体系(另一种观点是把他看作是后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的最终崩溃是在 1871 年德国统一,彻底颠覆了维也纳体系, 之后大国力量分化组合,动荡数十年,直至形成两大集团的对持, ,一战 后形成新的凡尔赛DD华盛顿体系)德意志的统一和普法战争。德国统一前的国内外形势。1,国内因素: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广大和统一的市场,加之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功 激起了普鲁士和整个德意志争取统一的愿望。2,国际方面:在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中,普奥争夺 领导权,如果不制服奥地利普鲁士就不可能成为德国统一的盟主。1859 年的奥地利在对意大利 的战争中削弱了,克里米亚战争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为了恢复巴尔干的势力,俄国 保持中立,听任普鲁士打击奥地利。拿破仑想在兼并比利时和莱茵河左岸的领土问题上与普鲁 士达成政治交易。英国希望普鲁士强大起来成为在欧洲抗衡法俄的力量。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 于普鲁士。 统一主要通过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分别是普丹战争 1864,普奥战争 1866, 和普法战争 1870。在普丹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打击丹麦, 双方签订条约, 丹麦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以及洛恩堡小公国的一切权利,有普奥共同治理。普 鲁士取得了统一战争的第一个胜利。普奥战争前俾斯麦的外交布局:1,在瓜分对丹麦战争的胜利果实时俾斯麦运用策略,制造潜在的冲突。他把地理上与奥国不相连的荷尔斯泰因分给奥国治理。2,同时又积极拉拢法 国,孤立奥地利,俾斯麦以口头答应不反对拿破仑三世占领比利时和莱茵河左岸地区换取拿破 仑在普奥战争中的中立。拿破仑其实并未相信俾斯麦,只是他相信,普奥相争,战事必旷日持 久,它可以坐收渔利,主宰德意志,因此答应了俾斯麦。3.为了迫使奥地利两线作战,俾斯麦 有拉拢意大利,二意大利也把收复威尼西亚的希望寄托在与普鲁士的合作上。4.英国也希望普 强大。以对抗法俄两个欧陆大国。 普鲁士战胜后对奥地利相对较为宽容,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盟,承认普鲁士在德意志 统一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以及协助奥地利作战的德意志各公国并入普 鲁士,承认普鲁士在美茵河已被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联。威尼西亚并入意大利,奥地利仅赔偿三 百万磅战费。普法战争前的国际形势及俾斯麦的外交布局:1,当时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海上殖民帝国,1869 年法国开凿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开辟了一条通往亚洲的捷径,年法国开凿的苏伊士 运河通航,开辟了一条通往亚洲的捷径,英国对此却深感不安,唯恐威胁英国对此却深感不安, 唯恐威胁英属印度,因而希望普鲁士强大起来抗衡法国。2,对俄国,俾斯麦派遣使团向沙皇保 证,普鲁士将支持俄国废除 1856 年的《巴黎和约》规定的黑海海峡中立化,禁止俄国军舰通过 的条款。而拿破仑在修改条约问题上寸步不让,促使俄国与普鲁士接近。沙皇像拿破仑在普奥 战争中所犯的错误一样,认为普法战争将使双方筋疲力尽,从而使得俄国成为欧陆的主宰。3, 俾斯麦对战败的奥地利并不苛求,其用意即是避免奥地利倒向法国,保持中立。4,对法国俾斯 麦不仅没有履行诺言,反而向英俄透露了拿破仑对比利时和莱茵地区的企图, ,对法国俾斯麦不 仅没有履行诺言,反而向英俄透露了拿破仑对比利时和莱茵地区的企图,引起了英俄的警惕。 至此,法国基本上陷于完全的孤立,没有一个盟国。尤其是没有一个大国支持法国。为了巩固 后方,俾斯麦与仍在德意志邦联之外的南部四邦谈判,既不追究他们在普奥战争期间站在奥地 利一方,也不强迫他们加入北德意志邦联,只要他们与普鲁士订立攻守同盟,以抵御法国的侵 犯,同时又让他们参加关税同盟,这样就从军事和经济上加强了德意志内部的团结。之后俾斯 麦篡改“埃姆斯电文”激怒法国,挑起战争。 ,成立德意志帝国,南部四邦加入。 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 加冕,改称德意志皇帝。 日,德法签预备合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 赔款 50 亿法郎,分三年支付,付清后,德军开始撤退。德意志统一和普法战争的影响.【1】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多年来政治分裂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这是历 史的进步, 但是德国的统一的过程是在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自上而下经过三场王朝战争实现的, 经济上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政治上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是 由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联合统治,对内奉行反动政策,对外执行侵略扩张政策,不仅是欧洲 的反动堡垒,而且成为了世纪战争的策源地。 【2】 《法兰克福和约》是一个掠夺性的条约,割地 赔款使法德两国接下了深仇,两国成为了死敌。 