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游戏 λ罪与罚游戏攻略

魔法少女同人之不同的方向最新章节_魔法少女同人之不同的方向无弹窗_片羽的妖精新书作品_新书在线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当前位置: &
其他热门小说
魔法少女同人之不同的方向
最新章节:( 03:25:51) 简介:  嘛~~看腻了每个主角都会被高町家收养,会点空间转移的人随便逛都可以逛到时空庭院去,去一趟图书馆就可以同疾风快手邂逅并且接下深厚的羁绊,也看腻了动不动就把原著实力分化改的面目全非的作品。&&& 主角是哈洛温家的二子(按动漫说法叫做次男吧...)&&& 本人虽然不算是考究狂,但是也差不多了,虽然会乱入一些角色但是总的来说一定会按着原著的设定来的....大概吧!&&&
片羽的妖精的作品魔法少女同人之不同的方向最新章节已经更新,新书在线提供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全集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如果您发现本站的连载有误,欢迎提交指正!
:http://www.xinshu.in/mofashaonvtongrenzhibutongdefangxiang/,欢迎!http://m.xinshu.in/mofashaonvtongrenzhibutongdefangxiang/
阅读提示:
1、小说《魔法少女同人之不同的方向最新章节》所描述的内容只是作者【】的个人写作观点,不保证其中情节的真实性,请勿模仿!
2、《魔法少女同人之不同的方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书仅代表作者本人的文学作品观点,仅供娱乐请莫当真。
版权声明:本站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可以轻易明白,整这么一个指南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与心血,同时也会很招人拍砖或鄙视。不过作为一个有意在电影这门艺术里越走越远的目前来说还十分普通的影迷,就权当各种质疑与耻笑为友善的提点和前进的动力。所谓无知者勇猛,大概如此。  这个所谓的“完全影迷进阶电影推荐目录”的标题,说实话完全就是哗众取宠的意思。那么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就是想分门别类地来推荐一些对于有“进阶”意愿的影迷而言值得一看的电影作品。而这个 “目录”,将会以洲际、国别、导演作为分类。大部分的电影推荐帖都是以所谓的排名、欢迎程度来列序,这使得大部分影迷也许对一些作品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对于导演是谁并不清楚,这种推荐帖的坏处在于,你把这些片子找到了,看完了,但是接下来就不懂该如何举一反三自己去寻找好片子了。所以本人认为,对于一个进阶影迷来说,先把各个导演认好了,清楚了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历史评价,从而通过导演这个“主目录”,更容易学会、上手如何自行去寻找好电影。这是本帖的主要目的。  本帖中所推荐的导演以及其电影作品,都是基于楼主本人十来年的观影感受而得出来的结论,有失公允的情况在所难免,希望各位看官赞同的地方多拍手反对的地方无视之,大家心平气和,客观分析,真诚讨论,一起进步嘛。同时本帖将尽量对所有导演、电影只作资料介绍、推荐,而不作过多的主观点评。争取尽量做到客观翔实。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本帖楼主也只是一个正在往进阶路上走的普通影迷,所以水平也十分有限。可以预料到本帖内将会有大量的错漏,对于这个问题,恳求各位惯于潜水的骨灰级影迷以及专业从影人士多多指点热情拍砖。此致敬礼。是为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PS:本帖楼中所有的资料、图片,均将来自豆瓣网、时光网、电影资料库等网站。后帖不再申明。
  本目录以洲际进行分类,排序是:欧洲篇、美洲篇、亚洲篇,华语电影作为独立目录命名为华语篇列在最后,不列入亚洲篇目录。每个洲际目录会优先推荐几个楼主最欣赏的导演,但总体基本不按优次先后排名。每个导演一般最多推荐三部电影,优秀作品特别多的则另当别论。
  本目录以洲际进行分类,排序是:欧洲篇、美洲篇、亚洲篇,华语电影作为独立目录命名为华语篇列在最后,不列入亚洲篇目录。每个洲际目录会优先推荐几个楼主最欣赏的导演,但总体基本不按优次先后排名。每个导演一般最多推荐三部电影,优秀作品特别多的则另当别论。
  期待啊,大家都在哪下电影看啊,狗狗现在总屏蔽下载资源,除了电驴还有别的外国片资源多的网站吗,就是那些名气不大的都搜不到啊
  欧洲篇 #1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性别: 男  生卒日期:
至   出生地: 瑞典,乌普萨拉兰,乌普萨拉大学      【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是宫廷牧师之子。先在业余剧团、后在哥特堡、赫尔辛堡以及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戏剧导演。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当地时间日(周一)在他的最后定居地法罗去世,享年89岁。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戏剧小组或戏剧团体的活动。1944年离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剧院任专职导演。1944年他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苦闷》(HETS FRENZY),1945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机》。此后又接连执导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开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监狱》,又名《魔鬼的宠儿》,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则使他闻名全球。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一生创作过50多部作品,其中《处女泉》、《杯中黑影》、《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处女泉》和《杯中黑影》则让他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斩获。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生平】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    早年生涯     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    40年代的创作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Hets,1944),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Kris,1946)。(1948)、《渴》和《监狱》(Fangelse,1949)等片。       中期创作     5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 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成熟期的创作     1977年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Hostsonaten,1978),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亚历山大》之后宣布不再拍片,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剧本仍在对瑞典电影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1992年,著名丹麦-瑞典导演比尔·奥古斯特执导了伯格曼编剧的影片《最美好的愿望》(Goda viljan, Den,1992)。这部描写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电影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荣获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同年,伯格曼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也把父亲的小说《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银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个剧本《私人的谈话》(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与他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导演丽芙·乌尔曼拍成了电视剧。     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Saraband,2003),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影片在法国著名女演员让娜·莫罗的建议下,参加了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的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作品推荐之一            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Kristina Adolphson / Pernilla Allwin / Bertil Guve  类型: 剧情 / 奇幻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瑞典 / 西德  语言: 瑞典语 / 德语 / 英语 / 意第绪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88 分钟 / Sweden: 312 分钟(director's cut)    楼主点评:自认为这是伯格曼最完美的作品,是一部深刻的北欧风情画作品,融合了导演几乎所有的艺术手法与心血,绝对是他伟大的电影生涯最完美的绝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作品推荐之二      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1957)              海滩边,巨浪滔天,英武的骑士布洛克(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与黑衣死神(本特•埃切罗特 Bengt Ekerot 饰)摆下了一盘生死棋局。在下棋的过程中,骑士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所见所闻暗合圣经的图景。十四世纪十字军东征后期,欧洲大陆瘟疫蔓延,民不聊生。布洛克曾遇到过马戏团的一对夫妻,丈夫笃信神明,无比虔诚,妻子则更加现实,唯命是从。他们的相濡以沫让幸福唾手可得。骑士在树林中邂逅了铁匠夫妇。铁匠非常粗鲁,他的妻子很是风骚,他们在树林里对着路人演出双簧,仿佛一对可笑的傀儡。最后,在经历过集体膜拜的祭奠仪式后,武士和他的朋友们再次遇到了死神,曾经的无助与恐惧,愤怒与怀疑,都化作了人生的诘问……    本片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 豆瓣      楼主点评:这部作品也许是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在各类影史排行中最受推崇的作品。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场银幕版的严肃戏剧——伯格曼哪一部电影不是如此?该片充满了各种深刻的思考,大量的象征表达,是一部需要耗费精神去思考和揣摩的作品。历久常新,总会发现不同的启示。
