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切变大或变小,这个改变世界的小桔人又会怎样

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热门标签:&
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一、人生路上最危险的三种心态    不管是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幸福,只要有所追求,人生就必须要奋斗。多年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很多事,也解决了很多事,静下来一想,发现在人生的路上,有三种心态最为危险,不管这个人本身多么厉害,一旦有了这三种心态中的一种,都会在追求的道路上留下太多的隐患,都会极大的影响成功和幸福,甚至会让一个天才成为无知者。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所有有机会读到的朋友有所帮助,并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人生路上最危险的三种心态,分别是:抱怨、尽力而为、顾影自怜。    首先说说抱怨,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抱怨永远是一剂毒药。生活中的抱怨会让妻子变成怨妇,会让大丈夫变成懦夫,会让人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一点点曲折,从而影响整个家庭关系,现在大多数的离婚也是因为抱怨而引起的;工作中的抱怨会让人无心工作,会让人看不到机会,看不到成功,从而影响人际关系,虽努力而无工作业绩,无所作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抱怨者是一种不自信心的表现,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改变环境,能改变周边的人,所以,常会在遇到事情时的第一个想就是如何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消除掉,所以会一直把责任怪到别人身上,会怪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会觉得一切对自己都不公平,其目的就是为自己开脱,就是为自己在无法解决问题时找好理由。而且,长期抱怨的人不可能会有强烈的成功心态,也不愿意面对事情,不愿意尽心去解决问题,总是希望所有的事都能非常理想,都能按自己想象的,不花任何努力就能有超出自己期望的结果出现。更为严重的是,抱怨的时间一长,心理会发生变化,就会有很多不合常理的想法,会觉得一切都不公平,会觉得所有的人与事都是在针对自己,会对周边的一切产生敌意;进而会变得对任何再小的事都斤斤计较,却不愿意花心思去解决问题。    抱怨的人一般情况下都责任心丧失,因为在长期的抱怨之中,这样的人不会自省,无法看清楚自身的问题,更不会明白作为一个人在所有的事情中的主导地位,会完全忽略人这个本我因素的力量,会认为一切都是因为环境,会觉得人的作用太小。人需要清楚的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就会变得无知,就会心里没有底,就会对自己不自信,就会不敢承担责任,就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就想到如何推脱责任。    所以经常会有夫妻之间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相互抱怨,最终离婚;这些人就从来没有想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人,是应该要想办法解决的,而不是抱怨对社会的不公平,或是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一些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上经常抱怨说房价高而结不起婚,怪这个社会不公平,也怪一些女孩及家庭见钱眼开;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思维,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的不是抱怨,而是应该一方面努力的去赚钱,另一方面想办法让女孩和她的家庭改变这种一定要房子才结婚的思想,两种都有难度,但并不是做不到;你如果真的努力了,真的能让对方看到你的努力,就算你现在不是一只绩优股,大多数人也还是愿意投资潜力股的;但如果不努力,不去争取,那只能是一只垃圾股,也不必怪别人不敢投资。工作中也是一样,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有抱怨客户的、有抱怨公司的、有抱怨领导的、有抱怨同事的、有抱怨市场的,总是什么样的都有,五花八门;然而,这些声音就从来不去想过,为什么有这个抱怨的时间,而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    抱怨者心里往往是没有阳光的,也看不到世界的美好,更别说追求到成功和幸福了。    其次是尽力而为,所谓的尽力而为,就是可为可不为,而且在很多时候,就是无所作为。本质很简单,所有说尽力而为的人,哪怕什么事也没有做,也会觉得自己尽力而为了。常有朋友和同事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找我聊天,我也总喜欢问一句:“你真的尽力了吗?”没有多少人敢给我肯定的回答,因为从他们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可以看出根本就没有尽力,而且大多数人连努力都没有做到。    个人以为,尽力而为带来的结果在大多数时候就等于缴械投降,只有尽全力而为,或不成功便成仁才会真正的成功,才能把事情做成。这里想到一个典故,当年项羽垓下之战,据史书记载,当年力量对比是汉军40万,其中一半以上是诸侯军,不堪一击;楚军10万,基本上是由起兵时的江东子弟和原秦军主力构成,战斗极强;然而,战斗的结果很明显,项羽也觉得自己尽力了,事实上呢?他带八百人杀进杀出好几次,而且他的部队战死8万,基本没有什么投降的。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无法突围呢?原因只有一个,项羽自以为尽力而为了,只想逃走,根本就没有想到带领军队拼死突围。    尽力而为也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托辞,也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根本不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所以提前给自己找个借口,万一不成功,就告诉自己已经尽力,没有成功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对于人生而言,不管解决什么事情,都应该告诉自己要像战士一样,不成功便战死沙场,虽败犹荣;而不能像懦夫一样,根本就不敢尽全力去拼搏,根本就不敢有去战斗。事情是拼出来的,如果不去拼,谁也帮不能,谁也没有办法让问题解决。    尽力而为就是可为可不为,就是无所作为;尽全力而为,不如不成功,便成仁,这才是成事之道。    最后是顾影自怜,很多人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总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总会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应该有某些方面的优势,从而变得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时时设防,产生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这样的人,其实很矛盾,一方面会强调自己个人的能力,对他人拒之千里;另一方面又喜欢依赖别人,希望别人帮自己成功,觉得别人都应该帮自己,觉得别人都欠自己的。    