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30万大军 如何统治合战三国步兵排行? 步兵 弓箭兵 骑兵 各10万 你会先用那个兵种?

字号:大 中 小
  上接:  (转载)正儿八经说隋唐(一)  
  作者:历史挑山工 发表日期: 20:07:00  三十、大隋双璧  南边的邻居家闹得这么热闹,杨坚当然一清二楚,因为他本来就是个搞情报的高手。况且对于陈叔宝的所作所为,根本就用不着专门费力去搞情报,只需派几个人到南方去问问普通老百姓就行了。  所有一切都表明,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临了!  从东晋开始,直到隋朝,中华大地已经分裂了近300年了。在这三百年里,是无尽的战争和杀戮,是无尽的阴谋和权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不管谁赢谁输,最终受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战争中的赢家永远都是强者!已经分裂了太久了,是该有一个人来终结这一切了。  杨坚的心里升腾起一种豪情,一种要做千古帝王的豪情。而这个机会已经近在眼前,只要能灭掉这个童话王国,就可以完成统一伟业,就可以成为秦皇汉武一样伟大的皇帝。每当想到这些,他的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但是,杨坚没有被这些冲昏头脑,他还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他还清楚的记得200年前那场南北大战,那场让一个强大的王朝瞬间灭亡的大战:淝水之战。一代枭雄苻坚,竟然因为一场战争而输掉了整个国家、输掉了所有一切,甚至自己的性命。他的错误就是因为太操之过急了,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太轻视敌人了,没有充分考虑双方的实力对比;太过于自信了,没有选对人;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是不值得惋惜的。但是他的失败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南征,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国家才刚刚建立不久,北方的突厥还在闹事,时机确实已经近在眼前,却绝不成熟。  一切都需要从长计议,绝不能重复苻坚的老路,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所以,当与突厥大战的时候,杨坚没有忘记南方,而是预先做了一个安排,一个足以影响后来历史进程的安排:任命贺若弼镇守淮南,韩擒虎镇守安徽。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南陈趁火打劫(与突厥的大战正在进行中);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两个暗中经营,全力贯彻实施一个策略。  大政治家,就是要有运筹帷幄的大智慧,就是要有超前的预见性,就是要想别人连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杨坚,你具备一个大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所有智慧,你是一个合格的雄才大略的皇帝。  大隋双璧,正式登场了!
  贺若弼,将门之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谓武艺精湛,尤其是骑射的本领,绝对不在长孙晟之下(比起史万岁来稍微差点)。不仅武的行,这位老兄还非常喜欢读书,兵书、史书都有涉猎,算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文武全才了。曾经得到过北周名将宇文宪和王轨的器重,一度被引为心腹。  他老爹也是一位响当当的领兵大将,后来因为不满宇文护把持朝政,口出怨言,结果被宇文护给杀了。这位直性子的老将领临死前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这么几句话:“我以舌死,你不可不思。”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永远记住这个教训,他竟然用锥子把贺同学的舌头刺出了血,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血的教训”啊。这位老先生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官场的真谛,“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这既是对贺若弼的劝告,也是对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劝告。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记住,不要乱说话,话多害死人,即使你对某个人多么的厌恶。  而贺若弼也很听话的吸取了他老爹的教训,从此之后说话做事都是非常小心,尽力避免惹祸上身,而这很快就让他尝到了甜头。有一次,王轨和他谈起了皇太子宇文S,两人都认为这个家伙将来不会成大器。谈完之后,王轨便傻呵呵的去向宇文邕打小报告了,而贺若弼却聪明的选择了明哲保身。后来,王轨被宇文S所杀,这小子得以幸免。  一个人或许能在一时掩盖起自己的本性,也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掩盖自己的本性,却绝对无法在一辈子都能掩盖自己的本性。在建立大功之前,贺若弼牢牢的记着他老爹临死前的遗言,非常“滑头”的履行着这个遗言。但是,他最终也没能逃开这个遗言带来的魔咒;或许,他跟他老爹本就是一类人。  后来,他跟着一代“人精”韦孝宽在淮南地区与南陈展开争夺,初步展现出自己的杰出才能。  内战时期,为了谨慎起见,他没有掺和进来。但是,这种谨慎也让他失去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当看着其他人都飞黄腾达的时候,贺若弼非常的着急,难道自己就这样一辈子完了?  事实证明,他的顾虑是多余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沧海横流的社会、那样一个急需人才的社会。  很快,就有人向杨坚推荐了他,这个人就是我们的高G。而杨坚也正有此意,于是他立即任命贺若弼为吴州军区司令(苏北一代),镇守淮南。贺若弼接到任命后非常开心,当即赋诗一首:“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颇有点后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味道,也有点小人得志的味道。  再来看看第二个人!  韩擒虎,人送外号“阎罗王”,典型的将门虎子。人如其名,长的是虎背熊腰、高大威猛,确有擒老虎的气概,有点像李逵,但是要比李逵帅气。虽自幼学习武艺,但始终没有忘记学习,经史百家、无所不读,也算是半个文武全才了。  这位老兄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天不怕地不怕、龙潭虎穴也敢闯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将会在未来那场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贺若弼在某些方面很像明朝第一名将徐达的话,那韩擒虎绝对就是常遇春的前世了。另外,我一直有个疑问:《水浒传》中李逵的原型是不是就是他?  虽然个人条件不错,又是将门之后,但韩擒虎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重用,最多也就是跟着宇文忻等人在战场上长长见识,基本上没有单独领兵打过仗。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当时的北周实在是英才辈出,他这个小辈还只能往后排。  但历史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几乎跟贺若弼在同一个时间,他也被高G推荐上来,被杨坚任命为庐州军区司令(合肥一代),负责镇守安徽。  属于这两个人的传奇就此开始。  他们二人接到任命后,立即赶去赴任,因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正等着他们去完成。  三十一、平陈方略  皇帝有真正的朋友吗?  一个拥有无限权力、可以随时决定别人生死的人,是很难有真正的朋友的,即使有,也只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假朋友。所以,他们把自己叫做“孤家寡人”,非常的贴切,也非常的无奈。别说拥有无限权力,就是一个小小的科长、处长,身边也大多围着一群拍马屁的人。也难怪很多手握权力的人会发出这种感慨:高处不胜寒!虽有作秀之嫌,却也部分属实。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宇文邕,他就交到了真正的朋友。  再比如杨坚,他也有一个真正的朋友,这个朋友就是高G。一个杨坚最为信任的人、最为得力的支持者,也是他最为知心的朋友。杨坚对这个朋友可谓推心置腹、言听计从。对于他推荐的人,杨坚几乎全都重用,比如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对于他的计策和谋略,杨坚也几乎全部采纳。  同样的,高G也已经把大隋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这个家,他愿意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奉献出来,兢兢业业、尽心竭力、矢志不渝。  当得知杨坚有统一天下之志后,这个天下第一谋士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战略:  “大江以北地区天气寒冷,庄稼成熟稍晚,大江以南地区种植水稻,成熟的早。等到了南方收获季节,我方征调部分兵马,声称要过江袭击,对方必然要屯聚军队进行防守,这样就足以耽误他们的农时。等到对方已经集结兵马,我方便谢甲休兵,如此反复,对方就会习以为常,以后我方调集兵马,对方必定会认为我们只是虚张声势。当时机成熟时,我大军横渡长江,则大事可成。另外,南方的土地生长着茂密的草木,房舍多是用茅草盖成,所有的粮储积蓄都放在房舍里;如果暗中派人过去纵火烧毁他们的粮储积蓄,等到对方修好后再派人烧毁,这样不出几年功夫,对方必定力竭财尽。”  这一招就是传说中的的釜底抽薪了!  从本质上来说,所谓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经济。因为战争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将需要巨大的消耗,甚至会倾全国之力。如果经济实力跟不上,最终必将会被拖垮。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高G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非常阴毒的提出了这个疲敌之计;目的很简单,就是先把敌人的经济搞垮。  太狠了!当我看完这条计策的时候,后背直冒凉气。当年的尉迟迥能有幸领教天下第一谋士的风采,现在,又轮到陈叔宝来领教了。  杨坚听后,极为赞赏,这个最亲密的朋友从来就没有让他失望过。从内战时期的监军开始,他的每一条计策、每一个行动,都能给大隋带来巨大的利益,这一次也不例外。也只有他,才能提出这么有远见且简单可行的战略。  当然,好的战略还需要好的执行人员。毫无疑问,这个重大任务就落到了贺若弼和韩擒虎的头上。而这两个人也没有让杨坚失望,这哥俩把这个战略发挥到了极致。可怜的南陈军队,被折腾的连个觉都睡不安稳,但又毫无办法,只好干骂娘。  朝廷正在发生的这一切,都没有逃过一个人的眼睛,这个人就是杨素。自从“老婆风波”后,这位老兄就一直在家里坐冷板凳,过的是极度郁闷,对于一个渴求权力、渴求功名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让他自杀。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直密切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就像“眼镜蛇”在观察猎物,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现在,属于他的机会来临了。在得知高G献上“平陈方略”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明白杨坚的心思了:你不就是想做千古一帝嘛,好,那我就顺着你的心思,就不信不被重用!于是,在高G之后,他立即向杨坚献上了自己的平陈之计,而且一献好几个。  史书没有记载这些计策的具体内容,据我推测,可能并不高明,或许还很垃圾。但是,计策好不好是其次,关键还要看有没有报国热情。杨素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到了杨坚:有如此报国热情,如果再不重用,岂不是冷了忠臣的心?所以,杨素再次被启用了。这次他的官职是信州军区司令(重庆、湖北一代),主要经略长江中上游。  