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洪荒太古跳舞的线远古混沌上古哪个早

&&&&混沌除开,上古洪荒诸神纷现,不一样的洪荒,不一样的大道,跟着桎浩走进洪荒世界,品大道修远
已有1244人读过此书...
已写73759字...
目前仍在努力码字中....
最新公众章节:
已有0人评分
Currently 0/10
上古洪荒造化道 作品关键词:
仙侠·修真 周点击排行
作者:云中飞燕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曲白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沐笙箫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拈花惹笑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拈花惹笑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陌竹浅影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万豆薇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兮烟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安筱乔
分类:言情·精选
作者:顾小妖
分类:言情·精选《混沌洪荒大道》作者:太初太古
小说混沌洪荒大道简介:小说《混沌洪荒大道》太初太古/著,
一样的洪荒,不一样情节
通过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以转到《混沌洪荒大道》上一页或
《混沌洪荒大道》下一页,回车可返回《》目录
混沌洪荒大道 正文
【阅读提示】
①本小说作者:太初太古的最新力作:混沌洪荒大道,88106网友提供上传!
②书友如发现本小说混沌洪荒大道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或含有不健康和低俗内容,维护网络文明和谐发展需要您的帮助,请马上向网站举报
③太初太古的小说混沌洪荒大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有任何疑问,请直接联系作者。
④网友评论精选:混沌洪荒大道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混沌洪荒大道,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书友阅读帮助】
键盘左移动上一页,键盘右移动下一页,回车回书目录。一式留神,惊虹余恨。
========================
这里是我的日记、小札、杂文、资料库。主要关于历史、神话、武侠、诗歌和后现代小说。音乐、绘画技能loading中。
诸位一定想问,这回我怎么会起了这样一个小学生级别的非主流题目。实际上,我隐去了真正装(zhuan)逼(ye)的标题:《小学研究举隅:从狗与dog看汉字中的“句”部和英文中的“gg”双辅音》。
此“小学”当然非彼小学。
小学,是文字之学,是一切文科学术之基础,对汉文国学如此,对外文学术亦然。
比如本文标题所说“狗与犬的大战”:
同指汪星人,“狗”和“犬”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大概除了懵懂而好奇的小学生,也就只有严肃的小学学者会去刨根问底了。
“犬正式一点吧,犬马之劳,爱犬,犬子……狗感觉上口语一些,单身狗,狗带,稳如狗……”正常人多半这样说,这是一种出于日常生活的语感直觉。
但是小学学者知道,每个汉字都必有其独特的表意,“犬”与“狗”在造字之初,必有差异。
我国最早的字书《尔雅》在“释畜篇”中解释道:“犬生三猣,二師,一玂。未成毫,狗。”
就是说,“犬”是汪星人的总称(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即为一只狗),生一个仔的叫“玂”,生两个仔的叫“師”,生三个的叫“猣”。而其生下的小崽子,还未长出刚毛的,称为“狗”。
(犬的古文字形)
所以狗的本意,就是狗崽子,小狗。然而在后世,“狗”成为口语中汪星人的俗称,反而取代了“犬”的地位。犬仅仅保留在一些成语和书面表达之中,故而显得正式。(附注一)
“狗”的构字是在“犬”字右边加一个部首“句”,表示其发“句”的声音。(古字“句”“勾”同,勾为句的转注字,两者均发ko的音,见下)所以《说文解字》说“狗,从犬,句声。”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
为什么要把小狗叫成“句(勾)”呢?让我们再列几个字,就会发现汉字中隐藏的趣味了。
已知:狗,小犬。
参见:《说文解字》:驹,马二岁曰驹。
《广韵》:豿,熊虎之子。(附注二)
《尔雅&释兽》鼩鼠,注:小鼱鼩也。(《汉书.东方朔传》如淳注:鼱鼩,小鼠也。)
可以推出:以“句”为部首的动物,多有“小x”的意思,如驹,小马驹儿。还有一个“鸲”字,为八哥儿,也是一种小鸟。
而且按照《说文解字》,他们都是“从马句声”“从鼠句声”“从鸟句声”,即以“句(勾)”为声。
为什么这里这么费劲,不直接标“ju”或“gou”的汉语拼音呢?因为汉语声母j,q,x的出现是14世纪之后的事情,在古代驹不可能念ju,&狗也当然不念做gou。
实际上,句(勾)的上古拟音为ko,&狗的上古拟音为ko或koo?,驹的上古拟音为ko或kio,&鸲为ko或koo,其读音基本相同。
于是我们最终得出,上古“句”(-ko)部首常用在动物名后,表示“幼兽”,类似英语里的-ie,-y或德语里的-chen后缀。它加在“犬”后面,就成了“狗”,小犬;加在“马”后面,就成了“驹”,小马,正如英语的doggy小狗,pussy小猫......
这一点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有认识,他写道:“未成豪、狗。与马二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但可惜他不懂英文,如果他再进一步研究doggy的词源,他会发现更为有趣的东西:
与其说“句”(-ko)类似英语的-ie,-y,不如说它有一个直接的对应,就是双辅音-gg。
而dog一词,在内涵、来源和构词法上,竟和“狗”如出一辙。
D-O-G,汪星人的名讳简单明快,只有三个字母,小学生不用脑子都能记住,然而一直以来却非常困扰小学学者。
因为无论是从拉丁语族还是从日耳曼语族的发展脉络上,都看不出dog一词的来源。古高地德语狗为hunt,&今天德语为Hund,&荷兰语为hond,&与他们同属于“西日耳曼语支”的英语,有个对应的词叫hound。
这个词今天的意思是猎犬,如大侦探福尔摩斯的著名一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原题即为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案中的那头恶犬体格骇人,近乎灵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名其为The DOG of the Baskervilles,那肯定是古怪滑稽之至,就像我说“警狗训练基地”一样,画虎不成反类狗。
单从第一感觉上,hound就气势夺人,又兼语源悠久,本该是“犬”类的通称。但事实上,到16世纪,这个词儿就被短小的dog(“狗”)所取代。这个时候dog一词出现尚不足三百年,在欧洲各语言中均找不到dog 的&宗亲&,完全是英语在不列颠岛上的原生词汇。但随着日后英语的霸权扩大,dog越来越多地被其它各语言借用,&例如德语Dogge&(大狗&,&獒)&,&法语dogue&(猛犬)和瑞典语 dogg (斗牛犬)等,(包括现在网络流行语doge),反而彻底压过了其前辈hound的势头。
那么dog这个词难道是被生造出来的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语言学家,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近日我看到牛津大词典编纂委员会(OED)的一篇文章“Pig, dog, hog, and other etymologies from the farm”,感觉终于茅塞顿开。
和dog一样没有亲族的短词还有pig。古高地德语有swin,&对应现代德语的Schwein,&英语里的swine,然而最终pig却成为了猪的通称。这篇文章还列举出了hog(公猪), stag(雄鹿), earwig(地蜈蚣), frog(蛙),teg(幼羊)和haysugge(篱雀)等同样以-g结尾的动物名。
他们的古英语拼法则是docga (dog),&*picga&(pig),hogg&(hog),&*stacga&(stag), earwicga (earwig)&, frogga (frog),&*tegga&(teg)和sucga&(haysugge)(带*者为拟音结果)。他们共同含有-gg这对双辅音(-cg在古英语中同-gg)。
就像现代人把Robert昵称为Bobby一样,亲昵短小的称呼显得简单明快。对于中古英国人农场中习见的狗、猪、羊,他们自然也会使用这样的方法来称呼小狗、小猪、小羊。于是他们放弃了hound, swine, sheep,使用docga, picga, tegga,&最后更进一步简化为dog, pig, teg。
对于农民来说,清楚地表达一头猪或羊的年龄大小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这一类的词汇也是符合日常生活所需的。根据此文,hog一词本指被阉了的公猪,但是后来也指两岁大的小猪和小羊,这和中文中“驹”指两岁的马如出一辙,或许这类动物一般在一岁多到两岁左右被阉割,所以需要一个专门的概念来形容他们。Ernest Weekley, Walter Skeat和Eric Partridge 等语言学家又补证道,pig和swine的区别也在于分别指幼猪和成年猪。
同理就可以推测,dog(docga)和“狗”一样,指的就是“小狗”,今天人们给小狗的昵称doggy或许就是他的正宗本义。
所以,-gg双辅音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和“句”(-ko)部一样,修饰动物名词,表示“小”。犬和hound,&都是汪星人的本来名目,但是被狗(句-ko)和dog(-gg)打败,丢失了其应有的地位,表示“小狗”的词汇后来居上,成为了汪星人的泛称。
