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款游戏,是一款躲避类游戏,背景黑色,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作文的高光块,一个是蓝色

坐在车上的设计汪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魔都外环有多长?我告诉你啊~","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又一个试驾。这次是台什么车?6月拿到了一台旅行车,也可以说是跨界车。为什么选择了A6 Allroad?2015 Audi A6 Allroad Quattro (以下简称Allroad)在试驾选择一众百万以上挂着S和RS标的很多奥迪中,我选择了这台市场底价50万左右的C7.5 A6 Allroad。这台选装比较全面,爪哇棕金属漆、矩阵大灯、BOSE音响、Alcantara、运动座椅、全景影像、HUD……这些选装也不下10万了。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款车呢?这里有一些废话~中国的汽车市场很有特色。SUV大热的主要原因是车虽开始普及了,但是人均拥有量还不高。在非一线城市,一个家庭也就有一台车,在坐满人的时候,与人数一起增长的行李也就无处安放。再加上国内糟糕的路况和经常让我们看海的城市排水系统,人们偶尔对车还有一定的通过性去求。SUV的客观需求是巨大的。真正能解决这部分需求的其实是7坐SUV,30万级别的一众7座车型。而买了豪华品牌SUV的人不要提跑出去越野豁沙子,大部分车主连马路牙子都不舍得上。很多次在各种论坛的提车贴上看到,本来看的是30~50万的轿车,后来考虑老人、小孩、二胎,所以变成了选择这个价位的SUV。通过性并不是重点。SUV的性价比实在称不上高。同样底盘基础的车型,SUV要贵出大半个级别。比如中大型SUV已经和大型车处于一个价格区间了。能买到Q7的预算也是可以考虑A8的。选择Q5、X3、GLC的朋友们同样可以选择A6、5系和E级。以这台基本选装完全,市场价不到70万的Allroad来说,它的同平台同级别SUV Q7甚至都买不到起步版,更不要提矩阵大灯之类的选装了。国内高端车的价格一直处于一种不合理状态,豪华SUV更是像抢钱一样,消费者一直被按在地上而不自知。基于这种情况下,相比而言,跨界车和旅行车是更优解。引入国内的A6 ALLROAD只有3.0一个动力选项,配置按照50万级别来讲也算平均水平,而动力上和国产行政级轿车的顶配水准持平,更是秒杀同价位SUV。于是这个市场价50万左右的Allroad成了一个“铁人三项”选手:加速能力不输给强调性能的许多高端钢炮。空间不输于同价位的Q5 GLC和X3。有全时四驱系统的加持,通过性又优于同价位的轿车和各种城市SUV。还有一个纯进口车的身份加成。如果按照水桶理论的说法,Allroad就是一个每块板都很长的水桶。虽然它在单独领域里面不是第一,但都名列前茅。单纯的实用性并不足以打动我这只设计汪。更重要的是跨界车型的独特车身姿态。我坚持认为SUV的车身下部是要涂黑色的,因为这样能在视觉上直接减小车身的面积,有视觉上的减重效果。这个理论的反面例子就是很多SUV的所谓运动版,本来黑色的地方都弄成了车身色,巨大的车头看起来随时要推头。除非你能克服这个问题,否则你是敌不过我的五菱宏光的(雾)。黑色轮眉可以很大程度的放大轮子的视觉尺寸。而它的车身高度又和sedan版差不多,所以在稍远的地方看,轮子巨大,整体姿态更有一种大家中意的趴在地上的感觉。虽然它是A6,但这台车很不同。
外环多长?我提了一个很无聊的选题:上海的外环究竟有多大?按照百度百科的数据,上海S20外环高速全长99公里,和全国最有名的五环基本一样长;也同样都是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了解一台车的驾驶性能,有这一百公里应该是够了。在进行这个听上去很无聊的选题之前,我决定去补充一下能量。我打算在虹桥枢纽上外环。既然到了虹桥区域,吃一顿日料是必须的。大阪烧,肉菜面的综合体,看上去就是一个饼,以前在吃货俱乐部看到过,佐以酱料,三十几一份作为主食足够两个人分。外环,中间大图内类似五边形的环线。外环沪宁立交桥进出,进入19:22,20:48返回,全程1小时26分。本来我想切换动态模式感受下运动,之后定速巡航舒服的开完剩下漫长的路程。然而现实很骨感:晚上7点半左右外环车水马龙,在低速情况下,动态模式的Allroad非常激进,油门轻轻一点就窜,开得非常累。在自动模式和舒适模式下,各种调教都恰到好处。汽车终归是人开的。一个电脑驾驶的定速巡航在人脑驾驶的车流中显得很危险,因为人是会变道的,也是会插队的。虽然没有Carplay,不过链接数据线可以很容易使用iPod功能。伴着乞丐版16G的手机里仅能存下不多的歌,我开完了这100公里。晚上开车听《Style》特别适合。记得看采访的时候霉霉说这首歌的灵感就是凌晨开车的感觉。3.0 V6机械增压的333马力非常充沛。在学生时代,C6一代的A6的顶配4.2 V8大概也是这个动力。和那些同样压榨到300马力以上的2.0T四缸机的歇斯底里不同,3.0的排量给了这台车很足的底气,每次超车都游刃有余。如果不狠踩油门是听不到发动机的噪音的,也不知道有没有BOSE在通用上用的降噪。在国内高配发动机的车型并不多,大功率的行政级轿车就更少。而Allroad又不像奥迪的RS系列外观那么惹眼,在人畜无害的外表下隐藏着强大的心脏。可以说在普通道路上Allroad的“对手”就是各种家用轿车,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挑衅都是无谓的。Allroad的空气悬挂无论从支撑和过滤上看都不亚于更高价格的SUV,方向盘的路感和指向性都还可以。在全地形模式下,把底盘升到最高,转向变线的时候感觉稍微有些开船的感觉,像开个大SUV一样。外环高速大部分路段照明条件一般,因为有矩阵大灯,所以毫不犹豫开了远光灯。在前方有车的时候会很清晰看到灯光在前方车那里出现了一个凹口,正好避开前车。离开高速,安静的在城市中穿梭,动力的存在感不那么强,而各种电子系统带给人的便利性在这里显示出来。虽然没有百万级别车上非常高端的配置,但奥迪在这台车上做到了物尽其用。IP上矗立的屏幕甚至不是触屏,但MMI系统的操作便利性和逻辑都很棒,屏幕相对于视线的位置和简单的物理反馈很有利于盲操。MMI比很多大面积触摸的操控系统要方便很多。相比较于没法盲操的触屏系统,我个人更偏好这种相对“原始”的操作方式。
奥迪的细节一直是各家学习的榜样,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还有软实力。各种操作的内在逻辑完全不用摸索。而零件细节的精致程度也是水准之上的。虽然车型推出时间很早,系统界面并没有扁平化,但和很多其他品牌的显得略low的拟物设计相比,内在各种图标和UI都不显得过时。作为传统的“三大”之一,奥迪在各方面设计上的积累都非常深厚,一个豪华品牌除了很强大的硬件品质再有就是各种细节品质。这些地方如果不是业内人可能只会以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而在我眼中,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生敬意。一个遗憾,在导航有道路路口车道信息的情况下,在HUD系统里只有一个简单的速度和方向显示。因为HUD本质上就是个投影嘛,只要有信息,比如限速、道路名称、路口每条车道的走向…在技术上都可以显示。哦,对了,要是手写板不要求我写得那么快就更好了。写一个“国”字,外面的框框写完如果有一点犹豫都来不及写里面的“玉”字。这几天去过很多地方。看了一些无聊的画:
这个浮躁的年代还能有这么朴实的命名方式,很值得称赞(认真脸)。还有一个地方叫做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这个地方严重推荐。因为看到了传说中的世界之眼。另外在楼上的咖啡馆里面有不少貌似是摄影圈的朋友,氛围和简餐一样好。至于左下角这个肉呢,在五角场的某个春饼店。这几天下来,有高速路,也有在市区里低速蠕动的时候。根据表显百公里大约10个多不到11个。以它的动力水平和排量来讲算得上省吃俭用。事实上,Allroad开起来比XC90 T8要快很多。事实上,这台车使用期间我在车外拍照的时候非常少,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驾驶位。当然,对于它的外形任何人都不会陌生,也没有太多好show的。虽然大部分媒体评测说这台车的驾驶感受和A6 Sedan并无太大区别,但我不得不说,在动力系统非常强大的情况下,它的驾驶感受令人印象深刻。奥迪这个品牌一直在告诉我们理性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像一个导师一样,告诉身后的人豪华和品质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updated":"T12:18:1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5,"likeCount":4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8:1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a3b7ba52d54e63d67b35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5,"likesCount":41},"":{"title":"设计汪:每月汽车设计评论&公众号","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写在最前:我开设公众号了,目前由我个人单独管理。篇幅太短以及不适合放在知乎上的,都会在那里出现。名字依然是坐在车上的设计汪。微信号AutoDesignDog。 (二维码自动识别)(问如何避免所谓的二维码自动识别功能?而且我在手机端根本点不开)如果无法点开的话,请点击这篇文章链接。我珍惜每一个关注我的朋友。朋友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感谢每一个在知乎和微信上关注、支持我的朋友。从这篇文章开始,我计划每个月都固定发至少一篇最近推出车型的设计评论。首先要讲的是较早时间推出,被认为是XC40预告概念车的两台沃尔沃。Volvo 40.1 ConceptVolvo 40.2 Concept
40.2。联想到沃尔沃的S60 CC,这台概念车的姿态如果再低一点完全可以看成S40的概念车。第一个是纯SUV方案,第二个是比较有Crossover味道的方案。这两台概念车都对沃尔沃现有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提出了进化方案。“雷神之锤”在中央多了一个gap,方式和奥迪在C7.5的A6和A7上的大灯DRL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和锤子相反构成的C形尾灯也在中央多了一个gap。从间隔到连续,从连续到间隔,设计就是这样轮回。圈内对这两款车的评论几乎一边倒的认为这是斯柯达附体的沃尔沃,因为其中的棱线、转折很有斯柯达的味道,具体参见新速派。整体不再浑圆,而变得转折丰富,型面更挺更有力量感。两款沃尔沃还有一个设计点,那就是特征不再用二维的线来表示,这是最新的XC90和S90两款旗舰车型都没有的设计亮点。