不过,事情可能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我推测,杨素一定是走了后门,而这个后门极有可能是杨坚的老婆独孤氏。  北方什么兵种战斗力最强?当然是骑兵!在广阔的大平原上,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是任何一个其它兵种所不能比的。  那么,南方什么兵种战斗力最强?当然是水军!这也是由其地理形势决定的。首先,就是一个长江天堑,只要能掌握“制江权”,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稳稳的占据江南半壁江山,而要掌握“制江权”,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再者,南方江河纵横,几乎没有骑兵发挥的余地,在那种地方,骑兵只能当步兵用,毫无优势可言;相反,水军却可以像骑兵一样,有很强的机动性。这两条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元朝费了那么大的劲,才把偏安一隅的南宋灭掉。  要想灭掉南陈、统一天下,就必须要有一支可以与南陈的军队相抗衡的水军。杨坚把建造战舰、组建水军的任务交给了杨素。由此可见,他对杨素是多么的看重。如果没有我推测的那一条,杨素怎么可能会突然之间得到如此重视?从这里我们也看以看出来,这条“眼镜蛇”有多么强的活动能力,有多么厉害的交际手腕!  上任后的杨素,也不是吃干饭的。他立即着手建造一种史无前例的大战舰!  三十二、南征前夕  这种战舰的名称叫做“五牙船”。史书记载,它高近30米,上下有五层(五牙之称来历于此?),能容纳将士800余名,而且船上还配有一种厉害的武器,叫做“拍竿”,专门用来拍击敌人的战船,整个就是一小型航空母舰的派头。这种战船不仅可以载运大量士兵,充分发挥水军机动性的优势,而且还有极强的攻击性:撞击与拍打。在当时的世界上,这绝对是一种独步天下的发明创造。  很可惜的是,这种战船的原理没有详细的史书记载。但可以肯定,它绝对不是单纯的高和大,而是拥有很强的机械和动力原理,否则,在江面上是很容易被风吹翻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中国造船史、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800年后的元末枭雄陈友谅也曾经建造过一种大型战舰,但比起“五牙船””来,不管是高度还是容积,都略逊一筹,而到了清代,造船技术就更是退步的不成样子了。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杨素做事的能力和魄力。  公元588年!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  华夏大地分裂300年后,统一大业将从这一年开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战乱即将远去,和平的日子即将来临。对于杨坚来说,这一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因为他马上就可以摆脱“军阀大地主”的身份,成为“秦皇汉武”这一级别的皇帝了,这是皇帝这份职业的最高级别,也是每一个有野心的人梦寐以求的。  最为关键的是,时机成熟了!  经过长达五年的鏖战,北方的突厥暂时消停了,虽然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现在有大隋第一外交官长孙晟镇着,那边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心。  贺若弼和韩擒虎很出色的完成了那个战略任务,南陈的经济和军队已经被折腾的一塌糊涂。当然,咱们的陈叔宝依然过得非常逍遥、非常滋润。  杨素的水军也已经具备规模,完全可以与南陈的水军相抗衡,甚至超过了南陈的军队。  而大隋的国力在杨坚的励精图治和“三叉戟”的精心管理下,一直都是蒸蒸日上,粮草储存非常充足,足以打一场持久战。突厥战争也已结束了两年,士兵们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休养。  好了,是时候动手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陈叔宝,接招吧!  不过,出兵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而且必须要做,那就是找一个出兵的理由。无论战争的目的多么的卑劣,但战争的理由一定要是高尚的,这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最擅长的伎俩。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杨坚当然知道这点,但他的理由比较简单,就是颁布了一个骂人的诏书:  “陈叔宝这小子占据着巴掌大的一块儿地方(杨坚后来会知道,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小),肆意扩大私欲、抢劫掠夺民间、劳役无穷无尽,搞得老百姓倾家荡产;穷奢极欲,昼夜颠倒;残杀直言敢谏的志士,族灭清白无罪之家;正人君子被迫暗中逃走,奸邪小人却在洋洋得意。再加上背离道德、违背诺言、白天潜伏、夜里游乐,简直是鼠窃狗盗。自古以来的昏君也难和他相比。  普天之下都是朕的臣民,每当朕听到或看到江南百姓遭受苦难的奏疏,就伤怀怜悯。现在,朕要出动大军,顺应天命,诛灭暴逆,肃清吴越之地,在此一举。”  杨坚的这篇骂人诏书,骂的简单直接、骂的畅快淋漓,虽有夸大之处,但也基本属实。不过,骂人无止境,后面有一个高人作了一篇更猛的骂人檄文,这个高人就是骆宾王,而他骂的那个人叫做武则天。  光发布一个诏书是不够的。为了更好的表明自己出兵的正义性,也为了减少来自南陈老百姓的阻力,杨坚命人精心编排了一个“陈叔宝二十大罪状”,并让人抄了30万份,在江南广为散布。这下子好了,陈叔宝家里那点破事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看到自己的主子玩得这么爽,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老百姓的那种怨恨就更强烈了。  我记得美国一家机构在评价史玉柱的成功时,用了这么一句话:把毫无价值的东西,以高价格卖出去;那他凭什么能卖出去呢,答案就俩字:宣传。杨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他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诀窍,而且用得是如此娴熟、如此成功,要是把他放在现在,说不定也是个成功的保健品推销家。要是后来的辽国、金国、元朝也能学到这一诀窍,恐怕宋朝小朝廷早就被抹掉了。  从在战突厥时布下贺若弼和韩擒虎这俩棋子,一直到散发30万份“陈叔宝二十大罪状”,杨坚做了最充足的准备。一切已经就绪,行动吧!  三十三、南征:统一天下(一)  在进行这场大战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双方的实力对比。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场战争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甚至是以一种十分搞笑的方式进行。  隋朝:杨坚励精图治,“三叉戟”廉洁高效,君臣上下齐心,经济飞速发展;   占有长江以北以及四川等广大地区,府兵制、均田制推行的有声有色;   领兵大将们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士兵数量:可以动员起50多万军队,主要以陆军为主,战斗力非常强,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是罕有匹敌(西方正是东罗马帝国时期,国力尚可,但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对外基本采取守势)。   劣势:虽有杨素训练水军,但是水军依然是弱项;长江天堑不容易跨过;如果不能克服这两个弱点,极有可能重复一代枭雄苻坚的老路。  南陈:陈叔宝和诸亲信大臣天天玩乐、不理政事,贪污腐败横行,对老百姓拼命压榨勒索,经济几乎停滞(也有隋朝的功劳);   占有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苏南和浙江地区,地域比较狭小;   领兵大将们在“牛皮大王”孔范的折腾下,已经全无战意。   士兵数量:大概有20万,陆军不值一提,水军战斗力很强。   优势:水军数量和战斗力都是强项;拥有长江天堑;如果充分发挥这两点优势,拼力死战,这场战争的胜负仍未可知。  从概率上来说,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但是,战争从来不以概率论输赢,否则,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赢家早就该换了。任何一个微小的、没有考虑到的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战争的最后结局,这也是战争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都不能犯苻坚那样的错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杨坚与众大臣商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方略。  这套方略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全面出击,重点突破。  具体来说就是:在绵延数千里的长江沿线上,同时发动攻击,使得敌人顾此失彼,这属于全面出击。在长江上游和下游布置精兵,如果敌人在上游集结重兵,那么我方就可以在下游突破敌军防线;如果敌人在下游集结重兵,那么我方就可以顺江东下,一举而平;这属于重点突破。  这套方略很简单,但是却需要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保障。  首先,就是士兵数量要足够多、人员配备要足够齐整。长江沿线绵延数千里,没有足够的士兵,就无法做到同时发起有效地攻击,也就谈不上让敌人顾此失彼了,为了达到这一作战目的,杨坚动员了52万士兵,几乎是倾全国之兵。光有士兵仍然不够,如果缺乏优秀的领兵大将就只会是一团散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杨坚配备了90名领兵大将,这些将领都曾经历过战争,经验极为丰富;做一下数学运算,平均一名大将只需带领6000人,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搭配。  其次,要有完善的后勤供应。52万人的大军,仅仅吃饭一项就要耗费大量粮食,咱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按照每人一天4个馒头计算,一个星期下来就要吃掉1500万个馒头(隋唐时期人们的主食是“饼”);1500万个啊,堆起来像一座山一样,这才是仅仅一个星期。如果后勤跟不上,这52万人极有可能瞬间崩溃,谁愿意饿着肚子打仗呀。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谁完成的这个任务,按照我的推测,苏威的嫌疑最大;他当时的职位正是户部尚书,而且还在内阁中任要职,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他来完成了。说实话,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任务,干得好,领导不会夸奖,因为属于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干不好,那可就成千古罪人了。正如在足球场上,前锋和中场核心固然风光,但是也同样缺不了中后卫这样专干脏活累活的球员。苏威就是那个后卫,而且是那个最优秀的后卫;后来的战况表明,后勤系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再者,要有完善的指挥和协调机制。90个领兵大将、后勤系统、情报系统,再加上各种辅助机构,如果没有高效的指挥和协调机制,必定会一片混乱、各自为政。杨坚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在,于是设置了一个前敌指挥机构:淮南行省。任命他的二儿子杨广为前敌总指挥,并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高G为长史(类似于监军)。如果你够聪明,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杨广只是一个摆设,真正具有决断大权的是高G。  这位天下第一谋士也不负杨坚所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杰出才能,处置调度,有条不紊,各种命令源源不断的从指挥部发出去,几乎没有什么错误,绝对正宗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这么叙述,你可能没有什么感性印象;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独挡一面做过一些事情,即使是组织班级学生出游也行。