然而,这应该不是中英语中共有的语素,而大概率是一种巧合。正像英文的例子所揭示的那样,最初人们有了表达某种幼兽“小X”(可能同时也是“刚满阉割年龄的幼兽”)的需求,然后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称呼他们(甚至批量创造出新词),在中文是-ko,在英文是docga, picga, tegga。这些表示“小X”的词汇流传下来,有的像狗, dog, pig一样喧宾夺主,成为这一大类动物的最常见泛称;有的像驹,hog, stag一样,仍保持一定语用,但不能夺得大类动物通称的“宝座”;还有一些,就像豿, haysugge, teg那样,又重新消失在词汇的汪洋中。
这就是我要展示的,从狗、犬、dog、pig这样最简单的日常字词中入手,一旦打开了小学之门,就可以挖出深藏在文字符号内里的信息。如果我们对文学、历史文本做逐字逐句的close reading,这种小学的功夫就非常关键了,他能让你读出一般学者所读不到的精微之义。
所以小学是经学的基础,西方文字学则直接为阐释学服务。当你发现“虞姬”应该不姓虞,“虞”应该通“吴”,“虞姬”就是“吴姬”(吴地的姑娘);当你知道duke出自于拉丁词根dux-(表“指引,领导”,如conductor),duke的本意是军队的领导者,和德语的公爵Herzog(Heerf&hrer)正好同义,你的观察自然比一般的阅读者高出了一层,符合了古人诵书通经、深察名义的传统,思考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更为精到。
说回汪星人的例子,“犬”现在读为quan,然而古代没有q-这个音,他读成什么呢?上古拟音的结果是kiwan或khyua。这也印证在汉藏语系的另一支中,藏语的狗为khyi。而原始印欧语狗的拟音为kwon-,古希腊语为k&ōn,发展为拉丁语的canis,&意大利语cane,&(或许还有古阿卡德语的kalbum,&现代阿拉伯语的kalb),这些词似乎都是同源的。这是否暗示了上古中国人和原始印欧人的关联呢?又或者如某些生物学家的观点:狗的驯化最早发生在蒙古或中国,然后在一万多年前随着人口向西迁徙,狗连同它khyi或kwon的原始名讳,也向西传到了欧亚大陆各地,如此,小学又成为生物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得力助手。(参见附注一)
当然,这又是另一篇论文的内容了。
《说文解字》:“犬,狗之有悬蹄者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犬为凡犬、猎犬之通名,小者谓之狗。浑言则狗亦为通名矣。悬蹄,盖指猎犬言,惟猎犬足上有一趾不履地。”有人认为,狗出于狼,被人慢慢驯化,起初,它们仍有狼的“悬蹄”,故谓“犬”。后来大部分宠物狗的悬蹄退化,所以叫“狗”。狼、犬、狗代表了汪星人被驯化的生物学过程,而狗也终于代替犬成为汪星人的通称。
豿也写做狗。《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丑&意为&类&,这句话的意思是:熊虎类的崽称为狗(豿)。郝懿行《尔雅义疏》:&今东齐、辽东人通呼虎之子为羔,羔即狗之转。&也就是说,山东辽宁一带人所说的&虎羔&、&熊羔&的&羔&,是&狗(豿)&读音的转变。本来是&狗(豿)&,后来变成&羔&。如此则“画虎类狗”的意思不是把老虎画成了狗,而应是:想画只大老虎,却画成了小虎崽。
OED英文文章:
Pig, dog, hog, and other etymologies from the farm
/2016/01/farm-etymologies/
可以可以……
因为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的男性后代统统要割去包皮,于是乔伊斯就把天主比作包皮收集家,真是非常过分。《尤利西斯》里比比皆是这种风趣下流又渎神的玩笑,可这小说却总被当成高冷装逼……太讽刺
波鸿虽然是个村,也没有太多光荣的历史可以追溯,但是周边还是颇有些古迹可看的。我就以我个人的经验,推荐几条观览的线路,供大家参考。
线路一:U35底站的水城堡:Schloss Str&nkede 和 Herne
天天坐U35往返于学校和市区之前的同学们,应该对这个地名颇有些熟悉。对,U35的底站就是Schloss Str&nkede,一个小型水城堡:
(城堡旁的小教堂,1272年为领主Bernd von Str&nkede所建)
这座城堡是Str&nkede家族的居城,这个家族世代统治Herne城市,他的堡垒则处于Herne市郊。然而此地是四战之地,Str&nkede家族一直周旋于Kleve, Mark, Berg等国之间,力保六百年家名不坠。1591年,家主“博学者“约伯斯特(Jobst der Gelehrte)开始把城堡改建为巴洛克风格,直到1644年才完成。但城堡的规模其实不大,可见领主疲于战事,没有多少钱能用在土木营建上。
(城堡花园里有Herne的美术馆)
(紧贴城堡下方有一圈护城河,外围不远处又有一圈护城河,经典的双层水城配置。)
(象征性的巴洛克式花园,强行模仿凡尔赛。)
18世纪末该家族绝嗣,后来城堡辗转为Forell家族所有(),Friedrich von Forell曾任普鲁士时期波鸿的“县令”(Landrat),他的墓地也在城堡旁。
城堡往前一站,就是Herne老城,也可顺路一观。某天放学早的话,U35一路坐到底,大约40分钟左右就可观览完毕,是散步放松的好去处。
线路二:市中心波鸿“文化”游:Kortumstrasse, Kortumpark, Bergbaumuseum, Stadtpark Bochum等
当然,波鸿并没有什么文化。
1770年,波鸿只是马克伯国(此时已属普鲁士)治下的一个小城,人口仅为1500。一个来自M&lheim (am Ruhr)&的医生Carl Arnold Kortum来到了波鸿,开了一家诊所,并在这里居住,直到1825年死去。两百年后,这个城市最主要的商业街,商厦和火车站旁的公园都将以他的名字命名。
你在波鸿的市中心一定会经常看到这个人的名字,Kortum,波鸿的歌德。
(Rathaus地铁站里Kortum的胸像)
等等,他不是医生么,怎么能和歌德并论?嗯……他是波鸿最好的医生,也是波鸿最骚的文人,还是波鸿最早的历史学家。
他大概就是蒲松龄一类的人,一边行医一边搜集故事。1790年,他写了第一本波鸿城市史,觉得不大过瘾。他同时也在创作长篇诗歌,年间,他陆续写作并出版了讽刺长诗Jobsiade。这部作品在波鸿市中心德意志银行前的雕塑中(上文地图A处)有很好的表现:
主人公Hieronymus Jobs是一个学神学的大学生,理想是当神父。但他又是一个Bummelstudent,也即长期在校不修课、不毕业、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的(简称瞎混的)学生。最后在神父的资格考试上,他一问三不知,雕塑展现的就是他在口试中窘迫的一幕。
(19世纪著名插画家Wilhelm Busch为Jobisade所作的漫画片段。他的代表作Max und Moritz 被认为是现代连环漫画的先驱)
文中,考官问他Bischof(主教)是什么?他回答,大概是一种由红酒、糖和苦橙汁兑成的饮料吧,加热了之后劲儿才更大……漫长的口试中充满了这类不知所云、啼笑皆非的回答,考官只能大摇其头,hem!hem!hem!&这位学渣自然是无法通过考试的。
在雕塑的后方,是一位走出考场的守夜人,这就是Hieronymus最后的命运,他没当成神父,只能去做守夜人,最后因为know nothing而死于北方野人之手(误,最后半句划去……)
这就是Jobsiade一书的梗概,Kortum因为此书名噪一时,1816年被普鲁士国王授予Hofrat的荣衔。同时拥有此荣衔的还有大文豪歌德,所以可爱的波鸿人民就把Kortum称为“波鸿之歌德”……(我脚得应该叫“波鸿的蒲松龄”)
Kortum死后葬在火车站旁的Kortumpark内(见上文地图B处),长眠彼处。
市中心商业街因此名为Kortumstrasse,今天Saturn所在的那栋楼,名为Kortum Kaufhaus。他大概算是波鸿唯一可以称道的地方历史名人了吧……
波鸿后来的繁荣,是和工业革命时期鲁尔区矿业的勃兴分不开的。等到鲁尔区工业逐渐衰微,波鸿的人口也慢慢下滑,到今天成为一座大学城,除此之外,整个城市有点乏善可陈。(当然,住在这里还是蛮方便、蛮舒适的。)要了解波鸿因工业而兴盛的历史,就要去Rathaus北面的波鸿矿业博物馆(Bergbaumuseum),不过我对那段历史也不太感兴趣就是了……
矿业博物馆旁边的Stadtpark面积颇大,可以在里面散步、划船,又是一个放松的去处,南面还有蔡司天文馆,这一片景点都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快的话两小时可以逛完,慢慢看馆也可以消磨一整天,也算有趣。
(在上文地图底部怒刷存在感的“Highlander Games”是一个桌游吧,旁边靠近谢瑞发亚超处还有一个漫画/图像小说专营店Little Nemo,都是很有趣的存在。)
线路三:城郊城堡环游:Haus Weitmar (A)-- Hattingen (B)-- Schloss Blankenstein (C)-- Haus Kemnade (D)
这是我非常推荐的一条线路。(也是我自己探索的一条线路)
这趟环游线路的第一站是Haus Weitmar(图中A处),可到波鸿主火车站后,乘坐轻轨(STR)308前往,在与其同名的车站下车即是。Weitmar是波鸿西面的一个城区,这座Haus是一个微小的水城堡。
这里在中世纪曾是Kloster Werden的庄园(Kloster Werden是埃森南面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在中世纪有自己的一片小领土),后来被马克伯国所吞并。19世纪,来自多蒙的贵族Berswordt家族买下了这块地产,至今仍拥有此地。但是水城堡本身历经战乱,只剩遗迹了,所以他们联合波鸿大学,用现代艺术理念重建了这个城堡:
(我校在城堡废墟里面造了个绿色的玻璃房子,现在用来展示情境艺术。)
现在,城堡周围的公园里零散地树立这一些现代雕塑或其他(不知道什么鬼的)造型艺术。当然,也有应有的历史介绍:
大概逛完这个城堡公园之后,可以赶之后的308轻轨离开,驶往下一站,小镇Hattingen。
308坐到底站,向里走一点,就进入了这个精致的小城:
这座城市中世纪时是马克伯国的领地,但因为纺织业的发达,逐渐拥有了独立城市的地位。1554年甚至加入了汉萨同盟--强大的北方德国商业城市联盟,垄断整个北德、波罗的海乃至北海的贸易。
所以小镇上到处都是桁架结构的老屋(Fachwerk),这往往是手工艺者的住宅或作坊。窄巷也是这个镇子别样的风情:
(上图是小镇最著名的房子,熨斗屋,像一个熨斗一样立于三岔路口上。始建于1611年。)
(小镇的中心,大教堂的顶建歪了XD)
(大教堂下,一位执戟郎正在讲述小镇的历史)
安静、祥和、紧凑、唯美,是Hattingen小镇的特色,非常建议同学们来此一观,他的街道每一处都是美景。
随着历史的进步,鲁尔区的工业大城市代替了Hattingen之类纺织业作坊小镇,Hattingen也基本停止了发展,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么?
