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不解秦始皇兵马俑解说词,下一句?

题主粗鄙之语,翻遍《三国志》会发现蜀汉擅于博弈之人是最少的,东汉末年以曹操为首的博弈风气比较盛行。&br&&br&&b&围棋项目&/b&&br&这项目肯定是吴国拿第一,《棋经》中曾经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是东吴当时流传下来的经典棋谱,极度令后人神往。当时东吴的人甚至因为下棋荒废国事,孙休曾让韦曜著《博弈论》来批评当时的风气,不过围棋的爱好在东吴根本禁止不住,高手辈出,三国时期能称为棋圣的人有两人在吴国。孙策、陆逊都是其中爱好者,那种风气就像现代人把竞技游戏发展成职业比赛一样狂热。&br&&br&&br&严武、马绥明,前者吴中八绝之一,当世棋圣,后者与前者齐名,故而诸葛孔明不足为道。&br&&blockquote&抱朴子曰:“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br&&/blockquote&&br&孙策、吕范,这二人博弈留下有千古棋谱,尽管被疑为后人依托,不过也只能根据棋制分析,不能说明当时没有孙策和吕范那样的下法。&br&&blockquote&《江表传》曰:策从容独与范棋,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蹔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br&&br&《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谱,记录在中国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围棋专著,宋代著名国手李逸民编著的《忘忧清乐集》中,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围棋实战起手谱,在围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影响。&/blockquote&&img src=&/ba2e760f6ec4b69bec3d1c16b3a3d246_b.pn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ba2e760f6ec4b69bec3d1c16b3a3d246_r.png&&&br&陆逊,陆伯言平日里就喜欢跟将士下棋和射箭,还常常亲自下地种菜,反正就是个爱玩的人。&br&&blockquote&《三国志陆逊传》:每会辄历问宾客,各言其能,乃合榻促席,量敌选对,或有博弈,或有摴蒱,投壶弓弹,部别类分,于是甘果继进,清酒徐行,融周流观览,终日不倦。&br&&/blockquote&&img src=&/95fd0f0a23fdfdea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95fd0f0a23fdfdea_r.png&&&br&司马炎、孙皓,有一天司马炎和王济下棋,孙皓在围观,忽然谈起他的酷刑,被谴责无礼。司马炎不以为意,认为还是下棋要紧。身为帝王都爱博弈,偏生刘禅没有来围观,可知他不擅此道。司马炎曾经与张华定计伐吴也是在下棋的时候进行,无论是一盘大棋还是小棋,司马炎、孙皓的水平都在刘禅之上。话说司马炎有一万个老婆,他怎么还有时间下棋。&br&&blockquote&《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 晋 裴启 《裴子语林》:“ 王武子 ( 济 )与 武帝 围碁, 孙皓 看。 王曰 :‘ 孙归命 ,何以好剥人面皮?’ 皓 曰:‘见无礼於其君者则剥其皮。’乃举碁局, 武子 伸脚在局下。”《太平御览》卷三七五引《裴子语林》:“ 贾充 问 孙皓 何以剥人面皮, 皓 曰:‘憎其颜之厚也。’”&/blockquote&&img src=&/fce08bed83_b.png& data-rawwidth=&474&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4& data-original=&/fce08bed83_r.png&&&br&曹操、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可谓是建安年间围棋高手的巅峰对决。尽管曹操水平不算一流,毕竟也是身经百战。球小将孔桂亦擅围棋,可惜那个时代没有足球队。&br&&blockquote&《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张华《博物志》:“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曹操)皆与捋能。”&br&&/blockquote&&br&邯郸淳,著有《艺经》,记载了当时棋制,如果记载考证出新旧棋制的变化,《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可以被解释了。也许东吴的棋制和曹魏不一样也说不定。&br&&br&王粲,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才华纵横不说,王粲以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够将下棋者被打乱的棋局重复布置出来,不出一丝差错,被称为弈中神人。著有《围棋赋序》。&br&&blockquote&《三国志王粲传》:观人围釭,局坏,粲为覆之。釭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blockquote&孔融,建安七子被认为都会下棋,以曹操酷爱的程度看来也不难想象建安年间的围棋风气。孔融对子女家教甚好,七岁的女儿都擅长博弈,临死前还神情自若,思路清晰,不愧是神童的子女。&br&&blockquote&《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br&&/blockquote&&img src=&/3b5a63beab4aeed17861e_b.pn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3b5a63beab4aeed17861e_r.png&&&br&阮籍,新语可信度不大,但以阮籍的才名不会下棋反而奇怪了。正始年间的学术斗争如此激烈,众公子本就沉溺于玩物当中。&br&&blockquote&《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之二》: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blockquote&&img src=&/bf24d5dfbd1_b.png& data-rawwidth=&2835& data-rawheight=&15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35& data-original=&/bf24d5dfbd1_r.png&&&br&诸葛亮,史书上找不到诸葛亮博弈的记载,不过蜀地留有许多诸葛亮擅于博弈的传闻,在成都棋文化里诸葛亮备受推崇,民间之人多认为智者皆擅博弈,所以认为诸葛亮棋艺很高并无不可,毕竟杜甫还为诸葛亮的棋艺写过诗。&br&&br&关羽,他刮骨疗毒的事迹在史书上只是跟诸将谈笑饮食,并没有下棋,那是小说的说法。不过这个说法被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所引用,想必也可以姑且信之。&img src=&/616fc9b8abae36ed52668_b.pn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616fc9b8abae36ed52668_r.png&&&br&&br&费袆、来敏,出征在即,费祎与来敏博弈并不为军事所分心,淡定非常。三国志游戏居然还以此为形象。&br&&blockquote&《三国志费祎传》: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blockquote&&img src=&/b519e847c415772cbf330b_b.pn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5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br&&br&综合统计,以东吴博弈之风最盛,评价最高,数代君主孙策、孙休、孙皓等皆擅此道。神君陆逊终日沉溺,出了两名棋圣,魏蜀二国加起来都敌不过东吴。曹魏强在才子众多,建安七子当世闻名,随后又发展出学术性极强的玄学,故而魏国排第二。蜀汉关于博弈的记载过少,即便捕风捉影的故事也不足以支持能够得到高评价。&br&&b&&br&&br&击剑项目&/b&&br&正所谓穷文富武,贵族的教育中往往包括骑射和剑术,因而一般的公子哥若非体弱多病,其武艺肯定高过寻常的农民百姓,隐士田畴就好读书,善击剑。常年征战的士兵不能够比较,因为剑术是技艺,战阵搏杀却没有限制。&br&&br&曹操,骑都尉出身,精通各种兵器使用方法,加上曹氏子弟都擅于剑术,曹操自然也是此中好手。&br&&br&孙权 ,既然相传他有六柄宝剑,至少可知孙权是爱剑之人。以孙权用其他兵器来与猛虎搏斗分析,孙权能够驾驭各种不同兵器,的确高手类型。而且常年亲临战场,不惧兵锋,对自己武艺相当自信。&br&&blockquote&崔豹《古今注》记载:孙权有六柄宝剑,分别名为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blockquote&&br&刘备,后人多依托前人之名,但刘备早年以武勇著名,统兵上阵厮杀创立了基业,有被吹捧的依据。若非《三国演义》抹黑刘备的武艺,刘备也不会沦落为战斗力只有五的形象。&br&&blockquote&《阵纪》:卞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br&&/blockquote&&br&吕布,以臂力过人和骑射著名。而王允视吕布为一介武夫的剑客,这么看来吕布的剑术也有过人之处,不过剑走轻灵,吕布的剑术未必就比得上曹操、刘备、孙权,只是他力气有优势而已。想那项羽在会稽起兵,剑杀数十人,吕布被郝萌包围时只能爬厕所逃避。比起曹刘孙的逃生方式要狼狈多了。&br&&blockquote&《后汉书王允传》: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blockquote&&br&曹丕、邓展,两人是三国中少有比较过剑术的人,用甘蔗来取代了真剑,不知道手感有没有偏差,或许他们剑术已经精湛到草木皆可为剑的地步,在较量中曹丕击败了邓展。曹丕爱剑可以从《典论》看得出来,在央视节目中还传说有一把陨石打造的追风剑,不过我没有找到过相关史料记载,不知央视何以肯定曹丕曾经锻造了中国第一把陨石剑。&br&&blockquote&《典论·自叙》中说:“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於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br&《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工精炼至于百辟三剑: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四尺二寸重斤十五两淬清漳励饰文玉表通犀&/blockquote&&br&曹叡,一剑斩下老虎的爪子,这力度和速度得有多快?显得尽得其父真传。动物保护协会表示强烈谴责。