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头顶封号脚本教程地,以头为中心,脚在外面带动身体转动翻身 是什么武术动作

论太极拳----张志俊太极论文
  1.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
  本文是张志俊先生在“中国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名家讲座中的演讲整理稿(该讲座已由俏佳人公司出版光盘),整个过程,掌声不断,引起轰动,因演讲非常成功,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所以在整理过程中基本未作删改。有些语言可能过于口语化,或不太贴切,但读者若能置身大会演讲过程中去体验,可能会有所收获。
  演讲包括四方面内容:
  1 节节分家与节节贯穿
  2 公转与自转
  3 相吸相系
  4 发劲
  昨天,我讲了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今天我想讲一下节节分家、公转和自转的问题。我昨天已经声明了前辈的先生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把宏观的问题讲完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
  所以我们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特级大师也好,你怎么样的去努力,你在宏观上的问题,都不大可能超过前人。但是,前人由于他当时科学发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空间。我们的后人就希望在微观上,能够去把这些东西解决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观问题,一些论点,我们找出论证、论据,证实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说:“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发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这个理论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则左虚、左已去矣”,“右重则右杳、右已去矣”。在我们听起来,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不明白,所以这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研究的课题。后来,我就在这个方面下了点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轻重虚实解》,试想给它下一个定论,不知道这个定论对不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我说话的意思就是说:前人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
  今天,我要谈节节分家。大家知道,古典拳论上说的,很多很多都是节节贯穿,没有人讲过节节分家。那么,我为何提出节节分家呢?因为前人希望你把拳练的如行云流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动如长江大海,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不要断劲,但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呢?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飘逸,非常潇洒。无论是在攻防当中,无论是在健身当中,都起到一种很好的作用,然而,真正达成这样的条件,达成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这样一个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要节节分家。
  昨天,我已经概括的讲了一下,比如:一串珍珠,只有散落了,你才可以把它重新的串起来,它如果根本就没有散,你怎么串?也许,它本来可能就是原始的。开了个水晶没有截开,没有打眼,没有截开,它不可能是珍珠。人的原始挖掘,我们的自然风格在实践当中,为了适应生活,如自然劳动,自然运动,这种骨骼并不具备符合太极拳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它拉长,只有把它拉长了,这些关节分家了,你才能够达到节节贯串。下面我举起一些例子:就是我的学生练拳当中,出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凡是存在问题的,都不是指大家,都是指我的学生在练拳当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我讲节节分家的第一个小问题,就是你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把你的关节拉开,我们说的关节是指骨缝。其实,是我们通常说的韧带和副韧带,不是你练长拳拉大筋、压腿、劈叉。压腿、劈叉是拉韧带,这个我承认,这种韧带对太极拳而言,有没有作用呢?有!但是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拉的韧带,是你关节腔周围的副韧带,这种韧带如果拉长了,昨天我已经讲过了,你就可能产生弹性,可以产生韧性,你的韧带产生弹性和韧性拉开以后,你的肌肉都会产生弹性和韧性,产生弹性以后,那就是说你的爆发力自然增强了。产生韧性以后,你转动的半径自然就大了!试想,如果你的爆发力很大,在攻防当中,你一定会占一定的优势。试想,如果在攻防当中,你转动的半径大,那么,你引发别人的角度、广度乃至深度都会比别人要好。所以第一步呢!就是要拉长你的韧带,拉长韧带的办法,我在昨天已经浅浅的讲过了,要稍节领劲、两头卷曲,要以手领劲、肘定位、拉开肩。昨天在我们讲沉肩坠肘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讲过了,第一个就是要以手领劲,在以手领劲的原则下,上肢运动的要求是: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这是对上肢训练的基本要求,如果你做到了,你在练功的时候,行动的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么你还要继续把你的关节和韧带拉长。
  一动先走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凡是要运动先从手上走。先从手上走,走手的过程一定要做到肘定位,比方说:(示范)我这个要拿到这个部位,走,我不能这样拿,大臂的夹角改变了,就意味着你的肩关节的缝隙合死了,合死了就会产生堵,气遍周身不稍滞,对疏导的问题,疏导、疏通的问题,昨天,我大概讲了,连大禹治水都是疏而不堵,所以,我们不可以违背这个规矩,一定要努力过去,你在过去当中,能不能过去,这关节它怎么也强不过你,但是你这样练起来,对你劲路的通达,意气通达,乃至于你关节转动的灵活性,都会产生一种影响,使你的功夫上升的周期就会长。第二呢,当你的手在运动的时候,肘不能跟着运动,现在开始学习,练习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肩关节为园心,大臂整个大臂为半径的旋转,这种情况是占很多很多,在太极拳界的比例,可能会占到80──90%左右;第二是以肘为园心,小臂为半径的旋转,这种情况占的比较少,这种运动在昨天我举过例子,以肘为园心,小臂为半径。例如:打乒乓球用的是肘定位,小臂的旋转,包括反臂推挡,下面攻击,打篮球是以肘定位,手指领劲,使球走抛物线进入篮框。打排球在扣球的时候,尽管大臂扣的很长,在拦网的时候,只有稍节定位的小臂领劲,才可以把球拦的非常灵活,很快转向进入场地。所以这都是以肘为园心,包括我在昨天讲的,我们的跳舞专家杨丽萍她也是一节一节地动,不可以大臂带,以大臂带就不好看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动物界猫科动为什么能称霸世界(动物界),为什么呢?其中有一条,它就是节节贯穿。大家可以想一想,豹子跑的时候,它是这样跑的,它是一节一节的转动去跑。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动物叫懒猴,也叫树猿,它在爬的时候,动的时候都是以大臂为中心的旋转,凡是以大臂为中心的旋转,给你的感觉它显得有些笨,你看见它就不灵活。为什么猫科动物动作非常好呢?它是节节贯穿、节节分家,只有节节贯穿、节节分家,那么你的动作就会灵活,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以猫科动物为了登上动物世界的顶端,进行了多少万年的进化,它就会达到节节贯穿,当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利害呀!(其中含有它的骨骼,体形等方面原因)因为猫科动物的膝盖,它在后边,人的膝盖是在前边,所以,人是两条腿直立行走。在搏击当中,你的特性就要膝盖在旋转,这种运动你不可能学猫科动物膝盖在后边运动,这是它的特性。把猫从二楼摔下,猫它不会摔死,把人从二楼摔下来,就保证会坏,为什么呢?因为猫是在中间腰翻转落地的,落地的时候它节节分家,它腰收缩,它一收缩会减轻这种震地,所以它的骨骼不会摔伤。人从二楼摔下来,脚一登地,骨折了、筋骨坏了、膝盖坏了、腰坏了等等毛病出来了,这些都是动物的特性。所以,节节分家一定要做到位肘定位肩部要放松,这样你才能够把你的劲从前运动到腰上。我们的下肢呢?上肢运动到腰上,下肢怎么办呢?下肢要五指抓地,涌泉穴(脚心的这个穴叫涌泉穴)要空,(示范)如果这个脚这样放下去呀,涌泉穴不空,这个脚就不会灵,脚要用脚趾去抓地,涌泉穴空。在练习过程中,很多人练拳脚不舒服,他磨脚跟或者脚尖,为什么会磨,那是因为它不舒服。它的髁关节的韧带不够长,严格地说是他的根腱韧带不够长,根腱不够长,他的转动就不灵了,他不舒服,这都是根腱韧带不够长。所以在脚的运动中,要先把根腱韧带拉长。这种髁关节是人身体中最难练的一个关节,希望大家在练拳时注意这个关节。当你的根腱韧带拉长后,那么第二就是膝要定位,你的膝盖要定位,膝盖不能乱摆,不可以乱飘,跟浮云一样的飘,这个拳就形成了一个很散乱的。所有的拳如果你没根了,那么都是很危险的。因此你的膝一定要定位,膝定位以后,你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松胯。胯,这个词是中国人特有的名词,每个人到美国去,跟他们讲松胯,美国不知道胯是怎样翻译,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部位,我们通常说胯是一个部位,是大腿根这个地方,这个股骨与髋关节相接的部位,它并不是个具体的地位,就是指这个关节能够转动的就叫胯。所以这个胯呢,其实包括股骨和髋关节接合的部位,这个部位呢?它要从外面向里包,里边是园,我们通常说的叫园裆,裆部容易犯的错误有几种:一是夹裆、一种是尖裆、一种是偏裆、一种是散裆、一种是荡裆。大概是这五大类毛病。偏裆一定是你的两个脚平行线(有问题)。