用一个三维立体实物去和平滑的车身平面相切,得到一个有镶嵌穿插感觉的特征。包括上面的裙线位置和40.1的格栅位置。奥迪Q2已经把这个风格量产化。奥迪虽然在去年和今年都没有推出特别耀眼的概念车,但设计语言没有停止过进化。Q2这款车轰炸朋友圈是因为传说这是一个坚持梦想的励志故事,是一个中国人主导了设计。不过最近利用公众号造势准备回国拿高薪的人好像不少……但愿这个故事不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SUV武装化的POLO。尤其是车尾的体量感不高,缺乏SUV的厚重感,尾灯也有Polo的味道。在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增加小凹槽、把一条变成两条都是常见的手法。而用一个平面去“削掉”一段腰线则是前所未见的。我想,以后不仅仅是大众集团旗下,很多品牌的车型都会受到这种语言的影响。宝马集团为了纪念成立100周年发布了三款概念车。分别为宝马、MINI和劳斯莱斯的几个都叫做Vision Next 100的概念车。如果面面俱到的介绍加上评论,这三款车的每一个都能展开变成单独一篇。限于篇幅,这里只把个人认为关键的地方念叨念叨。
(新车一定要放在炫酷的场景中才够炫,学生作品一定记得找个好HDR渲染)宝马一直对新材料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班戈临走之前推出的Gina其实应该可以算是这台Vision Next 100的前辈。这台GINA的伸缩功能不再轮子上,而在“眼睛”上:它的眼睛可以睁开虽然这没什么用……宝马梦寐以求的弹性、伸缩的车身表面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更加实用的解决方案,也成功的把车轮和车身融为一体。能够大大减少风阻的实实在在的作用比“睁眼睛”可实用得多。每个菱形边长35mm,厚度为3,橙黄色部分承担转向灯的功能。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是三台概念车共同的重点。总的来说,宝马品牌的Vision Next 100是一台驾驶者之车,强调的是驾驶者的体验。一切设计都是为驾驶者的舒适为出发点的。MINI和劳斯莱斯的概念车离不开自动驾驶。MINI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日常用车方式。在城市和车辆都高度智能化后,对于很多人车也许不是私有财产,而是像现在路边的自行车租赁一样随用随取,到达目的地之后,人离开,车也会自行回到车库。并可以预约前来接送的时间。这种形式的车灯也在表明一个趋势,在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之后,车灯可能会成为历史,只为了提醒行人而已。这些想法都称不上稀奇,在很早的上海世博会的几个概念车就已经有这样的倾向。而MINI一直做的就是试着把它变得有趣,试着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伙伴”。这台103EX
Vision Next 100很多人第一眼看过都是拒绝的,认为这不够豪华。我也带着这种疑问去看了下它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个布满了点光源的HDR里的车。仔细一看,原来是劳斯莱斯…… 或许德国人和一些英国人认为未来已经可以把一台车交给一个环了。一台自动行驶的车,一个充满了高级木材和真皮的空间,一张沙发就代表了未来的顶级豪华车了么?终于在未来我们要见到真正的“沙发加四个轮子”的车了。宝马集团的三台车如果不太考虑量产和成本,在可实现性上大部分都不难,只剩下正在萌芽的自动驾驶这一环了。然而我始终认为,自动驾驶单单从汽车上着手孤掌难鸣。尤其在特斯拉刚出事故的现在。我家附近自行车、电瓶车、行人很多很多,他们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电瓶车更是速度和身法都堪称鬼魅的存在……自动驾驶防车易,防人难。扯一句远的,等什么时候中国最强的计算机不是算天气的而是统筹北京“首堵”交通的,那时候才是自动驾驶成熟的时候。","updated":"T14:06:1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1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06:1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17e81e34028adafaa69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15},"":{"title":"抄袭的最高境界,众泰告诉你","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前几天听到OldBridge在和Boss讨论几款车,其中有这款2015 Volkswagen Cross Coupe GTE Concept发生了以下对话Boss(指着某处),“这里不错,不过还没量产,只能看看。”OldBridge,“众泰不是已经帮大众量产了么~”两人相视而笑早在去年我就看到过众泰大迈X7的消息。那时候刚回答完一个如何评价众泰Z700的问题。和那个问题类似,对于这个车,也是应该分多个方面来看的。直接拿人家的概念车方案出来量产,这样的做法简直是流氓行为。不过想到是对“打死奥拓”耍流氓,好像也就没那么难接受了。(怎么怪怪的)去年年末的时候看到的是电脑里数字模型的截图,标准视角,A级曲面软件ICEM截图,我就知道这车在众泰那甚至已经开模了……鉴于众泰这样做一定要抢在新途观和所谓的加长的途观XL(雾)上市之前面世,我也预计应该今年年中就能看到消息。果不其然。(2015年末曝光的数字模型截图是A曲面软件ICEM的截图,意味着至少已经到了造型的尾声)和之前的几款逆向而来的爆款众泰不同,大众的概念车并没有办法拿来逆向,概念车在车展是被围起来的,只能派人隔着很远去拍照、大体估计各种尺寸,顶多再参考下发出来的官图。说得简单一点,相当于大众“给”众泰画了个立体效果图,众泰拿来不用选方案,直接造型锁定进入SA以后的工作。这种做法对众泰的好处就是节约了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并用大众的造型降低造型不被接受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至少在我们仅能看到的内外饰的表面,这个大迈X7算是一款正向开发车型。当然,拿来其他车厂的方案直接开发自己的车本质上和逆向都一样没有节操,是设计师所不齿的。然而不得不说,这种做法依然是公司行为,设计师们只是在拿钱工作而已。众泰这几款车型将一直是众泰的黑历史甚至中国汽车工业的黑历史。我真的再一次被众泰狼一样的效率震惊。大众的这款Cross Coupe GTE Concept在2015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发布,众泰的ICEM截图曝光时间是2015年11月,大迈X7展出的消息在2016年7月初。10个月的时间“设计”完一台整车,一年半的时间从无到基本量产……WTF! 基于这点,尤其是众泰的效率再加上这款车型和以往纯逆向车型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众泰进步了很多。大迈X7的整体比例,基本细节和大众的概念车基本上一致。通过网上和车展上远距离的照片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对于众泰来说应该算实属不易。区别比较大的地方在前后轮轮包处。众泰没有大众概念车上的那两条楞线。通过细节来看,那两条楞线非常犀利,而且是凸起中带有反凹特征的。(其实可以看到,大众的轮包这里特征鼓出来特别大,转折也很硬朗。)这种级别的冲压工艺显然是众泰不具备的。在取消这两处特征后,X7把轮眉形状由稍微有些方改成圆形,并直接用一个看不出来是凹还是凸的曲面和车身blend。如果取消掉这个转折直接和车身的立面连续,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凹面。即使做不出一个大众一样的棱线也可以用一个鼓起来的面来做这里,比直接连一个凹面要合适得多。与强壮的整体车身相比,这两处轮包特别没有精神。在前轮轮包和大灯的型面转折处留下了非常扭曲的一个区域。在外饰部分,以大众独步武林的冲压技术做出来的非常锋利的楞线以及转折,在这台众泰上都被很大的削弱或者像轮包那里一样被取消了。除去这些,外饰上的各种细节都算忠实还原了。在外饰上的槽点并不多。得益于大众的设计,而且是概念车,这台车的比例和姿态在大体上都算得上这个级别SUV的比较合理的样子。然而打开车门却发现,他们对于内饰的理解和消化远没有外饰来的准确。(内饰这里不少评论说ps过的官图和实际拍摄的图对比不妥。我也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内饰方面和色彩相关的我都尽量避免。而下文提到两个地方的评价都不会受到ps的影响。)虽然整体的形是相似的,但一打开门就可以感到扑面而来的粗糙。一款很有科技感的概念车被换上了水转印木纹,立马变成10年前的淘汰车型。其中一些细节都是廉价感,尤其是空调出风口部分。这是众泰这是大众的原版在概念车上,空调出风口是三个相互分开的精致方孔,有圆润的包边,有种镶嵌在IP上的感觉。而众泰的则直接用一整个大出风口取代,外面罩上单薄的高亮饰圈,就像铁丝弯出来的一样好像一掰就会断。空调出风口一直是内饰的点睛之笔。设计团队在做这里的方案的时候都是反复斟酌的。像这样草草的处理空调出风口实在不该。最后看看Console这里吧。这里是一个没什么可抄的地方,因为概念车不用考虑各种机构和各种储物空间,就是在凹造型而已。除了把电子换挡机构硬生生的换成了普通的自动变速箱样式之外,还为了模仿而模仿了一个分叉造型在排挡后面……然而面对一个这么大尺寸且售价必然不会高的SUV里面的各种软包、皮质还有缝线,消费者还会说什么呢?看看上面的配置加上众泰的价格,消费者很可能动心。但出于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无论这款车卖多上钱,都是不值得推荐的。过多的舒适性配置和高溢价的科技性配置占用了很大比例的成本,在看不见的地方必然偷工减料,可靠性耐用性都不可能好。每家生产产品的企业都会借鉴和学习竞争对手的设计,去做Benchmark,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正规的大企业和一味抄袭的山寨厂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知道把知识嚼烂了再做自己理解过的设计,再去生产,知道选择好与坏。这台众泰在造型上的可以说是一个省略了创意和选方案过程的正向开发。