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成就,里边的厉兵秣马的意思是不是就存在几天

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_齐齐乐太极熊猫2专区
当前位置: &>&&>&&>& > 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
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
编辑:&&来源:齐齐乐&&发表时间:日11:04&&
编辑导读: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由齐齐乐小白兔带来。有玩家问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不清楚的看下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完成攻略吧。
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由齐齐乐小白兔带来。有玩家问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不清楚的看下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完成攻略吧。
【厉兵秣马板块】
厉兵秣马板块主要有:全副武装,神之庇佑,鞍前马后,精英求精,铁打铜铸,武魂觉醒,战神觉醒,神灵信徒,醍醐灌顶,宝马香车,精兵强将,能征善战,如虎添翼,举步生风和追风逐电构成。
神之庇佑:拥有20个28品质或以上的符文,这个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竞技场更新后可以重置,无限兑换领主符文一套和30品符文一套,包括2个核心符文,另外刷副本会爆28品永恒符文和30品真理符文,通过夺宝就能收集齐全。同时充值和每次的钻石消费会送大量28品,30品符文碎片,甚至32品的符文。对于一般的玩家每次拿个2000钻消耗或5000钻消耗还是可以的,这个成就基本刚出大家都能很快完成。
鞍前马后:拥有30只武神,这个通过刷副本,扫荡副本,抽限时,充值,礼包和消费就能轻松完成30只普通武神的收集。
精益求精:这个成就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毕竟26品装备全部精9还是很难的。值得一提的是完成这个成就,将会激活精益求精称号,目前来说这个称号是此次版本中最好的称号之一,爆伤加5%,爆免加5%,命中加5%和闪避加5%。所以这个成就是必须要完成的。因为只是要求精9,所以某些没精9的26品装备可以用次一些的22品装备替换掉,收集9件22品通过黑市,精英副本,普通副本扫荡大概几天就能收集齐全。以天使项链为例,买个换魂石转移属性到备用的26品天使项链上,重铸天使项链,用撒旦项链替换精9,等完成成就,激活称号后再重铸,直接把原来的天使项链再强化,突破就好了。用22品装备替换26品装备,大概不用多久便能完成成就,激活精益求精称号。目前版本中全身精9后需要把刚精9的装备脱下再穿上方可完成成就,激活称号。
武魂觉醒:装备42个紫色或以上觉醒技能,这个很简单,存觉醒印,在3倍觉醒那天晚上12点后10连觉醒基本都是紫色以上,甚至一次能出好几个或更多的橙色觉醒属性。
醍醐灌顶:有至少6只武神拥有自己的专属领悟技能,这个比较难,只能在3倍那天12点后10连觉醒,完全看运气。
精兵强将:拥有6只进化13的武神,推荐冰鸟,火鸟,陈,哪吒,皮特,黑死神和女蜗,这些都是比较常用的普通武神,礼包,签到送的多,比较容易进化13。
以上,就是齐齐乐小编小白兔为大家介绍,太极熊猫厉兵秣马板块成就任务怎么完成,希望这篇攻略能够帮助到你;请多关注齐齐乐太极熊猫专区,小编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厂商 齐齐乐手游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齐齐乐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权请和齐齐乐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下载,新游大作第一时间下载体验,更多好玩的游戏全在随时随地查看开服、开测动态!礼包福利大把大把滴,更能享受到首充送红包,续充优惠、每天登陆拿红包等福利。让你做手游的VIP巅峰玩家,心动的玩家要赶快拿起手机扫一扫下载吧!
期待你加入齐齐乐手游+APP群:
2017 年最后一个月已经过了大半,为了答谢这一年里付出了时间和金钱的玩家们,网易游戏在上海举办了一场「游戏热爱者盛典」。
在齐齐乐推荐已经进行到了第四十四期,那么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给大家带来齐齐乐推荐第四十四期:女装鞋代码效率更高的全部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2017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周四就迎来了各种降温,有些地方甚至下起了大雪。元宵节和情人节就快到了,单身狗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吗?或者可以定制这么一套衣服,绝对高能的电灯泡~
齐齐乐手游+APP具有更多好玩的游戏,随时查看游戏开测,开服动态,更多礼包福利、充值优惠等;欢迎大家前来咨询!
