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里提问题的是不是都是认识机器人小学课件 名字都是各种不认识的繁体字 反正各种没有反馈 感觉是在玩单机游戏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给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那么好?
【余和平的回答(50票)】:
读研的时候,同宿舍一哥儿们是系的。我们都对皮亚杰感兴趣可是专业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交叉点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理论上谈论了很多,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你会发现那些空想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用处。下面要说的都是真实发生了的事情,但是自我感觉太个例,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恐怕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
我的指导思想就是给孩子自由。原因是痛感中国的孩子太不自由。原则很简单,行为方面只要没有危险性,语言方面只要不说脏话(一直贯彻到离开我们)不说谎话(这个很快就名存实亡)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准备承担的代价就是,这孩子将来一事无成,我们活多久就养活他多久。当然后来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情况也增加了限制性项目,比如不许爬墙(他认为没有危险,我们认为有危险),不许去网吧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父母之间的观点是否能够协调一致。我和我媳妇一直在理念上有矛盾,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但总的说来还是能在理性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孩子成长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有些事家长已经很难控制局面。
让孩子好好吃饭真的是很头疼的事。经常说“再吃两口!” 得到的讨价还价是“就一、二的两口!”我已经竭尽浑身烹饪解数,效果总是不理想。偶尔发现这孩子到了饭店不挑食,什么都吃还吃的挺多。只好隔三岔五下饭店。如果放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哪儿哪儿都是地沟油。
不爱做作业就算了。也有时候是的确时间太晚,就不让他做了。我替他做作业是经常的,还得模仿他的笔迹。几乎每次家长会都是被指责,以后就都是我去出席,接受批评自然是诚恳的,回来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打架了就打了,男孩就是男孩。最多问问打得怎么样,有没有机会侧踹。打得好表扬,特别是有一次打哭了长期欺负他的一个邻家男孩。当然要告诫注意保护自己,同时不得打击对方要害部位。
好不容易考进大学又不想念了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个重大的挑战。但是孩子都那么大了,而且现在的大学又是这个样子,念不念吧。都由他。之后在国内乱转,尝试了许多事情,我们一直尽力提供资助。好的时候只需帮他付房租即可,不好的时候吃住都得管。有过一次小微创业,我们当时因为买房只能帮个小忙,大部分资金是他自筹,后来没有成功。欠的债也是后来他自己偿还。
我前边提到的个例和偶然性就是,去年春节过后,孩子居然全靠自己在一个较大的城市找到了工作,跟他自己爱好的吻合度很高,比较受老板赏识,薪酬还在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以上。这很出乎我们的预料,更没想到的是,干了刚半年多这孩子就学会了跳槽又去了一家更大的公司。不管怎么说,原计划不变,什么时候该我们养活,只要我们还活着,木有问题。
与上面所说的平行的是,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当然要在各方面引导并作必要的投入,尤其是时间。
大约从两岁开始,就是散步的时候还是他自己走一段然后抱着他走一段的时候,凡是过眼的文字都让他认。无论食品包装,街上的标语招牌,墙上的地图统统都念,但是不强迫而是慢慢形成了习惯。这样到三岁的时候已经能认识不少字了。有一次他居然指着地图说“集宁”,我大吃一惊,因为‘宁’字教过,但是‘集’字还从来没碰到过。原来是动画片第几集的‘集’,他自己认识的。从专业角度出发,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也能立刻辨认说明这小子有相当不错的认知能力。大概四岁的时候,过年跟表兄妹们在一起,他叔提出一个认字比赛,第一个念出来的可赢得五毛奖金。他是最后的赢家倒不奇怪,诧异的是他居然还认识两个繁体字,我清楚记得其中一个是‘機’。这样他很早就开始读书了,各种故事童话,郑渊洁一直读到高二。我觉得早点识字,尤其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汉字,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很有好处。
每天都要讲故事,这是我的作业。哪儿有那么多故事可讲呢?只有自己编,各种动物,翻来覆去,也许融进了我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什么的但并不刻意。我只是注重没有什么不可以。狼并不总是很厉害,狐狸会被猪算计,凤凰干了不少糗事,阿凡提,巴拉根仓,林肯,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我不知道讲故事会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坚信会有正面效果。后来看过孩子的博客,某些方面比我强。
跟孩子做朋友,暗中鼓励没大没小。经常能听到在楼下喊,“余和平,下来给我系鞋带!”后来大了自己知道大小了。但是原则性的事物不让步,比如不能让他独霸电视,讲公共资源要合理分配使用的道理。再比如,有次把一个比他小的孩子的眼角打伤了,带上他和他当时最心爱的玩具登门道歉,事先说好要他自己说对不起,还得把玩具送给人家作为赔偿(当然人家大人坚决不收又拿了回来)。那是他生平哭的最伤心的一次。还有比如,后来家里买了电脑,孩子上电脑的时间是规定好的,到时间必须下,没商量。家里玩儿不够自然会去网吧。这是孩子他妈妈的事,有没有去网吧,在哪个网吧,一抓一个准。不过总的次数倒不算多。
喜欢踢足球了,买球,地上摆两块砖当球门,轮换守门。喜欢某种乐器了,买。但是这孩子自己不愿上任何课外培训班。建议过书法、乒乓球、武术、乐器等都不干,所以这方面没花一毛钱。游泳是有意识教的,大约六岁时候用了一周时间就学会了。总之,音体美方面只能是尽力引导,唯一强迫过的是毛笔字,但基本没什么效果。
另外一件有意识做的事是欺骗,当时忽悠这个说法还没流行。不仅是因为社会上骗子越来越多,更主要的是我自己从小到大发现有不少被欺骗的事和观念,所以个人模糊地认为欺骗对孩子的认识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当然这个要做得好玩儿,让孩子知道人说的话并不总是真的就行了。比如,有一天骑车子带他出去声称要去四十里之外一个临近的县城,实际上只是在绕城公路上转个大圈子回来。这样做可能跟不许撒谎原则形成了矛盾,尤其在他小时候还分不清撒谎(不说实话)和忽悠(最终要抖包袱)的区别,不过,我觉得这甚至对培养幽默感都有帮助,所以大概是利大于弊的事。但是有一个后果我没料到,那就是他也很小就学会了忽悠。有一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出差住宾馆一个没有卫生间的普通房。我刚出去刷个牙回来就发现孩子不见了,第一反应就是往电梯那儿跑,脑子里闪过各种最坏的结果,幸亏没跑几步他出来喊住了我,原来他是故意藏在了床后面。那次可是真得把我吓坏了,儿子要丢了怎么得了。那时候他还没上小学呢。
