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是独立的原生文明么

&blockquote&1.根据苏秉琦先生的看法,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6个文化区,严文明则划分出了8个文化区。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划法。考察这些文化或其指代的古代民族的分布,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多重空间结构。
&p&从公元前4000年期,几个在中国文明进程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史前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即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及其后续龙山时代的各考古学文化。此外,可能还包括晋中、陕北以及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的各个考古学文化。这一个巨大的文化丛体,构成了多重分布的最内重。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个化内重就形成了。在它的外围,是因各种原因,尚停滞在采集狩猎阶段,迟迟没有开展农业的地方文化。这是文化分布上的外重。&/p&&p&这些区域文化各有特色,意味着其背后创造它们的社会在文明化进程上各具特点,并对整个中国文明的形成做出过不同的历史贡献。&/p&&p&三星堆、良渚只能称之为文化,不能称之为文明。&/p&&br&&p&2.上述这些区域文明发展进程并不一致。总的来说,各地方社会的文明化进程是大约从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加速度发展的,可以分为三大阶段。考察这三个阶段,实为此起彼伏的发展态势。
&/p&&p&公元前4000至前3300年是第一阶段,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空前繁荣。同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沉寂。&/p&&p&公元前3300年至前2500年或稍晚,由于内部结构调整,中原地区转入表面的沉寂。长江中下游,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社会则继续此前的发展趋势,并相继达到高峰。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开启文明化的进程后,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西地区,其文明化起步的时间和海岱地区相近,却似乎以更快的速度走向了当地社会发展的巅峰。&/p&&p&公元前2500至前2000年是第三阶段。除了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突然涌现出一批城址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文明化进程却急转而下,快速凋零了。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一北一南相继衰落。中原文化经过调整后再度崛起,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p&&br&&p&3.&br&&b&中原&/b&不是一个严格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古代人文地理概念,大体相当于黄河中游地区,古称华夏。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有三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约在公元前5000年,三支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
&/p&&p&约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仰韶文化进入中期,又叫庙底沟期。这是仰韶文化最繁荣的阶段,文化统一性空前加强,人口急剧增长,聚落分化严重。地域也开始大幅向外扩张,原本很少有人活动的陕北及河套地区,也出现了仰韶聚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在很多他文化中都有发现,其文化的影响力遍及大半个中国。&/p&&p&但是,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仰韶文化高度统一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各地文化的独立性和不平衡性凸显。恰巧,公元前3500年起,中国北方的气候向干冷方向变化。社会进程的改变,可能是气候变迁在旱作农业社会上的表现。&/p&&p&仰韶社会于是分崩离析,直到公元前3000年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重组。起源于晋南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快速覆盖了豫西的洛阳平原,并对郑州、嵩山以南乃至渭河上游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此同时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也相继影响到中原地区。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形成了几支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文化。它们被统称为中原龙山文化。&/p&&p&随着文化的重组,人群流动,以及周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显得混乱不堪,社会越发动荡。剧烈的冲突似乎首先发生在村落之间,有实力的村落开始构建城垣工事,在对付那些更强大的近邻的同时,逐渐谋取了聚落群的领导地位。于是中原大地上小国林立,相互之间征伐不断。血腥、暴力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p&&p&我们推测,这个社会的上层,更多的是一些世俗的军事色彩比较强的首领,通过世俗的手段管理社会。而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氏族没有解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参与了社会政治。&/p&&p&“中原龙山”这个文化丛体,占据了史前农业文化经济区的中心,紧靠它的周边,环绕着山东龙山、湖北石家河等地方文化。再以外,则是那些长期滞留在采集渔猎经济的区域文化。至此,考古学文化意义上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势态已经形成。&/p&&p&在彼此之间格外激烈的冲突中,中原逐渐酝酿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其标志就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这一地区产生了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也被认为是夏王朝的都邑。在历史文献中,禹将王位传给了启,以继承制替代了部落社会的禅让制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王朝的开始。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中原地区为舞台展开了。&/p&&p&以上引自《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p&&p&》&/p&&/blockquote&4.文化和文明并不相同,简而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级复杂形态。在《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文中,曾论述到文明的标准问题&br&&br&&blockquote&“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等。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p&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p&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b&这&/b&&b&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而不是颠倒过&/b&&b&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b&”&/blockquote&&br&&br&就我个人的意见而言,这个西方学界提出的文明标准的名单,虽然并不普世,但是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以下列出这个标准:&br&&br&1.大型城市中心&br&2.通过农业的剩余生产力支持的手工工匠、商人、官吏和祭司&br&3.直接生产者将生产剩余贡献给神祇或祭司酋长&br&4.纪念性建筑&br&5.摆脱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br&6.记录信息的系统(文字)&br&7.较为精确的实践性科学的发展&br&8.纪念性艺术&br&9.作为奢侈品和作为工业物质的原材料的稳定进口&br&10.农民、手工工匠和统治者共同构成一个社会&br&11.社会的稳定性通过神庙和墓葬仪式的完善予以表达&br&12.国家组织居于主导地位,并且恒定不变&br&&br&现在对中国迈入文明的节点定位于二里头文化,乃是因为较前后时代的其他文化而言,&blockquote&二里头遗址规模巨大,有极强的规划性,功能分区明确,其中宫殿区与宫城,大型礼仪建筑群,祭祀区和官营手工业作坊等重要遗存都属仅见。二里头文化礼器产品的使用范围也主要限于二里头都邑的贵族。据初步统计,在已发掘的500余座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出土青铜器和玉器(或仅其中之一种)的中型墓葬仅20余座,其中除3座外,均发现于二里头遗址。除了二里头文化最末期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出有青铜礼器的贵族墓只见于二里头遗址。也就是说,二里头都邑不仅垄断了青铜礼器的生产,也独占了青铜礼器的“消费”即使用权。
考古发现表明,随着二里头大型都邑的出现,在其所处的洛阳盆地的中心地带出现了不少新的聚落,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较大型的遗址相隔一定的距离均匀分布,总体呈现出大的网状结构。其中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巩义稍柴遗址地处洛阳盆地东向与外界交往的交通要道之所在,除了作为次级中心外,应该还具有拱卫首都、资源中转等重要功能。&/p&&p&
再向外,发现贵族墓葬,出有白陶或精制陶酒(礼)器的20多处遗址(面积多在10~3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于嵩山周围的郑州至洛阳一带,颍河、汝河流域至三门峡一带,都是所在小流域或盆地内的大中型聚落,应属中原王朝中心区各区域的中心性聚落,它们的分布可能与以二里头王都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政治势力范围接近。位于二里头遗址以东约
70公里的荥阳大师姑城址(面积51万平方米),则可能是二里头都邑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或方国之都。&/p&&p&