【3】在国际格局方面,过去分裂的德意志是欧 洲大国互相争夺的缓冲地带和交易筹码的德意志地区,现在统一为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欧 洲国际体系的内在灵活性就大为减小,是欧洲大国力量的对比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德意志横居 欧陆中央,且以专制政治、军国主义、崇拜国家顺从权威的政治文化为主要特征。俾斯麦的外交思想以及德国统一后的大陆政策外交。外交思想:第一,现实政治原则下,外交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实力的角逐。第二,国家利益至上,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他认为共同的国家利益可以使国家结合在一起。第三,崇尚机会 主义主张充分的外交弹性。第四,选择盟国不受喜好的束缚,完全根据普鲁士的国家利益决定。 第五,不在乎意识形态的相异。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的原因分析:1.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德国在欧洲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然而年轻的帝国并非高枕无忧。欧洲大陆的国家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的统一 是对所有邻国的威胁,甚至是孤立主义的英国。2,他认识到德国处于欧陆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 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同盟很容易形成。3 当时德国还未建立起称霸欧洲的绝对优 势,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新生的需要保护的婴儿,德国的安全能否维护、强国地位能否巩固取决 于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否。他当时只有妥善处理有欧洲列强的关系,审慎而有节制地他当时只有 妥善处理有欧洲列强的关系,审慎而有节制地运用德国的实力和外交手段,在巩固强国地位的 基础上谋求的国的优势,进而实现称霸欧洲的长远战略目标。4,国内也需要稳定的环境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因此实行相对保守的大陆政策是明智的,最符合当时客观环境和德国利益的。 因此帝国外交的总的任务是:为了防止反德同盟的结成。德国要选择适当的国家与之结盟, 以保护自己。他的对外政策的重点是进一步孤立击溃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政策包好两层含义: 一是俾斯麦把战略的重点放在了欧洲大陆。二是根据欧洲列强的不同情况,建立一系列旨在使 德国占优势的同盟体系。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布局(综述):对于法国,俾斯麦主要采取孤立的外交政策,德法的深刻矛盾因普法战争而公开和明朗化,他知道法国是不可能忘记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德和解 几乎不可能,但是法国又不可能单独地制服德国。因此孤立打击的政策就很显然了。对英国, 他的抓要采取友好的态度,并尽量不去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利益。双方无直接的利益冲 突,而英国,只要均势不被坏灭性破坏,根据远交近攻,英国愿意与德国友好,使之成为遏制 法俄的天然盟友,但是英坚守光辉孤立政策,不结盟。对俄国是 “拉打并用,抑制为主” ,俄 国是普法战争后欧陆唯一有能力挑战德国的国家。当时,俄国与英奥在巴尔干争夺激烈,害怕 法奥结盟,在暂无直接利益的情况下,希望与德友好而得到德国的支持,俾斯麦不失时机的利 用英俄、奥俄矛盾使俄国陷入依附德国的境地,以便控制住俄国。对于奥匈帝国,德国采取支 持的态度。俾斯麦很清楚俄奥矛盾,更清楚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时将使德国处于微妙而危 险的境地,所以他使出浑身解数的给奥匈帝国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支持。但是强权政治和霸权 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俄奥间不能持久的平衡,俾斯麦的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外交体系之所以能 存在是由于新的不平衡还未完全出现,列强间的心怀猜疑导致的政策的灵活性和权益性。 俾斯麦的外交布局――三国同盟的形成。三皇同盟:1872 年奥皇去柏林会见德皇,沙皇感到不安,也要求参加。三皇会晤是三国亲善的第一步 1873 年威廉一世访问圣彼得堡,毛奇和贝尔格元帅签订《圣彼得堡协定》 :如果 两个帝国之一遭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个帝国应立即以精锐军队 20 万予以援助。
沙皇到维也纳参加博览会,要求奥国参加俄德的圣彼得堡协定,奥国担心卷入对英战 争,沙皇到维也纳参加博览会,要求奥国参加俄德的《圣彼得堡协定》 , 奥国担心卷入对英战争, 以宪法手续困难为由,推脱不参加.两国在维亚纳郊区的兴隆堡重新签订了《兴隆堡协定》 : 【1】 遇有第三国的侵略有损害欧洲和平的危险时,两国的皇帝陛下相互约定他们不需要寻求或缔结 新的同盟,他们之间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议定他们所应取的共同的行动方针; 【2】如果由于 本协定协议而有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两国皇帝有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两国皇帝应缔结特殊 协定予以规定。1873.10 德国加入,于是成立三皇同盟。它是一个旧式的王朝外交的产物,所 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原则,反对共和运动,与神圣同盟一样反动,被称为新的神圣同盟。德奥同盟:俄国认为,俄国的中立在普法战争中帮助德国人取得了胜利,但是德国人却没有在 1877 年的柏林会议上助俄维持其俄土战争的胜利果实,双方开始交恶,三皇同盟失去延长 的可能性,俾斯麦于是促成了德奥同盟,于