有机会就带他出门,或骑自行车近郊转悠,或乘火车汽车去奶奶家姥姥家。这是工薪阶层能够负担得起的旅游。可惜家里能买得起汽车已经是他上大学以后的事了,否则会跑更多的地方。总之,多出门开阔眼界,我认为很重要。
学习方面当然要检查督促。有一段时间发现孩子不是不会就是粗心。到了假期我就每天给他出十道题,错一道就再加两道 ,最后往往是我出题出到手软作罢。英语从学龄前就开始引导,儿歌,漫画,插图故事等。后来是儿童英语课本,到初中就能学《新概念英语》的前两册。对于学习家长要有耐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动力总是来自孩子自身,家长再急也没用。高三下学期,实际上就是最后三个月,儿子突然发力,戒掉足球电脑音乐所有活动全力投入复习。结果应届高考虽然没考上一本但超过二本28分,老实说,这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虽然后来的退学更加出乎预料。以后的事实证明孩子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显然更重要。这跟“自由”原则是否有关很难说,所以说是个例可能更妥当。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行为也会起作用。作为教书的,我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看书,肯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给孩子“自由”到底好还是不好,很难给出肯定的结论。我也不认为这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愿意提供最大的可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长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心目中也没有拿任何一个样子作为标杆来培养。我知道这孩子就是他最后成为的那个样。从他的同学朋友同事们的评价来看,似乎儿子目前的样子还不错,我们感到欣慰。但是,这只是个个例,也许连参考价值都没有。只不过看到其他答复者都还没有孩子,这个总算是现实版。
【周筠的回答(32票)】:
俺闺女10岁,对这个问题略有心得,也经常为此困惑,先虚晃一枪,等着接大家的高招哈。
”放养“、”粗养“、”自由“,这些词儿多么有魅力啊,但的确任何词儿都有另一面:陷阱的一面。
记得在微博上摘录一本书名为里的内容时,一位微软的朋友颇不以为然地针对”放养“两字提出批评,认为完全是不可行的,是家长不好好为孩子尽责任而找的最佳借口。
而我在读另一本书名为的父母教育手记(这对夫妻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闯荡美国的安徽人)时,则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1.为了提高两个女儿的写作能力,他们很严厉地规定女儿必须一遍遍修改作文,不管女儿涕泪横流也一定坚持,直到女儿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一技能。因为他们身在美国,深知锻炼这一项在美国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对孩子多么重要。
2.为了不让读高中的孩子们过于痴迷在故事书里而忘记了做该做的事情,他们一再忍让,最后还是采取了”焚书“的行动,迫使孩子们的思维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焚掉的,是《哈利波特》系列书。
但我也看到,中,女孩的父亲为了教会她懂得聪明地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亲自示范自己是如何做家务的,让女儿一次次练习短时间里处理好各种家务——这难道是”放养“?但这个孩子的父母的确也由着自己读初中的女儿放着好些作业不做,独自去海淀图书馆看各种她想读的书。然而,他们也是有退路的:孩子可以到国外读高中,因此可以不甩国内学校的考试。
我也看到,《哈佛两姐妹》中的这对父母,对姐妹俩的一些爱好(艺术和科学及团队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支持,包括为了帮姐妹俩结交大量的好友,积极融入到白人社会中,想了很多聪明有趣的办法。这些方面,他们比崇尚自由的美国父母还要更支持孩子们的爱好和选择。所以孩子也很乐意接受他们的约束。(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哦)
我还看到,台湾长销书作家刘墉,他的儿子上哈佛一年后,和老爸刘墉连招呼都不打,就休学一年,自己回到台湾搞音乐,刘墉对此也听之任之,但在孩子上大学之前,刘墉可是一位严父,很多地方都对儿子耳提面命,为此也写了一本又一本书。然而,刘墉对自己的女儿却是明显地放任一些,因为这个女儿的个性太像刘墉自己,做事追求完美,原本就够紧张,刘墉倒是要帮女儿懂得放松,所以他对个性大大咧咧的儿子多有督促,但等到儿子上大学后就基本上任其自由发展。对女儿则处处宽容,虽然也写信给女儿,但教育风格和对待儿子多有不同。
有位清华毕业、微软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教小学3年级的儿子学数学很不容易,他说” 一个竖式除法,很简单啊,我以前老师一教就会,我儿子却教半天都学不会,他怎么这么不像我。“ 当然,这位父亲牢骚归牢骚,最终还是选择耐心地一遍遍教孩子,对孩子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是典型的江苏人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
这位朋友辅导孩子学习时体会到的困扰,我也体会到了。 我在教女儿学英语音标的时候,也发现以前我读小学时很容易就掌握的英语音标,女儿却没那么容易掌握,需要我一遍遍地改进教学方式才有效果——现在孩子的小学英语教学,我认为存在较大问题,若家长不伸出援手,给新东方交再多钱也不一定效果好,因此我不得不亲自上阵,而且还要拿出从前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英语课代表的“资历”,让孩子首先对老妈辅导她的英语有信心,也买来不少妈妈辅导孩子英语的书来学习,倒是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摸到了一点语言教学的规律。——但孩子写作文的想象力比我当年可强多了,她的阅读量远超过当时同龄的我,写一篇童话,有时构思十来分钟就得。可见,孩子和父母的特点常常是不一样的,父母当年轻易做到的,孩子未必轻易能做到,反之亦然。所以,对待孩子学习上的短板,一味相信“自由”,“由他/她去”,显然孩子不容易自己搞定,若不能及时给予帮助,孩子对这门功课就容易失去信心,进而兴趣全无。
因此,有了女儿后,经常会在”自由“和”约束“之间翻来覆去掂量,总难免会犯错,不过也总有欣喜。我有个朋友抱怨说他再也不读育儿书了() 我没他那么酷,还是很喜欢收集各种入我眼的育儿书来看,因为对一件复杂的事情(育儿够复杂吧各位孩子爹娘,那可不是台机器,是个天天都有变化,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的小人儿哦),我信奉詹宏志的说法:只有知道足够多的偏见,才会避免陷入偏见,避免走向极端——一句话,也就是只有看过多个父母育儿的经验教训,轮到我自己实践,才有可能不掉入走极端的陷阱——极端往往是采用简单(注意:简单不等于简洁)方式处理复杂问题而导致的,对不?
