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B这个好用吗?哪个那家做辅助生殖比较好比较好

您的位置: >
永恒狂刀辅助好用吗?
& & & & 大多数人不明白用永恒狂刀辅助有什么好处?那永恒狂刀辅助好用吗?下面为你解答!
& & & &现在很多其他除永恒狂刀外的传奇加速辅助除了加速,加血这些功能,没有其他特色的功能了,而永恒狂刀辅助就不一样,除了超强的出刀速度和迅速的魔法释放这些基本的功能之外,还在很多传奇私服上把无限刀、无限冰这些。
& & & & 其他传奇辅助都无法实现的变态功能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移动刺杀方面效果惊人,还有一个飞检装备,这个飞装备功能在有传送戒指的传奇私服上面更加是显得特别重要,攻城的时候能不能得到好装备就得看它,很多会员也应该遇见过飞装备飞不准,就说永恒狂刀不好用,其实不是的,是你没把永恒狂刀辅助()的检装备设置完整,那么应该怎样设置呢?那么就要靠您自己细心观看官网的视频了。
& & & & & 永恒狂刀辅助的是否好用,还要靠自己购买后,进行学习和摸索,正所谓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就印证了那句老话,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不要在听别人的道听途说了,自己测试后才知道永恒狂刀辅助到底好不好用,您说呢?aeb辅助官网挂机功能可以帮助玩家自动打怪、脱机打宝功能及其强大...
aeb辅助把登录器图标拖到辅助框框里就可以上服按加载游戏呼出就O...
aeb辅助自动识别登陆器一键开挂功能,让玩家彻底摆脱开挂的烦恼,...
aeb辅助目前唯一一款能够真正做到任何版本都可提高战士刀速无虚刀...
aeb辅助目前唯一一款能够真正做到任何版本都可提高战士刀速无虚刀,适用...
· · · · · · · · · · · · · · · ·
一:aeb辅助使用教程
1.首先查看电脑是否有杀毒软件或防火墙,如果有请全部卸载,而不是关闭.
2.打开辅助,再打开传奇私服登陆器,进入游戏.辅助会自动呼
3.HOEM键为隐藏和呼出
4.强大的加速功能,变速齿轮,让玩家驰骋沙场,激情四射
友情链接:
400-800-888极客公园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奥迪拿下了首款 L3 自动驾驶车辆,这背后还有哪些技术力量参与其中?","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Rubberso和很多汽车厂商一样,奥迪的无人驾驶之路也始于 DARPA 自动驾驶挑战赛。2005 年奥迪和大众、斯坦福大学一起参加了第二届比赛,最终他们击败了其他四个完成比赛的团队,拿下了冠军。在这之后的十多年,包括奥迪在内的传统汽车厂商在自动驾驶领域稳步前行,但风头却逐渐被新兴的互联网造车力量所盖过。不论是表现激进的特斯拉,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自动驾驶、AI 初创公司,都在努力描绘着各自理想中的自动驾驶未来。看似平静的老牌汽车工厂内,其实早已暗潮涌动——传统汽车厂商正在积极整合产业链上的优势,通过合作、收购或投资自动驾驶相关公司来积极地加快自己的进程。最先向我们展示技术成果的是德系厂商奥迪。(奥迪新 A8 发布现场)7 月 11 日,奥迪在巴塞罗那发布了新 A8 旗舰轿车,它成为首款搭载 L3 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车型。新 A8 的发布成为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也为那些处于蛰伏期的传统汽车厂商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在自动驾驶之路上,互联网造车力量往往会被打上「技术先锋」的标签,但为什么首款 L3 量产车型能被传统汽车厂商「拿下」呢?新 A8 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技术积累,又得到了哪些产业力量的支持呢?L3 背后的技术图谱是怎样的?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于新 A8 将配备 L3 级别自动驾驶的消息就陆续出现了, 不过真正发布时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这次极客公园也有幸参加了新 A8 的发布会,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外观上新 A8 看起来和寻常的 D 级别车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实在它的车身内隐藏了大量和自动驾驶相关的传感器,这也是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所在。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车前号牌下方的 LiDAR(激光雷达),它来自于供应商法雷奥(Valeo),具体型号应该是法雷奥和德国 IBEO 公司联合开发的 SCALA(四线)。 根据我们得到的信息,这套 LiDAR 将和毫米波雷达组成冗余系统,更加精确地判断车前方的道路状况,并不会用于对物理环境的建模。(LiDAR 的安装位置非常隐蔽)实际上,此款雷达在量产前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测试工作。此前它曾用于法雷奥自己的 Cruise4U 自动驾驶系统中,完成了环法路测;奥迪基于 A7 改装的自动驾驶汽车「」也配备了此款雷达,在德国 A9 高速、美国加州和中国上海等地进行过路测。这次新 A8 则成为了首款搭载此类雷达的量产车型。除此之外,新 A8 还配备了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5 个摄像头和 5 个雷达,22 个传感器组成了一套覆盖远中近距离的探测系统。虽然很多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或许会使用更多的传感器,但对于一辆量产车来说这已经相当「豪华」了。zFAS(中央驾驶辅助控制系统)是新 A8 的大脑,它属于整个产业链高度合作的产物:其整合了包括 Mobileye EyeQ3 视觉芯片、英伟达 Tegra K1 处理器、Altera FPGA 芯片、英飞凌微控制器、TTTech 控制模块(网络安全)等部件,电路板则由德尔福负责生产。之前在体验 ,我发现它的后备箱还是塞满了电脑和各种连线(便于工程师调试),而在新 A8 上你根本看不到这些「多余」的部分,因为 zFAS 已经缩小到平板大小,完美隐藏在车身内部了。(大小对比,左为 A7 测试车的后备箱,右为 A8 的 zFAS)在新 A8 的背后,可以看到汽车厂商、一级供应商(Tier 1)和芯片厂商共同努力的成果。虽然新 A8 像是「横空出世」一样,但它所搭载的技术其实都是长期演进的结果,这些第三方厂商也早都是自动驾驶领域的「熟脸」了。可以说,整个汽车产业链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成熟保证了新 A8 的如期出现。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造车力量来说,奥迪在产业链整合上的实力确实是不容小觑的,这也是传统汽车厂商的优势之一。新 A8 的自动驾驶能达到什么水平?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说说「L3」究竟是什么。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于自动驾驶等级的判定有两套标准,一套来自于 SAE(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原译: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分为 0~5 级别;一套来自于 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分为 0~4 个级别。两者的最高级别均为「完全自动驾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人驾驶」。(SAE 自动驾驶分级)由于 SAE 提供的分级标准更为详细,所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程度要更高一些。不过两种分级标准都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达到/超过了这个临界值才可以称之为「自动驾驶」,否则只能算在「辅助驾驶」的范畴内。SAE 体系下的临界值就是 L3,即限定条件下的自动驾驶。虽然目前很多公司正在冲击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例如 Waymo),但是作为量产车配备 L3 级别的驾驶能力,奥迪新 A8 还是第一次。新 A8 所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被命名为「Audi AI Traffic Jam Pilot」,它可以通过中控上一个名为「Audi AI」的物理按键启动。顾名思义,这套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用于交通拥堵时「走走停停」的情况,在时速小于 60 公里,并且车道线明显的路况下,它可以完全接管汽车的油门、刹车和方向盘,不需要驾驶员进行任何操作。当下通过 ACC(自适应巡航)技术,一些汽车在拥堵时也能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但它的策略是以「跟车」为主,需要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属于 L2 级别。L3 则需要汽车进行主动判断,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期间可以「撒手」去做其他事情。与此同时,L3 还需要汽车能够监测「全方位」的道路状况,不只是单一的角度。\n在新 A8 发布会之后的采访中,奥迪技术研发董事默滕斯博士表示:「新 A8 在进行自动驾驶的时候,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不会有共享的责任。」这意味着 Traffic Jam Pilot 的重要程度已经上升到了驾驶员的级别,而不只是一套辅助系统。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不能直接下结论说「奥迪自动驾驶开启时不需要驾驶员承担事故责任」,因为这个还和当地的法律法规有关。(开启 Traffic Jam Pilot 后的仪表盘,注意其中的小字)当然,正如上面所说,Traffic Jam Pilot 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道路状况不满足自动驾驶的条件,系统会提前通过声音、灯光提示驾驶员准备接管汽车,完成安全交接。在 Traffic Jam Pilot 开启期间,新 A8 会实时监视驾驶员的状态,如果系统判定驾驶员已经无法正常接管汽车(例如睡着),将逐渐降低车速并在路边停车。总结来说,因为具备了以下特质,新 A8 的自动驾驶才符合 L3 级别的要求:开启自动驾驶期间,不需要驾驶员监视道路状况开启自动驾驶期间,自动驾驶系统和驾驶员不会有共同的责任\n自动驾驶系统和驾驶员能够完成安全交接Traffic Jam Pilot 无法完全替代我们开车,毕竟它只是「限定条件下的自动驾驶」。但是在一些枯燥的驾驶场景下(堵车),Traffic Jam Pilot 还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从细分场景出发,逐渐介入更多的驾驶行为,也是自动驾驶技术演进的必经之路。\n可惜的是,目前奥迪还没有公布 Traffic Jam Pilot 的具体操作细节,更为详细的驾驶策略也不得而知。去年 10 月和今年 7 月我曾两次体验过奥迪 A7 自动驾驶测试车辆「Jack」,汽车和驾驶员的「交接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而且自动驾驶系统在退出前的声光提示信息也非常明确(),相信量产车上的交互系统应该也是类似的。(「Jack」正在测试 Motorway Pilot,难度比 Traffic Jam Pilot
