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战舰世界航母手动鱼雷用鱼雷猎捕巨鲨什么电影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南海舰队战舰鱼雷装填用时减一半?新舰艇陆续入列
  原标题:某驱逐舰支队新型装雷车推送战雷用时缩减50%
  3月下旬,正进行海上对抗演练的某驱逐舰支队海口舰官兵,借助某新型装雷车迅速将数条战雷推入发射管,用时比以往缩短一半。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舱外浪高达3米,新型装雷车在几名战士的操作下,迅速精确定位,一次性就把鱼雷推入舰载发射管。负责操纵设备的海口舰鱼雷发射班长王卫强介绍说:“以往需要多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人员减半就能轻松完成。”
  这款新型装雷车是该支队自行研发的全军首款舰用鱼雷设备,去年底通过海军科技成果鉴定。支队装备部部长王建辉告诉笔者,该装雷车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大大提升了港岸的效率。
  近年来,该支队陆续入列,很多设备是海军乃至全军范围内首次列装,加之各舰海上执行任务时间逐年增多,在港抢修时间短,装备的用修矛盾逐渐加大。着眼解决部队装备保障难题,他们注重培养舰员创新和自修能力,陆续出台了13条鼓励基层官兵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的举措,对技术革新成果实际使用效能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
  据支队领导介绍,仅2014年,官兵就先后取得舰艇安全巡舱管理系统、舰载直升机电源检测仪、便携式某型鱼雷起吊运输车等6项创新成果,并收集装备保障优化建议千余条,制定保障设施改进意见30余个,帮助排除了数百次装备故障。(侯融 曾行贱)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xinminwangshi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更多关于的新闻
数据加载中……
4月18日开始,有一个地方不容错过...
4月13日,法国街头艺术家Juli...
2015亚洲公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在...
这个双休日里,晴好的天气引来众多的...
2015年F1上海站即将开赛。
上海时装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
4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上海)游艇...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巨鲨之齿——美国MK-84重型鱼雷发射史_网易新闻
巨鲨之齿——美国MK-84重型鱼雷发射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军事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军事装备发展的风向标。在水中兵器领域,以Mk-48为代表的美国重型鱼雷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自1987年Mk-48 ADCAP出现以来,美国的重型鱼雷发展从表面上看一直较为“沉闷”,似乎没有大的举动。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一直没有停止对Mk-48鱼雷的改进,而且每一次改进都使其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该系列鱼雷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鱼雷技术研发方针和策略为各国都提供了一种借鉴。
Mk-48鱼雷是为攻击型核潜艇和高性能水面舰艇设计的反潜、反舰通用型重型鱼雷,是美海军的主力武器。该鱼雷还以其优异的作战性能竞相被北约、日本等西方国家购买和仿制,迄今已生产了5000多枚,是鱼雷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为对付性能日益先进的前苏联潜艇,1962年美国投资67亿美元(其中17亿美元用于与之配套的鱼雷靶场建设)巨资,开始对Mk-48鱼雷进行招标研制,于1971年研制成功,1972年正式批量生产并投入服役,以替换原来服役的Mk-37和Mk-14型鱼雷。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该雷已形成了Mk-48-0、l、2、3、4、5、ADCAP、6、7等9个型号,其中Mk-48-4为基本型号。早期的MK48-1型鱼雷单价约50万美元,1984年Mk-48-4单价98万美元,1988年定型生产的Mk-48ADCAP则价格昂贵,1992年单价204万美元,1993年单价210万美元,1998年单价350万美元,主要装备各型核潜艇,如“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部装有28枚之多(包括备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的鱼雷型号就有近40种。