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游戏真能控制人的心理吗 受害者心理学为何多青少年

“自杀游戏” 真能控制人的心理吗―中国经济网
当前位置:&&&&&&正文
“自杀游戏” 真能控制人的心理吗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蓝鲸”游戏成为高度警戒的网络词语。在百度以“蓝鲸游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首先出现的是显眼的友情提示:“请远离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活动”。各大社交平台也挥出重拳封禁、删除以“蓝鲸”等为关键词建立的群组。“蓝鲸”游戏这个由俄罗斯一位大学生发明的死亡游戏,要求网络参与者在50天内完成种种自残行为,并最终完成自杀的任务。虽然游戏的描述令人瞠目,却被全球多个国家的青少年追随。在游戏的“蛊惑”下,已有多名青年男女心甘情愿赴死;虽然游戏创始人菲利普?布德金已经锒铛入狱,但仍无法阻止“蓝鲸”出没在全球诸多国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充满血腥的死亡游戏具有如此魔力?又该如何让青少年拒绝“蓝鲸”的蛊惑?
  “蓝鲸”如何诱导自杀
  早在2013年,“蓝鲸”游戏就现身俄罗斯网络空间。直到2016年,接二连三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这个游戏,并一步步地发现它血腥甚至邪恶的本质。
  “蓝鲸”游戏为何有这种魔力?“‘4:20叫醒我’是游戏的另一个名字。每天早上4:20起床是游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个游戏的基础。这一游戏内容从生理层面对参与者提出了要求,它对参与者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徐瑞萍说。
  “蓝鲸”游戏的50项任务中,有多项都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最后更是要求参与者连续19天在4:20起床,完成看恐怖影片、听音乐的任务。
  徐瑞萍介绍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其最佳睡眠时间,青少年时期通常应该保持8―10小时的睡眠。睡眠过少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年轻人如果长期在4:20起床会导致精神恍惚,大脑运转变慢,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抑郁,甚至是精神异常,进而影响大脑对重大事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从现有情况看,游戏设计者利用了这点。”
  对于死亡,人们通常充满敬畏和恐惧。然而,全球已有疑似超过百名青少年,在参与“蓝鲸”游戏后终结了生命。“游戏共持续50天时间,通过50个越来越冷酷的任务,让参与者逐渐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徐瑞萍说,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叫做渐进式脱敏。心理医生通常会用这种方法,帮助患者克服对某种事物的恐惧。“咨询中脱敏的对象一般是来访者恐惧的事物或画面,比如社交恐惧症,但在这个游戏中被脱敏的事物是死亡。”
  在“蓝鲸”游戏中,参与者被要求接受组织者指令,观看或听组织者提供的图片、影片、音乐。徐瑞萍表示,组织者很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向参与者发送催眠暗示。“通常,外界信息无法接触到人类潜意识。但如果催眠信息超过一定量后,便有可能突破意识对信息的过滤,直接给潜意识指令。” 徐瑞萍说,这个游戏中来自组织者的指令以及大量的恐怖图片、影片、音乐很可能就是起到这种作用。死亡脱敏和催眠暗示的共同作用最终使游戏者做出极端举动。
  为何受害者多为青少年
  死亡游戏中生命的逝去,“蓝鲸”的蛊惑是外在原因,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则是内因。徐瑞萍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沉迷游戏,不少人中途退出游戏就是例证。“蓝鲸”的蛊惑只对那些对暗示非常敏感的一小撮人群最为奏效。而“蓝鲸”游戏的受害者多为10多岁的青少年,也并非偶然。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使他们坠入游戏的黑暗终点。
  “由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青少年会在这一阶段经历激烈的心理冲突。” 徐瑞萍解释说,在儿童时期人们会对世界形成基本的认知。但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关注精神的自我,开始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导致之前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发生巨变。“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非常不稳定。他们需要在精神层面找到自我认同感,游戏便是迎合了这种心理。” 徐瑞萍说,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是因为希望通过尝试特殊行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增强青少年对“蓝鲸”游戏的免疫力,便是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意义的关爱。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个性,发现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价值感。
  “具体到我国情况,需注意改变功利化教育。” 徐瑞萍说,以应试、个人成功为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生命的虚无感,否定生命意义。