我读的育儿图书主要是以下两类:
一、育儿手记/育儿专著/教师手记
各种老外和本国同胞写的:1.父母育儿手记(这里的老外不光是欧美的,还有日韩、港台的);2.儿童教育专家的经典著作;3.学校老师写的教师手记。
二、儿童心理学/儿童发育科学方面的书
窃以为,作为父母,首先读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发育科学方面的书是最关键的,这是育儿的知识基础,也是看各种育儿手记和专著必备的平台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再来探讨”自由“之类的话题就不会太离谱了,为啥呢?
因为,孩子的自由,首先建立在他能较好地运用这种自由的能力上。比如,孩子的发育有这样一些特点:
&&当孩子感觉与父母关系亲密时,其大脑神经通道就保持畅通,使其能够感知、记忆和思考。孩子的智能每天都在增长,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一位成人能够读懂他们发出的各种信息,并以关心和支持的态度给以回应,这时,孩子的智能就能全速运转,能够认知,通情达理,还会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摘自 )
&&10-12岁之间,大脑的发育会经历一个”飞速图谱期“(fast mapping),在这短短的两年期间,大脑的边缘系统和皮层的灰质将增加一倍,孩子的记忆力和道德感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儿童视觉和动作协调的发育,也逐渐成熟。
根据距离判断物体与自己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到了12岁才发育成熟。手眼追踪物体的能力,也在10岁~12岁之间发育成熟。将物体与其周边背景区分开的能力,也在8岁~12岁之间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8岁~12岁,或者10岁~12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大脑在这个阶段完成修枝剪叶的工作,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会稳定下来。凡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爱好和习惯,比如阅读、音乐、戏剧、绘画、写作、运动、探索、科学,等等,将会伴随她一生。
若能了解孩子的这些发育特点,就可以因势利导,在相应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这方面我有些小尝试,写给大家看看。
我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又要非常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因此,结合我自己的成长体验,我发现阅读开始的时间早晚并没那么要紧,只要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就可以,而且之前要给孩子适度的技能辅助。
我家闺女识字晚,3岁时虽然也跟着葫芦画瓢地能把整篇《木兰辞》背下来,还能背一些李白的乐府,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她的音乐天赋在起作用,到了四五岁,全都忘记了。在幼儿园她就是玩儿,我们根本没抓她认字。幼儿园她们还学拼音,但她基本没学会。就这样,六岁半她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我也是根据我们夫妻俩上学太早不好的教训,所以有意让她晚一点上学。
一年级,拼音一开始像个拦路虎,我采取鼓励的方式,给她密集训练了一周拼音,结果一考试就拿了全班第一,孩子对拼音一点都不害怕了。我想乘胜追击,带着她读拼音故事书,但她比较反感,不想读,觉得累。我试了几次,看她真的不喜欢,就放下了,没当回事。反正她天天都在学拼音。想想我自己一年级在东北农村上小学(随父母下放),不也就学会了拼音,也没开始阅读,直到8岁回到武汉上小学才开始有书读。所以我心里有个底线:大不了我闺女到8岁再开始阅读。由于有这么宽松的底线,因此我一直对她的认字和阅读持”自由放任“的态度,但这不等于说我不给她做好阅读准备。
我做的阅读准备,就是给她买了一个可爱的白色小书柜,同事说这书柜有种”梦幻“的感觉,我在书柜上放了各种适合她这个年龄阅读的书。对了,为了了解儿童阅读的规律,我也专门买了谈儿童阅读的书来读,推荐几本先:
这样就在书架上放了几十本儿童书,有科幻的、科普的、故事的,基本上都是拼音版,有大量的插图,外版书居多。
慢慢地,我们发现孩子很有兴趣认字,而且兴趣一来就乐此不疲,我们立刻鼓励之。但也并未因此强迫她阅读。
有一天,大概是孩子一年级下学期,我发现她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在读。悄悄走近她一看,是拼音版《一千零一夜》,这下,就开启了她的阅读之门,从此孩子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而我,只需要负责给她及时提供适合她这个年龄阅读的书就是。同时,我也因给孩子做睡前朗读,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儿童文学带给孩子和大人心灵的力量,对研究儿童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微博上fo了好几个靠谱的儿童阅读专家,推荐几个先:
孩子尚未开启阅读之门时,我们给予她自由,不强迫她读书,等待她自己开启这扇大门。但,等到孩子爱上阅读后,”自由“便来挑战父母了——管,还是不管?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不管,底线又为何?