今天下午我在讲课时间已经讲过,两个脚在站立,练拳当中要尽量做到平行线,平行线的意思就是两个脚趾要平行,不可以丁、不可以八、内扣,如果把它画为一条线,它的交叉点就会出现一个棱角,如果你的裆交叉线成锐角状,这种我们都把它叫尖裆,如果成钝角状,我们把它叫偏裆,有一个膝过于向里扣的,我们把它叫夹裆,两膝中间扣的,又形成角,若不形成角,没错误,不管形成是钝角,不是锐角,或者是直角,我们所这种裆都叫做架裆。膝盖不能扣好,前后飘浮,臀部在左右摇摆,我们把这个裆叫散裆。象打球千一样的飘浮,这在练拳中是不行的,在搏击当中,也是不行的,你的脚抓地、膝定位、胯放松、裆部园润。运行到一个中间部位叫腰,因此王宗岳在拳论上说的腰为主宰,以腰为轴,轴和轮子转动的速度是一样快的,但是运转的幅度没有轮子大,试想汽车的轴和轮子是转一样的圈。但是轮子转的幅度、距离就要比轴大。我们现在很多练拳的,其中包括我的学生练拳,我认为,轴转的有时比轮还大,所以说大家应该注意轴的事。在王宗岳整个十三式里面,只有140个字,它多次提到腰,第一句话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运源头在腰隙,第一次提到腰隙;第二个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一百多个字里多次提到腰。说明腰部非常的重要,那么,我这个要讲的,上肢而言,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通过脊椎运到腰上,下肢抓地,膝定位、胯放松,运劲在腰上,那么这个时候要起到主宰作用,你可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每个书上说的都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举起,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街上,你碰到一个赖皮孩子,就说人家抢你东西,你要他拿出来,他劈面地就给你一拳,由于你的太极拳功夫,非常注重于腰,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再去接着手。坏了,鼻子开花了,人也爬下了,小偷也跑远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所以,当对方碰面一拳时(说明你已经非常注重原则,但原则有待进一步去推敲),你出手接,用一个懒扎衣,人打倒了,对不对?你没跑,他走了,为什么,因为你用稍节领劲,只有你稍节领劲才可以。世界上有一个运动叫拳击,拳击为何一秒钟可以打六拳,你太极拳可以吗?你太极大师可以吗?打六拳给我看看?对不对,你打三拳,二拳怎么样?你打一个掩手捶试试。合,好半天劲才出来,我想,你如果跟拳手打,恐怕拳还没出来,早已爬下了。目前,我们中国在湖南由中央电视台办的散打王擂台,搞散打的人从来不给练太极拳的我们留面子,根本看不上太极拳,以他们的说法,太极拳是欠揍,他说我们不能打,是不是?可我们练太极拳的每个人都非常的高傲呀!我们的太极拳高尚呀!它可以四两拔千斤,后发制人,以弱制强等。可这个四两拔千斤是我们的前辈,杨吴太极无敌,当年陈发科老师在北京,几十年没逢对手,孙禄堂多次打败日本人。是不是,可那是前辈,而不是我们,是不是,平常总以老师是谁谁的,你老师不等于你,毛泽东的儿子都不能等于毛泽东。那么我们可以说明,太极拳在技法上有一定问题,我们应该去纠正这个问题,为什么呢?你老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你时候慢多少呀!本来练太极拳的不着急,因为太极拳胸怀博大,慢慢吞吞的等你以腰摧肩、以肩摧肘,等到手时,慢慢吞吞的可能已经过了好几秒钟,这一秒钟可以打六拳,你几秒钟干啥去了,对不对?所以说明,你在技搏击当中,你在练拳当中,以静制动,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这种方法是取不得,正因为你的方法不对,定位不对地,所以练了几十年很难上功夫。我们练太极拳,大家都会有同感,我的一些朋友,我的一些师兄弟,包括我的学生都已练了几十年,你说没功夫吧?我也搞了几十年呀?我不能说我没功夫,要说功夫吧?哪式是功夫呀?可你哪招管用,用哪招可以把人家摔倒,你怎么可以赢人家,是不是,有些人,我的一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师兄弟,在和别人推手的时候,偶然摔别人个跟头(你必须明白这些偶然性变成必然性),他过来跟我吹牛“我把谁谁摔了一个跟头,他不行”,我想,你能再摔他一个吗?乞丐在街上有时候还检到一个皮包呢?不要把偶然性变成必须性,必须性就是你功夫上升。你要有100%或者
80%──90%的把握。因此,在练拳当中,就需要我刚才提的稍节领劲,两头卷曲,重新来认识这个方法,那么到腰上后,腰干什么呢?腰是一个最大的中转站,最大的分配站,腰的作用就是:承前启后,跟上下接通,那么手则通过刚才的方法把力量运到腰上,脚同样通过刚才的方法把力量运到腰上,腰再向四边发出来。我说一个例子:在我们练拳中要求,身备五张弓,现在给的一个条件是:一根绳子、一根竹子,一根竹子不能够射箭,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两头卷曲,没有受力,它两头没有受力,只有两头卷曲,拉成弓的时候,它才可以射箭,才能够受力,你若是把绳子绑在中间线,绑在中间线不行,不能射箭,你必须绑在两头,两头才可以形成弓。那么腰则是最大的弓,这四条小弓都需要靠腰来支持它,力量运到腰间,腰再把力量分出去,分配的方法是,标准是上六下四,也就是说,腰有一百个力量,可以把其中六十的力量分配到你的手上,分到你要打击的目的(部位)去,用肘也分到肘上,用肩分到肩上,那么再分四十力量还原于腿上,以稳定平衡,别人若一打你,你来个一百个分配,你肯定摔倒了,为什么呢?比方说:喝醉酒,我在市场上碰到一个醉汉,我上车时,他就是不让我上来,就说:“我还没上车,你先上车?”结果我一看他喝我了些酒,我说:“你利害,你先上”,坏了,上车时惹的麻烦来了,上车你呀,来了打你一拳,我轻轻的往后一退,他自己起不来了,倒了。说明他的腰就没有分配好,他是把100%的力量用到了拳上,形成了头重脚轻,他自己爬不起来了,就是说腰一定须要四、六分配,上六下四,分配多了,上肢分配多了,那就前倾,上肢分配少了,力道不够,打击力弱,有人说:张老师,你腰的分配,稍节领劲,对不对呀?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数据训练,比方说:我们古典拳论上说起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那就是说,以脚蹬出的力量,打到手上,整个路线,我们假定这个路线是一米的话,或者十米的话,我们讲十米,那么当一个力量都运行到对方身上,不要返回来运行,再返回到脚上的路线又是十米,那么最简单的一个数据出来了,10M+10M等于20M,那么,如果当我们打对方的时候,我的力量从两手向中间枢返,两头同时运行着,只有5M,中间的向四边射出也是5M,这样算起来,时间整整快了一半,大家想
5M+5M等于10M,10M+10M等于20M,时间整整快了一半,所以呢?稍节领劲,两头卷曲是有道理可言的,如果走刚才的这种路线,它路线非常长,另外,第一种路线容易形成,就象你在打仗时候,拿一个长枪推一颗子弹,推一下来打一下,腰如果向中间分配,两头卷曲,就可以象机关枪一样,随便打。不需重蓄,发便是蓄,蓄便是发,蓄发变换的非常快捷,所以在上面我讲过,如果作到这些,你才可以基本上达到节节贯穿,先拉开后贯穿。有十五个字告诉大家:两稍节领劲、两中间定位、两根节放松,两稍节就是指两手之间和两个脚,两个手与两个脚分别都为稍节,肘和膝为中节、肩和胯为根节。如果你做到这些,你在练拳的时候,你在搏击的时候,你在健身的时候,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说:张老师你说半天了,怎么说的都是打,你怎么没说到健身。其实,我告诉你,这才是健身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想一想,人老了什么地方先老,脚先老、手先老,他只要一用力,手就开始在抖嗦,他身在动,其它在动,腰在运动,他的手先是不会动,脚也先是不会动,那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末稍神经出了问题,如果你以大臂为中心,或者以胯为中心,那么这时我想提出一个上肢以肘为园心的小臂运动,下肢以膝为园心的小腿运动,这样你的末稍神经就会达到一种很多的锻炼,劲、意、气、力都会很好的达到末稍,你的末稍神经灵活了,不断的运转,实际上对你的健康是一种最好的效果。我的有些学生在练拳时,他不知道操心,他拉手的时候,他的这些节不会动,手也不动地,到最后想起来了,哦!我错了,我没有放松好,赶快放松,松了,如果此时照个像也不错。你看:里臂外圆,坠肘沉肩,可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定式是可以的,但是在运动中是不行的。那么在实战搏击中,你就运行不过来了,平常两个人在搏击中之所以产生顶劲,有五个毛病出现:就是凹凸、平面、直线、断劲、菱角五大毛病。五大毛病只要出现,你就会顶上,顶上时你才转动不灵。一个人的功力叫作弹性、韧性、加上协调等于内功。在太极拳中的搏击的技术,就是其功力需要增大,增大功力有什么方法呢?它有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利用杠杆原理;第二个条件,你利用切线原理;第三个条件,你利用缠丝原理;最后一个条件是必须协调。有杠杆、有螺旋、有切线,但不协调没用,必须是协调。为了达到协调,那么下面我们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公转和自转。什么叫公转,什么叫自转。大家知道,公转和自转在太阳系、宇宙,大家都明白的规律。如果没有公转,假设地球绕太阳转,地球如果没有自转,有的地方热的热死,有的地方冷的冷死,有的地方白天永远见不到黑夜,有的地方黑夜永远见不到白天。那么,地球如果没有自转,就不会有24小时,如果只有公转,就没有四季,所以说:公转和自转才产生地球,非常美妙的。那么,太极拳也仍然一样,只有把公转、自转非常好的结合、非常美妙的时候,它才可以产生无限的妙机。这么美、这么好、这么轻盈、这么圆和、这么潇洒、这么自如,如果你真正的找到公转、自转的这种方法了,到身上了,当你和人推手的时候,那才是浓妆淡抹总相宜,非常潇洒。练太极拳的核心是搏击,我提倡你要有大武将的风度,纸上谈兵,不要噔着眼睛、横着脖子,我打你、你打谁呀,你谁也打不了,对不对。因此,来去要自然,挥洒自如,待会我举个例子给大家说,下面我们先说公转、自转的基本原理: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前关节是公转,后关节是自转,比方说:手指对手掌而言,手指运动是公转,手腕的运动是自转,手腕对肘而言,手腕的运动是公转,肘的运动是自转,肘对肩而言,肘在运动中是公转,肩在运动中是自转,肩对腰而言,肩是公转,腰是自转,到腰再也没有了,是最后一道防线,下肢以此类推。前关节对后关节,上关节对下关节,在前面我们叫做前关节,在面,我们叫做后关节,在上边我们叫做上关节,在下边我们叫做下关节,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下关节为公转,上关节为自转,这是第一个自转和公转;第二个原则是自转不可以大于公转;第三个原则是在自转解决不了的时候,才能够用公转完成。在太极拳搏击当中,有一个原则,能动手时不动肘,能动肘时不动肩,能动肩时不动腰,能动腰时不动步,意思就是你不可以浪费。比如用一个班可以解决的,我不会去用一个排,一个排可以解决的,我不会用一个连,所以在搏击当中,一定不可以自转大于公转。第三个则是在自转解决不了的时候,才可以用公转。手可以解决的不用腕子,腕子解决不了的用肘,肘解决不了的用肩,肩解决不了的用腰,腰解决不了的时候用步。