自二里头文化早期偏晚阶段开始,这支文化向北越过黄河,向东、西方向也有所推进,而向南推进的力度最大。但上述区域少见出有陶礼器的聚落。外围的若干具有较多二里头文化因素的聚落,有可能是二里头王朝为获取青铜合金和盐等重要资源所设立的战略据点。&/p&&p&有的学者把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分为畿内地域和次级地域(或直接称为畿内、畿外)两大区域。前者指的是二里头文化中心区所处嵩山南北一带,推测可能属于王朝直接控制区;后者指的是二里头文化的其他地域类型所处的区域,或属王朝间接控制区。&/p&&p&从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大势中可以看出,其社会由数百万平方米的王都(大邑)、数十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数万至十数万平方米的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更小的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这与龙山时代以城址为主的中心聚落林立、相互竞争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以上引自许宏《&最早的中国67&众星捧月:聚落分布格局鸟瞰》。&/p&&/blockquote&&br&小结一下,三星堆、良渚属于区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本身并未进入文明阶段。中华文明的诞生,是多个文化区中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最终于二里头文化形成了国家,跨入了文明。所以中华文明的诞生乃是“多元一体”的,这种“多元化”并不与“一体”发生矛盾,即中华文明是独立发生的文明。
1.根据苏秉琦先生的看法,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6个文化区,严文明则划分出了8个文化区。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划法。考察这些文化或其指代的古代民族的分布,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多重空间结构。
从公元前4000年期,几个在中国文明进程过程中发挥过重大…
因为我真的有这种感觉,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司马懿、诸葛亮都很厉害。偶然有一天再读《蜀书先主传》,我不禁流泪了!你认为司马懿隐忍很厉害,可他是世家豪族啊,就算不争权势也不见得有什么损失,在底下默默打工几十年忍受尚且容易。&br&&br&只有经历过一手创业再经历彻底失败的人能明白刘备的强大,尽管曹操也有濮阳之败,家业几乎尽丧,但相比刘备这一生实不算什么。当一个人获得一定成就再全部失去,那样的心理打击非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有人自暴自弃彻底堕落,有人穷困志断,不再某图弘志。&br&&br&我想问你们得到过,然后失败过吗?你这一生可以失败多少次?我经历的是公司仍未崩溃,伙伴大多已率先离去,剩余之人正为那仅存的利益反目相争。生死存亡关头,又能有几人相随?刘备从华北破黄巾,却被张纯贼兵大败,几乎身死。刚得徐州既为吕布所袭。复得徐州为曹操所败。聚旧部于豫州与曹操再战复败,再就是弃新野,走当阳。&br&&br&很奇怪刘备早年一生都在逃亡,但他所到之处无不得人心。在公孙瓒麾下时就得田豫、赵云,在徐州得糜竺、孙乾、陈登,在豫州又得刘琰、袁涣。或随刘备一生逃亡,如陈登、袁涣、田豫这等虽不在帐下,仍对刘备口赞不绝。&br&&br&《灌篮高手》中赤木刚宪和三井寿,三井受过一次挫折就已堕落,那么赤木刚宪身具那么高的天赋却不得志呢?赤壁之战时刘备已48岁,汉中之战,刘备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击败曹操时已59岁。&br&&br&阮籍一句:“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不知叹尽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阮籍、嵇康这种心怀天下大志的人,终未免在司马家淫威之下煎熬。自我失败以来,一直十分消沉,虽然不至于没了雄心,但已经没有了那种狂热的激情,要让我再一股热血的去做什么,我完全办不到。常常还觉得“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样的生活很好。&br&&br&看史书看小说,不过是几天的事情,我也才二十多岁,但我要以什么去面对我现处于的迷茫?假设我很有才华吧,那么我该把才华施展在哪一个领域,并且保证一帆风顺?我要计划的可是今后数十年的人生。我想这种现代年轻人的通病,绝大多数人在面临。你们也许都很有才华,但要度过这个迷茫时期的心理障碍可就太困难了。&br&-------------------------------------------------------&br&&a data-hash=&f4b9b8bb35b1e0126f5e& href=&///people/f4b9b8bb35b1e0126f5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翼展& data-hovercard=&p$b$f4b9b8bb35b1e0126f5e&&@刘翼展&/a& 同学讽刺刘备装孙子装得厉害。那我引一段煮酒论英雄的话,难道说不正是刘备?韩信受胯下之辱,曹操受吕布之袭,求兵于袁绍,几乎要送人质称臣又是否够狼狈?司马懿装病夺曹爽兵权。刘秀之兄刘演是大丈夫了吧,待人坦诚,侠肝义胆,结果让刘玄给杀了。刘秀当时怎么样?刘秀当时立马跑去骂刘演犯上作乱,不识时务,然后夜里偷偷面着枕头哭。&br&&br&每一个人都需要机会需要舞台,没有时机,即便经世之才也只能埋没,英雄都是应时而出。刘备的成就比不上刘邦、刘秀,甚至比不上曹操、孙权。有人说英雄不以成败论又以什么而论?我相信古今很多像刘备一样百折不挠的人没有成功,失败得一塌糊涂。有才华的人再多,观众最多也只在乎前十名。西方有一位国王叫西西弗斯,他因为绑架死神受到惩罚,不断的把巨石推上山,巨石永远都是半途滚下来,他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永远不会放弃。至少他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并不是默默接受当前别人给予你的一切,并且你满足那一切。&br&&br&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br&------------------------------------------------------------&br&最初匿名就是不像让人看到我那种幼稚情怀和无逻辑的叙述表达,却没想到反受关注。我并不崇拜刘备,在我看来古今名人跟普通人一样,有私欲、迷茫、堕落、卑鄙、虚伪的种种特性,绝大多数人只看到古人风光时,曾经的失败和无能看上去就变得微不足道。我也不倡导什么心灵鸡汤,事实确实就是绝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永远都是失败者,张超、臧洪、公孙瓒、毌丘俭、张鲁乃甚至更多连在历史上都未曾留名的志士。需要心灵鸡汤的是阿Q那种精神不败,失败者需要的只是承认失败,面对失败,克服失败,也就是知耻而后勇。&br&----------------------------------------------------------&br&过千字不能回复,直接修改放上来,答题主的问题,看到这里不必再看下去。&br&&br& 按&a data-hash=&a36d37d00a00c411b28e3c392116eeac& href=&///people/a36d37d00a00c411b28e3c392116eea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EricTseng& data-hovercard=&p$b$a36d37d00a00c411b28e3c392116eeac&&@EricTseng&/a& 这位兄台的说法。&br&【纵观历史,刘邦,刘备,宋江,朱元璋等辈皆是传统中被认为的“人杰”。但是如非恰逢乱世,他们也不过是一个地痞流氓,一介贪官污吏。&br&&br&刘虞、刘表、刘璋、刘岱、刘繇、刘宠之辈,皆已有了留名史册的入场卷。可是成败本就靠运气。是适逢乱世导致他们失败,不然他们在史书中的评价会比刘邦,刘备,宋江,朱元璋之辈高。&br&&br&只是刘邦,刘备,宋江,朱元璋这几个特例,比任何刘虞、刘表、刘璋、刘岱、刘繇、刘宠之辈都要高。但是这些人做不得偶像。&br&&br&读史本需超然物外的去读,如代入感太强,则会有失偏颇。&br&活在当代,自然要以当代之人杰为偶像。古之升斗小民,苟活于乱世,自然寻得一丝庇佑便念其恩德。而今人人皆已身具人权,反观史册,自当报以“观戏”之姿,不应入戏太深。&br&&br&刘备,实乃小人也,不足为敬。】&br&&br&&br&我以为真是读书不读全的毛病啊!刘备当官,县民找刺客去刺杀他,被刘备诚意打动离去。刘备与百姓吃同一个碗,坐同一张席子。刘备治国“训章明法、“劝善黜恶”史书均有所载。你即便要怀疑史书的真实性,也得举证啊?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成为后世之谈。朱元璋更是一生在杀贪官污吏。你若要黑他们地痞流氓,贪官污吏。好歹拿点干货可好?&br&&br&读书不全,说话真是雾里云烟。刘虞与公孙瓒决战兵败,乃是不习军事,与运气何干?刘表北不能制曹操,西不能战孙权,南不能平交州,是力不所及,何谈运气?刘璋统治下先后有张鲁、甘宁、赵韪为乱,乃是治国无能,与运气何干?刘岱、刘繇、刘宠皆兵穷败亡,无百战之能,与运气何干?按你这说法世界上一切成功岂非都靠运气?富二代家里有资本是运气,刘备人品好一点多认识一些能人是运气,牛顿发现地球引力还是因为苹果正好砸到他头,是吗?&br&&br&今时偶像的标准原来还由阁下来定,那么试问谁人能打偶像?&br&&br&三观不正,确实莫要读史,读史正是要尽量站在史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按你说今人皆具人权?你以为今时今日的人权很先进文明?没有历史不断的发展进程,你谈什么人权?按阁下之逻辑,孔丘、悉尼、释迦的硬知识比现今高中生都不如,那么来说古今圣贤也只雌黄小儿罢了。&br&&br&为什么我说读书要读全,阁下不但书读的少,就是本文不看既论,我早就说过。&br&&br&“我并不崇拜刘备,在我看来古今名人跟普通人一样,有私欲、迷茫、堕落、卑鄙、虚伪的种种特性,绝大多数人只看到古人风光时,曾经的失败和无能看上去就变得微不足道。”&br&&br&政府领导人不能与国家挂钩,那可是我少年时一贯的看法,现今看来实是自欺欺人。当政府执行国家事务的时候,你跟我说政府和领导人不和国家挂钩,那么讨厌毛的人岂非不应该用红色纸币?他们看了不觉得讨厌吗?&br&&br&历史没写出的部分的确需要挖掘,但要怎么挖掘?这里就是要多读书了。不仅要读小故事,还要了解故事背景。要明白什么时代流行什么文化,什么思想,什么制度,这样才能够分析出古人的行为,所以才说尽量在站那个历史去看待历史。&br&&br&不该像你如此不学无术却大放厥词,自行补脑。杀功臣等于地痞流氓?阁下走南闯北游览名山大川之际,一定超尘脱俗,自是不理解政治权谋。全文无一点论及刘备非权谋之辈,反之他既是英雄,在乱世安身立命,自不可能无权谋。&br&&br&再者刘备出身微贫,却不是不识书的人。他师傅是卢植,卢植又是马融的弟子。把刘备扣上跟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的名号,首先需得有证据,还要有逻辑。显然你没有,因为刘邦、朱元璋很坏,所以所有领导人都很坏,这就是你的逻辑?政治岂有不谈利害关系的道理?世上更无不谈利害关系的事情。正因为阁下是酸臭儒生,所以领导人稍有不德,就让你全盘否定。自古读史以来,骂领导人最厉害的不是那些地痞流氓,恰恰正是一群酸臭儒生。&br&&br&要谈刘备品行,直接拿公孙瓒比不就得了?公孙瓒连仁义之名满天下的刘虞都杀,好战无仁。品行低劣的人不会等到当了皇帝才做坏事,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德性。而刘备恰好入蜀后重订刑法科制,以“训章明法”、“劝善黜恶”治国,大大改善了刘璋所在时地方土豪叛乱不绝的弊病,何谓微小的治国有方?阁下该不会是刘表传,二牧传都没读过就来谈论他们吧?&br&&br&“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br&&br&从刘备到诸葛亮时代的施政一直很好,国内未曾发生过下层阶级的剧变,南中却是另说。&br&&br&拿西方举例不明白你想表达什么?“吸毒,婚外情,以权谋私”不干他们行政举措的事情,对吗?毕竟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辩驳。张居正是大贪官,疑跟李太后有奸情,夺情不孝,但也不见有人否认张居正是千古名相。&br&&br&无论古今,我算明白一个道理,有多少依据说多少话,千万别靠自己所谓一贯理解去看待事物。我可不是文科生啊,你咋不看你去通篇自以为是的理解,毫无依据的言论啊!说我是文科生,你有什么依据证明?酸臭德性暴露无遗了吧!哈哈!&br&&br&你懂史料,就跟我以史为据的说话。【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他们成就必然在刘备之上,这在刘备前45年的人生里已经被证明了。】这句话,请给予我一个根据史料记载做的辩证。精通史料的阁下,想必不会觉得困难吧?&br&&br&【刘备,本就是小人,不值得尊敬,你根本反驳不了。】&br&你不尊敬刘备,我什么时候勉强过你尊重他?我一直在反驳你的言论,只不过你闭上自己的眼睛说“刘备就是小人,刘备就是小人。”全然不去看他人论点罢了。&br&&br&你不谈三观,不谈逻辑,不谈史料,不谈依据。只谈你自以为是的人心,那样确实无法沟通。题目是【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题主主要问的是三国演义,我谈到历史确实有些跑题,但总还在可讨论范围。你直接跑来说我们不谈主题,要谈现实人心,你知道自己跑到哪里去了吗?