孩子一旦爱上什么,就有如痴如醉的倾向。随着她识字越来越多,她对书的阅读渴求也越来越高,很快她就不爱读拼音版,直接读没有拼音的书,虽然一本《格林童话》她啃了很久,但由于是她自己感兴趣的,我们告诉她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想读哪段就读哪段,于是看着她一本本把书架上的书都找出来”吃掉“,有些书她会反复阅读,比如《希腊神话》和《格林童话》。
但问题也来了,如果任其自由阅读,她就可以不睡觉、不吃饭,看个昏天黑地,上厕所也带着书。这显然不行。这个时候,靠强压是不行的,要开始讲道理。给她讲视力差的危害,青光眼导致的失明的可怕,白内障的麻烦...知识无疑会帮助她建立自律的内在根基,但外在的”他律“还是必须的,她慢慢懂得未成年人需要服从监护人出于孩子身心健康考虑而设置的一些规定。但更重要的还是,这些规定和服从也都建立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的关系上。
孩子知道父母总是能及时满足自己心中的一些愿望,比如她想读的书,我们会抓紧为她买。有一阵她非常喜欢自己编制谜语,沉迷于语言的魅力中,我们就给她买好的灯谜书,和她一起猜谜。她非常想读各国的童话,我们也买来最好的插图版本给她看。有的书,买的版本不合适,就一再调换,比如《海底两万里》家里已经有五六个版本。因为知道自己的愿望被父母尊重,孩子也就愿意服从父母的一些规定,即便她不能完全弄懂,但也能基本明白父母是为她好。
孩子还非常希望我们也能读她喜欢的书,说实话真没那么多时间和她一起读,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和她一起扮演书中的角色,读书里面的对话,绘声绘色,每次十来分钟,非常投入。这样孩子就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不会缠着让我们一定读完她喜欢的书。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还能顺便指导孩子学会运用声音,让自己的朗读有抑扬顿挫,有戏剧感,对她在班上演课本剧也挺有帮助。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多赢的。
有些技巧的运用,也能让孩子在看似不自由的选择中体会到自由。比如我们一起去买东西,设定了选择的范围(这个由父母规定,比如金额的大小,质量的标准),但在这个范围内让孩子做主,孩子也会发现自己并非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又如去餐馆吃饭,让孩子点某种菜,比如点一个鱼类菜,但通常规定金额,这样孩子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且知道边界。
总之,规定了选择范围(边界)后的自由,常常是能让父母和孩子取得双赢的。最近的一个例子我们觉得也值得分享一下:
孩子这学期是4年级下学期,她自己积极和老师沟通,终于搞定了中午在学校里吃饭和午休的”大事儿“,这件事几乎完全就是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找老师联系搞定的,家长只负责交钱就是。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这个时间段完全自己掌控,不受家长约束,她会不会运用好这个”自由“呢?
我们在寒假和她有大量的交流,交流睡眠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哪些影响(比如需要多长的睡眠,什么时间入睡最好,等等,睡眠不足会带来哪些坏处?他们班哪些同学学得轻松,玩得痛快,等等,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睡眠是怎样的,对后来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好影响,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作息习惯分别对健康带来了怎样的帮助和负面的影响,等等),由于经常讨论睡眠问题,加上长期坚持实践早睡早起的习惯,孩子在睡眠方面已经比较自律。
另外,我们预想到孩子中午在学校,会羡慕有的孩子能自由支配零花钱,于是,参考和杨杰的书里的建议,我们从这学期开始给孩子制定了一系列零花钱的获得与支配的小小家庭制度,还设立了时间管理奖和健康奖,鼓励她坚持好的习惯(如每晚8点半就入睡,每周放学后坚3~4次长跑1600米并跳绳,回家后练习仰卧起坐和下腰),督促她养成做计划并回顾计划的习惯。通过鼓励和督促她巩固好这些习惯来训练她整体的自律能力,这样中午在学校的时间段里她也不至于过于放任自己。
我们在家里对存钱罐和我们放零钱的钱包,都不对孩子设防,是自由开放的,因为这些钱的额度很有限。但家里的存折和卡的密码绝不对孩子开放。有意思的是,由于零钱对孩子是自由开放的,我们也从不猜疑孩子是否偷偷花这些零钱,反而每次孩子都会在一段时间后,主动告诉我们她花了哪些钱,比如她告诉我:存钱罐里现在基本上没有一元的硬币了,都被她拿去偷偷买糖果了。我们听了也没多说她什么,觉得在正常范围内。
最近她又告诉我,她从我钱包里拿了15元到菜市场的杂志摊上买了一本《查理九世:鬼公主出嫁》,这引起我的高度注意。因为那个杂志摊我知道的,卖儿童书都是原价,尽卖一些不入流的童书。但是还是很吸引孩子们的。
孩子被《查理九世:鬼公主出嫁》迷得不行,灵魂出了窍,这个样子走在路上会被车撞的,必须设法疏导。我赶紧到网上查这类书,我想,堵住是不行的,她反而会更加渴望。正好到了周末,楼上楼下在其他学校读书的好朋友们都来家里找孩子玩。我在一边听孩子们讨论《查理九世》,果然那些孩子也都读了这些书,并说这个作者写的《怪物大师》更好看。我就上网找《怪物大师》,见是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就比较放心,因为接力出版社是我心目中排前几位的儿童图书出版社,他们出版的《蓝精灵》系列、《丁丁历险记》系列,都是孩子特别喜爱的书,印刷质量也很好。我在寻找《怪物大师》的时候,也找到了早就做了记号的”鸡皮疙瘩“系列,这都是同一类型的书。立刻下单10本”鸡皮疙瘩“系列的书和8本”怪物大师“系列的书。很快书就送到家,孩子周末一口气看了3本”怪物大师“和1本”鸡皮疙瘩“,总算解了渴,并且下结论说:怪物大师比查理九世好,鸡皮疙瘩的幽默是前面两种书里没有的。
她还跑过来亲我,说”好爱妈妈,妈妈总是给我买我喜欢的书“。我见她心满意足的样子,提醒她,不能因为读这些书而忘记了功课,就如不能因为吃巧克力就不吃饭一样。她同意。于是趁机约定:这些书都只能在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读,且平时也不能带到学校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只能周五带去给同学读。她都同意了。现在,这些书都堆在我家冰箱的顶上(西门子冰箱,个儿很高),冰箱顶上专门放供她在规定时间里读的书和吃的东西,她看得到,够不着(实在想够,也能踩板凳拿得到),所以这是一个半开放的约束,是带着信任和爱护的约束,孩子是愿意接受的,况且有盼头:周末可以放开享用啊!