这样你才会一个步伐解决不了时用第二个步伐,二个步伐解决不了时用三个步伐。周而复始,总能解决,所以呢?希望大家认真的去体会,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什么叫公转和自转(示范),开懒扎衣,这个时候要拿到这个部位,大概有几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平时最常见的一种,大家看大臂夹角缩小,向内合、运动、上升,最后大臂的夹角缩的很小,这种在我的学生中,在大家练习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第二种方法是:开,以小臂为圆心,开、合、转、放、腋下空、走手、小臂为圆心,这种呢?我们把它(叫做)视为正确,待会儿大家可以试试。在你和别人,当你抓住对方的时候,你要先走手,要通过这个路线走(示范),你大臂夹角没有缩小,对方就顶住了,你自己可以达到100%。下面我们结合实践当中举个例子,讲一个懒扎衣,一开、一合,我们在推手当中,懒扎衣的一开一合,你在推手转动的时候,我们的人那儿去了,你在转到这个方向时,手翻手举起,上、没有效果啊,为什么?因为我的夹角变了,因为违背了原则,那么,如果夹角不变,我的夹角恢复正常,大家看,行不行,人受不了啦!如果在对方没有顶我,对方现在如果顶我,你都顶不动,你夹角一变,你出去,你举的时候,你一定要一合,他下去了,他下去你也不可以变形,这是第一。第二是当对方推你时注意看,整个夹角收缩,圆心运动,以大臂为圆心,你必须遭到对方的打击,你出去了,所以当对方推过来时,要翻小臂,翻小臂的时候,你才能够完成。当对方正面攻击你时,推你的时候,大家看,以大臂为圆心,无论你怎样你都变为了。因此,在你,对方推你的时候,你只要稍节领劲,就可以,否则不行,若对方也是稍节领劲,只有稍节领劲的时候,你才可以体现出这种风格,体现这种你碰、碰不得,挨,挨不得的非常奇妙的效果,你不是稍节领劲,你要有这种奇妙的效果,原则上是不可以的,所以呢?我在训练学生当中,这些年搞实验的时候,就时刻实验稍节领劲,后来通过论证、实验,感到这种稍节领劲还真灵。用了一段时候,好使,无论在散手、搏击、推手的练习,都会起到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公转和自转才能达到两手相吸、相系,下面的问题,在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两手相吸相系的关系,我们现在很多,我的学生当中很多练拳的,他两手象箭一样,车走车路,马走马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两手不结合好象和箭一样,一手运动、一手不动,他一手动一手不动那不行,整个太极拳美就美在两手协调,美就美在两手相吸相系,美就美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所以呢,你在练拳当中,两只手一定要相吸相系。昨天,我们给大家夸张的练了一段太极拳,我把它叫做节节分家、节节贯穿、两手相吸相系。下面,我简单的练给大家看看,正常的练习,提、迈、棚、撩、接、上、捣坠这是正常练习,这个练习没(结果)错误,但是,这种练习你看不出节节分家,你也看不出节节贯穿,现在我可以把它夸张一点,当它转动的时候,它是节节分家、节节贯穿节节的在运动。例如:你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在动,没有分家,没有贯穿,即是你大体在转动的时候,你局部也没有转,比方说:金钢捣坠变懒扎衣,把它夸张一下,大家看
(示范),插、上、开、合,大家看节节、上下、左右、前后的九大关节,就象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一样,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轨道路线,不可以碰撞。你肩关节跑到你腰椎关节上,不行,你肘关节跑到你肩关节的轨道上,也不行,你手关节跑到肘关节上,那也不行。对不对,试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它不可以跑到人家的轨道上,跑到人家的轨道上,撞了,那不行啊!对不对。所以你在练习中,你的运行路线就是这样的运动,而且你要体现出我今天说的三个问题:节节分家、节节贯穿、公转、自转、以腰为轴,否则这个拳就会出现毛病,无论你是健身,无论你是搏击,这个起到的效果,都没有通过正确的方法练习达到的效果好,只有你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你在健身上,你在搏击上,甚至在美感上都会有好的作用。有人说:谁谁练拳不好看,怎么样才知道不好看呢?因为他说的好看不好看,是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中国人看欧洲人,可能会觉得欧洲不好看,不知道欧洲人看中国是什么概念,是不是?所以说,那是你的习惯,亚洲人看非洲人也觉得不好看,他美,就是以一个综合的标准,不可以以你的眼光,首先,美就是要协调、要对称、要顺畅、要顺达、要自然,如果这些条件你没有,那么,就不行。你说的美和丑都不对,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美和丑,应该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有了技击这个基础,这个原则,才可以去谈其美和丑。因我昨天讲了太极拳的发明者,现在有人说是张三丰,有人说是陈王庭,是谁我不知道,我没有考察过,我不是历史学家,不管是谁发明的这套拳,原本的意思就是搏击,就是打人,就是保护自己,没有想到健康,也没有想到修身养性,也没有想到开发你的智力,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人,打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那么它的招招式式都是为了搏击而来,因此,过去拳的美和丑它有一个标准,我和你伸手,你趴下了,我站起来了,那么我肯定比你美;无论你长的多漂亮,你只要趴下了,你就没有我站起来好看;无论你多少高大,你只要趴下了,你一定没我高大,那怕我只有1.6M,你身高2M,你趴下了,那么你就没我高,趴下才能会有多高?肯定没有我高。所以过去的目标就是趴下和站起来,失败和胜利。今天,太极拳的标准不同了,那么你没有技击这个标准的时候,太极拳的副产品就会产生很多,比方说,八十年代的气功,最早是以武行气,以武行功向大家传播的很好、很健康,结果有个鹤翔桩出现以后,什么香功等等,一直到现在的我是小狗,发展到千里之外,可以救火,千里之外可以发气,比方说:你说“你在那里”,我说“我在泰国”,明天早上7点帮你发气,准备接收。对不对,当张功保来郑州时,他的学生就跟我说:“我们老师跟我们大师哥的父亲能较远的发气”,我听了以后就非常纳闷,我就很认真的给他讲,我说:“你们老师在发气的时候,是通过邮电局,还是通过电信局”,他想了想说:“不通过啊”,我说:“不会的”,你说卫星上天,一个电话发一个信号,都能有接收,他是通过那个频道接收呢?通过那个渠道走过来的呢?中国和泰国相隔那么远,从西藏边缘过去,海拔都几千米,能过来,你总不能拐弯呀!所以说,他这把正规的气功,最后把它变成不像个样子啦!那么,太极拳,你如果遇到搏击,它的副产品,一定不会和气功一样,它虽然跑出一点轨道,仍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太极拳现在的副产品也很多,像现在出现太极扇、太极棒、太极球、太极操都出来了,香港最近要搞个万人太极操。当然这些还在健康的为基本,是一种正常和健康,但他已经脱离了搏击,技击的核心,脱离了这个核心,只要有健康,那都属于正常的发展,但是你一定要叫太极拳,那你就不能脱离这个轨道,你要不搏击、不技击,那就不叫拳了,你说你叫太极扇,可以叫太极操也可以,对不对,太极舞都可以,只要它健康,只要它正确,但是你太极舞不能搏击。在前一段,我碰到一个小孩,湖南的一个小孩,8岁,曾经拿过全国书法冠军,我感到非常的纳闷,小孩8岁,我58岁,我7岁就会开始写字了,写了50多年的字,他说,我写的字一概不叫书法,他非常天真的说:“你写的不叫书法”,我说:“你写几个字”,他后来就写了几个字,我说:“你写的都是书法”。回头,我就非常纳闷,我说,我50多年的功夫,他才8岁,然而,这个小孩,循规蹈矩,按照道理去学习,他学的不仅是书法,而且拿了全国少儿书法冠军,我写了50多年,他却给我做了个很好的评价,说你一个字都不是书法,这就说明问题,你练了一辈子的太极拳,你没有练习技击的时候,你练的都是太极拳,看起来健康,但你那不是技击,如果你练了三年的技击,你从中可以得到健康,也可以得到技击,你练了59多年的太极拳,你没有练技击是,你还是不懂技击,你不能说你的一招一式都懂,不能算技击,可人家练了三年技击,有可能拿全国冠军,也有可能拿世界冠军,都可以拿,因为他学的是技击,你学了技击,你就可以得到健康,你得到健康,你不一定能得到技击。
  去年,我做报告的时候,有人和我讲,他是为了健康,我说,你的方法错了,因为你不从技击这个动力来算,你就没有争胜心。当时,有人说,我们就是为了锻炼,我说:“你们以后在街上跟人打架,愿意挨打的人举手,''
一个都没有举手,这说明了你还是希望胜呀!对不对,如果你这么点进取心都没有,你比赛什么呢?为什么呢?你还是想争胜啊!争胜就是动力,争胜是好事,你只要敢争、敢讲、敢努力、敢拚,台湾人说:爱拚才会赢,你不拚,你就不会赢,所以说,我觉得大家在练拳时,要认认真真地从太极拳的规律练起。从太极拳的技法练起,在练技法当中,你能够得到健康,不要在健康中得到技击,这是很难的,倒过来是不行的,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应该西瓜、芝麻都要,全都不可以丢掉。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创造了太极拳的文化,我在其它地方转了一大圈,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我在三年前对外国人谈话的时候,说起太极拳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前四大发明,中国曾蒙受耻辱,第五大发明,中国人应该深深地感到自豪。你在美国,一些人只要见打太极拳,只要一看那里有中国人,只要一说
