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新石器时代多少年

您好,欢迎来到苏作玉器网! [
当前位置:首页 > 古玉学堂 > 古玉综合 > 正文
玉礼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璜(一)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日期:评论:0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和传世玉器看,有上述定义的玉器,数量很多,其年代从玉器出现始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下面仅就新石器诸文化中的璜,作如下探释。
一 河姆渡文化玉璜
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一带,是迄今所知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现有玉器的最早地方,距今有7000 - 6000年。
河姆渡文化
约长3.5cm 厚0.3cm
1.河姆渡文化玉璜典型器
河姆渡文化曾发现数件符合上述定义的玉璜,并且是迄今所知最早出土的玉璜。
其中一器,长3.5厘米,弧弯形,若断折后仅有三分之一瑷形,横断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近一端的宽面上有一个由两面对穿而成的圆孔,另一端无孔且略宽粗(图52-1)。
另一件,长3.2厘米,亦弧弯形,若折断后有四分之一的瑗形,断面和穿孔与上一器相似(图5-2-2)。
2.河姆渡文化玉璜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从上述河姆渡文化发现的玉璜看,知其情况和特点有如下几点:
(1)河姆渡文化,在长江流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县,遗址较厚,虽同一文化,但在不同的文化层,年代上下相差一千年,所发现的玉璜,其造型虽有相似之处,但造型和工艺完美度有差别,如其中(图5-2-1)一件玉璜,年代较早,工艺粗糙、粗细不等,是迄今所知玉璜中最早者,知中国玉璜史最少有7000年的历史。后一件(图5-2-2)年代略晚,做工较完美。
(2)河姆渡文化玉璜的共同特点是器较短小,长约3-4厘米,呈不规则的弧弯形,多作不足的半璧、半环或半瑗形,断面多作椭圆形,于近一端的宽面上有一由两面穿透的圆孔供系佩用,一般两端大小和厚薄不等,给人以一种制作粗糙之感;其材质虽是&石之美&者,但硬度不大,显然是就地收集的石料。
(3)河姆渡文化玉璜,仅在一端有一穿孔,在其后各文化和时代中很罕见,这与新石器诸文化或此后各代玉璜,或两端各有一圆孔,或于近弧凸一侧中部有一穿孔,及在一璜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乃至五个穿孔者等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玉璜中仅一端有穿孔者,可以说是这个文化的独创和最明显的特点。
(4)河姆渡文化玉璜,两端的断折处不甚平齐。是知,它们很可能是其他种类玉器,如在同一文化中已有的玉块(见本丛书卷四《玉玦》)等圆环形器折断后,为不浪费玉料,于一端穿孔后再成佩用。因此,这类玉器当时有无,是否是有意制作存疑,很有可能是一种残断器再经改造之物,即通常所说旧物利用。
二 大溪文化和卡若文化玉璜
长江流域是中国玉璜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其中除前述玉璜发现者最早一处的河姆渡文化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干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中亦有玉璜发现。其中处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卡若文化玉璜的发现,即为其中重要的例证。
1.大溪文化舌璜典型器
大溪文化玉璜,目前所见主要出土在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中,已发现数十件。综观其处玉璜的形式,主要有三式:一式:边缘有锯齿形玉璜.二式:中腰上部略平直,近两端曲折下弯,整体似拱桥形玉璜.三式:半璧形玉璜。试举其中典型实例如下:
1 980年,在大溪遗址出土一件玉璜,长15厘米,厚0.4厘米,器作半璧形,近平直的两端各有一圆孔,于弧凸的侧边有齿状凹凸缺口(图5-2-3)。近似者尚有数件。
同遗址发现玉璜的第二式,数量较多,形作中腰上鞠咯平直,或略微拱,而近两端曲折下垂,整体若拱桥,近两端各有一圆孔穿,一般长约10厘米(图5-2-4&。大溪文化玉璜中的第三式,形作半壁或半椭圆壁形。这第三式璜,除巫山大溪遗址发现外,另在同一文化的其他遗址亦有出土,如1982年湖南省客县三封乡毛家村113号墓出上一件,长15厘米,厚0.3厘米,形作不规则的半璧形,两侧端各有一圆孔,表面有弧弯的刻琢痕即为一例。
2.大溪4文化玉璜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综观上述大溪文化玉璜,其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如下几点:
(l)大溪文化玉璜,主要出土地在四川省东部和湖南省的北面一带,出土数量较多,迄今所见已有数十件;另在民间藏玉中亦常有发现。所用材料,除玉外,尚有用石和蚌壳而为者。用玉料有两种,一是经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后仍无浸蚀者,硬度5-6,温润且有半透明的质感,颇似透闪石一阳起石料(有可能是四川龙溪玉);二是经土中长期埋葬后,已浸蚀变质,其色呈灰黄或鸡骨白。后一种玉料,因表面变质,故为何种玉料尚不清楚。
(2)此文化玉璜有三式,一式是半璧形或半椭圆形;二式是半璧形又在弧凸的外缘切割齿形饰者;三式是中腰平或微弧,而两端曲折下垂,通体呈拱桥形者。这三者中,一式玉璜在较后的良渚文化也有;二式玉璜在长江中游的江淮地区也有发现;三式玉璜在崧泽文化中亦有发现(见下文)。由此说明,它们之间或有先后延续的关系,或有相互文化影响和交换的关系。
(3)大溪文化玉璜,虽造型有三式,但也有它们的一些共同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用不同的地方玉制作;二是皆作扁平体,横断面作长方形;三是虽有一定的弧弯变形,但总体造型与其他文化的璜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四是皆在两端各有一个由一面或由两面穿钻的圆孔,它与河姆渡文化玉璜所见仅一端穿孔形成鲜明的对比。
3.卡若文化玉璜
地处西藏昌都地区的卡若文化,在1977年考古发掘中亦发现一批新石器时
代晚期的玉器,其中一件玉璜尤引人注意。玉璜作半瑗形,横断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两端各有一由两面对穿而成的圆孔,横长9.1厘米,肉宽1.6厘米,厚0.8厘米(图5-2-5)。
卡若文化玉璜,目前所知仅发现一件,但它与大溪文化等长江流域甚至黄河流域出土玉璜特别近似,推测它是通过交换等途径传播进去,并不是卡若文化本地区生产制作的,并说明当时地处中原地区的内地与边远的西藏间互有影响或物质交流。
三 薛家岗文化玉璜
薛家岗文化,是因其在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首次发现而定名,就目前所知,其文化区域已扩大,年代约距今5000 - 4000年,已出土一些玉璜,下面将一些典型玉璜分别简述。
l.薛家岗文化玉璜典型器
薛家岗遗址1号墓出土一件玉璜,长7厘米,体扁平,呈扇形,近窄的一侧有两个平行于一排且由两面穿透的圆孔(图5-2-6)。
此遗址47号墓出土七件,形式略异,其中一件形作不足一半的瑗形,内弧处较厚,近外弧处较薄,两端各对钻一圆孔,通长8.6厘米(图5-2-7)。
近似此器一件,长5厘米,亦内弧处厚,外弧处较薄,形作弯月,近外弧的一侧的中央有一对钻圆孔(图5-2-8)。同一遗址49号墓出土一件,长5.5厘米,体扁平,形作半圆,近平直的一侧镂雕对称的弧弯缺口饰,近外弧的一侧有一对钻的圆孔。同形玉璜尚有三个,有的完好,有的已残缺(图5-2-9)。
同处出土的另一件,出自33号墓中,体作不规则扁平的半璧形,近外弧边有钝刃感,长10.6厘米,两端中,一端有一由两面对钻的圆孔.另一端有两个由两面对钻的圆孔(图5-2-10)。
近似上述出土玉璜者,尚有一批发现于各地博物馆或民间收藏者手中(图5-2-11)。
2.薛家岗文化玉璜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l)此文化玉璜,出土后皆呈鸡骨白色,或呈微黄色,并多有残缺或断裂。
