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 董贵人》有哪些被人忽略的细节

《军师联盟》中有哪些被人忽略的细节? - 知乎1367被浏览1266868分享邀请回答8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盘点《军师联盟》几处与历史不相符的硬伤,你注意到了吗
盘点《军师联盟》几处与历史不相符的硬伤,你注意到了吗
历史大学堂
最近,《军师联盟》的开播引发了诸多三国爱好者的热烈讨论,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笔者也认真观看了相应剧集,觉得《军师联盟》的剧集中确实存在诸多与历史不相符合的情节,虽然不能算得上市中规中矩的历史正剧,但其在某些人物,诸如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一班曹魏老一代谋臣的解读和演绎上还是较为精准的,同时,该剧在情节的杂糅和虚构上也并非毫无头绪的空穴来风,亦有其道理。故而笔者认为,《军师联盟》是一部“历史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作品。.一、盘点《军师联盟》几处与历史不相符的情节第一,时间线索混乱,出现了将各个时间段事件杂糅的情形。首先是曹操进爵魏公、魏王以及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的时间。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谓太祖(曹操)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荀)彧。”亦即公元212年,曹操想要进爵魏公,而后遭到荀彧的反对,故而搁置,是年荀彧逝世,次年,即公元213年五月丙申,根据《三国志 武帝纪》的记载“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曹操)为魏公”。之后到了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根据《三国志 武帝纪》的记载“天子进公(曹操)爵为魏王。”而次年,即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根据《三国志 文帝纪》的记载,曹丕被“立为魏太子。”因此,这一条主线的时间顺序是,曹操进爵魏公(213年)——曹操称魏王(216年)——曹丕被立为魏太子(217年)。故而,剧中跳过了进爵魏公阶段直接进入到了魏王阶段。.其次是关于荀彧、崔琰活动时间的问题。史载,荀彧于公元212年,即建安十七年逝世,次年曹操才进爵魏公,公元216年,即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才称魏王,而此时荀彧已经过世数载。故而荀彧是不可能在在世的时候称呼曹操“大王”。而崔琰则是在公元216年因为几句评语而获罪,《三国志 崔琰传》载:“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故而曹操震怒,先处罚崔琰令其做徒隶,后赐死。崔琰之死距离荀彧之死已有数年时间,故而剧中所描述的二人合力相助曹丕为魏王太子的情形亦不符合历史。第二,荀氏家族并未未卷入立嗣。上述所言,荀彧逝世与公元212年,而荀攸则于公元214年逝世,崔琰于公元216年被赐死,而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则在217年,虽然距离崔琰离世时间尚近,但二荀此时确乎逝世已久,因此是不大可能参与到其中的。故而,二荀和崔琰协助曹丕登位并非历史事实,而是艺术演绎。.第三,将历史上有关贾诩的内容转移增加到司马懿身上。《军师联盟》的主角是司马懿,但是历史上司马懿正式出场的时间并未像剧中那样早,虽然司马懿和陈群等确实在历史上组成了“太子四友”,协助过曹丕击败曹植,夺取太子之位,但司马懿的作用并非是剧中所言举足轻重。有些剧中司马懿交给曹丕的方法也非历史上司马懿的手笔。最典型的是,剧中,司马懿告诫曹丕“不违子道”,这实际上是曹魏谋士贾诩所教,而非司马懿,《三国志 贾诩传》记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而根据正史,曹丕上位太子,很大程度上亦是贾诩帮衬而非司马懿。而剧中确乎有将贾诩的诸多事迹转移增加至司马懿的身上。以上即笔者所认为的几处较为重要的历史错误,当然,《军师联盟》的历史错误远非这几部分。但是,既然是艺术作品,那么也应该允许其有所改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在笔者看来,《军师联盟》在相关情节上的改编也并非天马行空,亦有其依据。