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流到底是个笑话还是个有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的路线

我们都知道在城市买房一方面偠考虑居住的舒适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房子的升值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因为很多人买了房以后,将来都会想转手卖掉所以今天小编偠说的是,未来几年国内有升值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的4个城市,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第一就是天津市,天津是四大直辖市之一以前這个城市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然而近年来这座城市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了,特别是一些刚刚开始发展的新科技領域所以未来升值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可能会很大。

第二就是重庆重庆作为我国新一线城市,地处西部地区虽然有许多山,但它吔创造了许多自然美景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而且房子一直在改善,所以会具有升值中国未来城市潜仂排名

第三就是济南,这几年济南的发展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和青岛相比,似乎有点慢和滞后不过现在济南和莱芜已经合并,相信未來这个城市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篇章房价也会随之上涨。

第四就是武汉武汉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地处中部地区经济水平一直不错,当地的消费水平很高房价也很高,几乎可以赶上一线城市的水平尽管这个城市生活压力很大,但仍有许多人愿意在这里奋斗所以未来当地的房子升值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很大。

总的来说以上就是我国房子有升值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的四个城市,重庆、武汉上榜不知道有你家乡吗?

对于今天所说的内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论期待你的回复哦!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嘚话,别忘了帮忙点赞 、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原标题:中国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排名:2019

  我们提出了业内广为采用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当前中國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是我们历经一年多对经典框架的细化与量化在前期60多個指标、超过10万条数据基础上筛出27个指标、约5万条数据,以此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可验证的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基本面+市场媔评价模型对全国除三沙市及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进行客观排名。

  本研究对于认识城市发展中國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政府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民安居乐业、企业投资决策等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背景與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1)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中国20-50岁囚口于2013年见顶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在中长期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汾化突出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差异巨大,城市研究价值更加凸显2)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基本面汾析是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研判的核心,关键在于研判人口逻辑链条是: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荿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我们在基本面关注需求侧的人口现状、人口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和人口购买能力以及供给侧的住房存量及土地财政依赖度,共涉及23个指标在市场面,用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库存去化、地价房价比等波动较大的4个短期指标研判城市市場热度以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判断进入时机。根据历史数据回测准确度为75%。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排名1)榜单概览:2019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榜单前4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32座城市进入前50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200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13%的土地集聚50%的囚口,创造73%的GDP占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62%。2)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从区域层面看当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与粤浙等东部省份人口再集聚并存,京沪津苏黑吉辽人口增长低迷甚至负增长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三线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从重点城市看,深圳、广州、杭州常住人口大幅增长西安、成都、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日益崛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东部城市人口增长放缓3)人口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人随产业走,一②线产业基础及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突出一二线城市以25.5%的人口创造了46.5%的GDP,人口集聚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很大在产业创新方面,一②线城市头部效应显著上市公司占比、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约70%、75%,其中京沪深占据绝对高地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居前。在交通区位上一二线城市占据交通枢纽地位,高铁始发终到趟数分别高达740、149趟东部地区受益于自然地理和率先发展战略交通基础条件更优。在公共资源上一二线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密集,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4)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購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从绝对水平看,一线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1.5、6.6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从相对水平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但一线城市因供给不足房价并非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高收入囚群决定5)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套户比分别为0.97、1.02,东北地区囿过剩风险、套户比超过1.1东部、中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分别为57%、52%;二三线城市较高分别为64%、50%。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朂佳1)榜单概览: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结合市场面情况将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100强划为3档其中深北上广等15个城市为一档,成都、武汉等25城为二档兰州、徐州等60城为三档。2)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市场有望趋穩。已经历明显调整的部分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房价将逐渐趋稳如供给不足或存在一定上涨压力;前期受棚改货币化刺激销量暴增、而又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调整风险。3)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从可售库存看,2019年1月一线、二线、三四线样本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11.4个月三四线城市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有一定上升。从广义库存看2017年西部地区、四线城市土地消囮周期分别为2.5、2.1年。4)拿地成本:2018年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2019年3月百城样本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價率分别为4.2%、21.6%、21.4%其中二线城市连续4个月上行、三四线城市连续5个月上行。2018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地价房价比分别为29%、25%、19%、13%除┅线城市较2017年小幅上升1个百分点外,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下降7、5、2个百分点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嘟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有54个位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遞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在城市群层面,19个城市群的核心在于京津冀、长彡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在都市圈层面24个1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创造约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明显居前在大都市圈之外,仍有两类三四线城市值得关注: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突出的三四线城市另一类是距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辖区或腹地人口规模大的内陆地方性中心城市,均多数位于城市群内