也是从“图”实现出来的,从工程角度上说和直接正向做一个车的难度是一样的。在工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众泰只要挖几个主流水平的国内设计师来出一些比较靠谱的方案就能试着所谓的自主研发了。假如这个厂家真的还有些节操,那么前几个月我在那个争议很大的回答中提到的“安身立命”的资本已经足够,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工程经验也已足够。这台大迈X7应当是众泰的最后一个造型上完全抄袭而来的车型。这款众泰大迈X7相信是寄托了众泰希望“大卖”的愿景。抄袭的最高境界,或者说终极的抄袭方式大致也不过如此。上一次达到了这种境界的厂家是奇瑞,QQ把本来要走高端精品小车路线的Spark直接钉死,给了奇瑞真正的第一桶金还有一个曾经“自主老大”的名头。假如众泰能把大众打算退出的车型直接钉死,打乱国内30万以内汽车市场对大众的盲目崇拜,在我个人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预测这款车是众泰的转折车型,是他们做自己设计的最后一步准备。在这款车之后,他们将开始推出自己设计的车。这里可以mark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正在升高,各种网站的会员制的兴起、逐渐被人们接受的正版游戏,乃至高端的国产手机都表明消费者的的购买能力上升也就更愿意为了好的服务,原创的知识产权去买单。相信过不了几年,山寨车型在国内就再无立足之地。我如此的看好众泰也愿“众泰们”能好自为之。更多内容在我的微信公众号:AutoDesignDog","updated":"T02:18:3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7,"likeCount":43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8:3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bd3cd52ee746d7acb81c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7,"likesCount":439},"":{"title":"黄金岁月最后的余晖","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上海7月末最热的几天,我接到了一次试驾机会。 沃尔沃的本代60系列最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XC60概念车,那时候就提出了沃尔沃近些年的卖点“悬浮式中控台”。沃尔沃也是从这时起造型突变,从一个过时的老气的“富豪”变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沃尔沃”。而S60在2010年3月发布量产,2014年MCE(中期改款),理论上应该在明年或者最迟2018年就全新换代,并继承两台90的设计风格。所以在这款车上不会见到换装雷神之锤大灯版本的车型了。在这代产品线收窄的沃尔沃即将全面更新设计语言的前夕,我拿到了一台V60 Cross Country。自从上次开过A6 Allroad之后就对这种跨界车型上了瘾。而这次又有机会拿到V60 Cross Country (以下简称V60 CC)。使用2.0T Drive-E发动机的T5版本刚刚进入目录,目前在国内暂时只有T6版本。隐藏在的确够低调的外表下的可能是沃尔沃家普通车型上的最后一代2.5T发动机,这款尾标T6的V60 CC 254马力的参数并不比亲兄弟V60和S60的245马力T5高到哪里去。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款末代5缸发动机代表着一种情怀。或许以后在沃尔沃的非性能车型上再也不会看到五缸发动机了。V60 CC有3个驾驶模式,分别是ECO、Elegance和Performance。其中前两者并没有仔细体会出什么区别。拿到车的当晚,最先感受的是Performance模式。代号B5254T12的五缸发动机搭配成熟的爱信6速变速箱总能告诉你什么叫老当益壮。方向盘的轻重和指向性都很棒,油门踏板比较重,好处就是在低速时不容易窜。2.5T发动机声音低沉浑厚,冲上高速公路后还没来得及好好听听五缸的放肆嘶吼,车速已然超过120。而这期间几乎感觉不到来自变速器和涡轮的顿挫。这对老搭档无论在变速箱的平顺性和速度上还是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声音上都像80、90年代的金曲一样回味不绝。这台车交给了我一周的时间,这一周包含了日常上下班(单程约10公里)和周末游玩,我想大部分人一周的生活节奏也是这样的吧。这款车在我体验一周的最后表现油耗达到了15以上……我总说情怀才是最贵的东西。假如T5的发动机也能开出T6的质感,那么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欢迎的。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我开车是比较斯文的,一般比较喜欢在“舒适”模式下开。然而找遍了Console上的每一个按键也没找到类似于切换驾驶模式的按键或旋钮。最后还是在等红灯摆弄仪表盘功能的时候发现有个所谓的“主题”,要切换仪表盘的主题来切换模式。无独有偶,这款车的手刹在一般车辆开启邮箱的地方……北欧厂家的独特逻辑总能给人惊喜(雾)。这台车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V60的升高版本。由于底盘升高,尤其是后悬提升明显,V60 CC不会有屁股很大的感觉,视觉重心落在前轮略往前的位置,结合倾斜角度很大的A柱、腰线向下俯冲的势头也很猛,并在后轮上方拱起,很有蓄势待发的感觉。18寸双色精车轮毂造型简单,没有V40 CC和新XC90的有创意。而且从公路行驶的定位出发,上到19寸的轮毂可以让整车比例更和谐。V60 CC高度比Q5略低,比最近刚刚推出关注度很高的马自达CX-4略高一点儿。V60 CC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各大媒体的评测中表现出的越野能力上都和SUV模糊了界限。沃尔沃在C柱这里一直有这个“肩膀的特征,好处是提升整车体量感,尤其后45度。在昏黄的路灯下,这个“红不拉几”的车漆泛出一点儿紫色,很漂亮。“250匹,250匹有多快你知道吗?昨晚啊,150公里过弯,咻咻咻,啾!走完整个秋名山3分多钟,吓疯了吧!”254马力让低调的V60 CC几乎不会遇到什么对手,即使是五菱宏光的表兄弟也不能超过我。打开车门,可以看到的是从我学生时代就一直记忆深刻的那个内饰。简洁而精致,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一丝异味的内饰也是我的几个朋友买沃尔沃的原因。双色真皮座椅无论从包裹度还是舒适性上都堪称上乘。把座椅靠背调低,来个葛优躺,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唉~”。那天车在室外晒了一上午,打开门坐进去把我的屁股烫了一下……天气真TM热……独自站在巅峰,高处不胜寒。不得不说,IP的用料虽然一般,但各种弧度和角度很舒服。悬浮式中控台的后面有一个储物空间。可是这里能放些什么呢?我觉得一盒纸巾可能比较适合。可能是由于刻度线设计的太密集,仪表的可读性不太好。总要多看几眼才能弄清楚车速到底是多少。车里各种功能的提示音,常用的像转向倒车这样,不常用的像导航多媒体提示音等等,这些提示音都和新的XC90稍有不同,在整体上感觉,沃尔沃在声音上的设计是发生了进化的,各种声音的听感更舒适,甚至更有“高级感”,直观的说就是声音更圆润,少了很多尖锐的感觉。比如都是金属撞击声,两个铁片撞击和两个大直径的金属球撞击就不同。生铁和熟铁的声音也不同。总的来说,豪华车内的各种声音无论是电子的提示音还是按钮、旋钮的物理撞击声音都更有品质感。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玩的魔方,比较便宜的是全塑料的,玩起来就是钮塑料的感觉,而比较贵的魔方内部的旋转轴是铜的,旋转起来无论在手感还是声音反馈上都更精致。这种声音上给人的品质感特别细微,但却无处不在。
这是更高级层面的设计,而且特别离不开成本的支撑,是品牌走向高端的必经之路。目前看来国内还没有主机厂有这方面的设计。记得很早的时候看电视广告,那时候沃尔沃还在用Volvo for life这个slogan,在展示slogan的时候会跟这两声心跳声,特别符合slogan的信息。Volvo(蹦蹦)for life(蹦蹦)。现在貌似不用这个声音和slogan了,个人觉得有些可惜。提到声音,没有比“灯,等灯等灯”更有辨识度的了吧。这些声音已经和各种字体、图标和版式设计一起成为VI了。旋钮的触摸面纹理设计比较简单,也可以说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操作逻辑简单,四个旋钮对应三个功能(其中两个分别是左右区域空调)。让我们看看后备箱吧……有个轮胎,那算了,还是不看了。周末的时候去了徐汇某商场的影院看了成龙的新电源《绝地逃亡》,本来没做什么期待的电影反而意外的好笑。我觉得周末有个电影能让自己笑一笑就已经很棒。成龙的电影还有本世纪前10年在我的心里都是泛着金色的,就像金色童年一样(笑)。这些年是自然吸气发动机最辉煌的十年,而像沃尔沃的T5和三菱的4G63也都各自有个性。汽车的套娃还没那么严重,那些年的手机也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看着电影想到很早时候的《飞鹰计划》,想到以前,总会恨不得早生十年。看电影之前在停车场里面碰到了一台真·老爷车。这台车的名字应该叫做经典。鉴于它和它的孙子们都不是V60 CC的竞品,在这里权当是单纯的在末尾分享给朋友们那个早于黄金年代的车型。写了这么多文章,最后我决定爆照更多内容在我的微信公众号:AutoDesignDog求粉中","updated":"T12:44:1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8,"likeCount":4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44:1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45a5be62f51f1753152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8,"likesCount":42},"":{"title":"MINI JCW,它是活的!","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我经常把汽车称之为冰冷的机械,人类日常生活中最精密的工具之一。然而这台车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新鲜感。前一段时间机构账号集体进驻知乎,藉此机会,我也认识了 。