同时,为了平衡好她的阅读渴望,原本答应她六一才买的《蓝精灵》第4辑,我也提前给她买了,她非常开心,我告诉她蓝精灵可以平时带到学校去看。周末有盼头,平时又有心爱的蓝精灵陪伴,孩子对这些来自父母的规定接受得不勉强,并且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我们告诉孩子,看这些惊险小说,大脑和内心的节奏就会很快,像坐过山车一样,总是这么咚咚咚地,人也会疲倦劳累。所以阅读也要像弹琴一样,既要读快节奏的,也要读节奏慢一点的。孩子长期练琴,对这样的比喻比较容易接受。另外,她也说自己蛮愿意学着管住自己。
这种把愿望延迟到周末来满足的做法,我们在其他事情上已经引导过她,比如她每天的零花钱(1元)通常都会愿意攒到周末再花。
我们感到,在家里经常和孩子讨论”自由“的话题也很重要,这样就能让她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自由,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让她慢慢建立起”自由和自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分不开的观点。她由此知道自由如洪水泛滥是不行的,而给洪水筑起大坝,洪水就能发电,还能灌溉农田,自律和自由,就如大坝和洪水。
她知道,家里阳台上鲜花盛开的自由,来自每天不辍的浇灌和定期的剪枝、施肥。她知道家里金鱼缸里金鱼游来游去的自由,来自每天都精心喂养,不能多喂,也不能不喂,都有一定之规。
她看到父母头天晚上为第二天的早餐做各种准备:洗菜、切菜、预约好电饭煲的蒸饭时间,她知道如果做好了这些准备,就有了第二天一早吃营养丰富的早餐的自由。而有了全面的营养,人就不容易生病,就有了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自由。
我们特别重视的,还是教会她懂得:长期坚持小的约束,会换来日后大的自由。这样她就能慢慢懂得,所有这些刻意的训练和坚持,都是为了以后人生路上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做准备。但这又不等于牺牲眼前就可以享受的自由。
所以,在经受了短期较大的学习压力之后,我们会让她到点就放开享受一下。如一周到了周五,她就能放开休息,食物和图书及电视等,都会依照她的喜好和心愿做一番规划,让她吃得开心,读得爽,看得愉快,还能睡懒觉(不过也有时间规定,比如不能超过8点就要起床,而平时都是5点半起床)。或到了放长假,也会好好设计一番,尽情度假放松。该吃大餐的时候绝不继续空等。但放松时也会有必要的约束,有范围规定。
这些自由和约束的取舍,我们都会用一个词来不断衡量:节奏。为的都是防止节奏单调,防止走极端(节奏一单调就会陷入极端,绷得太紧的弦会断,弦太松也弹不成调),想达成的都是动态平衡(追求”多样化与一致性“的统一,希望生活像一首动听的歌,有快有慢,有长有短。)。
写到这里,发现可能已经完全写跑题了。8过,反正说了是虚晃一枪,哈哈,等着接大家的高招哦。
====针对这个帖子的网友的一些观点,陆续汇集自己的评论===
,图书馆是个好地方。
我以前也相信什么开放式教育,快乐教育,自由式教育等等,现在发现,这些理论就是听听而已,不能当真。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他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还是讲个身边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夫妻俩也是信奉所谓快乐教育的,他们很注意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他们儿子现在快小学毕业了,从各方面看,确实是个好孩子,独立,诚实,对别的小朋友有爱心,很会玩也爱玩,有创造力。可是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学习,是班上的后进生,朋友经常被叫去开后进家长会。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朋友没把这当回事,觉得孩子大了,懂事了自然会认真学习的。可是现在他们督促孩子学习,他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有这时间,我可以搭个大大的乐高机器人了。
这也许放在美国不算个事,可是朋友偏偏生活在新加坡,这可是个唯成绩论的地方,成绩不好意味这不能上好的中学,大学,前途一片暗淡。朋友现在经常无奈地感叹,他们身在东方,却错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悔之晚矣。现在只能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尽量提高一些罢了。现在是大人孩子都痛苦,哎。。。
&&&俺的回应:
如果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他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这就可能是在给孩子从小灌输被动适应环境的生活观念,以恐怖和压力为主,而不是以享受生命中的喜悦为先。朋友的孩子在搭建乐高机器人的时候也能学到知识的,这要看家长是否善于抓住契机来给予引导。若实情如楼主所述,那么楼主的朋友有可能是简单地理解了“快乐教育”,走得极端了一点,但并非就来不及扳回一些。但因为这件事,楼主就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也似不是明智的选择。首先,这个社会有残酷的一面,但也有温情的一面,两面都要展示给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展示温情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先吓唬他。有创造力的孩子都不是吓唬大的。就我个人的阅读来看,推荐楼主看看《哈佛两姐妹》和《粗养的智慧》这两本书。孩子的教育,原本在收放之间,单纯的收和单纯的放,都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不知楼主以为然否。
【周晓农的回答(15票)】:
谢邀。这个说法可能不对。
我从来认为,所谓自由,就是合理的规则。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规则。对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规则。
在动物世界里,幼崽不跟着成年动物,一是会失去保护,有杀身之祸;二是不知道觅食,也必致夭折。这是铁律。
一个小孩出身后被狼叼走,因某种原因没被吃掉反受抚育,就是狼孩。这已经是有过多次发现的证实。
所以,这个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既给孩子健康成长的足够空间,又不要让孩子成为“狼孩”,这里指一切坏习惯,还不要遭遇过不去的危险。
孩子在抚育期,或者说小学之前,对家长特别依恋,同时,母亲怀孕和产后,体内产生的催产素,会促使其增强照顾他人的愿望。这种生理上的设置,也都包含了孩子被照料和避害的需要。
有些动物有一个特征很明显,长到一定的程度,成年动物就会将幼崽赶走,否则就会与成年动物争食,还会妨碍幼崽的成长。养过鸡的都知道,母鸡先是宁肯把含进嘴的食物给小鸡吃,小鸡长到一定程度,与母鸡争食时,母亲就会把小鸡赶跑,这也是为了让小鸡懂得自己去觅食。这就是规则。
小孩有一个认识社会,形成一些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而后才能被社会接纳。这个认识,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教之外,就是让他自己试。
小孩是在不断试中成长的。比如,国外育儿的经验中有一条,家中的桌椅边角是不包的,小孩撞过一两次后,知道厉害,就会避让,小孩打翻了碗或者故意折腾不吃饭,那就下顿再吃,他知道这样会挨饿,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我在四五岁时,对理发店的剃刀好奇,就去试了一下刀刃,手指立即被划了一条口子,至今不忘,想起来还有点头皮发麻,知道那东西凶险,不好玩。
我们常说,顽皮的小孩聪明,多有出息。为什么,因为顽皮,试的机会特别多,试及试的刺激,会让他自小就会有更多的经历,从而发育更为良好。
如果这也不让试,那也不让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过度溺爱,这是取消或代替孩子应有的成长过程。过了这个村,就不再有这个店。孩子成长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需要养成的东西,过了,就会造成基本素养中一些东西的缺失,以后要补要纠正也会很难。
我这里只是讲些观察中的体会和思考,说说道理,前人正确的经验,相关的好书有的是。但是他人的经验及书上说的,只是一个参考,孩子还有个体差异,先天秉赋条件的不同,还得细细观察,适时调整,因人而异。孩子13岁后,会逐步进入叛逆期,方法也得随时而变,就不多说了。
【胡天翼的回答(16票)】:
我不这么认为。并非给孩子,或任何人自由本身是坏事,而是教育的目的是给孩子以「自由」,「快乐」这种想法具有内在逻辑错误。
参见并附上一文《给孩子自由?》:
看《超越功利主义》,读到 Amy Gutmann 的文章 What’s the use of going to school? 兴奋得拍桌子:终于有人把我的想法那么清楚地说出来了!