在维也纳签订,规定: 【1】两帝国之一 遭到俄国的进攻, 两缔约国以其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 【2】 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另一方进攻, 另一方以保持善意的中立,如果进攻方得到了俄国的支持,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议和为止【3】 本条约有效期五年,双方应对条约保守秘密。显然该条约是一个防御性的条约。三皇同盟的恢复:背景,德奥同盟后,德国又拉拢英国,英国虽不知德奥同盟的条款,但是为他们的亲密感到高兴,因为以往反俄都是英国带头,现在德国充当先锋了。俾斯麦看到 了这一点,想把英国拉入德奥同盟,但是英国声明,一旦德国因为支持英奥在近东的利益而与 俄国战争时,英国只愿承担组织法国,不愿分担在陆上与俄作战责任,德国不满答复,英德谈 判又一次中断了。当时俄国仍然视英国为主要对手,谋抵制英德联合,柏林会议上英国对海峡 的宣言使其可以随时借口保护君士坦丁堡侵入黑海,俄国的海军毁于克里米亚战争,一直未能 恢复,他预谋求一个地中海大国以阻挠英国海军对俄的行动,但是意大利不敢抗英,法奥支持 英国,只有德国与巴尔干去直接的利害关系, ,只有德国与巴尔干去直接的利害关系,俄希望德 国能援助俄抵制英国,并对奥国施加压力,使之追随俄国,因此试图恢复三皇同盟,俾斯麦说 太迟了,德奥同盟一签订,俄国同意在承认德奥同盟的基础上与德国缔约。.《三皇 同盟条约》签订与柏林,这是一个中立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与第四个大国(土除外)处于战 争状态时,其他缔约国应保持中立,该条约保证德奥不至于助英攻俄。中立同样适用于对土耳 其的战争,但是各国应该事先获得协议。缔约国承认禁止各国军舰通过海峡的原则具有欧洲一 般国家相互遵守的性质,并要求土耳其遵守这一原则。禁止英国军舰进入黑海,俄国再一次声 明有合并波黑两声的权利,奥国表示以后不反对两个保加利亚合并成一国。三国同盟 。意大利与 1880 年主动要求加入德奥同盟,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国夺取突尼斯意大利在突尼斯有大量的乔民和投资,但是以无力阻止法国。二是,意大利与教皇 领的矛盾害怕强国干预意大利要求奥国给予其对法的安全保证,起初奥国反应冷淡,但是当俾 斯麦看到法俄接近的迹象后,遂鼓动奥国与意谈判。.《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 【1】 大利未有直接的挑衅行为而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奥必须以其全部的军队援助意大利【2】如果俄 奥之间发生战争,则意大利守中立,只有当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而遭到法国侵略,德奥未有直接 挑衅而遭到法俄攻击时,意大利才参加战争。1887 年,三国同盟续约。新约中,答应了意大利的两点要求,意大利向北非扩张和在 巴尔干问题上享有发言权。意大利分别与德奥订立条约,奥意条约规定:双方对于近东现状应 予以维护,如果不能维持,双方除相互给予补偿的原则取得协议外,不得占领任何领土。德意 条约:如果法国对的黎波里或摩洛哥实行占领或建立保护制度,因而意大利为了保障他在地中 海的地位而采取军事行动或甚至进攻法国,德国应给予意大利以军事援助;如果共同对付法国 进行战争只是意大利为其边境及海上地位的安全对法国的要求领土的保证,德国对此不得有所 阻挠。1887 年 2.12 地中海协定。英意交换照会,接着奥国加入,主要内容是关于地中海的,因此被称为《地中海协定》 :英意承诺共同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即黑海海峡的现状。意 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英国支持意大利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活动,双方表示在共同的利益 的问题上实行全面的合作,合作的性质视具体情况来决定, (英国保留自由判断权利)实质是反 法。 英奥以换文的形式签订了一个协定,四天后意大利加入:三国共同维护近东现 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如果土耳其抵抗俄国的非法举动,三国 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土与俄国串通,纵容这些非法举动,则有理由占领一些 土耳其的领土。被称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实质是反俄的关于近东的协定。《再保险条约》 :德俄签约,如果一方交战,他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如果俄国进攻奥国, 则免除中立义务,如果德国进攻法国,则俄国免除其中立义务,德国承认俄国对于保加利亚的 绝对的支配权利并允俄国夺取海峡时保持中立,俄国保证不侵犯奥的领土并承认塞尔维亚是奥 国的势力范围。 俾斯麦体系的严重弱点:他意在持久孤立和压制法国,并假定奥匈帝国稳固产村和沙皇权威足以无限期地压制俄国国内的指向巴尔干的极端民族主义趋势, 但所有的这些都势难经久, 无论怎样试图用高超的外交权术来加以维持,不仅如此,俾斯麦体系还过于复杂,需要不懈地 精心操作和高超的微调, 优势甚至少不了诡讦的技俩, , 而实际上能够胜任者, 只有俾斯麦一人, 将整个德国乃至是欧洲的全局命运寄托于一人之身的状况显然是难以长久的,更为致命的是, 俾斯麦体系运行和维持的必需大环境正在逐步丧失,除了伴随经济技术跃进、大众政治兴起和 帝国主义思潮的泛滥而来的所有有关变化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1】首先,俾斯麦本人先前 为了创建帝国而大力助长和利用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越来越强劲地冲击着他的外交所依赖的国 内政治根基,实际上在他那个时代,德意志的民族主义绝不会一旦完成德国统一便偃旗息鼓, 它必然成为德意志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有力助推剂。