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孩子网游 隐藏职业上隐

IPAD的故事----如何管理孩子的网游
& 《妈妈,请这样爱我》已经正式出版,下面的文章是摘取其中的一篇。因为最近很多家长向林老师咨询孩子痴迷于ipad应该怎么办?所以把原版的文章放在博客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IPAD&的故事----如何管理孩子的网游
一天,小乐妈来找我,跟我说起小乐最近玩IPAD很痴迷的事情,问我该怎么办?小乐妈妈是系统参加过花径的初级父母课程培训的,所以,我就没有给她答案,让她自己去复习听课笔记,自己去找到答案。我跟她说,答案早就给你们了,其实你们也都知道,只是还是有点依赖心理,是不是?小乐妈笑了,说林老师我知道了。我让她整个过程给我写篇简单的心得记录,她同意了。
下面是一个月后,小乐妈妈交给我的的关于IPAD的简单的心得记录:
一个多月前,小乐舅舅送了他一个IPAD,说是送给他学习用的,但是我看到的是孩子基本玩的都是里面的游戏,而且在短短几周之内把什么愤怒小鸟和僵尸都打通了。
当时,我和老公很担心,很想去限制孩子,想给他定个规矩什么的。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做不大妥当,毕竟,林老师两天的父母初级课程也不是白上的。但我心里还是有点没底,就去找林老师,果不出其然,林老师让我自己好好复习功课,好好反省。
回来就翻笔记,做反省,想通了很多,具体的理论和技巧,林老师其实也早就告诉了我们,但是,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林老师的这句话:
和心对话,和自己的心对话,和孩子的心对话。
也就是林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关键是:
心和心在一起。
合上笔记,我就问自己,先跟自己的心沟通:
IPAD好玩吗?
如果换做是我,会去玩吗?
我也会,经常趁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玩。
那么上瘾了吗?
什么时候特别想玩?
有人跟我抢着玩的时候特别想玩。
那么,对孩子的担心是什么?
是怕它上瘾伤身体。
但是孩子真的所有时间都在玩IPAD吗?
没有,他还是要我给他每天讲故事,要我经常带他出去户外玩。
沟通到这里,我知道,我不担心了,我相信,孩子和我一样,对新事物的的感受是一时新鲜而已。
我理解孩子了,我就放下了,纠结没有了,家庭气氛也就重新好起来了。
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吧,真的好神奇。
接下来,没有了纠结,我就能很自然很平静地看着孩子玩IPAD,并不给他任何限制,最多看他玩的时间长了,提醒他暂停一下,让眼睛休息休息。这样的时候也很少很少,我发现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会自行调节,生命真是很神奇啊。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不光光是玩游戏了,他发现,这个IPAD还有很多用处,可以听故事、听音乐、画画、做智力题等等,除了游戏,他开始接触别的了。
忽然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我发现今天一天孩子都没有玩IPAD,看来这东西对他来说,已经渐渐地可有可无了。
最近的情况是,孩子经常把IPAD随手放在一边,好几天都想不起来玩了,有时甚至是我想玩了,他才会探身和我一起玩玩。
到现在,他经常自己也找不到IPAD放哪里了,也不想去找,因为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太多了。
另外,我发现,他和幼儿园那些迷电子游戏的孩子们,也可以随时接过话题来聊关于游戏中的很多人物,他的交际面广了不少。
我发现,林老师说的没错,很多时候,他玩电子游戏是为了能:
挑战自己,满足成就感,并且,满足伙伴间人际交往所需,更重要的是,他不用通过抢夺IPAD游戏权利来战胜父母。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孩子就这样自然健康地长大了。
我想,这是不是我理解的,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呢?