我去年读完《虎妈的战歌》一书,写了一篇读后感,对虎妈的教育方式表示出一些理解,就立刻被一群人痛批。
在这些人看来,「中式教育」一无是处,「西方教育」所向披靡。至于这个所谓的「西方教育」具体是怎么回事?无外乎就是「给孩子以自由」、「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之类的理念。听起来美好得不得了,但真的一个个细究,他们所说的「自由」、「兴趣」,是哪方面「自由」,哪方面「兴趣」,似乎又很模糊。我始终觉得这群极度崇拜西方教育模式的人们已经身中中式教育的「黑暗面」,即「非此即彼」。把教育方式二元划分为「中式」、「西式」已经蛮「中式」了,还允许这个中式脑袋发出指令说「中式教育坏透了」在我看来变得更加有趣。
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虎妈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早年(比如三十岁前)获得巨大成就,会让他们得到短期快乐,但从长期来讲,孩子不会快乐。
这种充满功利主义色彩的讲法我一直觉得隐隐有些不对。并不是要去纠缠到底以后孩子会不会「真正快乐」,或者「比外国孩子更快乐」,而是它的内在逻辑是有点问题的。至于究竟问题在哪儿,我一直说不清楚。谢天谢地,世界上聪明人还是有很多的,Amy Gutmann 把这个任务完成了。
以下我引述几段 Gutmann 的话:功利主义者利用了这个假设,即快乐必须是每一个个人主观定义的,这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个假设使得他们不再需要捍卫一个客观的善的概念。那么全社会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自己定义的快乐?孩子们不可能自己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功利主义倡导的最大化各自当前的快乐,对教育而言也不是一个合理的标准,因为他们整个一生要比儿童时代长得多。而何者能使得儿童的未来更快乐,很大程度上是由儿童时代决定的。所以不妨让问题变得复杂一点:教育本身就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如何界定快乐。为了指导孩子们的教育,功利主义者需要寻找一种标准,不与某周特定的美好生活概念相联系,也不能从下面这种循环逻辑中推导出来,即为了使他们变成快乐的成年人,所以他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为善。看到这一段,我已经觉得「值回书价」了。接着,作者又对另一种同样常见的判断进行分析。这种判断认为,孩子也是人,学什么不学什么应该给他们自由。作者写道:权利主义者面对一个与功利主义者类似的问题。孩子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赋予同等的自由,而且教育势必会减少他们的自由……功利主义者一直有这个传统拒绝「学得越多越痛苦」这个说法。但是他们很少能给出什么证据来支持自己这个反对观点。人们是否会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是一个问题。他们会感受到更多还是更少的悲伤,快乐能否取代悲伤这是另一个问题。假设功利主义者确实对快乐的原则保持忠诚,在阿米绪儿童的这个例子里,就是指他们的父母反对孩子们接受中学教育(注:老一代阿米绪人都拒绝他们的孩子接受中学教育。于是孩子们只接受很短期的职业培训,长大以后与其他接受更多教育的同伴相比,一样地快乐,也许更快乐。但是由于他们父母自身的特权和意图,这些没有接受更多教育的孩子们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要少很多。)。于是功利主义者就面临保持中立性的问题。阿米绪儿童并非自己选择传统的阿米绪生活方式。他们的父母没有权力决定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应该如何生活。于是为什么功利主义者会同意成年阿米绪人的偏好,拒绝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不接受教育如果会更快乐,那么功利主义者们应该接受家长的观点。但是如果这么做了,他们就背叛了对教育的承诺,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在可能的生活方式中自己作选择。到此,已经可以收笔了。可我还是想多说几句。
如果我观察得没错,网上大多数讨论改怎么教孩子的人普遍没孩子(包括我)。这些人只是凭着自己被教育那么多年的经验想当然地以为孩子这么教就行了。但我相信一个有教养、有学识、有自省能力、有志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有学识、有自省能力的家长是不会那么想当然的。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很现实的问题:孩子就是不肯吃饭、孩子就是不愿意读书、孩子就是天天胡闹打架、孩子就是不讲道理,怎么办?给他「自由」?随他「兴趣」?任由他饿到生病,然后你再喂饭给他,助长他张扬跋扈的个性?看着他连拼音都不好好学,天天抱着 iPad 玩植物大战僵尸,想「他愿意的话,永远不写文档也没关系」?打架打得原本俊俏的脸上一道道疤,安慰自己「早晚他会收心的」?当你突然明白自由不等于纵容,于是决定跟他讲道理,他就是不讲理,你偏偏生出个混蛋孩子怎么办?难道你想打他一顿?你突然崇尚起「武力镇压」?