&br&&blockquote&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blockquote&&br&曹髦,身为从未上过战场的天子,仗剑冲杀,曾经逼得敌人不敢逼近,最终还是被敌人的长兵器所杀。可知剑术是练过的,世家子弟练剑再正常不过,这是贵族教育的基础,穷文富武嘛。&br&&blockquote&《魏氏春秋》曰: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会雨,有司奏却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于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贾充自外而入,帝师溃散,犹称天子,手剑奋击,众莫敢逼。充帅厉将士,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帝崩于师。时暴雨雷霆,晦冥。&/blockquote&&br&鲍出,剑术超群,以一敌众,连杀十余人。不过我估计那些啖人贼大多是饿的没力气的贫民,但以一人之力对付数十人还是相当恐怖的情况,可知鲍出剑术之高。&br&&blockquote&《魏略,勇侠传》: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人也。少游侠。兴平中,三辅乱,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合得数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归,为母作食,独与小弟在后采蓬。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初等怖恐,不敢追逐。须臾,出从后到,知母为贼所略,欲追贼。兄弟皆云:“贼众,当如何?”出怒曰:“有母而使贼贯其手,将去煮啖之,用活何为?”乃攘臂结衽独追之,行数里及贼。贼望见出,乃共布列待之。出到,回从一头斫贼四五人。贼走,复合聚围出,出跳越围斫之,又杀十馀人。时贼分布,驱出母前去。贼连击出,不胜,乃走与前辈合。出复追击之,还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出遂复奋击贼。贼问出曰:“卿欲何得?”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比舍妪独不解,遥望出求哀。出复斫贼,贼谓出曰:“已还卿母,何为不止?”出又指求哀妪:“此我嫂也。”贼复解还之。&br&&/blockquote&孙礼,尽管没有真跟老虎动手,可见孙礼对自己剑术很自信。后来身先士卒与敌人搏斗,的确是凶悍的剑士。不知道这头老虎是不是曹叡后来切爪子那只。&br&&blockquote&《三国志孙礼传》: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blockquote&&br&&b&赛艇项目&/b&&br&&br&许褚 ,单手操船,分心保护曹操,并且是逆流而上,地狱级难道都做到了,真是赛艇一流好手,令曹操得以延续性命。&br&&blockquote&《三国志.许褚传》: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b&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br&&/b&&/blockquote&&br&李典、程昱,经管曹操示意可走陆道,具有长者之风的李典和程昱经过研究决定,迅速乘船渡河,打的高蕃措手不及,可知李典船速之快。&br&&blockquote&《三国志李典传》:太祖击谭、尚於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b&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b&。”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blockquote&&br& 凌统、甘宁 ,身为先锋乘船速度够快。甘宁,锦帆贼是也,常用轻舟。&br&&blockquote&《三国志凌统传》: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br&《吴书》: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於郡中。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blockquote&&br&张飞、赵云,孙尚香偷走刘禅时,张飞和赵云快船追赶,竟然截了下来,可知张飞和赵云的船速度很快,真是翼德赛艇!&br&&blockquote&《三国志·赵云传》: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br&&/blockquote&&br&张辽、臧霸,两人组队担任先锋,张辽因为水涨要放弃比赛,臧霸劝张辽坚持到底,终究破了孙权别营。&br&&blockquote&《三国志》: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br&&/blockquote&丁奉,急行军的典范。&br&&blockquote&《三国志》: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blockquote&&br&庞德,小船速度很快,几乎就要逃回曹仁那里了,可惜操舟不稳,船都翻了。&br&&blockquote&《三国志庞德传》: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br&&/blockquote&&br&王朗、华歆、郑泰,两个事例只说明华歆人品好,这对赛艇可以得到很高的评价,因为是团队项目,最讲究齐心合作。像王朗那样到了关键时刻卖队友的人,竞争意志力太薄弱。&br&&blockquote&《三国志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引华峤谱叙: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 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原得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br&《世说新语·德行》: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blockquote&&br&总结,难度最高的是许褚的操作。论速度的话不好比较,只知道长者李典是利用头脑进行比赛,属于技巧性选手。吴国是赛艇强国,选择还有许多没列出来。蜀汉方面还有关羽也擅长赛艇,不过没有更精确记载,所以这个项目还是吴国最占优势。&br&&img src=&/273fb2db678cf976f6b8663_b.pn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273fb2db678cf976f6b8663_r.png&&&br&&b&游泳项目&/b&&br&&br&曹操,能够在水中搏斗传说中的蛟不用理会,曹操擅长游泳。&br&&blockquote&《太平御览》卷436引刘昭《幼童传》:“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谯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于是毕浴而还,弗之言也。后有人见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为蛟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众问乃知,咸惊异焉。”&/blockquote&&b&摔跤&/b&&b&项目&/b&&br&太史慈、孙策&br&&br&&b&举重、拔河等项目&/b&&br&马超、阎行,两人曾经把长矛拉断,二者都被称为健儿,出了名的力气大。&br&&blockquote&《魏略》: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blockquote&马超、许褚,健儿马超为了计算曹操的重量好将其生擒,他居然可以有抓住一个成年人奔走的想法。然而许褚直接曳牛飞奔,吓坏了街坊领居,加上许褚把马超也吓退的记载,许褚应该是三国最强重量级选手了。&br&&blockquote&《三国志许褚传》: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馀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br&&br&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blockquote&典韦,得过赵宠军的举重冠军。&br&&blockquote&《三国志典韦传》: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br&&br&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blockquote&&br&&b&投掷项目&/b&&br&&br&许褚,飞出去的石头都被砸的粉碎,这力度也太夸张了。&br&&blockquote&《三国志》: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馀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blockquote&&br& 杜袭 ,箭术可以不提,这五十多人临阵斩敌数百,杜袭还能以身幸免,这得拿了多少人头,他投掷的精准度必然不低。&br&&blockquote&《三国志杜袭传》: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其亲戚在外欲自营护者,恣听遣出;皆叩头愿致死。于是&b&身执矢石&/b&,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b&临阵斩数百级&/b&,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城。&/blockquote&&br&吕公,带队水平不错,通过投掷砸死了孙坚,脑浆都爆了出来,力度其实不小。&br&&blockquote&《后汉书·刘表传》注引《英雄记》:刘表将吕介(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介,介(公)下兵射中坚头,应时物故。&br&&/blockquote&典韦,身披双重铠甲还能投掷长戟,简直是冠军级标枪选手。&br&&blockquote&《三国志》: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blockquote&&img src=&/1c6f497c9c16ad066ca0a8a0ab53dbf3_b.png& data-rawwidth=&333&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3&&&br&&br&&b&骑马、射术、骑射综合项目&/b&&br&糜竺、糜芳、吕布、董卓、太史慈、张辽、徐晃、张郃、臧霸、关羽等一大堆人,但凡担任过骑兵指挥官的人都可以入选,就不专门分析了。吕布被称为飞将,骑射水准是当世一流,被称为人中赤兔,马中吕布。吕布肯定是这个项目第一名。&br&&br&夏侯称18岁射虎,极为受曹操赏识,也可以入选。