接下来,我们出城,乘坐Bus CE31,前往一处山野中的城堡,Burg Blankenstein。(地图中的C点。在同名车站下,过街即是。)
这里同样是马克伯国的领地,以前是扼守鲁尔河的军事要塞,共有三个堡垒,今仅存其一。现在图中这个炮塔,二战时还做军用,架上高射炮就可以打飞机XD
爬上炮塔顶端,可以俯瞰整个镇子:
在另一侧,则可以看到人们在繁花下宴饮:
这里和波鸿仍然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1321年,马克伯爵Engelbert II.&正是在这里签发了授予波鸿城市权的证书,这是波鸿变为城市之始。而一直到前近代,这座堡垒的重要性都大于波鸿,这儿是马克伯爵在当地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此旁还有Hattingen的城市博物馆,但我们无暇观看了,最好还是继续赶Bus CE31,前往下一站 Haus Kemnade。(地图中的D点,在其同名车站下。)
这里一直是Stiepel区域的统治中心,最早属于小玫瑰Lippe家族,后来他们的势力转移到了我州东部的Detmold,于是这里归于了马克伯国。19世纪被多蒙的大土豪Berswordt家族买下(就是前面买下Haus Weitmar的那家),现在属于波鸿市政府。
(金乌照下,天鹅正在慵懒地晒太阳。)
(护城河和塔楼。城堡占地颇大,但似乎建筑风格有点笨拙古朴。)
(这里和马克伯国的另一据点,也即前文所说的Blankenstein遥相呼应,扼守着鲁尔河,出门眺望远山,即可见Blankenstein。)
Kemnade的本意是Kaminraum,也即壁炉室,这是中世纪城堡中必有的一个房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城堡本身也以此房间名命名了,连带着他旁边的湖泊也被命名为Kemnader See。
(湖很大,岸边设为大型的市民活动公园,许多老人小孩来此散步、骑车、滑旱冰,又是一个消遣时光的好地方。)
不用尝试环湖了,沿着北岸走一直可以走到我们学校的植物园,但那会非常非常之累。同时,我们绕了一大圈,也算回到了波鸿境内。到刚才下车的车站,继续乘坐Bus CE 31,最终可以回到波鸿市中心,吃上一顿肯德基什么的。
(注:最好不要在Bus CE31的Markstrasse那站下车,虽然那里也是马克街,但是你得向东走很长一段路,才能走到你所熟悉的那个马克街U-Bahn站,有这个时间不如回主火坐U35啦。)
整套行程四个景点,三个城堡一个小镇,通过308和CE 21很好地串联起来,大概可以逛一整天时间,也基本上把波鸿南面的古迹扫遍了。
四、补遗:
最后再补充两个我没有去过的景点,一个是Stiepeler Dorfkirche 参见前文地图中的黑色E点。这是一处建于中世纪的乡村教堂,地理位置略偏,从学校坐Bus 370可到,对于教堂无爱的我,未曾特意前往过。关于教堂,市中心还有St. Petrus 和Paulus教堂,都是16.17世纪的建筑,这里就不加详述了。
还有一处,是Hattingen南面的Ruine Isenburg,&从Hattingen的火车站坐Bus 331到 Isenberg(注意,这回是berg..)可到达……他的外围。然后你还要走山路前往城堡遗址,然而,我上次前去的时候,不幸地迷路了,于是我看到的只有如下:
我只能说,鲁尔河的风景不错。
在我翻阅照片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那个城堡就在最后一张照片左上角的山梁上!(请看上图)尼玛生生错过了……
这座城堡的历史也相当魔性,1225年,伯克伯爵Engelbert von Berg兼领科隆大主教、威斯特伐利亚公爵,帝国首相兼太子太傅,权倾朝野,因此也树敌甚多,结果被此堡的堡主,他的侄子Isenberg伯爵Friedrich率三十余名武士暗杀。次年,这名恶徒就被抓捕归案,因此城毁人亡,此时此堡建成尚不足三十年。在几百年的荒芜之后,现代有人买下了这块地产,试图重修城堡,结果1985年又毁于一场大火。看来此地是凶地、火宅。
因此,不到也罢。
我想,光上述那些景点,已经足够你花几个周末去好好游览一番了。
Gute Reise!&
(图片均为同行小伙伴摄影成果,特此申明,不敢掠美。)
10月23日&晴
(杜塞尔河边谷地的阳光)
北德阴冷的天气,难得迎来一次放晴。于是组织小伙伴十数人,前往Mettmann山区访古。
(清晨在大雾中出游)
(小伙伴们聚集起来)
Mettmann在杜塞与埃森之间,是鲁尔区与本州南面山区bergisches Land的边界,虽无什么大景点,却也颇有些历史遗迹可供赏玩。为了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这里我就不按游玩顺序,而以景点的年代先后来做一梳理总结。
【景点一:远古—尼安德特人遗址博物馆】
Neanderthal Museum
Talstra&e 300, 40822 Mettmann
乘坐S28至Neanderthal站,或乘S8至Hochdahl站下,步行5-10分钟可至
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的近亲,曾在十万年前活跃于欧陆,其发现地就在杜塞尔河边的尼安德谷地,也就是Mettman县境内。杜塞尔河则继续西流至杜塞尔多夫(意为“杜塞尔河上的村庄”),汇入莱茵河。
尼安德谷地现有一个发掘现场(然而什么都没有)和一个主题博物馆(幼教基地)。
(门前是蠢萌的尼安德特人塑像)
尼安德特人大概在三万年前活跃在这里,约六千年后灭亡。一般说法认为,他们的工具制作能力不如智人,因此在与智人的竞争中落败,因而逐渐死绝。但也有研究认为现代欧洲人、亚洲人都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可能是智人与之混血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并没有灭亡,而是和智人杂交,融入了人类的血脉之中。
但是,非洲人身上似乎没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这大概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出非洲”吧。(如果我们相信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曾经根据这一背景写了一部小说《丑小孩》,讲未来有人回到史前,带回了一个尼安德特小孩“提米”,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小尼安德特人无法接受人类社会异样的眼光,对进行研究的“公司”同样感到不满的护养人费洛小姐于是毅然决定,带着提米穿越回去,宁愿活在更为纯真的远古时代。
现在博物馆中摆放着一个顺利在人类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尼安德特人,身着西装,神情自然,手上却拿着一把来自史前的石刀。这是否是向阿西莫夫致敬,示意提米或许也能融入现代人类社会呢?
这我没法下断言,但我可以断定的是,楼下这位小伙伴正和尼安德特人谈笑风生!
除了尼安德特人之外,博物馆也介绍了远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奔放的黑哥哥)
(生活于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Lucy,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在吕克贝松的科幻电影《超体》中被多次提及,实际上《超体》电影的原名即为Lucy,女主也叫Lucy,片中暗示,她实际上就是那个远古的、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Lucy。)
*此外,唐老鸭还强势植入广告,在博物馆底层搞了一个逗逼的特展:
(恶搞东洲斋写乐和葛饰北斋)
在博物馆纪念品店,竟然还有桌游卖:
(2016年埃森桌游展最佳儿童游戏,是著名工人放置类桌游《石器时代》的少儿版)
德国儿童的生活太令人羡慕了……
三万年前,这片区域就有了人类的足迹,但这里的古典时代遗迹很少,那是因为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隔着莱茵河对峙,这里属于被河右“蛮族”控制的山区,又在军事前线,没有什么文明的痕迹。直到中世纪,才重又出现了曙光。
【景点二:中世纪—Hardenberg城堡】
Schloss Hardenberg
Zum Hardenberger Schloss 4, 42553 Velbert
乘坐S9至velbert-neviges站,步行5分钟可至
中世纪的北威州是群雄并起,被Mark, Kleve, Berg等几大世俗诸侯和科隆大主教的势力分割。Berg德语意为山,他们也确实住在我州东南方的山里,这片区域至今仍被称为bergisches Land,主要城市为Wuppertal, Solingen和Remscheid。Mettmann东侧的Velbert属于Berg公国统治的边缘地带,这里由其重要封臣Hardenberg伯爵统治,Schloss Hardenberg就是伯爵的驻地。
这一城堡建成于14世纪,也就是Hardenberg家族刚刚从属于Berg的时候,不过他有很大的经济独立性,不需要向公国缴税,只需在公国有战争时完成军事义务。他自己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周围的农庄以及手工业小镇Langenberg和Neviges,&根据战前的文献和照片资料,其堡垒是颇为壮观的:
(由图可见,当年城堡沿河而建,在城堡要塞内又修有一圈护城河,然后才是伯爵居住的主堡)
然而由于战争的摧残,现今我们只能看到内城的断壁残垣:
(这里的坑道本应该是护城河道,外引河水而成,如今已经干涸。)
(事已至此,我只好强行脑补,复原水城堡旧貌)
(注:一切都是笔者胡乱PS的结果,请勿信以为真……)
因为我州水网纵横,地多低洼,所以多选择修建“水城堡”来进行自保。山城并不多见,当地领主为自己修一两条护城河却是十分常见的。
Hardenberg一直忠心追随伯克公国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后来伯克一脉被普鲁士所兼并,并最终归入德意志帝国。接下来我们将走访Hardenberg的重要经济来源,小镇Langenberg。
【景点三:前近代—纺织业小镇Langenberg】
乘坐S9至Velbert-Langenberg站即可
Hardenberg城堡旁的Hardenberger Bach一路流向东北,就到了Langenberg小镇,然后汇入Deilbach。Deilbach就是伯克公国与马克公国的界河,也是野蛮时代日耳曼人中萨克森部族和法兰肯部族的界河。
(清晨的露珠尚在蛛网上闪耀,蛛丝象征着小镇曾引以为傲的丝织业)
整个小镇到处是白底黑边的Fachwerkhaus,这是北德普遍的一种民居风格,一般为手工业者的住房或小作坊。所以这些建筑都是象征着小镇纺织业历史的古文物,现在这些房子全被政府买下来作为保护单位,全镇共有136处。
镇上的流水在中世纪时被广泛利用,作为纺织机的动力,该镇以丝绸业闻名,并且还拥有德国最大的造纸厂之一。工业革命之后,鲁尔区和Wuppertal崛起,而该镇位处其间,则转而做起运输业。一战之前,这里是全德国最富裕的城市(按人均财产估算),并成立了德国第一个铁路股份有限公司,Prinz-Wilhelm-Eisenbahn-Gesellschaft,运营Essen到Wuppertal之间的铁路(可惜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而被兼并)。
因为镇民拥有巨大的财富,所以他们共同出资建立了一个城堡式的建筑以自我防御:
而今天的镇民甚至酷爱中国武术:
(在天主教教堂旁,有一个墙上印着太极标志的“少林”武馆 Shao-Lin Zentrum,里面可以学习“功夫”、太极、琉球古武道、日本柔道等等武学,甚至还有中国少林寺官方认证标志……)
有钱人就是会玩儿……
(镇外绿林秋日影)
【景点四:近代—伍珀塔尔空中铁路】
可乘坐S9至Voswinkel站,换乘Schwebebahn,贯穿整个Wuppertal城,直达其东的Barmen,全程约半小时
于是,我们跟随历史发展的脉络,来到了现代。
(带有秋日奇幻色彩的空铁,世界像是倒置了一般)
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后现代艺术品,而是120年前建成的、至今仍在正常使用的大众交通运输系统:伍珀塔尔空中铁路。
(Wuppertal的意思为Wupper河谷地,整个空铁也就贯穿Wupper河,而城市则在河的两岸向周围山丘展开)
Wuppertal城已经进入了bergisches Land的核心三角,他曾属于科隆大主教的领地,但后来慢慢被伯克公爵蚕食,建立了数座军事堡垒。但城市本身则是近代才迅速发展起来,在工业革命时期很快成长为德国最重要的经济工业中心之一。19世纪末,这里工业产能的强大,完全从“空中铁路”上彰显了出来。
根据同行的许多工科学霸讨论的结果,这种纯钢结构的空中铁路,修建和运营成本十分高昂。往来火车的全部重力,被钢架所承担,一点点的形变或螺丝松动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问题,所以维护起来也很费神。大概从纯技术的层面上看,这种设计是不经济的。但是,
人家就是要炫富!
于是,1903年,全名为“电气高架(悬挂铁路)工程,渥伊根&朗恩系统”(Anlage einer elektrischen Hochbahn (Schwebebahn), System Eugen Langen)的空中铁路耗时6年建成。该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电气高架悬挂式铁路,至今仍正常运行,每年客运量为2500万人次(2008年数据)。1903年,想想我大清的铁路,呵呵……
(赶快拍照留念)
(不好意思我混进来装了个逼)
当然,空铁也出过一些事故,比如日Althoff 马戏团将一头小象于放上了列车。小象出于恐惧,在列车里来回乱撞,最终从列车里掉出,落入Wupper河中……受伤的小象后来被命名为Tuffi,为意大利语中“跳水”的意思。据说每一个Wuppertal的小孩都知道这个故事XD
【景点五,近代—恩格斯出生地】
Engelshaus
Engelsstra&e 10, 42283 Wuppertal
坐Schwebebahn在Adlerbr&cke站下车,或坐S8到Barmen Bf.
