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炬火炬之光法师技能加点这一拜

《吉祥经》出自南传佛经小部经典的小诵经部分,在南传佛教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在汉传佛教的《法句譬喻经·吉祥品》中也收录此经,但从古至今,很少被传诵流通。此经前面部分主要指导在家人以正确的方式生活,说明人要想获得吉祥,应选择正当职业,正命生活,选择善友良朋、善住所,以及恭敬师长、孝顺父母、养护妻儿等,说明应以持戒提升自身品德,恭敬三宝;同时对如何学道修行圣谛等问题,也给予趋利避害的指引,文辞言简意赅。后面部分开始赞叹出家、呵欲不净,说明“修道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槃,此为最吉祥”,这也是佛陀教化的终极目标。
现今部分佛教徒出于多种原因和目的,认为佛教缺少入门的教育而大力推崇世间的善书,用世间法来补充,甚至替代佛法。其实佛教经典除了说明解脱道之外,也有一部分典籍教导了在家人应如何生活、修行,布施修福等,对此称为人天乘,如《优婆塞戒经》、《玉耶女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等。
在家佛教徒虽然在世间生活,但自皈依受戒后,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工作、饮食、人事处理等很多事项上,实际与世间人已经有所区别。如从终极目标上讲,佛教徒在世间的生活,是为出世修行服务的,所以世间善书的理论很难作为佛教徒生活的指导,甚至有些地方是相互冲突与矛盾的。因为大多数世间理论只是单纯从保护人的利益考虑,很少考虑保护其他众生,比如常见的食肉问题以及妄语等,甚至认为以此手段谋得的利益是正当的,是合法的。制定理论标准的人如果未能完全地彻见实相,知见就会有所偏激,自身不明,如何能够真正引导他人走向正确的解脱道路呢?
针对部分在家人学佛以后,对世间生活及一些事项的处理有所迷茫的现象,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应辽宁省鞍山市佛协邀请,于年月在鞍山佛协慈善院开讲此经。后陆续在大悲寺及慈善院为居士讲解,历经十二次,于年月圆满结束。在经中,佛以十一句偈颂答复了天人“何为吉祥”,师讲解时结合现代社会在家人生活修行的实际情况,依据《优婆塞戒经》等经典将此展开,对佛陀所讲“吉祥”,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师讲解时参考了《人生最胜的吉祥》等资料,对此未作标明)
经中将吉祥分为了世间吉祥和出世间吉祥两大部分。世间吉祥作为出世法的引导和基础,这些都是世间善法所不具备的。经中前八句偈颂,侧重在世间吉祥,主要是对居家生活而言,人如能行持这些善法,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幸福和谐。第九至第十一句偈颂,佛是从出世间层面来说的,主要讲述四圣谛以及涅槃等,劝诫所有人都应修解脱之道。无论在家出家,只要按佛所说修持,定会获得最上的吉祥。
佛法讲“一切法不从外得”,吉祥也是如此。师在讲《吉祥经》时多次提到,吉祥不是“哪个外道给你的,哪个神给你的,哪个佛给你的”,而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之所以有种种不如意,是因为不正当的行为掩盖和破坏掉了吉祥。现在要获得吉祥,就要纠正不好的行为,按照好的行为去做。吉祥也就是通过自身的修持,找寻我们自己的本有家珍。
“溯源”编辑小组根据师讲解的录音整理成文字。为保留原意完整及语言生动朴实的特点,故在文字编辑过程中,只做了适当地处理,将其作为内部资料,提供给佛教信众,来作为一部日常生活的修行指南。望居家信众在世俗生活中,不被外境所缠缚迷惑,历事练心,能够按照佛法的教导去做,从而获得世出世间的吉祥和究竟解脱。
“溯源”编辑小组谨识
佛历三〇四一年三月
吉祥经讲记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三
地点:辽宁省鞍山市佛协慈善院
听众:鞍山等地居士
鞍山佛协王会长:大家请坐。
今天可谓因缘殊胜,法喜充满。我们感恩伟大的佛陀,感恩尊敬的妙祥老和尚——感恩尊敬的妙祥老和尚来我们市佛教协会慈善院讲法。我们大家都熟悉尊敬的妙祥老和尚。由于时间宝贵,下面就请尊敬的妙祥老和尚讲法开示。阿弥陀佛!
大众:阿弥陀佛!
应王会长和郭院长的邀请,我来到慈善院,给大家把《吉祥经》和一些问题讲解一下。对经我看得很少,理解得不深,还是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吉祥经》我们过去很少听说,因为在末法时期,有一些现象逐渐地冲击了佛教。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因此更需要了解《吉祥经》。这个殊胜因缘使我们有机会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它。对《吉祥经》我的理解不深,但是现在按照经文条文,根据我的理解,逐一地跟大家讲一讲,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是以经典为主。
《吉祥经》它的全文是这样的: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甚美之神,深夜光辉全祇树园,而近至佛所。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彼神以如是之偈白佛言:
多神与众人,祈求最上福,思惟于吉祥,请佛示说最吉祥。
远离愚痴者  交往贤圣人  敬应尊敬者  此为最吉祥
住于适当所  过去积善业  已持正誓愿  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  善学诸律仪  能语彼言辞  此为最吉祥
善能事父母  养护己妻子  安住于生业  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  爱护诸亲族  生业无非难  此为最吉祥
远离诸恶趣  谨慎勿饮酒  于法无放逸  此为最吉祥
虔敬而自逊  满足且知恩  随时闻正法  此为最吉祥
谦恭有忍辱  诣会于沙门  随时为法谈  此为最吉祥
修道行梵行&& 审实见圣谛&& 实证于涅槃&& 此为最吉祥
虽依世间法  其心不动摇  安稳无忧垢  此为最吉祥
能为如此者  何处无不胜  到处皆多幸  此为最吉祥
◎解释经名
这是《吉祥经》的全文,就这么几句,在佛经里它是较短的一部经了。《吉祥经》是出自南传佛教经典中小部经典的小诵经部分,由序文及十二偈颂所组成,叙述了贤者日常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乃至证得涅槃之最上吉祥。此经南传佛教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
这个南传佛教,我们大家有的知道,有的不清楚。南传佛教指的是泰国那一带的佛教,也称为原始佛教。我们汉族地区的佛教,一般都称为北传佛教,还有一个藏传佛教,佛教分这么几个部分。
这部经前面主要是指导在家人正确的生活方式,要正命生活;后部分开始赞叹出家,呵欲不净,说明修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槃,此为最吉祥”。这也是佛陀教化的终极目标。
《吉祥经》在南传佛教受到广泛的受持,在北传佛教却被长期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吉祥经》在南传佛教国家是非常受欢迎的,居士无不背诵。南传佛教的居士素质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信佛这么普遍?和这部经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部经对我们在家居士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北传佛教,也就是说在我们大陆,这部经几乎没人问。头几年都不知道——别说大家不知道,以前我也不知道。后来一个特殊的因缘——有些世间的善法,渐渐地冲击了佛教,所以这部经才被发现,才被重视。所以说这部经是“应运而生”。
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无有不备。很多人却在大力推崇世间的善书,认为佛教缺少入门的教育,要由世间的善书来补充,以世间的善书来劝导人学佛,而不是以究竟的佛法去教化众生。
现在这个问题渐渐地已成弊病,在过去还没有形成这种状态。比如从清朝到解放前,还有解放以后,虽然有些世间的善法,但是对佛教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佛教有些大德适当的也去称赞一下,应机地教育一些人。最近就不是了,也就这五六年吧,有人提出用世间的一些善书,用世间的一种理论来代替佛教的理论,用世间的善来代替佛教里的真善。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
世间的善,只能说对世间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对学佛人来讲,再回头去追求世间的善,有可能就要走偏了。所以说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有的都代替了佛的经典,甚至提出一种更可怕的理论:以它为学佛基础。这是把人引入歧途,进入这种歧途,他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世间劝善的善书,只能是一种善巧,虽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不究竟,更不是真正的佛法。
“吉祥”这两个字,它预示什么呢?是好运的征兆,祥瑞的意思。
《吉祥经》在佛经里属于比较短的一部经,其内容重点是讲在我们现在的人生里,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吉祥”直接的意思是指我们的身心感到了幸福、快乐、安宁。从本经看,吉祥可以分为因吉祥和果吉祥,世间的吉祥和出世间的吉祥。正确的、善的行为都是因吉祥;感受正确的善行所带来的果,即是果吉祥。一般世间凡夫所感受的吉祥,即是世间的吉祥;超出世间的圣人所感受的吉祥,即是出世间的吉祥。
对吉祥我们也应该把它分清楚:有世间的吉祥,有出世间的吉祥;有因吉祥,有果吉祥。果吉祥就是圣人的吉祥。这个“吉祥”也是过去经常用到的词,在元朝时,它是授给僧人的称号,也叫从吉祥、荣禄大夫、大司空、大司徒僧、文吉祥、开府仪同三司。
(编者注:以上均为古代官职名。
荣禄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从二品下,元升为从一品,明为从一品初授之阶,清从一品。
大司空,官名。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由御史大夫改置,为三公之一。《周礼》冬官之篇佚,北周依《周礼》制六官,以大司空为冬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明、清习惯上常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
大司徒,官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称司徒。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其职由《周礼》地官司徒演变而来。唐改称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
开府仪同三司,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东汉以后,三公虽不掌具体政务,却仍为皇帝的高级顾问。开府仪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罢废。)
在元朝时候,就授予僧人“吉祥”的称号。我们对吉祥这个事情,一定要理解清楚,因为对这个“吉祥”不理解,我们对下面的内容就不可能去真正理解,所以把“吉祥”这个意思要弄清楚。
“吉祥“是元朝时代授予僧人的美号。还有清朝钱大昕等都讲过:“知元时以吉祥为僧之美号。”元朝时一说“吉祥”,人们就知道代表僧人。现在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代表了每个人的幸福。
这个问题跟王会长和郭院长已经说了,中午给大家看个乞食的光碟。这个乞食的碟子就是我们行脚乞食的录像。这个录像里,我们僧人在乞食后,给人做回向的时候,其中就有这句话——“愿你吉祥!”“愿你全家吉祥!”所以这个吉祥不光是在家人的一种用语,僧人对所有人的一种祝愿也都包括在这里。
关于吉祥的用语,散见于诸经典中,如吉祥果、吉祥草等。吉祥草,此草生于湿地,颇似白茅草。白茅草是什么呢?是一种中药,咱们这地方也有卖的,但很少,主要是生在印度。据说释尊成道时坐于吉祥草上——佛成道时,底下铺的那个草就是吉祥草,非常细,非常柔软。因为佛成道是非常庄严的,所用的一切都非常庄严。天人和这些金刚力士等等的都来护持,来铺设庄严具。所以吉祥草很有名气,佛成道时用的就是吉祥草,那时由吉祥童子割下来敷设于释尊的座位上。
《吉祥经》在南传佛教常用于供养僧侣、出家、戒坛、庆生等等,庆生就是在庆祝生日等祥瑞的典礼上持诵。然而这部经不单只是用来持诵而已,实际上,经上所说的一切吉祥应该被作为一种修持。
我第一次看《吉祥经》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特别清净的感觉。因为《吉祥经》就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是非常难得的、罕见的、正确的修持方式。特别是对我们在家人,是非常珍贵,非常稀有的。
因为什么呢?从个人体会我知道,文化大革命以后,那时候人心特别好斗,好打仗。你看一个人在家挺好,出门以后,他那种斗争心马上就起来了。为什么呢?就因为人的心浮躁。那时候很需要一种在世间修持的原则,但是没有,人非常痛苦。那时候我也感觉到非常痛苦,很不愿意去这么做,但找不着路。所以说,看到《吉祥经》我就想到了这一点,那时候如果一个在家人能懂得《吉祥经》,我们会少犯很多错误,可以早日得到解脱。
下面解释这个“经”字。梵语叫“修多罗”,译为“经”,又叫契经,即是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众生的根机。《杂阿毗昙心论》中说:修多罗者,具有五义,“修多罗”就是经的意思。它有五种意义:
第一曰出生,能出生诸义故。就是说第一个意义,所有真正的了义和法义都能出生,能出生诸义这个就叫经。
第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就像泉水不断地涌。泉水我们知道,有的人看过,有一个小井儿或一个眼儿,水冒出地面,而且不断地流淌不尽。所以这里就讲了,它像涌泉一样,义味无有穷尽,不断地出。今天说完了这个义,明天还能说,后天还说。今生说完了,来生还能说,生生世世说不尽,这为经。所以佛法的意义为什么殊胜呢?就是具备了这些——一个能出生诸义,第二个像涌泉一样,无有穷尽。其他的书不具备这些。
第三曰显示,能显示诸义故。不光能说出来,而且能从各个角度把这个意义显示出来,让我们心里明白。我们按照去做,每个人只要去努力了,必然会看到经里讲的真实意义的存在。
大约是昨天吧,盘锦一居士到寺院干活,他告诉我:“我不信佛,我现在对佛这块儿还有点怀疑,你能不能给我说一说,什么叫信佛?”我说:“什么叫信佛呢?就是信你自己。你现在这个自己并不是完整的自己,只是个虚假的自己,你有一个非常真实的自己。佛经和佛讲的语言就是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这叫信自己。”
