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人才回流二线城市市靠什么赢

09:48:01 &作者: &来源: &
“毕业后在北京发展没有北京户口,有何利弊?”在一个网站上的问题,引来很多人的回答。其中一个可能代表了不少人的判断:可能就不会考虑在北京扎根了。众所周知,北京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上海也不逞多让,这是长期居住在这些城市的门槛。不过,深圳近日“逆势”推出了放宽入户条件的政策,并提出对人才落户不设上限,也表达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的地方。在这背后,是一线城市们各自不同的人口规划。根据四个一线城市的规划,截至2020年,北上广深各自的常住人口目标分别限定为2300万、2500万、1550万和1480万。站在当前的时间点上看,上海仅剩下不足85万人的增量空间,而深圳则还可容纳342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人口政策背后,既有城市资源要素条件的制约,无疑也伴生着对人才争夺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而未来,四个一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必将明显作用于其经济发展。四个一线城市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规模,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城市不可避免的一个命题。8月22日,上海公布的《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提出,到2040年,要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而此前,上海曾提出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这意味着,未来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上海将致力于实现人口“零增长”。而今年6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会议上,北京提出今年疏解30多万人的“瘦身”计划。按照北京的人口控制红线,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要少于2300万,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广州提出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920万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550万以内。深圳则明确,严格控制城市整体人口规模,优化人口户籍结构和素质结构,到2020年,全市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对照2015年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北上广深未来5年的人口净增量分别还剩下129.5万、84.7万、199.9万、342.1万。深圳为何愿意接纳更多人口?上海又为何致力于人口“低增长”乃至“零增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这与每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取向有关。在资源短缺、大城市病等约束之下,限制人口确有其必要的一面。以北京为例,因为水资源的严重匮乏,用水缺口需要依靠高成本的南水北调等方式补足,北京于2014年成为了全国自来水价最高的城市。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表示,如果任由人口涌入,对一些城市的承载力确实会造成很大负担。目前,大城市控制人口的最理想状态莫过于实现“腾挪”,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疏解低端,以达到人口的最优配置。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产业调整手段。譬如上海提出,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有序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合理分布。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首次出现15万净流出,21世纪经济报道曾援引当地学者的观点指出,这其中有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一些低端制造业和产业从业人员被挤出上海。但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市场本身会有腾挪、置换的规律,政府做一些引导无可厚非,但不能简单的说只想要高端产业和人才。“任何城市都是一个有机系统,如果只留下博士,谁来做基础服务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老外在中国
在桂林米粉文化中心作坊,德国留学生盖瑞在桂林米粉传承人梁志强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套手工制作桂林米粉传统制作技艺。…[]
点击排行榜人才争夺战,二线城市靠什么赢_新华报业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才争夺战,二线城市靠什么赢
  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增加了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过,单有这个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产业,让人才有足够理由留在二线城市。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历代兴衰更替的重要原因;城市发展道理亦然:要想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在城市竞争的赛道上“一马当先”,就必须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天下英才为己所用。
  近期,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纷纷出台了“人才新政”,不但用近乎“零门槛”的落户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工作、定居,甚至还拿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解决年轻人安居乐业的“后顾之忧”。“抢人才”,成了二线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力量。
  虽然尚不清楚,这些直奔年轻人而去的“人才新政”,最终效果如何,这种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提倡、值得鼓励的。
  经济新常态下,以出口、投资、消费为“三驾马车”的传统拉动模式,日益呈现出疲软之势。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激发新活力、打造新动能,让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从而形成新的增长点。显然,具有高学历且无所畏惧、不被拘束的大学毕业生,就是承载城市梦想的最佳载体,被各个城市不约而同地瞄准选中,寄予希望。
  以杭州为例,不管是第一代企业家鲁冠球,还是第二代企业家宗庆后,如今在影响力、城市贡献度上,都难以和马云相匹敌。所以,马云曾短暂待过的上海,才会有“为什么留不住马云”的反思;武汉、南京、西安、郑州等铆足了劲儿向前冲的二线城市,如饥似渴地争夺人才,希望也能培育出自己的马云及阿里巴巴。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中诸如落户、租房、买房等“政策大礼包”,仅仅只能把人吸引来,至于能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则需要综合考量城市环境、行政效能、教育卫生水平、产业结构等等复杂因素。
  毕竟,谁都无法想象,一个空气污染严重、市容环境糟糕透顶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关系横行、效率低下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创新机遇严重不足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医疗水平难以保障、孩子上学困难无比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封闭保守、开拓不足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
