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战俘全杀了了模式

中印边境战争揭秘:为了阿克赛钦中国不惜一战|阿克赛钦|藏南地区|中印战争_新浪军事
中印边境战争揭秘:为了阿克赛钦中国不惜一战
    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在拉达克和西藏,随处可见这种具有宗教意味的景观,这暗含了二者在历史文化上的纽带关系。即使在行政归属上,拉达克也曾长期是中国的属地,但它已属印度。印度却不满足于此,它还声称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属于印度,
  在战场上牺牲的我军战士,有一部分长眠在新疆皮山县的康西瓦,与拉达克隔着一道喀喇昆仑山脉(摄影/李翔)。
  一青一白的两条云带,将位于原锡金国首都甘托克地段的喜马拉雅南麓裁剪出三段:白色村庄占据了富饶的山麓,视线往上移,蓊郁的森林将整个山体包裹,并托举出海拔8586米的雪峰干城章嘉峰。在西藏也常能见到这种将雪山
  还有一个月,2012年就过去了。写不写这篇文章?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中国有个传统:若要人们记住一件事,往往会在它过去5年、10年或是它们的倍数的年份――比如50周年――时纪念一下。而在距离2012年50年前的1962年,中国和印度之间有过一场短暂的战争。
  关于1962年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连国际社会也认为是由印度首先挑起的――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首先向印度军队发出“清除边界上的中国军队”的命令,但是印度军队不是中国的对手。我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拔掉了大部分印军的哨所和据点,一直打到中印两国传统的边界线。可是正在印度军心涣散、举国惶恐时,中国突然单方面宣布无条件撤军。有评论家说,这一仗彻底打破了印度的大国梦,但是中国为什么会撤军,今天仍是一个谜。
  几年前,我经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西藏。这条公路在阿克赛钦地区要经过一个叫康西瓦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为牺牲于1962年中印战争中的战士修建的烈士公墓。高山反应使我十分难受,但还是决定去烈士公墓凭吊为国牺牲的战士。
  墓地面朝新藏公路,背倚赤裸的群山,四周用围墙围着,前面有一个大门。入门后,先看到一座纪念碑,碑后是一排排的墓碑和用鹅卵石及水泥砌成的坟冢。青藏高原往日的天都蓝蓝的,那天却有灰蒙蒙的云低低地压在头顶。我在墓地中徘徊,心里默念着一个个墓碑上的名字:罗德清,7972部队战士,湖南长沙,62年10月牺牲,一等功;相文浩,7971部队战士,四川乐至,62年11月牺牲,二等功;卡子戈,7972部队战士,甘肃甘南,62年11月牺牲,三等功;居满艾里,7994部队战士,新疆阿克苏,62年10月牺牲;刘长发,7978部队,陕西城固。
  这里共埋葬了106名牺牲于中印战争西线中的战士,这些战士大多都在20多岁的年纪,他们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他们却永远地留在了青藏高原渺无人烟的荒野里。
  中印边界的西段,传统上一直以喀喇昆仑山的山脊为界。但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一个叫约翰逊的英国人认为沙俄当时必然会占领新疆的西部地区,为了与沙俄争夺中亚的势力范围,约翰逊在地图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的边界线往北画到了昆仑山脉,这条线即“约翰逊线”。这样,位于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就被画到了印度。但这只是画在地图上的一道线,没有起过实际作用,印度从未在此派驻一兵一卒。
  阿克赛钦被夹在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南边的喀喇昆仑山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最为集中处,北边的昆仑山也是群峰突起,雪山连绵。阿克赛钦地区正好位于两列大山之间的断裂地带,海拔较低,自古就是新疆进入西藏的最佳通道。
  1956年4月,经过阿克赛钦地区的新疆至西藏的公路开始修筑,并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当印度政府在《人民画报》上看到这条路通车的报道时,立刻向中国发出抗议,并开始了所谓的“前进政策”:向阿克赛钦地区及中印边界的中段、东段派驻军队。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双方坐下来谈判,但印度都以中国撤出阿克赛钦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中国如果放弃阿克赛钦,就等于隔断了新疆和西藏的联系,也等于让印度军队开到青藏高原上,这怎么可能?印度把中国逼向绝路,中国别无选择,只有还击。阿克赛钦的争端可以说是中印战争的起因,但阿克赛钦只是漫长的中印边境的西段,战争在西段、中段、东段同时展开。我们取得最大胜利的地方在东段,但最后丢失最大面积的领土的地方也是在东段。可以说,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政府在西段画了一条“约翰逊线”,在东段画了一条“麦克马洪线”,最后,前者没有实现,后者的目的却达到了。
  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有人说是因为1959年的西藏叛乱,等等。
  我开始查阅大量文献和论文。论文很多,遗憾的是,所有论文都没有地图,因为涉及边界的地图必须送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这些学者很知趣,自动省略了。害得我只好捧着好几本地图册,一一核对论文中提及的地名、山名、河流名称,借此一点点恢复当年那场战争的情景。
  越看文献和资料越感到郁闷和悲凉,当年英国殖民者的霸道和蛮横实在令人发指!若是没有他们,中国怎么会与印度成为邻国?因为两国之间隔着很多个位于喜马拉雅山中的国家和原住民部落,如拉达克、尼泊尔、锡金、不丹,还有众多非印度人的原始部落。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一旦独立,立马学起殖民者的样子,要继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这听起来十分荒谬,但在中国周边,这样的事却一再上演。一些从英国、法国甚至苏联殖民统治下独立的国家,纷纷“继承”了他们的前宗主国从中国强占的土地。这种荒唐的逻辑竟然在国际上很少受到谴责,有时甚至受到鼓励。若是这种逻辑成立,岂不是越被殖民越好?越被侵略越好?因为殖民、侵略的国家越强大,将来从那里继承的版图也就越庞大。如此一来,还有何公理可言?
