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把武术称为国术 中央文体委员

第1页/共3页
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全国武术研究和培训的核心机构———中央国术馆就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风雨沧桑几十年,昔日的中央国术馆遗址,如今已被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改变得荡然无存,而民国时期中央体育场的国术馆至今仍在(今南京体育学院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一段往事……
一、从“东亚病夫”到国粹体育
京中央国术研究馆”,简称“央馆”。“央馆”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府第(近)房屋数十间,未果,逐改至南京西华门(附近)头条巷6号一幢二层老式洋房设立馆址,演武厅、教练场。24日,大舞台召开了成立大会,馆长张之江,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1928年6月,“
术馆”,之一,属国民政府直属机构,“中央国术馆”首任理事长为李烈钧,名誉馆长为冯玉祥,馆长仍为张之江。
二、从扩大国术馆到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1929年2月中央国术馆颁布了《
织大纲》,“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推广国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体育;编辑出版国术及其他武术书刊;及组织大纲,管理全国国术事宜。
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席、市长兼任,或由省、都充之……”国术馆(社)机构,至1933年,全国25了国术馆(社)达300多个,的组织系统。
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议定重大馆务事项。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意拳列于武当门下,不仅不够准确,三个月,就酿成了多起争斗事件。乃废除少林、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三、从推广国术教学到培养武术人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为
了实践孙中山先生“强国强种,复兴民族”的愿望和发扬光大武术,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1926年12月,中国国术(武术)主要倡导者和奠基者张之江,与李景林、钮惕生在南京共同创建武术研究所,并向政府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他认为:“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国宝,应将其由民间推向上层”,当即获得政府批准,将“武术研究所”改为“国术研究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了巩固其在体育
领域的统治地位,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张之江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林森等人的支持下,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季陶、于右任、蔡元培、李济深、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联名发起筹建南京国术研究馆,宗旨是培养武术师资,推广武术教育;
除行政管理和编审教材书刊外,另设学生武术训练队(班),目的培养军队教官、中等以上学校教师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
同年3月15日,“国术研究馆”获准由《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令”公文批准备案,全称
“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天津武术组织 ——中国武术在线 社团简介
天津武术组织
&民俗逗强尚气,易滋事端&、&民间风气刚劲,以义气自雄,而械斗之风遂炽&。天津五方杂处,天津人以争强好斗而著称(发生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就是例证)。尚武的风气,加之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近现代,众多的武术组织纷纷在天津建立起来。据统计,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天津民间共成立有在册的国术社113个,民间还成立有名称各异的武术研究社、青年会等40多个武术团体。1939年,日本占领天津后,武术组织收到了严重破坏,武术运动处于停止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的武术组织又逐渐恢复和兴盛起来。
