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讨好这世界好吗?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作&&&&&&者:李泽厚 等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
印刷时间:2015-02印&&&&&&数:装&&&&&&订:平装版&&&&&&次:开&&&&&&本:32开页&&&&&&数:字&&&&&&数:I&&S&&B&&N:品&&&&&&相:九品售&&&&&&价:5.00(已售)出售日期: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5.4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2.4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4.2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4.8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8.2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7.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16.80十品装订:其它开本:版次:117.30十品装订:其它开本:版次:117.37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6.24十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科技与贫穷:这个世界真的会更好吗?
本文由Xtecher(Xtecher)授权转载,作者:Yuki
当科技从业者们热血沸腾地大呼“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时,这个世界真的变得更好了吗?
国际非政府组织乐施会(OXFAM)日公布报告指出: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较其余99%还要多;2010年占世界一半的最贫穷的36亿人口总资产相当于最富有的388人的财富总和,2012年为159人,2014年降至80人,2015年则是62人……世界贫富差距正不断扩大。
有人说,正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这种扩大不平等的新的“赋权”。那么,在贫富差距面前,科技究竟是功是过?Xtecher整合尤瓦尔·赫拉利、霍金、比尔·盖茨等名家观点与多份报告数据,与你共同探讨此问题。
5月26日,哈佛毕业典礼的讲台,一位生物系博士吸引了所有华人媒体的目光——这是首个被哈佛挑选代表毕业生发言的大陆学生,是哈佛学生的最高荣誉。
这个叫何江的年轻人从中国农村一步步走向全世界最好的高等学府,他在演讲中回忆初中时被毒蜘蛛咬伤,母亲只会用火来救治他。当他后来知道世界上其实早已有更先进的方法时,他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当时他没能享用到这些方法呢?
“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于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人们只能依赖于火疗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理蜘蛛咬伤事故。”
在这个时代,科技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人类可以在月球上漫步,眺望薄荷色的地球;基因工程能够进行基因编辑,从而修改人类基因;人工智能在单项上具有了与人相抗衡的智慧;高铁和飞机像管道一样快速运输着人口的全球流动;互联网几乎把全世界都串联起来……
但这个时代还存在着这样的数字:三分之一的人口只占有全世界2%的收入;近2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0元;8亿人处在饥饿之中;每十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一面是先进、裕足、丰富;一面是贫穷、饥饿、匮乏。
科技真的能让世界更美好吗?
一种声音——霍金:科技令多数人陷入贫穷
2013年,美国科幻片《极乐空间》描绘了一幅22世纪的图景:地球并未借助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美好,反而因环境被彻底破坏变成毫无希望的废墟。少数极度富有的人离开地球,在漂浮于太空的空间站建立了天堂般美好的极乐空间,享受着高科技和奢侈品构建的幸福生活,而大多数普通人被遗弃在地球上,在饥饿和疾病中苟延残喘。
电影隐喻着这样一种担忧:世界贫富分化正在加剧,而前沿科技总是最富有的人最先享受——现实中,当有钱人开始企图用“换头”延长自己的生命时,非洲的产妇和儿童却因为低质量的医疗条件面临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一半;当我们享受着智能手机带来的种种便利,欢呼着VR的进步和AlphaGo的胜利时,全球还有20%的人口无电可用,超过一半的人无法接入互联网。
毫无疑问,科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每年硅谷的创新都在为美国经济引擎添加源源不断的燃料,交通、通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流。然而,当金山飞快累积时,每个人从中分得的份额是公平的吗?
在2015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中,有23个诞生于硅谷的亿万富翁;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和工程师们轻松赢取百万年薪,享受着带花园和游泳池的豪宅、顶级高尔夫球场,一掷十万美金买一辆特斯拉电动车作为科技身份的标榜。
而与此同时,硅谷是全美最大的流浪汉聚集地,三分之一的家庭依靠补助生活,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被形容为“99%的穷人紧邻1%的富人”。
“这是有史以来最荒谬的地方。”一名厨师克里斯蒂娜·厄本尼奇说,她已耗尽自己所有的积蓄,“如果这里的人那么富有,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做些事情来帮助我们呢?”
