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没了东三省一下子变没了 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我国今年大部分地区雷电频发,已造成多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雷电发生时常常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根据卫星统计,全球每分钟约发生300次左右的闪击,其中云闪和地闪之比在中纬度约为2.5:1,一次雷电产生的巨大声波,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使空气变得洁净起来,有利于我们的健康.雷电还能产生臭氧,我们都知道臭氧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可以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得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另外雷电还能振松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一次闪电产生的能量非常大,就是一个中等程度的闪击,耗散的功率也有1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如果这些雷电活动一旦对大地产生放电,便会引起巨大的热效应、电效应和机械力,而造成破坏和灾难.若每次闪电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10-3s,电流约为2×104A,电压约为1×108V.试问:
(1)雷电发生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为了防止雷电引起的灾害,请你提出两条防雷措施.
(3)虽然雷电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有利的一面,请举出两例.
(4)每次闪电释放的能量约为多少焦?
(1)光在空气的速度大约3×108m/s,而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为340m/s,故在发生闪电时,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
(2)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荷,有的带负电荷,当带有正负电荷的云朵相遇时,就会释放出大量能量,从而产生雷电,释放的大量能量会使空气振动,也会有电流经过,从而对人类带来危害.为了防止这些能量对人类的伤害,因此把这些能量转移走或避开的角度分析.
(3)虽然雷电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有利的一面,从雷电对空气、大地及雷电产生的臭氧的方面来分析.
(4)已知闪电的电流、电压和持续时间,根据公式W=UIt可求每次闪电释放的能量.
解:(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根据传播速度表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那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发生雷暴天气时,为了预防雷电引起的灾害,从避开雷电为入手点,预防措施有:
①高大建筑物要安装避雷针;
②雷雨天不能接打手机;
③雷雨天不能在空旷的地上行走;
④雷雨天不能在树下避雨.
(3)发生雷暴天气时,雷电对空气、大地及雷电产生的臭氧来分析,有利的有:
①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使空气变得洁净起来,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②雷电还能产生臭氧,可以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得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③雷电还能振松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④一次雷电释放的能量很大,如果能加以利用,会成为新的能源.
(4)W=UIt=1×108V×2×104A×1×10-3s=2×109&J,
答:每次闪电释放的能量约为2×109&J.股票/基金&
中国经济若硬着陆 将会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影响
作者:瑞银
  虽然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在未来一年内大幅去杠杆或经济硬着陆,但市场仍担忧这一风险情形对世界其他经济体、尤其是的冲击。我们认为贸易、金融联系以及金融市场传染将是中国经济影响其他经济体的三大主要渠道。出口国以及与中国有着广泛贸易和经济联系的亚洲经济体可能会受到最大影响,而金融联系造成的影响可能会集中于香港和新加坡。金融市场传导和蔓延的影响很难预测和量化,且其影响范围可能并不限于那些通常最易遭受冲击的、具有双赤字和高杠杆率的经济体。
  近期,投资者对中国和新兴市场担忧加剧。中国最近的经济指标有些疲软,但市场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可能面临一场“危机”:无序的去杠杆、经济大幅放缓(硬着陆),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类似的担忧并非最近才有,此前一直因有关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高杠杆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担忧而存在。最近,在市场对整个新兴市场的担忧不断升温的背景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缩和影子信贷市场的兑付问题引发了市场对中国经济新的担忧(不过在1月信贷强劲增长后,类似的担忧可能会在近期缓和)。
  尽管存在着众多结构问题,我们并不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会“硬着陆”或发生系统性危机。我们的基准预测是出口将有所改善、消费将开始复苏,这些好转将抵消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从而推动今年GDP增长7.8%左右。我们预计信贷增速将放缓、但仍足以支撑7.5%以上的增长,因为经济部门中将会放缓的是更依赖于信贷的政府基础设施支出、而复苏中的出口和消费部门对信贷的依赖度相对较小。我们维持之前的判断,即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抑制杠杆率攀升步伐、且影子信贷违约风险正在上升的背景下,流动性和信贷波动是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如果我们错了呢?如果重大的信贷风险事件引发经济急剧去杠杆化,抑或出现严重政策失误或外部冲击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去杠杆可能加速、经济增长可能大幅减速,即出现硬着陆。这种情况将会给全球其他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将会通过什么途径,哪个经济体又会面临最大的风险呢?