多少家庭在为孩子的游戏上瘾而烦恼,但是,他们却经常只往外找原因,只往外找方法,而不往内看,不往内走。其实,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多关注内在的心灵,和心在一起,一切会变得简单而自然。我很庆幸我能接触到花径,能认识林老师。
谢谢您,林老师。
这篇心得写得很好,会帮助到很多伙伴,在此我也代表大家谢谢她。
花径寄语:
有很多伙伴问我如何看待和管理孩子的“网游”,每家情况不一样,我的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管”,还是“不管”,还是“怎么管”,都不是根本的重点。
那么,根本的重点是什么?希望这个故事和这篇寄语,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到教育的真正的重点,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无分别的爱”,理解花径的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理念。
还是从花径最基本的理念体系来入手吧。
花径强调要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什么是满足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方式,那就是花径强调的“无分别的爱”,其实,说她是“方式”,是有问题的,应该说是“态度”更为贴切。
无分别的爱强调什么呢?
第一步:无分别的爱,强调孩子的所有的思想、行为、态度、感受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健康的,都是好的,无分别。当然,这是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的,也就是说,是成人必须放下自己的自我,才能感受和认识到这一点的。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
这一步,叫作“无分别”。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接纳和帮助孩子。
这一步,叫作:“爱”
合起来,就叫做“无分别的爱”。
有伙伴可能会担心,孩子所有的思想、行为、态度、感受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健康的,是不是就不需要我们的干预了?是不是就不需要教育了?
自然不是。
这个问题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个问题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
教育最关键的,到底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
第一步,强调的是心态心态心态!
第二步,强调的是方法方法方法!
花径强调第一步,强调心态,当你真正做到了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接纳和帮助孩子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努力的,是第一步,是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教育的99%的重点,在这里。做到了这一步(第一步),第二步自然而然就会做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一步,而不是第二步啊。反过来,当我们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第一步),即使方法(第二步)是对的,但是,当我们和孩子的心不在一起,作用也不会特别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适得其反。各位啊,教育真正的智慧和艺术,教育真正的核心,教育真正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一步啊。第一步有了,第二步自然就有了。反过来,只是追求第二步,只怕会事倍功半,动辄得咎,乃至适得其反啊。
怎么才能做到这第一步,做到真正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就是花径强调的:
和心在一起,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也就是说,花径强调:心在哪里,比方法在哪里,重要百倍。
打个生活中的比方而言,最近《甄懷传》很热火,看看皇宫里面的人,每一个说的话都无比正确,方法看起来也有理有据,但是,她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呢?她们的爱真的有吗?她们的安全感满足吗?
同样,办公室政治?外交部发言人发言?传统的大道理的说教?现代的冠冕堂皇的教育
我想,不用多举例,我只想说:
真正的人际相处,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安全感的满足,在于心,在于第一步,而不在于具体的语言和方法,不在于第二步啊。
心到了,方法自然就到了。
真正的方法是什么?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小动作、一个放松的姿态乃至一个批评、一个提醒、一个不满、一个严肃统统都是方法,概无分别。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那么,怎么管理孩子的游戏呢?当我们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当孩子需要接纳和帮助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小动作、一个放松的姿态一切就OK了。当孩子需要限制和配合(同样也是“接纳和帮助”,只是“接纳和帮助”&的另外一种形式而已)时,一个批评、一个提醒、一个不满、一个严肃一句坚定而温柔的语言,一切就OK了。
为什么会这样神奇?
因为,当我们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彼此之间会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彼此之间的心门是敞开着的,彼此之间能认同和接受对方的善意及举措所以,一切就是这样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很多时候,根本无需规则,更无需情绪介入。
奇怪的是,这样的养育氛围的家庭,孩子对游戏的迷恋却更容易过去。
现在,就要来说说(网络)游戏了。
现实的游戏也好,网络的游戏也好,都能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建议大家的分别心不要太大。孩子通过网络游戏,怎么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呢?
1、&挑战自己,满足成就感。
2、&满足伙伴间人际交往所需。
3、&通过抢夺游戏权利来战胜父母。
这三个原因,都非常重要,在我个人看来,是孩子玩网游上瘾的三个最核心的原因。
那么,也就很清楚了,为什么在“无分别的爱”的家庭中,孩子对游戏的沉迷,会少得多,会很容易过去?
