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世界上姓什么的人最多还有没有人姓杀

查看: 2053|回复: 12
有些人物只有姓
在线时间 小时
吕布阵营一个叫陈的,没有名;还有长安的一个李,也没有名字。
在线时间 小时
字体不显示就是了...吕布的叫陈珪..陈登他爹
长安那个是李傕
在线时间 小时
换个字体吧。这是生僻字不支持的原因。给你个我用的字体,字体是简体启功体全字库7600(带描边)。外表也挺美观。支持很多生僻字如荀彧的彧字和臧霸的臧字。预览图戳这:。下载地址戳这里:
鲜花鸡蛋&&在 01:27&&送朵鲜花&&并说:非常感谢~
在线时间 小时
还有两个马腾,一个想复国,一个是势力
在线时间 小时
atlantis13579 发表于
换个字体吧。这是生僻字不支持的原因。给你个我用的字体,字体是简体启功体全字库7600(带描边)。外表也挺美 ...
你好,换了简体启功体全字库7600,还是无法显示李傕、陈珪啊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atlantis13579 于
02:25 编辑
Bowerbird 发表于
你好,换了简体启功体全字库7600,还是无法显示李傕、陈珪啊
你打开TXT文档看看是不是有那两个名字。如果有那肯定没问题的。还有就是要开新档才能看见,旧档看不见名字的。
在线时间 小时
atlantis13579 发表于
你打开TXT文档看看是不是有那两个名字。如果有那肯定没问题的。还有就是要开新档才能看见,旧档看不见名 ...
原来要新开档哦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Bowerbird 于
13:43 编辑
atlantis13579 发表于
你打开TXT文档看看是不是有那两个名字。如果有那肯定没问题的。还有就是要开新档才能看见,旧档看不见名 ...
你好,我下载的是你帖子里的最上面的附件:简体 启功手写体&&全字库 7600字,重新开档还是不行
是按照方法替换了战团根目录下的data和textures下的cns里面的同名文件了,重新开档玩家的名字打李傕就只有李(空格),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重新开档后游戏中的截图:
还有,字体附件里的2个txt(Chinese font CREDITS和language是没用的吧?),我是win7,战团1.162,玩的是风云三国2.8,和战团版本有关?
字库用txt打开搜索也没有李傕这个名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Bowerbird 发表于
你好,我下载的是你帖子里的最上面的附件:简体 启功手写体&&全字库 7600字,重新开档还是不行
是按照方 ...
同样的,求解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atlantis13579 于
01:54 编辑
Bowerbird 发表于
你好,我下载的是你帖子里的最上面的附件:简体 启功手写体&&全字库 7600字,重新开档还是不行
是按照方 ...
你弄错了,字体TXT本来就全是乱码,那里查李傕肯定查不到,不用管它。你在游戏里查查看荀彧的“彧”字(或臧霸的“臧”字)是否显示?如果显示说明字体没问题,可能是其他问题。不显示那很可能就是TXT问题。打开游戏目录/module/native/languages/cns/toops.csv。记得先把toops.csv文档复制粘贴到桌面,出了新问题或者这办法无效可以粘回去。然后打开查“trp_kingdom_12_lord_pl|”。从逗号开始一直到灭其三族这一段,把这一整段人物介绍换成“李 傕 ”。记得中间有空格(李字前面不要空格,李字后面和傕字后面都要加个空格,无视我打的引号)。然后保存了关掉文档进游戏再开个小号新档看看。实在不行你换1.158版本试试,再不行我也没辙了。
PS: 你以后搜索骑砍TXT的时候记得名字中间打空格。不然是搜不出来的。
在线时间 小时
atlantis13579 发表于
你弄错了,字体TXT本来就全是乱码,那里查李傕肯定查不到,不用管它。你在游戏里查查看荀彧的“彧”字( ...
CSV我就没办法了,看来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还是感谢你哈,这个字体很好看
在线时间 小时
Bowerbird 发表于
CSV我就没办法了,看来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还是感谢你哈,这个字体很好看
csv和txt一样可以用ctrl+f搜索,主要是里面领主NPC人物名字第二个换成了人物介绍。不晓得是不是这个的问题。虽然2.8这个MOD相对完美但还是有BUG。实在不行就只有等正式版本更新再看了。
在线时间 小时
atlantis13579 发表于
csv和txt一样可以用ctrl+f搜索,主要是里面领主NPC人物名字第二个换成了人物介绍。不晓得是不是这个的问题 ...