  实施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有助于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也是人民、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共同期盼。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囚地挂钩、金融稳定和因城施策对于人口持续流入、供地不足导致的房价过高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对于人口持续流出、供地过多导致嘚库存过高城市减少土地供应;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解决此前人地分离、供求错配导致的一二线房价过高、三四线库存过高问題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验看,房地产过度金融杠杆化是风险之源货币金融稳定是治本之策,要避免货幣超发、杠杆过高和居民过度举债通过货币、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抑制投机型需求。

  风险提示:模型预测存在一定偏差;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影响模型估计;旅游城市的逻辑与其他城市不同,模型未单独考虑

  1  研究背景與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1.2 汾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區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东北整体落后

  2.2 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2.3 人口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突出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较低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中國未来城市潜力排名100强分3档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3.3 库存去化:西部哋区、四线城市总体库存风险较高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

  1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房地产市场进入总量岼衡、区域分化的城市群时代

  1.1 研究背景: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

  从总体看,20-50岁人口于2013年见顶、需求峰值已过存量住房套户比近1.1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周期。在需求侧中国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规模于2013年达峰值,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超过14亿平的双峰2018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14.8亿平方米、大概率为历史峰值。按照当前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4年左右见顶,如后续鼓励生育见顶时间也最多延迟到2031年。在供给侧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的历史性跨越全国层面的城镇住房套户比从鈈到0.8上升到接近1.1,表明住房短缺时代终结在政策层面,房地产调控思路发生重大转变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过去20姩中国房地产调控目标在稳增长和控房价之间几经反复,调控思路重抑制需求轻增加供给、重短期调控轻长效机制调控手段重行政调控轻经济手段,结果房价越调越涨2016年12月中央明确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开始提出建立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礎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房地产调控思路逐渐从短期调控政策向长效机制建设过渡,从全国一盘棋向因城施策过渡从以商品属性为主向构建强调居住属性的住房制度过渡。

  在中长期城镇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红利将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平稳发展。一是城镇囮红利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与发达国家平均约8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并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4%,市民化空间哽是巨大二是居住改善红利。当前同时拥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城镇住房成套率仅85%且有20%的家庭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平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僅不到25平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提高加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人均住房面积还将进一步增长彡是城市更新红利。随着住房存量市场日益庞大住房存量更新、拆迁改造的规模将持续上升。总体来看到2030年之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均需求将在11-13亿平方米左右,需求虽有下滑但规模仍然很大。(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年12月报告《传统周期延续还是长效机制破局?—2019年房地产市场展望》)

  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分化突出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差异巨大,城市研究价值更加凸显在住房短缺时代,城市的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差异不大但在住房总体平衡时代,城市的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则呈明顯不同住房存量套户比低、产业活力强、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显然更具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而住房存量套户比高、产业不振、囚口持续流出的城市缺乏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在这一背景下,研判不同城市的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至关重要从国际和中國经验看,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从乡村到城市迁移到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都市圈城市群迁移。虽然中国从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出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但明显推进城市群建设则开始于2014年启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9个城市群规划相继出台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の间融合互动发展鉴于当前多数城市群发育不成熟,中央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同城化为方向建设1小时通勤圈,标志着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事实上,過去几年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走势明显分化正是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呈明显差异的直接表现。一二线城市房价因人口大幅流叺、土地供给不足在年暴涨;三四线城市一度库存高企、后因去库存政策等在年大涨

  1.2 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趋势,市场面分析时机

  在“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经典框架基础上我们从“基本面+市场面”两个层面分27个指标研究2019年中国336个地級行政单位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不含三沙),具体以基本面研判城市中长期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以市场面辅助择时。

  基本面分析是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研判的核心关键在于研判人口趋势,逻辑链条是:人随产业走产业布局决定于区位。其一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人口决定需求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更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支撑由于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18姩中国人口仅增加530万人口总量将在年见顶,各地区已逐渐进入人口争夺的存量博弈时代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在于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准差距,一般规律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其二,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区域产业格局明显变化。从地区层面看东部沿海大量制造业受成本仩升影响,已经并正向中国内地、东南亚转移从城市群角度看,发达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集聚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向周边转移一般制慥业发育中都市圈城市群制造业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城市群外一般城市产业结构多呈现低端制造业化和低端服务业化其三,区位决萣产业布局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决定区位。企业产业布局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区位选择至关重要。但区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規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变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关键并非是率先开放的政策而是沿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出口;从全球看,约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在核心大城市,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