更高)之前在体验 A7 测试车时,明显能够感觉到「Jack」的主动——Jack 的平均速度保持在 130 公里每小时(比新 A8 的限制高得多),有时它会占用快车道连续超车,而当它发现后面的车辆速度更快时,还会「礼貌」地变回慢车道,在高速路上几乎没有破绽。相比之下,新 A8 所配备的 Traffic Jam Pilot 使用场景略有不同,车速更低,驾驶策略上会更加「循规蹈矩」一些还是继续保持主动?这些还需要等待奥迪公布更多的信息才能了解。未来还有哪些挑战?在 DARPA 自动驾驶挑战赛四年后,奥迪基于 TTS 改装的车辆创造了当时无人驾驶汽车的最快速度(210 km/h),而且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完成了派克山峰的挑战。再之后,更多的车型加入了奥迪自动驾驶测试的序列中,根据我们的统计,至少包括以下的车型:RS 7:测试无人驾驶赛车,极限速度A7:测试高速、城市拥堵驾驶路况SQ5:和德尔福合作的测试车辆Q7:和英伟达合作的测试车辆A8:测试无人驾驶,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过(在今年 CES 上进行展示的 Q7 测试车)可以看到,在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的选择上奥迪更喜欢从高性能车/豪华车上「开刀」,实际上这也是自动驾驶领域比较主流的做法。这些车辆往往性能更强,电气化程度更高,可供改装的余量自然更大。在此轮 D 级车(长车身的豪华轿车)的更新换代中,奥迪是「ABB」中最晚的一家,所以在新 A8 上拿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就很有必要了。因此,将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能够提高驾乘感受)加入豪华车中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而 A8 的价格区间留给造价不菲的自动驾驶传感器的空间也会更多一些。当然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一短时间内,只有豪华车车主能够尝到自动驾驶的甜头,它距离普罗大众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阻碍自动驾驶普及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法规法律。现在,自动驾驶级别最高的量产车已经出现了,但是我们的交通法规似乎还没有做好接纳它的准备。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的城市开放了自动驾驶的测试许可,而针对自动驾驶(尤其是量产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最终成型。当新 A8 作为一名「先锋者」进入不同的国家时,免不了与诸多现实问题进行博弈。不过多年后当我们回顾自动驾驶的发展历史时,一定会反复提起它的存在。在今年年初的 CES 展会上,奥迪和英伟达宣布将「组队」研究自动驾驶,争取在 2020 年拿出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实际上, 是很多汽车厂商承诺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的年份,距离现在不过只剩下了 3 年时间。相信很快我们就能见到更多的自动驾驶量产车,那时新 A8 将不再「形单影只」。 ■原文链接 → ","updated":"T09:58:5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1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58:5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0dff2cfc8c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5},"":{"title":"Google Glass「英雄归来」,未来将专注行业应用","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Rubberso对于很多科技爱好者来说,Google Glass 是一款令人唏嘘的产品。这款前沿的智能眼镜打开了可穿戴设备的潘多拉魔盒,也为 AR 技术探索了一条现实的发展路径。不过由于成本高昂、开发平台吸引力不足和触碰隐私红线等问题,被寄予厚望的 Google Glass 最终并没有走向大众市场。2015 年年初,Google 宣布停止 Google Glass Explorers 项目,不再提供硬件售卖和软件维护。(Google Glass Explorers,售价 1500 美元)按照正常的故事走向,Google Glass 应该和其他经典的产品一样走进科技产品「名人堂」供大家缅怀。但这位先行者似乎并不想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今年 6 月底,Google Glass 获得了三年来首次,配套应用 MyGlass 也获得了升级,这让那些对 Google Glass 扔抱有期待的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不久后,新款 Google Glass 果然亮相了。Google Glass 正式回归根据
等外媒报道,Google Glass 将升级为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版本重新上线,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新款眼镜将专注于行业应用。「Glass is a hands-free device, for hands-on workers」,在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的上这样写道。根据报道,在 Google 决定终止 Google Glass 进入消费市场的计划后,立即就把它带入了行业应用,虽然不被大众所熟知,但其实一直在收集合作伙伴的反馈。经过这两年的「试水」并获得行业肯定后,最终才决定正式发布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与早期的探索者版本相比,Glass Enterprise Edition(以下简称 Glass EE)增加了摄像指示器,在硬件性能上获得了小幅提升,包括更快的处理器,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Wi-Fi 连接速度也得以加快,相机像素则由 500 万提高到 800 万。更大的区别在于,Glass EE 不再使用一体式的框架结构,这意味着它可以安装在各种眼镜上,包括工业上常见的护目镜。目前在 Glass EE 的官网上,可以看到至少 30 家合作伙伴的 logo,其中不乏 DHL、三星和大众汽车这样大型的跨国企业。「Glass 帮助我们加快了产品的分拣速度,减少了错误的发生。它的使用非常简单,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出现在屏幕上了。」DHL 已经将 Glass EE 应用在产品分拣上,摄像头的扫描功能和 AR 屏幕结合可以加快分拣的速度和准确率。波音公司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 Glass EE 在飞机装配中的应用。在使用 Glass EE 前,装配员的视线需要在电脑和配件之间来回切换,低效而且很容易疲劳,佩戴眼镜后就可以专注于工作本身了。目前 Glass EE 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仅向行业伙伴提供,大众暂时还无法购买。X 公司也没有公布 Glass EE 的价格,因为不同的行业应用需要定制不同的方案,所以没有参考价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虽然 Google Glass 重出江湖看起来有些意外,但其实从 Google Glass 过去两年的一些动态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2015 年年底,已经「宣告死亡」的 Google Glass 又登上了科技媒体的版面,因为有人发现新版的 Google Glass 出现在了美国 FCC 网站上。2016 年,新款 Google Glass 的专利文件也被人挖掘了出来。(2015 年的谍照,可以看到和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相似)可以确定的是,虽然过去两年 Google Glass 已经淡出了主流视野,但它其实并没有停止硬件更新,最终的成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Glass EE。 需要注意的是,2015 年 8 月,Google 进行了重组,拆分了部分业务并成立了新的集团公司 Alphabet。所以 Glass EE 现在属于 Alphabet X 公司(前身为 Google X 部门),是 Google 的「兄弟公司」——它的名称中已经去掉了「Google」。Google Glass 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它的诞生对后来的可穿戴、AR 产品和硬件创业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门问问的创始人 & CEO 李志飞:「Google Glass 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它的日活用户比例能到 70%。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就找到了这个点,Google Glass 让我看到了在语音交互这个场景下用户真实的需求。」Google Glass 波澜起伏的背后,其实是一款新形态产品不断试错,寻找最佳应用场景的过程。Google Glass 上展现的足够耐心,是它能够重回我们视野的关键所在。而从一款让科技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发烧级产品,到应用在行业中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Google Glass 在产品发布近 5 年后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从侧面证明了它的前瞻性。让我们期待它的继任者未来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头图: ■原文链接 → ","updated":"T06:08:1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4,"likeCount":3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08:1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35eefcc826bf52d4fd5bc9cbff43f86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4,"likesCount":37},"":{"title":"「极客公开课·Live」滴滴出行:首个开源项目VirtualAPK的那些事儿","author":"geekpark-16","content":"此公开课为极客公园策划的「极客公开课·Live」第十一期。滴滴VirtualAPK开发团队(4位工程师)将与大家分享有关于VirtualAPK开源的那些事儿,开源的意义是什么?滴滴在开源上有什么样的动作?程序员要如何培养开源思维?本次主题:-《---点击进入LiveLive时间:7月22日\n14:00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浪潮中的关键力量,在开源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正在与国际接轨。BAT三巨头对开源社区的贡献也起到了非常积极地表率作用。阿里手淘开源的移动端跨平台开发框架weex,一经开源便被全球开发者热烈追捧。前几日,滴滴出行披露了首个开源项目VirtualAPK,该款插件化框架可帮助企业随时通过更新插件的方式来发布新功能,包括修复严重crash或进行业务\"试错\",拥有功能完备、基本无入侵、插件可轻松访问宿主代码和资源、高兼容性这四大核心优势。可以看到,近些年开源的势头突飞猛进,开源对于贡献者来说可以提高技术影响力,而开发者也可以从开源方案中获益。我们将筛选10名参与者,一起同步参与线下公开课,与滴滴VirtualAPK开发团队一起来面对面探讨本次话题,请点击