(2)此文化玉璜计有四式:①呈扇面形;②半瑷或半璧形;@月牙形t④半圆形加镂雕花纹者。其断面很不规则,有的近内弧处较厚,而近外弧处较薄,甚有外缘有钝刃感,作完整的扁平和断面呈长方形者甚少,说明当时制作玉璜虽造型讲究变化,但工艺水平不高。其中图5-2-6所示一件,几似小型的刀,尤为特殊。
(3)此文化玉璜中,最精致者是半圆形加镂雕花牙纹者。它们也是迄今所知最早镂雕法琢制玉璜的实物例证,在玉璜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此文化玉璜皆在两端有钻孔,其中大多数是两端各有一孔,少数则有一端为一孔,另一端有两个圆孔者。所钻孔,多由两面穿透而成。其中有一种形作拱桥形的玉璜,在长江流域数个文化区域中均有发现,是知它们之间可能互有影响或物品交流。
(5)此期玉璜形较长,&般5-10厘米。
四 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玉璜
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见有玉璜出土的有青莲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和含山文化等。此外还有一些史前文物出土地点目前尚无正式命名,但也或多或少发现玉璜。这几个已定名或不定名的古文化遗址,不仅相距不远,而且年代都在距今五六千年,出土玉璜的形式也有颇多的相似点,故本文把它们合为一处概述,并归纳其风格特点等。下面将此地区一些典型玉璜介绍如下。
1982年,在江苏省南京市营盘山一原始文化墓葬中,出土一件玉璜,横宽5.8厘米,作不足一半的瑗形,横断面呈椭圆形,周缘似有钝刃状,两端各有一由两面穿透的圆iL。近似玉璜,在崧泽文化、含山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均有发现,有时还见有用玛瑙作器者(图5-2-12-5)。
江淮地区的崧泽文化,含山文化等,曾见一种不甚完整的半璧形玉璜,一般横宽约在10-15厘米,断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且厚薄不均,两端一各有一圆孔。其中崧泽文化最多,且玉材较好,呈深绿或碧绿色,多浸蚀不重(图5-2-13)。
江淮地区亦有如薛家岗文化那样的半椭圆环状形璜,形式介于半璧形和桥形玉璜之间,一般横宽在10厘米左右,凹弧一德圆口较大,断面呈长方形,玉 料较半璧形玉璜浸蚀重(图5-2-14)。
桥形玉璜是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玉璜中较特别的一式。它除前述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有所见外,在此处的崧
泽文化、含山文化也多次发现。如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崧泽文化88号墓出土一件,横宽9厘米,厚0.3-0.4厘米,玉料经浸蚀后呈淡绿色,体扁平,器一侧中腰较平直,一侧中部有一不正的圆弧凹缺口,两端近弧凸的一侧有近似折角的弯曲。其中一端有一圆孔,另一端有二圆孔。近似玉璜在北阴阳营文化和含山文化等亦有发现(图5-2-15)。
此处崧泽文化中,亦见一种似璜又似动物的变形玉璜。如1974年上海市青蒲县崧泽遗址64号墓出土一件,玉料呈深绿色,局部有灰白色沁。体扁平,一侧外弧并于近一端口有一缺口,另一侧内弧并有一半圆形缺口,近内弧的两端各有一由一面穿透的圆孔。器一端似一变形的鱼,另一端又似一变形的垂首鸟。近似奇形玉璜,在其他文化其他墓葬和民间传世品中亦发现多件,其中制作最精者是含山文化出土的数件(图52-16-图5-2-18)。
此处原始文化中,亦发现有如大溪文化那样的于弧凸一侧饰锯齿形牙的玉璜。如1982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河乡营盘山30号墓出土一件,玉料呈碧绿色,局部有白斑沁痕,体扁平,形若半璧,弧凸一侧周边有24个齿状缺口,近平直的两端各有一圆孔,器横宽12.4厘米。
2.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1)江淮地区各文化玉璜所用玉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受浸蚀较重,出土后有的呈鸡骨白,有的呈灰白、绿或黄白色,另一种是虽受浸蚀,但局部有受浸蚀较轻处,视其原色有湖绿、碧绿和淡绿色,透明度较大,杂质少,似为蛇纹石(岫玉)一类矿石料制作。此外,还有用玛瑙而为者。