一、天津武术组织概况
(一)解放前的主要武术组织
1.天津中华武士会
曰,由李存义、李瑞东等人发起,冯国璋的支持下,以&传习中国固有之武术,锻炼国民之体魄&为宗旨的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在天津市河北公园成立。李存义为总教习,主要传授形意拳和剑术。1912年12月,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在天津河北大街三条石成立,会长叶云表、副会长李存义。
2.天津武术馆
1916年,由韩慕侠任馆长的天津武术馆成立。日,天津武术馆改名为武术专馆,馆址在河北区宇纬路。
3.天津武术学会
日,张廷弼、萧致中、张裕良、王德明、张继马等在西马路宣讲所筹备成立了以&发展体育,提倡国技&为宗旨,主要研究、传授劈挂、弹腿、翻子、戳脚为主的天津武术学会。同年8月27日,钱仲玖被推选为主席。
4.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
1923年8月底,以&发展体育及矫正武术之积弊,增进个人道德&为宗旨、会址在城隍庙内鲁班殿、事务所则在南开西营地西方庵的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成立。
武希臣为该研究会的主持人,王毅夫为副会长。主要传授清手翻子、戳脚、枪、刀。
5.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
1923年11月,由基督教徒创办的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成立,主持人为窦英堂,会址在河东沈庄子。以八极拳、弹腿和形意拳为主要传授内容。
6.净业国技研究社
1924年9月,国内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振威军&军长李景林来到天津任直隶军务督办。在此期间,李景林牵头在天津净业庵(现天津解放广场纪念雕像处)成立了净业国技研究社。具体事务则委托时任督办署军法处处长的蒋馨山来操办。
蒋馨山(),河北枣强人,与李景林同乡,且是表兄弟关系。10岁时,经商的父亲命蒋馨山到北京跟随程廷华学习八卦掌&游身八卦连环掌&。
程廷华(),字应芳,直隶深州(今河北省深县)人。少年时以摔跤著称,28岁从学董海川,精龙形散手掌,人称&眼镜程&。1894年与刘德宽、刘炜祥结为金兰之好,互授弟子,力求打通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界限而融会贯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程廷华奋起反抗而为国捐躯。程廷华去世后,程廷华的长子程有龙(字海亭,)代父授艺,继续教授蒋馨山练习八卦掌。1922年,蒋馨山随李景林认识了武当剑传人、辽宁北镇人宋唯一(),并和李景林一起跟随宋唯一学习武当剑术。
以传授八卦掌、太极拳为主的净业国技研究社成立后,程有龙任第一任社长。宋唯一、程相亭、吴俊山、郭铸山等武术名家以及张学良、李景林、郭松龄、张宗昌、张之江、傅作义等军政要人汇聚该研究社,交流技艺、探索武艺,有效地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发展。
程海亭病逝后,蒋馨山继任净业国技研究社的第二任社长,直至病逝前一年的1981年。在他的带领下,研究社遵循&文人习武,消除颓废,振奋精神;习武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的原则培 养了李允中、吕学铭等一大批武术人才,为新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天津武术俱乐部
日,由张占魁任部长的中华武术俱乐部在河北区黄纬路黄远里成立,9月4日被正是批准立案。该倶乐部总教练员是邱树林,张雨亭为教员,张子腾、门育鸾、张务滋、耿延槐、白景阁为干事。
张占魁(),字兆东,河北省河间县人。张占魁幼习少林拳,后从刘奇兰、董海川习形意拳、八卦掌。清末在天津县衙工作,是较早在天津传播形意拳的传人之一。其著名子弟有韩慕侠、姜容樵、魏美如、赵道新、马骐昌、裘稚和等。
8.天津市国术馆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后不久,由马良任馆长、王毅夫任副馆长的天津市国术馆成立。
1930年1月,天津市国术馆由原来的社会教育办事处迁至河北区金钟桥旁大王庙内。后改由刘丕同担任馆长。
天津市国术馆设有初级班(6个月毕业)、中级班(1年毕业)、高级班(2年毕业)和师范班(6个月毕业),教练为王毅夫(劈挂)、胡维昆(五子拳)、许卓然(太极拳)、郭汉之(形意拳)。
天津市国术馆成立后,萧海波在城隍庙创办了第一国术馆,随后第二、三、四、五国术馆相继成立,分布在全市各地,传授不同的武术拳种,为天津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河北省国术馆
日,河北省国术馆在南开中学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任馆长、北平警备司令兼陆军42师师长张前梧为副馆长,李景林、傅作义、蒋馨山、郭铸山等位董事,孙禄堂、于殿鳌等为顾问。该馆&无所谓宗派、门户互相倾轧之鄙习&,&所教授者为形意、太极、八卦,以及各种拳术,刀、枪、剑、戟诸器械&。
10.天津县国术馆
