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方法有哪些

游戏面面观: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游戏面面观: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热&&&&&★★★
【字体: 】
游戏面面观: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作者:佚名&&&&教育写真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80&&&&更新时间:&&&&
一、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趋势
建构游戏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幼儿手的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掌握物体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头脑中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认识的不断准确,其建构游戏的水平不断发展。
1、萌芽阶段
1岁左右的婴儿经常拿着建构材料敲敲打打。这个阶段,幼儿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进行建构活动,他们只是在熟悉建构材料的特性,如积木有多重、一次可以抱几块,摸起来像什么,两块积木碰在一起会发出什么声音等等。在简单的空间知觉与动作技能的配合下,渐渐出现将两个物体作空间安排的游戏行为,这是幼儿建构游戏的萌芽。
幼儿拿着积木走来走去或敲敲打打的现象是刚开始玩建构游戏的孩子都会出现的情况,这是正常的。
允许幼儿对积木的特性进行自由自在地探索,不要简单粗暴地干涉。
幼儿会互相模仿,当他看到别人的作品和自己不一样时,很可能就会跟着别人做,因此便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另一个阶段。
2、无意构造阶段
1.5岁到3岁左右,幼儿仅仅把建构材料作无目的的组合,而很少注意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及两件材料之间的凹凸对应关系,只是在遇到连接和拼插困难时才会去关注材料本身的特征。由于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很难完成两件建构材料的接插动作。
随着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加强,幼儿能灵活地对更多的建构元件进行操作,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这个阶段,幼儿并不是根据作品的外观特征给作品命名,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作品名称。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发现自己作品的某个外部特征与类似实物的关系,并据此对作品进行命名,比如,把雪花片插成一个长条就称之为“宝剑”。
3、想象构造阶段
&3-5岁时,幼儿开始具备表象思维能力,就可以凭借着头脑中关于该物体的表象进行构造。这个阶段,幼儿只是对熟悉的题材才会在建构之前就有明确构造的意图。
4、模拟构造阶段
&& &4岁之前,幼儿往往不愿意照样子进行构造,而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构造。4岁开始,幼儿会模仿建构作品范例,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的对应关系进行建构。5岁开始,幼儿开始会观察平面图纸,并将图纸中的平面结构造型在头脑中转化成为立体结构造型,并参照图纸一步一步最终完成预定的建构作品。在此基础上,幼儿还会抓住生活中物品的特征,尝试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实物进行模拟构造。
5、自由构造阶段
&& &自由构造属于自由创作阶段,它需要建立在幼儿有较好的构造技能、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作品构思创造能力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往往到学龄期后,儿童才会具备自由构造的能力。
二、各年龄的幼儿建构游戏特点
1、小班建构游戏特点
案例:(小班)
建构游戏的时间开始了,伟伟来到建构区,拿起了细细长长的积木,敲了敲,然后又把它竖起来。积木竖起来后马上倒了,伟伟继续竖的动作,积木又倒了。接连几次后,伟伟不高兴玩了,又拿起积木敲了起来。敲了一会儿,看见旁边的琪琪在往上搭积木,于是,他也把积木平铺在垫子上,再一根一根往上垒。这时候老师走过来问伟伟:“你在搭什么?”伟伟摇摇头,老师继续说:“是在搭房子吗?”伟伟说:“是的,搭房子。”突然伟伟搭的房子倒塌了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伟伟一边用手把剩下的积木推到,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班幼儿游戏动作没有明确的目的,在无目的地摆弄建构材料中,逐渐熟悉了材料的特性。这个阶段幼儿的建构游戏主要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的方式进行,主要进行任意构建,他们对建构的动作更感兴趣,常常把建构材料堆起垒高后又推倒,不在乎搭出什么。对所“建构”出来的东西也没有概念。另外,小班幼儿在建构中常常更换建构作品的名称,当有人问“你搭的是什么”时,幼儿才会注意自己的建构物,思考“这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或根据建构物大致形状进行命名,或是等建构完成后再根据建构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给作品命名,他们一般不能明确解释作品的细节。总之,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嬉戏性较强,作品结构较为简单。
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
