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丛林里不能使用m203榴弹发射器器?

我们首先来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何霰弹枪在二战结束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你能够迅速的风靡世界,为军方、警察甚至平民广泛的接受并使用?客观的来看无非是两个原因:1.即使是经历过完整训练的人,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能够精确击中目标,而霰弹枪这种面杀伤武器却能保证在近距离非常容易击中目标。2.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再被霰弹枪集中之后都会产生很有效的停止效果,被击中的目标一般非死即伤并且很难做出反击。在美国警方80年代的调查中,警用的手枪一般只能保证28%命中率,而霰弹枪则有有58%,所以这就不难理解这类本来是非军用制式的武器在战场上,尤其是巷战和丛林战中大受士兵欢迎了。事实上它最早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英军在堑壕战中使用的双管猎枪,但是它的真正走红并成为军用制式武器确是在越南的丛林里,因为在这样特殊的战场环境中,高技术的优势被尽可能抵消,双方的接触距离被不断拉近,而首次接触此类战争形式的美军也搞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武器。可即使是霰弹枪在南越的密林中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使用可以比较小的鸟弹和鹿弹密林会对其有较大的阻挡作用,而如果直接使用威力巨大的独头弹却又失去了面杀伤的效果,于是美军研制出了一种非常邪恶的弹药,名为飞镖弹头。简单的来说就是在霰弹的战斗部中装满2.5cm左右的钢制小飞镖,并且尾部有十字状尾翼保证飞行稳定,每枚12号霰弹飞镖弹药都有40枚这样的飞镖。事实证明这种弹药非常有效,它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00m,而且穿透力极强,对越军集群冲锋拥有巨大的面杀伤效果。而且美军还将该弹药运用在M79式40mm榴弹发射器上,这就意味着每枚40mm弹药将拥有更多的钢镖,杀伤力更为可观。而直到今天,美军新型的MK19连发榴弹发射器仍然在其弹药选项中保留了40mm的钢制飞镖榴弹,足见该弹药的杀伤威力。对越作战越军用一件美式武器给解放军造成了较大干扰
对越作战越军用一件美式武器给解放军造成了较大干扰
在古龙武侠小说《楚留香》里有个著名的暗器,叫做“暴雨梨花针”,发射之时,共有二十七枚银针激射而出,出必见血。电影《少年黄飞鸿》凶手也是利用此暗器杀害了两广总督贝隆多大人。这些文艺作品描写的威力巨大而又神秘的暗器,在现实中存在吗?
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集束型箭式榴霰弹。美国在二战时期研制了一种箭式榴霰弹,在76毫米和105毫米野战榴弹炮的炮弹里装入数千枚长度为3厘米的小型钢箭,能够给敌人步兵以重大杀伤,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和常规的子弹和炮弹相比,箭式霰弹的钢箭重量很轻,截面也很小,在飞行动能损失很小,因此速度很高。一旦这种长长的钢箭射入人体,就会碎裂成无数段在体内翻滚,或者扭曲成钩子形状,对人体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到了越战时期,美国人又研制了发射40毫米低速榴弹的M79型榴弹发射器。而在越南的热带丛林里,敌我双方的交战距离很近,有时甚至近至十几米,所以美军迫切需要为M79配备近距离作战的弹药,这时美军想起了二战以来发展的箭式榴霰弹,以此为基础开发出40毫米箭式霰弹,在小型榴弹的弹筒内装填集束箭弹,能发射45枚重量0.6克的小钢箭。
