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什么意思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

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262】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
&主播:公众号:牛奶里的橡皮糖(milk-xptang) ;微博:@姜无邪子
&作者:方氪
26856次播放
/discuss/index/208?from=label&pmc_param%5Blabel_name%5D=
/discuss/index/208?from=label&pmc_param%5Blabel_name%5D=
00:00/04:10
赞该声音的人(6)
正文: 1.同理心是天赋。 我们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天赋方差,同理心作为一种感受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在每个个体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我们说样貌是天赋、乐感是天赋、绘画跳舞是天赋,很少有人反驳。原因是此类天赋可以量化和制定标准。五音俱全、音域宽广的人肯定比五音不全、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人更有天赋,毋庸置疑。 有些人心思细腻,可以体会到很多复杂的情感。有些人大大咧咧,被指着鼻子骂直男癌也无法知道女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林夕在有次采访中被问到:『你能写出这么多经典的歌词,很多人感同身受,是不是你谈过很多次恋爱,受过很多次伤。』 林夕回:『谈一次就够了,受那么多次伤会死人的。』 我有一套理论,那就是好的产品经理肯定属于雌雄同体,文理合一的少数人。 他必须有人文关怀,也要有科学精神。 他必须细腻与感性,也要讲理性和逻辑。 以上特点往往不是孤立,而是交织体现的。而同理心,就是它们相互重叠的最终特性。 2.同理心可以通过后天学习。 在心理学上有一类专业的精神病人,他们被称为『Psychopath』,中文译为冷血精神病。 这些人的大脑构造和普通人不太一样,准确的说,他们是没有正常人类情感的有暴力倾向的性格障碍者。 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太能区分笑容和苦脸的照片。他们没有同情心,但是他们的智力非常高,能够很快的学会在人类社会的生存技巧和善于掌控他人的心智。 就是说他们能够依靠后天学习的同理心,知道人类的行为模式,比如当你伤心的时候,他们会表现的懊恼和遗憾以此来安慰你。(虽然他们并没有真的这么懊悔) 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同理心跟其他所有能力一样,都是动态发展的。 最近在「得到」上看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程,让我更加深信查理.芒格的工具箱理论。 从商业史、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历史,到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都能细化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世界是一头大象,人类理解世界的行为就像盲人摸象。每一种理论模型都是洞察世界的一次尝试,一次对大象的温柔抚摸。 同理心,说到底就是你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 除了思考产品本身,也要思考产品之外的东西,整个人类社会的所有无差别劳动都是一种广义上的「产品」。出错啦 - PMCAFF产品经理社区 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人气组织::专注于研究互联网产品
PMCAFF目前不支持IE浏览器, 请用其它的浏览器打开PMCAFF, 如果是双核浏览器, 请选择极速模式对俞军提出的“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的一些思考
对俞军提出的“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的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同理心? 在搞清楚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之前,先说说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能够感知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那内向和外向的人那个更有同理心呢?这里我想给内向和外向做个区分。内向:" 内向的人喜欢安静,一个人呆着比较舒服 "外向:" 外向的人喜欢热闹,一群人呆着比较舒服 "但内向并不代表不会社交,比如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当我需要去社交的时候,我也会去社交,而且由于表达能力还可以,时不时也会成为社交的中心,但是社交完成以后,我总会找个安静的下午,喝上一杯清茶,翻一翻书,独自度过一个安静惬意的下午。外向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和一群人呆着,让她自己一个人呆着,他会不舒服。他可能拉着你在电话里聊两个小时不带停,当没人在他身边的时候甚至都无法安心的完成工作。内向的人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敏感。他们喜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对别人的情绪能够轻易的感知。我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人,从小到大我都能勾轻易的感知他人是否生气 / 开心 / 沮丧 / 失落,我以为这是我自己的特殊能力,当我接触的人多了以后,每个内向者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能力,即使一个人尽量去伪装,他也能轻易感受到一个人情绪的异动。由于内向者的敏感,能够轻易感知他人的情绪,所以内向者在同理心培养方面有天赋。记住,是在培养同理心方面有天赋,不是说同理心就是天赋。刚开始我在想同理心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技能?心理学上性情(气质)和性格有着明确的区分,性情(气质)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会影响你的一生,比如你喜欢安静,喜欢思考。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这和你经历的事情,读过的书,接触的人有关系。