*& 能认识各种建构材料,并且有运用材料开展建构游戏的兴趣。
*& 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能独立地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例如搭建门、桌子、床等。
*& 具备学习连接、延长、围合、加宽、垒高等主要构造技能,搭建简单的三维物体。例如,搭建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
*& 能遵守建构游戏的规则,例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要收拾整理等,并学习收拾整理和保管材料的方法,养成爱护玩具材料的好习惯。
2、中班建构游戏发展特点
中班开始,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增强,建构的坚持性也在增加,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这个阶段的幼儿不仅对建构游戏的动作和过程感兴趣,同时也关心建构游戏的成果,游戏的目的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中班幼儿开始尝试模拟结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模拟建构活动。幼儿最初只会照着立体结构造型的范例,根据其形状、大小、颜色对应地进行准确模拟,逐渐地开始学习照图模拟。照图模拟要求幼儿学会观察平面图纸,根据记忆表象,将图纸中的结构造型想象成立体结构造型,这不仅对幼儿的基本建构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对幼儿的空间知觉和表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中班幼儿已能运用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再现和创作,但是建构作品大部分不讲究对称和平衡。
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
&& &*& 能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体。
&& &*& 具备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形成里外空间的概念。
&& &*& 能根据作品构造图搭建作品。
&& &*& 能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并能相互评议建构成果。
3、大班建构游戏发展特点
&& &大班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游戏的目的明确、计划性较强,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建构活动。大班幼儿往往是在建构前就宣布所要建构的建构物的名字,表明其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的提高。随着建构技能的掌握,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建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的现象也增多。此外,游戏中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可以开展多人参加的、持续时间长的大型小组合作建构游戏。幼儿也不再满足于作品的完成,开始有使用辅助材料进一步美化自己的建构物的意愿。
总之,大班幼儿能够搭建出有场景、有情节的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构作品多为立体结构,讲究对称和平衡,比较形象。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
&& &*& 具备转向、穿过、平式联结和交叉联结等建构技能,搭建复杂的三维物体。例如,搭建立交桥、拱形门等。
&& &* &掌握整齐对称、平衡的构造技巧,尝试整体布局,学习选择使用辅助材料。例如,在公园里搭建相呼应的前门和后门,在住宅区里搭建左右对称的凉亭、路边的花草等。
&& &*& 能在搭建前学习商讨、分工,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例如,经过商讨后大家分工,有的搭建楼房,有的搭建停车场,有的搭建花园,有的搭建游泳池,有的搭建围墙,形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区。
&& &*& 能完成有一定主题和情节发展的、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群。例如,根据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主题情节的发展,搭建池塘、磨坊、鸡舍、篱笆以及蜜蜂房等。
建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要完成一件建构作品,幼儿一般需要考虑建造什么,用什么建造,怎么建造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涉及到幼儿关于建构对象的表象经验、建构材料的选择以及建构技能,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与指导也应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
1、创设游戏环境
适宜的游戏环境既能激发和维持幼儿从事建构游戏的兴趣,也会直接影响建构的质量。建构游戏环境包括游戏空间的安排和建构材料的投放。
(1)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
建构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造内容的基础。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要考虑所提供的材料的类型和数量,以丰富幼儿建筑游戏的主题,增强其对社会生活的表现力,激发创造的欲望与潜力。