由于水下战场远比空中复杂,研制一种高性能新型鱼雷的费用甚至比研制一种新型导弹还要大得多。据《海上力量》等资料报道,除研发一型主要用于攻击敌方航空母舰、直径高达711毫米的超大型鱼雷外,美国国防部决定在2020年之前不再为美国海军研制新一代大型鱼雷,发展重点放在对Mk-48型现役鱼雷的技术改进上。Mk-48-0型鱼雷承包商为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由于该鱼雷研制遇到许多技术难题,美海军在1967年决定由古尔德公司组建第二套班子,开始研制Mk-48-l型鱼雷。于是,西屋电气公司便停止研究Mk-48-0型鱼雷,转而开发Mk-48-2型鱼雷,但最终Mk-48-1型鱼雷性能占优而中选。Mk-48-1随后进行了改进,并被命名为Mk-48-3。改进主要涉及线导系统,信号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传输,既能遥控又能遥测。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Mk-48型鱼雷升级为Mk-48-4,制导系统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进一步改善了鱼雷的自导系统性能。1979年将Mk-48-4改进成Mk-48-5型,具有较强的目标识别能力。1988年研制的Mk-48ADCAP(先进性能)鱼雷又在Mk-48-5基础上增加了全数字制导和控制处理器。2002年研制的Mk-48-6型鱼雷采用Mk-50型鱼雷成熟的兰金闭环发动机,进一步降低了噪声,同时可以通过下载新的作战软件来实现数据更新。按照以往的做法,Mk-48型鱼雷的服役期为6-8年,然后被送到维修厂进行升级,返回舰队后的8年内将不再进行更新;而新的改进方案使鱼雷可以在舰艇上进行软件升级,提高了鱼雷的智能化。目前,美国海军在役的Mk-48-5型鱼雷正在逐步升级为Mk-48-6型,最终美海军所有的Mk-48鱼雷都将升级为Mk-48-6型或Mk-48-7型(由美、澳合作开发改进)。
抗干扰性能与目标识别能力 由于现代舰艇壳体上涂有吸声层或敷设橡胶类蜂窝状隔层,再加上采用无螺旋桨的泵喷射推进器和磁流体推进装置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舰艇的声反射特性和航行时的噪声,使声自导鱼雷被动和主动探测能力大大减弱。同时,为了防止鱼雷攻击,舰艇还采用各种诱饵和水声干扰器材对鱼雷进行诱骗、干扰。美国为了对抗不断出现的新的干扰和威胁,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要求对鱼雷进行不断的改进,将线导导线从原单向传输改进为双向传输,不但发射艇可将目标信息传给鱼雷,而且鱼雷的运动弹道、航行参数和接收到的目标信息也能随时回传给发射艇,使发射艇可随时监视和校正鱼雷航向。Mk-48-5型鱼雷声自导头采用多频制,可在恶劣海情、浅水、冰层下及水声干扰条件下有效工作,其制导系统装有5台微处理器,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可预先存入目标特性信息,具有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Mk-48-6型鱼雷又针对Mk-48AOCAP自导系统进行了硬、软件二方面的改进。硬件方面主要是制导和控制系统的改进,由美国雷声公司承担。包括改进声接收机,增加和采用新型微处理器,采用新技术,增加存储容量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改进鱼雷外形,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机械减振工作,以进一步降低鱼雷的自噪声,使其航行更安静。同时还计划采用捷联式惯导系统,使鱼雷可实时测得地理坐标,提高线导导引、遥控的精度和鱼雷搜索目标的概率。软件方面主要是对作战软件包进行改进,以期达到高级水平。Mk-48-7型鱼雷进一步改进了声自导系统,当鱼雷在航行过程中监测到有效回波时,依据已有的目标特性数据库和获取的目标回波强度等连续性信息,对目标回波信号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目标进行识别。这样,就可以将各种干扰装置或诱饵从真实目标中分离出来,使线导鱼雷末自导系统能有效识别并排除各种人工干扰。
改进浅水性能 鱼雷的浅水性能指的是能否在浅海区(一般指水深在50米以内的海域)发射使用。由于美国本土周围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区都为深水区,加上前苏联主要发展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潜艇部队,因此,美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生产设计的Mk-46、Mk-48等鱼;雷并没有考虑浅水性能致使作战舰艇不能在50米以内的浅水海域发射。事实上,潜艇不仅在深海区神出鬼没,而且在浅海区同样机动灵活。但由于浅水区中存在海面与海底反射,且浮游生物多、混响大、鱼雷高速航行易产生空泡噪声等不利因素,致使普通声自导鱼雷在浅水区的攻击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不如直航鱼雷或者深弹。这也许就是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为什么采用老式Mk-8型直航鱼雷攻击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原因之一。