“china”,他:“ok”管你是不是真的,但是,你只要沾到正宗太极拳的仙气,太极拳独特的东方螺旋、缠丝运动式。全世界,目前没有一个运动可以跟它相比美的,我敢大言不惭地说:“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以后,再也不会有个运动比太极拳好,我们在位都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么妙、这么美的太极拳,你们应该说,都是从佛家说的先知先觉者,先知先觉,方能大成。所以,大家既然走到太极拳里面来了,就不妨去努力地按照太极拳的法则,按照太极拳的游戏规则,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去练习,使你掌握了太极拳的技术。使我们的太极拳能够发扬、能够扩大,试想,假如以后真的一百年以后太极拳,全是健康的,没有技击的,我想恐怕真的太极拳交谊舞都会出来了,甚至于小品演出都能把太极拳搬上去,因为只要你在健康的基础上,如果第一的核心变成健康了,我只要符合健康的原则,没有违背太极拳,然而,你东方这种独特的、缠丝运动就会慢慢演变了,所以说,我希望大家在练习太极拳当中,要挖掘挖掘太极拳,因为,现在的中国,练太极拳的人非常多,研究太极拳的人非常非常少,少之又少。大家不防对一、两个小小的课题进行研究,要么咱研究坠肘沉肩,要么你研究虚实轻重,对不对,腰为主宰,你研究腰和轴的关系,轴和轮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我讲一讲发轻,发轻是太极拳梦寐以求的事,那么,很多人发劲都是刚才我说了,以腰去发,行于腿主宰于腰,这种方法不能说不对,这种方法最起码可以说不高明、不先进。1840年的时候,英国人的大军把我们的关口打开了,在鸦片中赔了很多钱,甚至还烧了我们的园明园,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它就先进,今天它就未必先进,那个时候它大军非常利害。那么,也就是说,什么都在前进,太极拳也仍然在前进。如果不前进、不先进就容易变老,就会衰退、就会消瘦。所以说,发劲的问题,就是要稍节领劲、两头卷曲,以腰分配,四六分配的比例发出,这样发它就会有很大的好处。第一速度快,第二劲整,第三不需要蓄劲,不需要准备,不需要预备,第四速度快、方向多。下面我讲一下发劲,发出来的劲主要是肩上断劲,在胯上蹬直,下面我举一个例子:(示范)看,我现在给你讲陈式太极拳。例如:做个掩手捶,掩手捶的发劲不外乎几种,一种是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开、合、发,这是一种;第二种呢?比这个还假了开、合、发、晃;第三种呢,就是不晃了,开、合、卷。那么我们现在要演习的是第三种,第一是你不要晃,第二是你不要颤,因为在你打人时,
“嘣”一拳打上去,打上就是打上,它晃不了,在我的学生当中,很多人练拳空发的劲很大。发劲就要像射箭一样,箭射到外边,稳丝不动,千万不要连弓带箭都扔出去了,就坏了,赔本的生意不能做。太极拳就是不能做赔本生意,对方要多少给多少。下面,我讲的发劲,它是通过脚抓地,膝盖定位,松胯、腰塌、胸含,它不需要预备。打肘的时候,你看(示范):这个路线多么笨,那怎么打呢?打肘,这么打!不管怎么打,你的肩,不可以杠起来,不能架肩、卸肩、耸肩。要打,就这么打,要想打的好,加强指导手,这样打!踩也一样,向下踩,走小臂。走小臂、趟稍节,这样你的劲才会有灵活多变,发肩劲这不行,你要想把你的肩靠发好,那就要靠手领劲,这样发!要多少、有多少,手一领就出来了,要想把劲发好,要想劲发好,必须手指导,手必须领劲,否则,你的劲就很难发,今天我跟大家大概讲了节节贯穿、公转、自转、两手相吸相系和发劲的问题,这四个题目是我从1984年到2000年,十六年来研究的成果,也是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不知道是对是错,昨天我说了这十年在我的小实验里的实验是成功的,拿到社会上,在各位武学家面前,各位同志面前,是否是正确的,有待大家去评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能够改正这个稍节领劲、两头卷曲,也希望你们能够提意见,推翻我的稍节领劲、两头卷曲。谢谢大家
  那么我们现在要演习的是第三种
  上肢(起于梢节):
  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凑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周身的松柔。“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分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武术像太极拳一样,与文化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理解这个文化的艰难超过了练习武术本身,同一句话有着多种多样的版本,太极拳理论犹如一本“天书”。当我们有一天,忽然发现传统太极拳的价值,想要复制、还原它时,我们将面临目前一些文化遗产想要复制又苦无依据的窘境和诸如中国的端午节在韩国申遗成功的尴尬。实际上,我们的许多宝贵的遗产,正在我们的身边或因我们“聪明”的“创新”被糟蹋,或因我们愚蠢的麻木流失外国,这本“天书”在考验着中国武术家的智慧。我愿就难懂、难解的太极拳理论谈一些看法,但愿能拋砖引玉
  关于 “引近、引尽、引进”
  武术界朋友对“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引进”二字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应该是“引近”。他们认为太极拳技击讲求近战,引近对手,靠近自己,然后发敌。还有一种认为应该用“引尽”,因为只有把来力引尽才能后发制人。还有一种认为应该用“引进”,因为只有把对手引进来才能使对手落空。
  “引”字是一个象形字,本意是一个人拉一张弓,原意为引弓,就是开弓的意思,在汉语中,“引”字,是变化派生出新的字意最复杂的一个字。汉语语法中的专用词“引申义”一词就是因“引”字引申的典型性而被选用。在“引”字收录在册的76种占今用法中,凨有“引近”的用法,这是一个新造的词组,也是一个不规范的语法用句。太极的运动轨迹讲求的是圆。阴阳的转换并不缩短阴阳两极点(黑白阴阳鱼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太极拳技击虽然有着近战的特点,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双方“势”的优劣、虚实之间的转换而取胜。这种拉近就可使对手落空的说法是错误的理论。直线的靠近反而会成为真正的引狼人室,你的还击也只能是硬顶的还击。“引尽”同样没有被收录在规范的汉语词典中,同样是一个生造的词组。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尽”,是全部的意思,它在逻辑外延上是周延的。在这个句子巾,“引”的行动,分不必然产生事物本质逻辑外延周延性的改变,引导的结果是方向上的改变,逻辑上犯了因果搭配不当,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凟“尽”的意思也是死的意思,比方“自尽”。而“引”在汉语中也有好几种情况,与死亡有关,比如引决--自杀、引服--承认被诬陷的罪名而自杀、引罪--伏罪,喝药而死………把“引”“尽”连在一起,极易产生严重的误解。使用这种用法将承担很大的法律责任,因为谁也不敢保证练太极拳者不出现意外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通常大家认可的是使用“引进”二字: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陈鑫语)。“引进”的“引”的目标是对手,而“进”的主体也是对手,是“今”对手“前进”,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这样的用法是现代汉语“引进落空合即出”语法最为规范的用法。
  2.太极拳之境界论-----张志俊
  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五庭创拳以来,从习者众。特别是杨露掸、陈发科、陈清萍、陈鑫等,一开禁例,广为向社会传播,使太极拳拥有相当多的爱好者,甚至远渡重洋,走进异国。以日本为例,其太极拳套路水平不在中国运动员之下,但是众多的爱好者中近几十年来未发现有超越前人者,为什么?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一种是由于对太极拳理解不够造成误解,偏向于教拳架;一种是由于老师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学生当然不会有大家风范;三是学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致。我以为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明了练习太极拳所必经的道路,明了各种层次上对太极拳的作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则能成功。
  在纪念邓不平同志“太极拳好”题词廿周年之时,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笔者借此文怀念陈照奎先师,并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作一研究。
  一、笔者从习陈式太极拳之源流
  陈照奎先生,陈发科这幼子,从小耳濡目染发科师祖之拳艺、理论,其后,经自己刻苦练习,勤奋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大家。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届武术运动会上,陈照奎先师将太极拳之风格,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笔者自1973年有幸从师于陈照奎先师,以过四载寒暑之苦练,始得继承先师拳风,特别是在“以手领劲”上对太极拳理论作了充分的阐述和补充。如今国家昌盛,社会稳定,将全身心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推广、传播事业之中,希望得到广大同仁以及社会各界支持。
  二、太极拳之境界论
  陈鑫云:“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练习太极拳每到一阶段,自有一阶段之认识,排除幻想,从中找出其理论,才能保证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所谓境界,以余练习几十年来之经验及教授学生之体会,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初习拳者最主要是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在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好比建高楼,筑基础,做一层地基能建一层楼,作三层楼的基础,才能建三层的高楼。初级阶段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沉肩乍肘;2、裆走下弧;3、虚领顶劲;4、以手领劲。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证两腋下空虚,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裆走下弧就是腰、胯、腿的运动路线,保持下弧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下有着关键的作用。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以上几点对初习者并非一蹴而就,需得长期的练习。对业余爱好者来讲,快则一年,慢则三年完成上述要点之后,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叫“入贴”。