  很多人都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理解。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说,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不如说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胜利者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也就让付出巨大代价才换来的胜利果实化为乌有。
  印度学者白蜜雅也在《中国世界与印度》一书中说,很难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军事溃败,但是更难理解的是,这一失败没有伴随不可接受的领土损失,中国没有固守对印度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东段边界的领土。
  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说得更加直率:“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初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今天也有人评价这场大获全胜的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千古遗恨”,还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仁义之举”。
  回顾人类历史,一个国家领土的形成固然有各种方式,如先占、添附、协议、转让、占领等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有争议的情况下,领土很少是从谈判桌上谈来的。历史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千载难逢的关键时刻,在那些时刻,无论采用什么手段,领土得到就得到了,失去就失去了。
  1962年那场战争就是一个关键时刻。历史给了我们一次恢复广大失去领土的机会,而且我们是靠自己的战士通过战斗赢来了这次机会。我们已经夺回失去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忽然宣布撤军,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后还宣布沿这条线再往回退20公里。
  今天看来,单方面撤军,没签任何协定,没夺回任何失去领土――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夺回后又送走了,这是最大的遗憾。
  我曾经想,就算像一些分析家所说,由于后勤补给困难,不能长期守住,我们非得撤军。但是为什么要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上?
  有专家会说,麦克马洪线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山脊线。可是喜马拉雅山脉并不像屋顶一样,有一条如屋脊一样明确、连续的山脊线,喜马拉雅山千山万岭,一条条河谷把喜马拉雅山脉切割得支离破碎,顺着树枝状的河谷,有着一条条南北往来的通道。为什么我们不退到一条河谷的某一处位置,把部队哨所重新布置一番,废掉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譬如,我们可以退到现在已在印度占领区内的鲁巴、色拉或者达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西藏人南下的古老商道。其中,达旺有着拥有700多名喇嘛的达旺寺,那是拉萨哲蚌寺的分寺,寺内主管也由哲蚌寺任命。再东边,可以退到察隅县南面的瓦弄村(早在1910年,清朝政府驻藏大臣赵尔丰的部队就在那里驻扎过)……总之,即使撤军,也有多种选择,总是可以废掉那条英国人在地图上随意画出的线。
  也有人说,因为冬季到来,大雪封山,后勤补给困难,当时若不撤回,就再也撤不回了。这是不了解那一带气候的臆测。西段是我国又寒又旱的地区,而东段所处的一带是亚热带,气候温暖。我为此咨询了曾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参谋长的谢罡先生,他说:“山顶因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会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带,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所以后勤补给困难不是撤军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测。
  和西藏其他地区相比,藏南一带因为海拔偏低、湿润多雨、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而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地区。遗憾的是,中方军队无条件撤出,印度军队重返至此,印度政府则于1987年在这里设立阿鲁纳恰尔邦,并从印度各地移民130多万人口来此居住。印度人建造的房屋密密麻麻地分布于画面中的河谷地带,这只是该邦的一个缩影(摄影/Michael Runkel/c)
  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地猜,我理解的原因是: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印度,树立我方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的,后来也用于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挑衅――采取军事行动――获得胜利――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我想写文章纪念一下这场战争,一个原因是因为康西瓦烈士陵园的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我想说出我对那些战士的敬意和怀念。另一个原因是,过去我总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块有争议的土地,现在的实际控制者当初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如果有效控制时间超过一定时段,国际社会就认同它为主权所有者。这个时段,有一种说法是50年,后来我知道这种说法不确切,但是“50年”这个数字刺激着我,使我在中印战争50年之际难以平静。
  我为此翻阅了相关的国际法著作。所谓领土主权的“有效控制”,须具备两个条件:实施和继续实施控制行为的意愿;实施为达到控制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符合4个条件――和平、实际、充分、持续。
  还有一条所谓的时效原则,是指一国占有他国的某块领土后,在该领土上长期持续地、不受干扰地以和平方式行使其权力,并且他国不对此提出抗议和反对,或曾有过抗议和反对,但已经停止,从而使占领国取得该土地的主权,而不论最初的占有是否合法或善意。