有幸受邀进行一周时间的试驾。这次的车就是我之前在回答中提到过的MINI三门版JCW。这款车的前两代目曾在Italian Job中带着主角抢黄金,打飞机。如果要讲历史上汽车圈粉最成功的单部电影恐怕非这部莫属。红色饰条装饰运动,常见的蜂窝网状格栅填满大嘴,小巧而精致的JCW铭牌镶嵌其中。John Cooper Works——JCW之于MINI相当于M之于BMW。这台被武装到牙齿的三门MINI在路上并不多见。胡椒白的车身色,更夸张的进气,巨大的扰流板,这些都很轻松的将JCW和普通版车型区分开来。很多人尤其是女生们经常把MINI归类为可爱的,但这种做法我只能部分认同。MINI是有趣的,甚至是有生命的。它会在各种细节之处露出一丝狡黠,所有的互动都表达出要一起玩的欲望。我们平时能见到的各大品牌汽车,进口车的玻璃多来自上面的SAINT-GOBAIN,而合资和国产车的玻璃则多来自福建福耀。MINI在这块安全风挡的细节处和巡航摄像头的地方都画了一个斗牛犬,标注“SAFETY BY MINI”。 这台有生命的JCW并不单纯的有趣,它的发动机和排气系统都非常躁动。这台型号和排量和MINI CooperS一样的发动机被调教多了40马力。切换到sport模式下排气的声音会瞬间改变,同时怠速转速也会略微升高。18寸的双色精车轮毂下面是来自Brembo的制动系统,猩红色的卡钳颜色跳脱如脉搏一样。这台MINI JCW到我手中时里程不到600公里,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帝都的赛道。这套邓禄普SPORT MAXX RT轮胎在邓禄普中国官网上查不到,只在德国官网可以查到,是“采用了赛车技术的超高性能”轮胎。账面上231匹马力的2.0T发动机对于宝马和MINI来说远远算不得激进,但对于这台小车来说已经足够暴力。切换到运动模式下,发动机的怠速会变高,排气系统也会嗓门全开,制造最大化的噪音。原厂调教的排气系统特别喜欢放炮,深踩油门轻轻一松就会嘭嘭嘭放炮。油门到底高转速下的换挡感觉和赛车一样,松开油门,车内的电子系统会自动降挡补油,就像一只小怪兽用排气管放炮来表达它对你松开油门的不满。走进车内最先看到的是非常有MINI特色的内饰布局。使用了大量圆形元素的设计,层次感丰富的IP。方向盘尺寸较小,力度沉重,转向非常精确,的确有MINI切换到sport模式下说的“最大限度的卡丁车驾驶体验”。长时间驾驶MINI可以让女生的手臂肌肉紧实不少。这台近40万的车把所有的成本都用在了驾驶者的体验上,说到内饰,只有和驾驶者密切相关的方向盘和档杆用了真皮,而座椅是周围真皮,贴身面用Alcantara。至于内饰的其他地方都是各种形式的塑料。缺少真皮和金属覆盖的内饰,手动调节的座椅,机械手刹,我觉得MINI刻意在营造这种简单的氛围。对于40万级别的车型来说,电动调节座椅、电子手刹,皮革包裹的IP都有足够充足的成本预算。前后两个天窗,在这短小精悍的车型上显得面积巨大。之前就在论坛里看到过有人推荐选装黑色车内顶棚,在实车看来效果异常的好,不会有浅色布面的廉价感,在小车中更能减少压抑感。 MINI的内饰一直很有特色。回归速度表在方向盘后的布局让人用起来更习惯。IP中央的屏幕尺寸很大,周围的氛围灯不仅会在平时改变颜色制造氛围,而且在调节空调风速和音响音量的时候都会随之变化,显示调节大小。宽阔的屏幕可以分屏显示,当全屏显示导航的时候效果也非常不错。但当我花了一些心思终于找到怎么直接搜索地名的时候,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我无法搜索“五角场万达”,只能这样搜索“万达广场”,并在上海众多万达广场中找不同。宝马集团旗下的7键iDRIVE系统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操作方式和逻辑上都是业内的标杆,但记住每个按键的位置需要一些时间。不得不说旋钮+平移+手写的设计理念是不错的,但在中文环境下,这个为英语or德语设计的旋钮的面积显然并不太适合手写汉字。话说测试手写我都会写嘉定的“嘉”。MINI的拨杆设计广受好评,这种操作方式比平平的按在IP上和顶棚上的按钮要好得多,拨动起来非常舒服。发动机的START\\STOP的红光会在你踩住刹车的时候瞬间变得更亮,并开始呼吸,就像之前提到的,这台车是有生命的,而这就是它的心跳。挡杆特别长,亦如房车比赛的赛车一样,手从方向盘挪到档杆距离特别短。当然也有手感不错的换挡拨片,也适合习惯了自动挡想偶尔感受下手动换挡乐趣的人。氛围灯遍布车内各处,并且会按光谱自动变化颜色(当然也能手动调节),配合黑色的顶棚,夜晚的氛围营造特别到位。在意向不到的地方——副驾驶前面的IP饰板内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储物盒,放纸巾、零钱都不错。手风琴式油门踏板的舒适性的确远高于普通吊起来的油门。哈曼卡顿的音响logo比较不常见出现在A柱高音喇叭上而不是在门板的中音单元上。声音取向和我家里桌面上的哈曼卡顿Nova一样,属于比较偏下盘,低音质感出色的一类。放一首动次打次配上粗重的排气还是比较带感的。IP上这个应该是低音单元,周围有一圈空调出风口,我想这个低音的音色一定是“冬暖夏凉”的(笑)。假如是我来用,后排座椅大概一直是放倒的。MINI的后排空间不小,坐下两个个高大的汉子前排也不挤。然而打开尾门看看后备箱,较大号的超市购物袋以足够占满纵向空间,假如平时就两个人乘坐的话放倒后排座椅空间是足够的。但拖家带口的大概不适合标准的MINI,可能更应该去选择COUNTRYMAN和CLUBMAN。也希望有机会能体验下这两天不那么迷你的MINI。最后按照习惯,放上我的阿三和这台MINI JCW的合影。不得不说,两台车虽然身材相当,但MINI的坐姿要低很多。假如把MINI称之为“卡丁车”,那么这台MG3模糊的方向盘,更厚的坐垫……以至于换回阿三开的一瞬间让我有种开SUV的错觉…… ","updated":"T10:40: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5,"likeCount":7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40:5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645ccb5b3e962b4c52d98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5,"likesCount":72},"":{"title":"设计·纯粹·奥迪TTS","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大大点赞了好开心!哈哈,求RS6、RS7试驾。希望看到奥迪RS系列试驾的朋友们请点赞,帮我@奥迪谢谢~——————————————————————————————突破科技,启迪未来。奥迪双钻,我的伙伴……试驾完“卡丁车”MINI后,我拿到了一台可以称得上是Dream Car的奥迪TT,哦不,奥迪TTS。 记得中学时候,我爹去逛车展,拿回来一堆购车的宣传册,其中一本就是奥迪TT,之后很多年我都会拿出来翻翻看。说实话,拿到这台TTS的一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无法抑制。奥迪TT可以说是奥迪家族所有车型中设计过程限制最少的之一。轿车、SUV以及各种衍生车型都受到各种相应成本、受众对造型的接受程度和一些实用性的限制;而代表品牌性能标杆的R8要遵循更极端的空气动力学和中后置发动机的布置。对于TT来说,只有一个限制:更帅。TT有足够高的定位,同时相对低的平台成本也带来了更高的内外饰成本预算。如今汽车设计可以说分为感性化和理性化两个方向。感性化设计的引领者是奔驰,而理性化设计语言的引领者就是奥迪。两条路,要么追随,要么落伍。奥迪的理性在于车上的每个线条都有逻辑和规律。TT是本代奥迪设计语言的打头阵车型之一,也是奥迪家族全面硬朗化的开始。(此为官图)作为一台设计语言非常纯粹的coupe,TT的设计进化可以看做奥迪设计风格的缩影:从圆润到硬朗的审美演替。也传达出这个品牌在不同时期对于自身品牌性格的理解,虽然这么多年它的slogan一直是那八个字。或者说,这么多年,他们终于展示了所谓科技和未来是怎样的。我总觉得TT似乎是从草图直接进化成实车的。Hood和格栅之间巨大的眼角非常提神,这里必然会出现的阴影也是设计出来的细节。所有看到这台车的人都感叹这里设计方法的大胆以及似乎只有大众集团能达到的工艺。Hood从门缝线向前,绕过轮包(这是TT的经典设计),作为帽檐盖住大灯,和格栅匹配。这样巨大的hood对冲压工艺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今大众集团旗下从Macan到A4到Kodiaq再到即将发布的Passat CC等,越来越多的车型都采用了这种分缝,使得车头部分更整体,减少被切割开的感觉。既然画面转到了大灯,那么不妨就来说说。据说大灯的Graphic取材于奥迪引以为傲的勒芒,两个竖条让眼神更凶悍,它们在整个灯中的相对位置也有黄金比例的逻辑。横向的亮条为DRL和转向灯复用。通过爆炸图来看,DRL由光源布置在侧面的光导管实现;转向灯由导光片后面的9颗LED依次点亮来实现,并形成奥迪如今标志性的“流水式”转向灯效果。矩阵式远光如今只要3个单元就能实现。假如你停在地下车库,恰巧对面是一堵墙,那么发动汽车的一瞬间,近光灯的切线从下向上移动,这是抬头的效果。紧接着矩阵模块会点亮,并在墙上打出6个闪烁的光斑(类似于PPT动画的溶解效果),非常有科技感。TTS的外后视镜造型很简单,很硬的转折配上银色很精致。奥迪S和RS的银耳是一大特色,也可以说是高性能身份的象征,以至于不少人买好车后要去某宝上去买壳子或者贴纸来DIY一个银耳。如果说前几天试驾的MINI JCW让我觉得像一个“小怪兽”有生命力,那么这台奥迪TTS则是一台精致的速度机器,用每一个细节展示理性设计的最高级形态。既然加了S,毫无疑问这台车非常暴力。大众集团的当家明星级发动机EA888在这里换装更大尺寸涡轮,披上了银色+红色的双色外衣,动力更是提升到了286马力。高亮镀铬的四出排气非常浮夸,假如你是车主那么一定要经常清洗这里。路上的泥泞和尾气中的碳都很容易让它失去光泽。急加速换挡时会放炮,对肾上腺素的分泌非常有利。TTS的S-tronic换挡速度平顺切快,完全没有大众DSG的影子。在无人的道路上,切换到运动模式,关闭ESP,来一次弹射起步。同时踩下刹车和油门,发动机的转速可以达到4000转。松开刹车,身后四出排气厚重的轰鸣和巨大的推背感让人大脑一片空白。用余光一瞥,速度已超过120,尾翼已经悄悄升起。踩下刚松开5秒多的刹车,在高加速度刹车的情况下,安全带会自动拉紧,完全将人钉在座椅上。在一段激烈驾驶后,刹车出现了异响,低速制动时会发出“吱”的摩擦声。在一米三多一点儿的车上布置19寸锻造双色精车轮毂非常有冲击力,灰色的卡钳上印着TTS的logo。这台车之前被各路媒体在赛道上蹂躏了几百公里,仔细看轮毂已经沾满刹车留下的黑色铁屑,拍这张照片之前我擦了很久。尽管这是一台标榜性能的车型,但并没有配备打孔制动盘,想必奥迪并不希望人们拿这台车去挑战弯道极限。除了让人下车后也会频频回头留恋的外饰,TTS这台车最令人心动的是内饰。就我个人而言,TTS的外饰称得上喜欢,而它的内饰设计称得上赞叹。一款车做得复杂不难,只要罗列各种材质和元素就能看上去很复杂;难的是把看似简单的东西做精致。在这个所有厂家都在堆叠触屏配置、不超过10英寸不敢称大屏的时代,一个简约的内饰是非常难得的。简约而不简单,这六个字背后是多少心血和技术的支持。 显然TTS有一个偏向驾驶员的内饰布局。你可以看到IP朝驾驶员倾斜的角度很大,甚至这台车几乎所有的真皮都用在了驾驶者的身体可以触及之处。 贯穿内饰的IP除了仪表板帽檐有真皮+缝线之外再看不到真皮,取而代之的是大颗粒、有科技感的皮纹。在空调出风口1/3的高度处仅通过一个台阶和皮纹的区分就清晰的将IP分为上下两层。抛弃皮革、木纹、碳纤维和金属拉丝后如何让IP有层次感?TT的内饰是教科书一样的存在。IP上虽然没有了屏幕,但这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空调出风口已撑起了整个内饰的颜值。能为空调出风口单独放爆炸图和设计效果图的车型一定不多。都说奔驰的内饰设计走的是豪华路线,奥迪的内饰设计走的是科技路线,驾驶舱里这5个空调出风口解释了什么叫做科技感。集成了旋转,拨动、出风、显示和按压功能的空调出风口是工程师和设计师合作到极致的产物。简单直接纯粹的设计恰恰是最难的。