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海军由深海向近海攻击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已逐渐致力于鱼雷浅水性能的改进,Mk-46-5、Mk-50、Mk-54等小型鱼雷都已初步具备了较好的浅水性能Mk-48ADCAP的浅水性能也已得到了部分改善。为了使新型MK48鱼雷能完全适应浅水海区作战,必须进一步改进鱼雷的自导系统。为此,美国海军已于2004财政年度开始换用雷声公司的先进通用宽频带声自导系统(CBASS),该系统将采用新的宽带处理算法,并使鱼雷自导系统具有目标数据的自适应处理能力,能根据海区水深和目标特点自动改变波束形状、搜索和攻击弹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鱼雷的自导作用距离,还可保证在3658米距离上捕捉目标,而且可以大大增加鱼雷自导的工作频带。从而使Mk-48-6型鱼雷在保持原有Mk-48ADCAP良好深水特性的同时,改善其浅水性能。
高速度、长航程、大航深 这是出于未来反潜或反舰作战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生产的“阿尔法”级核潜艇的水下最高速度已达42节,潜深高达800米以上(也有资料记载1000米),现代大中型水面战斗舰艇的最大航速也可达近40节。按鱼雷攻击速度应为1.5倍目标速度的作战要求,鱼雷的航行速度应为60节以上才比较可靠。这也许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把Mk-48-5型和Mk-48ADCAP的最大速度称之为60节的主要原因。实际上Mk-48-5的最大速度应为50节,Mk-48ADCAP的最大速度应该在55节左右,这一点也可在Mk-48ADCAP鱼雷承包商的变更中可见一斑。Mk-48ADCAP鱼雷生产于1988年,主承包商为西屋公司,休斯公司为该雷制导和控制电子部件的制造商,原计划为Mk-48系列鱼雷的最后型号。但随后在使用中发现该型鱼雷的性能还不尽人意,如实际最大速度达不到预想的55节或60节的要求。于是在1991财政年度,美国又提出在原MK48 ADCAP型鱼雷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并进行了招标。美国西屋公司和古尔德公司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进方案,西屋公司为萨斯春德涡轮机方案,古尔德公司为斜盘式发动机方案。萨斯春德涡轮机噪声小、速度快,但大深度时效率低;斜盘式发动机效率高,特别在大深度时鱼雷需要克服相当大的背压排出工质(燃烧生成物)的情况下犹为明显。美国海军为了兼顾鱼雷大深度反潜作战的需要,选中古尔德公司研制生产的Mk-48ADCAP改进型鱼雷。但西屋公司并不气馁,对萨斯春德涡轮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并应用于英国的“矛鱼”鱼雷,使该型鱼雷水下最大速度在水深50米时达70.5节,水深900米时达55节,如以55节速度航行,航程可达40公里;如以28节低速航行,则航程可达100公里,许多性能指标优于Mk-48ADCAP的改进型。于是,在美海军于1998财政年度所做的新的改进计划中,西屋公司又重新夺回了Mk-48-6型鱼雷改进的“发球权”。同时采用泵喷式活塞发动机和新的推进能源,进一步提高了鱼雷的速度和航程。最大搜索速度定为60~65节,未来计划在不增加鱼雷辐射噪声的情况下提高到70节以上。并改进鱼雷推进装置,由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承担,大大降低了鱼雷航行过程中产生的宽频带及窄频带辐射噪声,使鱼雷高速航行时的噪声水平与美国新型核潜艇的噪声水平相当,使对方舰艇声呐更难捕捉来袭的Mk-48鱼雷。同时进一步加大了鱼雷的作战深度,使之最大潜深在现有916米的基础上加大到1200米左右(计划为1219米),大大提高了鱼雷大深度反潜作战的性能。
增大威力和加强通用性 如何在鱼雷装药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装载更多炸药,或者在鱼雷装药量已确定的情况下提高爆炸效果,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如聚能炸药等技术。目前,Mk-48ADCAP鱼雷的装药采用PBX02塑胶炸药,其TNT当量系数大于2,即1公斤炸药能产生大于2公斤TNT炸药的爆炸威力。美国正在研制的PBX105型高能炸药,估计其TNT当量系数将达到3~4,下一步计划达到4~5甚至更高。同时还计划借鉴法、英、意等国鱼雷比较成熟的垂直命中、定向爆炸技术,打击目标的要害部位,从而进一步提高鱼雷的爆炸威力。据估计,Mk-48-6型鱼雷的爆炸威力可以达到:只要被其命中1~2枚就足以摧毁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如水下排水量高达26000多吨的俄罗斯“台风”级潜艇,即使是美国近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若被其同时命中5枚左右,也将葬身海底。
