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2中秦叔宝罗士信大战李元霸霸40几个回合未分胜负回营后人人赞赏他可他并没说李元霸没攻击过一直防守状态

三国印记最新章节列表(天蚕土豆),三国印记全文阅读 - 笔下文学
┊┊┊┊┊┊┊┊┊┊┊
&&&&各位读者大大,天宇在这里向大家致歉了。因为一些事情要处理近几周更新速度已经很慢了,但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说这本书要离开一段时间的事实,我不奢望大家的原谅,但希望大家相信,这本书决不TJ,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恢复更新。&&&&对于许多大大说这本书的感觉有些像《天变》,我不否认,因为的确是本很好的书,我也很喜欢,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我并没有刻意模仿,我当时的写作意图是主角由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见证汉末乱世的到来,经过故事的发展,主角在国仇家恨的打击中逐渐成长,最终完成国家的大一统的故事。&&&&书中的主角并不是来自未来的回归派,所以并没有几千年的科技文明的积累,也不知道历史发展的脉络,虽然有着刘氏皇族的血统,但在汉末,同样血统的人在那片土地上可谓星罗棋布,所以主角不会将所有人才一网打尽,其实那样也就不会有什么意思了。现在情节马上就要发展到虎牢之战了,可惜……不过大家放心,我同样也不会舍得放弃这本书的,可以说好戏还没开始。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和支持。&&&&[email protected]这是我的邮箱,不在的这段日子,各位大大不管有什么建议还是别的什么都可以发到这个邮箱。最后我还要谢谢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支持我的各位大大,尤其还要谢谢狼武士,通天麒麟,无心人2,长腿叔叔,青翼蝠王给我的建议和支持,谢谢。&&&&没书看的日子可以看看广告同盟的其他作品,虽然不一定每一本大家都喜欢,但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总会有一两本可以打动你的。广告同盟推荐作品:《江湖之路》《新红军故事》《东瀛日记》《乱世三国之汉末风云》《救命山庄》《第六感》《黑与白》《风血江山》《梦的距离》《星域》《西瓜历险记》《霸业传说》《痴心断》《春秋人生之重合》《逆坠》《游戏奇缘:网络幻想曲》。&&&&另,一定会有不满意我的大大的,但我希望要骂就骂我好了,千万不要涉及我的家人。&&&&;
&&&&马名好说啊,像金鳞,龙媒,墨麒麟,墨麟踏雪,乌骓,黄膘等等。&&&&周穆王八骏《拾遗记》:&&&&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野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雷首良马&&&&《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翠龙&&&&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玉马&&&&《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骕骦&&&&《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沙丘马&&&&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秦始皇七匹名马&&&&《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楚骓&&&&《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九逸&&&&《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乌孙、天马&&&&《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宛天马&&&&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萧稍&&&&《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象龙&&&&《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步景&&&&《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黄门四骏&&&&《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大骊&&&&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赤兔&&&&《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的卢&&&&《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绝影&&&&《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白鹤&&&&《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紫骍&&&&《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惊帆&&&&《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扬武&&&&《晋安帝纪》: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荆州,加骓马扬武之号。&&&&赭白&&&&《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于鲍氏骢,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置之蓟城东掖门。&&&&赤龙驹&&&&梁武帝天监四年,禊饮华光殿,河南国献赤龙驹,能拜伏善舞。诏张率,周兴嗣为赋,帝以为工。&&&&赤蛇&&&&《灵鬼志》陈安为河间王颙给使,常乘骏马非常。后马死,双赤蛇出其鼻。&&&&龙骧&&&&《齐书》:齐太祖常乘所骑赤马入殿。及践祚号此马为龙骧将军。&&&&闪电&&&&《魏志》:突厥大畏长孙总管,见其马称为闪电。王曰:“将军威行域外,遂名其马为闪电。一何壮哉!”&&&&青海骢&&&&《隋书》: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狮子骢&&&&《朝野佥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忽雷驳&&&&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决波瑜&&&&《酉阳杂俎》:决波瑜善走,历门三限踬,太宗尤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辔。&&&&唐太宗十骥&&&&《唐书》: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昭陵六骏&&&&唐太宗平窦建德诸人及东郡,所乘六马曰青骓,曰什伐赤,曰特勒骠,曰飒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乌,乃琢石为象并赞可昭陵。&&&&黄骢骠&&&&《东志》:唐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宫商也。&&&&蹀马&&&&《通典》:唐翔麟凤苑厮蹀马,俯仰腾跃皆合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太原异马&&&&唐开元十二年,太原献异马驹,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无毛。&&&&滑州龙子&&&&唐开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类似马声,日行三百里,名曰龙子。&&&&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名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上乃改名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命图于瑶光殿。&&&&唐舞马&&&&《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九花虬&&&&《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照夜白&&&&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宁远马&&&&《续博物志》:千里马宁远所献。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玉花骢&&&&《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望云骓&&&&《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驾还,饲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视之,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黄骝&&&&《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玉逍遥&&&&《闻见录》:仁宗御马名玉逍遥,色白,乘之如舆辇也。闱人云:“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节,御者行速,则以足阑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鸣不行,王怒还之。帝以配南城马铺,久之复御,其行如初。帝升遐,从葬之陵下,悲鸣不食而死。&&&&碧云霞&&&&《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元佑三马&&&&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三马者,西番骏马。&&&&义瑜&&&&《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寇顾曰良马,取献之。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军旗帜驰归,元弟就擒,瑜病伤不秣。&&&&飞越峰&&&&《一统志》:“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荻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学士宋濂为赞。&&&&西域马&&&&《方周杂录》: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颈与身等,昂举若凤。景泰末,西域进白马,高如之,颈亦类焉,后足胫节间有两距,毛中隐若鳞甲。天顺中,复见之御马监坊河道上,俱不受羁縻,不知日行几何也。&&&&;
