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js《mg》下载——lol螳螂怎么秒进化先进化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一、填空题(共270题)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一、填空题(共270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6|
上传日期: 10:18:2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阅读此文档的用户还读了
一、填空题(共270题)
官方公共微信石墨烯(graphene),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材料,而且人类一直在进行研究,挖掘还没有发现的潜能。为什么说他极端,因为他有太多太变态的性质,以至于你很难想象这些性质集中在一种材料上。譬如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能够拿诺贝尔奖,也有人能成为奥运冠军。但如果有人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同时还是奥运会冠军,同时还比马云有钱,你还觉得这个人是人吗?&br&&img src=&/v2-08fddc46b1c69fc5dd7dc30c4d0a80a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08fddc46b1c69fc5dd7dc30c4d0a80a6_r.jpg&&&br&同样的道理,石墨烯集中了许多变态材料才应该有的性质。变态到他可以在十几种(几十种?可能更多我不知道)性质上排到已知材料的第一名。我第一次仔细接触这种材料,是在大一的一个期末作业中,当时对于物理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但也冥冥知道如果一种材料的能隙为0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简单而言就是电子在石墨烯中的一些部分(狄拉克点附近)等效质量为零,导致薛定谔方程的哈密顿形式不再是熟悉的样子,要采取狄拉克型的方程来进行描述。此时电子的哈密顿形式会变得很复杂。&br&&img src=&/v2-d4a292bbd01b65eeab2abb_b.png& data-rawwidth=&1514& data-rawheight=&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4& data-original=&/v2-d4a292bbd01b65eeab2abb_r.png&&或者更类似于狄拉克方程的形式&img src=&///equation?tex=-iv_F%5Csigma%5Ccdot+%5Cnabla+%5Cpsi+%3DE+%5Cpsi& alt=&-iv_F\sigma\cdot \nabla \psi =E \psi& eeimg=&1&&&br&&img src=&/v2-4cc47c7f41aa40a1a31cc1b6b75b5072_b.pn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v2-4cc47c7f41aa40a1a31cc1b6b75b5072_r.png&&因此,他有许许多多由此而产生的不可思议的性质。&br&从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一些物理性质来看,石墨烯已经变态到极致了。譬如说石墨烯是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把石墨烯叠到保鲜膜那么厚,那么需要一头大象在踩在一支铅笔上产生的压强才能将其刺破。&img src=&/v2-e9e27fedf592e2b9c9f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9e27fedf592e2b9c9fc_r.jpg&&&br&透光性&br&石墨烯在光学上的透光性是97.7%,而且没有反射光。但也有相关文章表明,不同结构的石墨烯可以得到不一样的透光性,包括强烈吸收光线的石墨烯。&br&导热性&br&世界上导热性最好的金属为银,它的导热性&img src=&///equation?tex=429W%2FK%5Ccdot+m& alt=&429W/K\cdot m& eeimg=&1&&,而石墨烯的导热率为&img src=&///equation?tex=4kW%2FK%5Ccdot+m& alt=&4kW/K\cdot m& eeimg=&1&&,为银的10倍。&br&导电速度&br&电子元件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电子的扩散导电速度,石墨烯这项性质上比硅强250倍。并且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是&img src=&///equation?tex=2%5Cmu+m& alt=&2\mu m& eeimg=&1&&。相比而言石墨烯一个单元的尺度a=1.42埃,也就是0.142nm,二者相差了4个数量级。也就是一个电子平均要跑过10000个六边形单元,才会与另一个声子或者电子发生碰撞。&br&面密度&br&由于石墨烯只有一层原子,所以面密度达到了惊人的&img src=&///equation?tex=%2Fg& alt=&2630m^2/g& eeimg=&1&&,也就是覆盖整个足球场所需要的石墨烯仅仅3g。&br&此外石墨烯由于纯粹碳制,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可以制作很多很多的人造器官,如关节等等。&br&&br&石墨烯的制取也是非常的有趣,是的用胶带。这枚诺贝尔奖也被称之为用胶带的得到的诺贝尔奖。值得一提的是,石墨烯是在二战科技大爆发之后,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一种材料(另一种是96年的富勒烯),可见这种材料的前途。&br&&img src=&/v2-dc87cd1bfa8b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dc87cd1bfa8ba_r.jpg&&&img src=&/v2-6b2dfc42d5d9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6b2dfc42d5d9d_r.jpg&&&img src=&/v2-be93ecdc75d5ffd55b2e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e93ecdc75d5ffd55b2e6_r.jpg&&(图片来自:Futurism)&br&大规模生产石墨烯一般使用气相沉淀法,但是这种生产出来的石墨烯产量并不高。如何在工业上量产石墨烯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石墨烯的性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br&由于这种种的性质,石墨烯现在被认为是制作电池和电子元件的新型材料。这些东西在知乎上有很多的相关问题,大家可以搜一搜。&br&&br&而最近,石墨烯又被发现可能具有超导性。2014年有巴西科学家宣称在矿山内发现了可以在常温下超导的nano级别石墨颗粒,由于石墨烯的性质,也有人相信石墨烯具有很好的高温超导性质。在1月19号,有意大利科学家发现石墨烯在耦合在PCCO(一种铜酸盐超导材料)上时,实现了p波超导。随着研究的深入,石墨烯许多电学性质会得到更广泛的发现与应用。&br&&br&在应用上,人们往往并不满足于原来的结构。石墨烯的结构有许多的变种,这些变种也会有一些性质上的差异。而我们往往也是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研究。&br&参考文献:&br&[1]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Graphene%23Properti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aphene - Wikipedia&i class=&icon-external&&&/i&&/a&&br&[2]&a href=&///?target=http%3A//mp./s/TvtqDUFa4yQB1pYKTJvhH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石墨烯沉睡的超导性能被唤醒&i class=&icon-external&&&/i&&/a&&br&[3]Neto, A. H Castro, et al.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
&i&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i& 81.1 (2009): 109-162.
石墨烯(graphene),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材料,而且人类一直在进行研究,挖掘还没有发现的潜能。为什么说他极端,因为他有太多太变态的性质,以至于你很难想象这些性质集中在一种材料上。譬如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能够拿诺贝尔奖,也有人能成为奥运冠军。但如果有…
先看是不是真的,然后再分析。&br&问题下面的链接新闻只是个标题党,央行进行的是【试运行】而不是【运行】。&br&试运行的平台是央行的,而这个平台目前并没有开放,仅仅是测试成功。&br&央行的这些测试用的电子货币在法律上或许是合法货币,但是还没有出央行的大门。&br&所以新闻标题【发行】一词很不严谨,是各路牛鬼蛇神最期待的材料。&br&&br&影响之一就是各种小编开始以此为所谓的央行背书,炮制出新一波吸引眼球的‘新闻’。&br&对于比特币的影响就是无数鼓吹涨跌的分析啊推测啊又涌来一波。&br&&br&&br&这是题主给出的新闻链接,新闻中写明了是华夏时报在日得到消息。&br&&a href=&///?target=http%3A////news.shtml%3Fsrctag%3Dpc2m%26bac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意义重大!中国央行将成首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_手机凤凰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里我也给一个新闻链接,新闻中写明了是中国证券报在日进行的专访。&br&&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jM5MzMwNjM0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2ce124ddb4fa%26chksm%3Dbeeb492d20a372ab01b6d0ce6d69cb9ca79971dbb072ec4e27cdf07%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0126JgvkSE6wPtCnsm32b0e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独家重磅!"数字货币"与走下神坛的区块链──专访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是部分内容:&br&&blockquote&&strong&中国证券报:区块链技术是否适用于数字货币?&/strong&&p&&strong&李伟&/strong&&strong&:&/strong&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逐步得到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密切关注,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货币涉及分布式架构、密码技术、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可信计算等多种技术。区块链技术仅是数字货币可选择的实现技术之一。&b&未&/b&&b&来是否应用于数字货币,取决于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业务处理性能、交易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能否得到解决&/b&,有赖于产学研各方在其技术体系、应用框架等方面不懈的探索完善。为此,人民银行于2016年选择在票据业务场景搭建区块链技术应用原型系统,积极组织各方研究其技术成熟度和业务适配度,验证其在金融行业规模应用的可行性。&/p&&/blockquote&&br&访谈中这段表达的意思就是:当前区块连技术的应用的不足还有没解决的地方。&br&以我党近年来的执政风格,是不会【发行】这种不足还有待解决的玩意的。&br&&br&总结:&br&在日,回答问题之日,&br&中国中央银行&b&不是&/b&全球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应用的中央银行。&br&等将来央行真的第一个发行了,我再来答。