加上另一个民族主义的恶性发 展DDDD以俄国为主要旗手的泛斯拉夫主义, 差不多足以将未来的德国政府拖入东欧的冲突。 从而最终摧毁它构建的一切。 【2】其次 1873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普 遍的保护主义反应。先前相对繁荣时期,德国迅速增长的工业可以指望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外 部开放性市场。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渐关闭,德国后来越来越倾向于政治性的特殊的解决手段, 也即是,依靠大日尔曼势力范围政策和海外殖民扩张来确保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三国协约的形成法俄同盟的形成 背景:再保险条约签订后,德国并没有取得德国对法战争的绝对有利的形势,应为如果俄国认为德国是进攻者,就没有中立的义务,于是俾斯麦试图继续打压俄国使其就范,他一方面 促成了反俄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同时对俄国的进口粮食征收高额关税打压俄贵族地主阶级, 下令银行拒绝俄国的有价证券作为借款的抵押。等,然而,俾斯麦的打压并没有奏效,反而使 俄国越来越与法国接近。例如俄从法国的借款。俾斯麦后的德国政府,拒绝续签在保险条约, 试图竭力的拉拢英国,例如《赫尔果兰条约》 。意大利利用三国同盟续约的机会取得了德国对其 在北非扩张的支持。这些使得法俄两国,感到英德奥意在互相支持,为了打破各自的孤立状态, 两国更加接近。
俄国大使与法国外长的信件中,约定,如果两国之一又遭到侵略的危险,双方 应就该情况两国应采取的共同措施获得谅解。这就是俄法政治协定的主要内容。1892 年 8.17 日双方总参谋长即订军事协定: 【1】如果德国或者意大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 用其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者奥国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则法国应用其所有的 军队与德国作战。 【2】如果三国同盟或者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他的军队,俄法一得 到消息,不需要事先的协定,立即动员他们的全部军队并将之调到尽可能靠近边境的地方【3】 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为一百三十万,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俄军队为 70 或 80 万,因为俄国 要分兵对付奥国。这些军队应全速参加战斗使德国在东西两线作战。意义:法俄同盟成立后,俾斯麦创作的蜘蛛网似的外交联盟体系不能独占欧洲了,欧陆的军事强国分为俄法和德奥两派,小国不得不依附其中之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雏形。 对欧洲及世界的和平是一种威胁。法俄两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各自的孤立奋战的状态,有了 对付最大陆上威胁德国的盟国。英国开始将德国视为最主要的对手。本来英国一直是在德国或者是俄国之间犹豫,究竟谁是英国最主要的对手,但是,威廉二 世及其近臣以骄横和挑衅性的世界政策决定性地替英国简化了问题。德国在海外地区采取的咄 咄逼人的政策,干预其他强国的势力范围,作为头号殖民强国的英国自然对此最为恼怒。然而 更为关键的是,德国以准备海上大决战的架势掀起的造舰狂潮,他不仅在事实上有利的冲击着 英国的海军优势,而且由于英国人将这一优势视为英国世界权力、本土安全和财富的根本保障, 他最强烈的刺激了应果然的神经。这些与英德经济实力对比的迅速变化带来的严重不安一起, 终于在英国造成了对德国的广泛的恐惧,而且可以说是历史上一般头号强国对于极具崛起的新 型强国常有的那种过头的恐惧。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形成了两大信念,一是德国权势的膨胀 不仅严重威胁英国的世界地位,而且势将危及英国本土的安全,因而必需予以阻遏。二是,为 此需要尽可能的集中英国的力量,同时与德国的其他对手合作。新的对外战略一旦制定,英国 便以一种与其实用主义外交传统相符的明快简捷分别与法、俄两国达成了妥协。英法和英俄两 个协约虽然远非军事盟约,但是其不成文的基本精神,都是结成反德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这关 系很快就开始含有军事合作的内容。至此,俾斯麦体系崩盘,欧洲格局变成了两大集团的对峙。1904 年英法协定。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英国调整了战略部署,一方面在远东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以阻遏 沙俄在远东的扩张,另一方面在欧洲开始与法国接近,以期共同对付德国。 法国也有接近英国的要求, 他在诸强中实力较弱, 且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虽然有 1893 年的法俄同盟,但是俄国的力量深陷远东,同盟的意义减少。1898 年,在法绍达事件中法国的 让步解决了双方的主要冲突即殖民地的争夺。 1903 年,春天,英王爱德华七世访法,法国总统卢贝 7 月回访。