如果你做过这类事情,就会明白,独挡一面是多么的难,就单单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就够你受的了。而高G管理如此庞大的军事事务、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竟然可以如此从容、如此高效,可见其能力之强。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出兵!  于是乎,在东连大海、西到四川的广大地域内,战旗飘飘,战船扬帆,52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前推进,其壮观场面堪比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支出征的军队。其中有三路大军最为耀眼,分别是:从重庆出发的杨素、从扬州出发的贺若弼和从合肥出发的韩擒虎。  经过两个星期左右的行军,各路兵马均到达指定地点!  首先与对方接战的是杨素的水军!  三十四、南征:统一天下(二)  隋朝52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自己家门口杀来,咱们的陈后主难道就不知道?你还别觉得奇怪,虽然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但这位老兄还真是不知道。  原因很简单,都是他的那帮铁哥们干的好事。  应该说,南陈的前线将士们还是很负责任的,当他们得知隋军的行动后,立即向朝廷奏报,而且是接连不断,估计是一日数百封告急文书。可惜,这些前线情报都落在了施文庆和沈客卿手里(这俩家伙自从收税成功,已升级为内阁成员)。这两位老兄颇有点舍己忘人的国际主义精神,非常替陈叔宝着想,为了让自己的主子能玩的更舒服,同时也为了体现报喜不报忧的高尚品格,他们果断的把这些情报都都丢进了垃圾桶。  于是,在南陈朝廷出现了极其诡异的一幕:前线火急火燎,皇宫一片笙歌艳舞!  这些都是小儿科,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为了庆贺即将到来的新年(当时已是588年的年尾),增加些气势和乐趣,炫耀下自己的文治武功,陈叔宝非常聪明的把防守长江的水军主力调回了秦淮河。结果,原本应该在长江上巡游的战船,都跑到秦淮河上供人参观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而且还没有战船。  如果再没人叫醒张丽华身边的陈叔宝,那就真的是“死到临头还在做着春梦”了。  就在这危急时刻,有个人勇敢的站了出来;虽然有点晚,但总比那些一直明哲保身的人要强的多。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袁宪,时任国务院高级官员,一个还算有点良心的人,也正是这点良心让他最后捡了个超级大馅饼。  这位老兄知道,隋朝大军已经来到了长江边,正在寻找机会渡过长江,如果让他们渡江成功,以其陆军战斗力之强悍,南陈就要亡国了。不能再任由皇上瞎胡闹了,必须要让他知道全部真相。于是,这位原本也随波逐流的高级干部,迅速集合了一批同僚,要求觐见皇上,目的很简单:陈述当前局势之严峻,马上做出军事部署。按道理说,大臣们要尽点忠心,这点小要求,就是再怎么差的皇帝也是应该满足的。  可惜,这是在南陈,任何按照常理来推出的结论都是靠不住的。  因为施文庆、沈客卿又出马了!这两个家伙玩了个两面手法,一方面忽悠袁宪等人说:“你们别唧唧歪歪了,赶紧写出奏文,我们代为呈上。”袁宪等人还真的是相信了,况且也没有理由不相信,于是赶紧写好了奏文,交给了这两个皇帝的亲信。拿着袁宪等人苦心孤诣写好的奏文,两个家伙转头却对陈叔宝说了如下的话:“前线出了点小事,将帅完全可以搞定,袁宪等人瞎起哄。”就这样,本来很大的事情,被这两个人轻松化解了。要不是后来看到这俩家伙的最后结局,我真怀疑他们是杨坚派来的卧底、是杨坚玩的无间道。  但是袁宪等人也不是傻瓜,他们毕竟也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看到皇帝没什么反应,就立刻明白了一件事情:自己被人家给忽悠了。  那就继续努力!于是,袁宪和他的伙伴们又来找陈叔宝了。这次他们学乖了,没有再写什么狗屁奏文,而是直接找到了这个天天和一帮美女腻歪在一起的皇帝,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国家的危难。  陈叔宝听完后不仅不慌张,反而极为镇定,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话:“帝王之气在我江南,北齐军和北周军都曾大兵压境,可是没有一次不被我南陈击败的,现在小小隋军能有什么作为?”  看到皇帝如此牛逼哄哄,孔范也不甘示弱:“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以它分割南北,当今敌军能飞渡不成?那些领兵将领只是想为自己建立功劳,才胡说军事形势紧急。我孔范常愁自己官位低下,敌人如果渡江而来,我必然领兵将其碾碎!”  陈叔宝听完哈哈大笑,连连夸赞。旁边的国务院总理江总也是随声附和。就这样,袁宪等人被搞得灰头土脸、连话都插不上,看完三个人的表演后,就乖乖的回去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袁宪等人也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忠臣,顶多就是一个还算有点良心的大臣,比起商朝名臣比干来,连提鞋都不如。  同时也道出了施文庆和沈客卿要压下那些告急文书的另外一个原因:他们太了解陈叔宝、孔范和江总了,对于这三个人来说,只要自己玩的舒服、玩的痛快就行,哪管什么军情紧急、国家危难,敢说这些的人都是居心叵测、无事生非,都是想要借此邀功,天下太平着呢!当然了,这也充分说明施文庆和沈客卿都是标准的奸臣,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  一个朝廷到了如此地步,要是再不灭亡,恐怕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好了,袁宪那帮老古董既然已经被打发走了,那就继续玩吧。于是,陈叔宝、孔范和江总又去童话王国和美女们吟诗调戏去了!至于什么军事部署,见鬼去吧。  什么东西玩多了也会腻,包括美女。可能觉得老是和自己的爱妃玩,没什么意思,陈叔宝就来了个比较刺激的:勾引大臣的老婆。俗话说的好: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不过这个大臣比较特殊,是个武将,名字叫做萧摩诃(“合”音)。  童话王国里歌舞升平,一片春光无限。殊不知,长江上游却已经是战云密布。  杨素统领大军10余万,水陆并进,从重庆向湖北进发,并很快到达湖北宜昌一个叫做流头滩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南陈设在这里的一个前沿军事要地,有守军5000人。隋军士兵都已经习惯了在北方的陆地上征战,从没有见过如此险要之地,不免感动有些害怕。  杨素不断鼓励大家说:“胜败在此一举,只要尽力死战,必可全胜。”战士们在主将的激励下,士气慢慢高涨起来。紧接着,杨素做了详细的军事部署。  首先,就是选择攻击时间。流头滩地势险要,隋军不善水战,如果白天强攻,必定会造成过大的伤亡,还会影响军队士气,所以必须要选择在夜晚进行偷袭。  再者,就是要分散敌人的兵力。流头滩虽险,但周围也有许多重要据点需要防守,如果能佯攻这些据点,必能分散其兵力和注意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杨素将军队分成三股,自己率领水军主力担任主攻任务,另派两名将领各率领一支军队去攻击对方的那些据点。  部署完毕。当天夜晚,杨素便指挥大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一举拿下流头滩,除了守将跑的快,剩下的全部被活捉。这次小战斗并不重要,但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隋朝水军的第一次亮相,虽是以多打少,但却是以己方的劣势打对方的优势,是一种重要的尝试,激发了隋军将士的斗志和信心。这也充分展现了杨素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军事上的奇才。  初战告捷,杨素率领大军继续沿江东下。一时间,战舰布满江面,旌旗铠甲在阳光下交相辉映,10万大军军容严重、斗志昂扬,想想当时的场景,真让人热血沸腾!杨素稳坐在巨大的“五牙”战舰上,容貌雄伟、表情严肃,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惊异的称呼他为“江神”。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江神”兄,别高兴地太早啊!  与此同时,长江下游的偷渡也悄悄的开始了!  三十五、偷渡  有一种智慧叫做“深谋远虑”。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少之又少,因为他们是接近于神的人。其中最知名的是一个叫做陶侃的人。这位东晋名臣曾经主持造船,完工后,命人将木屑全部收集起来,其他人都感到很纳闷;后来遭遇大雪,道路泥泞,陶侃便让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小事尚能如此,在大事上就更见真功夫了,这个强人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兴趣的兄弟可以查阅一下他的传记。  不过,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很难看到的。反正我活了快30年了,还没有碰到过这种强人,也只能在历史上见识见识这种人的风采了。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人便发挥出了这种非常人的智慧,而且发挥的极其出色。没错,这个人就是贺若弼。  作为镇守淮南重镇的军事统帅,贺若弼在贯彻执行高G的“疲敌之计”的同时,也在做着自己的准备、有独创性的准备。一个好的执行者从来都不会固守陈规,而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改变。只知道严格执行命令的人,只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军官,比如拿破仑的手下将领格鲁希,这位老兄在滑铁卢战役中严格且死板的执行了拿破仑的军令,而不管战场形势的变化,最终葬送了法国军队,其实格鲁希没有错,因为他本来就只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军官。  现在咱们就来看看贺若弼是如何“深谋远虑”的。  首先,他暗中派人买了50多条破船,摆放在长江边,而且是故意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争取让所有人看到。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南陈军队看到。这帮南边的兄弟心眼也挺实在的,看到隋军的那几十条破船,还真就认为北方缺乏船只,想要渡江还早着呢。  接着,他要求军队在换防的时候都集中到长江边,然后大张旗鼓、兵马喧嚣,搞得好像要马上打仗一样。对岸的南陈军队以外隋军有什么大动作,不敢怠慢,赶紧调集军队加强防备;等调集完毕,才发现隋军只是在搞换防,骂了几声娘之后,就又回去休息去了。这样反复若干次,南陈军队也就习惯了,等隋军再搞什么动作,压根儿不去理了。  还有,贺若弼还经常带着自己的将士沿着长江打打猎、跑跑步,搞个小型的军事演练。当然,他们也有观众,这些观众就是对岸的南陈军队。一开始的时候,南陈军还很好奇,还很兴奋,对方耍猴般的免费表演至少缓解了枯燥的军营生活,但是次数多了,也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也就不再去看了。  这所有的“深谋远虑”,都只为两个字:偷渡!  想要明目张胆的攻破长江防线,在冷兵器时代实在是太难了。后来的蒙古大军纵横天下无敌手,却也只能望江兴叹,虽然他们有最勇猛的战士,最杰出的首领蒙哥和忽必烈。长江防线的关键点其实就在襄阳(《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只要牢牢占据这个地方,就可以和长江上下游防线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不论敌人进攻哪个位置,都可以从容应对,南宋就是发现了这个诀窍,才能和蒙古周旋这么长时间。可惜,南陈没有这种猛人。  一切准备就绪,就差最后一个环节了: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很快就出现了,而且是天赐良机:大雾。这是偷渡的最佳天气条件。  贺若弼不会错过这个时机,他马上组织军队进行抢渡。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太出色,南陈军队竟然毫无察觉。就这样,1万隋朝大军顺利过江。  这一天正好是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是过新年的日子、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是痛饮痛玩的日子。