  第二层次:渐悟阶段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自身感觉与前不同,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时与其它同道练习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甚之认为自己的拳道有不如前的感觉。对劲路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应心,这就进入渐悟阶段。这一过程相当漫长,有此学练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入门”,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与习练者的耐心、恒心及悟性。这一阶段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行,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这一阶段,在似通非通之间,启动之时,无不合拍,运行之中处处脱节,诗家有言“功夫在诗处”。因此,练习方法,道路以重复套路,基本功为主,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未规范之动作。
  第三层次:登堂入室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旦窗户纸捅破,无限风光滚滚来。至此,始明太极拳圆转运动之本意所在。在练习中,能做到处处合符规矩,有时甚至是脱规矩而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但在此阶段,尚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就需要再一次重复套路的练习,以解决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问题。
  我之身备五张弓,合而为一张弓,静则合,动则开,一个浑圆中有无数不圆,处处膨胀,处处以手领劲,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敌则静有五张弓,动则弓不存,处处受制,如我用手枪之近距离对敌之大炮,无有不胜之理。
  太极拳最高境界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当为太极拳最高境界之写照。反过来所谓最高境界也有“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之用功。所谓高,高在稍节的运动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地。在化劲上能“吞而代之”,使敌进不敢进,退不敢退。“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发劲如雷庭电闪,心胆俱裂,一旦发动,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一拍,人立惊跳,一走无不如意,以后则是道德功夫。
  以上所言是笔者几十年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体会,因此不暇自珍,望同仁指正,并附会作自编歌诀二首。
  走手歌诀
  一动先走手,
  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劲,
  后乍腋下空。
  圆转歌诀
  大圆连小圆缠丝相连,
  连接用弧线折叠转关。
  双手讲轻重腿分虚实,
  处处有开合棚劲浑圆。
  3.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素有“哲拳”之称的太极拳之所以代代相继,长盛不衰,广为世人所爱,其变幻无穷、奥妙无穷的招式技法正是陈氏太极拳的无尽的魅力所在。所以说,学习这一高级拳种不仅要理解其“乾坤茫茫,阴阳渺渺”这境界,更要撷取其精华,领悟其真谛,才能掌握要领,学得真功,并不断出新。笔者早年师从陈照奎先生,曾经先生耳提而命,后潜心研习拳写下心得一二,与同道切磋。
  拳势定形
  所谓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的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就像那些前辈大师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已养成习惯,不论多少 次都不会有几分差别。不过,一个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并不等于“意”的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任何干扰下动作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拳势定形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身体的各关节、部位都有一个定型的问题。
  一、走手
  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们这人派系独领风骚、标新立异之处。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线,走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斗成果。所以应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关键是走梢节。手指有三节:指尖、中节、根节。指尖即第一节,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节,然后二、三节按顺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便是没抓住对手,也有个“缠”的余味在别人身上。
  二、肘定位
  我们这个派别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远在做一个拉长的运动,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个位置上,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和身体各部位保持一个相对的定位。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时、对抗时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力量,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变位了,形就一定是变了。太极拳运动中入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状态。弓背一直受弓弦的拉,从未松懈过,一但弓背飘了,丢了就一定是棚劲断了。在臂弓上弦断就是意断,弓断就是棚劲断了。
  三、沉肩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的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与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这张弓就是一个饱满的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虚领打劲的时候把劲椎领起来,像弓梢一样不歪不扭,下颌内收,两眼平视,使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觉,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让背有拔长的弹性。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不能气沉丹田,这时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会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如不倒翁。否则,就会横气填胸,浊气上升,劲力不能顺达。
  五、塌腰
  腰和胸的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的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稳稳当当地把腰塌下来,人才能不飘,脚下才能有根。否则,腰塌不下来,挺胸凸肚,连琐反应是胯松不下来,膝盖亦不能弯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
  太极拳理曰:不能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间将力量送至腰部。在对抗当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胯能不能松就意味着能不能得到进入太极拳殿堂的锁匙。此外,胯部的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是松胯的前题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会比别人长出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练好松胯的功夫。
  七、屈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裆,膝屈裆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润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
  八、抓地
  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人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腱韧带长、脚下有根的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不挪脚跟和脚尖,正是因为跟腱韧带不够长,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旋转的动,让它向不同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才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显现。五指抓地时涌泉穴要虚要空。拳势定形是掌握太极拳真谛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战的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扰,收发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混元运动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么多部位如果各自为战,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们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击运动时,周身运动都要与之平衡、配合、协调,上肢的“通背劲”,下肢的“裆劲”,中间的“胸腰劲”,合到一块儿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师说:“在成手之中,能发这种力的,千人不过二三。”