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 独角兽高达有必要突破吗

万科爆新内幕:其实王石走了 大家都“好过”
我的图书馆
万科爆新内幕:其实王石走了 大家都“好过”
万科爆新内幕:其实王石走了 大家都“好过”
11:35老男人谈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王石这个老男人给全国人民造了那么多房子,现在自己的老房子却着火了,宝能系这个门口的野蛮人往房子里一连扔了七八个火把,万科股权之争的战火越烧越旺。在万科复牌的两日,万科股票两度跌停,而第三日因为钜盛华继5日买入7529.3万股之后,6日在二级市场再度买入309.9万股,目前钜盛华方面合计持股比例达25%,触发第五次举牌。对于万科A未来走势,有证券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昨日收红,但万科A的下跌空间依然存在,万科A昨201亿元成交额创上市25年来新高 ,宝能系持股升至25%。当大家在讨论王石是不是万科负资产的同时,大家是不是忘记了,田朴珺也是王石的负资产,这才是王石走向下坡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王石可能聪明过人,在地产界,尽管有许多能人,也有政府帮忙,或者腐败的因素,但是,要做到万科这样的业绩,实属不容易,我们还是应该佩服王石的能力和他的前瞻性的。但是,人无完人,物难以无瑕疵。王石也不例外,田朴珺也不例外,王石在全控万科以后,找到了一位能干的操盘手郁亮,所以,王石可以用遥控的形式,逍遥世界。讨论万科之争,怎么归到王石的为人上了?事是人做的,再好的模式,不处理好相关当事人,一定出问题,今日金投网小编就来说说:王石这算不算是忘恩负义抛弃妻子的报应?有网友说从王石抛弃妻子那天注定了他的失败,网友讨伐负心汉:同情前妻抱不平,白眼狼女婿就抛弃结发妻另寻新欢。因为王石抛弃糟糠之妻,王石晚年声名恐怕不保了,导致万科好多人都对王石有了“意见”。宝能能不能拿下万科?如果说几天前市场还有人认为宝能系抢筹万科股份是财务投资的话,这两天,宝能系在资本市场强悍、高调的抢筹姿态已经基本消除了这种看法。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买入万科股份,通过这些资管协议,钜盛华将拥有这些资管计划所持有万科股份的表决权。而这些计划的存续期,都设立到了万科本届董事会到任期限的2017年之后,业内认为,其目的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在董事会获取席位。宝能系为何钟情万科?甚至以高举高打的彪悍手法不惜背上资本市场“野蛮人”的指称。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包括万科在内,曾被宝能系举牌过的上市公司,多数与房地产有关。宝能本身的核心业务就是房地产,涵盖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已进驻20多个核心城市。而从前海人寿已公布的项目来看,其资金也几乎全部投向房地产领域。业内人士认为,从宝能系的手段来看,其抢筹万科的目的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如果宝能系能够最终控制万科董事会,那么宝能系利用万科在各大城市的布局,以及万科作为地产界龙头的身份、良好的形象,与宝能系进行资产整合,讲一个“天大的故事”也未可知。宝能已经1/4值得关注的是昨天宝能系只买入了3099300股,当日均价为19.55元,投入资金估计不到1亿元。剩下的200亿元资金是何方圣神更值得市场关注。如果华润没有增持,其持股比例只有15.24%。敢死队冲进去刀口舔血,不少“敢死队”在5日跟随宝能的大资金在跌停价买入万科A,随即在6日短期套利出货,不少资金在高位时出逃,甚至有部分私募基金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则大部分以出货和观望为主。股价已经接近其在市场的正常定位,虽然有一定安全边际,还是建议减持为主,去年密集成交平台的成交均价大约在14.5元,按昨日收盘价测算还获利22%左右,获利盘众多。昨日万科A依然面临很大的抛压。不过,在做空动能快速释放之际,多空争夺会比较剧烈,波动幅度会较大,存在短线交易机会。华生:华润上周就想让王石出局昨日,万科独立董事华生再度刊文称,任何上市公众公司的真正主人是全体股东,而绝非仅持有部分股权的大股东。并质疑,个别大股东一意孤行、不肯回头时,为什么持有公司多数股权的广大中小股东,在现有制度下,不能成功表达意愿反而只能利益受损呢?华生认为,大股东控制和经理人控制是现代上市公众公司并存的两种流行模式。各有其利弊和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性。在这篇文章中,华生首次透露了华润对万科人事变更上的“底牌”。华生写道:“有人告诉我,华润方面本已通知万科准备在上周五讨论和否决宝能罢免案之后,就提出自己的董事会改组实施方案,内容无非是让王石出局、替补两名独董(海闻已提出辞职多时,张利平独董任职7月到期不再续聘)等等。”华生称,这吓坏了万科管理层。因为这被视为不动声色的定点清除,管理层被逐步收拾只是时间问题。试想郁亮等管理人何等聪明:无论王石有多少错误,牺牲创始人和精神领袖王石以自保,这样的污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在此前的万科重组预案中,华润和宝能均表示了反对。