陈叔宝和他的亲信大臣们没有使“金樽空对月”,而是和张丽华等美女们肆意狂欢;原本应该在长江上巡游的战舰也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可谓盛况空前。但不会绝后!  当黑压压的人群突然出现在面前时,南陈军队还以为是天兵天将,吓得溃散而逃。贺若弼率领军队迅速挺进,趁势攻占了江南重镇镇江。南京,已经近在眼前了!  就在贺若弼忙活着渡江的时候,韩擒虎也开始行动了!  这位“阎罗王”没贺若弼心眼多,但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大无畏精神。因为,他做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壮举。  在进行下面的叙述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名胜:采石。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这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的关于采石的诗篇,比较通俗易懂,有文学高手的话可以给大家做一下深入分析。  采石,位于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北部紧挨着南京。风光绮丽、古迹众多,扼据长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家在此地的兄弟,可以做一下补充)。这里发生的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是在580年后,交战双方是金国和南宋,涌现出了一个杰出的文人将领虞允文。他利用采石险要的地势,以不足5万人,战胜了金军近40万大军,一场战役定输赢。由此可见,采石之险,绝不是靠吹牛皮可以吹出来的。  好了,知道了采石之险要,就让我们看看“阎罗王”是如何把这个地方搞定的。  那是一个漆黑不见五指的夜晚(正月初一),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说的正是这样一个夜晚。一支500人的精锐部队从采石对岸的一个小县城悄无声息的出发了。他们短衣便装、手握钢刀,乘坐预先准备好的小船,迅速渡过了长江,到达了对岸,并很快来到了南陈守军的军营。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没有遇到一个士兵,一切都非常顺利,顺利的有点近于邪乎。如果你看《三国演义》足够着迷,第一直觉就会认为这里边肯定有什么阴谋,我和你一样,也持同样的观点。  这支部队就是韩擒虎率领的敢死队。没有什么腻歪,单刀直入,这就是“阎罗王”的办事风格。要么全部战死,要么将敌人打个落花流水。  平心而论,这是一次相当冒险的行动。南陈守军估计有2万人,如果稍作防备,这500人无异于是羊入虎口,其结果必然是灭亡。但是,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充满变数的东西。这次的变数就发生在韩擒虎和他的将士们站在对方军营的那一刻,因为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无比惊讶的场景:整个南陈军营一片欢歌笑舞,从将士到士兵个个喝的酩酊大醉,偌大的军营竟然没有任何人防守。  这是真的吗?不仅那500士兵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连韩擒虎自己也不相信。但短暂的惊讶后,他很快就明白了:今天是新年!  天上掉馅饼!那还等什么,弟兄们,跟我冲!  三十六、最后的名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得知长江下游的两路主力军队顺利过江的消息,我相信,杨坚此时的心情和毛主席当年的心情是一样的。但是,渡江才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对此,杨坚有着清醒的认识,前线总监军高G更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个猛人立即命令后续部队马上跟进,以免贺若弼和韩擒虎陷入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境地。于是,隋朝后续部队纷纷渡江,并迅速开辟战场,给了贺若弼和韩擒虎以最大的支持。  与此同时,南京却呈现出一派完全不同的景象。  采石失陷后,守将知道自己罪过很大,于是赶紧向陈叔宝紧急求援,希望发动反击、夺回失地,将渡江的一小撮敌人赶回长江。事实上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隋军只有区区500人,后续部队还在过江中,如果抓住时机全力攻击,恐怕韩擒虎就真的只能去见阎王了。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时间。  但是,这位还算有些才能的守将最缺乏的恰好就是时间。  因为陈叔宝没有给他时间。当得知采石陷落的情报时,这位皇帝“镇定自若”,果断命令继续过新年。直到第二天才召集大臣来商议军事部署,这一商议竟然就是一整天。当然了,成果还是有的,那就是一封诏书,一封伟大的诏书:“隋军胆敢犯我边境、侵我京郊,就好似蜂蜇虫咬,应及时扫灭。朕当亲自统领六军,荡涤八方。”见过吹牛的,没见过如此吹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孔范这样的牛皮大王相伴左右,这个陈叔宝说话也是越来越不着边际了。我怀疑,这封诏书就是孔范起草的,别人也没这种口气。  发布完诏书,也得做点实际的。但陈叔宝却做了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情:征召尼姑、道士和僧人当兵。这位老兄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估计他是想让这些人来感动隋军,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时,他还任命萧摩诃、任忠和鲁广达等人为领军元帅,预备派他们出去抗击敌军。  南陈最后的名将登场了,如果还能被称为名将的话。  萧摩诃,官宦子弟,长的是人高马大、器宇轩昂。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武艺高强、无畏无惧,经常一个人骑着战马冲入敌阵,基本上是所向披靡,估计跟史万岁有的一拼。当时的南方战乱不断,在不断的征战过程中,萧摩诃逐渐成长起来,后来得到陈霸先的重用。南陈建立后,更是屡立战功,多次参加与北齐、北周的战争,也算是南陈的一员虎将了。  任忠,一名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将领,成名后一直跟着陈霸先混,虽无大功,但却绝对是老资格,在军界有着特殊的地位。  鲁广达,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为人坦荡、待人真诚,大家都很喜欢和他交朋友。后来,南方发生战乱,他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平乱,立下大功。成名后,得到陈霸先重用,被封为省长兼军区司令,负责镇守地方。在任上,他为政清廉、尽职尽责,为当地老百姓所拥护和爱戴。他并没有指挥过很大的战争,还算不上是一个多么有名的将领。  三个人接到任命后,立即去做准备,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大战已经迫在眉睫了!  三十七、南京  当战争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什么最重要?  时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果断做出决定,必然会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必然会处处慢人一步。  当咱们的陈叔宝花费一整天时间来开会研究的时候,隋军那边却正进展神速!  先来看看贺若弼!这位老兄攻下镇江后,用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计。先是严令士兵秋毫不犯,有违者立斩;接着将战俘全部释放,对他们好言相劝,并且每人发了回家的路费;这些还不够,又每人给了一份“陈叔宝二十大罪状”,让他们沿路宣传转告。这一招立马收到了奇效,隋军所到之处,南陈的老百姓不仅不反抗,而且还把他们当成是自家人。做事做到如此之绝,恐怕也只有高G能跟他有的一比了。  紧接着,贺若弼派部分军队赶赴丹阳(在镇江东南),做好埋伏,以阻击来自常州和苏州方向的援军。他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8000人直指南京。  就在贺若弼在路上走着的时候,韩擒虎也从采石出发了。“阎罗王”不愧是个急性子,他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军事重镇姑孰(安徽当涂一带),紧接着便挥师北上,兵锋直指南京。或许是“偷袭采石一战”打出了名堂,这位老兄是一夜成名,似乎整个南陈都知道了他的威名,所以这一路上投降者络绎不绝。在众多投降者中,有一个人叫做鲁世真,自称是鲁广达的儿子,为了表达自己投降隋朝的决心,这个小朋友愿意写一封书信,以招降自己的老爹鲁广达。似乎鲁广达将成为南陈的那颗定时炸弹。  兵贵神速!很快,贺若弼便率军来到了钟山(南京紫金山),并且迅速占据此山。而韩擒虎则领兵到达了新林(南京江宁区),并驻扎在此地。  此时的隋军大体情况如下:  贺若弼:有精兵8000人,主要是步兵和轻骑兵,士气高昂,战斗力非常强;但是连日的行军,已经显出疲惫之态。由于进兵太快,后续部队没能跟上。  韩擒虎:有精兵1万余,再加上后续部队,总共有2万人,主要是步兵和轻骑兵。  其余隋军都在各个方向开辟战场或者伏击对方援军。  眼看着隋军已经杀到家门口,陈叔宝傻眼了。这个只知风花雪月没有任何韬略的皇帝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傲慢和兴致,开始了无尽的哭泣和哀叹(矬人屎尿多,一点都不假),朝廷大事也都委托给了自己的铁杆亲信孔范、施文庆等人。  这两个家伙知道自己在军队中的名声很差,所以对下面那些将领的意见和请求百般阻挠,唯恐这些人取得战功超越自己,从而对自己不利。比如萧摩诃和任忠,这两个南陈名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都曾经提出过比较正确的战略,但由于施文庆等人从中作梗,最终全都流产。  如果你是个爱思考的人,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战争打到现在,竟然还没有发生一场大决战。当年,宇文邕领兵东征伐齐,大的战斗是一个接着一个,而且场场都是恶战。可如今,南陈的军队似乎完全哑火了,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抗争。难道他们就这样甘于被征服?  答案是否定的。南陈军队并不全是孬种,他们只是生不逢时,摊上了这么一个绵羊领袖,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当时的南陈不仅不弱,而且还有相当强的实力,仅在南京驻防的军队就有10余万人,而且还有萧摩诃、任忠和鲁广达等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完全可以与隋军一战。  而首都南京自古就是虎踞龙盘之地,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更有秦淮河这条天然的护城河,地理形势特别有利于防守。只要能犒赏将士、鼓舞士气、加固城防,守个一年半载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咱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虽然历史没有假设:陈叔宝和众将士同仇敌忾,誓死坚守南京城,与40万隋朝大军展开了旷世大战,打退了隋军一次又一次潮水般的进攻。经过1年的攻守战,城下的隋军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反而损兵折将,士气渐渐萎靡下去,由于战线太长,后方补给跟不上,隋军已经面临即将崩溃的境地;陈叔宝敏锐的看到了战机,果断率领军队发动反击,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一举将隋军赶回了长江以北。  这并不是神话,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事情。800年后的张士诚依靠小小的高邮城愣是顶住了近100万元军的围攻,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这充分说明,不是没有可能,而是要看指挥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很显然,陈叔宝没有这种素质。所以,一切都以一种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方式进行着。  三十八、决战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就在那最后的决战来临之前,却发生了两个不大不小的插曲,考验着人性、也考验着南陈朝廷那本就脆弱的神经。  先是鲁广达!