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玩网游花费数万 儿童怎样才能变白获全额退款

熊孩子玩游戏花了6000英镑 苹果同意全额退款_凤凰游戏
熊孩子玩游戏花了6000英镑 苹果同意全额退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英国兰开夏郡有一个11岁的熊孩子想方设法地通过他父亲绑定在iTunes家庭账户的信用卡在iPad应用内购中消费了将近6000英镑。
根据外媒iPhoneHacks的报道,英国兰开夏郡有一个11岁的熊孩子想方设法地通过他父亲绑定在iTunes家庭账户的信用卡在iPad应用内购中消费了将近6000英镑。据了解,这个熊孩子名叫Alfie Dobson,他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花光了6000英镑。在此之前,他也曾经在游戏内完成过1.49英镑的小额交易,但是这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这个孩子的爸爸Roy Dobson表示,Alfie在短短5分钟内通过小额交易完成了700英镑的消费,又花了半小时完成了1100英镑的应用内购。Aifie表示他遇到了一款让他根本停不下来的游戏,但是Alfie的父母并不能理解。值得庆幸的是,苹果已经同意将孩子在游戏内购中花费的6000英镑全数退还给Dobson一家。虽然苹果已经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而为家长们提供不少选项,比如每笔交易都需要密码等等,但是对于这些机灵的熊孩子来说,他们的鬼点子还是非常多的。
[责任编辑:赵建波 PG001]
责任编辑:赵建波 PG00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游戏官方微信儿童玩网游花费数万 什么情况下家长能获全额退款
澎湃新闻网
尽管游戏公司为未成年人设置了重重关卡:在醒目位置说明“拒绝”未成年人;要求身份证实名认证;为防成瘾限制游戏时间……但效果受到质疑。腾讯曾回应澎湃新闻时称,确实接到家长反映未成年人偷拿家长手机、身份证、支付密码等信息进行游戏登陆及支付行为的情况,会在核对相关资料后进行研判,如推测事实属实,则会出于关怀进行退款。那么如果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进行大额消费,他们的消费是否有效,家长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的消费行为是否有效,不光是看商品的价格,还要看孩子的年龄、商品或服务的特性等。”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的梁宏刚律师告诉澎湃新闻。根据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这就意味着,10岁以下儿童无民事能力在游戏中进行消费,是可以直接要求撤回的。10岁到18岁,则要看他消费的数额,数百元甚至成上千的商品,则需要征得家长同意。”梁宏刚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份即将实施的新《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原来的10岁下限降低到8岁。“上述法律规定虽然放在现实消费中没问题。但是放在网络上,适用起来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梁宏刚表示,在实体店里进行买卖,买卖双方都可以核实。但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网络的另一头是“谁”,很难得知。举证难让家长“望而却步”记者此前报道,有家长就孩子玩游戏产生巨额花费提出维权后,腾讯、4399等手游运营公司作退款处理,但也有家长无法证明消费是孩子所为放弃维权。
未成年人的消费是否有效,家长的要求退款是否合理?这类行为应如何避免?巨额的游戏花费到底该谁“买单”呢?
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的梁宏刚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进行的大额买卖行为需经过法定代理人追认。而家长需要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消费系孩子所为,现实中完成这个举证存在较大困难。
腾讯回应记者时表示,确实接到家长反映未成年人偷拿家长手机、身份证、支付密码等信息进行游戏登陆及支付行为,“只能通过多维度的综合评估,如果可信度较高,我们会出于关怀的角度,进行退款处理。”
有专家认为,游戏企业应提高企业责任意识,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完善,让网游实名制认证落到实处。同时,家长、学校、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游戏中理性消费。
10岁以下儿童大额消费可直接退回
腾讯公司2016年财报显示,截止至2016年底,《王者荣耀》拥有2亿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日活跃用户峰值高达8000万,创造了腾讯平台上智能手机游戏的新纪录,涵盖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上班族多个年龄段的玩家。
“王者荣耀”为对战竞技类游戏,记者注意到,进行普通对战并不需要消费。玩家可以通过积累战绩来获取少量金币,金币积累到一定数额可以购买英雄角色。
“王者荣耀”中有个商城栏目,该商城中所有直售商品均可用点劵支付,点劵是该游戏的万能流通货币。玩家如果想购买新的“英雄”和增加“英雄”属性的皮肤,可以通过充值点券来进行购买。充值一元钱可获得10点券,比如一个英雄“诸葛亮”的皮肤价格为288点券,意味着购买一个皮肤需要28.8元。
尽管游戏公司为未成年人设置了重重关卡:在醒目位置说明“拒绝”未成年人;要求身份证实名认证;为防成瘾限制游戏时间……但效果受到质疑。
腾讯曾回应记者时称,确实接到家长反映未成年人偷拿家长手机、身份证、支付密码等信息进行游戏登陆及支付行为的情况,会在核对相关资料后进行研判,如推测事实属实,则会出于关怀进行退款。
那么如果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进行大额消费,他们的消费是否有效,家长的要求是否合理?