类型:角色扮演
专区:http://wy.77l.com/15270/新华社摄影部在北京奥运报道中再获成功(组图)
8月15日,澳大利亚选手凯莉·惠勒在女子七项全能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8月14日,美国队球员科比·布莱恩特在比赛中传球。当日,在北京奥运会男篮小组赛中,美国队以92比69战胜希腊队。
新华社记者罗更前摄
8月16日,选手们在男子3000米障碍第一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人民摄影报 (霍玮 梁丽娟 贾晓霞 张新宇)
日,北京“鸟巢”的奥运圣火在尺幅千里、画中有诗的情景中缓缓熄灭,16天的北京奥运,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与自豪。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骄人战绩,证明了中国真正地步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奥运,是受人尊敬的战场。
  奥运新闻报道,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奥运新闻摄影的中外擂台赛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新华社组建的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不负众望,屡战屡胜。
  穿过岁月的尘封,从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新华社便立青云之志,要与世界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试比高。他们求贤若渴、招兵买马,开始沉潜厚积,刻苦训练,在世界各大赛事上不断地进行磨砺。7年的打造、7年的锤炼,锻造了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剑。
  出色的队伍、崇高的理想在北京奥运会上终于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融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成就了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巨大成功。
  开幕式第一张照片比外通社快2分17秒。
  第一张夺金照片于8月9日10时54分08秒签发,比路透社快1分19秒,比法新社快1分32秒,比美联社快5分15秒。
  开幕式第一天发中英文图片稿3000多张。
  最多一天发图片稿4300张。
  90%以上的夺金照片由新华社向世界首发。
  奥运会期间,总发稿量达5万余张。
  追源溯流,用精神陶冶自己的心智、用科技训练自己的思维,这是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秘诀。
  8月16日,在北京奥运会射击男子飞碟双向比赛中,法国选手泰拉斯获铜牌。新华社记者 李尕
  8月18日,中国男篮队员姚明在比赛中摔倒。
中国队以77比91负于希腊队。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8月19日,西班牙选手伊万·拉尼亚在铁人三项自行车比赛中和其他选手一道通过一处桥洞,他最终获得第五名。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第一部分
  迎奥运 运筹帷幄厉兵秣马
  立壮志 全力以赴策马刀环
  日22时11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以56票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授权新华社成立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
  根据奥组委授权,作为东道主通讯社,新华社将在采访报道中享有与国际奥委会认可的世界三大通讯社(美联、路透、法新)同等的待遇。同时,新华社将承担对中国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任务,向未获得奥运会注册权的中国媒体提供详实的奥运会信息。其主要职能是对奥运会的所有赛事、开、闭幕式以及相关活动进行摄影报道。
  虽然新华社摄影记者有着丰富的大型国际活动的报道经验,但对举世瞩目的奥运体育盛会的全面报道,还是第一次。怎样完成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任务?怎样才能报道出的特色?怎样向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怎样在与美联、路透、法新和盖帝等世界知名通讯社的同台竞技中取胜?……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面前,压在了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总指挥徐祖根以及摄影队全体队员的心头。
  确立报道指导原则 制定四大任务目标