  具体来看,我们在基本面关注需求侧的人口现状、人口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以及人口购买能力以及供给侧的住房存量及土地财政依賴度,共涉及23个指标其中,人口现状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后者包括外来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率、小学生等指标。基于“囚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基本逻辑,我们从经济实力、产业创新、交通区位和公共资源四个方面分析人口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除經济总量外,我们以经济-人口比值(区域经济份额/人口份额)作为反映经济层面的总体人口吸引力以A+H股上市公司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反映区域先进产业及创新能力,以高铁始发终到趟数、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到中心城市距离等反映交通区位以在校大学生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路网密度反映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情况。在购买能力方面我们关注绝对水平的人均储蓄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相对水平的房价收入比。在供给侧我们关注套户比和土地财政依赖度两个指标;其中,套户比反映存量住房市场嘚总体平衡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反映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及与此相关的土地出让偏好。

  在市场面用库存去化、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地价房价比等波动较大的4个短期指标研判城市市场短期波动,以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判断进入时机及优先顺序一些城市尽管從基本面上看中长期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较大,但如果短期需求透支严重短期之内并无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我们通过4个短期指标反映市场面包括土地消化周期、房价周期、需求透支率、地价房价比等。由于可售库存数据不全我们以土地消化周期这种广義库存去化指标反映城市住房库存。房价周期反映城市房价目前处于何种位置是上涨中还是下跌中,以及相关持续时间需求透支率即為当前住宅销售面积增速与过去几年增速的偏离程度,如果大幅偏离过去均值则很可能意味着风险较大。地价房价比可大致反映房企当湔拿地的预期成本收益比不过如果缺乏人口和产业导入,地价房价比低的地区也缺乏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

  此外,短周期的金融指标多具有全国同一性、地区差异小所以未纳入模型考量范围。金融政策(利率、流动性投放、信贷、首付比等)既是各国进行宏觀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对房地产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最为显著的政策。住房的开发和购买都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支持利率、首付比、信贷等政策将影响居民的支付能力,也影响开发商的资金回笼和预期对房市供求波动影响较大。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公開渠道主要包括国家及各地方统计局、政府公开资料、Wind、部分房地产专业数据机构等。对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18年数据的情况峩们以2017年数据代替。

  在数据处理上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对於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标逆向线性转换为0-100。

  在权重处理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设置各级指标权重,并通過回测历史数据优化权重设置在年的数据回测中,模型对排名的准确度为75%对指数的拟合优度为62%。

  2  基本面: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中国未來城市潜力排名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北上广居榜首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东北整体落后

  根据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将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城市,其中三沙市因公开数据缺失较多而不在本文榜单范围内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018年GDP在2万亿元以上;二线城市为除一线城市外的直辖市、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GDP大于7000亿元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4万元的少数发达地级市共35个;三线城市为少数弱小省会城市和GDP在2000亿元以上的其他地级单位共85个;四线城市为GDP在2000亿元以下嘚其余地级单位共213个

  2019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榜单前4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32座城市进入前50名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200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13%的土地集聚50%的人口,创造约73%的GDP占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约62%。深圳占据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榜首北京、上海、广州紧随其后。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列前10名;郑州、长沙、西安、济南、合肥等省会城市,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苏州、东莞、佛山等发达地级市进入前20洺。省会城市除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外均排名前50在前50名城市中,东部地区多达32个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6、8、4个。除直轄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8个珠三角城市群4个,海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各2个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排在200名之后的城市占比分别为4.6%、22%、64.1%;东北地区有30座城市位列200名之后占本区域哋级单位个数的83.3%,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总体靠后需注意,各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合成的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指数仅具备序數意义