“孩子的消费行为是否有效,不光是看商品的价格,还要看孩子的年龄、商品或服务的特性等。”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的梁宏刚律师告诉澎湃新闻。
根据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这就意味着,10岁以下儿童无民事能力在游戏中进行消费,是可以直接要求撤回的。10岁到18岁,则要看他消费的数额,数百元甚至上千的商品,则需要征得家长同意。”梁宏刚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份即将实施的新《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原来的10岁下限降低到8岁。
“上述法律规定虽然放在现实消费中没问题,但是放在网络上,适用起来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梁宏刚表示,在实体店里进行买卖,买卖双方都可以核实。但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网络的另一头是“谁”,很难得知。
举证难让家长“望而却步”
梁宏刚说,想要主张孩子进行大额消费的行为无效,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线上支付的行为是孩子所为,并且没有经过自己授权。
但由于用于网络游戏账户充值、购买物品的银行卡和所绑定的手机均在家长名下,掌握银行卡、交易密码和绑定手机并进行网络交易理应视为银行卡所有人实施的行为。“如果家长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行为系孩子所为,到了法院很难获得支持。”梁宏刚表示。
梁宏刚说,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妥善保管自己的支付账号、手机、银行卡等电子交易必备要件。确实出现了小孩偷用手机进行游戏消费的情况,也要注意保全证据,如孩子相关的充值、消费记录截屏,只要能够证明消费金额巨大、消费时间异常等等,都是证明充值行为系孩子所为的有力证据。“此外,除与平台进行协商或向法院起诉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等方式尽量挽回损失。”
公开报道显示,多次此类纠纷经调解解决。武汉一10岁男孩家长曾于去年11月将腾讯公司诉至法院,原因是她称儿子多次偷偷用家长的手机给自己发微信红包,然后充值玩手游。最终该家长选择撤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觉得举证难度较大。
6月14日,一则“深圳11岁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银行卡和手机玩王者荣耀花光家中三万元积蓄”的消息引发关注。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腾讯已经与男孩的家长取得联系,并且确认退款。
“我们一般需要对方提供家长和孩子的身份证明,以及亲子关系等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会结合游戏账户的后台数据,与家长、孩子详细沟通之后,以此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估,如果可信度较高,我们会出于关怀的角度,进行退款处理。”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也表示,这些问题仅从监管和企业自身,确实是无法百分之百规避的。“我们也提醒各位家长在忙于工作的同时,给孩子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以及银行卡、手机的密码,避免因手机被偷拿,或者密码泄露,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纠纷。如果能够做到政策监管,企业责任,家庭教育责任及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相信这是一个理性且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
手游从监管盲区到监管重点
记者注意到,目前网络游戏主要由两个政府部门进行监管,一是文化部,二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相关管理规定也一直不断在细化与完善。
2005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并于2007年4月发布执行。为更有效地在未成年人中实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新闻出版总署同时组织有关方面制定配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一并发布执行。
日,文化部发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应要求玩家使用有效身份证进行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
“由于当时移动游戏并未出现,因此在监管范围上,主要针对基于PC的客户端网络游戏与网页游戏,导致后续当移动游戏出现并兴起时,一直未有明确界定,也形成了一定的监管盲区。”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日,随着移动游戏发展迅速的趋势,文化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也是移动游戏第一次被纳入政策监管范围。
该通知从日起正式实行。通知要求,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陆的网络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提倡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在落实“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基础上,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限定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郑宁接受媒体采访认为,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监管手段及条例,加强监管力度,行业协会也应积极介入,出台自律公约。游戏企业应提高企业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政策监管,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完善,让网游实名制认证落到实处;同时,需社会各界配合,加强用户举报投诉的社会机制。
关注微信公众号:游戏陀螺(shouyoushouce),定时推送,游戏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游戏圈的啥都聊,赶紧扫描游戏陀螺二维码一起吃瓜】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网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