但宝能提案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万科所有董事时,华润却“意外地”表达了反对意见,并在随后的股东大会上投票反对了宝能的提案。万科若被宝能拿下王石注定出局因为王石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日,徐景安在《2016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座谈会暨万科股权之争危机与出路》研讨会上的发言:27年过去了,王石回到原点,今天依然面临大股东摆免的危胁,历史似乎开了一个玩笑,但这27年没有白过。万科从倒卖收录机的贸易公司成长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标杆。当时深圳的老五家上市公司,其他4家有的被收购了,有的倒闭了,唯有万科成长起来了,成为深圳的骄傲,股份制成功的范例。但值得研究与反思的是,作为上市公司,奉行的模式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资本所有者追求资本增值,把企业交给专业的管理团队打理。但所有权和经营权一旦分离一定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因为无论所有者、经营者都是人,人并不都是理性的。人既是利益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你为资本创造最大的利润,但是你不尊重我,不把我放在眼里,我会怎么想?今天容忍、明天容忍,后天也许就容忍不了。争斗的各方有各方的利益诉求,但有一个共同的利益所在,就是万科这个品牌、万科这个企业,如果万科垮了,这场搏弈就没意义了,这也是益攸关方所不愿看到的。所以,我只能奉劝争夺各方,在出招时要顾忌各方,或者大多数方的利益,尤其是不要损伤万科的存在。比如,为了赶走王石,有必要剷除整个管理层吗?这必然动摇万科的根基,在维护万科这个共同利益下,我觉得还是可以谈判的、妥协的,反过来只从一方利益出招而损害万科,不得人心,也不会事成。延伸阅读:盘点那些年出局的大佬们本段摘自黑马网:在股权为王的时代,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时市场更仰仗的是资本的力量,创始人常常落得被扫地出门的结局,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国内那些被“OUT”的大佬们。牛根生——蒙牛企业创始人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蒙牛集团更是被全世界视作中国企业顽强崛起的标杆。因产业链上联系着百万奶农、千万股民、数亿消费者,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而在2011年6月,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却被免去董事会主席一职。牛根生的出局,一方面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扩张的必然结局;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牛根生的激进。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蒙牛股价暴跌让蒙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牛根生当年的万言书更是暴露巨大的资金窟窿与危机。最终导致了蒙牛被中粮集团全面接管,牛根生黯然出局。对于牛根生辞职的原因,蒙牛乳业在公告中称牛根生计划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在外界看来,牛根生的离开似乎更是为了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背负责任。孙彤宇——淘宝创始人(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阿里巴巴的成功来源于十八罗汉的付出,也源于马云的战略目光。十八罗汉中依旧留在阿里的只有六位,而不少有功之臣欧离开了阿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阿里巴巴淘宝网的创始人孙彤宇。据资料显示,孙在1996年加盟中国黄页,2003年4月,率领几人组成的团队一手打造了淘宝网,并成功逼离ebay成为中国最大电商网站,2007年年销量达到400亿元。孙彤宇正是淘宝这一仗能打赢的最大功臣。孙彤宇淘宝王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在2008年,其被除去了淘宝网总裁职位,并冠以伦敦商学院休整、学习,实则为发配流放。带领着淘宝登上电商巅峰,自己却被迫离开曾经辛辛苦苦打拼下的江山,孙的这种悲惨的心境想必大家也是能够理解的。王志东——新浪网创始人现任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志东曾是新浪网的创办人,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他是第一个写出Windows中文平台的程序员,被称作“中国网络之王”。1998年王志东创办新浪网,2000年新浪成功赴美上市。