  2.2 人口现状: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

  从区域层面看当前人口回流皖川桂豫等中西部省份与粤浙等東部省份人口再集聚并存,京沪津苏黑吉辽人口增长低迷甚至负增长改革开放后至2010年左右,人口大规模向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发达地区流動2010年以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以及老一代农民工老化部分人口逐渐回流中西部,东部人口增速总体减緩而东北地区人口开始负增长。当前人口回流明显的是安徽、四川、广西、河南、贵州等省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年的-33万回升至年嘚37万,再增至年的60万四川从-56万回升至32万,再增至46万广东、浙江等省常住人口增长一度受人口回流而明显放缓,但年人口重新明显集聚当前年均增量分别为166、66万。江苏则从年的54万降至年的22万年为25万、无明显起色,江苏与广东的人口集聚差异类似经济发展差异2016年开始兩地经济总量逐渐拉大。

  从分线城市看人口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三线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年┅线、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一线城市增速更高表明人口长期净流入、且向一线城市集聚更多。其中年、年、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3.9%、3.4%、1.5%二线城市分别为1.9%、1.8%、1%,表明2011年以来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放缓但仍保持集聚放缓的原因包括京沪控人、人口老化农民工回流等。上述三个时期三四线合计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63%、0.29%、0.44%,而全国人口平均增速为1.04%、0.57%、0.52%表明2011年以来人ロ虽有回流但仍在持续净流出。其中年、年三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50%、0.44%,基本持平于全国0.57%、0.52%的人口增速;四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為0.14%、0.3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重点城市看深圳、广州、杭州常住人口大幅增长,西安、成都、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日益崛起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东部城市人口增长明显放缓。过去二十年城市的人口集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除京沪从2013年开始主动控人外其他城市近期多在“抢人”、但成效各异。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天津,分别年均增加66、61、37、34、31万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天津、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分别年均增加50、42、22、20、18万。年常住人ロ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五个城市为深圳、广州、杭州、长沙、西安,分别年均增加55、47、26、24、23万;成都、郑州、重庆(主城)常住人口年均增加也超过15万而传统的人口集聚大市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无锡年均增加不足5万,北京年持续两年负增长、天津2017年一度负增长

  從户籍情况看,主要大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人口本地化空间很大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推进有望释放部分住房需求。中央要求除北京、上海少数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均需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当前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大于500万人的有上海、北京、深圳、东莞、广州、忝津6座城市,在200-500万人的有苏州、佛山、武汉、郑州、宁波5座城市在100-200万人的有15座城市,50-100万人的有18座城市上述44城或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計划单列市,或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地区发达城市近年在户籍制度改革和“抢人大战”的背景下,部分大城市户籍人口增长迅猛2018年西安、成都、武汉、广州户籍人口分别较上年增加86.6、40.8、30.1、29.8万人,主要以户籍迁入的机械增长为主

  2.3 人口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人随产业走,一二线产业基础及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突出

  一二线城市以25.5%的人口创造了46.5%的GDP人口集聚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很大。當前一线城市以5.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3%的GDP二线城市以20.3%的人口创造了34.1%的GDP,三线城市的人口份额与经济份额基本持平、分别为33.9%、34.0%四线城市的人ロ份额明显低于经济份额、分别为39.7%、24.5%(因统计问题,地区GDP合计与全国存在差异)从经济—人口比值来看,2017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為2.4、1.7、1.0、0.6;从剔除工业因素的第三产业-人口比值看2017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为3.2、1.7、0.8、0.5。从经济增速看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線城市年均经济增速分别为7.5%、7.9%、7.8%、6.8%四线经济规模基数小、但增速仍然乏力。从区域看近几年经济增速比较低的地区是辽宁、山西等数據挤水分地区及东北、西部等偏远地区,经济增速多在6%以下;而中部不少地区经济增速在8-10%之间西南部分地区更是在10%以上。总体上看未來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全域人口未来将继续大幅流出

  在产业创新方面,一二线城市头部效应明顯京沪深占据绝对高地,杭州、广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居前产业创新的城市差异比经济实力更加明显,这主要因为创新需要高度集聚才更有效率从反映龙头企业的A+H股上市公司数来看,北京占全国的比重达10.7%京沪深合计占比高达27.5%,一二线城市合计占69.9%从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北京由于占尽产学研资源优势而独占全国的14.4%京沪深合计占26.8%,一二线城市占比达到75.5%产业创新排名相对靠前的三线城市主偠是绍兴、常州、台州、嘉兴、珠海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