  根据新华社的统一部署和国际奥组委的授权协议,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确定了自己的报道原则:“多、快、好、全”是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在本届奥运会上制定的四大任务目标。多指每天签发的照片数量,中英文说明的照片最少各为张;快指所有金、银、铜牌的产生以及奥运会的重大事件,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照片;好指要出精品,出好照片,出传世佳作;全指除了关注所有优秀中国运动员和金银铜牌选手外,也关注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以及拉美、非洲国家的运动员。徐祖根认为,这是新华社在报道方面的最大亮点,同时让中国的图片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力争在时效、数量、质量等方面,接近或赶超世界三大通讯社。
  抽调精兵强将 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
  7年来,新华社摄影部致力于强化专业体育摄影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共有65名摄影记者和32名图片编辑。入选的摄影记者全部是新华社总社和国内外分社的记者。他们中,有采访过五届奥运会的罗更前,有连续采访过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三届奥运会的刘宇,有采访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李岳,有参加2006年世界杯和雅典奥运会的戚恒,有在中外赛事上连续摘金夺银的摄影记者费茂华等一批中青年摄影骨干。他们中,还有来自新华社地方分社的郭大岳、杨磊……
  同时,新华社对入选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图片编辑也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培训。这32名图片编辑能流利地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对图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精通体育赛事,电脑操作炉火纯青。
  实施科学作战模式 点对点进行排兵布阵
  在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名单中,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的比例达到了2:1,图片编辑的人数之多和素质之高创造了新华社采访报道之最。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实现奥运照片“现场签发”的需求。在本届奥运会报道上,新华社首次采取了大部分新闻照片“现场签发”的作战模式。摄影记者在赛场拍摄的照片,直接通过专线系统传给看台上的图片编辑,图片编辑直接选片,直接签发给用户。这一模式确保了奥运照片在第一时间的播发,抢占了时效性。
  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详细制定了一本厚达100多页的排兵布阵计划书,每天每个记者的拍摄项目、摄影内容,每个编辑所在位置、每个场馆的拍摄地点和角度设置,甚至镜头长短、规格大小等均作了详细部署。
  此前,新华社还对这些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进行了强化业务培训,模拟演练,让年轻记者们参与更多大型体育赛事的实战拍摄。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新华社摄影部就派出了28名摄影记者参加报道,进行实战练兵。从奥运会的测试赛起,这些记者编辑们便开始跟踪自己的拍摄项目,熟悉奥运赛事内容,演练采编流程,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购置一流器材设备 做好奥运摄影技术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华社花两千多万元为采访奥运的摄影记者们配置了世界最先进的相机,同时每位摄影记者还装备了最先进的电脑、手机、对讲机等设备,平均每位记者的装备价值达三十多万元。
  此外,为保障摄影记者的发稿以及图片编辑现场签发的需要,新华社还在奥运会所有赛场租用专线,在技术上保障了照片的即拍即传,实现了奥运照片现场采编签的“一条龙”发稿模式。
  8月19日,朝鲜选手在比赛中,她们在花样游泳双人项目比赛中以总成绩86.501分名列第十六。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8月20日,北京奥运会自行车小轮车项目,一名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腾空”。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第二部分
  忆往昔 奥运报道步履艰辛
  看今朝 影像谱写华彩乐章
  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华社首次派出报道组相比,2008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无论是从拍摄阵容还是拍摄水平,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拍摄位置的分配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几经跨越的艰难足迹
  回忆起当年参与报道奥运赛事的艰辛与拼搏,看到而今摄影队伍的壮大与发展,几位曾参与过奥运报道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百感交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首次派出大规模体育代表团,全面登上奥林匹克舞台。当年新华社派出30人的报道团中只有