先看是不是真的,然后再分析。 问题下面的链接新闻只是个标题党,央行进行的是【试运行】而不是【运行】。 试运行的平台是央行的,而这个平台目前并没有开放,仅仅是测试成功。 央行的这些测试用的电子货币在法律上或许是合法货币,但是还没有出央行的大门…
&img src=&/3df9d087dcb_b.jpg& data-rawwidth=&165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50& data-original=&/3df9d087dcb_r.jpg&&封面是“火焰哥特式”建筑,米兰大教堂。&br&&br&应要求,把这个文章收到《祖先》里面来,这个是知乎的一个问题,其实从本质来说这个问题问的就有问题,无论西方的石材还是我们的木材,这个提问都有点以偏概全了,那么从这里面简单的讲了一下东西方大概的建筑发展,很多点也是之前都说过的,其实不仅仅是这个,下一个番外,就是梳理从上古进入到中古,也就是四帝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的兴盛和腐朽,以及一些艺术文化。&br&&br&去雅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帕特农神庙可以2000多年立在那里,可是我们连唐代的古建筑都是凤毛麟角了,难道真的是西方人就是天赋异禀比我们的建筑都“高级”?&br&&br&我们都知道欧洲的文明源头是古希腊,可能很多人对这句话一听而过了,实际上毫不夸张的说欧洲绝大多数的文化都是从古希腊发源的,甚至说没有古希腊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所以无论希腊如今再不堪,从某种程度来说欧洲也没法放弃这个和安徽省差不多大现在还穷的要死的地方。&br&&br&不过听到所谓的“文明古国”里,并没有古希腊文明的存在,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希腊有多年轻,而是因为希腊其实并不是一个“原生文明”,作为一个海洋性很严重的商业民族,它很大的受到了东边的赫梯王国、两河流域(亚述、巴比伦),南边的埃及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下图。&br&&img src=&/53ecdf34dbd0c_b.jpg& data-rawwidth=&1135& data-rawheight=&6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5& data-original=&/53ecdf34dbd0c_r.jpg&&图 次生文明希腊文明(这里包括克里特文明。),我们发现希腊加上克里特岛形成了地中海上最方便的一个“中转站”,而周边的文明又太发达,赫梯王国是最早发展出铁器文明的国家,古埃及和巴比伦就不用赘述了,所以说希腊的先天优势或许真的比我们要好得多。&br&&br&&ul&&li&作为世界最早文明发祥地的两河地区,这地方非常的干旱(过去还好一些,现在全是沙漠了。),多亏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滋润这地方才有了发达的文明,所以森林资源极其宝贵的他们早期用夯土进行建筑的搭建,不过这地方再干燥也不至于一点雨也不下,所以和烧制陶器一样,他们把泥土掺上植物的纤维做成泥砖,有些时候为了防水还会烧成釉面砖,所以很快在两河流域就出现了砖制的建筑。&br&&/li&&/ul&&br&&img src=&/2fd42621c2e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2fd42621c2e_r.jpg&&图 苏美尔人在用黏土制砖,旁边还有人在用弄黏土盖房子。&br&&br&所以说地理条件造就了苏美尔人只能用这模式来修建建筑,而砖的出现让建筑的强度和高度极大地增加,所以终于在两河出现了这样的建筑——&br&&img src=&/7cf6e1e08_b.jpg& data-rawwidth=&2428& data-rawheight=&8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28& data-original=&/7cf6e1e08_r.jpg&&图 随着农业的发展,前3000年前开始这边的“乌尔城”就开始空前繁荣,随着城邦的发展,集权的奴隶社会开始兴盛,这边终于可以利用民力来修这种祭祀神明的大型建筑了,这个是大约前2000年建造的“齐格拉特神塔”,也非常有名,一般也叫乌尔金字塔。&br&&br&话说回来,同时代的我们还是传说中的夏朝,如果按照现在一般认为的“二里头遗址”来说,我们的建筑大约是这样的。(下面有提到石峁遗址的,但是这个遗址族属不明,但确实在陕北地区出现大量石造建筑,从某种程度来讲,也确实和地理位置有着决定性的关系。)&br&&br&&img src=&/e944dc23ba664ae71c4e44_b.jpg& data-rawwidth=&652&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 data-original=&/e944dc23ba664ae71c4e44_r.jpg&&图 二里头遗址的想象复原图,我们这边和两河比起来,树木实在是太多了,而大量的降雨也使得我们不得不修建坡顶的建筑,所以用茅草和木材搭建的住房就出现了。&br&&br&&ul&&li&所以也不能说这时候我们的建筑就一定要比人家低级,只能说确实是不同的自然条件滋生了不同的文明,只可惜到了现在这二里头只剩下夯土堆和殉葬坑了,论起持久度,西方那些国家不知道比我们高到哪里去了。&br&&/li&&/ul&&br&不过收到两河流域很大影响的埃及,搞出了更神奇的建筑模式,这一下就影响到了希腊了。&br&&br&埃及的自然条件和两河差不多,本来也受到这边的影响用泥砖来制造建筑,只不过埃及在上下两部统一之后,法老集权下的埃及比起天天内斗的苏美尔人厉害太多,所以人家能调动的人力物力在那个时代也没谁能比得了,所以等到法老左塞尔的时候,就希望来修一个能象征自己王权的巨型陵墓,所以在一个名字载入史册的工程师——伊姆荷太普的带领下,他放弃了泥砖,开始在西奈半岛采石灰石进行建筑搭建,这样一来整个建筑的高度被大大增加,这样一来第一个金字塔——阶梯金字塔就出现了。&br&&img src=&/37da2cf66de0e6b98de64f_b.jpg& data-rawwidth=&1792& data-rawheight=&1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92& data-original=&/37da2cf66de0e6b98de64f_r.jpg&&图 阶梯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br&&br&这一来可倒好,整个埃及刮起了狂建金字塔的风暴,这种石头建的建筑简直是持久又壮丽,所以到了法老胡夫的时候就像修个前所未有的大型金字塔,事实证明后来这个也是后无来者了,他已经不满足于石灰石,想搞出点更硬的东西过来。&br&&br&埃及周边基本都是大沙漠和石灰石为主的山脉,没有那么多硬石头,最后法老宁可从埃及南部的&b&阿斯旺&/b&800公里运来花岗岩,而采集石头的技术也是很神奇,他们把石头凿出裂缝把木头插进去然后灌水,等到木头一膨胀,石头就裂开了,总之这么一来更为庞大的胡夫金字塔就建成了。&br&&br&不过说到采石头这个阿斯旺,这地方的好处在于,是真的有山有水。&br&&img src=&/fbc96e8e2de6faf90b1c5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fbc96e8e2de6faf90b1c5_r.jpg&&图 阿斯旺大坝,可以看出来这边就是不缺石头。&br&&br&等到埃及的中王国后的混乱时代,埃及南部的大祭司权利越来越大,象征祭司权利的神庙开始大量修建,等到新王国时期的很有名的一个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时代,人家就在阿斯旺这边建了一个极大的神庙——&br&&img src=&/d73a54bf436ddd23fc038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73a54bf436ddd23fc0384_r.jpg&&图 阿斯旺的阿布辛贝勒神庙。&br&&br&&ul&&li&可以看出来这何止是石头建筑,直接就在石头上凿了个神庙,按照埃及人的信仰,神可是要保持神秘感不能常年见光的,除了一个精心计算的小门之外,里面搞了非常多的柱子象征神的威严,其实也就是这种建筑,对后来的希腊建筑有了极深的影响。&br&&/li&&/ul&&br&但是曾经的希腊建筑是这样的——&br&&img src=&/59fced7dda5e8_b.jpg& data-rawwidth=&427& data-rawheight=&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59fced7dda5e8_r.jpg&&图 希腊的迈锡尼宫复原图。&br&&br&我们发现这东西和后来我们熟知的希腊建筑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大多都是木质,这一点和我们是非常像的,毕竟希腊不像埃及和两河那么缺木头,他们仅仅是比较缺地盘而已,所以说希腊早期的建筑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木质结构,旁边一般也都是泥墙。&br&&br&以这个迈锡尼宫为例子,古希腊早期建筑最常见的就是木造的“井字梁”,在上面修木梁架和木柱承重,为了让市内散发点活力,里面还有大量的彩绘,而地面一般就铺上大理石,希腊到现在也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大理石产地之一,所以说希腊不仅仅不缺木头,石头人家也不缺。&br&&img src=&/8af3df49eb2c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8af3df49eb2cf_r.jpg&&图 希腊北部的最高山——奥林波斯山,当然了这个山也承载了希腊太多的梦幻,它带着人文的光辉一直走到了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br&&br&&ul&&li&但是后来希腊在迈锡尼文明覆灭、多利亚人入侵之后,走出“黑暗时代”的希腊开始发展了经济,走向了“共和”,不断地受到埃及影响的希腊开始出现了大批量的石造建筑,尤其是希腊进入到古典时代之后开始有了和埃及一样修建大型神庙的习惯,而把神庙搞的密不透风,搞一堆柱子的特性,也是受到了埃及的影响。&br&&/li&&/ul&&br&只不过,希腊学埃及的东西,却把自己原来木造建筑很多技法直接搬到了石头建筑上。&br&就拿最喜闻乐见的帕特农神庙举例子。&br&&img src=&/fbfa78dad233a4c2b5b8f_b.jpg& data-rawwidth=&1144& data-rawheight=&8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4& data-original=&/fbfa78dad233a4c2b5b8f_r.jpg&&图 帕特农神庙。&br&这东西看着雄伟异常,实际上石材虽然纵向称重性能很好,但是横着的梁就非常脆弱,再加上受到埃及神庙的影响,所以不仅仅是外面,里面除了放神像的地方以外密密麻麻的全都是柱子,整个建筑的透光性是很差的,而这个柱子学名叫&b&“多立克柱式”&/b&,这东西原来就是希腊的木头柱子变过来的,一种说法认为——曾经希腊建造木柱子的时候往往是一堆木头一层一层拼起来的,但是这样一来就非常不美观,后来建筑师就在这木头柱子上刻上纵向的“凹槽”,整个木头柱子就开始美观起来,虽说后来换了石头就用不着这个了,但是习惯却保留了下来,而柱子的上方也是放上曾经木质板演变过来的一层层的石制柱头。&br&&img src=&/165c0b0eab0e89ccafb35_b.jpg& data-rawwidth=&254& data-rawheight=&5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4&&图 多立克柱式,从原来的迈锡尼木柱演变过来。&br&后来希腊人不满足于照搬木头柱子,就逐渐发展出了带着植物纹样的&b&爱奥尼克&/b&柱式和&b&科林斯&/b&柱式。&img src=&/2fcb8cdf0c102cc0ad9f8a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2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fcb8cdf0c102cc0ad9f8ad_r.jpg&&图 从右到左分别是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br&&br&而不仅仅是柱子,上面的结构也是木质结构变过来的,我们来看这个。&br&&img src=&/29fa75adbdab9185ccb9cea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9fa75adbdab9185ccb9cead_r.jpg&&图