看完了工业时代的高大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反思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生活……
所以我选择在空铁中途下车,去恩格斯出生地接受党的教育……
(恩格斯爷爷,请收下我的膝盖!)
这个铜像是中国政府送的。然而,铜像下面试图引用恩格斯的一句德文原话,文法错误很多……拜托在国内丢人也就算了,丢到当地来了……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有一群德国大叔正在吐槽:
haha, das sind selber geschrieben!
(哈哈,这是自己写的吧!)
反过来看官方的宣传画上,给出了正确的德文原句。双方都选用恩格斯的这句话,是特意为了打脸的吧XD
车子背后就是恩格斯出生的屋子,这一片都是他家的产业。当时这里并不属于伍珀塔尔,而是独立的巴门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家境富庶,其父是工厂主,但恩格斯极为讨厌经商,被迫管理工厂时反而借机接触下层工人,由此成了无产阶级的代言人。把他的这种逆反,放在当时我州工业高度繁荣的背景下去理解,颇有几分意思。一方面是值得夸耀的产能,一方面又生出严刻批判的反思,工业时代的火花在这里交迸,谁会想到这里走出去的人能深刻改变世界的意识形态呢?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年轻时的恩格斯颇为帅气,引得我们收不住话头,开始大谈马恩两位导师的基情……(后文两千字被删除)
(按古希腊建筑设计的巴门火车站,我们从这里搭S8,前往杜塞。)
【景点六,当代—杜塞尔多夫】
讲道理,杜塞尔多夫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城市,因为他是伯克公国后期的首都。(伯克公国早期在Solingen附近的Schloss Burg)
Aber,jedoch,but,however,&这不是重点……杜塞现在对我们来说就是饕餮之城。一天的奔波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当代,买买买吃吃吃的当代!
前面走那么多路,跑那么多地方,就是为了这一顿吃准备的!
(当日行程路线)
(之前的计划)
本次活动最终圆满完成,通过本文的梳理,也给旅游所见所闻有了一个清楚的历史线条,让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城市周边的一些历史细节,这里就不再像埃森的游记那样写什么历史观、世界观的高谈阔论了,希望大家能记得这次小小的旅行……
以及最后的那顿大餐!
(全文完)
&&& 2010年,埃森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此头衔全德只有三家,另外两家是老字号的柏林与魏玛。埃森,鲁尔区的工业中心,论文化有这么高的档次吗?总不能就因为他是年度世界桌游大展的举办地吧?虽然就在我家隔壁,但我还真的不太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桌游geek当然要通过桌游学历史,于是我打开了一盒名叫《鲁尔航运》的桌游。这个游戏的版图正好勾勒出鲁尔河蜿蜒逶迤的风貌,她曲曲折折经过多特蒙德、波鸿、埃森、穆尔海姆、杜伊斯堡,最终汇入莱茵河。这个桌游反映的正是工业时代鲁尔区的成长,可奇怪的是,埃森在版图上并不是作为一个都市出现的,竟然叫做“帝国直属修道院埃森”(Reichsstift Essen),这是个什么鬼?
&&&&于是我去了埃森市中心,火车站出来几步就是埃森大教堂,那就是修道院的故址。这一看之下我才惊讶地发现,埃森这个城市,一开始就是个超大的“尼姑庵”!
【第一站:中世纪的尼姑庵】
&&&&推荐景点:埃森大教堂Essener M&nster &地址:Burgplatz 2,Essen (主火车站向北步行5分钟)开放时间:全周。
&&&&不像柏林和魏玛那样闻名遐迩,世人尽知,埃森的历史中自有不少冷门的文化元素,是你在一般介绍欧洲的通俗读物中读不到的,但又恰恰反映了欧洲各种真实的侧面。
&&&&不如就让我们从洪荒太古溯流而下,一探埃森城史的来龙去脉。埃森周边地区有人类居住的历史非常之古老,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就被发现于埃森到杜塞尔多夫之间的河谷中。他们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并不是人类的直系祖先,而是被人类(也即智人Homo sapiens)强大之后所灭绝。2010年一项新研究则认为,尼安德特人部分和智人混血了,除了非洲人以外,现代人身上可能都有尼安德特人的血脉。(非洲人并没有“走出非洲”,所以没混进来……)
&&&&除此之外,埃森周边尚有不少两万年前的原始人类遗迹。这里后来是日耳曼部落的居地,罗马帝国的军事扩张则基本限于莱茵河左,而鲁尔区在莱茵河右侧,于是长期属于“蛮族”区域,远落后于左岸的科隆等大城。直到公元9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之后,这里才出现了城市的雏形。
&&&&埃森是作为修女之城诞生的。公元845年,主教Alfred在此地为萨克森贵族的女儿们建立了一个“Stift”。这个Stift如果翻译成修道院其实不甚恰当,因为德国真正的修道院(Kloster)是完全献身于宗教,无私产、不婚娶的。而Stift则自由得多,教众可以结婚、可以置私产,只需把部分财产捐献给组织就可以了(stiften德语意为捐献)。这个Stift Essen 更是专收女弟子,以自由、世俗为其特色,简单粗暴点说,就是一个“可以不守清规戒律的尼姑庵”……
(重建后的埃森大教堂隐于闹市之中,后院方寸之地却自有清幽)
&&&&以这个大尼姑庵为中心,教团及其相关人员的居住区扩展开去,才渐渐形成了埃森这个城市。所以今天的教堂(1951年据原址修复)就在城中心最繁华的购物街旁。新教堂闹中取静,走进去别有洞天。初代教主(错,主教)Alfred就葬在其下。当然Stift真正的统治者肯定不能是教主,而应该是师太。比如Stift Essen在其最盛时期,就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孙女马蒂尔德二世(Mathilde II,949-1011)领导的。
(Stift Essen的教主和师太……师太身周一圈家徽,是宣誓保护修会的各大地方势力,比如左手一二三就是当地的Berg, Moers, Kleve家族。Berg家族担任过该修会的Vogt,也即守护人。可是Stift往往无法自主选择Vogt,变成了Vogt仰仗其军事实力,强行对Stift监管,如14世纪后Mark家族对Stift Essen的控制。)
&&&&&极为有趣的是,在埃森的南面,隔着鲁尔河与埃森相对的维尔登(Werden,今属于埃森的郊区),另有一座本笃会的修道院,里面都是严守戒律的男修士,在当地也势力甚大。我隐隐嗅到了八卦的气息,就像那峨眉派与青城派双峰并峙于西川,开放的尼姑庵Essen和禁欲的和尚庙Werden仅有一水之隔,千百年来肯定发生过不少痴怨纠结的妙事吧!
&&&&&关于Essen这个名字的来历,当然不是现代德语“吃饭”的意思,一种说法其原意是“东方之地”,但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她和Esse(烟囱、锻炉)一词同源,指的是熔炉。确实,Essen以其独特的起源,将不断融合各种外来的元素,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这座文化大城。
【第二站:前近代的一条明路】
推荐景点:Kettwig小镇&地址:Stadtteil Essen-Kettwig (S6至Essen-Kettwig站下)
&&&&那么,修女城埃森究竟要如何华丽转身变成工商业中心呢?难道师太们极富商业头脑,抛弃了灭绝师太那种严苛的教条,在“周芷若”的改革之下渐渐开明起来,招商引资,大搞文化产业么?非也非也,倒不如说“周芷若”的存在,让四方追求者蜂拥而至,渐渐在“尼姑庵”附近固定经商,形成了工商业的小镇。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与“尼姑庵”从共生到斗争,最后终于赶上了工业化的大潮,完成了自身的超越。
&&&&中世纪德国有一种官修的“明路”(Hellweg),往往成为商旅要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威斯特伐利亚明路”(Westf&lischer Hellweg),由下莱茵河畔向东穿越条顿堡森林,延伸至易北河流域,鲁尔区诸城都被她串联起来,这些城市间当然也就商旅络绎、往来不绝。这条明路在埃森的西南方穿过鲁尔河,13世纪初,人们于涉水处建起了一座石桥,名为“鲁尔桥”(Ruhrbr&cke Kettwig),桥的北端便形成一个小镇,名为Kettwig。
&&& Kettwig就是当时埃森周边形成的工商业小镇之一,此地以布业纺织业闻名。整个下莱茵水网在前近代就已经有了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洋溢着一种自由的人文主义气息,逐步脱离宗教的束缚,向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挺进。我们知道西方近代的精神,就是追逐物质、追逐利益的。直到工业革命、世界大战,欧洲人把这种现世的追逐发挥到了极致,乃至由盛而衰,出现了后现代的颠覆与反思,重新呈现出一种多元而略显混乱的场景。在Kettwig,我为这条欧洲发展脉络找到了画面感很强的象征:
(笔者中午摄于Kettwig)
&&&&在这个手工业小镇的最高点,一座教堂直插云端,或许象征着上帝遥远的凝视。然而这个上帝近代以来已经越来越沉默,成了一位无言的“观察者”。教堂下方是餐馆和酒吧,人们在这里享受世俗的欢愉。人们在遮阳棚下饮酒聊天的时候,或许会凝视着旁边这尊后现代雕塑出神吧。两道铁门一样的后现代雕塑,不断地滴下水珠,折射阳光泛出金光点点,知道小镇的历史,你才会知道,这是在隐喻纺纱的织机。
&&&&上帝、人、机器在这里形成一个铁三角。上帝创造了人,人创造了机器。机器可以杀戮人、吞噬人,人亦可以解构上帝。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这里异常清晰:宗教的人自我解放成为世俗的人,他们通过机器成就自身,却又毁灭自身,现在他们陷入沉思,用自我解构的后现代艺术来反视自己,他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后现代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消解了结论。但这不妨碍欧洲的美:在这里,宗教、商业、手工业和后现代艺术交融一处,毫无违和感,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历史的层层累积。甚至可以说,后现代艺术就是在这个语境中诞生的,把他们放到中国的城市空间里去,无疑就会变得异常雷人了,这些年已经有无数失败的案例可以证明。
