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学“卖身”后气象预报员 百度云陡变,为什么完美世界能行,百

百度文学“卖身”后气象陡变,为什么完美世界能行,百度不行?
百度文学的亏损或许是一种必然。
刺猬公社|孙汝亮
百度没有做好的业务,倒手换了新东家后,却有了另一番气象。
5月25日,百度文学对外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红杉资本和完美世界领投,盛景基金、分享投资、国宏兄弟等数家机构跟投,融资金额为8亿,百度文学估值达40亿。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公布的信息中,“纵横文学”代替了“百度文学”。
当阿里和腾讯在泛娱乐领域风生水起时,百度却默默退出一个又一个市场。如今凭借游戏起家的完美世界都能把百度文学经营得比百度还要好,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纵横文学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完美时空(PWRD,现已更名完美世界)投资成立的纵横中文网。在其鼎盛时期,网文市场一度被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17K三大网站瓜分。
2013年7月,百度以1.915亿元的价格从完美世界手中买下纵横中文网。2014年11月百度在纵横中文网的基础上整合了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资源,成立了百度文学。
然而曾经大方光芒的纵横中文网到了百度手里,莫名黯淡了下来,甚至开始持续亏损。
2016年6月,百度文学作价10亿卖身完美世界,百度仍占百度文学两成股份,并继续提供流量支持。
如今,纵横文学已估值40亿元。纵横文学CEO张云帆此前还对媒体称,从百度手里“逃离”的纵横文学已于2016年扭亏为盈,甚至有望上市。
这一系列变化,和百度、完美世界两家公司,在游戏和影视领域的影响力有莫大关系。
网络文学站点从诞生之初便受到游戏公司的偏爱。
作为网络文学站点中执牛耳者的起点中文网,先是被盛大收购,整合成立盛大文学,再是被腾讯挖人,导致起点高层出走,并于2013年5月在腾讯支持下成立创世中文网。
最后,盛大文学又被腾讯以40亿至50亿人民币的价格全盘收购,与腾讯文学合并成为阅文集团。
在这复杂程度丝毫不下于“宫斗”的一系列资本流动中,不难拿看出各方对网文市场的重视程度。
百度入局的时间恰到好处——腾讯2013年5月刚刚成立创世中文网后两个月,百度便收购了纵横中文网。
然而,梳理网文站点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背后的资本运作几乎都来源于一些游戏影视巨头的支持。而相比于其他家的竞品,百度恰恰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泛娱乐生态体系。
阅文集团背后有腾讯互娱。从原著到影视,到动漫,再到游戏,可以完全流水线作业,而且其旗下的众多阅读软件,甚至包括腾讯旗下的QQ浏览器,也为网文本身提供了优质的分发渠道。
同样的,阿里文学背后是阿里巴巴集团2016年成立的“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该版块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及数字娱乐事业部。这也为阿里文学提供了充分的渠道,以及与影游联动的可能。
然而,百度的游戏部门一直形同虚设。影业方面,虽然2015年曾一度传出要成立百度影业,但并无下文。这使得百度文学只能竭泽而渔——一味地对外出售作品版权来变现,从而浪费了大量优质IP。
即使是从渠道上,作为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度,也没有什么优势。
艾瑞咨询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数字阅读用户关注文章及作者的最主要渠道是微信,新浪微博与百度贴吧次之。 另外还有12.4%的用户只看书,不在其他任何渠道关注相关信息。”
从上表可以看出,百度引以为傲的搜索引擎只占有用户渠道的0.2%,而百度贴吧虽然占据44%,但百度贴吧向来是盗版滋生地,无法有效对用户进行导流。
由此,既不具备影游联动条件,又没有良好导流渠道的百度文学,始终难以通过最优的方式进行内容变现,亏损或许是一种必然。
相比较而言,完美世界则有比百度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完美世界全称“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其业务涵盖完美世界游戏和完美世界影视两大板块,是中国最大的影游综合体。回归完美世界怀抱的纵横文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此。
那个凭借订阅付费、读者打赏、繁简体出版的网文时代在百度入局的时候便已经走到了尾声。
2013年前后开始的时代是属于IP的,而网络文学站点对于布局泛娱乐生态的各大公司来说,重要的不是能带来多少直接收入,而是能够孵化多少优质IP。
可以预见的是,由完美世界控股的纵横文学作为其泛娱乐化生态布局的一部分,未来的方向也将会是继续为自己培养优质IP,而不是像百度时代那样一味地去出售。
关注游戏、文学
微信号:sun950329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o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o
?单纯做直播的平台,可能只有死路一条
政策不断收紧、资本高潮已过、人口红利消失、内容日趋同质化,进入重新洗牌的直播行业,如何突围?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百度文学“卖身”后气象陡变 为什么完美世界能行 百度不行? - A5创业网
百度文学“卖身”后气象陡变 为什么完美世界能行 百度不行?