  补上《第七封印》的相关资料: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 本特·埃切罗特 / 尼尔斯·波普 / 马克斯·冯·西多 / 毕比·安德森  类型: 剧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语言: 瑞典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片长: 96 分钟
  工程浩大,帮顶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作品推荐之三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 毕比·安德森 / 英格里德·图林 / 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 马克斯·冯·西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语言: 瑞典语 / 拉丁  上映日期:   片长: 91 分钟      伊萨克(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饰)从医50年,现年已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正准备在儿媳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颁发。路上伊萨克顺道重游旧地,追忆往事。    伊萨克曾经和堂妹萨拉(毕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饰)有过美好的初恋,却因性格冷酷孤僻,以致他的兄弟乘虚而入。如今伊萨克坐在草坪上,忆起往昔,眼前浮现萨拉白衣飘飘的美丽模样。    他与生俱来的冷漠理智的性格,注定了婚姻的失败。伊萨克的妻子无法忍受冰冷的婚姻,寻求外遇。这样的家庭气氛,加上遗传下来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萨克的儿子不愿生小孩,和儿媳关系决裂。    伊萨克获得了光荣的学位荣誉,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对过往沉重的自省中,对于生命将尽的老人,这仿佛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 豆瓣      楼主点评:这是一部可以理解为属于导演的自我反思的作品,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思考,寻得自我的救赎。广受好评,是一部深刻内敛的伟大作品。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作品推荐之四            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1960)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Ulla Isaksson  主演: 马克斯·冯·西多 / Birgitta Valberg / 冈内尔·林德布洛姆 / Birgitta Pettersson  类型: 犯罪 /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语言: 瑞典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片长: 89 分钟      早上,虔诚的农场主陶尔(Max von Sydow 饰)夫妻做过了祷告,随后安排女儿卡琳骑马为教堂送一些蜡烛,卡琳穿上了新制的盛装,邀请家里的养女英格丽同行。有孕在身的英格丽性格放纵,并一直嫉妒卡琳的明媚人生,出行前,英格丽在食物中塞进了一只蛤蟆。行至一片森林前,英格丽让卡琳独自上路而自己尾随观察。林中的三个牧羊人看到孤身一人的卡琳顿起歹意,他们奸污后又打死了卡琳,掳走她的外套。傍晚,三名牧羊人投宿陶尔家中,向陶尔妻子兜售卡琳的衣物,惊慌的英格丽亦同时回到家中,她向陶尔忏悔了自己诅咒卡琳的罪行。陶尔沐浴更衣,以白桦树枝抽打自己后,决意用很双手为女儿报仇……    本片获196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0年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奖。
© 豆瓣      楼主点评:与伯格曼其他大部分电影一样,《处女泉》依然也是一个有着沉重的哲学、神学思考的作品——无论他拍了多少部作品,他自始至终就是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形式与内涵上,都足以载入影史奉为经典。
  怎么是为序就没了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作品推荐之五            呼喊与细语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哈里特·安德森 / Kari Sylwan / 英格里德·图林 / 丽芙·乌曼 / 厄兰·约瑟夫森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语言: 瑞典语  上映日期:   片长: 91 分钟        艾格尼丝(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饰)、玛丽亚(丽芙·乌曼 Liv Ullmann饰)和卡琳(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饰)虽然是三姊妹,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她的感情生活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她对爱越是拥有,就越是贪婪。    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 豆瓣      楼主简评:油画一样的画面质感,痛入心扉的演绎。伯格曼最好的作品之一。
  欧洲篇
#2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性别: 男  生卒日期:
至   出生地: 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费拉拉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日—日),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年担任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开始撰写剧本。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生活照(7张)  1940年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1950年找到后台老板,开拍剧情长片处女作《爱情故事》,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关注于人际关系,视觉上也发展出“反电影”倾向,即一种“内心电影”。《蚀》、《放大》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红色沙漠》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纪念作品(4张)作品简化甚至舍弃叙事和戏剧冲突,展现复杂而神秘的氛围,将沉思和意象置于故事和人物之上,用浮动又没有出路的思绪、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谜语,给人不安定的感觉。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作品推荐之一          夜 La Notte (1961)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Ennio Flaiano  主演: 让娜·莫罗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莫尼卡·维蒂 / 伯哈特·维奇 / Rosy Mazzacurat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15 分钟      影片以一对恋人地爱情故事发展为主线,揭示了伟大爱情的真谛,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通过运用背景的变化,尤其是深夜的宁静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那种微妙关系,足以证明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确有高明之处,夺得1961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是其导演实力的证明。      楼主简评:这是楼主最喜欢的安东尼奥尼的作品,迷人,深邃,充满了画面的张力,令人沉醉。        多上几张图:                    /view/photo/photo/public/p.jpg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作品推荐之二          奇遇 L'avventura (1960)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Elio Bartolini / 托尼·诺格拉  主演: 加比利艾尔·费泽蒂 / 莫尼卡·维蒂 / 蕾雅·马萨利 / Dominique Blanchar / Renzo Ricci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语言: 意大利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60-05  片长: 143 分钟 / West Germany: 102 分钟(cut)    
一个夏日的午后,二十五岁的安娜匆忙的从雄伟的大厦出来,意外的看见衣冠楚楚的父亲站在黑色的英国汽车跟前,和司机谈着什么事情。    安娜和当外交官的父亲盛气凌人的一席谈话后,安娜心烦意乱、紧张激动的和女友克劳迪亚开车离去。她们来到安娜的男友桑德洛的住所外,安娜犹豫半天后,最后进了桑德洛的狭小的公寓房间,克劳迪亚孤单的在房子外等候。随后三人开车往海边的游艇驶去,在游艇上认识了三十上下古铜色皮肤的雷蒙多和他轻浮的女友朱莉娅,以及四十多岁精明、聪颖的科拉多。游艇驶向一个岛屿,安娜让水手减慢速度,下水向小岛游去,其他人也纷纷下水。大家玩的兴高采烈时,突然,安娜尖叫水中有鲨鱼,一片混乱后,大家惊恐的回到艇上,在房中安娜告诉克劳迪亚刚才是开玩笑。游艇在小岛边停住,大家都来到岛上,安娜和桑德洛离开众人,一席谈话后,两人不欢而散,安娜气冲冲离开。    下午三点多,小岛上空阴云密集,船主帕特丽夏准备反航时,却发现安娜失踪了。大家找遍整个小岛,一无所获。在找寻安娜的过程中,克劳迪亚和桑德洛却情愫暗生,克劳迪亚努力的压抑自己的感情,但在寻找安娜时,克劳迪亚和桑德洛朝夕相处,在桑德洛热情追求下,克劳迪亚也由三天前迫切找到安娜的心情,很快转变为三天后希望安娜再也不回来,正当克劳迪亚沉侵在甜蜜的爱情中时,却发现桑德洛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克劳迪亚万念俱灰。    这是安东尼奥尼转折性的作品,虽然前几部都获得不少好评,但终究影响不大,正是这部电影才让安东尼奥尼开始享有盛名,成为全欧洲瞩目的大导演之一。      楼主简评:这是对于安东尼奥尼来说,也许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从此登上欧洲乃至世界电影史伟大之列的台阶。影片的戏剧性比其他作品做得更好,画面与故事达到了更加完美的融合。对于认识安东尼奥尼,这是最好最正面的题材。