二、《军师联盟》相关情节设计的合理之处《军师联盟》虽然不是历史正剧,但其确有精彩之处,其对相关情节的设计和重构,虽然打破了历史的本来线索,但亦能自圆其说,给予观众思考。在笔者看来,《军师联盟》的合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在符合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在笔者看来,典型的片段即荀彧与曹操的最后诀别以及荀彧在见到空食盒后的反应。在荀彧与曹操最终诀别时,荀彧有这么几句声泪俱下的台词:“臣二十年前追随明公,就坚信明公会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二十年过去了,臣左右支绌、苦心维持,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指望臣的理想和明公的志向可以并存。可是今日,臣简单了。今日臣,只能回答,失望二字。”“当初明公奉迎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这里很好地运用了艺术手段,还原了荀彧在曹操欲进爵魏公时的无奈、心酸甚至于悔恨,这样的台词描绘是精准的,表现了荀彧此时矛盾的内心,事实上,亦符合《三国志 荀彧传》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时所表达的“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而荀彧见到曹操所赠空食盒时,一句独白即:“出仕三十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很巧妙地解读了空食盒的具体含义,堪称一绝。.第二种,是将类似人物的事迹进行重叠组合。在笔者看来,典型就是将贾诩和司马懿的形象和参与的事件柔和起来。不难发现,在《军师联盟》的前半段,尤其是司马懿和曹丕的对手戏中,许多对话都是历史上贾诩所教给曹丕的(最为形象的即上述例子),而贾诩和司马懿二人在为政处事上,确乎有相似之处,都擅于隐忍、深晓明哲保身,而后世对二人的评价也是颇具争议,故而《军师联盟》有意没有设计贾诩的形象,是否是觉得司马懿和贾诩二人类似,故而将两者形象融合。以至于观众在看司马懿时隐约也有贾诩的影子。虽然不符合历史,但由于二人个性类似,合而为一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的融合和大胆的尝试。第三种,根据共同的利益诉求,杂糅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在笔者看来,典型的事件即荀彧和崔琰联合协助曹丕登魏王太子位。这个桥段是历史上没有的,但是曹魏内部分为汝颖集团和谯沛集团两大阵营则是确乎有之,而曹植的属官丁仪则属于谯沛集团,曹操是谯沛曹氏、夏侯氏的领头人,其之所以想要扶植曹植,也有希望扶植自己家乡势力的私心。而崔琰虽然不是正统的汝颖集团,但是清河崔氏亦是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不敢说有共同的道德追求,但是最起码是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的,因此,剧中表明上荀彧和崔琰的合作是因为二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实际上背后还隐含这世家大族的共同利益诉求。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情节从历史上看,亦有合理之处。三、《军师联盟》所表达的那么,《军师联盟》既然不按照传统的手法,而采取了其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其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军师联盟》播出半部,所想宣扬的大抵有以下几点:第一,讨论任人的标准。这在第一集月旦评的开场以及司马懿和杨修的辩论中就隐约有体现,之后又转移到了郭嘉和荀彧对曹操立嗣不同的态度,当然,以上的桥段历史上都没有记载,而《军师联盟》花费这么大的经历所要表达的应当也是对于用人标准的讨论,即到底是以长(旧的立法)合理,还是以贤(新的秩序)合适,虽然剧中以曹丕为代表的立长派获胜,但也并不能说明该种方式即为最优方式,标准孰优孰劣还是有待后人评说。.第二,弘扬一种坚守。这主要是通过荀彧和崔琰两个角色的塑造表达出来的。荀彧其人出身颍川荀氏,后既是家族领袖又是士林领袖,且其长期坚守匡扶汉室的理念,因此,当形势发生了变化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于是在剧中,他说到:“我弃袁绍而投明公,那是因为在万古长夜当中,哪怕是一盏微弱的光芒也会让你身不由己地追随这光芒,至死方休,而明公就是这光芒。