越战结束以后,越军接收了大批美制M79榴弹发射器,越军认为M79榴弹发射器在战场上打得即准又狠,深受士兵欢迎,被当作步兵连里的灵魂武器。越军把这种榴弹发射器作为标准班用武器,为步兵师的每个步兵班配备一具。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军经常使用M79榴弹发射器袭击我军。例如据步兵某侦察连介绍,反击战开始以后,该连在执行穿插侦察任务途中捉到了一个越军俘虏,缴获了一支美制M-79榴弹发射器。
在我军攻打越军谷珊西山215高地时,遭到越军的美制M79式40毫米榴弹袭击,对主攻的步兵排造成较大干扰,各连队不得不停止进攻。
当时越军的一个班配备自动步枪或冲锋枪6支、班用轻机枪1挺、美式M7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1具,RPG-2型40毫米火箭筒1具,有的越军步兵班还配备美制M16A1步枪和M203枪挂榴弹。全连有自动步枪64支、轻机枪9挺、重机枪2挺、美式M7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9具、RPG-2型40毫米火箭筒9具。要想在丛林战中活命,都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军武次位面】作者:拓夫/璐璐
本集开始之前,先要向大家声明一下,本集所说的丛林战,指的是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原始的、茂密的、人烟稀少的森林地区,不是那些只有几棵小矮树的公园和打野战的小树林儿。虽然目前成规模的丛林战已经有30多年没爆发过了,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着小规模的丛林军事冲突。而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丛林一直是最让人头疼的作战环境,就算是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也大都避讳在丛林作战。因为丛林这个特殊的战场,不论对人员素质,还是装备性能,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丛林为战斗人员提供的最大贡献,当属极佳的隐蔽性。2平方公里的小树林或森林都能隐藏一定数量的军事人员,5平方公里的丛林则可以隐藏成建制的部队。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南联盟将大批军队藏在丛林地带,躲避北约的空袭和侦查。而北约最终也没有对南联盟实施地面入侵,因为北约自己深知,丛林作战会令自己损失巨大。当然,隐蔽性的优势敌我双方都会加以利用,就看谁更熟悉丛林。
而同时,丛林作战也带来了另一个麻烦,就是敌我识别。茂密的树冠造成大面积的阴影,各种植被形成斑斓的色彩,再加上丛林中的雾气又使能见度降低。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很多士兵又会在身上缠绕一些植被进行伪装,最容易辨别敌我的,恐怕是手中的武器(不过很多时候武器也会被伪装)。如果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敌人”,你真的敢开枪吗?开枪之前你会犹豫多久?在一些作战环境中,敌我识别都是个问题,而丛林又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有先进的激光问答器和应答接收机了么?但是丛林中闷热潮湿,很多电子设备都会变得不稳定,枪械的故障率也会大大提高,即便是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丛林中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GPS的卫星信号衰减很大,在丛林中很难定位,部队运动将不得不重新依赖传统的地图和指南针。
徒步行进将是丛林作战的主要运动方式,而且十分艰难,需要处处小心,在一些地域,每天的行军速度甚至会小于5公里。无线电信号在丛林中也会衰减。通信距离的衰减将对部队的分散部署带来明显的影响。丛林中树木茂密,夜视仪的视场很小,对于夜间移动物体的分辨能力将大幅下降。热成像仪虽然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在丛林中的作用范围也远不及沙漠和平原这样的开阔地形。