最外圈调节风向,下面的拨杆调整这个出风口的风量从完全开启到完全关闭。通过按压和旋转中间的旋钮可以控制旋钮显示功能的开闭和数值。想使用空调?没问题,把手伸向空调出风口即可——简单、直接的逻辑让人很快就能习惯这种返璞归真的操作方式。Nappa包覆、S logo烫印、菱形缝线、加热、腿部支撑、n向电动调节、气压调节包裹度……TTS的运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非常高。如此的善待屁股和腰,这是一种善意。不过作为运动车型没有座椅通风还是很遗憾的,毕竟激烈驾驶中的人更容易出汗。后排座椅可以定义为“真皮行李箱”。早前看媒体文章,说这个后排座椅只能坐儿童,事实上,我认为后排只能让喵星人和汪星人比较舒适的坐好。我也试过把一个180+的汉子塞在后面,看样子……躺起来还不错?TTS的方向盘是我开过所有的车中设计出的手感最好的。虽然没有各种打孔和Alcantara这种增加摩擦力的材质,但这个方向盘的断面设计非常到位,这是从设计和人机的角度来解决握感,而不是像其他很多厂商一样简单的通过ColorTrim来回避这个问题。方向盘的电子助力逻辑非常好。低速的时候非常轻盈,停车、倒车的时候非常省力。高速驾驶的时候方向盘很重,给人很踏实的感觉。在这点上,很多廉价车型给人的感觉恰恰是反过来的。三幅镀铝,中间镂空。这样的设计也可以在保时捷新方向盘上看到。Logo这里的真皮需要选装。这个方向盘无论从握感、用料材质还是操作方面都值得称赞。与这个方向盘搭配的是来自“核弹工厂”NVIDIA的“仪表板”。(请原谅用相机实在拍不出人眼看到的效果,这里先借用几张官图)相信并没有几个厂家有自信能抛弃传统的中控台,转而把车辆除空调系统外的所有功能的显示内容都交给这个尺寸不大分辨率一般的“仪表”,最难的恰恰是做减法。为了防止反光,屏幕被布置在很深的位置。而几个指示灯、水表和油表都直接在屏幕外,通过简单的刻度和图标显示。据说NV为TT内饰中最核心的这块屏幕配备了性能是移动CPU 20倍的CPU,复杂的切换动画,丰富的内容,在方向盘和MMI旋钮的操作中没有一丝卡顿。调用绝大部分功能手完全不用离开方向盘,可以在几个常用选项卡,比如车辆信息、收音机、手机、导航等中来回切换。转速表居中的运动风格显示下,分屏内容也十分合理。在这样的小屏幕中显示如此丰富的内容而不显得杂乱,可见奥迪在UI方面的设计功底也非常深厚。屏幕的可视角度非常大,在副驾驶的位置也可以清楚看到。当需要副驾驶来输入导航目的地的时候可以非常轻松的用MMI的大旋钮来输入。表面上,这个6+1的MMI替代了之前的10按键、1旋钮、1触摸板的全部功能,减少了按键数量;深层次上,这是对MMI系统操作逻辑的升级和精简。导航、电话、媒体、广播这四个功能仅通过两个“拨钮”就能轻松实现切换。中央柔光电镀旋钮的触感、阻尼、金属碰撞声音一如既往的体现出品质感,巨大的顶面对手写输入也非常友好。伸出来的按键可以给手一个非常舒适的角度,相比直接按在IP上要来得舒服的多。所以整个IP上除了空调功能之外,只有这一排按键。我觉得如果以后能把按键的反馈声音也加入金属质感肯定会大大提高品质感。一贯的,奥迪日常开起来最舒服的模式就是auto模式,就像一个很懂你性格的朋友,你的温柔和暴躁都能很好的包容。发动机启停虽然相应速度非常快,再启动时震动也不大,但不得不说,最适合用这种技术的还是混合动力车型:电动机起步随时待命,完全没有延迟,而路上的颠簸会让人自动忽略掉发动机的再启动。内后视镜集成指南针功能,不得不说,这个办法比在IP上做一个机械的指南针聪明多了。TTS的音响来自大名鼎鼎的B&O。他家的音响,包括耳机和音箱给我的感觉都是比较清淡的,素质较高,高频亮丽。奥迪的所有车型中选装B&O一直作为高溢价的卖点,宣传B&O的音质也不遗余力,在配置更豪华的车型甚至有浮夸的能升降的“声学透镜”。然而这套12喇叭的5.1音响并没有给我很惊艳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布置的原因,觉得声音的主要重量都放在了前面,身后缺乏环绕的感觉。 对于一个没有天窗、车身低矮的车型来说,黑色顶棚可以减少压抑感,这点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顶灯依靠对手指的红外感应开启,开关顶灯只要手大概碰到顶灯的lens即可。这个应该是奥迪的新平台化钥匙,新A4也是这个钥匙,只不过三键的颜色定义有区别。各车型的区别在背后的车型logo上。这个钥匙的手感很重,因为看上去是金属质感的地方也真的是金属。TTS的行李箱不大,可以从这个角度直接放倒后排座椅。图中是大疆精灵4的箱子。很遗憾那几天风很大,去了一些好地方也没敢飞。从这个视角看车,别有一番特色。最后请阿三来和TTS合影一个。这么久,终于来了一个身高比阿三低的车了。关闭发动机,车内音响会自动播放奥迪的心跳声品牌音(就是奥迪广告最后展示logo的声音),像是与你道别。【PS】这次试驾是我争取了很久才成行的,这篇字数超过4K的文章是我所有试驾文中到目前为止最长的,让我打下这么多字的动力完全来自于我对这款车每个细节的仰慕,没有很多朋友想象中的稿费。很多车价格很高,它们是速度机器或者移动皇宫,但只有TT给我这样大的触动。作为一名汽车设计师,我明白TT从外饰到内饰,达到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效果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草图效果的外饰、精简到极致的内饰背后是强大的设计团队和工业技术支撑,是设计师和工程师每一个0.1毫米的battle。第一次,写试驾文章因为有太多内容觉得非讲不可要删减很多地方。致敬,向汽车设计师们,向如此纯粹的设计。","updated":"T10:29:2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likeCount":16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9:2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1bdfbede18fa8f042d5ad80a906a972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likesCount":161},"":{"title":"一大步与一小步——全新奥迪A4L","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在刚发布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拿到这台奥迪A4L是比较幸运的一件事。A4是奥迪MLB Evo的基础车型。面对奥迪品牌最重要的一款车,一定要梳理一下。早在2010年,奥迪就推出了多款概念车,它们和今天的量产项目似乎并无太大关系,但都在一次次的加强新设计语言的输出:2010 Audi Quattro Concept & e-tron Concept这两台概念车的共同点包括硬朗的棱线与转折,日后贯穿整个奥迪家族的LED大灯和六边形格栅。与此同时,2010年推出的A8 D4也正式宣告了这一语言的亮相一直到今天,奥迪的外饰设计风格都是这一设计语言的不断强化版。让我们回到A4:B8与“B8.5”在有了前面的设计预告类概念车和全新换代的A8到A6,2012年改款的B8.5必然要遵循已经成型的家族风格。2012年A4的改款只是一次比较小的MCE,简单观察发动机盖和翼子板分缝就能发现,对于前脸的更改范围只有大灯和前保。大灯的轮廓和B7类似变成了今天奥迪惯用的外大内小的形状,格栅的大嘴轮廓也从圆角矩形变成了初版六边形。但受限于翼子板的形状,大灯的外眼角无法向外挑起,给人感觉稍微差了点儿精神。所以B9虽然是全新换代车型,但依然在整体家族语言下。在整体上说B9与B8.5都在同一个世代的设计语言下,因此B9在外饰设计上有非常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在大众集团的制造工艺日臻精湛的今天,A4 B9所体现出的精致感是前所未有的。更加立体的前脸能马上与老款车型拉开差距。如何分辨长轴距版和标准轴距版呢?看后门。标准轴距的后门明显比前门要窄,而长轴距的车后门则和前门差不多一样长。当然这和国内的奥迪似乎关系不大了……在B8把发动机从前轴之前移到前轴后侧以后,奥迪的侧视图变得好看多了。这里不用套用轮子分析图就能简单看出来B9的整体视觉重心是比较靠后的,如果没有加长轴距会更靠后,这是一个偏运动的姿态。不同于以往单纯凸出的裙线,B9在这里多了一个内凹的特征,并在视觉上向前与前唇、向后与后保连贯。贯穿首尾的腰线连接了头灯和尾灯。腰线并不强壮,但非常显眼。腰线特写。与一般两下转折的腰线不同,B9的腰线section转折了三下,这几乎是对冲压工艺的炫耀。仔细看大灯那里,奥迪成功的把hood分缝藏进了腰线里。这样的冲压工艺除了大众集团别无二家。除了最低配车型使用了氙气灯外,其他各配置都采用了全LED大灯,算是弥补了B8.5的遗憾,但有矩阵功能的大灯需要选装。双7形的DRL让A4L非常有辨识度,内部设计非常纯粹,每个功能单元都非常小,这样的设计只有用了LED才能实现。转向灯只有最上面7的一横。没有渐进式转向灯是一个遗憾。DRL的实现形式为光导+内配。内配比饰圈大概突出5个,侧壁磨砂,正面透明而无配光花纹,点亮效果非常剔透。和之前试过的TT一样,A4L的大灯来自马瑞利旗下的AL车灯,产地捷克。车尾设计非常简单。我一直觉得奥迪把最简单的设计全都做完了,所以其他厂商只能去做一些复杂的变化。这台车我自己洗了一次车,同时也是一个摸车的过程。擦车的时候,这台A4的各处特征都非常硌手。尾灯的位置灯形状与前灯呼应,横向伸长的位置灯在视觉上有延展的效果。位置灯上方是转向灯,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尾灯Lens内侧的配光颗粒,一是在视觉上遮挡内部的LED模块,二是为了发光效果更均匀。前灯没有用上的渐进式转向灯反而在尾灯上出现。我相信每一个跟着新奥迪的车都会对转向灯愣神一瞬间。当初在只有A8有这个“黑科技”的时候,每次遇到A8我都会跟一会。高配的A4L分别叫“风尚型”和“运动型”。运动型和风尚型分别配两款不同的18寸轮毂,运动型为双色精车轮毂,而这个风尚型是花瓣轮毂。