那么,这种不平等,为什么要怪罪到“科技”头上?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所憎恶的,是科技将带来一种象征不平等的新的“赋权”。显然,科技越发强大,这种赋权的比重就越大,现有特权阶层在拉开与穷人的差距时,便有了更加锋利的选择。
尤瓦尔·赫拉利在清华演讲时称: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鸿沟,21世纪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历史上,某些文化的确曾让人们想象,特权阶层拥有更优越、更高贵的‘血统’——但那不是真实的。但在21世纪,新技术将赋予人们前所未有的能力,使得富人和穷人之间有可能产生生物学意义上的鸿沟:富有的精英将能够设计他们自身或者他们的后代,使其成为生理和心理能力都更为高等的‘超人’。”
而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无疑正驱动着不平等。
机器取代了很多蓝领工人,这些人由于缺乏技能,被迫转入薪酬更低的工作。因此,尽管科技在发展繁荣,美国家庭的中等收入却与1995年差不多,大部分美国人的薪资都没有实质性增加。
白领也并不能置身事外。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类的高阶智慧能力例如推理只需要非常少的计算能力,但是无意识的技能和直觉却需要极大的运算能力。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逐步取代普通白领。医生和律师这样的高薪工作,机器人可能会做得更好。
无论如何,受到威胁的不是富人阶层。世界经济论坛(WEF)今年1月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其他技术变革到2020年将造成全球逾500万人失业。在埃塞俄比亚,85%的工作岗位面临被剥夺的危险。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2015年10月作出警告:“如果机器产生的财富能被共享,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富足的生活;可是当机器所有者反对财富再分配时,大多数人都会陷入悲惨的贫困之中。”
国际劳工组织(ILO) 5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取得成效之时,发达国家贫困人数的增加却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饥饿人口比例却是中国的三倍。
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表示:“科技是近来不平等现象加剧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最大影响因素。”
国际非政府组织乐施会(OXFAM)日公布报告指出: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较其余99%还要多;2010年占世界一半的、最贫穷的36亿人口总资产相当于最富有的388人的财富总和,2012年为159人,2014年降至80人,2015年则是62人……世界贫富差距正不断扩大。
那么,科技真的是加剧贫穷的恶魔吗?
另一种声音——比尔·盖茨:战胜贫困必须依靠科技
科技界显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Facebook董事、著名科技创业者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讽刺霍金应该去买本经济学入门教材:“霍金不过是老生常谈。数百年来,那些宣称机器会抢走人类工作的人都是傻瓜!”
经济学家的确相信,科技对摆脱贫穷起着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著名的索罗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技术进步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越快。因此,理论上,贫穷国家可以依靠科技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印度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工业停滞,农业困顿,经济每况愈下,到殖民统治末期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到1952年的3.8%。
独立之后,印度在1958年就制定了“科技政策”,1983年又制定了“新技术政策”。1987年,印度全国三分之二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东部三邦又发生水涝,整个经济处于停滞和通货膨胀状态。但拉吉夫·甘地政府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是振兴国家经济的关键措施,继续坚持奉行尼赫鲁和英迪拉·甘地制定的方针,在大力削减各部门经费时,唯独科技和教育经费进行了追加。
从1991年开始,印度软件产业每年以50%的速度增加,到2012年,印度软件及服务业总产值已达约1000亿美元,承接了全球2/3的软件外包业务。印度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机械工业技术、电子技术也逐步走到世界前列……2015年,印度GDP升至全球第七,且仍在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
李嘉诚曾指出: 科技主导未来,社会要创富,才可纾缓贫穷问题。
联合国2015年7月发布《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数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极端贫困人口已减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了一半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5%。2015年全球91%的人口能够获取改善的饮用水源,这一数据在1999年为76%。
世界各国减少饥饿人口的进展
比尔·盖茨今年1月撰文回顾了世界控制不平等问题的进展,对2030年结束一切形式的贫困表示了信心,他说:“科技进步——从新疫苗和耐寒作物到更廉价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构成减贫最有效的推动因素。”
事实上,很多科技团队正为改善贫穷者的处境努力:
目前全世界还有14亿人用不上电,GravityLight团队发明了用重力发电的电灯,价格不足五美元。松下2015年推出了面向贫困地区的便携太阳能电池。美国团队Solight今年推出了更为轻巧的SolarPuff,一款可以折叠的太阳能电灯。
超过6.6亿人还在饮用非干净水源的水。比尔·盖茨投资的Janicki Bioenergy发明了一款设备,可以在数分钟内将污水转化为干净可饮用的水、电力以及不含病菌的灰烬。
贫困地区没有网络,谷歌气球项目将放飞带有太阳能电池、网络接收器、高度控制器等精密仪器的氮气球,为贫困地区带来网络连接。