他收到了一封信,一封他儿子派人送来的亲笔信,一封劝降信。应该说,他的这个儿子还是相当识时务的,知道“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非常明智的选择了投降隋朝。为了自己的家庭着想,也为了自己的老爹着想,他的劝降行为都是无可厚非的。如果鲁广达还算识相,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儿子给他指的这条阳光大道。但是,他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一条看似走入死胡同的路。  一个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但是紧要处只有那几步,也正是这几步,才真正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本质。鲁广达接到书信后,没有做丝毫考虑,而是立即到陈叔宝那里负荆请罪,要求皇帝治自己的罪,也治自己教子无方的罪,言辞恳求。陈叔宝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不仅没有对这位忠心的属下表示怀疑,而且还大加赞赏。  第二个插曲发生在萧摩诃身上。这名南陈虎将确认了一件非常窝火的事情:自己戴了顶大绿帽子。这位老兄虽然长的器宇轩昂,但却不善言谈,也不善哄女孩子开心,所以长久下来就冷落了自己的老婆。他这个老婆也是个绝色天香,而且和张丽华是闺蜜,所以经常到皇宫中走动,理所当然的也就经常碰到陈叔宝。这个皇帝天天混迹于女人堆,对女人的心思看的非常透彻,几个回合下来就将这个女人骗上了床。一开始的时候,萧摩诃没有任何察觉,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他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而且就在大敌当前之时。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戴绿帽子还要丢人的事情了,就是放到现在这样的开放社会,也经常为了此类事情而闹出人命来。人都是好面子的,尤其是男人。  但是奸夫是当今皇帝、自己的顶头上司,又能怎么样呢,难不成拿刀去砍?所以,这个血性汉子只能在家里发发牢骚:“我为国家苦争恶战,立下无数功劳,才得打成天下。今皇上不顾纲常名分,奸污我妻子、玷辱我门风,教我何颜立于朝廷!”   “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可以为一个女人而出卖整个汉族,那萧摩诃会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出卖自己的朝廷?让我们试目以待。  决战来临之前,南陈朝廷内部竟然是如此的境况,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面对着不远千里而来的隋朝军队,对于陈叔宝来说,他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坚守南京城,与敌人打消耗战,正如上面我假设的那样。这是兵法上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最基本的常识。  但是咱们的陈叔宝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主动出击,与敌人决战。原因很简单:敌人就在自己家门口,晚上睡不好觉。想想也是,抱着个美女却睡不着觉的滋味确实不好受。  当贺若弼进军镇江的时候,他不出击;当韩擒虎刚刚攻陷采石的时候,他还是不出击,而是在家里开会;但现在是最不该出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出击。陈叔宝啊陈叔宝,你可真是太有才了。  老将任忠还是很清醒的,至少他明白几件事情:隋朝陆军战斗力太强悍,远不是南陈陆军所能比的;隋军远道而来,急需尽快决战,此时出击真是正合敌意。也正因为如此明白,所以这位老将领苦苦请求,千万不要出击。  这个陈叔宝本来就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被任忠这么一劝,还真是有点犹豫。但关键时刻,孔范出场了,他只用一句话就坚定了陈叔宝的意志:“请与隋军来一次大决战,我当为陛下刻石纪功!”果然是英雄本色,没有搞传销,真是瞎了这个人儿了。  有自己最崇拜的孔范力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陈叔宝果断的拒绝了任忠的苦谏,信心十足的开始部署兵力,预备与隋军来场决战,并且制订了一个战略:先打贺若弼(离得近),再消灭韩擒虎。被拒之后的任忠非常郁闷,知道大势已去,便静悄悄的退出去了,他的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部署完毕,南陈大军从南京城里鱼贯而出,开赴钟山(紫金山)。出征将领全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萧摩诃、任忠、鲁广达。当然了,还有孔范。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你老兄如此牛逼,现在也该是时候显显身手了。  四员大将到达钟山后,便摆开阵势,而且是非常有名气的阵势:一字长蛇阵。经常看演义、小说的人,对这种阵势应该不陌生,什么“击其尾,首动;击其首,尾动”,说的正是这种战阵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战中,其实用性却非常差,因为它需要精妙的配合,一旦哪个环节配合不好,也就只能等着被人家屠杀了。所以,在真正的战场上,你是很少见到有优秀的将领使用这种战阵的。更要命的是,南陈军的长蛇阵也太长了,足够20多里,别说配合了,就连互相传递个信息都费劲。能想出如此阵势来,也只有陈叔宝和孔范这两个天才级别的人物了。  贺若弼占据钟山后,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构筑工事,等待自己的后续部队,他心里非常明白,一场艰苦的攻城战正等着呢。但是,他还是失算了,因为对方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而且已经摆开阵势等着自己了。  贺若弼有些喜出望外,对于隋军来说,这不正是想要的吗?只要拖住敌军,等自己的后续部队赶到,就可以将敌军消灭在城外,南京城也就不攻自破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成功,就可以名垂千古。于是,他立即跑到山顶上去观察敌情,果然,敌军就在眼前,而且是极为蹩脚的“一字长蛇阵”。  心里极为激动的贺若弼立即奔下山,率领8000精兵严阵以待。  先来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隋军:8000精锐陆军,以步兵和轻骑兵为主,长期的征战已经让这些人变成了杀人机器,战斗力非常强。虽有些疲惫,但是可以通过鼓励来激发士气。指挥官为贺若弼,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南陈:估计有6万军队,以步兵为主,由于是京城驻防军,平时很少打仗,所以战斗力比较差。指挥官为萧摩诃、任忠、鲁广达和孔范,除了孔范,其余三人也都算得上是久经战阵。  总体上来说,南陈的实力要强一些,而且南陈还占着地利的优势。如果指挥得当,将士奋勇,这场战役的结局还真是不好说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场极为普通的战役,人数少,双方的指挥官也不是很有名,比起内战时期的那场决战来,这只能算是小儿科。但是,这却是一场决定两个国家命运的战役,同样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决战。  南陈仗着自己人数多,首先发起进攻。鲁广达毫不含糊,率领自己的部队奋勇向前,与隋军连续接战,逼得隋军退却了好几次。贺若弼没办法,只好玩起了花样,在交战处燃起浓烟,这才把鲁广达逼退。  但是,其他各路南陈军队却没有任何进展,尤其是萧摩诃,这位曾经数次单骑冲敌的虎将,毫无战意,只是率领军队象征性的冲了冲就应付了事;很明显,他是在报复陈叔宝,报复这个皇帝给自己戴了个大绿帽子,在“忠”与“面子”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面子”,正如后来的吴三桂,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谴责?作为一个男人,他没有错;但作为一个军人,他错了,他没有尽到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  从南陈的这轮进攻中,精似猴的贺若弼立即就看清了对方的虚实,看到了对方的一个致命弱点:孔范军。因为这支军队最混乱、最没有秩序、最没有组织性。于是,他马上决定反攻,突破点就是孔范军。  在贺若弼的指挥下,隋军向孔范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孔范哪里见过这种气势,吓得拔腿就跑,也不管自己的军队了。于是,孔范的军队崩溃了,纷纷往回跑。其它各路军队一看到这种情况,以外自己受到了围攻,就也跟着往后退。所谓兵败如山倒,任凭鲁广达怎么阻止,也无济于事。南陈军队就这么失败了。  贺若弼当然不是活菩萨,他带领军队从后面一路追杀,仅仅半天功夫,5000多南陈士兵就成了刀下亡魂。  萧摩诃知道自己回去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就干脆投降了隋朝;任忠和孔范都跑回了南京城,只有鲁广达率领自己的亲兵且战且退。  跑回南京城的任忠并没有消停,而是做了一件让人极为不齿的事情。  三十九、结局?  贺若弼和南陈军队开战的消息,没有逃过一个人的耳朵,这个人就是驻扎在新林(南京江宁区)的“阎罗王”韩擒虎。为了给友军以有力支持,也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韩擒虎率领大军迅即出发了。  要说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贺若弼拼死拼活,而这位老兄却是顺利的出奇,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没多久就来到了雨花台。在这里,他遇到了前来迎降的任忠。  这个老将领从战场上跑回南京城后,就直接找到了陈叔宝,向这个皇帝报告了失败的情形。陈叔宝一听吓得差点尿裤子,就以哀求的口气要求任忠出去迎战。都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打个啥啊?于是任忠撒了个谎就跑出来了。  就在此时,他得知了韩擒虎领兵前来的消息。老将领明白,自己已经仁至义尽,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于是,他果断决定投降隋朝。为了使得投降后的日子过得好点,他决定立一个大功。而这个大功很简单,就是当一个优秀的向导。写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任忠为什么没有直接投降?为什么他非要多此一举,跑回来见了陈叔宝之后再投降?难道他真的对南陈还念有旧情?如果念有旧情,为何又要迎降?  听到任忠的来意,韩擒虎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当即率领大军跟在任忠后面,向南京城进发。有了这个优秀向导的引导,就不用再费劲找路了,隋军的行军速度就更快了,没多久就来到了朱雀门(南京城南门)。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去过南京,如果有去过的兄弟,肯定对那里的古城门有着非常深的印象,比如著名的中华门,那是真叫一个高大啊,人站在它面前就会有一种特别渺小的感觉。此时的朱雀门就是如此,城墙高且坚固、易守难攻,如果隋军硬攻,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任忠只用一句话就打开了这道坚固的防线,为隋军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他的这句话是:“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抵抗什么?”南陈的士兵们一看果然是自己敬爱的老将领,也就一哄而散了。  就这样,南京城的大门,打开了!  听到隋朝大军已经攻入朱雀门的消息,文武百官全都逃散了;所谓“树倒猕猴散”,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像明朝方孝孺那样的硬汉子本就属于少数派。但有一个人仍留在大殿中,这个人就是那个还算有点良心的袁宪。  此时的陈叔宝已经完全像一个迷路的小孩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哭哭啼啼,甚至想要找个地方藏起来。袁宪看到自己皇帝这个样子,极为愤怒,正色说道:“隋军进殿,一定无所侵犯;事已至此,陛下想要躲到哪里去?我希望陛下整齐衣冠,端坐正殿,留下最后的尊严。”陈叔宝哪里肯听,说道:“刀刃之下,哪里吃得消,我自有办法。”于是,带着十几个宫人往后花园跑去,当然里边少不了张丽华,还有一个孔姓美女。  韩擒虎很快就率军杀到了皇宫。擒贼先擒王,必须要先抓到陈叔宝,这可是个盖世奇功啊。于是,隋朝军队开始了地毯式的大搜索。可奇怪的是,搜遍了整个皇宫,也没有找到这个家伙。