引导幼儿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建构材料。一般而言,为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建构材料,如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种可装拆的积塑、胶粒、插片、积铁等,以及各种颜色形状的串珠、插板、拼板。建构材料的摆放应该按颜色或形状分类摆放在玩具架中,幼儿可根据建构需要随时取用。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材料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根据造型的目的选择运用材料,例如下面大、上面小,才能搭建得较高,才能稳固结实;需要选用相同形色的成对的材料搭建,才能使建构物保持对称,更加美观;思考弓形材料如何运用,适宜搭建什么结构的造型等。在积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和鉴别材料,如长短、宽窄、厚薄、体积大小等,从而运用到相适宜的建筑造型中
提供各类辅助材料,弥补建构材料表现力的局限。建构区还可投放一些人物模型、动物、交通工具、花草树木、家庭物品等辅助材料,一方面可以启发幼儿确定搭建内容,如幼儿看到小动物会想到为小动物搭建一个家,看到汽车会想到搭建公路或停车场;另一方面,辅助材料可引发幼儿搭建物体后开展角色扮演,发展游戏情节,如幼儿搭建一列火车后,需要人偶做火车司机和旅客,搭建一个公园后就需要花草树木的装饰,因此,应根据幼儿搭建以及搭建后角色游戏的需要,要不断填充变化相应的辅助材料。
&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和自然物开展建构活动。生活中一些未成型的材料通过清洁和必要的消毒处理可以被用于建构游戏,它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废旧的包装盒、塑料管、卷纸芯、冰棍棒、火柴杆,经过卫生和色彩加工,幼儿能利用它奇思异想地拼出蝴蝶、小花、房子、卡车、飞机、帆船等各种形象逼真的图形。随处可见的沙石、泥土、树叶、桔杆等自然材料,只要启发得当,也能成为经济实用的构造材料,用来构筑小山、山洞、桥梁、“动物园”、“公园”、“农村”等。采集形状各异的树叶,可以拼贴成各种动物、植物、物体的图案。
例如在开展“我居住的小区”主题游戏时,教师第一次投放了一些主体建筑物的材料,让幼儿做出小区的楼房主体部分;而第二次投放材料之前,教师先引导孩子们想想小区除了楼房还有什么配套设施?这些景观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做?通过引导、讨论,有些幼儿想出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创新,做出新颖的配套设施。因此第二次投放的材料就多了很多半成品以及废旧材料。像果冻盒、牙膏盒、卷纸筒、小箱子、小盒子、吸管、皱纹纸、橡皮泥等等,他们利用这些做成各种各样的路灯、绿化的环境、小区的指示牌、石凳、秋千、各种雕像等。通过分层次投放材料,孩子们搭建的小区更加漂亮了。
(2)合理规划建构区的游戏空间
建构区的环境要相对独立、封闭,可用橱柜区隔等与其它区域作明显的划分界限,地面最好铺有地毯。如果不作区隔,一方面其它区域活动的幼儿经常跑来跑去,穿越区域而干扰游戏,导致其作品被踢倒或游戏不专注;另一方面,建构区的幼儿也可能会把作品搭到其它区域或教室中间,影响其它区域幼儿的游戏。建构区空间环境创设要做到“四不”与“四要”:
“四不”:建构区空间不要过小;不要将建构区设置在安静区域(如图书区)旁;不要在建构区域内放置桌椅;不要将建构区设置在通道上。
“四要”:要有明显的区隔,最好将建构区安排在角色游戏区旁;要在建构区内铺上地毯,减少噪音;要在放置建构材料橱柜与操作地毯间贴上“一米线”,避免取放材料时影响其它幼儿搭建;要划分出建构区的明显范围。
以矮柜或架子隔出建构区,远离安静区,防止幼儿互相干扰。
可以紧邻角色游戏区,鼓励建构游戏中的装扮活动。
在地上铺一张地毯,使幼儿坐上去觉得舒服,更可以消除一些声响。
在材料放置区的柜子前约一步宽的距离贴一条胶布,表明胶布和柜子之间是不可以进行搭建的,可以避免幼儿在取放材料时碰到建构作品。
建构区的墙面创设要随着幼儿游戏热点的转移,及时调整墙面的主题情境。在小班初期可以在建构区域的墙面上贴一些简单的图列,给幼儿明显的、简单易懂的提示,也可提供一些简单的搭建图例手册(如图书、照片、卡片等)。将幼儿搭建的作品用照片或画图形式进行保留和展示,以启发、提示、建议玩法等方式,激发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兴趣并学习掌握建构技能,例如:如何叠高、。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后,教师可将幼儿搭建的成果画成图画或者拍成照片放大布置在建构区环境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并给予其他幼儿更加直观地引导。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建构的主题提供相关的图片,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共同收集寻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照片、画片、挂图等),拓展幼儿的前期经验。也可以设置“小小建筑明星”栏目,张贴积极参加建构游戏的幼儿照片,激发幼儿参与热情,鼓励幼儿人人争当建筑明星。
2、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建构游戏的成功开展对幼儿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即幼儿需要有一定的“以物代物”的认知能力,要理解建构材料和建构物作为“符号”的象征意义,同时在头脑中还要有关于建构对象的清晰表象。
一般地说,幼儿乐于建构的是自己记忆清晰的形象或者是已有的比较生动的表象经验。如果幼儿建构缺少新内容、缺乏创造性,幼儿建构游戏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只有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幼儿才会产生去建造物体的愿望。因此,教师如何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成了激发幼儿建构游戏兴趣的关键。