&br&&br&曹丕是超越金正恩的存在,骑马可比开车难学,曹丕十岁时就已经骑术高手,骑术至少在曹昂和曹安民之上,难以想象壮年时期的水平。&br&&blockquote&《典论》: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blockquote&&br&&b&短跑、长跑、马拉松&/b&&br&虞翻,汉代一里等于415米,二百里等于83000米,算来是83公里,这个路程确实可以做到,但以古代人的体质而论虞翻非常强悍,现代人不经常锻炼也做不到。&br&&blockquote&《吴书》曰:策讨山越,斩其渠帅,悉令左右分行逐贼,独骑与翻相得山中。翻问左右安在,策曰:“悉行逐贼。”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卒有惊急,马不及萦策,但牵之,执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策曰:“卿无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自征讨以来,吏卒无及翻者,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blockquote&&br&曹操,出了名跑得快,和袁绍一起偷新娘,又潜入张让府中再逃走。一生经历无数凶险,宛城之败、渭水之灾、赤壁之祸都能够逃生,也是跑出水平来了。能够与曹操匹敌的只有刘备,一生由北跑到南,每一兵败都能逃走。&br&&br&吕布,为人动作敏捷,时常能避开董卓扔的东西,被郝萌包围的时候逃跑翻墙速度都很快,应该是短跑中的能手。&br&&blockquote&《三国志吕布传》: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br&《后汉书》: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blockquote&&br&张燕,他是一个飞檐走壁去去就来的高手。&br&&blockquote&《三国志张燕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img src=&/ac7dca05fbdbbe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ac7dca05fbdbbe_r.png&&&/blockquote&
题主粗鄙之语,翻遍《三国志》会发现蜀汉擅于博弈之人是最少的,东汉末年以曹操为首的博弈风气比较盛行。 围棋项目 这项目肯定是吴国拿第一,《棋经》中曾经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是东吴当时流传下来的经典棋谱,极度令后人神往。当时东吴的人甚至因为下棋…
&p&诸葛亮在出山前,一共有三个好朋友。分别是徐庶,石韬、孟建。&/p&&p&当年他们一起谈学习、一起谈生活、谈理想、谈未来。&/p&&p&那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br&&/p&&p&后来,孟建想到北方曹氏集团打工,诸葛亮对他说,曹氏那种大公司,人才济济,你到那里,很难有发展空间的。不如等个机会,咱们找个小型创业公司一块发展。[注1]&/p&&blockquote&&b&[注1]: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b&&/blockquote&&p&孟建没有听诸葛亮的劝说,于是就到曹氏集团打工去了。孟建的想法,估计比较符合大多人打工的理念,因为打工,就得找大公司啊!&/p&&p&&br&&/p&&p&再后来,刘氏集团公司在荆州重组上市,诸葛亮、徐庶、石韬三个人就都跟着刘备去混了。&/p&&p&单从打工者的角度看,诸葛亮、徐庶、石韬三个人的选择,是不是比孟建的选择更好呢?实在难说的很。&/p&&p&孟建到了曹氏集团那种大公司,肯定得从下层干起;而诸葛亮、徐庶、石韬三个人进入刘氏集团那种小公司,肯定一进门,就可以进入权力核心。&/p&&p&&br&&/p&&p&再后来,在曹氏集团的打压下,刘氏集团那种小型创业公司,已到了破产的边缘。&/p&&p&面对此情此景,诸葛亮认为,继续跟着刘备撑过这个坎,就可以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徐庶、石韬则认为,与其继续呆在一个即将破产的小公司里,还不如跳槽到大公司去发展。&/p&&p&单从打工者的角度看,谁的选择更正确呢?实在难说的很。&/p&&p&比如,诸葛亮一直留在小型创业公司里,后来混成了国级干部;徐庶、石韬跳槽到了大公司打工,后来也就是混了个市师级干部。以至于许多年以后,诸葛亮都替他们惋惜。[注2]&/p&&blockquote&&b&[注2]: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b&&/blockquote&&p&&br&&/p&&p&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徐庶离开刘备,是诸葛亮出山前的事,其实呢,徐庶离开刘备,是刘备一生中最危难的时刻之一。&/p&&p&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被曹操大军追得连老婆子都不顾得带;更主要的是,赵云返回去救阿斗时,有人都告诉刘备,赵云这是要投降曹操去了。[注3]从相关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刘备当时有多狼狈。&/p&&blockquote&&b&[注3]: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b&&/blockquote&&p&徐庶在这种背景下,离开刘备,投降曹操,多少有些不光彩,所以《三国演义》为了美化徐庶,就把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往前推了一推。&/p&&p&&br&&/p&&p&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总认为,徐庶是一代高人的风范,所以心不甘情不愿的进入曹营,那是一言不发。其实呢,徐庶也很想在曹操那里好好表现,只是竞争对手太强,所以混来混去,也混不到前排就座。从这层意义上,不是徐庶不想给曹操献策,而是他根本就无法挤入权力核心。&/p&&p&当然了,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许多年以后,诸葛亮都不禁替他惋惜。因为徐庶当年一直跟着刘备混,肯定比这强。[注2]&/p&&blockquote&&b&[注2]: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b&&/blockquote&&p&&br&&/p&&p&总的来说,徐庶离开刘备的时机,多少有点不忠不义;但是徐庶离开刘备的方式,却显然是非常有国士的风范。&/p&&p&&br&&/p&&p&想当年,曹操曾让张邈打得大有穷途末路之势。&/p&&p&毕湛的母亲,在这种背景下,被张邈俘虏了。&/p&&p&毕湛当时在曹氏集团的地位,绝不比徐庶在刘氏集团的地位低。要知道,曹操当时是兖州牧,而毕湛的官职是别驾;袁绍为冀州牧时,沮授的官职就是别驾。[注4]只要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大约就可以知道,毕湛当时在曹氏集团的地位有多高了。&/p&&blockquote&&b&[注4]: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b&&br&&b&绍遂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b&&/blockquote&&p&曹操看到毕湛有离开自己的意思,就告诉毕湛,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想去投靠张邈,我不会拦你的。如果毕湛也象徐庶一样离开曹操,这也算一段历史佳话。&/p&&p&问题是,毕湛不是徐庶,他没有国士之风;关键是,毕湛也认为,曹操没有英雄的心胸。所以毕湛一看曹操这样劝自己,就觉得曹操这是在试探自己。&/p&&p&于是,毕湛就对曹操说,自从我跟随您之后,就把这一百多斤都交给您了。再说了,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实现对您的忠,我只要舍弃孝了。&/p&&p&要知道,当时曹操处境非常危险,所以听到毕湛这种感天动的说词,那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但是结果呢?毕湛离开曹操后,掉头就跑到了张邈那里。[注]&/p&&blockquote&&b&[注]:张邈之叛变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b&&/blockquote&&p&&br&&/p&&p&毕湛这种作法,实是等于狠狠抽了曹操一个大耳光。&/p&&p&如果毕湛也象徐庶那样光明磊落的离开曹操,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曹大哥那是世上最有情最有义的大哥,因为他遇事总为小弟着想;宁可自己死,也绝不会强迫小弟干事。&/p&&p&毕湛这样离开曹操,就等于向天下人说,曹操就是一个奸贼,他说的话,你一句也不能信。如果你相信他的话,你肯定死也不知道怎么死的。我当时能离开曹操,就是因为我能实破他的奸计,并且成功的骗了这个家伙!&/p&&p&总的来说,徐庶在刘备穷途末路、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离开刘备,实在不是什么太光彩的事。但是徐庶以他国士的风度,衬托了刘备的英雄气量,所以也算一段历史佳话。&/p&&p&&br&&/p&&p&从某种意义上,徐庶一生最风光的历史,大约就到此结束了。&/p&&p&事实上,徐庶之所以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就是因为他以前是诸葛亮的好朋友,而且还跟刘备混过一段日子,并在跳槽离开刘备时,表现出了国士的风度。&/p&&p&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说,也把徐庶说得太不堪了。&/p&&p&问题是,就徐庶那种江湖地位,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这层关系,能在历史书上留下个名字,也非常不了起的。&/p&&p&事实上,不用说看历史了。就是现在中央开会,那些省军级、市师级领导,写在开会名单上,恐怕也就是一个个的符号。许多年以后,写一本三国志那样格式的历史书,就这种级别的人,想在上面留个名字,恐怕真得需要可遇不可求的原因。&/p&&p&&br&&/p&&p&其实,从诸葛亮、孟建、石韬、徐庶四个人的履历去看。&/p&&p&我们就会知道,大家都也是抱着打工者的心态,在乱世中混前途。什么云遮雾罩的大道理,那都是坐在那里扯淡罢了。&/p&&p&所以诸葛亮的三个好朋友都给曹氏打工;诸葛亮给刘氏集团打工。而大家都也是惺惺相惜的样子;诸葛亮不会认为自己三个好朋友那叫认贼作父;诸葛亮的好朋友,也不会认为诸葛亮那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执意破坏祖国统一。总而言之,大家都是打工仔,坐在台上扯扯淡,那叫工作需要;到了台下,再扯这些,那就没意思了。&/p&&p&&br&&/p&&p&大家扯淡的时候,都是喊着云遮雾罩的口号。其实呢,大家就是为功名利禄在奋斗!&/p&&p&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曹操愿意三顾茅庐,并且愿意让诸葛亮当首席谋士,诸葛亮肯定也会跟着曹操混的,也会为曹氏家族鞠躬尽瘁的。问题是,曹操不会这样对他。&/p&&p&当然了,如果刘备只让诸葛亮当一个七品芝麻官,诸葛亮肯定也会在心里操刘备的大祖宗。只要有机会,他肯定也会跳槽离开刘备的;因为跟着这样的刘备混,能有什么前途可言?问题是,刘备一直把他捧得非常高。&/p&&p&&br&&/p&&p&如果他们退一步,天下就会早日统一;如果他们进一步,天下就会长久混乱纷争,他们谁也不会随便退那一步的。总而言之,为了所谓的功名霸业,天下就是再混乱几十年,再伏尸几百万,那也是值得的。&/p&&p&其实呢,对天下老百姓而言,曹操统一天下,刘备统一天下,孙权统一天下,真有了不起的差别吗?好像是没有的,其实就是没有的。&/p&&p&但是,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时统一了天下。刘备、孙权、诸葛亮、诸葛瑾的江湖地位,还会有后来那样高吗?估计是没有了。&/p&&p&&br&&/p&&p&小时候,我总以为,只有正面人物,才会开口闭口把国家、民族、百姓、正义、理想挂在嘴边。而那些反面人物,通常都是高呼着抢地盘、抢钱、抢女人;奋勇杀敌,赏三块大洋......。后来看的书多了,我终于发现,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开口闭口的国家、民族、百姓、正义、理想。开口闭口抢地盘、抢钱、抢女、奋勇杀敌赏三块大洋的政治人物,通常都是丧失话语权的政治人物。&/p&&p&&/p&&p&&/p&