柱子上面的楣梁、中楣、和飞檐。&br&在中楣的地方我们会发现有好好多带着两个凹槽的石板,这玩意叫“三陇板”,曾经也是一种作为支撑结构的木板,后来希腊“石头化”了之后,也就直接把这玩意变成了石头的。同样受到埃及的影响,大量的雕刻开始出现在希腊建筑上,而石材往往是雕刻最好的载体,希腊终于和木造越行越远。&br&&br&&img src=&/ad48b93af2b347987eea72_b.jpg& data-rawwidth=&298& data-rawheight=&3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8&&图 分析一下古希腊建筑的构造。&br&&br&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系列的结构都有着很明显的木造建筑痕迹,横梁、飞檐这些曾经都是木造的代表结构,结果石头的梁又没有木材那么好的张力,所以相对东方的建筑来说,也不能说这种东西一定就有多好,但是唯独不同的是,无论是埃及的神庙还是希腊的神庙,这种宗教性质的建筑都是希望这种东西能永久保存下来的,而我们的上古时代别说永久保留,光商代迁都都快迁成游牧民族了,建造这玩意简直毫无意义。&br&&br&但是对于东方来说,与其信仰虚无缥缈的神,注重祖先崇拜的大王皇帝们唯独希望永久保存的就是自己的陵墓,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石制建筑,基本都是帝王贵族陵寝。&br&&img src=&/d1fb4edf2a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1fb4edf2a_r.jpg&&&br&图 山东沂南的汉墓,其实这个风格已经受到希腊的影响了,我们往往不要小瞧文化传播的力量,所以说我们不是没有石头建筑,只不过都给弄地下去了o(╯□╰)o,而同样,在佛教兴起之后,大大小小的石窟,砖制的佛塔,其实也是这种“永久保留”思想的延续,而这些大工程往往都是靠信仰支撑的。&br&&br&&ul&&li&有人说希腊怎么影响到中国的,其实当年雅典、斯巴达等衰落后,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一路打到了阿富汗,整个西中亚洲开始希腊化的进程,我们要知道这国家可是和我们接壤的,后来汉武帝西征干掉了一个在阿富汗北边一个叫做“大宛”的国家,一般认为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来源于希腊的城邦“爱奥尼亚”,所以希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连曾经辉煌的埃及也被亚历山大大帝收到了自己的地盘里,变成了逐渐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所以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希腊已经后来者居上了。&br&&/li&&/ul&&br&希腊西边过一道窄窄的海峡,就到了传说中的“亚平宁半岛”,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意大利半岛,半岛上的一个小城邦罗马开始不断学习希腊的先进文化,终于统一了这个地方的土著&b&“伊特鲁里亚人”&/b&(听着有点像意大利哈。),伊特鲁里亚居民有着从希腊和两河学来的,很特殊的石头叠成的叠涩拱的技术,从很大程度影响了后来的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的罗马随后就开始疯狂扩张,最后没想到竟然把亚历山大塑造的希腊帝国们一窝全吞了。&br&&img src=&/34b72a8fcccb3cbe802fe9_b.jpg& data-rawwidth=&201& data-rawheight=&2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1&&图
叠涩拱,这样就可以不需要一整条的大梁了。&br&&ul&&li&熟悉历史的话会知道,罗马的崛起过程和发展过程简直和希腊太像了,同样都是经过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等等,就连后来罗马的神话都是山寨的希腊神话,所以建筑就更不用说了,其实罗马可以说是希腊的最好学生之一,西方也有句话叫“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仍然安利《&a href=&/zuxian& class=&internal&&祖先 - 知乎专栏&/a&》)&br&&/li&&/ul&&br&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意大利半岛的人们不是很喜欢希腊人们疯狂的使用大石头,罗马这地方大理石是不多,但是火山灰是贼多,我们都知道的罗马帝国庞培古城就是被维苏威火山给埋了,所以罗马开始发展出用火山灰、石灰、砂土调制出来的“混凝土”,所以很快罗马人他们把从两河和赫梯(又是他们)诞生,伊特鲁里亚人很爱使用的&b&“拱券(xuan)”&/b&技术发展起来。&br&&img src=&/5bdc52ae30f420eb341e6e465bd761aa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5bdc52ae30f420eb341e6e465bd761aa_r.jpg&&&br&图 罗马拱券,这个就是拼起来的&b&楔形拱石&/b&,这结构真是极好的,你看这石头根本掉不下来。&br&可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进步了,比起木质结构演变过来的一整块的石头的大梁,这种东西直接就弥补了横向石料的缺陷,大家熟知的罗马斗兽场就是这玩意。&br&&img src=&/eccb10141ae_b.jpg& data-rawwidth=&4827& data-rawheight=&28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7& data-original=&/eccb10141ae_r.jpg&&图 罗马斗兽场,其实仔细看下这个东西的结构还是希腊神庙的结构,柱子都是搬过来的希腊柱式,第一层多立克,第二层爱奥尼克,第三层科林斯,只不过加了拱券搞成了柱墙,又变成了希腊后期已经有的圆的趋势,拱券的应用终于让希腊建筑发展到了个新高度,这样一来木质的道路肯定是回不去了。&br&&br&&ul&&li&当然了,密集的罗马城加上奇葩的地中海气候造成的火灾频发也是罗马不可能大规模使用木造建筑的原因,熟悉罗马历史的应该知道,这地方动不动就来个大火,甚至在罗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很成体系的消防系统了,当年罗马前三头同盟的克拉苏就靠救火发的家。&br&&/li&&/ul&而同样,我们这边的季风气候加上黄河动不动就改道泛滥,石质建筑对于我们来说成本太高,更何况对考古有点了解的应该知道,华北平原毕竟是个黄河带来泥沙沉积出来的平原,历史一路走来千米厚的黄土下有着一座座古城,所以石质建筑在这里根本得不到永久性的保证。&br&&br&相反你看东方的墓葬,还是带着拱券的,这技术在西汉成熟,一般认为也是丝绸之路从西方带来的。&img src=&/d9c05a59bb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9c05a59bb_r.jpg&&图 从战国到汉的大墓发展,我们把这技术全用这里了。&br&&br&好了我们继续,后来在这个的基础上,罗马又发展出来用混凝土浇灌的——穹形拱顶。&br&我们来看个例子。&img src=&/819d372df1bb06d0b96ecc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7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819d372df1bb06d0b96eccf_r.jpg&&图 罗马万神庙。&br&这玩意前面的“门脸”明显就是山寨的希腊神庙,但是它却不像希腊一样再搞那么多柱子了,而是在后面直接修了个大罐头,上面的穹顶完全都是拿混凝土浇灌的,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人家确实是在不断进步的。&br&&br&可是我们东方仍然坚持自己独立发展路线100年不动摇,相比于西方的拱券,我们终于在汉代发展出了成熟的“斗拱”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的保证大型建筑的稳定,所以我们也就和石质建筑渐行渐远了。&br&&img src=&/cc92d842aa901c573d5d26_b.jp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图 斗栱,我们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建筑房檐下面都能看见这玩意,那个方的小梯形块块叫“斗”,那个弯的东西叫“栱”,一层一层的斗拱结构可以支撑非常巨大的铺着瓦片的房顶,所以说这个技术出现之后,我们的建筑结构就相对定型了。&br&&br&其实如果对于建筑来说,我们东方更注重的是结构本身的美,而西方更多注重的是建筑上面的艺术加工,但是木造建筑却限制了建筑的形态和高度,并且装饰一般也只能通过平面的彩绘来表现,其实从某种程度讲,这也是我们经世致用的“意象”思想和西方徘徊在抽象和具象之间的思维的根本不同,相对于仰望星空创造伟大,我们更愿意和谐的生活在一草一木里。&br&&ul&&li&我们看个例子。&/li&&/ul&&img src=&/8bbccc482356_b.jpg& data-rawwidth=&1637& data-rawheight=&8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7& data-original=&/8bbccc482356_r.jpg&&图
日本的唐招提寺,东方的建筑形式慢慢固定成下面是柱,然后上面是斗栱,最上面一条一条的东西叫做&b&“椽”&/b&(音船),柱子和柱子中间靠&b&“乳栿”&/b&(fu)保持稳定,成熟的木造榫卯系统让人惊叹,但是从另一方面也逐渐的僵化了。(盗图我会诛你的。)&br&&br&其实话说回来,你看希腊神庙的复原,上面还有用石头做的假椽头。&img src=&/80c8d257d9ada687a6ca965995cfdcb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0c8d257d9ada687a6ca965995cfdcb1_r.jpg&&图 希腊神庙复原,仔细看房顶的椽头,明显也是用石头仿的木造建筑构造。&br&&br&&ul&&li&我们古代的建筑工匠往往都是一代一代身口相传,工匠的社会地位还不高,往往都是靠着经验和熟练的手艺进行建造,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理性和标准化的考虑,要不是后来宋代官方修订了一本&b&《营造法式》&/b&(想了解中国建筑一定要看这本书。),我们都很难找到系统的进行古建筑描述的书籍,从唐代之后,宋代直棂窗大量变成了格子窗,明清的时候窗子的花纹就变得更繁杂,而清代的时候因为柱体墙体称重能力的上升,以及夯土堆消失导致不要那么大的防雨“出挑”,斗栱更是蜕变为装饰为主结构为辅的东西,可以说我们的建筑工艺虽然也有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路线或许走入了一个岔道。&br&&/li&&/ul&&br&而西方的建筑却在石材建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商业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匠人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所以终于,穹顶的2.0版本终于在发达的东罗马区域出现了——&img src=&/a8b5beb75b2ff3fe60b1f2ffdf14e716_b.png& data-rawwidth=&748& data-rawheight=&8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8& data-original=&/a8b5beb75b2ff3fe60b1f2ffdf14e716_r.png&&图 &b&帆拱&/b&,我们能看出来原来的那个万神殿的穹顶就是个大罐头,连开个窗户都不行,所以拜占庭也就是东罗马一带就开发出来了这玩意,十字交叉的拱券形成了更为美妙的结构。