&& &教师要给幼儿一定的观察任务,引导幼儿从事物的造型、结构、数量、用途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教师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从幼儿园的座椅、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小床、操场上造型简易的跷跷板、滑滑梯、独木桥、爬杆、转椅等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品入手,逐渐发展到观察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电视机、电风扇、各类家具、小动物、汽车、飞机、轮船等。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物体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区分同类物体明显的和细微的区别。例如,椅子和凳子都是四条腿,一个有靠背,一个没有靠背;四条腿的凳子,有的是长的,有的是方的,还有的圆的;汽车都有轮子,有三轮,有四轮,甚至有六轮的;公共汽车的车身长而高,小轿车的车身矮而低等。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分析,不仅有利于幼儿通过构造活动真实地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更能促使幼儿触类旁通地进行加工和创造。此外,对于同一个事物,教师可以让幼儿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去观察,这样既有助于幼儿全面了解事物,也能帮助幼儿更新已有的表象经验,形成新的经验。
教师也要引导幼儿经常直接观察各种建筑物,例如,利用散步、放学、郊游等机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建筑物,例如,幼儿园的围墙、花坛、亭子、曲桥、长廊,以及公园、儿童乐园等。同时,也可利用图书、画报、照片、电影、电视的介绍让幼儿间接观察物体,指导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名胜建筑。教师还可以经常用谈话、绘画等方式巩固幼儿对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印象。
总之,当幼儿脑海中积累的感性物象越多,他们构造时的表现力、创造性也就越强。
3、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
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的指导重点在于梳理已有经验,形成本次建构的目标。教师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借助照片、录像、建构布局图纸、现场再现搭建问题等方式展开讨论,回顾与建构对象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建构活动兴趣。
从提供特定场景入手,激发幼儿从事建构游戏的兴趣。创设与建构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墙上挂着关于建构内容的图片,陈列模型,摆放上阶段幼儿创作的作品,鼓励幼儿收集与建构内容相关的照片、图片等,让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游戏的愿望,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拓展搭建的思路,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从示范欣赏入手,激发幼儿模仿建构新造型的兴趣。虽然我们反对幼儿一味地模仿,但只要我们改变模仿物的呈现方式,就可以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建构能力。比如,当幼儿在建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这时可以呈现模仿物,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模仿物的构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事先建构出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展示给幼儿,也可以将幼儿的作品与同伴分享,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去欣赏、感受这些作品,了解建构材料的变化,以及搭建技能的灵活运用,使幼儿产生参与建构游戏活动的愿望。
从表征转换入手,让幼儿建构最近画的一幅画或是欣赏过的画或照片。绘画作品和建构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表征手段,一个是平面造型,一个是立体造型,但两者可以表现同样的题材和内容。画面的信息是幼儿建构游戏的依据,如此的经验联系,在幼儿看来是新鲜的,但主题却是他们熟悉的。要实现两者的转换,又向幼儿提出了一定的经验挑战,满足了幼儿尝试和挑战的心理需求,因而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4、操作技能指导
观察是建构游戏指导的前提和基础。操作指导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熟悉建构的各种技能,更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操作中的技能瓶颈。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推进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
建构游戏观察要点
l&&&&&&& 有意识地观察幼儿使用积木等建构材料的情况,看看幼儿是如何使用积木块的,用它做了什么,特别对新出现的材料的使用是否有争抢打闹现象。
l&&&&&&& 观察幼儿是否能用熟悉的技能或新的技能搭建物体,观察幼儿是怎样搭建房子的?幼儿使用积木搭建的房子有哪几种?幼儿是选用何种积木盖屋顶的?
l&&&&&&& 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情况,看看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解决?幼儿是如何解决的?