参与报名。","updated":"T13:18: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18:2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a4da9f82a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3},"":{"title":"一次冲锋还是一场战争?苹果 5 折补贴杀入中国支付战场背后","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闫泽霖近日,苹果官网更新了一条让人浮想联翩的活动消息:2017 年 7 月 18 日至 24 日,凡在有银联云闪付标识的指定商铺,使用 Apple Pay 来支付,即可享受低至 5 折优惠,以及高达 50 倍银行信用卡积分奖赏。与很多国内有资本支持的互联网公司不同,苹果的产品和服务一向强调利润,从未出现「烧钱」的情况。这一次的大规模补贴策略完全颠覆了中国消费者对于苹果的战略认知。换句话讲,苹果在面对中国这个广阔市场时,终于开始打破常规了。同时,从苹果这一次的活动覆盖场景看,Apple Pay 同时覆盖了线上线下,指定商户也大多为国内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京东、大众点评、摩拜、星巴克、屈臣氏、711 等等。可以说苹果这次前所未有的活动力度让人惊叹。但是,各种 App 的红包雨早已把国内消费者那种「感受到优惠」的阈值砸的极高,而苹果的这次活动封顶补贴金额也就是 50 元人民币,这对于消费者未必能够构成巨大吸引力。这场活动究竟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验证。另外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阿里的支付宝占比 53.7%,腾讯的财付通为 39.51%,两者合计占有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虽然现在的苹果认识到了中国市场支付领域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补贴活动会持久进行下去吗?这到底是苹果在支付领域的一次冲锋还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坎坷的 Apple Pay其实,Apple Pay 在美国可谓顺风顺水。自从 2014 年 Apple Pay 在美国上线后,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稳稳拿下美国移动支付市场第一的市场份额。然而 Apple Pay 在中国的发展却是一路坎坷。曾经,苹果一度要求中国银联给予支付手续费利润分成,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双方进入了谈判的拉锯战,经过多次沟通 Apple Pay 去年才得以在国内现身。苹果显然错过了抢占中国支付市场的黄金时间,反观当时的阿里腾讯,两个巨头无一不是通过大规模的烧钱补贴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并且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姗姗来迟的 Apple Pay 现在开始进行补贴的战略打法是不是稍显迟钝?另外,Apple Pay 自身的 NFC 属性决定了其面对腾讯阿里的围剿并不具有优势。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目前在日韩相对成熟,而在国内应用并不广泛,采用这一技术手机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等,但是 NFC 也具有相当明显的缺陷。首先,苹果手机在国内的使用并不具有广泛性,受限于 Iphone 高昂的售价中国的苹果手机用户还处于小众群体。虽然绝大部分用户的手机有摄像头,但不是绝大部分手机都有 NFC 模块,使用二维码扫一扫支付的用户端对于消费者来说门槛更低;第二,二维码支付的低门槛不单单属于消费者, 对于众多商家来说,二维码付款也许仅仅需要一个二维码,或者一个扫描枪。但是对于 NFC 来说,这种支付需要商家升级自己的 POS 机,这种方式明显只能是成熟商家的玩法。第三,NFC 支付现阶段在国内并不普及。因为 NFC 支付需要打通手机厂商、POS 机厂商、运营商整个生态链,这种事情由银行来做显然不会有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效率。从以上角度观察,Apple Pay 想通过单纯的补贴异军突起,显然难度极大。苹果一场前所未有的本土化策略调整而且从前段时间看,从苹果宣布任命原无线技术副总裁葛越为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之后,苹果在中国可谓动作频频。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这个职位本来就是苹果首次为中国区设立的,这充分显示了苹果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此前,苹果公司各个产品线都是单独向苹果美国汇报,葛越上任后将统合中国区市场上苹果的各条业务线并统一向苹果公司 CEO 库克汇报。库克也在公告中表示,苹果「坚定地致力于在中国投资和发展」。顺着这条思路往下延展,就不难理解近期苹果的一系列动作。据媒体透露,苹果公司正在考虑用户向原创作者「打赏」时,不再强制通过 App Store 的「应用内购买」机制进行。还有游戏开发者也听说苹果可能在近期修改针对打赏的规则。如果消息属实,这意味着,苹果公司将放弃将对「打赏」征收 30% 的抽成。同时,苹果近期也宣布了即将贵州建立中国本土的服务器用于提升苹果中国区用户的云服务体验。这意味着 iCloud 未来会被国人使用的更加频繁。包括这一次的补贴活动,苹果显示出越来越贴近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这意味着苹果的产品、服务会越来越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口味。其实苹果的逻辑非常容易理解,随着苹果手机在国内的使用量持续走低,也许苹果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来自 Android 火热的阵阵寒意,如何通过服务将用户圈在自己的壁垒当中?也许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才是防止用户逃跑的最佳途径。未来有无可能「三足鼎立」?回到支付领域,苹果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补贴搅乱战局?我想苹果还是拥有一定机会的。虽然,现阶段与微信、支付宝比较,Apple Pay 在市场份额方面季度弱势,但是技术的不同意味着 Apple Pay 还是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NFC 模块嵌入智能手机可以完美解放消费者的钱包和各种头大的卡片,在支付领域未来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比如现阶段北京乘坐地铁完全可以使用手机刷卡,你很难想象一个人乘坐地铁,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进站,这对于一个在北京打卡上班的白领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另外,NFC 的支付安全性更高,NFC 刷卡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 0.1M 的范围内才能通信,并且只能点对点的通信,这保证在移动支付通信时数据传输的高度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只要终端设备在你的管理范围内,就不没有被盗刷的可能性。而且相关数据显示,苹果 Apple Pay 占中国整体 NFC 支付领域九成的市场份额,这都意味着 Apple Pay 现在的补贴战术并不是无脑打法。尽管用户现在还是习惯利用二维码进行线下支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费习惯的不可逆。再往深一层看,微信和支付宝的真正对手也许不是 Apple Pay,毕竟二维码支付阵营的对手是银行。而 Apple Pay 也许仅仅是银行和银联推动 NFC 支付的部分力量,现阶段银联正在大力推广各种支持 NFC 的 POS 机器,这也意味着 Apple Pay 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现阶段可以看到的是,即使苹果的补贴现阶段看起来并不会持续太久,但是支付的入口一定是苹果不愿放弃的阵地,关键看未来的苹果是否愿意坚持补贴的策略。而这次补贴的活动,显然不是一场冲锋,更像是苹果对阿里腾讯在支付领域的宣战。但是,这场战争究竟要打多久,或许还是要看苹果拥有多大的决心。 ■原文链接 → ","updated":"T14:08:5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8,"likeCount":6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08:5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39c91e23ae0fbec3a39ce4e8e439b93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8,"likesCount":62},"":{"title":"国行 S8 才发了三个月,为何三星 Note8 就「着急」要来了?","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colorvc三星在今天早些时候宣布,将于 8 月 23 日在纽约举行新品发布会。虽然三星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新品,不过从「Do bigger things(搞大事)」标语和 S Pen 的标志来看,Galaxy Note8 是没跑了。\nGalaxy Note8 有哪些亮点?和其它热门手机一样,每次三星 Galaxy S/Note 旗舰机发布之前,网络上都会有很多的爆料和「真机图」,而且随着发布时间的接近,那些后来被证明「靠谱」的爆料会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证实。Galaxy Note8 渲染图,来自 从外观上看,Galaxy Note8 基本是 Galaxy S8/S8+ 的「方形版」,依然是双曲面屏,依然是上下超窄额头,不过四个角会更加「方正」,更加符合 Galaxy Note 系列更加「商务」的定位。Galaxy Note8 渲染图,来自
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目前多家媒体和配件厂商流出的曝光图,Galaxy Note8 依然会像 Galaxy S8/S8 那样,继续采用后置指纹,并且指纹位置依然位于后置摄像头旁边…… Galaxy S8在体验 Galaxy S8/S8+ 的过程中,位置太高并且容易不小心碰到后置摄像头的指纹识别位置是我们几乎仅有的对 Galaxy S8/S8+ 不满意的地方。但不知为何,三星在 Galaxy Note8 上依然选择把指纹识别放在这里,毕竟受限于技术限制没有用屏下指纹可以理解(传说中的「iPhone 8」据说也没有搞定屏下光学指纹),但比起后置摄像头旁边,后置指纹完全可以有更加合适的位置,但愿 Galaxy Note8 的前置生物识别能有惊喜吧。\n不过值得欣慰的是,Galaxy Note8 将是三星第一款搭载后置双摄像头的手机,具体的方案可能是类似 iPhone 7 Plus 的「广角 + 长焦」方案,可以实现 2 倍左右的变焦和模拟背景虚化功能。不出意外的话,广角头的方案应该和 Galaxy S8/S8 的主摄差不多,1200 万像素,支持全像素对焦并且有光学防抖。考虑到三星过去数代 Galaxy S/Note 在成像品质上极为优秀的表现,Galaxy Note8 的后置相机非常值得期待,而双摄像头可能也是 Galaxy Note8 最值得期待的特性之一。Galaxy Note8 渲染图,来自 配置上,除了屏幕可能会增加到 6.3 英寸左右(S8/S8+ 分别为 5.8 英寸/6.2 英寸)并且长宽比可能会略有改变(可能从 S8/S8+ 的 18.5:9 改成 18:9),Galaxy Note8 相比 Galaxy S8/S8+ 的变化也不会太大,SoC 为骁龙 835(不确定下半年是否有骁龙 836)和三星 Exynos 8895,不过运行内存可能会全面标配 6GB(S8/S8+ 这代只有 S8+ 皇帝般用 6GB)。不过受到去年 Galaxy Note7 安全事故的影响,Galaxy Note8 的电池容量依然可能会比较保守,目前得到的消息可能在 3300 毫安时左右。另外,S Pen、DeX 底座等特性,Galaxy Note8 也都会得到保留。从产品上看,Galaxy Note8 可以看做 Galaxy S8/S8+ 的平滑升级版。Galaxy Note8 在 Galaxy S8/S8+ 的基础上,融入了方正的机身、S-Pen 等 Galaxy Note 家族式基因,并且加入了后置双摄等卖点。为何 8 月 23 日发布?