全球有3.5亿人有残疾性听力损失,但由于好的助听器价格高昂,很多人无力负担。在声学领域领先的塞宾科技计划今年推出廉价的助听器,使先进的助听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疟疾仍然威胁着3亿人的生命。生物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了带有特殊基因的蚊子,这些蚊子的后代几乎全部是雄性。如此一来,蚊子作为疟疾的载体很快就会被消灭,疟疾也就不再存在了。
贫穷的根源不在于科技
显然,贫穷在科技出现前就已经存在。消除贫困也绝不可能仅仅依靠科技进步。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历史上遭受的外部侵略和殖民统治、国家内部的民族宗教冲突以及政治斗争等等。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提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人口增长率、资本存量、劳动力素质以及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仅仅盯着科技是不够的。正如霍金所说:科技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如何分配才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关键。
赫拉利也诚实地强调:他描绘出最“耸人听闻”的前景,更多是希望引起人文界的注意——毕竟,如果仅将设计未来的任务留给生物科学家和工程师,人类就真正陷入了危险。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都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在为自己国家的穷人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也应该为贫困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凭借高额会费换取的投票权,发达国家把持了WTO、IMF和世界银行的话语权。而贫困国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民权律师Gary Haugen在TED演讲中指出,消除贫穷还必须依靠法律,因为贫困地区常常是司法的荒漠,穷人在暴力压迫下更加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国际组织在援助粮食、医药和水之余,更需要努力的是教育穷人,把发展的技能和意识带给他们,让他们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贫穷。
重要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上最需要的地方,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诚如何江所言: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不必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得到更为先进的护理。”
而关于科技进步减轻贫困的一些反常识的认知,也许讲一个小故事你就更理解了:1970年,赞比亚修女Mary Jucunda给正在研究火星之旅工程的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大意为:“地球上很多人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发展航天事业?”
Ernst Stuhlinger博士回信讲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
400年前的中世纪经常爆发瘟疫,造成许多人死去。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心地善良的伯爵,他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镇子上的穷人,抵御饥饿和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白天卖力工作,晚上则花好几小时进行专心的研究。他把玻璃研磨成镜片,再装到镜筒里,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上的穷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而他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时期其他人的努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
伯爵为支持这项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最终大大减轻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习近平】【创新中国】【创新创业】【协同创新】【产学研】【预见2016】【新科技革命】【基础研究】【中国武器】【电磁炮】【生物】【仿生】【脑科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装备采办】【抵消战略】【水下战】【轰炸机】【预警机】【战斗机】【运输机】【六代机】【能源】【电池】【凯文凯利】【云计算】【大学排名】【博士】【导师】【钱学森】【黄志澄】【许得君】【施一公】【王喜文】【贺飞】【李萍】【刘锋】【马斯克】【纳米】【基金】【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俄罗斯】【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谷歌】【工业4.0】【颠覆性技术】【3D打印】【4D打印】【太赫兹】【硅谷】【石墨烯】【北斗】【通信】【智能制造】【军民融合】【民参军】【激光】【智库】【商业航天】【量子】【基因】【基因编辑】【未来战争】【网络空间战】【网络武器】【成果转化】【超材料】【超级计算机】【卫星】【战略能力办公室】【DARPA】【Gartner】【MIT技术评论】【2016文章全收录】【2015文章全收录】【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我的图书馆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抱怨 这个世界会好吗? 改变世界  亨利·福特 富人玩具 纽约马粪  创业者 创新就是发现秘密  共计 3291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6 分钟  1  我们每天通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媒体,看到那么多的负面的消息,负面的新闻。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批量的、可持续的制造着悲剧。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批量的制造各种笑话。  