  2010年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其经济大幅减速或快速去杠杆化势必将影响到其他所有国家和市场。贸易联系、金融联系,以及金融市场传导和蔓延将会是三个主要影响全球市场的渠道。
  由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贸易联系可能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途径。相比之下,中国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金融联系还远没有这么广泛,并且可能仅限于区域金融中心、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因此,与中国有着广泛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和亚洲经济体受到的影响可能最大,而通过金融联系产生的影响则可能会集中于香港和新加坡。金融市场传导和蔓延的影响则很难预测和量化,并且其影响范围可能不限于那些通常最易遭受冲击的、具有双赤字和高杠杆率的经济体。
  贸易联系
  图1 列出了对中国大量出口的经济体。显然,与中国相邻的经济体和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联系最为密切,包括蒙古、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大宗商品出口国。此处我们不考虑同样和中国有着大量贸易往来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因为石油市场更深、流动性更强,而且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相比,中国在石油市场的重要性较小(图2)。总体来说,欧洲和与中国的直接出口联系较少。
图片1: 各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
  当然,对华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也许并不能真正体现一国受中国影响的程度,因为中国的出口中几乎有一半都是加工贸易出口、而中国的进口产品中有40%以上都是将用于再出口的加工贸易部件。部分亚洲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可能只是组装后被再用于出口,因此他们对中国的出口其实是对最终产品进口国(通常是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图3显示了我们基于对华出口产品类型调整后的各经济体对中国国内需求的敞口估算。蒙古仍然位列第一,但为了更好地评估其他经济体的敞口,我们暂时将其排除在外。台湾地区、韩国、东南亚和较小的大宗商品出口国位居前列,而投资品出口国(如和日本)、较大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如和瑞士)位居中游。美国和欧盟国家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敞口普遍相对较低。
  尽管香港没有位列其中,但中国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国际性贸易和金融中心,香港的大多数贸易和金融服务都与内地相关。此外,内地访客占到访香港游客的比例接近80%,并占总零售的30%。
图片2: 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消费中的重要性
图片3: 瑞银估算的各经济体对中国国内需求的敞口
  金融联系
  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仍然面临着诸多管制,因此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联系远不如贸易联系紧密。大多数外资银行对中国的信贷及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头寸都相对有限,而的海外活动规模也不算大。国际清算银行(BIS)截至2013年三季度的显示,(向BIS报告数据的)外资银行对中国实体的总债权为1万亿美元,其中约8000亿美元为外币头寸,剩余部分则是对在岸中国实体的人民币头寸。这8000亿美元相对中国银行业的国内信贷规模(占比&6%)或中国的外汇储备(占比约20%)而言并不算大。
  坏消息是对中国实体的外币头寸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也有一些在台湾地区(见图4),并且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增加。好消息则是大部分头寸是贸易融资以及对中资银行的同业拆借,并非直接投向国内企业或建设热潮,这应该能降低中国经济硬着陆对这些银行的影响程度。图5显示了BIS所统计银行(应该主要包括香港和新加坡的银行)对中国外汇贷款按借款人的细分情况。
图片4: 对华债权占其银行资产的比重
图片5: 海外对中国外汇贷款的构成
  近几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出现快速增长,但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少数资源丰富的中亚和非洲国家,以及香港。对其他国家的投资相对其经济规模则普遍较小。
  中国国内存在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收缩、推高收益率。不过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不太可能会对地区或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市场传染
  除了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一旦中国出现经济硬着陆,还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传染对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产生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市场传染的影响很难预测和量化,并且其影响范围可能不限于那些通常来说最易受冲击、具有双赤字和高杠杆率的经济体。
  例如,1997年7月的危机中,和最先出币贬值,之后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快速席卷东南亚和韩国,所引发的资产市场抛售和货币贬值远超预期 (图6)。那些危机前原本经济基本面良好的经济体也受到波及。次年,和巴西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同样传染至其他地区的经济和货币(图7-8)。
  当前与1990年代末相比,由于大多数新兴市场汇率机制更加灵活、外汇储备规模更大、以外币计价的债务规模更小,脆弱性有所降低。至少市场传染的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而由货币贬值造成的市场传染的影响也可能更小。
  不过,中国的经济规模远大于1990年代末陷入危机的诸多国家,而且近些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大得多。此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全球主要推出多轮量化宽松政策,部分新兴经济体信贷大幅扩张,另一种失衡可能已经出现。在美联储削减QE的背景下,市场对新兴市场的担忧也已有所升温。
  在资本流动方向出现较大变化的背景下,过去几年曾出现短期大量资本流入的国家脆弱性尤为显著。在亚洲,这些国家包括、印尼和泰国,不过去年5月以来这些国家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图9)。
图片6: 1990年代末金融危机中的市场传染
图片7: 年亚洲主要货币汇率变动
图片8: 年新兴市场主要货币汇率变动
图片9: 由于过去几年有大量资本流入,印度、印尼和泰国的脆弱性较高
  如图10所示,很多新兴经济体都存在着经济失衡的情况――那些信贷增速较快(信贷占GDP比重增长较高)、且经常项目赤字规模较大的国家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和被其他市场传染。从这个角度来看,蒙古信贷增速非常高、且经常账户赤字规模庞大,可能会是最易受到冲击的国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经济体的脆弱性,即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国内信贷增长对国外融资的依赖程度,前者可以用银行体系的贷存比来衡量(图11)。经济危机之后,虽然有些国家的信贷出现了紧缩或者并没有明显扩张,但它们仍可能会存在流动性问题、贷存比高企(例如哈萨克斯坦)。图11中,蒙古再次成为脆弱性最高的国家之一,另外和亚美尼亚在上述两种评估方法中也均属于易受冲击的国家。
  尽管上述分析可能会很有帮助,不过历史经验表明市场传染性很可能无法预测,特别是在市场信心动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中国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投资和银行活动的联系进行跟踪和分析,进而评估中国经济硬着陆对他们的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赤字、大宗商品价格、汇率以及债券收益率的影响。不过,如果中国出现严重问题,很可能会使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信心普遍丧失,从而造成各种资产和市场的风险溢价均出现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中国直接联系较少、或此前经济基本面相对较好的国家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图片10:易受到外部冲击和被其他市场传染的经济体
图片11: 以银行体系流动性和经常项目平衡衡量的经济体脆弱性
02/19 09:4002/10 19:05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习题详情
24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7.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一个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材料三&广岛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二卷请回答①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②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①观点:战略轰炸;美国海军的优势;苏联红军的对日作战;多种因素的综合;日本经济上的弱点;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投放原子弹。&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高二历史期中测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题为综合评价类,主要考查对史料的概括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按论述层次进行提炼。第二问必须先有一个综合概括,然后逐条分析其不足之处。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一个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材料三广岛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二卷请回答①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②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一个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材料三广岛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二卷请回答①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②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中国移动标示没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