可是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天下大乱未止,而人心的初衷却是渐行渐远,你说,我这一生,到底成全的是什么?”而这种坚守最终使得荀彧和曹操分道扬镳就如崔琰在剧中所说:“荀令君不在了,一个时代因他而结束了,许多人的希望也因他而结束了。”而荀彧身上的,正是一种士人不忘初心、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暂时尘封,但是却能够引发后人的思考。而剧中崔琰下狱后昂然赴死,他也说到:“我们这代人,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了,后世说我们愚忠也好,迂腐也罢,总得有人去做吧,哪怕是一点光,也要给后来者照个亮”所要表达的也是不愿意因为形势的必然改变而舍弃最初的信念。.而如荀彧、崔琰之流,正史上中正平和、光明磊落,汉末士族的铮铮之铁骨、郁郁乎品质,于影视剧中亦不乏对信念的坚守和勇敢担当,此亦是当代知识分子所应反思和追求的。《军师联盟》的剧集业已过半,至此,曹魏的第一代谋士已经基本谢幕,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有些重要人物如刘晔、蒋济等能和司马懿有对手戏的角色并未出现。那么,该剧最精彩的部分是已经完结还是仍有精彩继续,《军师联盟》对之后的故事如何解读?荀彧的时代结束,接下来的时代又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还需拭目以待。配图源自影视剧《军师联盟》历史堂官方团队原创作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历史大学堂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历史堂”原创出品,品读书史
作者最新文章《所谓帝王将相,不过一群可悲可叹的可怜之人罢了》
——观《军师联盟》有感 - 简书
《所谓帝王将相,不过一群可悲可叹的可怜之人罢了》
——观《军师联盟》有感
最近的热播剧《军师联盟》收视一路看涨,皆因剧中一个个老戏骨实力飙戏,看得人欲罢不能。观众看了纷纷表示要重温三国历史,好好研究下匹马懿、曹操、荀彧等人的雄才伟略。于是,一时间一篇篇分析司马懿谋略权术,研究曹操到底是枭雄还是英雄的文章层出不穷,屡见各大报刊网络,惹得大家在观剧的同时争相阅读。作为同样在追《军师联盟》的我,也对此剧有了几分思考,欲有动笔抒写的冲动。只是,论谋略权术,在未研习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单凭剧中演绎,我还不能分析一二;谈人物,我对三国的各路英雄才俊并不熟知,也不敢妄加评论,我能写的只能是从我擅长的情感角度出发,去谈谈我眼里的这些帝王将相,看看他们权谋之下的无可奈何……
(一)赢得天下,失了知己亲朋,可悲《军师联盟》演绎的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实力大增,建立大魏,与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分置抗衡。曹操能得天下得益于他手下一众能人奇士出谋划策、出身入死。《军师联盟》就主要演绎了曹操手下的一介谋士荀彧与他远超君臣,更如知己的微妙关系。荀彧是汉室重臣,后汉朝分裂,荀彧为曹操所用,一路献计献策,为曹操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十分赏识荀彧才能,视其为自己的“子房”,后诸多决定都会先行与荀彧商议,得其认可才付诸行动。足可见,曹操对荀彧的重视与信任。荀彧当初弃袁绍投奔曹操,是看中曹孟德是军事谋略之才,有匡扶汉室的雄心。这与荀彧自己一心忠于汉室,意在“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目标相符。所以,两人虽是君臣关系,实质更如知己一般心心相惜。只可惜,赤壁之战之后的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从此开始致力于“做家门”,想要布局取代汉朝,军事上没多少作为,仅仅从马超、韩遂手上夺取了关中,而孙刘却在拼命拓地,统治基础日以稳固。天下三分,战乱不休,这严重违背了荀彧的志向。所以在《军师联盟》中演到荀彧与曹操的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中,面对曹操询问自己如若不再做汉臣,荀令君是否还与他一起同行时,荀彧会一脸失望地回答:“平乱锄奸,臣可与明公并肩;封王拜相,恕臣,不能与大王同行了!”