  补上《奇遇》影片截图几张。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作品推荐之三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1964)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托尼·诺格拉  主演: 莫尼卡·维蒂 / 理查德·哈里斯 / Carlo Di Palm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20 分钟  又名: 红色荒漠 / The Red Desert      女人和他的丈夫共同生活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丈夫是一个大型企业的经理,这座城市的上空常常是烟雾笼罩,这使女人感到非常郁闷,整天焦躁不安而且神情恍惚。    在焦躁不安时女人经常做出许多正常人不可想象的行为,饱食之后居然向别人乞讨一块面包,女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和丈夫的一个同事偷情并且一起出去游玩,见到的景物都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污染而污浊不堪,见到的人们都是冷漠的感情如女人一样的异常。    而女人的反常似乎只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受到了惊吓。    时间长了,女人发现以前同丈夫和儿子之间的那份亲密了再也不可能存在了,那位丈夫的同事对她的感情也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    女人想找到理解,找到感情,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里,女人彻底的迷失了,内心空虚孤独犹如一片荒芜的沙漠。    幕后制作:    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片,对色彩的使用极为大胆。有人认为这是导演最杰出的作品,也有一派认为本片叙事模糊,乏味至极。导演用色彩非常明显的对比来强调现代工业产品对人类精神的压抑和异化,所谓红色沙漠如同一个淌满血的沙漠,是机器工业时代将人性摧残得无以复加的血淋淋的荒漠。女主角维蒂的表演招徕两极化的评价,但毋庸质疑,她是该神经质少妇的最佳代言人。影片为导演带来威尼斯影展的金狮奖。       楼主简评:仅仅只是为了这部电影的画面与色彩,我也愿意将它奉为影史的经典。      影片截图,有图有真相:                  
  欧洲篇 #3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出生地: 希腊,雅典    希腊导演希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第一部故事长片拍摄于 1970年,片名为《重建》。影片叙述的是希腊一个“慢慢衰落下去的”农庄中所发生的杀人与侦破杀人案的故事:这个村里的男人着黑色塑胶线大都去德国当了劳工,移民木可斯塔回乡探亲,被他的妻子和她的情夫谋杀了,木可的亲友报警之后,初审法官“重建”案发现场,一些新闻记者从雅典专程赶到,当凶案破获时,有一个名叫安哲罗普洛斯的导演正在筹拍一部关于此案的电影。     安哲罗普洛斯在电影生活的最初,就已经确定他对个人、现实政治、历史和神话寓言的审视性电影表达方式。从个人记忆和经验的角度讲,他难以忘记一个叫做史毕罗斯的名字。它在他的影片中一直作为“父亲”的名字,它与他在现实中的父亲同名。它意味着安哲罗普洛斯目击过的一种希腊经典往事。在他9岁那一年父亲史毕罗斯因为自由主义者的立场而被国民兵护拥者所拘捕,此后杳无音讯。当时保皇党和游击队两大政治阵营常常不经审判即行处新局面囚犯。安哲罗普洛斯被他的妈妈带到一个大广场上去翻找几百具刚刚被处决的尸体,以期找到父亲的下落。多年以后,正在街上玩耍的安哲罗普洛斯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向他家中走去,他立即跑回家中喊出母亲。她迎上去,与幸免于死的史毕罗斯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3人一同回家去。在家里,母亲问父亲是不是想吃点什么。后来,这些场面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安哲罗普洛斯“照搬”到《塞瑟岛之旅》(1984)和《尤里西斯生命之旅》(1995)中。     《1936年的日子》(1972)之后,安哲罗普洛斯完成了他的杰作《流浪艺人》(1975,一译《巡回剧团》)。这部影片被影评人和电影史家誉为“10年来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影片的视像线索是一个流动剧团在希腊各寺演出民间剧目《牧羊姑娘戈尔福》的种种经历。影片借此行程体现了希腊1939年至1952年所历经的史迹:从梅塔萨克斯将军专提上裤子,光制到德国点潮。提上裤军队占领希腊,从抵抗战争、希腊解放到 1944年“血腥星期天”,从年的国内战争直到帕帕戈斯右,悬挂昨晚刚派将军上台。影片的叙事结构采取回叙体式,由1952年剧团的“现在”回溯到1939年的剧团“过去”。在此期间,剧团总是受到各种政治大事的干扰而中断《牧羊姑娘戈尔福》的演出,它所完成的是演出那些根据突发的重大事件所排演的剧目。这部长达3小时50分钟的彩色影片仅有80个镜头,每个镜头都长达9分钟。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与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人物相对应,把现实与隐喻融汇为一体。这使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历史、现实和神话并存于他们身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两组镜头已成电影史上的经典:巡回剧团的成员三三两两站在火车站的场景里。安哲罗普洛斯称它们为“家庭合欢照”。     《猎人》(1977)、《亚历山大大帝》( 1980)、《塞瑟岛之旅》、《养蜂人》(1986)之后,安哲罗普洛斯的另一杰作《雾中风景》( 1988)问世。它的镜头几乎全在夜间拍摄完成。冬夜的荒凉,车站、火车、候车室、旅馆、卡车、摩托、巡回剧团、公路、路旁未竣工的酒吧,和两个寻父的孩子,和那些冻凝的灯辉,把绝望与希望、黑夜与光亮、虚幻与实在、寻找与目标、失落与获得的主题持续地发挥下去。一段废弃的胶片背后,隐藏着一棵葱茏的大树,一位无姓无名的父亲,一个与希腊没有交界点的德国,一种没有尽头的旅行。     主人公小亚历山大和伍拉每个晚上都到火车站去看开往德国的火车,因为他们相信母亲的谎言:父亲住在德国。伍拉为了坚定弟弟的信念,会给他讲《创世纪》上帝创造光的故事。一个晚上,他们壮着胆跳上火车,从此以后,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类似于父亲的角度——把他们赶下火车的乘务员,舅父,巡警,强淡绿细直纹短暴伍拉的卡车司机,流浪艺人奥瑞斯特和军人。在这些“父亲”中,奥瑞斯特和卡车司机扮演着两个对立的角色:前者是一位同性恋者,对伍拉对他的爱无动于衷,后天是一个饥不择食的性欲狂和施暴者。他们共同毁灭了伍拉的信心和力量,但却悄悄地“创造”了亚历山大。安哲罗普洛斯的孩子们问他:“在学校里我学习到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可是之前呢,谁创造了上帝?”影片结尾,小亚历山大像上帝一样伸出右手,“命令”世界上出现光,这时候,夜雾渐渐散去,晨光中显现出一株生机盎然的绿树。安哲罗普洛斯似乎在回答孩子们的提问:谁创造了小亚历山大,谁就创造了上帝。安哲罗普洛斯说:“既然上帝不语,小男孩便成了上帝,小男孩再创造了世界。”     《塞瑟岛之旅》之前,安哲罗普洛斯关心的是人如何受困于历史的变动,《塞瑟岛之旅》之后的3部影片,他呈现人内在与外在的放逐,呈现“静默”的主题,自《鹤鸟踟蹰》(1991)起,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1995),再到《永远的一天》(一译《一生何求》,1998),他关注的是“边界”、阻隔与沟通的主题。     安哲罗普洛斯1936年出生于雅典,大学时代攻读法律专业,大学毕业后去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师从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学习电影。但在导演课上,他的离经叛道激起导演课教师强烈不满,他因此被逐出校门。相当反讽的是,他那些没被开除的同学们如今已全部改行,他是惟一一个在坚持拍电影的人。     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片多次获得柏林、嘎纳、威尼斯、芝加哥、欧洲等国际影展大奖,仅在嘎纳影展上,他就有3部影片获奖。他同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一同,构成了欧洲电影最后一道“大师阵线”。
(豆瓣)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作品推荐之一          雾中风景 Τοπίο στην ομίχλη (1988)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 Thanassis Valtinos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托尼·诺格拉  主演: Michalis Zeke / Tania Palaiologou / Stratos Tzortzoglou / 伊娃·科塔曼尼多 / Aliki Georgoul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希腊 / 意大利  语言: 希腊语  上映日期:   片长: USA: 127 分钟  又名: Landscape in the Mist        电影讲述一个80年代末的寻父故事。乌拉(塔尼娅 帕拉依奥罗葛Tania Palaiologou饰)和弟弟亚历山大(米卡利斯 泽克 Michalis Zeke饰)偶然听妈妈说从未谋面的父亲原来远在德国,他们便决心要踏上艰辛的寻父之路。然而,母亲说的只不过是一个谎言——他们只是这个世界上某个男人的私生子。然而,固执倔强的乌拉还是和弟弟一起上路了。    旅途充满了风雪、泥泞、人情的残酷和世间的无情,两姐弟在熬不完的寒凉凄苦里挣扎着前行,直到遇见马戏团演员奥瑞斯提。他的关怀让乌拉慢慢卸下心中防卫。乌拉带着亚历山大上了奥瑞斯提的汽车,心里分外感激眼前这个唯一一个给他们带来温暖的男人。但是,令人绝望的命运无法给乌拉得到喘息,她再一次陷入了深渊当中……    疲惫的姊弟俩终于来到德国,然而他们能见到父亲吗,或许这趟旅程注定只是一场残忍的成人礼。