&&&&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种脉络,我们还是得看回埃森的历史。1003年起,埃森获得了开设市场的权利。1244年,市民,也就是周芷若的追随者们、赚尼姑钱的商人们,修筑了埃森的城墙,这被认为是他们市民意识觉醒的标志。然而,市民们申请成为“帝国自由城市”的多次努力都被修会所阻挠,整个埃森反而成为帝国直属修会教区(Reichsstift Essen),这就是为什么她并未作为一个城市出现在《鲁尔航运》这款桌游中。
&&&&对于修会来说,这当然是一大成就。但种种政治上的限制却束缚了商人的手脚,于是市民与修会的斗争愈演愈烈。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市民信新教,修会奉旧宗,双方更是水火不容。三十年战争()期间,这一矛盾终于总爆发,1623年在修会掌门师太Maria Clara的引领下,西班牙军队入城对市民进行镇压,实施“再度天主化”和“反宗教改革”,直到1627年,新教徒的朋友荷兰人才把城市从这位“真.灭绝师太”的手中解放出来。1629年师太又占据上风,一度重夺城市,但最终失败,1644年她客死科隆,和崇祯帝同年,也和马斯顿荒原之战同年。此后传统天主教势力日薄西山,终于在1802年,拿破仑带来了大革命的浪潮,将这里彻底世俗化。战争的创伤会逐渐痊愈,而工业化的曙光,正在来临。
【第三站:克虏伯崛起】
推荐景点:
1.&关税同盟煤矿建筑群Zeche Zollverein(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址:Zeche Zollverein, Essen(S2在Essen-Zollverein Nord站下,或市内轻轨107路在Zollverein-Nord下)开放时间:全周
2.Villa H&gel(克虏伯家族庄园)地址:H&gel 15, Essen (S6在Villa H&gel站下)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3.Schloss Landsberg (蒂森家族庄园与会议中心)地址:August-Thyssen-Stra&e 3, Essen-Kettwig (S6在Kettwig Stausee站下,步行15分钟)&开放时间:私家庄园,可以参观城堡,但无法进入&。
Schlosshotel Hugenpoet(与前者对峙)地址:August-Thyssen-Stra&e 51, Essen-Kettwig (S6在Kettwig Stausee站下,步行15分钟)&开放时间:为五星级酒店,可入住,可参观外围。
4.&电影院Kino Lichtburg 地址:Kettwiger Str. 36, Essen.&开放时间:全周
&&&&师太们终于退场之后,来自东德的容克贵族接管了城市。因为反拿破仑有功,普鲁士被允许获得下莱茵大片领地。这里的工商业传统和东德勃兰登堡的军国传统完全不同,莱茵河边的商业城市将成为普鲁士工业化的中心,促成普鲁士实力的进一步强大并最终统一德国,但同时,也造成一种深刻的、东西部德国的割裂。
&&&&普鲁士为了更好地将自己割裂的领土运作起来,1833年挑头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力求消除德意志各邦的关税壁垒,建立国内市场。历史学家认为,关税同盟的成功正是德国统一的前奏。埃森城北的世界文化遗产,就叫做“关税同盟煤矿建筑群”(Zeche Zollverein)。
&&&&这个名叫“Zollverein”的矿井1834年建立时,就以新成立的“关税同盟”为名,象征了大时代的脉动:煤矿、工业化、国内市场和民族国家的建立……这片矿区被誉为世界上最现代、最优美的煤矿建筑群,也见证了鲁尔工业区借助煤矿工业的百年大发展。工业区内的炼焦厂曾长期是欧洲最先进的炼焦厂,而矿区的XII号矿井井架,被称为“鲁尔区的埃菲尔铁塔”。
&&&&工业化的动力是煤与铁。同样继承了下莱茵的商业和市民文化传统,曾经的金融中心荷兰,因为缺少煤铁,在18世纪后一蹶不振。鲁尔区所代表的普鲁士和统一后的德国却后来居上,成为重要的欧洲列强之一,甚至两度发动世界大战,到今天仍是欧盟的主心骨,重工业在近现代经济和综合国力发展中的地位自不待言。然而关于埃森工业化的细节,我倒不想多写了。因为我对于工业文明兴趣缺缺,这些又都是大家耳熟能详、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我倒是推荐大家去参观一下埃森工业巨子们的山间别墅,比如克虏伯(Krupp)家族的Villa H&gel 和蒂森(Thyssen)家族的Landesberg,看看工业时代后崛起的土豪们,过着怎样骄奢淫逸的生活。
&&&&克虏伯家族16世纪时从尼德兰来到埃森寻找他的周芷若,后来成为这里重要的商业家族,17世纪已经是市民阶层重要代表。拿破仑战争还未结束,1811年弗雷德里希.克虏伯就成立了“克虏伯公司”,开始了两个世纪的辉煌。他与其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两代经营,将家族企业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克虏伯兵工厂一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在普鲁士和纳粹德国崛起的过程中,其军工产品功不可没,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时,该公司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稍微了解军事和工业发展的人,应该都知道克虏伯家族的威名,埃森人更是骄傲地称呼克虏伯为埃森的工业之子。
&&&&克虏伯家族的居所就在埃森南郊的山间,下临鲁尔河风水极佳,鲁尔区的城际铁路有一站就是Villa H&gel,直通庄园门口。其火车站是克虏伯家族亲自设计建造的,为的就是方便客人来庄园拜访。庄园内部颇为奢华,建制规模直逼德意志一些小邦诸侯的宫廷。从一楼的大厅与舞厅,二楼的音乐厅和书房,都尽显主人的逼格,告诉世人我克虏伯并非是暴发的土豪,而是市民阶级崛起的代表,自有不一般的文化追求和素养。看,你们图样图僧破的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我们的《资本论》我也学习了一个,一颗赛艇!
&&&&当年李鸿章为大清宰执,主持洋务运动时,就曾和克虏伯家族谈笑风生。北洋舰队的军舰大多由德国生产,而其配载的火炮多为克虏伯巨炮,如“定远”、“镇远”等舰的主炮都是克虏伯兵工厂所产30.5毫米口径的双管巨炮,射程远,火力强,一度力压扶桑。可惜好武器也得高手来用,北洋痛史这里就不忍展开了,倒是克虏伯家族一直不忘旧情,至今还收藏着李鸿章的照片和雕像。关于克虏伯武器在一二战中的运用,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运用,以及其技术的传播和技术人员在中国的影响,都是专门的历史研究课题,这里就不细说了。
&&&&蒂森家族与之相比则逊色很多,祖上是亚琛的面包师傅,后来也经营钢铁和汽车工业。恰逢克虏伯公司在二战后被改造,改军火生产为一般机械生产,于是谋求与蒂森的合作,1980年代开始准备合并,于1999年正式完成,成为ThyssenKrupp公司。现在,其总部位于埃森,有670个子公司分布全球,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其排名为第184位。我所在的波鸿大学,其材料、机械等科研的最大投资人就是该公司。当然,我们天天上上下下的教学楼电梯,也是ThyssenKrupp的产品。我祝愿他们永远靠谱!
&&&&从克虏伯家门口往南坐三站火车,快到邻县Rattingen的郊区,另有蒂森家族一处隐蔽的庄园。我是完全无意间发现的,在Kettwig小镇南边的山路中,有一扇奇怪的大铁门敞开着,通向青山深处。
&&&&于是我好奇而又谨慎地向内走去,山路几番回环之后,赫然见到一处城堡矗立在眼前。原来此前的山路都在绕城而上,而那城堡正在树林掩翳之中,于山头上默默注视着行人。
&&&&此地隐秘而险要,早在13世纪时,南方的伯克(Berg)公国企图染指埃森,便派一彪人马在此建立了军事据点,对外号称Herr von Landsberg,其实并没有实际领地,只是个强盗骑士(Raubritter),类似梁山强人绿林好汉,到处打家劫舍、惹是生非。于是Werden的修道院团体就在其对面修筑了水城堡Hugenpoet(原意为“蟾蜍之泽)对其进行监视,两者各自依山傍水对峙了数个世纪,直到三十年战争时期,伯克公国插入埃森的这把刺刀才被拨除。其废墟后来被蒂森家族看中,收购之后改成了私家庄园,建筑风格不像一般的古堡,而是杂糅了很多异域的元素。这里平时并不住人,而是公司高层聚会宴饮的地方,他们躲在如此隐蔽的深林之中,想必可以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XD……不知道如果强行围观会有什么后果……
(城堡里嘶吼的绿山墙)
&&&&工业化时代的埃森,就彻底成了一座“烟囱之城”(Esse德语中有烟囱意,Essen为其复数)。直到今天鲁尔区的空气也远不能和德国其他地方,比如巴伐利亚乡间的空气相比。城北是巨大的炼焦厂,城南是土豪们的欢乐场,城中则是中下层市民逼仄的生存空间,不过也照样有着丰富的现代文化。德国最古老也最大的电影院,Kino Lichtburg就在市中心,电影幕布号称全欧洲最大,现被埃森市政府列为古迹保护,以放映艺术电影为主。当然,这种“最大”是远不能和中国的建制相比的,我曾经进去过一次,感觉也不过尔尔。什么东西到了中国才能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这一方面是中国天生的地大物博,另一方面当今的中国,其实也正处在鲁尔区一百多年前的暴发阶段,经历着工业浪潮甚至产能过剩。以这种状态来看欧洲,自然是一些没有高楼、不堪入眼的零落市镇。我记得我小时候总把欧洲想象成一个遥不可及的腐朽天堂,甚至直到2008年也没动过一丝一毫出国的念头,然而几年之间竟然就已身在此间而不以为意,所谓的“现代文明”没看到多少,却是古典欧洲最动人心。此中视角的切换如梦似幻,映射出的不是欧洲,更多地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身心剧变。
【第四站:桌游!一种后现代艺术】
推荐景点:
1.弗柯望博物馆Museum Folkwang 地址:Bismarckstra&e 60, Essen(市内交通107, 108 或U11到R&ttenscheider Stern下,步行约7分钟可至)&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弗柯望艺术大学Folkwang Universit&t der K&nste 地址:主要位于Stadtteil Essen-Werden
2.埃森展览中心Messe Essen 地址:Norbertstra&e, Essen(市内交通U11到Messe Ost/Grugahalle 站或Messe West/Messe S&d站下)
适合桌游聚会的地方:Unperfekthaus 地址:Friedrich-Ebert-Stra&e 18, Essen.