日,段永基等新浪5位董事在董事会上宣布免除王志东在新浪的一切职务。王志东的出局,对外的说法是董事会不认同他给新浪网设计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王志东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失败。而如今回忆起这场冲突,王志东很淡然。他说,当时新浪的改造难度很大,离开本来也是他预想的选择之一。“要相信机会总是会有的,不要和自己较劲,要顺势当时。”庄辰超——去哪儿网创始人日,携程宣布与百度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合并后,去哪儿继续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运营。随后去哪儿便发布公告称,庄辰超目前已经正式离开去哪儿,卸任去哪儿网CEO一职,由去哪儿网原执行副总裁和无线事业群负责人谌振宇接任。出局后的庄辰超创办融360,庄辰超将去哪儿的成功模式复制到融360上,即:流量“入口”成为关键,把流量卖给中小OTA,赚取点击费和佣金,打造金融垂直搜索平台。成立四年,已然成为金融领域的独角兽。于刚、刘峻岭——1号店创始人2015年7月,一号店两位创始人于刚、刘峻岭清退在公司的所有股份,双双离职。而早在此之前,一号店已经经历了多位元老的离开,包括一号商城总经理朱鹏程、一号店CTO韩军、市场部副总裁程峻怡等。其实从2012年10月沃尔玛宣布完成对1号店控股开始,1号店创始人于刚就屡次被传要离职。直至2015年7月,于刚和刘峻岭决定离开自己创办的1号店,沃尔玛100%全资控股一号店。到了2015年9月,一号店离职人数已经突破千人,元老级员工已经尽数离开。在离开1号店后,于刚以2000万美元个人注资卓尔发展集团,指导卓尔发展集团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战略及布局,帮助其转型互联网,成立了壹药网。张兰——俏江南创始人俏江南创始人张兰性格张扬,又有号称“京城四少”之一的儿子汪小菲以及知名艺人大S这样的儿媳妇,如此“吸睛”组合,也未能挽救有餐饮界“奢侈品”之称的俏江南。冲击IPO无果后,张兰就一直处在跟资方的博弈之中,俏江南的股权也几经易主。据悉张兰已经失去了对俏江南的实际控制权。在工商企业查询系统中,早在去年4月13日,北京俏江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张兰之子变更为另一自然人秦乐天。24年辛苦创业,最终落得从企业“净身出户”的下场,这便是俏江南创始人张兰的全部故事。如果没有和资本联姻,张兰或许没有机会去尝试实践其宏大的抱负,或许至今仅仅维持着小富即安的状态,但至少还能保全她对企业的控制。上面这几个因为种种原因被自己公司排挤出局的创始人其实还只是部分,商界本来就是波谲云诡、暗藏玄机的,企业创始人被踢出局也并非什么新鲜事。古今中外,在这个自由市场里的铁律是:情怀的归情怀,资本的归资本,概莫能外。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独角兽危机思考:巨头阴影下的突破困境|独角兽|Tango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独角兽危机思考:巨头阴影下的突破困境
又一家硅谷独角兽公司遭遇了发展困境。美国短信应用Tango最近被迫裁员9%,关闭了电商业务Tango Shop。
  新浪科技 郑峻 发自美国硅谷
  又一家硅谷独角兽公司遭遇了发展困境。美国短信应用Tango最近被迫裁员9%,关闭了电商业务Tango Shop。这家创业公司去年上半年完成了2.8亿美元D轮融资,其中投资2.15亿美元;Tango也因此加入了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
  Tango创办于2009年,最早是主打视频聊天应用,在FaceTime普及之前赢得了诸多用户;随后他们沿着Line和微信等亚洲产品的战略思路,加入了语音、照片、音乐、游戏、贴纸、电商等诸多业务,就像是一家美国版的微信。
  成功原因与危机所在
  今年以来,Dropbox、Evernote、Flipboard等诸多估值10亿美元的硅谷创业公司都相继遭遇了业务困境,Tango只是最新的一家。独角兽的生存危机也因此成为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
  独角兽的名字怎么来的?因为硅谷创业公司数以万计,但成功概率并不高,估值突破10亿美元的更是万里挑一,就像独角兽一样稀有。独角兽只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某一发展阶段。
  据美国风险投资机构cowboy venture统计,从2003年至今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硅谷软件创业公司只有39家,仅占同一市场创业公司总数的0.07%。过去十年,每年平均只有4家独角兽诞生,突破千亿美元的只有。
  一家公司进入独角兽阶段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型企业。其业务模式和增长战略也将遭遇全新的挑战。(注:Dropbox的估值实际在百亿级别,大于本文提到的其他创业公司,但与所在行业数千亿美元市值的巨头对手相比,他们依然瘦弱。)