技击时周身协调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圆方向的力道。现代武术的力道很多,有爆发力、弹抖力、二争力、自然撞击力、冲击力等。如果对些力加以引导,使之通过弧线或螺旋的运动就一种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么,混元力的标准、定义是什么呢?混元力的基本标准是它应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有人虽然走的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的劲道。这是平面的圆、平面的弧,不是个立体圆。六个方向的圆、立体的圆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顶劲的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后是人的习惯)。更多的人顶起来也会以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个方向的劲才是混元劲,但这六个方向又必须拳势定形为基础。所以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顺缠、逆缠、乃至每个转关换势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势就是不正确的。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太极拳的动作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自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公转,这是个规律。自转的圆要大,公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自转,后者是公转。不过指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在对抗中不可能没有公转和自转,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自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似地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实战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多元化旋转
  人体是一盘棋,论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论部位仅手指上就有“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这么多关节、部位在太极运动中是一动无不动,不静无不静。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关节一定要顺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
  “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因为部位关节都有自己旋转运动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都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以手领劲,两头卷曲向中间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这就是爆发的力。那么就要求你从梢节,即就是从两头卷曲收到中间然后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地也是为了向中间收。这个收和放的时间差是多长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胀、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收进来才能发,不收进来发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势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各个关节、各个部位都旋转起来、协调起来,就会达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笔者潜心研练陈氏太极拳多年,今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之真谛。至于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将另文论述。
  此稿写出1994后4月一直没有发表,后经改写把本文折成三笔试篇文章,一、技击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二太极精髓――混元运动;三、论身备五张弓。但我还想请原谅登出,供同仁们参考比较。
  4.陈氏太极拳要领----张志俊
  第一章 各家太极拳的特点
  (日在郑州对全国学生的讲话,学生根据录音整理的,错字及口语较多,请原谅。)
  一、太极拳的源流
  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国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是一位唯一未打过败仗的将军。他独创了纪孝新书三十二式练兵法,训练士兵作战。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运用缠丝螺旋劲,采用戚继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结合易经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经络学说创编了陈氏太极拳。
  古时候武术对练必须戴上护具才安全,很不方便。为了减少这种麻烦,陈王庭用柔化刚的技法创造了太极推手。陈王庭家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家沟面对黄河,背靠清风岭。那里经常发生战争,陈王庭为了对敌才创编太极拳。他造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一百零八式等。器械有单刀、大刀、梨花枪、白猿棍、单剑、双剑、双锏、梢节棍、大杆等,最杰作的是推手法。推手法有单推、双推、进一退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挽花、花脚步(也叫乱采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经过历代努力,把五路太极拳编为一路和二路(炮捶)。陈有本、陈有衡创编了陈式小架,原有的老架为大架,同时成有两派流传。第十五代陈清平招赘到赵堡镇,把小架的每一个动作的折叠加他个圆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极拳。
  一九二七年,陈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到北京设馆授拳。陈发科子陈照奎(十八代)将陈氏太极拳传遍全国。
  二、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1、缠丝劲:分顺缠、逆缠的基本缠丝和方位缠丝。方位缠丝有上下缠丝、大小缠丝、左右缠丝、里外缠丝、进退缠丝五对。
  顺缠有一个普通的规律,一般都是向心力。逆缠都是离心力。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因为在顺缠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逆缠是通过外翻的外缠,顺缠是逆缠到尽头用手指折回来的劲是向心力。缠丝劲是通过以手领劲(顺缠是不指领劲,逆缠是大指领劲),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以手领肘,以肘带肩。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韧带、肌肉、骨骼跟着走缠丝的运动。还有腰肾上下抽扯,也是缠丝运动,腿的里外开合也是缠丝运动。缠丝运动不光是手上的缠丝运动,而是全身的缠丝运动。也不光是外形的缠丝运动,而且是肌肉、骨骼、韧带、内脏都一起进行的螺旋缠丝运动,这是外家拳所没有的,也是其它太极拳要求不太严格的。在推手和擒拿中,当你走螺旋缠丝就能达到已顺人被的效果,否则会造成被势。
  2、弹簧劲的产生:弹簧劲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是肌肉、韧带、骨骼产生了韧性,有了韧性才有弹簧劲。韧性是通过拳式运动的特种训练,把韧带,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拉长了,这样就产生了韧性,有了这种韧性和曲中求直的运动,加之对拉拔长的方法和螺旋运动产生的力,就会产生弹簧劲。
  定义:各关节的韧带拉长后产生了弹性和韧性加上螺旋运动产生的力叫弹簧力。
  3 、虚实开合:虚实开合靠什么来完成呢?上肢是手的折叠运动来完成的。手上升为轻,下沉为重,左右旋转往返须有折叠,这样轻重形成虚实,左右折叠形成开合。开合主要是通过折叠来完成的,往返必须折叠,知折叠这个道理练拳就有很大的收获。
  4、螺旋运动也是转换,练时上肢叫折叠,下肢通过步法形成转换,步法分为进、退、顾、盼、定五种,前四种步法是通过定步产生的。从定步开始,向前进步或向后退步都是通过胯关节的螺旋运动,脚是以脚指领劲,踝关节通过开合。如果以右脚为例,右脚先收到左脚内侧,向前向外划弧线迈步,退步也一样。还是以右脚为例,从右前划到自己左脚旁,弧线向右后向外退出,是以脚领劲,踝关节的开合及胯关节的螺旋运动形成的。由于下肢的转换运动,要求腿必须分清虚实,这里讲的虚是没有重心或少有重心,这里讲的实是有重心或大部分有重心。腿负担超过50%的为实,少于50%为虚,要求处处有虚实。
  手上的虚实主要是指空对方劲。当对方给力以后,通过螺旋运动和往返需有折叠的运动,把对方的力空掉是虚,没有空掉为顶。虚的目的是化掉对方的劲,而打击对方。化劲为虚,发劲为实。
  开合有了,虚实、折叠、螺旋就要求周身的关节手与手、肘与肘、肩于胯、肘与膝、手与脚对称地形成开合,开合有两种:
  一是两手开开为开,合拢为合。二是关节的开合,陈鑫讲:“裆开三尺不为开,两腿合拢不为合”。这种开合是一种意识上的开合,实际上是关节的开合。有的两腿迈得很小,由于两腿未合住劲,实际上是一种尖裆,又叫晃裆,就是裆未合住,是飘的。
  合住劲是一个集团军,所谓合住裆劲,需要脚、踝、膝、胯、胸(也叫脊椎),这几个关节向会阴穴合劲。是一集团的多关节的组织运动,通常说的合住裆劲,实际上是关节的运动。裆是指会阴穴。陈鑫扬扬几万言:“开合二字尽也”。如用四个概括,就是“虚实开合”。虚实开合的主要含义就是折叠和螺旋运动。
  第二章  棚劲
  古语云:棚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
  一、什么是棚劲呢?