我这么一讲,他说:“似乎有点明白了。”等到晚上走的时候——他之前说他不信佛,但最后走的时候,一再顶礼,一再顶礼。他经过这一问一答,明白了自己,也明白了信佛的真实含义。之前他说:“我看不着佛,我不信。”这时候给他讲明了这个意义,虽然他没有看着,但这个意义他明白了。也就是说他从心里已经体会了真正的意义,这和看着是同样的道理。他从心里对佛法生起信心,所以临走的时候一再顶礼。经显示了诸义,它能对懂得经的人,和不懂得经的人,对不同的人来显示佛法里的意义,这就是佛经殊胜的地方。
第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就像一道线似的——邪和正通过一线就可以分辨开来。这个正邪之间就是一线,它的界限我们因为不懂,所以分辨不出来。如果有了规矩和戒律就能看清楚,所以经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正邪,这也是经最深的意义之一。(编者注:绳墨是工人打直线的工具。将沾了墨水的细绳在物体两头固定并拉直,再用手轻轻一弹,就有一条很直的墨迹,然后用来作为工作时的标线,所以绳墨被用来比喻规矩或法度。)
我们在世间很难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但学佛以后,就知道了很多对的事情,知道了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要想更加进一步地去了解,世间哪是正,哪是邪,更得靠佛的教诲、佛的经义,这样我们才能分辨出来,不至于走弯路,所以说它有绳墨的作用。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事情,我们都说末法时期魔说法如恒河沙,但是要问某个人:“你说谁是魔?”他不清楚。什么是邪说?他也不清楚。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掌握这个标准,没掌握经的真实意义,不具备绳墨的这种标准,所以他就看不出来。如果具备了这个绳墨的标准,一下就分辨出来了,所以这是经深深的意义。
第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有人解释“经”为“径”,径就是道路的意思,就是修行的道路。有的解释为“线”,也就是贯穿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失散。总之“经”有多种含义,为三藏之一,为佛所说的教法。
这个《吉祥经》就是从南传巴利文藏经中给翻译出来的。巴利文现在已经很少有了,只有南传佛教还保持着。在中国,可能是哪个大学现在还有巴利语系。巴利语是直接从印度把经传过来的语言,因为它能直接地翻译经,比较准确无误,所以《吉祥经》就是从南传的巴利文藏经中翻译出来的。其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给我们提供了保障。虽然看着文字简朴,但它意义非常深。也就是说它非常实在,更具有指导意义。
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其思想内容主要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和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点在人天乘。要以今天时代的眼光看,人天乘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天乘为什么也非常重要呢?现在不光是佛教讲人天乘,包括其他宗教也讲人天乘,说“你信我的可以生天”,“你信我的可以得人身”,“信我的如何如何”……还有的讲“你信我的可以得到尊贵、吉祥”。
这么多人来讲这个东西,究竟谁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就成了关键。如果我们不弄清楚了,盲目地学,就有可能浪费了这一生——今生的时间、今生的生命、今生的财富,最后得到的结果只是虚度一生,被骗一生。所以这个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我要讲这个经?其中也包括这个想法。有的现象使我感触非常深,有些说法太离谱,太不真实,所以说它有误导众生的行为。那时候我就想过,有机会要把这个经讲一讲。这一部经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
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生天、出离、解脱,再到大乘菩萨行和无上佛道,它都是很完备的,一个不缺。
从做人开始,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生天、出离、解脱,再到大乘菩萨行。这个“行”字我们有的念成“行(xíng)”,在佛法里需要念“行(hèng)”,个别人有的念“行(xíng)”。过去我曾经也念“行(xíng)”,后来遇到体清老和尚,也就是我的皈依师,告诉我不允许这么念,应该念“行(hèng)”。所以佛教的传统应该是把“行(xíng)”念成“行(hèng)”,这样更能体会着菩萨的愿力。
这部经是很完备的,一个不缺。这句话为什么我要反复讲,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法是非常完整的。包括做人也好、生天也好、解脱也好、成菩萨也好,到成佛的方法,完全具备。不光具备这些,包括地狱里、饿鬼道、畜生道等,想得到解脱的方法,它都具备。所以它是非常完备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它把佛法看成什么呢?是很不完整的。说它具备了成佛的标准,但不具备做人的标准。或是说有成佛的这个能力,但不具备成佛的基础,这都是对佛法的误解,甚至也有个别人是别有用心。所以我们佛教徒一定要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佛法是完备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一个佛教徒连这点信心都不存在的话,怎么样去学佛呢,是不是?学佛首先要有信心。
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即该怎样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古代印度有很多人探索和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所有的众生,都要思惟的一个问题。究竟幸福在哪里?比如说人有人追求的幸福,畜生道的畜生也追求它的幸福。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哪儿是幸福之路?幸福究竟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大问题了。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生善恶的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自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就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某个主宰的神或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都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思惟方式,这就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完全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完全不同?因为佛已经彻底地知道了真理所在。因为他证到了真理,掌握了真理,他知道了人生的秘密,也知道了所有众生六道轮回里的秘密。所以说,佛提出了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命运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说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为什么有的人提出了和佛不一样的理论?因为他没证到真理。没证到真理的人,所说的话就有误导,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人生的态度,生活的方式和思惟的方式,在于我们怎样付出和现在怎样做。因此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就要学习和体会释迦牟尼佛教导给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
“吉祥”这个词句是我们这一生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出家人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的,也是佛菩萨的愿力。我们大家有的可能去过五台山,去五台山拜谁呢?拜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另外一个名称叫什么呢?叫“妙吉祥”。所以妙吉祥在佛教里确实是一个智慧的象征,是非常幸福的象征,也是成佛的一种象征,也是和众生最近的一个象征。
(编者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又名文殊师利法王子、妙吉祥菩萨,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文殊菩萨不但是千佛之母,更是示现为菩萨的再来古佛。《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云:“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谓文殊师利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现坐道场转于法轮,示诸众生入大灭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迦叶,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迦叶,汝谓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住处品》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无数诸天、龙神、药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于是。”
此中所述“清凉山”、“五顶”者即是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住持的道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五座高峰组成,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起,经历代修建至今,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来,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者甚多。)
到五台山去,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迎一千,送八百”。就是说你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一千里地之内,文殊菩萨都保佑你,你有什么愿望都能满足。等你走的时候,能送出你八百里地以外,这是一种传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奇怪的事情,究竟是不是文殊菩萨满愿,我不清楚,但是我把它说出来,你们大家可以看一看。
九五年,我行脚从五台山往东北走的时候,从碧山寺出发,后来就爬到北台。翻过东台,往北台走,这个路走一走就不知道往哪儿走了,因为翻山嘛。听说这地方有一个华严寺,我想到那儿去,晚上住一宿,当时也挺晚了,但究竟往哪儿走就不知道了,因为没有问路的地方,也没有人。我和另外一个师父爬到半山腰,下也下不来,上也上不去,究竟往哪个方向走不知道了。
那时候我就想:文殊菩萨在哪儿呢?告诉告诉我,是不是?我好知道往哪儿走啊!晚上在休息地方的前面就有一个大石头,如果在大石头跟前避风呢,有点太冷,要是睡着了能从山上滚下来——还是个坡,所以说不理想。正连想带休息的时候,就听山头有人唱歌,紧着唱歌就下来了,下来时拿个筐,是一个男的。
我寻思他能从另外一个道走,不能奔我们去,没想到这人直接就奔我那儿去了。走到我们跟前,他说他捡蘑菇,可那筐里一个蘑菇也没有。然后就坐着唠嗑,我就问他:“听说这块儿有个华严寺,在哪儿?”他说:“你再往上爬不远,也就是能有五十来步,就这么远,你爬过那上面就是华严寺。”
我这才知道,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他这一说,我挺高兴,我想这可能是文殊菩萨来指点了。我刚想到这块儿,他从兜里就掏出什么呢?掏出烟,又抽上烟了。我一看,这不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怎么能抽烟呢,是不是?后来他点根烟,紧着抽、紧着连唱带哼地就走了。
所以说,在五台山有很多这种吉祥的事情。后来我也就顺着他讲的往上走,果然不假,走到不远就碰到华严寺。华严寺一个人也没有,就几间破房子,那泥土抹了可能有一年二年了,但土还是湿的,全是水——因为五台山海拔三千多米,都非常潮湿。门口也放着一尊文殊菩萨,就是用石头堆的文殊菩萨,后来我们就进行礼拜和供养。
遇到的究竟是不是文殊菩萨我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在五台山,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会遇难呈祥,会变为吉祥。所以吉祥对我们来讲,是我们在家修行和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吉祥经》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佛涅槃前所说四事
下面我就把序分说一下。
佛经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什么叫序分?就是叙述此经的缘起,佛在何地,为何人所讲等。正宗分即是经的正文部分。流通分即是佛讲经之后,劝令人天大众护持此经,流通此经。但是这个经只有序分和正宗分,没有流通分,这是与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经文: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我闻。
首先应该解释:“如是我闻”。佛在临涅槃前,阿难尊者曾以四事问佛:
第一个,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能调伏,佛灭度后应该如何调伏?
