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装备差不多,看着我比人家dnf智力装备高

  当然,列子给我们讲简子放生的故事不是为了倡导仁爱,宣扬生命无价等等思想,而是为了继续佐证他的“察其所以然”。尽管没有绝对的本质,相对的本质也是很重要滴。否则我们停留在表象上的认识,很有可能导致好心办坏事。
  孟子见梁惠王时,就讲了齐宣王的一件轶事。说有一次宣王看到大殿门口有人牵了一头牛过去,他就问,那牛是准备干毛的?手下说是用来祭祀的。宣王说,哎呀我就看不惯那牛被杀时吓得浑身发抖的样子,多么的可怜人,快别杀了。手下人说,那么就不祭祀了呗?宣王说不祭祀怎么行,换头羊吧。有人看到这里就觉得齐宣王真他妈傻逼,牛可怜,羊难道就不可怜了吗?说的没错,但是宣王的这种傻逼行为不仅仅宣王独有,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干的行为。宣王只同情牛,不同情羊,你觉得宣王傻逼,是因为你既同情牛也同情羊,你同情的范围比宣王大了一点,但不是极致,什么是极致?就是不管换什么东西去死,你都同情。能走到极致的道理,才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否则就是有局限的假象,一旦突破局限,就自相矛盾了。比如你同情羊,你还同情蚊子吗?你同情蚊子,还同情蟑螂吗?……依此类推,你就知道同情是有局限的,仁爱也是有局限的,兼爱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墨家思想难以维系,共产主义难以实现的原因。诱人的是假象,假象难以维系,这就是为什么真相是残酷的。不是真相残酷,而是你首先喜欢上了假象。
  同样是在孟子见梁惠王里,孟子问梁惠王:“用棒子把人敲死和用刀把人捅死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区别啊。孟子说:“那么用刀子杀人和用政策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应该也没差别。孟子说:“bingo,你看看你和大臣们一天三顿红烧肉,老百姓却饿死了几千万,然后你却说这都是天灾啊,这种说法和你拿着刀把人捅死了,却说人不是我杀的,而是刀子杀的,有什么两样吗?你看你家的狗都吃成了肥胖症,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这等同于你带着你家狗一起吃人啊,老虎吃羊我们看到了尚且不忍,身为父母官,领着一群畜生吃人,你又于心何忍呢?”所以你看,同样是儒家,秦之前,汉之后,宋之初,明之末都是大大地不同。孟老夫子虽然没有杨朱走得那么极致,但好歹也是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据说朱元璋看到孟子的言论,气得要把孟子从棺材里拖出来鞭尸。
  回过头来看赵简子放生,和所有的儒家治乱世,解民倒悬的伟大理念一样,逻辑走不到极致,察其然不察其所以然,则必然导致好心办坏事,越搞越乱。治乱世,则必先乱世,解民倒悬则必先把民倒悬,放生则必先拘生,行善则必先有人为恶。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视剧,忘了什么名字,反正开头那一段有意思,一个大老爷们,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天天想着如何尽孝,所以每天想的就是把他养大的养父母快点死,见面就说,你们不死,我如何尽孝啊?所以你看,当孝已经堕落到大操大办地坟前哭一场的时候,这个孝,还是不尽得好!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齐国有一个穷鬼,经常在城市里乞讨。城市里的人被他要饭要烦了,看见他就讨厌,所以都不愿意施舍他。这家伙一看做乞丐没什么前途,就只好跑到田氏家族的马场里,跟着马医做学徒打杂,这样才能混口饭吃。马场里的人都嘲笑他说:“马医就够卑贱了,你还跟着马医混饭吃,你简直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贱了,你就不感到羞耻吗?”这个家伙说:“羞耻是个啥东西?还有比要饭更羞耻的事情吗?要饭的时候我都不觉得羞耻,现在跟着马医靠劳动吃饭,有毛羞耻的?”
  有人说,列子讲这么一个人至贱则无敌的故事到底啥意思?按照现代人的口味,要是续上一段这个贱人后期奋发图强,从马医混到公卿,那才够励志。嗯,这就是修道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比如普通人喜欢吃川菜,为什么呢?有味儿啊,麻辣鲜香,滋味越厚重,越喜欢。青少年们喜欢喝可乐、红牛、凉茶、咖啡,为什么呢?因为喝白开水嘴里会淡出个鸟来啊。同理可推,为什么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剧情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冲突?有意思啊,你拍两个人安安静静过日子,那他妈谁看啊?所以啊,普通人想把生活过成戏剧,修道人是把戏剧回归生活;普通人追求生命的精彩,修道人随遇而安,生活的平淡。
  有人又说了,你扯这一堆蛋,和这个故事有毛关系啊?难道那个乞丐是个修道人?修道修成那个贱样,谁去修啊?那个乞丐当然不是修道人,但是那个乞丐的看法和见解是值得修道之人借鉴的。什么见解和看法捏?就是不以为耻。注意哦,我可没加后半句——反以为荣。
  我们常看见老兵多长寿,为何长寿?因为他们见多了生生死死,反而就能把一切看淡。别人身体有个酸痛病痒,着急得不得了,又是吃药又是扎针的,老兵们可能就没那么紧张。看新闻报道,抗战老兵住厕所隔壁云云,这背后隐藏的信息是什么呢?不是所谓的公不公平,而是老兵本身对待生活的态度,随遇而安。国家和政府把他给遗忘了,他也没一哭二闹三上吊,生活该怎么继续就怎么继续,战场上的死人堆都待过,厕所隔壁怎么啦,难道还比死人堆更难受?因此我们觉得老兵住厕所,生活贫困的受不鸟,那只是你受不鸟,老兵是淡然和坦然的,否则何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过来?这就是你和老兵境界上的差异。恰恰就因为你的受不鸟,才会有一群群扮演“退伍老兵”的人在街头巷尾抢乞丐们的饭碗。对于这些“专业演员”来说,各种剧情都可以上演得惟妙惟肖,唯一他演不了的,就是境界。真在战场上看惯生死的,绝对不会装可怜,站在大街上卖萌。
  相反,再看看普通人为什么拿得起放不下?在工作单位里,因为晋升和奖金争得头破血流。争到的眉开眼笑,没争到的郁结气闷。这是什么?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啊。因为宠辱而惊动了自己的心神,这是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而这些天天惊扰自己心神的人,没一个回头想想,当初找工作的时候,拿着简历四处投递,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被人录取,可曾想过要什么奖金和晋升?拿着简历面试的时候,和一个要饭的乞丐在本质上有何区别?最下贱的样子莫过于你找工作时摇尾乞怜的模样了,如果模样你都经历过了,奖金没拿到,职称没晋上,算个屌啊?干嘛把自己整得死去活来的呢?有什么又是放不下的呢?