没有当过家长的人说「应该这样教孩子」都是靠不住的,当过家长的说也都未必靠得住呢。
【带三个表的回答(4票)】:
瘦腰回答:我还没当过父亲,无法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但我相信某些做了父母的人提供的经验可能会更糟糕。别跟我抬杠,这是真的。
提供一点建议,如果你有耐心了解人的天性,并且你是知道最基本普世价值观的关父母,你就能教育好孩子。
【刘成的回答(3票)】:
给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好坏与否在父母掌控的能力。。。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国平的回答(3票)】:
【韩寒最新博文:我的2011】在2011年,我成为了父亲。我只希望我的女儿高兴,无所谓她能不能获得中国意义上的成功,只要她人品好,我愿意为她创造一切条件,我愿意为她生造一个世界。当然,一切都随她的意愿。她如果愿意尝试,那做什么都可以,我只是她登高冒险的一张防坠网而已。
我曾经也和别人说过这样的思维,被批不思进取,不负责任。
【刘镇国的回答(2票)】:
我是这么认为。但我认为给孩子自由的意思是给他思维、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行为的自由。
孩子因大脑发育的不完全,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问题都无法理解。很多站在大人的角度很简单明白的事情,孩子是不明白的,但大部分中国的家长不明白孩子不明白。例如
@胡天翼 所说的“孩子就是不肯吃饭、孩子就是不愿意读书、孩子就是天天胡闹打架、孩子就是不讲道理、天天抱着 iPad 玩植物大战僵尸”这些简单的错误行为。孩子们真的明白这些事情是不对的吗?家长们又真的明白小孩不理解这些是错误行为吗?
所谓的「中式教育」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骂跟打!
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层次想问题,就剥夺了小孩的自由,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给孩子自由就是要站在孩子的思维层次想问题,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站在孩子的思维层次给出解决办法。
给孩子自由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孩子的朋友。你不用你的心去化解,而是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去对待你的孩子,你以为你的孩子感受不到吗?你的道理他如何听得进?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认同与赏识,不是管教或放纵。
给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爱的教育。
另外补充:在3岁以前,应该给孩子包括行为的自由,只要行为不危险即可。
【夕照雪的回答(2票)】:
小的时候还是要学会引导,不要完全放任。
比如我,小时候被管的太严,所以大学死活要去个远的地方上,起码要出省。在外8年,虽然自己辛苦了点,但是觉得选择的很对。不过回过头来想想,我妈该引导的地方都引导了,只是确实做的太多。所以离开家以后,在她给予我的引导上面,我自己的成长才让我更有体会。
【周克的回答(2票)】:
已经厌倦了长篇大论引经据典
家长为什么叫做监护人?因为他对孩子负有监督,看护的责任和使命,这和“完全自由”是相矛盾的。
《三字经》指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而《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从兴趣出发,尽量少的约束孩子的想象空间,多激励。
我的答案是:凡是有度,比如孩子熬夜打游戏,你肯定要让他早睡觉,因为这样对他身体有好处。如果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就应该在画画这件事上给他自由以及鼓励。
【庄表伟的回答(2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我认同的自由。这样的自由,孔夫子在七十岁,才得以达成。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非常令人伤感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即使是成年人,也很晚才意识到。年轻的父母们,往往都还不清楚。一个未婚的青年,或者刚刚当了父母的青年,可能会发下种种宏远,就像韩寒那样,事实哪有他想的那么容易。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放下执着,摆脱苦恼,告别枷锁,得大自在。谈何容易?
作为父母的我们,尚且求不得,如何能够给孩子“自由”?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家长是不是应该给孩子“自由”?而是,家长根本无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如果你想给,也只能给他“虚假的自由”,所谓“保护伞下、小天地里的自由”。除非你永远将孩子禁锢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否则,总有一天,他会遇到坏人、遇到挫折、遇到限制与不如意。
关于父母的责任,转一篇自己的博客片段过来,作为结束:
四、父母的责任有哪些?抉择在孩子能够自己做选择之前,父母要帮他们做很多决定。选择什么的奶粉,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幼儿园,到哪里去玩,要不要报一个兴趣班,要不要提前教一些生字、数学,等等等等。
有些抉择,大家的反对还不大,总不能问一个吃奶的孩子:“你觉得三鹿怎么样?”吧。但是,有一些觉得,大家就觉得很反感。好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侵犯了孩子的人权,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总之是一堆的大帽子要等着扣下来。
而事实上呢?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绝不是父母放弃自己责任的借口。遇到必须做出的抉择,父母一定要比孩子想得多一些,考虑得周全一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在他认为不需要的时候,你要学会放手。(当然,这个很难。。。属于高阶技能。。。)榜样孩子一定会模仿你,在你不自觉,他也不自觉的时候。你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父母,如何打发闲暇的时光(是打游戏、上网、旅游、看碟片还是看书?)甚至你的口头禅,顺口溜,他们都会模仿。而且,禁止孩子一些你觉得错误的行为,有时候非常困难,特别是你自己都改不掉的时候。
反过来说,要想孩子有恒心,有毅力,爱学习,爱劳动,懂礼貌,讲卫生。父母就得首先做到:有恒心,有毅力,爱学习,爱劳动,懂礼貌,讲卫生。这个,说起来挺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反馈养育孩子,总是要注重反馈的。我们喂孩子吃饭,总是要观察他是不是喜欢这些饭菜,是不是已经吃饱了。我们给孩子穿衣服,总是要观察,他是穿多了,还是穿少了,有没有太热或是太冷。
但是,我们教育孩子,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反馈。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起到效果,是不是需要进行调整。似乎,并不重要。很多家长颇为一厢情愿的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的反馈,往往得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当然,要准确的理解孩子的反馈,要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高阶技能。。。也是不容易的。理性理性在这里出现,也许有点奇怪。但是,有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父母的非理性行为。比如毫无道理的突然打骂孩子,或者因为个人心情的高低起伏,有时轻罪重罚,有时重罪轻罚。有时莫明溺爱,有时异常严厉。
我们都说,要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要提高国民的法制观念。如果,父母能够赏罚分明,而且赏罚的尺度,都能够不随父母自己的心情波动,孩子自然就能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尊重规则的意识。
否则,难免会教出心态不健全的孩子来。学习学习,其实应该放在第一位。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会去买育儿手册之类的书来学习如何养育孩子,但是进一步的教育该如何去做,却往往相当随性。
然而,有很多知识和能力,是需要父母们掌握的。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是需要学习的。父母皆祸害这样的小组,固然偏激,但是,仅仅凭借直觉随意教育孩子的父母,不祸害孩子的概率,真的很小啊。放手最后一个要说的责任,其实是学会放手。是的,你有责任,让孩子去犯错;让孩子去摔跤;让孩子在痛苦中学到一些教训。
逐渐放手的过程,才是一种健康的、自然的教育过程。
【刘克的回答(1票)】:
我刚刚成为孩子的父亲。首先楼主所说的“自由”指的是什么?“好”指的又是什么?