&&&&我负天下——辜负还是背负?(对曹操的感怀)&&&&作者:北方影武士&&&&??&&&&他在中国历史上现身之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此后两千年岁月中,这个声音总是挥之不去。&&&&到底是天下人负了他,还是他负了天下?&&&&曹孟德不便评价,来不及评价的事情,我们要在此斟酌。&&&&我负天下——&&&&这是替曹孟德说的一句话。&&&&不是我辜负了天下,而是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暮年,都是我在背负天下。&&&&背负了天下,就只能走下去,力竭为止。&&&&负天下者,注定无可息肩。&&&&中国古代的诗人,有的以风月为归宿,有的以风云为归宿,有的号称豪放,有的号称婉约,你称我赞,你咏我叹,拉扯拉扯过了千年。&&&&然而,也还有这么一个人,他看到的是风云雷电之外的世界,他看到的是“星汉灿烂,洪波涌起”!&&&&这位视野直抵宇宙洪荒的诗人,写出了气象万千,直欺屈原《天问》的《观沧海》。&&&&他就是曹操曹孟德。&&&&——沧海横流,正见英雄本色!&&&&其实他是不屑自称英雄的!&&&&古往今来,天下英雄,数来数去,毕竟还要数上几个巴掌,而敢自称奸雄,不辞为奸雄,凛然作一世奸雄者,悠悠万古,屈指唯此一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这话的许邵,听这话的曹操,都明白这东汉末年,哪里会是个治世,必然是个乱世,城旗变幻,劫火洞然的乱世!&&&&可是曹操听完这十个字的评价,是大喜的!&&&&毛宗岗批得妙:“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寻常,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其实,所谓一世之雄,不是要征服这个世界,而是要超越这个世界&&&&魏,蜀,吴,史称三国。然而缺了黑社会老大刘玄德,缺了知识界精英领袖孙仲谋,三国未必不成三国!&&&&但是少了曹操,这个居心比天意还不可知,行事比天雷还不可挽回的曹阿瞒,便不成此风云际会。&&&&“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孙权的理想是偏安一隅,是要对东吴的扬,交,荆三州五十二万户人家有个交代;&&&&刘备的理想是匡扶汉室,是要对四百二十余年的大汉天下有个交代;&&&&而曹操觉得,他要做的是立千秋法,为万世师,是要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理天数有个交代!&&&&曹操的名言妇孺皆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很容易被理解成——&&&&只能我占别人便宜,不能别人占我便宜!&&&&然而一个奸雄和一个地痞的区别,在于他的行事准则,可以欺众亦可以服众!&&&&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把“我”当作天下人的公意的,所以,不允许天下任何一人,对抗天下人的公意,侵害天下人的公众利益,但是,“我”,既然代表天下,当然就可以勒令天下任何一人,为了天下的公意和公益,奉献一切,臣服到永远!&&&&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胸襟,也是一个权谋大师的抱负,区别只在这个人最终是否要让天下成为家天下。&&&&曹操是不是一个想篡夺汉室天下的人?他是不是早有异心,所以生前铺路,死后由他的儿子曹丕完成这一招乾坤大挪移?&&&&我们的看法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他尸骨未寒,儿子已经成为魏文帝!&&&&吕不韦的悲剧,在于他的儿子赢政违背他的意愿,摧毁了他的理想。&&&&而曹操的悲剧,也在于他的儿子曹丕违背他的意愿,摧毁了他的理想。&&&&曹操既然要立千秋法,为万世师,他就不希望成为一个窃国的庸贼。可是,他一生忍住没做的事情,在他的身后呢?会不会有人做?&&&&郭嘉,荀彧,荀攸,许攸,那么多老战士都已经故去,如今的新贵是华歆,杨修之流,他们哪个不是为希求富贵而来?即使曹操的继承者不肯践登大宝,这群人不会死命撺掇吗?&&&&所以,曹操要找一个心明眼亮耳根子硬的继承者。&&&&曹植与父亲万事心照,他理解也认同父亲的“不王而王”的理想。但是,他虽然承认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但是他是出世之人,不肯接曹操的担子。&&&&撇开憨朴无谋的曹彰,曹操的选择就是曹丕,可他不相信这个诚恳事父,朴素入世的长子会没有对皇位的贪求。所以,他不得已选择了一位监国诤臣,那就是司马懿。&&&&从前的文武同僚中,只有这个人从来没有站错队,从来没有发错言,自己豪放时他陪自己豪放,自己颓废时他陪自己颓废,自己能信得着的人就是这位小自己二十二岁的仲达先生了。&&&&这才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误,他看穿了曹丕,却没有看透司马懿。他以为此人不会帮助曹丕去篡夺汉室江山为曹家天下,是的,人家没有去为曹家天下奔忙,人家只是在为司马家的天下而奔走。&&&&曹丕成了为司马家族火中取栗之人。司马懿最怕被后世人骂为逆贼,这下好了,曹丕的行为已经使天下成了一份贼赃,司马家族此时出手,正是“贼吃贼,越吃越肥”,谁还能说个“不”字?&&&&三家归晋,风雨江山。&&&&正如古人所云:&&&&“余观江山,余观风雨,余观江山风雨之中,常有‘无可如何’四字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真正的强人——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他们共同的弱点在于身后事,那身后事的设计透露出他们内心共同的恐慌——&&&&秦始皇陵设满机关,成吉思汗将自己的陵园沉埋在大漠深处,而曹操的著名典故就是“七十二疑冢”。&&&&晋朝名士陆机感慨道:“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憎恨曹操的正统之士曾经宣称:“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是君尸”!&&&&挖到了又怎样?&&&&里面埋葬的不是一个享年六十六岁的奸雄,&&&&埋葬的其实是一个战国以降,神州第一场大乱世大乱局中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救星&&&&——曹孟德&&&&以及他的梦想&&&&——不王而王,不霸而霸,行权谋以治人,理天下而为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本来已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艺术的巅峰之笔,可惜,这七个字已经堕落成为权术的代名词,而这七字背后蕴藏的对天下,对未来,对太平盛世的不倦期待和炽热祈望,随曹操之去世,而成广陵绝响!&&&&如何评价曹操?&&&&他是一个花街柳巷的浪荡子,永远埋单的冤大头,可是一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时机到来,他马上可以翻脸,造出五色大棒,打尽陪他胡作非为的京都恶少们,他暗笑这群鼠辈凭什么自认是我曹孟德的朋友?&&&&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从来想的都不是不计成败,找机会就拼命,用一腔热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那岂不是委天下万民于地?&&&&他是一个希望荣泽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没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连姓曹还是姓夏侯,都要一时一个说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又因此而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真的百无禁忌;&&&&他是一个为父报仇屠城以祭的凶手,虽然他曾经那么久地仇恨过父亲曹嵩——当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要把父亲接来,补偿以往所有不孝的时候,父亲却又被乱军杀害!曹操的屠城之愿,不是天性的暴虐,写得出《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人怎么会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恶,徐州城一时成了黑泽明影片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地狱形相,看上去无一人不可杀;&&&&他是一个壮怀大志的战士,当刘备他们讲义气,孙权他们聊门第的时候,他总是在行军途中,给文武群臣们讲述自己的王道乐土,他的诗歌也是这样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而他自己,对生命最后的期待就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刻一行字“汉故征西将军之墓”;&&&&他还是一个坚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称帝的时候被人颂为道德楷模,可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让他真正鄙夷了虚伪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胜于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卫帝国和帝国里的每一个臣民,他象圣经里的先知摩西一样,热衷于制定法典;&&&&最后,他是一个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纳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来世相见依然无法把臂言欢的男儿——陈宫!关羽!徐庶!甚至还有那个与他暗斗一生的刘协!&&&&曹操此生,最终有什么快乐?&&&&作为儿子,曹姓不再与阉宦挂钩;作为丈夫,他终于可以不忌出身,立风雨兼程的娼家之女卞氏为后;作为父亲,他为曹丕打下坚实的权力基础,几乎扫清了一切障碍;作为朋友,他终于得到徐庶的理解,徐庶肯在他身后辅佐曹丕;作为治国者,他最先承认三分天下的事实,于是能够不浪费任何时间,统一了北方,安抚了乌丸,匈奴,羌;作为臣子,不管天下人怎么笑骂丑诋,是他,曹孟德,延续了大汉王朝20多年!&&&&曹操此生,最终有什么创痛?&&&&曹操以天下为己任,誓尊汉室,于是他要为反对宦党势力的窦武陈藩翻案,他要攻击诛伐自己的曾祖父曹节,以及祖父曹腾!&&&&曹操要捐躯赴国难,可是平生最初的好友袁绍却要为他自己私利而另立皇帝,最终两人只能成为敌手,刀兵相见,两家恩义尽,一家宗祠绝!这是他一生无奈之事,所以只能在袁绍墓前大哭狂祭,甚至割发代首,随袁绍辞世,留自己残躯,再铸太平!&&&&他的慈爱父亲曹嵩,在终于能够安享晚年的时候,被他牵连而死,他的大义恩公陈宫,在他好容易羽翼丰满可以共图大业的时候,弃他而去,与他一生为敌!&&&&在众多诸侯不理睬沦落的汉家皇帝,蒙尘的汉家天子的时候,他独力苦撑迎驾,迎驾护驾之后,却成为了全民公敌,正所谓“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他自认为已经和年轻的汉献帝制定好了游戏规则,我征伐天下,你经营汉室——可是,二十年之间,。皇帝三次要除掉他,而他也被迫杀死了皇帝的爱妃,皇后,以及三个皇子(其中有一个还是在娘胎中)。&&&&他最宠爱的儿子曹冲在他随军励志的时候死于瘟疫,最理解他志向的徐庶在他打天下的时候,一言不发,二三十年间生生错过!&&&&大局粗定,从前出生入死的老臣荀彧等人,就暗中筹划,要夺回权柄,还政献帝;继承人好容易选定,他深深器重的杨修之流,却又为个人利益,开始撺掇夺嫡闹剧。&&&&其实,最终的结局,不是在他离世的220年,而是在公元218年,太医令策动的京师之变。导致曹操生前最后一次屠杀。他累了,他只能用最简洁的方式为曹丕的即位扫清障碍。漳河边荒谬的屠杀,正是曹操回首平生事业之时,不得不发出的那声长叹&&&&;