© 豆瓣      楼主简评:有一些导演的作品,你很难从剧情或者其他方面来进行点评,而欣赏和理解的唯一方式就是:去观看,去感受。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给予我的就是这样的感受。唯美的画面,内敛的故事。伟大的作品。    影片截图: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作品推荐之二          《流浪艺人》 Thiasos, O (1975)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 伊娃·科塔曼尼多 / Aliki Georgouli / Stratos Pahis / Vangelis Kazan / Maria Vassiliou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希腊  语言: 希腊语  上映日期: 1975-7  片长: 230 分钟  又名: 演员游记 / 巡回剧团 / The Travelling Players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闪回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到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这又成为剧团的素材在下一场的演出所里增加现实的内容。影片通过他们在希腊各地的演出,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希腊历史上难忘的岁月,影片开始和结尾都是流浪剧团的演员们站在火车站前,用安哲罗普洛斯的话来说这是“全家福”,是告别往事的终点,也是新的历史的开端,只要有人。历史的戏剧永远开演。    作者:kavkalu,豆瓣。    楼主简评:观看这部作品,是一种挑战。缓慢的剧情,跳跃的画面,真的是费心费力。适合心如止水的时候去品鉴的作品。一部伟大的欧洲贫民风情画。      影片截图: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作品推荐之三          《尤里西斯的凝视》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1995)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 托尼·诺格拉 / Petros Markaris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Giorgio Silvagni  主演: 哈威·凯特尔 / 玛雅·摩根斯坦特 / Eriand Josephson / Thanasis Vengos / Yorgos Michalakopoulos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希腊 / 意大利 / 德国 / 英国 / 南斯拉夫 / 波黑 / 阿尔巴尼亚 / 罗马尼亚  语言: 英语 / 希腊语 / 保加利亚语 / 阿尔巴尼亚语 / 塞尔维亚语 / 罗马尼亚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76 分钟  又名: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 / 尤里西斯之旅 / 尤利西斯的凝望 / Ulysses' Gaze        本片开始回顾了一战时第一部反映巴尔干半岛的默片,内容是描述纺织女工生活的场景。主人公(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是个希腊裔美国人,在经历战争洗礼后,他怀着感慨的心情重归故里,寻找电影开始的地方。他跟同伴讲述着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岁月,怀旧而伤感。特别是看到教徒手持火把游行的情景,勾起了他对残酷战争的回忆。最后,他决心逃离。大雪漫天,他要了辆出租车,并答应送一位老人回家乡看看。然而,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让老人无家可归。汽车在雪地里抛锚,他只能登上了列车继续前行。在萨拉热窝,他在电影馆馆长的陪同下,寻找那部默片未果,却和馆长的女儿一见钟情。他高调地进入社交圈,却发现这里已经被前苏联的文化浸染,到处吟唱着喀秋莎的旋律。他曾目睹列宁的雕像被卸开,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感情……    本片获得199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 豆瓣      楼主点评:这种电影的观后感,其实应该是一部论文。这种电影给观者的感受也许是,永远也看不懂!但是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思考。一部伟大电影应该提供的,不是一次性的消遣,而是永远的发现与给予。                      
  【欧洲篇】 #4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性别: 男  星座: 白羊座  生卒日期:
至         俄罗斯导演,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首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1982年脱离苏联,1986年因肺癌逝世于巴黎。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发布者:Mtime    塔可夫斯基最初的导演训练是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完成的。学院对导演系毕业作品的常规要求是20分钟的黑白短片。而他在1960年完成的毕业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是一部46分钟的彩色影片,并获得&纽约学生电影展&首奖。他在这部处女作中已经展露出电影语言方面过人的才华:对蒙太奇技术的娴熟运用,对色彩和音乐效果的敏锐把握。      塔可夫斯基常常被誉为爱森斯坦以来最伟大的俄罗斯导演,但他本人却明确地批判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快节奏剪接技术。他在《雕刻时光》一书中写到:&蒙太奇电影的理念,即以剪接手段将两个概念连接起来造成新的第三个概念,在我看来是违背电影本性的。艺术绝不能将概念之间的互动作为终极目的。形象是具体的物件,但却沿着神秘的途径延伸到超越精神的地带……&。       塔可夫斯基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中展开,获得完美的表达。      塔可夫斯基具有强烈的宗教气质。末世与拯救,精神的迷失与文明的危机,是他贯穿一生的创作母题。      塔可夫斯基对人类精神抱有如此执着而深切的关怀。他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我们拓展了物质财富的领域,却剥夺了人的精神维度,对其威胁置之不顾。&然而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      塔可夫斯基执着于一种古老的信念: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      时间与记忆是塔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      &怀着希望与信心&,这是流亡他乡的塔可夫斯基告别世界的遗言。   发布者:Mtime ( 17:08:52)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作品推荐之一          《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      剧情      俄国诗人Gortchakov在翻译与向导Eugenia的陪同下周游意大利追寻18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在一座古老的温泉镇,他遇见了疯子Domenico,Domenico早些年曾将自己的家人囚禁于牲口棚,以使他们脱离世俗的邪恶。当Eugenia试图引诱Gortchakov时,他看到了Domenico行为中的一些深意,并被这个疯子所吸引。在一系列梦中,诗人对他祖国的乡愁及其对妻子的思念、他对Eugenia以及她的祖国的矛盾感受与他对Domenico的似曾相识的感受相互纠缠。  发布者:Mtime ( 19:47:24)    一位俄罗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与他美丽的女翻译Eugenia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Domenico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Andrei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Andrei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话中。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  发布者:Mtime ( 19:47:24)  塔可夫斯基是一位电影诗人,本片描写一个俄国诗人到意大利寻找一位失传音乐家的踪迹。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跟周遭几乎无法沟通,即便是身旁的女翻译也于事无补,但他后来遇见了一名当地隐士,大家都把他当成疯子,但诗人却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发布者:Mtime ( 16:40:19)      楼主简评:塔科夫斯基是我最推崇的导演之一。他有许多的作品都足以堪称伟大。如果说到最爱的一部,应该是《乡愁》。不仅因为这是塔科夫斯基灵魂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因为影片那迷人的忧伤,足以完全打动我的心灵。      影片图片:                    
  补上《乡愁》的相关资料:    导演: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托尼·诺格拉  主演: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 厄兰·约瑟夫森 / 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83-5  片长: 125 分钟  又名: 怀乡 / Nostalghia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作品推荐之二        《潜行者》 Сталкер (1979)    导演: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Arkadi Strugatsky / Boris Strugatsky  主演: 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 Alisa Frejndlikh / 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 尼古莱·格陵柯 / Natasha Abramova  类型: 冒险 / 剧情 / 奇幻 / 悬疑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 西德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79-8  片长: 163 分钟 / 155 分钟(2002 DVD)  又名: Stalker      潜行者以宁静的影像,高度的隐喻,令人难忘地探讨了灵魂的本质。塔可夫斯基运用色彩转换描绘了潜意识和外部世界。而在主题上,正如在飞向天空里一样,这种转换象做梦机器一样地分离了物理现实和潜意识。请注意,无论潜行者怎样警告说不要两次走同一条路径,科学家还是原路返回,并毫发无伤地找回了背包,并表现出对潜行者的准则的怀疑。从象征意义上分析,仿佛是潜意识有意拒绝它诚挚的愿望,自己制造障碍,阻止愿望的实现。经过迂回的行程后,他们到达了The Room的接待室,却犹豫不前,无法确认最深层的意愿,即他们的精神渴念。地板上撒满了硬币,注射器针头,武器以及宗教圣像,这都是心灵寻求逃脱痛苦的反映。最后,The Room真实或臆想的能力原来对这些疲倦不堪、矛盾重重的寻求者是无意义的。一切仅仅是在路上。(豆瓣)      楼主简评:这也许真的才应该算是塔科夫斯基最好的作品。沉重,压抑,还是那种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属的忧伤——这是这个被迫背井离乡的艺术家,内心永恒的主题。    剧照: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作品推荐之三        镜子 Зеркало (1975)    导演: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编剧: Aleksandr Misharin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主演: 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 菲利普•扬科夫斯基 / Ignat Daniltsev / 尼古莱·格陵柯  类型: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75-4  片长: 108 分钟  又名: 写真 / The Mirror      《镜子》(ZERKALO)是塔可夫斯基1974年所拍摄的个人第四部影片,在其七部正式影片(不包括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恰好处在中心的位置。这不单单是指数值上的中心,也指艺术上的中心。          