  有人说,我就是放不下,咋办?骚年,放不下是你经历少了。穿不上名牌你觉得丢人,拿不上IPhone你觉得丢人,摆地摊你觉得丢人,家里穷你还觉得丢人……这样下去,就没有你觉得不丢人的?想一次性解决吗?穿上乞丐服,到熟人最多的地方要上几天饭,一直要到感觉不丢人了,就都放下了。这个时候你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所谓的宠辱不惊。
  《菜根谭》上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个状态,正切合《菜根谭》本章标题《闲适》。无论有多少事,你都能觉得闲,无论有多少荣辱,你都觉得舒适,那就是练到家了。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宋国有个人,在路上捡了一张借条,回家跟宝贝似的藏到保险箱里,仔细看了看借条上的还款日期,美滋滋地和邻居说:“老子马上就有钱啦。”
  列子告诉我们符于道要察其所以然,那么其实就因为察其然而不察其所以然的人太多。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反例。这个家伙抓住了末梢,忘却了根本,空欢喜一场而不自知。在别人眼里,是为傻逼也。
  有人说,这不科学,怎么可能有这么傻逼的人?列子一定是杜撰的。我跟你说,傻逼年年有,而且还一年比一年多。没准你自己就是一位。对于傻逼来说,其傻逼的地方就是他的盲点,想靠自己发现基本就不可能。有人说,还有这样的二货?你举个例子瞧瞧。
  瞧瞧就瞧瞧。
  比如盯着电脑、手机等着占沙发的明星粉丝们。尼玛半夜不睡觉,在明星的微博上沙发、板凳的不亦乐乎,还要截图微信朋友圈,好像他占了明星的沙发,他就成了明星似的。明星就已经够脑残的了,和这帮粉丝一比,只能算菊花残。周星驰的电影《龙的传人》,输了两局,第三局刚进一个球,就跑到奖台上捧奖杯去了,这也是一个典型。还有一些所谓的爱国贼,神九升空了,九三阅兵啦,南海出征了,总书记访英啦,这家伙把他兴奋的见人就说他要为祖国带盐。坦白说,小强为祖国带盐我勉强相信,你为祖国带盐,我看还是算了,我觉得你抢盐的可能性更大。还有一些五毛自干五们,天天吹牛逼《看见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妈蛋说得就好像自己成天都在耍流氓一样。
  一个人的富有,靠的不是捡别人的白条;一个民族的凝聚,靠的不是自干和五毛;一个国家的复兴,靠的也不是带盐和耍流氓。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不是奥运会上几块金牌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富强,不是有钱有枪有炮。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不了GFW内的苍白和萧条,诺贝尔科学奖,也说明不了科技创新能名列世界前茅。
  所以,别再争吵日本人该不该抢注同仁堂的商标,别在意韩国人说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别再乎诸葛亮出生在山东还是湖北……这些虚名统统加起来,也不过就是一个中国梦。最近海昏侯墓葬被发掘,新闻报道说专家认为西汉的创造力毫不逊色今人。说得就好像今人很有创造力一样!
  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唱歌唱得特别好,有一天他登上大舞台的时候,我在台下和另外的同学兴奋的说:“你看,我就说过他唱歌好吧,是不是很好?”结果另一个同学很莫名的看着我说:“说的就好像你他妈是个伯乐一样。”所以说,谁还没有个傻逼犯二的时候,关键是,你能不能从中成长起来。看我们的大学,天天计算着出了多少知名校友,上了多少项目,拿了多少奖项,出了多少院士,如果陈年旧账能保你万古长青的话,四大文明古国应该现在还统领全球才对。历史,除了借鉴,一无是处。
  所以,别再想你爸是谁,你兄弟姐妹是谁,你亲戚朋友是谁,你同学是谁。他们是谁,都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是,你是谁?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你是谁吗?
  哈哈,不知道,糊涂过吧,该知道时就知道了  
  讲得很深刻,远离高大上的讲座,回归被漠视的基本道理。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列子说:“血气方刚的人容易骄傲,孔武有力的人喜欢装逼,在易骄傲和爱装逼的人面前,不能和他们谈论合于道的事。所以不成熟的人,和他谈论道是没用滴,更不用指望他们能顺道而行啦。那些爱装逼的人,自身有什么缺点,别人也不愿意告诉他,他听不到别人的建议与意见,就容易孤立,没有人愿意帮助他。贤明的人都是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所以即便年纪大了,事业也不会衰退,自己江郎才尽了,事业也不会混乱。所以管理的难点就在于,作为管理者,你能不能看到并运用他人的长处,而不是天天自以为了不起,凡事都靠自己的智与力。
  从这篇开始,我们讲的就是说符篇归纳出来的第三个符于道的方法:知贤而不自贤。知贤就是看到和借用他人长处,不自贤就是莫装逼,装逼遭雷劈。一个人如何才能不装逼呢?很简单,被雷霹的次数多了,就自然不会装了。所以你看一个谦谦君子,一个虚怀若谷的贤人,那大部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练出来的。一个从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辈子顺风顺水的人,既不会谦,也不会虚,天生自带牛逼的资本,我们以前谈过的夏桀和商纣就是代表。
  知贤而不自贤,其实就是道德经里老子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从大的方面说,这是破除二元对立观点,回归抱一守中的状态;从小的方面讲,这是要我们时刻注意阴阳转换的关系,月圆之时当知月缺,狂风骤雨当知晴空万里,这就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背后原理。话说老子观察到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身体就开始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也很柔软,枯槁的时候开始坚硬;因此老子恍然大悟说,妈蛋原来柔弱是活着的特质之一,坚强是死亡的特质之一。活为上,死为下,所以越往上走,越要保持自己柔弱的特质,你要是牛逼闪闪,不可一世,那一流下坡路,也就离死不远了。所以知贤而不自贤的另一重意思,其实就是告诫修道之人当以柔弱为本,通俗点说,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在刘向的《说苑》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这里的常枞据说是老子的老师,生平已不可考,常老师对老子说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舌头还在吧?老子说就是就是。常老师接着问:但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连我的牙都掉光了,更别提您的了。常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这下你就应该明白了吧?老子作顿悟状说:舌头软,所以还存在,牙齿硬,所以都掉光了。看来想活的长,就得装孙子啊!常老师说:咦,你明白了,天底下的道理其实都是那么一回事,我也没什么好教你的了。
  在黄帝篇我们讲过杨朱见老聃的故事,那个时候杨朱是名闻天下的大学者,牛逼的不得了,老聃看见他都不愿意搭理他,直到杨朱又是伺候洗漱,又是作揖磕头之后,老聃才和他说:看你不可一世的架势,一副作死的模样,就你这做派,谁他妈愿意跟着你混。杨朱听明白了老聃的“贵柔”之意,回家的路上就谦虚的跟个窝囊废一样,在旅舍里吃饭别人都霸占他的位置。
  最后举个路上开车的例子吧。我们都知道国内的交通状况非常混乱,原因无他,大部分国人强势好争,变道抢行,争先恐后一窝蜂随处可见。有些新手上路往往被欺负得直哭。其实何止开车的新手,那些过马路的行人又有何时能承驾车者一让?有的人为此跳着脚骂,但是,骂又何益?其实那些争抢的人,表面的强势正是其寻死之途。总有一天,两个同样强势的人会争执到一起,狭路相逢勇者胜,那时的情景,可就不好说了。那些被欺负的童鞋,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荣辱看淡,千万不要有忍辱负重的想法,因为辱不是用来忍的,忍得结果,是更剧烈的爆发。我们只需要把辱看成生之必然,淡然处之,才是有修养的表现啊。