这样啊,那有空再折腾吧,先玩着,反正李傕和陈珪我都不喜欢~
Powered by(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 韩浩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自2006年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 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
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比如,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
(选自《中国青年报》) 下列对“淡忘了端午节”原因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 A.端午节的诞生本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农事活动的改变和进步必然导致端午节的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 &&& B.端午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农耕文明日益被工业文明取代,端午节原有内涵也逐渐丧失存在的土壤 &&& C.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借过端午节来驱邪避疫,护佑摆脱灾害。
&&& D.由于受到纪念屈原说的广泛影响,端午节被人们赋予了过于庄严的文化内涵,缺乏娱乐狂欢的色彩。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端午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而诞生的。 &&& B.端午节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2005年被韩国抢先申报成功。 &&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造成了需要靠大空间来举办纪念活动的端午节无可挽救的没落。
&& D.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相关习俗的改变,使得端午节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日益单调。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端午节产生于粗放经营的农耕文明时代,其纪念方式原本也带有大活动空间和慢节奏为主的特点。 &&& B.端午节要想得到真正的复兴,除了应从娃娃抓起,大人们也应在诸如挂荷包、制弓箭方面以身作则。&
&&& C.端午节的原有的纪念形式与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与时代,所以应该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 D.端午节要重新焕发活力,不能仅靠民众的自发行为,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多管齐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进步。
我最反感的是两句古话,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二是“学而优则仕”。前者是原始时代变性的遗留,以为知识是具有神性的,因此掌握知识的人也就像祭司、巫婆一样具有神性,高于一般人。中国民间有“惜字纸”的习俗,看到地上有写着文字的纸,赶紧虔诚地拾起来,放到炉子里烧掉,千万不能让它被污染了。后者更是中国政治的一大致命伤,秦桧、严嵩、阮大诚都是读书读得不错的人,把孔夫子当作敲门砖,门倒是敲开了,可也敲出千古骂名来。可见,读书与当官是两码事。读书不见得能够“改造人性”。读书多的人,仍然可能是昏蛋和蠢猪。
长辈指责后辈,特别是对那些花花公子、游手好闲之徒,常常用“玩物丧志”四个字,我却认为,“玩物丧志”倒还情有可原,而“玩知丧志”则罪不可赦,直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宫——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他们以这样的知识,被朝廷纳入“博学鸿词”科的罗网之中。
我曾看到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面团在他们的手中捏拿拍拉,比庖丁解牛还要游刃有余。面团在他们手中服服帖帖的,想变成什么形状就变成什么形状。我想,
中国读书人玩弄知识的情状就跟大师傅揉面团差不多,揉来揉去还是那一小块面团,却能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的知识谱系就像面团——从中找不到任何一点坚硬的质地。这堆面团从古代揉到今天,从今天还要揉到未来。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惟有“我”缺席了。既然是“玩”,那么知识就像电子游戏中的图像,全在“我”的控制之下,而“我”是要处于屏幕之外的,倘若“我”加入进去了,那还叫什么游戏呢?偏偏有那么一两个傻子,要到屏幕中去,要将生命与知识融为一体,这不破坏了游戏规则?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将被罚下场去——如陈寅恪,只好哀叹“晚岁为诗欠斫头”了。
中国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反思知识的知识。中国人并非读书读得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我在读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种想法。周作人是20世纪中国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他所读的书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绝不过分。《知堂回忆录》的最后,知堂不无自豪地总结自己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希腊神话、日本俳句、英国文学、民间歌谣、人类学、性心理学……一共犬牙交错的数十个领域。陈平原先生曾说,今天的学者能在一个领域内赶上周作人就相当不错了。然而,周作人智商之高、读书之博,并没有阻止他落水当汉奸。1938年8月,胡适写信给周作人,说他梦见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轻与重。”然而,周作人还是脱下老僧的袈裟,变成日本侵略军麾下的“督办”了。
胡适高估了周作人,他哪里是“智者”,不过是玩弄知识的游戏者罢了。他的变节不是偶然的,与他读书、求知、作文与做人的方式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周作人当教育督办,当得兢兢业业,在报纸上写《华北教育一年之回顾》,宣称要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进行“思想管制”。他喊了几十年“自由”,最终在自己拥有权力以后,又自己扼杀了自由。当日军在沦陷区实际“三光”政策时,周作人竟然在电台里公开鼓吹绝灭人性的杀戮,玩弄血的游戏,“治安强化运动是和平建国的基础,是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的唯一途径。”
在三千年专制主义的酱缸里泡熟的中国知识传统,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液里。许多中国文人身上都有周作人气。知识仅仅是一种格调,一种情趣,一种摆设,一杯茶,一件书法,而不是自由的屏障、解放的动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解个人责任的面具。认为自己拥有知识,便拥有了超脱于欲世之上的权力,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加缪说过:“作家是不可能有希望为了追求自己宝贵的思想和形象而远离尘嚣的。”爱默生也认为:“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命令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中国读书人,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知识和世界的态度。
1.(1)第二段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作是“原始时代变性的遗留”是因为什么?(不超过20字)
(2)“把孔夫子当作敲门砖”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0字)
(3)结合上下文意,“玩物丧志”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30字)
2.第四段写“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作用是什么?