第二个,佛在世时,众弟子以佛为师,佛灭度后,我们以谁为师?
第三个,佛在世时,众弟子依佛而住,佛灭度后,我们依何而住?
第四个,佛灭度后,我们要结集法藏,在所有的经初,应该用什么词句?
这是阿难尊者问佛的四个问题,也就是为谁问的?是为我们末法众生问的。
第一个,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能调伏,佛灭度后应该如何调伏?一般都写作“对恶性比丘,行默摈法”。默摈,就是对犯戒而不承认、不肯悔改的恶性比丘,由僧团作法,规定四众弟子不得与其言论共事,他也不得与其他人言论,以此方式令其悔改。在佛教里,这个默摈法是很殊胜的。对那些不能调伏的,怎么办?佛在世时是有大神通、大威力的,佛一去,他马上就伏罪了,因为佛具有这种调伏的能力。所以阿难就担心,佛走了以后,这些人怎么来调伏啊?实际上,阿难能不能调伏?是能调伏的,因为已经证到初果了。阿难问这个话为谁问的?就为我们这个时期问的,为以后时期问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这些阿罗汉等等的大德以后,僧团出现了恶性比丘,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来调伏?就用默摈。默摈的方式就是不允许跟他说话,你不跟他说话,谁都不吱声,看到他就像没看见,低头就过去了,他问什么,都不告诉。现在这个方法有的僧团还进行着,有的僧团不能进行。不能进行这个,法就不正。你看现在的人有一个特点,这个人越不正,越有人去跟他说话,表示关心,表示慈悲,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对这些犯错误的人,你必须要不理他,不跟他说话,不跟他交往。这样你才能强迫他进行悔改,他自己才知道:“我确实错了,大家都不理我。”
过去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人跟我讲过,他说:“我也不知道犯什么错误了,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很痛苦,很苦恼。”一个劲儿哭。这样的话,由于大家不理他,他才发现自己有错误。但有些人为什么有错误不改呢?就因为他犯的错误,很多人由于没有真正的正知正见,以世间这种所谓的“慈悲和爱护”去跟他讲话,不但没有帮助他,反而把他害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能悔改?就是因为有人跟他说话,一跟他说话就等于支持他。所以说这个默摈法,不光对僧团是一个法宝,对我们居士,或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团体,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大智度论》云:佛言,车匿——就是恶性比丘,可进行默摈。如果默摈以后,心已经柔软调伏,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就是说默摈以后大家不理他——佛教这个不理啊,不是说放弃,而是一种教育。接受这种教育以后,如果心地调伏了,柔软了,以后怎么办?再教他经。教经以后即可得道——还可以得道。所以说,佛的一切教法都是为了让人得到解脱、得道,佛的教法就是殊胜在这一点。这是阿难问四事里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佛讲:“阿难,如汝所问,佛灭度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罗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尸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戒律。佛说:佛灭度后,以什么为师呢?就要以戒为师。佛在世以佛为师,佛走了以后,以戒为师。戒为汝等大师,就是说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佛亲口所宣,所讲的。
现在有的人把戒看成什么呢?人天小乘。他没有看成是佛,他看成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可修可不修。修就多一点,不修也没有问题,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戒律,诵一切的经,佛所不听。不管你是念佛、诵经,佛所不听。必须以戒为师,所以戒律对我们末法时期就十分重要了。
尸罗波罗蜜戒,这个尸罗,就是说戒像波罗蜜一样,非常甜美,能滋养我们的身体,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不光是出世的问题,你守戒律,包括在世间上,就是你不出世,也会得到庄严,非常庄严,而且事事如意,人人尊敬。所以这个戒律对我们来讲是太重要了。
现在为什么说戒律重要?因为魔所害怕的就是戒律,他们首先破坏的就是戒律。所以有了戒律,魔就无所遁身,也没地方藏了。你说得再怎么好听,再怎么骗人,按戒律一衡量就知道你所说的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骗人的,和佛所讲的法是不一致的。所以说佛戒是照妖镜,什么样的邪魔外道都可以看出来。
所以说,我们如果学佛,一定要把握住戒律这一关,有了戒律才有我们的法身慧命,没有戒律我们的法身慧命就不成立了。所以说“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这句话严格讲,可以讲几天几夜,可以讲这一生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但很多人的认识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定是定,慧是慧。定从哪儿出来的呢?他认为:我打坐,这就是定;或是我念佛,这就是定。
就好比一个碗,底下有眼儿,如果这个眼儿不堵住了,你再怎么努力,也就是装再多的水,都会从这个眼儿里流出去。所以说要想把这碗装满,首先应该把这眼儿堵住了,才能装满水。戒律就能堵这个眼儿,也就是能堵住漏洞。所以说戒能生定,戒能保证定不断地增长;由于定力不断地增长,才会逐渐有智慧。
就像开矿山一样,你没有好的工具,打不开矿山。打不开矿山就挖不到里面的宝藏。特别是甚深的定慧,什么是甚深的定慧?那就是出世间的定慧。出世间的定慧必须由戒律来完成,这个没有什么疑问的,如果没有戒律,它是不可能产生的事情。所以说戒律能产生甚深的——也就是出世间的定和慧。
所以佛讲,戒为无上菩提之本。没有这个根本,你想得无上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阿难尊者,他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以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戒为汝等大师”这句话太正确了,救了千千万万无数众生。如果没有这句话,我们难以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第三个问题,“依何而住”,即以何法修行的意思。佛在世时,亲自指导我们修行;佛灭度后,我们如何去修行呢?佛答:“佛灭度后,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应依四念处修行。四念处又叫四念住,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纲领,我们应该牢记,依之修行。
这个身念处是我们在家居士的第一关,因为我们处处都想庄严自己,但究竟是庄严你的外表,还是庄严你的内心?恐怕大家都要说:我既要庄严我的外表,更要庄严我的内心。所以说庄严内心,什么是庄严?首先你应该知道观身不净,就是第一庄严。你知道这个身体是五漏之身,这才是庄严;你知道这个身体处处是无常的,你才能够真正地观身,才能够真正地内外庄严。不是说我们打扮得很漂亮,多换几件衣服,多沐浴,多一些配饰——比如说带一些珠宝等等,这叫庄严,这并不庄严。真正的庄严是什么呢?就是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这是真庄严。这个问题不能详细讲,详细的大家在修行中慢慢去体会。
这个观身不净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实相,是一种真实,是真理。如果我们观身不净,马上我们的相貌就庄严起来,而且非常广大。有的人常修这种法,你就会看到他的眼神有种特别的深邃,不可测,非常有智慧,包括他的行为,非常的庄严,非常恰如其分。为什么呢?因为他观身不净。
第二个,佛说“受念处”,受念处是观受是苦。我们现在大部分不是这么观的,观的是我们现在都在享受,不知道是苦。因为所谓的享受后面就是一把刀,它随时要割伤我们,我们不知道现在所受的里面就是毒药,我们的生命随着这种受逐渐地消失,随着这种受不断地消失而轮回下去。所以说这种受是短暂的,是苦的。
我们眼前这种乐,实际上背后就是苦。我们并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乐,我们把这种假乐当成真乐。比如我们吃桃,有的吃桃时感觉到非常甜蜜,感觉到心花怒放——我正渴,吃个桃太解渴了,太好了。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种想象,或是我们没有尝到更好的东西才会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天人,天人他是用什么饮食?他是用意念。比如说想吃桃,他一想,这个桃就进口中了,而且也没有核儿,也不用嚼,桃的所有美味它全都具足,而且口齿留香,吃完了以后,感觉到腹部很饱满。这时候你再拿世间的桃给他,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吃了。
也就是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更好的东西,才对眼前所受的,本来是不净的东西而感觉到好。何况天上的东西我们就更不执着了,它终归是生灭的。我们应该处处观察自己所受的一切,都受到地水火风的苦,随时都可以灭掉,它只是虚妄的一种幻象而已。包括天人吃得那么好,也是一种幻象,何况我们这个是幻象里更加坚固的一种幻象。
第三个,心念处,就是观心无常。这个大家修行可能有点体会,知道我们的心是无常的,随时随地都在变。所以这个问题——观心无常,大家比较好理解。
再一个,法念处,就是观法无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法念处无我,什么是法念处?就是处处都是法,有世间法,各种的法,有没有“我”的存在呢?实际上是不存在“我”的。但是我们就执着,处处都有“我”。
比如说头一段时间,也经常有这样的人问我,他说:“为什么我想不开?有个事情我很苦恼,想不开。”我说:“你为什么想不开?事情它没有好坏。”他说:“师父,你说得不对,他明明对我不好,为什么说他对我好呢?不可能的事情!错就错在谁呢?错在对方,错不在我。”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看看馒头,你说你能给馒头下个定义,它是好是坏?”这他不敢答了,说:“这没法说。”我说:“是,你饥饿的时候馒头就变成好吃的了;你要是饱了,馒头就变不好吃了。究竟馒头有没有好和坏?”最后他说:“没有好和坏。”
没有好和坏,那馒头是什么?所以这是个诸法空相的道理。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好,没有坏,都是随着我们的心而进行取舍。所以你何必跟这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去生气、烦恼和欢喜呢?说穿了也就是诸法无我。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用简单的道理去做深深的思惟,很难体验出,理解到这个法念处无我。
佛把这四念处讲给我们,也就是指导我们修行,对我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四念处,处处地指导自己去修行,这样慢慢地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就是走到佛的真理中去了。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纲领,应该牢记,依之修行。
在《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中佛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将来有人问你,说:“你住在哪儿啊?”你怎么回答?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居士:……
没听清楚,大点声说。
一居士:我们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住在极乐世界度众生。
住在极乐世界度众生,噢,我明白了。这个答得不错。有人问你住在哪儿?我们刚才讲了,我们住在四念处,你住在哪儿?住在四念处。如果有人问你,你再具体地讲一讲住在哪儿?谁能给正确地回答一句?