作为家长得明确什么是对孩子好,从这个出发点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像胡天翼所说的完全是把自己对自由和好的理解放在了所有家长身上,然后推出这个命题是不对的。
家长大都是希望孩子过的幸福,或是能弥补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至少我身边年龄相近的人里,没有把考试拿多少分作为评价标准的,因为我们这代人深受其害。
我心中的好,就是孩子每天开心,健康,充满快乐的接受一切事物,对所有事物都有浓厚的好奇心,对人有礼貌。
这些就足够了,我不会去要求他学习必须达到什么程度,也不会强迫他学那些没用的东西,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会全力支持他,我觉得这就是自由,也是好。
【许晓风的回答(1票)】:
所有关于具体的教育问题中,我认为唯一的最好的答案是:”因材施教“。
没有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被证明是最好的,或者是更好的。因为孩子本身是独特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是独特的,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也是独特的。
【秦祥波的回答(1票)】:
目前老婆大人正在辛苦的孕育孩子,还没有孩子。所以所说的都是纯感受或体验。
自由在我来看,可简单的理解为选择的权利。在一次看电影时,旁边坐了母子俩,很聊得来,中间有两件事感触特深。事一:看3D电影,没开始前孩子觉得带眼镜不舒服,所以选择不带,母亲提醒电影开始后带了效果会更好,孩子坚持不带,母亲尊重他的选择;事二:我们有带薯片进去,看的出孩子想吃,在让孩子吃时,孩子看他妈,他妈说你自己的选择呢?孩子坚定的摇头不吃,再劝也不吃。事后我跟老婆一致认为我们的孩子也要这样。
其实很佩服孩子的妈妈,能够让孩子那么小就自己去做选择。当然背后可能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如何使得孩子可以自由,也就是很小就可以自己去做出选择,前提是他的选择标准是正确的(至少你认为是正确的)。说大了,其实就是价值观了。所以我认为价值观是前提,有了好的价值观的孩子必然可以自由。
如何培养价值观,除了生活中影响外,沟通会是比较好的方式。事情都会认真的告诉他怎么做会有什么结果,什么样的结果是错的(违背法律或道德的),错的之外都应理解和支持。对于规则或选择之后要承受的结果/后果应在沟通后坚决的执行。另外孩子的坚持需要大人的赞扬和鼓励才能持续下去。
期待自己的宝贝降生,有些迫不及待了。
【陈颖丰的回答(0票)】:
【Daisy如我的回答(0票)】:
国内绝大部分的早教产品都是垃圾,去看看巧虎,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自由,什么叫做开放式的教育。
我孩子从1岁开始,我就没怎么教过她,关于分享、关怀、做家务这些所有的好习惯,都是巧虎教的。
【George Wang的回答(0票)】:
我以前也相信什么开放式教育,快乐教育,自由式教育等等,现在发现,这些理论就是听听而已,不能当真。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养他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还是讲个身边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夫妻俩也是信奉所谓快乐教育的,他们很注意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他们儿子现在快小学毕业了,从各方面看,确实是个好孩子,独立,诚实,对别的小朋友有爱心,很会玩也爱玩,有创造力。可是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学习,是班上的后进生,朋友经常被叫去开后进家长会。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朋友没把这当回事,觉得孩子大了,懂事了自然会认真学习的。可是现在他们督促孩子学习,他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有这时间,我可以搭个大大的乐高机器人了。
这也许放在美国不算个事,可是朋友偏偏生活在新加坡,这可是个唯成绩论的地方,成绩不好意味这不能上好的中学,大学,前途一片暗淡。朋友现在经常无奈地感叹,他们身在东方,却错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悔之晚矣。现在只能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尽量提高一些罢了。现在是大人孩子都痛苦,哎。。。
【CD董的回答(1票)】:
取决于三方面:
1.孩子自身性格(有些孩子需要管束而非放任)
2.家长掌控能力(有些家长分不清自由和溺爱的区别)
3.社会的接受度(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能融入中式的社会大环境)
【吴均栋的回答(0票)】:
貌似看过一篇文章,小孩在两三岁或者在大一两岁的时候是可以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小孩的,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尚缺乏自己的判断能力,当然天才儿童除外。要是大一点那就看他们的兴趣点在哪了,依据兴趣而教育,也算自由吧。你说的肯定不是完全的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是必须坚持的,其他的可以随便一些,至于什么是原则性,就看你自己的了。
【赵凤彬的回答(0票)】:
教育的难题就在于要怎样给孩子自由,要给孩子哪些自由?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把握,那算了,就给他自由吧。
如果你不能确定那就是错的,那就给孩子自由吧。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家长和学校都管得太多了。我的建议是管那些“肯定是对的,或者肯定是错”的,要知道能肯定的事情不那么多,所以,也不要管得那么多。
对于那些不太肯定,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偏向的,可以给孩子建议;让孩子去选择。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可能后果,孩子自己去选择,他也会学会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培里的回答(0票)】:
不一定吧,得根据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孩子的性格慎重选择。"自由"应该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由,不能完全任由孩子的好恶,还是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周育德的回答(0票)】:
卢梭的爱弥儿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如果没读过的话,应该读一下。
【谷健民的回答(0票)】:
在大人与孩子的相处中,大人应当成为冷静、自信的领导者,以领导者的姿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给孩子定规矩,并不是要让他们恐惧,甚至惩罚他们。
纠正不良行为时,要保持冷静、自信、持之以恒。
孩子如果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领导的话,就难管教了。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智能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