1、&首先,因为父母的心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孩子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好玩的事情,到处都是成功,都是爱、自由和满足,安全感(成就感)满足很充分。故此,不必执着网游。
2、&同样,因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充分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她的心量很大,和伙伴们之间的人际交往的渠道和方式亦很多。同样,由于父母的支持永远在,她也无需过多依赖伙伴的支持系统。故此,不必执着网游。
3、&在“无分别的爱”的教育中,孩子总是赢家(当然,父母也是赢家),故此,她无需去玩“战胜父母”的游戏。故此,不必执着网游。
所以,对生长在“无分别的爱”的教育环境中的孩子而言,网络游戏只是普天下无数好玩的事物中的一个,它跟出去吃饭、出去旅游、去小朋友家玩、去姥姥家、去游乐园这些好玩的事情是完全一样,是完全同一个性质完全平等的啊。所以,当游戏符合孩子的胃口,孩子自然会喜欢玩,但并不会上瘾。就像孩子爱去姥姥家,但并不意味着就不爱回自己家,就是这个意思啊。对他来说,游戏只是人世间美好的千万种事物中的一种,何来上瘾之说呢?!
反过来呢?当现实生活的限制太多,当现实生活的乐趣太少,当现实生活太无聊,太压抑,也就是说,当孩子生活在严重的“有分别的爱”的环境中,网络游戏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的时候,你想要孩子不上瘾,那也难得很那!
1、&首先,因为父母总是不尊重、不理解和不信任孩子,给孩子的否定和压力过多,也就是说,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孩子得到的安全感(成就感)严重不足,孩子就会去网络世界寻找满足。故此,必然执着网游。
2、&同样,因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充分地不尊重、不理解和不信任,她的心量很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会特别受小伙伴欢迎。同样,由于父母的缺位,小伙伴对她来说尤为重要,所以,她急切需要通过网游的话题来加入朋友圈,来获得伙伴的支持和认同。故此,必然执着网游。
3、&在“有分别的爱”的教育环境中,孩子经常输(当然,父母也是100%的输家),她迫切需要“赢”来满足自己,她需要大量去玩“战胜父母”的游戏。故此,必然执着网游。
来做个简单总结:
当家庭教育是“无分别的爱”,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满足很充分,网络游戏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事物,是千万件可以满足孩子安全感的事物中的普通一件,根本无需紧张之。
当家庭教育是“有分别的爱”,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满足很缺乏,网络游戏的地位就会大幅提高,往往会成为孩子的精神伴侣,孩子就必然会依赖上网络游戏。这个时候,你对网络游戏紧张,同样没有用。因为,根源不是在网游啊。并且,你要小心,你越紧张,就越是在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就越会增加他对网游的依赖啊。
所以,网游从来都不是问题啊。
所以,真正的关键,真正的问题,是在哪里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这里从头到尾,没有对网游本身的批评,花径认为,批评网游,价值和意义不大,反而很容易导致大家往外找原因,而不找自身的原因。反过来,当我们向内看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做好,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放正,我们会更多地看到游戏的积极的一面,它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它和世间万物,是完全平等无别的啊。奇妙的是,你越这样看世界,你看到的这个世界的积极的一面就越多,你得到的积极的结果就越多。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上面的三个原因中,我想,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对很多家庭而言是会比较困惑、比较难理解的。其实,本书在多个故事中,都讲到了这第三点。
当您家里的规则过多,当您对孩子的限制过多(当然,您一定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当您在日常生活中,您总是让您的孩子“输”(通过所谓讲道理、定规则、唠叨、批评、指责、威胁、愤怒、情绪乃至辅助武力)的话,那么,孩子看似是在玩网络游戏,其实,孩子真正玩的,是什么游戏呢?
有一次,我带女儿看病去,一个7、8岁的孩子在玩IPAD,玩得不亦乐乎,妈妈在旁边不停地嚷“别玩了,别玩了,别玩了”,孩子也不理会。等病看完要走了(她们在等亲戚家孩子看病,等了大概1个多小时,也就是说,这孩子玩IPAD玩了1个多小时了),妈妈二话不说,一把抢过孩子手中的IPAD就走。我就盯住这个孩子看,想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
你们猜,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这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没有一点不高兴的反应!反而是非常平静自然地跟着妈妈就走了。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反应)?!