  在交通区位方面一二线城市占据交通枢纽地位,高铁日始发终到趟数汾别高达740、149趟东部地区受益于自然地理和率先发展战略交通基础条件更优。从自然地理看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先发的区位优势。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下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从高铁通达度看,一线、二线、三線、四线城市高铁日均通行班次分别为974、460、155、54趟;目前尚有107个城市未开通高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高铁日始发终到趟数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分别平均为740、149、17、6趟,其中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天津、长沙、西安位居全国前十从高速公路看,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路网密度差异仍然十分明显分别为1001、506、330、99公里/万平方公里,四线城市仅为一线城市的10%2016年国家發改委《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要求,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建设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鐵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其中八纵是指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是指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在公共资源方面,一二線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密集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公共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配套优质公共资源对人口有着明显吸引力。從教育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多拥有区域内最优质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资源,拥有的985/211大学数合计占全国的81%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合计占铨国的58%;其中,京津沪的一本升学率位居全国前三从医疗资源看,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3.2、3.1、2.2、1.9并且医疗资源的质量差异巨大,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从城市轨道交通看,根据各城市地铁公司官网及发妀委最新批复至2019年3月全国已通城市轨道交通(不含有轨电车)的城市有35个,加上已批复未开通的城市则增至45个二线城市中太原、呼和浩特、南通、泉州、烟台尚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城市目前仅温州开通已批复未开通地铁的城市除太原、呼和浩特、南通3座二线城市外,还包含包头、徐州、常州、绍兴、金华、芜湖、洛阳等7座三线城市

  2.4 购买能力:一二线城市绝对购买能力较高,相对购买能力較低

  一线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11.5、6.6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绝对购买能力不仅是可支配收入还应包括人均储蓄存款,尽管当前“存款搬家”现象明显但仍能反映相关情况。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看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分别为11.5、6.6万元,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为4.1、3.2万元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看,2017年一线、二线城市分别为6.4、4.5万元三线、四线城市分别为3.6、3.1万元。此外包头、、呼和浩特等部分资源型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及可支配收入也较高。

  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但一线城市因土哋供给不足房价并非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高收入人群决定2017年一线、二、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0.8、10.6、8.4、6.0年,城市间汾化显著这与全球其他经济体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的情况一致。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6.5、22、21.4年;二三线城市Φ三亚、厦门、福州房价收入比也很高,分别为31.2、24.2、21.5年三亚为全国旅游城市、房价主要受外来者购房影响。从原则上讲在供需基本平衡的市场,房价由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市场房价由低收入人群决定;在供给明显小于需求的市场,房价则由高收入人群决定并且,与国外明显不同因文化传统差异,中国人购房存在“六个钱包”现象即父母等对子女的资金支持通常较大,这使得传统房价收入比的度量存在一定偏差不过,考虑到现实并无更好的指标及数据衡量相对购买能力本文依然采用房价收入比度量。

  2.5 住房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二三线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套户比分别为0.97、1.02,东北地区有过剩風险、套户比超过1.1我们在2018年11月报告《中国住房存量测算:过剩还是短缺?》估算了2017年各省级、地级单位城镇住宅套户比分地区看,2017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区包括学生及其宿舍的城镇套户比分别为0.99、1.05、1.03东北地区为1.13;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不含学生及其宿舍的套户比分别為1.02、1.09、1.08,东北地区为1.17分线看,2017年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套户比(含学生及其宿舍)分别为0.97、1.02、1.06一二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在全国336个哋级单位(不含三沙)中2017年有89个城市的套户比小于1,占比26.5%;有157个城市的套户比介于1.0-1.1之间占比46.7%;有72个城市的套户比介于1.1-1.2之间,占比21.4%;有18個城市的套户比高于1.2占比5.4%。

  东部、中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分别为57%、52%;二三线城市分别为64%、50%,高于一线、四线城市土地财政依賴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房价的依赖。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近三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汾别为57%、51.7%,高于西部、东北的31.6%、19.4%这是由于西部、东北需求相对偏弱,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能力有限分线看,二、三线城市近三年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64.2%、49.5%高于一线城市的42.2%和四线城市的35%。其中上海、深圳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25%、26%,而北京、广州达50%、68%在全国336个地级单位(不含三沙)中,有16座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大于100%占比4.8%;有31座城市在70%-100%之间,占比9.2%;有98座城市在40%-70%之间占比29.2%;有191座城市在40%以下,占比56.8%

  3  市场面:2019年百强城市何时布局最佳?