(2)江淮地区各文化玉璜的制作,已使用开片、切割、穿孔,抛光等多种工艺,更有一些琢刻纹图的玉璜器。一般断面呈椭圆形、长方形,但厚薄不均,且内弧一侧较厚,近外弧一侧较薄,并往往留有开料痕。玉璜穿孔有的由一面穿透,有的是由两面穿透而成的。其孔径均大小不同和不甚规整等。
(3)此处玉璜虽整体作弧弯形,体扁平,断面呈椭圆体,多两端各有一孔,个别有两个圆形穿孔都在一端者,但细加观察,又可分为六式:①半瑷形,②半璧形;③半椭圆环形.④桥形,⑤形似璜但又作动物变形和动物形者,⑥弧凸外缘有齿形饰等。其中,以第五式玉璜最具特色,是此期玉璜中的佼佼者。
(4)此期玉璜,一般厚约0.3-0.5厘米,横宽5- 15厘米,其中以半壁形玉璜的宽度最大,一般都在10厘米左右,且玉质较好,其用途除不同地区文化和时间前后有关外,还似与持璜者的社会地位不同有关,具有表示身份等级的意义。
五 良渚文化玉璜
良渚文化玉璜,虽较同期的玉琮、玉壁少,在造型方面没有重要的突破,但在工艺精巧和饰纹方面则有重要的发展与变化。从这方面看,良渚文化玉璜是在新石器诸文化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精美的,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综述列举一些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实物。
1977年,在江苏省吴县张陵山5号墓中出士一件玉璜,横长7.8厘米,肉宽1.4厘米,厚0.8厘米。玉料呈褐绿色,表面有紫红色斑沁。器作扁平的半瑗形,横断面呈长方形,两端各有一由两面穿透的圆孔,通身光素无纹。
1987年,在浙江省余杭县瑶山11号墓中出土一件玉璜,横宽8厘米,肉宽3厘米,厚0.4厘米,器略作椭圆形的拱桥,近弧凸的一侧有四组浮雕加单阴线琢饰的龙首(或兽首)纹,各龙(或兽)首等距布列,朝向一致,两端各有两个呈平行排列且两面对钻的圆孔。玉璜原为褐绿色,表面经浸蚀后有白色沁,出土时与39颗玉管分内外两圈组串为饰,据发掘者推测,原为某偶像的佩饰(图5-2-19)。
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23号墓中出土一件玉璜,横宽13.8厘米,肉宽5.6厘米,厚0.7厘米。器作半璧形,横断面呈不规则的扃D字形。器正面微弧凸,于凹弧缺口下面的正中,以浅浮雕加单阴线琢饰一神人纹,于近两侧端的转角处用同样手法各饰一组侧视鸟纹;背面平素无纹,两端各有一对钻而成的小圆孔(图5-220)。
近似的玉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原清官旧藏品中亦有一件,唯正面除有上述的神人和鸟纹外,尚有满布整面的云雷纹锦地,背面亦有如正面一样的锦地纹但无神人和鸟纹,为迄今所知玉璜中最精美和长宽厚重者,横宽21.3厘米,肉宽8.4厘米,厚0.7厘米(图5-2-21)。
1987年,在浙江省余杭县瑶山第11号墓出土一件玉璜,横宽12.7厘米,肉宽4.8厘米,厚0.35厘米,玉质经浸蚀后呈鸡骨白色,体呈半璧形,两面饰纹手法和图纹相同,皆以镂雕和阴线刻纹手法作一正视的变形神人纹(图5-2-22)。
同处的第16号墓出土一件玉璜,玉料经浸蚀后呈浅黄色,横宽14.7厘米,肉宽5.7厘米,厚0.5厘米,形除于弧凹缺口中央凸出一尖峰形脊外,其他形式与半璧形璜似,唯中部略厚,周边略薄略异。器正面以阴线刻琢一变形神人纹,背面光素无纹,两端各有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孔,其中内侧较大的两个圆孔还兼作神人纹的双目之眼珠(图5-2-23)。
近似有神人纹玉璜且中部较厚,四周较薄的半璧、半环、半瑗形光素无纹玉璜,在其他良渚文化墓葬中亦有出土,其中有的还于弧凸一侧周边由两面磨成钝刃状者,其上神人纹亦不完全相同(图5-2-24 -图5-2-26)。
2.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l)良渚文化玉璜所用玉料眼见有三种形态:一是如上述张陵山所出玉璜那样,为蛇纹石(岫玉类)玉料,有轻度浸蚀和沁色,较透明,硬度4-5;二是因玉璜在土中长期掩埋,受浸蚀严重,甚至有满沁呈鸡骨白或浅黄、浅灰色者;三是受浸蚀不严重,能看清原来的玉料质色,硬度6,不甚透明,呈浅绿或湖绿色,甚有呈碧绿和褐绿色者(图5-2-26)。上述三种玉质形态,也不清楚是否是因玉料不同所致。另外,除蛇纹石外,是否有其他玉料,也待检测。