除了关注产品,Galaxy Note8 此次的发布时间也非常值得玩味。我们先来看两组时间点。Galaxy S7/S7 edge 发布,2 月 21 日Galaxy S7/S7 edge 国行发布,3 月 7 日Galaxy Note7 发布,8 月 2 日Galaxy S8/S8+ 发布,3 月 29 日Galaxy S8/S8+ 国行发布,5 月 18 日Galaxy Note Fan Edtion 上市,7 月 7 日Galaxy Note8 发布,8 月 23 日可以看出,虽然今年的 Galaxy Note8 发布时间要比去年的 Galaxy Note7 晚了 21 天,但上半年 Galaxy S8/S8+ 由于骁龙 835 的量产时间等问题,其发布时间要比 Galaxy S7/S7 edge 晚了一个多月,特别是国行版,Galaxy S8/S8+ 直到今年 5 月 18 日才发布,开售时间为 5 月 25 日。换句话说,即使你是最早购买国行 Galaxy S8/S8+ 的用户,距离下一代产品 Galaxy Note8 也仅仅只有三个月,在这中间还隔了一个在去年 Galaxy Note7 的基础上更换了更安全的电池的 Note Fan Edition(Note 7 翻新版)。三星为什么为如此「着急」地发布 Galaxy Note8?因为 Galaxy S8/S8+ 卖得不好?从销量上来说,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前段时间韩国媒体的报道,Galaxy S8/S8+ 在上市两个月后销量为 980 万,这个数字虽然低于去年 Galaxy S7/S7 edge 同期的 1200 万,但考虑到 Galaxy S8/S8+ 的上市时间和铺货速度比 Galaxy S7/S7 edge 慢不少,这个销售数据还是很出色的。三星总裁高东进也在最近的一次媒体见面会透露,目前三星 Galaxy S8/S8+ 的销售额已经比上一代高出 15% 左右。相比之下,Galaxy Note8 上市时间更大的可能影响因素是三星的老对手苹果。在三星 Galaxy S8/S8 发布后,三星高管在接受 The Verge 的采访时提到,在三星眼里,唯一一家真正需要警惕的对手是苹果。而对于每年下半年发布的 Galaxy Note 系列来说,直接对手就是苹果的新款 iPhone。从 2015 年的 Galaxy Note5 开始,三星开始将 Galaxy Note 系列的发布时间提前到 8 月,大概是 iPhone 发布前一个月。「iPhone 8」渲染图,来自 今年的 Galaxy Note8 依然选在 8 月,意味着苹果很可能会按照惯例在 9 月份发布新一代 iPhone,不会像之前不少媒体和分析师推测的那样,会由于「十周年」iPhone 在制造中遇到的困难而导致延期发布。\n今年下半年,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 iPhone VS Galaxy 大战会如期上演。(编辑:Rubberso) ■原文链接 → ","updated":"T08:34:0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1,"likeCount":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4:0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e154d61d556e52075abb04c6209e1e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1,"likesCount":26},"":{"title":"「极客公开课·Live」人工智能如何落地消费级产品?","author":"geekpark-16","content":"知乎专栏题目:此公开课为极客公园策划的「极客公开课·Live」第十二期。出门问问产品副总裁林宜立将于大家分享人工智能落地消费级产品的关键路径是什么?如何做到端到端软硬结合?消费级硬件产品的核心思路是什么?以及成功的AI场景落地案例。本次主题:-《---点击进入LiveLive时间:7月29日\n14:00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1190亿元人民币。2017年一直被看作是AI产品化及商业化的元年。AI消费级产品从概念到落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多数消费级产品落地应用,还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如何降低成本与如何提升用户体验。AI创业一般有两条路可走,大多数选择了2B模式,而出门问问则更关注2C的消费级产品。在软硬件结合上,40%的成功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其他取决于硬件、供应链、营销等。比如出门问问在语音交互、操作系统与硬件供应链方面有所积累,这些积累也应用到车载机器人与驾驶辅助系统中。所以设计产品的基本逻辑要考虑市场中能不能够快速迭代并且是否可以积累核心价值,以便进入下一个场景更快做出新产品。我们将筛选10名参与者,一起同步参与线下公开课,与出门问问产品副总裁林宜立一起来面对面探讨本次话题,请点击
参与报名。","updated":"T09:32:5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2:5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d978e80f22bdc498d1d84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3},"":{"title":"改装特斯拉,我只服这家公司","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Rubberso假设你拥有一套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但又没有能力自己造车时,你会选择改装哪款车型去测试你的技术呢?在极客公园此前的一篇中,我们曾跟大家分析过,那些高性能、高电气化程度的车型往往是自动驾驶测试车的首选,而纯电动/混动车型也比汽油车更受欢迎一些。?按照这个标准,最完美的改装对象应该就是特斯拉的电动车了。但由于特斯拉本身也在进行自动驾驶研发,所以在第三方合作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不过也有例外——作为特斯拉最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博世(Bosch)成为了为数不多能够对 Model S 「开刀」的公司。更加「奢华」的传感器为了测试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博世曾经改装过宝马 3 系、本田 legend 等车型。但要说博世最钟爱的车型,那应该是 Model S。在搜索引擎上以 Bosch+Model S 为关键词,你能找到非常多的改装例子。实际上,博世对 Model S 的改装始于两年前。而根据外媒
的报道,经过这两年的测试,目前它们已经实现了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即限定条件下的自动驾驶)。\n相比原车型,博世改装的 Model S 主要看点并不是在外观上,而是更加「奢华」的车身传感器配置——博世为它配备了 6 个激光雷达(LiDAR),6 个毫米波雷达和一个前视双目摄像头,可以无死角监测道路环境、行人汽车。(中控大屏上显示的便是传感器监测的环境)我们知道,特斯拉自己的 Autopilot 系统基于摄像头(硬件)和机器视觉(算法)开发而来,Model S 使用了一套「性价比」较高的传感器:包括 1 个前置摄像头,1 个前置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后来升级版的硬件方案(HW2)将摄像头扩充到 8 个,但依然只有一个雷达,而且仍与激光雷达无缘。(Model S 的传感器,HW1 版本)博世的这套改装方案理论上拥有更高的监测精度,自然也会售价不菲。作为对比, 使用了和博世方案相同的激光雷达(德国 IBEO 公司的 SCALA),不过奥迪只在车前配备了一个,而博世足足用了 6 个。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系统中最为昂贵的元器件,为什么博世要出手这么「阔绰」呢?实际上博世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是在测试传感器的冗余性,即先提供最大化的方案,在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减少,未来量产方案上应该会有所删减。除了更加丰富的传感器,博世对 Model S 整车的交互系统(HMI)进行了升级。当道路环境符合自动驾驶开启要求时,中控大屏上会进行提示。这时只要按下方向盘上的两个按键,Model S 就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中控大屏提示现在可以进入自动驾驶模式)Model S 会通过声光提示驾驶员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模式下,而中控大屏上会将自动驾驶可用的路段用蓝色标记出来。这段期间驾驶员可以不用手握方向盘,也不用监视道路的情况。当道路环境不能进行自动驾驶时,Model S 会提前通知驾驶员准备接管。(自动驾驶下会闪烁绿光)除了提供冗余度更高的混合传感器方案,博世在安全上还进行了一些改进。博世在 Model S 的仪表盘中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它用来监测驾驶员的状态——当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时,会进行声光提示。如果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检测到驾驶员已经不能安全接管了,Model S 会自动停在路边。(红圈处为仪表盘中的摄像头)早期的 Model S 改装版本需要一个额外的屏幕,甚至在车尾处还有一个用于增强定位型号的「蘑菇天线」。但是现在博世的自动驾驶套件已经完美融入到了 Model S 的车身中,中控大屏也进行了充分的使用。要不是车身上的贴图宣告了它的身份,你很难看出它和普通的 Model S 有什么区别。(早期改装版本,注意尾部的天线)通过「不计成本」地增加传感器,优化人机交互界面,博世为 Model S 带来了更高的自动驾驶级别。对于特斯拉车主来说,这样一套更高阶的自动驾驶系统显然是很有吸引力的,只可惜目前它只是博世的专属改装,有钱也买不到。\n两种不同的自动驾驶路径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积极推动者,特斯拉在收获极客们肯定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小的争议。开着 Model S「撒手」的视频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但是很显然现在特斯拉已经不允许车主这么做了。去年 5 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的一起致命事故,让特斯拉收紧了自动驾驶的权限。在事故发生两个半月的之后,Tesla 对其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了升级。这次更新特斯拉提升了雷达的优先级,并且驾驶员在一个小时内三次忽略「撒手」警告,那这辆车的自动驾驶模式将会被锁住(即「出局」策略)。虽然马斯克曾放话说未来下线的特斯拉电动车将配备,能够实现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 Model S 的自动驾驶水平仍处于 L2 水平,依然需要驾驶员手握方向盘,随时做好接管的准备。 在 Model S 上,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款车型背后不同的自动驾驶策略。特斯拉的原厂方案更像是「硬件等待软件」,先预置一套成本和性能的硬件,积累了大量路测数据后,再通过软件更新逐步提升它们的能力。博世的改装方案则和很多传统汽车厂商一样,先不计成本提高系统的冗余性进行测试,再通过降低成本、精简配置让它们走进量产车中。对于 Model S 自动驾驶的期待,你是更看好「艺高人胆大」的特斯拉,还是稳扎稳打的博世呢? ■原文链接 → ","updated":"T08:39: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3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9:4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2fc1a3a554e72414ff12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36},"":{"title":"Copy from 微信:二维码在美国社交软件的「意外走红」","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Evan各位看官是否已经习惯了扫码加好友、扫码支付?