&br&----------------------------------------------------------------------------------------&br&【一个把啥也不是的赵云,写的无比光辉的 陈寿】&br&这里就要论干货的重要性了,陈寿从来没把赵云写的无比光辉,是罗贯中把赵云写得光辉无比。陈寿写的是史书,晋廷认证的官史,三国演义则是小说。这位 &a data-hash=&a36d37d00a00c411b28e3c392116eeac& href=&///people/a36d37d00a00c411b28e3c392116eea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a36d37d00a00c411b28e3c392116eeac&&@EricTseng&/a& 同学要求我把看过关于三国的史料给他炫耀一遍,我是没有办法。&br&&br&三国相关史料首选《三国志裴松之》,里面除了陈寿为三国撰写的传记外,尚有《英雄记》、《汉晋春秋》、《魏略》等失传的史书有补注。&br&&br&然后还有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很好的把《三国志》散乱的传记梳理了一番,读起来更加轻松,所能了解的事情也更全面。&br&&br&《后汉书》除了东汉末袁绍、董卓等人的传记外,还可以了解当时郡国分布、律历、百官等三国志没怎么介绍有的资料。&br&&br&但比起《后汉书》,我更喜欢《后汉纪》,因为袁宏使用的编年体手法,并不像列传那般分开记载,许多人物都集中在一起描述,叙事起来则更加明朗。&br&&br&还有很多小白翻遍《三国志》也没找到司马懿、司马师等人传记。因为那要看《晋书》啊。《晋书》记载了许多荒诞神怪的故事,静下去读下去,读到五胡乱华之时,可就另有一番趣味。&br&&br&你也知道司马光砸缸吧,《资治通鉴》从卷五十八,汉纪五十到卷八十,晋纪二,这就是三国历史的部分。&br&&br&当然也少不了内容丰富,包含地理、历史、人物的《华阳国志》,一般来说要了解三国,看以上史书就好了,《华阳国志》其实比较适合有兴趣的人深挖。&br&&br&《世说新语》虽然是小说轶集,却能教人何为德行,何为雅量,何为勤学,但想必要让足下最为不屑就是这等读物了。&br&&br&《水经注》就莫要说了,因为我看了一大段就甚感头疼。这可以弄清楚三国时的地理,但就因此才特别头疼。&br&&br&《三国食货志》、《孙子略解》个人到觉得没啥,闲而看看。
因为我真的有这种感觉,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司马懿、诸葛亮都很厉害。偶然有一天再读《蜀书先主传》,我不禁流泪了!你认为司马懿隐忍很厉害,可他是世家豪族啊,就算不争权势也不见得有什么损失,在底下默默打工几十年忍受尚且容易。 只有经历过…
&img src=&/d1bcd8e6b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d1bcd8e6b_r.jpg&&&br&&br&&br&在汉末三国的舞台,司马家族孤注一掷,全部出仕于曹魏,并成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由于司马懿的名气太大,司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为他的附庸和延续,但事实上他们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选择。 本期为您讲述对三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家族——司马。&br&&b&司马家族的渊源&/b&&br&&br&&p&司马,上古官名,在原始社会,这个职位负责掌管火。夏朝时,司马负责军事。周宣王时,担任司马这一职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由于程伯在征伐徐国时立下大功,就将其官职赐给他作为姓。&/p&&br&&b&
殷王司马卬
&/b&&p&战国时期,司马家族出了很多剑术高手,是赵国享负盛名的武术世家。战国末年,有一个叫做司马卬(音通昂)的年轻人凭借武勇当上了赵国的将军,却恰逢秦始皇灭六国……&/p&&br&&p&秦朝末年,司马卬瞅准机会,跟随项羽灭秦,平定了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受封为殷王,与汉王刘邦一样成为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p&&br&&p&两年后,刘邦要渡过黄河和项羽死磕,河内郡是必经之路。司马卬的都城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和《封神演义》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没错,就是那个既充满艺术魅力又霸气绝伦的商朝古都——朝歌。可是朝歌的辉煌距离当时已经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马卬拿什么去跟已经占据富庶的关中地区的刘邦抗衡?他的地盘转眼就被汉军占了个精光。司马卬是个现实主义者,立马投降,表示坚决服从刘邦的领导,一起讨伐有恩于他的西楚霸王。&/p&&br&&p&谁能想到到刘邦领导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竟然在彭城之战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打得大败亏输,司马卬很不幸的成为了唯一一位在此战中战死的诸侯王,没能看到后来刘邦阵营的绝地大反击。司马家族就只好在河内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三百年的时光。&/p&&br&&b&
征西将军司马钧
&/b&&p&东汉中期,司马家族终于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将军司马钧。自匈奴衰落之后,东汉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后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战争。司马钧将军戎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汉羌战争,他经过不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汉羌战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因为他每战必败,胜率为零,是汉军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敌人却着实喜欢他得紧。&/p&&br&&p&一个战绩如此不堪的武将,却能坐上征西将军的高位,这说明他一定有别的本事。司马钧的本事在于,他不知用什么方法,紧紧地抱住了当朝最粗的那条腿,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的大腿。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家族当时也没有什么财产,邓鸷身为朝廷事实上的一号人物,手下也不至于缺人缺到这个地步,司马钧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却能得到重用、提拔,这其中的原因限于史料不足,姑且理解为人格魅力吧……&/p&&br&&p&可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就算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也得差不多点儿!由于在公元115年的汉羌战争中表现的太不像话,司马钧终于迎来了下狱问罪的一天。司马将军虽然胜率为零,却也有着飞将军李广的骨气,他不愿受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杀。&/p&&br&&p&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但他的人际关系是很不错的,由于交友广泛,他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p&&br&&b&
豫章太守司马量
&/b&&p&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这就是史书上对于司马量的全部记载。或许是由于老爹的名头儿太响,司马量没脸担任武职,捧起了书本,孜孜不倦,终于当上了文官。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重文轻武的时代,做文官一则安全好混,二则可以提高家族地位。司马量是给司马家族改道的人。&/p&&br&&b&
颍川太守司马俊
&/b&&p&到了司马量的儿子颍川太守司马俊,已经是博学好古、倜傥大度的文士派头,唯一与他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一米九一的身高。&/p&&br&&p&司马量继承了家传的人格魅力,从家里的亲戚到外面的邻居、老乡都表示大哥我以后就跟你混了。虽然司马俊和他老爹一样只做到太守一级,但这两个太守的实际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语。&/p&&br&&p&&b&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是夏朝的龙兴之地,更出过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等历史名人,之后即将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的荀彧、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图、郭嘉、钟会也都来自这里。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更是天下豪门大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由于颍川世家在数量上的优势,足可以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并驾齐驱。&/b&&/p&&br&&p&如果说毗邻京城洛阳的河内郡可以比作如今的天津,颍川郡更像是今日之上海。继承了家传人格魅力的司马俊担任了颍川太守,自然是与几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甚至是实在的亲戚关系,经过司马俊一生的奋斗,河内司马氏跻身于当世一流门阀之列。&/p&&br&&b&
京兆尹司马防
司马防,字建公(149-219),颍川太守司马俊之子,司马八达之父,官至京兆尹。&/p&&br&&p&由于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司马俊将河内司马氏引入了一流门阀的行列,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风顺。他年轻时在州郡做官,26岁就被调入中央担任尚书右丞(中央政府副秘书长尚书仆射的助理,主管钱粮)。当时官员升迁需要有人推荐才可以,在尚书右丞的职位上,司马防保举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出任洛阳北部尉(洛阳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坐上了领导岗位。这是一次改写司马家族历史的举荐,因为这个年轻人,叫做曹操。&/p&&br&&p&司马防39岁时,董卓入京、独霸朝纲,杀人如麻,倒行逆施。有的忠臣义士仗节死义慷慨赴难,有的则是腹有良谋,曲意逢迎、暗自谋划。而司马防只是眼睁睁看着董卓为所欲为为所欲为为所欲为……&/p&&br&&p&42岁,为了躲避反董义军,董卓迁都长安。司马防当时的官职是治书侍御史(皇帝的秘书),乖乖地跟随董卓入长安。对于为数不多的这样老实听话的官员,董卓表示欣赏,将司马防提拔为洛阳令,到了长安就改作京兆尹。司马防虽然没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随董卓。他的长子司马朗带着全家躲避战乱投奔他,他让司马朗收拾行李,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家乡再乱,也好过董卓的魔窟。然而,现实的司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让家人离开归离开,自己还是老老实实跟着走。&/p&&br&&p&43岁,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回长安,李傕挟持天子,郭汜挟持百官。司马防还是乖乖得当他的人质,还是什么也没有做。&/p&&br&&p&47岁,李傕、郭汜败亡。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估计是不愿给自己举荐过的年轻人下打工,司马防以年老为名,挂着一个骑都尉的头衔开始了养老时光。&/p&&br&&p&64岁,曹操称魏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想起自己担任的第一个官职,请司马防一叙。酒过三巡,曹操很有兴致地问道:“孤现在还能当分局长吗?”司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当初举荐大王的时候,做分局长很合适”。&/p&&br&&p&除了举荐曹操,司马防在事业上实在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却很有一手。他的八个儿子(司马八达)在他面前,老爹不说进来,儿子就不敢进来,老爹不说坐下儿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问,儿子都不敢说话。他即便是参加宴会也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从来不开玩笑。平时就喜欢看《汉书》中的名臣列传,能背诵几十万字之多。&/p&&br&&p&可是,无论司马防多么严肃、多么性直方正,也无论他是不是整天在家里背诵《汉书》,他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那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态度、处处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为优先选择的人生哲学才是他留给他的八个儿子,尤其是三个较年长的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p&&br&&b&