诸葛亮在出山前,一共有三个好朋友。分别是徐庶,石韬、孟建。当年他们一起谈学习、一起谈生活、谈理想、谈未来。那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后来,孟建想到北方曹氏集团打工,诸葛亮对…
补更&br&&br&诸葛亮在个人特质上,更像一个总参谋长。单纯从军事这个层面对比一下拿破仑吧。诸葛亮是准独裁者,政治军事一把抓。拿破仑是绝对的独裁者,也是一把抓。我们不谈军事成绩,就看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就不难发现,两个人都是事无巨细全部抓到位的。&br&&br&从军务作业的流程上来说,两个人都不需要总参谋长。&br&&br&拿破仑不需要,是因为他同时具有国防总负责人的能力和总参谋长的能力。他需要贝尔埃蒂,是因为他的精力有限,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到细化命令、安排行动顺序、准备行军序列、安排渡河架桥,起草这些具体的琐碎指令这些纯粹的事务性的工作上。但咱家在博物馆里看过他早年亲笔注解的作战命令(由朱诺起草),他是有这个能力的(只是作为统帅以后没有必要去干了)。&br&&br&诸葛亮不需要,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个非常好的总参谋长,能带一个精干的参谋部搞军务工作。他精力集中,考虑全面细致,能监督落实,能把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安排好,制定完整全面的计划。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总参谋长所需要的才华,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是个非常杰出的人。但作为国防总负责人,军事战略的制定者,他欠缺一点非常重要的特质,那就是天马行动的想象力。&br&&br&因为军事不全部是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更是艺术。&br&&br&PS:&br&&br&魏延倒是脑洞比较大,有点战略家的味道。&br&&br&PS又PS:&br&你们别笑,搞战略的人真的要一点艺术气质,不信你们看看主席和猿首。&br&&br&主席能写几笔字,能写点诗词,水平高不高咱家不知道,但艺术家的气质是有的。&br&&br&猿首还用说咩。。。。。。&br&&br&PS又PS又PS:&br&咱家这真不是黑啊~!&br&~~~~~~~~~~~~~~~~~~~~~~~~~~~~~~·&br&咱家来唱个反调:&br&&br&马谡有细节失误,但他失误与否与他的失败关系不大。&br&&br&马谡没有错,诸葛亮犯了个严重的错。&br&&br&有人问求详细解释。&br&&br&那咱家简要解释一下:&br&&br&战争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争夺战略主动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古典战争的时代,往往意味着会战。(是往往,不是一定,欧洲的近代的战争有其客观的规律,有可能出现反复互相机动但并不交战的情况,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都很反感这种方式。)&br&&br&就诸葛亮的这次战略攻势来说,其实总体战略形式与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幽州是类似的。&br&&br&他面临的是两个挑战:&br&1、他要进攻的地区面积广大,不是一个郡两个郡,而是意图一口吃下陇西(凉州)。&br&2、他在吃掉陇西地区的同时,必须要面对从东面前来援助的曹魏主力的挑战。&br&&br&而他所拥有的条件是有相对优势的兵力,以及不长的作战时间。&br&&br&那么,换其他人该怎么办?&br&&br&在一个战役之内,要达成两个目的,兵力优势又不绝对,时间也相当有限。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分散敌人的兵力,搅乱敌人的部署,浪费敌人的时间。然后集中我们的兵力,用时间去换取作战的空间,达到兵力的最大效率的使用。&br&&br&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上来看,也是如此干的。&br&&br&他派重要将领赵云出斜谷直逼长安,就是为了让赵云能拖住曹魏方面的主力,牵制拉扯他们,搅乱他们的视线,让他们产生误判,从而能让汉军争取到从武都方向出发前往凉州的时间。&br&&br&这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规划是一个原则,事实上这个战略部署也是在兵力优势并不大的情况下唯一的合理选择。由于诸葛亮排除的赵云这个诱饵很强,事实上汉军在第一个目标上完美的完成了任务。赵云确实牵制了曹真的主力部队相当一段时间,使得战役的第一个阶段对汉军而言发展非常顺利。&br&&br&第二个挑战随之而来。曹魏的兵力比汉军强大,曹真固然暂时动不了,但他们还可以派遣张郃率领一部兵力穿越六盘山去援助凉州地区,而这个部分的曹魏军是赵云所无法牵制的。&br&&br&既要控制凉州,又要遏制张郃,又要攻城,又要打援,换你怎么办?&br&&br&诸葛亮的部署是,派遣马谡率领一部去与张郃对峙,不求胜利,只求不败。只要马谡能拖到诸葛亮率领主力前来的时候,诸葛亮和马谡就可以一内一外逼迫张郃会战,胜局相当有把握。&br&&br&类似的战役部署,历史上很多。其他时代不谈,以南宋为例,岳飞收复襄汉六郡的时候&br&,就有类似的战役部署,他和张宪分兵,一个出横林路,一个直捣邓州。岳飞的兵力少,所以把敌军主力李成引诱出到城市的接近地来和他对峙,结果让张宪从邓州西北方向切入战场,两路会师逼李成会战,然后战而胜之。&br&&br&可问题来了,马谡面临张郃的进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丧失了作战能力,诸葛亮这个时候在哪里呢?诸葛亮和手下诸多将领,正在临渭、襄武、清水等地艰苦作战,诸葛亮本人大致在冀县一带居中策应。整个地区的作战局势虽已经明朗,但还没有击败这个地区的魏军主力,双方还需要一番较量的时间。&br&&br&原本诸葛亮需要的这一段时间,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赵云在斜谷拖住曹真的时间&br&;第二部分是敌人发觉主攻方向不在长安之后,派遣部队自关中前往凉州援助的时间;第三部分则是敌人的援助部队自泾水谷底前往凉州时,被马谡前军拖住的时间。&br&&br&这三个时间加起来,诸葛亮就有把握吃掉陇右,然后收拢部队与曹魏军决战。&br&&br&可问题在于,曹魏的反应比诸葛亮计划得明显快,虽然赵云出斜谷的时候确实吸引到曹真的主力了。但诸葛亮二月份出祁山之后,曹魏马上反应过来,主力立即由张郃率领西进,节约了相当多的时间。&br&&br&所以,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不久,就遭遇到张郃的前锋部队,这定然是个意外情况,是典型的遭遇战。&br&&br&在军事上,遭遇战的作战部署有三先: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抢占有利地形。这三条能把握住,就有很大的胜机,这三条不能把握住,局面就相当被动(但也不是没有对应的措施)。&br&&br&马谡是否先敌发现,史料没有充分记载,我们不知道。但他确实先敌展开,并且先抢占了有利地形,这是事实。从作战原则上来说,截止到此处并没有错。&br&&br&他的错,就错在接下来的部分。&br&&br&先抢占有利地形,能够占据优势。但占据了优势之后怎么办?等着敌人来攻?这就完全违背了遭遇战三先原则的本意了。&br&&br&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抢占有利地形,是为了保证部队有巩固的立足点,而拥有巩固的立足点的目的,是为了能积极的与敌人展开对抗!&br&&br&记住,在军事斗争中,对抗性是第一位的。在战术领域(战略领域则不一定),野战军必须充分的贴近敌人,与敌人发生各种中小规模的交战,如此才能掌握敌人的第一手信息,了解敌人的当面弱点,与敌人反复纠缠。用句俗话说,就是贴上去打他们,让他们无暇分身去做任何其他事情,为我们的未来行动创造机会。&br&&br&马谡先敌展开了,然后抢占的有利地形,但并没有以足够的强度与张郃部进行纠缠,没有在有利地形的条件下主动与张郃部进行各种缠斗。相反,他倒是被张郃部端掉了汲道,最后困死山上。&br&&br&这才是马谡的根本性失误。&br&&br&总结来说,上山不是错,上山的同时没有部署与张郃对打,才是错。&br&&br&但,为何说诸葛亮犯了严重的错呢?很简单,诸葛亮过于迷信计划的可行性,对魏军的快速行动没有情报掌握,以至于马谡如此之早的遇见魏军之后,他都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也没有能发动全军去进行对峙的时间。&br&&br&六盘山通道一开,诸葛亮如再不撤退,必将全军覆没。&br&&br&对于这种迷信计划,希望用详细的计划来代替对战场随机时间的处理,希望用完全的“科学手段”来掌握战争的人,老毛奇曾有过很精辟的评价。&br&&br&原话咱家懒得找,大意可以这么理解:&br&&br&1、不是做计划就完事了,我们对抗的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侮辱对手的智商)&br&2、不是计划越详细越好!(计划只能到第一次交战截止)&br&&br&军事为什么叫艺术?这是因为,有太多无法科学掌握的部分了。岳飞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br&&br&我国近代以来罕有的战略家曾这么点评过:&br&&br&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br&
----毛泽东 《论持久战》&br&&br&课后加餐:&br&&br&前文提到,遭遇战三先原则如果都不能把握住,那么还有对应的部署手段。&br&&br&那么, 是什么呢?&br&&br&啊,你不付钱就想学屠龙之技?滚粗~!