&&&&当鲁尔区因为工业化而达到巅峰的时候,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作为德国的重要工业区,其战略意义非同一般,自然也就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敌人重点关照的对象。一战后,法国一直筹划着对莱茵兰的分割或吞并。前文已有铺垫,莱茵城市的性格和东德军国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一战后很多地方精英倾向于分离和独立,其中就包括科隆市长、日后的西德第一任总统阿登纳。阿登纳本人极端讨厌普鲁士代表的东德,称柏林为“异教徒的城市”,法国利用了当地精英的分离倾向,开始多方面网罗人手企图建立自己的傀儡国,阿登纳一度也与之过从甚密。(虽然他日后与这些人划清界限,但仍成为一生污点,有人甚至认为他主政西德时就没想过要“统一德国”)最后,这一矛盾终于发展成为1923-25年间的“鲁尔危机”(Ruhrbesetzung, Ruhrkrise),法国联合比利时强占埃森诸城,企图把这一工业区攥在手里,这样德国也就永远无法复兴了。双方经过长时期的斗争,最终英美不愿看到法国一家独大,出面干涉施压,才逼迫法国撤军。后来德国人看到了英美的用心,利用这一点反过来制衡法国,十数年后,希特勒赌博性质地实施了“重占莱茵兰”(1936)。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一味忍让,让希特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本人也承认:“如果法国真的进军莱茵兰,我们就会被逼得狼狈撤退回,因为我们所部署的军事力量甚至不足以进行最低程度的抵抗。”
(1923年末的鲁尔危机形势。蓝色为法国管理区,棕色为比利时管理区,鲁尔区被两国联合占领。红色为英国管理区。)
&&&&如此,希特勒得寸进尺、步步紧逼,终于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后期鲁尔区的损失是极其沉重的,其中埃森城区的百分之九十都毁于盟军的轰炸,这也印证了之前的判词:人因为机器而实现了自我飞跃,但又通过机器完成自我毁灭。(亦可参照《庄子.天地篇》的“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思想界对经典学说开始反思和重构,变成今天这种模棱两可、多元而内爆的“后现代”文化。而战争的破坏、战后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的下降,也造成了鲁尔区的经济衰退,使之不得不转型,当代文化艺术便成为埃森城市发展的重点。埃森自80年代后彻底摆脱工业城的枷锁,把自己变得越发文艺越发多元。比如把旧有的工厂改造,变成现代设计的博物馆(这也是一种对工业时代的重构)。世界四大工业设计奖的红点设计大奖,便是在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里颁发的。
&&&&埃森在战后重建时,还修复了始建于1922年的弗柯望博物馆(Museum Folkwang),其名称“Folkwang”来自北欧神话中女神弗蕾亚的宫殿F&lkvangr,五六十年代重建后是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藏品有德国浪漫主义画家C&D&弗雷德里希的《暮光中的女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阿曼德&卢兰的肖像》,以及雷诺阿、马奈、高更等人的作品,逼格很高。
(Caspar David Friedrich:Frau vor untergehender Sonne,1818)
(Vincent van Gogh:Armand Roulin ,1888)&
&&&&而同名的Folkwang艺术大学也建立起来。这所大学的教学楼,用的就是当年修道院Werden的旧址(就是和尼姑庵Essen不清不楚的那个和尚庙),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中世纪气息。其院墙始建于公元799年,大学的其他建筑几乎也都是受文物保护的历史遗产。Werden作为一个独立的修道院势力,在鲁尔区的地方史上也时不时有所表现,波鸿的Haus Weitmar和埃森的Schloss Hugenpoet都曾是他的地产,是他守护一方的证明。有修道院氛围和浪漫派、印象派艺术熏陶的Folkwang艺术大学,似乎也处处折射着欧洲文化史发展的连续性,而今天,还有不少中国人在那里学习音乐和美术。
&&&&埃森的现代文化当然不止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必须一提的当然是,当当当,桌游大展!!
&&&&这一每年十月间的展览,正式的名称为埃森国际游戏日(Internationale Spieltage),&但是主要展出都为桌游,所以就简称埃森桌游大展,埃森也成为全世界桌游geek心中的圣地。他在埃森展览中心(Messe Essen)举行已近三十年,我也连续三年前往“朝圣”了,无数新老桌游的展出和试玩,德国游戏奖(The Deutscher Spiele Preis)和国际玩家大奖(The International Gamers Awards)的发布,每年超过130,000人次的geek观光团,都是吸引我常去的亮点。桌游作为一种不插电的新文化,当然远非“三国杀”那么苍白单调。
&&&&德国可以说是桌游的故乡,埃森桌游展就以展出德式桌游为主(德式桌游注重策略,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式桌游,偏重游戏的情节与娱乐性)。桌游文化在欧洲自有一种脉络和依凭,我甚至将他看为后现代艺术的一部分。
&&&&首先,桌游是一种社交游戏(Gesellschaftspiel),蕴含了欧洲自古以来“游戏的人”的传统,游戏空间中的破坏与重建、讨价与还价、言欢或敌对、抗争或妥协、竞争或团结就是社会的重演,人们最初的社会经验,其实就是从游戏中获得的。在电子化、数字化的当代,只有桌游能重构一个类似古代城邦的面对面社会(face-to-face society)。或者不要讲的那么装逼,桌游非常适合当代学生和白领的日常面基,我组织的桌游活动已经撮合了不知道多少对情侣就是没能成就我自己我会告诉你么……
&&&&其次,桌游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设计”,不只是游戏机制的设计,游戏配件、地图和卡牌的设计也深深让我痴迷。我收藏了很多桌游却不会玩儿,只是因为当初看到一大盒配件很美,就果断入手了。放在家里光看看,也是一种享受。一盒桌游,包含了规则、专题知识、无限的游戏可能性以及一切与朋友的回忆,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最后,桌游具有后现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包容一切、解构一切并始终具有意义的模糊性。他比电子游戏的题材要广泛,天下事无一不可以设计为桌游,比如本文开始反映鲁尔河地理的《鲁尔航运》,又比如反映埃森桌游展本身的一款桌游,就叫《Essen》。玩家扮演的是桌游展的一名游客,要尽可能有效率地看完茫茫多的展品并以最实惠的价格买下心仪的游戏——这正是你在Messe Essen里面一天要做的事情。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到桌游里来,以一个简单的规则进行“戏拟”,这正是后现代的特性之一。而在游戏中,文本永远是开放的,游戏规则可能包含了隐含的价值,但是解读,也就是策略的选择,任由玩家发挥。每次游戏的过程与结果都是不同的,是以这个游戏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解读的可能,这也和后现代的多义性暗合。实际上,欧洲在工业化大潮、世界大战危机之后,发展到“后现代”这一步,本身就是把一切严肃的思想与艺术颠覆掉,让他成为一种逻辑的、设计的游戏,在游戏中保留着可能性而不轻易做出结论,因为上帝也是要掷骰子的。艺术品将不再是既成的、不变的一本书、一幅画,而是更加不固定、可变可操作、创造者与接受者共同完成的东西,比如桌游。
&&&&姑不论“后现代”精神带来的混乱、虚无或颓丧,单是这种游戏的精神,也正是自古希腊以来怀疑精神的一种传承,而怀疑为一切思考之源,一切科学与艺术之起点,这总是没错的。
(以Essen桌游展为主题的桌游)
&&&&因为这个原因,我把这篇埃森的游记命名为“埃森试玩”,试图以埃森历史的片段玩味欧洲的发展历程。今天,埃森仍伴随着欧洲在经历深刻的转轨,难民危机就是这一年内新出现的大事件,可能折射出了某种白人的式微、绿化的浪潮。欧洲的精英们自己也受到“后现代”的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非黑即白的评断,内部分化成越来越多的派别,“政治正确”和“普世价值”似乎正在对两百年前“以动力横绝天下”的白人精英文明(世俗的、自我中心的、民族主义的、进化论的)完成自我解构,这一有趣的现象仍值得长期的观察。
&&&&最后必须提醒一句,在诸位以后“试玩埃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埃森的人口构成本来就很复杂,自去年开始,埃森发生的抢劫、性侵犯事件更层出不穷。这一再警示我们,刻下的欧洲已经不再是几年前我们刚来时那个安宁祥和的欧洲,无数暗潮正在涌动。埃森作为文化之城,同时也是多元和后现代之城,自然也隐藏着更多的危机和不安。21世纪世界体系的不稳定,将是从能源到人口,从物质到思想,从自心到他者全面的动荡,诸君应千万珍重。而中国,其实也刚刚开始工业化之后的重构,现代与后现代同时展开,我们做好准备了么?
附.前文所述景点总览:
1.&埃森大教堂、电影院Kino Lichtburg
2. Werden修道院,今为Folkwang艺术大学
3. Kettwig小镇,鲁尔桥
4.&关税同盟煤矿建筑群,红点设计博物馆
5.&克虏伯家族庄园Villa H&gel
6.&蒂森家族庄园Schloss Landsberg,城堡宾馆 Hugenpoet
7.& Folkwang博物馆
8.&&埃森展览中心Messe Essen
【一、子贡的最后一幕】
宰我梦断齐都临淄,子路战死卫国东门,而子贡纵横列国,逍遥光鲜,似乎将政治玩弄于股掌之间。孔子死后数年,他在陋巷之中见到了昔日同窗原宪,这时的他已经是卫国的相国,在财富与地位上彻底碾压老同学。但他万没有想到,这次相遇将是他在史册上的黯然收幕。
原宪还是那么的穷困潦倒。他家徒四壁、环堵萧然:屋顶勉强用蒿草修补了,蓬草编成的门却是残破的。以桑木为门轴,用破瓮做窗口,有风时便用粗布麻衣胡乱塞住。一室一厅,上面是漏的,下面是湿的。他本人呢?衣衫褴褛,两天才能吃一顿无肉的蔬食,却安然自得,坐在地上独自拨弦而歌。
子贡则是骑着高头大马来的,里面穿着深青色的帛衫,外面披着素衣,好不潇洒。他的马队结驷连骑排场极大,因为车子开不进来,随从只好先行排开窄巷之中堆积的柴草,这才让子贡进到了原宪家中。原宪停了歌唱,穿着没有后跟儿的破鞋,戴着树皮做的破帽,拄着一支破木杖出来迎接。他才正了正冠帽,系帽的缨就断了;他又理了理袖口,结果手肘倒从衣服的破洞里露了出来;最后他顿了顿脚想把鞋穿好,却还是没掩饰住他那没穿袜子的脚踝……
这对比强烈的一幕,并不是笔者的杜撰。每处细节,在历代作者的笔下一一放大,《史记》《韩诗外传》乃至《庄子》等书,都非常热衷于描述这一次的相会。(1)老同学如此相见,实在是不太体面。子贡不禁有点嘲笑地看着原宪,叹道:啊呀!你怎么病得那么厉害啊?
放今天,一般人都会羞愧得无地自容,混成这样哪里有脸见人呢?然而原宪心中,自有一种超然气概,他慢慢地道:“我听说,没有钱的只能说是贫穷,学习过圣人大道却没能力做到的人,那才是病了。我穷是穷了点,但却没有病。”
这话掷地有声,而且隐含反击之力。枉他子贡一生利口巧辩,此时竟是无语反驳。他自知失言,走来走去,面有愧色。不料原宪又说道:“有些人趋世而行,结党为友,学了知识只为炫耀于人,教人道理却是要彰显自己,貌似仁义,实则奸慝,坐车骑马,华衣彩饰。这些事儿,我原宪还真没脸去做!”
子贡听言神色大变,但仍是不能发一语。这段话说得太重,子贡一辈子也没被人这么啪啪打脸过。但是他自己也知道,这些对他人格的影射,却也绝非虚有。游走政坛这么多年,他的手是干净的吗?纵横商场几十载,他的行为都合乎孔子的教诲吗?别的不说,就他今天穿的这身深青色的内衫,谓之“绀”,《论语》即有明言:“君子不以绀緅饰”。更何况还有那些政商两道的黑幕,甚至宰我、子路之死的疑云?