跑到哪里去了呢?莫非人间蒸发了?  正当大家感到极其郁闷时,有宫人向后花园里的那口井示意了一下。隋朝士兵立马心领神会,便跑到井口边往里窥探,并且大声喊叫。可里边漆黑一片,也没有人回答。士兵们就扬言要往里面丢石头。  这时,井里出声音了,正是陈叔宝那弱弱的、女性化的声音,原来这个家伙躲到井里面了,还真是挺有创意的。士兵们便扔下绳子拉他上来,可让士兵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个皇帝实在是太重了,一两个人根本拉不动,四五个人才顺利的把人拉了上来。等出来一看,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不光陈叔宝,还有张丽华和孔姓美女。由于往上拉的时候,张丽华的脂粉不小心蹭在了井口,后人便将这口井称为“胭脂井”。我推测,陈叔宝这小子是想躲过隋军的搜查,然后继续过自己的好日子。  这个可怜的孩子,实在是太天真了,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亡国之君了吗?你还能躲到哪里去呢?你不知道你已经成为人人想要捉到的“荣华富贵”了吗?假设你真的躲过去了,那你将来怎么养活这两个大美女呢?  就这样,南陈皇帝陈叔宝,被捉住了。捉住他的人叫做韩擒虎,正如他的名字“擒虎(龙)”。  这边忙着和皇帝玩捉迷藏,另有一部分军队却无意间闯入了“童话王国”。刚一进来,这些北方汉子就被这里的美轮美奂惊呆了,他们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奢华、如此高档次的地方。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这里边还有那么多的美女。她们实在是太美了,美的就像是天上的仙女,肤如积雪、面若桃花、小巧玲珑,哪里是北方女子所能比的。身处这样的仙境,看着如花的女人,一股热血冲上了这些男人的心头,激发了他们体内的兽欲。可怜了这些女孩子了,没想到国破之后,她们竟然成为了第一批受害者。韩擒虎知道这件事情后,没有去追究;这些将士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现在终于打了胜仗,难道还不能好好享乐一番吗?  当韩擒虎在皇宫里忙活着的时候,贺若弼还在路上苦战呢,对手正是鲁广达。这是一名真正的战士,率领着自己的亲兵和隋军连续巷战,斩杀了好几百人。当他最后得知皇帝已经被捉之后,才解下铠甲,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痛哭,对众人说道:“我身在却不能拯救国家,负罪深重了。”周围的士兵们也都哭泣哀叹。鲁广达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是一名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皇帝被捉住了,朝廷大将也都投降了,似乎一切都结束了。但是真的这样吗?  南陈水军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四十、善后事宜  贺若弼真的很郁闷,因为他太有理由郁闷了。  你说我容易吗,老子率领8000人打南陈6万人,从早晨一直打到晚上,而且还碰到了鲁广达这个直心眼的家伙,搞得是损兵折将。本以为终于打进南京城了,可以捉住陈叔宝了,可以立天下第一功了。结果,竟然被韩擒虎这个小子抢了先,更可恨的是,这个家伙几乎是不费一枪一弹,就这么白白捡了个大便宜。  郁闷过后,贺若弼非常气愤,于是把陈叔宝押了过来,他想要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家伙。陈叔宝以为要被砍头,吓得满脸流汗、两腿发软、浑身颤抖,朝着贺若弼一再跪拜。贺若弼本来还满肚子火,一看到有个曾经的皇帝向自己磕头,心情好了不少,就对着陈叔宝说:“小国的君王见到大国的公卿,跪拜是符合礼节的。你到了隋朝,也不失为归命侯(处置投降君主的官衔),不必害怕。”哎,陈叔宝啊,南陈那点脸都让你老兄给丢尽了。不过,他本人是不觉得的,活下去才是王道,但他仅仅也就是为了活着,至于什么卧薪尝胆之类的,他是想都不会去想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尽管如此,贺若弼心里还是很不爽,言语间常常流露出一些怨恨,这下子激怒了本就是直性子的韩擒虎,两个人一下子争吵起来,甚至拔刀相向。后来,两人觉得自己都是领兵大将,又是在对方地盘上,本着为大局着想的原则,不好把事情搞大,也就和好了。但是,和好只是暂时的,还有一场大吵在后面呢。  攻陷南京城、活捉陈叔宝!  前线总监军高G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不敢怠慢,立即命人火速向长安奔去,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传给杨坚。然后加速前行,向南京进发,因为还有很多善后事宜需要他来处理。  不管是高G还是杨坚,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攻破对方首都、活捉对方皇帝,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宣布这个国家已经被消灭了。一份统一天下的宏大事业,一份无数有野心的人梦寐以求的千秋伟业,在自己手里完成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喜悦啊!  高G刚刚到达南京城,前敌总指挥、杨坚的二儿子杨广便派人前来传了个话:请高公留下张丽华。杨广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色狼(后有详述),而且是个色胆包天的色狼,他早已经对这个传说中的女人垂涎三尺;从听说这个女人那一刻,他就已经开始魂不守舍,开始天天惦记着怎么将其搞到手。这次,机会终于来临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销魂时刻就要到来了。他坚信,自己敬爱的高公是无论如何都会满足自己这点小要求的。  高G收到传话后,略一沉思。关于这个女人的事迹,他是早有所闻,难道真的要留着她吗?如果真的带回了长安,会不会被杨坚看上?如果被杨坚看上,那杨广该怎么办?岂不是要造成骨肉相残?那国家岂不是要坏在这个女人身上?这所有的一切完全可能成为现实,那么,自己与杨坚辛苦创下的基业就要毁在这个女人身上了。  为了大隋、为了杨坚、也为了自己,老谋深算的高G决定牺牲张丽华,他对属下如此说道:“此女必成妲己之祸,怎可留之。”可怜的一代大美女就这样身首异处,死在了一个绝世猛人手里。能怨谁呢,要怨就怨自己红颜薄命吧。从这件小事情,我们也能看出来,此次的南征,杨广确实只是一个摆设,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真正的指挥者就是高G。  本来满心欢喜的杨广听到这一消息后,脸色大变,心里的失落感不亚于咱们穷人丢了几万块钱,并恶狠狠的对自己的心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定有办法回报高公!”从此之后,两个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当然,在当时大家是看不出来的,谁都不会认为一个女人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仇恨正是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开始的。  没过多久,杨广也率领大军来到了南京城。经过与高G商议,采取了以下善后措施。  首先,就是杀人。大家不要误会,不是杀陈叔宝,而是杀那些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其中就有施文庆和沈客卿,这两个家伙实在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其实,这两位老兄死的着实有点冤枉;有什么样的君主就会有什么样的大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他们无非是顺着陈叔宝的意思来做事罢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陈叔宝。不过,他们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职责,而且也确实是罪恶累累,也算死有余辜。孔范这个牛皮大王竟然逃过一劫,但终究还是被人揭发,被杨坚发配到了边疆,最终凄凉的死在了那里。  采取杀人的方式,正是要向南陈的老百姓表明,我们大隋是同南陈朝廷截然不同的国家,在我们的治理下,这类人是吃不开的。跟着我们混,绝对比现在的日子要好很多。事实表明,这种好日子也没有过多久。  然后,号令军队,秋毫不犯,并将南陈的府库封存起来,所有的资财丝毫不取。  这两条措施立即收到了奇效,南京及周边的老百姓都对隋朝军队充满了好感,基本上没有反抗的。当然了,也仅限于这些地区。  但是,这些都是其次的,因为还有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去做。  长江上游传来信息,战斗异常激烈!  四十一、真正的考验  好了,该南陈的水军出场了。  这才是南陈真正的精锐,那些南京城的驻防军也就是些花架子,根本不值一打。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从来不看服装,否则,共军早就被国军干掉了。  大家可能要问了,首都南京如此危急,怎么南陈的水军不来救援呢?这个问题问的好。  先来说说长江下游的水军。这批军队自从被陈叔宝调到秦淮河上参加新年派对,就战意全无,也不操练,天天醉生梦死,早就成了一帮窝囊废。所以,军队是不能闲下来的,一旦闲下来,就会立马堕落,再强悍的士兵也不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八旗军。也正因为参透了这个道理,美国才会隔三岔五的打个局部战争,打不打得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军队始终保持一种战备的状态。咱们的媒体老是评价人家如何不人道、如何不正义,其实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不知道,咱们共和国的军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  接下来,就要讲述一下长江上游的水军为何没有前来救援。  自从在流头滩牛刀小试后,“江神”兄杨素便率领10万大军,水陆并进,沿江东下。经过昼夜急行,大军很快到达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平一大劲敌:吕忠肃。对于“眼镜蛇”杨素来说,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吕忠肃,一名普通的南陈军官,但普通不代表没有能力,或许只是际遇不佳,就像大隋第一外交官长孙晟;事实证明,他不仅很有能力,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得知隋朝大军从上游气势汹汹的扑来,这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名气的将领立即做出了部署。  他先是在江面上连成三条铁锁(如何做到的?),横截长江,以阻止隋军战船。然后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献出来充实军需(陈叔宝对军人收税,极尽搜刮,前有述)。这是一种彻底防守的姿态,原因很简单,他的士兵人数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区区2000人。以2000对10万,怎么样计算,也得防守。  杨素到达后,也没玩什么花样,立即督率大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自信的认为,这不过又是一个流头滩,只需半天就可以拿下。但是,他错了。  南陈军并没有不堪一击。他们在自己的将领鼓励下,奋勇杀敌,凭借着险要的地势,与隋军展开了殊死搏杀。隋军前后发起了40多次进攻,全都被打了回来,最终战死了5000多人。而西陵峡却依然牢牢的控制在吕忠肃手里。  杨素傻眼了,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有10万大军,怎么可能连一支2000人的军队都打不过?其实,关键点就在于那三条铁锁。有这三条铁锁阻拦,隋军战船便无法靠近对方阵地,也就只能被动挨打。杨素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是,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三条铁锁呢?  战场形势急剧变化。就在杨素冥思苦想之时,其它战场尤其是长江下游战场却频频传来大捷的信息。当然,这种消息不仅杨素知道,吕忠肃也知道了。这名负责任的将领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以为长江下游情况危急,需要紧急增援。于是,他放弃了这个防守要地,率领2000士兵向下游奔去。  这下子,杨素捡了个大便宜。他立即派人拆除了三条铁锁,尾随吕忠肃而来。在湖北荆门附近,双方又一次遭遇了。这个地方的地理形势比起西陵峡来,实在是差的太远了。但吕忠肃没有畏惧,率领手下将士主动出击,竟然和杨素的水军打了个平手。  