  2016年,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一词。在对大学生的日常咨询、治疗中,他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动力。他的调查发现,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只追求应试,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生命、生活本身的感受和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大学生更突出,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感到心理疲惫、焦虑。”徐瑞萍建议,各类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让孩子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并努力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学
  对于“蓝鲸”游戏蛊惑心灵,也有意见不同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美国陶斯学院合作者、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顾问徐卓看来,“蓝鲸”游戏与心理学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强烈。“每天有许多极端事件上演,‘蓝鲸’游戏很可能只是其中一个。而且100多人自杀的样本量还不足以得出有说服力的心理学结论。”徐卓说。他更为关心的是,公众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学能控制人们去自杀。
  在网络搜索,很容易找到各种吐槽文章,讲述着公众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我经常被问到,能不能读出他心里在想什么,或者心理医生会不会通过催眠骗取患者账户密码。”徐卓说。
  游戏创始人的心理学背景,让“蓝鲸”与心理学似乎有了天然的联系。“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被披上了杀人工具的外衣,能操控人去自杀。”徐卓说,心理学虽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但公众对它的了解似乎并不深入。在人们眼里,心理学有着无所不能的魔力。“很多公众并不知道,只有在患者高度认可和配合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施催眠术。要控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更是难上加难。”他说,对于不确定事件,人们喜欢找到一个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学很容易被拿出来说事儿。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也有很大误解,认为有心理疾病才找心理医生。”徐卓说,就像定期检查身体一样,人们也需要定期让心理医生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通过心理干预,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这才是心理工作者的目标之一。”(责任编辑:王蔚)
因永冻土层意外融化,位于挪威北部的“末日种子库...
从5月10日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
即将在大陆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异星觉醒》中,秉...
假如人类登上了火星,并且想多住几天,住宿问题如...
还记得电影《火星救援》里的情节吗?在火星上,植...
前段时间的寨卡疫情引发世界关注,而有疫情的国家...
从学科的角度上来看,西红柿属茄科,草莓属蔷薇科...新闻爆料:finance@ 电话:(010)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018年-2020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与2016年相比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租赁已成为居民居住形式的重要选择和生活方式,监管要以租金及房源信息披露为抓手。
“租金规制”本质上就是价格管制的一种。价格管制的极端就是限制最高价格或限制最低价格。
情绪性的宣泄是二季度初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市场情绪的宣泄既是风险,又是机遇。
随着制度红利落后于预期,企业开始犹豫是否继续留在创新层。
分层使得创新层企业的投资价值有了监管背书,估值得到了相应提升,出现被A股收购的情况。
监管机构希望通过制度进一步优化,让尤其是创新层企业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不仅是股权融资。
应尽快推动并强化创新层企业的信披规范要求,同时给予超出其他挂牌企业的待遇。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81166
传真:81900
邮箱:finance@“自杀游戏” 真能控制人的心理吗 14:52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蓝鲸游戏”创始人菲利普·布德金已经锒铛入狱,但仍无法阻止“蓝鲸”出没在全球诸多国家。到底是什么原因?
近日,“蓝鲸”游戏成为高度警戒的网络词语。在百度以“蓝鲸游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首先出现的是显眼的友情提示:“请远离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活动”。各大社交平台也挥出重拳封禁、删除以“蓝鲸”等为关键词建立的群组。“蓝鲸”游戏这个由俄罗斯一位大学生发明的死亡游戏,要求网络参与者在50天内完成种种自残行为,并最终完成自杀的任务。虽然游戏的描述令人瞠目,却被全球多个国家的青少年追随。在游戏的“蛊惑”下,已有多名青年男女心甘情愿赴死;虽然游戏创始人菲利普·布德金已经锒铛入狱,但仍无法阻止“蓝鲸”出没在全球诸多国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充满血腥的死亡游戏具有如此魔力?又该如何让青少年拒绝“蓝鲸”的蛊惑?