之后,荀彧在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一叠空盒时,深知是曹操暗示自己如若不为其所用,则不能再食大魏之俸禄。于是,荀彧以死明志,至死不效忠一心想将汉室取而代之的曹操。失去荀令君的曹操悲痛欲绝,在荀彧棺椁面前哭晕过去。事后,曹操更悲叹到:“文若(荀彧,字文若)一去,孟德再无子房!”曹操失荀彧,就如俞伯牙失钟子期,是知音一去,难再觅的悲哀。而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则是一奶同胞的相煎太急,更是可悲。曹植文采出众,性情温厚,深得曹操疼爱,曹操一心欲将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曹丕虽有雄才伟略,但孤傲子横,不得曹操待见。为得世子之位,两人各自在杨修和司马懿的帮助下,你争我夺,暗暗较劲。最后,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曹丕赢得世子之位,曹植则被贬外县。两个一奶同胞的兄弟尚且走到如此地步,可见为得天下,帝王将相们从来都是力排众挤,不惜骨肉相残。而后来曹植所作的《七步诗》也充分表现了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悲哀。曹操视荀彧为知音好友,却为赢得天下不惜逼死荀令君;曹丕为得世子之位,一统天下,也不顾兄弟同胞之亲,对曹植等兄弟心存杀心。如此的帝王将相,赢了全天下,却失去了知己亲朋,岂不可悲至极?
(二)施制衡之术,妨内防外防成孤家寡人一个,可叹曹丕在不被曹操待见的情况下,能赢得世子之位,取代汉室,登基称帝,其御史中丞司马懿功不可没。然而,天子之心向来善变。昨日尔等助朕得天下,朕可封官嘉奖;今日尔等羽翼渐长,为防后患,朕就得施以制衡。所以才有了《军师联盟》中曹丕下旨赐妾伯灵筠与司马懿。司马懿自然深知曹丕其用意何在,但也不得不迫于压力勉强接受。正如司马懿所言:“陛下得时刻知道微臣之动向,方可放心!”
恐司马懿变心,曹丕便赐其一妾作为眼线监之;为防宗族世家权利过大,危及自己地位,曹丕便让司马懿实施新政,以壮大士族力量,与宗族力量抗衡;行屯田之策,以削弱宗族世家势力。如此一减一增,曹丕为的就是相互制衡,以稳固自己江山社稷。为防臣子氏族权利过大,天子曹丕施以了制衡之术;而对自己的枕边之人,曹丕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才有了《军师联盟》中为试探宠妃郭贵嫔的忠心,曹丕让其代为下旨命司马懿接受所赐之妾,否则让其休了正室张春华。郭女王念及姐妹情谊,抗旨不尊,曹丕一怒之下将其打入冷宫思过,完全不顾郭贵嫔一直以来的相守相依。作为坐拥天下的天子,曹丕为防内忧外患,施行各种制衡之术,将亲信、宗族世家、宠妃爱人一一防之。这虽说是一国之君治国的必备谋略,但我看到的却是作为一位有情有义之人的无奈之举。毕竟,防人千万,最终得到的不过是孤家寡人一个,实属可叹悲哉!
(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不过梦一场《军师联盟》中演到曹操大胜袁绍,大军攻入袁府时,曹操见到袁绍儿媳甄宓倾国倾城,不忍杀之,便将其带回邺城。后曹操之子曹植与甄宓相处中,两人互生情愫。怎料,最终甄宓却被曹操指婚于曹丕,而非曹植。故此,曹植与甄宓一对有情人便分道扬镳,形同路人。作为曹丕发妻后的甄宓,因其心不在曹丕身上,而被曹丕冷落,长年隐忍度日。据史料记载,甄宓最终因为曹植求情,被曹丕赐死,不得善终。如此这般,拥有出众才情,倾国倾城貌的甄宓,无奈只能沦为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可不悲哉?而同样与妻张春华恩爱有佳的司马懿,却无奈于皇帝对自己的猜疑制衡,被逼无奈地接受了皇帝赐的妾伯灵筠。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别人诬蔑司马家与贵为嫔妃的义妹郭照暗通有无,捏造司马家对陛下有疑心的口舌,张春华又不得不舍弃姐妹情深,断了与义妹郭照的联系。如此两段感情的割舍,对于一个女人得有多大的隐忍才能默然接受?这对以“春小太岁”著称的张春华,无疑是悲叹惋惜的!