  我还看到一种“历史性强化”的说法,即不论当初如何获得一块领土的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个逐渐“历史性强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如果领土被侵占的国家不抗议、默认,周围的邻国也默认,占领者所谓的“主权”就会不断被“历史性强化”,最后转为“在世权”,即国际社会承认的权力。这样,占领者就会获得真正的主权。1987年,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原属于我国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立了一个阿鲁纳恰尔邦。在中印战争50周年之际,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阻扰一下印度对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性强化”过程,也算是对那些长眠在雪域高原上的战士的纪念。但是我心里埋藏着深深的失望,我觉得那块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撰文/单之蔷)
&&|&&&&|&&外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竟然如此令人震撼!(图组)
导读: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由于朝鲜战争带来的尴尬结果,急需要在军事领域方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等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
  [img]/fnbc8.jpg[/img]
  [img]http:/
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由于朝鲜战争带来的尴尬结果,急需要在军事领域方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等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资料图:1962年中印战争由于美苏联合支持,并且苏联军事顾问专家亲自进行整训印度武装部队。这些使得当时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人'的可怕思想(1962年正值我国多事之秋,国内经济尚未摆掉大跃进和3年自然灾难的阴影。同年3月,持续了3年的西藏农奴主叛乱刚刚平息,4月新疆又发生了边境暴乱。此时中苏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中美由于在台湾和越南问题而继续严重对立。),因此,他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遣,越过 '麦克马洪线',在西藏、青海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入侵。而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驻扎在这里。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抵达的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的主力旅。中国开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不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放弃的)。北京政府当时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印度人在'欧美+苏联武器援助'的趋势下极度自大,'中国人不敢还手' 一直是战前尼赫鲁的口头禅。中国炮兵攻击印度阵地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方对青少年展开军事训练。因此,中国伟人毛泽东,果断命令中国军队对印度进行'教训型'打击。随即,中国军队开始了速度惊人的战争部署。短短12天中国军队就集结了1个军团(中国18军,约3万人)。并且引导印度军队3个旅进入中国军队预设的伏击阵地。快速的消灭了其中1个旅的大部。其余印度部队开始向后撤退。而中国军队1支快速分队,翻越了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作战时间巧妙的控制在战场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后与12月大雪封山之前),在气候极其严寒的冰河河谷内,拦击了印度军队的退路。在此时,印度军队依然陷入中国军队合围之中。面对如此局面,其指挥官竟然没有在中国快速分队截击自己的身后部时,给予马上的打击。而是错误地认为,可以依靠全新的苏美装备的极大优势火力,进行反突击反包围。印度军队一名少校军官,在对其国内家人电报称:我们只要依靠先进的武器,完全可以击败全部中国军队。印军在撤退途中遭到中国军队伏击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方对平民百姓进行军训。中印战争期间的印度锡克士兵但是,当时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对外称:这是一场中国形势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印度通往前方的军事补给线,完全被中国军队切断。士兵们在缺乏食物的战斗状态下,开始出现大面积涣散。随即,中国军队抓住有力战机,开始发起'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短短8个小时。印度号称'东亚1,2旅的'2支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此时,中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其先遣部队,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但是,此时中国政府作出了让印度人惊奇的决定,中国军队开始快速回撤。中国在后期正式公布:中印自卫战争结束。而且,中国方面归还了包括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3968名战俘,以及全部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 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战斗中被俘的印度士兵由于受战区非凡的地理环境限制,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双方的步兵部队参与,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双方的步兵装备。中国军队步兵武器是新换装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战英国军队制式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冲锋枪,印军使用的轻机枪是布伦MKII、III轻机枪。其他的不谈,印军武器装备还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军轻武器比印军的要先进2代,比英美援助印军的先进1代。战场上,中国军队战士对大量缴获的还没开箱的英美自动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顾。双方士兵的战斗素质也没有在一个档次上,除了廓尔喀这支雇佣兵部队,印度人从来就不是英勇的战士。这次战争一举粉碎了印度的'前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过当时'1场战争管30年'的估计。