如果孩子是对游戏很上瘾,正过关呢,被妈妈这样一把抢走,孩子会没有反应?!
我想,也许只有一个解释,是更为合理的:
就是,这个孩子,玩的是“抢IPAD”的游戏,他已经赢了1个多小时了,差不多了,也够了,所以,游戏结束,就结束吧。
所以,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
各位啊,玩的是“战胜父母”的游戏啊!
如果还是难以理解,就问问我们自己,我们有多少行为,又是玩的“战胜父母”的游戏啊?
比方,什么出人头地,什么光宗耀祖,什么我必须必须如何,什么我要怎样怎样问问我们自己:
我们有多少想干的事情,我们有多少不想干的事情,都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战胜父母”的渴望啊。
人世间这样的事情,那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问题是,我们又何尝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又何尝了解这一点啊。
因为,我们很少跟自己的心作深入的沟通,故此,我们对自己的真实的心灵世界,一无所知。同样,我们很少去跟孩子的心作深入的沟通,故此,我们对孩子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同样所知甚少。
而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却是需要我们,和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作经常性的深入的沟通的啊。
显然,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努力,选错了方向。
我想跟大家说的是,生命真正的努力,到底是什么?
生命真正的努力,是要学会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是要学会,时时刻刻,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给予孩子以充分的安全感的满足啊。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然要先放下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安和欲望,放下自己的庞大的自我啊。而要放下自己的庞大的自我,就必须学会,和自己的心,时时刻刻在一起啊。
这才是“无分别的爱”的真义啊。
当此时,当我们真正放下自我,当我们真正做到“无分别的爱”,我们又何必去限制孩子的游戏呢?!游戏就跟看电影、吃好吃的、去外面玩、去姥姥家、去游乐园一样,是人世间无数好玩的事情的其中一种,仅此而已。管它干嘛?那根本就不需要你费劲费神!
就像在我的家,在花径很多伙伴的家庭,游戏实在没有什么可管可说的,规则也是很多时候,没有丝毫价值和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是无需管理的,真正需要我们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啊,是我们狂野的、纷乱的、纠结的、恐惧的、不安的、焦虑的、庞大的自我心啊。
反过来,伙伴们,当我们没有这样去努力,这样从心入手来严格要求自己----从彼此的心在哪里入手,从努力理解孩子入手,从学习“尊重、理解和信任”入手,从放下自己的自我入手,从每一个眼神、表情、姿态对孩子的接纳和满足入手,从时时刻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动作都在给孩子以安全感的满足入手,而只是为了省劲学着“无分别的爱”的外在的所谓的“不管”,那就是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
就像芭学园说: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芭学园。而很多父母以为放松就是什么都不管就是放纵,这自然又是大错特错矣。
真正的教育,是严格要求自己啊,是管自己,是严格要求自己放下自我,理解人性,处处尊重、理解、信任孩子,时时给予孩子以安全感的满足啊,而不是总是去“管教”别人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努力,选错了方向啊。
怎么办?!
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如果,你意识到之前给孩子的安全感很不够(问题是:又有多少伙伴会意识到这一点会承认这一点呢?我的经验是:很少很少,很难很难),如果,你决定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你决定和孩子的心在一起,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和孩子来共同成长,一步一步来,对孩子的放开一步一步来,对自己的严格也是一步一步来,如此最好。
但问题是:当你之前对孩子的限制和要求过多,当你开始放手的时候,因为孩子对你的不信任,孩子生怕失去来之不易的权利和机会,孩子会变本加厉,生活看上去就会一团糟,你能接纳吗?
我的经验是:随着孩子越大,会越难以收拾。
更重要的是,当生活暂时看上去一团糟的时候,你的心,还在哪里吗?当周围所有的人都反对你的时候,你的心,还在哪里吗?不要说所有人,家里有一个人反对,你的心,还会在哪里吗?
所以,怎么办?!真是不容易啊!
太难!太难!太难!