再说陪伴曹丕共度艰难困苦的郭贵嫔,一直深得曹丕宠爱。虽曹丕有对自己打入冷宫的举动,但也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直至后来,即使郭照因被害落胎而不得再孕,即使群臣大将纷纷反对,曹丕也要立郭照为后,足可见曹丕爱郭照的一片真心,从始至终未曾改变。在当时的宫廷,能得如此一心人,郭照无疑是幸运的。在观众纷纷表示羡慕这对才子佳人之时,我看到的更多是因为郭照乃曹丕自己寻觅的佳人。与甄宓虽嫁自己却心向他人不同的是,郭照一心辅助曹丕,与其同甘共苦,是曹丕真正的可心人儿。
纵观魏国后宫佳丽,虽三千有余,但大多数要不是宗族世亲为窥探曹丕其行踪而美其名曰送上的良子佳人,就是为稳固大权身为天子的曹丕不得不接受的联姻公主。曹丕心里明白身边真正心向自己,与自己风雨同舟的还是陪自己一路走来的阿照。所以,曹丕如此宠爱郭照,并为其建永始台,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如此佳偶天成的一对可心人儿,本可以实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佳话的,奈何低不过病痛的折磨,最终曹丕在登基七年之后因病去世,空留阿照一人守着永始台,苦苦追思,不得见!以上这些佳偶都是心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美好期盼的。怎奈何,在那样一个乱世,这是个多么奢侈的愿望。到最后,一个个不过都是空悲切,梦一场罢了!
帝王将相,多么高高在上的称谓!中国上下五千年,更替了多少朝代,就有多少的帝王将相为得天下,杀兄弑子,陷害忠臣!帝王将相看似位高权重,坐拥天下,令无数的黎民百姓俯首跪拜,却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站在高高城楼之上,眺望自己的江山社稷时那一抹的眼泪,是辛酸,是不舍,更多是无可奈何……勾心斗角,暗箭齐发,终得太子之位,失去的却是一奶同胞的骨肉至亲,这个太子得来真能心安理得,欢喜万分?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终赢得天下社稷,失去的却是心心相惜的知己英雄,这个天下得来就不觉得凄凉悲楚?防微杜渐、制衡约束,终得江山稳固,失去的却是可亲可近之人,这样的天子就不觉得孤单寂寞?是的,我们可以说这是治国平天下的谋略计策,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这就是身为帝王将相赢取天下必须做的牺牲,哪有不舍弃、不牺牲就能唾手可得的江山?然而,通观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我更愿意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不得已背后的辛酸;去体会他们“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因为不管这些帝王将相多么位高权重,在我看来他们首先得是个人,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些帝王将相,我看到的,不过是一群可悲可叹的可怜之人罢了!
我用多变的文字,看这多面的世界!盘点《军师联盟》里的史实错误 这些硬伤你发现了吗(组图)
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已在优酷、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开播一周,从数据上来看,在江苏卫视的收视率高于安徽卫视,数据虽然在上升,但排名始终未登顶,而在优酷的单集播放量也稳定在五六千万,总播放量也破了10亿。
虽然收视和网络观看量成绩平平,但它还是引来了文娱媒体的一致赞美,譬如制作人兼男主吴秀波多努力,剧情多正,制作多精良……以至于差点要把《军师联盟》变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剧了。
平心而论,这部剧称得上良心。但我还是想要扫各位文娱媒体的兴致,聊聊这部剧里的历史错误,限于篇幅,我们只谈第一集。
给《军师联盟》的历史卸妆
《军师联盟》里的历史错误之多,令人咋舌,而第一集因为往往需要交代全剧背景,暴露出的问题也最密集。
这里,格致君就学力、目力所及,列举几例,看看这些错误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主张的“不必纠结”?
1.许劭兄弟不是南阳人
本剧开场旁白有云:
东汉末年……南阳许劭兄弟名显于世,德高望重,常于每月初一,对当时人物或诗文字画发表品评……时人称为“月旦评”。
按,许劭兄弟并不是南阳人。范晔《后汉书·许劭传》明明白白地写着:“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所以许劭兄弟的里籍是汝南郡,而非南阳郡。
我知道你们会质问,难道许劭兄弟是汝南人,就不能在南阳玩“月旦评”吗?