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联合支持的印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在现在的先进条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相关阅读:印度人眼里的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向印度阵地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1962,在媒体上热,在书店中冷在印度媒体上,只要提到中印边境问题,或者中印军事抗衡,通常会提到1962年那场战争。如7月12日的《印度时报》发表题为“印度担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尔联手”的文章,文章称:“印度非常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被两国联合占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结成战略联盟,一旦结盟的话,那么就有军事实质意义。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侵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称:中巴‘边境协议’是非法的”,文章称,提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所谓“边境协议”。印度外务秘书普雷尼特·卡奥尔说:“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所谓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协议’是非法和无效的,在边境问题的谈判中,我们反复向中国方面重申这点。”还有的印度媒体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军事威胁”。如《印度快报》7月15日以“印度应该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为题报道说,印度脑子里应该装着250万解放军正在迅速现代化的念头。说到1962年战争,就要好好想想现在北京拥有的大量武器库,比如说洲际导弹,75艘大型战舰和62艘潜艇,其中10艘是核潜艇……与印度媒体经常“温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书很“稀少”。《环球时报》记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书店。发现只有一家卖法律和相关书籍较多的书店有两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其中一本是英国人尼维尔的《印度的对华战争》,另一本是《中国、西藏、印度———1962年战争和战略军队的未来》,书皮上还印了作者手写的中文名字“国多马”。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得知这是一位军官受军队委托研究这场战争后写成的,作者试图不从“对与错”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而是理解双方的立场,如他试图从在印度的中国人群体了解中国对战争的看法。作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另一家书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关系的书。第三家最大的书店在国际关系和国防部分摆出来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本报记者问店主是否有1962年战争的书,他皱了皱眉,看了记者一眼,摇了摇头。对于印度是否有纪念那场战争的轰动性的影视作品,几个印度朋友都对记者说没印象。《环球时报》记者则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场找到了一部名为《真相》的电影。据说只有这部电影能算得上与中印战争有关的经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战争拉达克地区的战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战争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两国是兄弟)”,给印度人上够了迷魂汤,然后突然袭击,才在战争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数次借士兵之口宣称“一个印度士兵就消灭了20个以上的中国士兵”,看了感觉有些滑稽。对于战争的失败,电影中给出的原因是:上层出于政治考虑,要求部队不要恋战、撤出战斗。教科书中很少提到中印战争《环球时报》记者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起,与同宿舍的印度同学讨论1962年战争和边界问题时分歧明显。于是记者找德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请他们问问身边同学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一个名叫布诺的印度学生听到问题后反问:“除了1962年,为什么中印之间数千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双方对形势估计错误,现在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一名正在备考MBA的男生库马尔说:“我对这个了解不多,我听说中国占了印度大片土地导致了这场战争。”而一名爷爷参加过1962年战争的高二女孩安卡尔说,她知道这场战争印度输了,中国因为装备好赢了,但也希望两国未来关系改善。记者想请她爷爷谈谈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但女孩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记者。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和地方跨越高原山地的艰险向前线运送补给物资在《环球时报》记者问过的10名学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说印度赢了战争。另外知道的5个人中,有2到3人认为这场战争涉及麦克马洪线,也与达赖喇嘛有关,而这些认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一名刚刚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学的女孩告诉记者,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中印战争,但她上的政府学校高三的《政治》课本中专门有一章关于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对此有所提及。在新德里,本报记者也问过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方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说现在,中国印度是两个大国,我们之间有很坚实的友好关系。”记者也问了一位30多岁的瑜伽老师,他说:“那是历史,过去很久了,我们要面向未来”。