3.(1)第六段“胡适高估了周作人”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周作人气”是指什么?(不超过30字)
(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加缪和爱默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4.联系全文,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中国勤奋读书的人多如牛毛,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借读书以自娱,由“玩知”而“丧志”,所以中国并不因读书人多而进步。
B.中国的知识谱系中缺少坚硬的质地,是因为将生命与知识融为一体的读书人虽多,但都被扼杀了。
C.陈寅恪等人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我”始终处于屏幕之处,被罚下场去。
D.如果不改变读书的态度,读书人再多,读的书再多,也终究改变不了落后的局面,甚至还会走向反动。
E.从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知识应该与时代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掌握知识的人不应是独立于世的,而应是人类走向进步征程上的执旗人。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进步。
我最反感的是两句古话,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二是“学而优则仕”。前者是原始时代变性的遗留,以为知识是具有神性的,因此掌握知识的人也就像祭司、巫婆一样具有神性,高于一般人。中国民间有“惜字纸”的习俗,看到地上有写着文字的纸,赶紧虔诚地拾起来,放到炉子里烧掉,千万不能让它被污染了。后者更是中国政治的一大致命伤,秦桧、严嵩、阮大诚都是读书读得不错的人,把孔夫子当作敲门砖,门倒是敲开了,可也敲出千古骂名来。可见,读书与当官是两码事。读书不见得能够“改造人性”。读书多的人,仍然可能是昏蛋和蠢猪。
长辈指责后辈,特别是对那些花花公子、游手好闲之徒,常常用“玩物丧志”四个字,我却认为,“玩物丧志”倒还情有可原,而“玩知丧志”则罪不可赦,直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宫——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他们以这样的知识,被朝廷纳入“博学鸿词”科的罗网之中。
我曾看到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面团在他们的手中捏拿拍拉,比庖丁解牛还要游刃有余。面团在他们手中服服帖帖的,想变成什么形状就变成什么形状。我想,
中国读书人玩弄知识的情状就跟大师傅揉面团差不多,揉来揉去还是那一小块面团,却能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的知识谱系就像面团——从中找不到任何一点坚硬的质地。这堆面团从古代揉到今天,从今天还要揉到未来。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惟有“我”缺席了。既然是“玩”,那么知识就像电子游戏中的图像,全在“我”的控制之下,而“我”是要处于屏幕之外的,倘若“我”加入进去了,那还叫什么游戏呢?偏偏有那么一两个傻子,要到屏幕中去,要将生命与知识融为一体,这不破坏了游戏规则?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将被罚下场去——如陈寅恪,只好哀叹“晚岁为诗欠斫头”了。
中国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反思知识的知识。中国人并非读书读得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我在读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种想法。周作人是20世纪中国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他所读的书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绝不过分。《知堂回忆录》的最后,知堂不无自豪地总结自己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希腊神话、日本俳句、英国文学、民间歌谣、人类学、性心理学……一共犬牙交错的数十个领域。陈平原先生曾说,今天的学者能在一个领域内赶上周作人就相当不错了。然而,周作人智商之高、读书之博,并没有阻止他落水当汉奸。1938年8月,胡适写信给周作人,说他梦见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轻与重。”然而,周作人还是脱下老僧的袈裟,变成日本侵略军麾下的“督办”了。
胡适高估了周作人,他哪里是“智者”,不过是玩弄知识的游戏者罢了。他的变节不是偶然的,与他读书、求知、作文与做人的方式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周作人当教育督办,当得兢兢业业,在报纸上写《华北教育一年之回顾》,宣称要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进行“思想管制”。他喊了几十年“自由”,最终在自己拥有权力以后,又自己扼杀了自由。当日军在沦陷区实际“三光”政策时,周作人竟然在电台里公开鼓吹绝灭人性的杀戮,玩弄血的游戏,“治安强化运动是和平建国的基础,是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的唯一途径。”
在三千年专制主义的酱缸里泡熟的中国知识传统,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液里。许多中国文人身上都有周作人气。知识仅仅是一种格调,一种情趣,一种摆设,一杯茶,一件书法,而不是自由的屏障、解放的动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解个人责任的面具。认为自己拥有知识,便拥有了超脱于欲世之上的权力,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加缪说过:“作家是不可能有希望为了追求自己宝贵的思想和形象而远离尘嚣的。”爱默生也认为:“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命令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中国读书人,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知识和世界的态度。
1.(1)第二段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作是“原始时代变性的遗留”是因为什么?(不超过20字)
(2)“把孔夫子当作敲门砖”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0字)
(3)结合上下文意,“玩物丧志”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30字)
2.第四段写“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作用是什么?
3.(1)第六段“胡适高估了周作人”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周作人气”是指什么?(不超过30字)
(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加缪和爱默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4.联系全文,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中国勤奋读书的人多如牛毛,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借读书以自娱,由“玩知”而“丧志”,所以中国并不因读书人多而进步。