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司空见惯的微信二维码正是美帝人民膜拜不已的「黑科技」。本文编译自 ,原文标题「THE CURIOUS COMEBACK OF THE DREADED QR CODE」,编译时略有删减。和中国社会不同,二维码在欧美曾经历了「多番劫难」才「修成正果」。当时,有些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会导向色情网站,广告中插入的二维码内容恶俗,地铁站广告牌上的二维码还因其潜在的安全问题而饱受诟病。不但如此,二维码本身也是「其貌不扬」,想要扫描还需要下载专用的二维码扫描 app,打开的内容界面有可能还不支持当前手机的操作系统。有人说,那时的二维码无疑是个笑话。然而二维码现在又在欧美卷土重来了,不过它换了几身新「马甲」——二维码现在在欧美有了「Snapcodes」,「Spotify Codes」,「Messenger Codes」等其他「Codes」字辈儿的名字,其设计感也增强了。事实证明,二维码之所以在当时没有被欧美接受,是因为它出现的时间过早了。那时并不是人人都随身携带可拍照手机,有的手机的相机质量也不高,还有的手机除了打电话和浏览网页什么也干不了,二维码也就成了个笑话。最近几年,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二维码又找到了理想的发展环境。没过多久,扫二维码对欧美人而言就像用指纹解锁手机一样,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不但如此,二维码技术还对 AR 领域的发展大有助益,使 AR 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次,二维码不再仅是笑话,它能成就神话。(Facebook 的扫码选项)微信:这一次,我可要说你抄袭了2014 年,二维码迎来了第二春。那年,Snapchat 年轻的 CEO Evan Spiegel 来到了中国。当时的他对微信可谓是「倾慕已久」。在他来访期间,Spiegel 发现好多中国人都在用微信扫描着各处的二维码。他看到人们纷纷扫描彼此的二维码名片来互加好友,扫二维码来与品牌和明星互动,扫码支付,扫码登录,扫出了一片新世界。回家以后,Spiegel 想到:他自己的 app 也是以手机相机为基础,那么微信的扫码功能也一定可以帮助自己的 app 走得更远。随后,他将 Scan 公司(美国犹他州的一家公司,曾开发出 App Store 中最受欢迎的二维码扫描 app)以(据传) 5400 万美元收购,而原 Scan 团队的使命,就是将二维码扫描功能引入 Snapchat。Spiegel 告诉原 Scan 团队,他希望团队能设计出清晰可辨的二维码,无论印制机器老旧与否,墨色褪去与否,这个二维码都必须能被手机准确地识别出来。在他的愿景中,二维码会出现在消费收据上,贴在商店橱窗上,供百家观摩,任日晒雨淋。因此,他的二维码不但要「颜值出众」,还要「耐久抗造」。而二维码的设计难点也在于此。如果你的二维码不想仅仅包含一个 URL 的话,那么它要么大,要么花。太大了就哪也装不进去,太花了就谁都读不出来。并且,想要扫描二维码,你就不能离这个码太远。它上边的黑白点点也不会告诉你你扫完之后会打开什么,搞得每次扫描都「惊心动魄」。而且,二维码很丑。这个团队于是决定:要不就做个新「码」吧!千辛万苦之后,大功告成。这个新「码」有个矩形外框,内部涂黄,四角圆润,中间有个幽灵内框,幽灵四周分布着一些小黑点。他们给这个「码」起名叫「Snapcodes」。(施瓦辛格的 Snapcode)Snapcodes 于 2015 年问世,从此以后,Snapchat 的用户就可以扫描彼此的 Snapcodes 来添加好友了。随后,网上就迅速涌现了无数人的 Snapcodes,它们变成了众人推特和 Facebook 的头像,出现在商务名片上,甚至被人纹在了身上。就连白宫都有自己的 Snapcode,并且还放在了他们的官网上。Scan 创始人之一,Snapchat 创意相机团队领导 Kirk Ouimet 说:「那时我感觉到,我们是真的在为 Snapchat 做有意义的事。」Snapcodes 令 Snapchat 如虎添翼。Snapchat 经常被评价为「游走于精巧设计与反直觉思维的缝隙间的一款 app」。有很多人即使用了一千年 Snapchat 也可能不会发现它所有的功能,但其实它大有玄妙。Ouimet 说:「你每扫描一个 Snapcode, 都可能会得到一款平常得不到的滤镜。这些滤镜就像是这款 app 中的终极宝藏。」由于 Snapchat 拥有对 Snapcodes 的控制权,并且会在用户扫描时对其进行警告,这令扫描二维码不再像拆弹一样险象环生,从此,每个二维码都变成了神秘诱人的宝箱。现在,Snapchat 的全部用户每天都要扫描 800 万个 Snapcodes,而目前 Snapcodes 只能用来解锁滤镜、打开网页和添加好友。但是,Snapcodes 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像微信现在已经有的扫码点菜、扫码占座、扫码取票、扫码骑车、扫码支付都是 Snapchat 及其他 app 未来的发展目标。无论前景如何,Snapchat 都已准备就绪。Snapchat 会根据 Snapcodes 中的「幽灵」来作为导向,读取矩形框中的 160 个黑点来判断并决定扫描的信息,并与 Snapcode 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160个黑点的不同位置排列,使得 Snapcodes 的数量近于无限,从而为今后 Snapcodes 新功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能。扫出未来鉴于 Snapchat 在二维码领域的成功,可以想象 Instagram 是不能坐视不理的。可能不久以后我们就会看到 Instacodes 这样的二维码出现了。谷歌的 Allo 信息 app 也增加了扫码功能,因为研发者们意识到这款 app 需要一种更简便的方式来让用户加入到群聊当中。Allo 也像微信一样,当用户登录 PC 端程序时,需要用户使用手机扫码登录。WhatsApp 也有类似的扫码加好友功能,因为他们意识到拍照加好友要比一字一字地敲好友账号来得方便多了。二维码宝贵就宝贵在它便捷高效,省了人们不少的事。然而,二维码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二维码诈骗屡见不鲜,人们也相对难以规避——有人在一个二维码上粘贴另一个二维码,从而对扫码设备的流量进行重新导向;要是二维码印在了物品之上,其更新将变得十分棘手;很多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二维码,人们想要扫码就必须切换成对应的 app,十分麻烦;但无论如何,二维码的崛起已是大势所趋。不仅如此,2016 年,Snapchat 将很大精力放在了研发其新款 Spectacles 眼镜的二维码读取功能上。但现在,这款眼镜的主要功能还是仅仅局限在这里,我们将来可对其有更大的期待。想想未来,当我们戴着可识别二维码的眼镜行走于街头,扫遍目光所及之处的二维码,世界自带滤镜,AR 体验更加细腻流畅,我们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方式将变得更加纷繁多样。小小的二维码,就蕴藏了这近乎无限的可能。而它的普及,是始于微信。这一次,我们先声夺人。在人们对国产 app 妄自菲薄之时,微信的扫码功能让我们意识到了国内 IT 领域所存在的可能性。在博采众长,积极吸取优秀的概念、产品、技术的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决胜武器是根植于社会现状的创新能力。我们期待以微信为代表的国内科技信息产品继续保持势头、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原文链接 → ","updated":"T03:29: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likeCount":2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29:5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b06036eabcdf08f0bbef70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likesCount":23},"":{"title":"不久之后,也许你会在大海上偶遇到一艘没有船员的轮船","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说到「无人驾驶」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些交通工具?除了路上跑的汽车,天上飞的飞机,还应该有水里航行的船舶。雅拉国际(Yara International)是一家总部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从事矿物化肥生产的企业,也是全球氮肥料的最大供应商之一。在提出全自动、零污染的海上运输 Yara Birkeland 计划之后,他们与导航系统制造商 Kongsberg 联合开发了「YARA Birkeland」无人驾驶船。与无人驾驶汽车相类似,YARA Birkeland 无人驾驶船同样是借助包括全球定位系统、雷达、摄像机和传感器等,来实现在航道中避让障碍物,以及无需人力介入的情况下,自主完成航行任务。不过作为货运船只,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YARA Birkeland 的载货量并不算大,只能够容纳 100 至 150 个集装箱。而高达 2500 万美元的造价,也使得它的价格约为普通船只造价的三倍。另外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国际海事组织表示,预计在 2020 年前,法规不会允许无人驾驶船只被投放下水航行。当然,由于尚且处于试验阶段,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其与传统船只相比,其未来能够带来哪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YARA Birkeland 无人驾驶船的优势如果说无人驾驶汽车更多的是从出行便捷性考虑,那么以货运作为出发点的自动驾驶船,更重要的一点放在了营运成本的控制上。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成本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人力成本以及船舶本身运营成本。无论是对于何种类型的公司而言,人力成本都是一项重要的支出。无人驾驶船的优势之处在于,其能够最大限度上摆脱船舶运营过程中对于人员的依赖,自主完成运输任务,从而大幅减少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支出。另外一点是运营成本。前边我们提到过,YARA Birkeland 无人驾驶船的价格要比传统船只贵出不少,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由于它采用纯电作为动力来源,这也意味着相比以往的内燃机,在燃料成本方面,其将为企业缩减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由于摆脱了对船上人员的控制,在设计层面上,无人驾驶船完全可以舍弃例如甲板室、船员居住舱、通风设备、暖气设备这些与船员相关的额外设施,从而提升甲板面积,来获得更大的载货量。当然,无论无人驾驶飞机还是今天我们说到的无人驾驶船,安全性一定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引用总部位于慕尼黑的 A llianz 保险公司 2012 年公布报告,75% 到 96% 的海上事故是人类失误导致,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人员疲劳所致。而得益于电子传感器、远程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船在安全运输方面,显然将做的更好。这几年为了节能减排,很多国家对于电动汽车都给予了大幅度的政策扶持,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一方面也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能源的探索上做更多的努力。无污染也是作为纯电动力 YARA Birkeland 无人驾驶船在环境保护层面的优势所在。