一居士:住在无住处。
好,这个居士答得非常正确,住在哪儿?住在无住处。无住处是我们的住处,这是非常准确的,这个居士答得非常正确。
四念处就是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住在哪儿?住在无住处。无住处才是我们真正的住处,这才符合佛的真理,佛的深义。
佛回答第四个问题。佛答:“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就是如果有这句话——“如是我闻”,这样的话就是佛讲的经。因为“如是”嘛,就是我亲耳听佛讲的,作为一个印信,这样大家才能相信。如果你说是你讲的,那谁能信啊,以为你是佛出世了呢,是不是?这是不可以的,必须是“如是我闻”。
这个问题很重要,佛有大智慧,他讲的“如是我闻”,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疑问。因为阿难尊者相貌很像佛陀,他一讲经的时候,大家以为是佛又重新来了,马上就要开始礼拜。有的人产生了疑问:“佛不走了吗?怎么又来了呢?”等等事情。但阿难一讲法的时候,第一句话是“如是我闻”,大家这个疑问尽解,不再怀疑了,知道他是听佛所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对佛的恭敬,对法的恭敬。第二个,对师的恭敬。第三个,也是辨邪正。外道没有这种说法,他不敢说,也不会说。他只会说他证的,他得的。所以说这是以辨邪正。还有一个意义,去我慢。
我们有时候讲法也好,或是给别人讲东西也好,那口气往往就像自己亲证的一样。明明刚开始是按照佛讲的讲:“我给你讲一讲佛经的意思,我理解的。”刚开始是那么讲,讲一讲就激动起来了,最后完全像自己修证的一样。所以说经没讲完,自己的慢心就起来了,有的人就进入魔道了。过去我也遇到过,有人因为老讲经,老看书,看到最后就生起大慢心了,谁都不认识了,师父他也诽谤,僧人他也诽谤,谁都诽谤。最后自己进入魔道了,傲慢无理,自己也控制不了。后来经过两三年以后恢复正常,这才知道自己错了。
就是说“如是我闻”,如果你念这句,马上你的慢心就会下去。你别看经书经文总说这一句话,它能保证我们的修行,以免进入魔道。所以说为什么读经的时候一定要先读它,这个很重要。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幻听幻觉的人?因为读经的时候他不读这句“如是我闻”,他也不理解“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甚至也不愿去读这句。所以说我们读经一定要反复读“如是我闻”,最好读完经了以后,回向时说明这是佛所说的。
为什么要回向?就是不让起慢心,起这种幻觉,这和“如是我闻”是同一个意义。所以说诵完经回向,进一步地重复了“如是我闻”。“如是我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法宝,特别现在是末法时期,更应该这样。一个是避免我们产生幻觉,另一个是避免产生慢心。更重要一点就是避免下地狱。为什么不读这个容易下地狱?因为你以为是自己说的,你把它当成你说的,自以为是你说的,你会犯大妄语。大妄语去哪儿?下地狱啊!你看你做很多的坏事,不见得下地狱。但是你要是一句大妄语——我证道了,我所能说什么……这都有可能下地狱的。所以说,“如是我闻”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像这个法轮功,为什么它的罪业大?它最大的罪业就是大妄语,大妄语最后的结果就是下地狱。所以说“如是我闻”,它就避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平时说话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如是我闻”。比如说我们谈论某一段,这段经一定要给人说明,这是佛讲的,或哪个师父讲的,我只是转达、转述,不一定完整。表面上看是你卑下,但是你的人格一下提升了,你的品德提升了,你的修行变得真实了。
所以说,这四个问题对我们来讲,是修行的保障。因为讲这个经得一点点解,要解释不明白,只听这个经,听完就过去了。
下面讲一讲“尔时”。“尔时”,即是某时的意思,也就是一时的意思。在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天台《观经疏》卷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法华文句》云:“闻持和合,非异时是也。”“因为昼夜时分,诸方不定,有时空、历法等各种差异,是故总但说一时。”
为什么不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因为印度的历法和中国的历法不同,咱们有四季,在印度只有三季,所以没法计算,怎么办呢?比如印度是一月,中国就是三月,因为这个时间没法定,所以就定为“一时”。这里说的“尔时”就是一时的意思,一时就是尔时的意思。
所以我们以后再读经的时候就清楚了。比如说“一时佛在舍卫国”什么什么,或一时在哪儿……比如《阿弥陀经》等等的经。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说尔时和一时呢?是因为时间的差异。印度和我们不一样,有差异,我们是三个月为一季,一年分为四季,他们是四个月为一季,一年分三季。
下面解释这个“佛”字。“佛”是梵语,全称为“佛陀耶”,中国人简称为“佛”,翻译为“觉者”。佛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佛”字,大家可能最清楚不过了,比较清楚,但真正清楚含义者寥寥无几。谁能说我知道什么叫佛?(大众沉默)所以说很多人是答不上来的,只能从文字上答。但文字上也能看出你是否了解什么叫佛。佛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我们凡夫是不觉,愚痴颠倒,执妄为真,流转于生死。而佛已经自觉,彻底了断生死。这和凡夫不同。自觉而不能觉他,属于小乘。
什么叫小乘呢?就像一个车似的,它只能载着自己或少数人走,更多的人它载不动,这为小乘。有的人说我学大乘——对这个大乘和小乘的意义,我的理解不同。小乘就是大乘的基础。实际上佛法应不应该分大乘和小乘?是不应该分的。它本来就是一乘,或是说一乘也没乘,是无上乘。但为什么又分成小乘和大乘呢?主要是方便说。就是说你没有小乘哪来的大乘,是不是?有了小乘才彰显了大乘。
所以说小乘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基础,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有的去诽谤,说:你修小乘法,这都是不正确的。南传也有菩萨道,南传一些戒法,一看人家里面讲的全是大乘的意思,一点不次于我们。我们有时候说自己是大乘,人家是小乘,这个说法不准确。
佛法即是一个,它不是两个。就像一个苹果,它既然是苹果,就有红的一面也有绿的一面,这才成为一个主体。它不可能光有红的,没有绿的,光有外皮,没有内瓤,它都得圆满。只不过说法不同,在这一面说是红的,在那一面说是绿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二、觉他。自觉而不能觉他属于小乘。觉他属于菩萨,不但自己觉悟,还能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能觉而不迷,修六度万行,这是行菩萨道。
三、觉行圆满。佛自觉圆满,觉他圆满,所以叫觉行圆满。这不同于菩萨,菩萨是觉行还没有圆满。
简略说,“自觉”就是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够让他人觉悟。“觉行圆满”,就是所证的果位,所明的道理已经究竟圆满。而阿罗汉具自觉之一,菩萨具自觉、觉他两种,只有佛具有三觉。
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福慧圆满具足。三觉圆,万德具,方名为佛。佛修多长时间?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最后福慧才具足圆满,得这么长时间。
有时候,我们有的人决心很好,“我今生一定要成佛”,这是一种信心,挺好,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佛多长时间成佛呢?是经过四大阿僧祇劫(编者注:此说源自南传佛教)修行,最后成为菩萨。就是说由燃灯佛给授记的时候,那时候已经修多长时间了?修了四大阿僧祇劫了,已具备五神通。最后布发掩泥,看一个老和尚(即燃灯佛示现)在泥里走,他就用头发掩泥,让老和尚踩着头发走,最后老和尚给他授记,当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这段时间——从授记到成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又经过多长时间?十万大劫!也就是说经过四大阿僧祇劫再加十万大劫才成佛的,这么长时间的修持!所以说成佛这么不容易,这么难!佛讲的道理为什么这么深?你想一想,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持,而且不断地努力才得到了佛法,我们应该珍惜。到我们这儿,一下就拿过来了(指很容易得遇佛法),我们应该感觉到稀有难得。
另外,“佛”是一个通名,十方三世皆有佛,这里的“佛说”,专门指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佛的姓,翻译成中文为“能仁”,能以仁爱之心教化众生,也是“慈悲”的意思。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众生的苦,能给众生快乐。“牟尼”是佛的名字,翻译成“寂默”。“寂默”就是寂然不动,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
这里的“佛”,说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娑婆教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娑婆教主是谁,有人问他:“你说娑婆世界教主是谁?”他说是阿弥陀佛。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才是我们这个娑婆教主,一直到弥勒佛出世。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小事,实际上也是个大事。因为现在外道有很多就冒充,说“弥勒佛已经降世了”,或“某人成佛了”,这是不允许这么说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娑婆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是下一尊佛出世?得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才是第二尊佛出世。所以这段时间,有人自称已经成佛或是佛来住世弘法了等等,这肯定是魔说,肯定不是佛说。所以一定要警惕,特别是“弥勒下凡”等等这种说法,是“一贯道”的说法,在台湾比较盛行。