(2)良渚文化玉璜,从整体造型看,有形作半瑗、半璧或半环形者,除个别于凹弧缺口外凸出一脊外,一般都很规整而无变形。
(3)良渚文化玉璜,大多横断面呈长方形,少数则中央略厚,周边略薄,甚有于弧凸一侧由两面磨成钝刃者,似兼作某种工具用。
(4)良渚文化玉璜,除光素无纹者外,亦有一些饰纹者,其饰纹法有阴线刻纹、镂雕和浅浮雕三式。其中阴线皆为单阴线,用放大镜观察明显看出它是用坚硬器具直接刻划而成,而非如夏商玉璜那样是用砣具琢成。所饰纹除镂雕纹饰为两面相同外,其他则两面饰纹略异,或一面有纹饰,一面光素无纹。
(5)良渚文化玉璜若有饰纹者,所见有各种形式不同的繁简神人纹、龙首纹、神鸟纹和云雷纹等。其中神人纹多由兽面神人纹表示,且作正视和饰于正面的中央,而神鸟纹多抽象变形,饰于两侧,呈侧身侧视状。云雷纹除作神人神鸟纹身上的辅助外,亦见通器作锦地纹者。
(6)此文化玉璜,一般横宽在7-20厘米,肉宽1.5-9厘米,厚0.4-0.7厘米,出土时玉璜多在胸腹和颈项间,有的单个,有的与其他玉饰,如玉管、玉珠等组为串饰。此外,有的有串珠组合的成组玉璜,是不在墓主身上而在其身侧附近,并有其他玉器与其布列在一起。这种情况的玉璜,据推测又似为某种偶像的串饰而非死者自身结佩用。
(7)良渚文化玉璜,绝大多数是于两端各有一个圆孔,个别于两端各有两个圆孔者,其中有一对供佩挂用,另两个又似作神人纹的双目或眼珠用。
六 石家河文化玉璜
石家河文化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荆州地区,其年代较其他长江流域诸文化最晚,在20世纪后期以来,亦出土一批玉器,其中亦有玉璜。唯此文化发现的玉璜,虽制作精致和规整,但数量不多,未见有饰纹者,均呈半瑷形(图5-2-27)。
石家河文化玉璜,总体特点如下:
(1)玉质多用湖北地区产&蛇纹石&玉料。
(2)玉器无沁色,有者也较轻。
(3)玉器以半瑷形为主,断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
(4)未见有饰图纹者。
七 红山文化玉璜
辽河流域,亦是古玉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发现有玉器的文化有查海文化,新乐文化和红山文化等。这三个文化中,前两个文化未见玉璜,而后者也极罕见。
1.红山文化玉璜典型器
红山文化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玉璜,迄今所知仅一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器横长4.1厘米,作四分之一瑗形,以较粗的阴线饰作双龙并体式璜,玉璜横断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所饰双龙各饰于璜的两端,首相背且各向两侧朝视,形作微张嘴,上唇上翘,头额高凸,身于中部并为一。璜所用玉料为浅绿色岫岩玉,半透明,无浸蚀色。器于中央从上至下的挖槽法贯穿一孔,以供系佩用(图5-228)。
2.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红山文化玉璜虽仅发现一件,但亦有一些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1)玉璜制作很罕见,且迄今未见有传世或流散到民间之物,此录一件在玉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2)玉璜用料为辽宁省岫岩县所产的蛇纹石(又名岫岩玉),这证明该文化玉料是就地取材;
(3)玉璜无沁色,有宝光感的亮光;(4)玉璜较短小,长仅4.1厘米,这
在其他文化玉璜中颇罕见或不见;
(5)玉璜虽有一件,但饰有同一文化中能见的龙形,且工艺粗放,似以硬工具带动解玉砂于需要饰纹地方来回摩擦而成;
(6)玉璜于中央由上下对穿一孔,这与新石器诸文化中玉璜穿孔,或仅一端有一孔,或一端有两孔,或两端各有一孔,或两端中一端有一穿孔,而另一端
有两个穿孔,及大多穿孔都从正背两面对穿而成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 龙山文化玉璜
龙山文化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玉璜较多,主要出土地点有: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延安市附近一带,山东省龙山文化遗址和墓葬,山西省陶寺遗址等。