  换句话说,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其实不能局限于人才。只有以吸引人才为契机,下大力气全面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让生态环境、产业布局、文明意识、行政效能,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那些剑指人才的政策,才有价值,才有未来。
  特别是在高新产业上,一线城市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很多人才因为工作选择,只能到一线城市。所以,对于二线城市来说,如何在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地发展,对吸引、留下人才至关重要。
  所以,拼人才,仅仅只是一个表象,更关键的是拼城市综合实力。要想让人才扎堆涌现,托起城市的明天,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足够广阔的人生舞台。没有一展所长的舞台,没有开明开放、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没有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即便落户政策再宽松,人才最后依然会“孔雀东南飞”。
  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增加了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过,单有这个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产业,让人才有足够理由留在二线城市。(社论)
原标题:人才争夺战,二线城市靠什么赢
编辑:廉昕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二线城市上演“人才争夺战” 既要引来人才,还得把人才留住_山东新闻_大众网
  齐鲁晚报记者高寒整理
  各地“抢人”方法多房子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线城市房价高企,北京、上海等地还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这样让二线城市纷纷看到吸引人才的机会。在各个城市出台的吸引人才政策中,房子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这轮房地产调控力度之强、范围之广,超出此前任何一次。而为了防控房地产风险、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刚需族不可避免地被误伤。因此,配合当地房地产调控政策,让高学历人才不被调控政策挡住,就成了一大特点。
  几个二线城市通过落户优惠、住房补贴等条件发起了“人才争夺战”,筑巢引凤,特别对于像武汉这样拥有79所大学、全球最多的130万在校大学生的城市。正因如此,在各个二线城市中,武汉最为明确地提出了“留下来”的口号,力图全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落户、就业、住房、创业等痛点。
  今年2月,武汉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3月,武汉宣布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福州也放出大招:给博士选调生包括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每人每月2000元、期限最长5年的租房补贴、购买90O人才公寓且享受销售价格30%的市级一次性货币补贴等多项措施。
  在4月,濒临广深的东莞和珠海先后发布人才政策。两地在今年出台的房屋限购政策,也都对高学历人才开了口子。
  珠海政策规定,博士后研究人员、青年优秀人才等需购房的非本市户籍高层次人才,不需要提供纳税和社保证明。而东莞对于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成员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群,放宽了购房门槛,社保要求从1年降为半年。
  “抢人”容易留人难人才须依托于产业
  优秀的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二线城市发起的“人才争夺战”更近乎于一场零和博弈,这也是各个城市面对人才摆出“不差钱”态度的原因。但同时,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助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融合,才能实现“人才强市”。
  有媒体报道,一位曾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技术员辞职回武汉,加入了当地一家互联网公司。但由于当地互联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互联网从业者薪酬水平都有限,甚至领不到工资。最终,他只能再次辞职,目前处于失业状态。他曾考虑加入武汉当地一家国企,从事行政工作。但目前,他已经决定再次回到北京,做他的老本行。
  这就意味着,各个城市在推出人才计划时,不能忘了最根本的东西―― ―让高端人才来了有活干。毕竟,各个城市所面向的大多是拥有专业技术能力、乐于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啥活都能干的“万金油”。目前,国内部分二线城市的总部经济、新经济还存在一定短板,这或许成为当地政府必须要提高的方面。
  正因如此,对于二线城市来说,抢人才容易,留住人才更难。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在今年的山东省夏季高考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考生填报的志愿信息以规定时间内最后一次填报(修改)为准。考生登录系统时,除输入个人设定的系统密码外,还需输入手机短信验证密码进行验证,有效防止由于考生账号密码泄露造成志愿信息被篡改。
05-26 09-05齐鲁晚报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山东人口出生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被称为 “最敢生”省份。2015年是农历羊年,从历史数据看,受传统观念生肖偏好影响,部分育龄妇女会选择推迟生育,也导致2016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
05-26 09-05新锐大众
近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旅资委”)决定,对厕所革命严重滞后的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旅游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等2家5A级旅游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处理。
05-27 07-05齐鲁网
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后,须按照申报的一房一价向社会公开销售,3个月内不得涨价,违者不予网签备案。开发企业须及时将已销售的房屋进行网签,并于网签之日起30日内依法进行网签合同备案。
05-27 07-05沂蒙晚报
26日,记者从济南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外地大学生在济南公贷买房有了新政。全日制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的需提供学历证书;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需提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的相关证明。
05-27 07-05齐鲁晚报
刘勤介绍,这次济南树立“大人才观”,秉承省会人才就是济南人才的理念,将省会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人才纳入扶持范围,“包括顶尖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基础人才、外籍人才等各类人才。
05-27 07-05齐鲁晚报
Copyright (C)
& .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这些城市发起了“人才争夺战”,然而还是为了卖房子……_新芽NewSeed
这些城市发起了“人才争夺战”,然而还是为了卖房子……
·  艾振强  微信公众号:明源地产研究院 