由于刚刚起步,现在尚未有相应地鼓励政策,但如果这一尝试被印证可行,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尝到补贴甜头的行业。它们也在关注无人驾驶船对于无人驾驶船舶的研究,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雅拉国际(Yara International),其实有很多公司在关注。提到劳斯劳斯,可能你会不自主的想到价格不菲的高端汽车。但作为全球知名汽车生产商,劳斯莱斯并不仅仅关注汽车行业,其在无人驾驶船舶领域同样有所涉足。公司船舶业务总裁 Mikael Makinen 在一份白皮书中表示:「未来,航海业的发展重点将会集中在自动驾驶船只上。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智能船只也将会在船只设计和操作领域掀起全新的变革。」该公司提出了一项名为高级全自动水运应用(即 Advanced Autonomous Waterborne Applications)的项目,其也得到了欧盟海上无人导航系统研发小组 MUNIN、DNV GL(全球两大知名船级社 DNV 挪威船级社与 GL 德国劳氏合并而来),以及中国海事局和武汉科技大学的支持。公司船舶创新副总裁 Oskar Levander 对这一项目解释道:「或许目前,船舶行业正在经历着变革。就算没有,那也快了,因为远程操控和无人驾驶船只所需要的各种技术现在已经都存在了。我们通过这一项目正在芬兰进行传感器测试,并且还研发出了一款无人驾驶船只的模拟操控系统。预计到 2020 年底,就能推出商用的远程操控智能船只。」作为海上运输大国的日本,在无人驾驶船舶领域同样做了相应地布局。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日本的一些造船公司,正在计划组建一只包括 250 艘货运船只的无人驾驶商用船队,并且计划在 2025 年投入使用。在这项计划中,十多家日企将联合制定新的燃油标准。日本政府也将在编制的一个国家复兴战略中加入自动航行船只的开发,并且在信息收集等方面提供支持。有消息称,日本邮船公司已经开始研究相关技术,让船只通过数据来评估碰撞的风险。无人驾驶船面临的困难对于无人驾驶而言,政策方面所遇到的阻力显然要比技术层面来的更大。即使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发展了很多个年头,到目前依旧没有得到广泛的政策支持,而这其中有关事故认定、运行稳定性等等诸多方面,都遭遇到了监管的压力。同样,对于无人驾驶船舶来讲,政策方面所带来的阻力是一大挑战。正如劳斯莱斯公司的莱万德所说,目前无人船最大的障碍是复杂的国际航海规则,理清这些规则并重新谈判可能将花费数十年时间。另外就是测试场地所遇到的问题。可能自动驾驶汽车在测试场地的选择上会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间,但自动驾驶船不同,其对于场地的要求显然更高一些。目前世界上除了挪威还没有其他国家有这样的测试地点,这也对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不过和无人驾驶汽车一样,无人驾驶船舶显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随着社会接受度上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政策层面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久之后,也许你会在大海上偶遇到一艘没有船员的轮船。(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链接 → ","updated":"T04:51: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1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51:3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eb5b601bd13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12},"":{"title":"苹果变了:一场关乎未来的中国新战役","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宋德四年前的苹果不是这样的。那年 3·15 晚会,央视花大篇幅批评苹果在华的售后服务问题,随后《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指责苹果客服「中外有别」,实施「双重标准」,并表示苹果在中国的态度「无与伦比地耀武扬威」。其文章言辞犀利,态度坚决,比最近媒体批王者荣耀要厉害得多。当时苹果是怎样回应的呢?各方重压之下,苹果拖了半个月,2013 年 4 月 1 日,一个略带嘲讽意味的日子,苹果才在官网上挂出了一封署名库克的道歉信。那一年苹果对中国还比较「高冷」。2012 年 3 月库克上任之后首次访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亲自接见了他,那是苹果 CEO 首次造访中国。(库克上任后首次访华;图源:)那已是 iPhone 4s 的时代,苹果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展开了深度合作。之后,2012 年第一季度 iPhone 全球销量暴涨 88%,其中大中华区的销量同比增长 2 倍以上,贡献最大。库克感叹于中国市场的潜力之大,2013 年他公开表示,iPhone 在中国的销量会超过美国,果然,2015 年第一季度,iPhone 大中华区销售额大涨 71%,历史上首次超过了 iPhone 在美国本土的销售额。用力过猛与冷漠的乔帮主不同,运营出身的库克一上任就频繁示好中国,无论是新出的玫瑰金还是屡刷存在感的微博,库克的每次动作都证明了他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同时,自库克上任以来,虽然苹果的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质疑,但他凭借自己对供应链卓越的控制能力和优秀的营销手段,苹果整体的营收和销量却依然保持强劲的上涨趋势。但直到 2016 年,根据市场调研公司 Counterpoint 公布的数据,2016 年中国最畅销的手机单品是 OPPO R9,iPhone 6s 位列第二,这是苹果手机自 2012 年以来首次错失冠军。另外,从苹果公布的 2017 年 1/2/3 月的财报来看,iPhone 销量达 5075 万部,同比下降 1%,当季营收 5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其中大中华区营收 107.26 亿美元,同比下降了 14%,严重拖累了全球市场的表现。(图源:199IT 总结的 IDC 报告)(苹果 2017 年第一季度手机全球销量达 5160 万台;表格来源:)根据 IDC 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2017 年第一季度苹果在华销量仅为 960 万台,同比下滑了 26.7%,而苹果在全球表现依旧亮眼,出货量达到了 5160 万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0 万台。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的各种颜色;图源:)这个数据对市值蒸蒸日上的苹果来说是非常难看的,库克也知道,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渐趋饱和,加之智能手机创新乏力的今天,想让 iPhone 的销量保持原先的上涨势头是非常困难的,想要挽回目前的颓势,苹果必须做出些改变,尤其是在下滑明显的中国市场。于是,库克带着这家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在中国开始了一场全新的战役。一周三连组合拳7 月 12 日,苹果公司与贵州省政府签约,在贵州建立国内首个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一旦建成,将大幅改善 iCloud 等苹果服务在华的使用体验,这无疑增强了 iPhone 等苹果电子消费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对苹果来说,迈出这一步同时意味着妥协,将数据中心建在中国意味着苹果失去了对中国区用户数据的绝对控制,但面对连续 5 个季度下滑的手机销量,苹果还是迈出了 Google 等海外大公司没迈出的一步。(贵州签约,图源:)紧接着,苹果与诸多中国商户合作,开启了 Apple Pay 在华为期一周的大规模优惠活动,该活动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 Apple Pay 自进中国以来前所未有的。(Apple Pay 在华优惠活动)确实 Apple Pay 这一年多来在中国的日子很不好过,比起在美国本土上的优秀表现来更是显得寒酸,但事实上,苹果已经占据了国内使用习惯不算广泛的 NFC 交易的超过九成,如今来一波优惠活动大力推广一番想必收效也是不容小觑的。Apple Pay 优惠活动开启的第二天,苹果就在官网上宣布,将任命前无线科技(Wireless Technology)的高管葛越担任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一职,葛越将直接向公司 CEO 库克和 COO Jeff Williams 汇报工作情况。这是一个新设立的职位,苹果希望由一位出生中国、更懂中国的高管领导中国团队,从而改善苹果目前在华的情况,为其日后的布局做准备。此外,据苹果官网,此前发布的 iOS 11 上诸如二维码扫描和短信防欺诈等“中国特色功能”也是出于她手。葛越方面极力支持苹果在华本土化,苹果方面又希望更贴近中国消费者,因此,无论是从苹果还是葛越的角度,这次的任命都可以说是非常合适。(葛越;图片来源:) 前日,更有媒体称苹果或将取消在华征收 30%「过路费」,一时间大众热议好不热闹。此前苹果规定微信、微博等应用的用户在打赏时,赏金的 30% 需要上交给苹果,这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甚至出现了一波抵制苹果的热潮。如今传出苹果将撤回这项规定,网友自然大呼叫好。虽然事件真假尚待证实,但单凭苹果这一周内三次针对中国的大动作,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苹果对中国的战略确实是在发生改变。苹果的决心有多大?说到底,苹果在中国还是想卖手机,也只有靠卖手机苹果才能赚到钱,才能保住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苹果始终是一家靠硬件赚钱的公司,它这一周在中国打下的这一套组合拳也都是为了卖硬件服务。随着云端数据和支付服务的支持,苹果在中国的整体生态得以完整保留,从今以后,消费者在购买苹果产品时,关注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它的硬件质量,优质的云服务和便捷且优惠力度较大的支付服务也将成为 iPhone 等硬件产品的加分项。此外,苹果这周在国内上了几次头条,还都是对中国利好的政策,自然大大强化了它在国内的存在感,苹果在中国给了自己一个怎样的定位,目前这些决策落实以后,苹果在中国的地位又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虽然说苹果的最终目的仍是通过销售硬件来盈利,但从目前来看,苹果已经不满足于区区一个国外硬件公司的存在了,苹果现在有了从电脑到手机到智能穿戴一整个体系的智能设备,未来甚至还会加入智能家居产品,从硬件的角度看,苹果的产品只要全系入驻中国,单靠品质便可以自成一派,在硬件市场站稳脚跟。(苹果的智能家居产品 HomePod 将于 12 月在英、美、澳三国上市)除此以外,依靠国内独占的数据中心,苹果拥有了在国内发展一套适合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服务体系的可能,如此看来,苹果有实力也有机会,成为有史以来在中国本土化最成功的海外科技公司。但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大胆的猜想,苹果究竟给了自己怎样的定位我们还不得而知,就连这次它一连串的大动作是一时救急的冲锋还是一场战役的开幕,我们也无法断言。但可以确定的是,库克和苹果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看重中国市场,而救火之后他们打算在中国做些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部分。