石峁遗址出土或征集的玉璜有1 0件,最长者为13厘米,最宽者为5.8厘米,最厚者为0.4厘米,最短者长7.5厘米,最薄者0.2厘米,最窄者2.8厘米。所用玉料多为青绿色,唯色的深浅有别,浸蚀色不重,呈半透明,似用近似和田玉性质的透闪石制作。此处发现的玉璜,有两式:一式作扁平的扇面,为不足一半的瑗形,横断面呈长方形,两端各有一个或两端中一端有一孔,另一端有两个孔,其孔有的由一面穿透,有的由两面穿透(图5 2 29)。另一式玉璜,亦体扁平和断面呈长方形,多在一头有断折茬口,两端不对称,并在端侧有不定型的脊牙,两端中,有的各穿一圆孔,有的则一端穿一圆孔,另一端穿两个圆孔,有的两端皆无穿孔等。此后一式玉璜,从形式和断口分析,推测它们是某一圆环器,如玉璇玑形器等损坏后,重新穿孔作佩饰用,显然是一种旧物利用(图5-2-30)。
陕西省延安市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玉璜,亦有两种形式:其中一式几与上述石峁发现的第一式同,亦作扁平的扁面形,典型实例有两件。一件横长7.1厘米,宽1.7厘米,厚0.35厘米,玉料呈青色,无浸入的杂色,半透明,似和田青玉,或非和田地区产的另一种透闪石作,硬度约在5-6度,扁平体,断面呈长方形,形较规整,若不足一半的瑗形,一端有一个,另一端有两个圆孔,均由两面对钻而成,通器光素无纹;另一器长12.3厘米,宽3.6厘米,厚0.4厘米,玉料呈粉白色,形式与卜.一件同。二式玉璜,是由三或四璜合为一环或一瑗者。所作此型组合的&E璜在两端有&或两个由两面或一面穿透的圆孔。这些组合式璜,若单独一件,其形式与上述一式玉璜无异,所用玉料也相似,是知,它们若分开是璜,若三或四件合组在一起,则是一件似切断式环或瑗。其断折组合的原因,或人为有意切断,或损坏原器后的旧物利用。如若是前者,则此类器是&特殊的环或瑗,或为一件分合离别的&信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图5-2-32,图5-2-33)。
山东龙山文化玉璜发现很少,曾见一件出土遗物,形作不甚规则的半瑗,横断面呈椭圆形,两端弧圆,且无穿孔供系佩用,形虽与江淮地区一些玉璜相似,但无穿孔之式,为其他文化未见,很特殊,不详其作何用(图5-2-31)。
山西省陶寺遗址,据报告为龙山文化晚期,所见玉璜较多,其式多与上述陕西省龙山文化玉璜一样,亦分为二式,即一式为半瑷形,两端各有一个由一面穿透的圆孔,似供系佩用,横断面呈不甚完整的长方形,由质优的透闪石玉料制作(图5-2-34,图5-2-35)。
另一式则由三件或四件玉璜组合为一瑗一璧或一环形器,其上穿孔,就一件璜看,均作一端由一面穿一圆孔,另一端穿两个圆孔(图5-2-36)。
2.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
(l)龙山文化玉璜较多,虽出土地点范围较大,但所有玉料的性质很近似,即有深浅不同的青绿色,浸蚀不重,其质地颇似和田玉,或通常所称质较硬的透闪石一阳起石,有人认为它们是甘青两省某地或辽宁宽甸县产的透闪石玉而为。总之,此类玉料硬度5-6.5,半透明,温润感强,与新疆和田玉相差无几。但究竟为何种玉料,有待进一步化验测试加以确证。
(2)龙山文化玉璜,体扁平,断面呈长方形,琢磨光润平滑和无饰纹。形式若单个看,其一为半环、半瑗或不足半瑗、半环的扇面形;其二为旧物利用的改造变化形,即两端不对称,有的边缘有脊牙,一端有断折时形成的茬口;此外,又有一种介于璜或环、瑗之间的器物,它们中若单一件看,其形几与上述一式玉璜同,若组合在一起,则似三或四璜合成一环、一瑗或一璧。
(3)龙山文化玉璜,除少数旧物利用或无穿孔外,其他则或两端各有一圆孔,或一端有一个,另一端有两个圆孔。其孔有的由一面穿钻,有的由两面对穿成。值得指出的是,此文化玉璜亦与其他文化用途相同,即皆作佩饰用,所不同的是,未见有兼作工具用一类玉璜。
(4)龙山文化玉璜,一般琢制平整,抛光莹润,加之玉质较好等。故总的来看,玉璜是较精致的。唯此文化玉璜皆光素无纹。从这点看,与其他新石器各文化玉璜比较,给人以一种有重选料和造型美有余,而饰纹花方面则不足之感。
(5)龙山文化玉璜,较红山文化玉璜长,其大小,长在5 - 12厘米,宽在1.5-4厘米,厚在0.2-0.4厘米,其中厚在0.3-0.4厘米者较多。
(6)龙山文化玉璜中,凡三或四件组为一璧、一环、一瑗之式,在此前各新石器文化中未见,故是此文化的首创,并为其后各文化和朝代有此形玉器开创了先例,唯其作何用,还需更多的考古发掘品加以考证。
九 齐家文化玉璜