7.7 德尔卡赛与兰斯多恩 开始谈判,1904 年的《英法协定》有三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文件:声明宣称法国不 妨碍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尽管在公开的 声明中称无意改变埃及和摩洛哥的政治地位,但在所附的秘密条款中规定,双方的政府之一为 形势所迫也可对埃及或摩洛哥的政治地位加以改变, , 但是应使缔约国的另一方在有关税收铁路 运价等方面的商业利益以及在苏伊士运河的航行自由方面得到保证。双方承担不得在直布罗陀 海峡附近的摩洛哥沿岸设防的义务。秘密条款还规定摩洛哥北部的里夫地区,一旦苏丹不再对 这里行使自己的权力时,则应划入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第一个文件,是法国放弃在纽芬兰法俄捕鱼权和英国让给法国以西非的一些土地的协定。 第三个文件,是关于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协定,在暹罗以湄公河为界划分了 两国的势力范围。1912 年年《英法海军协定》在德国的造舰狂潮面前,英国为了确保海军优势和对德战争的胜利,在德国的造舰狂潮面 前,英国为了确保海军优势和对德战争的胜利,英国一方面加紧建造新舰;另一方面加强了与 法俄的军事合作。1912、3 丘吉尔想议会提出一项法案,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英国就建两艘。 五月,英国把地中海舰队的大部分从马耳他岛调回本国领海,而其余部分则集中在直布罗陀, 为了协约国在地中海的全部海军力量不至因英国军舰的调离而受损,英国劝说法国将驻扎在布 勒斯特的大西洋舰队调望地中海,对此,法国提出,一旦发生战争,英国给予法国军事援助的 保证。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和法国驻英大使康邦交换了信件,双方同意,两国政府之一如有重要 根据可以预测会遭受第三大国的无端攻击,或者预料会发生某种能够威胁和平的事件时,两国 政府之一如有重要根据可以预测会遭受第三大国的无端攻击,或者预料会发生某种能够威胁和 平的事件时,应立即与另一方,磋商共同采取措施。 两国海军参谋部在此信件精神 的下,拟定了一份备忘录:英国承担保卫法国大西洋沿岸地区的责任,法国海军则承担保护英 国地中海礼仪的责任。英俄协定。 背景: 【1】英国自确定德国为主要对手之后,就开始以其一贯的务实和简洁明快的风格进行外交部署。俄国的巨大潜力和战略地位自然是英国不能忽视的。1902 年起,英国就一直在寻 求英俄接近的途径。英俄矛盾远较英法矛盾尖锐,他们角逐的场所主要有三个,远东、近东和 中亚,但是至 1905 年时,这些矛盾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尖锐了。远东方面,日本的战胜,俄国的 势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东方面,英国自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以来,海峡是否对 俄国军舰开放已经不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该矛盾丧失了其尖锐性。且由于德国势力的渗入,英 俄已不是彼此在这个地区的主要对手。中亚方面,主要是阿富汗问题和波斯, 。中亚方面,主要 是阿富汗问题和波斯,由于英日同盟的修订(1905.8)把同盟的义务推广到印度,因而英国自 信对俄国的南进有更大的把握予以抵制,加之日俄战争使得俄国由于战争和革命而陷于内外交 困的境地,一时在该地区难以兴风作浪。 【2】俄国方面,1904 年夏,德国利用俄国的困境,迫 使他签订了一项通商条约:1 降低俄国对工业品征收的关税,其结果是德国资本在俄国市场加 紧进行经济扩张,这就激起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反德思潮,2 德国在波斯和土耳其的推进,德意 志银行提出要把巴格达铁路延伸到德黑兰的计划,德国伪善地讨好波斯民主分子,支持他们反 对英俄的行径都无一不促使俄国产生了德国是最危险的前在敌人的想法。1907 年, 《英俄协定》协定包括三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波斯的决定,波斯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面一带为俄 国的势力范围,南面一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中间一带为中立地带,在中立地带,彼此保有租 借权的权利,第二部分是关于阿富汗的协定,俄国承认阿富汗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放弃了自己 与阿富汗的直接外交关系。第三部分是关于西藏的协定,双方约定不干涉西藏内政,不破坏其 领土完整,只通过拥有宗主权的中国与他发生关系。意大利背离三国同盟的过程。法国的外交努力:为了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法国不仅寻求与英国靠近,还诱使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法国抛出的诱饵是给予在突尼斯的意大利商人以某些特权和商业利益。 ( 1896 《法意条约》 )结束两国间更不利于意大利的关税战(1898《商务条约》 ) 。明确划分摩洛哥和的 黎波里为两国各自的势力范围。 (1900.12 月协定) ,终于诱使意大利与 1902 年 11.1 与法国签 订了中立协定。削弱了三国同盟的意义。拉匡尼基协定。波斯尼亚危机也促使奥意之间矛盾尖锐化,多年来,巴尔干西部和北非的的黎波里一直是意大利的侵略目标。 意大利曾于 1900.12 和 1901.1 与奥匈帝国订立关于维护 阿尔巴尼亚现状的协定。奥匈合并波黑两省,扩大他在巴尔干的势力自然不利于意大利对巴尔 干西部的侵略,这就促使意大利与俄国接触,以期共同阻止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扩张, 1909.10 月沙皇和意王在意大利都灵附近的拉匡尼基会晤。双方的外交大臣订立了协定: 【 1】意俄应首 先努力维护巴尔干的现状。 