  虽然这些独角兽公司的故事各有不同,但其先期成功经历都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行业之前看到市场需求缺口,迅速占据市场份额与上亿用户,也带动自己的估值突破10亿美元大关。而独角兽公司的成功产品也有着相同的元素:设计美观、操作简便、基本免费。
  具体而言,Dropbox看到了个人云存储服务的增长前景,Evernote看到了跨平台生产力轻应用的市场空间,Flipboard看到了移动阅读的未来需求,Tango看到了智能手机通信应用的原有不足。虽然他们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但当时这些领域都没有得到巨头的足够重视,因而给这些创业公司带来了市场空间。
  换个角度思考,几乎每家互联网巨头都曾经是独角兽;、Facebook、、Uber,不胜枚举。他们都经历了从小型创业公司急剧增长为中型独角兽公司再升华到互联网巨头的历程。但一家创业公司成为独角兽之后,是继续升级成为巨头公司,还是守住自己的原有市场,或是在激烈竞争下逐渐衰落,则取决于行业背景、产品战略、营收模式、公司治理等诸多因素。
  巨头入场与自身贫血
  但回顾来看,这几家目前遭遇困境的公司与谷歌、Facebook、亚马逊、Uber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至少在目前看来,他们很难像后者那样实现质的飞跃。
  这几家都是在大象群中跳舞的独角兽,而不是带来行业颠覆进而雄踞一方的雄狮。等到他们成功探索开发细分市场,带动用户需求之后,谷歌、、等巨头或是耐心等待或是反应过来,以更雄厚的实力投入战场争夺用户,从而给独角兽带来显著冲击。
  再具体讨论,在Google Drive、OneDrive、iCloud入场之后,云存储服务实际上已经变成免费市场(除非是有巨大空间要求的专业用户),Dropbox的服务已经毫无优势;在Google Docs、OneNote、Pages入场之后,跨平台生产力轻应用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苹果虽然免费,但没有跨平台),Evernote要吸引新用户变得越来越难;在Play Newsstand、Facebook Paper、Apple News、 Moments入场之后,移动阅读应用市场更是人满为患,Flipboard的界面与内容优势也不再明显。Tango的形势或许还要更加严峻,移动通信应用市场有着太多巨无霸产品,FaceTime、iMessage、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Skype等等,任何一家体量都远远大于他们。
  更具挑战的是,这些巨头的产品或是预装或是深度整合在他们拥有海量用户的平台中,很多产品更是跨平台的。换句话说,独角兽公司的先发产品面临的挑战不是单个产品本身,而是科技巨头的庞大整体平台优势。而且,这些市场局势并没有尘埃落定,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更换产品的成本也不是太高,抛弃独角兽选择巨头产品相对而言并不困难,何况巨头产品还是默认设置。
  另一方面,上述独角兽公司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独角兽公司初期以“免费加升级”的Freemium模式获得上亿用户,在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中型体量之后,用户增长逐渐放缓,开始需要严肃考虑营收问题。但他们的商业化能力却在这个阶段拖了后腿,巨头免费产品入场更是加重了他们的创收困难。Evernote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明显。内外双重冲击使得独角兽公司很难获得能够支撑自己估值的营收,尤其是在用户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Dropbox、Evernote、Flipboard、Tango,这些独角兽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营收挑战。即便是Snapchat这样稳占市场的产品也为营收头疼,何况是在巨头冲击下夹缝生存的独角兽。《华尔街日报》曾经统计过全球60家独角兽公司,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利润总和居然是零!这意味着,大多数独角兽公司根本就不具备产生稳定增长营收,推动估值继续增长,带动业务持续发展的能力。
  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也让独角兽们感受到了一丝寒意。今年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硅谷,面向成长型公司的风险投资都趋于回归理性,过去几年估值疯狂增长的独角兽们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融资困难或者估值回调的问题。Square上市招股估值比最后融资估值下滑了20亿美元(降幅33%),Snapchat市场估值也回落了25%(与本文其它独角兽不同,Snapchat在细分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然,过去估值存在不理性飙升,现在理性回调到合理水平,也是市场的正常调节。
  突破瓶颈和出售命运
  那么,上述独角兽公司为什么难以实现突破?