  庄子比列子牛
  提升境界,扩大容量。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襄子方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讨伐匈奴,打了胜仗,攻占了左人和中人两个地方。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赵襄子正在吃饭,闻听这个消息后就愁眉不展,面带忧色。底下的人看不明白了,就问他:“一天就打下两座城池,这是好事儿啊。怎么主公您还满满的忧伤呢?”赵襄子说:“你们看过大江大河里涨水没?涨得再大,也持续不了三天,三天之后水必退;你们再看刮大风下大雨,狂风暴雨有能持续一天的吗?没有,持续一天以上的那是霏霏淫雨;你们再瞧那大中午的日头,是阳光最炽烈的时候吧,能持续多长时间?就一小会儿,然后就开始向日薄西山的方向走了。所以啊,你看看我们赵氏宗族,平时也没积累太多功德,而如今一天就打下两座城市,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们赵家今天摊上这么大的好事,这是不是赵氏家族要走向灭亡的征兆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说:“赵氏家族这是要继续昌盛繁荣啊!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就会昌盛;一旦知足自满,那就是要灭亡了。打胜仗那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如何保持能打胜仗的那个状态。贤明的君主通过忧患意识保持自己一直处于能打胜仗的状态,所以能可持续性发展。纵观历史,齐桓、楚庄、阖闾、勾践都雄霸一时,但最终都自取灭亡,这是他们不明白保持忧患意识才可以持续性发展的道理啊。只有合于道的领导人,才能时刻谦虚谨慎,保持持续性进步。”列子在这儿做了个总结,说孔子的力气,大到可以举起首都城关的城门,但是孔子从不炫耀自己的力气;墨翟呢非常善于军事作战当中的防守战术,连进攻大师公输般也服气,但墨翟从不四处炫耀自己会兵法。所以说,保持长胜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实力强大,态度谦逊。
  赵襄子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通过晋阳之战,对韩、魏两家晓以唇亡齿寒的道理,促成三家联盟消灭了智伯家族的势力,为日后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此段故事中的翟应该是狄的通假字,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普通人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赵襄子不是普通人,他遇到天大的喜事只会心悲凉。为什么会悲凉,因为他懂得阴阳转换的道理,盛极则衰,到了顶点,再走注定是下坡路。对于赵襄子来说,在顶点之上一览众山小的惊艳对他没什么吸引力,他在乎的是到了顶点之后,那一溜下坡路会不会把他带入无底洞的深渊。所以赵襄子怕,担心,怕什么?怕到达顶点!担心什么,担心走下坡路。所以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巨大的胜利都让他怀疑这是不是就是赵家的终极辉煌。赵襄子很累,是的,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人都活得很累,向顶点爬得过程总是辛苦而漫长,而下坡路就轻松而迅速了,如果不加控制,甚至可能还有一个加速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赵襄子日日担心到达事业的顶点,在孔子看来,他的担心,恰好导致他不可能到达顶点。所以,孔子断言赵氏家族一定会继续繁荣昌盛。这是因为什么呢?难道孔子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孔子久习周易,善于卜卦,占卜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但是用占卜来八卦孔子,显然是把孔子的境界瞧低了。孔圣人不需要以卦观象,他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表象,纵然没有到“道”那个层次,至少也在“理”的边缘。赵襄子对到达顶点的担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不确定性。从逻辑上,不到达顶点,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得慢点,二是把顶点加高。赵襄子是知道这两个途径的,但对于一个奋发图强的人,大步流星勇往直前,速度唯恐慢了,怎可以自己拖沓自己的进程?所以第一条路行不通,至少是不适用于赵襄子这样的励志典型。第二条途径赵襄子也想过,但是赵襄子知道,顶点的加高,靠的是德行的积累,而积累多少德行,对应顶点加高多少,这是鬼神掌握的标准,他赵襄子不会知道。既然无法测量,那么积累多少德行?够不够?顶点到底加高了多少?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即使自己努力积累德行,仍旧解决不了自己的担心。而孔子比赵襄子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根本不关注那些不确定的途径和顶点,他只关注赵襄子这个人。一个像赵襄子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顶点。
  有人奇怪了,难道赵襄子德行积累速度很快?所以顶点增速远远高于他前进的速度?不是你想象的这样。赵襄子时刻忧虑自己会到达事业的顶峰,恰恰因为这忧虑,他永远不会到达顶峰。注意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因为忧虑,而没有顶点。换句话说,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真正的攀登者,他的内心,没有顶点。顶点只存在于你想停止的地方,而对于一颗永不停歇的心来说,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秘密,这就是“持胜”的秘诀。谦虚谨慎,以强为弱,你会永远的驰骋下去。
  这段故事里出现了孔子和墨子,之前我们介绍过孔子的武功,这里不再多言。有关墨子,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墨子大概是最早的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不同之处在于,他更多的是身体力行。马克思组建了共产党,墨子组建了墨家帮会,帮会的老大叫“巨子”,我们如今说工商业巨子云云,其实就是源自墨家的说法。墨子是个奇才,他不但是个科学家,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技师,同时又是个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家”之后,他居然还是一个黑社会老大,而且这个黑社会老大居然还真的武力值爆表,堪称武术界一代宗师。如此多才多艺的人,后世唯有达芬奇可与之媲美,但达芬奇不会搏击之术,在共济会里也没做到老大的位置,所以较墨子又逊了一筹。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同样的时间内,是如何做到如此全才而全能的?答案恐怕他自己都未必知道了。
  我们经常提及逻辑,其实逻辑学的鼻祖,在中国墨子可算其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对方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这里我引用一个墨子救宋的故事来看看墨子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说服楚惠王的。