补更 诸葛亮在个人特质上,更像一个总参谋长。单纯从军事这个层面对比一下拿破仑吧。诸葛亮是准独裁者,政治军事一把抓。拿破仑是绝对的独裁者,也是一把抓。我们不谈军事成绩,就看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就不难发现,两个人都是事无巨细全部抓到位的…
&p&笔者初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时,也认为韩信最后身败名裂是因为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但待笔者将刘邦集团夺取政权的始末弄清楚,自己开始怀疑当初的判断,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之后,笔者遍检《史记》与《汉书》中所有相关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当初的判断。私以为韩信当时应该是做不到背汉自立,与刘项三分天下的。下面,笔者将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蒯通的谋划不具有可行性的原因。&/p&&p&许多人认同蒯通的建议,主要是受了所谓张良、陈平“开导”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一事的影响,认为刘邦当时根本无力控制韩信,这种印象又随着黥布列传中薛公论及黥布造反的分析得到加强(薛公曰:“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三人皆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进一步地,读者又为蒯通分析政治之利害之精辟所折服,更是认定了韩信彼时有拥兵自立的条件。但是许多人都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便是蒯通的“辩士”身份。《汉书·蒯通列传》记曰: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 我们知道秦朝末年到西汉前期,游士周游四方以求见用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现象明显是战国时期士人游说诸侯以求富贵传统的延续。蒯通作为一个辩士,其所作所为与战国纵横家苏秦、张仪之流实际上别无二致。而此类人物(辩士、游士、纵横家)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因为非如此不足以打动人主。所以他们的话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可轻信。其二便是韩信与彭越、黥布并非是所谓“同功一体”的同类人。韩信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他是独身加入刘邦集团的,其权力来源于领袖刘邦的授予,因而对刘邦具有依附性;而彭越、英布二人虽然加入刘邦集团,共同对抗项羽,但各自都拥有自己的部曲,对刘邦集团兼具游离性和依附性,且以游离性为主。&/p&&p&要言之,彼时的韩信确有政治野心,然而他并不具备与刘项三分天下的条件,其指挥军队的权威来自于刘邦,人事任免权实际上操于刘邦之手。首先,刘邦对他多有防范,疑忌很深,一方面不断削夺其麾下的精兵;另一方面有严密的人事布局(高层与中层),牢固掌控军队,使他处处受到掣肘,尤其是在汉军破齐后。其次,不同于拥有独立武装势力的彭越、英布,韩信是独身加入刘邦集团的,兼之他并不在丰沛元从集团之内,故而在军中并没有根基,也受到该集团的排斥。换言之,韩信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他的权力来源于领袖刘邦的授予,因而对刘邦具有依附性;而彭越、英布二人虽然加入刘邦集团,共同对抗项羽,但各自都拥有自己的部曲,对刘邦集团兼具游离性和依附性,且以游离性为主。另外,韩信如果割据齐地自立必将遭受张耳、彭越的制约。&/p&&br&&p&&b&一 韩信的思量&/b&&/p&&br&&p&首先,笔者要论证韩信彼时是否有背汉自立的政治野心,进而从他本人的视角分析他不采纳蒯通的建议的原因。&/p&&br&&p&《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略同)云:&u&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中略)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u&&/p&&br&&p&&u&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中略)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u&&/p&&br&&p&上引史料“告诉”我们,韩信不拥兵自立,是因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虽有将材,而项梁、项羽皆不能用,而萧何向刘邦力荐后,刘邦就立刻拜他为大将军,位在曹参、周勃、灌婴等丰沛故人之上,可谓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既感念刘邦的恩遇,又自恃立有显赫军功,并不相信刘邦会“鸟尽弓藏”,所以谢绝了蒯通。&/p&&br&&p&然而这些不过是“官方的”叙述,韩信自己当时是有野心的。在蒯通第一次建议他背汉自立时,他的回应是: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这句话点明了其真实的动机。若他真的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没有丝毫僭越之心的话,他就会立刻打断蒯通的话并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向刘邦报告此事,正如尉迟敬德、段志玄在拒绝太子党收买后立刻向秦王李世民报告一样,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p&&p&《汉书·蒯通传》云:天下既定,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u&“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昔教韩信反,何也?”通曰:(中略)上乃赦之。&/u&&/p&&br&&p&可知当时刘邦对蒯通的谋划并不知情。因此,韩信彼时确有政治野心,但他经过深思熟虑,深知此方案不可行,所以最后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p&&br&&p&笔者这里还想增加一条旁证,在蒯通建议他背汉自立前,项羽也曾经派武涉劝说过他(见《汉书·韩信传》),武涉的建议与蒯通基本一致,当然其分析利害之精辟则有所不及,然而韩信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想刘邦报告此事,可见韩信的真实想法。&/p&&br&&p&此处虽未明言韩信何以不采纳蒯通的建议,但他认为蒯通的谋划不可行则是一定的。下面,笔者将尝试从多个方面揭示韩信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p&&br&&p&&b&二 刘邦的防备&/b&&/p&&br&&p&&b&(一) 削夺精兵&/b&&/p&&br&&p&刘邦对举全族从他的沛县故人萧何都不信任,更何况是半路杀出的韩信。可以说,刘邦虽然拜韩信为大将,但一直暗中提防他,韩信每次战胜后,都削夺其精兵,而韩信都无可奈何,只能服从。甚至可以这样说,韩信几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刘邦的控制。&/p&&br&&p&《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列传》同)云:&/p&&br&&p&&u&1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u&&/p&&br&&p&&u&2(汉三年)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u&&/p&&br&&p&&u&3 (汉王)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u&&/p&&br&&p&&u&4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u&&/p&&br&&p&观上引史料可知,刘邦一直都在削夺韩信麾下的精兵来增强汉军在荥阳前线的军力。另外,笔者所要强调的是刘邦虽然因形势所迫,不得不让韩信独立作战,但他一直都掌握着人事任命权,并通过各种布局加强对韩信军的控制。《史记·淮阴侯列传》云:(汉王)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可见刘邦事实上掌握着人事任命权,其对军队之控制亦非常严密,此节俟后详论。&/p&&br&&p&&b&(二)刘邦的严密布局
&/b&&/p&&br&&p&&b&1 刘邦集团的地域构成&/b&&/p&&br&&p&在论述刘邦的严密布局前,笔者认为有必要简要介绍刘邦集团的地域构成,以阐明在刘邦布局中的曹参、灌婴、傅宽等人以及韩信本人在此集团中的地位,以利于为下文对刘邦的严密布局的论述,也便于读者理解。&/p&&br&&p&笔者在读《史记》和《汉书》时,已经认识到最初跟随刘邦起兵的丰沛从龙元勋在刘邦集团中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国史上并不鲜见,比如在刘秀集团中处于权力核心的几乎都是南阳、颍川人士,又比如朱元璋集团中以淮西功臣最为重要。&/p&&br&&p&最近拜读了李开元的大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一书,极服。笔者非常赞同李开元先生对刘邦集团的地域划分。先生认为,一般而言,社会集团的地域构成,乃是由其地域移动形成的。而刘邦集团有严格的功劳规定和原则,其成员加入刘邦集团之时间的早晚,即其资历,直接关系其功劳之累进,进而与其在集团中的地位高低和待遇厚薄有着密切的正比关系。不仅如此,资历之深浅,即加入刘邦集团之时间的早晚,往往也关系到其加入刘邦集团的地点和本人的籍贯。就史籍所见而言,在刘邦集团内部,其成员资历之资历的划分,大体以汉元年四月刘邦集团之关中就国前后为断,分为前后两期:凡早年跟随刘邦击秦入汉中者,为前期;汉中就国前后,加入刘邦集团参加楚汉战争者,即史书所称的从击项籍者,为后期。&/p&&br&&p&&b&先生通过对前期刘邦集团之主要成员中籍贯明确者(共得二十人)进行统计,发现这二十人加入刘邦集团的地点,即所谓的“从起”之地,和他们的籍贯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县一级上绝大部分如此,在郡一级上更几乎没有例外。先生认为从起地与籍贯的一致性并非偶然。&/b&&/p&&br&&p&&b&我们知道,秦汉时代户籍制度非常严密,人口的迁移受到严格控制。一般编户庶民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于附籍之地。因此,在此时期,一般民众加入刘邦集团之形式,大体可以说是局限于本籍就地加入,即当刘邦集团之活动抵达某一地区时,当地人就地加入其中。比如,沛县元从者无一不是沛县人;又,郦食其为砀郡陈留县高阳人,秦二世二年,刘邦军略地至陈留郊外,他就地加入刘邦集团(《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张苍为三川郡阳武县人,秦二世二年,刘邦军略地至阳武时,就地加入刘邦集团(《汉书》卷四十二张苍传);周昌、周苛兄弟,为秦泗水郡卒史,秦二世二年,刘邦军于沛县击破泗水守监时加入刘邦集团,二人皆为泗水沛县人(《汉书》卷四十二周昌传)。如果上述推论不误的话,我们就可以将刘邦集团成员之籍贯和从起地一致这一特点,作为这一时期的通例看待,进而据此由某人之从起地来推断其籍贯。