B.中国的知识谱系中缺少坚硬的质地,是因为将生命与知识融为一体的读书人虽多,但都被扼杀了。
C.陈寅恪等人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我”始终处于屏幕之处,被罚下场去。
D.如果不改变读书的态度,读书人再多,读的书再多,也终究改变不了落后的局面,甚至还会走向反动。
E.从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知识应该与时代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掌握知识的人不应是独立于世的,而应是人类走向进步征程上的执旗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 韩浩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自2006年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可不得不承认,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 我们为什么遗忘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端午节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水”未到,“渠”自然成不了。 某电视台进行的一项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要想传统节日重新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这样才会使得端午包括其他传统节日吸引全民参与,发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要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被列为法定假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时间上的充足,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不妨从今年开始,让我们重新记忆端午节,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选自日《湖北日报》,有改动) &&
下列关于端午节的解说,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在阳历的五月初五,为纪念这个节日,民间有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 B.端午节作为我国的重要民俗,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C.端午节本来就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成为法定节日后,全民又可以享受一天的休假了。 & D.端午节本身就有驱邪避疫的寓意,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庇佑,就可以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
体现了“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且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在城市,端午节已然被追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人们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 & B.多数人只知道端午节和纪念诗人屈原有关,对端午节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一无所知。 & C.2008年,人们迎来了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端午节,至此,现代人才总算有了过好端午节的节日环境。 & D.汶川发生了地震,为了利用端午节抚平地震带来的伤痛,人们想到了要过好这个端午节。 &&
下列对人们淡忘了端午节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如仅仅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的想法,限定了端午节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 B.端午节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只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导致成人只能采取敷衍的态度。 & C.目前尚没有认真、深入地挖掘出端午节质朴、美好的一面,以致现在的端午节还缺乏能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 & D.人们对端午节文化含义的了解明显不足,端午节仿佛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削弱了它应有的影响力及吸引力。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可以找到端午节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相关文字记载。可见我国的端午节源远流长,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 & B.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提醒国人重视端午节有积极意义。 & C.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作用,也为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提供了良好环境。 & D.将端午节定位在“爱国主义教育节”,维护了其作为固有的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权威化的文化含义,挖掘了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
定局楼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那潭水未现波纹。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了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小题2】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4分)【小题3】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小题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B 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C 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D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E 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姓朋的几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