来源: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
  百度没有做好的业务,倒手换了新东家后,却有了另一番气象。
  5月25日,百度文学对外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红杉资本和完美世界领投,盛景基金、分享投资、国宏兄弟等数家机构跟投,融资金额为8亿,百度文学估值达40亿。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公布的信息中,&纵横文学&代替了&百度文学&。
  当阿里和腾讯在泛娱乐领域风生水起时,百度却默默退出一个又一个市场。如今凭借游戏起家的完美世界都能把百度文学经营得比百度还要好,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纵横文学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完美时空(PWRD,现已更名完美世界)投资成立的纵横中文网。在其鼎盛时期,网文市场一度被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17K三大网站瓜分。
  2013年7月,百度以1.915亿元的价格从完美世界手中买下纵横中文网。2014年11月百度在纵横中文网的基础上整合了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资源,成立了百度文学。
  然而曾经大方光芒的纵横中文网到了百度手里,莫名黯淡了下来,甚至开始持续亏损。
  2016年6月,百度文学作价10亿卖身完美世界,百度仍占百度文学两成股份,并继续提供流量支持。
  如今,纵横文学已估值40亿元。纵横文学CEO张云帆此前还对媒体称,从百度手里&逃离&的纵横文学已于2016年扭亏为盈,甚至有望上市。
  这一系列变化,和百度、完美世界两家公司,在游戏和影视领域的影响力有莫大关系。
  网络文学站点从诞生之初便受到游戏公司的偏爱。
  作为网络文学站点中执牛耳者的起点中文网,先是被盛大收购,整合成立盛大文学,再是被腾讯挖人,导致起点高层出走,并于2013年5月在腾讯支持下成立创世中文网。
  最后,盛大文学又被腾讯以40亿至50亿人民币的价格全盘收购,与腾讯文学合并成为阅文集团。
  在这复杂程度丝毫不下于&宫斗&的一系列资本流动中,不难拿看出各方对网文市场的重视程度。
  百度入局的时间恰到好处&&腾讯2013年5月刚刚成立创世中文网后两个月,百度便收购了纵横中文网。
  然而,梳理网文站点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背后的资本运作几乎都来源于一些游戏影视巨头的支持。而相比于其他家的竞品,百度恰恰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泛娱乐生态体系。
  阅文集团背后有腾讯互娱。从原著到影视,到动漫,再到游戏,可以完全流水线作业,而且其旗下的众多阅读软件,甚至包括腾讯旗下的QQ浏览器,也为网文本身提供了优质的分发渠道。
  同样的,阿里文学背后是阿里巴巴集团2016年成立的&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该版块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及数字娱乐事业部。这也为阿里文学提供了充分的渠道,以及与影游联动的可能。
  然而,百度的游戏部门一直形同虚设。影业方面,虽然2015年曾一度传出要成立百度影业,但并无下文。这使得百度文学只能竭泽而渔&&一味地对外出售作品版权来变现,从而浪费了大量优质IP。
  即使是从渠道上,作为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度,也没有什么优势。
  艾瑞咨询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数字阅读用户关注文章及作者的最主要渠道是微信,新浪微博与百度贴吧次之。 另外还有12.4%的用户只看书,不在其他任何渠道关注相关信息。&
  从上表可以看出,百度引以为傲的搜索引擎只占有用户渠道的0.2%,而百度贴吧虽然占据44%,但百度贴吧向来是盗版滋生地,无法有效对用户进行导流。
  由此,既不具备影游联动条件,又没有良好导流渠道的百度文学,始终难以通过最优的方式进行内容变现,亏损或许是一种必然。
  相比较而言,完美世界则有比百度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完美世界全称&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其业务涵盖完美世界游戏和完美世界影视两大板块,是中国最大的影游综合体。回归完美世界怀抱的纵横文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此。
  那个凭借订阅付费、读者打赏、繁简体出版的网文时代在百度入局的时候便已经走到了尾声。
  2013年前后开始的时代是属于IP的,而网络文学站点对于布局泛娱乐生态的各大公司来说,重要的不是能带来多少直接收入,而是能够孵化多少优质IP。
  可以预见的是,由完美世界控股的纵横文学作为其泛娱乐化生态布局的一部分,未来的方向也将会是继续为自己培养优质IP,而不是像百度时代那样一味地去出售。
百度文学再融8亿做价40亿 网文平台变身IP孵化器就能玩转资本市场?