在目前的潮流下,尽管18寸对于一款中型车已经够大,但双色精车轮毂是绝对的大趋势,没有用此工艺的轮毂会立刻显得缺乏精致感。尤其在A4L的选配清单中这两款轮毂互相选装不用花钱的情况下,更没有任何理由不选择精车轮毂。虽然双边单出的排气管对一个普通的中级车来说已经足够,但很遗憾无论是不是运动版,B9的排气管都显得比较小气。如果有可能,换一个大一些的吧……格栅主题非常纯粹而鲜明。BBA从来不会像国内厂商一样中二的在格栅内部一片黑的区域设计各种各样的细节,尤其是中国风格回形纹……因为除了设计师自己外没有人会去看的。格栅的饰条只在非常靠外的地方做了几个转折与切面的变化。相比外饰,内饰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最早我在网上看到过2006年的A6内饰设计手稿,上面已经开始采用如今流行的强调横向贯穿的IP形式,而不是console和IP相连的T形布局、或者像B8一样强调驾驶员空间的半包围形式。Passat CC的T形布局和B8的半包围虽然都有偏向驾驶者的设计,但今天的方法是将IP做一个略微向驾驶者倾斜角度。对比上面的相对较老的内饰,贯穿式设计可以削弱IP的体量感,使得IP更立体,并消除了面板与抽屉的感觉。虽然B9在外饰上全面硬朗显得很不适合女生,但方向盘和油门踏板都非常轻,适合比较轻松的驾驶。旷量很大的方向盘指向很模糊,在比较急的变线时都要多次修正,这也显得与R18 245的大脚宽胎不搭。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只能切换到动态模式,方向盘变重,并且指向更准确,但发动机的转速又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台纵置EA888的罩盖从设计上讲还是不错的,在纯数据状态下一定是令人满意的。但低成本也使得它无法用上大面积的银色分色与红色装饰。如果我是车主,可能会找个地方给它按照棱线的轮廓喷喷漆。这台2.0T虽然是低功率版,但它所提供的动力已经让人满意。没有四驱系统的A4L,前驱车的特性非常明显,在转向时只要稍微点油门就有推头的感觉。对于这台40TFSI的车型,我的评价是真的可以加4万升级为45TFSI,哪怕仅仅为了四驱系统和额外五六十马力。可以看到这是一台没有装配全液晶仪表的车型,内饰的科技感下降还是很明显的。这个不知道为什么甚至没有车载导航的A4L并没有给我提供可以放手机的地方。如果有同行的人,那么他的咖啡大概只能拿在手里了。得益于MLB Evo平台分摊成本的能力,A4L如今可以用上和Q7一样的几个关键内饰件。比如一看就非常贵的空调面板。所有旋钮和按键无论从视觉还是触觉上看都非常有金属质感,在按动和旋转的时候反馈的声音也是金属的。对于触摸,奥迪给出的答案是触摸感应提示,显示功能选项,但要通过实打实的物理点击来进行最终的操作。这样出色的内饰逻辑让人根本不会去想要一个十几寸的触摸屏。换挡区域以及MMI同样是一款平台件。档杆宽大,但握感良好。停好车之后直接按一下P就能挂进P档。在平时操作MMI旋钮的时候,档杆起到的是一个手托的作用,手会自然的搭在上面,这种人机工程上的设计非常贴心。内饰绝大部分常出现在视野内的零件都采用了柔光电镀工艺。相比高亮电镀,柔光电镀更不容易收集指纹,相对柔和的反光效果也能提升品质感。这台风尚型大面积采用了深色橡木饰条,无论从触觉还是视觉上讲都非常有品质感。在整体氛围非常棒的B9内饰中,一些细节是有些遗憾的。大概是因为整体上木质饰条、高成本的平台件消耗了太多成本,内饰其他地方的装饰显得捉襟见肘。MMI面板在黑色的console上,除了旋钮和两个拨钮外并无其他高亮装饰,不免让人感觉太“素”。这台车选装了B&O音响,依然是高频亮丽、有空气感,低频不多不少,稍微的调音风格。因为空间布置更宽裕,这套选装价格7K的音响在整体氛围上非常出色,环绕感更可以领先贵得多的TTS。但即使是B&O,在喇叭面板上也没有体现精致感的装饰,更不用提A6和A8上的声学透镜。B9在console上从前到后有丧心病狂的3个点烟器(还有一个在扶手箱里)。如果不利用点烟器做些什么简直对不起设计师的一片苦心……扶手箱里已经有两个USB接口,足够为手机充电。后排扶手的杯托虽然造型比较粗暴,但结构非常巧妙。奥迪终于更新了全平台钥匙的形式。A4L的钥匙和TTS的钥匙形式是一样的,但在某些分件的材质定义上要更保守,上面也没有专属A4L的logo。如果说TTS的钥匙是一个忽略了成本的完整版,那么A4的钥匙则是一个通用性更强、成本受到控制的版本。总的来说,奥迪在科技感上越走越远,同级别里比较科技感恐怕无出其右者。虽然大量采用和Q7甚至未来的A8一样的平台件极大的提升了内饰的品质感,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内饰的“套娃”感。最后……又到了惯例时间阿三呐,来!这是你四哥~ ","updated":"T11:31: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6,"likeCount":30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31:4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78a9fc3cf2e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6,"likesCount":308},"":{"title":"君生我未生","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2016年的最后一周,我拿到了一台17款V40 T3。因为出口美国的S60L叫做“S60 Inscription”,我还以为这个后缀是沃尔沃对于长轴距的国外称呼。想不到这样的后缀竟然出现在自家的小钢炮身上。这样的后缀和V社给DOTA2的各种翻译奇怪的饰品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铭刻 基恩巨枪”……在豪华品牌纷纷国产化的今天,进口身份的紧凑车型显得有些尴尬。因为它们已经触碰到了自家国产B级车的门槛。而与此同时有不得不面对品牌力强大,优惠凶猛的奥迪A3。 一直以来V40都是我印象中姿态最好的几个两厢车之一。V40的身材比例非常均衡,前后悬长度相差不大。尾部型面饱满,聚拢起来的线条向车头俯冲,这样“蓄势待发”的姿态很常见。偏冷色调的红色车漆在阳光下特别好看,尽管这个颜色要求车主要非常喜欢洗车。格栅中有一部分是封起来的。这里连带车窗内后视镜上方的各种摄像头传感器共同给这款20多万的车一个50万以上级别的主动安全配置。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碰撞预警…应有尽有。这次改款给V40带来的最大变化来自车灯。雷神之锤的Graphic给了V40一个非常犀利的眼神。雷神之锤的DRL和转向灯复用。双近光双远光单元都采用反射式。大灯的细节设计非常简单而实用主义。除四个反射碗外边包裹简单的装饰外再看不到什么复杂的装饰。灯眉角落里低调的刻着FULL-LED SYSTEM,后面还有四个方块,类似于微软的新logo……相比全LED大灯,尾灯似乎没什么变化。除了位置灯采用了光导外再没有使用LED的单元。但不得不说,我个人看来,V40的尾部造型是所有钢炮范畴车型中最成功的。丰富的型面并不让人觉得太过复杂。从尾灯开始做的“肩膀”造型是沃尔沃的家族标志之一。再加上外凸的轮拱,V40的屁股非常敦实、丰满。腰线并没有从前灯一直贯穿到底,而是选择在C柱这里转上去。这台标号只标到T3的V40动力来自一台1.5T的四缸发动机。152马力对于一个豪华品牌车型来说还算OK。与之搭配的是一个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然而在一二档之间的些许顿挫让我一度怀疑这是一个双离合变速箱。作为一个中期改款车型,V40的内饰依然是如今已经略显“复古”的上一代家族设计。这台不到3000公里的V40依然保持着新车没有异味的优良传统。内饰要整体的看。中控台区域的冰冷感被暖色调的座椅和门板拉回了不少。皮革的颜色总能给人非常舒适的感觉。门板中间就是一大块皮来包裹,中间空空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加几条缝线是不是可以不那么单调一点?回环形装饰条和门扣手是40和60都在用的特征。在柔光电镀的材质与合理设计的型面转折下显得非常精致。但车窗控制区域则显得太素。空调出风口的“CLEANZONE”字样表示这台V40的空调系统有专为中国准备的空气净化功能,因为北欧的空气是不用净化的。但我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我开启这个功能后,玻璃会马上起雾,我不得不开启除霜,于是除霜自动引入的外循环空气又进入车内……空调的操作方式非常直接。这一点在很多新车型用了触摸屏系统后反而变糟糕了。从我个人的角度说,空调的操作是一个很频繁并且希望反馈尽量迅速的几个功能之一。当我操作空调一定已经稍微有些不舒服。操作这样传统的旋钮可以让我只用旋转旋钮这一个步骤就能调整温度。而一些触屏的空调系统则要点击屏幕上的温度,然后一下一下点加减号……把大象放冰箱里是不是步骤越少越好?V40配备了自动雨刮器。但雨刮器的自动功能要每次通过手动开启(雨刮杆最内侧带个水滴的按键),就像每次都要手动关闭自动启停一样……在日常使用中,智能钥匙其实并不用插入发动机启停按钮下面的槽里。但如果两三天都不插一下智能钥匙就会不智能,车门必须要用钥匙上的按键才能开和锁,你就没法“无钥匙进入”。如果你想和自己的V40保持好关系,那么隔一两天一定要插一插……方向盘的的操作方式以按键为主。方向盘的左侧用来操作各种自适应巡航的功能,右侧则用来操作IP上那块屏幕。如果你想操作仪表盘,一定要通过灯光控制杆子上的波轮和顶端的按键。而能给仪表盘进行的主要操作和一般的单色行车电脑并无区别。这块全液晶仪表盘和V60一样除切换主题外没有其他功能。三个主题的显示内容几乎没有差异,主要还是配色。但从可读性上来讲,可读性最好的还是Performance,速度用数字显示,后面是一个转速表。而另外两个主题中的转速表看上去更像涡轮增压表。V40的手刹位置非常特殊。每一个人都会惊讶于手刹的位置并且发现这个位置的手刹拉起来很舒服。每一代设计都有谢幕的时候。推陈出新,追随审美,追随技术,这也是一代又一代设计师反反复复在做的事。当年惊艳世界的悬浮式中控台也注定要迎来谢幕的那一天。还好通过V60和V40我赶上了这一代经典设计的末班车。阿三啊,这是2016年你面基的最后一台车了。怎么称呼它呢?因为我在小区里换了个地方停车,这次能拍屁股了……——————写在最后—————我时常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赶上自然吸气的黄金时代,在E46叱咤江湖的时候我对宝马的认识还仅停留在logo上。如今我试驾到的车无一例外都被各种增压榨出了更大的马力。没有赶上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总在2010年以后才一点点看了一些港片的经典。没有赶上Walkman和CD甚至没有赶上iPod,方便的智能手机消灭了买到最新的CD看着歌词单的兴奋感。