子贡想到这里,决定认栽,他默默无语,闷闷而去,背后的原宪哈哈大笑、引吭高歌,与天地陶然共乐。而《史记》写道,子贡此后终身以此为耻。
本想来找同学炫富的子贡终于栽了个跟头,然后,我们就再看不见子贡的任何活动了,也听不到子贡的任何言语,仿佛就在那天这场默然的相会之后,以辩才无碍出名的子贡便哑掉了、老掉了,最终病死在齐国。
原宪为什么要如此打子贡的脸呢?这些话真的句句属实,让子贡彻底名誉扫地吗?我们要慢慢走近子贡这个人,才能抓到当年的一鳞半爪。
【二、子贡的成绩报告】
子贡是卫国人,家里似乎是历代经商的。他叫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都带一个宝贝的贝字,略通古文的都知道,贝指的就是钱,贵贱都因贝而起。所以子贡他爸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定是向钱看齐的。
而这位商人之子的相貌,据《论语纬.论语摘辅象》记载,更是山庭异表、斗星绕口,也就是说仪表堂堂、目若朗星,山庭形容鼻梁高耸,绕口比喻口舌凌厉。高富帅一语,子贡当之无愧也。所以他心高气傲,一开始都不把大他31岁的孔子当回事。
《论衡.讲瑞》记载,子贡初入孔子之门,第一年觉得自己比孔子牛逼,第二年发现孔子好像竟和自己差不多牛逼,三年之后,才知道孔子是圣人,根本无法用牛逼来形容!当然,他自己照样牛逼。
我们翻一翻子贡的成绩单,就知道他博学多才,不是子路那种野武士可以比的。先看主课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子贡作为一名出使各国的外交家,礼自然是强项,加上仪表不凡、口才便给,一句高大上不解释。
乐,子贡能和鲁国的宫廷乐师师乙谈笑风生,见载于《史记.乐书》《礼记.乐记》。
御,子贡在孔门困于陈蔡的危难时期,曾亲自为师尊架车执辔,见于《孔子家语.困誓》。
书,《论语.学而》中子贡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被孔子赞赏说“可与言诗”,各种外交场合出口成章,腹中学养自然不差。
数,大商人算术算不好,你逗我呢?
以上可见,除了“射”这一项没有明确记载外,子贡五门全A,是学渣子路等人只能仰望的。
再看一些副课吧,论历史,《论语.子张》中为纣王辩污,显示了他的独到见解,多次和老师月旦人物,颇见机杼。(2)&论玄学术数,子贡曾与孔子讨论周易(3),也曾成功预言邾鲁两国国君之死,被孔子斥为多嘴。(4)《汉书.艺文志》尚录有一本占卜之书,名唤《子赣杂子候岁》,共26卷之多,似乎和子贡也颇有渊源(子赣是子贡在史册中的别名)。论商学、国际政治学、雄辩学,子贡都是一时之选。论社会实践,春秋哪一个国家他没去过?
子贡有此成绩,凭的是脑袋瓜好使。但聪明人往往就会懒惰,所以子贡学到一定程度,就很自然地厌学了。《说苑.反质》所载,同学子石(公孙龙)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子贡问子石,你为什么不学《诗经》呢?子石说,我哪有时间啊?父母要求我尽孝,兄弟要求我尽悌,朋友要求我尽信,我有那么多责任,哪还有时间学《诗经》?
子贡听了心想,这理由找的真特么好啊,于是大喜道:那我也扔了诗歌,向你学习吧!(5)于是《荀子.大略》《韩诗外传.卷八》《列子.天瑞》同时向我们汇报:“子贡倦学”。
孔子听说之后,立马说道,子贡同学,请你放学之后不要走,我们到办公室好好谈一谈。于是子贡就按照子石的逻辑开始对付孔子:
子贡:老师,我跟随您好多年了,才智枯竭,在学问上已经不能再进步了,请让我休息吧。
孔子:赐啊,你要休学去干什么啊?
子贡:我要去为君王尽忠啊。
孔子:《诗经》说“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你看,这么累,怎么能叫休息呢,肯定会更苦的。
子贡:我要去为父亲尽孝啊。
孔子:《诗经》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你看多累,怎么会是休息呢?
子贡:那我要去为兄弟尽悌呢?
孔子:《诗经》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一大家人要相处好也很不容易呢,这也不是休息啊。
子贡:我,我要休学去耕田不可以么?
孔子:赐啊你要做农民啊,《诗经》说“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做农民才叫累呢,不能以这个为休息啊。
子贡(狂躁地):那君子就不能休息吗?
孔子:《诗经》说:日将月就……
子贡:我天能不能不要诗经说了?
孔子(温和脸):好,《诗经》不说了。君子说生无所息,只要活着就没有休息,死了才能停止。所以做学问也不能停止啊……(突然转为暴躁脸)老师刚才引用的《诗经》都是哪些篇章你知不知道啊?课文都背不出来还想休息?!还找一堆烂理由来糊弄我!给我回去,找出上述诗句在《诗经》中的篇目!各抄十遍,明天交来!!(6)
你不想学诗经,我就偏用诗经驳倒你,孔子毕竟是老辣。子贡辩不过,一脸懵逼地退下了,只好硬着头皮去学。《论衡.卜筮》上还记载了两人关于易理的一次对决:
鲁国即将攻打越国,战前占卜,得到了《周易》“鼎”卦第四爻“鼎折足”之相。子贡于是预言道:“打仗要走路。折足,路就走不动了,看来这一仗,鲁国药丸……”孔子微笑地看着子贡,道:“赐啊,你看错了。我说越国药丸。这是吉卦。”子贡不解,后来果然鲁国胜出,越国败。孔子机智地解释道:“赐啊,知道为什么错了吗?因为越国人住在船上。和他们打水战,不用走路啊,脚折了怕什么……”子贡再次吐血。(7)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于是说:“子贡..有口才著名,孔子每诎其辩。”看来子贡和宰我差不多,屡次沦为孔子的手下败将,而且渐渐就给孔子留下了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印象,那老师的评价也自然不太高了。
【三、子贡的教师评语】
孔子对子贡常用语是,赐也,非尔所知也,赐也,非尔所及也。就是“赐啊,这事儿你不懂,这事儿你做不到……”(8)
比如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金言可以终身遵行的?孔子说,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恕”,又被曾子解释为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那个“一”,也就是夫子之道的核心。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儒家的基本伦理。但同样是在《论语》中,子贡对孔子说:那夫子,我不想别人加给我的东西,我就不强加给别人,这样对吧?孔子又回答道:赐啊,这事儿你还是做不到……那等于说,你终究进入不到孔子学说的内核。(9)(那你又干嘛让人家一生遵行?)
最知名也最富争议的,是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次评论。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暗藏机锋地比喻子贡为“器”,如果我们读过《论语.为政》的“君子不器”,《周易.系辞》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知道“器物”和君子、和道都是格格不入的,格局低、气度小,绝不是什么好评价。
所以子贡紧张地追问,那我是什么器呢?孔子说,瑚琏。瑚琏,夏朝叫瑚,商朝叫琏,是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高级祭器,算是器中的上品,后世以“瑚琏之器”比喻治国的大才。然而,就算再珠光宝气、华彩夺目,似乎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它不过是一个高级的、神圣的饭桶……《论语》中孔子对子贡的这一定性,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整部《论语》,子贡出场数仅次于子路列第二,子贡的学业远优于子路,得到的好评却很少,夫子总是偏爱那个天天向上的好好青年颜回。他甚至亲自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比怎样?子贡早就收起了当年的中二之魂,这回学的乖了,说道,赐哪敢向回看齐啊。颜回可以举一反十,而我只能举一反二。(注意并不是我不能反,只是颜回能反更多!)孔子体会这话中的意思,露出了谜之微笑:是啊你不如他。然后又补一句,我和你一样不如他啊。(10)&这段对话和“瑚琏之器”一语都在《论语.公冶长》一篇出现,全都透露着微妙的气息,褒中有贬,贬中有褒,不否认子贡的才华,也不承认子贡的德性。这体现的是真正的那个“孔子”的态度吗?或是《论语》这部书的编者,也就是那些后学弟子的态度呢?我需要反复强调一点,本书中所有出现的“孔子”形象全部出自后人的追述,到底是不是那个真实的“孔子”(述而不作之人),乃是读者的自由心证。
《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个两千年前的吐槽狂人,他就在《问孔》一篇中对这个“孔子”进行了一番非常有趣、非常绕口令却也非常有逻辑的长篇吐槽,现选段翻译如下:
孔子这个问题实在没有什么卵意义。我就问了,孔子的学说是要礼让为先。所以,如果子贡真的比颜渊好,那么孔子问子贡,他出于礼让也会说颜渊好;如果子贡实在没有颜渊好,那么他也是会说颜渊好,so what’s the ponit?
如果,孔子清楚颜渊比子贡好,那么他就不需要问子贡;如果,孔子真的不清楚,那么子贡即便更好,出于礼让也会回答颜渊好,所以孔子还是不会知道真正答案,so what’s the ponit?
有人说,孔子是为了表彰颜渊让门人以为榜样。那为什么别人不挑,偏要挑也很优秀的子贡来给颜渊垫背呢?
有人说,孔子是为了打压子贡让他不要太自满,因为当时子贡的名声犹在颜回之上。可这名声是别人给的,不是子贡强求的。子贡如果真能自知,那他自然会感受到颜回比他贤德,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孔子用这种手段打压;子贡如果真不能自知,那你孔子讲了也是白讲,反而会让子贡觉得老师故意打压,产生反效果,so what’s the ponit?