齐家文化玉璜在正式的科学发掘报告中偶有发现,但并不引人注意。而在民间藏玉中,近十年来发现大量玉璜,并有众多精品(图5-2-37)。
纵观这些出土品与民间藏品,其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有如下几点:
(l)齐家文化所用玉料皆为就地或邻近地区采取,计有似产自新疆和田地区的软玉(即透闪石一阳起石),产自本地区的岫玉(蛇纹石)和其他不甚好的珉玉或地方玉等。其中软玉的产地或在新疆和田,或在甘青地区,而后两种玉料,显然在齐家文化范围内见到,其中那些墨玉,似是产自祁连山的岫玉。
(2)齐家文化玉璜所用玉料之原色有白、青、黄,碧和墨等五色,经浸蚀后,有的仍很&开门&,可以清楚看出它们为何种玉料,有的也仅有很浅的沁色,但包浆很厚且美,宝光感强,令人爱不释手;有的即使沁色较重,但也仅在局部有而不会有满沁的现象。造成上述情况的缘故,一方面是与玉质优良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该文化地区的土质、水质或气候有关。
(3)齐家文化玉璜的制作工艺较精优,总的特点是开片均称,厚薄相等,抛光莹润且较宽大,最大者长达30 - 40厘米,厚度在0.3-0.7厘米,总的感觉是有厚、重、精特点。
(4)齐家文化玉璜的形制有半环、半瑷和半璧者,或不足半环、半瑗或半璧者,有的单个为器,亦有用一对或数件玉璜组合成一环、一瑗成一璧者(图5-2-38-2)。其穿孔,凡单个为器者,均在两端各穿一圆孔,凡组合为环、瑷和璧的璜,多为一端有一圆孔,另一端有两个圆孔。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玉璜中,无论何种穿孔,其孔都是由一面穿透而成,并呈进口大出口小的穿孔痕。这些情况颇似龙山文化特点,并可能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5)齐家文化玉璜大多数光素无纹,少部分则饰有极富地区或文化特色的纹图,见者有裸体人纹,狩猎纹、写实与神异动物纹或富有生活情趣的景物纹等。其饰纹的手法,少量用阴线表示,更多用剔地阳纹表现(图5-2-38-1)。
河姆渡文化
约长3.2cm 厚0.5cm
玉边饰齿形璜
长约15cm 厚0.4cm
玉桥形璜摹图
长9.1cm 厚0.8cm
玉扁平扇形璜摹图
薛家岗文化
长7cm 厚0.4cm
玉变形璜摹图
薛家岗文化
长8.6cm 厚0.5cm
薛家岗文化
长5cm 厚0.5cm
玉月形璜摹图
玉镂雕出脊式变形璜
薛家岗文化
长5.5cm 厚0.4cm
玉镂雕出脊式变形璜摹图
图5-2-10-1
玉璜(原有缺口)
薛家岗文化
长10.6cm 厚0.5cm
图5-2-10-2(上)
图5-2-11(下)
玉璜摹图(两件)
薛家岗文化
图5-2-12-1
图5-2-12-2
图5-2-12-3
图5-2-12-4
图5-2-12-5
北阴阳营文化
上一作品:
下一作品:
欢迎您对此文章进行评论!
E-mail联系方式: && && 400咨询电话:400-000-5123
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地址:苏州市西北街88号
&& 邮编:215001
电话:5&&传真:6
网络推广部&&地址:苏州市白塔东路管家园21号(创元科技园)1313室
&& 邮编:215001
电话:400-000-5123&&传真:0
Copyright&(C)&常熟市苏作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
江苏同益大地律师事务所姚芳律师担任本站常年法律顾问,负责法律维权相关事宜。
本站会员可享受由姚律师及同益大地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艺术品收藏、购买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苏作玉器网』永久域名①:&&&&备用域名②:&&&&中文域名③:&&&&中文域名④:&&&&中文域名⑤: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及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Total request: 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距今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