日,天津县国术馆在东马路东门南公安局运动场旁成立。曾廷毅为名誉馆长,馆长由县长兼任,任香谷为副馆长。后又选举高志仁为馆长,任香谷、薛颠为副馆长。梁兆亭为整理委员,薛国兴为教务主任,张若愚、张东生为教员,张春生为专务主任。日,天津县国术馆在草厂庵警察教练所召开国术社长会,会上选举张志谭为馆长、刘震章为副馆长。
天津县国术馆设有普通班(3年毕业)、速成班(半年毕业)和简易班(学员自择课程)三种类型。主要传授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卫身柔术、花拳以及刀、枪、棍等器械。
11.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
日,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在河北区五马路市立体育场成立。
其主要人员为:总干事杜科,副总干事李子扬、张壁如、高志仁,形意股长王凤林、八卦股长石仲义、太极股长项雅田、少林股长邢连科。干事郭寿臣、高义盛、韩志权、魏凤苓、李桐山、张玉峰、蒋馨山、周莲佛、张少通、赵克诚、马兴义、翟树珍、侯德丰共24人。
12.无极国术社
1931年,无极国术社在东门外天后宫后院成立,社长由天后宫主持张修华和王少三担任,1941年改由天津无极拳第三代传人高铠庭任社长。
13.太极拳研究所
1932年,太极拳研究所由太极拳名家张庆声创办,地址在英租界四十三号路宝善里16号。第一分所在第十八国术社内,第二分设在南市敦睦里殷大夫诊疗所。
14.北宁国术研究会
北宁国术研究会成立于1932年6月,会址设在北宁公园内,郭寿臣任会长。
15.翰臣国术通臂研究社
该社由张殿华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李公楼的贵德闾胡同。
张殿华,天津市武清人,师从张秀林学习武术。后著成《通臂拳浅释》一书留世。
16.中原国术研究会
日,樊瑞峰注册登记成立。张占魁为总会长、魏美如为会长、樊瑞峰为主任。
17.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
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成立于1941年,吴孟侠任主席。其主要成员由理事、常务理事、候补理事组成。
理事:郭寿臣、邢连科、孙振山、张俊峰、李子扬、沈宝明、孙俊臣、徐明桥、赵左尧。
常务理事:孙振山、张俊峰、沈宝明、孙俊臣。
候补理事:乔万鹏、翟树珍、张鸿庆、李云章、张同祥。
监事:刘凤彩、石仲义、安继海(常务)
候补监事:管永发。
名誉监事长:张宝庆。
18.天津第四十九国术社
1945年,天津第四十九国术社成立,于景任社长。由王洪恩、王克昌、卜恩富、李春芳等任教,主要教授形意拳及通臂拳、摔跤等技艺。
除上述十八个主要武术组织外,天津市还有李瑞东创办的天津武德会、张喆创办的通臂拳术社、谷凤鸣创办的风云国术社、周树林创办的修武国术社、曹金藻创办的市隐国术社等。2009年,据77岁、曾任天津第93国术馆馆长的范文起先生回忆,至解放前夕,天津街面有经国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国术馆就有113个,此外还有众多的拳社和国术社。天津的武术组织可见一斑。
(二)解放后的主要武术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从业者的地位得提高,处于停滞状态的武术组织、社团又逐渐兴盛起来。
1.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
1951年9月,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广任主席。
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即刻建立了&武术界学习会&,组织与会人员学习时事政策,交流技艺。通过交流,武术学习会成员集体创编了&团结保卫拳&、&迎新剑&等武术套路。
随后,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改名为天津武术协会,协会办公地点设在南开武术馆。
1984年,天津武术协会进行了调整,其主要组成人员为:
协会主席空缺。
副主席:王希斌、刘万福、邓鸿藻、郝家俊、李士廉、权宝华。
秘书长:邓鸿藻(兼)。
秘书:石立峻。
委员:马述珍、牛宝元、傅友山、任俊峰、刘志敏、刘宝玉、牛德海、李恩贵、杨桂茹、苏延泽、肖玉芝、刘瑞文、郎家银、韩文生、任崇德、张永晋、黄金庭、温学连、王学善、高永昆、廉玉友、李文贞、冯德津、张庆余、李良臣、崔同义、宋连元。
2.瑞峰武术社
1954年,经天津市体委批准,樊瑞峰在天津成立的民间武术组织。
3.天津振华武术馆
日,馆址在和平区新华路体育场的天津振华武术馆成立并开始正式招生训练。该馆馆长为李士廉、副馆长为李文贞。主要教授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少林拳、长拳和防身术。
4.南开国术馆
南开国术馆1982年正是开馆招收学员,邓鸿藻、田金钟等为主要教练。
5.河北武术社
日,河北武术社成立,傅友山任社长。
6.河西武术社
1983年3月成立,黄岐山任社长,黄金庭、孙振坤为副社长。
7.河东武术馆
1983年3月成立,负责人王振河。
8.西郊区武术馆
日成立,宝音敖为馆长,李金城、苏延泽、闫玉录、苑则甫为副馆长。
9.杨柳青木厂村武术社
1983年春成立,王学俭为社长,耿付文、孟广起、杨少安为副社长。
10.天津精武体育会
日成立于霍元甲的老家小南河,其主要组成人员如下:
名誉会长:石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仇涌(市体委主任)、岳树功(市财政局局长)、杨宝生(西郊区区长)。