但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我想,我们还是会努力的,就像很多伙伴,来花径以后,开始改变之后,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是,都过来了。
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心量、力量、智慧,以及家庭和学校及其他重要环境的氛围和状态,来自行把握这节奏和进程。建议大家不要“一步放开”,尤其是虽然你的心到了,但是周边有很多杂音(来自家庭或学校的不同意见)的时候,慢慢来,这样会减少阻力的。在花径的经验中,有伙伴一步到位放开成功的,但都是环境阻力不大并且是信念特别坚定的,对于环境阻力大的,或者内心信念不是特别坚定和强大的伙伴,就慢慢来,控制好节奏和进程,允许孩子、自己和他人,一起慢慢改变,慢慢成长。
因为,无分别的爱,自然包括给:你自己,以及,反对你的人。
不过,这个真是不容易啊!
自然,当你的心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更需要谨慎了。比方说,你还是将信将疑,并且,怀疑的成分还是多很多,然后,你决定放开,但是每次你看孩子玩IPAD的眼神,都像是要“杀”了他,充满焦虑和不安。那么,孩子就会知道,这玩IPAD的机会太来之不易了,不定一会就没有了,孩子就会疯狂“珍惜”这个机会,就会“天下大乱”。也就是说,你只是表面放开了IPAD,而没有放开你的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另外,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的限制以及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孩子的情况还是很多的话,你就一定要注意了,你要做的功课,绝对不止是IPAD啊,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啊。
关键是:放“心”,全面放“心”,全面放开“心的限制”,而不仅仅是放“外在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放“游戏”啊。
如果需要帮助,请向你身边的花径人求助吧,她们会非常乐意支持到您。
另外,请大家务必要详阅《皈心书》和《安心书》。《花径的故事》系列书籍,一定要和《皈心书》、《安心书》结合起来阅读,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之,才能逐步做到之。因为,《皈心书》和《安心书》严谨、周详、系统地阐释了花径的理念。所以,要真正理解花径的理念,必须详阅《人学三部曲》。而这本《花径的故事》的价值,则是专注解决幼儿领域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实际的案例,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花径的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理念。故此,请务必结合起来阅读,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花径教育的全貌,更好地掌握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的智慧。
伙伴们,关于网游的话题,就说到这里。
最后,提醒大家三点:
第一:把“网游”改一下名字,改成“零食”、“饮食”、“电视”、“脏话”、“胆小”、“暴力”、“情绪”、“沟通”、“人际合作”改成任何一个你所担心的孩子的现象的名词,本篇的原则和方法都是同样适用的。也就是说,如何管理“网游”,跟如何管理“零食”、“饮食”、“电视”、“脏话”、“胆小”、“暴力”、“情绪”、“沟通”、“人际合作”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花径的生命教育理念和生命成长理念,是超越现象限制的。因为,她只讲人性不易的法则,只讲生命根本的智慧。
第二:进一步而言,花径的生命教育理念和生命成长理念,是超越年龄限制的。不管您的孩子是多大,不管故事中的孩子的年龄与您的孩子的年龄是否相当,花径所阐释的教育和成长的智慧与法则,都是同样适用的。所以,请不要在意外在的孩子的年龄的差异,但请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思索感悟,那么,这本《花径的故事》一定会有效帮助到您,明悟教育和成长之道。
第三点:更进一步,花径的生命教育理念和生命成长理念,是超越身份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您在阅读的时候,愿意有意识地把主语、把爱的对象从孩子改为“老公”、“老婆”、&“媳妇”、&“婆婆”、“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敌人”、“仇人”则一定会帮助您通透地明悟人性,明悟人生,明悟成人之道。
这才是花径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的终极之果啊。
伙伴们,当我们走上心灵成长之路,当我们的心越来越通透高远,有一天,我们自会明悟:
这世上,哪里有什么所谓的教育,哪里有什么所谓的教育的问题啊。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好好地,守护住自己的心灵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信息加载中...