他认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国玩具质量问题对中国形象影响更大,因为这涉及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精英们的战争记忆各不相同在印度,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往往受到精英阶层的主导。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时,时年36岁的印度人民院议员瓦杰帕伊带头前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呼喊反华口号,要求尼赫鲁政府增兵把中国人“赶回去”。2004年8月,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当时,78岁的瓦杰帕伊在卸任总理3个月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原本挂在印度精英嘴边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称为“中印边境纠纷”。这一细微的差别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阶层对华态度的转变。此外,印度的一名陆军上校是《环球时报》记者的老朋友。他主张中印两军加强交流,但对那场战争仍记忆犹新。他的个人看法是,此役的爆发的确是印度理亏在先,毕竟当时印度军队都已经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前进哨所建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当然占理。但他也认为,“我们是在不停地、主动地挑衅中国,但动作都不大, 可你们最后却给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击,把我们打蒙了”,“西藏海拔那么高,运输条件那么差,你们却能调动这么强的力量,说明你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备给我们一个教训了,这点让许多印度人想不通!”为了进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态度,《环球时报》记者致电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讯社亚洲新闻社一位副总编辑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记者问他是否觉得1962年战争仍然重要,他回答“这是肯定的,虽然印度和中国之间此后没有战争,边境地区也维持和平,两国关系极大地改善,但是两国边界尚未划定这是事实。虽然大家都希望两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那并不是事实。印度媒体对这个问题的报道反映了各方的不向意见。”他个人印象里印度方面最近讲述1962年战争的影片和书都不多,报道也不多,但他解释说,“一个问题可以很重要,但并不一定是人们日常关心的问题。”给记者唱那首战争歌曲的狄博杰教授说,他小时候知道这场战争是因为突然有很多西藏人来到他的家乡,解释原因的时候会提到战争。小孩子当时觉得藏人的服饰很可,但是流亡藏人也帮助修公路,对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地民众也对他们表示同情。他感觉至今在流亡藏人多的地方,比如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地区和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人们对那场战争的记忆相对其他地方可能会深刻一些,但即使是该邦发行的报纸特别提到战争的也不多了。停火后,收复山南失地的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印度战略问题青年学者佐拉华-辛格则认为,1962年中印战争主要责任在中国,结果是印度输了,中国占据了当时属于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对于最近印度往边境增兵,他认为中国不应将此视为威胁,因为边境地区中国的军事优势远大于印度。对于印度一些军官强硬的言论,他认为反映了军队“卧薪尝胆”希望“雪耻”的心理,因为中印战争是印度独立后唯一一场输掉的战争。此外他解释说,独立后印度版图因为巴基斯坦分出去而缩小了,但中国独立后的版图则增大了,印方当时的心理是为何领土增多的中国还要和印度争夺土地。他认为,从地缘战略上看,中印两个相邻的大国很难成为朋友,但再次发生战争的几率几乎为零,两国都希望有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因此两国关系是在两个极端中间,可能不时有所偏向。他认为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没有那么大的控制力,因此中印之间很难像中日或中美之间那样,搁置争议,发展经济,要先解决互信问题。但佐拉华表示,战争和缺乏互信都是国家和政府间的问题,两国人民之间是很友好的,目前在中国有上万印度人。当然,印度也有刻骨铭心地记着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始终想着报仇雪恨的人。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现政府智囊团成员巴拉特·卡纳德在其名为《印度核政策》的新书中大肆渲染称,中印未来可能爆发核战争,印度已在中印边境附近的山区开凿两处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国产“烈火”中程弹道导弹,防备中国。卡纳德认为,由于印度和中国存在利益矛盾,无法排除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他建议印度军事智囊团把战略重点从巴基斯坦转向中国。声称印度需要发展战略核打击力量,包括运载核武器的轰炸机。印度前国防部长——“阿鲁纳恰尔邦”现任首席部长辛格更是典型的“1962年战争不忘者”,他在解释增兵边境的理由时说,印度国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慑巴基斯坦”上, “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中印边境部署更多部队是必要的。”印度对那场战争的记忆是多元化的纵观印度人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看法就会发现,一些普通百姓由于政府宣传,还是认为中国当年“侵略”了印度,但毕竟年月已久,并在藏南建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所以并不是很在意。倒是很多印度人对经贸交流更感兴趣,尤其印度商界和青少年。印度知识分子的总体看法比较平和,认为两国领土争端根源在于殖民者的遗留问题,两国在处理方法上也各有不妥,有不少人指责尼赫鲁总理冒进挑衅,错过与周恩来总理缔结边界协议的良好时机。也有一些印度战略家仍在指责中国有领土野心,应对战争负责。这部分人不多,但非常活跃,在媒体中的影响力较大,时常制造出干扰两国关系的噪音。来源:51军事观察室
热门评论10楼9楼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教训式"的预定目标完成,见好就收。以免引起更大的后果:中印全面战争爆发,美苏及联合国公开支持印度。美韩入侵朝鲜,苏联入侵黑龙江-内蒙-西藏,老蒋或许会觉得是这个机会也来登录福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战争其实中国输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