会长:傅宝丽(市体委副主任)、张保友(西郊区副区长)。
副会长:张守信、赵以贞、刘占峰、霍文亭、刘万福、傅连和、刘宝惠、彭志明、丁山。
另外,武清泗村甸齐东营郑炳章还办有业余武术班、西南庄有少林会等武术组织。
二、中华武土会的创办与发展
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和天津的中华武士会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两个重要的民间武术组织。两者均与天津有关,其中精武体育会与&津门大侠&霍元甲相关,中华武术会则直接成立在天津。两者南北呼应,为中国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中华武士会的创办
1910 年,李瑞东、李存义、张占魁等人曾在天津创办民间组织&中华武士会&,但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此时,同盟会员叶云表和马凤图为团结革命力量,积极参与&天津中华武士 会&的筹建,最终于日,在天津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创办了天津中华武士会。
创建中华武士会的活动受到革命党人的高度重视,叶云表被委任为第一任会长。但随着时局的变化,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革命党被解散,叶云表、马凤图等人不得不撤出中华武士会,会长改由李存义担任。
李存义(),河北深县南小营村人,从刘奇兰习练形意拳,后又跟随郭云深、董海川习武。艺成后在河北保定开设万通镖局。1898年,李存义来到天津市北辰区刘快庄传授形意拳,是最早将形意拳传入天津的重要人物之一。1900年,李存义亲率弟子参加了由曹福田、张德成、刘十九等率领的义和团,奇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大败沙皇侵略者,从而为自己贏得了&单刀李&的美誉。其著名弟子有尚云祥、郝恩光以及&定兴三杰&李彩亭(字成章)、李跃亭(李星阶)、李耀厅(李子扬)以及天津刘快庄的刘云集、门广兴、张鸿庆、韩子衡等。
为了使中华武士会得到官方的认可,张占魁找到同乡、时任民政厅长的冯国璋,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经教育部、陆军部、内务部等考核、备案,中华武士会成为官方承认的合法组织,冯国璋还为其题写了&中华武士会&牌匾。
为扩大影响,日,&中华武士会&在天津造币厂大院组织了&中华武林英雄会&。李瑞东为筹办这次大会,卖掉了自己在武清县城关的200亩土地,并主持了这次盛会。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会后&竟出现军人排队前往武士会学练武的热闹场面&。
(二)中华武士会的发展与停办
1913年,为了在国外普及中国武术,李良栋的弟子郝恩光(与李星阶为师兄弟,后跟随李存义学习)在叶云表等人的帮助下,在日本成立了&天津中华武士会海外分会&,教授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及日本人练习武术。
1913年,李存义跟随江西宣抚使王芝祥来到江西,任江西司令部总教员。为此,日,中华武士会推举卞月庭为会长、杨晓林为副会长、李忠元为教务主任、李彬堂为教员继续领导中华武士会开展武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存义又被精武体育会邀请南下上海授拳,李存义次子李彬堂又有病在身,李星阶被函召来到天津继任中华武士会会长,并传授其家传三合剑。
李星阶(李文亭,字星阶。),河北省定兴县张祖庄人,武术名家李良栋之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武术,后又跟随李存义学习形意拳。1915年,被&滇西警区司令部&提升为营长。与哥哥李彩亭(字呈章)、弟弟李耀亭(字子扬)并称为&李氏三杰&、&定兴三李&。
1925年,李景林被委派担任直隶军务督办,公署设在天津。在此期间,李星阶与李景林相识并成为挚友。李景林对李星阶的武艺特别赏识,慷慨解囊资助中华武士会,从而使中华武士会的发展得到了经济上的保障。但好景不长,1926年,李景林被打败,不得不退出军界、政界,由此中华武术会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1928年3月,得到政府支持的中央国术馆在南京西华门成立,中华武士会的许多成员应邀加入了中央国术馆,李星阶也转入国民政府直隶主席商震将军组建的河北国术馆。至此,中华武士会宣告结束。
(三)中华武士会会员在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传武活动
山西囯民师范学校,成立于1919年,是一所以小学教师为主的省立院校。时任校长的赵戴文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当他得知中华武士会李存义弟子张荫梧正在阎锡山的部队担任军官教导团团长时,即刻聘请其担任该校的军事主任,传授形意拳。但张荫梧军务太忙,无法按时来校上课,所以他又推荐李存义的义子李彬堂 来校教授形意拳。
1923年,李彬堂不幸染病,不得不回津养病。张荫梧又把在保定军官学校任职的中华武士会教官王俊臣聘来继续教授形意拳术。
后来,经张荫梧举荐,王俊臣又任职于阎锡山部队技术营营长,同时继续兼职学校的武术教师。但可惜的是,王俊臣到北京期间,受了风寒,医治不当,辞世于京。1926年,张荫梧不得已再聘 天津中华武士会重要成员、形意拳家刘奇兰的儿子刘文华来校继续教授形意拳。