  话说传说中的鲁班发明了攻城的利器“云梯”,楚惠王很高兴,就想利用这先进的武器装备去侵略宋国。宋国是墨子的老家,于是墨子一溜小跑,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去见鲁班。鲁班说:“大哥你好,大哥再见。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你来想干什么?”墨子说:“听说你搞军备竞赛,牛逼了,武力值爆表,正好在北方有个人欺负我,我打不过,希望你出马帮我干掉他。”鲁班把脸拉得跟驴一样长,不搭理墨子。墨子说:“不会让您白出力,我给您开个价,十金如何?”鲁班脸上挂不住了,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老子是讲道义的人,你他妈当我和你一样混黑社会,为了点钱就就去耍片刀啊?”墨子等得就是他这句话,立刻对鲁班拜了两拜说:“我听说您发明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对于楚国来说,土地多得是,但是人口不多,如今您去打宋国,牺牲稀有的人口去夺取不稀有的土地,此谓不智;宋国无罪而去攻伐,师出无名,此谓不仁;您作为臣子,明白这个道理而不去劝阻主公,是为不忠;你挑起纷争,却又未必一定能胜利,这叫不强。 你不智不仁不忠不强,还说自己是个讲道义的君子,那充其量只能算伪君子。我求你杀几个蛊惑仔,你都不干,如今却要去屠杀宋国百姓,就你这作风,还敢说自己明白事理?”鲁班被说的哑口无言,只好推脱说:“我也不想打啊,但是楚王要打,我也没办法。”墨子顺势说:“既然如此,还磨叽啥,你带我去见楚王。”鲁班只好带墨子觐见楚王。
  墨子见了楚王说:“大王您智勇超群,见多识广,有个问题我想不明白特来向您请教。”楚王很高兴,说:“巨子您太客气啦,您这么大学问还向我请教,不敢当啊。”墨子说:“我见过这样一个人,自己家有辆宾利,他不开,非要偷邻居的自行车骑;自己家开服装店,绫罗绸缎不穿非要偷邻居家的破衣烂衫;自己家开饭店,山珍海味不吃,非要偷邻居家的猪食吃。我就不明白了,大王您跟我说说,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啊?”楚惠王不假思索地说:“操,这他妈是傻逼。”墨子鼓掌说:“大王您真聪明啊,我也是这么认为滴。您看楚国方圆五千里,是诸侯中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宋国土地方圆才五百里,这就是宾利和自行车的分别;楚国有云梦大泽,生态资源丰富,宋国呢,连个野鸡都没有,这就是山珍海味和猪食的区别;楚国的千年古树无数,森林资源丰厚,宋国连个可供谈情说爱压马路的小树林都没有,这就是锦绣华服和破衣烂衫的区别。大王您无缘无故就兴不义之师攻打宋国,这种行为和我刚才说的那个傻逼有什么分别?”楚王被噎得干瞪眼,回过神来看了看鲁班,心里一万个草泥马滚过,强挤出一丝笑容说:“巨子言之有理,但是呢,鲁班发明了如此先进的攻城利器,我打宋国那就和探囊取物般容易,虽然宋国不富裕,但既然很轻松就能占有,干嘛不打呢?”墨子微笑说:“不知大王所谓的探囊取物般容易有什么科学依据。凡事得讲个证据,既然鲁班在这,那我就和他现场演示一番,看看他的云梯是不是真有那么大威力。”
  于是墨子脱下衣服围成一圈当成城池,用竹片当器械,现场和鲁班演示攻击和防守的方法。最后鲁班黔驴技穷,依旧无法攻破墨子的防线,于是面红耳赤的鲁班阴森森地说:“其实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终极大招了,不过暂时我不方便说。”楚王听得一愣,犹疑地向墨子探寻。墨子冷笑一声说:“大王是个光明磊落之人,当然想不到卑鄙小人的龌龊想法。其实鲁班的终极大招就是杀了我,这样宋国就没有人能破解他的攻击战术了。”楚王眼睛一眨说:“鲁班虽然龌龊,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冰川纪过去了,到处依旧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死海里照样千帆相竞。”墨子说:“大王所言极是,所以墨家弟子横行江湖,要是没有点防小人的绝招,那也真是白混了。实不相瞒,在我来之前,已经委派禽滑厘众弟子三百人,拿着我制作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墙上恭候楚国来犯。所以,纵然草民血溅朝堂,流血五步,鲁班他也休想凭借云梯攻破宋国。”
  楚王哈哈一笑说:“都是开玩笑的啦,寡人哪里会做傻逼攻打宋国呢?”于是墨子凭借一己之力,消弭了一场血腥的战争。不过呢,做好人未必有好报,墨子帮了宋国这么大一个忙,回到宋国的时候,天下雨,要在城门下躲雨,守城的人不但不感激他,还把他赶走了。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狐丘的一位老先生对楚国国务院总理(令尹)孙叔敖说:“国人有三种劣根性,你知道吗?”孙叔敖说:“哪三种啊,说来听听。”狐丘丈人说:“第一种,你要是地位高,别人就会嫉妒;第二种,官做大了,你的领导就忌惮你;第三种,薪水待遇高了,那就成了靶子,你做啥事别人都会鸡蛋里挑骨头,说白了就是要找你茬儿。”孙叔敖说:“这三种啊,我要是不知道还能混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不但知道,而且有相应的对策。对策一:我的地位越高,就越谦逊,时时刻刻不忘尊重他人;对策二:我的官越大,就越谨慎,恬淡寡欲,不擅越雷池一步;对策三:我的薪水福利越多,对外的布施就越多,帮危扶贫,以济天下。我用这三种对策应对国人的三种劣根,您看可行吗?”
  狐丘丈人是谁无从考证,此人颇有鲁迅之风,窥破人心,洞悉人情。孙叔敖可是大大的有名,是楚国的令尹,著名水利专家,在农耕时代,一个水利专家的重要性,比现在的经济学家可牛逼多了。孙叔敖姓蔿,名敖,字孙叔。其辅佐楚庄王,使楚国得以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对孙叔敖多有称赞,比如诸葛亮,比如毛主席,提到孙叔敖都得竖个大拇指。
  作为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其政绩和执政手腕当然很不一般。但是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不想多说,但我对有关孙叔敖的一则轶闻很感兴趣,那就是其杀两头蛇的故事。话说孙叔敖还是个花样少男的时候,出去野游遇到一条双头蛇。这事本身没什么,关键是有关双头蛇的传闻特恶心,说遇到双头蛇,就是死神来了,见到的人将命不久矣。孙叔敖心想,妈蛋老子是活不成了,但是这双头蛇还在啊,别人要是继续看见它,不就会有更多人的人因它而死吗?反正我也活不成了,干嘛还留着这个祸害遗毒人间呢?于是一石头把蛇打死,挖了个坑就埋掉了。回家抱着妈妈痛哭,说我遇到双头蛇恐怕活不长了,他妈就安慰他说:“你心地善良,杀蛇而埋之就是积阴德,积阴德的人老天怎么会伤害你呢,所以放心吧,你不会死滴。”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孙叔敖内心是以仁义为先的。在厄运降临之际,不顾及个人安危而考虑到他人,这就是“仁”。所谓仁者无敌,孙叔敖能做到国务院总理,称霸诸侯,那也不是没有原因滴。与这个故事相对应的就是流传了几十年还不能断绝的“金锁链”游戏。小时候是通过信件的方式,诅咒你说如果不转寄给其他人,就会家破人亡之类;后来有了电子邮箱,这类信息传播的就更广了;再到后来qq、微信普及的时候就更方便和肆无忌惮了。尤其是微信,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不放过,其心可诛。金锁链的游戏能大行其道,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今的人啊,半分仁义都没有啊。
  狐丘丈人和鲁迅一样洞悉人性,提出了国人的三种劣根性,其实呢,这三种劣根性一语以蔽之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而且,站在仁义的高度上看,这是劣根性;站在普通人角度,这就叫人之常情。市井之徒,生活里就这些东西,你让他不八卦也不现实。况且人人境界都上升到谦谦君子,现不现实暂且不说,那些“低贱”的工作,没了“小人”,君子们能不能做可就不一定了。政客虽然虚伪且讨人厌,不过政客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现实,满满的功利主义。你跟他谈理想谈规划谈玄论道都没屌用,政客们一直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所以孙叔敖不计较别人的劣根性,既不感慨人心不古,也不期望人人都能直追圣贤,他现实地面对普通人所具有的这些心性特点,然后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来应对和消化这些所谓的“劣根性”。孙叔敖的三策契合的正是道家柔弱胜刚强,知贤不自贤。其实其三策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低头装孙子。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孙叔敖临死之际,告诫他的儿子说:“我为国家做了这么多工作,大王特别想通过物质奖励来感谢我所做的一切,我呢一直坚持拒绝接受这些物质奖励。现在我要死了,大王一定会把这份感激之情转嫁到你头上,肯定会赐给你封地,你和我不同,没有拒绝的本事。但你小子要记牢了,挑选封地的时候,千万别要那些肥沃的好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一块地叫寝丘,地不肥水不美,据说风水还不好,楚越两地的人都很迷信,没人愿意要这样的地。你能长久拥有的也就这块地了。”孙叔敖死了之后,楚王果然把良田赐封给他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不要,只要寝丘那块地方。楚王就把寝丘赐封给他。一直到现在都百十多年了,那块地还隶属于孙叔敖的后代呢。