(编者注:一贯道是中国民间宗教的一种。又名“天道”,或“道”,俗称“鸭蛋教”。一贯道自己没有明确的教义,主要糅合掺杂着佛、儒、道、回、耶等五教的说法,这也是被世人称之为“一贯道”的原因。一贯道的崇拜对象中,最高神称为“无生老母”,说是创造天地之母,主宰万灵之神。此神之下,又有济公、吕纯阳、关羽、南海古佛(观音)、孔子、穆罕默德、耶稣等多位。所以一贯道是一个不属于任何宗教的“四不像”。
一贯道又以佛教弥勒下生说为基础,提出三期(青阳、红阳、白阳)末劫思想,认为目前正是白阳时期,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等,劝人信仰弥勒,口诵“无太佛弥勒”五字真言以求得度,是一种附佛外道。
该教派常有扶鸾、借窍临坛等各种仪式,充满了浓厚的道术色彩。扶鸾、借窍临坛即说某位神仙附在主法者的身上,然后为人看事、看病等,就像现在一些巫医神汉所搞的大仙附体一样。
由于充满了迷信色彩,所以该教自创教以来,屡受历代朝廷取缔、禁止。新中国成立以来,明确规定一贯道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
下面再解释一下“舍卫城”。“舍卫城”为古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翻译过来为“好名闻”。因其国中政教善良,风俗敦厚,充满许多有德有智慧的学者,嘉誉风闻各国,故名“好名闻”。有时也用舍卫城来指憍萨罗国。释迦牟尼佛很多的经都在这个国家讲。在这个国家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的意思。
现在这个精舍我们大陆也有,香港也有,台湾也有——台湾有个正觉精舍。咱们东北也有,盘锦有一个叫池度精舍?还是池莲精舍啊?也有精舍。精舍是什么呢?精舍就是僧团居住的地方。但现在也有一些精舍,把它当作什么呢?个人修持的地方。一个出家人占一个地方,它称为精舍,或者一个小庙,或弄两间房子,也称为精舍,也有这样的称呼。
佛讲的精舍是指僧团居住的地方,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寺庙。究竟有多大呢?《大藏经》里有个图纸,这个图纸中间那条道,有多宽?可能是有一里地宽,还是三里地宽?就中间那条道就有三里地宽!你说这个精舍有多大?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大藏经》,可以看到佛当时那个寺院的宏伟,确实不可思议。那个图纸里边,包括天人来听法都有住的地方。僧人住的地方,讲法的地方,乞食回来要把菜热一热的地方都有,非常好。如果这个图纸公布了,我们就会感觉现在的寺院小了。
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祇陀园给孤独精舍”,在《阿弥陀经》里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简略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舍卫城有一个非常有钱的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乐善好施,家里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所以就被尊为“给孤独长者”。舍卫城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
给孤独长者发心,要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他就到全国去找,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他想把花园买下来。这个太子不好意思拒绝,就说了:“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但你要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了,我才卖给你。”后来,这个给孤独长者真就用车拉了很多的黄金,把这个园子给铺满了。铺满了以后去找祇陀太子,祇陀太子说:“你铺满了也没用,我是跟你讲笑话,我怎么能卖给你这个园子呢?”因为他们都不注重金钱,只是互相的一种考验。这个长者就说:“你现在是太子,将来就是国王。君无戏言,你不能跟我讲笑话的。”
从现在佛教来讲,意思就是你不能妄语,你妄语是不对的。最后祇陀太子就问他:“你买这要干什么?”他说:“我要给佛用。”最后太子被感动了,说:“地归你,(花园里的)树没铺到黄金归我,树算我供养佛的。”最后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就称作“祇树给孤独园”。
为什么讲这些呢?就是说讲法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应该交代清楚。交代不清楚就不能成就,不能取信于人。交代清楚了,我们知道了它的背景,听法之前,就已经在闻法之中了。所以说这样的话,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很快的就会得到法的利益。这段称为什么呢?叫六种成就。不管什么佛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时间、地点、人物、讲者、听者等等,都要交代得非常明确,这是非常必要的。
(编者注:六种成就: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以本经而言,“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尔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即说明讲法主为佛。“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是处成就。“请法天神”是众成就,即请问听闻佛法的听众,本经比较特殊,只为天神所讲,没有其他听众。另外,如《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属于众成就。)
◎天人请问吉祥
经文里这么说:
其时,一甚美之神,深夜光辉至祇树园而近至佛所。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
“一隅”就是一个地方,一个角落。
一般佛经前都有六种成就,也就是说佛陀在讲法以前要有时间、地点、听众和讲法人。这个经有点特别,是佛在夜深的时候,给一个天神讲的。天神有时候叫天人或是天众,这个大家也应该清楚。佛经里有天神之说,也叫天人,也叫天众。
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
《阿含经》是南传佛教一个非常著名的经典,包括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教法都出自《阿含经》,这个非常殊胜。咱们寺院,也就是大悲寺,为什么要休息四个小时呢?它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来源于《阿含经》。《阿含经》里面记载佛每夜是休息一个小时,僧团是四个小时,时间就是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所以说大悲寺的修行不是自己创造的,都是根据佛的戒律和佛的经典而来的。《阿含经》的记载都很重要,我们下面看一看佛陀的一天。
佛陀的内心世界常住寂静,享受涅槃之乐。他的外部世界始终在无私地为提高社会道德服务着。自己觉悟后,他不息地觉悟他人,把人们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一天的时间分成五个部分:上午、下午、第一时夜、中时夜——也叫中夜,还有后夜。分成这么五个部分,第一时夜也就是初夜。不像我们修行,我们是早晨修行或是下午修行,晚上睡觉。佛陀不是这样,佛陀是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精进。所以我们对佛陀的一天应该很好地了解一下,对我们修行有所帮助。
上午时分,一般来讲,佛陀早晨以圣眼观世界,看一看有无可度化之人。他通常前去寻找歹恶不善之人,清净善德之人会自己来找他。佛陀就是如此地为一切众生谋福利,国王们都心甘情愿地礼拜他。如果没有受到特别的邀请,佛一个人,或同弟子们一道,托钵沿街乞食。
托钵沿街乞食,现在南传佛教还是这么做的,在咱们汉传佛教几乎就很少了,但不是没有。咱们大悲寺和道源寺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以后,就是佛规定二时头陀的时间,也是托钵时间——必须要在此段时间进行托钵。托钵就是托着钵去乞食,这个很重要。这个钵也是每个僧人必须具备的,不具备钵都是不允许出家的。这个先不讲了,等到中午看碟片的时候,大家能看到这个托钵乞食的情况。
佛同弟子们一道托钵,沿街乞食,默默地站在施主门口,接受人们放在钵里的东西,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默默地托钵,其中也有说法——要敲门,有时候摇动锡杖,刚开始摇三下,再一次摇五下,最后摇七下,如果都摇完了人家不给,那就得走了。每家还得次第乞,不能分别好坏。接受人们放在钵里的东西,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
即使在八十岁高龄,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佛依然在毗舍离绕城乞食,要走很远的路。因为不是说很多家都给,有的路相隔很远,有的时候差不多有二里地,得绕一圈再回到出发地,差不多得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这个乞食也是很辛苦的。这是佛上午的时间。乞食是不允许过中午的,过中午是不允许吃饭的,这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午时前,佛结束饭食。饭后,他给信众作一些简短的开示,授予三皈五戒。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有基础,佛便给他指出一条成就圣果之道。如果有人提出要求出家,佛就给他们授戒,最后回到自己的寮房。
这是佛从上午乞食到吃饭的情形。佛走一圈,就有很多人要跟他出家。我们也乞食去了,但走这一圈,没有几个跟着出家的,一看太苦了,都不去了。好像有一年,有一个傻乎乎的人,教他念佛他都念不清楚,可能他要跟着走——那也不能带他,是不是?佛在世的时候,托钵乞食教化很多人,这个非常殊胜。
时间到了,咱就先讲到这里,因为什么呢?得把这个交代清楚。刚讲完托钵,咱们一会儿可以看托钵乞食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是我们现在正在整理和制作的,还没有完成。因为王会长和郭院长去了,特意要求,所以大家先睹为快,看到哪块儿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讲,咱好把这个碟做得更好。
好,上午就到这里。
※&&&&&&& ※&&&&&&&&& ※
上午讲了佛一天有五个时辰,分五个部分,要做不同的事情,上午是乞食部分。正好大家也看到了僧团的乞食光碟,也看到了有时候乞食给了食物,僧人有的念佛回向,有的是说“祝你吉祥”来回向,这都是出家人的一种心愿和一种美好的祝愿。