【2】在巴尔干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中,双方约定支持民族原则,发 展巴尔干各国,排斥一切外国统治。 【3】双方以共同行动反对与上述目的相抵触的一切行动, 共同行动应理解为外交行动。意大利对俄国在海峡问题的利益,俄国对意大利在的黎波里的利 益,彼此友好对待。进一步疏远:意土战争期间,意奥,意法关系一度紧张,1912.1 意大利怀疑两艘法船运 送援土物资,将之拦截,法国强烈抗议,奥则担心意大利趁机侵占阿尔巴尼亚,奥国总参谋长 曾提议对意大利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其矛盾之深由此可见。三国同盟的裂痕已濒于迸裂 的边缘。 1912.意大利趁着法国宣布摩洛哥为被保护国之机, 重申 1900 年意法划定势力范围的协定, 1-月,双方以换文的形式,订立了关于利比亚和摩洛哥的协定,双边关系进一步改善。综述:意大利参加德奥同盟的以来,并未收到预期的利益,相反地由于与奥国结盟,意大 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活动受到阻挠,与法国为敌遭受其沉重的经济打击,故从 19C 末起,逐渐地 改弦易辙,与法国签订了一系列协议,1898《商务条约》 ,1900 年瓜分北非的协议,1902 年《法 意秘密条约》规定,若缔约一方,未经挑衅而被迫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 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以中立的姿态向双方进行外交讹诈。东方问题。前奏: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的努力。早在伊凡四世时代,俄国就为争夺出海口而发动国对土战争,但是真正有计划、有部署且 组织反土同盟来夺取出海口的斗争,始于彼得大帝
年,彼得曾与奥地利、威尼斯和 波兰结成同盟发动两次远征,第一次未成功,第二次虽成功占了亚速海,但是出海口刻赤仍在 土耳其手中,此时奥、威、波单独与土国议和,战争难以继续,于是彼得将目光转向波罗的海。 《库楚克?开纳吉和约》 :1768 年,土耳其在法奥的怂恿下对俄宣战。开战后俄国利用外交 手段使得奥国放弃了奥土防御条约(1771 签) ,俄军战胜,后来由于国内起义,同意与土耳其 谈判,1774 年缔结《库楚克?开纳吉和约》 :俄国取得第聂伯河与布拉格河之间的土地,以及 刻赤,叶尼卡雷、金布尔恩等要塞。俄国商船有通过海峡的权利。克里米亚汗国被承认为独立 国,削弱了土耳其对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统治权,动摇了土耳其人对居住在奥斯曼帝国内 的基督教各族人民的统治。《雅西和约》 :战争结束十余年来,俄国为了进一步夺取黑海沿岸的土地,有准备对土耳其开展,于是用外交手腕拉奥地利结盟,1786 年底与法国签订商约,改善关系。1789 年土耳其 在英国的挑唆下对俄国宣战,再败,签订了《雅西和约》 :俄国边界推至德涅斯特河,确认克里 米亚和库班并入俄国版图,进一步削弱土耳其人对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统治,并给俄国的 贸易提供了一定的特惠,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要求,答应不对格采取任何的敌对行动。东方问题:到十七世纪,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欧洲列强乘机入侵,试图夺取其领土。此时俄国此时俄国亦在黑海及巴尔干扩张,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通称为“东方问 题” 。该政治术语是 1822 年在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最早使用,泛指对土怎么办的一切 问题。希腊起义和亚得里亚那堡和约: 因希腊起义问题,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沙皇想借援助希腊以削弱土耳其控制多瑙河河口,巩固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并取得黑海两海峡 的监督权,两海峡的监督权,英奥两国表面上中立,实际上对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深为不满, 梅特涅组织英法普奥的四国反俄同盟未果,法国于 28 年 8 月在莫雷亚登陆,阿里的军队撤出希 腊, 法国为了削弱英国, 拉拢俄国, 企图与俄国达成瓜分土耳其, 由法国占领埃及, 即所谓的 “波 林雅克计划” 。 俄军占领亚得里亚那堡,进逼土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苏丹要求 和谈,俄国怕引起国际干涉,决定和谈。 签订了《亚得里亚那堡和约》 :多瑙河三角 洲中诸岛屿、北高加索沿海地区和土属亚美尼亚部分地区归俄国,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希腊 十年内向苏丹缴纳一千五百万金币,每年一百五十万,从土耳其接受合约后的第五年开始付款, 俄国臣民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享有充分的贸易自由,俄国商船自由通过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 达达尼尔海峡,多瑙河沿岸各公国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获得自治,治,由俄国保 障,这等于确立了沙皇对他们的保护权。 1830 年 2,3 日,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与俄法驻英大使签订了《伦敦议定书》 。宣布希腊 独立,有利奥波德亲王任国王,后来他放弃了王位, 三国通过最后的议定书,即著名 的《伦敦条约》 :使希腊成为王国,并以巴伐利亚国王的次子为国王,英法俄三国保证希腊的独 立,由于希腊独立,而丧失领土的土耳其领主,有希腊给个别的土地所有者的损失以赔偿,赔 偿为四千万土币,月 75 万英镑。