毕业于山西国民师笵学校的学生分布于山西各地,大多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为形意拳在山西的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山西省榆次人张书田(1906-)于1922年考取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有幸得到了张荫梧、李彬堂、王俊臣、刘文华四位老师的形意拳传授。后张书田终生从事教育,曾与庞维国、陈杰、李占文、常国均等一起组建&山西武术改进会&,积极传播形意拳术。
2012年是中华武士会的百年诞辰,为此天津、台湾、山东等地纷纷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为相应的庆祝活动做前期的工作准备。其中天津的李瑞林、台湾的刘康毅、山东的王玉生等人较为热心,积极筹办相关活动。山东还于2011年国庆节前夕举办了 &纪念天津中华武士会百年诞辰暨中华武士会山东传承会筹备&活动。中华武士会黄柏年的传人在山东济南齐聚一堂,缅怀&此侠&李存义、&飞掌黄&黄柏年等武术前辈,还表演了&此侠醒龙刀&以示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同时与会人员还集体讨论了今后正式成立传承会的有关事宜。
三、&国立体专&落户天津
中央国术馆创办后,为&沟通中西体育,大量培养体育师资&,张之江又创办了体育传习所,后该学校几经亦名,最后定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体专&)。国立体专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和武术人才,迁居天津后,更是为天津体育和武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央国术馆的创办与国立体专的曲折发展
现在我们最早看到将武术称为国术的时间是1918年,该年创办的&上海第一公公体育场&就设有国术部。1919年,四川省又创办了 &重庆冀蜀国术馆&。1920年,大东书局出版了吴志清的《科学化的国术》一书。但国术一词真正替代武术成为全国统一的术语则是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始的。据金一明《国术浅说》一文介绍: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有一大批要员和社会名流联名呈请政府,改武术为国术,后张之江中央国术馆创立,国术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概念。
1.中央国术馆的创办
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冯玉祥派张之江到南京担任西北军的代表。张之江是&一个不问政治的典型军人&,受&体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他&以自身患半身不遂因练武术康复的体会和一心除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决心提倡武术,健身强体,救国卫民&。当时的教育部认为武术研究馆为民间团体,并未批准在教育部立案。但此事却得到了冯玉祥&第一密友& 李烈钧及邵力子、吴稚晖、钮永健等南京国民政府要员的大力支持。从此,国术研究馆改称为中央国术馆,由戴传贤书写&中央国术馆&匾额,正式直属中央国民政府。
为实现自己&武术救国&的梦想,张之江奔走呼吁改武术为&国术&,并申请成立&武术研究馆&,其理由有四:
(1)我国民气不振,相习成风,年龄尚未就衰,魂魄已游墟墓,操作不力,生产日减,民贫国弱,多坐于此。先儒论勇,与智仁并重,近代恒言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又言健康为事业之基础,中外一理,宁容否认。吾人深知欲求强国,当先富民,欲富民,当努力增加生产,欲增加生产,当从强健身体入手。研究国术,即为强健身体之捷径,旧法具存,师资不远,急起直追,事半功倍,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一。
(2)历代帝王,视天下为私有物,防民或有暴动,使日习偷惰,减少其抵抗力。间有一二豪侠,为酷虐无辜,代鸣不平。亦必百方摧残,灭绝其类。民气消磨,日甚一日,而东亚病夫之根,即酿成于此。因循苟安,谈虎色变,处此强邻恫吓之秋,其将何以突存,近虽革命军兴,颇洗昔日懦怯旧习,然以吾人体质与他种民族相较,终不免稍有逊色。偿人人研究国术,发愤为雄,虽有健者,宁遑多让。诗云:&无拳无勇,职为乱阶&。知无拳无勇之为乱阶,则国术与国家社会之关系,概可想见,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二。
(3)管子治齐,令拳勇股肱之力,秀处于众者,有则以告。荀子云:&齐人隆技击&。迨少林派崛起,昙宗等十三人,佐唐太宗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为民除蠹,事功较著。现在民众,为争求自由平等,处帝国主义铁蹄之下,战争断难侥免。虽火器精利,枪林弹雨中,擘空捣虚,似不需要,然遇夜战,雾战,肉搏,刃接,最后之胜负,必视此为分判,故冲锋格斗,杀敌致果,国术尤能独操胜算,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三。