兖州刺史司马朗&/b&&br&&br&&br&&b& 神童
司马朗,字伯达,(171-217)司马防长子,司马懿之兄。官至兖州刺史,司马家族人格最伟岸的人,没有之一。&/p&&p&从《三国志·司马朗传》来看,司马朗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p&&br&&p&
8岁时,有一位和司马防同辈的朋友来司马家作客,在交谈的时候对司马防直呼其名。在古代的中国,只有皇帝、长辈、老师才可以对你直呼其名,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如果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司马朗一本正经地对客人说:“不尊重别人的亲人,想必也不会尊重自己的亲人吧。”(真怪了,不是说老爹不问话,儿子不敢说话吗?难道是司马防问:“儿子,你怎么看?”)客人被这么一个八岁孩子不软不硬地教育了一通,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道歉。&/p&&br&&p&11岁,司马朗参加朝廷举办的神童考试——童子试,报名年龄限制在11-15岁。考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11岁的样子,怀疑他虚报年龄。司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几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遗传的好,发育得早罢了,虚报年龄以作弊这种事情,我是不屑干的”。结果司马朗被录取,11岁进入了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学府——东汉洛阳太学。能够在东汉成为太学生,万里挑一,能够在11岁进入太学,绝对是神童。&/p&&br&&br&&b&
&/b&&p&19岁,袁绍组织的义军即将与董卓交战。司马朗预感到家乡要出事,就以司马家长子的身份,提醒临县的豪族首领李邵:越是危机时刻越要稳住本地民心,父老乡亲可都看着咱们呢。咱们两家要是乱了,两个县就没有主心骨了。李邵不听,率先搬家逃跑。李家一跑,全县都乱了,良民逃跑,刁民趁火打劫,再加上盟军的散兵游勇到这里打秋风,司马家遭遇了打砸抢。司马朗带领全家进京投靠老爹,千辛万苦,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把全家平平安安带到了洛阳,老爹却让他回家。可人家董卓的势力范围,哪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早有密探把司马朗要出京的事情报告董卓,董卓震怒,亲自审问司马朗,打算杀鸡儆猴。(我很想问一下司马防,老先生,这时你在哪里?主意是你拿的,出事儿让你儿子一个人扛?)&/p&&br&&p&面对杀气腾腾的魔王董卓,司马朗丝毫不为所动,依旧沉着冷静。&/p&&p&董卓看到司马朗气度不凡,不禁另眼相看,先问了一个很有长辈风范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p&&p&司马朗不卑不亢:“虚度十九。”&/p&&p&“哦?”董卓突然有些感伤:“我儿子要是活到现在,也是这个年纪啊,你跟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我那些该死的手下却差点把你杀你了啊!”&/p&&p&司马朗本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的,没想到因为年龄的巧合触发了董卓少有的人性光辉。他决定撒一个谎,夸赞董卓品德高尚,但在迁都时搞得人人自危与董卓一贯光明磊落、卓尔不凡、英明神武的形象不符,使董卓羞涩得红了脸。最后,司马朗还安慰董卓,只要你改正错误,就能成为与日月同辉,与伊尹、周公一样的大圣人。&/p&&p&听完,董卓决定,放人。&/p&&br&&p&但放人不等于允许你出城。如果说,官二代比平民子弟有什么优势的话,就是见识,见识包括学识,也包括潜规则。司马朗先是用学识狂拍董卓的马屁,紧接着就遵循潜规则,不惜散尽家财贿赂董卓身边说的上话的人。行贿之后,司马朗顺利出京。但此时老家也不安全,想来想去,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叫做赵威孙的亲戚,在黎阳握有一支争霸不足,自保有余的军队。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司马朗还是先回老家劝说父老乡亲和他一起走,可人们宁可死在熟悉的土地上也不愿苟活于陌生的环境,更何况,形势不见得有你小子想象的那么糟糕,你不过才十九,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只有赵咨相信司马朗的判断,带领全家跟随。赵咨一家自此与司马家结成世交,赵咨之子后后来成为了司马家干将。&/p&&br&&p&司马朗刚走,袁绍领导的义军驻扎在温县附近,义军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四处烧杀掳掠,温县人被杀了一半多,比董卓军杀的人还多。然而董卓是魔王,他们是义军,呵呵。&/p&&p&24岁,刚刚崛起的曹操和流落到黎阳附近的吕布开战。黎阳的安宁被打破,司马朗再度带领全家回到温县老家。当年发生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教导诸弟,经历过生命中无数次突如其来的繁华与苍凉,司马朗已经从弱小的身影成为别人可依靠的肩膀。&/p&&br&&b&
出仕曹操&/b&&p&司马朗31岁时,刚刚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曹操成为中原霸主,心情大好,打算报答一下司马防的恩情,听说司马防的儿子们已经长大了,派人征辟司马朗和司马懿前来做官。司马朗欣然前往,在曹操的司空府当了一名属官,后来提拔为县令。&/p&&br&&p&司马朗在县里施仁政,待人以宽,从不使用当时流行的鞭杖之刑。由于战乱,洛阳人口凋零,朝廷就把附近州县的人口迁徙一部分进京。后来县里需要百姓服役造船,已经迁走的百姓听说了,担心司马朗这边人手不足,人们奔走相告,自发地回来帮忙,司马朗竟然受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曹操听说以后也很惊讶,调司马朗到身边做秘书。&/p&&br&&p&司马朗向曹操进言,说天下大乱的根源是是因为秦朝取消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制度,而地方郡国又没有练兵备战的缘故,现今虽然不需恢复五等爵位,但可令地方郡国召集常备士兵,既能抵抗外族的侵略,又能震慑有不轨之心的乱臣,可以做为长治久安的对策。&/p&&br&&p&司马朗还提出应该恢复西周时的井田制度(国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土地国有,不得私自买卖),以前人们世代相传拥有土地,难以征收后重新分配,现在正值乱世,人民流离失所,土地无主,刚好可以借机恢复井田制。司马朗恢复井田制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执行,但地方州郡领兵这项政策,则是出自司马朗的建议。&/p&&br&&b&
&/b&&p&后来司马朗又升为兖州刺史,他生活简朴,以身作则带动简朴的风气,实施的政策都被百姓们称赞。这时的司马朗完成了从被人评论到评论别人的华丽转身。当时有个叫做李觌的名士,别人都夸,只有司马朗经常公开地批评他;后来李觌果真败亡,人们不得不佩服司马朗的眼光。朝中钟繇、王粲等人发表言论说:“只有圣人才能让天下太平。”,司马朗则说:“伊尹、颜回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们的德行言论在民众中代代相传、深入人心的话,也可以成就太平盛世。”曹丕很喜欢司马朗,称帝后曾派人手抄他的的言论文章。&/p&&br&&p&46岁,随军征伐东吴,军中爆发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给士兵们分发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他去世之后,兖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p&&br&&p&《三国志》是西晋史官陈寿所著,司马朗是司马家族唯一一个在《三国志》中列传的人物,那么在陈寿笔下貌似完美的司马朗,是否也有他的不足呢?&/p&&br&&p&司马朗有他不智的一面,眼看危险迫在眉睫,他竟劝说临县豪族李邵和他一起老老实实呆着。在提出建议时要想避免给人灌输或强迫的感觉,不能诉诸于理性,而应诉诸于利益。司马朗和李邵说的正是大道理,而非陈述利害。而且,如果李邵听从他的建议,难道他就真的带着全家老幼在温县听天由命吗?背井离乡逃亡之后,不首先选择黎阳而是只想着投奔父亲,结果差点把全家断送,凭着侥幸和破财才逃脱,绕了一个大圈子才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当然,司马朗毕竟当时只有19岁,突然肩负起这么重大的责任也确实难为他了,指出这些只是对其完人形象的必要补充。&/p&&br&&p&司马朗还有他迂腐的一面,他对井田制的憧憬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自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以来,明白人都知道这套制度已经过时了,只有王莽傻不拉几地想要恢复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身死国灭。好在司马朗没有像他的弟弟那样执掌过国家大权,不然单凭他的政治理想他就注定要做第二个王莽。&/p&&br&&p&世上的父母多数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但神童普遍具有一个弱点,不能理解普通人弱的一面,容易偏激和孤独,纵然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却不善用人,也就无法作为领袖,完成大的事业。更令人叹息的是天妒英才,神童总是难以长寿。司马朗不是一个优秀的谋士,更有着迂腐的一面,但他临危不惧的气度和担当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的英年早逝是令人痛惜的,而他的仁慈和善良,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尤其是在民生方面,他对百姓、对士兵的付出更是无可挑剔的满分,你几时再见过一个能让百姓自发回县里帮忙的县令?几时再见过一个面对传染病能够亲临一线的官员?神农为了人们的健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个层面来看,称司马朗为再世神农并不为过。&/p&&br&&p&再世神农司马朗,是司马家族唯一一个忧国忧民、无私付出的人,是家族中人格最高尚的一员,即便是在整个曹操势力范围内比较,也当与荀彧并驾齐驱,无人能出其右。&/p&&br&&p&有人说司马朗的仁者爱人是为了收买人心,沽名钓誉。对此我只想说,所有的利他行为都应该被鼓励,即使布施者最后也得利。&/p&&br&&b&
安平王司马孚&/b&&br&&br& 早年经历
&p&司马孚,字叔达,(180-272)。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懿之弟,北宋名臣司马光先祖。司马家族最长寿、最矛盾、最痛苦的人。&/p&&br&&p&司马孚年轻时就表现出性格温和而坚持自己原则的一面。躲避战乱的逃亡途中,也坚持读书学习。有一位叫做殷武的名士,因为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吃同住,当时的人都给他点赞。 &/p&&br&&b&