第一次土埃战争:由于埃及统治者就援土攻希的报酬问题发生纠纷,1831,11 月,阿里 牌妻子攻打土耳其,土军大败,埃及军队威逼君士坦丁堡,苏丹向英法求援,遭拒绝后,向沙 皇求援,俄军登陆圣方签订《屈希塔特和约》土耳其将叙利亚、阿达纳和克里特岛交给埃及统 治,但埃及仍臣服于土耳其苏丹。 在俄军撤退前的两天,俄土两国在安吉阿尔?斯凯莱西宫签订了互相防守同盟条约即《安 吉阿尔? 斯凯莱西条约》 : 两国承担义务就有关双方安全的一切问题进行协商, 如遇第三国侵略, 彼此提供援助,沙皇根据苏丹的请求有义务提供陆海军援助,条约有效期八年,附有的秘密条 约又规定,土耳其可以不想俄国提供同样的军事援助,代之以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不需任何外 国军舰通过,俄国军舰可以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 该条约保证了俄国在黑海的安全,使其成为苏丹的唯一保护者,沙皇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 了远比亚得里亚那堡和约更为辉煌的外交新成就,该条约正文以及秘密条款,不久便传开了, 不久便传开了,英法大为震惊,不予承认。但是在维持土耳其现状,不被瓜分上,俄奥政策暂 时较为接近。梅特涅希望沙皇不支持巴尔干的民族运动,以免危机哈布斯堡王朝的生存,由于 双方都是一向素有民族监狱之称,俄奥就该问题达成了一致。1833 年九月十日,俄普奥三个君 主国,签署了一项协定:缔约国有义务维持土现状,防止阿里对土的新的侵犯,若帝国仍不免 于被瓜分,则三国在此问题上,本着团结一致的精神行动。第二次土埃战争:英国为了削弱法国在埃及的地位,同时限制俄国在黑海的优势,积极地怂恿苏丹复仇,向埃及挑衅,阿里也企图获得对埃及统治的世袭权,
苏丹派兵攻 打叙利亚,战争爆发,土国又一次战败,英国伙同普奥俄法联合干涉,5ingguo 背 着法国与另外三国和土耳其签订了《伦敦条约》 :列强同意保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和独立,一旦 阿里攻土,则列强应保护黑海两海峡即君士坦丁堡。条约所附的单独议定书还规定,这种措施 完全不违反奥斯曼帝国永远禁止外国军舰驶入两海峡的古老规则, 阿里承认苏丹的最高统治权。 《伦敦条约》虽然排斥了法国,加强了英国在埃及的势力,但是在黑海海峡问题上,英国 在埃及的势力,但是在黑海海峡问题上,又需要法国的合作来对抗俄国,因此,英国向法国的 新内阁建议缔结海峡问题的国际协定, 英法俄普奥英法俄普奥与土耳其在英伦签署 了《海峡公约》 :土耳其在平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土 耳其在平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从此俄国的 《安吉阿尔? 凯 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丧失了自己军舰通过两海峡的权利。质言之,海峡重新置于列强 的集体共管之下。克里米亚战争后的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不仅重新丧失了多瑙河口的控制权,而且,列强规定,有列强共同保障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土两国 在黑海沿岸修建和保有兵工厂,多瑙河开放,保证各国商船航行自由。帝国主义之间的相互争夺及战争美西战争 1898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 19C 最后 30 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走上了最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古巴与美国经济 联系密切,美国企图将其作为占领加勒比海基地,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作为其侵 略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海军基地。另一方面,西班牙殖民者的残暴统治早已激起两地人民的连绵 不断的民族解放斗争,美国打着支持民族解放的旗号,着支持民族解放的旗号,以美国战舰“缅 因号”在哈瓦那港口突然爆炸为借口,于 1898.4 对西宣战,美国迅速的在两个战场取得胜利, 美西双方与 1899.12 在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以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给 让给美国,古巴和菲律宾战后处于美国的军事控制和殖民统治,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 了他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美和中国的侵 略创造了有利条件。英日同盟1902 年英国和日本为了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二十世纪初,英国为了 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借日本之手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了侵略朝鲜,中国东 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 年双方缔结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 【1】双方相互 承认中朝的“独立”和有权保护自己在中朝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朝的特殊利益遭 到了他国威胁,或因中朝两国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损害时,两国有权为了保护这种利益采取必 要的措施, 【2】缔约国一方为了保护上述利益同他国作战时,另一方则严守中立,如缔约国遭 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攻时,则另一方应携同盟国作战,媾和时也必须和盟国一道协商。 