无人机可以提供一些通讯传输服务和执行一些简单的侦察任务,但是在丛林中,手掷式和简易弹射式无人机,要想在茂密的丛林中找到一块发射空地却不是简单的事。即使无人机真的飞到了树冠上空,高大树木的树冠也会严重影响到轻型无人机的侦查,另外丛林常见的季风和暴雨气候会对无人机上的夜视装备构成较大的影响。虽然未必所有电子设备都会出现故障,但是丛林战的制胜关键还是人员的素质。
丛林的湿热环境会将人的耐力大幅削减,为了能灵活的穿梭在密林间,一些不必要的装备需要舍弃掉。而偏偏丛林战的耗弹量又很大,所以在弹药数量只增不减的情况下,食物的携带量需要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士兵们上战场之前先培养出好胃口,学会就地取材,蛇虫鼠蚁什么都能吃,而且要学会生吃。
电影《冲出亚马逊》里就有教官让学员吃生牛肉的桥段,因为野外生火很容易暴露行踪,而且在执行一些强度较大的任务时,也没时间点火烧烤,有什么就吃什么吧。很多人崇拜美食家贝爷(贝尔·格里尔斯)的好胃口,其实每个擅长丛林作战的战士都需要有这样的技能。只有熟悉丛林的人,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而不熟悉的人,则会被丛林吞噬,成为野兽蚊虫的美餐。
不管你是有多领先的武器装备,丛林都将大家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轻武器成了战场的主宰。美国二战之后大力发展飞机大炮等重武器,对轻武器的开发较为迟缓,所以在越战期间,越南军队的AK-47让老美吃尽了苦头。军服方面,美军军绿色的单色军服在丛林中也占不到优势,虽然后来受南越军队的启发装备了虎斑迷彩,但是数量较少。整体来看,美军的丛林作战经验不足,反观越南,不但有主场优势,而且在此之前已经跟法国打了7年多,战斗经验绝对丰富。
丛林中的树木能吸收大量爆炸破片,面杀伤武器的杀伤范围也大大缩减。不过面杀伤的武器对于草丛灌木中隐藏的敌人,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丛林中的交战距离较近,很多时候只有几十米的距离,手榴弹能发挥大作用(只要别被树枝阻挡)。而想要精准的穿过树木之间的空隙打击较远距离的敌人,榴弹发射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榴弹发射器的声响容易暴露自己的方位)1962年,越战美军装备了著名的M79榴弹发射器,M79式榴弹发射器为单兵近战武器,主要用来杀伤有生目标,兼用于破甲、照明、信号批示、施放烟幕等,以加强步兵火力,填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越战中,M79作为一款步兵班支援武器,备受士兵信赖,被称作“越共杀手”。不过他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单发装填的射速太慢。
1968,美国军队特别项目部之一的中国湖海军武器中心又开发出泵动式连发型榴弹发射器,并且向海豹部队和部分特种部队提供这款武器。然而作为一种特种武器,它的产量很少,甚至连正式的型号都没有。人们习惯叫它“中国湖”( 英语:China Lake Model),不过它跟中国毛关系没有。
在这两款榴弹发射器之后,美军又在1969年装备了新型的M203榴弹发射器,可安装在M16的枪管下方,并附有象限测距瞄准具及立式标尺。虽然M203的装弹速度并不如M79,但作为一款步枪下挂式榴弹发射器,为步枪提供了面杀伤功能。除了M16突击步枪上,M203也可以安装在M4卡宾枪上,其衍生型更可对应多种步枪,亦可装上手枪握把及枪托独立使用。
如今世界各国主流步枪大都可装备下挂式榴弹发射器,让步枪班在保有步枪火力的前提下提升战斗力。
丛林中的每棵大树都可以作为掩体来使用,立姿射击时,可以利用大树当做依托,从而减少枪支的后坐力,增加射击精准度。跪资射击也是一样,身体重心向树干方向移,左肩、左手、左脚靠在树干上,并且屁股可以轻坐在右脚上。卧射时,身体中心线与枪身角度要减少到30度以内,右膝盖微微弯曲,这样才能用身体顶住枪支的后坐力。当然,趴在低洼处是个极佳的选择。利用地形与地物不但可以发挥最大射击火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射手。