  棚劲是八门劲之首,棚劲是第一位而八门劲除了棚劲之外其它七种劲都含有棚劲,如棚捋、棚按、棚挤、棚采、棚肘、棚靠,每一个劲都需要把棚劲作为基本劲。有人说太极拳是棚劲拳,这说法虽不全面但也很有道理。
  二、棚劲是怎样产生的?
  棚劲是通过太极拳的特种训练方法,一是缠丝劲练习:二是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先要做到节节分家,而后达到节节贯串。通过这种对拉拔长使关节产生韧性和弹性,有了弹性和韧性就会产生了弹簧劲。三是通过虚实开合、折叠转换运动和圈弧运动的方法,练出来新的劲力。一般武术是靠力气而太极拳是用以上方法练出来的后天之劲,去掉旧力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力,这种力就叫棚力。
  三、棚捋劲
  如果棚劲作为方位劲是由里向上向前的一种离心力,捋是向后向下向侧的一种通过向心力转化成的离心力,单手或双手均可。由棚劲和捋劲组成的劲叫太极劲,除棚劲之外,还有挤、按、采、列、肘、靠,这些方位劲,棚劲也是方位劲。
  在推手实战中,很多手法是多种劲组成的,即一个手法就有几种劲。如棚捋、棚挤、棚采、采捋、采列等在实站当中不会主动垂直向下运动,把向下的劲定为采、挤劲,把向一侧略向下的双手压把的叫采捋,向下的叫采按劲,这是权威人士定的。没有直接向下的劲,实际上这八门劲是合到一起的总的叫棚劲。如一个充足了气的球,用脚踩上去,不管你踩着它的哪一面都会向你脚的方向给你一个反作用力,在滚动中给你一个反作用力,要根据这个原理去理解棚劲。
  第三章  呼吸运动
  陈氏太极拳对呼吸要求非常严格,一动就有呼吸,所以有人把陈氏太极拳的呼吸称为气功,应该说是高级气功。它是升吸,沉呼、虚吸,实呼、蓄吸,发呼、合吸,开呼。只要结合练拳,再流汗也不觉得气喘,所以会增强体质。
  一、呼吸均匀细长,吸要深,呼要尽,使肺部达到最大的收缩和膨胀,以达到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促进血液循环。结合中医和气功进行逆式呼吸法(腹式呼吸)
  二、皮肤呼吸。
  第四章  轻沉兼备
  陈氏太极拳讲轻沉兼备,杨氏太极拳讲缓慢柔活。缓慢是指速度,柔活是指不轻不重。轻沉兼备是速度和轻重起了变化。练拳时要显得轻灵柔活,柔化刚发。刚要纯,刚是通过上面讲的螺旋折叠,对拉拔长产生的劲,是纯刚是弹性的刚,而不是铁。柔也是通过螺旋运动练出来的柔。要求无意求刚,有意求柔。刚不需要用很大功夫去练,而柔要用很大功夫去练才行。柔到极时刚自生。
  柔不是无力,不是软,是在螺旋缠丝运动中产生的。当推手时,通常讲的“不松”,“不松”不是无力,无力是丢劲,有力是顶劲。是在棚劲不丢的基础上,可作最大限度的去放松,通过特种锻炼产生的新力叫棚劲,这种棚劲不丢的情况尽量去放松才叫松。有的说我没有用力,该松了吧?没有力也不等于松,你丢了,要在有棚劲的基础上进行放松,才是太极拳的松。真正说来松不是消极松,是一种积极进攻的手段,所以要下很大的功夫去练松。
  第五章  快慢相兼,一气呵成
  有了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还不行,因为你的速度还是匀速,跟杨氏的区别仅仅是有发劲。陈氏太极拳的快可把慢衬托得更慢,慢可把快衬托得更快,有一种节奏感。一般的人听一种固定的声音或看一种固定速度的事物会感觉很疲倦,拳式的第一个动作都是快,最后一个动作都是发劲,最后一个动作如果不发劲,就等于比较慢的动作了。陈氏太极拳也相当于象孙氏太极拳那样的起、承、开、合,但它不叫起承开合。它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因起动就产生了快。为什么要快,最后一个动作才刚落点呢?刚就是方(方圆相生相克),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的路线通常叫方(也是刚,是沿切线方向的记离心力)。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接上来,象小孩放风筝一样,线断了要接上,不接上它就跑了。所以第一个分解动作是接劲。用什么方法接呢?用折叠把它接上。这时候接劲就需要速度快,圈要小。每一个拳式都有一个接劲,即快速走小圈,这是第一个快。第二个快是暴发力,因为暴发力是一种弹簧劲,平常练拳通过对拉拔长、螺旋的缠丝运动,身背五张弓,只要你的劲一松劲,就可以弹出去,暴发力出去了。第三个快是因敌变化似神奇;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由于这个小圈的快把断了的线接上了又可以慢下去,由于后面的慢把前面的快衬托得更快。光快行不行,光快把所有的动作都显得不快了,光快也不行。一气呵成,才能体现出快慢相间,有快有慢的风格。
  第六章  方圆相生
  太极拳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学说,什么叫阴阳呢?阴阳是大小、方圆、刚柔、虚实、轻重开合等凡是相对的都是阴阳。太极拳实际就是矛盾的有机统一体。
  先讲方圆。方是用尺子来画;圆是用圆规画的圆圈。如光圆就无刚了,刚就是出了圆,出圆后又用折叠把它接起来,一个是圆加了弧线,出了圆就是方,就是刚。圆是柔化是,刚是方是发。发后用折叠弧线接下去,方生圆,圆生方,一套拳从起式到收式都是从圆到方,从方到圆的过程。
  阴变阳,阳变阴、方变圆,圆变方、刚变柔,柔变刚。推手时,螺旋缠丝运动是不是圆?需要加大暴发力的时候,发劲是方。方了以后再变圆的时候是怎么形成的?只有用往返需要折叠的方法把断了的劲重新接起来,才会符合规律。因为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綿绵不断,一气呵成。方为刚、方为阳、方而圆、方为发;圆为柔、圆为正、圆为虚、圆为合、圆为化。
  所以说化即是发,发即是化。方即是圆,圆即是方。只不过这个方再度变圆的时候小了。凡是方生圆都要通过一个折叠,否则就会出现以下五个缺点:1、直角;2、凸凹;3、断劲;4、棱角;5、平面。如果不用往返需有折叠的方法,就会发生上述五个缺点,用往返需有折叠的方法去做就会更加丰富了它的内容,会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发劲时应以圆为根,以圆为基础,如果没有圆为基础,你发出去的劲是不纯的,因为你必然要犯直线、凸凹、平面、棱角和断劲的毛病。
  方必须以圆为根,圆以方为本。方――刚是本线,敢于柔化是因为有方的本钱。凡是一化劲就要想到一个或两个方的存在。敢化是因为能变成方,不能变成方是逃跑主义,是机械地刬圆,一味在丢,一味在扁,一味在软。
  当发劲变方,要考虑到发劲后能否变到圆,如果能,这个发劲就成立了。所谓借力打人,是因为对方的身体过于失调,这样就被对方借力。走圆的时候要想到方,走方时要想到圆。
  练拳时要想到圆和方的转换,通过圆方的转换灵活了,才能达到知己,通过推手圆方的转换才能达到知彼的功夫,练拳是知己的功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上述八个特点是区别于其它太极拳的,总结如下:
  世传陈氏留美名,轻灵圆活事倍成。意识意念圆又空,神聚气敛事方成。棚捋二劲警天地,呼吸意识要记清。刚柔轻沉要兼备,节节贯穿快慢行。弹力劲变必须轻,螺旋缠丝灵又灵。对拉拔长灵中妙,虚实开合神鬼惊。一气呵成绵绵力,方圆相生劲如空。如若不识此中理,枉费功夫一片心。
  最明显的区别是神形兼备,快慢相间。最实用的区别是螺旋缠丝,使人感到最不适应的是弹簧劲,使人感到最快的是进退需有转换,重心变换很快。
  第七章  打法
  在什么时候打击对方最合适中呢?是在往返后返回的时候打击的机会多,往返需有折叠的时候打击,击出的时候不打击。因为对方森严壁垒怎么办呢?通过腾、闪、折叠的时候打人,通过整体运动干扰了对方的大脑使对方的大脑在短时间内无法组织进攻和防御。另一个时机是在对方吸气的时候打击最好。交手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对方吸气,吸气就打,吸气就发。
  什么时候最快呢?他来你去最快。(指打击)你来我往最快,象对开的火车。如果对方不动,单靠自身的伸缩是不快的。把对方引进来自己迎上去,这是最快的方法。通过整体螺旋的折叠运动,干扰对方大脑使其吸气,并使对方的身体产生前俯后仰,和你打击的方向产生相对的运动,这种方法我们叫做闪、惊、巧、取,这就是用惊弹劲的方法组织进攻。
  第八章   拿法
  陈氏太极拳的拿法是关节劲。拿法是以手的中指为界限,前三指为擒,后三指为拿。但是在运动中五指经常是不能分家,所以把擒与拿叫作“擒拿”。
  陈氏太极拳的擒拿主要是关节劲,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关节方向运动,也是使对方的关节向反向运动,为逆向运动,这叫反关节。另一种拿法是顺关节的运动方向拿法,叫顺关节擒拿。只要超过关节活动的极限就能拿住对方。
  反关节运动是通过顶把和底把,也叫上把和下把,也可把它叫左把和右把。反关节运动是左把和右把通过螺旋缠丝运动,其中间形成一个没有接触的圆,要在意识和劲路上形成圈,只要两手的圆形成,对方会感觉剧烈的疼痛,实际上是两手从三角劲起步,然后向外刬弧线向里合。两手向外先走离心力,然后再走向心力,就会把对方拿坏。左把和右把形成了三角形的劲,对方就感觉疼痛,也可把对方关节拿坏、拿断,也可以把对方关节周围的韧带扭伤和脱臼。反关节最好拿的是手指、腕和肘关节,擒拿下肢关节相对要困难点,如拿建议的膝盖可以有脚勾。
  顺关节的擒拿,以手指和腕最好拿。如手腕拿反关节就不好拿,像手腕顺方向擒拿只要超过关节运动的极限就可产生疼痛,如向里合可把你的韧带搞坏。
  腕关节是一个很特殊的关节,可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腕和向反关节方向就很不好拿,顺关节才好拿。而手指关节四个方向都好拿,当把你的小臂放到对方的小臂里边,通过手腕的缠丝运动,因肘中间夹了一个肘,由于肌肉的挤压会使对方的肌肉产生疼痛。手指最好拿,可以拿梢节,也可以拿中节,还可以拿根节。拿住一点可控制对方全身。拿法千变万化,可以分为三类:1、反关节拿法;2、顺关节拿法;3、横向拿法。
  腕关节有四个面可以拿,即正、反、左、右都可以拿。而肘关节吸可以正、反、斜向的擒拿,这个关节很不好对付,如对方抗上劲是很不好拿的只有运用身体的螺旋运动,一旦拿住了,可以把肘关节拿坏,一旦拿坏了很不好恢复,一定要注意。肩关节的拿法,肩是最难拿的关节,可用别肘法顺向拿住对方的肩关节。
  脊椎关节可以通过上下相合反关节拿住腰部,顺向是拿不住的。
  很多拿法不外乎集中整体力量对付足部以控制全身。
  除反骨以外最厉害的是螺旋运动,在擒拿时不可以出现凹凸、直线、棱角、平面和断劲。只要出现上述情况效果就不好,通过螺旋缠丝运动才能正确的完成拿法。
  第九章   闪惊巧取
  在推手及擒拿中,用闪战法使对方大脑受到干扰不知所措,一惊之下吸气,在这时给对方打击,为“闪、惊、巧、取”。通过螺旋的小圈突然变方向为打击,打击后立即变圆。切不可方了又方,必须通过圆再变方。
“闪、惊、巧、取”也叫闪战弹抖劲,又叫松活弹抖,作法是组合劲,是一小一大先闪惊再暴发。如果对方水平高了,闪他一下,他不惊,可用两小一大或三小一大,一闪有效,一闪是使对方失去旧力,大脑受干扰,新力不及发出,这时给一个重击――暴发力的效果最好。如第一闪后对方受惊立即反应过来产生了新力,那么可以作第二次闪战或第三次,最后有一个长劲是打击的本钱。
  推手时应经常使用一小一大,两小一大,三小一大,后一个是暴发力。
  小、短、快是圈小,路线短,速度快,这是短劲、暴发力的规律性;慢、长、大,这是长劲的规律。
  运用一小一大,两上一大,三小一大时,必须是往返需有折叠的螺旋运动,方圆相生相变所形成的。
  第十章  摔   法(跌法)
  摔法主要有三个打击点,至少有二个以上的打击点才行。如果你技术水平高,能做到很高质量速度、方向、角度、时间的四要素,质量好,一个打击点把人摔倒为最好,一般是要三个点才能把人摔倒。