&/b&&p&在司马懿出任曹丕的属官之后,只比司马懿小一岁的司马孚出任曹植的属官(具体时间不详,至少在28岁以后,37岁之前)。曹植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司马孚总劝他低调点,一开始曹植嫌他烦,后来估计是因为实在受不了他的唠叨,干脆向他道歉。因为曹植一生都没有改掉过恃才傲物盛气凌人的毛病,说他是因为听进去了司马孚的劝告才道歉难以令人信服。当时曹操的继承人无非是曹丕和曹植两人当中选择,司马家族这么明显的两头堵押宝竟然没有引起曹家的猜忌和不满,令人着实纳闷。&/p&&br&&p&37岁,曹丕胜出,成为魏王世子。司马孚升任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老师)。司马孚毫无心理压力地开始为曹丕服务,从他一生的原则来看,曹植对他是相当不怎么样,甚至有可能怀疑他是曹丕的眼线。&/p&&br&&p&40岁,曹操去世。曹丕哭得人事不省,司马孚劝他说:“先王去世,天下人都等着您来领导,怎么能跟个老百姓一样就知道哭呢?”曹丕又哭了一阵才说:“有道理啊。”同时,大臣们也是哭成一圈,不站队伍。司马孚严厉地说:“先王去世,天下震动,应该赶紧参拜新王安定天下,你们光哭有什么用?”这些其实都是曹丕的心声,但是曹丕总不能自己说出来,司马孚真是贴心人。&/p&&br&&p&曹丕篡汉,需要提拔一些干部。曹丕身边的人就给人事部门做暗示,打算就提拔曹丕做太子时的旧臣,外人一个不要。司马孚身为曹丕旧臣却颇识大体,以大局为重,劝曹丕自己人要提拔,外人也要提拔。曹丕听从,并且将司马孚任命为机要秘书兼管部分禁军。&/p&&br&&p&41岁,刘备伐吴,孙权向曹丕称臣,按说应该把魏国的降将于禁送回来,但是等了很久人还没到。曹丕问司马孚:“叔达,你怎么看?”司马孚说:”这都不是事儿,等等看,于禁不过是年三十儿的凉菜,有他也过年,没他咱也过年,犯不着为了一盘凉菜跟孙权翻脸,于禁没回来应该是有别的原因。”后来于禁回到了魏国,果然是因为有病才滞留的。这件事之后,司马孚被封为关内侯,又衣锦还乡到老家河内郡管过一段时间的屯田事务,再到清河郡当了一阵子太守,摆明了就是京官挂职锻炼以备重用。&/p&&br&&br&&b&
&/b&&p&46岁,曹丕去世,曹睿即位,度支尚书(财政部长兼国家税务总局局长)一职空缺,曹睿想任用司马孚,咨询身边的人:“司马孚有他哥哥的风范吗?”身边的人回答:”那必须的”。曹睿说:“朕有司马兄弟二人,还有什么可不放心的?”于是曹魏帝国一手收钱一手花钱的大权就都交给了司马孚。&/p&&p&曹睿时代,帝国的主旋律是抵抗诸葛亮。司马孚不满足于管钱,在战备上也提出了主张:&/p&&br&&p&第一、每次诸葛亮来袭,边境的部队抵挡不住,在边境上长期驻扎大军则过于消耗国力,可每次都调中央军驰援又贻误战机,应该在京城和边境之间设置两股机动部队。&/p&&br&&p&第二、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五千名农夫过去,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样就可以针对蜀军后勤补给不给力的弱点和他们拼消耗。&/p&&br&&p&这两条建议都被采纳,曹魏帝国的漏洞被打上了补丁,使诸葛亮的北伐更加举步维艰。司马孚因功升任尚书令(中央政府秘书长)。&/p&&br&&b&
59岁,魏明帝曹睿驾崩,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司马孚担心遭到曹爽集团的打击,以离休的姿态什么事都不管了。&/p&&br&&p&
69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孚是主要参与者。他的任务是和司马师一起控制住重中之重的司马门(偏偏是这个名字),控制皇宫。政变成功,司马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保持尚书令官位的基础上又兼任侍中,不久又升任司空。&/p&&br&&p&
71岁,太尉王凌发动淮南一叛,被司马懿消灭。司马孚接替太尉(国防委员长),这一年,司马懿去世。&/p&&p&
73岁,声望达到顶点的吴国太傅诸葛恪倾全国之兵围攻围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合肥新城。 司马孚领兵二十万防御,诸将都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吃亏的,咱们先用坚城消耗他一下,不必和他硬拼。”故意滞留了一个月才进军,吴军爆发瘟疫,听说魏国援军将至,果然望风而逃。这次成功其实颇为侥幸,并不能说明司马孚有多么高明。只是当时魏国军政大权已经在司马师手中,司马孚作为司马家族最年长的长辈,官位已经位极人臣,不求立功但求稳妥罢了。&/p&&br&&p&
74岁,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孚没有参与。&/p&&br&&p&75岁,姜维来袭,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战败,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大军。依然不与姜维交兵,坐待姜维败于征西将军邓艾与安西将军陈泰之手。姜维撤退,司马孚回到京城,出任太傅(皇帝的老师)。&/p&&br&&b&
魏之贞士&/b&&p&80岁,魏国丞相司马昭要篡位的心思,连扫大街的老头儿都知道了。魏帝曹髦不甘心做亡国之君,谋划在宫中设伏擒杀司马昭,不幸被叛徒出卖。曹髦一不做二不休,拼死一击。带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向丞相府进发,虽然以曹髦的这点兵力无异于飞蛾扑火但他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他手持宝剑,站在车上亲自指挥。相府上上下下谁也不敢和皇帝动手。危急时刻,司马昭的头号心腹贾充想“挺身而出”又不敢自己动手,就忽悠当时恰巧在他身边的太子舍人成济:“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不赶紧上!”成济心眼实诚,仗着有贾充撑腰,一矛就把皇帝从车上戳下去,还不放心,又补上一矛,把皇帝刺穿,曹髦当场死去。&/p&&br&&p&中国历史上,毒杀皇帝的事例不少,反正可以对外宣称是暴病而亡。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弑君的,仅此一例。当时的朝中大臣得到消息谁也不敢前去,唯有司马孚以80高龄赶到现场,把曹髦的头放到自己腿上哭着说:“我来晚了啊。”并要求严办主谋。&/p&&br&&p&司马昭闻讯,赶紧逼太后立了一个完全听话的傀儡曹奂为帝。将刚刚死去的曹髦追贬为庶人。司马孚看不下去了,要求至少要以诸侯王的礼仪埋葬曹髦。司马昭碍于他是长辈,不得不给这个面子。&/p&&p&85岁,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司马孚去送别,拉着曹奂的手,难以自制地老泪纵横,说:“臣到死那天都是魏臣。”司马炎称帝,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其他诸侯王最多不得超过两万户)、太宰(皇室委员会委员长)、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中层以下官员)、都督中外诸军事(天下兵马大元帅)、设置官署(可以任命自己的属官)。&/p&&br&&p&每次参加宴会,晋武帝司马炎都向他下跪行礼,敬酒为他祝寿,并让他出行乘坐和皇帝一样规格的车驾。司马孚虽然受到了这样的尊崇,但并不觉得光荣,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始终闷闷不乐,忧郁叹息。&/p&&br&&p&92岁,司马孚去世。遗言说:“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我是魏国的纯臣,来自河内郡温县的司马孚,我没有像伊尹周公那样匡扶社稷,也没有像伯夷、柳下惠那样刚烈偏执,我这一辈子做人做事,始终坚持原则,我死后要用最简单的薄棺材,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p&&br&&br&&b&
一生真伪复谁知&/b&&p&后世对司马孚的评价有很大的分歧。赞扬他的人说他妥妥的魏国忠臣,反对他的人说他是得便宜卖乖,左一句我来晚了,右一句我来晚了,唯独分蛋糕的时候他不来晚。惺惺作态、大伪似真、大奸似忠。&/p&&br&&p&司马孚并不高尚,但也不至于是一奸诈小人,他只是一个深陷忠孝难两全困境的矛盾、痛苦的人。懂得羞愧的司马孚是做人的底线,他以魏国纯臣的姿态恶心司马炎,导致在他身后,他的子孙备受打压。在士族普遍倾向于孝先于忠、父先于君、家先于国的时代,难道要求司马孚与家族决裂,去大义灭亲?即便他有这个心,离开了司马家族的他,也只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了。&/p&&br&&br&&b&晋宣帝司马懿&/b&&p&司马懿,字仲达(179-251),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家族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人物。&/p&&br&&p&&b&知识结构&/b&&/p&&p&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官办教育崩溃过很多次,例如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国、清朝末年。既然学习指定教材已经没有前途,孩子们便有了极大的自由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知识结构丰富、擅于独立思考的牛人便多了起来。牛人多了对于国家来说倒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牛人没有了共同的目标,自然是要争个高低的,所以官办教育崩溃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p&&br&&p&终极牛人司马懿,出生于官办教育崩溃的二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p&&p&1.儒家经典:在东汉最后一批优等生的杰出代表,长兄司马朗的言传身教之下,司马懿不得不学习儒家经典,可学这个不是他自愿的,他的主要精力也就没有放在这里。&/p&&br&&p&2.祖传兵法:虽然高祖父司马钧是个胜率为零的常败将军,但司马家好歹是将门之后,那时候兵书可不是谁家都有。不用花钱、不用费事儿、司马懿就能看到一大堆仅限小范围流传的课外书,真是令人羡慕。&/p&&br&&p&3.道家哲学:汉末名士、杰出书法家胡昭的隐居之处离司马家不远。司马懿经常前去拜访,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许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司马仲达依然有那么一份隐士情结,当始于此。&/p&&br&&b&年少轻狂&/b&&p&与司马懿一起拜访胡昭的,还有一位颍川的周生。颍川士人是很牛的,看不惯司马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得瑟劲儿的周生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联络了几个帮手,决定剁了这个臭小子。&/p&&p&司马懿蒙在鼓里,胡昭却得到了消息。他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终于截住了杀气腾腾的周生一伙。抱着普救众生的大慈悲之心,胡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至于声泪俱下,草木为之含悲。周生终于化解了胸中的怨恨,放下屠刀,长叹一声:要不是你,今天司马懿非死不可。&/p&&p&尽管胡昭一生都没有以此事邀功,司马懿还是得到了消息,一方面,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的司马懿明白了锋芒毕露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司马懿不见了,腹黑的种子却悄悄发芽。另一方面,出于对胡昭的敬重,司马懿后来为儿子取名为“师”“昭”。&/p&&br&&b&司马懿装病第一季&/b&&p&22岁,司马懿被举荐为河内郡上计掾,负责计算、统计钱粮数目并向朝廷汇报工作。司马懿努力熟悉业务,打算大干一场。&/p&&br&&p&恰逢中原霸主曹操想起了要报答一下司马防的知遇之恩,征召司马朗和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赶紧辞掉了上计掾的差事,表示我不能去啊,我得了严重的风湿,生活都不能自理。&/p&&br&&p&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对司马懿装病事件的真伪和动机始终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司马懿不愿意活在天才大哥的阴影下,有的说当时袁绍还没有玩儿完,中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有的说此时的司马家不愿意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压根儿就是晋朝史官编的。