摘要人聚才会财兴。西部、西南部地市规划负责人曾坦言,他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抢人。现广东省省长、前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更一针见血的指出,深圳如果打不赢人才争夺战,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即在《孟子·离娄上》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观点,这跟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一致。对于城市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吸引不了人口,也就没有了未来。
  失去人才,城市就是一座废墟,土地便宜,房子更便宜
  到底是“失去了奋斗,再多房子也一无所有”还是“失去了房子,再多奋斗也一无所有”是一个永远会争论下去的话题。但是,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失去了人才,答案却是唯一的——那会成为一座废墟。
  当年英国流放犯人的澳洲成了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古巴流放囚犯、精神病患者和妓女的迈阿密成了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而宣布破产、人去楼空之后的底特律,则成了“绝望”和“废墟”。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赚的是土地和人口的红利,而且归根到底是人口(数量加质量)的红利。大兴安岭的野生人参,并不会因为人迹罕至就便宜,但即便是去东北搞房地产,也要面临去库存的问题。
  人口聚集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土地增值,从而房价上涨。因此,长期来看,各地房价不失为判断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鄂尔多斯那种昙花一现的不算)。我们以珠三角和东北三省的对比进行说明。
  珠三角为例拥有广州、深圳两个超级大城市(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以及佛山、东莞两个特大城市(常住人口介于500万~1000万)。2015年末,广东常住人口达1.08亿人,而珠三角占了5874.27万人,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增长了4.59%。广州、深圳两超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加数量全省最多,比“十一五”期末净增 79.15万人和100.67万人,两市人口增幅占同期珠三角人口增量近七成。
  2015年末,珠三角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73人,约为全国人口密度的8倍。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4市人口密度继续高于北京和天津,而深圳则已超过了上海,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城市。
  四大一线城市2016年人口变化 &来源:各地统计局、明源地产研究院
  拥有如此坚实的人口基础,珠三角的楼市一骑绝尘,2016年,珠三角九市商品房均价13257元/平米,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提高8.6个。虽然上海常住人口(2419.70万人)是佛山(846万人)的3.3倍,但是去年佛山新房销售接近上海(2016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019.80万平米,增长0.5%)!
  2016年,珠三角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情况 &来源:珠三角各地房管局、明源地产研究院
  至于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情况则正好相反。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当时东北人口较上次普查净流出接近200万人。虽然东三省一直在想办法,但是时至今日,这一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按照国际标准,东三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生育率也在下滑。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远低于代际人口均衡所需的正常更替率2.1。带来的结果就是东三省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锐减。数据显示,从1980年~2014年,东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从1297.9万减少到473.9万,降幅高达63.5%,远超全国35.4%的下降水平!
  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来源:教育部、各地教育局、明源地产研究院
  即便是在房地产行情最火热的2013年,东北三省的地产销售面积仍较2012年下降1%,2014年再下降35%,2015年继续下降23%。销售额也从2014年起出现拐点,2014年东北三省房地产销售额较2013年大幅下降32%,2015年再下降18%。月,哈尔滨房地产成交均价由7128元上涨至7421元,涨幅4%,已经是东北三省三个省会城市中同期表现最好的了。
  各地政府通过拼环境、拼补贴、拼住房等吸引人才
  人聚才会财兴。西部、西南部几个地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们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去年底,陈一新刚履新武汉市委书记就提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现广东省省长、前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更是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深圳如果打不赢人才这场高地争夺战,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良禽择木而栖。要吸引人才可不是易事,各地为了留人,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源君梳理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类:
  1、拼自然环境
  3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在北京举行全体会议,会上,海南省省长刘赐贵“插话”打起了广告,号召大家到海南生孩子,引得现场代表一阵笑声。
  刘赐贵“欢迎大家来海南生孩子!”是海南打造“健康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近两年,因北方多省雾霾越来越严重,而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空气质量好,交通方便,不少北方城市的孕妈跑到生孩子坐月子。
  这不是刘赐贵第一次给海南做广告,2015年两会期间,海南团开放日上,刚刚履新不久的刘赐贵力推海南的“好沙、好水、好空气”,请大家到海南购房置业。时隔两年,刘赐贵的广告语从“买房子”变成了“生孩子”,体现海南“抢人”心切。此前,海南各地已陆续放宽了入户标准。
  2、拼补贴
  日起,深圳正式开始受理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申请,补贴标准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补贴一次性发放。这个让不少“北漂”和“沪漂”们羡慕不已。
  深圳晚报截图
  此前,深圳市委书记曾公开表示,要大幅推进户籍人口所占比例。《关于深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的报告》提出的八大任务中,改革位列第一,其中,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中提出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实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系列文件,提高户籍人口比重。深圳市政府发放数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一个门槛就是“拥有深圳户口”。
  类似的补贴,不少地区均有,只是认定标准和补贴数量不同。据报道,江苏无锡为留住高端人才,市政府对进入民营企业的研究生每月补6000元工资!