很遗憾,不能。范晔在《后汉书》早就防着你们这群小妖精了:
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而《军师联盟》这段开场白,不仅搞错了许劭的里籍,就连品评内容也搞错了:人家只评人物,可不评诗文字画。
所以编剧何以脑洞开到要许劭在月旦评里品评诗文字画呢?随手搜了一下台词,答案可能在这里:
也就是说,2017年的历史剧的开场旁白,和这个2015年就有的知乎提问(及问题描述)惊人相似……
2.华佗跟衣带诏没有关系,“五禽戏”也没有转赠司马懿
《军师联盟》前两集之所以能口碑爆炸,在于前两集围绕汉献帝与董承谋诛曹操的“衣带诏”展开,戏剧冲突可谓惊心动魄。但编剧把华佗卷进来就不厚道了。
按,查《三国志·华佗传》,通篇不见华佗与衣带诏有干系,反而一开篇就赞其无意于政事的品德: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我知道你们又要质问,《三国志》不载之事,还不准编剧虚构吗?
那得看你怎么虚构……
《军师联盟》的剧情是:曹操先杀华佗,后挫败汉献帝与董承衣带诏事。
真正的历史顺序却恰恰相反:董承谋诛曹操,事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而根据考证,华佗被曹操杀害,却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
也就是说,董承事败被杀时,华佗还活得好好的,怎么可能跟衣带诏有关?
虚构剧情也要讲个基本法嘛!
另外令人跌眼镜的是,《军师联盟》中,华佗在见曹操前,还把记录“五禽戏”的绢书送给了司马懿。
按,华佗有两个徒弟,一名吴普,得华佗“五禽戏”秘传,《三国志》言其“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大抵是古代医学的“导引”一路,但吴普能力不止于此,他还对本草学颇有研究,曾著《吴普本草》,书佚于宋;另一徒弟樊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只学得了针灸一门技艺,就连延年益寿的“漆叶青黏散”,也得问师傅讨要。
五禽戏为华佗首创不假,但从只传吴普不传樊阿的史实来看,华佗还是有私心的——对自己徒弟尚且如此,怎么也轮不到把“五禽戏”送给司马懿。
3.杨修竟然这么评价刘桢的诗?
虽然许劭兄弟在汝南郡,且其开创的“月旦评”也不品评诗文字画,但《军师联盟》玩了个小聪明,直接把月旦评拉到许都(即今河南许昌),并把主持人换成了杨修,品评诗文就顺理成章且成了主菜。
首先上台的是被曹丕列入“建安七子”的刘桢。杨修评价道:
阁下的诗,思健功圆,清新刚健,然气过其文,雕润不足……阁下诗不出山水,赋不过风土,然用语多取媚世俗。
诗歌只拿了“二等”的刘桢不服,反问道,谁才配一等呢?杨修洋洋洒洒道:
司空之诗,古直雄健,甚有悲凉之势,气吞江海,睥睨天下;曹公子之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此二人之诗,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若是曹司空登堂,曹公子入室,则阁下与王粲诸君,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有问题吗?当然有!
首先,“思健功圆,清新刚健……气过其文,雕润不足”的评语,实非杨修所言,而是出自钟嵘《诗品》对刘桢的评价。
按,东汉末人杨修生卒年为公元175-219年,南朝人钟嵘生卒年为公元468-518年,中间隔了300年!
难道是杨修是穿越到300年后,偷读了钟嵘的《诗品》么?
又按,杨修说刘桢“诗不出山水,赋不过风土,然用语多取媚世俗”,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中国山水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期固然在魏晋时期,但也在刘桢(公元186-217年)等建安七子之后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时代才兴起。
刘桢留下诗歌不多,区区十五首而已,试举一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诗不出山水”、“语多取媚世俗”这帽子,怎么也扣不到刘桢的头上啊!