&/b&&/p&&br&&p&根据上面的推论,李开元先生遍检史籍,对刘邦集团中的人物进行了综合分析。&b&他认为刘邦集团的地域构成是由其地域移动层累地形成的,具有非常清楚的地域和时间之层次性,并据此将刘邦集团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地域集团,即丰沛元从集团、砀泗楚人集团、秦人集团以及多国合纵集团。&/b&&/p&&p&&b&如前所论,刘邦集团中之成员在此集团中的地位与其功劳成正比,而其功劳之大小又与其加入集团之时间早晚及地域移动成正比关系。故大体而言,丰沛功臣集团地位最高,其次为砀泗楚人集团,这两个集团长期垄断了汉政权的核心和最上层部分。蜀汉关中出身之秦人,一般很难进入上层核心,多以中层为其局限,而诸侯合纵集团之人物,则以在各诸侯王国任事者为多。&/b&&/p&&br&&p&韩信是在刘邦之汉中就国后加入刘邦集团参加楚汉战争的,根据这一划分,他是后期才加入刘邦集团的,属于多国合纵集团之人物,位列刘邦集团之最下层。然而他后来却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越过曹参、周勃、樊哙、郦商、灌婴等丰沛元从集团中之人物,升为大将军。可以想见,如此一个异类的火箭般擢升,必然使曹参等丰沛功臣集团之人物感到不快。&/p&&br&&p&《史记·淮阴侯列传》纪其事,云:&u&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u&&/p&&br&&p&由此可以窥见曹参等丰沛功臣集团之人物对韩信升为大将军一事之态度。&/p&&br&&p&另,我们可以参照与其相类之陈平(亦属多国合纵集团)来大致推见其与曹参等丰沛功臣集团之人物的关系。&/p&&br&&p&《史记·陈丞相世家》云:&u&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中略)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中略)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中略)诸将乃不敢复言。&/u&&/p&&br&&p&韩信、陈平的超常规擢升势必引起丰沛元从集团人物之侧目,可以想见。而韩信对此集团中之人物的态度,也颇不友善。&/p&&br&&p&《史记·淮阴侯列传》云:&u&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u&&/p&&br&&p&则韩信与曹参、灌婴等丰沛元从集团之人物关系不睦,更可以推见。(按,萧何、夏侯婴二人俱赏识韩信之才能,均为丰沛元从集团之核心成员,但萧何在后方关中经营;而夏侯婴一直跟随刘邦作战,故二人与论旨无涉)&/p&&br&&p&显而易见,刘邦最信任的是追随他最早的丰沛元从集团,但即便如此,萧何还是因为远在后方关中遭到怀疑,直到他将宗族中所有男丁送至前线后情况才让刘邦满意;而周勃、樊哙、郦商等人皆跟随刘邦在荥阳前线作战,可以就近控制。而彭城大败后,刘邦需要韩信领军平定魏、代、赵、燕,开辟“第二战场”,独立作战,这样韩信军就有脱离其控制的危险。为此,刘邦进行了严密的布局,以监视韩信并加强对军队的掌控。&/p&&br&&p&&b&2 高层布局&/b&&/p&&br&&p&刘邦韩信军中高层安插亲信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韩信破齐前后为界),前期安排的是曹参、灌婴、张耳三人;后期在前期之基础上(韩信“强迫”刘邦立其为齐王,刘邦加强了布局),又安排了傅宽等人,进一步掣肘韩信。&/p&&br&&p&&b&(1)前期(曹参、灌婴、张耳)&/b&&/p&&br&&p&曹参是丰沛元从集团的核心成员(仅次于萧何,位列第二);而灌婴则是砀泗楚人集团之核心成员(仅次于郦商,位列第九)。由于萧何长期留守后方关中,而郦商又一直跟随刘邦在荥阳一线作战,故在韩信军中,曹参与灌婴实分别为丰沛元从集团与砀泗楚人集团之领袖。&/p&&br&&p&毫无疑问,二人为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都是刘邦的重要亲信。刘邦派他们随韩信作战,绝不仅仅是让他们协助作战,更重要的是去暗中监视韩信,并以亲信控制军队。其中,曹参控制步兵,灌婴控制骑兵。史书中虽然没有明言这一点,但我们不难想见刘邦的意图。&/p&&br&&p&《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韩信列传》同)云:&/p&&br&&p&&u&(汉王元年,前206年)秋,于是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俱击魏。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佗。”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u& &/p&&br&&p&由此可知曹参、灌婴二人在韩信军中的地位,曹参掌控汉军步兵,而灌婴统帅汉军骑兵,那么刘邦派他们随韩信作战的意图,一目了然。&/p&&br&&p&此后,曹参一直跟随韩信作战,韩信、张耳领军攻陈余前,他率兵之敖仓,与刘邦会师。&/p&&br&&p&《史记·曹相国世家》云:&/p&&p&&u&1 高祖二年,(曹参)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遫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u&&/p&&p&&u&2 赐(曹参)食邑平阳。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於邬东,大破之,斩夏说。&/u&&/p&&p&&u&3 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击成安君,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於邬城中。戚将军出走,追斩之。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u&&/p&&br&&p&曹参领军之敖仓后,随韩信攻赵的是刘邦的亲信张耳,张耳与刘邦之关系十分密切。&/p&&br&&p&《史记·张耳列传》云:&u&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u&&/p&&br&&p&张耳是刘邦起兵前结交的唯一一个外乡人,其与刘邦关系十分亲近。刘邦之后立他为赵王(丰沛元从集团中彼时无一人封王),可见其与刘邦之关系非同一般。张耳在汉五年病逝,其子张敖继任赵王,娶刘邦女鲁元公主,在刘邦功臣集团中位列第三,足见张耳与刘邦关系之密切。另外,刘邦此番派他平定赵国,当然也是考虑到他曾经是赵王,在赵地有许多亲信故旧,拥有较大的号召力。&/p&&br&&p&&b&(2)后期(曹参、灌婴、傅宽)&/b&&/p&&br&&p&韩信贪功,擅自攻击已经与汉结盟的齐国,使刘邦的和平努力付之流水,又“强迫”刘邦立其为齐王,使得原本就对其不信任的刘邦更加不满,因此加强了布局。&/p&&br&&p&首先,作为刘邦的重要亲信,曹参与灌婴继续跟随韩信作战,均在平定齐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br&&p&《史记·灌婴列传》云:&/p&&br&&p&&u&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大破之。&/u&&/p&&br&&p&&b&可知灌婴麾下的主要由秦人组成的郎中骑,为汉军中最为骁勇善战之精锐,灌婴麾下之军官因战功封侯者为数不少(可简称为郎中骑系统),俟后详论。在平齐之战中,灌婴麾下的郎中骑作为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b&&/p&&br&&p&《史记·灌婴列传》载其参与平齐之战,云:&u&(汉)三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于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u&&/p&&br&&p&《史记·田儋列传》亦载曹参与灌婴在平齐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云:&u&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於历下以距汉,汉使至,乃罢守战备,纵酒,且遣使与汉平。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中略)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於胶东。楚使龙且救齐,齐王与合军高密。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虏齐王广。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至博,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於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韩信已杀龙且,因令曹参进兵破杀田既於胶东,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於千乘。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齐假王,汉因而立之。&/u&&/p&&br&&p&《史记·曹相国世家》云:&u&(曹参)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馀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按,田儋、灌婴传皆言汉军与高密击溃齐楚联军,此作“击龙且军于上假密”,误也,当为高密)&/u&&/p&&br&&p&可知曹参与灌婴均参与了历下之战及击杀龙且之战。而后,曹参率军击溃胶东的田既军,灌婴先后击溃田横军以及千乘之田吸军,至此,齐地全部平定。此时的情况是:韩信军驻高密,曹参军控制胶东;灌婴军控制千乘。此时如果韩信背汉自立,那么曹参和灌婴将合力攻击韩信。当然,前提是韩信能够说服高密、临淄之汉军随他起兵。(按,灌婴传言其先击溃田横、田吸军,继而从韩信击败田广、龙且之齐楚联军;而田儋传则言其先击杀龙且,然后击溃田横军,继而击败田吸军,互相矛盾。两相比较,田儋传较为合理。因为胶东,也就是即墨靠海,而高密在即墨以西,约位于齐地中部。曹参和灌婴只有在汉军击溃高密之齐楚联军主力后才能分兵略地,控制胶东、千乘等战略要地,故从田儋传所言)&/p&&br&&p&韩信领兵参加垓下决战后,“而参留平齐未服者”,继而“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可见曹参正是刘邦安排来监视韩信的,一旦形势有变,便立刻控制军队和底盘。(下文的傅宽也是如此)&/p&&br&&p&&b&而傅宽是刘邦在韩信平齐前后进行的又一重要布局。&/b&&/p&&br&&p&《史记·傅宽列传》云:阳陵侯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起横阳。(中略)属淮阴,击破齐历下军,击田解。属相国参,残博,益食邑。因定齐地,剖符世世勿绝,封为阳陵侯,二千六百户,除前所食。为齐右丞相,备齐。五岁为齐相国。&/p&&br&&p&可知傅宽是在砀郡横阳加入刘邦集团的,属于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在功臣中位列第十。在砀泗楚人集团中仅次于郦商和灌婴,而在齐地的汉军中则仅次于灌婴,也是砀泗楚人集团之重要领袖。他在随韩信平定齐地后,担任齐国丞相,也就是齐王韩信的丞相,本传言他“为齐右丞相,备齐”。《集解》张晏曰:“时田横未降,故设屯备。”但此时韩信先是擅自出兵袭击已经与汉联盟的田横,接着又“强迫”刘邦立自己为齐王。必然使本来就对他防备很严的刘邦对他更加疑忌,那么刘邦派他的亲信傅宽担任齐国右丞相的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了。果然,韩信领军参加垓下决战后,傅宽留下来担任了齐王刘肥的相国。