4名摄影记者,其中一人还要兼顾编发稿件。与外国大通讯社,特别是东道主美联社相比,在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更别提与三大世界通讯社同台竞争了。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连续五届参加奥运会摄影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官天一介绍说:“在以胶片为主的时代,为了传输照片回来,出国需要背照相机、放大机、传真机等许多器材。”当时,外国记者已普遍采用带马达的尼康F3,每秒能拍5张,而中国摄影记者使用的尼康FM只能每秒拍摄2.5张。外国记者是一人一事一卷,而中国记者得用纸条在胶片上做标记,现场冲洗后再根据纸条挑片发稿。
  从1992年开始参与编发奥运稿件的图片编辑丁玫在回忆往事时,心绪难平:那时候的条件太艰苦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传送图片用的是图片滚筒传真机,需要把照片冲扩放大到10寸,才能卷到滚筒传真机上发送,并且只能发送黑白照片。正常传送一张图片需要15分钟,如信号不好时,还要反复重发。简陋的条件,发稿量是可想而知的。
  从巴塞罗那开始,新华社才使用底片传真机,开始大规模的发稿。但最多一天也就传送一两百张图片。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新华社派出了8名摄影记者,在图片处理方面开始租用照片自动冲洗机,不再“暗房”操作了。这是新华社第一次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使用数码相机,也是第一次向外播发彩色数码照片。
  2000年悉尼奥运会,数码与光学相机的结合使用,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效率。前方移动签稿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即拍即传,从拍摄到图片发送,只需5分钟。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由无线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组成的高速图片传输网络,保障了“更快”的实现。在看台上,编辑可以通过步话机指挥在场地的记者拍什么场景,拍好后,场地记者马上把照片传到编辑的电脑中,编辑加工后立刻就可以传递到用户手中。从拍摄到用户得到照片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达到了每天四五百张照片的发稿量。摄影记者们更是威力四射,威风凛凛:
便携电脑、无线对讲机,上网的发稿手机,以及全新数码照相机,使他们如虎添翼。
  对摄影记者而言,拍出传世之作,是他们的“奥运梦想”。但在以往的奥运赛场上,为了实现这一奥运梦想,我们的摄影记者却每每为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而绞尽脑汁,甚至还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官天一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了拍到中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领奖的画面,情急之下,越过一米多高的警戒网边跑边对焦,差点被美国警察脱掉他的场地背心。
  罗更前自嘲地把以往拍摄田径比赛称作是“地沟作战”。因为三大通讯社的记者可以在场地内拍摄,而其他国家的摄影记者只能在赛场周围专设的地沟内拍摄。
  从这些当事人的点滴回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体育摄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摄影记者在以往奥运会报道中的艰难与不易。
  今朝奏响的铿锵足音
  从悉尼奥运会的11人到雅典奥运会的20多人,再到北京奥运会97人的摄影队伍;从洛杉矶奥运会一天发稿十几张,到雅典奥运会的500多张、再到北京奥运会的3000多张,实属来之不易。几次坐阵奥运会指挥作战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感触最深的是:整体战斗力的加强,是摄影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
  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不仅与几大通讯社一样,在重要位置、拍摄名额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开幕式上,鸟巢的东西南北中甚至顶部,几家通讯社的拍摄位置都一模一样;为了保证不遗漏掉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每个比赛项目至少安排两名记者蹲守,多的甚至要八个人。如110米栏比赛,每个赛道都安排一名摄影记者,以确保将这场飞人大战的每个运动员都收入镜中。
  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不仅以发稿速度快、数量大、质量精抢先于三大通讯社,还利用自己占据地利的因素,在赛场外安排众多的摄影记者捕捉精彩瞬间。如开幕式当天焰火燃放时,从天安门到鼓楼,到鸟巢,到奥林匹克公园,到八达岭长城,一路都有摄影记者把守拍摄。同时还占据了北京的制高点,使用全景相机将最新最美的场景最快地传送出去。开幕式当天,新华社的图片报道几乎没有间断发稿。照顾到了开幕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场面全景到细节特写,浓缩历史于每一个精彩瞬间。