“蓝鲸”如何诱导自杀
早在2013年,“蓝鲸”游戏就现身俄罗斯网络空间。直到2016年,接二连三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这个游戏,并一步步地发现它血腥甚至邪恶的本质。
“蓝鲸”游戏为何有这种魔力?“‘4:20叫醒我’是游戏的另一个名字。每天早上4:20起床是游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个游戏的基础。这一游戏内容从生理层面对参与者提出了要求,它对参与者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徐瑞萍说。
“蓝鲸”游戏的50项任务中,有多项都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最后更是要求参与者连续19天在4:20起床,完成看恐怖影片、听音乐的任务。
徐瑞萍介绍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其最佳睡眠时间,青少年时期通常应该保持8—10小时的睡眠。睡眠过少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年轻人如果长期在4:20起床会导致精神恍惚,大脑运转变慢,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抑郁,甚至是精神异常,进而影响大脑对重大事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从现有情况看,游戏设计者利用了这点。”
对于死亡,人们通常充满敬畏和恐惧。然而,全球已有疑似超过百名青少年,在参与“蓝鲸”游戏后终结了生命。“游戏共持续50天时间,通过50个越来越冷酷的任务,让参与者逐渐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徐瑞萍说,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叫做渐进式脱敏。心理医生通常会用这种方法,帮助患者克服对某种事物的恐惧。“咨询中脱敏的对象一般是来访者恐惧的事物或画面,比如社交恐惧症,但在这个游戏中被脱敏的事物是死亡。”
在“蓝鲸”游戏中,参与者被要求接受组织者指令,观看或听组织者提供的图片、影片、音乐。徐瑞萍表示,组织者很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向参与者发送催眠暗示。“通常,外界信息无法接触到人类潜意识。但如果催眠信息超过一定量后,便有可能突破意识对信息的过滤,直接给潜意识指令。” 徐瑞萍说,这个游戏中来自组织者的指令以及大量的恐怖图片、影片、音乐很可能就是起到这种作用。死亡脱敏和催眠暗示的共同作用最终使游戏者做出极端举动。
为何受害者多为青少年
死亡游戏中生命的逝去,“蓝鲸”的蛊惑是外在原因,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则是内因。徐瑞萍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沉迷游戏,不少人中途退出游戏就是例证。“蓝鲸”的蛊惑只对那些对暗示非常敏感的一小撮人群最为奏效。而“蓝鲸”游戏的受害者多为10多岁的青少年,也并非偶然。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使他们坠入游戏的黑暗终点。
“由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青少年会在这一阶段经历激烈的心理冲突。” 徐瑞萍解释说,在儿童时期人们会对世界形成基本的认知。但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关注精神的自我,开始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导致之前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发生巨变。“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非常不稳定。他们需要在精神层面找到自我认同感,游戏便是迎合了这种心理。” 徐瑞萍说,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是因为希望通过尝试特殊行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增强青少年对“蓝鲸”游戏的免疫力,便是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意义的关爱。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个性,发现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价值感。
“具体到我国情况,需注意改变功利化教育。” 徐瑞萍说,以应试、个人成功为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生命的虚无感,否定生命意义。
2016年,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一词。在对大学生的日常咨询、治疗中,他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动力。他的调查发现,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只追求应试,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生命、生活本身的感受和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大学生更突出,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感到心理疲惫、焦虑。”徐瑞萍建议,各类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让孩子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并努力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学
对于“蓝鲸”游戏蛊惑心灵,也有意见不同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美国陶斯学院合作者、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顾问徐卓看来,“蓝鲸”游戏与心理学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强烈。“每天有许多极端事件上演,‘蓝鲸’游戏很可能只是其中一个。而且100多人自杀的样本量还不足以得出有说服力的心理学结论。”徐卓说。他更为关心的是,公众不要因此误解心理学能控制人们去自杀。
在网络搜索,很容易找到各种吐槽文章,讲述着公众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我经常被问到,能不能读出他心里在想什么,或者心理医生会不会通过催眠骗取患者账户密码。”徐卓说。
游戏创始人的心理学背景,让“蓝鲸”与心理学似乎有了天然的联系。“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被披上了杀人工具的外衣,能操控人去自杀。”徐卓说,心理学虽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但公众对它的了解似乎并不深入。在人们眼里,心理学有着无所不能的魔力。“很多公众并不知道,只有在患者高度认可和配合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施催眠术。要控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更是难上加难。”他说,对于不确定事件,人们喜欢找到一个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学很容易被拿出来说事儿。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也有很大误解,认为有心理疾病才找心理医生。”徐卓说,就像定期检查身体一样,人们也需要定期让心理医生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通过心理干预,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这才是心理工作者的目标之一。”
编辑: 实习生
深圳整形美容 深圳整形 深圳美容【声明】:转载《中国公路》《中国交通信息化》《中国高速公路》《中国交通...
5 月20日至22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鲁...
5月23日,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全厅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厅党委书记、厅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控制受害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