……话有点多,晚安。","updated":"T17:18: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2,"likeCount":1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1:18:2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3dd8cdc757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2,"likesCount":126},"":{"title":"一个有些迟到的试驾","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奔驰喂~”这是我坐进这台A级后心里想起的三个字。我对奔驰是有情怀的,以至于接下来的内容已经被怀疑成硬广。因为奔驰大概是我记住的第一个汽车品牌。早在鹤城街上的出租车都还是拉达的时候,早在我还不会区分捷达和普桑之前……在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中国交通地图册”,那里面汽车站的标志就是奔驰的logo,可见在那个年代奔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奔驰A级虽然有所谓的“上一代”,但上一代车型根本无法称之为“Hatchback”,很像一个换了奔驰外观的Smart。作为产品线最宽、最细致的豪华车品牌,奔驰把这块市场交给了Smart,并用A和CLA填补上了紧凑级产品线。本代奔驰A级是2012年作为奔驰全新造型语言的代表车型推出的。而到2017年的今天,距离它的中期改款已经过去差不多1年。所以这次的试驾可能来的有些晚。显然,“大奔”的绰号并不适合A级。A级的整体比例从造型角度上讲是这个级别的标杆。从大灯“甩”到后门的腰线以及向上挑起来的裙线已经成为了经典。A级有两种前保形式,分为普通款和运动款。而这个非AMG车系中标号260的顶配车型自然是采用比较好看的运动款前保的。下格栅开口的大小、比例、线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非常复杂。“满天星”格栅已经成为经典。今天各大厂商很多密铺形式的格栅事实上都是收到满天星这个满天星格栅的启发。全LED大灯从科技配置上来说并不算高,没有非常如今各式各样的炫酷技术。但它的设计非常讨巧。DRL上方的花纹做在Lens内侧,在DRL点亮的时候会把花纹照亮,形成类似于眉毛的效果。在车解锁的时候DRL会像C级一样先闪蓝色,然后渐变成白色。新的尾灯是吃瓜群众最容易区分老款和改款A级的地方。相比原来的“C”形位置灯,这个燕尾形状的位置灯更有辨识度。一个比较特别的形状会给人更深的印象。一个性感丰满的屁股是成为小钢炮的必要条件之一。本代奔驰在尾部最出彩的设计就是后保的假出气孔上端和后保折线相连,这个特征在多个不同级别的运动车型中都有出现,从视觉上拓宽尾部的宽度。下方采用的钢琴漆黑色与柔光电镀排气饰圈在默默的告诉你外饰成本有多高。 双色精车的18寸轮毂在奔驰系列中比较独特,但不够经典。及时有AMG的logo加成,也没法让它比经典的AMG五星轮毂相比。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是这台车的车主,换AMG的五星轮毂大概是我唯一想做的一点小改装。A260的动力来自于奔驰现如今的当家花旦M274“中功率”2.0T发动机。211ps的马力看上去并不大,6.7秒的加速成绩在这个定位来说也不算亮眼。但驾驶起来冲劲十足。如果在转弯的时候稍微深踩一点儿油门,前轮就会打滑,非常的不安分。悬挂很硬,韧性十足,虽然在路况比较差的地方舒适度不高,但保证了非常好的动态性能和侧向支撑。完全为了操控与运动而生,根本没想诠释“开宝马坐奔驰”的意思。A级的外饰设计非常成功,可以称得上360度无死角。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这里放了这么多图。A级的内饰是奔驰新一代内饰的第一款作品,在某些地方残留了一些上一代奔驰内饰风格的影子,但IP的截面,圆形的空调出风口和看上去非常厚实的方向盘都最早在A级出现。A260内饰以经典的红黑运动配色为主。细节上的装饰也大量采用碳纤维材质。方向盘的直径比较小,握感厚实。手握部分的打孔真皮和拇指处的凹坑都是十分必要的防滑措施。方向盘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反而怀档档杆稍显简陋。怀档本身从操作来看是很容易适应的。它的好处和坏处体现在其他地方。灯光控制开关要集成雨刮器的功能,所以操作相对复杂;而好处就是,console区域多了一个不小的储物空间。炮筒式的仪表也是经常见到的运动image之一,搭配做工精致的红色指针和黑白格旗的底色,这个仪表盘同时传递出了运动感和精致感。面积很小的液晶屏幕可现实的内容很丰富,中控台上的绝大多数功能都能在这里通过方向盘调用。然而面对中控台的这个屏幕和系统,我心里的情怀变淡了不少。Audio20系统真心不好用。无论通过蓝牙还是通过数据线,识别手机的过程都很慢。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用手机作为蓝牙电话和蓝牙多媒体是两个不同的连接方式,我无法在通过蓝牙听歌的同时调用电话。最让我费解的是,听广播切台,系统竟然需要3秒左右的反应时间……讲真,金工实习焊接出来の半导体也比这反应快。还是说些有意思的吧~X形的空调出风口集成了调节方向和开闭的功能。X竖过来时出风口开启,横过来的时候关闭。内饰按键采用了多种材质。常用的一些功能按键在触摸面的都有一些区别。这里相对于其他品牌少了机械感,多了一些感性。A260的座椅无论从造型还是舒适性上讲都非常棒。不过虽然坐姿很低,但即使将座椅调到最低,如果我做的比较直,头发依然会刮到顶棚(身高180)。不得不说A级的头部空间是我开过的车里最小的(包括MINI)。座椅调节集成在门板上,这是奔驰的传统。拨钮的造型非常精致,调节起来也足够形象。唯一有些不习惯的是,我要在门板上调节座椅的位置,但要在传统的座椅侧面调节腰托。功能关联性非常强的地方被硬生生的安排在两个地方,这需要时间去适应。座椅脖颈处的孔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设计细节。这次白天的场景都在世博园区,开着一台奔驰跑到梅奔中心下面照一张相片是必需的。世博会留下了世博轴商业街和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的中国馆,然而世博会留下的最著名的建筑是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不知道哪国的场馆就这样空置着,在这里拍张照片,会有人出来赶你走……像这样的场馆还有很多很多。我在想,如果把其中一些拿来做一些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是不是比空置更好呢?起码老人家们就不用跑去宜家开茶话相亲会了吧……据说A级在设计过程中日本studio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5分钟左右的动画短片。估计大部分人都没看过,相信我,这值得花流量点开看。 自古红蓝是CP,这是阿三遇到的颜值最高的两厢同类。“阿三啊,这是奔奔,你认识下~”","updated":"T17:04: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friends","commentCount":9,"likeCount":4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1:04:5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6d715b3e4ff93394aeb369fb6a95a5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likesCount":42},"":{"title":"美式豪华大餐","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前几个月每天早上都会在上班路上听到101.7里面XT5的广告,“新美式都会SUV……”。前几天我拿到了一台顶配的XT5,然后这个时段的广告换成XTS了……历史上,凯迪拉克一直是汽车设计领域先锋派造型的代表之一。随着1999年Evoq概念车发布,这个美式豪华车的代表从此进入刀削风格的时代。1999 Cadillac Evoq Concept当然,更多人是在看到2002年的Cien后才彻底爱上这个充满了攻击性的设计语言。2002 Cadillac Cien Concept时至今日这个设计风格已经坚持了将近20年。现在想起当初在路上惊艳了一众路人的上一代CTS竟已是十来年前的事情。霸气的外饰设计是它的最大卖点。对于这台车的目标客户来说,第一看看到这饱满的车身、超额的体量感已经让他们的钱包不安分了。巨大的车身搭配20寸双六辐车轮,XT5的体量感营造得非常成功。头尾灯在视觉上向外部阔张,整个车就这样被大轮子和转折坚硬的头尾灯撑起来。如果你想追求“霸道总裁”的既视感,那么这台车单单从侧面这样一瞥就已经足够。Hood的顶点非常高,坚硬的车头特征和曲率饱满的轮包都让XT5的车头向外传递出一种坚固、稳重的感觉。造型非常有特点的头灯在视觉上一直向下贯穿到雾灯区域,这样竖直的元素也是拉高车头视觉高度的常用手法。格栅是凯迪拉克logo轮廓的放大版,横向的镀铝饰条加上非常窄的大灯又进一步在横向上使得车头看起来更宽。这个追求横向和纵向体量感的车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设计——停车场老大爷第一次见到XT5就戏称它为“胖头鱼”……主动式开闭格栅的设计元素比较简单,但层次很丰富,亮色和黑色的搭配也称得上协调。logo被加工出了非常精致的凹凸感,裸露在外面,而没有用一个亚克力壳子来包裹,似乎在寻找一种原始的机械感。大灯设计得非常紧凑,远近光一体透镜周围用黑色饰圈包裹,弱化“眼珠”的位置,使得车灯的眼神非常深邃。下面这一小段是DRL和转向灯复用的。因为DRL和转向灯亮起时的交叉面积小,所以在转向灯亮起时并不用按照一些法规熄灭DRL。但我在想,如果把转向灯做成从顶贯穿到底一整条,那么视觉效果一定非常震撼。XT5的车灯供应商是大名鼎鼎的海拉。人们能想到的奔驰与奥迪最先进的灯基本都由海拉提供。车尾同样依稀可见凯迪拉克logo的轮廓。尾灯和头灯一样采用了一个转角造型。尾灯部分向前延伸的肩膀造型也是如今各品牌SUV车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宽阔的肩膀和饱满的后轮包给了这台XT5一个丰满的屁股。目前凯迪拉克的所有车型都在强化V字形的设计,V形元素在车内车外都随处可见。而最大的V形元素就是锋利的首尾了。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设备,我们可以在面积巨大的全景天窗的反光里看到。XT5非常喜欢使用logo和logo的轮廓来做装饰。有点像在一件合格产品上盖章的感觉。尤其前后灯的logo做在透明材质上,不走近看基本不可能发现。