射手利用掩体或隐蔽物时,要尽量减小身体的暴露面积,在上方露头虽然能获得良好的视野,但暴露的身体面积稍大,人体的的轮廓清晰可见,不利于隐蔽自己,而选择在侧面则身体暴露面积较小,而且可以躲避在障碍物的阴影之下,拥有良好的隐蔽性。
即使是现代战争,巡逻仍然是获取情报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巡逻时需要注意的六点:1.经常变换巡逻路径。2.巡逻要仔细,不要嫌多。3.经常停下脚步,聆听敌人活动。4.牢记巡逻地区的风景、声音和气味。5.巡逻要整装,不要让装备发出声音。6.时时注意灌木和草丛后有没有敌人。巡逻大致分成侦查巡逻、警戒巡逻、战斗巡逻三种。侦查巡逻重点在于搜集敌军情报和检查我军的防御漏洞,而避免与敌军交战。警戒巡逻一般由3-4人组成,主要是围绕在我军阵地附近,提防敌军的偷袭。主要针对我方的防御死角、雷区、障碍物等。通常会在易遭偷袭的夜间实施警戒巡逻。战斗巡逻最危险,需要袭击敌军阵地、俘获敌方人员、缴获敌军装备,或是伏击敌军巡逻队等攻击性任务。通常由8-10人组成,如果战争规模大,派出几十人也是可以的。
在丛林中行进时,班长(或其他长官)为了迅速获取情报,一定要站在队伍前方,但是不能站在第一个,第一个人通常是尖兵,负责观察前方较近的距离,特别是警惕附近是否有诡雷陷阱等。其他士兵负责警戒四周,特别是后方。也要时刻注意班长下达的命令。
如果人数稍多些,可以用倒“V”字队形(不只是丛林作战,其他地形也可以用),标准的倒“V”字队形由8人组成(因为大部分国家都是8-10人为一班)当然,最前面的尖兵仍然负责警惕诡雷和陷阱。这种队形拥有360度全方位的视野,但是人数的增多也使得队伍目标变大。行进的过程中,队员们依照地形,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防止遭到面杀伤性武器的袭击而损失过大。而且不论人数多少,无线电手、机枪手或反坦克手等主要火力输出都要走在离班长较近的位置。
当然,行进队形多种多样,除了倒“V”字还有许多其他队形,比如钻石队形、矛头队形、箭头队形等。那么这种散而不乱规规矩矩的队形在交战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首先,前排的队员(包括机枪手在内)面向敌军用最大火力压制射击,而靠后的队员们则从侧面迂回。如果敌军的火力较强,且向侧面移动时受阻,可以与前排队员一字排开,排成弧形更好(如线路A)。如果前方队员的压制效果显著,敌人一时无法有效还击,可以直接进攻敌军侧翼(如线路B),当然,要与敌军保持一定距离,以免被敌军反包围,或被友军误伤。
除了与敌人的意外遭遇,丛林中的伏击战也十分常见,伏击的布置仍然是尽量保持弧形,最好的伏击地点是道路的拐弯处。伏击时,主要的火力输出,比如机枪,最好布置在队伍两端,当全部敌军都进入机枪的火力范围后,便可以发动伏击。由于机枪可以在第一时间击倒更多敌军,所以伏击时大多是机枪开局,队长要给机枪手一定的主控权,以免机枪手错过最佳的开枪时机。也可以是榴弹开局,40mm榴弹的爆炸范围有25米左右,而且在敌军站立式杀伤效果最大,所以除了机枪外,榴弹也很适合打响“开团”的第一炮。如果队伍中有战斗经验不足的新兵,则需要重点关照或命其掩护机枪手的侧翼,以免有人因为情绪紧张而提前开枪,让整个伏击计划泡汤。
为了防止敌人袭击伏击阵地的侧翼,可提前在侧翼或敌人可能进攻和逃窜的位置,布置反步兵定向地雷。
定向地雷最早源于二战时期德国的黑科技(匈牙利也几乎同时发明),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不过还没等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却被束之高阁。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善于在朝鲜的山地丛林中夜袭和穿插包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让美国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美军在加拿大T48地雷的基础上研制出了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学术界公认M18就是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反步兵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它发挥什么作用,朝鲜战争打完了......于是这款地雷经过改良后被用在了之后的越南战争上,也就是著名的M18A1阔刀地雷(也有叫阔剑的)。