&&&&附录十七禁律、五十四斩&&&&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其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其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其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其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於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其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其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我国&&&&中兴元功曰元;能思辩众曰元;茂德丕绩曰元;始建国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主义行德曰元&&&&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众曰公&&&&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择善而从曰比&&&&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外内贞复曰白&&&&内处宾服曰正&&&&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好和不争曰安&&&&安民立政曰成&&&&能绍前业曰光&&&&幼小在位曰冲&&&&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温良好乐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治典不杀曰祁&&&&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大虑行节曰考&&&&不悔前过曰戾&&&&贞心大度曰匡&&&&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官人应实曰知&&&&不刚不柔曰和&&&&危身奉上曰忠&&&&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好更改旧曰易&&&&心能制义曰度&&&&不思忘爱曰刺;愎很遂过曰刺&&&&治民克尽曰使&&&&直道不桡曰贞;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服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追悔前过曰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谋虑不愆曰思&&&&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执应八方曰侯&&&&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圣善周闻曰宣;&&&&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政曰威&&&&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思虑不爽曰厚&&&&残义损善曰纣&&&&能补前过曰&&&&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表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功业最高曰高&&&&温良好乐曰康;抚民安乐曰康&&&&严敬临民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未中早夭曰悼&&&&追补前过曰密&&&&慈和遍服曰顺&&&&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仪悉备曰钦&&&&满志多穷曰惑&&&&彰义揜过曰坚&&&&刚德克就曰肃;刚克为伐曰肃;执心决断曰肃&&&&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敬宾厚礼曰圣;扬善赋简曰圣&&&&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未家短折曰伤&&&&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啬于赐舆曰爱&&&&好廉自克曰节&&&&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宠禄光大曰荣&&&&俭啬无德曰褊;心隘政急曰褊&&&&小心畏忌曰僖&&&&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行见中外曰悫&&&&杀戮无辜曰厉&&&&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短折不成曰殇&&&&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怙威肆行曰丑&&&&博闻多能曰宪;行善可纪曰宪&&&&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慈仁短折曰怀&&&&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隐佛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因事有功曰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名与实爽曰缪&&&&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恭敬行善曰简&&&&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聪明叡知曰献;知质有圣曰献;行善可纪曰献&&&&好变动民曰躁&&&&状古述今曰誉&&&&温和圣善曰懿;温柔贤善曰懿&&&&不勤戌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神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中兴元功曰元;能思辩众曰元;茂德丕绩曰元;始建国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主义行德曰元&&&&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众曰公&&&&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择善而从曰比&&&&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外内贞复曰白&&&&内处宾服曰正&&&&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好和不争曰安&&&&安民立政曰成&&&&能绍前业曰光&&&&幼小在位曰冲&&&&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温良好乐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治典不杀曰祁&&&&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大虑行节曰考&&&&不悔前过曰戾&&&&贞心大度曰匡&&&&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官人应实曰知&&&&不刚不柔曰和&&&&危身奉上曰忠&&&&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好更改旧曰易&&&&心能制义曰度&&&&不思忘爱曰刺;愎很遂过曰刺&&&&治民克尽曰使&&&&直道不桡曰贞;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服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追悔前过曰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谋虑不愆曰思&&&&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执应八方曰侯&&&&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圣善周闻曰宣;&&&&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政曰威&&&&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思虑不爽曰厚&&&&残义损善曰纣&&&&能补前过曰&&&&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表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功业最高曰高&&&&温良好乐曰康;抚民安乐曰康&&&&严敬临民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未中早夭曰悼&&&&追补前过曰密&&&&慈和遍服曰顺&&&&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仪悉备曰钦&&&&满志多穷曰惑&&&&彰义揜过曰坚&&&&刚德克就曰肃;刚克为伐曰肃;执心决断曰肃&&&&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敬宾厚礼曰圣;扬善赋简曰圣&&&&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未家短折曰伤&&&&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啬于赐舆曰爱&&&&好廉自克曰节&&&&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宠禄光大曰荣&&&&俭啬无德曰褊;心隘政急曰褊&&&&小心畏忌曰僖&&&&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行见中外曰悫&&&&杀戮无辜曰厉&&&&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短折不成曰殇&&&&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怙威肆行曰丑&&&&博闻多能曰宪;行善可纪曰宪&&&&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慈仁短折曰怀&&&&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隐佛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因事有功曰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名与实爽曰缪&&&&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恭敬行善曰简&&&&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聪明叡知曰献;知质有圣曰献;行善可纪曰献&&&&好变动民曰躁&&&&状古述今曰誉&&&&温和圣善曰懿;温柔贤善曰懿&&&&不勤戌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神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年前曾作《答赤军殿之孔明用兵篇》一文,于论坛上饱受赤军、CAOCAO、陈再寿辈轮番对拍。惜乎已身未有马乡、巴西马忠,“二马”力敌众人、舌战群儒之勇,虽智术未尽,然亦只得草草收兵。&&&&俺观历人议孔明用兵之非,以两种观点最为常见。其一:以成败论英雄。言孔明北伐未见其胜,以赤军语,即未达到其战略目标;另一种:以奇正论兵。言孔明用兵,但求谨慎,未敢造次。只见其正,不见其奇。&&&&两种观点,前者亦颇受争议。孔明北伐,国力、财力、军力、物力与魏国相比,皆未得其便。然屡次北伐,魏军不仅兵不解甲,马不释鞍,任其自来自去者,又折大将王双、张郃之辈,统兵大将司马仲达更受“畏蜀如虎”之讥、“巾帼妇人”之辱。以两军相交之形势观,敢轻言孔明不善用兵乎?而两者并存于世,又岂能明料?&&&&然后者奇正之论,未见后世有存所辩。每每观诸君大谈奇正之道,言之孔明用兵但见其正未见其奇。何也?皆因此辈多亦非经于战阵,缺乏对实战思想的深刻领悟,未能深明奇正之妙。每及谈兵,不免流于以往论史之形式,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发挥于极致,窃深以为不取。现试论常人在奇正之道的认识上存在的几大误区。&&&&误区一:何为奇正。&&&&“奇正”二字最早见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在现存的军事理论著作中,能最早找到关于奇正方面的记述的就要算是《孙子兵法》了。其《兵势篇》上这样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作为军事理论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论直到今天还一直被后人所重视和研究。然而在这段记述里,俺们却看不到他对何为奇,何为正有过精确地阐述。孙子他老人家,也只是用了如“无穷”、“不竭”、“循环之无端”这些非常抽象的词语来形容奇正。