头图来源: ■原文链接 → ","updated":"T10:31:3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6,"likeCount":12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31:3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4a00c39ec01d2444a5fdda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6,"likesCount":125},"":{"title":"马斯克和扎克伯格隔空互怼,AI 到底会不会毁灭人类?","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宋德人工智能大战人类的电影已经拍了很多年了,但要真的看到人工智能有哪怕一丁点人性的影子,恐怕在我们有生之年是不大可能了。但是没有关系,眼光长远的科技圈大佬们已经就这个事吵起来了,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们怎么说。当地时间 25 日下午,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转发了一篇名为《扎克伯格炮轰埃隆·马斯克,指其对人工智能的排斥态度「非常不负责任」》的文章,并表示:「我已经和马克聊过这事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限(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is limited.)」。(埃隆·马斯克的推特)关于那篇文章的故事,要说到上周日的下午,Facebook 的 CEO 马克·扎克伯格在自家后院一边烤肉一边开起了直播,打算跟网友拉拉家常,不料聊到一半,网友突然问起了扎克伯格对埃隆·马斯克「AI 末世论」的看法。(马克·扎克伯格的直播)扎克伯格也没让网友失望,他表示自己非常看好 AI 的发展,对此感到非常乐观,并且认为那些鼓吹 AI 会毁灭人类的人太过消极,他很不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在接下来的 5 到 10 年,AI 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品质带来诸多可喜的改变。」扎克伯格在直播中说道。「人类要完」悲观派埃隆·马斯克的所谓「AI 末世论」由来已久了,早在 2014 年,马斯克就曾在 MIT 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如果让我说人类未来最大的威胁,我认为可能是人工智能。因此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保持警惕,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如同在召唤恶魔。」随后在 2015 年年底,马斯克启动了非盈利性的人工智能项目 OpenAI,他表示这家公司的使命是「发展数字智能,时期符合人类整体的利益,同时不受财务回报的限制」,说白了就是花钱防御人工智能背叛人类。前不久,在美国的一次州长大会上,马斯克面对各州州长,发表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演讲,他呼吁各州政府站出来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干预和监管,并表示「AI 是人类存在的最大威胁」,未来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一定会取代人类的工作。(马斯克在州长大会上;图源:)目前 OpenAI 已经与开发出 AlphaGo 的著名深度学习公司 DeepMind 展开了合作,它们希望通过人为干预机器学习(加强学习技术 Reinforcement learning)来降低人工智能「暴走」的可能。除了马斯克以外,诸如比尔·盖茨和史蒂芬·霍金这样的世界级 KOL 也曾表示过自己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担心。在 2015 年的一次网络问答中,霍金就指出人工智能可能会成长到非常强大的程度,甚至可能在完全无意的情况下毁灭人类。今年 4 月在全球互联网大会(GMIC)上,霍金通过视频发表了题为《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极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主题演讲,他再次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霍金在 GMIC 上的视频演讲;来源:)「你可能并不是一个讨厌蚂蚁的人,但你也会无意中踩死蚂蚁。我们要避免人类处于蚂蚁的境地。」霍金曾如此说道。来自内行的不同看法但事实上,霍金的话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极客公园上个月邀请到前沿社闭门授课的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就曾表示:「霍金不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他是一个外行。计算神经生物学近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大概几百年后才能有进展。」乔丹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他是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等人的导师,因对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及其座下学生桃李天下而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尤达大师」。(乔丹教授在极客公园前沿社)「要是聊黑洞相关的知识,那我肯定要听史蒂夫·霍金教授的;但我认为 AI 离真正的智能还很远,如果聊机器学习,他得听我的。」乔丹教授对极客公园说道。除了乔丹教授以外,还有一位行业大咖对人工智能的威胁论也有异议。上周,MIT 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始理事、著名机器人专家鲁尼·布鲁克斯在一次采访上表示,马斯克对 AI 有一定的误解。「认为 AI 要毁灭人类的不止他一个,霍金和马丁·利兹都支持这一说法。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 AI 圈子里的人。作为 AI 从业者我们都知道,想要将这项技术转化成真的产品时非常困难的。」(Rod Brooks)布鲁克斯是著名的机器人公司 iRobot 以及 Rethink Robotics 的联合创始人,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他对 AI 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专业的。老百姓该操什么心?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现在人工智能还处于聊个天都聊不好的「人工智障」阶段,担心它们有一天反水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确实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在李开复的新书《人工智能》的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述:「每当前沿科技取得重大突破,为我们预示出人工智能的瑰丽未来时,许多人就又不约而同地患上人工智能恐惧症,生怕自己的工作乃至人类的前途被潜在的及其对手掌控。」从目前看来,技术大咖们当然更加了解人工智能行业,他们对人工智能充满希望,我们也就不必抱有多余的担忧,但事实上对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真的站到人类的对立面去,这些技术大咖们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他们只是表达了对短期发展的绝对放心以及技术给生活带来改变的美好憧憬,这从侧面也表明霍金和马斯克这样眼光长远的看法不无道理。长远未来的一切都是说不准的,但从近期来看,宣扬末世论造成社会恐慌这样的事,想来确实有些荒唐,马斯克「中二」不是一天两天了,曾经梦想拯救人类的他或许真的应该好好改变一下表达自己的方式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扎克伯格说他「不负责任」的一个原因吧。头图来源: ■原文链接 → ","updated":"T07:44:5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0,"likeCount":2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44:5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fb2cec7bec9eec258450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0,"likesCount":21},"":{"title":"除了小米 5X 和 MIUI 9,小米还发布了一款价格「炸裂」的智能音箱","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colorvc7 月 26 日下午,小米召开了一场新品发布会。除了「意料之中」的 MIUI 9 和小米手机 5X,这次发布会上,小米终于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音箱——小米 AI 音箱,售价是有些让人意外的 299 元。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三款产品。MIUI 9:更快、更「贴心」的 MIUI在 MIUI 9 正式发布前,小米手机已经在网上发了三张的预热海报,内容都强调「快如闪电」。MIUI 9 的速度有了巨大的提升,官方称「可能是最快的 Android 操作系统」。速度的提升得益于系统优化,MIUI 9 通过应用启动加速、动态资源分配等十几项的优化技术,让系统在日常使用中稳定流畅。发布会上分别用三星 S8、华为 P10 对比,搭载 MIUI 9 的小米 6 均表现突出。除了性能上的提升,MIUI 9 还通过增加一些系统功能来提升效率。传送门传送门是本次更新最重要的功能。在任意应用中,通过长按文字会触发系统对内容的智能分析,预判用户的想法,例如地点、购物链接等相关信息会直接显示在屏幕下方。传送门功能相比 Smartisan OS 中的 一步和大爆炸更进一步,省去了识别和拖动的步骤。传送门为人物百科、商家点评、商品链接等各类信息提供特定的直达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跨应用获取信息的能力。照片查找在 MIUI 9 中查找照片变得十分快速。利用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手机中的照片会自动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分类。直接搜索关键字就可以快速定位和浏览。像身份证、名片、银行卡、护照等重要证件会自动归档,方便快速调用。除此之外,照片查找功能可以直接搜索截图文字,面对多张类似的聊天截图再也不用一张张翻了。信息助手信息助手是在负一屏提供的黄页功能,聚合了分散在应用中的同类信息。快捷功能聚合了常用应用内高频功能,比如付款码、扫一扫等。类似 iOS 的 Widget,但内容要丰富,功能也更强大。信息助手还把不同应用中的收藏内容整理聚合,当你想查找使用收藏信息时,无需再进入不同应用去查找,在信息助手中就能快捷的查看和使用。小米 5X:主打线下却依然只要 1499 元关于小米 5X 的外观和配置,发布会之前已经曝光地差不多了,这次的发布会上也没有太多惊喜。不过有些意外的是,虽然产品定位更偏向线下,并且找来了吴亦凡代言,但小米 5X 的定价只有 1499 元,依然足够「小米」。外观方面,小米 5X 采用了常见的一体式全金属机身设计,有黑色、金色、玫瑰金三种配色,其中黑色表面特意做了抗油污涂层,摸上去的感觉会更加细腻一些。在信号条的处理上,小米 5X 采用了常见的上下 U 形设计, 天线条处理成了和金属表面类似的颜色,看上去没那么突兀,塑料和金属之间的过渡也比较自然,没啥毛病。摄像头方面,小米 5X 采用了类似小米 6 的双焦距(一个广角头 + 一个长焦头)后置摄像头方案,摄像头略微突出机身。不过受限于原有成本,小米 5X 在双摄的具体元件上有所缩水,其中主 CMOS(也就是广角头)从之前的索尼 IMX386 变成了 OmniVision 的 sensor(具体型号应该是 OV12870,也就是小米 5c 同款),单像素尺寸依旧是 1.25 微米(和 IMX386 一样),光圈降低到了 f/2.2(小米 6 是 f/1.8),5P 镜头(小米 6 是 6P),没有光学防抖(小米 6 有四轴光学防抖)。