M18A1主要引爆方式为绊发或电缆控制。内有预制的破片沟痕,因此爆炸时可使破片向一定之方向飞出,再加上其内藏的700粒钢珠,在1.5磅的C-4塑性炸药的作用下,可对人员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使命召唤》、《战争前线》等射击游戏中,都出现过M18A1阔刀地雷,但是游戏中的威力却被大幅降低,只有短短几米的杀伤范围。根据美军《地雷野战手册》,M18A1的爆炸杀伤范围包括前方50米,以60度广角的扇形范围扩散;而高度则为2到2.4米。其钢珠的最远射程甚至可达250米,包含了100米左右的中度杀伤范围。由于M18A1较轻,因此不但可埋设在路面上,更可挂设在树干或木桩上制成诡雷。同时M18A1具有极佳的防水性和高度的稳定性,在水中浸泡2小时之后仍可正常使用。因此在许多其他国家亦不难发现其复制或是仿制品。
受“定向”二字的影响,很多人会以为躲在阔刀地雷的身后就不会被炸到了,可这玩意儿好歹也是个爆炸物啊,其实它背后和侧面的16米范围都十分危险,游戏里可以躲在阔刀的背后,但是现实中万万不可。
在丛林中行走,一定会留下痕迹,所以士兵一定要训练自己注意这些细节的变化,比如岩石上残留的鞋底泥土、被剐蹭的苔藓或树皮、破碎的蜘蛛网、折断断的树枝、被踩凌乱的落叶(自然的落叶排布都很规整,树叶也大都完整)等。而在草丛较密的地方,草倒的方向就是敌人移动的方向,刚被踩扁的草还是绿色,过几天就会变得微黄。
而在土地和泥地上,脚印传达的信息是最多的,当看到一连串密集的脚印时,可以选取一对清晰的脚印,然后以这两个脚印的脚尖为准,在两只脚之间的范围内出现了几个脚印,就说明有几个人经过(前后可能会有一两人的误差)。如果脚印的痕迹拖沓,说明行走的人背负沉重的装备或很疲惫。如果脚印的痕迹比你走上去的脚印要深,特别是鞋跟部分较深,且鞋底扬起的泥土较远,说明这个人在奔跑。如果时不时会出现倒行的脚印或横过来的脚印,说明这个人在警惕后方,那么这就是一个警惕性很高的队伍。
一些影视中,侦察兵出发前会互相检查是否有容易发声的物品,或是原地蹦跶几下,如果没有声响就可以出发了。那么哪些物品容易发出声音呢?比如,没有装满水的水壶,在行走时容易发出咚咚的声响,所以为了不发出声音,士兵们在中途休息时会打开一壶水,大家互相传送把这壶水全喝完,保证水壶要么是满的,要么是空的。硬质的刀鞘也会发出声响,可以将刀倒置绑在背包或战术背心的背带上,同时这样也方便快速拔刀。背包的紧束带要收紧,或在不影响掏取物品的情况下用绳子将其绑紧,让背包内的物品稳固住,不会相互碰撞发出声音。另外,美军和许多国家装备的兵籍牌也会发出声音,兵籍牌一般每人有两个,阵亡后会取走其中一个。因为兵籍牌是金属制品,战场上阵亡的士兵可能会血肉模糊,但是兵籍牌只要不损坏,仍然可以辨认士兵的身份。但是两个兵籍牌相互碰撞容易出声,所以越南时期一些美军士兵会把其中一个兵籍牌塞鞋里。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被炸得身首异处时,自己的下半身还能找回来。有时在交战时士兵还会把兵籍牌含在嘴里,这并不是为了静音,而是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用自己的下颌保护好兵籍牌,这样在阵亡后,友军容易辨认出自己是谁。
丛林中的很多地方大型车辆都开不进去,而士兵在丛林中行进和调度都十分缓慢,为了提升部队的机动性,美军在越战期间大量装备直升机,直升机强大的运输能力使美军可以将部队快速部署在丛林的任何地区。虽然很多人认为,直升机对于丛林作战的战术机动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除了南美洲为数不多的一些高山地区,很少有直升机飞行高度无法到达的丛林地区。但即使在今天,直升机在丛林作战的局限性依然很明显:直升机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工作,其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会严重受损破裂。尽管现代武装直升机都加装了防护装甲,但直升机在地面火力面前仍显脆弱。而丛林里的对空轻武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直升机在丛林上空飞行经常会受到高射机枪、小口径高射炮甚至肩扛红外防空导弹的致命威胁。而且在丛林中投送兵力时,直升机只能寻找适合机降的空地降落,且噪音很容易被隐藏在丛林中的敌人发现,这也很极易造成敌暗我明的被动局面。