&/p&&br&&p&要言之,此役他隶属于曹参,控制战略要地博,实际上与控制胶东的曹参军以及千乘之灌婴军三方呼应。若韩信背汉自立,将受到曹参、灌婴、傅宽三支军队之夹击。 &/p&&br&&p&&b&楚汉战争形势图&/b&&/p&&img src=&/75c2cea14cc13fefb12f63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75c2cea14cc13fefb12f63_r.jpg&&&img src=&/640cd61a5_b.jpg& data-rawwidth=&573&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3& data-original=&/640cd61a5_r.jpg&&&br&&img src=&/edb31d40adbfeb7ad4884609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edb31d40adbfeb7ad4884609_r.jpg&&&br&&img src=&/9de73fe31ec1a595b0a20ef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de73fe31ec1a595b0a20efa_r.jpg&&&br&&br&&p&&b&3 中层布局&/b&&/p&&br&&p&在齐地的汉军中,除了曹参、灌婴、傅宽等刘邦的重要亲信外,还有一大批忠于刘邦的少壮派军官,作为汉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向背也决定了韩信是否能够背汉自立,与刘项三分天下。笔者遍检《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列表》以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之史料,统计随韩信作战有功封侯者,共得十九人。兹根据其所属地域集团及在功臣中之位次,列举于下,以证明韩信实际上难以得到中层少壮派军官的支持,难以背汉自立,与刘项三分天下。&/p&&br&&p&&b&(1)丰沛元从集团 &/b&&/p&&br&&p&《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列表》云:&/p&&br&&p&(平定敬侯齐受,位列第五十四)以卒从起留,以家车吏入汉,以骁骑都尉击项籍,得楼烦将,用齐丞相侯。&/p&&br&&p&齐受是刘邦在立韩信为齐王后进行的又一人事布局。他是在泗水郡留县加入刘邦集团的,照刘邦集团成员之籍贯和从起地一致推测,他极有可能是泗水郡留县人,算是刘邦的老乡。(&b&之后列举的所有人均照此推测&/b&)加之他和夏侯婴一样,都是刘邦的车夫,因此必是刘邦的亲信无疑。此番因为任齐王韩信的左丞相而封侯(傅宽为左丞相),那么刘邦的用意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他正是刘邦派来监视韩信的,他不负刘邦所托,因此立功封侯。&/p&&br&&p&《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云:&/p&&br&&p&下相严侯泠耳(位列第八十五),以客从起沛,入汉,用兵击破齐田解军,以楚丞相坚守彭城距布军,功侯,两千户。&/p&&br&&p& 可知泠耳属于丰沛元从集团中之人物,其效忠刘邦是显而易见的。&/p&&br&&p&&b&(2)砀泗楚人集团&/b&&/p&&br&&p&《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列表》云:&/p&&br&&p&(棘蒲侯陈武,位列第十三)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b&从起薛&/b&,别救东阿,至霸上,二月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p&&br&&p&可知陈武属于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与郦商一样,他并拥有自己的部曲(率二千五百军队加入刘邦集团,笔者推测他可能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齐之战,可能归傅宽指挥(灌婴统帅郎中骑)其忠于刘邦当无疑问。&/p&&br&&p&《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云:&/p&&br&&p&阳都侯丁复(位列第十七),以越将&b&从起薛&/b&,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吕泽),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于)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按《史记》作“以赵将从起邺”,丁复是前期加入刘邦集团的,而刘邦集团前期并未到过邺,故从《汉书》。另,韩信、田儋、灌婴、曹参等传皆言汉军于高密击溃齐出联军,杀龙且,此言杀龙且彭城,误也,当为高密)&/p&&br&&p&可知丁复与陈武一样,属于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其忠于刘邦当不成问题。此处言他为忠臣,比较突兀,不知何故。又,其食邑高达七千八百户,不合常规,可能是因为其与外戚功臣吕泽有关。(按,刘邦初定之功臣唯十八侯,诸列侯之位次是后来吕后命陈平所定,可能吕后要拉拢他,以增强外戚势力)&/p&&br&&p&《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列表》云:&/p&&p&(河阳严侯陈涓,位列第二十九)以卒前元年&b&起砀从&/b&,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籍,得梁郎将处,侯。以丞相定齐。&/p&&br&&p&可知陈涓与丁复、陈武一样,属于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且与傅宽、齐受一样,任齐王韩信之丞相,则刘邦的用意不言而喻。&/p&&br&&p&同书同卷云:&/p&&br&&p&(蓼侯孔聚,位列第三十)以执盾前元年&b&从起砀&/b&,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索隐》云:即汉五年围羽于垓下,淮阴侯将四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是也。费将军即下费侯陈贺是也)&/p&&br&&p&可知孔聚亦属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他并未参与平齐之战,但在垓下之战中,担任前军主帅韩信之副将,立功封侯。要言之,孔聚虽曾隶属于韩信麾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会效忠韩信,这是本节着重强调的地方。&/p&&br&&p&同书同卷云:&/p&&br&&p&(下费侯陈贺,位列第三十一)以舍人前元年&b&从起砀&/b&,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p&&br&&p&结合上文《索隐》所言,可知陈贺与孔聚的经历相似,排名也极为相近,均属于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随曾随韩信作战,立功封侯,但并非韩信之党羽,当是忠于刘邦的。&/p&&br&&p&同书同卷云:&/p&&br&&p&(乐成节侯丁礼,位列第四十二)以中涓&b&从起砀中&/b&,为骑将,入汉,定三秦,侯。以都尉击(项)籍,属灌婴,杀龙且,更为乐成侯,千户。&/p&&br&&p&可知丁礼亦属砀泗楚人集团中之人物,并且直属于该集团之领袖灌婴指挥,参加了击杀龙且之战,其忠于刘邦是毫无疑问的。另外,丁礼是骑兵军官,故此亦为灌婴掌控齐地汉军骑兵之一有力旁证。&/p&&br&&p&&b&3 秦人集团&/b&&/p&&br&&p&如前所论,秦人集团为刘邦夺取天下,成就帝业所依靠之中坚力量(正所谓“非承秦不能立汉”见田余庆《说张楚》,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在刘邦集团中处于中层。以韩信军中之秦人集团而言,几乎都是灌婴麾下之郎中骑军官。下文所列举的五人均属于“&b&郎中骑系统&/b&”。&/p&&br&&p&同书同卷云:&/p&&br&&p&(戚圉侯季必,位列第九十)以都尉汉二年&b&初起栎阳&/b&,攻废丘,破之,因击项籍,别属韩信破齐军,攻臧荼,迁为将军,击(韩王)信,侯,千户。(按:灌婴传云李必,今此作季必。表、传不同,当有误,未知孰是)&/p&&br&&p&考《汉书·地理志》“&b&左冯翊&/b&”条,知栎阳县隶属于左冯翊,而左冯翊是故秦内史辖地,高帝元年属塞国,也就是项羽封给司马欣的封地,而栎阳正是塞国的首都。我们都知道司马欣、章邯、董翳是项羽分封在秦地的三位诸侯。栎阳属于秦地是确定无疑的。另引《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文,称“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也。“是栎阳县所属的内史在秦都城咸阳周边,属于京畿地区。&/p&&br&&p&因此,可知季必(或李必)是灌婴麾下郎中骑军官,担任其副将,属于出身蜀汉及关中之秦人集团。秦人集团构成了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其出身之关中更是刘邦稳固的战略后方。刘邦初入关中,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秦人的爱戴,这也是刘邦集团后来迅速还定三秦的重要原因。另外,刘邦军中秦人之家属皆在关中,实际上等同于刘邦集团之人质。故我们可以断定,作为直属灌婴指挥的秦人季必(或李必)。其忠于刘邦当无疑问。&/p&&br&&p&同书同卷云:&/p&&br&&p&(高陵圉侯王周,位列第九十二)以骑司马汉王元年&b&从起废丘&/b&,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追(项)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侯,九百户。(按,《汉书》作王虞人,未知孰是)&/p&&br&&p&考《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条下列二十一县,有一县曰槐里县,此县在周朝名曰犬丘;秦朝更名废丘,高帝三年更为此名。而右扶风过去也属于秦朝的”内史“辖区,正是秦朝的京畿地区,在咸阳周边。事实上,废丘是雍国(雍王章邯)的首都,是项羽分封在关中的又一诸侯。
&/p&&br&&p&因此,可知王周亦属出身关中之秦人集团,也参与了韩信、曹参击溃齐楚联军之战。另外,从他的籍贯、骑兵军官的背景、与季必(或李必)极为相近之排名,以及其参与追歼项羽之最后军事行动综合推断(灌婴传云: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王周与上文的季必(或李必)一样,当是灌婴麾下之郎中骑军官,那么其忠于刘邦当无疑问。&/p&&br&&br&&p&同书同卷云:&/p&&br&&p&(中水庄侯,《索隐》云壮侯吕马童,位列第一百零一)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b&从起好畴&/b&,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侯,千五百户。&/p&&br&&p&考《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条,知好畴县与废丘县一样,亦属于右扶风辖区,即故秦内史辖区。因此,吕马童与前面的季必(或李必)、王周一样,都是秦人。