这种东西看多了以后,你都会产生一种绝望,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这让我想起了德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一句话,他说: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还要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种上一株小苹果树。  这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信念,即使明天世界会毁灭,我今天都不会因为毁灭而改变我应该做的。事实上当你去用心种下一颗小苹果树的时候,也许世界就不会毁灭了。  2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瓦特的蒸汽机,没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没有美国的诞生,现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做出的改变好像都很小,微不足道。所以说到改变世界,有一个叫本尼迪克特的学者曾经说过一段话:不要低估少数人聚在一起想改变世界的努力。  事实上世界就是这样被改变的。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世界,事实上都是由一些看似极其微小的努力而实现的世界。  回头看几百年前,那些小小的努力看似很遥远,实际上今天我们从事互联网创业的人,也可能在做一件在后来人看来是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技术,加上基于创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悄悄的改变世界的这种力量,连最初发明这种技术的人,最初启动这种创新的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它的作用有多大。  技术改变世界的这种力量,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再有钱的人,都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  举个例子,在 1905 年以前,人类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马车。刚开始是少数最有钱的人,那些贵族才能使用马车。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马车。到了 1905 年的时候,整个纽约市使用马车的人数有 25 万人。  当然从一方面看来是一个福音,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了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富裕了。  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这个灾难就是马粪。整个纽约市,即使按一辆马车两匹马的话,就有 50 万匹马,最后导致这个城市臭气熏天,需要大量的清洁工人每天去清扫马路上的马粪,但是还是清扫不尽,每天这个城市都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息。  很多人在想办法,怎么办,怎么解决纽约市的马粪问题?  但有一个人没有针对马车,针对马粪去想问题。他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在 20 多年前人类已经发明的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但是当时都被认为是富人玩具的东西——汽车,他想把它大批量的制造出来。  事实上现在许许多多的设备,最初都是富人的玩具。它们极其的昂贵,而它的功能有很多缺陷。就像我们今天使用的电动车,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富人的玩具。但是那时候福特立下了一个宿愿,就是要生产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他用一套管理的革新,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应用到流水线上,最终生产出来的汽车是 850 美元一辆。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天工作的工资是 5.5 美元,他是能够用几年积攒来买下的。  当福特生产出来的汽车不再是贵族玩具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为之改变了。  当然汽车出来的时候,马粪的问题早就不成问题了。我们面对世界本能的反应就是抱怨和批判,但是这些真的没有太大的用处。    3  今天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把抱怨、批判当成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一个新的事件,一个新的热点,都能够激活大家的神经。而当这个热点在一个星期之后迅速被人遗忘之后,它所包含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创业者要选择的应该是另外一种态度:不去抱怨世界,而试图去用这种看似微小的,但实质上是很决定性的东西来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技术爆发的时代,技术对于我们想要的世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一般我们是这样说的,我们所想要的东西跟现实之间,隔着一条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河,这条河叫“不可能”。所以隔着这条河的时候,我们想要的东西就是妄想。而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在这条“不可能”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桥,这是创新。  这个创新并不一定是完全无中生有,开天辟地的。它只不过是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思想,用已有的技术,把一些我们视而不见的资源聚合起来,纠正我们一些行为方式的缺陷。  所以创新并不是那么神奇,我们经常说创新和发明是不一样的。一个创意到发明,然后一个发明到创新,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呢?  一个创意如果值 1 块钱的话,一个发明就值 100 块钱。你要把一个创意变成可操作的,技术上可行的发明,你要花 100 倍的努力,投入 100 倍的资源。但是这个发明出来的时候,能变成创新,那又要花 100 倍的努力,投入 100 倍的资源。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东西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它太昂贵。