  8月21日,女子女子4X100米接力,美国队选手劳琳·威廉斯在与队友托里·爱德华兹交接时掉落接力棒。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8月22日,选手们在小轮车男子竞速半决赛中出发。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第三部分
  雄赳赳 沙场点兵精英尽出
  气昂昂 全力以赴龙骧虎步
  赛场内外,主新闻中心,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度过了难忘的16个日日夜夜,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工作、默默地奉献。
  65名摄影记者身负重荷,冒着酷暑,每天辗转于各个比赛场馆,捕捉着赛场上力与美的经典瞬间。正是他们的辛苦努力,为奥运盛会留下了历史的记录;32名经过多年培养而成长起来的年轻图片编辑,他们每天每人要同时面对三台电脑,高速运转,眼疾手快,默默无闻地做着大量赛后的图片筛选、编辑、传送工作。
  ●总指挥:徐祖根
  开幕式报道是整个奥运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为了打响“第一炮”,开幕式当天,摄影队总指挥徐祖根亲自带着23名摄影记者和8名图片编辑坐阵“鸟巢”。整晚都在开幕式现场指挥的徐祖根,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神经使他连现场的奥运会主题歌都没听清。前后左右都是美联、路透、法新和盖帝等通讯社的同行,徐祖根既要盯着电脑的传稿信息,又得眼观四方,“窥探”周围通讯社的电脑屏幕,看谁家的照片会最先传来。令人振奋的是,徐祖根签发的开幕式第一张照片,竟比外通社快了2分17秒。此后开幕式上每个重要节目的图片,新华社的签发速度均快于三大通讯社。
  ●摄影记者:兰红光
  对摄影有着浓厚兴趣,又多次参加过奥运会报道的兰红光,此次作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一员,以机动记者的身份参加。
  8月8日开幕式那晚,他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任务很重。按惯例,主席台的摄影记者要着西装,打领带。当晚,北京的气温高达30多度,即使穿件衬衣都会满头大汗,更别说穿正装还背着沉重器材、不停工作的摄影记者了。可那几个小时里,兰红光只顾全身心地将镜头对准主席台,将胡锦涛主席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那一瞬永久地定格下来。等开幕式结束时,兰红光戏称,“自己就像穿着西装跳进了游泳池”。
  待发完开幕式稿件,已是9日凌晨3点多。因为9日将产生奥运会“首金”,摄影记者们格外重视。为了抢占一个好位置,凌晨4时多,兰红光和北京青年报记者胡金喜、人民日报记者李舸三人便赶到了射击场,成为所有媒体中最先到达的。“那天,很遗憾没拍到中国运动员夺得‘首金’,但那天,又很兴奋,因为拍到了奥运会上的‘首金’。”
  ●摄影记者:刘 宇
  在本届奥运会上,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主要负责跳水项目。
  赛前,刘宇早已将跳水的动作要领熟稔于胸了。但如何拍出与众不同的画面,如何拍出新意,是他拍摄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在观看电视转播中,刘宇很受启发,因为这次电视报道中既有空中的、又有水下的,角度变化多样。刘宇也希望在拍摄时,能多角度进行,改变背景画面,拍摄到从观众视角看不到的一瞬。因而在拍摄时,他和其它摄影记者尽量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且利用多点拍摄和自动拍摄等手段,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美感。
  ●图片编辑:孔 卉
  在水立方游泳馆参与游泳赛事的现场编辑孔卉,对于每天自己签发多少图片已没有具体概念了。八天八场赛事,坐在看台编辑席位的孔卉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趁机“瞄”一眼精彩的赛事。随着比赛的进行,她必须全神贯注于电脑屏幕,随时关注摄影记者通过专线传进来的图片。有时为了将一些赛事的金牌诞生过程抢先于其他通讯社发出去,她挑好片子以后还要承担图片后期处理的工作,如裁剪、校色等。而对于那些有想法的摄影记者,要进行深度挖掘的一些画面,她还要和摄影记者们进行沟通,稍后再编发。
  在比赛现场及主新闻中心工作的十几天里,孔卉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都是夜晚十二点以后才下班,开幕式当天,发完稿,已是第二天早晨的七点了。
  作为图片编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大量记者的图片中将读者最需要的“硬片”挑选出来,着实考验着一个图片编辑的实力。孔卉说,虽然我们不能做到100%,但要以对读者和用户负责的态度全力做好工作,再苦再累也觉得很充实。
  问及此次亲历奥林匹克摄影队工作的体会,她深有感触地说:“与以往的培训和演练不同,此刻真刀真枪上阵,才知道工作强度有多大。不过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虽然有各种各样困难,但我们还是尽所有努力做好并做得很开心。”孔卉的话应该也是所有图片编辑的心声。
  ●图片编辑:王丽莉
  这些天里,头一次参加奥运会报道的图片编辑王丽莉,实实在在地领略了奥运报道的紧张、激动与辛苦。根据安排,王丽莉主要担当现场初选编辑,兼顾部分中英文图片编辑工作。