英日同盟纯属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根据这个条约,如果日本同各国交战,届时由第 三国加入俄国一边时,英国就将加入日本一边作战,这有助于在国际上孤立俄国,大大地鼓励 了日本发动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二十世纪初日本和俄国在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而进行的的权益而进行的以中国东北 为主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1900 年俄国趁着义和团起义的机会出兵占领了东北全境,并加紧向 朝鲜渗透。1902 英日同盟建立以对抗俄国,美国也支持日被对抗俄国,当时俄国国内宫廷集团 主张冒险主义的强硬政策,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采取军事手段进行殖民地掠夺, 并逐渐形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日俄冲突不可避免。
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袭俄国舰队,俄国在海上和陆上都战败了,列强处于各自 的小算盘,促成了 1905.8《日俄朴资茅斯和约》.主要内容: 【1】俄国同意日本吞并朝鲜, 【2】 俄国将旅大租借地以及一切权益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 【3】俄国将库页岛南部及 其一切岛屿让给日本。日俄战争后,日美在远东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在日本战胜后的朴 斯茅斯和约上就开始意识到这点,限制日本的战果。英布战争一场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之间的为了争夺南部非洲的资源,特别是金矿的帝国主义 战争。英国进行这场战争的主要障碍是德国,英国为了制止德国对布尔人的援助,与德国签订 了瓜分葡属非洲殖民地的条约,以迎合德国的殖民扩张野心,换取支持,同时英国在随后又与 葡萄牙签订了秘密条约,宣称英国有保护葡萄牙及其殖民地领土安全的义务,使得对德国的承 诺成了画饼。最终,英国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终于打败布尔人,签订了《费雷尼欣条约》 :英国 确立在南非的最高统治权;两个布尔共和国丧失了独立,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由于英国殖民者 和布尔殖民者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在南非居民中是少数,这就促使双方和好,共同压迫和剥 削多数的黑人,所以和约中保证了布尔上层分子的经济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背景: 【1】英法协定中法协定中英国承认了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也同西班牙签订了在摩洛哥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此后法国加快了侵略步伐,力图建立对摩洛哥的保护权。 【2】德国一方面怀有同样的侵略野心,另一方面想打击法国拆散英法协约,公开表示捍卫其在 摩洛哥的利益。过程:1905.2 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改革计划,提出在法国的监督下创办警察、开设铁路和矿山,其目的是是摩洛哥成为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干涉,并发出带有战争威胁意味 的要求,假意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实则反对法国在摩洛哥取得特殊地位。德国要求召 开国际会议,调整各国在摩洛哥的利益,然而在会议上,除了奥匈帝国无精打采地支持的国外, 其他大国都站在法国一边,德国发觉自己的孤立,同时德国想趁着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新败,孤 立,同时德国想趁着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新败,与俄国结盟,与俄国结盟就需要缓和对法关系, 以消除俄国的顾虑,缓和对法关系,以消除俄国的顾虑,因此软化了自己的立场。结局和影响:最后会议签订了条约,摩洛哥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各国享有经济上的完全平等待遇,法国有控制警察和边界的权力。德国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法合作而发动的,但是适得 其反,英国在危机期间始终站在法国一边,而且英法关系,经危机后更加稳定了,还在谋求建 立军事合作。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过程: 【1】自阿尔黑西拉斯会议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侵略,到 1911 年摩洛哥的独立地位完全丧失。 【2】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在摩洛哥有强大的实力, 德国希望法国分割一部分土地给德国做补偿,法国认为有英国的支持,蔑视德国的威胁和恐吓。 【3】 德国借口保护侨民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陆风云4特维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