鱼雷能像普通枪炮一样简单拆装和互换,这是鱼雷设计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鱼雷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早在鱼雷发展的初期就已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只是以前由于部件性能的限制,使之附加条件太多,互换条件十分苛刻,拆换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试验,从而没有进入实用阶段。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期盼已逐渐成为了现实。美国在开始研制MK48鱼雷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Mk-48-1型鱼雷就开始部分地采用了功能置换部件和组件,从而大大减少了维修时间。Mk-848-6型鱼雷的作战软件可以通过下载不断更新:只需将鱼雷置于鱼雷管中并钩在一个简易的测试装置上,这个装置便能快速下载更新数据,从而使Mk-48-6型鱼雷达到更高标准。同时进行了小范围鱼雷结构的改进,鱼雷长度减少到5.79米,电子系统采用先进的商用(COTS)数字处理器组件,使鱼雷内部结构更紧凑、模块化程度更高、移植更容易、维修更方便、通用性更强、可靠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美国鱼雷光纤通信技术研发现状
为支持网络中心战,美国海军正对Mk-48系列鱼雷的线导系统进行改进,将用光纤代替铜导线。许多相关因素推动了对光纤的需求,如:增加光纤强度以提高可靠性;采用小口径光纤以增大通信距离及远程制导能力;利用雷上自导头作为艇外前置传感器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更换现有铜导线后的环境问题等。除了这些自下向上的需求外,自上向下的需求就是美国海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
美国海军最早在1960年将线导技术用于Mk-37 Mod 1上,此后技术不断升级。光纤线导用于Mk-48系列鱼雷的试验早在1981年就开始进行,当时使用水面舰艇发射。1990年进行了先期技术演示验证(ATD),潜艇上先后发射了3枚光纤线导Mk-48鱼雷。
本世纪初,当德国、意大利纷纷宣布将50公里光纤线导技术应用于DM2A4和“黑鳖”重型鱼雷时,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美国却“格外慎重”,迟迟没有公布应用光纤技术改造Mk-48的计划,这在当时的确使人感到疑惑。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早已掌握了墓本技术,但他们并不满足仅仅在技术层面的应用,而是从部队实际使用和训练出发,追求以低成本为代表的产品商业化。由于并没有面对高威胁的环境,不存在十分急切的需求,所以他们采用了稳步的发展策略,耐心地开发性价比高的技术产品。以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先进重型鱼雷为例,鱼雷全航程发射1次大约需要60公里光纤,按目前大于1.5美元/米的价格计算,光纤线团的耗费成本为9万美元,折合60多万元人民币。显然,即使是西方国家海军也难以承受,过高的耗费将成为限制部队大量训练的瓶颈。如果像美国海军所期望的那样,将光纤单价降低到0.20美元/米,即降低到全价的1/7~1/8,则鱼雷全航程发射1次的光纤线团耗费成本为1.2万美元,折合8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海军追求目标的合理性。由于Mk-48-6 AT已经预留了光纤线导系统的安装空间,所以此后的Mk-48后续型都应该是光纤线导鱼雷,除非有特殊用途。
由于冷战结束,同时由于Mk-48系列鱼雷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等原因,仅向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荷兰等少数几个国家出口了近400枚。Mk-48的经济效益无法与出口众多的Mk-46系列轻型鱼雷相比,但其仍是目前美海军现役核潜艇的主战鱼雷,并仍将是美国本世纪中叶前的主战中型鱼雷,美国不会停止对其开发,放弃其技术优势。因此,如何有限的资源既能产生最大的军事经济效益,又能保持武器装备领先于世界水平,这是美国武器装备发展的目标,Mk-48系列鱼雷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长期坚持以Mk-48和Mk-46为主系列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它们都是热动力鱼雷,而且技术性能仍保持在先进水平,重新开发新型热动力系统将耗费很大资源,而在战术上的获益却十分有限。在这方面,美国海军的方针比较务实,面向需求,不片面“求高求新”,不刻意追求单项技术暂时的“世界第一”,不与英国的“矛鱼”比速度。
另外,近30年来,美国海军始终坚持在需求导引下,用先进技术对鱼雷武器连续升级的方针和策略,且卓有成效,达到了以低投入获得高性能武器的目的,节省了大量试验和保障费用,有效地控制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美国Mk-48系列鱼雷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舰世界鱼雷发射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