&br&&br&我们看个例子。&img src=&/83c7dd943c2fd778e2ff9f22603cbb7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83c7dd943c2fd778e2ff9f22603cbb7e_r.jpg&&图 圣索菲亚教堂,随着罗马的衰落,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敕令让罗马开始彻底基督化,拜占庭就用这个最先进的技术修建了宏大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只不过这东西随着后来匈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成了罗马帝国的绝唱,后来东罗马被土耳其彻底灭掉,这大教堂,就成了,清真寺。(某度搜个图,前10个都是土耳其旅游的推广。)&br&&img src=&/aca69bd85c789f6f5e014_b.jp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8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aca69bd85c789f6f5e014_r.jpg&&图 圣索菲亚大(qing)教(zhen)堂(si)的内部,可以明显看到帆拱的结构。&br&&br&后来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给推了,古典时代正式结束,欧洲进入“中间期”,蛮族征服先进民族的后果往往只能被同化,但是这群蛮族又不想完全沦落,就开始把罗马人新皈依的基督教更大的利用了起来,一种以罗马建筑为基础的极其崭新的建筑开始发展了起来,因为神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教堂开始兴建,而蛮族在学习罗马建筑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建筑模式往往把建筑物弄得更加的高耸,把拱券和柱子都弄得粗大厚重,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罗曼式建筑”,虽然还叫罗曼,但是却把罗马的东西改造的不伦不类了。&p&&img src=&/542aeed33c344bbaf53b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42aeed33c344bbaf53bc_r.jpg&&图 德国的罗曼式的施派尔主教座堂,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建筑都厚重了很多,承重结构大多已经是墙体和拱券,房顶往往都是拱券发展过来的穹隆,里面还有木造的结构。&br&&br&&/p&&p&而罗曼式建筑发展到最后,就可以说在西方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高峰了——哥特式建筑,其实我们看一个晚期的罗曼式建筑,就已经非常雄伟了。&br&&/p&&p&&img src=&/ee7b15323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0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e7b15323b_r.jpg&&图 比利时的圣母主教座堂,晚期罗曼式建筑,但是却已经有后来“哥特式”的影子了。&/p&&p&教会和封建领主控制的欧洲,越来越喜欢修代表最高神权的教堂,前面也说过,宗教味道越浓的地方越容易修永久性的大型建筑,哥特式建筑就是这么出来的,哥特本来是日耳曼人的一个部落,不过这群人战斗力比较强悍所以就很出名,日耳曼人学习了罗马的建筑工艺,开始在帆拱建筑的基础上,更大规模的加大内部空间,他们不喜欢昏暗的内部,最后甚至&b&墙壁都大量镂空&/b&,但是这样整个建筑的就很难保持稳定,于是他们直接把结构发展到了外面,向外增加了外面的拱券,这也就是所谓的——&b&“飞扶壁”&/b&。&img src=&/ce8f5b85946c0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ce8f5b85946c03_r.jpg&&&br&图 很多结构都露在外面的哥特式建筑,以后发现这些东西,我们发现拱券的样子变得也越来越夸张(但是基本技术还是罗马的那种),这种尖尖的造型如同火焰一般,仿佛直接可以和天堂对话。&br&&br&(有一种看法哥特式可能受到日耳曼人原来住的尖顶木帐篷的一定的影响。)&img src=&/0cd0cd89cf0d9aef3023cc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0cd0cd89cf0d9aef3023ccd_r.jpg&&图 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可以明显看到那个飞扶壁。(看这个巴黎圣母院就会发现,也不是所有的哥特式一定偶有那种戳死人的尖顶,但是看到飞扶壁和尖尖的拱券,基本上就和哥特式有关没跑了。)&br&&i&所以正是因为窗棂、造型等的不一样,哥特式后来也发展出上图一样圆圆的辐射状哥特式和看着就震撼戳人的火焰状哥特式,不过在这里就不多讲这方面了,大家可以关注我和我的专栏。&/i&&br&&/p&&ul&&li&不过无论如何,哥特式建筑都是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极好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的很多建筑理念也是传承自哥特建筑的,这样一来结构的美感也都包含在了建筑中,可以说西方建筑的道路就越来越宽阔了。&br&&/li&&/ul&&br&而我们东方总的来说发展的路线是较慢的,不过也不是说我们一直都是用木造建筑了,当然这也并不是我们多么着急革新,而是,木材,不够了。&br&&br&所以这样一来就在明代刺激了制砖业的发展,空心墙技术的发展让大量的建筑出现了两边砖砌“山墙”,这也就是在明代成为民间建筑主流的——硬山顶建筑。&img src=&/cae922f5e27ecfd5dd51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cae922f5e27ecfd5dd51_r.jpg&&&br&图 东方各种建筑类型,规格最低的基本就是第一个的“硬山顶”,这东西的承重主要是两边的山墙,北京的四合院也基本都是这个,甚至慢慢发展到后来,都会出现“无梁殿”这种玩意。&br&&br&所以说我们是非常被迫的出现了砖制的建筑,但是明清的建筑样式已经越来越僵化了,我们会发现故宫虽然大气,但是总是缺少一点灵动,而且大型的木造建筑仍然是高级建筑的主流,我们终究延续了从商、西周一路过来的木造建筑结构。&br&&br&而后来西方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下结束中世纪,这群人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旗号开始闹腾,一种神奇的复古风吹过来,人们开始拿已经很发达的中世纪建筑技术盖出古罗马样子的东西,一开始这东西被黑成“不规则的珍珠”,读音就是“巴洛克”。&img src=&/67ea2fe0da1_b.jpg& data-rawwidth=&655&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5& data-original=&/67ea2fe0da1_r.jpg&&图 巴洛克建筑,明显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东西又回来了,但是明显做了很多的革新,尤其是后面的那个穹隆,虽然是罗马建筑的味道,但是结构早就是全新的了。&br&&br&后来西方又走了个建筑更新的周期,所谓的“历史主义风潮”,这也就是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比如白宫)、“浪漫主义”(宁愿叫这个新哥特主义)、折衷主义(哈尔滨一大堆)等建筑运动,古典建筑的元素加上了更多艺术家的革新,西方建筑反倒出现了更复杂的多样性。&br&&br&总之到了这里我们也发现了,欧洲的建筑虽然变化多样,但是灵魂一直都是古典希腊罗马的灵魂进行创新和发展,希腊罗马在周边民族的影响下,大胆的进行自己的建筑革新,石材虽然加工较为困难,但是材料的特性却容易让这种材料建造的建筑发展的更为多样化,建筑可以在结构以及艺术性上都有自己的创新。&br&&br&当然了,历史的进程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毕竟没有希腊和整个欧洲的大历史环境,建筑艺术也是在木造上自成一家,或许从希腊人突然决定用石头来模仿自己的木造建筑搞个大新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和他们分道扬镳了。&br&&br&有时候想想,或许很多兴衰荣辱也都是必然,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br&&br&以上。&p&祖先下面的故事,是从三国的后半段开始,直到大鼻子的叔叔们,掌管北方的大地,当然了,黄皮肤的大汉们,也要进入欧洲的心脏了。&/p&
封面是“火焰哥特式”建筑,米兰大教堂。 应要求,把这个文章收到《祖先》里面来,这个是知乎的一个问题,其实从本质来说这个问题问的就有问题,无论西方的石材还是我们的木材,这个提问都有点以偏概全了,那么从这里面简单的讲了一下东西方大概的建筑发展…
&p&提到科幻,言必称《三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三体》俨然成了中国科幻界的圣经。恐怕众多中国科幻作家不敢服气、刘慈欣本人也不敢当。&/p&&p&我个人很喜欢《三体》,但是同时也看了不少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恐怕很难完全拜服在《三体》脚下。但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三体》系列在妹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拿着《银河系漫游指南》跑去泡妞,自然铩羽而归,直到答应送妹子一颗恒星作为礼物,才拿下来。&/p&&p&教训惨痛啊!&/p&&p&因此,多有得罪,敬请谅解。&/p&&p&《三体》只是用一个时间长、场面大的故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对于“费米悖论”的解释而已,谈不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科幻形式,因此在世界科幻史上恐怕很难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p&&p&《基地》系列代表了太空奥德赛;&/p&&p&《黑客帝国》系列代表了“缸中之脑”;&/p&&p&《银翼杀手》代表了赛博朋克;&/p&&p&《三体》呢?&/p&&br&&p&提到宇宙神级文明,怎么可能绕得开“ 卡尔达舍夫等级 ”文明分级呢?&/p&&p&百度百科的解释:&/p&&p& 类型I :该文明是行星能源的主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主宰整个世界能源的总和。&/p&&p&类型II :该文明能够收集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p&&p&类型III :该文明可以利用银河系系统的能源而为其所用。 &/p&&p&地球当前大概处于0.73级文明……&/p&&br&&p&形势很不容乐观啊弟兄们!&/p&&br&&p&你看,公认的对文明分级的标准,就是对能源的使用。而我们都知道,获得的能源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要输入到人体里面的——也就是吃,因此,农业的状况是一个文明等级高低的重要体现和标准。&/p&&p&不管什么样的神级文明,总得要保持自己种族的延续,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要延续种族,离不开两件事:吃饭、啪啪啪。&/p&&br&&p&关于啪啪啪的事情龙牙并不专业,地球上比龙牙专业的人多了去了,有Tokyo Hot研究院、X-art研究中心等等国际知名的大型研究机构,有苍老师、武藤老师、加藤鹰老师等等大家。&/p&&img src=&/v2-24dd3c0dda48da752206_b.png& data-rawwidth=&757&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7& data-original=&/v2-24dd3c0dda48da752206_r.png&&&p&我以前有个同事,他有个300G的硬盘,里面全部都是种子。