时间与记忆是塔尔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镜子》是一部自传性作品,讲述一个艺术家的童年体验与成长。时间始于二次大战爆发,跨越40年的岁月,完全吻合了导演自己的生平年代。塔尔科夫斯基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而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塔尔科夫斯基说,这是他第一次决定用电影自由地表达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记忆。镜子是塔可夫斯基的关于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遗弃的自传式电影,影像卓越、极富艺术启发。电影呈现为有关当代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历史事件胶片和梦境的步调迟缓的蒙太奇。          镜子是穿越人类的存在,希望和失落,成功和过失的内省的旅程:一段通过催眠治愈了一个年轻人的口吃的电视播报;一个被忽视的妻子迁就了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一段保留下来的未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的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忍受着他的军事指导员。试图将这些形象整合到某一连贯的结构或统一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毕竟,镜子是塔可夫斯基倍受熬煎的灵魂的反映:他关于精神性,因果关系和真理的探索通过挥之不去的映象暴露出来,这些映象不可避免地定义了我们有缺陷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琐细和世俗。          塔可夫斯基通过使用同样的演员表现叙述者生活的两个阶段而故意模糊了时间概念:失去父亲的孩子试图接近他那精神失常的母亲,而疏远的父亲无法关心他那热衷于自己的想法的儿子。关于世界大事的、时代错乱的新闻影片散布其中,提供了环境索引和音调的转换。电影的结构通过闪回和闪前持续推进,又通过色彩转换得以彰显。这导致了影片主题的循环,反映出叙述者疏离的格调和情感的隔绝。影片中逻辑顺序的缺席激起观众的发自肺腑的反应:我们所经验到的知识确实存在于它醉人的美和决绝的渴望中…,甚至也许存在于和艺术家自身的短暂沟通中          有些人认为本片是塔可夫斯基最出色的作品,其间充满了导演对时间、历史、乡村的个人思考。一系列的情节表现出从战前到战后的感受,并诗意地展示了对自己父母的回忆。          塔可夫斯基自己说,不要把《镜子》想象的太复杂,它不过是一条直线式的简单故事,没有比这更易读。       楼主简评:也许,是塔可夫斯基最容易去接受和理解的作品。很唯美,忧伤之下存有许多的温暖。      剧照: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作品推荐之四        《伊万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导演: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Eduard Abalov  编剧: Andrei Konchalovsky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Mikhail Papava / 弗拉基米尔·博戈莫诺夫  主演: Nikolay Burlyaev / Valentin Zubkov / Yevgeni Zharikov / Andrei Konchalovsky / Ivan Savkin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片长: 95 分钟 / USA: 84 分钟  又名: 伊凡的少年时代 / 伊凡的童年 / 伊凡的童年时代 / Ivan's Childhood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12岁男孩伊万(Nikolay Burlyaev 饰)的童年,母亲和姐姐早年被德国军队杀害,小小年纪的伊万也不得不走上战场,成为一名在战火和死亡中穿梭的侦察兵。    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尉戈克森甚至不敢相信伊万的身份,但从科赫林上校(Valentin Zubkov 饰)的口中,他得知眼前这瘦小的男孩竟如此果敢。科赫林上校希望将伊万带离战场,送他到远方读书。然而伊万却拒绝离开,这个勇敢的男孩决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豆瓣          楼主点评:这应该是塔科夫斯基最为影迷熟知的作品。应该说也是这部作品的获奖,使得塔科夫斯基跻身欧洲电影的顶尖。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作品推荐之五        《牺牲》 Offret (1986)    导演: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主演: 厄兰·约瑟夫森 / 苏珊·弗利特伍德 / Tommy Kjellqvist / 艾伦·埃德渥 / Guerún Gísladótti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 法国 / 英国  语言: 瑞典语 / 法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49 分钟  又名: Le sacrifice / The Sacrifice        亚历山大和年幼的儿子种了一棵枯树,期待它生出绿色的枝叶;亚历山大年满50岁了,可他感到自己仿佛在期待什么;他的儿子做了喉部手术,在静默中期待着能开口讲话;亚历山大的妻子和女儿日复一日地过着死水一样绝望而无期待的生活;亚历山大怀着拯救“世界末日”的愿望,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他期待世界的新生、自己的新生;甚至亚历山大的喃喃自语和邮差奥托讲的儿子和母亲合影照片的故事也是关于期待的。    评论家亚历山大在瑞典的家中过生日。他和刚动完咽喉手术的6岁小儿子种下了一株树苗。这天,电台广播了发射一批核导弹的消息,一场全球性的核灾难眼看就要爆发。亚历山大突然感到心力交瘁。他独自躲进书房,绝望地向上帝许愿奉献他所有的一切,只求恢复正常的生活。入夜,他被邮局职员奥托叫醒。奥托叫他去找女巫玛丽娅,说能帮助亚历山大改变现状。亚历山大在玛丽娅的农舍里请求她的帮助,甚至威胁着要开枪打死自己。玛丽娅把他搂在怀里。第二天早晨,亚历山大似乎又有了力量。他打发众人出去,自己放火烧了房子。开来的救护车把他送进了医院。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亚历山大的小儿子在岸边继续为树苗浇水。             楼主简评:又是一部如果拘泥于剧情将很难看懂的电影。放开观影之中的焦虑,专注地去感受影片,画面,台词。这部作品在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并不算太被重视,但是是楼主很喜欢的一部作品。画面太美了。                    
  【欧洲篇】 #5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性别: 男  生卒日期:
至   出生地: 法国,奥弗涅,多姆去圆顶,布罗蒙特-拉莫特      法国导演,本是画家,1933年转入电影界。二战期间被关入德国集中营,在那里认识勃里克柏杰主教,离开集中营后受主教所托拍摄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罪恶天使》,从此确立其以哲学性、天主教思想为主题的电影风格。个性孤高,作品少而精。风格简约,题材将文学名家的作品作(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重新诠释,关注枝节,喜欢采用非职业演员,对精神世界的孤独和超越做沉思性探索。他的美学信念是用电影将音乐和绘画融为一体,而不是戏剧和摄影。名言: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作品推荐之一            《扒手》 Pickpocket (1959)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 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 Martin LaSalle / 玛莉卡·格林 / Jean Pélégri  类型: 犯罪 / 剧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59-12  片长: 75 分钟 / Argentina: 79 分钟 / Finland: 77 分钟(1965)      罗伯特·布烈松之于法国电影,就好比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罗伯特·布烈松(Robert Bresson)在四十多年前拍摄的《窃手》(Pickpocket,一九五九年)至今被影评界认为是一部“最当代的影片”。他本人在一九九九年岁末的辞世曾经冻结了全世界电影人的心,人们悲伤“一百年来,携着电影的手松开了”;而一九五九年则被《电影笔记》判断为“一个电影的分水岭”,一个显见的原因是,一九五九年的巴黎街头,戈达尔在拍《断了气》(à bout de souffle),同时,布烈松在摄《窃手》。想像以下的场景是相当动人的:蜜萨鲁(《断了气》的主人公)跑过巴黎的街角,和米歇尔(《窃手》的主人公)相遇;戈达尔的身影晃过布烈松的底片;《窃手》的一个背景出现在《断了气》中;布烈松的一声“Camera”启动了戈达尔的摄影机……    公认的,布烈松是电影界的头号知识分子,不光是因为他喜欢改编或引用名著,主要是他充满哲思的电影语言,禁欲却诱人的画面使他的风格相当内省,寓意深刻但含有无尽诗意。他的电影因此完全避免了布努艾尔的嘲讽和伯格曼的苦涩,他不作评价,也不表同情,凡人的过失并不使他反感,他探索的是迷途中的救赎。有影评人认为布烈松的所有电影都只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沉思的人和他的身外世界(比如监狱)。《窃手》也是这样的一部影片。马丁·拉撒尔(Martin Lassalle)出演了布烈松的扒手。自然,他绝非寻常小偷,原型来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在他的小阁楼里,他读很多书,因此深受虚无主义和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深深的自恋像毯子一样裹着他,使他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类,有权利向别人行窃。所以,困扰他的并不是偷窃的罪感,而是偷窃的艺术和狂喜。在巴黎的地下铁和车站,他尽可能近地站在他要行窃的人身后,一边行窃,一边体会别人的呼吸和性感。所以,偷窃成了激动人心的冒险之旅,是手指、脚步、身体和欲望的芭蕾,是,以米歇尔的观点,“超人”的权利。但当他所加入的偷窃团伙的头目被捕后,他不久也落网。最后,在狱中,当一直照顾他母亲的女友珍尼前来探望他时,他发现了自己还有爱的能力——布烈松的诗意救赎。    整部影片以米歇尔的日记形式展开,中镜头和长镜头把摄影机的移动减到最低点,所以画面自始至终带有沉思冷峻的风格。米歇尔的脸一直都非常平静,尽管手指掀动一次次犯罪或犯罪艺术,他的表情始终不变。所以布烈松的电影被有些人认为“很难看”,因为它们“没有风格,没有动作,除了一成不变的脸,什么都没有”。对此,布烈松一笑置之,一如既往地要求他的演员“不要表现任何情绪”,为此,他可以把一个镜头连续拍上五十遍,直到演员不再可能表现任何情绪。《窃手》也因此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部“最节俭的影片”。           楼主简评:布烈松的电影体现的什么是精炼。始终以最准确的画面最准确地传达影片的情节与主题。而无需太多无谓的烘托。这是影史后来者应当愧疚的地方。