那么究竟何为奇,何为正呢?&&&&通常的看法是,把奇正看成是一种可以将其定性的具体形为。即所谓的正面迎敌为正,机动配合为奇;明为正,暗为奇;静为正,动为奇;进为正,退为奇;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归纳为,一般的、常规的、普通的战略、战术为正,特殊的、变化的、罕见的战略、战术为奇。俺却以为所谓的奇正,只是一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抽象概念。而今人之所以分不清何者为奇,何者为正,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所谓的奇、所谓的正,这种抽象的观念将其形象化、具体化,特殊化。将之定性为特定的某种特定的行为举动。比方说把所谓的“急行军”、“伏兵”、“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等具体战术问题全部归为奇兵。这恰恰犯了“奇即是奇,正即是正”的错误。绝对的奇正兵战略战术,其实是仅存于军事理论的教学当中,而对于充满了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实战来说(以孙子语“兵无常势”),是绝没有哪一种战略战术行为可以被定性为绝对的奇、绝对的正的。奇正在形式上的表现亦可以在实战中因不同的条件和背景而相互转化。区分奇正的关键在于能否出乎敌之所料,否则,又何必称为“出奇不意”?令敌不意方可制胜。故李靖曰:“善用兵者,使敌莫测”;唐太宗曰“吾之正,使敌视以为奇;吾之奇,使敌视以为正”(《李卫公问对卷上》)这也是在上述所有的奇兵战术中,他们唯一也是最重要的相同点,即不令敌所知,不令敌所料。所以,只要能出乎敌之所料,又何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战术表现?由于出奇的精髓在于打破常规,令敌不意。而这里所谓的常规,通俗地讲就是人人都能明白通晓的战争常识。而这些道理都是人们经过常年累年所积累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某种认识,或在特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的某种惯性思维。而出奇目的就是要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而反其道行之,以期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而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在实战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敌这种逻辑误区和惯性思维,以常规意义上的正兵战略战术起到奇兵的作用。当敌料吾必出奇者,而吾恰出奇,则奇反成正;若此时吾出正者,则正反成奇。正如同众人所说的“虚可实之,实可虚之”,然有时亦可作“虚则虚之,实则实之”。而机械刻板地纯粹从形式上去理解奇正,正是因为这些人用静止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运动多变的实战,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而这又恰恰是大多数纸上谈兵者的通病。否则判定奇正要都是如此容易,恐怕一个熟悉几件战例的小学生,都可以成为数奇论正的高手。孙子言“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可穷之?”,又果如是乎?&&&&误区二:取胜的方式仅限于出奇,而临阵不出奇者就不是善兵者。&&&&《孙子》有言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然细思之,孙子此言非偏乎?若依其言,但可奇胜,正独不可胜?或曰,但奇必胜,但正必不胜?事实上,奇可胜,正亦可胜也。孔明克平孟获,李靖征讨高丽,皆为正兵之功也。奇与正,不过是为了获得战争主动权并借以最终获胜所采用的不同手段而已,用兵的根本目的在于获胜,而运用奇正的目的,也不是为求奇正而用奇正,而同样是为了胜利而运用奇正。既然正可为胜,又何独贬正而褒奇者哉?奇正无高低,唯用者耳。而今人之所以将所谓的出奇制胜如此推崇备至,仅仅是他们对于那些经典战例中由于出奇而获取的短期暴利的巨大贪婪和盲目膜拜。不仅要获胜,还要追求大胜,完胜,而且最好能一击毙敌,一劳永逸。诚然,人的趋利性无可厚非,但对于瞬息万变的实战而言,这种心态其实只是一种狭隘的极端主义和绝对理想化思想。如果在实战中受这种思想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每战必追求形式上的出奇,是为善兵者所不足取的。正因为此,曹操轻军平定乌桓虽被今人奉为将运动战,破袭战、兵贵神速等作战道理运用到极致的经典战例,但曹操本人却没有如后人那般将其的“出奇”之举以为至重,认为“孤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相反前曾劝阻其轻军前行的众人所提之议才为“万安之计”,并重赏其等,令其后“勿难言之”。(《武帝纪》引《曹瞒传》)而富有军事韬略善于出奇的司马仲达,在已强敌弱的情况下,为求保险而宁可遭“畏蜀如虎”之讥,受巾帼妇人之辱。这是因为他们都正确理解了孙子所讲的“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作战思想。而多数纸上谈兵家们,却不明白其实所谓的已胜,是首先建立在已之不可败的基础之上。也从不知彻底领悟孙子所讲的先“已之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才是“不失敌之败。”而只是片面的认为凡用兵者,必是先“不失敌之败”,然后才考虑到或者根本就不考虑将已“立于不败之地”。&&&&误区三,片面强调与突出奇兵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凡出奇者,必将获胜。&&&&“出奇”必须要看对象,并非所有的“出奇”都能获胜。在实战中,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在运用何种战术策略时,必先充分考虑到影响战争胜负的各个因素,并结合两军战力以及将帅智谋优劣等特点,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安排选择。而不是盲目地,不分实时的,拿经典战例中的战术布置加以生搬硬套。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能在固定靶命中十环的人,却不见得在移动靶还能照样打出十环。战争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石头,树木之类不知变通的死物。作为军事常识,已可懂得,彼何尝不可懂得?刘备以伏兵计,曾在博望击败曹将夏侯惇、于禁,却计沮于夷陵陆逊之手;孙桓违背“归师勿掩,穷寇莫追”的常理,追击刘备可以大获全胜,而王双、张郃追击孔明所率的蜀军,却只有陪上自己一条老命的份。可见战争的结果是在交战双方共同影响下所产生的,其胜负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智谋的高低。故孙子会认为“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孙子·军形篇》),李靖会认为“大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譬如谈判棋,两敌均焉,一着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胜败,率由一误而已”(《李卫公问对·卷下》)。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如同“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出奇就必定违反常规,违反常规就必有不周,有不周便会令敌有懈可击。只不过是由于对手的拙劣,往往看不出漏洞,所以能够制胜。而一旦既定的奇计达不到“奇”的效果,反而会被对手将计就计,作为已方取胜的特效方法。困缩于易的公孙瓒,覆没于他的“里应外合”计策下;自弃险要的姜维,终“开狡焉启疆之心,书为亡蜀之张本”。(《通鉴》卷7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胡三省注)由此可见,出奇并非都可制胜,相反也可制败。这也正是“出奇制胜”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在军事史上能找到“出奇制胜”的成功战例却是屈指可数。不然,也不会令今人口口声声要“出奇制胜”,但说来说去亦不过只是曹操乌巢劫粮,邓艾偷渡阴平等廖廖数例。盲目地以为“出奇万能”并加以膜拜,在实战中是行不通的。&&&&以上三点,基本涵盖了常人对奇正误解的最主要几个方面。那些惯于皓首穷经的史家文人,对奇正之道其实也就停留在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层面上,更别说是举一反三了。每每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空想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对于那种对奇正之道一无所知的,不过是一种高级弱智,亦算不得上乘。而正是由于这些历代史家文人本身对奇正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又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孔明用兵思想的错误判定,认为孔明用兵只会用正,不擅用奇。其中便以赤军殿于《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一文中所引台湾军事史家李震语“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为集大成者。&&&&历代史家文人多以以下两点,认定孔明不擅出奇。&&&&一、未纳魏延子午谷之谋。&&&&蜀军一出祁山,魏延曾献子午谷之谋,亮以为过于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历代史家文人多以此为孔明用兵不擅出奇之垢病者,其实不然。究魏延子午谷之谋的初衷,亦不过是希望能出奇不意,攻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以蜀汉第一次北伐当时的具体背景来看,当时曹魏以为蜀中惟有刘备,而刘备死后的数年时间内,蜀中一直闭关息民无有动静。孔明屯兵于汉中,也没有引起魏军在西线的兵力部署的调动,说明曹魏并不了解孔明屯兵汉中真正的军事意图。同时为了能加强首次进军的隐蔽性和对魏打击的突然性,孔明甚至对于新城方面的孟达军被围被杀都一直保持着沉默的态度,示魏军以弱。即便如此,为了能更好地打乱曹魏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孔明在具体战术上又制定了以赵云率小股部队大张旗鼓地据守箕谷以牵制住魏将曹真所领关陇军主力,自己却率“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蜀军精锐主力进攻魏防守空虚的祁山的作战方略。无论是从战争的前期准备还是从战争初始蜀军的战术安排来看,孔明自始至终都是把“出奇不意、攻敌不备”放在首要位置。而事实正如同孔明的预期一样,在孔明的作战指挥下,直接产生“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情况发生。试问这样的战果又算不算是一种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的表现形式?魏延充其量不过一将耳,他的用奇思想更多的只能体现在某某具体的战术表现上,而孔明站的高,看得远,更能从全局战略上着眼于如何营造出令敌不意的整体战略格局。且退一步而言,善兵者讲究的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纵观三国时期,鲜有一方于战争之始便冒然出奇以求决胜的战例。曹操当年轻骑奔袭乌桓并取得大胜似乎是个例外,然从曹操与群臣对话中来看,被曹操所称道的“万全之计”与孔明所追求的“十全必克”又是何其相似?得胜归来的曹操尚不以已之大胜而轻忽之,况一班但知舞文弄墨之文人乎?&&&&二、孔明出兵但求谨慎,不肯兵出险着。&&&&一部分人认为孔明不擅出奇,是因为他有“安从坦道”的行军思想。其实这完全可以从蜀军一出祁山同年冬十二月,孔明的再次率军北伐来加以驳斥。这次北伐,孔明吸取了上次出兵过于谨慎迟缓的教训,没有再走祁山的老路,而是经故道,出散关,直逼陈仓。