  孙叔敖装孙子的功夫很到家,都作为家传绝学世代相传了。开个玩笑。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孙叔敖让儿子选择封地的时候,标准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当然,其目的虽然不是“几于道”,也至少混个“不争而无尤”。别人都不稀要的东西,自然引不起纷争,没有纷争,就算是个笨蛋和弱势群体,也会平安无事。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故事,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这个故事讲的是虞公贪得无厌,说虞叔有一块宝玉,虞公听说了,仗势欺人,要虞叔把宝玉送给他。开始虞叔不给他,后来又后悔了,因为周朝有句谚语说的就是就算你没有罪,身上有宝玉,就会招致别人的陷害,和有罪一样。因此虞叔把宝玉献给了虞公。结果虞公一看这么好欺负,说听说你还有把宝剑,干脆也给我吧。虞叔骂了一万个草泥马,寻思他今天能要宝剑,明天就能要我的家产,后天就该要我命了。这个虞公这么贪得无厌,既然无厌,那根本就喂不饱他,干脆就拼命算了。于是虞叔起兵讨伐虞公,结果虞公没想象中那么厉害,被打得跑到共池这个地方躲起来了。这个虞公有可能就是“假道灭虢”中贪图战利品而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最后导致晋国顺手把自己国家灭掉的虞公,贪财求利,欺软怕硬,鼠目寸光,自取灭亡。
  道家柔弱不争的思想,其根源在于“自然”。万事万物有其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你不去管他,他也会自组织,自发展,自成形。此之谓自然。既然是自然而然,那么一切外来的干涉都是自找麻烦,如果要法自然,那么就不要盲目干涉,不干涉,就诞生了“无为”的思想。只有你“无为”,不施加任何干涉于“自然”,那么万事万物才可以顺其自然的无所不为。因其自然,我自无为,所以我与外部环境才不会产生冲突,此之谓不争。我的不争,在内在是法自然,在外在是无为,万事万物和谐并处,此之谓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翕鱼而笑。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慬于天下。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魏国有户姓虞的人家,有钱。家里头啥都有,至于现金啊布匹啊什么的更别提,多得数不过来。有钱,又土,也就是俗称的“壕”。壕最喜欢高调,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家有钱。于是盖了一座高楼,正对着大马路,让南来的北往的上路就看见咱们虞家的气派。这座楼上有卡拉OK,还有酒吧,甚至还开着赌场,那些游手好闲,好勇斗狠的人就喜欢往这座楼上来聚。有一天,一群古惑仔正在这楼上赌得开心,恰好有一只鸢叼着一只腐烂的老鼠从他们头顶飞过,不知怎么就那么巧,这只腐烂的老鼠砸在了他们老大的头上,这帮古惑仔也没看到那只死老鼠是鸟扔下来的,只以为是他们赢钱赢多了,虞家的人不高兴了拿臭老鼠挑衅他们。于是他们聚在一起愤愤然的说:“妈蛋姓虞的他们家发财了之后,越来越装逼,现在眼睛都长到脑袋瓜子顶上去了,连我们也看不起。我们还没找他茬儿呢,他都开始欺负到我们头上来了。麻痹的他敢向我头上扔死老鼠,我就敢杀他全家。这个仇不报,咱们还在道上混个屁啊?兄弟们都听好了,回去叫人抄家伙,一起跟我把他给做了。”大家伙都说好。到了约定好的日子,这帮古惑仔蜂拥而至,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虞家人被杀了个干净,财产被劫掠一空。
  春秋时期的梁国,最初是周宣王封秦仲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考虑到早在列子出生二百年前梁国就已经灭亡,此故事中的梁应指魏国。魏国曾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孟子见梁惠王,其实就是魏惠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土豪的悲剧——一只死老鼠引发的血案。表面上看,这个壕是因为误会招致灭顶之灾,极具偶然性,简直就是冤枉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呢,在内在其实有必然性的存在。道家一直提倡知贤不自贤,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上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虞家有钱之后如此招摇,就是“自贤”,就是“坚强”,再进一步说,就是找死。之前我们讲过,狐丘丈人洞悉人性,向孙叔敖列举了人的三种劣根性,其中之一就是“禄厚者怨逮之。”各位土豪,有缘得见此文,一定要把这句话抄下来放在书桌的右侧,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可消灾解难,保富贵平安哦!人性里就自带这种属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有钱不要紧,别得瑟,你一得瑟别人就受不了,受不了会怎么样?嗯哼,谁知道哪天哪个鸟人会把死老鼠扔到哪个“大哥”的脑袋上呢?连孙叔敖这样的国务院总理都要靠爱心百日捐来消化人们对自己“有钱”的怨恨,各位壕们,一定要考虑清楚了,此时此刻,钱真的不是万能的。
  这个故事里,古惑仔们要灭虞家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虞家人“有轻易人之志”。什么叫轻易人之志,就是瞧不起人。有人说,虞家人也没有瞧不起他们啊,完全是一个鸟人引发的血案。嗯,事实是这样,但你想啊,虞家人没有瞧不起他们都招致这样的祸害,那他要是真瞧不起他们,那祸患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而且这事还得往深里想,有时候,你是不是瞧不起人,不是你能决定的啊。一个心理自卑的人,你怎么瞧得起他,他在内心仍是一口咬定你瞧不起他。想想这个故事里的古惑仔,他们为什么会认为虞氏瞧不起他们,因为他们自己穷,心理自卑,一旦赌博赢点钱,就用自己的想法强行猜度虞氏的想法,结果就是认定虞氏会因为他们赢了钱而嫉恨他们。大家再想想平日的生活里,你遇见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路人甲,打个招呼他没注意到,你会往心里去吗?你不会,这事就风清云淡的过去了;但如果你遇见的是一个领导,是一个比你有钱,比你帅,比你有才华,或者不过是比你能装逼点的人,你打个招呼他没注意到,结果会怎样?结果就是你心里会有一万个草泥马,然后各种猜想风起云涌:他是不是看不起我?他是不是故意蔑视我?他是不是想找茬儿?……各种可能你都会想一遍,唯一不会想到的就是:不是他想怎么样,而是因为你自卑,你想怎么样。
  所以,即便你做到了谦虚谨慎,仍有可能被人误解成你是个牛逼闪闪的人。王朔有句话:逼其实一点都不牛,那玩意姑娘们人手一个。但天底下王朔只有一个,傻逼却满大街都是。在傻逼当中求生存,你就得存着点傻逼的想法。所以,你让傻逼不自卑的最好方法就是,别给他自卑的机会。比如像各位壕们,时刻谨记长者的劝诫:闷声发大财。老百姓说财不外露,那都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装孙子是委屈了点,但比起灭门惨案,这还是很不错的结局嘛!