唯一没有争议的,是大家都觉得正史《晋书·宣帝纪》“帝知汉云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司马懿眼看汉朝式微,不愿糟蹋自己的节操给曹家打工)的说法是扯淡。&/p&&br&&p&司马懿如果真的不想去,直接说不去就是了。在这之前,他的老师胡昭就得到过曹操的征召。胡昭表示在下不愿意,曹操呢,也很大度地说:“人各有志,义不相屈。”这事儿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世上那么多疾病,为什么偏偏要装风湿呢?因为这个病既严重又并非不可治愈,具有灵活性,过几年就可以宣布我现在好了,我能小跑了,我还能大跳哎大跳……&/p&&br&&p&这样的小伎俩让曹操噗嗤一笑。居然使出装病这么幼稚而富有想象力的办法,年轻真好啊。你小子要玩我就陪你玩到底。传令下去,派专人监视司马懿。&/p&&br&&p&&b&29岁,已经装了七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司马懿终于装不下去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他的妻子张春华已经怀上了他的长子司马师(这一点居然从来都没有人提起过)。趁着老婆的肚子还不明显,赶紧收了神通吧。好在大哥司马朗已经是曹操的秘书,曹操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人也是司马家的世交……&/b&&/p&&p&于是荀彧“刚好”在这一年推荐司马懿。要说曹操也真是够意思,他给司马懿安排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陪曹丕读书。&/p&&br&&b&扶摇直上&/b&&p&36岁,司马懿跟随曹操降服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当时刘备刚刚占领益州。司马懿提出趁刘备在蜀地立足未稳灭了丫的。这是司马懿献上的第一条计策,由于该建议没有被采纳,究竟是妙计还是馊主意永远都不会有定论了。&/p&&br&&p&38岁,司马懿所辅佐的曹丕在继承权争夺战中击败曹植,搭上登天之梯。&/p&&p&40岁,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垂垂老矣雄心不再的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司马懿劝阻说:别看孙刘联盟说得好听,刘备发展太快,孙权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啊,咱们可以联合孙权,让他从背后捅关羽一刀。&/p&&br&&p&这条计策被采纳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关羽走麦城,孙刘联盟瓦解,曹家再次掌握战略主动权。司马懿证明了自己一流谋士的实力。&/p&&br&&p&41岁,主持曹操葬礼。(读史至此,怎能不感到天大的讽刺?)&/p&&br&&p&42-46岁,升任中央政府秘书长、副总理。又转任军职,出任曹魏军队副总司令。但一直没有领兵作战的机会。曹丕三次御驾亲征,都委任司马懿在后方坐镇。&/p&&br&&p&47岁,曹丕驾崩,曹睿继位。司马懿与陈群、曹休、曹真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具体分工是曹真负责对蜀国作战,曹休、司马懿负责对吴作战、陈群在中央主抓人事改革。同年孙权与其亲密战友诸葛瑾兵分两路伐魏,司马懿击败天下闻名的……软柿子诸葛瑾,首战告捷。&/p&&br&&b&擒斩孟达&/b&&p&48岁,在曹丕时代一直被当做心肝宝贝的蜀国叛将,新城太守孟达尝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感到压力非常大,琢摸着还是回蜀国算了。诸葛亮觉得这小子靠不住,回来是个麻烦,可不让回来又说不过去,就故意放出消息打算借刀杀人。消息被司马懿得知。&/p&&br&&p&按说就算孟达反了也是西线最高长官曹真负责,可司马懿要抢功劳增强自己在军界的威望。他为了节省时间,竟然既不通知曹真也不上奏曹睿,擅自发兵,长途奔袭。为了防止孟达反得太快,被曹真占了先手,他还特意写了封信忽悠了一下孟达:&/p&&br&&p&孟达啊,魏国需要你,蜀国痛恨你,最近有消息说你要回蜀国我一万个不信啊,这么大的事儿如果是真的,消息怎么可能走漏的这么快?这一定是诸葛亮的奸计,我是不会上当的。&/p&&br&&p&孟达并不像很多人印象中那样是一个无勇无谋的废柴,要知道在刘备的仁义感召之下,蜀国军民的向心力那可是很强的,孟达却能让手下这支军队只效忠于他,他说去魏国就跟着他去魏国,他说回蜀国就跟着他回蜀国,这样的人能是废柴吗?可他孟达太过倒霉,他是三国时代唯一一个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共同算计的人物。他的败亡自然是毫无悬念了。&/p&&br&&p&反复无常的牛人孟达,能够死在两位顶级牛人的手上,此生也算不枉了。&/p&&br&&b&对阵诸葛&/b&&p&50岁,曹休败亡,司马懿升任东线战区最高长官,但司马懿并不开心,因为朝廷命令他配合西线战区最高长官曹真伐蜀。司马懿不愿给曹真打下手,便消极怠工,以老牛拉破车的速度缓缓挪动。擒斩孟达时,他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这次伐蜀,两个月行军不到五百里。&/p&&br&&p&在他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的时候,曹真的部队已经在暴雨中的蜀汉山道上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伐蜀计划被迫取消。曹真郁闷而死,司马懿被调往西线,应对诸葛亮的北伐。&/p&&br&&p&52岁,阻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的既定战略是坚守为主,骚扰为辅,绝不主动出击。我大魏人多势众、地大物博,犯不着冒风险和你死磕,拼后勤、拖时间耗死你完事儿。&/p&&br&&p&这样的战略可以说稳操胜券,但是太过窝囊。古往今来哪有大国在小国面前装缩头乌龟的道理?魏国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张郃带头抗议,要求主动出击。一开始司马懿还镇得住,但由于诸葛亮使用了高科技装备木牛流马,持续作战能力超过了预期,司马懿的威信开始下降。军中的风言风语也多了起来,说什么司马大帅就是个缩头乌龟,哎你不知道,他家祖上就是个常败将军,他就是靠拍先帝的马屁起家的,哪像张郃将军那才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p&&br&&p&再后来,将士们干脆以请战取乐,司马懿一拒绝,大家就一阵窃笑。&/p&&br&&p&此时司马懿的威望可比不上成功阻击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张郃。再这样下去,轻则威信扫地重则军队哗变,连性命都难保。再说魏军人多,蜀军人少,魏军多骑兵,蜀军多步兵。无论兵力还是兵种都占据优势,拼一下,就算不能活捉诸葛亮也是很有胜算的嘛。好,冲出去,和诸葛亮拼了!&/p&&p&司马懿终于当了一回纯爷们,结果是被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么做人,怎么打仗。&/p&&br&&p&此次交战成就了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斩获最大的一次,但司马懿也不是完全吃亏,至少他证明了龟缩战略的正确性……&/p&&br&&p&蜀军粮尽,诸葛亮见好就收。张郃奋起直追,死于诸葛连弩之下。人们不禁怀疑,是司马懿故意派他去送死的,因为张郃一死,曹魏军界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司马懿的权威了。&/p&&br&&p&53-54岁,司马懿上书朝廷,要求迁徙农夫到西线战区种麦子,增设兵器制造基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全力以赴迎接诸葛亮的下一次挑战。&/p&&br&&p&55岁,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五丈原。&/p&&br&&p&司马懿仗着魏军骑兵多,机动性强,从东、西、北三面包围蜀军,留着南面是希望蜀军赶紧哪儿来哪儿去。包围敌人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是祈求敌人赶紧回家,这样的打法,真是空前绝后啊。&/p&&p&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一定又会使出他的终极奥义——神龟龟缩功。对付这样的敌人,只有在运动战中攻其所必救了。但诸葛亮的声西击东策略竟然被司马懿的副手郭淮看穿。乍一看声西击东好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计策,但看看地图,就知道诸葛亮驻扎的五丈原只是高地上一块十二平方公里的平原,无遮无挡,没有掩体。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他居然还能声西击东不被敌军侦察兵探到!这样来无影去无踪的的声西击东,连老谋深算司马懿都险些上当,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而郭淮看穿此计也是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性格特点分析,判断他不大可能去死磕重兵把守的西侧,并不是发现了什么踪迹!&/p&&br&&p&自知时日无多的诸葛亮,使出了他的最后杀招:派蜀军帮助魏国农民种地!&/p&&p&这次司马懿坐不住了,蜀军唯一的弱点就是缺粮,如果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开辟一块根据地,那还了得?&/p&&p&怎么办?继续龟缩?还是豁出去再拼一把?&/p&&p&这一次,没有人能帮他出主意了。&/p&&br&&p&眼看着就要迈进死亡陷阱的司马懿最终得救,拯救他的是他的知识结构——他是做过上计掾的人,计算地区粮食产量是他的老本行。经过反复核算,司马懿得出了五丈原的可耕地面积根本不足以供养十万蜀军的结论。这下可以安心做缩头乌龟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p&&p&无奈之下,诸葛亮使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臊臊他!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清楚,这样的办法也就只能臊臊司马懿了,可又能怎么样呢?常年的鞠躬尽瘁拖垮了他的身体,智慧的化身也已经回天乏术……&/p&&br&&p&一阵阵轻微而雄浑的啜泣升腾在蜀军大营的上空,与五丈原的秋风暮色交织成一片,引动天地山川为之心感神伤。壮志未酬的诸葛武侯,再不能临阵讨贼矣。蜀军依其临终安排徐徐撤退,司马懿立刻钻出龟壳,放胆追击。老远望见上有个熟悉的身影,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诈死之计,仓皇逃窜。&/p&&p&随着死诸葛惊走了生仲达的传说不胫而走,司马懿得知那一天吓走他的只是诸葛亮的木像,而他多年的宿敌、唯一的知己早已离去了。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内心深处是耻辱多一些还是落寞多一些,我们只知道他悠悠地叹息了一生,说出了五个字:天下奇才也。&/p&&br&&b&平定辽东&/b&&p&56岁,司马懿升任太尉,坐镇关中。凭借拖死诸葛亮的巨大威望和多年的党同伐异,他建立了对曹魏西线部队独一无二的影响力。&/p&&br&&p&59岁,一直在半独立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曹魏宣布独立。感到司马懿对皇权构成为威胁的魏明帝曹睿打算借此机会趋虎吞狼,把司马懿调离其势力范围,并命他率领四万部队远征常备兵力不下于五万的公孙渊。&/p&&br&&p&公孙渊当时可是东北亚的霸主,只要他一声吼,东北各少数民族、朝鲜半岛诸国就要抖三抖。何况他既占据地利又以逸待劳。让一个59岁的老头子出这么远、这么苦、这么难的差,摆明了是要打死敌人平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可司马懿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命令,这足以证明,至少在曹睿时代,虽然有很多小算盘小动作,司马懿仍然可以算作一个忠臣。&/p&&br&&p&平定辽东的战役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因为公孙渊竟然集结重兵在边境线上布下了一道有缺口的防线,司马懿绕开防线直扑其都公孙渊所在的襄平,牢牢掌握主动权,&/p&&p&整个平定辽东的战役,唯一给司马懿出了难题的竟然只有一场连绵不绝的大暴雨,公孙渊的作用可以无视。等到天气放晴,司马懿拿出了当年对战诸葛亮时从蜀军那里山寨来的先进攻城器械,昼夜轮番进攻。城破之后,司马懿将公孙渊父子及其手下连带着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斩杀,还把尸体堆积成金字塔形状以炫耀武力。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暴露出凶残的一面,这种表现应该与被皇帝猜忌引发的心情恶劣有关。