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陷阱和障碍,使得这样一个看似可行的东西在商业上根本不可行,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创意买单,当没有一个人买单的时候,那它就永远只是一个创意。  4  今天的互联网创业,把我们想要的世界带到现实当中来,需要有一个想象力,需要一种承担,不是凭眼下的需要就能回答的问题。  一般我们说“需要”和“想要”是不一样的,“需要”是我明确的知道要什么,我现在口渴了需要喝水,我现在肚子饿了需要吃饭。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要那个东西。只有在那个东西出现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  福特当年发明汽车的时候,他说如果当时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车,他们只会说更好的马车。只有我把汽车造出来了给他们,他们才知道要的是这个。  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他需要有一种想象力,有一种愿景,有一种超出我们日常的需要,眼下显而易见的需要,敢于去想象的一种勇气和能力。与此同时,你把这种看似妄想的东西跟现实之间的那条河流,怎么能够在河流上架起一座桥,这就是我们作为创业者要做的事情。  那种仅仅是看到显而易见的小需求,那不叫创业,那叫做小生意。  那种整天的异想天开,而从来不想用很细微的办法,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工艺去实现这个可能,搭起一座桥的,那也不叫创业家。  《从 0 到 1 》的作者彼得·蒂尔说,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发现秘密。什么叫秘密?秘密的一端是常识,另一端是幻想。很多人是基于常识在创业,而基于常识的创业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大家都能想到的事情,你来做的时候,你实质上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没有人会愿意为你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  比如滴滴打车、Uber,目前出现的很多共享经济的模式,它并不是创造了一个什么新的东西,并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新的资源。它只是把已经有的资源,甚至那些因为很微小,微不足道,而完全被忽略,根本不构成资源的那种资源,用一种已有的技术聚合起来,在需求的信息和供给的信息之间打造出一个桥梁,让需求的信息聚合,让供给的信息聚合。在它们之间达到信息的基本对称之后,你就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好多年前,当我儿子才一岁多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发生的一个事情。他夜里一点多钟发烧了,我住的地方离北京儿童医院很远。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一发烧,你心里就发慌,你绝对不可能说等到天亮之后再把他送医院。我们就用一个大毯子裹着孩子,那时候我也没有车,只能在寒风中等出租车,足足等了 40 多分钟,当最后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开过来的时候,我欣喜若狂。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种随需而到的服务,该有多好啊。但那个时候,这只是一种幻想。  而在今天,由于互联网无所不在的计算,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万物互联、万众互联的时代,这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  从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我在想,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的缺陷,有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你每天都有无数的去抱怨、去批判的理由。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世界总在悄悄的出现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它在悄悄的发育,悄悄的有一些人在那儿谋划,在那儿努力。最终以一种悄悄的革命改变人们的生活。我相信,在读这篇文章的各位中很多都是这样的人。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我们的言论去批判世界,去抱怨世界。因为我们手里还有别的东西。马克思当年有一句话,“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你改变这个世界,手里拿着一只笔当成批判的武器,没有用,还是要用武器来批判这个世界。  我们今天也有“武器”,聚合起来的人,聚合起来的资本,用它们去批判世界。或者准确的说,不是批判世界,而是批改世界,改造世界,改变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即使看上去很微小,但最终能改变世界的小苹果树。  本文由作者 吴伯凡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他在「致我们想要的世界」活动上武志红最近要出一本新书,叫《巨婴》。形容某些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概念。1. 身形巨大、力量不小。2. 表达诉求的方式只有一个——哭闹。3. 所有的亲密爱抚都会让他沉醉其中。以为回到了子宫。正常人的行为模式是—— 订立自己的目标,然后行动。但是巨婴们一生都很难做到的演讲。
TA的最新馆藏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这个世界有真正的好人吗?
捏捏是坏人0850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人之初 性本善 世人皆有一个善的本心 只不过被现在的物质世界给迷惑或者迷失掩盖了 现在有善这个行为的人 一般有两种1为了自私而去行善的人 比如为了更大的利益去表面的行善 性格的缺陷而行善比如从小缺乏爱 长大后就会想拥有这种感觉所以去爱身边的人 或走极端的去行善2 这种是最本心的善 是明世事 淡物欲 追求精神享受的 大智慧的人 他们的精神层次 是在知识 悟道 阅历 深思 后的一种精神上的开悟 世上好人还是很多的 大多人只要你不去触碰他的自私的那一面 实际上都会帮助人的 相信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我对这世界好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