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作品推荐之二        《死囚越狱》 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1956)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 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 弗朗索瓦·莱特瑞尔 / Charles Le Clainche / Maurice Beerblock / Roland Monod  类型: 剧情 / 惊悚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片长: 99 分钟 / Portugal: 90 分钟(censored version)  又名: 最后逃生 / 抵抗 / 逃亡者 / A Man Escaped / A Man Escaped or: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本片的故事十分简单,独是描述男主角弗朗西斯如何(策划)逃狱。愈简单的故事,就愈要在角色、内容、结构和场面上有精炼的处理,否则很易便令观众感到闷。 导演把全片的叙事焦点集中在囚犯的角色身上,令他们的心路历程相当清晰。为了逃狱大计万无一失,弗朗西斯多次跟多位囚犯作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有新的进展、新的戏剧张力,当中尤以他跟隔邻囚室的囚犯和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少年囚犯的交谈,最能牵动观众把戏追看下去。相反,导演是不把狱警、惩教官员的主观视点放在眼内,观众或会奇怪囚犯的逃狱大计始终没有被揭发。          楼主简评:以如今的眼光看来,故事简单和老套得无话可说,一点卖点都没有造起来。不过,正是这种故事的纯粹,镜头画面的干脆精准,让观者时时仍觉得紧张压迫。布列松的作品,从摄影与剪接来说,简直已经是最完美的典范,毫无多余之处!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作品推荐之三          《乡村牧师日记》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 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 Claude Laydu / Jean Riveyre / Adrien Borel / Rachel Bérendt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15 分钟 / USA: 95 分钟 / Canada: 122 分钟  又名: 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一本掀开的日记,传来男人的话外音:不久前来到昂布里古担任神职的青年牧师正在念日记,他只愿在日记中向教徒和上帝袒露心声。    初来乍到的牧师过着孤苦清贫的生活,却并没有得到教众们的接受和理解。他深感村民们的浅薄、顽固、注重实利和对生活的厌倦是产生邪恶的温床,他的忠告和规戏收效甚微,人们反而劝告他不要过分执着于献身精神。牧师拯救了伯爵夫人的寻魂却招来了人们的谴现,说他破坏了一个家庭。    心力交瘁的牧师死于胃癌。白色的银幕上投下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黑影,万物的秩序都是由于上帝的存在。经历基督受难之夜,迎接耶稣复活之晨。    影片《乡村牧师日记》在电影史上的意义在于它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范例。法国作者贝尔纳诺斯()的日记体同名原著,以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近乎耶稣基督的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形象,表现了忠于神职的乡村牧师日月如斯的磨难和忧虑,揭示了内心的搏斗,对人生使命的怀疑和爱的本能。这是一部探索灵魂、表现人的心灵的宗教小说,颂扬人类的精神价值是这部作品的基调。    “影坛怪杰”布莱松独辟蹊径,在银幕上“如实” 复现了这部“一流的心灵戏剧”。为了实现既定的叙事略,布莱松充分运用画外音作为复述小说原文的主要手段。为了忠于原著,布莱松没有把牧师通过回忆记述下来的谈话改为对白以适应小说原文中具有的真正对话节奏与平衡,使其埋没在四平八稳的念白中,从而营造出几分超验感。安德烈巴赞说:“我们通过这一无可辩驳的美学实例体验到了一种绝妙的纯电影的杰作……在这里,空荡荡、没有画面的,完全让位于文学的银幕,标志着电影现实主义的胜利。”法国的电影理论家莱皮埃对这部影片也很是欣赏,他曾经说:“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一部电影。”              楼主简评:这是不是布列松所有作品中历史意义最大的一部?大概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从如今观者的眼光来看,这部片子真的太过乏味。如果多有耐性,又读过原著,应该能更好理解这部影片的深刻。也是应该坚持去看的作品,仅此而已。              
  @谁是美丽星河  17:50:44    期待啊,大家都在哪下电影看啊,狗狗现在总屏蔽下载资源,除了电驴还有别的外国片资源多的网站吗,就是那些名气不大的都搜不到啊  -----------------------------          有此二站,足矣。
  @Henry1-09-22 18:08:05    工程浩大,帮顶  -----------------------------  谢鼓励。
  @hys1-09-22 18:20:42    怎么是为序就没了  -----------------------------  直接就开始上片子了。
  记号记号
  【欧洲篇】 #6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男, 生于日 ,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于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导演、编剧,生于维也纳,日卒于洛杉矶。    弗里茨·朗1918年进入德克拉影片公司任编剧,也曾从事剪辑工作,后升为导演。他于1919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混血儿》,随后他又导演了《切腹》(1919)、《蜘蛛》(1919)等片。由于《蜘蛛》上集受到观众极大欢迎,他放弃了本来准备由他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工作,于1920年拍摄了《蜘蛛》下集。所以他把后来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杰作《卡里加里博士》的拍摄工作,让给了另外一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巨匠罗伯特·内执导,后者把这部影片导演得十分成功。    当时在德国是表现主义的天下,因为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特别是德国,弥漫着反思人类行为的气氛,在这个思潮下,涌现了一大批表现主义作家、导演和艺术家,而弗里茨·朗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表现主义的特征是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人性中复杂和阴暗的东西进行变形揭示,对人类社会比较悲观,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人的毁灭和挫折有关。    1921年,他执导了表现主义电影杰作《疲倦的死》,获得了成功。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女为了让自己死去的恋人复活,和死神打交道的故事,结果即使是少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回恋人的生命,她最后也没有成功。这样的影片,它的故事清洁就充满了表现主义的思想,他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在灯光和布景上都有匠心,是他的电影艺术的一次突破,在德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次年,他执导了电影《赌徒马布斯博士》,这部电影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要弱一些,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描绘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实,表现了他的现实政治态度和关心社会的姿态。    1924年他拍摄了电影《尼伯龙根之歌》,这是德国的一部民间史诗,是德国民族的英雄传奇,由于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比较好把握,他的改编拍摄十分成功,获得了欧洲观众的广泛好评。于是,趁着一股劲头,他拍摄了当时耗资巨大的影片《大都会》,这是他一生中拍摄的最重要的影片,也是德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带有表现主义和科幻色彩,通过对一个虚构的大都会的建筑的描绘,分析了未来的技术社会,而这个社会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影片独特,风格怪异犀利,无可争议地使他确立了自己在德国电影史上牢固的地位。    1928年,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拍摄了电影《间谍》和《月亮中的女人》。这个时候,有声电影开始出现了,1931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M》,这是一部恐怖片,讲述了一个精神变态的人残害儿童的故事,他在影片当中出色地运用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手法,把气氛渲染得十分成功。这部影片给他带来的声誉,甚至超过了影片《大都会》,现在,有很多的电影研究专家,对他这部影片的评价仍旧非常高,很多电影导演也十分推崇这部电影,他们从中间吸取着营养。现在的一些恐怖片,仍旧有着他那部影片张扬过的元素。    时间到了1932年,这个时候正是德国纳粹在德国兴起的时候,他拍摄了影片《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因为惹怒了纳粹,在1933年被禁止上演。从事电影艺术创作忽然变得艰难和危险了,他遭到了警告和威胁。这样的情况下,一切有良知的艺术家,在德国的处境都十分困难了,而切,他听到传说德国纳粹要委任他担任纳粹管理电影的官员,他吓坏了,他知道自己肯定不愿意从命,但是因此会丢掉性命,于是在1933年,他和妻子一起被迫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    在法国流亡期间,他还继续拍摄电影,但是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没有突破,后来,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他再也没有雄心拍电影了,回到德国之后几乎隐居了起来,1976年病逝了。但是,作为德国电影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发布者:Mtime    于1890年出生于维也纳,1976年卒于洛杉矶,是德国知名编剧、导演。他1918年于进入德克拉影片公司任编剧,也曾从事剪辑工作,后成为导演。1919年,他自编自导了第一部影片《混血儿》。二十年代早期,他导演了一连串犯罪主题的无声电影,开启了世界电影的新风貌。三十年代,进入有声黑白电影阶段后,他也编剧、导演了众多精彩剧作,例如《凶手M》。之后,他屡屡尝试新的电影剧种,如1927年的《大都会》就是大银幕上首部出现的有机器人剧情的电影。弗里茨•郎一生对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希区柯克、卓别林等人并列于电影百人之列,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发布者:Mtime ( 14:02:24)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作品推荐之一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导演: 弗里茨·朗  编剧: 特娅·冯·哈堡  主演: 阿弗莱德·阿贝尔 / Gustav Fröhlich / 布里吉特·赫尔姆 / Rudolf Klein-Rogge  类型: 冒险 / 剧情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在未来的大都会里社会分为两个阶层。建立并策划了整个城市赖以运转的庞大机器的是以强·弗莱德森(艾尔弗雷德·埃布尔 Alfred Abel 饰)为首的资本家,他们生活在富丽堂皇的摩天大厦之内;靠劳动以双手建立了机器并日夜维护的则是广大的工人团体,他们群居于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在弗莱德森为子女修建的美丽花园中,他的儿子弗雷德(古斯塔夫·弗勒里希Gustav Fröhlich 饰)对工人之女玛丽娅(布里吉特·赫尔姆Brigitte Helm 饰)一见钟情,追随她进入了地下工厂城,亲历机器事故。被悲惨景象惊呆的弗雷德决定追随玛丽娅;与此同时,对工人传单不解的弗莱德森则求助于过去的科学家对头洛特汪(卢度·格连-罗格 Rudolf Klein-Rogge 饰)。洛特汪建造出一个以玛丽娅面目出现的机器人,试图煽动工人暴乱,彻底摧毁弗莱德森的机器世界……    本片是历史上造价最为昂贵的无声电影,在电影史上影响深远。其2001年的修复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献遗产,终极修复版于2010年2月在柏林首映。  