下面我们继续讲下午时分。下午时分,也就是正午以后称为下午,这个“午”指的是日头正中午。饮食必须要在正午以前完成,过了正午以后是不允许的。从咱们辽宁来看,十一点五十左右这为正午,有时候再延长一点,就过十二点。(按北京时间)到新疆那边一般都是下午两点才正午。这个时辰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也是我们证道的一种需要。
佛讲啊,上午为天食,午时为佛食,下午为畜生食,晚上是饿鬼食。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饮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认识,它会有一种趋向,会导致一种恶趣和善趣,它不同。所以饮食的时间对于佛教徒来讲,是必须要遵守的,因为佛戒的每一项都应该很严格地来完成,这样的话我们成佛才会有所保证。
下午时分,佛在寺庙的一个地方坐下,众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围,聆听佛法。有些比丘走到他的跟前,以期获得适合自己的禅坐方法。另外一些比丘向佛陀行礼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向弟子们讲经或作一番开示后,佛陀回自己的寮房休息,或随意正念右卧。起身后,即达到大悲的乐境,以圣眼观世界一切众生,特别是隐居静处,修习禅定的比丘及其他弟子,给予他们必要的开示和指导。如果有人在很远的地方需要他的指导,他就以神通前往,开导他们,然后回到他的寮房。这是佛的下午时间。
到了晚上,成群结队的在家信徒前来聆听佛法。佛陀以佛眼了知他们的根机和性格,给他们讲解一个多小时的佛法。每一位听众,各自根性不同,但都感觉到佛陀是在为自己单独说法。这就是佛陀讲法的方式。
这个“讲”啊,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佛的讲法,实际上不一样。佛说:我讲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讲法不是用文字、用语言。而且佛陀讲的法不管你是用语言的方式来听,还是以心来领会,或各种感觉来体会,都会得到佛讲的法。不管是人类,还是天上的天人,还有其他道的众生,都会感受到佛的讲法,这就是佛实相的作用。
实相的作用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什么样的根机都会听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根普被。只有佛讲法才能三根普被。我们只能做文字上的说明,但文字说明必须要和你的心性结合。如果你心性达到那个地位,达到了那个境界,你讲的法就变成实语者,你达不到那个境界就只能是文字。佛的讲法不一样,每个众生,不管哪一类众生,听了都会明白的。这个是不一样的,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听法方式不同。但说到底,我们的佛性终归是相同的。有一些众生,你看我们不理解它们,但有时候它们可以理解我们,这都是不奇怪的。只是我们贪嗔痴过重,有时候反而不能了解其它众生讲的语言。
前天,就是刚才和我一起来的那个司机,李居士。我们俩晚上去工地上转一圈,傍晚我们俩要回到我住的地方。刚走到山坡上,一个鸽子就飞过来了,飞到我眼前,落到一个砖垛上,离我很近,也就两尺多远吧。我不知道它要干什么,就瞅着我。我寻思它对我比较亲近哪,就伸手,意思招呼它上手,它也不上,但是它也不跑远,就歪着脑袋瞅我,我也不清楚它要干什么。后来我就坐到车上,它就跟到车跟前,等我们要开车走的时候,它就钻到车底下去了。后来我告诉李居士,我说你下去看看钻没钻到车底下,李居士一看真在车底下,然后就把它撵出车底了。
我就想它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晚上饿了,要点吃的?我说咱回去吧。因为咱们放生了很多鸽子,就想回到放鸽子的地方,叫护生人员给它点食物吃。后来我们俩就开车到放生的地方,我说你下去跟护生的人员说一下。这李居士就到放生园,但护生人员不在。后来他回来告诉我,正好有个抓钩机在挖一条沟。因为天已经渐晚了,抓钩机的铁链子里面躺了五六只小鸽仔,它们趴在那上。如果再一动弹,那鸽仔整个就被压死了,因为小鸽仔没有能力逃生。后来李居士都把它们救出来了,就一个鸽子翅膀受点伤,其它都没有受伤。
所以我们才知道这个鸽子在找人,在寻救,它很有灵性的。你看它的语言我就不知道,所以这就是凡夫。如果要是佛陀马上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说人和人,人和众生,这个语言虽有不能相通的地方,但心是相通的,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所以佛给大家讲法的时候——因为佛陀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因为他无相,所以佛证到实相的时候,这时候讲的法就是不管在哪个地方,不管天上、地上,所有的众生都会听到,都会领悟的,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对一般人来说,佛陀首先讲布施、持戒和生天之乐;对修行上已有进展的人,他就讲物欲享受的不善,以及去恶得益的法门;对修学已经快到家的人,他就讲解四圣谛法。
这是晚上的时间:第一个时夜(初夜)——每晚六点到十点,佛陀专门来指导众比丘。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随便来到佛陀跟前,提出疑难的问题,询问深奥的佛法,接受适宜的禅法或聆听佛陀的开示,这是初夜时间。
中夜时分,夜里十点至凌晨两点,凡夫俗眼见不到的天人、梵天等诸神众来到佛前,听讲佛法。经典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经文:“尔时,夜深人静,一位身耀光辉的天人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站在一边。”在《相应部》中,有好几部回答天人所问的经典。夜里十点到两点,对凡夫来讲,我们这时候是在休息,咱们僧团也是在这个时间休息。佛在这段时间正给天人讲法,所以经典常常能看到这一段的解说,这是梵天和神众来到佛前。
后夜时分,就是早上两点至六点,这个时段又分成四个时期。
两点到三点,第一个时期,佛陀在附近来回经行。经行是佛亲自实践的,上回也是在这里给大家讲的经行,后来也出了书,也就是这个《经行》。我们僧团是两点起床进行坐禅,坐禅后上殿。佛陀是在附近来回经行。三点到四点,佛陀正念右卧。佛陀就卧一个小时。四点至五点,佛陀深入阿罗汉之境,享受涅槃之乐。五点至六点,佛陀深入大悲之喜,以大慈之心照耀众生,滋润他们的心田。这时,他以法眼观世界,看一看能为众生做些什么。善德之人及需要他帮助的众生,无论他们住在多么遥远的地方,佛陀都会清晰地出现在他们眼前。出于对他们的慈悲,他将前去给予必要的精神帮助。
像释迦牟尼佛或者阿罗汉这样的圣贤,有缘的天众都会来亲近和请教,他们来亲近佛陀和圣者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为什么在晚上呢?因为夜静更深的时候人们都休息了,另外就是人类的一些活动都停止下来了。人类的活动当然有好的活动,也有乱七八糟的活动。所以晚上这一时刻是最安静的,地球就显得比白天清净一些。
不过佛的境界非常殊胜,我们普通人是想不到的。比如说他在休息,我们凡夫认为他是在休息,其实他也在度众生。当他在一个地方给一些众生讲法时,我们通常认为他只会在一个地方讲法,实际上佛陀同时会在很多地方讲法。比如说佛陀在娑婆世界讲法,同时也在其他世界讲法,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不能以凡夫的心去理解佛陀的智慧和神通。过去中国有一些学者,包括出家人里也有一些学者,对佛陀的理解,完全是用凡夫的心去猜度佛陀的智慧,甚至评价一些佛陀度众生的行为,这都是不正确的。
经文上这么说:“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一位天神,身上放着殊胜的光明,照亮整个祇树给孤独园,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站在一旁。天神们见佛多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这时佛陀周围不会聚集太多的人。
经上说,天人很不愿意来到人间,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人类身体所散发出的味道或恶臭。他们大约离人类数百公里就能闻到人类的气味。天人的身体都是发光的,越是上层的天,光明越大。佛身也常有一旬的光,有特殊因缘时,佛也会放大光明,照彻天地。佛有常光一旬,这个常光要比天人的光强烈的多得多,要光明的多得多。和佛的光比,天人的光是没法相比的。
讲到天人这块儿,天人有五衰现象,有的居士已经了解这一方面,大概介绍一下。佛经里介绍,天人的寿命很长,福报很大,想什么有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飞行自在,具有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很多神通,特异功能。但是他们的福报是有限量的,当福报享尽的时候也会堕落,或在天道的境界往下堕,或是由天道直接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这取决于他现行的业,他的福报享尽后哪一个业现行。如果他极重的恶业现行了,他就会堕落到人道或者天道里——从色界到欲界,从无色界到色界,从无色界到欲界,都有可能。
编者注: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为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其中,人道中有东、西、南、北四大洲。然后有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为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中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共有十八天。
三、无色界,为色相俱无,但还有心识,是极深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无色界中有四禅天,又叫做四空处。
天人在要堕落以前有预感或者预兆,这是“天人五衰”,即五种衰相现前。我们人在临死前也有衰相的,但天人更为敏感。
&“天人五衰”有五种:第一个,“衣服垢秽”。天众要堕落的时候,他们的天衣就会出现不干净,显出脏的东西。因为业报所感,他们的福报要尽的时候,天衣就现出垢秽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头上花萎”。平日我们看到的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戴的那个冠叫宝冠。天冠是用种种璎珞和鲜花所装饰的。天冠上的花是不需要更换的,因为福力支撑着一直盛开,但当天人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冠上的花就显得衰落和枯萎了。