杨素简直要被气疯了,自己可是有10万人啊,这要是传出去,这脸还往哪儿搁呀。好了,用绝招。于是,隋军的“五牙”巨舰登场了。  杨素精心挑选了1000精锐士兵,充当敢死队,分乘四艘“五牙”战舰,向对方阵地冲去。南陈军队虽然都是水军,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玩意儿,一下子都吓傻了,隋军趁机用巨大的拍竿拍击对方的战船,一瞬间,南陈军便崩溃了。2000士兵乖乖做了俘虏,只有吕忠肃一个人得以逃脱。  吕忠肃只是南陈水军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南陈水军主力驻扎在江夏(武汉南部),估计有3万人,指挥官叫做周罗T。他的任务就是阻挡从武汉方向来的隋军。这部分隋军也是一支劲旅,有10余万人,总指挥是杨坚的三儿子杨俊。  没办法,隋朝的战略就是全面出击、各路开花;而南陈的兵力却明显不足,再加上调度无方、战略失当和施文庆等人的瞎指挥,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你会发现,在每一个战场上,南陈军队都是处于劣势,而且相互之间也没有联系和支援。这3万人是南陈水军里边唯一一支规模比较大的部队了,其它各地的水军都和吕忠肃的士兵人数差不多,也就几千人。  先来说说周罗T吧,这个人还将在以后出现。  周罗T,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爷爷都是读书人,而且也都是做文官的。按照正常发展,周罗T也会和他的长辈一样,做个安安稳稳的读书人。但是这个家伙却发生了基因突变,对读书没有任何兴趣,而是对舞刀弄枪有兴趣、对研究行军打仗有兴趣。更有意思的是,他天天跟一群亡命之徒混在一起,搞得他的爷爷非常生气,气愤的骂他道:“吾世恭谨,汝独放纵,难以保家。若不丧身,必将灭吾族。”事实证明,他的爷爷完全杞人忧天了。  长大后的周罗T坚决的选择了从军这条路。战场上的他勇猛无比、无所畏惧,即使被流失射中眼睛,依然奋战不已。也正因为这种战斗精神,他的官职也是扶摇直上,很快就成为了领军大将。南陈建立后,他在与北齐和北周的战争中,战功卓著,被封为了省长兼军区司令,负责镇守地方。这位老兄并不是个大老粗,在镇守期间,他整治贪污、严明法令、发展经济,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深得人心。  陈叔宝即位后,周罗T更加受到重用。  当时,杨素已经在建造战舰、组建水军。为了防止隋军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周罗T被派去镇守江夏。  战争开始后,没多久,隋军就来进犯了,而且一来就是10余万大军。周罗T凭借3万军队与隋军相持,顶住了对方的进攻,双方一时形成胶着状态。杨俊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后有详述),他停止了攻击,静观其变。周罗T也不主动出击,也在等待着时机。其实,这种形势对周罗T非常有利,隋军远道而来,是绝对耗不起的,需要尽快决战。比起这个老兵油子来,杨俊还是太年轻了。若不是有其它因素,杨俊必败无疑。  但是,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隋朝两路大军已经在下游渡过长江,直逼南京城。周罗T一下子从主动变为了被动。到底要不要回援?成为摆在这个将领心头最大的问题。  如果不回援,假设南京城真的失陷,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就对不起历代皇帝对自己的提拔和重用。  如果回援,必然要放弃江夏,而这个地方是阻止长江上游隋军的最后防线。这道防线一旦丢了,即使回援成功,也只能救一时之急,将来会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况且,杨俊的10万大军就在不远处,我动、对方必动,到时候尾随而来,不仅无法救援南京,可能这3万水军也会白白搭进去。  经过这番考虑,周罗T选择了坚守。当然,对南京城防的放心,也是促使他做这个选择的一大因素。如此坚固的城池,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攻下来的。  但是,他完全高估了陈叔宝,也完全低估了隋军的战斗力。就在他做出这个选择不久,就收到了一封书信,而这封书信就是自己的皇帝陈叔宝亲笔写的。内容很简单:南陈亡了,你也投降吧。  周罗T一下子傻了!  四十二、千秋伟业  高G在南京城处置善后事宜的时候,一直都在密切关注长江上游的消息。他知道,南陈真正的精锐正是在那边,而真正的恶战也必定发生在那边。  果然,他陆续收到了各类情报,而这些情报都表明,形势还十分危急,南陈军队还有相当强的实力。必须要赶快想出解决的办法,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这个天下第一谋士略一沉思,接着把目光转向了陈叔宝。也该你老兄为大隋出出力了。当然,不是让你带兵打仗,而是让你动动手指头,写几封招降信。陈叔宝很听话,他没有不听话的理由,因为他很爱惜自己的生命。  写完后,这些信件被迅速带到了前线,交到了周罗T手里,以及很多仍在奋战中的南陈将领手里。  短暂的震惊之后,周罗T知道大势已去。这位战场上的“拼命三郎”还是很够哥们的,他和手下的将领们为战死的兄弟们大哭了整整3天,才解散部队,接受了隋朝的招降。既是对南陈朝廷的无言抗议,也是对自己过往的一种决裂。从此之后,周罗T将不再是南陈的周罗T,而是大隋的周罗T,而经过这一角色转换的“拼命三郎”,似乎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  看到主力部队都缴了械,其它地方的南陈军队也陆陆续续解除了武装,接受了隋军的招降。  至此,南陈军队的主力被彻底消灭。毫不客气地说,除了部分水军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外,南陈的其它部队都是一群废物,在国难的关键时刻,没有发挥自己的任何力量,尤其是陆军,简直不堪一击,甚至没有一次像样的抵抗。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南陈的将领难辞其咎。国家可以弱,君主可以昏,但军队不能也跟着如此惨不忍睹,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们是军人,你们是吃着皇粮的军人,沙场才是你们最终的归宿。  既便如此,还是有人不愿意就此接受失败。他们勇敢的站了起来,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责任。其中一个人是皇室成员,名字叫做陈叔慎。这个年仅18岁的孩子,本可以光明正大的接受投降,然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却坚定的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尊严之路。  当时,南京城已经被攻陷,招降书也已经送到了陈叔慎手里。这个皇室成员接到招降书后,非常感伤,对自己的属下叹息道:“我们君臣之间的大义,就这么了结了吗?”然后,果断的杀掉隋朝招降官员,举起了反抗的旗帜,短短几天就招起了5000多人。  隋朝方面不敢怠慢,立即派去一名领兵大将前去镇压。由于那5000人都是临时拼凑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很快就被隋军灭掉了。  陈叔慎也旋即被杀。  虽然这个孩子的反抗看起来是那么的孱弱,是那么的自不量力,但比起任忠之流来,他仍然不失为一条好汉。  紧接着,隋军又镇压了其它几处反抗。  到此为止,南陈全境基本上被平定了。  写到现在,我终于可以松口气的说:平陈之役,结束了;南征,结束了;中华大地,统一了!  说实话,在写这段历史之前,我的心里是非常不安的,因为这段历史人物众多、非常杂乱,如果写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前后矛盾,让人看起来不知所云。现在看来,还是基本满意的,至少没有造成前后矛盾的情况。  平心而论,这并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没法和北周宇文邕发起的东征伐齐战争相提并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比不上与突厥的那场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南陈自身的原因,也与杨坚和高G等人所做的充分准备密切相关,当然,更与隋朝将领的杰出发挥分不开。如果你还想找更多的原因,请回过头来再读一遍。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它结束了南北朝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华大地再次一统,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而杨坚也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过多的意义,我就不罗列了,那是学院派历史学家干的事情,要是有人比较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教科书,那上面可以给你列举几十条。  南陈灭亡了,剩下众多王公大臣和遗老遗少。在历朝历代,这都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有的皇帝干脆狠狠心,一杀了事,省得以后麻烦,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是这么干的。事实上,这样做也确实很省事。首先就是完全杜绝了留着他们所带来的后遗症,因为你很难保证这里面不会出现一个张良式的人物,或者其他一些一直想要谋求复国的疯子。再者,可以节省很多粮食,战争之后,民生凋敝,正是需要大批粮食的时候,这样做确实能一举两得。当然,这样做也有缺点,那就是不人道,会被历史学家狠狠的丑化一笔。  为了杜绝上面所说的那些后遗症,同时也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名声,杨坚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这些人全都迁到长安。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法,再次展现了杨坚杰出的政治智慧。  于是,在历史上颇为壮观的一幕出现了,陈叔宝和他的王公大臣们开始了千里大迁徙,据史书记载,前后绵延500里,保守估计有10万人。  从南京到长安(西安)啊,1200多里路,坐火车要近20个小时。这些平时出门都要骑马、坐轿的人,连2里路都不一定走过的人,一下子要走1200多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以肯定的说,这期间一定死了很多人,而且是极其悲惨的死去的。国破家亡,这是你们应得的。当然,比起被砍头来,这点劳累实在是不值一提。  不过,这种场景在历史上并不是空前绝后的,500多年后的宋徽宗也耻辱的走过一段很长的路,目的地是金国首都燕京(北京),为此,这位多才多艺的宋朝皇帝还赋诗一首: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何等的凄凉;如果早知道这种后果,我想,宋徽宗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咱们的陈叔宝连这点觉悟也没有,他能写的只是关于女人的艳体诗!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曾经出现的人,让我们看看他们都得到了怎样的结局!  四十三、最后的结局  陈叔宝到达长安后,杨坚对他还是不错的,不仅给钱给物,还经常找他喝酒聊天。这位老兄确实是一个没什么心计的人,小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经常和自己的属下喝酒玩乐,本性一点都没改。至于什么张丽华、童话王国,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如此洒脱的心态,天下之人恐怕没有几个能做到。不得不再次下这个老掉牙的结论:这又是一个不该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南陈有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皇帝,也真是命中注定不长久呀。一代枭雄陈霸先有这么一个子孙,也只能怪自己祖上没烧高香了。  更有趣的是,这个原本非常爱听马屁的家伙,竟然也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拍别人的马屁。有一次,他跟着杨坚到山上饮酒,借着酒兴,就赋诗一首:“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这马屁真是拍的不露声色,不仅在赞赏大隋之强大,还顺便把杨坚比喻成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的帝王。能够这么快就完成角色转换,不容易啊。不像后来那个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就投降了吧,非要再整出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果被人家给冤杀。  