在广角头上,小米 5X 的规格和小米 6 基本一样(sensor 也换成了 OV 的),1200 万像素,单像素 1.0 微米,f/2.6 光圈,5P 镜头,等效焦距 50 毫米。虽然硬件上有所缩水,但在 1499 元这个价位用上双焦距的双摄方案,小米 5X 依然是头一家。在这个价位上,OV12870 足以保证优于千元机的成像品质,而长焦头带来的变焦效果和更优秀的背景虚化能力更是同价位产品比不了的。关于小米 5X 的拍照表现,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测试。初步的感受是,对于一款 1499 元的手机,它的表现相当不错。其它配置方面,小米 5X 配备了 5.5 英寸 1080p LCD 屏幕(表面是 2.5D 玻璃)、高通骁龙 625 SoC、4GB LPDDR3、64GB eMMC(骁龙 625 不支持 UFS)、3080 毫安时电池、5V 2A「中速」充电、USB-C 接口、有 3.5 毫米耳机插孔、有红外、无 NFC。一款小米式的高性价比线下手机单纯从产品上看,小米 5X 既不是像小米 6 那样为追求配置的「发烧友」准备的顶配产品,也不是像红米 Note 4X 那样「便宜量又足」的千元机,而是在小米权衡了手上有的资源后,为线下市场打造的一款小米式的高性价比产品。明星代言、轻薄全金属机身、多彩配色、拍照好、快充、等这些已经被「OV」证明的「线下爆款」应有的特征,小米 5X 一个都不少,在这个基础上,小米 5X 还保持了一定的性价比,1499 元的售价比虽然比类似配置红米贵一些,但比起其它品牌的线下产品还是要便宜很多。小米 5X 将于 8 月 1 日正式开售,销售方式除了传统的小米商城、天猫、京东、苏宁等线上平台,还有小米之家、68 家线下零售商。从销售方式上,也可以看出来小米 5X 这款产品对于线下的意义。小米 AI 音箱:只要 299 的智能音箱,小米就已经在电视上加入了基于语音的智能家居控制功能,包括开关台灯、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不过当时的呼出方式是按住电视机遥控器上的语音按钮,不能像智能音箱那样直接使用远场进行语音唤醒和控制。时隔两个月,小米终于在今天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智能音箱产品——小米 AI 音箱。小米 AI 音箱采用了常见的圆柱形设计,整机采用了白色塑料,圆柱体下方可以看到发声开孔。在音响顶部,可以看到 6 个阵列麦克风,支持远场语音识别(距离音箱一定距离时用语音唤醒音箱),唤醒的热词是「小爱同学」。此外,小米 AI 音箱顶部还有一圈圆形触摸区域,可以进行调音量等操作。小米表示,这款音箱是由小米电视、小米大脑、小米探索实验室三个部门合作开发的,其中音频部分来自小米电视团队。从规格上看,小米 AI 音箱采用了一个主动单元 + 两个被动单元的设计,可以 360 度发声。小米 AI 音箱的主打卖点是「一句话」的事,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小爱同学,XXX」使用小米 AI 音箱来完成一些日常操作,比如听歌、听故事、设置日程、设置闹钟、设置提醒事项等等。除了使用内置的功能,开发者还可以使用小米的水滴平台(),使用小米提供的 SDK,为小米 AI 音箱开发更多的功能。最后,作为一款智能音箱,小米 AI 音箱可以和家里的智能家居联动,这方面,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旗下无数的智能家居产品就成为了小米 AI 音箱的保障。目前小米 AI 音箱支持的设备包括了扫地机器人、电饭煲、智能台灯、电视盒子、空调、空气净化器、电风扇和电视机。小米 AI 音箱的售价为 299 元,将于 8 月底开始公测,正式发售时间会稍晚一些。小米 6 探索银众筹关于那个惊艳的小米 6 探索银版本,这次发布会上也有了消息。小米表示,小米 6 探索银的工艺良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然无法大规模量产。考虑到这个情况,小米 6 探索银将于 8 月 3 日在小米商城进行众筹,售价为 3999 元(6GB + 128GB),不过仅仅只是限量 100 台,所以…… 结果你懂得……最后,我们将在近期推出 MIUI 9、小米 5X、小米 AI 音箱的详细体验,大家对这三款产品有哪些关注的地方,可以在评论里和我们分享。 ■原文链接 →
","updated":"T08:36:3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6:3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90a77a8ca9a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likesCount":24},"":{"title":"你永生的梦想,正在被 AI 用另一种方式实现","author":"geekpark-16","content":"文 | Evan从古至今,人类对永生的向往从来没有停止。从最初追求肉体上的不朽(如秦始皇派徐福求长生不老药、希腊神话中凡人对永恒生命的渴望等),到追求尸身不腐(金缕玉衣、木乃伊等),再到宗教领域的追求来世、灵魂不朽。永生一直是人类永恒的求索。与这种概念相对,永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个人意义之上,它同样含有伦理道德层面的意义。纵观历史长河,有无数英雄伟人,他们立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受后人乐道景仰。虽无长生不老之念,但他们却交融于其所属的文化,并随之传承下来,就像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追求「永生」——这一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也变得「数字化」起来。看过英剧《黑镜》系列的朋友一定对第三季第四集的剧情记忆犹新。在剧情中,两位女主角最后都通过数字技术将自己的记忆存入云端服务器,从此「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黑镜》第三季第四集截图)除了《黑镜》,还有很多科幻文学及影视作品都描绘了类似的场景。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个专有名词用以描述凭借数字科技实现的「永垂不朽」——「数字化永生(digital immortality)」。数字化永生也叫虚拟永生(virtual immortality),指的是将某人的人格及记忆存储或转移至较人类肉体更加耐久的媒介(如电脑等)当中,并使之可以与未来人类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会诞生类似真实人格的虚拟化身,其行为、反应和思考方式都会趋近于其本真人格。如何实现数字化永生?数字化永生的实现依托的是被化身人本身的庞大的数据档案。在被化身人死亡后,其化身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冻结其演化学习过程,保持静止状态;二是根据被化身人人格特征继续学习发展。著名未来学家 Ian Pearson 曾宣称人类将在 2050 年达到一种数字化永生,届时,我们的人格与记忆将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电脑当中。(Ian Pearson)一般来讲,实现数字化永生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记录被化身人曾听闻和表达过的言语,并将其数字化。据估算,想要充分记录某人一生当中所听闻的言语只需要不到 1TB 的数字存储空间,以现在科技手段而言,是完全可行的。该途径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系统的语音与文本认知功能。第一步的实现还有另外一种途径:通过保存与分析被化身者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活动来绘制出其性格蓝图。通过分析某人 50 年的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科学家们很可能会成功架构该人所处社会及圈子的文化规则、思维方式和兴趣利益等,以此摸索规律,将被化身人数字化。数字化永生的第二步是使化身「成活」。该步骤使得化身可以继续其学习与演化过程、同未来人类(如果还存在的话)进行交流互动。技术上来讲,如果想要化身「成活」,我们就必须在其中植入一个人工智能系统。之后,该系统将「被假定」具有思考能力,并会根据所存储的数据来应对外界刺激(如提问等)。除了之前的两项主要过程之外,如果被化身者在化身制造完成后仍然在世,其化身将会经历一个「校准」过程。在此过程中,化身将和被化身者在言行、思考方式等维度无限趋近,最终或可成为「拥有同一思维的双胞胎」。虽然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将以上构想完全变为现实,何时才能达到如《黑镜》般的水平也是遥未可知,但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James Vlahos 已经开始另辟蹊径,希望通过使用 Pullstring 平台上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令其父亲「永生」。James Vlahos 的父亲在 80 岁时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其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他的儿子 James Vlahos 通过录音记录下父亲所讲述的个人生平经历,并加以转录。转录后的字数逾 9 万字。他以此为基础,通过 Pullstring 平台制造出模仿其父亲对话习惯的对话机器人程序 Dadbot,让其家人能在父亲逝去后还能和「他」闲聊一二,以慰哀思,家族的子孙也可通过该程序了解他父亲的生平和喜好。(James Vlahos 使用 Dadbot)以此话题,James Vlahos 在美国著名科技媒体 上发表了长篇抒情叙事类文章。文中,Vlahos 讲述了他如何记录下父亲的言语,为何产生了制造一个「父亲对话机器人」的想法,如何得到了亲友的支持,又如何在父亲逝去后以此聊慰哀思。笔者对该文章前两部分进行了翻译,有兴趣的看官可在文末观看。Vlahos 通过对话机器人团队 Pullstring 所提供的平台研制了这款机器人,并将其父亲 9 万余字的「个人传记」导入,以建立基本的语料库。除此之外,Dadbot 的「说话」方式也由 Vlahos 本人亲自操刀打磨,刻意模仿他父亲的语言习惯和特征。由于条件限制,Dadbot 主要以文字形式同使用者进行交流,并没有其父亲的真人语音。这个程序拥有一个「对话功能中心」,会寻找使用者所输入的关键词(如:希腊、大学、事业等)来确定回答的信息。Vlahos 还在程序中建立了「教程」模式,用以指导第一次使用 Dadbot 的用户。数字化永生:延存客观世界中的你当我们的记忆和人格移入数据库后,我们真正的自我意识或许并不会随之转移。而在数字化永生过程诞生的有「假定」思考能力、自我意识的化身,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自身意识。这种化身就像是你本人的「数字化克隆体」,它或许会产生和你同样的想法,会和你说同样的话,拥有同你一样的记忆,但控制它行为的并不是你。换言之:以数字化永生留存下来的并不是真正的你自己,而是别人心中的你。你自己的世界已经不再,然而你将会继续存在于别人的世界里。在他们的世界里,你还会像以往一样或安静内敛、或谈吐不凡、或心浮气躁、或小心敏感,你存在于他们的世界里,继续着他们的故事,说这是执念也好,幻象也罢,无论如何,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其实或许早已终止。因此,这所谓的数字化永生,也仅仅是使我们能够在「客观世界」无限地延存下去而已,我们的主观意识还是会随着我们的肉身消亡而消失。现在,数字化永生的构想还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声音、图像、甚至是触感等多个维度终将融入我们的「化身」当中,它们将在他人的眼中更加趋近真实的我们。然而这又带给了我们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假如有朝一日,人类真的令这样的「数字化永生」成为现实,它是否又会成为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的诱因呢?因为我们知道,人类有一项极为宝贵的能力,那就是遗忘。亲友的溘然长逝固然令我们痛心疾首,然而,如果我们没有选择让时间抚平一切,而是以「数字化永生」将他们挽留,我们是否还会保持理性、分清幻境与现实?当我们和已经故去的「眼前人」聊得火热之时,又是否会加剧我们的哀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哪里辅助生殖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