再按,杨修用大段辞藻称赞曹操父子的诗歌成就:“若是曹司空登堂,曹公子入室,则阁下与王粲诸君,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这几句话,典出孔子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言外之意,子路上道了,但尚未领悟儒学精髓。
而杨修赞美曹操父子的话,翻译出来就是:要是曹操刚入厅堂,那曹植就进内室了,而刘桢和王粲等人,就在偏屋和走廊坐着吧。
杨修是有多么不识大体,才敢说出这种话来?#这是给曹操日后杀掉杨修做铺垫吗#
当然,杨修这一大段评语,基本也都是生吞活剥《诗品》。
钟嵘原话是:
故孔氏之门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原文图已见前,不赘示。用白话说,就是:如果刘桢刚入厅堂,那么曹植就进入内室了,至于张协、潘岳、陆机等人就在偏屋和走廊坐着吧。
反正,看到杨修理直气壮地用300年后的断语评刘桢,格致君真的尬了。
但在《军师联盟》中,刘桢被杨修说得一愣一愣的,然后竟然心服口服地下台去了。
4.没有读过《咸有一德》的郑玄,万万不敢宣布它是伪经
轮到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上台,拿出一卷《尚书六注》求杨修评点。
编剧把这《尚书六注》也编得有模有样,不过杨修说了,司马孚注解了一篇假的《尚书》。
就在去年,儒学大师郑玄宣布,古文尚书当中,有《咸有一德》一章,是当时人之伪作。
按,《尚书》真伪,为儒家经典公案。简单地说,虽然西汉时《尚书》有《咸有一德》篇,但很快亡佚。到东汉末,郑玄根本没机会读到《咸有一德》原文!
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读的《尚书》,为什么有《咸有一德》篇?
那是因为在东晋时代,梅赜把《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献给了国家,这人坏就坏在用了“真伪参半”的手法:三十三篇是真迹,二十五篇是伪作——这伪作中就包括了《咸有一德》。
但东晋时代的伪作,东汉末的郑玄和司马孚,都没机会得睹,更谈不上写一篇注文,然后被人提醒“郑玄早宣布它是伪作”了。
(不,是编剧让郑玄错了)
在月旦评讲台上,杨修、司马孚和司马懿仨人争辩一篇当时不存在的文献的真伪,真是太需要演技了,佩服吴秀波。
还好,刺杀曹操的戏及时打断了这场尬评。
对于历史剧,我们仍需锱铢必较
有文娱媒体在题为《开播五日,&军师联盟&四思》一文中说:
《军师联盟》不是《三国演义》,开篇就不是。肯定也不是《三国志》,史书记载没那么详细……
甭管历史剧还是历史正剧,“剧”是核心词汇,其他都是定语和形容词……
所有电视剧都是戏剧之说,简称“戏说”……我不希望《军师联盟》陷入简单的史料有无,事迹真假,脸谱对错之争。
唉,《三国演义》细节就是很多,《三国志》就是很简略啊(没有裴松之的注,这书就没法看),你说一部既不像《三国演义》那么戏说到变形,又比《三国志》还详细的“戏说剧”,得拍成什么样子啊?您这逻辑能再神点儿吗?
对于历史剧,可以虚构,但不要犯错。我们不要求历史剧拍得跟教科书一般真实,但起码不要有意无意地犯常识性错误。
《三国演义》中,华佗给关羽疗伤,诸葛亮借东风,都是虚构;在《军师联盟》中,华佗把五禽戏送给了司马懿,杨修说出了钟嵘的评语,郑玄发现了《尚书》伪作……
这种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最危险:虽然美化了剧情,但却很容易误导读者或观众信以为真。有道是小说家和编剧一时爽,擦屁股的还是累死全家的专业人士。
在这几年炒作IP风潮中,《军师联盟》足够优秀,的确算是难得的清流了,但剧情角色怎么演,是艺人的事情,历史怎么解释,却是公众话题——看过《军师联盟》,又读过史书的人,总要分个对错。
因为,历史真相在失传之前,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掌权者、“饰小说以干县令”的娱乐家们给玩坏了——对有些人而言,利益更重要,但对历史和文化传承来说,对错更重要。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廿五册,商务印书馆,1922
*陈寿:《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82.7
*国学整理社整理:《广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世界书局,1936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1989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6
*程喜霖《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史学月刊,1983.4
*姜广辉、付赞:《清华简&尹诰&献疑》,湖南大学学报,2014.3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师联盟刘贵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