孔明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出于曹休在东线刚被吴军击败,张郃部被调往东线增援,关中空虚。&&&&“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而陈仓在关中西部,若占陈仓,东可进军关中,西可进逼陇右,从战略角度上看极具灵活性,符合兵法上乘虚而入,以奇治虚的原则。另外也可缩短粮运距离,减轻粮运压力。蜀军此次进兵,战略方向不仅指向了空虚的关中地区,同时为争取宝贵的时间,孔明也未调齐全部北伐大军,只携少量军粮(二十日左右),孤军深入急攻陈仓。为求行军隐蔽不被魏军发现,孔明又特意选择了地势险要不利行军的散关地区进军。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地形恶劣,山势险峻。当年曹操征汉中张鲁时,即从此地经过,并留下名篇《秋胡行》,其一便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道!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曹操以不可遏止之势劈头两句“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来直抒散关地形的险要难行。而在散关地区中,又尤以绥阳谷为险甚,史称绥阳谷“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而孔明却正是命部队以此道通过,“斫治此道,以向陈仓”,以期“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水经注》卷17《渭水注上》)。只是可惜魏将曹真鉴于蜀军前次在祁山受挫,估计蜀军会把今后的进攻重点转移到陈仓方面来,先派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故蜀军此次用兵,又未能得手。然孔明此番以轻兵寡粮择险地以求速胜的作战策略,虽曹操掩袭乌桓,邓艾偷渡阴平,恐亦莫过于此。何以孔明不肯兵出险着为由,来否定孔明的出奇思想?&&&&众所周知,老毛作为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军事家,曾指出过孔明战略思想方面的不少缺陷,却惟独未见他发过诸如此类“孔明在战略上,只知其正,未见其奇”的奇思妙想,而上面那位所谓的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却不知是何方神圣,手中可拿得出一二由已成功指挥且令人信服之战例否?所言更是不知所云,让人如坠雾中。且先不谈奇正,单是战略两字又岂是如此可轻易断言的?战略,可大可小,可简可繁。求简者,可以概以“指导战争的方针策略”廖廖数字;求繁者,有利德尔·哈特的专著《战略论》加以重点阐述。求大者,孔明的“隆中对”当为一大战略,北伐战略不过为实现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宏图伟业的一着步石。从“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所渗透出的伺机而动、钳制夹击的作战精神,非奇乎?求小者,图谋敌城,计赚敌将,皆可以为战略。天下大势,蜀弱魏强此亦事实。然曹魏较蜀汉根本性的优势在于兵多粮足,这一客观优势绝非会因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能轻易改变。蜀军的优势在于军制严密,士兵战斗力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唯有通过于两军交锋中尽可能地消灭敌有生力量方为可行。纵观三国中以弱克强的几大战役,无一不是通过大规模歼灭敌有生力量而获取最终的胜利的。以关陇地区的地形与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来看,蜀军要想拥有必胜的把握,要么完全切断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的联系,彻底孤立陇右;要么通过大规模的会战,以期彻底歼灭魏关陇军的主力。否则即使孔明能占据陇右地区,也保不常久,反而会加大自己的防守面,分散自己的防守阵型,变成陇右、汉中,都必须布兵设防的被动局面。以第一、第二次北伐来看,孔明注重的是实地优势,其主要战略思想就是切断关陇地区的联系。而街亭之战和陈仓之战,正是魏蜀两军为争夺关陇通道的控制权所展开的。而两次失败,使得孔明对于魏关陇军的强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其后的数次用兵中,孔明由最初争夺实地为主战思想,慢慢转变为以消灭魏关陇军主力为主战思想。蜀军第三次北伐,孔明以陈式率一部攻武都、阴平,诱使魏将郭淮引军来敌,自已却以蜀军主力北上建威,以期围歼郭淮之军,可惜郭淮最终没有上当。后曹真、仲达、张郃,三军会攻汉中,孔明以已军于城固、赤坂正面钳制住魏军,却令魏延、吴壹为侧翼,机动作战,西出武都入羌中南安界,大破魏将费瑶、郭淮于阳溪。蜀军第四次北伐,孔明先利用曹魏与鲜卑的激烈矛盾,与鲜卑渠帅轲比能联得联系,在敌后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至故北地吕城,与诸葛亮相呼应。”(《牵招传》)同时在具体用兵环节上,继续贯彻先野战后攻城的作战意图。为从最大程度上消灭魏军有生力量,孔明制定了围城打援的作战计划。先佯攻祁山,待敌援军齐出后,再通过运动战加以歼灭的具体战术安排。为此,孔明首先集中蜀军全部兵力于祁山,制造出蜀军进逼祁山强大声势,待吸引出魏将司马懿率大军来救后,命王平率小部分兵力屯祁山南侧,继续保持对祁山方面施加军事压力。然后集中本部其他兵力迅速把主战场由祁山转向上邽,先一口吃掉了屯于上邽的费曜部四千精锐魏军,并乘胜大收上邽小麦以做军粮。当司马懿率兵星夜兼程地向西增援时,蜀军早已在上邽东对魏军严阵以待了。两军相遇,司马却敛兵依险,不与蜀军作战。孔明便引兵撤退,希望能在运动中寻机将其歼灭。如此这般相持至五月,司马懿终于下令出击,使张郃攻王平于祁山南屯,自己率主力进攻诸葛亮本部。诸葛亮令魏延。吴班、高翔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懿大败回营。祁山南屯方面,蜀将王平守备得法,张郃进攻不克,亦回军。六月,蜀军终因运粮不继而退军,在撤退途中,又设计射杀了魏大将张郃。蜀军第五次北伐,亮出斜谷北攻曹魏。战役初期,蜀军力求占据五丈原和北原,目的就是控制住渭水,以期切断关中与陇右的水上通道。为此,孔明先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欲令魏将认为蜀军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然后乘夜掉头东击阳遂。此等声西击东之战略,虽老毛的经典战例“四渡赤水”,亦莫过于此。虽终为魏将郭淮所阻,然亦不能以此否定孔明在战略战术运用的多变性。却是未知这位“独具慧眼善晓军机”的军事史家,何以就如此言之凿凿地认定孔明用兵,在战略就是只知其正,未见其奇的?!呜呼!何独薄亮者哉?!&&&&李靖有曰:“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在由孔明指挥的历次北伐战争中,其中既有正面扼地而守的阵地战,又有侧翼机动迂回的运动战;既有戎阵整齐的攻坚战,又有轻军寡粮的奇袭战。纵观孔明一生用兵之举措方略,不仅有正,更多有奇,括有示敌以弱、攻敌不备、避实击虚、佯攻诱敌、引蛇出洞、声西击东等战略思想,而这些作战思想又无一不透露出孔明过人的军事指战素养。至于除王双、诛张郃之类,更是何足道哉?蜀军于强魏与敌,常取攻势。令敌损兵折将,计沮于西,此系无疑者,堪称“国之辅”也。然彼未得成其全功者,正如陈寿所言“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之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曹操,固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然与其对敌之二袁、吕布、刘表辈,或奢淫肆欲,征敛无度;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或轻狡反复,唯利是视,无一人可冠为“人杰”者。是以终为其总御皇机,克成洪业。孔明、孟德,皆命世英杰,然因彼各自天命有归,故所创基业亦不同,此诚“不可以智力争”也,又岂可轻咎孔明之不善兵者哉?&&&&;
&&&&南阳皇亲国戚横行不法,地方豪强势力强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汉桓帝延熹九年(166)&&&&王畅和灵帝建宁三年(170)陈球任南阳太守期间,曾对地方豪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南阳政治局面并未好转&&&&,因为整个东汉王朝的政治都在腐败。终于导致了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南阳黄巾军在首领张曼成的率领&&&&下,号称“神上使”,也于中平元年(184)二月聚众数万人起义,成为黄巾起义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到三月就&&&&攻占了城防相当坚固的宛城(即今南阳市),杀死了南阳郡守褚贡,使起义军的声威大震。张曼成率农民军在&&&&宛屯兵100多天,接连与汉军激战,其他各支黄巾军如颍川(今河南禹州市)黄巾军也接连取胜,攻杀郡守。汉&&&&灵帝刘宏忧心忡忡,一面派中郎将卢植带领大军到河北与张角对抗,一面派朱俊、皇甫嵩进剿颍川黄巾军,还&&&&派秦颉出任南阳太守,率大军围攻宛城。直到六月,秦颉倾全力反扑,在一次战役中,张曼成不幸牺牲,汉军&&&&才算稍取胜利。但是,不屈不挠的黄巾军,立即又推选赵弘为首领,固守城垣,继续战斗。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形势下,大批农民自动组织起来,踊跃参战,使起义军发展到10万多人,坚守宛城。于是灵帝把平定汝南、颍&&&&川、陈国三郡黄巾军的有功名将右中郎将朱俊调往南阳,与荆州刺史徐暸、南阳太守秦颉合兵围攻宛城,自六&&&&月到八月连攻不克,农民军同仇敌忾,粉碎了汉兵的多次进攻,令素有“才略”的名将朱俊望城兴叹,几遭革&&&&职之险。当时朝中上下对朱俊攻而无功,极为不满,不少官吏纷纷奏请皇帝调朱俊到京师问罪。只有一个司空(三公之一)在灵帝面前替朱俊说了几句好话,说“临阵易将,兵家之大忌,应该再给他时间,让他立功赎罪”,才没有被撤职查办。这样,朱俊在朝廷的严厉督责和巨大压力下,倾全力向起义军发起频繁的急攻。起义军领袖赵弘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农民军又立即推举韩忠为帅,继续坚守宛城,抗拒朱俊。朱俊等虽屡屡驱赶士兵冒死攻城,但每次都伤亡惨重。汉军见硬攻城难下,便在四周筑上围城,取长期包围之势,欲把起义军困死在宛城内。后来朱俊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派兵鸣鼓进攻城西南,黄巾军兵全力以赴,而朱俊却亲率精兵在宛城东北发动进攻,乘虚攻入大城,起义军被迫退居小城,继续浴血战斗。汉军急攻,连战不克,朱俊登上土山向小城瞭望,感到非常害怕,&&&&惊叹说:“万众一心,犹不可挡,况十万人呢!”朱俊看到硬攻是不能取胜,便施一计:假作撤军,引诱义军&&&&出战,然后一网打尽。于是官军解围而去,韩忠不知是计,就率众突围,汉军回师大举反攻,战斗异常激烈,&&&&农民军被打得大败,韩忠被捕,为秦颉所杀,起义军被屠杀一万多人。随后,黄巾军又推孙夏为首领,还屯宛&&&&城,与汉军进行激烈的宛城争夺战。但此时黄巾军已元气大伤,锐力大减,在朱俊等人的急攻下,十一月,孙&&&&夏不得不率众弃城突围,撤退到西鄂(今南阳市宛城区石桥镇)、精山(今名塔直山,在南阳市区西北)一带&&&&,汉军穷追不舍,尽管农民军仍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除一部分逃散外,被朱俊俘杀一万多人。?&&&&南阳黄巾军二月起事,三月攻占宛城,在近9个月的战斗中,四易主帅,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与官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反映了南阳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反抗黑暗势力,为自由平等而忘我战斗的勇于献身精神。