(4)国术以派别复杂,门户之见独深,各怀其宝,各藏其密,不肯公开研究,以致斟酌损益,兼有众流之长者,更难其选。且每以术自私,虽父与其子,师与其弟,亦不肯尽量传授,递次删减,去其糟粕,若不博延通家,集思广益,用以馈饷国人,共事肄习,此道将丧,抑何可惜,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四。
张之江认为习练武术&小可保障身家,大能造福民众&、&增加生产力,维持社会秩序,抵抗压迫,保障民权,或直接或间接,均与国术有密切之关系&,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张之江克服重重阻力,创建了中央国术馆,冯玉祥为理事长、张之江为馆长。
1927年11月,中央国术馆举行成立大会,开始招生。中央国术馆以&发扬武术精粹,增进全民健康,化除派系,整理教材,训练师资,统一教学,研究改进,务求普及,以达明口教战,强种救国之使命&为主要目的,成立后得到了各地的大力支持。
2.国立体专的创办于曲折发展
中央国术馆隶属于国民政府,并不归教育系统管辖,因而国术馆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资格进入学校从事国术教育工作。1932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许多与会代表提出体育师资匮乏、急需大量培养的问题,张之江对此特别重视。为&培植师资,普及国术&,张之江抓住这一机会,立即委任庞玉森筹备建立&体育传习所&。
1933年春,&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开始招生,学制为两年。随后,&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又改称&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简称&国体&、&国体专校&、&中央国体专校&),学制改为三年。
无论&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还是&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均归中央国术馆管理,并不隶属于教育部。这在当时争论特别激烈,最后张之江同意将学校改为国立,但坚持保留国术二字。因此,1936年,校名改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体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体专&开始向内地搬迁,由南京迁往长沙,随后又迁往昆明。此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来昆明视察学校,经其同意校名更改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体专&),该校名一直到1949年与天津女师合并为止。
国立体专在昆明期间,校长张之江被选为国民党参政员,经常居住在重庆。于是国立体专又迁往重庆北碚。
(二)国立体专落户天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多迁往大后方的院校都在准备回迁南京。但此时国立体专的校舍在战争中被炸毁,此时庞玉森建议:&与其等教育部想办法,则不如把馆校迁到北方,准备接受日本遗留下的建筑物,这样事半功倍,张之江同意这个办法&。据时任国立体专的总务主任庞玉森回忆:为复校,张之江向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申请将学校迁往北平或天津,但朱家骅对国立体专一项歧视,他认为张之江既不是国民党嫡系,又不是体育专家,所以百般刁难,只答应如在北方建校,校址只能在保定,否则不发给复员经费、不通知当地发给校舍。于是张之江利用个人关系(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是张之江的老朋友,河北省政府主席孙连仲是张之江的老部下,天津市市长杜建时与张之江是师生关系)将&国立体专&迁到天津。
当时天津河北体育场有一个炮兵营驻扎在场内,当国立体专前来接受时,该营认为国立体专是私人办学校,不肯交接。于是,李宗仁任命庞玉森为北平行营少将参谋,并发给河北省政府的接受布告,以河北省政府的名义接受而顺理成章地将体育场接收过来。校舍解决后,庞玉森在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的帮助下又接受了一些家具、办公用品、教学用品等敌伪产业,充实了国立体专的设备。1946年,国立体专的全体师生和家属迁来天津,落户在天津北站河北体育场。囯立体专的复员工作,基本就绪。
国立体专迁天津不久,朱家骅来天津视察工作,问起国立体专的事,听说国立体专要改为私立,笑着说:&别改私立呀!教育部不是不管。&接着他随即告诉他的秘书打电报给教育部,把国立体专的复员经费赶快汇来。就此,国立体专又成为了国立学校。朱家骅这样做有他的用意。1948年,当张之江在南京时,他突然派董守义任国立体专校长,前来天津接收国立体专。当时的国立体专立即召开了会议,解决不同意这项决定。实在不行就把教育部发给的复员经费退回,学校重新改为私立。一方面是学校不同意,另一方面董守义也由于形势紧张而没有成行,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张之江的追述与庞玉森有所不同,他说1946 年7月,国体师生由重庆回南京,但原本校舍多毁于战火。当时教育部的处理方案是指定国体迁至天津。于是全体师生由上海乘船至天津,在天津河 北体育场复校。