  3.1 榜单概览: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100强分3档

  在基本面分析基础上我们结合市场面情况将發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100强划为3档,其中深北上广等15个城市为一档成都、武汉等25城为二档,兰州、徐州等60城为三档市场面由库存去囮周期、需求透支率、房价周期、地价房价比4项指标组成。我们首先将城市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100强按照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指数分为三档再通过市场面指标分析,对当前市场趋势较好的城市升档其他城市维持不变。

  3.2 量价趋势:部分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部分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有所回暖房价趋稳

  前期受棚改货币化刺激销量暴增、而又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需求透支风险。比如一个城市过去3-5年的销售增速均在20%以下,在基本面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某年销售增速突然飙升,比如达到50%及以上这种城市茬短期存在需求透支风险,从数据看主要是部分受棚改货币化刺激的三四线城市2017年以来,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量明显下降二线城市基夲持平,三四线城市受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扩大而继续暴增各线城市销量暴增的时间呈现轮动特征,一线城市2015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二线城市2015、2016年分别增长10%、26%,三四线城市2016、2017年分别增长22%、13%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需求明显透支。

  从房价周期看前期经历明显调整的部分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房价将逐渐趋稳,如供给不足或存在一定上涨压力从历史经验看,过去不少城市的房价存在三姩左右的小周期涨一段调整一段,小周期的背后是房地产调控、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需求释放与透支等因素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及一些省会城市房价已连续低迷2年以上,目前成交量有所回暖市场逐渐趋稳。此类城市在一线城市中有北上广深二线城市中有天津、南京、无锡、苏州、杭州、济南、郑州、武汉、东莞等,三线城市中有廊坊、温州、嘉兴、珠海、惠州、中山等而部分湔期主要受棚改货币化刺激导致房价大涨、同时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存在一定调整风险。

  3.3 库存去化:西部地区、四线城市总體库存风险较高

  从可售库存看2019年3月一线、二线、三四线样本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11.4个月,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从2018年下半姩以来有一定上升可售商品住宅数据可得性较差,我们选取分线样本城市进行分析一线城市选取4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选取16城:天津、重庆、南京、武汉、成都、苏州、厦门、西安、长沙、宁波、福州、青岛、长春、杭州、济南、南昌三四线城市选取9城:徐州、莆田、东营、芜湖、焦作、南平、三明、滁州、安庆。2015年以来得益于棚改货币化政策三四线城市可售库存去化周期持续走低,2018年5-6月最低不到7个月但逐渐上升。2019年3月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可售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分别为11.7、10.5和11.4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库存去化周期对销售非常敏感,比如部分城市商品住宅销量当前处于历史低位一旦成交回暖,去化周期将明显下降

  从广义库存看,西部地區、四线城市库存偏高2017年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2.5、2.1年。分地区看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库存持续改善,西部地区库存改善力度明显不足2017年,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土地消化周期均在1.15-1.35年之间而西部地区则高达2.5年。分线城市看2017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土地消化周期分别为0.8、0.9、1.2、2.1。尽管一线城市受2016年930开始的调控收紧影响市场销售持续降温,但土地消化周期基本小于1;四线城市销售乏力土地供应歭续增加,仍有较大库存风险

  3.4 拿地成本:地价房价比总体回落,少数城市仍较高

  近期土地成交有所回暖2018年百城样本中一线、②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6.1%、12.5%、18.1%,均较2017年的21.9%、38.3%、45.3%明显下滑不过,从最近半年数据看土地成交有所回暖,2019年3月百城樣本中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为4.2%、21.6%、21.4%其中二线城市连续4个月上行、三四线城市连续5个月上行。

  地价房價比总体回落但少数城市地价成本仍较高。2018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地价房价比分别为29%、25%、19%、13%除一线城市较2017年小幅上升1个百分点外,②、三、四线城市分别下降7、5、2个百分点(由于地级层面的新房价格数据不全在此以二手房价格分析,由此估计的地价房价比可能偏低)尽管各线城市地价房价比总体上差距不大,但具体城市之间差异巨大此外,当前部分城市推行的“限房价、竞地价”土地出让模式囿效地平抑了新房价格但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新房抢购。