&/p&&br&&p&可知,吕马童亦属出身关中之秦人集团,也参与了击杀龙且之战。同样,综合其籍贯、郎中骑兵军官之背景,以及其参与击杀项羽之最后军事行动综合推断,其必属灌婴麾下之郎中骑军官无疑,则其忠于刘邦当无疑问。&/p&&br&&p&同书同卷云:&/p&&br&&p&(杜衍庄侯王翳,位列第一百零二)以郎中骑汉王三年年年&b&从起下邳&/b&,属淮阴,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七百户。(按,汉书作王翥,未知孰是;另《汉书》载其从起年份作二年,此作三年,误也)&/p&&br&&p&可知,王翳亦属出身关中之秦人集团。同样,综合其籍贯、郎中骑兵军官之背景、其与吕马童极为相近之排名,以及其参与击杀项羽之最后军事行动综合推断,其必属灌婴麾下之郎中骑军官无疑,则其忠于刘邦当无疑问。&/p&&br&&p&同书同卷云:&/p&&br&&p&(赤泉庄侯杨喜,位列第一百零三)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属淮阴,后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九百户。&/p&&br&&p&可知,杨喜亦属出身关中之秦人集团。同样,综合其籍贯、郎中骑兵军官之背景、其与吕马童、王翳极为相近之排名,以及其参与击杀项羽之最后军事行动综合推断,其必属灌婴麾下之郎中骑军官无疑,则其忠于刘邦当无疑问。&/p&&br&&p&&b&4 多国合纵集团 &/b&&/p&&br&&p&如前所论,韩信属于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故他最有可能笼络的当是此集团中之人物,然而寻绎史文,并未见到韩信笼络此集团之成效。&/p&&br&&p&《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列表》云:&/p&&br&&p&(肥如敬侯蔡寅,位列第六十六)以魏太仆三年初从,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p&&p&可知蔡寅是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其地位甚高,甚至超越了秦人集团中之人物,但他并非韩信之党羽,笔者也不曾见到其参与韩信谋反之史料。&/p&&br&&p&同书同卷云:&/p&&br&&p&(祝阿孝侯高邑,位列第七十四)以客从起齧桑,以上队将入汉,以将军定魏太原,破井陉,属淮阴侯,以缻度军击(项)籍及攻豨,侯,八百户。(按,《汉书》作高色,千八百户,未知孰是)&/p&&br&&p&齧桑不知在何处,但根据其经历推测(并未明言言其参与刘邦集团前期,即从沛县起兵到汉中就国之军事行动),高邑(或高色)可能是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但未敢遽定,俟后详考之。然而其并非韩信之党羽,笔者也不曾见到其参与韩信谋反之史料。&/p&&p&同书同卷云:&/p&&br&&p&(深泽齐侯赵将夜,位列第九十八)以赵将汉王三年降,属淮阴侯,定赵、齐、楚,以击平城,侯,七百户。(按,《汉书》作赵将夕,未知孰是)&/p&&br&&p&可知赵将夜(或赵将夕)属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从他的赵国降将出身推测,当与赵王张耳相识,其亲属当在刘邦亲信张耳控制之赵国,故推测其并非韩信之党羽。另,《汉书·韩信传记》言“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信为相国,发赵兵未发者击齐”,可知韩信军中多赵人,赵将夜(或赵将夕)当是其中一代表。&/p&&p&同书同卷云:&/p&&br&&p&(昌圉侯卢卿,位列第一百零九)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定齐,击(项)籍及韩王信于代,侯,千户。(按,《汉书》作旅卿,未知孰是)&/p&&br&&p&可知卢卿(或旅卿)出身齐国降将,属于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当为韩信最易笼络之人物,然其并非韩信之党羽,笔者也不曾见到其参与韩信谋反之史料。&/p&&p&同书同卷云:&/p&&br&&p&(平都孝侯刘到,位列第一百一十)以齐将三年定齐降,侯,千户。(按,韩信平齐在汉四年,此作三年,误也)&/p&&p&可知刘到与卢卿(或旅卿)一样,出身齐国降将,属于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当为韩信最易笼络之人物,然其并非韩信之党羽,笔者也不曾见到其参与韩信谋反之证据。&/p&&br&&p&同书同卷云:&/p&&br&&p&(共庄侯卢罢师,位列第一百一十四)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临淄,击(项)籍及韩王信于平城,有功,侯,千二百户。(按,《汉书》作旅罢师,未知孰是)&/p&&br&&p&可知卢罢师(或旅罢师)与刘到、卢卿(或旅卿)一样,出身齐国降将,属于多国合纵集团中之人物,当为韩信最易笼络之人物,然其并非韩信之党羽,笔者也不曾见到其参与韩信谋反之证据。&/p&&br&&p&一般而言,某一势力强大之人物,必有众多党羽,当其为当权者所杀时,必将掀起巨大余波,要么激使其党羽造反,要么株连甚广,牢狱大兴。比如李建成、李元吉于玄武门之变被杀后,其幽州亲信罗艺遽反,其在山东等地之党羽甚众,以至于李世民需要派建成旧臣魏徵宣慰;再如司马懿取得高平陵之变胜利后,曹爽之党羽株连甚众,又如李渊杀窦建德,竟激使其河北旧部拥戴刘黑闼而反,寻尽复窦建德旧地,致使兵连祸结。而韩信以谋反被诛后,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波,可见其党羽之寥落,至于陈豨,其人在刘邦集团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故很快便被平定。&/p&&br&&p&总而言之,出身多国合纵集团中之韩信,独身入汉,在刘邦集团中位列最下层,本不具有甚高地位,其与曹参、灌婴等人关系不睦,更不可能得到刘邦之信任。这些都决定了韩信不能进入刘邦集团中最核心的权势网络,以攫取各种资源建立起自己的权势网络。&/p&&br&&p&&b&4 下层布局&/b&&/p&&br&&p&前面分别论述了韩信军中忠于刘邦的势力在高层与中层之分布,下面接着分析其军中下层士兵的情况。&/p&&br&&p&我们知道,正史记载的绝大多数都是王侯将相之类的“大人物”,绝少为普通百姓立传,《史记》与《汉书》也不例外。但透过一些细节,我们还是可以知道韩信军队的兵源构成情况,进而推论其军队之下层对于韩信背汉自立之态度。&/p&&br&&p&韩信独当一面,是从汉军平魏开始的。如前所述,韩信军主要由曹参(步兵)、灌婴(骑兵)控制,史书中虽未明言这些士兵的来源,但从当时的背景推断,其绝大多数当是丰沛元从集团、砀泗楚人集团、秦人集团中之人物,尤其是秦人集团当是主力。&/p&&br&&p&接下来的平赵之战,由于刘邦已将韩信军中的精兵抽走,因此韩信需要向刘邦请兵。《汉书·韩信传》纪其事,云: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p&&br&&p&可知在平赵之战中,韩信、张耳军来自荥阳前线之汉军。又《史记·萧相国世家》云: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p&&br&&p&可知彭城大败后,荥阳前线之汉军多是秦人。而韩信、张耳破齐后,刘邦有将韩信军中的精兵抽走,自然,韩信、张耳在赵地又收编了一部分降卒,一部分由张耳统帅,守备赵地,一部分由韩信指挥,攻齐国,详见下文。&/p&&br&&p&在平齐之战中,归韩信指挥的军队分为四部分,一是韩信自己亲自指挥的军队;关于其来源,《汉书·韩信传》讲得很清楚:(汉三年)六月,(中略)汉王夺两人(按,即韩信与张耳)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p&&br&&p&可知韩信指挥的这支军队多是赵人,而赵国由刘邦的重要亲信张耳控制,韩信要让他们抛弃在赵地的亲戚故旧,随他背汉自立,几乎不可能。&/p&&br&&p&二是由曹参指挥的一支军队,系其从荥阳前线带来;三是灌婴统帅的精锐—郎中骑;四是在齐国收编的降卒,可能由韩信指挥(见前引刘到、卢卿、卢罢师史料)。如前所论,曹参、灌婴指挥的军队是齐地汉军之精锐,但难以为韩信所用,韩信收编的齐地降卒很难发挥作用,其向背不定,况且他还受到傅宽、齐受等人的掣肘。&/p&&br&&p&简言之,韩信既受到曹参、灌婴、傅宽等刘邦重要亲信(高层)的监视,又得不到中层(少壮派军官)的支持,亦难以说服汉军下层士卒随他背汉自立,故韩信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割据齐地,拥兵自立。&/p&&br&&p&&b&5 刘邦高层布局之另一面&/b&&/p&&br&&p&前言刘邦并不信任韩信,因此派曹参、灌婴、傅宽等高层亲信随其作战,论证已详,下面笔者将论述刘邦高层布局之另一背景,以更好地展示彼时纷繁复杂的局势,并结束本节。&/p&&br&&p&依笔者粗浅的观察,刘邦派曹参、灌婴、傅宽等人随韩信作战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协调刘邦集团内部山东人与秦人之间的矛盾,而要缓和此类结构性矛盾,非用刘邦的高层亲信不可,而韩信则难以胜任。&/p&&br&&p&《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羽乃与(章邯)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中略)(项羽)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中略)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中略)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p&&br&&p&可见彼时山东人与秦人矛盾之深。项羽坑杀秦地士卒,在关中所过无不残灭,与刘邦深受秦人爱戴适相反。然而,即使在刘邦军中,山东人与秦人之间的矛盾也不小。&/p&&br&&p&《史记·灌婴列传》云: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p&&br&&p&可见刘邦军中亦存在此类结构性矛盾,李必(或季必)、骆甲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主动归属刘邦的高层亲信指挥。出身多国合纵集团的韩信,本位列刘邦集团下层,亦非刘邦之重要亲信,他自己恐怕难以协调此类结构性矛盾。&/p&&br&&p&&b&三 张耳、彭越之制约&/b&&/p&&br&&p&论述了刘邦在韩信军中的布局后,我们再将视野扩展到全局,看看韩信若割据齐地自立(假设他能),战局将会如何发展。&/p&&br&&p&张耳与刘邦关系非常密切,前文论之已详。若韩信割据齐地自立,一方面其麾下来自赵地的士卒将会大量逃亡(观刘邦之汉中就国后,其麾下山东士卒大量逃亡可知);另一方面,张耳将与齐地的曹参、灌婴军夹击韩信。&/p&&br&&p&项羽与刘邦在荥阳相持不下,又刚刚遭逢潍水之败,无法抽出兵力支援韩信;刘邦虽然与项羽相持,但拥有关中及蜀汉之稳固根据地,又得彭越、英布之助力,占据明显优势。因此,刘邦有可能再派军队支援张耳、曹参和灌婴。&/p&&br&&p&另外,彭越的向背也非常重要。《史记·彭越列传》云:(彭越)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馀人。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中略)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彭越众万馀人毋所属。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馀人归汉於外黄。汉王(中略)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p&&br&&p&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马俑解说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