南阳黄巾军虽然被统治阶级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东&&&&汉王朝在农民起义浪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了,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南阳经过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战斗洗礼之后,又成为军阀混战的战场。董卓军事政变之后,各&&&&地军阀联合反董。长沙太守孙坚率兵讨伐董卓,路经南阳,当时南阳太守是颍川人张咨,因为张咨不供应粮草&&&&,被孙坚谋杀,南阳大地遭到军阀的蹂躏。孙坚过境后,把南阳交给了驻扎在南阳北边鲁阳(今鲁山县)的袁&&&&术。袁术是个专横跋扈、贪得无厌、烧杀奸掳、无恶不作的军阀,南阳再遭浩劫,致使南阳政治混乱、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张济自关中奔向南阳,张济死后,张绣继之而率领其将士。197年春正月&&&&,曹操与袁绍对峙,为了巩固后方,引兵到宛,张绣被迫投降曹操,但不久他又反悔,偷袭曹操的军营。这样&&&&,在南阳宛城就引起了张绣与曹操的争战,后世戏剧家们经过艺术加工将其搬上舞台,因此,“战宛城”这个&&&&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曹操在建安二年(197)正月、建安二年(197)十一月、建安三年(198)&&&&三月三次亲率大军征伐屯兵南阳的张绣,其意在削弱荆州牧刘表的势力,解除京都许昌的后顾之忧,从而专&&&&心平定山东和河北割据政权,但却给南阳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曹操率大军南下江南,刘备从新野撤退,&&&&南阳一带成为曹、刘激战的战场,烧博望、焚新野,使南阳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宛城又遭到一次大劫难。当时,关羽在襄樊攻打曹军,欲从荆州北上出宛、洛,完成蜀汉的统一大业,而镇&&&&守襄樊的曹仁,把宛城作为他的大后方,因此,征兵、征夫、征粮、征料绵绵不断,南阳民不聊生,困苦不堪&&&&。曹军在南阳的驻守大将侯音,闭城反曹,与关羽通款,遥相呼应。于是曹仁就把驻守在樊城的军队调到宛城&&&&,强行攻占,杀了侯音,又屠了宛城,史称“曹仁屠宛”。南阳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从此一蹶不振。侯音叛变&&&&前,宛城前面还有襄樊作屏障,但宛城的经济已支撑不下去了。到了魏初曹丕称帝,孙权率军西逃,曹丕因国&&&&内需要巩固,不愿与孙权开战,就以襄樊缺粮为由,焚弃两城,这样南阳就成为曹孙对峙的前线,成为曹操南&&&&拒吴、西防蜀的遥控地带,司马懿就选中了宛城作为他的指挥中心。?&&&&东汉石雕。在河南南阳宗资墓前。共二只,膊上刻铭文,一曰“天禄”,一曰“辟邪”,二兽又通称“辟邪&&&&”。宗资字叔都,南阳安众(今河南邓县附近)人,曾任汝南太守。石兽约制作于延熹九年(166)以后。&&&&体躯瘦长,作S形,有翼,头高举,胸张腰耸,后足退行,造型稳健慓悍。属于工致秀丽、典雅多姿之形,&&&&对南朝陵墓石刻有深刻影响。&&&&;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西域二字始于《史记》。其意:凡起玉门阳关直抵欧洲统谓之西域。&&&&三十六国位于乌孙以南,匈奴以西,西羌以北,即今新疆全境。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其人,或城郭、或游牧,不一种。孝武以前,皆役于匈奴,匈奴王领其地,置校尉。其种族素弱,徒不能独立,不及胡与羌之强悍,孝武欲伐匈奴,及先开西域以断匈奴与西羌通道,于是终汉之世,皆服于汉室。&&&&出阳关,自近者始,曰若羌国,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兵五百。随畜逐水草,不田作,地僻不当孔道(指丝绸之路)。西北曰楼兰国,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兵二千九百十二人,地沙漠,少田,穿、田仰旁国,民随南行畜牧,逐水草,与若羌同,当地汉人连西方大道。西行七百里至末且国,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兵三百二十。南行三日至小宛。自且末以往,皆城郭之国。西南曰小宛国,户百五十,口千五十,兵二百人。地僻不当孔道。再西曰精绝国,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兵五百人。南行三日至戎虞国,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兵三百人,地僻不当孔道。再西曰芋祢国,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千一百七十人,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西行三百九十里至于点阗,芋祢南曰渠勒国,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兵三百人。于阗(今和田)国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兵二千四百人。西行三百里至皮山国(今和田以西),户五百,口三千五百,兵五百人。西经乌柁国(已连克山地),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兵七百四十人。山居石壁间,以手接饮,累石为室,有悬渡处,沿途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乌柁北为西夜国,户三百五十,口四千,兵千人,西夜种与西域各国通,为羌氏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西与蒲犁接。蒲犁国,户六百五十,口五千,兵两千人。西曰依耐国,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兵三百五十。西曰无雷国(今俄境内)户千,口七千,兵三千人。凡蒲犁、依耐、无雷三国,皆与西夜同行国也。北曰难兜国,户五千,口三万一千,兵八千人。此为汉属之至西境,西有月氏矣(大月氏)。&&&&北道诸国(由西往东): &&&&大宛国,户六万,口三十万,兵六万。与安息同俗,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室数十年不败,汉人因宛始得蒲桃。贵女子,其人多深目,多须。桃槐国,户七百,口五千,兵千人。休循国,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人,兵五百。其俗就水草故塞种也。其东南曰莎车国,户两千三百五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三千零四十九人。至西疏勒五百六十里,莎车西北曰疏勒国(喀什)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兵两千人,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大道再东曰尉头国,户三百,口两千三百,兵八百人,其俗随水草。再东曰如墨国,户三千五百,口两万四千五百,兵四千五百人。再曰温宿国,户两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兵五百人。再东曰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兵二万一千零七十六人。再东羽绒乌垒国(库车东南)户百一十,口千二百,兵三百,都护所治也。东曰渠犁城(库车)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兵五百五十人。其东曰尉犁国,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兵千十人。其北曰危须国,户七百,口四千九百,兵二千人。再北曰焉 国,户四千,口三万两千一百,兵六千人。焉 国西北曰乌贪国,户四十一,口三百三十一,兵五十七人。其东曰卑陛国,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兵四百二十二。其东曰卑陛后国,户四百六十二,口千一百三十七,兵三百五十人。其东曰郁立师国(乌鲁木齐)户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兵三百三十人。其东曰单桓国,户二十七,口一百九十,兵四十五人。再西曰蒲顿国,户三百五十,口千三十二,兵七百九十九人。二)匈奴-汉时期月氏的西迁增强了匈奴的重要性,中亚诸雅利安人国家和吐火罗国家都臣服于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计划没有实现,汉武帝被迫单独进攻匈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击了匈奴帝国的中心,伊稚斜单于逃跑。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汉宣帝并与中国公主联姻。被打败的郅支单于,把蒙古故地留给了呼韩邪,向西逃窜,打败了乌孙人,侵犯康居人,他在楚河和怛逻斯河畔扎营。前36年,副校尉陈汤袭杀郅支。48年,比起兵反对单于蒲奴,并归附中国,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91年,耿夔进军鄂尔浑河,北匈奴单于远遁不知所踪,于是立单于的弟弟于除踺为继承人。93年,于除踺反叛中国被杀死。鲜卑人为蒙古族群东胡的北支,首领檀石淮征服了北匈奴之后,向西蒙古进军,并远至伊犁河畔打败了乌孙人。鲜卑首领开始把目标对准中国。156年,檀石淮进攻辽东被击退。接着他转攻南匈奴,后来他与南匈奴达成协议,诱使南匈奴和他一道攻击陕西和甘肃的中国边境,但是在中国军队面前被迫撤退了。鲜卑人又对辽西发起新攻击,被赵彪击溃。207年,曹操在今热河地区彻底击溃东胡南支乌桓人。279年鲜卑人攻击武威,被马隆击退。220年,当汉朝在内战中消亡时,鲜卑人或者是心怀恐惧,或者是衰弱不堪而未能利用这一形势。前176年匈奴右贤王西击月支,略定西域楼兰等26国。匈奴西边的日逐王设立僮仆都尉,监领西域,向各国收取赋税。由于西域富饶,匈奴搜括到很多财富,从而增强了他的实力。前104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攻占大宛,西域震动,各国纷纷向汉遣使进攻。汉朝在轮台和渠犁(库尔勒市)各派几百名兵士屯田,置使者校尉统领其事。汉宣帝遣郑吉监领丝绸之路南道各国。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澈销僮仆都尉,汉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监领南、北两道,西域都护驻在乌垒(轮台县东策云)。从汉宣帝刘询时起至西汉末,汉朝先后任命过18位西域都护。其中,段会宗两任都护,四次安辑乌孙。东汉的西域都护以班超最为著名。班超从73年前往西域,102年返回长安。佛教通过西域于67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来的佛教僧人为于阗人、龟兹人、高昌人。西域都护的下属官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副校尉是都护的副手。都护之下还有戊已校尉,负责领兵屯田,其下属有丞、司马各一人,候5人。西域各地的屯田官有伊循都尉、宜禾都尉、伊吾司马。除了直接派官员、将校与屯田士卒驻守西域以外,汉朝并且册封当地各级首领。车师前部王国的首都是交河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儿乃孜沟。西汉又在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建设高昌城。车师后部王国的首都位于今吉木萨尔县城北的北庭古城。三国时,经过兼并,合并成20个国家。222年,西域各国内附,曹魏设戊己校尉领护西域。魏晋所设西域官还有西域长史、西域校尉、宜禾伊吾都尉等。晋朝封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和于阗等西域5大国之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王。车师前部、鄯善、龟兹、焉耆等国曾遣子入侍于晋。327年前凉设高昌郡,并立田地县,还设有西域都护、戊己校尉、西域长史、西域校尉和伊吾都尉等官。前凉王张骏曾派军队伐龟兹、焉耆、鄯善、于阗等国,西域降附于前凉。344年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生于龟兹。382年前秦苻坚遣吕光等伐龟兹、焉耆等国,386年吕光自立为后凉国王,命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出镇高昌。