通常人们会认为丛林国家往往更擅长丛林战,比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丛林战的高手其实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因在于,美国和北约军队在丛林战训练中注意到了丛林作战的整体性问题。而其他军队进行训练时,主要关注的仍是单兵的丛林战术素养。由于具有全球部署的先天优势,美军经常在亚洲和全球其他热带地区开展大规模成建制部队的训练演习。北约其他国家军队也高度重视丛林作战,采用了先进的丛林训练设施。
丛林作战能力最强的是英国陆军,其陆军尤其是特种部队的丛林战水平举世公认,丛林战训练已经成为英国特种部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英国人自己说的那样,“如果你能在丛林中作战,你就能在世界任何地方作战”。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并可购买。
想了解更多关于军事知识的朋友们欢迎在各大视频网站观看《军武次位面》系列节目,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凤凰网、土豆网、乐视网、ACfun、Bilibili、网易等视频网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军武次位面》是最受欢迎的网络军事节目之一,每周五在搜狐、优酷等网站更新
《军武次位面》是最受欢迎的网络军事节目之一,每周五在搜狐、优酷等网站更新
今日搜狐热点乖,摸摸头全文阅读_乖,摸摸头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在电脑上继续阅读
您需要支付版权费用
会员免费读
开通图书VIP会员
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
用手机扫描以下二维码
开通图书VIP会员,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看过电影《战狼》之后,对剧情有几个小疑问,请大家指教
看过电影《战狼》之后,对剧情有几个小疑问,请大家指教
1,中国特种兵在影片里是以多打少,但是多人之间的配合还是不够,造成了无畏的受伤。比如,在丛林里两人撩倒了那个黑人雇佣兵大个子,但是上前近身时还是被大个子翻身跃起踢倒受伤了,为什么不在走到身边3~5米处,开枪对他身体其他非防护部位补枪呢?虽然那个黑大个子身上有重型防弹盾牌,但是,头部,腿部照样经不起子弹撩啊!2,后勤配置上的问题,从演习转换到实战状态,直升机空投实战装备时。应该不仅提供子弹和手雷这么些装备吧?作为特种作战分队,几十人规模的,丛林战,不可能只有一支或者一种型号的支援武器吧?88狙是必备的,其他重型狙击枪也不可能只有队长手里一支吧?火箭筒,甚至单兵反装甲器材总该有吧?队长被撩倒了,95突击步枪竟然打不到狙击点的射程?那么95班用机枪总可以打到吧?95还可以下挂35毫米的榴弹发射器。这个在丛林里总有用吧?95突击步枪有效控制范围400米,95班用机枪800~1000米,榴弹发射器400米。那个雇佣军的狙击手到底在什么样的距离压制了战狼中队呢?这点非常疑惑。军队的后勤保障应该是平时有预备方案的,每种预案的人员和武器配置都是事先经过上千次设想过的,空投一个作战配置包下去,应该有各种应对的器材和装备,为什么在这点上编剧这么毛糙呢?3,武装直升机对地面吉普车攻击,有链式炮,为啥要用火箭弹呢?这点也搞不明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个喜欢自说自话的无聊星人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203榴弹发射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