种子!&/p&&p&这特么堪称全球种子库了都!比斯瓦尔巴特群岛上的人类种子库都牛逼了亲!哪天人类文明崩坏,下片子就得靠这个硬盘。&/p&&br&&p&所以结合自身专业,我主要还是谈一谈农业吧。&/p&&p&相对应于三个文明等级,我认为农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等级:&/p&&p&一级:能源——动植物——食物——消化系统&/p&&p&方法是主要依靠太阳能,驯养动植物,取得食物然后吃下去。这就是当前我们的农业的主要形式,不得不说,这种获取能量方式的效率极其低下。&/p&&p&一公斤鸡肉的热量大概是:&/p&&br&&img src=&/v2-fff8b3f8fac938cff69378_b.pn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1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v2-fff8b3f8fac938cff69378_r.png&&&p&1670大卡/kg。&/p&&p&生产一公斤鸡肉,我们按照肉料比最低的AA肉鸡算,需要1.8公斤鸡饲料。这些鸡饲料一般一公斤含有热量2000大卡,一公斤鸡肉需要消耗3600大卡热量。&/p&&p&你看,吃到肚子里的还不到消耗掉的一半。&/p&&p&生产一公斤鸡饲料需要消耗掉的能源就远远不止这个数了。鸡饲料主要成分是玉米,我们就拿玉米来计算。&/p&&p&玉米的亩产我们按照高的算,800公斤,1600000大卡。&/p&&p&那么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照射掉的太阳能有多少呢?我们按照每平米太阳光平均功率200W计算,每天日照时间5小时,一天一亩地总共接受阳光666千瓦时。玉米生长期(不算幼苗期叶片不能完全覆盖地表)按照3个月计算,这块地接受的太阳能总量是59940千瓦时, 大卡。&/p&&p&能量利用率是0.03%……&/p&&p&我们反过来算一下,按照100%的利用率,一亩地能够养活多少人。假设一亩地接受的太阳能全部转换成食物供给人类,每天666千瓦时的能量能够养活多少人呢?一个人一天需要的总热量是3000大卡(我们假设你是个热爱运动的死胖子),一亩地将能够养活190人。&/p&&p&这190人消耗的能量总共才666千瓦时,按照我国普遍居民用电价格6毛钱一度电算,才400元钱不到,人均日活命成本2.1元。&/p&&p&国际上规定,日消费1美元以下算是极度赤贫……&/p&&p&综上所述,你大概知道咱们现在,农业对于能量的利用效率大概处于什么水平了吧?&/p&&br&&p&二级:能源——组织培养——食物——消化系统&/p&&p&一级农业模式里面为啥能源利用率那么低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生物体效率不高。&/p&&p&动物方面,动物会动。AA肉鸡算是不大爱动的品种了,就算完全不动弹不消耗能量,至少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体温恒温系统是肯定要消耗能量的。这些能量咱们吃不到嘴里,白白浪费了。&/p&&p&植物方面,不可利用部位太多。还是以玉米为例,玉米叶子玉米杆、根,这些都不能吃,其实算上这些消耗的太阳能,玉米对太阳能的吸收还是比较理想的。&/p&&p&组织培养,则完全不产生不可利用的部位,同时避免了能量损耗。但是我们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组织培养的方法要领,组织培养基本上还是用于快速繁殖方面,直接用组织培养生产农产品还不现实。&/p&&img src=&/v2-683edb1ebfb31c6c4d47_b.png& data-rawwidth=&824&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4& data-original=&/v2-683edb1ebfb31c6c4d47_r.png&&&p&我们可以展望,真正实现了组织培养直接生产农产品,我们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将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p&&p&顺便说下之一:前几年有人炒兰花,当时我的态度就是:铁定是个骗局。组培快繁技术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了,对于珍惜植物克隆简直不要太简单。所以任何炒作珍惜植物的,植物本身生长得快的话,铁定是骗局。兰花这个东西,随便搞一株,组培快繁,一年就变上亿株,你说它有啥价值?&/p&&p&顺便说下之二:动物组培和植物是两码事,动物细胞去分化是个大障碍。动物细胞一旦从干细胞分化成为组织细胞,再退回去变成干细胞是个非常大的麻烦事,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就是因为这个。植物细胞经过简单的刺激就能去分化,小保方晴子说动物细胞简单刺激下也可以,当场我就有点懵逼,不大相信。&/p&&img src=&/v2-e47aad2dc2_b.png& data-rawwidth=&413& data-rawheight=&4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3&&&p&对不起拿错了,是这个:&/p&&img src=&/v2-1c29a1eff65b5e3f94e9a89_b.png& data-rawwidth=&213& data-rawheight=&2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3&&&p&从感情上讲我非常希望她取得成功,她要是成功了很多技术可以获得突破,给我们这些下游搞商业应用的人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机会,更何况她还是个美女!&/p&&p&可惜动物组织培养,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p&&br&&p&三级:能源——人&/p&&p&说了半天,这就是神级文明的标准了……&/p&&p&神级文明才懒得搞什么吃吃喝喝的庸俗低级的事情!他们都是直接充电的!&/p&&p&不管你是什么实体,纯能量态也好,全数字化存在也好,都是属于这种形式的能源获取——直接充电。&/p&&p&而且必然是超长待机的,充一次电能活蹦乱跳好久好久,像咱们这样一天吃三顿,怎么可能。&/p&&p&你想想,你开着歼星舰,击退了虫族入侵,保卫了太阳系联邦,与外星美女啪啪啪,还不忘了修改时间线、超光速玩玩,然后跑去厨房给自己做了一顿柴火烧鸡……&/p&&p&怎么可能嘛!&/p&&p&所以说太过于好吃的地球人注定无法达到神级文明的水平,比如说四川人。他们打死也舍不得放弃那点低级趣味:火锅、麻辣烫、跷脚牛肉。&/p&&br&&p&从我12岁的时候,家父顺手塞给我一本《科幻世界》开始,我就没有间断过阅读各种科幻作品。可以说,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组成部分是科幻作品。今天我还是个极度中二的中年猥琐大叔,科幻作品已经是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了。&/p&&p&在我看来,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把童年的幻想变成现实。&/p&&p&前几天有个朋友说他感到了无生趣,我说你可以试试去哪个从没有人达到的地方。他说这个地球上这样的地方哪儿还有啊,我说,各行各业都有的。&/p&&p&农业也有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地方。&/p&&p&龙牙是个从事农业的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屋顶很高——你不需要什么文化就能参与,但是你再有文化也摸不到顶。我从事这个行业,就是看上的这一点:能够挣钱的同时,能够把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变成现实。&/p&&p&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处于一级农业的阶段。&/p&&p&一级农业阶段,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就是通过改良品种、改善种植养殖方式、采用循环农业模式。&/p&&p&改良品种:主要经过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三个阶段。你家的汪星人主子,跟它祖先也就是野狼,那么大的区别,就是选择育种的功劳。&/p&&img src=&/v2-15f70fd7ee7de35fcafc100fed6cd863_b.png& data-rawwidth=&921& data-rawheight=&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1& data-original=&/v2-15f70fd7ee7de35fcafc100fed6cd863_r.png&&&br&&img src=&/v2-878a2c99bac66a2f0bcb_b.pn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v2-878a2c99bac66a2f0bcb_r.png&&&p&嗯,你去狼群里找比较二的那种,让他们繁殖,取后代中比较二的那种,继续繁殖,如此往复,用不了多久就能获得二哈。&/p&&p&这个用不了多久,具体是多久呢?按照苏联科学家的研究,仅仅二十多年而已。&/p&&p&&a href=&/?target=http%3A///content/11/25.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联科学家将狐狸和黑貂驯养成宠物&i class=&icon-external&&&/i&&/a&&/p&&p&所以说,《狼图腾》就是扯犊子的,正宗扯犊子。&/p&&p&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限于篇幅就不介绍了,反正挺高大上的。&/p&&br&&p&改善种植养殖方式:科学的种植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能量利用率也就是产量,让更少的地养活更多的人。养殖业也是需要种植业支持的,所以我们简化为种植方式的进步。&/p&&p&主要是化肥的使用、工厂化管理、新型栽培模式等等。基础是对植物习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p&&p&这个是我的:&/p&&img src=&/v2-7bf9ad88ed772df71afc8_b.jpg& data-rawwidth=&492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8& data-original=&/v2-7bf9ad88ed772df71afc8_r.jpg&&&br&&img src=&/v2-f42bcd58a4de_b.jpg& data-rawwidth=&492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8& data-original=&/v2-f42bcd58a4de_r.jpg&&&p&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p&&br&&p&采用循环农业:利用动物与植物互补,引进昆虫、细菌、真菌,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p&&img src=&/v2-72442bbef609b3a6d4f1fe82bc39d7e2_b.jpg& data-rawwidth=&492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8& data-original=&/v2-72442bbef609b3a6d4f1fe82bc39d7e2_r.jpg&&&p&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鸡-蚯蚓-果树循环,鸡粪喂蚯蚓,蚯蚓粪给果树施肥,果树还可以为鸡提供阴凉。实际上可以用玉米代替果树,效果更好。&/p&&br&&br&&p&所谓一个渣级文明的农民,我认为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吃得越来越不“自然”的过程。最开始是采集和狩猎,打来的猎物就那么分一分就吃了;后来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农耕;现在学会了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化肥、农药;以后会有更神奇的转基因品种,会有直接从培养皿里长出来的肉和大米,甚至是蛋糕。&/p&&p&直到有一天,我们厌倦了吃饭,直接充电得了。&/p&&p&这就是神级文明。&/p&&br&&br&&p&不不不,不经历吃饭的过程,直接就充能的物种不是神级文明。神级文明必须先吃饭,然后才能过渡到充能,不信你去看看你院子里的两棵枣树,哪个像是能发展出神级文明的样子?&/p&&br&&p&看多了科幻小说的人都有一个毛病:恨不得第二天一早就能开着歼星舰去狠狠的K外星人的屁股。这是不行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咱们只能努力改善动植物的特性,生产更多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在达到神级文明之前,咱们说不定还会有反复、有倒退,但是没关系。&/p&&br&&p&总有人要走向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地方。&/p&