397年北凉脱离后凉,400年李蒿又脱离北凉建西凉,406年鄯善和车师前部王遣使向西凉朝贡。422年西凉灭亡复归于北凉,北凉继续任命官员担任高昌太守。439年北凉被北魏灭掉,443年,北凉王族沮渠无讳逃往高昌,自称高昌王。450年,无讳弟沮渠安周破车师,车师王车伊洛出奔焉耆,后病死洛阳。车师国遂亡,历时500余年。448年北魏派韩拔为领护西戎校尉,镇守鄯善,同内地郡县一样规定当地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北魏又遣万度归讨平焉耆,设焉耆镇。北魏在焉耆设有粮仓,450年开焉耆仓救济车师王车夷落所部人众。460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497年,麴嘉为高昌王,改车师前部首都为交河郡。高昌王麴嘉及其子孙曾多次受北魏王朝册封,当时降附于北魏。统治高昌的麹氏,本是金城郡榆中人;高昌人民,很多也是从内地迁徙去的。640年,唐朝兵部尚书侯君集攻灭了高昌国。高昌国历时141年。----------------------------------------------------------------------------------作者:兰帝斯--发布时间:9:28:48--中亚地区的历史2从前36年起郅支单于被杀后,其率领的匈奴残部的后裔们在威海和巴尔喀什湖以北草原停留几个世纪。但是,由于他们周围没有文化较高的邻邦把他们的活动记录下来,我们对他们的历史一无所知。自前第3世纪起,黑海北岸的俄罗斯草原一直由萨尔马特人占据,他们与斯基泰人一样属中亚塞种人。他们之中有在捷列克草原上游牧的阿兰人,其游牧范围一直远到库班;有自公元62年以后就在顿河下游西岸居住的罗克索兰人;有从公元50年起就占据今匈牙利中部的雅齐基人。东日耳曼人的一支巴斯塔尔尼人从200年起就顺着喀尔巴阡山北坡之路来到德涅斯特河,把萨尔马特人与罗马帝国分开,这次迁移代表了日耳曼人第一次“向东方的压迫”。200年,来自维斯杜拉河下游的新的日耳曼入侵(即哥特人的入侵,他们起源于瑞典)威胁着萨尔马特人在南俄草原的权力;230年,哥特人到达了他们迁徙的极限,进攻黑海边的罗马帝国的奥尔比亚城。当时南俄罗斯在第聂伯河下游西部的哥特人和该河东方的萨尔马特各族中被瓜分了;克里米亚是臣属于罗马皇帝的希腊国。哥特人内部分为东哥特人(在顿河下游和德涅斯特河下游之间)和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下游到多瑙河之间);第三支哥特部落吉别达伊人,自罗马皇帝于270年撤出达西亚(今罗马尼亚)后,他们就zhan有其地。向北,在俄罗斯东部和中部的大森林里由芬兰-乌戈尔种各民族居住着。374年,郅支单于率领的匈奴余众后裔们渡过伏尔加河下游,在巴拉米尔率领下渡过顿河,打败并臣服了高加索山北麓的阿兰人。然后进攻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人,使东哥特国王亥耳曼纳奇在失望中自杀,东哥特继承人威塞米尔也被杀死。而西哥特人逃避了匈人的入侵,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阿兰人被迫屈从于匈人的统治而继续留在其地,10世纪阿兰人在该地皈依了东正教,是今奥塞梯人的祖先。另一些阿兰人开始向西迁徙,加入了西日耳曼人的大入侵,其中一些部落后来在卢瓦尔河下游的高卢定居,另一些进入西班牙,与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苏尔维人或者西哥特人混合,形成了混合种族的人,这种混合种的人有了加太罗尼亚(Catalonia,即哥特-阿兰人)一名。匈奴人接着经喀尔巴阡山豁口占据了匈牙利平原,匈牙利平原上的吉别达伊人成了他们的臣民。此时他们分裂成三支部落,425年,卢噶斯、蒙杜克、鄂克塔三兄弟同时掌权。434年,这些部落由蒙杜克的两个儿子布勒达和阿提拉统治,前者很快被后者除掉。阿提拉于441年进攻东罗马,东罗马帝国只好割让多瑙河以南地带给他。451年阿提拉向高卢进军,火烧梅斯,围困奥尔良。埃提乌斯的罗马军和狄奥多里克王率领的西哥特军赶来解除了对奥尔良的围困。阿提拉朝特鲁瓦撤退,受到阻截,这一仗拯救了西方。阿提拉于452年入侵意大利,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交纳贡赋,并把罗马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才班师匈牙利草原。阿提拉453年去世,东哥特人和吉别达伊人立刻反叛,在大战中打垮了匈人,阿提拉的长子埃拉克被杀。匈人在阿提拉之子顿吉兹奇(丁兹吉克者)的率领下朝南俄撤退。阿提拉的其余的几个儿子向罗马人要求土地,罗马人把其中之一的埃尔纳克安置在多布罗加,其余的两个儿子恩勒德扎尔和乌金杜尔安置在麦西亚。顿吉兹奇又率领匈人在多瑙河下游附近进攻东罗马帝国,但是兵败被杀。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另一些匈人部落分成了两大部分:库特利格尔匈人,在亚速海西北过着游牧生活;乌特格尔匈人常在顿河河口放牧。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他们的争吵是由拜占庭外交政策暗中挑拨引起的。545年,查士丁尼皇帝煽动乌特格尔人的首领桑第克进攻敌对部落。库特利格尔人遭到桑第克十人抽一地杀害。库特利格尔人在首领扎伯干的率领下对拜占庭进行报复,但是伯里沙留斯拯救了君士坦丁堡,扎伯干返回顿河草原。两个部落之间的自相残杀又重新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来自亚洲的阿瓦尔部落打败双方并占据了俄罗斯草原。前247年左右,波斯人阿撒西斯在阿萨克城(今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自立为王,《史记》称之为安息,而西方称之为帕提亚王国。前238年安息占领了塞琉古王国的整个帕提亚地区,波斯人摆脱希腊人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安息王国语言使用帕提亚语,又称中波斯语。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与安息交战,不分胜负,两年后罗马统帅克拉苏斯在东侵安息时全军覆灭,身首异处。安息抗衡罗马长达数百年,为西亚大部分地区的平稳发展,特别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公元前后的两个世纪中亚是汉帝国和匈奴的天下。(三)贵霜-厌哒时期秦汉之际,月氏分布在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安西县)、沙州(敦煌)等地。前150年,分为大月氏和小月氏两支。大月氏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小月氏仍留在河西走廊与青海省湟中一带。月氏是游牧民族,是吐火罗人的一支,白种人。前206年匈奴西击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进入准噶尔盆地。前176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均归附匈奴。当时乌孙尚在河西走廊西北部,楼兰在今罗布泊至若羌,呼揭在阿尔泰山至斋桑泊之间。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继位,又西击月氏,以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继续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早先大月氏曾攻杀乌孙王难兜靡,前162年新王子猎骄靡为报杀父之仇,率部西进伊犁河,攻破大月氏。从此,乌孙留居伊犁河流域。大月氏继续西逃至费尔干纳盆地,并南下击败大夏。在长时间失去祖国漂泊无定之后,月氏在阿姆河北建国。大月氏立国后,置五翎侯分领其地。公元50年,其贵霜翎侯丘就却吞并其余四翎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到公元150年,成为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包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庞大帝国。定都布路沙布罗,又称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布路沙布罗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佛教中心,中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到此。塞种人为中亚草原的斯基泰(西徐亚)人之一支,属于雅利安人。先秦至汉初,塞种分布在中亚锡尔河以北一带,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塞人主要从事游牧业,曾先后同波斯帝国和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打过仗。月氏西迁伊犁河流域,进攻当地塞人,塞王率部南逃到阿富汗,灭亡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塞种人大夏王国。大月氏又南下击败大夏,塞种人继续南逃到印度河。栗特国是索格底亚那的简称,这里居住着昭武九姓诸国:康国(Samarqand)、安国(Boukhara)、石国(Chach)、史国(Kesh)、曹国(Khebud)、何国(Koshana)、米国(Maimargh)、火寻(Khwaresm)、伐地(Betik),其中以在撒马尔罕的康国和在布哈拉的安国势力最为强大。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古伊朗语东部方言,文字则是在古波斯安息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文草书基础上根据粟特语发音特点创立的。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粟特人业已活跃在撒马尔罕和楼兰之间的古代商道上。东汉初年,粟特人已深入黄河流域,并开始在长安和洛阳经商,粟特语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国际通商用语。乌孙西迁伊犁河后,人口迅速增加,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西汉时乌孙国共有12万户,63万人,其中能作战的有88万人。而当时天山南北其他(包括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45个国,总共157万户,5091万人,其中能作战的3504万人。乌孙乃塞种人的别种,与塞种人在种族上很接近,也属于雅利安人。乌孙的首都赤谷城在今乌什县西北。汉武帝于前119年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同乌孙进行联系。前108年,乌孙向汉求婚,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王猎骄靡。后来,汉朝又以解忧为公主,嫁给继位的军须靡。当时,匈奴对于汉朝和乌孙都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匈奴。前74年,匈奴发大军进攻乌孙,乌孙向汉求援。前71年,汉宣帝发骑兵15万,五将军分道并出,合击匈奴,同时派校尉常惠持汉朝符节监领乌孙的军队。乌孙王亲率5万骑兵从西面进攻匈奴,俘获匈奴4万人。同年冬,匈奴单于回军时,途遇大雪,人和牲畜大多冻死,最后生还的不到十分之一。此时,丁零人攻其北,乌桓人入其东,乌孙人击其西,再加上天灾,匈奴许多人畜冻饿而死。于是匈奴人口减少十分之三,畜群减少一半。前60年,匈奴西边的日逐王归降汉朝。汉朝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监领天山南北西域三十六国,并督察乌孙。解忧公主在乌孙长达半个多世纪,对乌孙和西域“城郭诸国”都有重要影响。解忧的长子元贵靡、孙星靡、曾孙雌栗靡、玄孙伊秩靡等,世代相继为乌孙国王;三子大乐为乌孙左大将,次子万年被莎车国人请立为莎车王,小女素光是乌孙若呼翕侯的妻子,长女弟史与龟兹王绛宾结为夫妇。解忧还派侍者冯嫽,持汉朝符节,代表公主遍至天山南北,赏赐各城郭之国,冯嫽后来成为乌孙右大将之妻。汉宣帝专门召见冯夫人,并派竺次为正使,甘延寿为副使,送返乌孙。乌孙的军国大事,都由西汉王朝直接过问、决策和处理。同时,西域都护也对乌孙进行督察和协助。后汉时,乌孙仍归附于汉朝。