第三个,“腋下汗流”。天众的身体都很干净、很香洁。当他们要衰落的时候,腋下流汗就会有臭的气味。
第四个,“身体臭秽”。天众要堕落的时候,身体就会有臭气出来。
第五个,“不乐本座”。天众都有自己的宝座,特别是那些天王宝座都很高广、很殊胜。而平时他们都是安住在本座上,只有当要衰的时候他们才坐卧不安,经常地离开他们的宝座。
而这个来请法的天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天众。就是说我们这个《吉祥经》中来请法的天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天众。一般来说,生到天道是不太有机会听闻到佛法的。因为第一,很难遇到佛出世;第二,天众容易耽着天乐,因为天上快乐,很舒服。佛经上常说“富贵学道难”,人的物质条件丰富了就容易满足,不懂得再寻求佛道了。但这位天神显然和释迦牟尼佛以前有甚深的因缘,所以就成了这个《吉祥经》的祈请者。下面佛陀讲的这个经都是因为这个天神的请问。
经文:彼神以如是之偈白佛言:多神与众人,祈求最上福,思惟于吉祥,请佛示说最吉祥。
“偈”,华语释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天众有一个特点是喜欢说偈子。下面是他问的:“多神与众人,祈求最上福,思惟于吉祥,请佛示说最吉祥。”
这位天神不仅代表天众,而且也代表了人众来问。他说众天神和人道的众生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在思索什么是幸福人生,怎样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怎样给人生带来幸福和吉祥?这部经为什么要天神来请问呢?它的道理很深,诚如我们前面说的,它所开显的是佛法中的人天乘法。就是说按照经上的教导去做,起码能获得人天乘的果报。这部经后面也讲到了涅槃。
佛陀传诵这部经典前,一直存在“什么是吉祥”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在家人之间引起了讨论,他们彼此问:“吉祥是什么?”某个人提出一个答案,另一个人又提供了其他的答案。一些人说看见想要看见的事物是吉祥,当看见对你而言是瑞相或吉兆的某些景象时,他们说那是吉祥的。其他人则认为听到你想要听的声音,或听到被说成是吉兆的声音时就是吉祥。他们认为想看到什么能看到就是吉祥。这个问题是很深的问题,作为我们凡夫来讲,是没法知道什么叫吉祥的。
在古代的印度,人们经常聚集在镇上的礼堂,互相讨论对他们有益的智慧与知识的课题。有时候,会议会延续四个月才结束。人们以各种的礼物赠送给那些有智慧的学者,作为答谢的报酬。有一次,他们讨论有关“吉祥”的课题:何谓吉祥?如何构成吉祥?见何是吉祥?听何是吉祥?感受何是吉祥?这五个问题就形成了一个很深的问题。
有一位星宿家迪它·马加伊卡,他认为如果一天早晨见到吉祥的东西,就是吉祥。例如:鹦鹉、孕妇、穿着端庄的男子、水瓶、马、马车、雄牛或母牛等——看到牛,在印度是很吉祥的事情。人们便对此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有些人不以为然。
另一位星宿家苏达·马加利克说:“人们哪!就如你们所说的,见到是吉祥的,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很合眼缘。”也就是很合乎我们的眼球,就是这个意思。“我可否请问你们,若见到不喜欢和不祥的东西也可算吉祥吗?”“你见到的东西,如果是你喜欢的是吉祥,你要是见到不喜欢的,或你认为不吉祥的东西,这算不算吉祥?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不能接受你们的见解。”一些人又同意他所说的,有些人又有所怀疑。
于是,大众向苏达·马加利克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听到如此的话,例如‘良辰佳日’、‘愿你成功’是吉祥吗?”苏达·马加利克就说出他的见解,他说:“如果听到是真吉祥,那么听到如意和不如意的话也是吉祥吗?”还有其他有关问题,如早晨起身嗅到香气,尝到美味的食物和触摸到好的和柔软的东西,这都是吉祥吗?他们在物质等东西上,在眼球上和感觉上不断追求着所谓的吉祥。
他们所争论的课题没有得到解答。于是,这个课题就传到梵天那儿,讨论了多长时间?十二年,就这些问题不光是人类讨论没有结果,最后跑到哪儿呢?跑到梵天那,对这个问题讨论了十二年,同样没有获得解答。这个并不是经书中,为了显示这个经的重要而说的这个问题。因为你没证到实相,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吉祥。虽然有的说法貌似吉祥,但又被同样一个貌似不吉祥的说法给冲破了。
究竟什么是吉祥?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学者,哲学家啊,还包括一些世上最有文化的、最有智慧的人,他们也讨论不出什么是吉祥。何况外道呢,是不是?现在有些外道就是这样,他认为他们讲的,已经彻见真理了,而且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说法非常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见到实相,他永远不知道真理。所以不知道真理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吉祥。
这个问题在梵天,天人那讨论了十二年都没有很准确地说出什么是吉祥。所以说这个吉祥的定义很深,特别用在实际中,那就更深了。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说出什么是真正的吉祥,所以这部《吉祥经》对我们凡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在家居士修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梵天讨论十二年同样没有获得解答,这个课题又传到帝释天,帝释天王劝他们说,如果想获得正确的答案,就应该去请教佛陀。帝释天王说:“若要得到光芒,必须要有一火把,而不是萤火虫的光。”得有一把大火炬,大火炬才是真正的光芒,而不是荧火之光。刚才我讲了,天人也有光,但他的光和佛的光没法相比。佛的光,光一旬,而且这种常光不是天人能比的。所以说这个帝释天王就告诉他,你必须去请教佛陀,于是他们就请了一位天神到祇园精舍去请教佛陀。于是,世尊便以《吉祥经》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我们讲经前的这个序,这个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就不会对《吉祥经》生起真正的理解,就不会知道佛陀的智慧有多么地深远,多么地彻底。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这点,就会相信外道的说法。有的说:“你礼拜我,就可以升天,就可以成为天子和天民。”通过这个我们就知道他们的说法多么荒谬,因为他没有证到真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吉祥,是不是?何况他们还不是大梵天,还不是帝释天。只是我们人类众生创造的一种宗教,一个教派,就真正的大梵天和帝释天王他们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何况这些人就更没法回答了。
更可气的,还有一些人用世间的一些善法来充当佛的理论,硬塞给佛教,所以这都是愚痴的行为。我们通过这个,就知道这个《吉祥经》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佛所有的讲经都非常重要。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它都是佛从自性中实修实证出来的,是彻底彻见的,所以它是真正的绝对真理。
不像我们世间所说的,有些只是相对的“真理”,今天好了,明天没了;今天对了,后天错了。佛讲法不存在这个问题,也不存在时间的问题,因为它穿越了时空。不是说佛法在正法时期有用,像法时期就差一些,末法时期就完全不管用了。没有这一说,因为佛讲法是实相,它穿越时空,不受时空限制,所以说它不会有衰落,它是永恒的,所以这个《吉祥经》就代表了永恒的真理。
这个序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正文明天再继续讲。我和王会长、郭院长商量,下面要给大家一段提问题的时间,大家提问题我来解答。
◎答居士问一
一居士:阿弥陀佛!请师父开示,关于你说的天人五衰现象人间有没有?
人间也有,人在临终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的衰相,比如说各种的不愉快啊,或者身体的一种不净啊,等等的现象都会有的。
一居士:师父,你说那个天众的宝座,到时候他要死了,就坐不住了啊,那坐不住就躺着呗?(大众笑)
躺、坐、卧他都坐不下,他的福报已经享尽了。
一居士:那他离开天上了,然后就堕落呗?
最后他命终的时候就会堕落的。
一居士:堕落能到哪里去啊,根据他的修持情况吗?
根据他前生所造的业,也可能堕落到人类,也可能堕落到畜生,也可能到饿鬼道,这都不一定。
一居士:师父,不一定的话,比如他堕落到三恶道那还能不能回来了?
这个问题就看能不能遇到佛吧,遇到佛讲法以后,如果能修起正念,他可以不堕落。
一居士:不堕落,那假如说遇到佛陀,给他救了,那他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还是成佛?
这就根据他的因缘和对佛法的理解。
一居士:请问法师,假如说天人在天上堕落以后,根据他个人的因缘,应该到人间或者是地狱的话,是不是这里头有过去的因果关系?
这个问题就是个因果的关系,所谓的堕落和生天就是个因果关系。
一居士:请问法师,我的问题就是人死后冷冻和恒温有没有什么区别?
人死后身体冷冻和人不冷冻有没有区别?从身体感觉来讲是有区别的。但是人有定力了,他不会受这种干扰;如果没有定力,他会受这种干扰的。因为他的神识对身体的温暖度还有一定的留恋和一种感受。
一居士:师父请问,在人间修到什么程度能到天上去?
这个只有到天上的人才能知道,(大众笑)这个佛讲的就是说……(被下一个问题打断)
一居士:师父,我还问一问,是不是修行人能到天上去,还有欲界做善事也能到天上去?
这个到天上一个是定力,一个是善业。和恶业相比,他的善业要大于恶业,或是说他的善业先牵引,牵着先行,这样会依善业去。
一居士:师父,比如在人间不修行,做善事可以到天上。如果信佛,假如说我修持得好,但是没到去极乐世界的程度,那到天上去的也有信佛的吧?
这个我没去过,不清楚。(大众大笑)我想修佛的人上天的太多了,因为修佛的人自律性非常好。虽然有的没修到去极乐世界这种程度,但是到善道应该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这个问题必须得有实证实修的人才能真正讲出来,没有实证实修,我们只是猜测,根据经典来说。所以我的回答只能作参考,不是我去过。(大众笑)
一居士:请问法师,像我们受了五戒,假如守得好的话,可以来世再托生人道,那么天道和人道它们是等同的呢,还是有一个距离?