百度文学正式更名“纵横文学” 官网域名接地气
百度文学卖身完美世界一年后获投资 或明年IPO上市
确认!百度完美文学完成新一轮融资
百度文学组团抢IP撬大神 阅文集团会是文学盛宴还是最后的晚餐?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互联网车企扎堆新能源车 套路有很多 但出路在哪里?】-真格学网-IT技术综合网站
互联网车企扎堆新能源车 套路有很多 但出路在哪里?
来源:ADMIN5 &责任编辑:小易 &时间: 16:34:41
  2014年特斯拉开放专利,算是圆了Elon Musk&人生苦短,恩怨皆休&的心结,但也历史性的推倒了两块多米诺骨牌:
  首先是让互联网车企看到了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逆向破解、弯道超车的机会;
  同时也让跨国车企和自主品牌感到莫大威胁,不得不群起应对;
  但新能源车的机会和危险究竟在哪儿?
  最大机会是动力电池产业的提前催熟
  今年2月四部委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行业总产能要超过1000亿Wh,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Wh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也与今年4月三部委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合。
  与之相应的是行业的超常规发展,按EVTank的数据,中国锂动力电池去年出货量有30.5GWh,扩产计划达到惊人的170 GWh,足够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纯电乘用车使用,要知道2015年7月出台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到今年4月才有第一批规范企业名单,虽然宁德时代、力神等知名企业上榜,但总共只有8家而已。
  整个行业严重依赖新能源车制造业高增长的拉动。
  动力电池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概念,1901年爱迪生就发明了性能优良的镍铁蓄电池以取代铅酸电池,在底特律车载试运行时,跑出过340公里的惊人续航,今天的新能源车陆续发展出太阳能、氢动力、天然气、二甲醚等多个方向,18650圆柱体电池能够脱颖而出,不是技术有多先进,只是工艺成熟,更适合乘用电动车的空间布局。
  在正极材料上,特斯拉的镍钴铝(NCA)三元材料和中企特别是比亚迪力挺的磷酸铁锂(LFP)也没少较量。
  磷酸铁锂的优点是能量衰减少,几乎没有自放电,过充过放时性能稳定,循环寿命可达2000次以上,工作温度和电热峰值好于特斯拉的三元锂,记忆效应也不明显。
  当初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123看重的就是磷酸铁锂技术,有意用它来支持旗下的另一家企业Fisker的Karma电动车。
  但磷酸铁锂用于乘用车有两个致命短板:
  首先是能量密度差。按科技部201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询意见稿)》的要求,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至少要在2020年达到300Wh/kg,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更要求在350Wh/kg以上,而磷酸铁锂电池要突破300Wh/kg都很有难度了。
  其次磷酸铁锂的产品一致性很差,因为合成制备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批次稳定性的差异几乎无法克服,低温性能也比较差。
  所以三元锂在乘用电动车的普及是个大概率事件,这让在商用车领域靠磷酸铁锂打天下的比亚迪不得不未雨绸缪,去年工信部叫停三元锂电池客车进入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算是为比亚迪争取了时间。
  但中企押宝磷酸铁锂也有心病:
  其一,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的底层专利为美国德州大学John Goodenough教授持有,迄今发动过数起成功的侵权诉讼,另一项核心技术碳包覆则在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手中,;
  其二,瑞士PaulScherrer研究院与日本丰田实验室发现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记忆效应,这就戳穿了磷酸铁锂无记忆的神话。
  换句话说,磷酸铁锂虽然有安全优势,技术上也有提升空间,但从能量密度和专利背景看,已不太可能在中国普遍推广。
  此外,石墨烯电池及富锂等新技术的成熟还需要时间。2014年有消息说西班牙Graphenano公司联合科尔多瓦大学推出了超级石墨烯电池,后来国内的东旭光电又祭出烯王电池,宣称充电10分钟行驶1000公里,这别说传统车企,连中东土豪都要吓尿了,对地缘格局的影响足够引发一场战争了,&幸好&暂时还不能商业化。