  摔法的基本方法:除了两手螺旋运动外,最重要的是下肢要管上。推手中也可进中门也叫插步、插劲;进侧门叫套步。不管插也好,管也好,都要管住对方的下肢,使对方的身体形成上体向后仰,下肢向前伸的姿势,或者是上肢向左而下肢向右,或上体向前而下肢向后,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被摔倒。
  用管脚法,不是管住对方的躯干,而要管住对方的劲路,管住对方的重心腿不能自由伸缩,就能摔倒对方。
  目前我们的摔法有勾腿:有前勾、倒勾。管腿有侧门、中门管法。
  第十一章   腿法
  腿法,进退也是用腿法,不动时左右旋转也是腿法。有时对方进步你脚不动,恰是管住对方的腿法,进步和退步都是打击而用的。进步是打击好理解。而退步怎样打击呢?如倒卷肱,先是后脚不动,前脚往后勾。
  将脚抬起来的腿法有踼、点、踹、挂、扫。打击点有脚(脚周围),小腿、膝、胯、大腿、包括臀部。最凶的是膝,因为膝打击的部位是最薄弱的部分。太极拳的摆腿打法是在小范围内打击,范围小而力量大,速度快,路线短,发腿时对方防不胜防,变化莫测。
  第十二章   陈氏太极拳的推手特点
  由于缠丝、惊弹,别人感到推手不舒服,陈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脚各个部位打击敌人。使其感到不适应的是一惊弹;二擒拿。主要是陈氏太极拳的广度太大了。两人打手时,对方打手,我就动肘打去,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个关节过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运用这种方法往返进行,周而复始,无限打击,平时练习要有这种意念。
  在形势上比其它拳活的多。推手方法多,有挽花、单双推、进三退三、花步、大捋。可以推得满天飞,上面粘粘相随,下面五种步法(进、退、顾、盼、定)下面转换,上面走折叠,下面走转换。
  第十三章   推手注意事项
  歌诀:逢力必棚,逢棚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1、意识要强,一搭手要棚起。(转动中)
  2、三节(上肢)要分家,肘劲要贯足,肘万万不能后退,若退回去基本上等于输了一半,说全输不对,因为你后面还有一个肩可以打击对方。
  3、棚劲――是由内向外、向上的劲。
  4、捋劲――是双手或单手向一侧和后处运行的劲。
  5、挤劲――是双手或单手及身体的其它部位向前偏下的劲。有人把挤称为棚劲的付劲,把按劲称为捋劲的付劲。实际上太极拳的劲只有两个,一个是棚一个捋。
  6、按劲――螺旋向前向下的劲为按劲。
  7、采劲――向下的劲为采劲。
  8、列劲――一般情况是回劲,比如你一采,他不来,不来我就回,也有有把列劲作为一瞬间的抖劲。
  9、肘――是部位劲。肘有好几个面,只肘尖叫窄面,肘周围的部分,大的部分叫宽面。
  10、靠――是第八门劲,后四种劲是方位劲。棚腾挪的意思,像下围棋一样,你拿我手我用肘肩那一边解松这一边。
  11、闪――通过快速的一小圈弹抖运动,达到对方惊惶失措,短时间内造成对方大脑一片空白,自己趁机打击敌人。
  12、折――往返时象折纸一样折折叠一下。
  13、空――空实际上是化劲让对方的劲落空,“引进落空”。把对方的劲引进来让其落空,一合(发劲)即出。
  一般的劲都是由几个劲组成的,有棚捋劲、棚采劲、捋采劲等。为什么有两个或三个劲呢?因为它是螺旋运动的,有起落旋转,向前向下为按,向后向侧为捋,这些实际上是一个方向。如有两个方向的劲,像采捋劲,一般情况应有两个或三个方向组成。
  第十四章   关节运动
  全身是有二百多块骨骼组成,人体的骨骼是一个关节团。
  1、脊椎――是由颈椎、胸椎、尾椎所组成。
  2、腕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也是在推手中最起作用用得最多的关节,它直接关系推手水平的高低。腕关节向后连续肘关节,向前连结指关节,(除大指是二节关节外其余都是三节关节)它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腕关节的旋转才能形成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缠丝劲。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通过以手领劲,腕关节的旋转形成 的。顺缠是以小指领劲其余四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逆缠是以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顺逆缠丝都是在以手领劲和腕关节的带动下作用,除此之外,它还起着向前加力的作用。如发力时,坐腕是将力通过腕送到指上。坐腕是外折腕,另外还有内折腕。由于它能内外折,加上手指的变化,那么腕关节就变成魔术师和导演了。它能导演出很多精彩的作品。除了以上作用外,往返还起了折叠的作用。(折叠在腕,转换在胯)腕关节旋转活动最大,旋转才能转臂,调节肩转动的作用。在练习时应多注意腕关节的锻炼,推手水平高低与腕关节与直接关系。手的运动要轻灵,不能僵滞,对腕关节提出了很多 的要求,如拳式里的懒扎衣、青龙出水、二起脚等很多拳式,动作完成,腕关节的要求都很重要,所以在走手指的时候腕关节一定不能松懈,要领上劲。
  3、肘关节――肘关节在推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腕关节、手掌输送力量,是腕关节的后方。通过后方的供应,向前输送力量,输送意识,向右有连接上肢的根部肩关节,肘是全身打击最凶狠的关节,转动幅度没有手腕关节大,但是在他的打击范围内,它的打击力量是很大的。全身任何一个关节都不如它,肘是上肢的弓背,所以不能随便伸直,和随便过于弯曲,如过于弯曲小于90度,弓就断了。伸直了就不是弓了,练拳时要尽量练习保持不伸直,而向后不可弯曲少于90度。能不能低于90度呢?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对方的打击力量很大,如果你保持90度就抗不住,可收回来合住再打,合住再出、退回来再进,以退为进,这一瞬间少于90度可以,如长度不够,把手暂时伸直一瞬间是可以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正常情况不可这样,要练好太极拳就要坠肘沉肩,要坠肘,肘就必须外乍,向下乍,这种才叫坠肘沉肩。坠肘才能沉肩,沉肩必须坠肘。
  当你作捋势的时候,两手必须有外向下棚的弧线意识,这样你的肘的棚劲就丢不了,这样就形成一种外方内圆。方为刚,圆为柔、方为阳,圆为阴,实际上是阴阳,也是刚柔、轻重、虚实,凡是变化的对立统一的都可称为太极拳。
  肘关节是最不好练的关节,肩沉的好坏跟肘有直接的关系。腕能不能走好跟肘有直接的关系,肘沉好了,可以承前启后。可以这样棚括: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以上说明乍肘之重要。
  4、肩――肩是上肘关节的根部,也叫根节,是打击力量最大的关之一,而活动范围比肘要小得多。肩能否拉开,跟锁骨有关。它前面连肘,后面连锁骨。前面两个关节走好了,后面的肩就好走了,坠肘才能沉肩,沉肩才能坠肘。
  肩关节运动的要点是:肩关节运动时,不要向里合,腋下就空,不要向上拉起,向后隆起,向前曲起,这样情况都不行,总之要把肩关节的骨缝拉开,把肩关节的韧带拉长。韧带长了就产生了一种弹性。周身所有的关节拉长了,所产生的周身的弹性和韧叫内劲。有人问什么是内劲?内劲就是弹簧劲和协调性。
  肩关节特别重要,要求在一年内练好上肢关节也叫梢节。上肢要做到以手领劲。往返需有折叠,中节肘要做到外、下乍,根节要做到肩沉肘坠,才会形成轻灵圆活的效果。
  5、脊椎关节――脊椎关节也叫躯干,它是由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组成。上三节运动的变化根本在胸椎和腰椎的变化。太极拳论讲:紧要全在腰间中运化。就是颈椎的运动。这一部分内有内脏,外有肋骨保护,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内脏,而这一部分的关节运动也和其它关节的运动一样,也是立体的运动,它除了会前后、上下的折叠外,还会作左右的旋转运动,脊椎关节也要作起落旋转运动。上肢关节能不能轻灵、灵活与颈椎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部分的关节在运动时除了起旋转外,看是否做到了立体的圆。要经常检查,不要走平面的圆。象六封四闭、初收、倒卷弘,颈椎、腰椎的运动是曲型的螺旋运动,弧度很大,在练拳时要经常检查看是否是螺旋运动,找出它的规律。脊椎关节要求要虚虚对准,节节贯穿,实际上还是为了轻灵圆活,要做到轻灵圆活就要练好脊椎。
  6、腰椎――腰椎是躯干的中干部分,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联胸椎,下联尾椎。从劲起脚跟的劲螺旋地送到了腰上,腰又作一次分配,把60%的劲送到了梢节。
40%的劲退回到下肢去。这样就形成了有上有下,在技击推手中才会有根,不至于漂浮、失重。练拳时,手上的每一次往返腰椎都要作一次4比6的分配。练拳的时候,腰不可随便晃动。有的人为了显示他练拳很灵活,不断的晃动,这叫枉动。枉是白费的意思。如果练拳是经常这样,在推手时很好的机会失去了,很好的劲的发不出来。为什么呢?正因为枉动的时候腰椎漂浮了,经常是在腰间分配的时候它不能按比例去分配,经常作些不必要的动作(枉动、乱动),那怕你很大的个子、很高的质量,都站不稳,说明你腰椎分配的力量不合理。
  7、尾椎――尾椎是脊椎最小的部分,下连胯关节。它有什么作用呢?在暴发力的时候,它顺利地把下肢的劲通过尾椎送到腰部去。练拳的时候一般臀部不要外翻,但是小腹也不要过于前挺。如果向后翻了是前俯,小腹前挺了会形成后仰。本来我们的重心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歪右斜就会形成双重,就产生手重了、脚实了,手轻了、脚也虚了。在推手中会出现许多被势,本来应该赢的赢不了,不该输的却输掉了。
  尾椎的第二个作用是将下面脚的蹬力能不能通过尾椎送到腰椎去,是有关系的。如果尾椎不向里收而向外翻,拳练了很多年效果都不会好,总而言之尾椎是最难练的关节,也是很重要的关节,练习的时候要多多注意。
  8、胯关节――胯关节是下肢根部关节也是周身打击力量最大的关节。胯关节下连膝,上连脊椎,所有的虚实变化都要通过胯关节来完成。在推手中的起落旋转、起承开合都是通过胯关节来完成的。胯关节的旋转直接跟你的水平有关。通常人不能放松很大一部分是跟胯关节有关系,有时发不出劲也是与胯关节的韧带有关系。拳论讲:“有不得机,得势者,必于腰腿求之”。实际上是在腰间求之,腰腿之间就只有一个胯关节,胯关节是把脚、踝、膝关节的力量顺利地送到脊椎进行分配。拳论讲:“进退需有转换,往返需有折叠”。什么叫转换?是通过脚指领劲有膝盖的弓背胯和踝关节的弓把,共同完成的螺旋弧线运动叫转换。如重心向前和向后运动不可直来直去,不可走直线、夹角。练拳的时候看脚下走的是不是弧线,有的人走的是三角形的线一个直线接一个直线,这说明胯关节有问题。转换的时候会出现了问题,胯关节的锻炼很难,关节很大,上面连着脊椎和承担上肢的重量,训练的弧度较大。要提高推
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08-06
Copyright (C) TIANJ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头顶称号脚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