  3、拼解决住房
  各地的其他消费差距不大,核心是房价。不少人认为,有补贴固然好,但是补贴一般最多只发放三年,三年之后,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房子依然是个大问题。
  上海副市长翁铁慧即在上海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专题会议中指出,新进的硕士、博士等,有很多都被周边地区给吸引走了,非常大的原因就是住房太贵……
  显然,公租房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为此,上海准备在2017年将现有的公租房,转换成青年教师公寓,或者青年医护人员公寓。“十三五”期间,深圳规划供应的人才安居房达到近30万套,除了新建安居房外,还考虑回购一批旧物业等,以边建边回购的方式来加大供给,保障安居房的实现。
  但是,实践证明,“配售”政策较“配租”政策更能留住高层次人才。因为租的房子终究不是个人的。再加上这些年房价一路飙升更让年轻科技人员觉得,早买房早得益。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姚英学就曾在去年炮轰“高房价”,称2015年面谈了190位国家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最后只引进了十几位,大多数跑掉的都是因为住房问题。
  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已出台相关类似政策。上海的嘉定区从2009年起也曾试点实施《嘉定区优秀人才住房配售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优秀高层次人才按户申请配售房,每户按市场销售价格的60%优惠申购70~90平米的建筑面积。
  不少城市眼高手低,深圳、武汉、苏州、成都将胜出
  虽然各地推出了各种政策,但是对比之下,优劣就区分开来了,当前及今后的人口争夺,狼多肉少,近乎零和博弈,政策不给力的城市在竞争中很可能不敌给力的城市。
  1、只瞄准高端人群,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少城市出台的政策都瞄准高端人才。
  比如海南,瞄准了110万“候鸟”中的精英,各市县通过在报纸、网络媒介上发布公告,鼓励候鸟人才毛遂自荐,并组织工作人员张贴公告、发放信息表等各种方式,按户走访建人才库,积极留住候鸟型人才。
  这样的方式也确实有一定效果,比如经文昌市人才办多次上门邀请之后,针灸专家吴瑛(退休前是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曾担任硕士生导师)终于决定与文昌市中医院签订劳动合同……不过,总体上来说,规模十分有限,东方市一年的时间才建立40名候鸟型人才库。万宁市人数更少,只有约20名。
  郑州市更给力一些,自2013年9月,河南省就开展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最近两年吸引近千名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2015年,郑州又公布40条优惠政策,引进各类高端人才,给国内外顶尖人才给予100万元安家费,提供不低于1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80万元……
  还有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类似政策。明源君认为,引进高端人才没错,但是只瞄准最顶端的一小撮,最后未必能如愿。高端人才确实能够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但是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光有顶尖人才,下面没支撑,顶尖人才也呆不久。
  去年郑州一百强房企总裁即跟明源君说,虽然公司拿出了很大的诚意,开出了足够有竞争力的薪水,但是还是很难招的到人才,最后只好妥协,让新招的人才(互联网业态方向)在北京工作,只要一个月到郑州几天即可。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海里的一条鱼,你非得把他拉到池塘里,根本容不下,即便这个池塘足够大,但是也还有海水和淡水的区别。比如一个互联网大牛在北京年薪100万,某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地方花150万年薪挖,薪水似乎提高了不少,但是如果他在那里呆几年,再回到北京,可能100万年薪都拿不到了。
  2、深圳、武汉、成都、苏州最有可能胜出
  陈一新认为,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但“人为”的方式将决定结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 一定会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环境台做事情谋发展,优惠政策对吸引人才有一定的效果,但能够提供良好的人文、生活、自然、工作、事业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北上广深的房价高、节奏快、压力大,但人才和大学毕业生依然源源不断的涌入,因为大家觉得在这些地方有更多的机会。年轻人是否愿意留下来,主要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特质,改善住房、交通、教育、落户政策和医疗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但有亲和力的城市氛围才能让人有归属感。
  北京、上海限制人口的相关报道截图
  比如,到深圳的外来人口,不会感觉自己是外地人,或者这种感觉至少要比到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外地人要弱,深圳只需缴纳20块医保就能享受综合医保;明源君去年在成都参加过一个文创峰会,惊奇地发现,主持人念出席嘉宾名字时,市委领导排在风投、创业家之后……这些细节,其实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程度,这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补贴更有吸引力,因为补贴是一时的,而开放、包容、创新的活力,却决定着长期发展。
  苏州自不必说。明源君刚毕业那会,苏州的单位到学校去招聘,211及以上院校毕业的到江苏的企业去工作,当地政府每月补贴500,连续补3年。到现在,政策更加完善,保证既能吸引长江学者、院士这样的顶尖人才,又能覆盖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跟深圳人才的认定标准(包括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十分接近。
  武汉拥有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具有天然优势,而且城镇化到这个阶段,人才在继续往一线城市涌入的同时也在回流二线。武汉此时提出5年要留住100万大学生,可谓正当其时。