  所以比亚迪也有两手准备,董秘李黔此前透露公司决定布局和扩容三元锂电池产能,旗下的秦、唐、宋等产品也早在使用三元锂电池了。
  至于国内互联网车企,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基本思路都是逆向特斯拉!只不过会在某些工艺上做优化和改进,以显示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比如轻量化。
  特斯拉Model S整备重量2.1吨,仅电池Pack就有0.9吨,因此车身的轻量化对续驶里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国内互联网新势力的&创新&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未经论证就在汽车结构件(注意不是覆盖件和装饰件)上随意使用轻量化设计的情况很普遍,由于车辆都没量产,安全性也无从考证;
  还有些互联网团队将电池Pack直接安置在汽车底盘上,最大限度的为车身减重,这种结构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都大成疑问。
  之所以如此,当然与新能源车的补贴密切相关。
  去年12月四部委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虽然大幅削减了补贴,
  但续驶里程在100-15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仍有2万元,150-250公里的有3.6万元,超过250公里是4.4万元,对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
  相对于提升能量密度,轻量化当然是增加续驶的最经济策略。
  基本玩法都是参照特斯拉
  安全方面,特斯拉的经验表明高效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可以控制三元锂的风险,特斯拉此前的事故如2013年10月、11月在墨西哥、西雅图和田纳西的火灾多是硬物刺穿电池组所致,此后底盘防护已得到加强。在最重要的热管理上,特斯拉也相对成熟。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快充技术正成为消费创新的竞争热点,此前以色列创业公司StoreDot研发的快充技术,号称充电5分钟行驶480公里,不过考虑到动力电池严苛的安全标准,类似技术的应用要比手机慎重得多,因此现阶段互联网车企的差异化主要是在电池本身。
  松下18650电芯容量可以做到3.5ah,高端4.0也能小规模量产,三星SDI和LG Chem的电芯也有3.5ah的水平,而从中低端数码电芯转型的国产电池,一般只能做到2.9ah。为了控制成本,特斯拉现阶段用的也是3.1ah容量的松下电芯。
  所以理论上说,如果你不在乎成本,也不考虑整车性价比,做出能量密度高于特斯拉的电池Pack并不难,这也是众多PPT车企动辄叫板特斯拉的底气所在。当然,特斯拉Gigafactory已经与松下在合作21700电池。
  在动力电池领域真正厉害的其实是松下。
  原本不做电池的松下当年收购三洋时,分拆了所有家电业务,把电视给了长虹,冰洗和东南亚白电业务交给海尔,从台湾三洋撤资,却独具慧眼的留下了最有价值的锂电池、镍氢电池和汽车电子业务。
  如今的三洋寂然无闻,而松下却一跃而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巨擘,成了创新达人Elon Musk的座上宾,可看出松下资本策略的高瞻远瞩。
  当然如果你有幸在中国互联网造车圈子里跑一遍,也会见证许多&奇迹&,基本玩法是参照特斯拉的电池包,在某款国产车的平台上做逆向工程的二次开发。
  但会注意爆款卖点的重新包装。
  比如续航里程相当甚至超过特斯拉,整备质量却要轻三分之一的神车;
  有电池模组密集排列、不留任何缓冲和溃缩空间的轻量化神车;
  有跳过ET(工程试制)和PT(生产调试)阶段,也不做油泥模型就立马冻结设计,进入SOP(小规模量产)阶段的神车;
  某些互联网车企已然发展出一套标准的&创新流程&:
  先在电脑上集众家豪车之长做出吸睛的外观和内饰设计(或者干脆请欧洲设计公司代劳),鹰翼门、对开门,嵌入式车把手,能用的创意全用上,车里的屏幕则是多多益善(我见过在副驾位置安装7寸屏的方案,不知道安全气囊是怎么解决的)。
  然后由国外知名公司给出工程方案,并试制可动样车。
  三电系统方面常见的是国产比克电池+精进电机(高端方案是松下电池+西门子电机)的经典组合,电池Pack再找成熟的供应商封装,当然BMS还是要自己动手。
  最近一个时期,国内互联网车企都在高调筹建生产基地,却都小心停留在可动样车阶段止步不前,其实是在坐等风口成熟的大笔资金。
  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产业链的依赖有所降低,整体结构相对简单,更加模块化,也更利于应用新技术,这让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团队都看到机会。
  但新能源本身真是风口吗?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新能源车的门槛不在政策、产业、技术和资本层面,而取决于用户消费心理的成熟。
  首先,用户真的关心一辆车的动力来源吗?