性格和能力都是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决定能否做成,性格决定做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 笨鸟先飞早入林 "" 勤能补拙 ",能早入林是一种能力,但勤奋是一种态度。那么能力和技能有是什么关系呢?技能是知道如何做,能力是能够做成功。多一项技能,就多一分能力;除了知识技能,能力还包括体力,口才,天赋,是个综合指标。所以同理心是一种技能,同理心 = 天赋 * 时间。既然同理心是一种技能,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呢?二、同理心该如何培养? 1、阅读文学 同理心是看过不同形式的受苦与成长之后生出的理解与同情,这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体谅,我们每个人无法经历那么多的人和事,我们只有沉浸在文学当中,与当事人共同挣扎,共同感受生活,才能养成一种同理心,就像你看电影,会随着电影里的主人公高兴而高兴、悲伤而悲伤,而且文学和电影的优点是具有可读性,不会那么的枯燥乏味。比如红楼梦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黛玉一生气就向床边哭,宝玉就在一旁赔不是。有一回,黛玉误以为宝玉把自己给他绣的香囊送人了," 啪 " 的一下把正在给他绣的香囊剪短,结果宝玉把他的衣服掀开,露出一个荷包,原来黛玉把绣的荷包藏在自己的衣服里面。黛玉看宝玉这么珍重地把她绣的荷包袋在内衣里面,知道委屈了宝玉,可是黛玉是永远不会说对不起的,她是那个受宠的人,她永远要发脾气,就连自己做错事了,她也要发脾气。所以最后哭的是黛玉,赌气的是黛玉,然后宝玉在一旁不住的道歉。可能没有同理心的人觉得为什么黛玉做错事,宝玉要道歉,这不公平,但是在爱情里哪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你以为他们在吵架,其实他们是另外一种甜蜜。他们之前有牵挂、有争辩、还有赌气,其实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等到没什么架可吵的时,大概就无情可谈了。2、读历史 为什么帝王将相喜欢读历史?那是他们把自己带到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体验当时人物的所思,所感、所为,通过别人的故事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只不过大多数人读历史,把它当成一个历史故事来读,然后哈哈一乐,完事。比如张良进履这典故,很多人读了以后可能觉得说要 " 尊敬老人,约会不能迟到 ",但真的是这样么?(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选自《史记 · 留侯世家》(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是要结合前后环境来看,在这之前,张良做了一个识破天惊的事情,那就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就东躲西藏了,他却还能从容漫步,说明什么?说明张良胆识过人。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一个不认识的老头让你下去给他取鞋子,你会怎么反应?是不是想揍他,张良的反应没有超出常人,但是看他年迈的份上强忍了下来,老头不仅不知感谢,反而得寸进尺,让张良帮他穿鞋。在这里老人要教张良一个道理,成大事者,要么不忍,要么一忍到底。这个和韩信的胯下之辱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良长跪履之,本来想惊老头,心想:" 我跪下来给你穿鞋,应该出乎你的意料吧 ",老头不仅没有出乎意料反而笑而去,张良本来想惊老头的,不仅没有惊到老头,反而老头的行为举止惊到了张良,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兵法讲究先发之人,制人和制于人是不一样的,这两次相约,张良已经很早了,但还是受制于老人。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第三次张良 4 日半夜就前往,这样即使老人到了,也无法说张良,因为约的是第五日。什么是 " 先 ",出乎对方预料就是先。老人通过这件事情教张良两个道理," 忍 " 和 " 先 "。孙子兵法中讲到 " 忍和先 ",忍就要忍到对方失去警惕," 先 " 就要在对方失去警惕的时候,出乎对方意料,先发制人。这才是读历史的正确姿势。3、倾听 回到产品上来,我们想对用户有同理心,就要先学会倾听,听话听音,看人看行。比如技术跟你说这个功能太复杂了做不了,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功能太复杂,不想做、看你丫的不爽,不想给你做、最后才是真的功能复杂,做不了,倾听,听得是对方的心理诉求。此外倾听能力也是产品经理必备能力,如果你的产品是女性用户,而你是男性,那你是不是就不能做女性产品了?显然不是,如果你不断的和目标用户聊,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你也能做出一款她们满意的产品。所以学会倾听对于培养同理心很重要。4、把自己当用户 把自己当用户不是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是用户,那是 YY。每个人受到的教育、所处的阶层、经历的事情都不尽相同,你无法想象别人使用你产品的感受。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自己当成用户,亲身体验一下产品,你做滴滴打车,可否自己当个乘客,去打一下车,自己当个司机,去开一段时间的网约车?做互联网金融,自己能不能投投看?吴京拍战狼 2,自己去军营训练 18 个月,把自己练成一个兵样,大家都记得达康书记单手换弹夹的精彩,但是达康书记为了形象真实,这个动作每天练到吐为止,所以,把自己当成用户,去体验用户的所思,所想、所感。这里要多说一点就是,除了把自己当成用户,还要注意倾听,因为即使你是目标用户,也只是目标用户的一类,你无法跨阶层,夸年龄的去了解用户,所以说倾听很重要。总结:上面就是个人对俞军老师所提问题【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的一些思考,有更多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加微信 yw5201a1 交流。更多干货,可关注微信公众号:chanpinliu880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大家都在看| 阅读(59)
同理心又被称作换位思考,指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思考,去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完全不同的。以一个经典的故事举例:
当一个人陷入一个地洞里时,他从洞底大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同理心是我们看到了之后爬下去说:“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了,你并不孤单。”而同情心则是:“哇!真糟糕啊,对吧。你想来个三明治吗?”