  有人说:我就是自卑,怎么办啊?靠,你没听说过体肥还须少吃饭, 人丑就该多读书吗?自卑就去读书啊。书中没有颜如玉,也没有黄金屋,更没有千锺粟。读书不会让你升官发财,甚至都不会让你混饱肚子。庄子读的书多吧,照样背着麻袋去要饭,列子读的书多吧,仍旧面有饥色。但是庄子逍遥,列子飘逸,人家可是一点自卑心都没有的。要说读书唯一的功用,大概就是放飞你的心灵,让你不自卑吧。
  好,多读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宋国有个人,雕刻技术特别精湛,他用玉石给宋王雕刻了一片楮树的叶子,花了三年功夫才雕刻完成。那玉叶,雕得简直太他妈逼真了,扔到楮树的叶子当中你都分别不出来哪片是真的,哪片是假的。这个人就因为手活儿好,谋得了一个铁饭碗。列御寇听说了这件事,说:“如果老天爷生育万物要这么个干法,用三年时间生成一片叶子,那地球上估计也没有多少东西了。所以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依靠自然规律,不要逞个人的智力和技巧。”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老喜欢了。一句话就解释了好多问题。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人类爱逞能,而且逞的还是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能”,最可笑的是这些“能人”还把自己的“能”看得比天还大,动不动就“欲与天公试比高”。说实话,比高的结果我不知道,也不敢知道,但是比高的那个样子我倒是很轻松的就想象出来了,因为螳臂当车,夜郎自大的故事太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恃道化不恃智巧”是道家“去智”思想的根源。由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发展人类智力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我们如今正“享受”着人类智力发展的成果,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大自然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是与人为害的,我们就需要提升智力,征服大自然,此念一起,就宛如一个儒家弟子突然升起救乱世于危亡,解黎民于倒悬的宏图大志,自此这个儒家弟子所能看到的便是阶级对立,这个社会是不好的,是邪恶的,是残酷的,是阴暗的,是奴役百姓的,因此他需要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拯救这个社会上的百姓。听起来好励志的赶脚。有了敌对的思想,这个儒家弟子就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好与“万恶的旧社会”对抗。一般来说,这种对抗的结果大部分会以个人牺牲告终,但是也有命好的,借了社会发展的大势,实现了表面上的“改变”。但是真改变了吗?当他作为屁民一枚的时候,站在个人立场上看待社会,看到的是对立和矛盾,是水火不容。但当他“改变”成功,他已经不是屁民一枚,而是胸怀天下的庙堂大员,他的视角自然会转变到整个社会,而非个人,这个时候,他自己就变成了以前他讨厌,他痛恨,他反抗,他发誓要消灭的哪种人。所以,表面的改变,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转变,变的不过就是他个人而已。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了社会,难道没有道理吗?
  当人类运用智力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对抗和对立的分别思想。比如你感冒了,你的智力告诉你要吃药,你的智力这么告诉你的时候,其实是站在把感冒看成敌对的势力,要予以消灭的立场之上。而如果你换一个思维,感冒不过是你自身免疫系统的常规运作而已,你应该先让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挥完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上去就一棒子打死。这就是包容的态度和对立的态度之间的区别。一个人越孔武有力,越容易形成自我的观念而与外部环境产生对立冲突;而对立冲突又进一步促进自我观念的深化和发展智力的需求,这样的循环就导致我们对外在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敌意”,我们要征服,要消灭,要唯我独尊,于是就从大自然的整体中分化出来,自成体系,独立发展。想象一下癌细胞,就是脱离了身体整体和谐发展的束缚,独自分化,那么站在癌细胞的角度,身体对它的约束,就是控制和敌对,它们要自己发展,就不顾身体的死活,然而它们意识不到的是,身体死亡了,它们又如何独立存在呢?
  1953年艾森豪威尔宣称,“核能将会便宜得无法计量”。艾森豪威尔代表的不是个人,他身边有全球最顶尖的智囊团,他做出的结论,代表了全世界人类智力的顶峰。有了这样的结论,美国政府投入2万亿美元,在保险公司拒绝承保的情况下,国会通过法案为核电公司背书,开启了狂热的核电之旅。当时的研究人员预计,到2000年将至少有1800个核电站提供全世界21%的商业能源。经过50年的发展,当初的目标并未实现,出现的是核电站无法安全退役、核废料无法妥善处置的悲剧现状。因为核废料的污染长达20万年!发电40年,带来20万年污染!这真应了网上的一句流行语:只图一时爽,然后火葬场。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三峡,当年政府宣称:建成后,可以提供全国2/3的用电,居民用电降到8分钱一度。建成之后什么样,大家有目共睹。
  恃道化不恃智巧,符于道的准则首先就要去智。去智不是让你去做白痴,而是上升到应合大自然运作规律的“道化”境界,它是让你去遵循大智慧,而不是玩弄小聪明。在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当中,合于道是最高准则,《孙子兵法》作为无法超越的“兵书”,其核心是“不战”,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之经典,其浓缩的精髓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道德经》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悟和求证的道理。做一个精雕细琢的手工师傅或许没有错,用手工代替大自然的生化则是大错特错;个人耍耍小聪明当然也无伤大雅,用小聪明对抗天道,则是大不雅。人类社会若要长治久安,不可不引以为戒。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鲁国有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政治,一个喜欢兵法。对政治有研究的那个到齐王面前毛遂自荐,齐王很欣赏他,就让他给自己的儿子们上课。对兵法有研究的那个跑到楚国,卖弄了一阵兵法,楚王也很欣赏,就把他安排到军事法庭里任职去了。两个儿子都当了公务员,施家就变得有钱有地位了。施家的一户姓孟的邻居,一样有两个儿子,所研究的学问也和施家两个儿子一样,看见施家发达了,就很羡慕,于是跑到施家取经,施家两个儿子就把自己的经历坦白的高诉了孟家。于是孟家的两个儿子就准备效仿。其中一个搞政治的跑到秦国,对着秦王吹了一通仁义礼智信的牛逼,秦王听得不耐烦,说:“真是个迂腐的家伙,如今是各个国家争霸的时代,枪杆子里出政权,谁兵多,谁粮食多,谁就牛逼,要是按你那一套仁义之说来治理国家,秦国就他妈会灭亡。”于是把这个孟家的孩子阉割了之后撵走了。另外一个孟家的孩子跑到卫国,对卫侯大讲强兵之道。卫侯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家,积弱积贫,在大国的夹缝当中求生存。遇到强大的国家,我们就低头称臣,遇到弱小的国家,我们就照顾安抚,我们如此低眉顺眼、小心谨慎图个啥,就是图个安稳太平。如果按你说的那一套,搞军备竞赛,那就是给其他国家口实来消灭我们啊。今天我要放了你吧,你肯定跑到其他国家继续兜售你那一套学说,万一被哪个大国采用,对我们实在不利,所以对不起啦,你想走可以,把腿留下。”于是砍了这个孟家孩子的两条腿把他驱逐出境。这两个倒霉孩子回到鲁国,他父亲是垂足顿胸、哭天抢地啊,跑到施家堵着门口骂。施家人就说了:“只有抓住时机,走到时运才会牛逼啊,没机会没运气,那就只能傻逼啊。你家孩子和我家孩子学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得到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完全是因为时运不对,不是我传授给你的经验不对啊。再说了,天底下的道理没有永恒不变的,以前有用的,如今可能就没用了;如今没用的,日后没准又有用了。所以你单看有用没用是断定不了对和错的。能把握时机,不固步自封,这才是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就算你和孔子一样博学,和姜太公一样精通各种治国方略,一样也会四处碰壁,倒霉透顶。”孟家人听明白了,不再悲伤愤恨,说:“我们明白啦,你不用再说了。”
  有人看到这里,忽然想起上一篇恃道化不恃智巧的“去智”之说,忍不住会大叫,上一篇讲去智,为什么这一篇就变成了要有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请注意,“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此智非彼智也。去智去的是小聪明,求智求的是大智慧。这里面有本质区别。我们看何谓“投隙抵时”,十点之前都在下雨,十点十五之后也都在下雨,偏巧你就十点出发,十点十五到达目的地,正正好好抓住这十五分钟的不下雨时间,避过了淋雨的尴尬,这就是投隙抵时。那么何谓“应事无方”?看看水就知道了,你把水倒进瓶子,就是瓶子的形状,倒进杯子,就是杯子的形状,水没有自己的形状,却可以形成任何形状。这就是应事无方。列子说,能做到投隙抵时和应事无方,这才可称之为大智慧,那么请问,一味追求个人的“智巧”,可不可以达到抵时和无方的境界呢?