  首先是巨头压力。谷歌、Facebook、亚马逊诞生之初的行业并不是巨头夹缝。当时重心并不在搜索,一直是通过合作与收购方式发展搜索;Facebook崛起的时候社交市场才刚起步,MySpace也不是巨头;Uber和Airbnb更是颠覆传统行业模式,以破坏性冲击占据了自己的市场。相比之下,上述独角兽公司则是在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尚未重视的细分市场找到增长空间,而这些细分市场却在巨头原有市场的拓展范围之内,因此他们规模壮大之后都遇到了巨头的强势压迫。
  其次是产品优势。谷歌、Facebook从独角兽突破成为巨头,重要因素是他们的产品始终占据着优势,美观、免费、易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用户,进而从十亿美元成长为百亿美元以及千亿美元的巨头。当然成长为巨头之后,产品逐渐臃肿则是另外一回事。
  相比之下,近期的独角兽公司的产品虽然依旧保持着自身的风格,但巨头入场之后他们已经不再拥有明显的吸引力,产品同质化日益明显,很难抵挡住巨头平台优势和免费服务的冲击,难以吸引新用户,甚至难以留住原有用户。要继续保持增长,就需要不断带来颠覆性产品,从而在巨头的平台上争夺用户。
  最后是营收能力。如果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占据主导性市场份额,那么资本市场还可以宽容短期的营收问题。Evernote和Tango一直在努力横向拓展业务,试图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但这些业务都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果。
  但如果用户增长放缓,市场遭遇冲击,营收能力就会成为资本市场聚焦创业公司的一个软肋。上述独角兽公司本身就是靠免费起家获取市场,当巨头同样免费甚至更加慷慨的产品入市之后,他们不仅用户和市场遭遇挑战,营收能力也受到了更大冲击。
  那么这些独角兽的命运又会怎样?
  虽然硅谷看起来群星璀璨,但大部分创业公司的结局都是失败。独角兽公司已经越过了此前容易夭折的初期竞争,达到了中型公司级别之后,彻底死去的可能性并不大。只要产品没有出现致命缺陷,或者与巨头产品存在显著差距,他们依然可以保持足够的市场和用户,在巨头丛中做一家小而美的精品公司。在我看来,Evernote和Flipboard都是如此。
  上市是最直接的途径。继续生存的前提是他们能够维持足够的营收能力。虽然继续融资会遭遇困难,但随着估值不可避免下滑,也能够在资本市场找到合理的认同。尽快上市实现持续发展是一个最好的解决之道。即便是估值下滑,但Square上市之后的处境也会好得多。上市对于Dropbox来说也是重要的生存选择。
  出售则是最实际的选择。如果市场空间已经被巨头阴影占据,营收能力难以明显提升,那么出售给巨头是大多数独角兽的实际命运。但进入巨头阵营之后,独角兽是能够继续独立发展保持增长,还是被黑洞吞噬逐渐消失,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硅谷历史上有太多的独角兽在被巨头招安之后就日益衰微,乃至彻底消失。雅虎就是一个最大的黑洞。相比之下,Youtube、Instagram和WhatsApp这些却在巨头阵营中保持着独立运营,获得了更多资源,从而继续高速增长。
  一家创业公司达到独角兽级别之后,是继续增长突破还是遭遇增长困境,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所在的市场空间,是否活在科技巨头的夹缝之中。在谷歌、Facebook、亚马逊发力从独角兽突破为巨头的过程中,他们最大的对手实际上是自己;而近期面临危机的独角兽们大多都是在与巨头激烈争夺市场,自身产品优势不复存在,或者不足以抵挡巨头的冲击。
  只有不断创新,带来颠覆性产品,或者拓展出全新的市场,这些独角兽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在巨头的夹缝中重现活力。
真正的强人工智能的习得,与人类相比,还有两个巨大的门槛。
中国手机行业在竞争大潮退后,需要保留一些真正专注产品的公司来...
携程在梁建章的带领下,已经逐步成长为BAT之外的X,而这个X不仅可...
研究报告将阿里股票评级维持在买入不变,同时将聚美优品股票评级维持在中性不变。
创业本身是一场关于认知的赛跑,在这场挑战中,让新浪创业训练营助你一臂之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角兽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