  作为现场选片编辑,她需要将成千上万张摄影记者们发回的原始图片,按照新闻性、精彩程度进行筛选、剪裁、翻转等简单处理,再将“半成品”传送给其他图片编辑,进行图片说明处理。期间,拼的是眼力,抢得是时效,一分一秒都显得那样珍贵。此外,现场选片编辑还是记者们的“另一双眼”。除了要和赛场记者保持紧密联系,掌握记者们在场内拍摄位置外,还要提醒记者注意赛场内的突发事件,或记者没有注意到的运动员,并随时根据发稿需要与记者沟通。工作繁忙、休息时间有限,但我们没有从王丽莉的脸上看到一丝疲倦,看到的是她的朝气与激情。
  ●图片签稿人:朱 力
  作为签稿人,比起图片编辑来说,身上的职责显得更重,压力更大,对这一点,图片签稿人朱力可以说感受更多。
  虽然是第一次在前方参与现场编发稿件,但朱力并没有感到慌乱和难以应对,因为在此之前,她把每一次测试赛都当成了真正的奥运会,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所以当北京奥运会真正来临,当她置身于游泳现场时,她的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
  让朱力感到压力最大和最难的不是决赛现场图片的选择,而是预赛图片的选择。“作为世界级通讯社,不能只局限于报道那些强队和优秀运动员,而要把眼界放宽。在预赛时,要更多关注小国家的选手。”其实,这也是新华社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与其他几大通讯社最大的不同。
  因为摄影记者是即拍即传,对现场编签的编辑来说,困难和挑战很大,
这就要求图片编辑具有独到的慧眼,“准快好”成为他们工作的标准。
  “我们的图片编辑非常敬业,先期功课做得非常足。”
朱力介绍,编辑事前要熟悉运动员的资料,甚至还要牢记每位运动员的长相。“图片库大都提供的是运动员的肖像照片,但有的运动员当天要参加两项比赛,很可能他的着装都不一样,所以要求现场的编辑,观察细节的能力和关注场内的眼力,一定要火眼金睛。”
  8月22日,中国队在花样游泳集体项目技术自选比赛中以48.584分的成绩暂列第三。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8月24日,阿根廷选手阿尔弗雷多·保罗·昆特罗斯带球突破。阿根廷87比75胜立陶宛,获得铜牌。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第四部分
  谈笑间 北京相会烽火连天
  竞争中 亮剑赛场纵横驰骋
  国际奥委会在近几届奥运会中,首次将“东道主通讯社”与“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两项重要工作授权给同一家通讯社,这一次,我们得到了与世界三大通讯社平等的竞争机会。这一刻,已经让人嗅到了奥运“新闻摄影战”的弥漫硝烟。
  奥运会既是运动员一展身手的舞台,同时也是各国摄影记者比拼竞争力的练武场:赛场内,各国摄影记者要把赛场的精彩瞬间即时传播出去,比的是速度,是时效,是独家新闻;赛场外,摄影记者要利用奥运所搭建的跨文化交流平台,记录下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火花,比的是眼光,是思想,是摄影技艺。
  8月9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争夺战正式打响,作为东道主通讯社的新华社也向奥运新闻大战的“首金”发起冲刺,并最终领先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率先向世界发出了奥运会首条英文快讯。对各大新闻通讯社而言,谁能抢先发出奥运“首金”报道,谁就赢得了奥运新闻大战中的“首金”。同时,记载着发稿时间的电讯稿为我们记录了新华社的“夺金”瞬间:新华社10时54分08秒,路透社10时55分27秒,法新社10时55分40秒,美联社10时59分23秒。
  路透社作为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一马当先。路透社发言人说:“在中国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奥运会,我们的采访规模是路透社历史上采访奥运会记者人数最多的一次。我们调集全球300名记者报道北京奥运会,其中文字记者100人、摄影记者80人,此外还有音像、技术和后勤人员。这次,我们派遣了更多的中国记者和能用中文交流的摄影记者来进行奥运会期间的拍摄。”
  法新社也派出了一支由70人组成的强大摄影团队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摄影记者人数创历史之最。奥运期间,法新社每天向世界各大媒体大约发出1500张照片。除了文字和摄影等传统报道方式,法新社还首次加入了视频报道的内容,向世界各大洲的网络媒体提供视频稿件。
  美联社为了加强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专门从伦敦调了一名擅长报道的记者,比大队人马提前一年多到北京分社进行准备工作,专门学习中文,这在以前的奥运会报道中没有先例。而这次美联社的奥运会报道队伍多达250人,其中摄影记者60人,还有几十人的电视摄像队伍,用动态的画面直观、生动地报道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
  盖帝图片社有70位体育摄影师参加北京奥运会。他们选用了世界上最优秀、最重要的体育摄影记者,深入到28个大项的302个项目中,捕捉新一代体育英雄们台前幕后不同的精彩瞬间。这70位摄影记者使用着目前最先进的摄影器材,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盖帝图片社的网站将最新的图片传送到世界各地。