  有同学估计已经糊涂了。那么还是以水为例,水有自己的意愿和智巧没有?没有,水只遵循外在的客观规律,你想让他变成什么形状,把它灌进相应形状的容器就可以了。但如果水有智巧,有个人的意愿,那么它就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一个固定的形状,有了自己意愿的固定形状,就装不进某个容器,也就不可能形成其他的形状了。大智慧为什么会有一个“大”字?因为大智慧知道除了个人意愿外,还有更高层次的“意愿”或者叫规律,而这个更高层次的规律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是违逆不了的。所以放弃个人意愿,遵从大规律,做出超越个人意愿和认知水平的种种“奇迹”,是为“大智慧”。
  无论时也好,运也罢,凡是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能力、智力范围的东西,统统可以归为时运。也就是我们个人智力无法掌控,无法把握的事物。既然是个人智力无法控制的东西,那么又怎么能做到契合时运呢?无他,放弃个人智力,顺应更高层次上的规律。所谓时运,也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东西,比如数十万年前的古人类,要吃到熟食只能靠碰巧捡到被雷劈的动物尸体,对他们来说,吃熟食,是一个需要投隙抵时的大智慧行为。但人类发明火之后,这个需要靠大智慧才能做到的行为,变成了随个人意愿左右的常规行为。这就脱离了“时运”的范畴。所以,“大智慧”是相对而言的。有人总是怀疑“大智慧”的存在,不过是执着于自己小聪明的一种表现而已。
  凡是脱离个人智巧所能掌控的事物,皆可归于时运,而时运依靠“大智慧”来掌控。那么所谓的“大智慧”,其实就是列子所说的“道化”。施氏和孟氏的不同遭遇,也可算恃道化不恃智巧的一个实例。列子善隐喻,把施通于失,把孟同于梦,失而得之,梦而失之,又是另一番意境了。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晋国强盗特别多,社会治安不稳定,政府很苦恼。正在此时,有一个叫郄雍的人应运而生,此人有相面之术,看人一眼就知道对方是不是强盗。晋侯就用他来抓强盗,一看一个准,从不出错。晋侯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宝贝,于是就对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才,靠他一个就可以把全国的强盗都抓干净了,不用再养那么多六扇门的人了,多好啊!”赵文子说:“大王您想靠搞侦察来消除盗匪,这是背道而驰啊。您这么做,不但强盗越抓越多,而且郄雍这个侦察机器也危险啦。”没多久,一帮盗匪聚在一起商量说:“我们混不下去,完全就是因为郄雍一个人的缘故啊。”于是这帮强盗一起暗中下手,把郄雍干掉了。晋侯知道后大吃一惊,赶紧把赵文子叫过来说:“哎呀妈呀,你预测的太准了,郄雍真的被谋杀了!你说不靠侦察,该怎么治理盗匪呢?”赵文子说:“周朝有句谚语说:‘视力好到看得清深渊里的鱼,不吉祥;智力高到能看破别人隐私,有灾殃。’真正的政治家,靠的是难得糊涂,可不是明察秋毫啊。如果您想消除盗匪,只需要任用贤能的人就可以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老百姓有样学样,上梁正了下梁不歪,谁还去当盗匪呢?”于是晋侯任用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随会来管理国家政事。果然,这帮盗匪在晋国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一窝蜂都跑到秦国去了。
  据说,做皇帝最大的心病在于,他看不到臣子们的心。到底谁才能尽忠于他,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非常苦恼。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皇帝的需求那市场可是大大的。为了满足此等需求,各式花样层出不穷。稍微文明一点的,比如我们讲过的白公胜,问孔子“人可与微言乎?”科幻一点的,比如传说中秦始皇搞到一面镜子,无论什么人在镜子前一照,心肝脾肺肾样样俱全。还有鬼魅一点的,比如齐庄公养了一头怪兽叫獬,能“触不直”。大臣们纠缠不清的时候,就用獬来决断,谁是坏蛋,獬就上去一脑袋把他拱翻在地;还有地藏王养的“谛听”,连真假美猴王都逃不过其法眼。现实一点的,比如东厂、西厂、锦衣卫、血滴子,如今的GFW以及美国NSA的棱镜计划。一切的一切,总结到《1984》里的一句话就是: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看到皇帝们这么能折腾,两千多年前的赵氏孤儿就说啦:这样做是不行滴。棱镜计划越牛逼,恐怖分子就越多,斯诺登也越多,而民众们抵制棱镜计划的方式方法也越多。没有GFW,哪里来的翻墙呢?群盗杀郄雍,网民诅咒方滨兴,别看时间跨度有两千多年,其实都一个吊样。
  郄雍视盗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是恃道化不恃智巧。红尘俗世说太多也没意思,就说说修道吧。很多人对修道感兴趣无外乎想炼出点神通来,例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之类的。千里眼、顺风耳、读心术,能见人所不见,能闻人所不闻,预见能力超群,有这本事多牛啊,随便找个“组织”都能混口饭吃。但是周朝的的老百姓都知道: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你练出这么牛逼的特异功能,能不能大富大贵我不知道,但找死我是一定知道滴。郄雍充其量也就是个他心通的本事,刚混个铁饭碗,就把命搭上了。所以修道的人,把注意力和精神头放在正“道”上,别得了点法术就四处跳大神,你丫这不是修道,这是在“卖命”啊。
  继续挖掘列子隐去的喻。郄通隙,小缝隙,石头缝儿;雍者,积水成池也。小石头缝里积水成池,那才是多少的一丁点水量,以此自恃,只怕抵不住太阳出来后的一抹光亮,自蒸发而散尽矣!所以啊,无论多大的神通,多强的法术,都不过石头缝里那点积水,道却是汪洋恣意的大海,百川尚且归海,你石头缝里那点积水还想自立门户,不亦可怜乎?