同理心是产品经理必备的一个素质。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往往要放下自己,先去考虑用户的感受。去放空自己,我们以为用户应该知道的不等于用户知道的。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用户,才能设计出一个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同理心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呢?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多去把玩各种各样不同的APP
很多人说自己是一个APP控,但手机装载的基本是淘宝、微信、QQ、今日头条等常见的APP,只是在使用时长或频率上比一般用户要久一些。
而且对于产品新人来说,这种成熟复杂的APP是很难体验出什么感觉或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想法。
那么如何去下载一些小而美的APP呢 ?我手机上目前大概安装了接近300+APP,经常从以下渠道挑选下载。
App store中24个类别(去除报刊杂志)的前20个APP选择,在App store精品推荐一栏中寻觅最新APP或者从最美应用、Next等平台资讯中发现好玩有趣的APP。
挑选下载APP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接下来对APP进行分析记录。
不同于之前的产品大牛的推荐,我觉得如果是刚入门的产品新人一上来就开始研究揣摩APP的目标用户群可能是什么样的人,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主要功能的用户场景分别是什么等等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我更青睐于曾经看过的一位Facebook产品经理的观点和方法,先把自己当一名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培养自己的产品感觉。把玩体验一个新APP的时候带着以下一些问题。
这款APP是如何吸引到你的?是朋友推荐吗?还是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个 APP?如果是,是什么促使你去找到这款 APP下载它?它的图标或名字吸引了你吗?
你对这款APP的感觉如何?你觉得它会流行吗?你对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下载这个APP时看过评分、评论和描述吗?
2、初次体验
APP的开始界面或注册体验怎么样?有引导或介绍页面吗?
APP的易用性如何?能立刻明白怎么使用,还是要研究一下或根据引导流程才会使用。
APP整体感觉如何,是否满足了你的预期?是轻松愉悦还是因为找不到返回按钮而很沮丧?这款 app 让你感到更智能和高效了吗?有没有发现让你惊叹的()小细节?
APP体验结束后回顾花费的时间与整个流程体验的印象与想法。
3、再次体验
你多久用一次这个 APP?什么时候用?是什么促使你打开它?
这款 APP与其它类似 APP 相比怎么样?
你认为这款APP 在一年后()会发展成什么样?一段时间后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二、多去观察周边的人
刚才的建议更注重于自我的亲身体验和直觉感受的培养成长。
接下来的建议则注重把握身边的可用资源,多去看身边的人如何使用APP,多去听身边的人的想法意见,进而更加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想法。
1、用眼睛观察
在某个APP进行大版本的升级,比如首页UI界面的改头换面或者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后,可以第一时间去电子应用市场查看用户提交的评价反馈情况。
收集用户对于版本的升级有哪些看法,跟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么,用户的评价倾向于称赞叫好还是不解谩骂。
尽可能的去思考用户提交的评价背后可能的原因,去反推APP团队进行升级改进的立足点可能在于哪些地方,与用户的想法是否存在矛盾或冲突。
在上下班的公交车或地铁上,在学校的课堂或自习过程中,都可以抓住机会去观察身边的人如何使用手机中的APP。
他们在使用某个APP的时候是倾向于单手操作还是双手操作,喜欢触碰还是滑动,是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操作路径是怎么样的,如果碰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当然在观察中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以免引起他人隐私被侵犯的反感。
2、用耳朵聆听
除了上述用眼睛看,还有注意用耳朵去聆听,当一名安静的倾听者。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在使用某个APP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观察发现针对于不解或疑惑进行相关提问,但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注意提问时不要带引导性的用词。
比如关于O2O产品选择的研究中,提问采用“为什么使用美团去找团购?”句式,而不是采用“你用美团是因为上面的团购券更便宜吗?”这种明显诱导式的措辞,以免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注意用户是非理性人,说的与实际做的不一定一致。
比如一家公司曾做过关于用户对手机颜色偏好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用户愿意购买红色手机,但调查结束后在选取参与调研的回馈礼物时,大多数用户仍然选择了黑色的手机带走,即便是那些回答更愿意购买红色的用户也是如此。所以调查结果还要与实践的观察结合再做论断。
我个人非常认同纯银的观点,做产品经理兴趣驱动才是正道。
如果不是兴()趣驱动,只是看了一些关于产品经理的书籍或文章觉得产品职位很酷,可以独立负责一个产品,带领一个团队开发设计很牛逼而心生羡艳的话。我觉得是很难一直坚持做产品体验和观察的方法,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
那样按照某一种学习的方法逼着自己下一大堆既不认识又不喜欢的APP研究, 久而久之将流于任务的形式和产品外在的表面,而体会不到开发者的设计用心和价值主张,也感受不到用户使用时的真实想法。
去做比光说重要,总结比光做关键。
多去把玩各种各样不同的APP和多去观察周边的人,是我切身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和亲身体验后总结的关于培养产品经理同理心的两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在产品经理进阶的路上尽情奔跑吧!
#专栏作家#
Link,微信公众号:从0到1(aboutlink),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美团点评产品经理,负责亿级用户平台,专注于O2O,用户产品设计,数据分析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admin,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申永祥博客,(QQ:)原文地址:原文地址:
声明:博客内容除标记原创字样以外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俞军的PM面试题: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俞军的PM面试题: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精彩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理心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