l&&&&&&& 观察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情况,看看幼儿之间是否有语言上的交往?搭建上是不是能够分工合作?完成作品之后,幼儿之间是如何分享交流的?等等。
当孩子较长时间不能解决遇到的技能困难而出现的兴趣减退时,教师也可以立即介入游戏,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操作技能的指导主要是由教师亲自进行建构,幼儿观察模仿学习。根据指导不同对象,教师可以采用完整操作指导和细节操作指导两种方式。
完整的操作指导适合于刚刚接触建构游戏还处于摆弄建构材料阶段的幼儿,通过教师操作演示一个完整的建构过程,让幼儿了解建构游戏的玩法和相关步骤。细节的操作指导一般适用于在幼儿出现困难无法解决时或是需要比较高的手眼协调能力才能成功完成的建构。如建筑物中的镂空,它要求在部分堆积好的积木中抽取一块或几块积木。这样的建构对幼儿来说有些困难,很多幼儿想要建构镂空但不知如何操作,还有部分幼儿无法抽取木块,这时教师的操作演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另外,部分细节操作可以帮助幼儿试误,最终获得好的建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最初对建构对象原型的模仿完全是凭直觉,在成人反复地示范和幼儿不断地模仿下,并通过重复练习,再逐步发展为脱离原型的记忆模仿。当幼儿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构造时,教师的指导也应该转入幼儿独立构造的能力培养方面了。幼儿在构造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不要急于代替解决,应该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构造的能力。
另外,同伴间相互学习也是幼儿提高建构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熟悉每个幼儿建构技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定期地将处于相邻两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安排在一起进行建构游戏。在同伴的影响下,处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幼儿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学习,以达到提高建构技能的目的。
&&&&&&&&&&&&&&&&&&&&&&&&&& &建构游戏的各种技能
一.小班幼儿应掌握的建构技能
堆高、平铺和重复
堆高、平铺和重复是幼儿早期建构活动的突出特征,这种简单的建构活动在很长的时期内吸引着幼儿。观察表明,2――3岁幼儿在接触积木一个月之后,就能“堆高”和“平铺”。例如,首先把一块一块的长积木“平铺”构成一辆“火车”,然后在每一块长积木上放上一块长积木和一块短积木,接着重复这种组合。这个阶段的幼儿还喜欢把积木排列成条状,他们会把积木一块接一块首尾相接地放在地上,变成一条马路或者一列火车。逐渐地,把积木一块接着一块紧紧地挨着放的“紧密平铺”的方法被一种“有间隔的平铺”方法所取代,他们试图让每块积木之间保持相同的距离来努力表明他们在空间距离意识上的进步。这些建构技能的出现,标志着着幼儿在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相同或相似)上的进步。
对于一些幼儿而言,“堆高”要比“平铺”,即把积木一块紧挨着一块放置成一个横排更容易。因为他们在一个平面,二堆高有一定的空间感,掌握稍难些。逐渐,叠高和堆高会结合在一起用以建构。
围合是指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的包围在里面。“围合”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幼儿有空间意识。幼儿的许多建构活动多可以因为“围合”技能的掌握而逐渐变得丰富、复杂起来。他们往往会在被包围的空间里放进“娃娃”或“动物”代表“娃娃的家”或“动物园”。
在原有的搭建结构上重复运用该技能使之变宽。如:幼儿用一块积木平铺拼搭了一条马路,(宽度只有两条积木宽的和)后又感觉马路太窄,于是便用该积木在两旁平铺扩宽。
(2)中大班应掌握的建构技能
中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涉及到综合运用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编织、黏合、旋转等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
&& &架空是用一块积木盖在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的两块积木上,从而把它们连接起来。例如:搭建“小桥”或为房子加盖“房顶”往往需要“架空”的技能。对于幼儿来说,掌握“架空”的技能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在反复试误中,不同幼儿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插接、镶嵌
“插接”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块积木的一端插入另一块积木中,使之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镶嵌”是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利用接插、镶嵌方式进行建构活动的玩具有齿型积塑、雪花片等等。这类玩具的结构元件上都有凸出的“头”和凹进的“孔”,或者开有“槽”(缺口)。“头”与“孔”,“槽”与“ 槽”之间的大小、深浅一致。所以可互相接插、镶嵌组合成一个结构体。建构游戏中搭建台阶、滑梯、长城等经常用到这两种建构技能。
排列、组合
排列是指将建构材料按一定的规律排放在一起。例如,首先把一块一块的长积木“平铺”构成一辆“火车”,然后在每一块长积木上放上一块长积木和短积木的“堆垒”就构成了这一建构模式的基本元素,或者在一块红积木之后接着放两块黄积木,然后重复这种组合。“红-黄-黄”就构成了一种颜色模式。在建构游戏中出现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的建构技能,标示着幼儿对事物之间关系(相同或相似)的发现。
此外,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结构分析技能,学会看平面图纸,能把平面结构变为立体结构。
教育写真录入:王辉&&&&责任编辑:王辉&
上一个教育写真: 下一个教育写真: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联系电话: 0 传真:0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方法有哪些_百度宝宝知道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中班低结构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