公元74年,戊己校尉耿恭移檄乌孙。南北朝时,乌孙因遭柔然侵袭,已西迁入葱岭山中。437年,北魏招抚西域各国的使臣董琬北行至乌孙国,乌孙王向董琬介绍费尔干纳盆地和塔什干的情况,并派翻译陪同北魏使者前往。当董琬等东返时,乌孙又遣使者同至北魏朝贡。938年乌孙朝贡辽国。当15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形成时,乌孙人加入进去,成为其中最大的一个部落,并且是哈萨克族大玉兹的主体部落。现在居住在伊犁地区的阿尔班、苏万、札赖亦尔等部落都是从乌孙中分离出来的。乌孙、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大宛、栗特、安息是当时中亚并存的雅利安人国家。----------------------------------------------------------------------------------作者:兰帝斯--发布时间:9:29:31--中亚地区的历史3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西域三十六国是:婼羌、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乌恰县)、莎车、疏勒、尉头、姑墨(今阿克苏县)、温宿(今乌什县)、龟兹(今库车县)、尉犁、危须、焉耆、姑师(车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三十六国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国。西汉时各城国人口如下:龟兹1317万人,焉耆21万人,姑墨45万人,扜弥004万人,于阗93万人,疏勒8647万人,莎车6373万人,都善41万人,尉犁、温宿、车师前国在5000人以上,危须、皮山、精绝、乌秅、渠勒、戌卢、且末、小宛在1000人以上,单桓194人。20个城国共有3756万户,1554万人,约占西汉西域总人口的6%。塔里木盆地南缘、西缘属于雅利安人。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北部诸国属于吐火罗人。西域三十六国于公元前后分裂成55国。东汉初,都善、于阗、车师曾分别兼并附近的一些小国。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以后,进行了干预,被兼并的小国又纷纷恢复独立。东汉时,于阗从西汉时的33万户93万人增至2万户、3万人,焉耆从4万户、21万人增至5万户、2万人,疏勒亦从151万户增至1万户。当时于阗、焉耆、疏勒是西域三大强国。三国时,各大国又兼并附近的小国。丝绸之路南道的两大国是鄯善和于阗。中道的大国是焉耆、龟兹和疏勒。北新道上的大国是车师后部。晋代,焉耆和龟兹是西域大国。285年,焉耆王龙安遣子入侍于晋。后其子龙会曾称霸西域,葱岭以东各国均听其号令。焉耆王室以龙为姓,直至632年焉耆王的姓名尚为龙突骑支。91年,汉西域都护班超立白霸为龟兹王,376年吕光伐龟兹时,国王为白纯。龟兹在长达500多年间,焉耆在300余年间,仍保持原来的王室,世袭的统治集团没有发生更迭。其它西域城郭之国可能也有类似情况。南北朝时,鄯善、于阗、车师、焉耆、龟兹、疏勒等大国仍旧存在。且末、蒲山(皮山)、姑默、温宿、尉头等国则分别附属于上述各大国。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有许多游牧部落。最大的是无雷国,有1000户,7000人;5000人的游牧国有桃槐、蒲犁、山国;2000人以上的有4国;不到2000人的有9国;乌贪訾离最小,仅41户,231人。西汉21个游牧国共有7380户,9564万人,其人口数仅占西域总人口的3%。游牧诸国大都分布在西域的边缘地区即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北麓一带。昆仑山北麓,从玉门、阳关往西南-直到葱岭,大多是羌人的部落,如婼羌国。游牧诸国中,乌贪訾离国是匈奴部落,休循国、捐毒国是塞种人部落,其它游牧国家多半是雅利安人部落。东汉时,车师后国户口有较大增长,从西汉时595户、4774人增至4000余户、15000余人,成为天山北麓最大的国家。东且弥国也从不足2000人,增至5000多人。其它游牧诸国变化不大。三国时,西域的游牧之国有所减少。昆仑山北麓,除分布有“月氏余种葱花羌、白马、黄牛羌”外,婼羌国依旧存在;西夜、依耐、满(蒲)犁等皆属疏勒。葱岭北的捐毒、休脩(循)亦属于疏勒。天山西南麓的尉头属于龟兹。东部天山一带的东且弥、西且弥、毕(卑)陆、蒲陆(类)、乌贪訾离等国,附属于车师后部。库鲁克塔格山脉中的山王国属于焉耆。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游牧国更少。只有且弥国(天山东于大谷)、尉头国(仍附属龟兹)、乌孙国(已西徙葱岭)。当匈奴西迁时,在其地留下了一部分老弱人等,在乌孙故地生息繁衍,发展成为国家悦般,南北朝时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国。厌哒人是起源于阴山,属于蒙古族群,5世纪初期,厌哒人臣服于柔然。430年厌哒人已统治了从焉耆起越过伊犁河流域到巴尔喀什湖,再到楚河、锡尔河,一直达到咸海,首都建在怛逻斯城。440年,他们占领了索格底亚那(河中地区)和巴尔赫。战胜萨珊波斯卑路支王以后,厌哒人占领了莫夫和赫拉特。《梁书》记载,516年厌哒王叶太伊里窦曾派使者到南京。5世纪中期,非贵霜王室的另一支月氏人基达里在在巴尔赫和莫夫之间的阿姆河南岸建立基达里王朝,儿子孔加士在位时,被厌哒人打败,被迫离开了原地,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喀布尔,在那里取代了贵霜王朝的末代君主们。然而,厌哒人不久就追赶而来,原月氏国全境(阿姆河南岸、喀布尔、坎大哈)转入了厌哒人手中。此外,厌哒人的前锋,如同他们之前的贵霜人已经做过的一样,从喀布尔出发去征服印度。当时印度在印度人的笈多王朝的统治下形成了一个大帝国,笈多王朝在鸠摩罗笈多统治时期(414-455年)达到鼎盛,后来其子塞建陀笈多继位(455-470年)。笈多王朝多次击败了厌哒的入侵。塞建陀笈多死后,厌哒人从笈多王朝的衰落中获利,恢复了对印度的入侵。224年,波斯贵族阿尔达希尔灭安息王国,建立萨珊朝波斯帝国。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书罗马皇帝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罗马波斯战争正式开始。375年以后,罗马帝国忙于应付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无暇东顾,波斯也因抵御匈奴人的侵扰无力继续向罗马挑战。476年,罗马帝国为蛮族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是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历时400的罗马波斯战争使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后来竟无力抵御蛮族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为它的最终衰亡埋下了隐患;使波斯元气大伤,大厦根基动摇,651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关于“西域三十六国”的“西域”和“三十六国”一、关于“西域”一词的由来“西域”一词,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广义”是指除狭义以外的、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况的《前汉记》即已说明。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其具体位置,《汉书西域传》说:“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即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这是汉代所说的“西域”(当时乌孙不属于西域范围内)。北魏,太武帝拓跋寿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来后,按董琬的理解,他将“西域”分为“四域”:一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二域:“自葱岭以西、河曲以东”;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四域:“西海之间,水泽以南”(后三域均为现帕米尔高原以西以东)(见《北史西域传》)。到这时,中亚许多地区才被看做是“西域”的范围。唐代,“西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并非指汉代西域都护所管辖的现新疆南疆地区,而是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汉代行政管辖最远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而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岛等的统称(见陈诚《西域蕃国志》)。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时期撰修的《西域图志》中,对“西域”的范围做了解释:“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今蒙古国)、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蕃藏,轮广二万余里”。乾隆时,“西域”已被称做“新疆”;嘉庆时,“新疆”一词就完全代替了“西域”,故《嘉庆大清一统志》就只称“新疆”不称“西域”。《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说“新疆”(即“西域”)的范围是:“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西至右哈萨克及葱岭界,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广轮二万余里”。这便一目了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光绪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四道;民国时期的1916年,将伊塔道改为伊犁、塔城两道;1919年将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归新疆省,设阿山道;1920年增设焉耆、和阗两道;此时,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后改为八个行政区,1934年设哈密行政区,1942年增设莎车行政区,1943年行政区改为专区;解放前,新疆共有79个县;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辖乌鲁木齐、克拉玛依2个地级市以及5个自治州、7个地区的87个县市。二、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应是:(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自治县;(四)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六)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九)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十)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十八)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十九)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二十三)乌贪訾:今新疆昌吉*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二十四)卑陆后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元霸大战罗成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