上述两种说法不同点在过程,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国立体专最终在天津北站河北体育场复校。国立体专复校后,由于张之江长住南京,校务由吴文忠负责,总务主任为庞玉森、国术主任李元智、体育主任张长清,教授为马瑜、苏竞存等,张长江、王志信、张文广、李锡恩、张登魁、温敬铭等为讲师。
需要注意的是,1948年,庞玉森等为了恢复中央国术馆,在天津还发动了一次建馆基金募捐委员会,托由华生贸易公司总经理毕鸣岐、中西制药厂总经理刘霁岚宴请仁立毛纺厂总经理宋裴卿、大丰面粉厂总经理孙冰如、东亚毛纺厂总经理陈锡三等人,当场认捐十二万元,足够重建中央国术馆。但捐款未到手,天津就解放了。
1949年8月,根据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的决定,国立体专并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自此,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改称河北师范学院、国立体专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中央国术馆馆长张 之江则在毛泽东的邀请下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且在日的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了《不要忽视国术的研究整理工作》的发言,认为&目前研究整理中国武术工作,首先必须设一研究机构,如中国武术研究院或中国武术研究馆,以便集中全国较有武术修养之老一辈人士,共同担负这一工作。&
(三)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武术人才培养
囯立体专注重全面培养体育人才,从1933年建立开始招生后,考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天津考取的学生比较突出。如张长江、张长清、高长明、王志信、胡振英、朱德宝等篮球名将本是天津篮球劲旅提友篮球队队员。篮球之外,国立体专的足球、田径等亦特别出色,为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立体专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张文广,云南的何福生,国家体委的吴江平,上海复旦大学的李 锡恩,武汉体育学院的温敬铭,安徽大学的蒋浩泉,东北师范大学的康绍远,台湾的傅淑云、美国的张震海、新加坡的陈玉和以及杨松山、张登魁、马文奎、李凤鸣、马正武等等,其中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曾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表演武术,引起轰动。
国立体专在天津复校后,学校除三年制专科外,又增加了五年制专科,此时的武术教师除了由大后方随校复原的张文广、李锡恩、李元智、张登魁等人外,还有从华北返校的康绍远、李凤山、傅淑云、吴翼辉、常东起等人,合在一起大约有10多人,是国立体专建校以来,武术教师人数最多的一次。
1949年8月,国立体专与河北女师合并后,国立体专的部分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合并到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张文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到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直到1953年8月被调往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期间,张文广在不但被评为副教授、撰写了《仍沙袋》一书,而且培养了马贤达、王建奇等武术、体育人才。
1956年8月,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体育5个系和在北京的河北师范专科学校的生物系迁到石家庄,建立石家庄师范学院(1960年8月,更名石家庄师范大学;1962年6月,更名河北师范大学;1996年6月,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河北师范大学)。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一部分师生(当然也包括武术师生)没有到石家庄,而是留在了天津,成为南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的中坚力量。
天津体育学院自1958年建院以来一方面高度重视武术的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也特别重视国立体专的影响。日,为进一步团结国内外的国立体专校友,加强友谊和交流科学技术,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了国立体专校友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术和武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