提到科幻,言必称《三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三体》俨然成了中国科幻界的圣经。恐怕众多中国科幻作家不敢服气、刘慈欣本人也不敢当。我个人很喜欢《三体》,但是同时也看了不少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恐怕很难完全拜服在《三体》脚下。但是我完全没有…
因为题主主要关注的脚本语言都是那样的呗…语法这种东西真是没啥,全看设计者的品味。很少有语言因为花括号语法实现起来难而选用别的关键字的。&br&(嗯不过对于对象字面量和块语句都用花括号的语言来说,这是个有趣的设计点…)&br&&br&跟C一样使用花括号的一些“脚本”语言:&br&&ul&&li&AWK&/li&&li&sed&/li&&li&Squirrel:&a href=&///?target=http%3A//www.squirrel-lang.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quirrel-lang.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Dart:&a href=&///?target=https%3A//www.dartlang.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rt programming language&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ECMAScript / JavaScript / ActionScript / TypeScript&/li&&li&Groovy&/li&&li&Perl&/li&&li&PHP / Hack&/li&&li&R&/li&&li&S-Lang&/li&&li&UnrealScript&/li&&li&Neko&/li&&li&Fantom&/li&&li&TJS2 / Risse&/li&&li&PowerShell&/li&&li&…&/li&&/ul&随便想了想就可以想到上面一些了,而还有更多受C系语法启发而设计的语言散布在各种地方…
因为题主主要关注的脚本语言都是那样的呗…语法这种东西真是没啥,全看设计者的品味。很少有语言因为花括号语法实现起来难而选用别的关键字的。 (嗯不过对于对象字面量和块语句都用花括号的语言来说,这是个有趣的设计点…) 跟C一样使用花括号的一些“脚…
&img src=&/v2-6c86be1a7ad361a5a8a92cde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v2-6c86be1a7ad361a5a8a92cde_r.jpg&&&p&&i&本文转载自「创次方」,&/i&&/p&&p&&i&微信号 chuangcifang1。&/i&&/p&&br&&p&有一个人,如今说起来少有人知,20 来岁就在计算机领域惊艳世人,原应该意气风发,却生活得潦倒而不堪,让人感觉似乎除了非凡的计算机才能外,全然一无所有,他名为 &u&Philip Katz&/u& 。&/p&&br&&p&生于 1962 年,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成长,在他 20 岁左右的 80 年代初,计算机渐渐普及于寻常百姓家。&/p&&br&&p&逝于 2000 年,在初步入 21 世纪之际,来不及体会日新月异的全球互联网时代,死时不过 37 岁。&/p&&br&&p&在他短暂的计算机生涯中,只留下了一样如今几乎存在于所有计算机的发明——zip 压缩格式。&/p&&br&&img src=&/v2-6c86be1a7ad361a5a8a92cde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v2-6c86be1a7ad361a5a8a92cde_r.jpg&&&br&&br&&p&&b&压缩算法的发展&/b&&/p&&br&&p&1952 年,麻省理工的一名学生 David A. Huffman 提出了 &b&Huffman 编码&/b&,后作为一种无损压缩格式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压缩领域。&/p&&br&&p&到了七八十年代,两名犹太人A.Lempel 和 J.Ziv 提出 LZ 字典编码算法,先后包括1977 年的 &b&LZ77&/b&、1978 年的 &b&LZ78&/b& 和 1984 年的 &b&LZW 算法&/b&,压缩效果好、速度快、实现方式相对简单,后来的各种字典编码也多是从这 3 种中演变。&/p&&br&&img src=&/v2-46efe23eccbf51bbdd578_b.jpg&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4& data-original=&/v2-46efe23eccbf51bbdd578_r.jpg&&&br&&p&1981 年,微软推出 MS-DOS 电脑操作系统,与 IBM 的 PC 电脑捆绑销售,很快造就了 MS-DOS 时代。&/p&&br&&p&当时,互联网只不过初现雏形,计算机用户的交流大都倚赖 BBS 作为交流平台,通过 BBS 在站点间传递文本信息,或者上传软件到站点供其他用户下载,但传输速率极低,接入标准不达 15kbit/s ,比现今的校园网还校园网。&/p&&br&&p&同时,当时的个人电脑储存空间也极低,左右不过百来兆,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一个高质量压缩软件的渴求异常热烈。&/p&&br&&p&1985 年一家名为 &u&SEA&/u& 的公司开发了 MS-DOS 环境下第一个应用 LZW 算法的 &b&ARC 压缩软件&/b&,一时风头无两。&/p&&br&&img src=&/v2-623edaf5a4db3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623edaf5a4db3_r.jpg&&&br&&p&&b&垄断与共享相斗,商业与自由相争&/b&&/p&&br&&p&LZ77 并无专利限制,效果更佳的 LZ78 和 LZW 则有所限制,使用了专利算法的 ARC 自然是一款付费软件。&/p&&br&&p&也许是早早地觉醒了「互联网精神」之魂,不满 ARC 近乎垄断的状况,Katz 将 ARC 汇编重写为&b& PKARC 软件&/b&,完全兼容 ARC, 并且压缩速度更快,效果更好。&/p&&br&&img src=&/v2-7085389bbbd7fceb922f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7085389bbbd7fceb922fa_r.jpg&&&br&&p&Katz 将 PKARC 以非强迫性注册的共享软件进行发放,并在一段时间后大大挤压了 ARC 的份额。SEA 公司原本希望 Katz 能将软件授权给他们,可惜洽谈无果,1988 年 SEA 将 Katz 告上法院,败诉的 Katz 依旧因不愿让 PKARC 成为商业软件而拒绝与 SEA 合作。&/p&&br&&p&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又或者是命中该历此劫一般,少年意气被彻底激发,Katz 立志要写出一种全新算法,大有不报此仇誓不为人的决绝与孤勇。&/p&&br&&p&在放弃专利算法 LZW 和 LZ78 的情况下,Katz 日以夜继地刻苦攻克难关,希望能将 LZ77 和 Huffman 编码脱胎换骨,金手指大开的 Katz 几周之后就将两者完美结合,推出了后来被定义为 &b&DEFLATE&/b& 的全新算法,以及建立于此算法基础上的 &b&zip 压缩格式&/b&。&/p&&br&&img src=&/v2-b27aaefeb7bccebf4ce0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27aaefeb7bccebf4ce02_r.jpg&&&br&&p&1989年,Katz 以其创立公司 &u&PKWare&/u& 的名义推出 &b&PKZIP&/b&,在压缩比、压缩率全面碾压 ARC 的情况下,少年心性进一步体现在 PKZIP 不兼容 ARC 并且将其作为自由软件发放,并在之后将 zip 算法公开,这个决定终结了数据无损压缩的垄断,真正造福了万千计算机用户。&/p&&br&&img src=&/v2-840dcad78dc3d1dc3be43354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2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br&&p&不出意外,前无古人的 zip 格式迅速成为了计算机的压缩标准,影响至今,PKWare 声名大噪,而 ARC 则在不久后泯然,销声匿迹。&/p&&br&&p&Katz 的复仇之战于 SEA 公司来说,几近覆灭性。&br&&/p&&br&&br&&p&&b&敏感而压抑的人生&/b&&/p&&br&&p&看过他与 ARC 的斗争,也许会以为 Katz 是一位恣意潇洒、爱憎分明的年轻人,实则不然,至少不全然。&/p&&br&&p&他极度敏感,情感也十分压抑,害怕与人接触,处理不好与亲人的关系,与公司同事也甚为陌生。母亲 5 年不与他联系,同事只能偶尔在公司展览会见到他,他几乎将自己完全封闭,与世隔绝。&/p&&br&&p&他常年流连于脱衣舞吧,时常在深夜抱着熟识的脱衣舞女痛哭,却无法言语表达。&/p&&br&&p&嗜酒,从 1991 年开始因为醉驾多次被捕,曾企图逃避法庭的传唤,一个人秘密居住。&/p&&br&&blockquote&&p&「我从未见过那房间开灯,感觉很吓人」,居住在当时 Katz 住所街道对面的邻居说道。&/p&&/blockquote&&br&&p&1997 年, Katz 的住所因为恶臭引起邻居投诉,警察及官员持令破门而入才终于使这间公寓重见光明。&/p&&br&&blockquote&&p&前去搜捕的官员被所见的一片狼藉震惊,「膝盖那么深的垃圾,酒瓶子,罐头瓶子,腐烂的快餐四处都是,这人究竟怎么了,堕落成这个样子。」&/p&&/blockquote&&br&&p&然而这次行动,却宛如掘墓一般,将 Katz 的暗无天日赤裸裸地掏开,在似乎正义又温暖的阳光下无情地灼烧,让他已经异常脆弱的精神再次沸腾。&/p&&br&&blockquote&&p&「他们劫掠了他的房间,而且将发现的一切告诉了他们公司所有的人。他的母亲知道了,每个人都知道了。」&/p&&/blockquote&&br&&p&2000 年 4 月 14 日,Katz 被发现死于公寓,死时手里仍拿着酒瓶。&/p&&br&&p&留传在网上的只言片语,还原不出 Katz 当时的精神状态,我们却不得不去想,他究竟经受过哪些痛苦过往,肩负着怎样的沉重压力,才活得如此身心俱疲。&br&&/p&&br&&p&以至于后世看来,一句话寥寥带过,读起来如此不堪。&/p&&br&&p&&img src=&/v2-0e0d8be9d188d13df54413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v2-0e0d8be9d188d13df54413_r.jpg&&(来源于知乎)&/p&&br&&br&&p&Katz 自小安静,长相普通,性格不讨喜,所以不合群,常是同学们指指点点的对象。然而我想,即便身处孤独,他也一直是个善良的人,不然不会有人在悼念他的邮件中说道,感谢他屡次相救;更不会有舞女愿对《圣经》起誓,说道 Katz 是她见过最无害、最无私的人。&/p&&br&&p&然而 Katz 的醉驾拒捕、生活潦倒等行径都堪称经典反面教材,是非功过,难以评判。从为数不多的篇章中拼拼凑凑,唯一能在 Katz 身上确定的,就是那说出来玄而又玄的「互联网精神」。&/p&&br&&p&开放、平等、协作、自由,像是一个乌托邦,虚摆在俗世中央,所有人都可以触碰,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缘人,千万人中只一二,譬如无偿开放万维网的 Tim Berners-Lee,为公共知识共享而斗争至死的 Aaron Swartz ,以及不愿 PKZIP 沦为商业软件的 Philp Katz 等。