  一个人可能是环保份子,也可能是尝鲜主义者,但形成购买行为只会基于成本和便利性,有条件安装充电桩的用户才会享受到电动车低维护成本下的便利性,而当成本和便利性互斥时,用户只会倾向传统的汽油车。
  其次,用户很难相信互联网汽车品牌拥有超越特斯拉和传统车企的技术水准,汽车也不是快消和数码产品,没有冲动消费。
  当年智能手机的成功套路,互联网车企未必就能复制。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没有技术壁垒,因为底层电池技术的任何进步都附带社会属性,不可能成为某家或某几家企业的专利,时代发展也不允许这种垄断。
  未来电动车续航里程上的差异只会与价格定位绑定,无关于技术。
  最近有报道指出,位于苏州工业园的捷星新能源将与松下合作生产18650电池。松下担心的显然并不是技术泄漏,而是中国车企特别是互联网新势力封装和使用这种电池的能力,生怕承担安全连带责任而已。
  合作方捷星新能源此前的客户主要是金龙、海格等商用车企业,在乘用车领域当然需要松下的品牌和技术加持,而捷星本身也与某家新能源创业车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新能源不属于用户能够有效感知的创新。
  小米当年攻下了KOL发烧群体,但今天的新能源车比手机复杂得多,车主若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很难对技术优劣做出鉴别,这就决定了新能源车企仿效小米&为发烧而生&去网罗特定群体做口碑营销非常困难。
  Elon Musk很清楚这一点,特斯拉如果停留在当年Roadster的水平,不去绑定无人驾驶和智能车联网的新概念,能否如此风光还很难说。
  因此,新能源本身并不是汽车消费创新的竞争要素!
  国内互联网车企借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其实是企图在新能源风口中注入无人驾驶和智能车联网的软实力。
  单以量产来说,真正适合互联网车企的反而是低速物流车。
  去年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快递运输车技术条件》国家推荐标准,开启了一个特斯拉和传统车企不屑涉足的市场,这种主要用于城市短途速运而非载人的物流车,技术和安全门槛都不高,最适合创业型新能源车企快速放量,完成原始积累,2012年全国电动物流车只有354台,去年已经暴涨至59580台。
  按今年的政策,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有和1500元三档补贴可拿,还有最高15万元的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也有不超过中央财政单车额度50%的补贴。
  这其实是一个更容易快速走量的市场。
  然而,野心勃勃的中国创业者宁愿在精美的PPT里对标特斯拉,或是在空旷赛道上叫板超跑,也不愿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展示存在感。
  互联网公司在新能源车市场必须直面以下事实:
  对于知识构成相对传统的用户来说,有经济实力的会选择传统豪华品牌,比如BBA,这个观念是社会普遍认知决定的,短期难以改变;
  经济实力一般的也有通用、大众、丰田等成熟中端品牌可选;
  对于喜欢新奇特体验并有尝鲜精神的年轻人来说,经济实力强的会购买特斯拉或其他豪华品牌电动车,很难转化为国产电动车的用户,这是品牌美誉度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产电动车冒险走高端路线的原因。
  比如在《速度与激情7》中混了个脸熟又成为中东土豪阿布扎比警用车的天津艾康尼克。
  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认为新能源车依赖三种消费:
  2C市场的走量依赖路权型消费,北京、上海之类限牌城市所带动的都是此类刚需。
  2B市场就是前文所说的低速物流车,主要原因是运营方要求不高,安全、可靠、便宜就行,而市场却很大。
  剩下的是小众的&骚包车&,无论传统车企还是互联网公司都缺乏品牌积淀,又面临传统豪车的激烈竞争,并不是优势所在。
  很多所谓PPT车企之所以看好这个小众市场,无非两点:
  1、急于展示设计实力,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2、克隆特斯拉的成功,快速与友商差异化;
  但这只是一种过度性的竞争策略。
  从消费路径上说,新能源车还是要与无人驾驶、智能车联网等创新要素结合起来,包装互联网汽车的新概念,才能与传统汽车分庭抗礼。
document.writeln('关注创业、电商、站长,扫描A5创业网微信二维码,定期抽大奖。');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来源注明A5创业网,否则均为网友转载,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本文相关:“知识付费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被证明它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东西。”朱峻修说,“当然肯定是很有希望,否则我们也不会做。”
用艺术感极强的画面和诗意的配乐征服了用户。
矮大紧指北,初看这名的确是让人一头雾水,不过它的反义词一定熟悉:高晓松指南。蜻蜓FM是要借助这位重磅玩家在内容付费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网盘陡壁饥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