  卖命,哈哈哈哈……  好久没来看,如沐甘霖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在一个大水库的下面休息。那水库流下的水有几十米高,砸在下面的河流当中激起的漩涡有方圆九十里那么大。鱼和王八都不能在里面游动。就这么一个地方,居然有个男人想跳下去游泳。孔子派了一个弟子把他劝住说:“这瀑布有几十米高,这漩涡有九十里阔,鱼虾尚且不能在此停留,你怎么能在里面游泳呢?”这个男人根本不理他们,直接跳下去游了一圈又上来。孔子被惊呆了,赶紧上前请教说:“太牛逼了,您这是什么道行啊?这漩涡跳进去都能出来,怎么办到的?”这个男人说:“我向里跳之前,坚信我可以做到;我游出水面,依旧坚信我可以做到。因为坚信我可以做到,因此我在水里的时候,身体随着波浪起伏,不动一点私心杂念,这就是秘诀啦。”孔子对徒弟们说:“你们几个,赶紧给我记下来!依靠忠诚和信仰,连水都可以与自身合二为一,要是用忠诚和信仰对待别人,那还有团结不起来的吗?”
  这个故事在列子的黄帝篇讲过,说符篇又重复一遍,我们只能按照“重要的事说三遍”来解释。我把这个故事列入“恃道化不恃智巧”的范畴,是因为对于很多像我这样普通人,道行太低、境界低下,不恃智巧或许可以,但“道化”却未必“恃”得上。在我们不能完全理解道化的时候,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依靠道化呢?列子给出的答案是“忠信”。忠,心诚是也;信,不疑是也。道这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确定无疑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的。庄子有云:道在屎溺。不管多卑下的东西,其中必有道的存在。既然如此,纵然我们没有得道的机缘,没有闻道的机会,但是,我们有忠与信的真诚。如果你能恪守这份真诚,纵然无知,“道化”依旧可恃。我觉得后世能演化出宗教,道教、儒教、释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忠信”恃“道化”恐怕就是原因之一了吧。心诚则灵,试问你的心真的够“诚”吗?
  说到忠信,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有亲戚家一位老太太,几年前就被查出有癌症,医院下了死刑通知书,说活不过三个月,结果人家老太太该吐血吐血,该昏厥昏厥,就是不撒手西去。这都好多年了,依旧自己一个人在家过自己的日子,活得好好的。每次老太太吐血送到医院,医生都觉得这家伙是来打自己脸的。老太太虽然没啥信仰,但就是心态好,别人说啥她都信。刚开始儿女们都不敢告诉她有癌症,后来被她发现诊断书,追问儿女是不是真的,儿女瞒不下去也得瞒,就硬说通知书是医院开错了,还骗她说要真是癌症,你不早就完了。老太太居然二话不说就信了,照样每天过得悠哉游哉。老太太的境界,恐怕少林方丈释永信也达不到吧。所以修行这事,不是你占个庙宇,披个袈裟就可以搞定的。那些看起来仙风道骨的,估计都是中戏毕业的吧。
  所以道这个东西,以疑始,以信终。这是个普遍的过程。当然也有的人天生就不会怀疑任何事。任何人任何事他都深信不疑。这可不是简单的迷信,迷信是因迷而生信,必须还是要有一个“迷”的前戏,而那些天生就“信”的人,不需要任何前戏,他们直接就信了,并能一以贯之。这些人看起来挺傻逼的,那只是因为看待他们的人自己傻逼而已。把这些人看成傻逼的人,根本无法理解《阿甘正传》的内涵。这部经典电影在他们眼里,估计也是一部无厘头的闹剧吧。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人家一开始就已经无为了,还有什么好损的了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道器了吧。
  我看得都迷了!呵呵。先出来让冷风吹一会儿。。。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宋国有一个喜欢仁义之说,天天行善积德的人,祖孙三代都坚持不懈。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突然生了一个白色的牛犊子。他们不知是福是祸,因此就去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是好兆头,把白牛犊杀了祭祀上帝,会有好结果的。”这家人回去照办,结果不到一年,老头子的眼睛瞎了,而他们家的黑牛又生了一个白色牛犊子。这老头赶紧又让儿子去问孔子这是什么征兆。他的儿子不干了,说:“去年你就去问,结果把眼睛问瞎了,今年你咋还敢去问啊?”老头说;“你懂个屁,圣人境界高,看得远,用你那鼠目寸光看,圣人的话好像是错的,过一段时间,没准就是对的。发生在咱家这件异事还没到最终的结果,你怎么知道圣人的话不对,赶紧给我去问。”他儿子只好再次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依旧是好兆头。”仍叫他把白牛犊杀了祭祀上帝。他儿子回家把情况和父亲一说,老头说:“按孔圣人的话办。”结果不到一年,他儿子眼睛也瞎了。这家人遭逢此难,正在心里问候孔子全家,结果此时楚国忽然发兵攻打宋国,把宋国城池围了水泄不通。围城之内断了粮食,老百姓都饿得互相交换儿子杀了吃掉,连骨头都当柴火烧掉。年轻力壮的都被拉到城墙头上去守城,大部分都死掉了。这家人因为父子都是瞎子所以没有上战场,侥幸逃过一劫。等到楚国退兵,围城自解,父子两个的眼睛忽然就复明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好眼熟有木有?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则故事叫塞翁失马,曾被选入过课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可是人尽皆知。但如果《列子》不是伪书,所记故事在前的话,那么刘安抄袭列子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不管他两个谁抄谁,变化的是故事,道理却都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就是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别看道德经才五千字,人家那整得可都是干货。
  为什么圣人都是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屌样子?各位请看《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篇,至尊宝第一次穿越的时候,吴孟达说娘子快出来看上帝,表情无比惊讶;第二次穿越,他就不那么惊讶了,第三次穿越,他连叫娘子出来看上帝的兴趣都没有了。所以站得高,看得远,注定你是心态平和,不悲不喜的。试想你捡到一叠注定要丢失的钞票,你会高兴吗?你只有在看不到注定要丢失的那个结局时才会高兴,如果你看到那个注定丢失的结局,那么捡到和没捡到都一个吊样,所以你根本就兴奋不起来。圣人处事,能淡然处之,基本原因就是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结局。这就好比你听别人讲一个你听过的笑话很难再次笑出来一样,因为结局的已知性把你的笑点升高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智力装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