这样的心态会导致在判断事物和与人相处时变得过于敏感,从而出现看不清楚自己,也看不清楚周边事物,完全生活在自己所构筑的一个封闭空间之内,会让交流变得困难,也会在很多问题上出现一些过于自私或是让大部分的人无法理解的想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心态的产生,在于这个人本身无法面对现实,只能生活在过去的经验与阴影之中,不敢真正的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更没有胆量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层次的来说,就是一种由内在的自卑怕被发现,从而在外内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有这种心态的人多数会表现为自负或自傲,不过这种表现都是假的,只是为了掩示自卑。    以上的这些心态,无论哪一种,都会极大的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都会阻碍人的成功,都会让看无法清楚的看清自己与身处的环境。如果有其中的两种或三种都有,就会更严重,甚至到头来不光是一事无成,家庭无法幸福,而且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借用《心经》里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二、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    但凡成功人士没有不经历失败的,没有不遭遇困境的。他们之所以成为成功者,都是因为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了。生活中,其实真的没有绝境,成功路上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有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自己没有正确对待困境。牛根生说,要想知道,打个颠倒。意思就是说,在你遇到困境的时候,要懂得正确面对。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生活中没有绝境,成功路上没有不可能,只有坚守这种信念,才会成功。    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使它陷于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光明!封闭的心,如同没有窗户的房间,你会处在永恒的黑暗中。但实际上四周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外面则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俞敏洪    我们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马丁?路德?金 (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没有沉不了的船,没有倒闭不了的企业,一切取决于人的努力。工人应3倍的努力,负责人则应10倍的努力。――土光敏夫(日本东芝公司前董事长)    想做一番大生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富翁的财富都是在商海中经历了一番不同寻常的搏杀得来的。生意的圆满如同人生的圆满一样,意味着必须走完全程,意味着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意味着就算身临绝境也要咬紧牙关继续向前奔跑,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要惧怕失败,即使被踩到泥土中,我们也不能甘心变成泥土,而要成为破土而出的鲜花,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说这番话的人叫俞敏洪,是新东方的一校之长。在从一个北大教师到一个“个体户”的过程中,俞敏洪可算是经历了一番折腾,用他的话说,好像他把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都经历了,把一生中的挫折都尝过了。    当年,在北大教了4年书的俞敏洪看到他昔日的同学、朋友都相继出国了,他的心里也蠢蠢欲动起来,他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着出国的事情。遗憾的是,在努力了3年半后,他的留学梦仍然无情告吹了。为了生计,也为赚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俞敏洪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为自己的出国学费快乐地忙碌着,他逐渐地感觉自己离那个出国梦一天一天地近了。    1990年一个飘落着细雨的秋夜,正当俞敏洪和他的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聊着家常,描绘着他渐渐清晰的出国梦时,北大的高音喇叭响了,宣布了学校对他的处分决定。    学校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播3天,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半个月,处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锁了1个半月。北大的这种“礼遇”,让俞敏洪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颜面扫地,只得选择离开。被赶出家门的北大教师,“逼上梁山”,选择了做一个“个体户”,一介书生,就此迈进江湖。    提起自己的成功,和自己往日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经历,俞敏洪说:“当一个人在绝境中为生存而奋斗时,他做什么都不会感到有心理障碍的。”    这就是俞敏洪成功的理由。从最粗糙、最低级、最简单的事情开始,点点滴滴地做起,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与评价,即使身处绝境也毅然前行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    漫漫创业路,如同在茫茫海上航行,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风浪袭头的时候。所以,创业中,总是伴随着困难和挫折,那些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人,财富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相反,那些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的人,永远也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    生活中的挫折是考验我们的创业意志是否坚强的一个重要标准,成功历来只青睐那些即使面对绝境也绝不屈服绝不放弃的人。    雅诗?兰黛就也是这样一个坚强执著的女人。    这个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传奇美丽女性,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时代周刊》将这位化妆品女王评为20世纪最富有影响力的20位商业天才之一。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在她创业的过程中充满了怎样的曲折和艰辛。