  通过以上对世界三大通讯社和盖帝图片社摄影报道团队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能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布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图片是多么不容易。另外,更加难得的是大约90%的夺金图片都是由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首发的。在这次平等而直接的竞争中,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不仅在速度上战胜了对手,而且在图片稿件的质量上也不输于强大的竞争对手。难怪路透社的全球总编辑感言:摄影记者不好当,真该成为奥运的比赛项目。
  8月24日,匈牙利队球员把主教练凯梅尼·德奈什抛入水中庆祝胜利。匈牙利水球队以14比10战胜美国队夺冠。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8月24日,美国队球员科比在比赛中与西班牙队球员亚历克斯·蒙布鲁拼抢。美国队118比107战胜西班牙夺冠。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第五部分
  圣火熄 世界媒体好评如潮
  任重远 励精图治再展宏图
  肯尼亚主流媒体人民报、肯尼亚时报分别在各自报纸的醒目位置刊载了新华社的奥运会开幕式报道,特别是人民报的头版,大幅采用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肯尼亚代表队入场的照片,很具视觉冲击力。人民报主编姆格
·希尔瑞说:“我们在新华社的数据库里看到了许多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精美照片,这些照片的拍摄角度很好,很见摄影者功底,因为它体现了新华社对用户意见的积极采纳,满足了我们当初提出的多关注肯尼亚奥运代表队的要求。”肯尼亚时报版编辑芬尼说:“奥运专版的头条使用了一张开幕式表演的大幅照片,这张照片美的令人震撼,摄影记者手法娴熟,充分展现了开幕式表演的大气,期待新华社在此后的赛事报道中能有同样高质量的图片。”
  俄罗斯塔斯社认为奥运会开幕式图片在俄罗斯媒体中引起巨大反响。他们感谢新华社提供大量美轮美奂的图片,生动地将这完美的历史时刻呈现在俄受众眼前。俄罗斯塔斯社国际图片部主任米哈伊尔
·格拉切夫表示,俄塔社一直对新华社图片报道实力很有信心,此次奥运会开幕式图片,无论是对恢弘场面的掌控,还是对演员、运动员神情的抓拍以及精彩瞬间的捕捉,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惊喜,能在奥运开幕之前与新华社签订图片代理协议实为明智之举。
  一些不是新华社图片订户的媒体在看到已播发的新华社精彩照片后,纷纷提出购买新华社照片。先后有日本、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马拉维、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多家媒体选用新华社图片。
  8月14日上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到设在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内的新华社奥运新闻发稿中心,了解新华社和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对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情况。当罗格走到摄影编辑席,他俯下身子盯着电脑屏幕,详细了解当天上午的图片发稿情况。罗格说,奥运会期间,新华社的发稿量成倍增长,为全世界人民了解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丰富的资讯。新华社的奥运新闻发稿中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新华社和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为奥运报道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样的评价,实则来之不易,世界荣誉的桂冠,都是由荆棘编织而成。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饱含着东方哲人睿智的实践,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令人击节称好的成功。
  摄影队总指挥徐祖根说:“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下届伦敦奥运会上,希望我们的新闻摄影团队能跻身于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行列,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我相信,我们年轻的摄影队伍会更有朝气、更有闯劲、更有活力,也更具创造性。”
  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启迪着我们,只要扬起更高、更快、更强的风帆,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奥运圣火已然熄灭,但由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充满激情与梦想绘就的奥运精彩篇章,将为我们留下永远的珍藏与记忆,也为中国奥运摄影报道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厉兵秣马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