在亮灯时,它们会被车灯内的反光照亮,看上去非常精致。门把手上的光导装饰夜晚效果非常棒,在其他品牌的主流车型中还没见过这样的设计。我认为外后视镜的造型风格是一个车的设计语言的缩影。挺拔、强壮充满雕刻感的后视镜在停车后一定要收好。这个大概叫做摩卡的车漆颜色在我个人看来是整个车系列里最万金油的颜色。从实用性角度说它足够耐脏,而从身份角度上讲也是一种深沉、稳重的颜色。在树下这种反光比较斑驳的环境中也更有味道。外饰看了一圈,现在打开发动机盖:最大功率达269匹的2.0T发动机动力非常充沛,并且涡轮介入也不突兀。但不得不说,即使2.0T已经达到以前六缸机的输出功率,甚至因为涡轮的加入有更大的扭矩,但从整体质感上依然没法和六缸机相比,尤其在高转速下,四缸机声音显得比较单薄,少了些从容。所以虽然2.0T不会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但一些无法写在纸面上的质感真的要亲身试驾、拉拉油门去感受下。变速箱丧心病狂的多达8档,非常顺滑,这个来自爱信的手自一体变速箱并没有通用自家变速箱标志性的顿挫感。打开车门,凯迪拉克简单粗暴的colortrim用材质可以把所有人征服。高级材质大面积使用,足够让人完全沉浸在柔软温暖的真皮环境中忘掉设计、忘掉造型……XT5是我体验过的所有车型里中央扶手位置最好的。开车时可以很自然的把手肘抵在这里。如此,两个手臂都有合适的支撑,让开车过程轻松不少。方向盘的加热功能绝对是冬天最友好的配置之一。真皮包裹的方向盘手感非常好,很少出现在方向盘中间的实木饰条再次使用了V字形造型。方向盘的指向尚属准确,车身的动态反应也很积极。横向贯穿内饰的IP完全被真皮包裹,笔直的接缝,均匀的缝线,这就是一件高级皮具。看在这些真皮的份上,很容易留指纹的触屏和钢琴黑面板也就不会让人太介意了。触屏的面积不小,但车载系统的UI设计一般。而对我个人而言,触屏系统的最大缺点就是一级一级菜单的进入与返回。在这期间右手基本不能离开屏幕区域,非常影响开车的专注度。CarPlay系统非常好用,但很遗憾的是,在我不想用安吉星的情况下,XT5自带的导航非常难用,而CarPlay也没有高德地图可以用。虽然iOS使用了高德的数据,但在导航逻辑上还是差很多。仪表板的液晶屏幕面积也不算小,但诚实的说,这个面积很大的彩色液晶屏幕的显示内容和一般低端车的断码液晶屏能显示出来的信息量差不多。这块屏幕和IP上的屏幕似乎并没有任何互动逻辑,而且依赖于方向盘操作的仪表板屏幕的操作逻辑非常糟糕。在堵在延安高架的时候,我研究了好久终于让导航内容显示在了仪表板屏幕上。但显示的不是一个很完整的地图,而是在这块屏幕中央有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区域显示了一个小箭头在路上……在充满各种皮革的内饰中,如果你想找一些塑料的痕迹,那么就只有这一小块空调面板。钢琴黑的空调面板乍看上去像是触控的,但可以按压下去。钢琴黑很容易收集指纹,如果有灰尘也显得比较明显。柔光电镀是目前汽车内饰最受欢迎的装饰之一。既有高亮材质的闪光点,可以勾勒出内饰的重点,又不那么刺眼,而且不想一般的高亮镀铬材质一样容易收集指纹。单单空调出风口这里就能看到真皮、Alcantara、柔光电镀饰条和实木饰条。座椅很厚实,用真皮与打孔真皮包裹,同时具备加热和通风功能。但坐垫对臀部的支撑分布可能并不好,在长时间驾驶后臀部的酸疼会集中于一点。并且这个问题无论我这个身高180的汉子还是身高160左右的妹子都有感受到,所以很可能不是个例。门拉手不像一般车型藏在车门里而是很高调的凸出来,结合后面深色玫瑰木饰板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实木家具上的拉手,或者家里一扇深色木门的感觉。流媒体后视镜是CT6和XT5顶配车型的卖点之一,也是媒体中常见的宣传重点。简单地说,这里就是用一块屏幕来代替普通的光学镜子。相较于传统后视镜,流媒体后视镜的最大优势是在夜间。个人觉得最大好处就是非常自然的防眩目,因为不存在玻璃变色这个过程,所以流媒体后视镜内其他地方又不会太暗。这也意味着车上的摄像头素质很高,在远光灯照射下不会产生大面积眩光。
这个流媒体后视镜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广角的视野范围,按照开车的目测大概可以包括两个外后视镜的视野范围。来自BOSE的音响非常均衡,三频分布比较均匀,稍偏下盘。音色也很厚重。总之是一套很杂食的设备。但在播放低音比较重的歌(比如Rihanna的《Diamond》)的时候,侧窗玻璃会产生恼人的共振。Rihanna唱一句玻璃也跟着振一下……在长度超过4.8米的中型SUV里只布置5个座椅,车内空间非常充裕。行李箱的尺寸巨大,还有可以限制行李位置的滑动栏杆。充裕的后排空间这里也不用再多说。XT5是一道丰盛的美式大餐,是分量十足的香肠、猪排、牛排和薯条加上一大扎啤酒。没那么仔细,也没什么好讲究的,但分量十足的拿出来,如果你喜欢这个调调,那么一定非常爽。最后按照国际惯例,请阿三来一起合影。阿三呐~这是你五叔……【本文首发于什么值得买,“原文”链接】—————写在最后—————每次试驾的文章写出来后总会有车主告诉我某些地方的功能不是那样的。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我这样一个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的行业内设计师都没法在多天的时间里对这台车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那么这台车在某些方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欠考虑的。我拿到这台车的时间比上一篇文章的V40要早一个月,因为各种原因耽搁到今天才发出来。几天的试驾这台车给我的所有不爽的地方都写在这里,强行把它当做软文的请左转汽车之家。请低级喷子们不要见到大众系列就喷机油和双离合,见到通用系列就说顿挫,见到日系车就高潮……","updated":"T12:35:1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9,"likeCount":5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35:1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b4da7dd4c30e5adbd4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9,"likesCount":55},"":{"title":"鸡年首发,Q3。","author":"a-bu-du-la-zhao-si","content":"在临近春节的前几天,我拿到了猴年试驾的最后一台车。阿三终于等来了一个和它一样是3字辈的朋友。奥迪Q3。奥迪对Q3是有一些偏爱的。最早看到Q3是在TopGear。三贱客去了很多风景好的地方,结果那里都停了一台Q3,所以奥迪被黑得很惨。当然,那是一次广告营销。 Q3的女性顾客很多。除了比A4低一些的价格外,还有车身短-更容易停车。以Q3的外部尺寸以及市场定位来说,空间算大——更有利于家庭使用这些特质。当然,它和同价位的途观以及各种大五座SUV没法比。然而在我眼中,应该还有很大的原因来自外饰设计。Q3刚刚用上了奥迪的2.0版大嘴,格栅作为一个整体镶嵌在前脸中,用高亮镀铝装饰强调,并和大灯相连。Q3的整体风格比较圆润。即使经历了改款,加了一些比较方方正正的细节,它依然是一款圆润为主的车型。这样的车受女生欢迎是很正常的。尽管这是一款售价接近30万的车型,但格栅的横条竟然看不到一根电镀,大概只有BBA有这样的自信了吧。全LED大灯只出现在最顶配车型上。DRL采用两根光导来实现,近光灯单元采用投射式,远光灯单元反射式。内眼角的三个小分区为Bending弯道辅助。大灯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近光单元的饰圈不是一个正前朝向的炮筒,它是根据外部饰圈的角度做成了斜的。和前灯的主题类似,尾灯的位置灯形状也是钩子。中间贯穿的横条是渐进式转向灯,上下被刹车灯包围。这个车灯是对得起奥迪灯厂的称号的。轮毂虽然达到了18寸,但没有见到精车工艺。设计上也没有什么特色,只是一个简单的Graphic。奥迪近几年常用的五爪轮毂饰盖并没有在Q3上见到。私以为,考虑到Q3的体量和不小的OD值,Q3上19寸轮毂问题不大。这台Q3是顶配车型,虽然尾部标号只标到了40,但各方面数据却并不低调。按照账面数据,这台车0~1的成绩足够碾压绝大部分2.0T的SUV,和之前试驾的A260基本持平。这台Q3的动力总成和海外版高尔夫GTI以及进口A3 45TFSI一样。熟悉的横置三代目EA888。这个应该算是“老款”的EA888,高功率调教只有220匹。熟悉的双离合变速器很流畅。平时基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Q3的内饰算是一个处在过渡时期的方案。IP告别了半包围倾向的设计,有点向贯穿式的设计风格过渡;而装饰板之类的地方则与上一代A4相似。比如副驾驶前面没什么可加的,就加一片饰条吧。铝饰条摸上去冰凉,上面的皮纹也是比较消耗成本的。以30万的价格来说,细节与做工自然是挑不出毛病的。对于BBA来说,材质用料上相比其他品牌略低,但也不影响整体做工带来的精致感。然而没想到在2017年的今天,一台入门级豪华车给我的最大困扰竟然来自多媒体系统。虽然从开机界面看,这个系统貌似也叫做“MMI”,但其UI设计和使用便利性上讲都没法和A6的老MMI以及新A4 Q7上的新MMI相比。用Q3的这几天是我用手机蓝牙最多的时候。原因是Q3没有提供USB借口。你可以在扶手箱里面找到一个奥迪的多媒体接口,但需要专门的转接器才能实现USB的功能。反而在多媒体面板上能看到两个SD卡插槽。话说看到了座椅加热就知道这是一台高配车。空调面板的样式比较传统,尤其是调节温度的大旋钮,让我想起了家里的老式波轮洗衣机…但不得不说,奥迪在按键和旋钮上的内功非常深厚。这两个大旋钮的阻尼和回弹力度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lkman“香水瓶”切歌的手感。德国人对于点烟器的的需求一如既往的狂热。大概他们希望一个点烟一个取电吧……方向盘是奥迪的平台化产品。真皮包裹对我来说已经不错,如果有加热功能自然是更好的。所有的操作逻辑和按键手感在奥迪系列里从低端到高端并没有什么差异。从设计角度讲,奥迪最好看的方向盘应该是TT与R8的那款镂空方向盘。仪表样式和A3很像。中间很小的彩色屏幕可以提供的内容不多,很本分的扮演着行车电脑的身份。MQB平台的档杆并不陌生。手感冰凉,货真价实的金属。Q3的后备箱很大,日常使用场景下完全够用。在照片里精灵4的箱子上方还能看到 最喜欢的挂钩。话说在试驾期间出去吃饭,打包了一些粥,正好挂在这里。对我来说,这台车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最大的优点应该算是动力总成,性能强大;另外外饰设计很棒。缺点也显而易见: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6亮银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