也正因为这位老兄安于现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反而救了他自己的命。自古以来,做了亡国之君的皇帝中,有几个是得到了善终?由此可见,这位陈后主还真是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南陈亡国14年后,陈叔宝病死于长安,时年52岁,在皇帝之中,这算是高龄了,明朝时期的皇帝大多都是20多岁就挂了。我估计是因为这个家伙喝酒太多喝坏了身体,还有就是年轻时候老婆太多、夜夜奋战,过多的消耗了精力。否则,以这位老兄的心态,活个80多岁还不跟玩儿似的。杨坚给了他一个有意思的谥号“炀”,这是一种对亡国之君的蔑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没过多久,他就有一个至亲光荣的得到了这一谥号。风水轮流转,历史就是这么充满了恶搞精神。  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可爱的后主吧。  可以肯定的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皇帝。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他不是一个暴君。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和我们大家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喜欢玩乐、喜欢喝酒、喜欢美女。如果没有隋朝的大举进攻,或许他会安安稳稳的当一辈子南陈皇帝,开开心心的和张丽华等美女纵情玩乐。但历史的车轮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最终把自己的国家葬送在了这个大车轮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说,就是他的无能客观上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因为这次统一之战实在是太顺利了。  最后,再用一首诗来概括一下这位亡国之君的生平,来结束关于陈叔宝的一切吧。毕竟,他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乐趣、带来了欢乐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鲁广达依然还是那个鲁广达,即使放下武器。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名真正的战士,而真正的战士是从来不会投降的。在他的内心深处,南陈永远都是自己的家,虽然那个家已经不复存在,虽然那个家曾经让自己无比伤心。他无法原谅自己的投降,始终经受着内心的煎熬,虽然他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虽然他所做的已经足够多。  来到长安后没多久,这名战士就因为忧思过度而得了重病,他坚决的拒绝了隋朝大夫的医治,最终怀着遗憾和愤慨死去。死,对于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归宿。有一个人为他题了一首诗:“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悲凉而贴切!  或许你想不到,这个题诗的人,就是那个什么都不管的南陈总理江总。  “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再拥有,如果时光能够再倒流;总是在离别以后才想再回头,不管重新等待多寂寞。”吴奇隆的《烟火》恰恰反应了江总的心情。这个崇尚“无为而治”的国务院总理,这个只知和陈叔宝饮酒作乐、逗女人的国务院总理,在丢掉国家之后,终于幡然悔悟了。或许是那1200多里的艰难行程,或许是那骤然下降的生活质量,反正不管怎么样,他知道自己错了。可是,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从此之后,他不再写那些艳丽的诗篇,转而追求务实的文风。那首专为鲁广达而作的诗,正是他文风转变的标志。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名真正的诗人。其实,江总这一辈子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他应该算是一个平庸的好人。但是,作为一国的总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为国家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江总不同的是,其同事袁宪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杨坚对他很器重,理由很简单:在南陈的所有文臣中,这个人最有良心。杨坚封了他一个省长的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实职。他也成为唯一一个获得实职的南陈文官。这提供给我们一个处事良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且要非常灵活的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必非要像比干一样把命赔上。史书对他评价极高,我看是过誉了。  南陈虎将萧摩诃投降隋朝后,只是得到了一个虚职,活的是郁郁寡欢。后来,参与了一场内乱(后有详述),兵败被杀。  优秀“向导”任忠,也没有受到多高的待遇,同萧摩诃一样,只是得到了一个虚职。不过,他比较聪明,一直活的小心翼翼,最后算是得了个善终。  周罗T的传奇还远没有结束,这里也就不再说了。  曾以2000士兵对抗“眼镜蛇”杨素10万大军的吕忠肃终究只能算是一个小将领,史书上甚至没有给他专门立传。客观的说,这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可惜生错了朝代,最终籍籍无名。  至于施文庆、沈客卿、孔范之流,前面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南陈的老面孔讲完了,也该说说隋朝的那些老面孔了!  四十四、庆功(一)  南陈灭亡了,中华大地统一了!  最高兴的人,当然是咱们的杨坚,毕竟大隋公司就是杨家开的嘛。不过,他也确实有高兴的理由。纵观中国历史,有几个皇帝取得了如此宏伟的功业?在他之前,只有一个秦始皇,他结束了战国的混战局面;在他之后,只有一个赵匡胤,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大家知道,秦始皇死的时候,整个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天下苦秦久矣;而赵匡胤死的时候,宋朝还没有摆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阴影,最终可耻的被少数民族灭掉。而杨坚不仅取得了他们那样的功绩,而且将这种功绩保留到了他死的那一天。什么叫做伟大?这就是真正的伟大!  是的,这是一份足以名垂千古的功业。这份功业足以让杨坚步入顶级皇帝的殿堂、足以让他跟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相媲美。  而此时,才刚刚建国8年。从建国,到果断出兵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再到灭掉南陈,才仅仅8年时间。在这8年里,杨坚表现出了自己天才般的政治才能和伯乐般的用人智慧。  我们可以确定以及肯定说: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一位堪比秦皇汉武的皇帝。  这些评价,并不是在吹捧杨坚,他不给我开工资,我没有必要为他歌功颂德。我这么写,是因为他确实配的上这样的称赞。当大家都在赞颂秦皇汉武的时候,都在歌唱唐宗宋祖的时候,请记住,有一个皇帝叫做杨坚,他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南征胜利结束了,前线的将士们也该回家了!50余万大军,旌旗蔽日,号令严明,浩浩荡荡,踏上了回家之路。这是那个时代最强盛的军队,历经百战、勇猛顽强,他们有着最优秀的战士和最杰出的指挥官,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军队比较,他们都毫不逊色。  杨坚驾临骊山,亲自慰劳凯旋的远征大军,为将士们准备了丰盛的酒食,并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大力称赞了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  经过在骊山的短暂休整,远征大军高奏凯歌进入长安城。沿途欢迎的市民百姓,挤满了道路,整个长安城充满了过节般的气氛!第二天,杨坚再一次宴请众将士,并按照战功级别进行了一场大封赏活动。士兵们非常开心,因为他们觉得战争终于结束了,终于不用再打仗了,终于可以回家和自己的妻儿好好团聚了。当然,这一切只是他们一相情愿的想法。  赏赐完战斗在一线的普通将士,就该赏赐那些领军大将和元帅级别的人了。凭良心说,在战场上,真正流血牺牲的是那些普通将士,他们才是战争中的主角。但是那些元帅级别的人却主宰着战争的进程,他们成为战争的最终决定者。理所当然的,他们也获得了更大的封赏。干活的不如耍笔杆子的,古今皆如此。  无需争辩,功劳最大的人,当属高G。这位天下第一谋士、皇帝最知心的朋友,真的是为大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每一条建议、每一个措施、每一个行为,都无不为大隋着想,无不充满着一腔爱国热情。还能封赏这个朋友什么呢?杨坚犯愁了!  一直以来,这位皇帝都在坚守一个原则:绝不让任何一个人功劳过大。而要实现这一原则,就要保证不能让某个人参与过多的军事行动,因为军功是最可怕的,一个人一旦军功过高,就会产生反叛之心,南北朝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前车之鉴。但在高G身上,杨坚破例了。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这个朋友有着足够的了解和信任。  皇帝信不信任是一回事,但“功高遭人嫉”却是实实在在的。高G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所谓“树大遭风”,很快就有人眼红了,开始在杨坚面前无事生非的说他的坏话、说他有造反的嫌疑、说他有不臣之心。但杨坚没有任何的怀疑,他果断的训斥了这些奸邪小人,甚至不惜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砍头。  高G不是傻瓜,他很快就得知了这一事件。这个聪明人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他深深的知道自己已经是功高震主了,如果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步韩信的后尘。于是,他非常自觉的向杨坚提出了一个请求:退隐让位。杨坚知道他的顾虑,便开诚布公的对他说道:“公伐陈后,人言公反,朕已斩之。你我君臣道合,不是谗言所能离间的。”说完后,坚决的予以挽留。其实,高G用的是一招“以退为进”的策略,是做给那些进献谗言的小人看的。而杨坚也非常聪明的予以配合;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  后来,又有人向杨坚说高G的坏话,而杨坚则毫不客气的将那些人罢了官,不仅不怀疑自己的朋友,而且更加信任。他曾极为亲切的对高G说道:“您就像一面镜子,每次被磨光,就更加洁白明亮。”这既是对高G的高度信任,也是对他人品的夸赞。一个皇帝能当面如此夸赞自己的臣子,若不是关系甚密,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关于那个镜子的比喻,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后来有个猛人也用过同样一个比喻,不说你也猜出来了,正是李世民;不过,李世民夸赞的时候,那个人已经死了。可见,杨坚对高G有多么的看重!  而高G也没有让杨坚失望。他没有再要任何封赏,只是象征性的接受了一个“齐公”的名誉称号。对于南征,他也毫不争功,将功劳都让给了前线的将士,“臣下只不过是一个文官罢了,怎敢与前线将领争论功劳!”  这就是高G,一个谦虚的人、一个一心为国的人。而他和皇帝杨坚的那种诚挚的朋友关系,也让我们感叹不已。杨坚和高G就如同那个时代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既相互辉映,又照亮大隋的天空,同时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我们只知道秦始皇和李斯、李世民和魏征,现在,也请大家记住杨坚和高G,这同样是一对堪称经典的组合。这对组合,和历史上任何一个君臣组合相比都不输毫厘。  “眼镜蛇”杨素,终于如愿了。  四十五、庆功(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8 步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