向化妆品王国进军的时候,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创办的化妆品公司当时只有她一个人,生产、销售、运输、策划等都是她一肩挑,有时候接电话,她不得不经常变化嗓音,一会儿装经理、一会儿装财务部的总监、一会儿装运输部的负责人。但是,即使这样,她也没有一刻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不仅仅是雅诗?兰黛,很多超级富豪的创业史都充满了辛酸,都经历过创业的危机,都遭遇过生意和生活破灭的绝境。    松下幸之助决定创业时,所有的钱加起来只有100元,连买一台机器都不够,加上又不懂技术,艰难可想而知。为了渡过难关,他不得不先后十几次将妻子的首饰衣服送进当铺,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绝境中的迷茫、困惑和痛苦,这样的压力和苦难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松下幸之助挺过来了,并且最终实现了他的财富梦。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绝境能造就强者,也能吞噬弱者。”    发明家爱迪生就是面对一次次巨大的挫折却毫不低头,经受住一次次的考验,并且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才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困境,创业者必须心态平和,理智应对,不仅要勇于面对,奋力拼搏,更要沉着冷静,能屈能伸,学会微笑和坦然面对人生。如此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使你在事业上获得胜利、创出辉煌。在创业致富的路上,当我们久久奋斗而不见成效时,一定要坚持住,因为那时或许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我们把这一步跨过去,成功便唾手可得。    无论多么难,都要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有转机,这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曾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都可能遇到很多问题,在创业的路上,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有些时候困难往往会超乎你的想象,在苦难和绝境面前产生动摇甚至中途而退,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每一个成功者,每一个企业,每一单业务的成功,都来自于积累,只有不断地积累,才有进步和发展。    财富往往是“熬”出来的,很多首富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并不在于他们比我们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比我们更能“熬”,看准了,绝不放弃,越“熬”就会越有希望。对于很多创业的人来说,起点都是一样,谁胜谁负,比的就是“熬”的韧性和耐力。
三、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一)强大偏见才是思想?    我的朋友,华南师大教授,才华横溢、青年才俊的刘良华博士曾有一句名言:一个有着强大偏见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句话,在他的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果,把“强大偏见”看成是有自己独特深刻见解,且有很执着的追求与坚守的精神的意思,是一种错得深刻,而不是对得肤浅,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人客观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见解都可以是一种偏见。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完整地纳入自己的视野,每个人只能够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视野中获得一点自己的理解与见识。但是,这句话也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偏见就是好的,而且越是偏见越好。其实,一个人的偏见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那往往是缺乏理性,缺乏宽容的结果,而且是非理性的情绪化,常常容易扩大这种偏见。    因此,我更喜欢说: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在佛教那里就是“无漏”之说,已然成熟于胸。内心强大的人,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而事实上,这样的检验不会是第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反复多次,成为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    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    信念内核究竟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些东西在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圆通自洽的。这里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在这里,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在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不会言不由衷,不会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互相矛盾。一个人如果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内心强大之人了。    (二)内心强大就是精神贵族    内心强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说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这样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近二百年前丹麦思想家戈尔凯廓尔一生一贫如洗,生命也很短暂,但是,他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这样的人的幸福,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他知道怎样摆正的自己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作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已,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爱人如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打理很糟糕,内心很混乱,心灵很脆弱,那么,他无疑就缺乏了爱的力量,一个糟糕的人即使爱人如已,也只会把别人弄得与自己一样糟糕。因此,他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寸时光。也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主题与生命意义。