© 豆瓣         楼主简评:这部电影在影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了。但是我觉得每个第一次观看这部片子的观众,依然会被其中各种超越想象的景象所征服,要知道,这是一部上映于1927年的电影……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作品推荐之二        《西格弗里德之死》 Die Nibelungen: Siegfried (1924)    导演: 弗里茨·朗  编剧: 弗里茨·朗 / 特娅·冯·哈堡  主演: Gertrud Arnold / Margarete Schön / Paul Richter  类型: 奇幻 / 剧情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40 分钟(加拿大) / 143 分钟(德国) / 100 分钟(美国)  又名: 尼伯龙根之歌1:西格弗里德之死 / 尼伯龙根 I:西格弗里德 / Siegfried    这是一个根据一个古老的德国传说改编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英雄,他叫西格弗里德。因为龙血沐浴,他浑身刀枪不入,力大无比。有一天,他邂逅了美丽的公主西里姆希尔德而坠入了情网,决心去城堡里找她,他这一路经历了很多,遇到了好人还有坏人......            楼主简评:如果你问什么是真正可称得上史诗的电影,我会说,这就是。是史上第一部壮丽的魔幻电影。                    
  欧洲导演,光是法国就够说一阵子的了,希望楼主坚持住。
  【欧洲篇】 #7          大卫·里恩 David Lean    性别: 男  星座: 白羊座  生卒日期:
至   出生地: 英国,萨里,克罗伊登        David Lean出生在伦敦郊区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师。Lean小的时候学习很糟糕,读和写都有些困难。1922年,14岁的Lean未能通过普通学校的入学考试,只好凭借父亲的关系进入一所教会学校。这期间,Lean对自然 和摄影的兴趣日渐浓厚。可贵的是,学校允许Lean去电影院看电影,娱乐的自由与严格的家庭管束相比,为Lean带来了绝佳的学习机会。   从茶水员到剪辑师     1923年,Lean 的父母离婚了。三年后,Lean离开学校,为了能让母亲安心,他主动学起了会计学。但是Lean的阿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状况:Lean并没有成为会计师的才能,他反而更热衷于电影。虽然在电影行业立足是件困难的事,但是如果Lean能去亲身体验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阿姨的鼓励下,19岁的David Lean进入了高蒙电影公司,从端茶送水的体力活开始做起。年他先后成为Gaumont Sound News和British Movietone News的新闻片剪辑师,同时还尝试着成为一名电影演员。最初,David Lean剪辑了不少低预算的长片,包括Bernard Vorhaus在30年代拍摄的两部电影,之后他开始剪辑高成本的大片:比如Paul Czinner的《As You Like It》和安东尼·阿斯奎斯的《Pygmalion》。40年代初,跨过而立之年的Lean已在电影剪辑上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导演生涯     1942年,David Lean获得和Noel Coward合作的机会,他们共同执导了战争题材的影片《In which we serve》,电影大获成功,促成了Lean电影生涯中最 大卫·里恩为重要的飞跃——成为一名导演。在Noel Coward的鼓励和帮助下,Lean与制片人Anthony Havelock-Allan,摄影师Ronald Neame共同组建了电影制作公司——Cineguild。公司制作的前三部电影的剧本均是由Noel Coward创作:《天伦之乐》(Happy Breed,1944)、《快乐的精灵》(Blithe Spirit,1945)和《相见恨晚》(1946)。其中,《相见恨晚》获得了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大奖。这部电影中,Lean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采用了能更好地营造气氛的布光方式,不追求浪漫的自我抒发,而是严肃地对待主题,从而形成了Lean独特的电影风格,也为他拍摄史诗片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两部电影《Great Expectations|孤星血泪》(1946) 和《Oliver Twist|雾都孤儿》(1948),均改编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Lean也由此开始和英国具有传奇色彩的演员亚历克·吉尼斯长期合作。在努力维持了八年的经营后,Cineguild公司因Lean和Ronald Neame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争执而关闭,Lean为公司拍摄了最后两部电影:《热情的朋友》(The Passionate Friends,1948) 和《玛德莱娜》(Madeleine,1950),尽管电影中尝试运用了印象派的手法,但在上映后并未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赞许。《热情的朋友》改编自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的作品,《玛德莱娜》则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David Lean于1952年独立拍摄了在英国大获成功的《一飞冲天》(The Sound Barrier),之后又接连拍摄了改编自剧场喜剧的《霍布森的选择》(Hobson's choice,1954)和与英 大卫·里恩裔美国人Katharine Hepburn合作的《艳阳天》(Summer Madness,1955),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霍布森的选择》更是获得了195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52年至1956年之间,Lean一直在为亚力山大·柯达拍摄电影,而柯达常对Lean的剧本有种种限制。1956年1月柯达去世后,Lean开始与美国制片人山姆·斯皮格尔讨论和筹备电影《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电影由上了好莱坞黑名单的剧作家米歇尔·威尔森(Michael Wilson)和卡尔·福曼(Carl Foreman)改编自法国小说家皮埃尔·鲍利(Pierre Boulle)的同名小说,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拍摄完成。1957年上映后轰动了国际电影界,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也拉开了“里恩式”史诗片的序幕。     此后,Lean与斯皮伯格开始构思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这部电影是Lean与剧作家Robert Bolt、摄影师Freddie Young和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第一次合作,在约旦沙漠、西班牙和摩洛哥三处选景,历时20个月拍摄完成。《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成为了Lean最杰出的代表作,还开创了史诗片的新风格,紧接《桂河大桥》之后再一次囊括了七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但是Lean和斯皮伯格的合作关系并没有继续下去,他与意大利制片人Carlo Ponti合作了下一部电影《日瓦格医生》(1965),电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里斯·帕斯特纳克(Boris Pasternak)的同名小说,由Robert Bolt完成剧本,票房收入颇丰,并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与前两部的奖项相比少了两项,因为同年的最佳的影片和最佳导演颁给了歌舞片《音乐之声》。 Lean与Robert Bolt再次合作,完成了电影《瑞安的女儿》(1970),拍摄在爱尔兰持续了一年。虽然影片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大奖,却在评论界反响平平,甚至连大众也保持沉默。与之前两部既叫好又卖座的作品相比,《瑞安的女儿》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令Lean很伤心,他整整14年没有再拍过剧情长片,所参与的影视工作也仅是为新西兰电视台制作了一部记录片:《一位新闻主播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Anchor ,1978)。     73岁时,Lean与英国制片人John Brabourne和Richard Goodwin合作改编了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说《印度之行》,这是一部让Lean牵挂了20多年的小说,因此他格外享受这部电影的筹备和拍摄过程,Lean不仅独自改编了剧本,还亲自担任该片的剪辑师。《印度之行》(1984)一上映就大获成功,成为当年奥斯卡最有力的竞争者,获得了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两项大奖。 Lean将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也花在了剧本的改编和拍摄工作上,这次改编的对象是波兰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冒险小说《Nostromo-A Tale of The Seanboard》,此外,他还参与了里查德·哈里斯版《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工作。1990年,美国电影学院为垂暮之年的David Lean颁发了终生成就奖。1991年温暖的春天刚降临英国,癌症的长期折磨却令这位老人奄奄一息,就在《Nostromo》开机之前,Lean长辞于世。    