&/p&&br&&br&&b&明帝托孤&/b&&p&60岁,与曹爽一起受魏明帝曹睿托孤,辅佐曹芳。&/p&&p&曹睿原本的辅政大臣名单里是只有五名曹氏亲贵,并没有司马懿。然而曹睿的秘书刘放、孙资与司马懿是老乡,又与五个辅政大臣中的三个有矛盾,趁着曹睿病得神志不清,连哄带骗让曹睿修改了名单。当然,曹睿也不至于完全糊涂,只让宗室辅政小心让外姓大臣寒了心,而让司马懿留在洛阳辅政既能借助于他的能力也便于对他监视、控制。&br&&/p&&br&&p&61-67岁,在经过了短暂的蜜月合作期之后,司马懿与曹爽出现了矛盾。矛盾的核心在于人事制度。曹操时代搞的是唯才是举,只要对我曹操有用,人品出身统统无所谓。曹丕时代,采用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并行,政策向世家大族倾斜但寒门子弟也还有出头的机会。到了曹睿时代,世家大族已经发展成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对上威胁曹魏宗室,对下欺压寒门子弟。曹爽要拉拢寒门子弟一起削弱士族,平衡各阶层利益。而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不能不出来说话。&/p&&br&&p&有些书上说曹爽通过明升暗降的办法,让司马懿出任没有实权的太傅(帝王师)来达到架空司马懿的目的。可司马懿出任太傅之时就能推荐老同事蒋济接替他的太尉职位,出任太傅之后两次率军阻击吴国的进攻,在巡视屯田时他还提拔了邓艾,兴修水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军事、人事、农业、水利样样抓,这叫被架空?&/p&&br&&p&尽管有矛盾,司马懿与曹爽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事上有分歧但也没到不能共事的程度。而且,司马懿也清楚不能绝了寒门子弟上进的道路,提拔农民出身的邓艾就是最好的证据。虽然司马懿位高权重,但河内司马氏并不是世家领袖,当时世家大族的领袖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但随着曹爽的改革触动的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多,围绕在司马懿身边的势力也就逐渐庞大。曹爽感到了威胁,插手司马懿的命根子——帝国西线部队。&/p&&br&&p&双方矛盾升级,怎么办?虽然自己能遥控西线部队,但皇帝和御林军都在曹爽手中,能和他翻脸吗?&/p&&br&&b&司马懿装病第二季&/b&&p&68岁,司马懿借口老伴儿张春华去世,自己过于哀痛,不能上班,坚决要求退休。如果说这次装病也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实在是状司马之智而近妖。因为两年后他所发动的政变能够成功有太多无法算计的偶然因素。这次装病首先是为了自保,交出权力换一个平安。其次是投机,如果有机会搞事儿就搞,没机会就以太傅头衔退休,这辈子也不失为人生赢家。&/p&&br&&p&70岁,装出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让曹爽掉以轻心。趁曹爽和他四个担任御林军将领的弟弟出城祭拜魏明帝的高平陵绝好机会,司马懿以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为武力基础,加上一群老同事的影响力接管御林军,发动政变,得到太后诏书,罢黜曹爽。&/p&&br&&p&可皇帝还在曹爽掌控之中,曹爽一旦带着皇帝许昌,就能号召天下兵马勤王,那时只握有洛阳一座孤城的司马家族将以一隅敌全国。但曹爽及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洛阳城中,曹爽随时都有可能被手下为了保住老婆孩子而刺杀。带着皇帝去许昌,谈何容易啊?&/p&&br&&p&双方麻杆儿打狼,互相害怕。趁曹爽犹豫不决之际,司马懿反复赌咒发誓,表示只免去曹爽官职,以人格担保他的生命财产安全。曹爽经过一夜的思考,交出皇帝投降,准备以富豪的身份安度余生。他没想到司马懿根本就没有人格,何谈担保?曹爽对司马懿客气这么多年,司马懿对他可一点不客气,毫不犹豫地将曹爽一党全部夷三族(诛杀其父族、母族、妻族)。&/p&&br&&p&“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而为世人所熟知,演义中的曹爽是一个十足的酒囊饭袋,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司马懿逆袭,真是活该。很多读者也通过这个故事,得出了曹家真是没人了的结论。或许曹爽的确不值得同情,但司马懿食言而肥、滥杀无辜的卑劣品格也至此暴露无遗。&/p&&br&&p&也许一开始司马懿只是想扳倒曹爽,没有考虑扳倒曹爽之后怎么办。可曹爽死后,能够阻止司马懿野心膨胀的只剩下他一向不太当回事儿甚至压根就没有的节操了,而驱动他篡权的则是极具诱惑,至高无上的权力。&/p&&br&&p&在生命中最后的三年里,司马懿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地谋划着司马家族的千秋大业,最终成为了三国主要人物中唯一一个没有在《三国志》中列传的“晋宣帝”。&/p&&br&&p&在倡导忠君爱国的封建时代,对司马懿的评价无疑是负面的。同样是篡权夺位的代表人物,曹操自不必说了,就是名声遭透了的王莽,至少也还有着兼济天下的美好愿望。再看司马懿,他穷则独善其身,达还是独善其身。&/p&&br&&p&近年来,随着传统道德的淡化、厚黑学的传播,功利主义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拜起司马懿这个胜利者。&/p&&br&&p&那么问题来了,&b&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再崇拜仁义而是崇拜胜利者,那么我们与我们的岛国邻居、还、有、什、么、区、别?&/b&&/p&&br&&p&司马懿功成名就之日,即是他被酱缸文化染透之时。他所代表的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b&对于阴暗,不应站在道德的高度上鄙视,更不应跪在地上仰视,而是应该正视。因为唯有正视阴暗,才能正视光明,唯有正视阴暗,才能看透阴暗、唯有正视阴暗,我们才能保证我们是我们,而不是“他们”。&/b&&/p&&br&&b&晋景帝司马师&/b&&p&司马师,字子元(208-255),司马懿与张春华长子,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家族最辣手无情、最难以捉摸的人。&/p&&br&&b&早年经历&/b&&p&早年的司马师是一个愤青,与后来成为曹爽集团骨干的夏侯玄、何晏等官二代整天泡在一起开文化沙龙、品评人物、抨击朝政。在他们看来,堂堂大魏,居然到现在还没一统天下都是这帮掌权的老家伙无能。在这个小圈子里,司马师人望颇高,就连自恋狂何晏都说:“当今世上,能干大事儿的也就是司马子元啊。”&/p&&br&&p&魏明帝曹睿对这群官二代的行径忍无可忍,下令把他们统统免官为民,永不叙用。唯一幸免的是24岁的司马师,因为此时他的父亲司马懿是抵抗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p&&br&&p&公元234年,26岁的司马师毒杀了自己的原配夫人,出身于曹魏宗室的夏侯徽。&/p&&p&夏侯徽有着女性独有的智慧,司马师有事常常和她商量,夫妻感情很好,已经有了五个女儿。史书记载夏侯徽发觉了司马家对魏国不忠的迹象,因而被司马师灭口。那么夏侯徽被毒杀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对丈夫产生了疑心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分析一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p&&br&&p&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面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风险的司马懿依然保住了兵权,并且对曹魏西线部队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呈尾大不掉之势。这当中的机密运作,司马师不可能没有参与,也就难免被聪明的妻子察觉。&/p&&p&夏侯徽陷入了家国两难的矛盾,没等她做出抉择就被心狠手辣的丈夫灭口。读《晋书·景帝纪》至此,总是不寒而栗,倍感寒心。&/p&&br&&p&30岁左右,魏明帝曹睿驾崩前后,司马师升任散骑常侍(高级顾问),成为天子近臣。&/p&&br&&p&36岁,任中护军,掌握部分御林军。这一年的时代背景是曹爽要伐蜀,需要司马懿支持,并且需要司马昭随军。司马师在此时出任中护军显然是司马懿向曹爽开出的条件。待曹爽伐蜀失败回京,虽然保留了司马师中护军的职位,但把他的部下调走,司马师被架空成了光杆御林军将领。&/p&&br&&br&&b&茫茫黑夜&/b&&p&41岁,与父亲司马懿一起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此次政变的政治基础是司马懿及其老同事门的威望,最关键的武力基础是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这件事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曹魏帝国的首都洛阳,曹氏亲贵的眼皮底下,竟然有人能组织三千人的武装,没有人告密,也没有被察觉。如果说司马懿代表着人性阴暗的一面,拥有如此可怕的组织能力和保密能力的司马师就是一片茫茫的黑夜。&/p&&p&政变前夜,司马懿观察两个儿子,司马昭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觉,司马师却美美地打着呼噜。司马懿都不禁佩服,这孩子,心机真深啊。&/p&&br&&p&政变成功,司马师出任卫将军,掌管全部御林军。&/p&&br&&p&这一年被处死的曹爽一党中有不少与司马师交往甚密,在曹爽得势时没少帮他说话,司马师丝毫不念旧情,杀光他们全家。&/p&&br&&b&二次创业&/b&&br&&br&&p&43岁,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升任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p&&p&44岁,升任大将军。这一年吴国大帝孙权驾崩,有三位高级将领要求伐吴,分别献上三套方案供司马师选择。司马师难以决断,咨询很早以前就投靠司马氏的王牌谋士傅嘏。傅嘏对三套方案都不满意,劝司马师不要出兵。但司马师当时的处境是迫切需要建立威望,第一他的老爹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掌权名正言顺。而他司马师掌权只是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儿子。第二、不敢反抗司马懿的人不一定不敢反抗司马师,这当中有曹魏的忠臣,也有想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家,司马师必须保持威慑,摆在她面前的任务无异于二次创业。&/p&&br&&p&这一年十二月,司马师命司马昭率军与吴国太傅诸葛恪大战于东关,史称东关之战。吴将丁奉趁着天降大雪,率敢死队偷袭疏于防范的魏军。魏军四散奔逃,自相践踏,数万人阵亡。&/p&&p&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下司马师麻烦大了。但司马师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遇事向前的人,他免去了司马昭的爵位,把参战的军区司令员防区对调,稍示惩罚,虽然大家都知道司马师的小算盘,但这样的处置从台面上看确实光明正大,找不到反对他的借口。&/p&&br&&p&45岁,调兵遣将迎击诸葛恪。&/p&&br&&p&诸葛恪战败之后不思自省,迁怒于人,丧失人心,杀死他的竟然是在孙权临终前力挺他为辅政大臣的孙峻。同样是战败,诸葛恪反证了司马师的高明。&/p&&br&&b&强极则辱&/b&&p&46岁,破获傀儡皇帝曹芳欲以夏侯玄取代自己的政变计划。废曹芳,将最后的好友夏侯玄夷三族。&/p&&p&虽然废了傀儡皇帝,但篡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必须再立一个傀儡。司马师打算立曹操幼子,神童曹冲……的同母弟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坚决不同意。这位郭太后对皇帝和国家都没有什么责任心,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娘家的荣华富贵,一直与司马家合作愉快。但曹据是他的长辈,一旦立为皇帝,她作为侄媳怎么当太后?所以郭太后坚持要立晚辈,以聪明好学著称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郭太后难得提一回条件,而且合情合理,司马师也就答应了。&/p&&br&&p&立曹髦为帝是司马师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这个决定给司马家族留下了永远无法消弭的祸根。&/p&&p&47岁,不顾刚刚做完眼部手术的病体,亲自领兵迎战毌丘俭、文钦的叛军。司马师几乎是算无遗策,毌丘俭败亡,文钦逃亡吴国。