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商业转载请联系QQ6078457,否则必究在我把小容小韬培养成游戏高手后,(详见《奶爸培养孩子成电脑游戏高手》)虽然一直在安排和时间上严密监控,但潜意识里却始终在做着一种模糊的心理准备,那就是等待孩子玩游戏上瘾。果不其然,小韬玩着玩着,就开始上瘾了,虽然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限制,但上瘾症状却开始出现了。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视电脑游戏为洪水猛兽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每个玩游戏的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从兴趣开始,慢慢陷入,然后主要精力被占据,心里会有一种不能自拔的无助和无聊感,而这种感觉只有从游戏中才能得到恢复,但恢复的结果却是愈陷愈深,就像毒品一样,无法控制,到后来严重到不但糟蹋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也开始紊乱变得一团糟。但幸运的是,大部分成年人都能及时意识到这种混乱的状态,做出自我反省和调整,尽快让生活步入正轨。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那时候白天黑夜颠倒,直到发现自己的身体活力快被榨干时,才幡然醒悟,以快刀斩乱麻的决心从游戏的诱惑中抽身退出。类似这样凤凰涅磐的经历会让人的精神控制力和自我免疫力有所加强,从而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但我们的孩子呢,在他们有很少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前提下,却已经早早的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包括电子游戏,电脑,手机,IPAD,甚至在早教学习的过程中,也总有以电子游戏的形式出现,即使我们父母严加防范,要完全远离电子游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堵不如疏,在满足孩子求知欲,拓宽视界,开发智力和激发潜能的同时,让孩子对游戏从最初的兴趣,陷入,上瘾,到有意识认清其危害性,能达到逐渐自我控制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不缺席的前提下,其实很简单。一让孩子知晓道理。我对游戏的态度并不排斥,生活无聊的时候,我不但鼓励小容小韬打打游戏,而且有时我也会以此为消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游戏只做为一种乐趣,它不能影响生活的既定安排和规律,如果违反,那不打也罢。我也一直在传达这样的理念,让小容小韬认识到游戏的两面性,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那么以此为管理基础,虽然我有时鼓励孩子们玩游戏,但当我果断让两人关掉机器不再玩游戏的时候,两人虽表现出恋恋不舍,却依然能够识大体服从爸爸的安排。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知晓这样的道理,即喜欢打游戏没有错,但绝不能因游戏而耽误正事和扰乱了日常生活。如果孩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父母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二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状态。即使这样,孩子们也会慢慢玩游戏上瘾的。不要天真的以为,孩子们玩过了就玩过了,得到适当满足后他们就会收手的,这根本不可能,一方面跟孩子的身心发育有关,另外跟游戏的发展有关,时时更新,时时充满冒险和挑战的快感是不会枯竭的,所以只有自我控制才能远离游戏上瘾。但很奇怪,小容对游戏不上瘾,或许她明白了游戏不能耽误正事的道理后,就很懂事的远离游戏,或者觉得不打也罢,反正生活中还有好多有趣可玩的东西。而小韬却慢慢变得越来越狂热,最近一系列的上瘾症状表现为,不想出去玩就想在家打游戏,放学路上就急不可待想回家只是为了打游戏,对爸爸的一些合理提议和安排完全否定因为这会耽误他打游戏,经常跟我商量早晨一起床能不能打会儿游戏……诸如此类的太多了,而且这也罢了,小韬的心思几乎大部分被打游戏的欲望所占据,要么跟我撒娇,或者任性,或者试图通过哭闹来取得我的妥协。但小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不说破,从不主动承认他想游戏。比如放学后他会马上要求回家,早早回家做什么呢?他不说,直到我一语点破“你是想回家打游戏吧?”他才红着脸不说话;或者要出去玩了,他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爸爸我不出去了我在家等着吧。”为什么不出去呢他不说原因,直到我说出他心里话“你是想呆在家打游戏吧?”