如此种种反复利用文本内逻辑吐槽孔子,为子贡鸣不平。想来孔子如能从墓里跳出来的话,又可以与王充进行一番激辩。可惜在中国古代,多的是机智的包袱、两可的机锋,少的是这种以数理逻辑、分情况讨论进行的辩论。王充向壁空吐万言,而这万言,也就只有蔡邕拿回家去当段子看看了。(11)
倒是在《论语》之外,《说苑.杂言》之中,保留了两则比较中肯的孔子评价。
一条是“赐之敏,贤于丘也。……赐能敏而不能屈。”这是孔子公开承认子贡比自己机敏,然而又说他不懂得藏拙示弱。
另一条是“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这是孔子的预言,说他死之后,子夏(卜商)必会不断进步,而子贡则会不断退步。因为子夏好和比自己贤德的人相处,而子贡只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说这两条中肯,是因为这些将被历史所验证。
【四、子贡的特别技巧】
孔子判定子贡进不了其学问的核心,而子贡似乎也承认这一点。《论语.公冶长》又记道:“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承认并未得到夫子之道。
在各种其他文献中,子贡用他自己的特殊方式重复着这种表达,这一方式便是:拼命拍老师马屁,牛皮不怕吹破天。
吴太宰伯嚭问孔子怎样,子贡答,我不知道。太宰问,你不知道你还跟着他?子贡答,我不知道我才跟着他,夫子就像一座大森林,百姓可以各取其中一两株木材去用。(12)
赵简子问同样问题,子贡依旧答我不知道,赵简子不悦,子贡说,夫子像大江大海,我渴了就只能从中舀碗水喝而已。赵简子说,我服。(13)
齐景公也来问,子贡依旧不知,景公悖然而怒,子贡又说,孔子是海、我喝一口,孔子是天,我们或是小孩或是大人,但都不可能知道天有多高。景公说,你这说的太夸张了吧,子贡说,不,我还嫌说的不到位呢,我夸夫子,就等于是拿两块土堆在泰山上,完全配不上啊!景公说,你这次装逼我打十分。(14)
饶是如此,还是有人认为子贡比孔子贤德(大概是子贡的事功和影响更大),子贡就说夫子之墙高数仞,我不得其门而入。夫子如天,我就算踩着阶梯走的再高,也不能上天啊……(15)
当着老师的面也尽说些高如天、深如海之类的话,如此种种,不再罗列。我感觉这是商人子贡使用的一种营销学策略,叫做高调到底。天有多高、海有多深,反正你体会不到我体会不到,我就把产品效果吹到天荒地老,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各种大人物立马就被唬住了。结果子贡发现这种宣传效果对自己也有好处啊,毕竟自己是圣人的弟子和代言人嘛。于是夫子也忽然发现,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圣人都不行了。
《论语.宪问》载,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还做不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机智地说:&咦,这三个成语不就是说老人家您的么?(16)
《孟子.公孙丑上》载,孔子说:我不是什么圣人,我不过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倦罢了。子贡又机智一把:学不厌,那一定是智者。教不倦,那不就是仁者嘛。又是智者、又是仁者,和我上次说的一样,夫子就是圣人啊!(17)
子贡成功地使用了自己的辩才为师门鼓吹,自得其乐。大概他还用他的钱财帮助过孔门的运作。他有没有得到孔子的精髓我不知道,他受到老师的打压似乎也不再重要,他营销得不亦乐乎,还颇有成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孔子自己也说,“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18)两人之间,终于完成了某种奇特的共生。
子贡真正的理想,以及他辩才真正的用武之地,他清楚得很。《韩诗外传.卷七》中他吐露了雄图:“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这种缟衣素冠、陈说白刃之间,以口舌弄潮于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大概才能让子贡感到自我实现。(19)&《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子贡的超级粉丝,为他铺陈了一整套“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的故事,比之苏秦、张仪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世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有样学样,越传越神,到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有本现代历史小说便叫《子贡出马》,事近演义,不再赘述。
对于子贡这种类似纵横家的气质,历代有不同的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未做评价,但想来是很心仪的。墨子当然是批评子贡搅动风云、祸乱苍生,可扬雄在《法言.渊骞》中又为之澄清,说子贡的本意是为了解乱,不像苏秦之流是为了富贵。(20)东周秦汉之人已然观点各异,遑论后人。然而《韩非子.五蠹》的观察却也很有深刻:“子贡辩智而鲁削”,子贡搞来搞去,鲁国也没有强大啊,天下也没有和平啊,孔子更没有因此而当政,子贡不还是回到他真正的家乡卫国当相国去了吗,那么他搞外交是为了和平还是混乱?是为了鲁国还是卫国?他到底是为谁而谋呢?
【五、子贡的商业大计】
我们不应忘了,子贡从始至终,本质都是一个商人。学问上,他没进入孔门的“核心”,似乎自己也并不在意,搞宣传搞得很开心,最后还弄出一个大新闻。外交上,他对于国家利益并不关心,他的理想也不是治国平天下。我大胆推测,他的一切行为,仍然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别认为我要把子贡说的小了,我正在把他说的很大,但看你是从什么角度来体认了。
在《宰我篇》中,我就提出子贡和范蠡是生意合伙人,搞在一起发战争财。如何在当时的吴越战争中赚钱,《庄子.逍遥游》上已经给了一个例子:宋人世传的“不龟手之药”,以前只用来给在水中漂洗棉絮的手工业者用,防止皮肤皲裂。有人却以百金的价格买入了这个秘方,推销给吴王。吴人用了这个药,就能在与越人水战时保证将士的手不开裂,于是大规模军用,终于战胜越人。这个人不仅赚了大钱,还获得大片土地作为封赏。(21)
《庄子》当然有虚构性质,但史载子贡的经商之道实则与此一致。《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子贡好贩,与时转货”——根据市场行情到处倒卖商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更强调了他变废为宝,贱买贵卖的本领。而孔子的批评是“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子贡不受天命,自己倒卖行销,对市场的判断出于臆测却屡次都能猜中。这话说的很酸,因为他的得意门生颜回箪瓢屡空、贫病而死,自己想“待价而沽”也总是失败。(22)史称“孔子贤颜渊而讥子赣”,颇让人不平。(23)
而为什么说子贡和范蠡是合伙人而非对手呢?抛开《宰我篇》中墨家的阴谋论不说,子贡和范蠡确实同为越王勾践的谋主。不仅历代所演绎的子贡故事做此说法,《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也从旁述及:“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句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如此则越王贿赂太宰嚭的计谋,最早为子贡所构划,看官大概没有忘,这两人上一章还在一起吹牛逼来着。子贡因此而打开吴国的后门,范蠡持续经营,终于让吴王相信了太宰嚭,而忽视了越国的暗中成长。
即便在范蠡成事之后,子贡的事业仍然和范蠡有某种联系。他“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相鲁卫而终于齐,而范蠡的行止也是同样:“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24)要知道陶,也就是曹国的都城,春秋晚期曹国被灭,此地不再具备什么政治、外交意义,而两人都选择这里为贸易的中转站,与诸侯四通。范蠡的手法,也照样是“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25)后世经商之家往往将两人同时奉为祖师,如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
《盐铁论》一书中,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和文学书生就经济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贫富篇》将子贡与陶朱公并称:“子贡以着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同篇甚且还说“故分土若一,贤者能守之;分财若一,智者能筹之。夫白圭之废着,子贡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耳!”——贱买贵卖的子贡,也曾和范蠡一样三至千金。从本篇之文本逻辑看来,桑弘羊等经济专家的眼中,子贡和范蠡就是一票人,他们很可能是合开公司而三起三落。
于是,子贡所谋的一切都很明白了。春秋时期商人势力对于外交的影响,在郑国的弦高、烛之武身上已经能看出来,而子贡、范蠡集团则更高一层,他们的外交活动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他们对于各国外交关系的掌控只是手段,而成为商业上的“战争之王”才是目的。惟其如此,《史记》所载的“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才真正有其意义:他们成为了国际间的大商人,可能以大军火商,甚至流动资本掌控者的身份,与列国之君“分庭抗礼”。这个成语,或许已折射出商人势力对当时政治秩序的一种挑战。当然,真正要以商业影响政治,那基本都是西方近代的事情了。这里是否超前拔高了子贡呢?先留给读者自行品评。目前使用的材料,大部分出自于《史记》,而司马迁作为子贡的铁粉,另写了一本《素王妙论》谈子贡、谈商业,到了那个部分,相信大家会看得更清楚一点。
【六、子贡的致命缺点】
子贡这个人,什么都好,高富帅、高大上,能力强,智商高,人面广,简直是国民老公的配置。但就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喜欢嘲讽人。
之前孔子就说过,子贡这个人不会示弱,总是显出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而且又只和不如他的人交朋友。那么可以想象,做他的朋友并不容易。他的朋友又要自卑没他厉害,又要忍受他的利嘴,在长期低人一等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友谊,不是虚假的、就是极其脆弱的。
《史记》说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这说的已经很委婉。《论语.宪问》直接说:“子贡方人”,子贡诽谤别人。孔子就说了,赐啊,你自己就贤德了吗?我就没那功夫碎嘴。子贡尤其看不上眼那些穷困的人,大概觉得穷困乃是无能所致吧。《说苑.敬慎》中破衣烂衫的丹绰就当面抗议他“望而黩人、睹而不识、轻侮人”(眼神轻侮、看了当没看见),子贡当时接受了这一批评,但是并没有任何改过的迹象。
《韩诗外传.卷一》记载,子贡在路上遇到了手里拿着畚箕、拎着蔬菜的朋友鲍焦,这人也是衣服破洞身无长物,子贡见他潦倒的模样,便道:“你何以至于此啊?”
鲍焦说道:“天下有德的人都被遗弃了,我何以不至于此啊?!我听说,如果世人不了解你,你还不停地做事;如果君王不信用你,你还不住地取求,这是没有廉耻的事情,是被利益所诱惑了。”
这隐隐在质问子贡因何富贵了,反过来也表示,我鲍焦的贫困乃是守廉。
不过子贡狡猾地反诘道:“我则听说,嫌弃世俗污浊的人,就不要从这世俗中获利;嫌弃君王昏庸的人,就不要践踏这君王的土地。现在你嫌弃这个俗世、这片土地,却摘了地里长出的蔬菜。《诗经》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你说说你这土里长出的蔬菜又属于谁呢?”
鲍焦被子贡逻辑一绕、言语一逼,竟然钻进了死胡同,于是悲叹道:“哈,果然贤德的人不轻易做官,却容易辞官。廉洁的人反倒经常惭愧,轻易地就死了!”他竟直接扔下了自己手中的蔬菜,掉头走到洛水之上,学伯夷、叔齐,就此饿死了!(26)
仅此一例,就可见当子贡的朋友是很难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果不富贵,心理承认能力又不好的话,被子贡随便两句话一刺激,搞不好就走上死路了(这当然不是子贡的本心,但事实又是如此)。最后原宪跳出来为鲍焦报了仇,那一次,不也是子贡按惯常的套路,想要取笑别人炫耀自己吗?子贡的这坏毛病,使他无法获得真正的朋友,而最终走向孔夫子“赐也日损”的预言结局。
另一方面,子贡对比他强的人,不甚虚心学习,而时有讽刺批评之语。对同样善辩的宰我,子贡的评价是酸溜溜的(见宰我篇)。对文学上比他精进的子夏,当孔子问及子贡的评价时,他说:“精微是够精微了,但并非治世之才。”孔子便说:“大概吧,各有所能而已。”(27)言下之意这本就是两码事,不好拿在一起评说。对于受老师宠爱最重、压自己一头的颜回,子贡则举报颜回偷祭祀用的饭吃。结果最后调查发现,颜回不是偷吃,而是有灰尘落在饭里了,颜回觉得不洁才拿了出来,扔掉又浪费,只好自己吃掉了。孔子在知道真相后说道,我就说嘛,我一向是相信颜回的,要是我见了这样子,我也会吃掉的。于是众人皆服。(28)
于是那个打小报告的子贡,自然在同学中就更没有人望了。《孔子家语.颜回》中颜回回敬了子贡一道,他说,“我听夫子说过,自身不行礼仪,却用礼仪要求别人,自身不行道德,却要求别人道德,这叫做“乱”,夫子的话,不可不思啊!”(29)对于颜回这种指涉,子贡是无言以对的。
【七、子贡的最终失语】
这里,我们终于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为什么孔子死后,面对原宪的责问,伶牙俐齿的子贡哑口无言了呢?他不能像打压鲍焦一样的喷回去吗?他走跳江湖几十年,怎么就这么一棒子被打闷,从此无言了呢?那或许是因为在孔子死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实在是有太多的隐衷了。
宰我之死的阴谋论我们不再去谈。关于子路之死也有很多捕风捉影之词,比如《墨子.非儒》的“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盐铁论.殊路》的“子路仕卫,孔悝作乱,不能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餐混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