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作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    (三)用生命来思考    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那些接受来的思想,只要与他的生命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思想与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开始思考,用自己生命感受开始体验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即使全国的人以他为敌,即使全世界的人误解了他,孤立了他,他也能够淡然而坚定地生活。在这个时候,“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易卜生的这个话表明,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他就是敢于成为国民之敌的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到了强大之极的地步。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都将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但是,一点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里,将更有生存的土壤。而且这样的人也不再会成为国民之敌,也不容易成为孤峰,他不必要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自己的出路,尽管他也可能孤独,但是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四、一个人的宽度决定高度    我们常常忽视个人的边界,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到底什么是个人的边界,也无法界定。但是,我们常常又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到别人的边界。    我们常常讲“某个人成不了大事,做事太小气”。为什么成不了大事,因为他做事太小气,常常缺乏大气。那么什么是大气,什么又是小气呢?这就很难界定了。对此,有人会说,人应该胸怀宽广些,容不下人你就无法成就大事业;有人会说,人应该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限,为了眼前的利益你会损失未来的利益;又会有人说,人啊,不要总是保守,要思维开阔,保守了你就成不了大事。    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这就是格局决定结局。    眼界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这就是宽度决定高度。    意识又多新,事业就会有多大,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人的胸怀是一个能包容的东西多少,眼界是一个人看问题的方式,意识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一个人能够包容的东西越多,不仅能包容眼前的人与事,也能包含天下的人和事,还能包含未来的人和事;他的视野越宽,不仅能看到现在的事物的表象及隐藏在背后的规律,而且可以看到过去的及未来的事物的表象与规律;他的意识越新,他不仅能够包容一切,看到所包容的事物的本质,而且他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意识方式都能够使他个人接受并随之改变,那么他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胸怀、眼界及意识共同作用就决定了一个的边界。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边界又如何确定呢?它的确定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边界呢?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那么就会陷入只知道概念,但不能落实的状况。    平时,我们也知道性格决定命运,也知道应该胸怀更广,也知道眼界要宽,但是常常当遇到具体事情时,还是不能拿得起放得下。例如,你也知道不能为小钱计较,但是当同事比你奖励多拿了五元,你还是心里不舒服。不舒服就不舒服了,但还会因此让别人说你成不了大事。    在看了有关企业的管理理论后,发现企业的边界实际上与个人的边界有着非常类似的机制。    企业边界是由交易费用来决定的。市场交易总是要花些成本的,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物质成本。当生产方式以企业方式组织时,这些交易成本就会降低,就采用企业的方式。当采取市场方式成本低时,就采用市场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交易成本就会增加,增加到了,如果再增加就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就不如不用企业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行政官僚体制构成的交易费用与市场机制所形成的交易费用相等的那个平衡状态决定的。    再说到个人的边界。    一个人随着事业的扩大,他所面临的事情当然就越多,他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我们经常能看到,做一个车间主任还可以,但是升到了生产副总就不行了。也常常看到,在一个小地方他能如鱼得水,但到了大地方却象是傻瓜一样。    随着一个人事业不断扩大,他将会面临行行色色的人,行行色色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如果他个人的世界观能够融合别人的世界观,并能够将别人的世界观在自己世界观里有序排列,那么他越会感到游刃有余。他的范围越大,能够融合别人的世界观越多,但随着范围越大,有序可能性就越小,最终变得无序。    个人的边界就在于当他的世界观包容有序度恰好等于世界观随机有序度时的位置。    举个例子,我们一个人时,我们世界观假定也是单一的,没有吸收任何外界的信息,那么有序度最大。这就是我们感觉到婴儿有无限前途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断吸收别的信息,我们世界观内有序度就会开始变小。我们常常会感到矛盾,但能够控制。不过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差异。你控制不了了,你的边界就到了。    世界上有着无数的世界观,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融合。融合不了,是因为我们受到自己的范围内重新排序的难度,你越能克服这些难度,你的边界就越大。    这就是所谓的大气。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使自己能够更多融合其他的世界观。    这中间,一个人世界观有核心成份,有紧密成份,也有松散成份。    不断扩大你的核心成份,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会越强。    当你的核心成份很小,动不动就与别的成份冲突时,你就表现得越小气。    那么,你的核心成份有多大呢?这就需要你不断思考,不断调整,你的事业就会不断变大。
您已阅览 & 分
秒&&&感谢光临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雾世界 变身小僵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