&/p&&br&&p&Philp Katz ,这个以一己之力推翻 DOS 时代压缩领域商业垄断的年轻人——&/p&&p&因为敏感而孤独,所以偏执;&/p&&p&因为敏感而孤独,所以渴望平等、自由;&/p&&p&因为敏感而孤独,所以酗酒放纵,至死方休。&/p&&p&因为以上种种,所以人们提起他,毁誉参半,惋惜又无奈。&/p&&br&&br&&p&&b&zip 往何处去&/b&&/p&&br&&p&1995 年,&u&微软&/u&发布 &b&Windows95&/b&,而与许多自由软件斗士相似, Katz 对微软并不属意,也就没有第一时间开发适合该系统的 zip 压缩软件,因为算法公开,另一家公司以 &b&Winzip&/b& 趁虚而入,与 PKZIP 分庭抗礼,此后一度成为压缩软件的无冕之王,以至于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 zip 为 Winzip 所发明。&/p&&br&&img src=&/v2-83bc10e21c450fd362834f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83bc10e21c450fd362834f_r.jpg&&&br&&p&在 Katz 逝世前后,&b&Winrar&/b& 正悄然发展,在支持 rar 格式的情况下兼容 zip ,此后功能愈加强大,而 Winzip 则在交战中渐渐败落,于 2005 年被其他公司收购。&br&&/p&&br&&img src=&/v2-d5a2d1babba_b.jpg&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v2-d5a2d1babba_r.jpg&&&br&&p&zip 作为压缩格式,仍留存于世界各个角落,在如今诸多压缩格式中依然首屈一指,然而它身上所描摹的历史,人与事、血与泪,随着逝者已矣、成王败寇,已然鲜有人知。&/p&&br&&br&&p&—— End ——&/p&&br&&br&&p&科学&/p&&p&不计较你的年龄&/p&&p&年轻&/p&&p&也足以影响世界&/p&&br&科技少年 12&br&&p&------------------------------------&/p&&br&&blockquote&创次方官方公众号(ID:chuangcifang1)&/blockquote&&p&&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zI0MDA4MDIx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c965bc1f6f324d6b0dd4%26chksm%3Df2fc485cc58bc14a6f2f6b5ab4e604cb98d2dbb624ae08dascene%3D0%26key%3Dd83f9cf86dd502b7feabe82dc5a2d75a0ecb7b90de8fdc51dce64eb49f19f5d5c7bb6e6f91bf4bbcc283e47%26ascene%3D0%26uin%3DMTU1NDY4NQ%253D%253D%26devicetype%3DiMac%2BMacBookPro9%252C2%2BOSX%2BOSX%2B10.11.4%2Bbuild%%26version%3Dnettype%3DWIFI%26fontScale%3D100%26pass_ticket%3DXA9gE0T7st61mMVy9v0gNJuJ3NlwJCx3TwO%252FLlKtq10%25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击查看原文·观看完整视频」&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br&&/p&&br&&p&声明:本文为 “创次方”(微信ID:chuangcifang1)原创,欢迎共享转载。转载请按规定注明文章出处、保留公号二维码,否则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有任何需求,请添加小助手微信ID:CHUANGCIFANG&/p&
本文转载自「创次方」,微信号 chuangcifang1。 有一个人,如今说起来少有人知,20 来岁就在计算机领域惊艳世人,原应该意气风发,却生活得潦倒而不堪,让人感觉似乎除了非凡的计算机才能外,全然一无所有,他名为 Philip Katz 。 生于 1962 年,伴随着计算…
&img src=&/v2-9b4bb6ad10b1c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v2-9b4bb6ad10b1c_r.jpg&&&img src=&/v2-e9cdc180c25ea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1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e9cdc180c25ea_r.jpg&&&p&(本文仅适合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成年人阅读,部分图片为GIF,点击可查看)&/p&&br&&p&在描绘寄生生物的科幻作品中,恐怕《寄生兽》会是最有意思的一个。&/p&&p&《寄生兽》中,来自宇宙的寄生生物大规模感染人类,他们蚕食人类的大脑,并寄生于头部,完全操控失去意识的躯体,继续捕食其它人类。&/p&&br&&p&而主角的右手在偶然中被错误的寄生,随后人类与寄生虫相互影响,两者的思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变得更加冷酷镇定,而寄生虫也渐渐有了人性。&/p&&br&&img src=&/v2-e39fc5848bce27464c74bcce29a1ee4c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1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e39fc5848bce27464c74bcce29a1ee4c_r.jpg&&&br&&p&这部作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我们都清楚地知道,那也不过是科幻作品,其中的某些逻辑甚至经不起推敲,随意变形的能力简直是无稽之谈。&/p&&br&&p&我们熟悉的寄生虫无非就是那些偷偷钻进体内,好吃懒做靠着宿主过活的低等小生物,虽然有些种类的寄生虫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最多也就是一个巨大的拖累,所以啃老族也被叫做“社会寄生虫”。&/p&&img src=&/v2-fef2a5ecbf0e8d342d37ff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v2-fef2a5ecbf0e8d342d37ff_r.jpg&&&br&&p&&strong&然而,寄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些寄生生物不仅吸血吃肉,还能控制宿主的思想,将它们变为自己的傀儡。&/strong&&/p&&p&在非洲、巴西、泰国、巴西等热带雨林地区,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寄生真菌,这种真菌的孢子遍布在各种植物表面,树生的蚂蚁在外出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到它们,并毫不知情地带回巢穴。&/p&&br&&p&当蚂蚁回到巢穴,会将这些真菌传染给自己兄弟姐妹。孢子通过酶进入到体内,被感染后,蚂蚁渐渐失去了自主能力,完全被真菌所操控,成为了一只“僵尸蚂蚁”。&/p&&img src=&/v2-7bc00db5ecbd1d4cc8ec0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7bc00db5ecbd1d4cc8ec0_r.jpg&&&br&&p&&strong&寄生真菌通过释放生物碱操控“僵尸蚂蚁”,它们会离开巢穴,离开蚁群,寻找高度合适的树叶。&/strong&在“僵尸蚂蚁”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它会爬到树叶的背面,用下颚死死咬住树叶中央的叶脉,在叶脉上留下特殊的死亡印记,等待生命最终的绽放。&/p&&img src=&/v2-b14a54c066b301fb9dfd5ecc00e0d379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v2-b14a54c066b301fb9dfd5ecc00e0d379_r.jpg&&&br&&p&这种寄生真菌操控着蚂蚁为自己寻找到温度湿度最合适的地方,完成了菌株的萌发,释放出孢子,生生不息地延续这一过程。这一循环已经持续了4800万年,有考古学家在树叶化石的背面发现了来自“僵尸蚂蚁”死亡前的咬痕。&/p&&img src=&/v2-1ba056d97cfd9548fc7bacb_b.jpg& data-rawwidth=&1018&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8& data-original=&/v2-1ba056d97cfd9548fc7bacb_r.jpg&&&br&&p&当人们以为僵尸真菌的寄生手段已经足够高明的同时,却发现,僵尸蚂蚁死亡后生长出来的不止一种真菌。&/p&&br&&p&原来还有另一种真菌专门寄生这种僵尸真菌,在蚂蚁死亡后会破坏绝大多数的僵尸真菌,剧情堪比谍战大片。也正因为这两种真菌的对抗,让被感染的蚂蚁处于一个正常的水平,长治久安。&/p&&img src=&/v2-1d013aecaa6b244d635d41fff2e88db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1d013aecaa6b244d635d41fff2e88db1_r.jpg&&&br&&p&&strong&可怜的蚂蚁除了要遭受真菌的控制外,还会受到某些线虫的感染。一种线虫感染了蚂蚁之后,会让蚂蚁的腹部变得通红,而且还能让蚂蚁主动抬高腹部,在远处看起来就像是成熟的小型浆果。&/strong&&/p&&img src=&/v2-b8a2ab07c2d1dba94e5eff0_b.jpg& data-rawwidth=&632&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2& data-original=&/v2-b8a2ab07c2d1dba94e5eff0_r.jpg&&&br&&p&对红色颇为敏感的鸟类会误将被感染的蚂蚁吃下,那么这种线虫就找到了一个更美好的宿主。&/p&&img src=&/v2-d9fa71f808d4412abfc837e64f908138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d9fa71f808d4412abfc837e64f908138_r.jpg&&&br&&p&既然讲到了线虫自然不得不提起大名鼎鼎的铁线虫。很多小时候爱抓蟋蟀螳螂的朋友可能比较清楚,这两种昆虫都是很多寄生虫的忠实宿主,铁线虫估计是最常见也最恐怖的一种。&/p&&img src=&/v2-40d5bf4c4c0acb4bf8bc688ffebf0fae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40d5bf4c4c0acb4bf8bc688ffebf0fae_r.jpg&&&br&&p&铁线虫感染螳螂后,先会在其体内生长,并逐渐控制它的行为。等到铁线虫长为成虫后,便会控制螳螂让它对水产生强烈的欲望,最终让宿主跳入水中淹死,而铁线虫则进入了它自己的繁殖天堂。&/p&&p&若是宿主在进入水源前发生了意外,失去了行动能力,就会发生恐怖的一幕,铁线虫会从宿主的腹部蠕动破题而出,这就是韩国电影《铁线虫入侵》的灵感来源。&/p&&img src=&/v2-8d2caafaf417b9845edff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8d2caafaf417b9845edff_r.jpg&&&br&&p&同样惊悚的还有一种双盘吸虫,它本寄生在鸟类的消化系统内,产出的虫卵通过鸟类的粪便排出,落到植物上能感染经过的蜗牛。在蜗牛体内这些虫卵孵化成尾蚴,数百只活跃的尾蚴寄生在蜗牛的消化系统,并形成一条带有花纹的管道,直通蜗牛的长眼睛。&/p&&br&&img src=&/v2-54f5afa26cbf3f17c2531_b.jp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4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br&&p&&strong&此时的蜗牛已经变成了一具傀儡,不再有恐惧的知觉,而且爱爬上枝头,无所事事地游荡。双盘吸虫则会在蜗牛的眼柄中疯狂蠕动,闪烁着它的斑纹,吸引鸟类来捕食,以完成它生命的轮回。