他才不好意思的笑着点点头……但我不会生气,因为这至少说明,小韬认为经常打游戏不好,我也不会支持,所以他才不敢说,只想趁我不注意或不在而妈妈又管不了他的时候偷偷打,说明他还是明辨是非的,这样的话,事情就好办了,我要让他认清自己的这种不好状态从而做出主动调整。快快吃完饭然后想打游戏时,我就提醒他说,“小韬,你是不是想打游戏呀?你看你,饭还没吃饱就想着打游戏,我看为了打游戏你饭都不想吃了。”而饭吃不好的道理小韬早就明白的,所以我一说他会意识到,然后回去补饭。再比如我想去菜市场买菜时他不肯去只敷衍说“爸爸家里不还有土豆吗?我想吃土豆丝大米饭就不用去买了。”我就提醒他说,“不是吧?你是不是不想让爸爸去买菜,想回家打游戏吧?可是我们不能老吃土豆丝大米饭吧?”到后来再有类似事情发生,我就直接批评他,“小韬,你现在是游戏上瘾,就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脑子里光想着游戏,饭不想吃,也不喜欢出去玩,做作业也提不起精神,到最后你在幼儿园的时候都想着打游戏,老师讲课你也听不进去,是不是?这样好不好?”我想这样的提醒或许会让小韬一下子清醒过来,是啊,如果确实陷入这样的一种偏执状态中,爸爸说的还真没错,光想着游戏,其实一点儿都不好。三孩子主动制定防控计划。后来,我就对小韬说,“你看你这样一点都不快乐,我要让你重新快乐起来。”小韬眨巴眨巴眼睛,然后看着我,我继续说,“爸爸是这样安排的,以后呢,中午你也别打游戏了,只晚上睡觉前打一会儿吧,要不,再这样下去,你还会老想着打游戏,跟爸爸纠缠,打的少了,你就不去想它了。”小韬听了不乐意的样子,眼圈马上变得红红的,我说,“刚开始少打游戏你可能觉得很难受,但爸爸保证两三天后你就觉得没什么了。”小韬是懂事的孩子,在经过若干思想斗争后,他马上明白了道理,玩耍了一会儿,竟然给了我莫大惊喜,他主动跑到我面前跟我交流如何安排玩游戏的计划,小韬说,“不如这样吧,爸爸,以后我都不玩游戏了,我只星期五星期六玩一次,星期天也不玩了,反正我也没空要学跳舞。”我一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小韬太懂事了吧?在马上给予肯定的答复后,还表扬了小韬,“小韬真是长大了啊,知道玩游戏多了不好,妈妈听到你这样的安排也一定会很高兴的。”但其实小韬还是觉得心里委屈了,这样的安排他得做出多大的自我牺牲啊,所以,他只高兴了一会儿,然后撒娇似的命令我,“爸爸,中午我练琴时你要给我指着。”中午练琴是两人自己弹的因为那时我正忙着做饭不可开交,但为了安抚小韬这种“伟大”表现后的受伤心理,我还是马上愉快的答应了。当然事后我还是要提醒,“那今天不能打游戏了啊,以后就按你说的这么办,只能周五周六打游戏了。”于是,小韬游戏上瘾的问题自然轻松的迎刃而解。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或许打游戏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直到绝迹,但相信到那个时候,即使不让小韬打游戏他也不会有所怨言了,而且对游戏上瘾的免疫力也会大大增强,而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消遣的乐趣不会沉迷其中了。为什么很多孩子会游戏会上瘾,到最后不但自己控制不了,父母也无能为力,其实,跟父母的做法和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可能缘于父母的大意,认为让孩子玩玩没什么大事而一开始就疏于严格管理,结果后来等孩子真正上瘾才开始认识到其严重性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小孩子可能已经早早戴上眼镜,而对于青春期前后的大孩子,父母发火,打骂,关禁闭……,一些让人崩溃的举措可能都挽不回父母所期望的局面了,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专业的机构来管教孩子。所以,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父母对于电子游戏的问题一定要做足功课,完全禁止和放任自流不可取,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孩子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才是王道。-----------------------------------------&此计划周二开始实施,小韬果然坚持了两天没打,只是天天念叨周五,终于盼来,打了两天游戏后,就开始跟我商量,“爸爸,以后周五周六不打游戏了,我周一周二打吧。”被我否决,告诉他,如果要换日子,可以等到下月再换,但时间只能只少不能多。
&&&&发布于日 12:36 |
阅读数(2513)
此文已被博客管理员""推荐到博客首页"早期教育",奖励20分
上一篇:下一篇:
发表评论 &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455
评论数量:3355
访问数量:176425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隐藏任务的网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