  大卫·里恩 David Lean    作品推荐之一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导演: 大卫·里恩  编剧: 罗伯特·鲍特 / Michael Wilson  主演: 彼得·奥图尔 / 奥马尔·沙里夫 / 安东尼·奎恩 / 亚利克·基尼斯 / 杰克·霍金斯 / 克劳德·雷恩斯  类型: 冒险 /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 阿拉伯语 / 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   片长: 216 分钟 / UK: 228 分钟(director's cut) / UK: 187 分钟(1970 re-release) / UK: 210 分钟(original version) / UK: 222 分钟(premiere version) / USA: 227 分钟(restored roadshow version)  又名: 沙漠枭雄 / 阿拉伯的罗伦斯      一战爆发后,德国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英国军方派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彼得•奥图 Peter O’Toole 饰)去阿拉伯各部活动,试图发现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亚历克•吉尼斯 Alec Guiness 饰)的最终政治企图。劳伦斯在途中结识了哈里苏部族首领阿里(奥玛•雪瑞夫 Omar Sharif 饰),并奉费萨尔王子之命与阿里率突击队穿过纳夫德沙漠奇袭亚喀巴城,途中还取得哈维塔特部族首领奥达(安东尼•奎恩 Anthony Quinn 饰)的信任。胜利后劳伦斯换上阿拉伦人服装,与阿里带领游击队开展针对土耳其的炸毁铁路的恐怖活动,威震中东;却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却从此扭转直下……    本片获1962年第35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卫•利恩David Lean),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共七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彼得•奥图),最佳男配角(奥玛•雪瑞夫)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提名。  
© 豆瓣       楼主简评:我很喜欢大卫·里恩的电影,因为他是一个有史诗气质与魄力的导演。但在这里我只推荐一部《阿拉伯的劳伦斯》,其余的比如《日瓦戈医生》、《万世流芳》、《相见恨晚》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这部电影我也不想多说,去看去感受吧。中东的漫漫浩瀚里,那种浓郁而深沉的色彩,足以将人醉倒。                        
  【欧洲篇】 #8          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性别: 男  星座: 金牛座  生卒日期:
至   出生地: 意大利,罗马      意大利导演。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的建筑家。高中毕业时,他突然对电影感兴趣,于是放弃升大学,进入电影界。  1934年写了一篇灵感来自德彪西音乐《牧神午后》的电影故事,然后把它拍成电影。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成为新写实主义的第一炮。1948年的《德意志零年》也是一部重要的新现实主义杰作。1959年的《罗维雷将军》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曾与英格丽·褒曼有过一段婚姻(),褒曼为他放弃了好莱坞的事业。60年代后期开始侧重电视工作,为电视台拍摄了不少历史人物的传记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与朱赛普·德·桑蒂斯、维斯康蒂、德·西卡同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四大主将。    
  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作品推荐之一          《德意志零年》 Germania anno zero (1948)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编剧: Max Kolpé  主演: Edmund Moeschke / Ernst Pittschau / Ingetraud Hinze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德语 / 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片长: 78 分钟 / Brazil: 71 分钟 / USA: 71 分钟(TCM print)  又名: Germany Year Zero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父亲对社会豪无用处。事后,他又因内心不安而自杀。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  发布者:Mtime ( 19:47:24)    这是12岁的埃德蒙特·凯拉的世界,他只知道动荡和暴力,在千疮百孔的柏林废墟中为了生存而努力。他的父亲因营养失调患了重病;哥哥以前是纳粹士兵,为避免被逮捕而躲在家里;他的姐姐则慢慢沦为娼妓。凯拉遇到了从前的老师海宁,后者为他提供希特勒的演讲录音到黑市上去卖,并将一篇出色的纳粹宣传品灌输给这个小男孩,教育他鼓足勇气击败软弱。在他的影响下,困惑的小主人公走上了悲剧之路。他谋杀了父亲,以及他自己。  发布者:Mtime ( 19:47:24)  故事讲述一个13岁少年的生活,他混迹于黑市,靠兜售希特勒纪念品赚取买口香糖的钱;在纳粹老师的影响下,他居然试图杀死自己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已经成为社会的累赘,但他在得手后又因为内疚而自杀。  发布者:Mtime ( 18:23:17)    影片控诉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令儿童的心理产生扭曲。开场的长镜头展现了1945年纳粹垮台之前的柏林废墟全貌,既是写实的,又仿佛是迷幻的旅程。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这也是影片引起激烈争议的主要原因。        楼主简评:作为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之一,《德意志元年》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纳粹笼罩下的德国,深层次的社会悲剧。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其背后的意义十分深刻。                    
  补充,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另外两部也是值得观看的作品:《战火》《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欧洲篇】 #9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性别: 男  星座: 天蝎座  生卒日期:
至   出生地: Thumeries, Nord, 法国      那年他28岁,电影才华正疯狂的外溢。他已经拍了5部电影了拿了6个奖(含奥斯卡)了并早早就获得了追随他一生的“电影诗人”称号。和那些一开始饱受怀疑,后来用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证明自己的导演不同,路易·马勒一出手就拍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拍了纪录片《沉默的世界》,拍了《莎西在地铁》,用自己的娴熟的电影技艺封住所有评论家的嘴。     然后,他开始拍自己喜欢拍的作品:意识流般的《鬼火》,离经叛道的《好奇心》,还有讲叛徒的《拉孔布·吕西安》;引起沙龙热潮的《与安德烈共进晚餐》;以自己童年记忆为基础的《孩子们,再见》;与儿媳乱伦导致儿子跌落楼梯惨死的《烈火情人》;以易卜生《万尼亚舅舅》为蓝本的《泛亚在42街口》……,还有纪录片《人性,太人性的》《快乐的追逐》《上帝的国度》……,每一部都能光照电影史。路易·马勒是富家子第,殷实的家境为他追逐艺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养成了他对道德、伦理的放任与怀疑。路易·马勒优雅而智慧,尖锐又幽默。用兼备记录性和戏剧性的故事探讨情欲、伦理,他的几乎每部作品都在向人类的道德观挑战。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作品推荐之一          《与安德烈晚餐》 My Dinner with Andre (1981)    导演: 路易·马勒  编剧: Andre Gregory / 华莱士·肖恩  主演: 华莱士·肖恩 / Andre Gregory / Jean Lenauer / Roy Butler  类型: 喜剧 /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10 分钟  又名: 与安德雷共进晚餐 / 与安德雷吃晚餐 / My Dinner with André        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演员兼编剧跟一个导演在餐桌上讨论各种人生话题,有很强的思辨性。片中的两个男人,“我”和安德烈。一个是心比天高,另一个则安于现状。两人在一顿晚饭的时间里谈了各自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迷惘。说起来,这两个人无限的平凡,不仅貌不惊人,甚至你回过身就会忘了...    1957年,年仅25岁的路易·马勒执导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而一举成名,影片蓄意的打破了传统法国电影的叙事习惯,偷师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的风格化叙事,奠定了个人风格的基础,甚至被誉为是新浪潮的先驱。而这部《与安德烈的晚餐》是导演移居美国后制作的影片,其以两个知识分子在一家餐馆的心灵交流为主线,但采取的是将剧情片与纪录片融合一起的叙事方式,而富有探索精神及实验色彩(后来徐静蕾的《梦想照亮现实》便是明显的借鉴于本片)。标准公司即将发行的版本不但重新修复了画面,还收录了全新录制的两位主角(即华莱士·肖恩与安德烈·格利高里)的访谈、BBC公司制作的相关电视节目“与路易的晚餐”等。           楼主简评:准确来说,这部所谓的电影就是两个人演的对话节目。真的是可以闭着眼睛只用耳朵听。其中的话题与观点,是其足以跻身影史的原因。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作品推荐之二          《再见,孩子们》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导演: 路易·马勒  编剧: 路易·马勒  主演: 加斯帕·曼尼斯 /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 伊莲娜·雅各布 / Raphael Fejtö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西德  语言: 法语 /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片长: 104 分钟  又名: 再见童年 / 孩子们,再见 / 童年再见 / Goodbye, Children / Kinder      二战末期,德国的反犹政策还在坚定不移地推行着。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尔摩斯游戏罪与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