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是文钦之子文鸯的神勇。在一个月不黑风不高的夜晚,文鸯率领少量精锐部队强袭司马师大营,勇不可挡、如入无人之境。司马师惊吓过度,创口流脓,眼睛震出眼眶。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剧痛,咬住被子,始终不发一声,终于没被文鸯找到他的所在。之后司马师痛彻心扉地活受罪了一段时日,最终活活疼死于许昌。&/p&&br&&p&限于史料不足,司马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从一个只知道耍嘴的愤青变成了职业阴谋家,谁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在司马家弱势时与曹爽一党保持着亲切友好的关系,谁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变出了战斗力惊人的三千死士。&/p&&br&&p&如果司马师能够像他的父亲那样长寿,他的成就是难以估量的,可他对妻子的辣手无情,对朋友的不仁不义却是连西晋史官都无法掩盖的污点。&/p&&br&&p&他执政的四年,总忙着打打杀杀,没有过上一天轻松愉快的日子。他拼搏了一辈子,成为三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却也是三国人物中死状最凄惨的一个。他死后,政治遗产全部由弟弟司马昭继承,过继来继承香火的儿子司马攸在司马炎长年累月的打压中抑郁而死。&/p&&br&&p&一生轰轰烈烈的司马师,究竟得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p&&br&&b&晋文帝司马昭&/b&&p&司马昭,字子上(211-265),司马懿与张春华次子,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家族运气最好、最不会撒谎的人。&/p&&br&&b&早年经历&/b&&p&28岁,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这倒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什么努力,仅仅是因为他的老爹是司马懿。&/p&&br&&p&29岁,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不久转任散骑常侍(高级顾问)。其实凭司马懿在曹魏帝国的身份地位,早就可以让儿子们出来做官。但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三十岁左右才出仕,这一点与司马家族上一代的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完全一致。难道年轻时专心多积累知识,三十而立再参与实践是司马家的宝贵经验?&/p&&br&&p&33岁,跟随大将军曹爽伐蜀,受司马懿指示搞破坏的司马昭天天嚷嚷着我们打不赢的!赶紧回家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曹爽兵败回京,将司马昭贬为议郎(中级顾问)。&/p&&br&&b&坐享其成&/b&&p&38岁,参与高平陵之变。司马昭在政变前一天晚上才得到消息,担心的整宿睡不着觉,其实他大可不必操心,这次政变的两处关键是忽悠曹爽和攻下司马门控制皇宫,他的父亲、大哥已经分担好了。具体到他的任务。只是看守太后的寝宫。事成,增加封邑一千户。&/p&&br&&p&这一年,蜀将姜维抓住魏国内乱的机会想来占点便宜,与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对峙,长期不能决出胜负。司马懿反而把姜维的进犯当做机会,将司马昭提拔为西线战区最高长官,坐镇长安。姜维害怕魏军增援,立刻退走。&/p&&br&&p&40岁,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没有儿子,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兄弟之间毫无芥蒂,没有爆发三国时代常见的夺位之争。&/p&&br&&p&41岁,司马昭率军伐吴失败,被削去新城乡侯爵位。不出半年就因击破小股羌人恢复了爵位。&/p&&br&&p&43岁,因参与废曹芳“有功”,进爵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两千户。&/p&&br&&p&44岁,在王牌谋士傅嘏的帮助下,顺利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p&&br&&b&独当一面&/b&&p&46岁,司马昭逼反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防后方不稳,挟持太后、皇帝御驾亲征。统率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吴国派文钦父子率军三万突破司马昭封锁进入寿春援助诸葛诞。&/p&&br&&p&47岁,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鸳带领部下投降司马昭。&/p&&br&&p&诸葛诞本寄希望于淮河涨水淹掉司马昭大军,不想竟遇少有的大旱之年,寿春城内粮食用尽再也无力抵抗。司马昭这才破城,斩诸葛诞,夷其三族。对于投降的吴国援军,许多人建议活埋,司马昭下令将他们送回吴国以彰显大国的气度。回京后,为笼络人心,给所有高干子弟升官。&/p&&br&&p&48岁,将对吴国作战的大军区分解成小军区。此举解除了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减少了对吴国的威胁。&/p&&br&&br&&b&路人皆知&/b&&p&49岁的司马昭,已经是内心世界路人皆知的磊落男子,他还没有篡位的原因在于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威望、能力都与父兄相去甚远。&/p&&br&&p&不堪忍受做提线木偶的傀儡皇帝曹髦在心腹面前将其总结出一句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准备发动宫廷政变。&/p&&br&&p&还好,曹髦所信赖的三个心腹,只有两个跑去向司马昭告密,说明这时有节操的大臣还没有死绝,所以曹髦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卖了。曹操的血脉在体内复苏,曹髦率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亲自讨伐司马昭,仗着天子的身份,一开始倒也所向披靡,因为聪明人都知道与皇帝动手的后果。可不知深浅的蠢蛋总是有的,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忽悠下,太子舍人成济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了个透明窟窿。当众弑君的恶劣影响就此与司马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p&&br&&p&司马昭想知道朝中的意见,询问陈群的儿子,颍川陈氏掌门人陈泰。陈泰提出必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宁可与颍川陈氏决裂也舍不得杀贾充,只是将成济夷三族。读史至此,倒也有些感动。但司马昭紧接着就杀死了唯一没有背叛曹髦的王经,逼着太后将曹髦追贬为庶人,另立老实听话的曹奂为帝。&/p&&br&&p&为了给这次事变定性,司马昭上书太后说:&b&已故的高贵乡公带着人提着刀冲向我家,我怕双方打起来,命令手下不要伤害任何人,违令者军法从事。成济却不听命令,伤害了高贵乡公。我知道作臣子的一定要有节操,到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那就得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次意外发生的太突然了,我就想啊,在家老实呆着,听候发落好了。可是我又一想啊,这次变故不光是针对我啊,主要目的是谋害太后!颠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我作为国家的重臣,安邦定国义不容辞啊,即便如此,我还是下了好几次命令,不准靠近高贵乡公的车驾,谁曾想成济这家伙竟然不听我的,以至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得到消息以后,我悲哀痛恨哦,我五内俱焚啊!杀了成济都不解恨,一定要杀他全家呀!&/b&&/p&&br&&p&编瞎话也就罢了,还编的这么没有水平……&/p&&p&51岁,司马昭杀害了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曹操的曾孙女婿嵇康,致使广陵散绝。掀起了对文化迫害的高潮,知识分子不敢谈论时事政治,渐渐以说了半天什么都没说为荣。&/p&&br&&b&奈何命好&/b&&p&52岁,司马昭得到了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消息:蜀汉灭亡了。&/p&&p&《晋书·景帝纪》记载了在司马昭在攻蜀之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派头儿,这份记载就像司马昭之前的自白一样是一次漏洞百出的扯谎。&/p&&p&不世出的军事奇才邓艾甘冒奇险,从山岭翻滚而下,偷渡阴平小路,这是司马昭安排的?&/p&&p&邓艾在绵竹以少胜多完爆诸葛瞻,这也是司马昭能预见到的?&/p&&p&蜀汉后主刘禅在坐拥坚城成都,兵力对比还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这也是你司马昭算计好的?&/p&&p&手下给力,敌人放水,极其意外的胜利而已。这要是都在司马昭预料之中,他怎么不去征服世界?&/p&&p&可司马昭占据着领导的优势,手下的功劳都是他的功劳,时也?命也?能力不足,奈何命好。&/p&&br&&p&53岁,坐拥灭蜀之功的司马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是相国、晋王、加九锡,具备了篡位的一切条件,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p&&br&&p&54岁,正准备开国称帝的晋王司马昭突然中风,猝死。&/p&&p&仗着有一个强悍、无子又短命的哥哥,司马昭轻易接掌了巨大的权力,当然他也没有玩忽职守,一直都很努力,但他的成功,实在是偶然因素颇多。&br&&/p&&br&&p&再看看他干的不太成功的几件事儿。&/p&&p&1.大肆提拔世家子弟,在司马昭之前士族与寒门的平衡已经打破,经过司马昭十年的管理,寒门被士族碾压,除了拼了性命去立军功,再无出头之日。&/p&&br&&p&2.曹髦被弑,司马昭没能防范于未然,事发后处置更是非常不得当。本来可以活捉曹髦大事化小,却搞成了公开弑君这么骇人听闻的事情。&/p&&br&&p&3.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要么坚定立司马攸要么就说准了立司马炎,他却是一开始想立次子,被手下一劝又改主意立长子,导致司马家族几代以来和睦团结、兄友弟恭的局面一去不复返。&/p&&br&&b&晋武帝司马炎&/b&&br&&br&&p&司马炎,字安世(236-290),三国最终的胜利者,西晋开国皇帝。司马家族最有权势的人,&/p&&p&29岁被封为晋王太子。不久司马昭猝死,司马炎继承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p&&p&30岁,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开国称帝。封生母王元姬为太后、杨艳为皇后、分封宗室为王。&/p&&p&司马炎吸取曹魏教训,也为了笼络宗室,弥补威望不足的问题,对宗室诸王授予兵权。&/p&&br&&b&相煎何急&/b&&p&31岁,立司马衷为太子。此时的司马衷已经表现出智力低下的一面,宗室诸王和开国功臣们普遍希望立司马攸为皇太弟。司马炎当然不干,他也想过立另一个儿子司马柬,但是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皇后杨艳。&/p&&br&&p&杨艳生有三子,长子司马轨夭折,次子司马衷,三子司马柬,按说立司马柬做太子对她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母亲的天性总是更偏向于有缺陷的孩子。司马炎非常宠爱他的妻子,但这只是感情因素。&/p&&br&&p&第二个障碍才是不可逾越的:司马炎能够接班就因为他是长子。论资格,论人望都不如弟弟司马攸。如果司马炎废长立幼,就等于抽自己嘴巴,撼动自己统治基础。所以司马炎只好以儿子还小,还来得及补救智商为由,硬是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p&&br&&p&32岁,皇太后王元姬临终,流着泪对司马炎说:“你弟弟性子急,而你这作哥哥的又不慈爱。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担心你容不下他,因此嘱咐你,你不要忘记我说的话。&/p&&p&临终的母亲唯独嘱咐这么一件事,足可见司马炎对弟弟怎么样了。&/p&&p&母亲的遗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