  对部署“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陈一新明确提出“走进去”“走下去”“留下来”“干起来”四项具体举措,即宣传、体验、落地的具体措施等,全方位支持。全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落户、就业、住房、创业等痛点。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城市工作,前三年是最难熬的,如果三年熬过去了,基本上就会留下来。
  此外,杭州也对人才也极具吸引力,据杭州日报报道,2015年,杭州推出了“人才新政27条”,仅一年的时间即吸引人才195.7万,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3万……G20以后,杭州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不少企业在考虑城市布局是,已经将其放在了广州的前面——因为广州是传统商贸和传统流通,它对未来新兴事物的感知没有杭州这些城市来得快。
11558゜13242゜22308゜32155゜41664゜51438゜61026゜7806゜8637゜9610゜10
11558゜19715゜27664゜35025゜43665゜53369゜63242゜73142゜82530゜92308゜10人才争夺战,二线城市靠什么赢
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增加了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过,单有这个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产业,让人才有足够理由留在二线城市。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历代兴衰更替的重要原因;城市发展道理亦然:要想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在城市竞争的赛道上“一马当先”,就必须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天下英才为己所用。
近期,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纷纷出台了“人才新政”,不但用近乎“零门槛”的落户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工作、定居,甚至还拿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解决年轻人安居乐业的“后顾之忧”。“抢人才”,成了二线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力量。
虽然尚不清楚,这些直奔年轻人而去的“人才新政”,最终效果如何,这种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提倡、值得鼓励的。
经济新常态下,以出口、投资、消费为“三驾马车”的传统拉动模式,日益呈现出疲软之势。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激发新活力、打造新动能,让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从而形成新的增长点。显然,具有高学历且无所畏惧、不被拘束的大学毕业生,就是承载城市梦想的最佳载体,被各个城市不约而同地瞄准选中,寄予希望。
以杭州为例,不管是第一代企业家鲁冠球,还是第二代企业家宗庆后,如今在影响力、城市贡献度上,都难以和马云相匹敌。所以,马云曾短暂待过的上海,才会有“为什么留不住马云”的反思;武汉、南京、西安、郑州等铆足了劲儿向前冲的二线城市,如饥似渴地争夺人才,希望也能培育出自己的马云及阿里巴巴。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中诸如落户、租房、买房等“政策大礼包”,仅仅只能把人吸引来,至于能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则需要综合考量城市环境、行政效能、教育卫生水平、产业结构等等复杂因素。
毕竟,谁都无法想象,一个空气污染严重、市容环境糟糕透顶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关系横行、效率低下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创新机遇严重不足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医疗水平难以保障、孩子上学困难无比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一个封闭保守、开拓不足的城市可以留住人才……
换句话说,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其实不能局限于人才。只有以吸引人才为契机,下大力气全面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让生态环境、产业布局、文明意识、行政效能,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那些剑指人才的政策,才有价值,才有未来。
特别是在高新产业上,一线城市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很多人才因为工作选择,只能到一线城市。所以,对于二线城市来说,如何在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地发展,对吸引、留下人才至关重要。
所以,拼人才,仅仅只是一个表象,更关键的是拼城市综合实力。要想让人才扎堆涌现,托起城市的明天,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足够广阔的人生舞台。没有一展所长的舞台,没有开明开放、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没有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即便落户政策再宽松,人才最后依然会“孔雀东南飞”。
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增加了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过,单有这个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产业,让人才有足够理由留在二线城市。
编辑:梁适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copyright(C) 唯美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线城市 人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