守持五戒啊,这个上天和入地都是根据福报因缘。因为这个福报因缘从经书来讲,比如说《楞严经》就讲过,用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比如说欲望的问题,它说如果欲望大,欲望在50%的时候就堕落在人道,人道是什么呢?立为人,横为畜生。如果达到70%就堕落到水族这一道,也就是水轮这一道,水族和水轮这就是两种说法。如果超过70%,达到90%就堕落地狱。如果少于50%,比如40%、45%或30%它就生天,欲望越少,生天的天位越高。
它就是根据我们思想的纯净程度来决定飞升程度。所以说生天也好,下地狱也好,都是与我们所造的业和我们思惟是否正确有关系。比如说老师这一行,经常教育学生,讲思想上的这种教育,不注重物质,特别在教育方面很尽心尽力,这样的老师一般死后往上升的机会比较多。何况我们学佛人,往往都是特别注重思想和行为,校正思想,远离贪欲,那自然就往上升。所以说不管是往生还是生天的机会都是很大的。
但这里有一条,学佛必须以持戒为根本。如果不持戒,想生天都是很难的。佛不说吗?持五戒得人身,如果不持戒想得人身都很难。比如说有的人虽然是在世间也做一些善事,但是由于没有严格持戒,他也不见得生天。要生天你必须把这个漏洞堵住了,就像一个气球似的,气球要漏眼儿它怎么能飞起来,是吧?这个气球要没漏眼儿,你打上点气,球就往上飞,这才能飞起来。戒是无漏的,所以持戒是保证,不管想生天也好,得到人身也好,往生西方也好,都必须以持戒为根本,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好,下面谁还有问题?
一居士:师父,我父亲现在是抑郁症,有点狂躁,不太正常,晚上不睡觉。现在还行,饿的时候知道吃饭,也知道回家。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让他的病不再加重,或者是能好转起来?我想用超度的方式,做过几回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请师父指点一下,我代他忏悔也可以。
我想问一下,你父亲多大年龄?
一居士:我父亲今年五十九岁了。
才五十九岁,年龄不大。你父亲是忧郁症,他有什么症状,比如说不爱出屋吗?
一居士:不是,他现在特别爱走,有时候晚上都半宿不回来,捡瓶子,捡垃圾卖钱。饿的时候他就知道买饭吃,思惟有时候跟正常人不太一样,想要打人。但还不是最重那种,要把他送精神病院,那人不就废了吗?我还不想那样,想用佛法让他好转。
像这种情况呢,我的想法:第一个,你给他诵什么呢?最好是诵《心经》和《金刚经》。一个是怕他产生一种幻相,或执着某一个问题,诵经来破除他这种执着和幻相。第二个就是多放生来增加福报因缘。第三个就是说,该治疗就得治疗,精神病院不是说去了人就完了,有很多的人到了精神病院,出来以后很好,可以恢复正常工作的。到精神病院无非就是控制一下病情,吃点镇静剂,以后慢慢好了就可以了,这个不是太难的事。
一居士:但是他不承认有病,给他买中药吃他也不吃。有时候他一走,吃饭吃药的时间就给错过去了。
这个问题只能是什么呢?一个是费心。另一个,比如把药品放在食物里,让他去吃。另外吃药的时间不一定非得到那个时间给吃,不一定这样。跟大夫商量,这个问题应该能解决,你父亲还是不算太重的。只不过他有一些狂躁和一种幻境,把这个幻境克服了,应该是很好的。
一居士:师父,我代他诵经回向给他,以他的名义做一些善事,回向给他的冤亲债主也可以吗,能减轻病情吗?
“冤亲债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佛教现在出现一个尽说“冤亲债主”的现象,会导致我们趋向附体、鬼神等等。这样的话,容易因为这种暗示又产生新的幻相,所以应该回避。你只要回向给他就行,叫他早日消除业力就可以了。
一居士:师父,刚才您说持五戒,三皈五戒,要是守好了就能成佛啊?
五戒要持好了,成佛有望。这五戒可以扩大,扩大到八戒、十戒,甚至无数戒,都是从五戒开始的。这个五戒要持好,这个人特别不容易。
一居士:但是有一本书,说是要想成佛,必须得受菩萨戒。
这个菩萨戒也得在五戒的基础上,因为五戒和菩萨戒都是戒,而且都是一体的。受菩萨戒首先得受持五戒,以后才有资格受持菩萨戒。如果不受五戒,直接受菩萨戒,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一居士:师父,五戒持好了,一般来讲,这个成佛的问题不大吧?
如果五戒要持好了,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一居士:师父,假如说我愿意真修,但修行不好怎么办?我寻思要圆满自己的成就。可是就得日中一食才能成佛?师父,这算一个戒律呗?这个戒律守好成佛也行呗?守这一条也可以呗?
日中一食只是成佛的一个重要条件,成佛不光这一条,要是就这一条那我们都容易做了,是不是?得有很多条件,但这一条如果你不去做,其他的你也都做不到,那就更不用谈了。首先我们应该是能做到一条,就去努力做到一条。
一居士:这样用心地修行和念佛,用不用每天回向啊?
这个回向很重要,什么叫回向呢?我的理解,就是去掉我们的慢心,去掉我们的执着。比如说今天修行了,我们心里会生起一种什么呢:“啊,我今天修行了,我已经读得懂经了,我已经明白什么意义了。”他自觉不自觉就生起一种慢心,这就会障道的。
如果我们每天把修行回向给所有的众生,第一个是去掉慢心,第二个是我们提高自己无人相的这个过程。回向给所有众生就是回向给无人相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一关。倒不一定说必须回向,你不回向实际上也是回向。因为你读完经了,说我读完经回向给谁谁——不回向就不给了吗?不是那样。就像太阳似的,太阳会说我想照谁就照谁,他和我不好就不照了吗?不是那么回事。是吧?
一居士:刚才讲到怎么守戒的问题,请师父开示一下,作为我们女居士,因为女人都是五漏身,由于受五戒,怎样能够使家庭和谐,然后还能够把戒守住呢,还不能犯戒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我这脑子不好使,有时你提两个问题我就能记住后面那个。
第一个问题,又能守住戒,又能家庭和睦。这个问题我想最好是参考一下谁呢?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佛在世时的一位大居士,有的说他是古佛再来,有的说他是什么什么化身等等。咱不管他是什么化身,就是说在《维摩诘经》里面提到这么一个问题,他对家庭是这么看的。
人家问他,说你如何看待你的家庭?他说:妻子是我的同修,父母是我的善知识,儿女是我的众生。他是这么看待的,所以说家庭的和睦都建立在学习佛法的原则上,这就好了。不能抛弃学佛的原则而要求家庭和睦,而家庭和睦必须在学佛的基础上,这么去理解,这么去互相帮助,这样的话既能学佛又能和睦。
一居士:我父亲已经走了将近三年了。有一次梦到我父亲的身体是半透明形的,他的上身是透明的,底下这肉与人肉一样,我想请问师父,现在父亲在哪儿呀?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个确实不知道,因为出家人不能打妄语,这是一个。另外你做这个梦,不一定梦见的就是你父亲。梦见父亲是什么意思呢?父亲就是一个慈,慈就是代表父的意思。悲就是代表母亲的意思。就说明什么呢?就说明你这一段儿的修行有了慈悲之心,有了慈悲之心就会梦见父母。你梦见你父亲,说明你这一段儿或是这一天做了一个很好的事情,很有慈悲心的事情。所以才有这种感应,能梦见父亲,不是说你父亲如何了。我们梦中的图像往往是一种表法的过程,并不是说我梦见谁就是谁了,不是这个意思。
一居士:怎样修行才能让家人支持,在以后的信佛路上没有障碍?
对亲人的支持我是这么看的,我们今生得到人身不容易,我们不想今生就失掉人身,更不想来生失去了修行的机会。因为在一起必然是有多生的缘分,所以我们要把握住今生,同时把握住来生。怎么样去把握住呢?那我们就是一个信仰,奔着修行。只有奔着修行,才是大家真正的共同利益。不能看眼前他说什么,或是他不愿意什么,应该看到更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我们的原则。
一居士:阿弥陀佛!提一个问题,我看到佛书上经常说前三三、后三三,我不知道“三三”是多少数,请师父给开示,阿弥陀佛!
我也看到过前三三、后三三,究竟是什么道理,可能宣化上人曾经讲过,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你还得找个明白人问问。
一居士:不应该看父母过,但父母在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但是现在可以改正过错的因缘早就不在了。作为女儿来说,怎样去帮助父母弥补这些?因为父母不学佛,我们怎样去努力地帮助他们?
最好的帮助,我们最彻底的、最究竟的帮助就是好好学佛,按照佛的戒律去做。我们精进去修行,自然就度父母了。所以佛讲“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是一个人很好地去努力修行,自然就把父母这块儿度了。
一居士:师父,我提的这个问题可能离题有点远,什么是末法时期?请师父开示一下。末法时期具体指什么,有的地方不怎么太清楚,单指佛法方面,还是佛陀方面,还是指世间法方面。
末法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我们现在的这个时期就是末法时期。要从时间讲,从我们汉传佛教来讲,这段时间属于末法时期。但从南传佛教来讲,还属于正法时期,因为他说正法是一万年,而且现在还有证罗汉果的,所以他说是正法时期。
所以末法时期应该怎么理解?我是这么看的,什么是正法时期呢?就是正法时期守戒,像法时期注重禅修,末法时期主要是在念佛。所以说根据我们修行不同,出现不同的三个时期。如果我们现在能够严格持戒,不但念佛还坐禅,这样的话我们就是正法时期。
这个时期,没有时间限制,而是根据我们的修持来衡定正法和像法。所以说我们修行一定要抓住戒律,这样我们就回到正法时期去了。如果我们不守戒,单纯就是念佛啊,或是去诵诵经,或是烧点元宝这些乱七八糟的,这就变成了末法时期的现象。
我们应该什么呢?追求正法,正法时期。佛讲末法就是让我们警惕末法,不是说把我们这个时期给定义为末法,佛没有这个意思,说:将来你们的生活就是末法时期了,你们没有办法。佛讲的目的是让我们警惕,让我们把这种现象转为正法,这是佛的悲心,我是这么理解的,并不是讲这个时间相。虽然这段时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努力,把这个现象纠正过来,改变过来。每个人都努力,我想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炬之光2法师技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