&/strong&&/p&&img src=&/v2-a0c0ffa5c2f5faf0b621e3_b.jp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3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v2-a0c0ffa5c2f5faf0b621e3_r.jpg&&&br&&p&说了这么多似乎都是离生活比较遥远的,接下来的这个例子可能很多人在无意中都接触过。&/p&&br&&p&有人在从市场买回来的螃蟹中发现了一些异样,有些螃蟹的腹部长了一个大大的组织,不认真看的话还以为那是螃蟹的卵,奇怪的是不论公母似乎都会长有这样一个奇怪的部分。&/p&&br&&img src=&/v2-fa7b7ad872beafa04b8a5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fa7b7ad872beafa04b8a55_r.jpg&&&br&&p&&strong&那其实是一种寄生虫爆出螃蟹体外的卵巢!&/strong&这种寄生虫专门寄生螃蟹,因此得名蟹奴,它通体柔软,雌雄同体,几乎没有什么行动能力,只有极其发达的生殖腺。&/p&&img src=&/v2-848efc441cfa025e4a5be12de32352d5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p&图:蟹奴幼体&/p&&br&&p&幼体的蟹奴只是漂浮在水中的小型软体动物,一旦它找到一只螃蟹,便会疯狂地寻找蟹壳上的缝隙,将自己的躯体全部注入螃蟹体内,抛弃原本的表皮。&/p&&p&&strong&进入螃蟹体内后,蟹奴会长出分支状的细管,逐渐蔓延到螃蟹的各个部分,包括肌肉、内脏甚至是神经系统,吸取螃蟹营养的同时,完全侵占螃蟹的大脑。&/strong&如果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来看,此时的螃蟹已经死去了,它不再蜕壳长大,不再发育生殖器,完全成为蟹奴的傀儡。&/p&&img src=&/v2-1f4cfe355f7b78bb6bfed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p&蟹奴不断生长,直到生殖腺发育,爆出螃蟹的体外,等待其他蟹奴幼虫赐予它宝贵的精子(雌雄同体),螃蟹就在蟹奴的操控下,穷尽一生为蟹奴养儿育女,最终一同死去。&/p&&p&被蟹奴寄生的螃蟹由于体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蟹肉,因此被煮熟后蟹肉会发臭,不能食用,认真想一想你是不是曾经吃过这样的螃蟹呢?&/p&&img src=&/v2-97b3a4698aabb_b.jp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v2-97b3a4698aabb_r.jpg&&&p&图:被寄生的蟹肉&/p&&br&&p&&strong&除了这些简单生物能被寄生虫控制思想外,当然也有寄生虫能够控制高等动物,甚至是人类!&/strong&&/p&&p&爱猫人士也许会听说过弓形虫引起的疾病,但肯定不知道弓形虫的势力有多么强大。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其最终宿主正是猫科动物,它寄生在猫的小肠内,产出囊合子(类似卵)随粪便排出,经过1-5天后才具有感染能力(清洁得当的话,感染几率较低),几乎能传染所有温血动物,常见的家畜都是弓形虫的宿主。&/p&&img src=&/v2-8db5fcaba72_b.jp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v2-8db5fcaba72_r.jpg&&&p&图:刚地弓形虫&/p&&br&&p&有意思的是,弓形虫在感染老鼠后,能劫持树突细胞,在老鼠体内来去自如,无视免疫系统,甚至能突破血脑屏障,改变老鼠的多巴胺分泌机制,对冒险的行为提供多巴胺奖励,让其对冒险充满欲望,失去对捕食者的恐惧,更容易被猫捕食,这样一来弓形虫就找到了最终宿主,完成使命。&/p&&img src=&/v2-e4f8b1cf335_b.jpg& data-rawwidth=&378& data-rawheight=&2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8&&&br&&p&千百万年来,弓形虫都遵循这样的繁殖轨迹,将猫科动物这种顶级捕食者作为最终的宿主是在是高明,可是人类出现了。&/p&&br&&p&&strong&人类感染弓形虫的比例远超出你我的想象,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曾感染过弓形虫&/strong&,在喜食未完全烹饪的欧美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法国的比例高达88%。幸运的是,弓形虫大多为隐形感染,并没有临床症状,除了对胎儿有害外,正常人几乎无害。&/p&&img src=&/v2-cf537b82bbce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图:刚地弓形虫&/p&&br&&p&那么问题出现了,大量人类成为弓形虫的宿主,可弓形虫依旧遵循着祖辈的繁衍路径,它只知道猫科动物站在食物链的最顶层,怎么会理解半路杀出来神一般的人类。它依旧影响着我们的大脑,也许它会将我们改造得和那些老鼠一样,但也许会是另一种效果。&/p&&img src=&/v2-5f39baea401d3c1cb53f30e623db1429_b.jpg& data-rawwidth=&753&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3& data-original=&/v2-5f39baea401d3c1cb53f30e623db1429_r.jpg&&&br&&p&换句话说,弓形虫可能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有多种研究显示弓形虫感染与当地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p&&br&&p&&strong&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教授盖理·温克博士称,弓形虫会让男性性格外向,而女性则会变得多虑且滥交,有自杀倾向。&/strong&&/p&&img src=&/v2-55098bdb3bec933ba88f280df054871f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55098bdb3bec933ba88f280df054871f_r.jpg&&&br&&p&如果这个说法被证实的话,那人类依靠冒险和进取精神所取得的科学进步多半得归功于寄生虫,细思恐极。&/p&&p&更有较为罕见的急性弓形虫感染出现了幻视幻听以及意识模糊的症状,这不禁让人怀疑起宗教起源,那些见到上帝、大天使的经历,以及死而复生的神迹,也许都只是寄生虫在作怪。&/p&&br&&img src=&/v2-f24bcbef5_b.jp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v2-f24bcbef5_r.jpg&&&br&&p&世界充满了寄生现象,所谓控制思想的寄生虫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其动机无非就是驱使宿主做出更利于自身繁殖的行为,正如前面的那些例子,有许多都是让初级宿主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捕食者捕食,达到更换高级宿主的目的。&/p&&br&&p&人类也并不缺少这样的行为,你看那些天文学家,不是整天对太空发送信号,祈求有朝一日能被其他高等生命发现嘛。&/p&&br&&img src=&/v2-a7e6612c3aaf9ecab5f9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a7e6612c3aaf9ecab5f9_r.jpg&&&br&&p&&strong&好像哪里不对!&/strong&&/p&
(本文仅适合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成年人阅读,部分图片为GIF,点击可查看) 在描绘寄生生物的科幻作品中,恐怕《寄生兽》会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寄生兽》中,来自宇宙的寄生生物大规模感染人类,他们蚕食人类的大脑,并寄生于头部,完全操控失去意识的躯体…
苦卤又称盐卤,从化学成分上说,是指氯化镁MgCl2等不可食用盐分的高浓度水溶液。&br&海水里金属阳性离子有纳Na+、钾K+、镁Mg+、钙Ca+等,阴性离子有氯(盐酸根)Cl-、硫酸根SO4-、溴Br-等。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有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等多种盐分,其中含量最大的是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这几种。&br&&br&动物直接摄服的食盐是氯化钠,不包括其他几种盐。尤其是氯化镁,味道是是苦咸苦咸的,对人有毒。从海水中制取食盐,一定要这些把对人有害的盐分都撇出去。&br&不过,这些盐分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对人有毒,不能生吃,却是制作豆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料——盐卤。&br&俗话说“卤水点豆腐”,这里说的“卤水”,就是溶解氯化镁(包涵氯化钾成分)的高浓度水溶液,是制取食盐过程中的下脚料。&br&都知道革命题材作品《白毛女》吧,里面卖豆腐的杨白劳,就是大年夜被少东家黄世仁和管家穆仁智强逼索债,在卖女儿的契约上摁了手印,夜深人静时喝下点豆腐的卤水,寻了短见~&br&旧时代,盐业属于国家垄断专卖,沿海地区的灶户盐民,在相关盐业税官的监督下制取食盐,剩下的卤水归自己.他们把卤水卖给做豆腐的商贩。&br&&br&碰巧了啊,我在去年年底最后两个月里开始写的一部书,里面很大的一块内容,涉及到中国旧社会的盐商和公然以武装力量对抗官府的“盐枭”,为此,我把旧时代煎制食盐工艺的具体过程都查阅了一遍,基本摸清了里面的详细工序。&br&另外, &a data-hash=&ce5a1cad2& href=&///people/ce5a1cad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马前卒& data-hovercard=&p$b$ce5a1cad2&&@马前卒&/a& 同志不久前写了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古今中外有哪些发明或技术是应用简单而影响极其巨大的? - 社会 - 知乎&/a&&br&马桑这个答案,讲述的就是中国旧时代的制盐业的一些情况,总体写的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解释“以晒代煎”这点上有误。&br&&br&接下来,我还是用比较长的篇幅,把旧社会制取食盐的工作流程详细说明,特别是解释一下如何把氯化钾、氯化镁这些盐分析出去的办法;同时,我也解释一下,既然马桑的说法有误,那错在何处。&br&&br&&br&&br&一、“煎”、“煮”有别&br&直接从海水中制取食盐的历史相当悠久,物理原理说起来也相当简单,就是通过加热,让水分蒸发,盐就析出来了。人类在还没进入青铜器文明之前,用最粗陋的陶罐、石缶就可以实现。&br&但是在我国古代制海盐的历史上,煮盐、煎盐有别。二者的原料、工艺和出现时间,都不一样。&br&有人也许会说,放在深口锅里,让水浸没料,就叫“煮”;放在很浅的平底锅或盘里,水不能浸没料,就叫“煎”。具体到旧时代的制盐行业而言,用什么型制的容器不重要,就看“水”和“料”之间孰多孰少。&br&在汉朝和汉朝以前,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先民,主要是通过直接加热海水制盐,明显是水多料少,属于煮盐,俗称“熬波煮海”。&br&在常温下(20摄氏度),氯化钠水溶液的饱和溶解度约为36克(每100克水),换算成百分比,就是氯化钠饱和水溶液的含盐量为26.47%,而我国近海海水含盐量仅在2.4~3.4%之间浮动,不仅远未达到饱和,且里面还有多种盐分。&br&可见,煮盐最简单,出现时间最早,效率也最低,烧一锅海水,要把约九成水分蒸发后,盐才开始析出,耗费的薪柴太多了。&br&提高效率的办法,就是不直接煮海水,先制取趋近饱和的高浓度盐水溶液,俗称“制卤”。&br&&br&&br&&br&二、灌卤煎盐&br&发明制卤工艺的具体人物不详,依然是古代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br&海水有涨潮、退潮现象。他们发现,在海水退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螳螂进化顺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