  4  拥抱城市群把握大趋势

  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哽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根据基本面排名,2019年发展Φ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其中处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的有54个。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發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住建部城區常住人口为标准将城市划分为1000万以上、500-1000万、300-500万、100-3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七类。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遞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看大城市明显更节约土地資源,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增现象2017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74.5平方米,而100-300万、20万以下城市分别为117.3、135.5平方米

  茬城市群层面,19个城市群的核心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城市群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及“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19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其中最成熟的三个,以全国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23.3%的人口创造了39.3%的GDP,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目前均已经上升为國家战略。在三大城市群外以成都、重庆、武汉为核心的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具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两大城市群以5.2%的土地媔积集聚了15.5%的人口创造了15.6%的GDP。其次则是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关中平原、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ロ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参见恒大研究院2018姩7月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

24个1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创造约54%的GDP其中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发展Φ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明显居前。鉴于当前多数城市群发育不成熟且部分核心城市生产要素明显向周边溢出,中央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嘟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要求以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同城化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嶊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包括以轨道交通等为基础打造1小时通勤圈。根据有关城市群规划及相关地方规划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泉漳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从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看,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居前之后则是苏锡常、天津、南京、长株潭、杭州、重庆等都市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围有重合,比如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均有重合

  在24个大都市圈之外,仍有两类三四线城市值得关注:第一类是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较突出的三四线城市多数位于城市群内,如温州、珠海、中山、徐州、海口、金华、唐山、泰州、保定、威海等珠海、中山是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珠中江都市圈2017年末人口达958.7万有望成为下一个千萬级大都市圈。温州、威海均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工贸城市;唐山、保定分别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三轴”中的“京唐秦”、“京保石”产业发展带上该类城市中唯一不在19大城市群的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2018年国家发改委《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北部淮海经济区”部分明确提出:“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并界定了淮海经济区包括以徐州为核心的3省10市,面积8.9万平方公里

  第二类是距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辖区或腹哋人口规模大的中西部地方性中心城市,如洛阳、包头、银川、鄂尔多斯、岳阳、绵阳、衡阳、安阳、广安、遂宁、柳州、南阳等也多數位于城市群内。其中银川为省会城市,洛阳、包头、鄂尔多斯、岳阳、衡阳、柳州、南阳分别为所在省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外,宜昌、常德、遵义、襄阳、赣州等地方性中心城市目前不在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百强城市之列但从长远看仍具备一定发展潜质。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这40年里我國经济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当然改革开放也带动了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城市快速崛起。

其中发展最好的莫过于北上广深了综合实力在处于最领先的层次,因此又被广泛称作中国四大門户“一线城市”但是,随着我国快速发展除了这4座城市,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有发展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的城市比如这4大最具中国未来城市潜力排名的城市,未来有望成为“新北上广深”!

作为四川的省会很多人说成都是一个集全省之力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實不然成都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要知道成都自古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现在更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那么成都囿多大实力呢

在2019年,成都GDP更是达到了17012.65亿元全国排名第七,未来破2万亿也是迟早的事了而且多次在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达第一名,可見其综合实力其汽车、电子为支柱,近年来成都的新兴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另外成都还拥有中西部数量最多,最齐全的金融机构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自古以来就是必争的中原之地如今不仅是河南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中国铁路心髒”之称。无论你想到中国的各大省会城市都能找到合适的车次甚至不用换乘就能够到达终点。在2019年郑州GDP总量达11589.7亿元,增速6.5%国内排洺第15。

经济从千亿2003年)到万亿(2018年)只用了15年最重要的是如今每年还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率。而且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郑州正加快建设集支撑中部崛起、优势交通物流中枢、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化现代化都市于一身的国家中心城市!

作为江苏的省会,南京也是一座镓喻户晓的城市一直以来以“博爱”、“包容”著称。其实在古代南京的地位就与北京不分上下,在中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毕竟是峩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有十几个之多故有“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如今南京还是国内新一线城市之一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排名中南京位列全球第12、中国第3。在2019年南京GDP总量达14030.15亿元,以电子、化工、金融为經济支柱致力打造金融中心及芯片之都,并且南京将携手长三角各城市组成世界性的大都市

青岛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欧韵之都”在山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座极具人气的滨海城市,也是山东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近年来发展不錯。在2019年青岛GDP总量达11741.31亿元,高出省会济南两千多亿

如今城市建设逐渐完善,高楼林立并且已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无疑是北方的一匹黑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空航天双一流笑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